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目录 新人教版必修一语文目录(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目录 新人教版必修一语文目录篇一
1、散步
2、秋天的怀念
3、*羚羊木雕
4、*散文诗两首
5、《世说新语》两则
6、我的老师
7、再塑生命的人
8、*我的早年生活
9、* 王几何
10、《论语》十二章
11、春
12、济南的冬天
13、*风雨
14、*秋天
15、古代诗歌四首
16、紫藤萝瀑布
17、走一步,再走一步!
18、*短文两篇
19、*在山的那边 20、虽有佳肴
21、化石吟
22、看云识天气
23、*绿色蝈蝈
24、*月亮上的足迹
25、河中石兽
26、小圣施威降大圣
27、皇帝的新装
28、*女娲造人
29、*盲孩子和他的影子30、寓言四则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目录 新人教版必修一语文目录篇二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山阿/阿姨 从容/操纵 殒身/陨星
b.浸渍/汗渍 攒射/积攒 通缉/编辑
c.菲薄/绯红 叱咤/惊诧 面面相觑/虚心学习
d.蓦然/招募 眷恋/隽永 长歌当哭/以一当十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a项,ē/ā,cóng/zòng,yǔn;b项,zì,cuán/zǎn,jī/jí;c项,fěi/fēi,zhà/chà,qù/xū;d项,mò/mù,juàn,dàng/dāng。
答案:c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纵观国外幸福之城的概念,包括漫画之都的一些案例,广州与其千人一面,不如独辟蹊径,通过广州根深蒂固的漫画文化,对文化广州进行重塑,凸显休闲、幽默、热情、奔放的魅力,用虚幻的文化资源来带动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并且带动传统的旅游,以及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
a.千人一面 b.独辟蹊径
c.根深蒂固 d.虚幻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项,“千人一面”,比喻做文章或做事公式化、格式化,都是一个样子。b项,“独辟蹊径”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c项,“根深蒂固”比喻基础深厚,不容易动摇。d项,“虚幻”空幻,不真实,强调主观幻想或结果。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目前,少数政府网站成为花架子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赶时髦,仓促间“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员的建设没有跟上。
b.当今的环境保护技术不仅做到了生产过程不浪费资源,不污染环境,保证产品使用的清洁高效,而且做到了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循环利用。
c.我国多地出现蔬菜、水果销售缓慢,价格走低,有些农产品价格甚至跌破成本价,有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联系流通渠道,帮助农民解决问题。
d.随着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以休闲、娱乐为目的旅游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前后矛盾,“少数”和“普遍”矛盾;c项,成分残缺,可在“走低”后加“的现象”;d项,搭配不当,“社会竞争”不能与“增大”搭配,可在“竞争”后加“的激烈”。
答案:b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慈善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一代人为此付出努力,我们_________________。
①希望社会各界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慈善 ②政府要完善捐赠监督机制,让捐赠者放心 ③广大群众也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④媒体和舆论也要积极引导,肯定捐赠者的善行 ⑤精心呵护慈善文化这株幼苗的成长 ⑥期待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尽早“破题”
a.①②④③⑤⑥ b.⑥①②④③⑤
c.①⑤②④③⑥ d.⑥②③④①⑤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段话的中心是谈慈善文化的问题,因此第⑥句放在最前面,①紧承⑥,为总说。接着从三个角度进行分述:政府②、媒体④、广大群众③。⑤表达了对慈善文化的良好祝愿,应放在最后。
答案:b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郦生食其者,陈留高阳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闻其将皆握齱①,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郦生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②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若见沛公,谓曰‘臣里中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士曰:“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③,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沛公骂曰:“竖儒④!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诸侯相率而攻秦,何谓助秦攻诸侯乎?”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生食,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众,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旻,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食其为广野君。
