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毕业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变化(四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学生毕业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变化篇一
李 奋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0)
健康心理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美好人生的坚实基础。关注心理健康,就是关注人的生命质量;重视心理健康,就是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完善。
就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据全国各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中有15%-20%的人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至于偶然出现的或轻微的局部的心理健康问题,则或多或少地存在于许多大学生身上,它们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干扰着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表现自己,阻碍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认知方式,勇敢地面对挫折,主动调整对挫折的看法和态度,减少挫折感受,使自己尽快从恶劣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培养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为了维护心理健康,大学生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培养健康心理调适能力。
一、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注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增强自己的“免疫”能力。因为在生活环境中,那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人常常是在世界观、人生观等基本思想方法上存在缺陷,它成为产生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第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影响着人生的方向和道路,决定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对社会、人生持正确的认识,并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第二:客观评价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对自己采取辩证的评价,防止极端主义评价是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的核心。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越接近现实,态度就越平衡,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反之,过低或过高评价自己,常会感到焦虑、紧张、不安而产生心理问题。
第三:调整自我认知方式。一个人对事物错误的认知方式,即不合理的信念将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加强理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认知水平,变不合理信念为合理信念。
二、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挫折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活动中遇到一时的失败或障碍、阻力,致使个人目的不能顺利实现,个人的需要得不到及时满足时产生的内心反应。挫折对人心理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它作为一种精神压力,既可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也可以成为一种负担,关键要看我们如何对待它。大学生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人际关系的受挫,爱情的失意等,都可能带来挫折感。面对挫折,就必须坦然地接受它,勇敢地面对它,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第一:建立正确的挫折观。既然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就要有勇气面对它,保持热情乐观的心态。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面对现实,不逃避现实。以为我现在虽然生活不快乐,但将来大学毕业,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或者完成了某个任务取得了某种成功后,自己就会快乐起来。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要知道,快乐是一种习惯,如果你不从当下或眼前去了解和实践,那么,你将来仍然体会不到快乐。其次,要学会在挫折中体验乐观。人生中所谓的灾难与不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现象采取的态度。像癌症病患者,据统计,80%-90%的病人是吓死的。为什么 呢?有些人平时身体很好,一诊断是癌症,人的精神就跨了,这样反而加剧了病情的恶化。反之,如果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也许奇迹就出现了。所以,如果,受害者的内在态度从恐惧转为奋斗,它就会成为争取成功的动力和精神催化剂,使人变得聪明,坚强,成熟,灾难与挫折就会成为你走上成功的土壤。
第二、培养坚强的意志。当代大学生在意志品质上,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以及勇气方面都有不同程度增强,但同时也存在着惰性、易冲动、自制力仍显得薄弱以及胆怯软弱等不足。可见,大学生在意志品质方面仍存在着缺陷,还必须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自觉性的锻炼。要培养自己高度的自觉性,首先要确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了理想,就有了奋斗了目标、方向,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就会激励自己不懈的努力。其次要制定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不能订得太高或太低,要跳一跳够得着。再次,要学会体验成功。当人们感受到成功时,通常自信心就会增强了;最后要持之以恒。把计划贴在床头,贴在桌上或告诉好友、同学。这些都是自我督促的方式。也可以与同伴一起订计划,这样可以互相督促,互相激励,从而提高行动的持久性。自制力和坚持性的锻炼。一是要加强体育锻炼;把目标细化;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古人说:“忽以善小而不为,忽以恶小而为之”。说的是道德修养应当从一点一滴的抑恶扬善的小事做起。没有哪一个人天生就有坚强的意志,坚强的意志也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磨练出来,甚至就是在做一些小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的大学生认为,忽视小事没有关系只要能做大事就行了。这种不愿在小事上下工夫的想法是极端错误的。试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自己身边 的小事都不愿意去做,又怎能去干大事呢?事实上,许多取得了成就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在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从一点一滴做起的。从小事做起,应先从自己最容易忽略也最容易暴露自己弱点的小事做起。比如,你不是好睡懒觉吗,那就从早点“睁眼”做起;你不是一拿书本就想打瞌睡吗,那就强迫自己安下心来读一阵书。你不是在老师上课时爱说话吗,那就找一个角落的位置坐下。只要你天天坚持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习惯总会产生的,坚强的毅力也就会随之形成。最后要学会自我鼓励和暗示。失败者和成功者之间的差别,往往不是能力和想法好坏的差别。而是是否有勇气坚持到底的差别。当遇到失败时,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却通过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坚持了下来。前者只能在失败中去品尝痛苦,而后者将痛苦留给了过去,一身轻松地继续前行,最后,他收获了成功,收获了喜悦。果断性的锻炼。人们在决定时犹豫不决,既想这样做,又想那样做,最终又放弃了自己的选择。为了克服在做决定时的犹豫不决,提高自己的果断性,每个人都应该强迫自己在一些不太重要的问题上快速决断。譬如,决定看哪一部电影,买什么样的衣服等这样的事,都要强迫自己在短时间内做出决断。当然,在面临一些重大的问题上,还是要重考虑的。此外,一旦做出决定,就不要对自己的决定产生怀疑。不要过多地征求别人的意见,自己决定,无论对错,都是自己决定的结果。
