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物理磁生电说课稿 初中物理声的利用说课稿(五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初中物理磁生电说课稿 初中物理声的利用说课稿篇一
初中物理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
(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
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4.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补充录像资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安全带的演示实验
录像:排球击球动作要快、铸铁打磨时速度要快;篮球接球手臂后缩、跳高运动员落地垫厚垫子、体操运动员落地都要屈膝,图片:“勇气号”探测器成功登陆火星过程的一组图片,易碎品运输过程。
三、教学方法
应用实验导入法、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应用动量定理。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
为了保证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人身安全,我们选用什么样的安全带比较好。结实的钢绳还是结实的弹性绳?
演示实验:模拟建筑工人从高空坠落分别系弹性绳和无弹性绳的对比演示实验(要挑选软度合适的橡皮泥做实验)
(两次物体都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两次绳长相同)
实验现象:用弹性绳的那次橡皮泥完好无损,另一次橡皮泥被铁丝切成两半,断面非常整齐,学生尝试解释现象。第二环节:建立模型推导动量定理
此时,学生有了对力、时间、动量、冲量的初步感性认识,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提高到理性认识。
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物体的运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物体自由下落同样的高度,获得同样的动量,第二阶段,经过一定的时间动量减为零
讨论第二阶段过程中,力的冲量和物体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结论: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长,力小
推广,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从高处落地都要屈膝;跳远前要松沙坑……
这些说明动量和冲量之间一定是有联系的,你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
设一个物体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运动,在同方向水平恒力f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变为v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还成立吗?
利用传感力和速度传感器当场测数据,让小车在光滑水平轨道上向固定的力传感器运动,测出小车撞击传感过程中小车受到外力-时间图像,速度传感器测出次过程中的速度-时间图像。
分析数据发现:碰撞过程中外力的总冲量与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几乎一样。
所以,变力作用下,动量定理也成立。
第三环节:定性应用
为了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研究方法。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技术联系起来。首先围绕定理ft=△p分情况进行讨论。我们经常用鸡蛋碰石头来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没有办法让鸡蛋不碎吗?
演示实验:瓦碎蛋全(也可以放录像)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动量变化相同时,时间短,力大;时间长,力小。
如:图片(图5)中的现象
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压钢板
第四环节:定量应用
例:一高空作业的工人体重600n,系一条长为l=5m的安全带,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时安全带的缓冲时间t=1s,则安全带的受的冲力是多大?(g取10m/s2)
【分析与解答】依题意作图,如图所示,人跌落时为自由下落,设刚要拉紧安全带时的速度为v1,则v12=2gl,即v1=
经缓冲时间t=1s后速度变为0,取向下为正方向,对人由动量定理知,人受两个力作用,即拉力厂和重力mg,所以(mg-f)t=0-mv1,将数值代人得:f=(600 600)n=1200n,所以,人给安全带的冲力f ′为1200n,方向竖直向下。
初中物理磁生电说课稿 初中物理声的利用说课稿篇二
磁场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部分,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初中物理磁场说课稿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初中物理磁场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研究磁现象。在同学们认识磁场后,下一步自然应使学生了解磁场的性质及对磁场获得感性认识,而教材在介绍完磁场后接着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磁感应强度,为此将教材第三节的内容提上来先行介绍。通过演示实验、巧设问题、归纳
总结
,使同学们掌握磁场的图示方法和右手定则。因本版教材的设计原因,教学过程中要对概念做出明确的定义。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磁性。
2、知道磁磁场的来源。
3、知道磁场是有方向的,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
4、知道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会用右手定则。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磁铁吸引不同材质的硬币,演示奥斯特实验,回顾指南针,使同学们对磁性有感性认识,进而了解磁场的来源。
2、介绍奥斯特,使同学们认识到实验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观察小磁针在不同位置时n极指向,展示磁传感器示数的正负使同学们认识到磁场具有方向性。
4、磁场对电流、电流对电流的作用等演示实验。
5、观察常见的典型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归纳总结其规律,并且体会引入磁感线这一形象化工具的作用,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磁场来源的了解,使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介绍斯特金的成就及橡树岭国家实验室1.5万吨白银所制电磁铁,使同学们了解人类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改造自然。
3、回顾磁场性质的研究过程,体会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4、介绍哥伦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发现并利用地球周围的磁场,介绍阿尔法磁谱仪中由中科院制造的永磁体,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情况。
2.难点:安培定则涉及的空间思维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和协作实验,巧设物理情景、适当时机巧妙设问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邀请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做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再通过随堂检测,进行巩固。
学法:
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及设想
⑴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3分钟)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电荷间的作用力是不是需要相互接触?
