2023年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研究计划招生(4篇)
做任何工作都应改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研究计划招生篇一
三、唐君毅、徐复观《失明给我的挑战》 程文辉《生活简单就是享受》(simplify your life)elaine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可错过的智慧》(all i really need to know i learned in kindergarten)罗勃·傅刚(robert fulghum)《世界著名科学家演说精粹》 朱长超《打倒符碌──做个有料的大学生》 刘绍麟《西潮》 蒋梦麟《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 刘再复、刘剑梅《朱元璋传》 吴
《成功,你敢吗? 》 周融
《成长——发现最好的自己》 凌志军
《老虎·伍兹传奇》(a biography of tiger woods)史崔吉
《安琪拉的灰烬》(angela’s ashes)frank mccourt
《地图集: 一个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学》 董启章
《沈从文自传》 沈从文
《我是谢坤山》 谢坤山
《我对总理说实话》 李昌平
《李光耀回忆录》 李光耀
《见证香港五十年》 周永新
《余纯顺孤身徒步走西藏》 余纯顺
《波动》 赵振开
《林语堂传》 林太乙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罗素(l)
《物理五千年》 朱恒足
《查理的巧克力工厂》(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罗·达尔
《阿城小说: 棋王、树王、孩子王》 阿城
48宗教人生《红楼梦》 曹雪芹
《胡雪严》(上、中、下)《红顶商人》《灯火楼台》(上、下)高阳
《城市心灵》 郭少棠
《革命之子》 梁恒、夏竹丽
《美丽新世界》 赫胥黎
《娃娃看天下:玛法达的世界》(共六册)三毛
《科学史上的悬案》 江苏科普创作协会基础科学委员会
《思想方法五讲新编》(修订版)劳思光
《美德书: 伟大励志故事的宝藏》(the book of virtues: a treasury of great moral stories)william t
《时间简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stephen g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余光中
《站在时代的转折点上》 沈清松
《站在美妙新世纪的门槛上:陈方正论文自选集1984-2000 》陈方正
《西南十楼》
《犁耙集》 农妇
《健康忠告》 洪昭光
《从一到无穷大》 g.盖莫夫
《带一本书去巴黎》 林达
《陈之藩文集》 陈之藩
《梵高传》 欧文·斯通
《从活字版到万维网》 张信刚
《从牛顿定律到爱因斯坦相对论》 方励之、褚耀泉
《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 江才健
《围城》 钱钟书
《乡土中国》 费孝通
《傅雷家书》 傅雷
《为什么我不敢告诉你我是谁》 包约翰
《富饶的贫困》 王小强、白南风
《干校六记》 杨绛
《倾城之恋》 张爱玲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与法有缘》(the seventh child and the law)余叔韶
《谁动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spencer johnson 81 《蒋廷黻回忆录》 蒋廷黻
《激发心灵潜力》(unlimited power)安东尼·罗宾
《禅学的黄金时代》 吴经熊
《鸿》(wild swans)张戎
《戏曲故事》 张晓风
《艰难的日出: 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 杨东平
《魔戒123及其前传》
诉你我是谁》 包约翰
《富饶的贫困》 王小强、白南风
《干校六记》 杨绛
《倾城之恋》 张爱玲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与法有缘》(the seventh child and the law)余叔韶
《谁动了我的乳酪?》(who moved my cheese·)spencer johnson 81 《蒋廷黻回忆录》 蒋廷黻
《激发心灵潜力》(unlimited power)安东尼·罗宾
《禅学的黄金时代》 吴经熊
《鸿》(wild swans)张戎
《戏曲故事》 张晓风
《艰难的日出: 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 杨东平
《魔戒123及其前传》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研究计划招生篇二
大学宗旨
360教育集团说,香港中文大学是一所高瞻远瞩,充满活力的国际高等学府。其成立的宗旨,在于
(一)协力于知识的保存、传播、交流及增长;
(二)提供人文学科、科学学科及其它学科的正规课程,其水准当与地位最崇高的大学须有及应有的水准相同;
(三)促进中国的民智与文化的发展,藉以协力提高其经济与社会福利。
融会双语
香港中文大学独具远见,早已提倡以中英双语、双文化为教学基础,贯彻中英语文并重的原则,致力培育糅合中西学术文化和知识的学生。这种汇合中西文化、融和双语的精神,在大学的带领下,得到海内外学府的广泛认同和采用。校内大部分教师曾在世界各地主要大学攻读或任教,多兼通中、英两种语文。
双元教学
香港中文大学采用「学科为本」及「学生为本」之双元教学法,学系负责「学科为本」教学,书院则负责「学生为本」教学,并提供学生宿舍。
多元课程-学科为本
