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一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教育不当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中职生也不例外,他们担心毕业后求职困难,情绪上紧张、焦虑、抑郁、困惑等诸多问题,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校为解决这一问题每周上一节心育课,使他们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心理健康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要使学生拥有丰富的心灵、健全的人格,能快乐、健康的成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帮教老师也要给于学生一定的心理健康指导。下面我从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就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思考,以促进职业学校的学生更积极健康地成长。
案例:预备铃已响,我还未踏数控班的教室,就听见小宋的大嗓门,而且人不在自己的座位上,看见老师进来,他才赶忙回到座位上,课桌上的书本乱七八糟,然后把所有的课本往地上一撂,上课了,他还是心不在焉,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左顾右盼,我走到他跟前,轻声地说:“坐好,注意听讲,不能三心二意,这么聪明的你应该是应该认真听讲的”。他低下了头,而后的时间他听得相当认真,还不时纠正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脑子反映很快,十几分钟后老毛病又犯了„„.小宋是一个令其他任课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从初一开始就迟到、旷课、逃课,上课经常摆出一副不认真的样子,头转来转去,还不时乱插嘴,打断老师的讲课;你对他批评教育时,他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眼睛望着天花板,心不在焉,满不在乎的样子,学习上并不认真,脑子很灵活,但成绩处于中等,而且喜欢与顽皮的学生交往,在公共场合爱起哄,经常唯恐天下不乱,不过他也是班级里的“百事通”,样样事情,大小事问他他准知道。
一、心理原因分析
(一)、家庭影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浪漫、舒畅的心灵港湾,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是小宋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常年带着,由于和孩子之间不沟通,任其自由发展,他经常不回家。父母只给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不太关心他的行为和生活,偶尔问起成绩,若不理想,见面父亲就打骂,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当,造成小宋任性放纵。
(二)、学校影响:他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捣蛋插嘴,东张西望,老师对他很头疼,缺少与他沟通。虽然他特别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又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赞赏。造成他与老师对着干,有抵触情绪,听不进老师的批评,使学校对他的思想教育落不到实处。
(三)、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16岁——17岁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一阶段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童年期的直率和纯真,并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这阶段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育过程和心理辅导
(一)、家校互通形成教育合力。
我认识到造成小宋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父母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只顾赚钱,而且教育孩子不能简单粗暴。努力做到和风细雨,打开他心灵的窗户。及时发现引导,处理和治疗,消除心理冲突,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我一次次地用课余时间打电话、发短信,做他父母亲的思想工作,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母亲亲自回家照顾小宋了。经过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小宋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开始愿意回家了。
(二)、用爱心构筑心与心的桥梁。小宋同学的心理障碍除家庭而外,学校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做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关注这样的问题学生,应给他更多的关心与呵护。不应该对他持冷漠的态度。小宋从初中就受到老师的冷淡,造成他心理上的不平衡,那么三年后的今天,我们怎样改变他呢?我和任课老师及帮教老师商量决心重塑他的形象。每周不定期的找他谈话,随时发现问题就给予解决,而且让他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展示个人才能活动,学校举办的古诗文朗诵会我们推荐他去,给他鼓励,结果他成功了,获得了二等奖;学校举办的计算机图文混排比赛中,又推荐他去,他又成功了,获得了一等奖。从那以后,这位同学经常找我和帮教老师谈心,他表示一定要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而且他回家能主动和父母交流。有一次他问我:“老师,我还是以前的坏学生吗?”我立即就否定了,并且告诉了任科老师对他的肯定,这位同学激动不已。他让老师、家长重新认识了他。让他展示出了他的才能,当他领到红红的奖状时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我也很棒!”.在他天真,欢快的抿嘴一笑间,我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三)、加强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和老师们重视小宋的心理疏导工作,利用他乐于接受的方法讲明道理,消除他错误的认知因素,认真分析他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确立适合他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准确把握他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指导他重点阅读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有关内容,缓解他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使他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经过一年多的耐心教育,小宋回到了课堂,并且能静心学习,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很多。