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的试讲稿(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雾凇的试讲稿篇一
王琴 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23课《雾凇》。本文描绘了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描绘了人们清早观赏雾凇及其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说教学目标:
1、会读10个生字及课后第3题的词语
2、会写10个生字。
3、会给生字组词并用词说话。说教学重点:会写10个生字。说教学难点:用词说话 说教法:启发式 讨论式
说学法:自学 对学 小组合作学习说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组长检查自学情况并汇报
一、明确目标
1、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中国四大自然景观闻名天下,它们是: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长江三峡以及吉林雾凇。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数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一篇新课文。23 雾凇(教师板书,学生书空)教师领读,抽学生读,齐读
2、理解目标(通过朗读的方式理解)
二、引导自学 交流指导 任务一 我会读(学生读)
学法:
1、自读两遍生字和词语。
2、同桌对读并正音。分组汇报交流哪些字、词读错,正音。齐读两遍 任务二 我会写
学法:
1、自己找出偏旁说出结构,想办法记忆字形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用钢笔描红
3、听写、同桌互评 任务三 我会说
要求:
1、完成练习单(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2、选一个你喜欢的词在组内练习说话(分组交流 评价)
三、目标检测
练习册67页 第二题 第三题
雾凇的试讲稿篇二
《雾凇》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题目是《雾凇》。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状况、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生状况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学生基本上没有见过雾凇这种景观,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雾凇,增强直观感受。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抓住对重点句的理解,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
四、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理念,朗读和说话、写作的训练是四年级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由此,我采用朗读法、赏析法、说话和写作训练来向学生讲解本课。
六、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本节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观看图片,感受雾凇的色泽美。
通过观看雾凇的图片,不仅使学生快速进入到课文情境,感受到雾凇的美,还让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为以后的写作运用打下了基础。通过让学生查找、讲解重点词语的方法,使学生了解了雾凇色泽美的特点。并通过范读和指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雾凇的美丽。
(二)、充分朗读,练习说话,感受雾凇的姿态美。
通过当地俗语介绍,引导学生一起领略清早雾凇的美景。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找出雾凇千姿百态的特点,并用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练习说话,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雾凇的婀娜多姿。在有感情的朗读之后,鼓励学生把这一段美美的背诵下来,也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
(三)、细读细想,探究雾凇形成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哪句话概括写出了雾凇的形成?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句子,引导说出雾凇形成必须的两个条件:
1、过于饱和的水气
2、遇冷凝结。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与条件相对应的句子。根据老师提示,让学生自己复述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课文最后通过学生齐读江主席为吉林雾凇写的题词,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在你观赏到晶莹多姿的雾凇后,你打算怎样赞美它呢? 如果我是一名画家,我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一名歌唱家,我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一名摄影师,我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一位诗人,我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我是一名导游,我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设计板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理清文章脉络。以上,我从教材分析、学生状况、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七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雾凇的试讲稿篇三
《雾凇》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优美佳作。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样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我试着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充分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说教材
《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雾凇这种景观,甚至没有见过,学生在学习课文中难免缺乏直观的感受,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雾凇,增强直观感受。
四、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懂得空
气中的水汽遇冷会结成霜花这个科学常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抓住对重点句的理解,了解吉林雾凇的成因以及奇异景象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重点难点 重点:
1、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难点:
1、了解雾凇形成过程。
2、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帮助孩子轻松的完成教学上的不解与疑惑,我选择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学手段。
六、教学方法(1)朗读法。
朗读是学习和感受一篇课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一篇课文的学习,深入充分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七、教具与教学媒体使用
1、解决重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过,通过计算机模拟把抽象的原理形象化,通过计算机图像、音频、视频等技术分解复杂的事件和难懂的事实,能够帮助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
点就是雾凇奇特的形成过程,针对课文中的内容,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形成的两个条件,但是对于雾凇神秘的形成过程恐怕还是一知半解,所以要重点让同学们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这里我用多媒体展示三幅图,让学生体会“一层一层”、“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通过这样一幅幅图片的展示,学生学习雾凇的形成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
2、重难点巩固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结合着多幅图片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看着美丽奇幻的雾凇图片,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就可以有声有色的介绍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以上是我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出并简化教学重难点的过程。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八、说教学过程