中文大学是一所不断发展的大学,开设多项全日制与在职制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大学设有八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及法律学院,共分61个学系,提供54项及兼读本科学位课程一项。研究院课程由研究院62个学部开设,共有愈240个研究院课程。截至2008年12月31日,校内学生人数共21,975名,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1,490名,研究生10,485名。
为配合社会的急速发展,中文大学亦开办了不同类型的学系和新课程,如双主修及双学位课程。中文大学的行政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emba)已连续六年获选为全太区第一位。
书院制度-学生为本
中文大学是香港唯一采用书院制度的高等学府。大学原有三所成员书院,分别为新亚书院(1949年创立)、崇基学院(1951年创立)和联合书院(1956年创立)。1976年12月,政府订立大学新条例,修改中文大学及各成员书院的组织章程和权责范围。1986年7月,政府复立法通过中文大学成立第四所成员书院逸夫书院。新书院于1988年开始录取学生。教师及全日制本科生均分别隶属四所成员书院。透过提供非形式教育,推展学术及文化活动,书院有助同学的全人发展。
2006年成立了晨兴书院和善衡书院,2007年又多添敬文书院、伍宜孙书院及和声书院。部分书院采用全宿共膳,进一步发挥书院制的独特优势,为同学提供更多选择。
研究称誉
香港中文大学鼓励所有学院从事高素质的研究工作,一方面鼓励多元化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另方面不断争取卓越科研成就,致力扩大人类的知识领域,为社会各界提供咨询服务,提高国际声誉。大学先后成 立了13个主要研究所,方便教师开展跨学科研究,就专门范围进行深入探讨。13个研究所分别为:中国文化研究所、人文学科研究所、亚太工商研究所、香港教育研究所、光科技研究所、信兴高等工程研究所、香港癌症研究所、人类传意科学研究所、中医中药研究所、理工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香港亚太研究所、以及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文大学并集中资源于19项重点研究领域,课题包括以计算机辅助诊断、治疗和医科训练,海洋生物技术,蛋白质学,电子商贸,华人社会教育发展,自动化与机械人科学,纳米结构物料,以及香港文化在中国、亚洲及世界的角色。中文大学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实力已达世界水准,并有极佳的发展潜力。
中文大学的研究人员更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及康乃尔大学合作,解开了一个长期悬而未解的谜团-人脑如何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关键在于一种名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素的蛋白质。研究结果刊于国际权威杂志《科学》。本研究主要研究员为香港中文大学生理学博士毕业生彭文慧。
近年科技转移活动日趋活跃,由本校研究人员开发的多项科技,已成功转移到工商业的实际应用上。截至2006年6月,中文大学及其教员取得世界各地的专利权计有84项,范畴涵盖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制药技术、医疗技术及材料科学。
国际联系
中文大学并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为己任,多年来不断开拓,发展及保持与海内外大学、学术机构及政府机构之关系。目前本校是英联邦大学协会、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国际大学协会、国际教育欧洲协会,以及美国国际教育学会的活跃成员,同时亦为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的会员机构。中文大学自1965年起至今,已与世界各地逾200所著名学府开展学生交换计划,包括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及九州岛岛大学,韩国的高丽大学及延世大学,加拿大的卑诗省大学及多伦多大学。2007/08有逾800名外地交换学生,从世界各地到中文大学修读,而中文大学亦有600多名学生到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等地交流。
此外,中文大学又与内地及台湾、澳大利亚、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墨西哥、新西兰、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荷兰和英国等地学府订有交流协议。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及日本政府曾派遣客座讲师莅校授课,每年又有近千名来自中国各省市的学者来访,而不少中文大学毕业生曾获颁奖学金前往该等或其它国家深造。中文大学又获多个国际基金会如雅礼协会、哈佛燕京学社、亚洲区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富布赖特计划、日本基金会、伟伦基金会、中英基金及尤德爵士纪念基金会等资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成员书院、学院及学系亦各自建立了广泛的海外学术联系,与多个交流伙伴有密切的往来。