现在小宋能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三、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没有心理健康的老师就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教师具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让学生沐阳光而生善。为此,学校首先从教师抓起,号召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自觉学习心理学,鼓励老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做到人人可当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专兼职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请心理专家到校讲授《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理论,不断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业务水平和心理咨询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组织老师积累个案,搞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为全面开展心理教育较好地准备师资。同时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二)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科教师应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为人师表,使学生在尊重鼓励气氛中,体验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攻“心”的教育,攻“心”的教育又需要爱心与耐心,我将继续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针对学生年龄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形式的心理教育艺术开展心理沟通活动,最后,我愿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分担成长路上的风雨,分享阳光灿烂的心情。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1.攻击性行为具体分析如下: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 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那就是在孩子很小时教育不足娇惯有余,而当孩子长大上学之后出现问题了,又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手段,非打即骂,学生许多问题,特别是高攻击性问题,往往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对于农村生源的家长尤其重要,笔者就接触过只因家长一句过度的责骂,学生就拿上家里的钱出走,或摔门而去进而参与拦路抢劫的犯罪行为等惨痛的案例。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给予指导,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使我们的教育获得更广泛社会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较任性,喜欢指挥别人,脾气暴躁,对中职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等职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由于中职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各中职学校为了生存,往往降低入学门槛,近年来职校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明显下降,中职学生违纪现象呈逐年增加势头。这些违纪事件主要表现为迟到、早退、旷课、损坏公物、吸烟、喝酒、赌博、考试作弊、打架、斗殴、偷盗、勒索、人身伤害等。
教育违纪学生常常被教师认为是一件棘手之事,甚至感到头痛。其实只要把握违纪学生的心理,从诸多违纪现象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减少甚至杜绝违纪现象不是不可能的。本文试图重点分析打架这种违纪行为,以寻求解决的方法。
案例:2009年10月18日,某职业学校学生刘某,因一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并动手打了对方,当遭到其他同学的指责后,刘某不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跑回宿舍取来短剑,将同学常某刺伤致死。刘某被公安机关监控起来后,他及其同乡哀求公安干警先放他回去睡觉,说明天还要参加考试,可见他们的法制观念淡薄到何种程度。
一、打架现象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家长的抚养方式与学生打架行为
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打架这种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很多研究文献都有力地证明:冷漠无常的家长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且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也有的是因家庭教养方式简单,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如父亲的粗暴,母亲和父亲一样的不容孩子,使孩子受到了身心的伤害。孩子自然从小就学会了和父亲一样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对待别人,宣泄自己的愤恨。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另外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打屁股,打耳光等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的暗示孩子。当别人使你不满意时,应该怎样对待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做得好,孩子就会模仿。但父母做得差,孩子也会跟着照做。
2、缺少家长监控的孩子易打架
家长对孩子的行踪,与什么人交往,从事怎样的活动等问题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种缺乏监控实际上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孩子很少关心。有很多事例均表明:缺少家长监控可能造成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如打架,骂老师,违反规则等。