本篇课文我准备用二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雾凇奇观。最后,教师布置学生查有关吉林雾凇的资料,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准备。下面我就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看图片,感受雾凇的美丽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为了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感受雾凇的美丽,在朗读介绍的时候,配合相关的图片,这时学生观赏到雾凇的
奇特和美丽,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看着这样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怎样的问题呢?学生很自然地说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吉林为什么能形成这么美的雾凇呢?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二)、充分朗读,深入探究雾凇形成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哪句话概括写出了雾凇的形成?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句子,引导说出雾凇形成必须的两个条件:
1、过于饱和的水气
2、遇冷凝结。我又趁热打铁:那么吉林的雾凇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两个条件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交流。“从江面上弥漫着雾气”可以看出有饱和的水气。再引导学生从“夜幕降临时,松花江上的雾气真是又大又浓”体会吉林确实有过于饱和的水气。然后学生继续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摄氏度”满足了雾凇形成的又一个条件。
我进一步追问: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那在夜晚雾凇又是怎样凝结而成的呢?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要词句进行品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这就是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中“每当
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结合着多幅图片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学生看着美丽奇幻的雾凇图片,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就可以有声有色的介绍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升华,延伸深化。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赞叹呢?这样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情不自禁”的含义。文中作者没有写出吉林雾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态”?我就以此训练学生想象和写作。“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写出来吗?”教师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里我的设计体现了“循序渐进”“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理念。接下来出示多媒体,结合课文理解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问学生,雾凇发生在冬季,为什么说有春风呢?让学生知道在这里作者是把雾凇比了梨花。最后,引读课文第
三自然段。让学生把对雾凇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中,让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反馈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吉林雾凇奇观。
2、中国有四大自然奇观,除了雾凇,还有哪些奇观?展示资料,拓展阅读。
3、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课文,《泉城》、《九寨沟》等,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下类似的文章,多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山河之美,欣赏我们美丽的祖国。
九、说板书设计
根据重点和难点,我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全文,帮学生理清思路的角度来设计板书,如下
23、雾凇 奇观
水汽 ———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能够轻松有效的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对于一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奇观,他们可以从陌生变为熟悉,信息技术在
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
雾凇的试讲稿篇四
《雾凇》说课稿
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2课课文《雾凇》,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2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二、说学生
学习这篇课文的是刚刚进入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雾凇这种景观,甚至没有见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课文中难免缺乏直观的感受,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与课文有关的视频和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雾凇,增强直观感受。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读、会写“幕”、“凝”,“雾”,“零”等生字以及“笼罩”、“弥漫”等词。
(2)、能在朗读解读中了解雾的形成过程。
(3)、感受雾凇的奇观,以及对自然景观和祖国的热爱。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吉林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感受雾凇的美。
四、说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样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我试着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充分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所以我设计了以下教法。教法
(1)直观演示法。四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文中视频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情境演读法。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自由读,有感情读等,力求使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悟,突破教学难点。
(3)赏析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五、教学过程
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推广,我会给学生设计前置性的作业,前提是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充分地阅读(思考:雾凇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它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除了这一奇观,中国还有哪三大奇观?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赞美一下这种景象,放手让学生充分去做。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播放视频自然导入新课
因为南方的学生基本没有看过这样的奇观,所以我播放的视频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雾凇的特点,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享受的情景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的入情入境了。
2、学生采用小组自主分工的形式进行充分读文,并上台为大家展示读文效果,而我会借此机会出示一些易错的字和重点词,在预习的基础上巩固学习效果。
字:如“幕”字,因为之前学生过暮色的“暮”,可能会混淆,所以告诉会学生“幕”字的最初的意思就是营帐中遮挡视线的大布,而下面的巾就是现在布的意思,然后我会解释墓的意思,并分别组词,这样学生就不会混淆记忆。
“雾”和“零”可以一起记忆,会意字,因为它们都是上下结构,且读音接近,一个下面是务,一个是令,就可以记得牢固了。„„..词:“弥漫” :形容一些烟尘、雨雾、香气等,到处布满。
“笼罩”: 形容一些烟尘、雨雾,像笼子似地罩在上面。„„„
引读课文第一段,让学生带着问题(雾凇是什么样的?)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交流。感受并认识雾凇“洁白晶莹”的色彩美和“银光闪烁”的光泽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板
书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二)、充分朗读,深入探究