中文大学亦经常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及研讨会,2004年,第二度在中文大学举行的「全球大学校长论坛」,历史性地汇集4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著名大学的校长到中文大学,深入讨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研究计划招生篇三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学校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设立,传承香港中文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学术体系的大学。以创建一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己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华传统和社会担当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期开设理科、工科、经济管理类和人文社科类专业。长远办学规模为国内外学生11,000人,其中本科生7,500 人,硕士及博士研究生3,500 人。学校位于深圳市龙岗区龙翔大道2001号,大运公园南侧,龙翔大道以北,占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学校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理事会管理机制,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学校面向全球招聘一流师资,引进的师资大多为世界一流大学知名教授和学者,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特色是国际化的氛围、中英并重的教学环境、书院制传统、通识教育、新型交叉学科设置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大学注重国际交流和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目前已与70多所国际知名院校签订协议,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面向国家及珠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大学正在组建世界级专家队伍,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大数据、新能源、金融和物流等领域打造国际化科技创新平台。截至目前,来自全球的4500多名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已经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开始学业。使命和愿景
本大学的使命为,通过在宽广学科领域的优质教学和研究,以及对社会大众的服务,致力于对人类知识的创造、传承和应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珠三角地区、全中国以至世界的发展,贡献社会,造福人类。
本大学将努力成为区域、全国及国际公认的一流研究型大学,在中英双语及全球视野的教育教学、学术成果及社会贡献诸方面,均达到卓越水准。
校徽&校训
港中大以中国神话中之「凤」为校徽,盖自汉代以来,凤即被视为「南方之鸟」,且素为高贵、美丽、忠耿及庄严之象征。以紫与金为港中大校色,取意在紫色象征热诚与忠耿,金色象征坚毅与果敢。
港中大校训为「博文约礼」。知识深广谓之博文,遵守礼仪谓之约礼。「博文约礼」为孔子之主要教育规训,其言载于《论语》:「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港中大教育方针为德智并重,故采「博文约礼」为校训。
-校徽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研究计划招生篇四
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香港中文大学201x年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研究计划书
申请人姓名:xx 申请专业:艺术史 申请院系所:艺术系
研究课题:20世纪西方对中国书法的接受
近年来申请人的课程准备及专业研究情况:
(1)课程准备
本人本科及研究生所学专业均为英语,但其中涉及了诸多文史哲学科,例如:文学相关课程(圣经文学,英美文学史),文化相关课程(跨文化交际、西方文化概况),中文相关课程(中国语言文化、大学语文、现代汉语与写作)等。相信这些课程对于艺术史这样一门海纳百川的交叉学科,也是颇有裨益的。本人还出于个人兴趣选修了多门文化艺术相关课程,例如:中国书法史、古代汉语、行书技法与创作、美术理论(外国美术史)、北京传统文化等。此外,本人的第二外语为法语。在英语和法语方面的语言优势,相信对于申请课题的研究会有极大帮助。
(2)专业研究情况:
本人在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跨文化传播和翻译方面,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输出。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为“中国书法术语的翻译”。在此过程中,本人阅读了一些书法相关书目,例如国内关于中国书法史,书法文化的书籍,以及用英文所著在国外推广介绍中国书法的相关文献。通过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该文从书法术语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国外读者的接受程度两方面着手,总结出了翻译书法术语的一般原则、常用翻译手法以及自行总结归纳出的参考译文。
研究背景、现状及意义
【研究背景】