(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注:①握齱:同“龌龊”,指器量狭小,拘泥于小节。②里中:同乡。③传舍:古时供往来行人居住的旅舍、客舍。④竖儒:骂人的话,指无见识的儒生。竖,竖子,小子。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 徇:攻占,夺取
b.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下:归附
c.郦生曰:“弟言之。” 弟:小弟
d.延郦生上坐,谢之 延:延请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文实词的能力。c项,弟,但,只管。
答案:c
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二世使使者斩以循
b.郦生乃深自藏匿 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c.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 单父人吕公善公
d.延郦生上坐,谢之 广大谢大将军而起行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尤其是虚词)的能力。c项,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可译为“交好”。a项,介词,凭/介词,把;b项,连词,于是,就/副词,才;d项,动词,道歉/动词,感谢。
答案:c
7.以下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郦生“狂”的一组是(3分)()
①然县中贤豪不敢役 ②郦生乃深自藏匿 ③郦生入,则长揖不拜 ④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⑤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信息筛选的能力。②说明郦生识人;⑤是说其攻打陈留的计策,不能表现其“狂”。
答案:b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郦食其虽然只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 贱小吏,但是陈留高阳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主要因为他放荡不羁,是一位出名的“狂生”。
b.郦生虽然穷困潦倒,但是他有着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见解。在遇到开明的君主沛公后,就自然得以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c.郦生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叉开双腿坐着,这个细节体现出沛公的“慢而易人”,也和下文礼遇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郦生出语不凡,寥寥数语,就使沛公迅速转变了傲慢的态度,不但道歉,而且主动问计,由此也可见刘邦确实是一个“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a项,原文为“然县中贤豪不敢役,县中皆谓之狂生。”没有体现选项中的因果关系。
答案:a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我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我听说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许多远大的谋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替我介绍。(“易”“从游”“先”各1分)
(2)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沛公并不喜欢儒生,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好”“诸客冠儒冠来者”各1分。“溲溺其中”,2分)
(3)夫陈留,天下之旻,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交通,现在城里又有很多存粮。(“旻”,1分。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穷困潦倒,连能供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都没有,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 贱小吏。但是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
等到陈胜、项梁等人反秦起义的时候,各路将领攻城略地经过高阳的有数十人,但郦食其听说这些人都是一些器量狭小、喜欢烦琐细小的礼节,刚愎自用、不能听取宏伟意见的小人,因此他就深居简出,隐藏起来,不去逢迎这些人。后来,他听说沛公带兵攻城略地来到陈留郊外,沛公部下的一个骑士恰好是郦食其邻里故人的儿子,沛公时常向他打听他家乡的贤士俊杰。一天,骑士回家,郦食其看到他,对他说道:“我听说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许多远大的谋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替我介绍。你见到沛公,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的家乡有位郦先生,年纪已有六十多岁,身高八尺,人们都称他是狂生,但是他自己说并非狂生。’”骑士回答说:“沛公并不喜欢儒生,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在和人谈话的时候,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所以您最好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向他游说。”郦食其说:“你只管像我教你的这样说。”骑士回去之后,就按郦食其嘱咐的话随口地告诉了沛公。