3、容易滋生打架的家庭模式
不少打架斗殴的学生的家庭多有不幸,或父母离异,或父母经常不在家,孩子缺少温馨的家庭环境,他们生活在一个冷漠的家庭里,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表达感情,常常争吵不休。当一家庭成员惹怒另一成员时,后者就会哭叫打闹,谩骂来还击。这样,攻击性行为就得到了强化。另外,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也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打架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幼儿阶段。家长的娇宠放纵,缺乏严肃态度,或父母与孩子之间高压式的相互作用都会互相影响是滋生打架的温床。
(二)个人原因:
1、发生小碰撞,互不道歉,矛盾升温。在学校里,发生一些小碰撞、小矛盾或小误会是很正常的,如买饭插队、抢占座位、无意碰撞、出言不逊等等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有些同学不会处理,不能严于律己,总觉得别人侵犯自己的尊严,于是打架就很容易发生在学校这个大集体当中。
2、法律意识淡薄。有许多打架犯案的学生事后非常后悔,原来他们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并不知道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他们喜欢在打架后评理,他们的认识很朴素,在打架之前完全认识不到违法。比如很多人就存在这样的认识,认为“对方打了我,我就应该再打他”。说到底其实就是社会法制观念不强的体现。
3、心理不够健全:现在有许多中职生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还是存在的。只要有一点不顺心就迁怒于老师或者同学,极容易引发打架。还有一种是好面子。在中国一旦发生纠纷,围观者甚多,此时就涉及一个面子问题,为了面子就不能认熊,因此用拳头来解决问题是必然的,没办法呀,在中国就是谁的拳头硬谁是英雄,其实这也是心理不够健全的一种表现。另外,就是中职生的情绪不稳定性造成的,由于青春期的内分泌功能旺盛,有时会表现出神经高度兴奋以及抑制的迅速增长或减弱,再加之年龄、阅历、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青春期的人都不喜欢听别人的指挥和建议,喜欢自己做决定,所以有时候通过发脾气可以让自己显得很独立很有力量,甚至可以有效的拒绝别人的指导,使自己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行动。也许,打架也可以显示自己的独立和能力。
4、讲义气:本来有些事是两个人之间的事,如果有人适当劝阻就会没事。但有些人呈江湖义气,为朋友特别是为恋人“两肋插刀”,以示其"英雄气概,令矛盾升级,最后导致打架。
5、酗酒:中职生由于酗酒而引起的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学生在饮酒前并没有明确的打架动机和准备,但当饮酒到一定程度后,有的因饮酒过程中的几句话等因素引起情绪冲动,失去理智,动手打人,甚至殴打伤害无辜。
6、不喜欢学习,爱打人,除了性格因素和人际关系因素外,还有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的因素,因为,步入学校后,尤其是面临毕业学习、考试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同伴相比,学习没有一点优越感,感到自卑,同时也难以接受学校纪律的约束,因此有时会出现歇斯底里的反映,再加上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以权威定势,恐吓学生,导致学生情感偏差,行为失控,要用自己的“强”来掩盖自己的“弱”
7、本身是一种病态。有些学生小的时候患有小儿多动症,有的性格比较孤僻,有的智力比较低下,与一般学生在一起时,也容易发生打架的现象。
(三)学校原因
与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关,其一是老师不懂心理学,教育方式简单,动则体罚,甚至一些学校不问具体原因,只要学生打架就一律采取罚款的手段去解决,这是一种简单化的工作方法。其本意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经济惩戒,达到防止学生打架的目的。这样的校规无形之中也可能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想法:只要有钱,打了人也不用担心。换句话说,只要有钱,就可以打人。其二就是师生关系的不平等,老师和家长说的都是对的,学生们必须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做,没有任何理由讨价还价。这就造成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服从与被服从关系、“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学生长期处于这种关系之中,势必使一些学生学会了霸权,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崇尚强权的种子。其三是学校管理制度不严,班主任管理不到位,有岐视差生现象。
8(四)社会原因
主要是社会不良习气、影视中的社会阴暗面对学生形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受港台电视的影响,电视剧当中经常出现打斗的场面,有的学生把盲目大胆视为“英雄”行为,他们觉得打架很帅,很威风,并加以模仿。还有许多学生经常打网络游戏,网络游戏也有许多打斗的镜头,这对青少年的性格也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这让某些青少年学生凡遇问题喜欢用武力去解决。还有一些学生和社会上的混混一起进进出出娱乐场所,受他们的不良影响。
(五)其他原因:
与季节有一定关系:打架这种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和季节有关,如春季,生物的代谢都进入了旺盛期,人体内分泌系统也会发生变化,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等,进而出现情绪焦虑烦躁与精神状态的紊乱。
二、建立三级预防对策,有效减少学生打架
有效地减少学生打架无外乎两种,是一是预防,二是惩罚。我认为对于中职群体而言,预防比惩罚更为重要。
1、初级预防:
