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学物理教学论(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中学物理教学论篇一
就此篇小短文,我认为焦老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作为老师,便是教导学生,使其明理,使其明志。如果以微信红包来使学生对教学习作燃起积极性,师生之间因发红包来维持友好关系,那样的教学岂不是利禄场?
在中国教育史上,师生之间是纯粹而美好的,而微信红包如今成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纽带,未免有些令人心寒。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多,大可不必使用这种手段来挽留学生。教育本清风亮节,如若这样做,功利气息可就污了这清高的职业,这崇高的教育事业也就变了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的文章《师说》中提出了为人师者,本就是为学生解惑授道理的。在人的一生之中,唯有在校之日是令人愉快的,因为其没有任何利名利禄,利害关系一类的存在,校园本就是单纯美好,没有勾心斗角的。可如焦老师这样做,校园便染上了铜臭气,学生的学习不再单纯,不是为了自己能够习得知识,而是为了能够夺取红包,这样的学习可还叫学习吗?不,这不是,这竟是一场为红包而进行的战争。
焦老师只想唤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无可厚非,但在方法上他选错了。红包这一做法让学生们太早步入了社会,习上社会风气,太累也太过令人感叹。学习是为自己,为梦想为未来,为了让将来的自己不去遗憾,不去痛心疾首,而为了钱财去努力去学习的人生未免不显得苍白可怜。
教育,崇高而伟大的一项事业,它在我心目中永远是单纯的,纯粹美好的。不应让金钱去污浊它!
为人师者,有千万种方法去教导好学生,教导他们的为人,他们的处世,他们的人生观。请放弃以微信红包来教导学生吧!教育,应质本洁来还洁去。
教育本洁,回归其真。
中学物理教学论篇二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语文的本真是什么呢?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积累字词、品味语言、感悟内容、学习写法”都是语文的本真,都是语文课堂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语文教学就应追寻一种本真的教学境界,期待与儿童的精神相遇。如何才能还语文教学的本真呢?
一、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对。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观察和评价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效果。老师要学会拒绝个人的精彩,淡化自己,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才能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要学会删繁就简。
现在正在进行的语文主题学习更要求删繁就简,通过课文的整合,目标集中,任务单一,要求明确,力争做到一课一得,达到以简胜繁的教学效果。别指望你的一堂课中什么都能顾及到,什么都能训练到,要学会突出重点、难点,虽然这样会让人感觉课并不完美,但荀子曾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彩,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
三、要让课堂真“动”起来。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课堂都动起来,可这种动是假动,看似热闹,实则学生如牵线的木偶一般处在“被运动”状态。而且多数是优生 “代动”,大多数学生是旁观者。思维和情感都没有被学习内容所触动。课堂动起来要“动”的真实、有效,既有“意义”,又有“意思”。这种“动”应当是学生“动”起来,学生的“动”主要是思维的“动”和情感的“动”。课标中也提“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不应以教师的„„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种“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基于“学习需求”和“进取精神”而自觉积极的行为,我们应追求那种静态呈现的“内动”。只有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有良性的互动,知识方法才不会是“授受”的,而是“习得”的。我们要经常用“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有不同意见吗?”等这样能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去引导孩子,学生的听说能力就是这样通过一次次智慧的交锋实现的。
四、课堂教学力求平淡、真实。
平淡即淡雅,不刻意雕琢,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汁原味的本色语文,本真语文。很多教师总是追求新式花样,总是安排各种表演活动,孰不知自己在忙着“创新”时已离语文很远了。记得曾听过一位老师上《三个儿子》,为了表现自己的“创意”,竟让学生把那个会唱歌孩子母亲说的话给唱出来了,还配上了拉丁舞。好好的语言不引导孩子去读,去感悟,搞些花架子,真觉得不伦不类。我们要学会以学定教,让课“常态”化,让问题暴露,再去解决它,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只有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教语文,才露语文本真,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所以我们要常常审视自己的课堂是否真实、朴实、扎实。我们应积极推崇用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要从学情出发,以人为本,以教材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有效的策略,积极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感悟内容,体验情感,品味语言,达到得意、得言、得法的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回归本真。
中学物理教学论篇三
语文教学的本真是什么
宁城县特殊教育学校
侯晓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在教 学中,有意无意地把“应试”的需要作为取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 法的依据,出现了用繁琐的分析讲解、花样百出的练习题,代替了学 生自己的阅读和领悟。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要转变教学观念,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一、少一点纸上谈兵,多一点语文实践。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 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然而,有些语文实践能力根 本就无法通过试卷进行考查。就我们熟知的查字典而言,在语文考卷中,一般是通过填表或填 空方式进行的考查的,如音序查字法,先查什么音序,再查什么音节; 部首查字法,先查什么部首,再查多少画。学生不用摸字典(当然考 场也不允许带字典),就能考好这一考题。