2、电荷间是如何产生作用力的?
3、电场的基本性质及如何形象地表示电场?
4、电场线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⑵ 新课教学
1、什么是磁性:(3分钟)
演示实验1:磁铁吸引硬币。(展示磁铁不同位置吸引硬币时硬币奔向磁铁的快慢)
演示实验2:磁铁能使小磁针转动。(展示不同位置处小磁针转动的方向和快慢)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文件展示问题。
【问题】磁铁为什么能吸引五角硬币而不能吸引壹角硬币?
【学生答】 五角硬币是铁质的壹角硬币不是铁质的。
【问题】磁铁吸引铁质硬币是不是需要与硬币直接接触?磁铁使小磁针转动时需要不需要与小磁针直接接触?
【学生答】 不需要直接接触。
【问题】根据实验现象,不同位置处小磁针(硬币)受力是否相同?什么地方大?
【学生答】不同,在磁铁一端时大。
【问题】磁铁与直接接触的硬币(小磁针)之间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
【学生答】 磁场。
【实验现象】
1、能够吸引铁质的五角硬币而不能吸引铝质的壹角硬币,对铁质硬币,在磁铁的不
同位置处硬币奔向磁铁的速度不同。
2、磁铁随小磁针转动,磁铁放置方式不同,小磁针转动方向不同,快慢不同。
定义: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磁性最强的地方称为磁极。
2、磁场的定义:(4分钟)
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电荷间通过电场产生相互作用,那么,磁体和电流的周围是不是也存在磁场呢?磁体间、电流和磁体间则通过磁场产生相互作用。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既然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对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磁体对电流会产生力的作用吗?电流与电流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3:通电导线与磁体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提醒同学们注意通电导线的放置方式)演示实验4: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醒同学们注意电流的方向)
(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通过上述实验表明,除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电流之间如何作用?异向电流之间又如何作用?
【学生答】 也存在相互作用,同向电流之间相吸引,异向电流之间相排斥。
【问题】电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能不能类比出磁场的基本性质?
【学生答】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实验现象】
1、通电导线也能使小磁针转动。
2、同向电流相吸,异向电流相斥
结论:磁体与磁体间、电流与磁体间、电流与电流间均有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来传递的,所以电流具有磁效应。
请同学们类比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得出结论:
所有的与磁现象有关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的,定义:磁体或电流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在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电流之间,电流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特殊的物质叫磁场。
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极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
3、磁场的(3分钟)
通过演示实验1与演示实验3与指南针请同学们总结磁场的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磁场的来源有哪些?
磁铁并不是磁场的唯一来源,电流也能产生磁场,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
介绍:斯特金、阿尔法磁谱仪、1.5万吨白银磁铁。
4、磁场的方向(4分钟)
演示实验5:小磁针在不同位置时小磁针北极的指向(请同学们注意小磁针两极的颜色)演示实验6:磁传感器在磁场中不同位置的示数(请同学们注意磁传感器示数的正负)(针对以下实验现象提问)
利用ppt展示问题
【问题】 小磁针在磁场内不同位置时n极指向是否相同?
【学生答】不相同
【问题】磁传感器的示数有正有负,正负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答】正负表示方向
【问题】请同学们类比电场方向的规定,试给磁场的方向做出规定。
【学生答】将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定为当前位置处磁场的方向。
实验现象:
①小磁针在磁场中不同位置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不同。
②磁传感器在磁场的不同位置示数有正有负。
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类比电场方向的确定
结论:
1、磁场有方向。
2、通常将小磁针在磁场中北极(n极)受力的方向作为该点磁场的方向。
5、图示磁场(20分钟)
邀请同学们协助完成以下展示实验,并提醒同学们注意空间结构
演示实验7:条形磁铁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8:u形磁铁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下面两个演示实验特别提醒同学们注意电流方向,并注意观察通电螺线管的内部
演示实验9:通电直导线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10:单匝线圈周围小磁针分布情况
演示实验11:通电螺线管周围小磁针的分布情况
演示12:展示地球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介绍哥伦布比沈括晚400多年利用地磁场)针对实验现象提问
通过ppt展示问题:
【问题】 通过以上几种磁场周围的小磁针分布情况,你认为磁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还是杂乱无章?