初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尚未发生之前,通过一系列的预防工作来减少打架事件的发生。初级预防是针对整个学生人群进行的,它有赖于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共同合作参与,控制心理原因和社会病因,防患于未然,避免校园打架事件的发生。首先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抵制错误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许多学生之所以打架,除了本身的性格问题外,还因为他是个法盲,不懂得法律知识以及违法所承担的严重后果,要通过法制教育让同学们知道伤人的严重后果——很多都要被处分或判刑。其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就注意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对校规校纪有深入的认识,做到有规可行。教育学生同学之间应该互相谦让,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多替他人着想,避免过激言辞,以减少矛盾的产生。同学之间遇到矛盾,头脑应该保持冷静,三思而后行,绝对不能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再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和对待问题的态度,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和帮助,与学生多多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必要的疏导,让学生有一个畅快淋漓地诉说的地方, 学 校应设立了心理辅导室, 在校园内开设校长信箱、悄悄话信箱以及心理咨询热线,既给学生提供了心理宣泄的载体,又给师生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适时排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把一些不稳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强师生感情沟通,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如果有什么委屈或遭遇暴力冲突,就会首先想到老师,从而获得较为合理的处理方式。作为学生本人学会正确调解自己的情绪,摒弃烦恼,始终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这样才能使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消匿于无形之中。在家庭预防方面,家长要创设和睦的家庭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满足沟通的需要;丰富家庭文化生活,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人际交往的和谐。第四,要多关心学习较差的学生。校园中打架行为往往是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干的,老师在工作中要恰当地对待他们,关心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避免他们通过不良行为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在工作和生活上,要相信他们,并委以适当的工作,对待他们要和对待“好”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习差的同学,道德品质也肯定差,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对他们要多一份爱心,少一点批评,多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转化其不良情绪表现,使不良行为被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五,学校应注重培养良好的校园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环境的作用。校园环境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宿舍、教学实验楼、食堂、运动锻炼场所、文艺娱乐场所、黑板墙报、画廊、广播等硬环境,充分运用,定期宣传打架的后果和危害;二是学风、校风、学校传统、声誉等软环境,加强管理的制度化建设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学校要在这两方面加强建设、优化环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感染。
2、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发生之前及时发现,并及时干预。二级预防的工作重点是在学校和家庭。一般情况下打架发现得越早,干预效果就会越好。不是所有的打架都有一些预示性的行为,但是教育者、父母和同伴还是能够发现一些早期的警告信号。作为学校要加强管理,建立联管制度,每个楼层每天安排值日老师进行“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巡视,对于有暴力苗头的现象,做到早发现、早处理。作为班主任老师在深入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要及时地、认真地解决。如果看不出问题或者看出了问题而不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其后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在二级预防方面,学校应建立一个核心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学校领导、班主任、值班老师、生活老师、学生代表等,他们的任务是及时发现一些即时性的警告信号,并针对这些信号进行干预。
3、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指的是在打架事件发生后做出及时的反应。作为学校要健全打架应急预案,立即劝阻打架的双方,第一时间疏散围观者如发生伤人、财物损失或双方不听劝阻,事态继续发展,难以控制,应迅速报告校领导和校公安室,如有伤者,应协助送附近医院抢救。事故发生后学校应做好善后工作,并且及时进行处理,一定要让其承担与其过错对等的惩罚,要严格处理,而且还要大量宣传,作为教师要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厌其烦地讲清暴力行为对他人及其自身带来的危害;也可以针对一些典型的暴力行为进行分析讨论,以警示那些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其它的同学从打架的过程中,吸取教训。
总之,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三方面应联合起来,共同携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筑一个宽松、自由、积极向上的发展空间,打架现象就一定会在中职学校逐步减少。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二
点亮学生心灵的天空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由于教育不当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中职生也不例外,他们担心毕业后求职困难,情绪上紧张、焦虑、抑郁、困惑等诸多问题,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我校为解决这一问题每周上一节心育课,使他们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心理健康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要使学生拥有丰富的心灵、健全的人格,能快乐、健康的成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及帮教老师也要给于学生一定的心理健康指导。下面我从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就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思考,以促进职业学校的学生更积极健康地成长。