后来沛公来到高阳,在旅舍住下,派人去召郦食其前来拜见。郦食其去见沛公的时候,沛公正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洗脚,就叫郦生来见。郦生进去,只是作个长揖而没有倾身下拜,并且说:“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沛公骂道:“你个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们才一同起兵反抗暴秦,你怎么说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郦食其说:“如果您下决心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于是沛公立刻停止了洗脚,起身整理好衣裳,把郦食其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并且向他道歉。郦食其谈了六国合纵连横所用的谋略,沛公喜出望外,命人端上饭来,让郦生进餐,然后问道:“那您看今天我们的计策该怎么制定呢?”郦生说道:“您把乌合之众及散乱之兵收集起来,总共也不满一万人,如果凭借这些来直接和强秦对抗的话,那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探虎口’啊;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交通,现在城里又有很多存粮。我和陈留的县令很是要好,请您派我到他那里去一趟,让他向您来投降。他若是不听从的话,您再发兵攻城,我可以作为内应。”于是沛公就派遣郦生前往,自己带兵紧随其后,这样就攻取了陈留。赐给郦食其广野君的称号。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西江月秋兴
程 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分析人物的形象,从本质上讲就是分析人物的情感、志向、追求等。解答时首先从相关诗句中确定“山翁”的身份,再定位他的性格或情感。
答案:①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②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静谧之美。③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体察,更显景物的和谐有致,幽美雅静。④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一动一静显示出的静谧,引人遐思。(每点2分,回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词的下阕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做题时可以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对偶、叠词等)、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表现手法(渲染、衬托、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方面来考虑。
答案:山翁是一个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的形象。(1分)通过“招”与“笑”二字,可以看出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从“笑指菊花开遍”中,可以看出二人共同的高雅的情趣。作者正是通过山翁这一形象的塑造,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和高洁的品性。(2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真的猛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3)惨象,__________________;流言,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尤使我耳不忍闻
(4)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灾难新闻摄影与人文关怀
人类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类与严酷的自然与人类自身弱点搏斗的历史。社会上发生的种种悲剧,都是人类前进中的艰难的足迹,它是人类发展历史的证明。新闻摄影必须正视这些悲剧事件,用相机记录下来,以不让历史留下空白。灾难新闻摄影的这一历史使命,在中外一些杰出的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实践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被称为“战争摄影的绝唱”的罗伯特卡帕是在越南战场采访时触雷身亡的。他身亡前拍摄的最后一张照片是《越南的悲剧》,表现的是越南南旬公墓里,两个妇女埋葬自己家人的情景。他的照片,流露出对恶的憎恨与对苦难的恻隐之心,歌颂了以生命抗击侵略与强 暴的人民,这是卡帕追求和平与人道的心声,也是人文关怀精神的流露。
灾难新闻摄影的价值在于沟通情况、监测环境、组织激励等。灾难新闻摄影的画面固然要真实反映灾难场面及受灾者的困境,但也应有助于恢复、重建被灾害破坏的精神世界,唤起人们的主体意识,重新激发起人的生存意志和抗争勇气,折射出在灾难中闪光、升华的人性。
在面对灾难场面时,有些新闻摄影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它背后的轰动效应,以至于不顾灾难生存者其亲友及广大读者的切身感受,而将灾害的血腥、恐怖和悲惨不加选择地展览在受众面前,使受众感到不安,甚至厌恶。例如,有张相片反映的是美国越战期间一位73岁的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以抗议政府宗教政策的情景,引起了争议。另一组引起观众反感的照片是关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位财政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开枪自杀的情景。从掏出枪到开枪自杀,整个过程持续了仅21秒钟。该录像在电视台播出后,愤怒的家长投诉说,在大人转换频道前孩子们看到了整个自杀过程。
中国新闻摄影界在这方面同样有成功的例证,也有令人遗憾的败笔。如1999年11月24日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后,广州某报在11月26日头版头条刊出被冲到海滩上的遇难者尸体,残肢断体,鲜血淋漓,惨不忍睹,显然缺乏对受众人文关怀的精神,或者说丧失了人文关怀。
西方的摄影记者在面对有些灾难场面时,会发现自己的职业角色与公民道德发生冲突。记者的主要职责是报道新闻,当其他方面,如公民道德与报道新闻的主要职责发生冲突时,他们就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西方记者认为自己不应该卷入他们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他们认为记者只不过是中立的旁观者,不应去制止鼓励或改变某个新闻事实。对此,即使西方公众也迷惑不解,有时甚至义愤不已,因为公众认为记者应先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而不是仅用冷冰冰的镜头对着他们,否则,岂不是成了一部摄影机器?哪里还有做人的起码道德?其实,有良知的记者内心深处又何尝不是充满困惑?如1994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获得者、南非记者卡特,因获奖照片引起的舆论压力而自杀身亡,这是灾难背后的灾难,它给灾难新闻摄影记者提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课题,令人深思,亦令人警醒。