首先我会出示重点句子(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话):“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学生进行研读,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搜集的资料总结归纳形成雾凇的两大条件:(1)饱和的水汽;(2)遇冷凝结。
接着我会问“那为什么吉林松花江畔会出现这一奇观呢?”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要求学生用直线画出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重点说出吉林雾凇出现奇观的三个条件:一是在严寒的冬季;二是大量的水从水电站流出,温度在4℃左右,松花江上面有“过于饱和”的水蒸气;三是夜幕降临后,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30℃,完全可以把过于饱和的水汽凝结。)
接着结合自己的资料讨论雾凇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1)雾凇的形成具体指什么时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严寒季节)(2)雾气是从哪里来的?(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流经市区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这阵阵雾气。)(3)既然有那么多的水汽笼罩在江面上,那么水汽遇冷凝结的成雾凇的过程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选择其中一个造句)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堵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全都是银松雪柳了。)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词的分析弄清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在读与感悟中解决课文难点。因为第二自然段中需要学生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造句,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词义,我把这些树从银线到银条再形成银松雪柳,用直观的图片展示雾凇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只要给学生一些构思的时间,接着再请个别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就可以理解的很透彻了,同时不用描述学生就自然能明白雾凇过程中细微的变化了,从而能用这些词造句了。
(三)、发散思维,展示自我,拓展交流
1、边放录像边范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身临其境,体会雾凇的奇特景象。
在视频的基础上我会说让我们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的美景。
2、因为视频中有了具体美丽的画面,再结合我出示的一些相关图片,提出质疑为什么严寒的冬季会有“梨花”,然后在全班交流,不难发现这句话是把雾凇比作盛开的梨花,然后引读最后一段,再结合我之前出示的材料,这样学生自然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会。
3、为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会说此时此刻,你就站在松花江畔,面对美丽的雾凇奇观,你
会如何赞叹?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吟些什么?)这一环节采用采访的形式让学生放飞想象,在创造性的练习中训练学生的个性表达,升华自己的情感。(展示自我)
1、反馈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上台展示自己的个性表达,中国有四大奇观,除了雾凇,还有哪些奇观?反馈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拓展阅读。(桂林山水、长江三峡全景、云南石林)
五、作业布置
1、选用本课学过的词语描写一处景物。
2、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课文,《泉城》、《九寨沟》等,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下类似的文章,多了解一下我们祖国的山河之美,欣赏我们美丽的祖国。
六、说板书设计
22、雾凇
洁白晶莹
千姿百态
奇观
银光闪烁
琼枝玉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雾凇的试讲稿篇五
《雾凇》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优美佳作。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样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我试着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充分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目标、重难点:
1、说教材
《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2、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雾凇这种景观,甚至没有见过,学生在学习课文中难免缺乏直观的感受,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雾凇,增强直观感受。
3、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懂得空气中的水汽遇冷会结成霜花这个科学常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抓住对重点句的理解,了解吉林雾凇的成因以及奇异景象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1)朗读法。
朗读是学习和感受一篇课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自由读,有感情读,重点读,联想读等,力求使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悟,突破教学难点。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赏读文中如同诗一样美妙的句子,让学生感悟雾凇的奇特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咀嚼,读出滋味来。(3)图文结合法。四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雾凇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四、教学设计过程:
(一)由景入文,感受雾凇的美丽
1、播放雾凇图片,自然地将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媒体中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享受的情景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由指导读好描写雾凇的词语“洁白晶莹”和“银光闪烁”,再到指导读好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雾凇的语句。让学生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二)、合作探究,品词品句,情感体验,突破重难点。接着我就引导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导入本节的教学。
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朗读第二个自然段。读完后,先让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有关句子,总结出雾凇形成的两个必要条件。
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饱和的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这就是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中“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然后,进行迁移写话,用“最初,逐渐,最后”进行写话。老师提供一些场景,比如:果实的成长、做菜的过程、植物的生长、下雨或下雪等自然景观等等,让孩子模仿文本进行创作,把教材用透。
(三)情感升华,延伸深化。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赞叹呢?这样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情不自禁”的含义。文中作者没有写出吉林雾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态”?我就以此训练学生想象和写话。让学生把对雾凇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中,让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吉林雾凇奇观。
2、中国有四大自然奇观,除了雾凇,还有哪些奇观?展示资料,拓展阅读。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重点和难点,我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全文,帮学生理清思路的角度来设计板书,如下
23、雾凇 奇观