【问题】小磁针在什么地方分布比较密集?什么地方比较稀疏?
【问题】我们实际在处理磁场问题时,不能总是靠小磁针来表述磁场,请同学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形象化地表述磁场,该用什么办法呢?
【问题】既然同学们想到了用磁感线来表示磁场,那么,磁场较强的地方和较弱的地方,磁感线应具备什么特征呢?
【问题】既然小磁针的n极指向有一定规律,那么同学们所画的磁感线是否也应该表述出来这个规律呢?应如何表述呢?
【问题】既然同学们提到画有方向的曲线,那方向应该如何表示磁场的方向呢?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小磁针形成的曲线是否有相交的地方?是否中断?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磁感线在磁铁外部始于何处止于何处,内部呢?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规律,能不能想出一个办法来帮助你掌握通电导线周围磁场的分布规律。
【问题】如何用右手定则判定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呢?
【问题】请同学们根据通电直导线磁场的判断方法,归纳出一种判断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的判断方法。
实验现象:
小磁针均按一定规律分布呈现线状。
请同学们回忆电场线的表述,并类比电场线设计如何表述磁场。
磁感线: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磁场方向。
磁感线的特点:
磁感线的密疏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线较密的地方磁场较强,磁感线较疏的地方较弱。磁感线不能相交,不能相切,也不能中断。
磁场中的任何一条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由n极到s极,磁体内部由s极到n极。
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研究磁场而人为假想的曲线,并不是客观存在于磁场中的真实曲线 电流的方向和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可用右手定则来判定。
四、课堂小结(3分钟)
本节课通过演示实验及同学们的归纳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磁性是指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
2、磁铁和电流均能产生磁场,地球周围也存在磁场。
3、磁场具有方向性,规定小磁针n极受力方向为该位置处的磁场方向。
4、可以用磁感线来形象的表示磁场,磁感线是闭合的曲线,在磁铁外部始于n极止于s极,内部始于s极止于n极。
5、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图。
初中物理磁生电说课稿 初中物理声的利用说课稿篇三
《磁场》说课稿
邮 编:426100
单位名称:湖南省祁阳县下马渡镇中心校 姓 名:周柏宇 职 称:中学二级 联系电话:***
《磁场》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因其内容是电磁学的基础和重点,再加之磁场这种物质看不见、摸不着,十分抽象,难于理解,成为教学中的一处难点。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本节内容,我从以下五环节进行解说:
一、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二、三维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确立;
四、学法的指导;
五、教学流程。
一、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磁场是继磁现象之后的内容,又是后面学习电生磁、电磁铁等知识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磁针放在磁体附近不再指南北,而会发生偏转→磁场(磁体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磁场的性质和方向→磁感线→地磁场→沈括发现磁偏角→科学世界《动物罗盘》.