一般的看法是,做新闻重要,但做人更重要。不过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如果我们进一步往深处想,我们会发现一些令人迷惑不解之处,就以西贡街头和尚自焚的照片为例,当时摄影记者如果按照一般的道德要求,先救人,那么必将错过最佳拍摄时机,甚至拍不出这种惊心动魄、引起大众关注与思考的照片。要知道,这张照片曾引起巨大反响,使人们关注到西贡政府对宗教的高压政策,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从深远的意义上讲,摄影记者这种见死不救的冷酷,如果是为了让问题的严重性曝光,避免类似悲剧大面积地发生,那么,这种冷酷究竟应怎样评价,还值得深入探讨。
12.下列说法,符合作者意思的两项是(5分)()()
a.用相机记录人类发展历史中的悲剧事件,是灾难新闻摄影的一大历史使命。
b.灾难新闻摄影固然应真实反映灾难,但也应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生存意志和抗争勇气。
c.如果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必然会忽略和放弃人文关怀,会令观众不安甚至厌恶。
d.西方摄影记者时时会面临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的冲突,从而陷入两难境地。
e.记者的职责是报道新闻,是中立的旁观者,不应该卷入他们所报道的新闻事件中去。
解析:c项,应为“过分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d项,原文是“有时会”,题干中是“时时”。e项,表述是西方记者的观点。
答案:ab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罗伯特卡帕的《越南的悲剧》虽然反映出战争的严酷和惨烈的一面,但也昭示战争无法剥夺人们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的天性。
b.广州某报对山东烟台“大舜号”海难血淋淋的报道,没有顾及受众的感受,是相关记者追求轰动效应想出名所致。
c.获得1994普利策最佳新闻摄影奖的南非记者卡特,是因为自己的选择和做法不被公众理解和接受而自杀身亡的。
d.新闻记者既是新闻专业工作者,也是社会大众中的普通一员。新闻记者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
解析:a项,原文“这是卡帕追求和平与人道的心声”,并无说明照片“也昭示战争无法剥夺人们热爱生命、追求自由的天性。”b项,“记者想出名”于文中无根据。c项,卡特的死亡也与自己内心的困惑有关。d项,作者认为“问题远非如此简单”,“这种冷酷究竟应怎样评价,还值得深入探讨”。
答案:c
14.文章在论述中两次引述越南老和尚在西贡街头自焚事件,目的分别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两次引用的作用不同。第一次引述是来证明灾难新闻摄影要有人文关怀;第二次引述是想证明灾难摄影该如何评价,尚无定论。
答案:第一次引述是用它作为反面的例子来证明灾难新闻摄影要把握好尺度,要突显人文关怀;(2分)第二次引述是用它作为例子来证明对灾难新闻摄影记者的“先拍照”的“冷酷”行为到底该如何评价,尚无定论,还需要深入探讨。(2分)(意思对即可)
15.2012年12月3日,美国纽约皇后区一座地铁站内,一名患有精神病的黑人男子将一名原本素不相识的58岁的韩裔男子推下站台。摄影记者乌玛尔阿巴斯当时正在等车,他抓拍到了韩裔男子扒住站台的照片。(最终该男子被列车撞死。)4日,这张照片登上了报纸头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根据文意,评析该摄影师的行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考生要先做出判断,该摄影师的行为履行了记者的职责,但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评分要点:答案应包括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和评价,各2分。①②两点,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第③点2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示例)在面临先救人还是先拍照的矛盾时,摄影记者乌玛尔阿巴斯选择了先拍照,失去了挽救该男子的机会。(2分)阿巴斯履行了他作为新闻记者的职责,但是他的行为不符合社会公共道德。(2分)(阿巴斯拍的这张照片或许能引起民众对公共安全的思考,但是以牺牲一个无辜的生命为代价,是不适当的,违背了社会公共道德。(2分)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狗
巴 金
我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自己的年纪。我像一块小石子似地给扔到这个世界上来,于是我生存了。我不知道谁是我的父亲,谁是我的母亲。我只是一件遗失了的东西。我有黄的皮肤,黑的头发,黑的眼珠,矮的鼻子,短小的身材。我是千百万人中间的一个,而且是命定了要在那些人中间生活下去的。
每个人都有他的童年。我也有我的童年。我的童年却跟别人的童年不同。我不知道温暖,我不知道饱足,我也不知道什么叫作爱。我知道的只是寒冷和饥饿。
有一天,正确的日子已经记不清楚了,总之是有一天,一个瘦长的满脸皱纹的老年人站在我的面前,他严肃地说:“在你这样的年纪应该进学校去读书。求学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
于是我去了。我忘记了自己的饥饿,忘记了自己的寒冷。我四处找寻,我发见了富丽堂皇的建筑物,我也发见了简单的房屋,据说这都是被称为学校一类的东西。我昂着头走了进去,因为我记住求学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
“去!这里不是你可以进来的!”无论在漂亮的建筑物或者简单的房屋,无论在门口遇见的是凶恶的面孔或者和善的面孔,我总会听见这一句同样的话。这句话像皮鞭一样地打着我的全身。我觉得全身都在痛。我埋下头走了。从里面送出来孩子们的笑声,长久地在我的耳边荡漾。我第一次疑惑起来,我究竟是不是一个人。
我的疑惑一天一天地增加。我要不想这个问题,可是在我的耳边似乎时常有一个声音在问:“你究竟算不算是一个人?”