水汽 ———遇冷———凝结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得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视学情现场生成,总之,我将以学生为本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好本课的教学活动。篇二:雾凇说课稿(1)《雾凇》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发展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优美佳作。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这样才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这篇课文的设计上我试着营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在充分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二、说教材
《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雾凇这种景观,甚至没有见过,学生在学习课文中难免缺乏直观的感受,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雾凇,增强直观感受。
四、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懂得空
气中的水汽遇冷会结成霜花这个科学常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抓住对重点句的理解,了解吉林雾凇的成因以及奇异景象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五、重点难点
重点:
1、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难点:
1、了解雾凇形成过程。
2、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帮助孩子轻松的完成教学上的不解与疑惑,我选择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学手段。
六、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朗读是学习和感受一篇课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一篇课文的学习,深入充分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理清文章脉络,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七、教具与教学媒体使用
1、解决重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过,通过计算机模拟把抽象的原理形象化,通过计算机图像、音频、视频等技术分解复杂的事件和难懂的事实,能够帮助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
点就是雾凇奇特的形成过程,针对课文中的内容,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形成的两个条件,但是对于雾凇神秘的形成过程恐怕还是一知半解,所以要重点让同学们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这里我用多媒体展示三幅图,让学生体会“一层一层”、“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通过这样一幅幅图片的展示,学生学习雾凇的形成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
2、重难点巩固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结合着多幅图片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看着美丽奇幻的雾凇图片,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就可以有声有色的介绍出雾凇的形成过程。以上是我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出并简化教学重难点的过程。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八、说教学过程
本篇课文我准备用二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雾凇奇观。最后,教师布置学生查有关吉林雾凇的资料,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准备。下面我就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看图片,感受雾凇的美丽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为了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感受雾凇的美丽,在朗读介绍的时候,配合相关的图片,这时学生观赏到雾凇的奇特和美丽,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看着这样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怎样的问题呢?学生很自然地说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吉林为什么能形成这么美的雾凇呢?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二)、充分朗读,深入探究雾凇形成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哪句话概括写出了雾凇的形成?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句子,引导说出雾凇形成必须的两个条件:
1、过于饱和的水气
2、遇冷凝结。我又趁热打铁:那么吉林的雾凇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两个条件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交流。“从江面上弥漫着雾气”可以看出有饱和的水气。再引导学生从“夜幕降临时,松花江上的雾气真是又大又浓”体会吉林确实有过于饱和的水气。然后学生继续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摄氏度”满足了雾凇形成的又一个条件。我进一步追问: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那在夜晚雾凇又是怎样凝结而成的呢?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要词句进行品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这就是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中“每当 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结合着多幅图片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学生看着美丽奇幻的雾凇图片,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就可以有声有色的介绍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升华,延伸深化。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赞叹呢?这样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情不自禁”的含义。文中作者没有写出吉林雾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态”?我就以此训练学生想象和写作。“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写出来吗?”教师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里我的设计体现了“循序渐进”“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理念。接下来出示多媒体,结合课文理解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问学生,雾凇发生在冬季,为什么说有春风呢?让学生知道在这里作者是把雾凇比了梨花。最后,引读课文第篇三:雾凇说课稿 《雾凇》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雾凇》。
一、说教材
《雾凇》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雾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对新鲜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学生在生活中很少见到雾凇这种景观,甚至没有见过,学生在学习课文中难免缺乏直观的感受,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准备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来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雾凇,增强直观感受。
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懂得空气中的水汽遇冷会结成霜花这个科学常识。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抓住对重点句的理解,了解吉林雾凇的成因以及奇异景象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五、教法学法
(1)朗读法。
朗读是学习和感受一篇课文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发展学生的思维。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自由读,有感情读,重点读,联想读等,力求使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悟,突破教学难点。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赏读文中如同诗一样美妙的句子,让学生感悟雾凇的奇特美,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咀嚼,读出滋味来。(3)图文结合法。四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雾凇的图片,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