案例:预备铃已响,我还未踏数控班的教室,就听见小宋的大嗓门,而且人不在自己的座位上,看见老师进来,他才赶忙回到座位上,课桌上的书本乱七八糟,然后把所有的课本往地上一撂,上课了,他还是心不在焉,一会儿看看窗外,一会儿左顾右盼,我走到他跟前,轻声地说:“坐好,注意听讲,不能三心二意,这么聪明的你应该是应该认真听讲的”。他低下了头,而后的时间他听得相当认真,还不时纠正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脑子反映很快,十几分钟后老毛病又犯了„„.小宋是一个令其他任课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从初一开始就迟到、旷课、逃课,上课经常摆出一副不认真的样子,头转来转去,还不时 乱插嘴,打断老师的讲课;你对他批评教育时,他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眼睛望着天花板,心不在焉,满不在乎的样子,学习上并不认真,脑子很灵活,但成绩处于中等,而且喜欢与顽皮的学生交往,在公共场合爱起哄,经常唯恐天下不乱,不过他也是班级里的“百事通”,样样事情,大小事问他他准知道。
一、心理原因分析
(一)、家庭影响: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浪漫、舒畅的心灵港湾,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健康活泼,富有朝气和进取精神。但是小宋父母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常年带着,由于和孩子之间不沟通,任其自由发展,他经常不回家。父母只给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不太关心他的行为和生活,偶尔问起成绩,若不理想,见面父亲就打骂,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当,造成小宋任性放纵。
(二)、学校影响:他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捣蛋插嘴,东张西望,老师对他很头疼,缺少与他沟通。虽然他特别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但又常常得不到老师的赞赏。造成他与老师对着干,有抵触情绪,听不进老师的批评,使学校对他的思想教育落不到实处。
(三)、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影响: 16岁——17岁正处于身体迅速发育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这一阶段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童年期的直率和纯真,并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这阶段 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所以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往往产生抵触情绪。
二、教育过程和心理辅导
(一)、家校互通形成教育合力。
我认识到造成小宋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父母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只顾赚钱,而且教育孩子不能简单粗暴。努力做到和风细雨,打开他心灵的窗户。及时发现引导,处理和治疗,消除心理冲突,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我一次次地用课余时间打电话、发短信,做他父母亲的思想工作,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母亲亲自回家照顾小宋了。经过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小宋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也开始愿意回家了。
(二)、用爱心构筑心与心的桥梁。小宋同学的心理障碍除家庭而外,学校教育也有很大的影响,做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应关注这样的问题学生,应给他更多的关心与呵护。不应该对他持冷漠的态度。小宋从初中就受到老师的冷淡,造成他心理上的不平衡,那么三年后的今天,我们怎样改变他呢?我和任课老师及帮教老师商量决心重塑他的形象。每周不定期的找他谈话,随时发现问题就给予解决,而且让他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展示个人才能活动,学校举办的古诗文朗诵会我们推荐他去,给他鼓励,结果他成功了,获得了二等奖;学校举办的计算机图文混排比赛中,又推荐他去,他又成功了,获得了一等奖。从那以后,这位同学经常找我和帮教老师谈心,他表示一定要做 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学生。而且他回家能主动和父母交流。有一次他问我:“老师,我还是以前的坏学生吗?”我立即就否定了,并且告诉了任科老师对他的肯定,这位同学激动不已。他让老师、家长重新认识了他。让他展示出了他的才能,当他领到红红的奖状时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原来我也很棒!”.在他天真,欢快的抿嘴一笑间,我感觉到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三)、加强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和老师们重视小宋的心理疏导工作,利用他乐于接受的方法讲明道理,消除他错误的认知因素,认真分析他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确立适合他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准确把握他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指导他重点阅读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有关内容,缓解他的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使他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经过一年多的耐心教育,小宋回到了课堂,并且能静心学习,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很多。现在小宋能和老师、同学和谐相处。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三、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没有心理健康的老师就没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只有教师具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让学生沐阳光而生善。