破庙里有一座神像。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我这样想。神龛里没有帷幔,神的庄严的相貌完全露了出来。虽然身上的金已经脱落了,甚至一只手也断了,然而神究竟是神啊。我在破烂的供桌前祷告着:“神啊,请指示给我。我究竟是不是一个人呢?”
神的口永远闭着,甚至在梦里他也不肯给我一点指示。可是我自己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我说:“像这样怎么能够算做一个人呢?这岂不太污辱了这个神圣的字吗?”于是我明白我并不是一个人。
我断定我的生活是很合理的,我乞讨残汤剩饭,犹如狗之向人讨骨头。我并不是一个人,不过是狗一类的东西。
16.本文在写作时用了第几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本文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通篇是人物心理独白。如:“我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自己的年纪。”“我像一块小石子似地给扔到这个世界上来。”运用第一人称写作,更直观地突出了人物的情感,更能加深对社会的批判力度。
答案:本文运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通篇是人物心理独白,写了“我”从一出生就受到的悲惨遭遇。(2分)这样写可以更直观地突出人物沉痛、真挚的情感,使情绪得到强烈的爆发,加深了对社会的批判力度,赋予了小说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力量。(2分)
17.请分析本文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并谈谈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时,考生要首先对人物形象进行总体概括:本文主人公是一个无父无母的乞丐。然后根据他的经历及言行进行具体分析。作者塑造这个形象,代表了旧社会穷苦的百姓,代表了卑下的人民,代表了当时中国的现状,更代表了国人的悲愤心情。
答案:本文主人公是一个无父无母的乞丐。(1分)他渴望得到温饱生活,想学知识,渴望得到做一个人的权利,却被耻笑,被驱赶。(1分)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代表了旧社会穷苦的百姓,代表了卑下的人民,代表了当时中国的现状,更代表了国人的悲愤心情。他的渴望,是人民的渴望。他的心情,是人民的心情。他的经历,代表着中国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与压迫,更代表着人们对食物,对地位,对平等的追求。(3分)
18.请分析文中画线的三句话,谈谈作者这样写的妙处。(6分)
我第一次疑惑起来,我究竟是不是一个人。
“你究竟算不算是一个人?”