学习兴趣。
六、教学准备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七、说教学过程
本篇课文我准备用二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雾凇奇观。最后,教师布置学生查有关吉林雾凇的资料,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准备。下面我就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看图片,感受雾凇的美丽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为了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感受雾凇的美丽,在朗读介绍的时候,配合相关的图片,这时学生观赏到雾凇的奇特和美丽,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看着这样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怎样的问题呢?学生很自然地说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吉林为什么能形成这么美的雾凇呢?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二)、充分朗读,深入探究雾凇形成的过程。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哪句话概括写出了雾凇的形成?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句子,引导说出雾凇形成必须的两个条件:
1、过于饱和的水气
2、遇冷凝结。我又趁热打铁:那么吉林的雾凇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两个条件
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交流。“从江面上弥漫着雾气”可以看出有饱和的水气。再引导学生从“夜幕降临时,松花江上的雾气真是又大又浓”体会吉林确实有过于饱和的水气。然后学生继续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摄氏度”满足了雾凇形成的又一个条件。我进一步追问: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那在夜晚雾凇又是怎样凝结而成的呢?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要词句进行品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这就是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中“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结合着
多幅图片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学生看着美丽奇幻的雾凇图片,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就可以有声有色的介绍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升华,延伸深化。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赞叹呢?这样引出第三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千姿百态”“琼枝玉树”“情不自禁”的含义。文中作者没有写出吉林雾凇有哪些“千姿”?有哪些“百态”?我就以此训练学生想象和写作。“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写出来吗?”教师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里我的设计体现了“循序渐进”“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理念。接下来出示多媒体,结合课文理解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问学生,雾凇发生在冬季,为什么说有春风呢?让学生知道在这里作者是把雾凇比了梨花。最后,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让学生把对雾凇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中,让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反馈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吉林雾凇奇观。
2、中国有四大自然奇观,除了雾凇,还有哪些奇观?展示资料,拓展阅读。
3、本学期里,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课文,《泉城》、《九寨沟》等,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下类似的文章,多了解篇四: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3课《雾凇》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3课《雾凇》说课稿
木闸万成小学汪学开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十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了解吉林雾淞奇观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突破方法:在课件的帮助下,将图文结合,找出重点词句,反复朗读,认识吉林雾淞的美丽与奇特;质疑讨论,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直观法、谈话法、讨论法、以问题导读导思法、练习法。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准备:ppt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首先复习《九九歌》,并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九九歌》,引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万木凋零,但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看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接着带领学生观看雾凇景观的插图、课件,并让学生谈感受、提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插图、课件,让学生感知雾凇的奇特美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并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
第三个环节,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设计意图:应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学课文,并说说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生字 词是阅读障碍,必须扫清,所以,这一环节,安排了给生字词正音,并理解新词。
第四个环节,指导识字写字。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教师通过范写,让学生了解生字的结构,体会到汉字的形体美。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基本功;给生字组词,可以增加学生的词语积累。
下面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导入,让学生知道吉林雾凇是全国四大奇观之一。接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齐读本段,仔细观察插图、课件,结合课文,说说吉林雾凇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插图、课件,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吉林雾凇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的景象,并能结合课文说一说它的特点,把自己对吉林雾凇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接着,精读第二自然段。
围绕“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我让学生细读第二自然段,划出相关词或句子,自学后交流讨论,并相机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吉林雾凇形成原因及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让学生多读多想、并结合课件,同学之间讨论交流,谈
感受来真正弄懂。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
第四环节,精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朗读该段,并谈感受。
设计意图:结合插图、课件、讨论,进一步体会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第五环节、指导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背诵。
第六环节、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雾凇的奇丽,欣赏中国四大奇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写景能力,巩固新知。篇五:雾凇说课稿
《雾凇》说课稿
河西中心小学:余杨
《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的第22课。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写了雾凇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在描绘中展现了雾凇的美丽动人。