在《中国书法艺术》一书的第十章(欧阳中石,2007),学者白谦慎对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发表了如下的看法:“以愚见,中国如不走向繁荣富强,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在很长时间内将只会是人们嘴上的谈论和良好的愿望。”而今,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国际社会对中文及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自2004年始,中国政府便开始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据第八届孔子学院大会介绍,截至会议召开(2013年12月),我国已在1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440所孔子学院。而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文化传承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重的作用。书法课堂已经普及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孔子学院。在过去几年,诸多书法展览也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例如2009奥克兰孔子学院的国画书法艺术展,200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孔子学院的书法展(treasures through six generations)等。厦门大学也会在每年定期举办专门设立海外留学生分组的书法比赛。
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看到了这种“文化输出”的必要性,提出了“发现东方”的理论。(王岳川,2004)他提出,在“全球化”与后殖民的世界语境中,必须正视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 否则中国文化就会被西方思想淹没。“发现”是为了减少误读。中国学者应该从全球性视角出发,发掘出中国文化新精神,从而使中国文化不会在新世纪再次被遮蔽。
而白谦慎也提出,在当今中国文化的弘扬时期,“当代中国书法史的研究和写作应包括港澳台和海外中国书法的创作和研究”。(冯远,2005)
就我本人而言,自幼的书法学习让我痴迷于这项传统文化魅力与雅韵。基于语言学习的跨文化交际又让我深刻意识到了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难点所在。因此,我想通过该研究更深入地发掘书法传播的历史和国外友人对此的态度和看法,从而将这项中国传统艺术发扬光大。
【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本身起步较晚,在20 世纪前期, 以新的学术方法来研究中国艺术史, 还未真正开始(莫家良,2004)。目前,苏利文、高居翰及国内的林梅村、薛永年等人对中国的绘画及中西绘画之间的交流已经有了较多研究。普林斯顿大学“天桥”国际研讨会、美国亚洲艺术发展国际研讨会中,绘画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学术界对中国书法对外传播史以及西方社会对中国书法的接受的研究仍处在启蒙阶段。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王岳川主编的《文化书法研究丛书》系列中的《中外书法名家讲演录》(上、下),收录了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书家学者的书法前沿探讨和论战,欧美顶尖级学者探讨中国书法及其世界性意义,当代中国人文学者回答书法前沿问题等相关资料。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应该是第一次。(王岳川,2008)本套丛书的第二辑7本分别是:《北美书法史》、《欧洲书法史》、《日本书法史》、《韩国书法史》、《东南亚书法史》、《台湾书法史》、《港澳书法史》,这几部书将有可能填补书法史西方书法研究的空白,使得海外书法得以进入真正的学术研究平台之上。(王岳川,2010)在已出版的研究中,《西方中国书法研究之滥觞》介绍了20世纪初到1950年代这段滥觞时期国外汉学家对中国书法的初始研究,并回顾了书法在西方从获得学术独立到逐渐开启学术研究的过程。此外还提及了国外对中国人眼中的书法的介绍。(郑瑞,2010)
河北大学胡凌教授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书法艺术》通过分析西方人对中国书法的理解,指出在对中国书法这一典型中国问题的研究上,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西方人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并且他们以以异域眼光与不同思维对中国书法的观照与思考,会为书法研究注入无限活力。此外,文章还提出了加强对西方人书法研究成果的译介工作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建立西方学者书法研究成果资料库的构想。(赵柏松, 2009)目前正在进行的关于此课题的研究包括香港大学由托马斯教授()指导的博士论文《中国书画在欧洲的接受:1625-1862》。由此可见,学术界虽然对于西方对中国书法的研究和接受有所涉及,但尚未形成体系。并且针对20世纪这个特定阶段,研究成果乏善可陈。
【研究意义】
在与中田勇次郎合编的《欧美收藏中国法书名迹集》一书的序言中,傅申先生指出:在西方,中国书法是最后被认识的一种艺术。(中田勇次郎,1982)因此,推广书法艺术,普及书法知识,在当代文化融汇的大环境下刻不容缓。
(1)理论意义
首先,基于中国书法对外传播史研究的西方对书法的接受研究,将对书法对外传播的历程作系统整理。而书法对外传播史是中国书法史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因此这项研究能够弥补学术界对这方面的长期忽视。