“神啊,请指示给我。我究竟是不是一个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主人公本是一个真实的人,却在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一个人。悲惨的生活对他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探究作者写作的深层目的。
答案:主人公是一个真实的人,却在用沉痛的声音质问:“我究竟是不是一个人?”这是对生活的讽刺,是对生命的质问,更是对不平社会的诅咒。(6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9.公益广告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好的广告语能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是有些公益广告语并非如此,请指出以下两条公益广告语的问题,并分别改写,使之友善、得体。
(1)宣传垃圾分类:垃圾分类,从你我他开始。(3分)
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宣传生命安全教育:严禁触摸高压电,5万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必究。(3分)
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第一句广告语的问题是有歧义,让看到广告的人觉得人们都成了垃圾。第二句广告语粗暴,令人恐惧。
答案:(1)问题:表述有歧义,让读者感觉自己和身边的人是垃圾。(1分)
拟写:(示例)垃圾分类,人人有责。(2分)
(2)问题:表述生硬粗暴,使人反感。(1分)
拟写:(示例)为了您的生命安全,不要触摸高压电线。(2分)
20.2014年3月4日某公司老总张某外出开会,8日,他的朋友老王有事打电话找他。下面是他办公室记录的老王的电话内容。如果你是张某的秘书,请在接到电话的第二天将电话中老王的要求简要转告张某。
电话内容:
老张你好!我是老王。我现在正在南京开会。告诉你,我们的老同学刘明现在是广博广告公司的董事长,他约我们明天去花园大酒店聚会,并要你带上嫂子和孩子。9号晚上六点半,不见不散!花园大酒店就是现代广场东边的那一家。刘明的电话是15771588。吃饭时,我们可以跟他聊聊业务问题。再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句式变换语言表达简明的能力。注意转述的身份是秘书对老总。转述的主要内容是张总朋友王先生打来电话,老同学刘明相约聚会并商谈业务。评分要点:人称转述准确、得体2分;内容转述完整、准确2分;整体句子通顺2分。
答案:(示例)张总,昨天您的朋友王先生打电话给您,说是你们的老同学广博广告公司的董事长刘明先生约您偕同夫人与孩子今天晚上六点半到现代广场东边的花园大酒店和他们聚会,并商谈业务问题。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
作文
。身处科技资讯发达的当代社会,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忙碌的插电生活,电视经常开着,手机始终开着,电脑就更不会关掉;任何食物都可以丢进微波炉加热,任何衣物都可以扔进洗衣机,几乎已经不会拿笔写字了……有时候,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精神却越来越空虚。越来越发达的科技在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的同时,也使我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目前,“不插电”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环保主义者的追捧。不插电,就是“unplugged”,直译为“拔掉电源插头”。“不插电”生活又称“离网”生活,起源于“离网发电”的供电模式。“不插电”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不依靠公共供电网电能来驱动生活用品,断绝现有的通讯工具联系,不使用高科技电器,回归简单质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这是对高科技的抗拒,也是对沉溺其中人群的拯救。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舒婷在《小河殇》中写道:“多少年来,我们错把月饼当中秋,而把明月遗失在高楼的屋顶上了。”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每天过得忙忙碌碌,却忽略掉了生活的本真。是该停下匆忙的脚步歇歇了。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不仅要追寻未来的太阳,亦要停下脚步静赏那轮旧年的残月。
本题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生活中,我们要提倡低碳环保。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让人们已经习惯了忙碌的插电生活,但这真的好吗?回归简单质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答案:略。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目录 新人教版必修一语文目录篇三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目录
第一单元
1. 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
2.诗两首
雨巷……………………………………………戴望舒 再别康桥………………………………………徐志摩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 青
第二单元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6.鸿门宴…………………………………………《司马迁》第三单元
7.纪念刘和珍君……………………………………鲁迅 8.小狗包第…………………………………………巴金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
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 杨兴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罗森塔尔 11.包身工……………………………………………夏 衍 12.*飞向太空的航程………………………贾永 曹智 白瑞雪
表达交流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朗诵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奇妙的对联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名著导读
《论语》 《大卫·科波菲尔》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目录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朱自清
2、故都的秋.........................................郁达夫
3、*囚绿记.........................................陆蠡
第二单元
4、《诗经》两首
氓 采薇
5、离骚.............................................屈原
6、《孔雀东南飞》(并序)
7、*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3
短歌行..............................................曹操 归国田居(其一)....................................陶渊明
第三单元
8、兰亭集序....................................王羲之
9、赤壁赋....................................苏轼
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第四单元
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1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
表达交流 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园丁赞歌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
想像世界 学习虚构
演讲 梳理探究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 12
修辞无处不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名著导读 《家》 《巴黎圣母院》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目录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2、祝福..........................................鲁迅
3、*老人与海....................................海明威
第二单元
4、蜀道难........................................李白
5、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1
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7、*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9、劝学.........................................《荀子》
10、*过秦论.......................................贾谊
11、*师说.........................................韩愈
第四单元
12、动物游戏之谜.................................周立明
13、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表达交流
多思善想 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
学会宽容 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
善待生命 学习论证
爱的奉献 学习议论中的记叙 14
讨论
梳理探究
交际中的语言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名著导读
《红楼梦》
《高老头》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目录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窦娥冤.........................................关汉卿