为此,学校首先从教师抓起,号召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自觉学习心理学,鼓励老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做到人人可当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并以“请进来,走出去” 4 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专兼职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请心理专家到校讲授《教育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理论,不断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业务水平和心理咨询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还组织老师积累个案,搞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规律,为全面开展心理教育较好地准备师资。同时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二)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科教师应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互动关系,为人师表,使学生在尊重鼓励气氛中,体验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攻“心”的教育,攻“心”的教育又需要爱心与耐心,我将继续探索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针对学生年龄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形式的心理教育艺术开展心理沟通活动,最后,我愿和我的学生们一起分担成长路上的风雨,分享阳光灿烂的心情。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三
点亮学生心灵的天空
中职生心理辅导案例----一位叛逆学生的转化
山西省晋中市和顺县职业中学 冯文清
随着中职生的自我意识及成人感迅速增强,使得他们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心理上都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诸如早恋、自卑、焦虑、失落、恐惧、消极、逆反等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下面就如何做好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一、案例介绍
薛某,男,16岁,职中高一年级1203班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智力较好,对学习不感兴趣。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使性子,以赖在床上不去上课来抵抗父母,弄得父母亲实在没有办法。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头仰得很高,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上课故意睡觉,不交作业,家长和老师十分无奈。
二、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薛某的父亲是某工地负责人,工作忙,由于和孩子沟通少,任其自由发展,父母只给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不太关心他的行为和生活,偶尔问起成绩,若不理想,见面父亲就斥责、谩骂,造成孩子任性放纵。而他的母亲只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对孩子的教育两人意见不一致。
2.老师教育和处理方式不当。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捣蛋插嘴,东张西望,老师缺少与学生心理沟通,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使师生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
3.中职生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童年期的直率和纯真,并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这一阶段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拒绝一切批评,所以对
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产生抵触情绪。
三、辅导方法
1.家校互通形成教育合力。其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其二,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父母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只顾赚钱,忽视对孩子的教育,而且教育孩子不能简单粗暴,努力做到和风细雨,打开他心灵的窗户。其三,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引导、处理和治疗,消除心理冲突,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3.坚持疏导教育,保护自尊心。教师要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4.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薛某的优势成立一个兴趣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
5.本人的自我调节。指导薛某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6.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
7.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薛某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
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四、辅导效果
通过两年跟踪辅导,薛某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父母、老师的紧张关系也比以前缓和多了。学习比以往有信心了,上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下课问老师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各科成绩很快就跃到了60分,老师都夸薛某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五、反思
顶嘴是逆反心理的表现,学生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或者是认知与意向发生矛盾。“心病还得心药治”,为此,教师要加强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症结。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攻“心”的教育,攻“心”的教育又需要爱心与耐心。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及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只有教师家长具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让学生沐阳光而生善,当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必将达到预期的目的。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四