教材的这样编排,突出了物理教学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于是我通过小磁针偏转演示实验,还通过风吹彩条纸带,地理季风风向图等,引导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此外还充分地利用教材中科学世界《动物罗盘》的内容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沈括第一个发现磁偏角等知识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三维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我知道八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强,喜欢动手进行实验;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但缺乏计划性和有目的地观察,概括能力还比较欠缺,再加之 “场”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磁场”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感觉到它的存在,所以学起来既抽象,又难以理解。基于这些学情的实际情况,我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制定本节课的
三维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知道磁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研中有着重要应用。
②知道磁感线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知道磁感线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③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以及地磁场的南、北极。(2)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感知磁场的存在。
②经历实验观察、总结类比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规律,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探究的乐趣。
②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重点与难点
重点:磁场的存在,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分布。
难点:如何认识磁场的存在,明确引入磁感线的实际意义。3、教具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小磁针、磁感线平面演示模型和立体演示模型、地球仪、电风扇、薄彩带等。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确立
依照本节的教学任务,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教学法
通过实验探究和学生思考、回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2、类比法
把生活实际中认识“风”的方法、手段“迁移”到物理课堂上,通过磁场与风的类比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磁场的存在,找到形成磁场概念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来,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迪。
四、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征及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思维特点,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实验观察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实验相结合,学会透过实验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
2、类比法
通过磁场与风的类比来认识磁场的存在,找到形成磁场概念的途径。
3、科学探究法
通过提出问题、猜想、观察收集证据、交流归纳形成共识等科学探的部分环节,学会遇到新问题时解决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磁体、磁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磁体的指向性、磁化。演示:小磁针静止时指南北,让学生判断教室的南北方向。把小磁针放在讲台上,磁针发生偏转,不再指南北。让学生猜测,教师接着揭开纸让学生观察原来周围有一个磁体。
从而产生疑问:磁体周围空间与其它空间有什么不同呢?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导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磁场
结合刚才的现象归纳出磁场的概念——磁场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物质。
让学生观察磁体周围的磁场是什么样子的,引发学生陷入学习困境。教师启发,我们身边有哪些物质像磁场一样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却能很容易地对它进行研究——风。
演示实验:用薄彩带放在转动的风扇前,薄彩带随风飘扬。
如何形象地把这一现象描述出来呢?用什么方法更好些呢? 让学生根据个人的经验发表意见。(用带有箭头的曲线)
类比迁移:磁 体———————转动的风扇
↓ ↓
磁 场———————风
↓(推动)↓(吹动)小磁针——————薄彩带
风吹动薄彩带,磁场推动小磁针。磁场能够对小磁针发生影响,我们就可以通过小磁针来认识磁场。
通过类比让学生确信: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是有办法被认识的,我们可以根据它们所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们,从而达到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力量。说明这种方法是物理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转换法。
归纳得出磁场的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演示实验:把小磁针放在不同点,发现磁针的指向不一样,说明磁场具有方向性。把不同的小磁针放在同一点上,发现小磁针的指向不变,说明磁场中某一点的方向具有唯一性。
物理学中规定磁场的方向:把能够自由转动的小磁针在磁场某点处静止时北极(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让学生通过实验确定磁体周围某些点的磁场方向并画下来。
2、磁感线
让学生利用他所画出各点磁场的方向并结合右图的实验现象以及描述风的图案,尝试通过作图的方式来描述磁场的分布情况.演示实验: ①把条形磁体放入杂乱的铁屑中,轻轻敲击后观察发生的现象,再对刚才的图形进行确认或修改。
②把条形磁体分别放入磁感线平面演示模型和磁感线立体演示模型中,让学生观察被磁化后的小铁片的分布排列情况,并对前面所画的图形进行必要的修正。
交流得出结论:⒈何为磁感线? ⒉磁感线的方向?⒊条形磁体的磁感线
再让学生用蹄形磁体、小磁针、铁屑等进行实验,动手画出蹄形磁体的磁感线
教师结合刚才的实验现象说明磁感线是假想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引入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的分布情况,而且磁感线布满磁体周围的整个空间。
然后测评题让学生明确画磁感线时任意两条都不能相交。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磁感线的特点:强调磁场是客观存在的,而磁感线是假想的,不存在的。
随堂测评:
⑴、根据小磁针的n、s极,在图中标出磁体的极性,并画出磁体周围的磁感线的分布。
⑶、根据小磁针的n、s极,在图中标出磁体的极性,并画出磁体周围的磁感线的分布。
3、地磁场
提出问题:磁针转动是磁场作用的结果,那么磁针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指南北又是谁的磁场在施加作用呢?