2、雷雨...........................................曹 禹
3、*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第二单元
4、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5、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6、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三单元
8、拿来主义........................................鲁 迅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弗罗姆
10、*短文三篇
热爱生命...........................................蒙 田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帕斯卡尔 信条.............................................富尔格姆
第四单元
11、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12、苏武传........................................班 固
13、张衡传........................................范 晔
表达交流
解读时间 学习横向展开议论 发现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确立自信 学习反驳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辩论 梳理探究 逻辑和语文学习
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 名著导读 莎士比亚戏剧
《谈美》
附录
中华文化精神........................................袁行霈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目录
阅读鉴赏 第一单元
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2、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3、*边城........................................沈从文
4、*哦,香雪....................................铁 凝
第二单元
5.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6、滕王阁序......................................王 勃
7、*逍遥游.....................................庄 周 8、*陈情表.....................................李 密 第三单元
9、咬文嚼字......................................朱光潜
10、孟浩然......................................闻一多
11、*说“木叶”..................................林 庚
12、*谈中国诗....................................钱钟书
第四单元
13、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作为生物的社会..............................刘易斯·托马斯
15、*指印........................................丹齐克
16、*宇宙的未来..................................史蒂芬·霍金
表达交流
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 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 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 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
访谈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 有趣的语言翻译 14
名著导读
《三国演义》
《堂吉诃德》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目录 新人教版必修一语文目录篇四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常识,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2.体会词中的景物,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3.感受词中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确立学生历史责任感和远大抱负。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体会词中的景物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欧阳修《秋声赋》:“噫嘻悲哉!此秋声也”。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怀。”以叹时运不济jì,人生的艰难万苦。但也有不少古代文人为我们唱出了秋的赞歌。如唐朝刘禹锡《秋词二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催人奋发有为,大展鸿图,给人顽强奋斗的精神。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崇高心灵,体会这位伟人青年时代的宏大胸襟和抱负。
二、作者简介、词的基础知识和背景介绍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学生介绍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独自去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
三、指导诵读,整体感知
1、下面,咱同学一块朗诵全词,注意朗诵技巧:上下阙的领词“看”和“忆”后要稍停顿下,“看”字引导的7句要读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抑扬顿挫要分明;“忆”字引导的8句要读出作者的慷慨激昂之情,语速要快,要充满自信。
2、我们听听配乐朗诵并跟诵,注意停顿、重音、抑扬顿挫和朗诵的情感色彩。有哪位同学来试一试。
3、齐读全词。词中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诗歌美,更有由语言组成的一幅幅图画,我们给词的上下阙所呈现的图画起个标题,同学们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我们选一个最好的标题。注意标题的要求:概括主要内容,简短,有一定的文采。
上阕写景:湘江秋色图。下阕抒情:少年学子图
四、合作探讨,解决重难点
1、齐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大意,交代了什么?独立寒秋”这句语法采用了倒装,倒装的目的在于强调,作者要强调的是哪个词呢?。
“独立”的含义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独立—作者;寒秋—写作时间;橘子洲—地点;湘江北去—环境。独立 “独立不仅表明一开始作者就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可以让读者想象出诗人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而倒装的目的就是要突出毛泽东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临危不惧的伟人形象。
2、自由读。让我们注意一个“看”字,它一直领起到那一句? 万类霜天竞自由。《沁园春•长沙》的景美突出表现在景物的选择上,作者视野广阔,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尤其是“看”字领起的部分特别典型,我们重点分析这一部分,首先,作者选择了哪些景物?(思考)指名回答,其余同学补充:“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从景物的状态看,有静态的火红的枫林,有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作者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3、《沁园春•长沙》一词的景美还表现在描写景物上。景物的选择固然很重要,但景物的表达则更应别具匠心。诗人笔下的景物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为了给选取的客观物象“灌注”更多的生气,很注重景物的表达。同学们小组讨论,找出并分析上阕中“看”字所总领的一组景物群中用得精彩的词。
明确:“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壮,“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天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壮志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
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2)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4、作者对景物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制约于情的,古代文人墨客的“悲秋”“伤秋”“叹秋”等诗文就正是由他们特定的“意”所决定的。譬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意”立在“断肠人在天涯”,所选之“象”便自然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这首词的立意积极向上,昂扬奋进。正因为他的立意,他所取的“象”,自然就是那些竞相向上、生机勃勃的景物了,如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等。
5、大家可以看到这几句都是写景,但又都是写情,我们分析时要注意情与景的交融。谁能告诉我,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呢? 由物及人
生:身份,党的领导者;性格,胸怀大志;心境,广阔崇高;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6、“怅”、“寥廓”、“谁主沉浮”三个字词是什么意思?