中职学校学生个案分析
一、学生情况简介
x年级x班,某男生,小学时父母离异,跟随父亲,父亲再婚;小学毕业后父亲将他独自一人送到湖南某武术学校学习,在此期间养成不少的不良习惯,例如打架,抽烟成瘾,喝酒,偷拿别人的东西,欺软怕恶,平时自控能力较差,上课睡觉等等;但他愿意呆在学校,不是因为喜欢学习,而是因为在学校里才能找到朋友,才不会觉得孤独。
二、个案分析
该生军训结束后就来到我的班上(后经了解他是因为军训期间在原来的班级偷拿别人的东西和打架,无法在原来的班级呆下去才转到我的班上),我当时很想拒绝这个学生,后来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和学校领导的安排,心软就留下了。我也一再找他谈心,开导他,虽然没有再偷拿别人的东西,打架的次数也在减少,可是对其他的毛病成效不大。有次晚自习他的情绪很低落,我看到他在一张纸上写道“我知道你们都认为我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你们都瞧不起我,我也不把你们当朋友了„„我想找个没人的森林度过一生„„”。他一再违纪。对于该生,我也在总结,像这样的学生,究竟如何教育?我把他们犯错的根源归结为识别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从小缺少关爱,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该生的问题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家庭因素
家庭的变故,家庭缺乏温情,父亲对他关心不够细致,小学毕业的孩子还需要家长的关爱就送到那么远的地方寄宿,心理发育很不成熟,使他在心理上感到孤独和抑郁。这些使的该生具有较强的自卑感,意志消沉。反映到学习上就是不努力,常旷课;自我要求不严,感情放松,学习松弛,把物质和生理上的刺激作为主要追求,这样就易于产生各种不道德的行为。
2、学校因素
由于学校后进生较多,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方法简单,以训斥、请家长、停课、送政教处等为主要形式。或放任自流,完全不管;或管得过多、操之过急、要求过高。前者使学生无所顾忌,后者使学生感到失去希望,破罐破摔。结果造成他们的情绪逆反和产生更多的不良行为。
3、社会因素
当今的社会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很大,尤其科技发达的今天,网络对孩子直接具有影响作用,特别是一些不良网站充斥些色情,暴力的内容,很容易左右孩子的判断,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自身主观原因
该生的大多数不良行为是与其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紧密联系的,是属于思想认识问题。其实他的不良行为早已形成,在进入本校时仍未转变。他貌似大人,内心却很幼稚,生理与心理发展很不平衡,使他易于行为冲动,易于受坏人教唆和“朋友”引诱,在打击和挫折面前易于失望和消沉等。由于环境的改变,到了职高,他想改变以前的状态,想要获得朋友的友谊,家长的关爱,老师的重视,只是他不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且本身定力就不够再通过其他不良因素传染,往往使不良行为有增无减。由于以上内因的存在,加上各种不良的
外部影响,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逐步的潜移默化,就容易使他退步为“后进生”,而且越来越严重。
应该说,以上几个原因并非平均起作用的,而是相互搀杂在一起影响着该生的成长。家庭的变故,对该生心理影响最大。后来,到其他地方单独生活,受到的一些不良影响才成为重要的原因。该生一再犯错,学校、社会一再帮助他,可是他“诚恳保证,坚决不改”,明知道不可以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但自控能力出奇的差,明知故犯。该生犯错根源在于识别能力差、心理承受力弱,面对复杂纷呈的社会现象和各种思潮往往不能自持,容易随风倒,甚至把那些消极和腐败的东西当作正确的目标去追求,这使得该生处于一个“恶性循环”中不能自拔。
碰到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我觉得严厉的训斥批评,一再的惩罚已经意义不大,关键还是在心理上指导,行为上疏导,智力上帮扶。
职业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卑感,总觉得低人一等。再加上生活中受到的重大挫折,如家庭变故,在生活的重重压力下,不可避免地要积累一些不良情绪。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宣泄的机会,那就很可能使人陷入心理障碍,易走极端。
职中学生正处在一个心理非常敏感的年龄,一旦陷入思想心理的重重压力之下,若没有外界的帮助是很难从自我封闭中走出的。根据观察,在这种情况下易出现两种极端行为:一是进入自我封闭的心理障碍中不能自拔,最终对生活失去足够的信心;二是突然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放得很开,抛弃自我,在性格上仿佛一下子变成了截然相反的另一个人,他们实际上也是在自暴自弃,像个案中提到的这个学生。这两种情况都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但却真真实实地存在着。
首先班主任要将“做人”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之中。遇到这些学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能方法简单,以训斥、请家长、停课、送学生处等形式,结果造成他们的情绪逆反和产生更多的不良行为。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借助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所遇到的困难进行疏导,健全学生人格。
二是教师要放下架子,给他安全感,走进他的心灵。与学生平等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觉得教师不是在说假、大、空话,而是在与他真心交流。当发现有的学生处于心理压抑状态时,教师应用循循善诱的方法,把他们埋藏在灵魂深处的问题疏理出来,给予正确的引导,对症下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三是个别问题个别解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一旦发现个别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应及时疏导、教育,将其解决、控制在萌芽状态。如果对学生的问题,仅作片面的评价,只采取命令或过度强制办法,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矛盾激化,引起对抗,使学生走向极端。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问题学生。对于这部分比较特殊的学生的转化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尽量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好工作,使学生真正摆脱心灵的阴影,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五