二、少一点千人一面,多一点百花齐放。
语文和数学不一样,数学有标准答案,错与对一目了然;语文不 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文章的解读、对于各 种情境的表述,学生可能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相同的 意思,说法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鼓励 学生的不同见解。
三、少一点喋喋不休,多一点静默慎独。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具有难度和深度的问题。有的教师受教学任务的限制,被所谓的“课堂时效性”所困扰,受试卷上可能出现的考点的制约,不得不剥夺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喋喋不休地将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能从“感悟”这一教学传统精髓中吸取营养,肯于给学生一片安静的天空,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书、去思考、去 理解、去感悟,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 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淀积,长此以往,一定会有 量变到质变飞跃,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一定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高。
四、少一点题海战术,多一点自主阅读。
综观当今的课堂,本来就不多的语文课时,在老师以知识目标为 主的讲解与训练结束之后,便是大量的练习。《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难发现,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的语文积累、深厚的文 化涵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实追求!
中学物理教学论篇四
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多读书 多积累 多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听了吉春亚教师的讲授,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学“本、真、实、活”的理解。
一、多读书
课堂上,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老师让学生读书时,生怕学生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经常提示这,提示那。学生无法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不足一分钟的时间就急着让学生交流。少数几个学生起来读句子,谈感受。之后又提出新的问题。有时一节课能提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教师变着花样地问,学生察言观色地答。一节课就在问答中结束了。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读书,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又从何谈起?我们在引导学生抓住知识要点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同时,更要关注理解“如何运用语言”,并引导学生迁移运用,练习表达。教师要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让书陪伴学生一生。
二、多积累
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乐于积累,学会积累,应该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古诗词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中,我努力组织和指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形成能力。学会积累,厚积薄发,说起话来就会脱口而出,口若悬河,作起文来,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三、多实践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习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单元后,我让学生针对身边的环境展开调查。到实地去看一看,看看周边的环境如何;问一问,问问人们对身边的环境是否满意,若不满意,有什么好的建议。然后,把调查结果形式文字,再到班级汇报。交流讨论后,形成合理化的建议,并鼓励学生把建议邮寄到有关部门。
我们还可以结合学校组织的活动,设计一些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今年,我们学校举办了读书节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让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中学物理教学论篇五
中学物理教学的本真
——概念、规律、方法
广东省揭阳市揭东第一中学吴少辉
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和台阶,物理概念常被人们称为物理学的精髓。在中学物理中,它们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基本着力点。在某种程度上,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本要素。如果把物理概念看成是中学物理的基本“元素”、“基石”,那么物理规律就是中学物理殿堂的“支柱”。因此,学习物理首先要透彻理解基本概念及原理、牢固掌握基本规律,进而形成运用概念及规律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一、概念、规律的构建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
许多物理概念是随着物理学科的发展应运而生的,是从大量的具体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概念和规律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凝结着很高的智力价值,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提高能力的好材料。学生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掌握物理概念、规律,还要领会蕴藏其中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体验科学精神。这正是《物理课程标准》三维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所以,老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概念和规律的构建过程。