学生讨论、交流:确认地球本身是个巨大的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利用小磁针和地球仪,让学生根据小磁针静止时总是指南北的性质画出地磁场的磁感线。根据磁感线确定地磁场的s、n极。
实际上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并不重合。地磁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s极在地理北极附近。这一现象现代科学界叫做“磁偏角”现象。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是世界上第一个准确地记载了这一现象的人,比西方哥伦布的发现早了四百多年。结合时机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下面这段话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地磁场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 ⑵、画出同名导名磁极之间的磁感线:
题科学家们研究了好久,但至今没有一个好的答案。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争取早一天把地磁场这个问题弄明白,把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谜搞清楚。同学们,努力吧,未来属于你们。
组织学生阅读《动物罗盘》:鸽子和绿海龟都是靠地磁场进行导航的。
(三)结尾教学
小结: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及自身的感受,学生之间互相补充。教师视情况作必要补充。
布置作业:教材p67 第1、4题
存疑伏笔:物体的磁化是通过磁场来发生的,在上一节学习时我们知道物体的磁化也可以通过电流的作用来获得,那么电流与磁场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呢?利用这个问题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的学生自主探索,又为下一内容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板书设计:
二 磁 场
一、磁场(客观存在):磁体周围存在的物质。
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
方向(规定):把能够自由转动的小磁针在磁场某点处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二、磁感线(假想的):沿在磁场中静止的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画出一些带有箭头的曲线。
方向:从磁体n极出来,回到s极。
三、地磁场
1、地球是个巨大的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2、地磁n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s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3、磁偏角——沈括。
四、研究物理的方法:转换法。
初中物理磁生电说课稿 初中物理声的利用说课稿篇四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一)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__________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知识解决_____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_____________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节的预习题可设计为: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_______在液体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
2、一个 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
3、采用_______的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办法。
4、排水量是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的货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潜水艇靠改变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_______.)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
(一):将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问题
(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
(一):学生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的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在这里三个球的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的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即物体的重力和液体的浮力的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的关系。
问题
(二):学生的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的木块、铁块、水的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的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的状态,向力大的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的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将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学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学生学的地位等等)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二)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是围绕“电能”这个概念展开的。课文开始既用两幅组合图,从供电和用电两方面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接着介绍了电能的单位及计量电能的仪表──电能表,最后引出电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内容上循序渐进,逐步上台阶,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教材也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渗透科技意识等课标中的新理念。
现代生活与电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学有必要也有责任将电学知识作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来处理。本节教材就是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电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电能的。同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多接触“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会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发挥生活经验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因而对于这个更深层次上反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本质的能量的单位及电能表的使用是本节的重点,而电功的概念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但教材没有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的严密性,降低了传统物理学中历来受到重视的知识的难度要求,所以对“电功”概念的要求不必过高,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视屏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等因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2、会读家庭电能表。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方法为主的综合启发式,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线索的原则,坚持启发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诱导。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也为了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有效的节省教师讲解、板书、板画时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利用authorware自制了具有交互功能的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教学内容只有放进一定的教学环境,才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将章首语配上图片和朗读配音,播放给同学们看:广袤的戈壁滩、劲舞的狂风、转动着扇叶的风车田……将学生课间休息时还尚未安定的心带进神奇的物理世界,让他们在听和观察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和遐想,在憧憬中走进电能的大门。
(二)提出问题
当学生还沉浸在惊奇和遐想的氛围之时,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今天的人类已经离不开电能了,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所使用的电能是通过那些方式获得的吗?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有了适宜的问题就反复一石激起千层浪,必然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轩然大波。
(三)学生分组讨论
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范围。因此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将交流结果写在草稿纸上。
(四)小组展示讨论成果
可让某一小组推荐一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帮助指出不足并进行补充,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的品质。作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的教师要及时展示各种获取电能途径的视屏材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发现的欢乐,为人类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同时还要捕捉学生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提出问题二
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要设计好问题线索,让学生思维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
问题二: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电能的存在,同学们能列举出电能被我们利用的实例吗?
(六)小组合作交流后展示成果
“莫以善小而不为”虽然电能被广泛应用的实例非常之多,但让学生们依然交流讨论并展示,一方面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全体学生,特别是一些困难生对于物理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七)多媒体展示
利用图片及视屏展示电能的应用实例,并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是如何应用电能的,同时也为电功的引入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八)提出问题三
用电是要付电费的,同学们都知道你们家的电费是怎样被计量出来的吗?对于电能表,同学们有哪些了解?又想了解些什么?