其次,正如白谦慎所总结的:西方收藏中国书法的历史如此之短,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语言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并没有相对应的艺术形式。(白谦慎,2012)这种抽象的艺术形式使得中西方对书法的审美产生了差异。(yee chiang,1973)因此研究西方对中国书法的领会和接受,能够有效填补国外该研究的空白,增进学术圈乃至普通民众对这一中国特色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可。最后,研究20世纪西方对书法的接受,将研究对象的范围拓展到现当代,具有特殊的意义。20世纪是中华文明史的一大转折点。它以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为契机,深刻而广泛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形态,中国传统文化经受了凤凰涅槃式的洗礼。(古德柏,2000)中国书法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变化甚至大于历史上几千年的演变。(gordon s,2002)
特别是80年代中后期,崛起了一支号称“现代派书法”的年轻队伍,他们直接从观念变革入手,对正统乃至一切典范进行公开反叛。基于东西文化大交流的磅礴背景,这股以国际艺术共时化思潮为内核的激进旋风,从还原汉字的象形意蕴、拆解汉字进行重组、书法启蒙下的工业化制作、观念形态中的装臵表现,到科学理性的解析与解构、美学意味的形式构成等等,以变动不居、翻云覆雨之势,发动了对书法历史主义基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全面冲击,其锋芒所向,直指汉字载体的生死存亡。(卢辅圣,1998)
这种特殊的发展趋势对中国书法史有着巨大的颠覆,而从西方读者的旁观者角度出发,能更客观公正地呈现这种趋势的走向和影响。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2)现实意义
首先,研究西方对书法的接受,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对双方艺术界产生巨大作用。
对于西方艺术圈而言,对中国书法的借鉴,能革新其固有的抽象艺术。众所周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书法就对西方的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集中体现在线条、内在精神和创作观念三方面。瑞士画家保罗〃克利和西班牙画家约安〃米罗等人都从书法中汲取了诸多灵感,对他们的画风产生了深远影响。(利华,2002)而对于中国书法自身而言,这门古老的艺术也应该在时间的漫漫长河中历久弥新,拥有新的生机和活力。一些接受了西方观念的华裔艺术家,例如徐冰和谷文达,摒除了书法的某些实质精神,极端偏离了文字的传统形态,其作品被称为“后现代书法”或“书法主义”。他们艺术思想中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可见一斑;
其次,在西方,中国书法是最后被认识和收藏的一种艺术。西方收藏家收藏中国文物和艺术品,首先是从器物开始,以后才逐渐扩展到绘画。(白谦慎,2012)因此,了解西方对书法的接受,增进西方社会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认可,有利于书法展览、拍卖等相关活动在西方的展开,从而大大提升书法在西方收藏界的地位; 再次,而今在西方推介书法的书籍良莠不齐,部分表述也不是非常一致。因此通过研究西方对书法的接受,归纳出西方已被广为接受的关于书法的表述和观点,从而建立相关语料库,编纂出双语书法字典,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尽管如今的海外汉语教师普遍具有一定文化底蕴,但他们对所授学生的书法接受水平和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及其对书法理解造成的影响不甚了解,因此会对书法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障碍。该研究能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的沟通理解,让这种跨文化交流更加畅通无阻。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创新之处
在研究之前,必须对拟研究题目中的西方作出定义:本文所涉及的“西方”,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地理概念,也和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相对应的抽象概念。考虑到汉文化影响的活跃程度以及本人的语言知识结构构成,着力点将主要放在欧洲及北美诸国。
【主要研究内容】
(1)20世纪以前的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发展的大致框架及向西方传播历史的回顾。(2)20世纪的中国书法:
1.中国书法的特征,包括该时期西方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以及国人自身对书法认识的变革; 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2.中国书法发展的新动向和向西方传播的新趋势(3)20世纪西方对中国书法的接受
1.对书法的称谓;
2.对书法术语的理解和翻译; 3.看待书法的地位;
4.看待书画之间的关系;看待书法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 5.对书法艺术的欣赏; 6.针对书法的典型观点;
7.分析20世纪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背景,阐释造成中西对书法理解异同的原因。
(4)研究所带来的启示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搜集与考订材料的方法(考据)
利用论文,书籍等文献资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深入各地博物馆、美术馆,采集相关原始资料。