在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要尽量让他们接触与概念有关的物理现象和实际问题,真正参与到概念、规律的建构和认识中来。教师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如质点概念的建立,如果老师直接提出“质点是只有质量而没有大小的点,是一种理想模型”,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肯定不好。若在引入质点之前先举例让学生思考,如提出研究地球的公转,长途火车的行驶速度等问题,使他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几乎可以忽略,而把地球、火车都看作一个点,这个点是有质量的,这就是质点。接着提出,平动的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原子很小能不能看作质点?这样,使他们认识到,能否把物体看作质点,关键是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考虑的问题的影响可不可忽略,而不是物体的大小问题和质量多少的问题。对于比较抽象的理想化模型,诸如理想气体、点电荷、光线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建立概念和加以理解掌握。
又如电容c用极板所带电量q跟极板间电势差u的比值来定义,要理解电容是表 1
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只由自身因素决定,不随极板的电压而变。极板电压增加多少倍,它的带电量也增加多少倍,比值c=q/u总不变,不带电时也不变。这就好比一只盛水的桶,能容纳多少水是定的,即桶的“水容”是由桶本身决定的,与是否盛水和盛多少水无关。同样电场强度e=f/q,是表示电场的力的性质的物理量,只由电场本身决定,而与引入的检验电荷无关,即在电场中的某一点,它的电场强度是确定的。
有些用比值法定义的概念(物理量)往往比较抽象,如加速度a、电场强度e、电势u、电容c等。在建立这些概念时应努力使学生理解研究物理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搞清这类概念或是变化率如加速度a、或是物质的某些方面的属性如电场强度e(力的特性)、电势u(能的特性)、电容c(物质的某种特性)。从这些量度公式中理解他们的物理过程与物理符号的真实内容,一定要从量度公式中揭示所定义的概念与其事实现象依存关系的物理过程,切忌用单纯的数学公式化去理解具体的物理概念,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和乱用。
对每个概念的理解和加深认识的过程,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做不切实际的要求一步到位。要用联系的观点,由概念的内涵到外延,再扩展到与本概念以外的不同概念的有关联系,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透彻的理解和形成较完整的概念体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掌握物理知识的能力。例如讲加速度的概念,首先交代背景,是为了研究变速运动速度变化快慢的需要,要通过对速度概念的复习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速度变化情况引入建立概念。如火车由静止到速度为20m/s用了100s,小汽车由静止到速度为20m/s用了2s,通过对它们的速度变化大小和快慢的比较来帮助理解、定义加速度的概念。再如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除要引导学生运用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等做理论探究(推导)外,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真正理解好“月-地检测”的意义——天上和地上的物体都遵循同样的力学规律,而不是停留在记住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上。这不仅是学习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物理思想的培养问题。
二、弄清概念、掌握规律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的基础和主干,教学中师生共同要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特别是重要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不能只让学生简单地记住它们的文字表述或数学表达式,而要努力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死背结论是不能真正理解、掌握和灵活应用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不少人在应用理论解决物理问题时感到困难,这往往跟没有真正掌握好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规律有关,当然还跟思路与方法上的问题有关。教学中有这样的现象,有的老师为了赶进度或多讲题,学生为了多做题,于是对物理概念采
用简单化的“记住”的方法进行教和学,这是极不得法的。那种看似大容量、高密度的灌输教法,实际上减少了思维过程,降低了思维深度,这种本末倒置急功近利的做法,简直是“把中药当柴烧”,是教学资源的一种严重浪费,是与《物理课程标准》精神相违背的。教学中要防止这样的浮躁现象发生。
物理概念又是物理定律(定理)、公式和学说的基础。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公式、学说和原理)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事实上,从物理学的发展史来看,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发现是不可分割互相联系着的。也可以说,物理概念是用来描述有关的物理规律的。所以,对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相辅相成同样重要。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这一物理规律,它反映了一切物体在不受其它物体作用的情况下,必然保持运动状态不变(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样的规律。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的联系。如惯性概念的形成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能量概念的形成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等都反映了这种关系。