(九)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小组借助课本和课前收集的电能表说明书对电能表的功能、规格、读数等进行交流探讨。允许个别好奇心强的同学上讲台查阅教师制作的有关电能表的课件资源,资源有:
(1)电能表在家庭电路中安装位置的视屏素材;(2)演示电能表工作时的flash动画;
(3)能够进行交互操作的有关电能表铭牌上数据和单位的物理意义;
(4)有关电能表读数及电费计算的例题;
(5)ic卡电能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6)焦耳的照片及一度电的作用的图片(可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以及节约用电关心科技发展意识的培养)。
(十)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可采取由一个大组专门找问题,另一大组进行答辩,其它大组进行补充,而教师则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进行润色、强化和拓展。
(十一)介绍电功
利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引导学生回顾人类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应用电能的实例图片,归纳出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并让学生再补充列举一些电流做功的实例。
(十二)反思与小结
在临近下课时,师生可共同对探究内容进行反思,讨论本节课究竟学了哪些知识,为什么学这些知识,学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与失误,下一次怎样改进才能做得更好。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强化和润色。最后,留一些方法具有多样性或问题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可研究性的作业,使学生的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作业为:假设生产的电能只供家庭使用,那么请你查阅资料,我国2004年的发电总量可供应多少个家庭?
五、板书板图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必备的基本功。由于本节课采取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可在反思小结环节,将板书内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来,力求能直观地显示教材的思路,同时也对学生养成整洁、美观,有条理的书写习惯产生一个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板书如下: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电能”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在实际执行教学结构中的各个程序时,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排除干扰,适时适度地调整原定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以求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三)一、教学理念
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
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
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对于“声音的传播”,过去学生可能想得较少,所以采用先自读,再以集体对话讨论的形式凸现知识点。
3、对于“回声问题”学生对现象已经非常熟悉,()关键是对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体直观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认识。
4、最后要说明的是针对本节课侧重现象的特点,不准备设计独立的评价与练习,而是将学生对教材以外的现象的解释作为一种练习,让学的现象和练的现象浑然一体。将课堂最后时间作为知识的升华,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去了解有关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在体会中华民族古代的灿烂文明同时,进一步将现象与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带着思考结束本堂课。
七、教学过程
1、引入:播放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声音的重要。
2、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3、从声音的产生开始研究:
活动⑴要求学生用手头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个声音,再研究发声的原因。(学生也可用教师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动⑵学生汇报结果,先演示实验再说结论。
板书:发声体都在振动
深入研究:敲响的鼓,用手按住。(现象,结论)
4、产生的声音怎样到人耳?
活动⑶学生读教材声音传播部分
活动⑷学生提问题(其他学生作适当解释)
媒体:水波传递振动,空气以声波的形式传递振动
总结
:人耳听到的大多数声音多数靠空气传播的问:液体和固体可以传声吗?活动⑸学生举例
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板书)解释介质
问:固、液、气都可以传声有什么不同?
明确:15℃时空气传声速度340m/s
气体传声最慢
问:如果没有介质声音会不会传播?
实验:真空铃
5、媒体:回声现象
媒体动画:展示声音反射的过程。
通过问题提出听到回声的条件
问题:船测水深
6、媒体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内容,对其中原因的思考作为课后作业。
初中物理磁生电说课稿 初中物理声的利用说课稿篇五
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以下是“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一)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_________版_____年级物理_____(上或下)册第_____章第_____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_______________课(概念课、规律课或实验探究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__________知识,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__________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等效替代法、物理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类比法等),初步学会运用_____知识解决_____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__________能力。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法二: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_____________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故事是……或生活现象是……或演示实验是……)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5分钟)
学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浮力》一节的预习题可设计为: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_______;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_______在液体中,或_______在液面上。
2、一个 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n.(g=10n/kg)
3、采用_______的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办法。
4、排水量是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的货物共重_______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_______n.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_______,它受到的浮力_______,它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潜水艇靠改变_______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_______.)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
(一):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球的密度最大。
问题
(二):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ρ=13.6×103 kg/m3)
a.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
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
问题
(一):学生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的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点拨:根据前面学过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在这里三个球的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的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即物体的重力和液体的浮力的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的关系。
问题
(二):学生的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的木块、铁块、水的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的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教师点拨: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的状态,向力大的那个方向运动。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的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学生展示用的,所以教师的板书内容不宜过多,基本包括标题和简单的知识树即可,并告诉评委这样设计的道理:以生为本,凸显学生学的地位等等)