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南村华立小学 —— 梁娟娟
一、基本情况介绍:
尹晓东,男孩,小学六年级(2)班学生。父母在广州务工。之前一直是放在湖南老家,由爷爷奶奶带,由于祖父母的溺爱,他的行为习惯很差,父母很着急,才把他带到广州上学。六年级转到我们学校,学习习惯差,不善学习。课前不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懒于思考。课后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守纪律,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行为时有发生。班级内打逗、骂人、起绰号,影响团结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同学之间不团结,班级不安班级不安宁。甚至与社会不良人员走在一起,养成各种恶习,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很不受小组同学欢迎。家庭方面,父母打成习惯了,也不怕了,道理、好话也讲了,过后又恢复原样了,颇感束手无策。
二、个案分析
根据尹晓东同学的这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自制力差;行为习惯不良;学习习惯不良;缺乏沟通;没有责任心和爱心。这一切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他们流动性大,在语言、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上有着很大差异,由于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加之教材、进度或语言不同等原因,往往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同时外来务工子女来到城里学校,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别,造成了这些孩子的心理落差。
无视课堂纪律、开小差做小动作、自由散漫等行为,尹晓东不以这种行为为“耻”,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无所谓”。这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家长老师的关怀,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所以他才要表现出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表现,引起老师和学生的关注,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设法撒谎蒙混过关,打骂不怕,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很多家长对孩子没有要求,大多数家长表示孩子能上什么程度就上到什么程度,以后孩子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导致学生学习习惯差,再加上父母经常说读不下去就打工。这些都是他失去学习兴趣之后而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辅导策略和效果:
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爱引人注意的孩子,多半是因为“情感饥渴”,教师要多给他们爱抚。努力走进这些学生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多宽容一点”,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次和蔼的谈话,甚至是拍一下他的肩膀之类亲切的动作,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并且在生活上予以帮助,自然就会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主动地向教师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亲近教师,从而接受教师的教育,随时关注他的行为表现。
2、帮助提高,增强自信心。
(1)心理引导。在上课时只要尹晓东听课,读书,我就不断激励、表扬,使他的学习积极、主动意识增强。一点做得好,通过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使他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愿。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捕捉尹晓东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偶尔写好了一次作业,我会真诚地说:“如果你的作业每次都写得这样认真,那该多好啊!”这样的表扬既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孩子有目标可寻,孩子自然不会产生满足感。作为班主任,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交友习惯、行为心理等。
(2)与家长沟通。我经常与他的妈妈沟通,委婉地建议,希望她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现在尹晓东的父亲能常和孩子沟通,也不是一味的打骂,也要对他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对于他的学习多关心,他妈妈晚上不上班经常陪伴孩子做作业到深夜,一起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3)营造温暖的集体环境。只要尹晓东上课想发言,我就给他机会,在全班极力表扬,让全班同学改变看法,愿意和他做朋友,课堂上听课认真了许多,家庭作业基本上能完成,有时还积极发言,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课后也不和其他同学打闹,学习也一点点进步。
四、总结
1、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是改变儿童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环境,才有可能使儿童走向健康的成长之路。
2、对有问题的学生,不要轻易放弃,要了解其原因,多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并给予真诚的指导和帮助,爱是可以转变一个孩子的一生的。
对于尹晓东的辅导还没有结束,真的很担心哪天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孩子是脆弱的,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还要不断地给予鼓励,不断地关注与引导,让他健康快乐地生活在班级中。要用极大的毅力和耐心去做细致的工作。特别是问题学生,学校真切的体会到教师身上所承受的重担。只有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才能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