生:“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 “寥廓”:指高远空旷;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谁才是主宰兴衰的真正主人呢? “怅„„”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是无疑而问,设问是有问有答。
7、“携„„”中的“百侣”与上文那句话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峥嵘”“稠”什么意思?
独立 说明了当初一同志向的同学们现在只剩自己坚守志向。不平凡,多。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8年,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1919年,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这首词是哪几句诗形象地概括,请大家齐读。8、“曾„„”句,与上句的问句相答。
五、总结
从这首词的中,我们可以体察到毛泽东阔大的内心世界,五彩缤纷的精神视野,这不仅 仅是逆境中的拼搏,还是诗人灰色际遇中的亮色,是丰富多彩的底色,是“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是“冬天到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思,是冬天中的诗人心中的春天。所以,当他面临生命的威胁时候,能够“独立寒秋”“怅寥阔”,能够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动人心的呼声。
六、拓展延伸
我们不能把诗人这种拼搏简单地理解成“让暴风雨来的更狂烈些吧!”简单的单薄的呼喊。联系诗人以前的诗作,我们来看诗人的心路历程。咏蛙
一九零九年(16岁)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毛泽东在东山书院读书,他的同学们大多是纨绔子弟,衣着华丽,看不起来自穷乡僻境、衣着很差的毛泽东。因为被许多同学疏远,毛泽东在精神上感到有些压抑,一种“知音世所稀”的孤独感不时袭上心头,毛泽东写下此诗。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心态的描述,表现了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有的抱负和胸怀,也可以说是霸气,很年轻时就显现的帝王之气。
毛泽东一九一零年秋所作的《七绝•呈父亲》则体现了诗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少了《咏蛙》诗的个人境遇不如意时情绪的宣泄,更多地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毛泽东要外出求学,父亲不支持他,但他毫不犹豫地离家而去。
到了写作本诗,已是1925年。三相比较,他的精神更丰富了,他的志向更明确了,他的人格更完善了。在自己的人生中,诗人不断地发展自己、丰富自己。这才是人生真谛。一个发展的人才能正确对待个人命运的升降起伏。得意而不忘形,悲哀而不丧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亭信步”。这对我们是很有教益的。这警省我们要与时俱进,一步一层楼,一层一重天。要记住,时时丰富自己,人生无止境,避免人生无谓的悲剧。像中国哈佛学子自杀事件,这个清华大学的学生,在国内学习是一路顺风,博得家长、老师、同学的赞扬,但到了哈佛,却忽然不优秀了,于是自残生命。今年发生了不少青年人坠楼的事件,也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原因,无非感情、生活、事业受挫。这真是些沉痛的事件,如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挫折不是终极目标,却是丰富自己的磨刀石,怎可因挫折而自戕。自戕,表现的是生命的苍白甚至乌有!毛泽东在个人政治境遇不如意的情况下,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险境下,却吟唱了一首昂扬的砺志之歌,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