2.历史比较法。
通过中西方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的异同对比,分析西方对中国书法观感产生的根源。
3.统计方法。
(1)大量观察法:对足够多的西方人士观点样本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总体的趋向;
(2)统计分组法:由于西方对书法的观点根据族群不同,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可以将样本按学术圈、艺术圈、收藏界等进行分组分析;
(3)统计推断法:在统计分组法的前提下,对同组样本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其中的异同。
4.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
(1)系统诊断方法。西方对中国书法的看法,是一个思想体系,因此必须采用系统理论进行研究。
(2)历史分析与抽象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在运动和发展中把握西方书法思想的实质。
【创新之处】 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1)本研究对中国书法对外传播史的总结,在学术史上尚未有之;(2)本研究是基于20世纪中国书法发生重大变革的特殊时期所做的有针对性的研究;
(3)基于本人的学术背景,作者从译介学的角度看待中西对待书法态度上所折射出来的文化差异,和由此导致的对书法及相关术语的称谓;
(4)收集的语料库和最后建立在西方读者接受能力基础上得出的词典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将理论研究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产生以下成果:
(1)20世纪西方用外文出版的书法书目清单;(2)20世纪中国书法对外传播的历程;(3)海外书迹清单;
(4)20世纪西方对中国书法的观点态度的分类归纳概括总结;
(5)建立一个同质的(homogeneous)的语料库,对相关的文本作动态的整理;
(6)编纂出关于书法的双语词典。
主要参考文献
[1]白谦慎.中国书法在西方[j].中华读书报,2012(334)
[2]冯远.当代中国书法创作与文化建构——中国美术馆书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148-157 [3]古德柏.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书法(“国际书法文献展 文字与书写”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 台中: 台湾美术馆, 2000:63-66 [4]利华.中国书法艺术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j] 书法之友,2002(4):8-10 [5]卢辅圣.二十世纪书法史鸟瞰[j] 文艺研究,1998(5):102-110 [6]莫家良.真伪〃风格〃画史——方闻与中国艺术史研究[j].文艺研究,2004(4):115-160 [7] 欧阳中石.中国书法艺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8]王岳川.新世纪中国身份与文化输出[j].广东社会科学,2004(3):5-13 [9]王岳川.中外书法名家讲演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王岳川.“2010〃中国书法的国际教育与域外传播”论坛[r].2010 applicant: hui wu
application no.: 14306750 [11]郑瑞,王仙锦.西方中国书法研究之滥觞[j].新美术,2013(3):88-91 [12]赵柏松.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书法艺术 [d].2009 [13]中田勇次郎.欧美收藏 中国法书名迹集[m] 东京:中央公论社,1982 [14]gordon, art of calligraphy in modern china [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15]gao, expressive act in chinese art: from calligraphy to painting
[m].uppsala: academia upsaliensis, 1996 [16]murck, alfreda;fong, wen and images: chinese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m].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17]sullivan, three perfections: chinese painting, poetry, and calligraphy [m].new york: george braziller, 1999.[18]yee e calligraphy: an introduction to its aesthetic and technique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3.[19]kwo, e brushwork i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ts history, aesthetics, and techniques [m].new york: dover, 1990.[20]yen, raphy and power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m].london: routledge/curzon,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