我认真钻研教材,吸透教材,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的目标:①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③会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来说话写话。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与学习方法。②直观演示的教学与学习方法。③“比较”的教学及学习方法。(教学是双边的活动,教师教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只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才能在交流中生成教学目标,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课件展示雾凇的千姿百态,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动人。②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么美的景是怎样形成的呢?)③引伸到景美与人美的交融境界,渗透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北方人来说很陌生,不要说学生,我自己也没见过,所以“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要感受到雾凇的美,就要通过观赏图片与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去体会,因此,我把“边赏边读边感受” 作为本节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们学语文,最终的目的不是学而是运用它。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是我设定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下面是我设计的四个教学环节:
一、紧扣心理,吸引学生,调动师生情感。
《雾凇》我分两个课时去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和吉林正好具备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到第二课时,我就以这两个内容的复习引入:上一节我们已知道了雾凇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前提下条件,给同学说一说 ;而吉林又正好具备了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再给同学说一说。通过课件展示,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这时学生学了一节课,还没观赏到雾凇的奇观,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学到这里,你现在最想最想什么?我鼓励学生: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出来。我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师生的感情逐步地拉近,有的可能会说,我想到吉林去参观;有的可能会说,我很想去看雾凇的美景。这时我就会表扬学生:噢!你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同学们掌声鼓励他们,得到了肯定,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整节课中我都要把握住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这是一堂好课的基础。
二、合作探究,品词品句,情感体验,突破重难点。
接着,我就顺着学生意愿: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我打开课件展示:(在观赏时要求同学们边赏边想想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
观赏图片后,给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肯定会觉得雾凇很美。我就引导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导入本节的教学。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朗读第二个自然段。读完后,先让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有关句子,再让学生自己找找句子中的动词,在文中划一划。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动词写出了雾凇形成的这样学生对雾凇的形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又能掌握了一些词汇。我紧接着出示重点句子: 问学生:这些句子里,哪些词也用得很准确呢?学生找到(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我进一步追问:那这些词好在哪里呢?然后我就引导学生把带有“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的句子,和不带有“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句子对比读一读。放手
让学生自己合作学习。在探究合作学习中,学生懂得了“渐渐地(写出了)慢慢地(写出了)轻轻地(写出了)我再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我又引导学生,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词语的呢?学生总结出:“比较法”。在这里,我不停留在仅关心教学的结果,更关注教学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更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如果仅仅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要教他们学会探究、掌握,正是感觉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会更加深刻地感觉它。
三、知识内化,技能生成。
我又趁热打铁,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做演示:看老师演示,说一句话,要用上“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词语中的一个。(我是这样演示的:我轻轻地但很快地走路,我慢慢地写了一个“我”字,我拍手声由大渐渐变小。)在这里,走路的演示,我预设了学生会用“慢慢地”,所以在演示时,我必须走得快而轻。才能突出“轻轻地”这个词语。到这一个环节更拉近了我与学生的感情,学生无拘无束地与教师进行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情感共鸣。好像我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好朋友。学生在不经意中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我再步步紧追,再出一道练习题进行巩固提高:选词填空: 课堂中有动有静,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就是在这样反复地学习中,把知识内化了。在上面的教学环节中,我贯穿了两个教学理念:①“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对“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的理解,从“读 划 议 品 练 用” 台阶式的帮扶学习,给学生减轻了负担,掌握了学习方法,让他们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实施学生、文本、教师的教学对话中,我依靠文本但又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又不脱离文本。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在理解“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的学习方法。为体现这两个教学理念,我精心设计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的情感主线。
四、情感升华,延伸深化。学生学到这里,肯定有点感觉“累”了,我又及时调控,再次把他们思想的火花点燃:你们还想再观赏美丽的雾凇吗?(学生肯定欢呼雀跃)好,我们再次走进吉林,(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雾凇美在哪儿呢?课文中哪些词写出了雾凇的美?此时此刻,学生静静地享受着:多动听的音乐,多美的景啊!简直令人陶醉。
观赏完后,让学生找找雾凇美的词语。我再请学生把这些词写到黑板上,“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老师进一步追问,那吉林雾凇有哪些姿态呢?老师再出示,引导学生分的说有的像什么,最后,再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说一句话,这样学生对“千姿百态”的理解更深了。说完了写到作业本。老师把几个学生的习作输入到电脑展示出来,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我的设计再次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人们都有什么表现?对,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也请学生自己赞叹一下。让学生一吐为快。
最后,老师总结:吉林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今天,你们的表现也不错,我好象看到了教室里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希望这些花将来把我们祖国装扮得象吉林雾凇那样美丽动人。在由景引申到人的情感中结束了这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