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
(二)一、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是围绕“电能”这个概念展开的。课文开始既用两幅组合图,从供电和用电两方面展现了电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接着介绍了电能的单位及计量电能的仪表──电能表,最后引出电功的概念。
教材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内容上循序渐进,逐步上台阶,从而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同时教材也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渗透科技意识等课标中的新理念。
现代生活与电的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因而物理教学有必要也有责任把电学知识作为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来处理。本节教材就是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电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进而学习电能的。同时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较多接触“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因此突出“能量”会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发挥生活经验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因而对于这个更深层次上反映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本质的能量的单位及电能表的使用是本节的重点,而电功的概念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但教材没有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概念的严密性,降低了传统物理学中历来受到重视的知识的难度要求,所以对“电功”概念的要求不必过高,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视屏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等因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2、会读家庭电能表。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1、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2、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方法为主的综合启发式,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在教的方面,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线索的原则,坚持启发式。在教学各个环节不断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适时点拨诱导。
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也为了使教学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有效的节省教师讲解、板书、板画时间,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利用authorware自制了具有交互功能的cai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学是一种精神交流活动,教学内容只有放进一定的教学环境,才能产生积极的教学效应。将章首语配上图片和朗读配音,播放给同学们看:广袤的戈壁滩、劲舞的狂风、转动着扇叶的风车田……把学生课间休息时还尚未安定的心带进神奇的物理世界,让他们在听和观察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和遐想,在憧憬中走进电能的大门。
(二)提出问题
当学生还沉浸在惊奇和遐想的氛围之时,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今天的人类已经离不开电能了,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所使用的电能是通过那些方式获得的吗?
问题是思维的动因,有了适宜的问题就反复一石激起千层浪,必然在学生思维的海洋里激起轩然大波。
(三)学生分组讨论
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而社会分工的细化则又限制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范围。因此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并把交流结果写在草稿纸上。
(四)小组展示讨论成果
可让某一小组推荐一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帮助指出不足并进行补充,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以及在合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尊重他人的品质。作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的教师要及时展示各种获取电能途径的视屏材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发现的欢乐,为人类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同时还要捕捉学生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五)提出问题二
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要设计好问题线索,让学生思维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
问题二: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电能的存在,同学们能列举出电能被我们利用的实例吗?
(六)小组合作交流后展示成果
“莫以善小而不为”虽然电能被广泛应用的实例非常之多,但让学生们依然交流讨论并展示,一方面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全体学生,特别是一些困难生对于物理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灵魂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七)多媒体展示
利用图片及视屏展示电能的应用实例,并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是如何应用电能的,同时也为电功的引入埋下伏笔,做好铺垫。
(八)提出问题三
用电是要付电费的,同学们都知道你们家的电费是怎样被计量出来的吗?对于电能表,同学们有哪些了解?又想了解些什么?
(九)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小组借助课本和课前收集的电能表说明书对电能表的功能、规格、读数等进行交流探讨。允许个别好奇心强的同学上讲台查阅教师制作的有关电能表的课件资源,资源有:
(1)电能表在家庭电路中安装位置的视屏素材;(2)演示电能表工作时的flash动画;
(3)能够进行交互操作的有关电能表铭牌上数据和单位的物理意义;
(4)有关电能表读数及电费计算的例题;
(5)ic卡电能表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6)焦耳的照片及一度电的作用的图片(可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以及节约用电关心科技发展意识的培养)。
(十)小组汇报探究结果
可采取由一个大组专门找问题,另一大组进行答辩,其它大组进行补充,而教师则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进行润色、强化和拓展。
(十一)介绍电功
利用多媒体再次展示、引导学生回顾人类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应用电能的实例图片,归纳出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电流做功的过程,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并让学生再补充列举一些电流做功的实例。
(十二)反思与小结
在临近下课时,师生可共同对探究内容进行反思,讨论本节课究竟学了哪些知识,为什么学这些知识,学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与失误,下一次怎样改进才能做得更好。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强化和润色。最后,留一些方法具有多样性或问题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可研究性的作业,使学生的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作业为:假设生产的电能只供家庭使用,那么请你查阅资料,我国2004年的发电总量可供应多少个家庭?
五、板书板图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搞好教学的一项必备的基本功。由于本节课采取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因而可在反思小结环节,将板书内容完整、清晰地展示出来,力求能直观地显示教材的思路,同时也对学生养成整洁、美观,有条理的书写习惯产生一个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板书如下: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电能”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这堂课的整体设计,在实际执行教学结构中的各个程序时,可能存在某些意外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排除干扰,适时适度地调整原定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以求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