物理概念的抽象性及高中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些缺陷,构成了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障碍。所以,使学生弄清概念、掌握规律,明晰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动手、动脑、动笔、动口等活动,特别是要经过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反复的过程。这样才能形成清晰而准确的概念,掌握物理规律。
我们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处于认识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真正的参与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先让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从理论上探究推导,得出规律,进而从牛顿第二定律理解动能定理、动量定理中的力应是合外力,就是很简单、自然的事情了。还有在学习动量守恒定律时,在经历实验探究得出初步结果后,再让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理论探究,得出规律,并且从理论探究过程中还能够知道为什么要“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这一定律成立的条件。
三、解题训练是巩固概念、规律的必要途径
学习物理必须解题,但绝不单是为了解题。当前的物理教学,在高考备考的大环境下,有的人不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学习品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部分老师和学生往往不自觉地采用题海战术应对考试。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讲题和训练解题而忽
视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透彻理解和真正掌握,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将是事倍功半的。当然,在理清概念、掌握好规律的基础上,适当的强化训练是必要的。但学生不能只一味地解题,有的人把物理成绩提不上去归咎为物理题做得少、训练不够是片面的。要避免过分偏重题海战术的低效能的做法。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不重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而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解类型题上,题做得多解题时就自然而然地用类型题的解法照套,虽然平时的考试成绩很好,但高考成绩就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就是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掌握不是很透彻到位,没有真正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对问题的理解似是而非,方法生搬硬套,结果跌进陷阱自己还不知道。
物理是“想”懂的,想——就是理解,物理问题的解决是在透彻理解概念和扎实掌握规律的前提下,运用相关规律而实现的,当然,这要通过适当的训练来提升概念规律辨识运用的能力。
物理学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从定义方法、表达形式等都很相似,学生在学习中容易造成混淆,即后一概念受前一概念的干扰。诸如速度与加速度,位移与路程,动量与动能,功与冲量,电势与电势能等。还有概念与规律的关系,如动能和动能定理,动量和动量定理,机械能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如果对不同概念之间、概念与相关规律之间,有针对性地加以比较和联系,对学生掌握物理概念、规律,提高学习物理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关于动能与动量概念,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a 动量不变的物体,动能也一定不变;b动能不变的物体,动量也一定不变;c 动能较大的物体,动量也一定较大;d 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动能也一定相等。此例通过比较将会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定量表达式、矢量式及遵循的规律等有所加深。
学生对概念、规律发生混淆时,会乱套公式胡编乱造。如在下面问题中,学生由于对概念的矢量性及遵循的规律含糊不清造成错误。在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有一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微粒由a点以初速度v竖直向上运动,运动到b点时速度变为水平大小仍为v,求该电场的电场强度及a、b两点之间的电势差。有的学生在解此题时,列出式子:在水平方向,由动能定理:qu=mv2/2;在竖直方向,由动能定理:-mgh=0-mv2/2。上述解法犯了一个概念错误,因动能是标量,没有分量形式,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混淆了动量与动能的区别。还有如对于“冲量”和“功”的概念,不但也有矢量与标量区别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冲量是力的时间累积效应,而功是力的空间累积效应,这也是相应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的问题,应从概念定义上理解两者各自的特点。例如沿斜面下滑的物体求在某一段时间内重力的冲量、支持力的冲量以及合力的冲量、合力的功。对这个问题,许多学生凭直觉就认为支持力和重力两个力的冲量都是零,这显然是把“功”的概念移植到计算“冲量”的问题中来而出现的错误。
总之,我们在进行概念、规律的教学时,要以学生这一学习主体的思维活动为出发点,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的学习过程。要防止学生只停留在死记硬背的程度上而不透彻理解概念、规律。要遵从认知规律,既不能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希望单靠多做几道练习题,就能让学生对概念及规律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要通过对相似概念、规律的比较,克服混淆,使物理概念及规律越学越明确。只有不断地由浅入深地运用概念、规律,反复运用概念、规律解决问题,才能学懂、学好、学活物理概念及规律,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物理教学繁杂多变的考题中,做到以不变应万变。这符合《课标》中关于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也应是应试教育所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学好中学物理。
参考文献: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们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②许国梁:《中学物理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