第三,学会调节控制情绪。能合理控制情绪的人,就能用一种平和的心境去面对一切事情。情绪过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三国演义》里面说到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诸葛亮利用周瑜易怒的个性,多次作弄他,硬是把正值盛年的周瑜活活气死了。这是不愉快的情绪会使人丧生的例子。那么,愉快的情绪又如何呢?《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 事说道,范进苦读二十载,朝思暮想的是“金榜题名”,却一次次落第,到五十八岁,“中举”的喜报突然传来,喜极致疯。这两个例子说明,保持情绪的适度,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适度的情绪,就要学会调节情绪。调节情绪的方法很多,如:学会保持良好的心境,表现为情绪乐观,开朗,遇事不慌,临危不乱,沉着稳重,轻松愉快等;学会合理渲泄不良情绪,如向朋友倾诉,畅快地哭一场,在旷野中大声喊叫,拳击沙袋,到运动场上猛跑一阵等;学会主动转换生活环境和内容,如苦闷时,出去散步,听听音乐,写写日记,避开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或人,通过转移注意力达到稳定情绪,调整心境的目的;此外较高地涵养,幽默的语言,积极的暗示都是调节情绪的有效手段。
三、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通过交往,同学之间彼此倾诉喜怒哀乐,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可以寻求友谊、理解和帮助,还能够激发各种兴趣和爱好,丰富精神生活,对身心的健康十分有益。大学生们搞好人际关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相互平等尊重。平等待人互相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仅管主客观因素、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不同,但人格上却是平等的。要知道只有尊重他人并且懂得自重自爱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他人才愿意与之交往。
第二,要相互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人际关系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诚实就是表里如一,毫无虚伪做作。即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守信就是格守信用,“言必行,行必果”只有彼此双方心诚意善,讲求信用,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才能使人际关系得到不断的巩固和发展。第三,要宽人律已。就是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严以律已就是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宽以待人就是宽宏大度,既能容忍对方的长处,又能容忍对方的短处。当然,宽容并不等于是非不分,包庇袒护他人缺点错误。第四,要互助互利。交往是一种需要,互助互利是人际交往的必然要求。在交往过程中,双方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既能满足各自的需要,又能加强彼此的联系,深化感情,并体验人际的真善美。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是的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群体,人的身心健康离不开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人的基本需要,交往使人多知,友情使人欢悦。人际交往贵在主动,贵在真诚。主动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严于律已,宽以待人,与人为善,真诚相处,体谅尊重,就可以拥有和谐人际关系。
四、加强自我心理保健
对于在大学生而言,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心理卫生知识,了解自身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认识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大学生们除专业学习以外,还可多多参加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参加各类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兴趣,丰富生活;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心理辅导是保持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辅导人员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通过与来谈者的交流、探讨、协商、解释,对来谈者施加心理影响,改变认知、情感、态度、行为,促进来谈者心理健康,改善其生活适应,帮助来谈者达到目的的过程。主动寻求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性帮助,将有助于大学生健康的成长与品格完善。参考文献:
[1]刘书林,思想道德修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罗国杰,钱换琦,李勇.思想道德修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奚建华,苏金乐,冯溪屏.思想道德修养.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7
大学生毕业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变化篇二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及其调适
田澜潘伟刚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湖北黄石,435002)
摘 要:因承载着来自经济、学业、生活等多重压力,贫困大学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焦虑、自卑和抑郁心理。高校教师在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同时,更应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贫困,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努力尝试自我解困的各种良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调适
1前言
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景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的一种被压迫的感受。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学校连续扩招,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贫困在校大学生不断增多,他们在体验着经济困难的同时,也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如何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看待经济贫困,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成为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课题。[1]2贫困大学生的主要心理压力源
2.1 经济压力
有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上的困难。尽管从理论上讲,每位贫困大学生都存在五种主要经济来源,即家庭补给资金、奖学金、勤工俭学积累资金、社会捐助资金以及国家助学贷款,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的银行贷款助学、慈善和社会捐赠事业、高校勤工俭学和奖学金运管机制尚处于启动和尝试完善之中,导致一些地区和学校的贫困生实际获得这些基金的受助面窄且受助额度偏低。因此,对于绝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来说,家庭补给资金是其最主要和最可靠的经济来源。可是,贫困生主要来自落后农村或城市下岗职工家庭,他们深知父母挣钱的艰辛。当他们急需家庭为其提供经济补给而又担心因此加重家人负担的同时,其内心冲突油然而生,担心家人的身体,难免出现学习分心,更有甚者,还会产生内疚或负罪感。有的学生为转嫁这种内疚心理,瞒着家人干多份勤工俭学的工作,他们在挣取微薄的学费和生活费的同时,又陷入身心疲惫和对学习的担忧之中。因此,可以说,对于许多贫困生来说,在其经济压力的背后,深藏有较之于其他学生更多,甚至是呈恶性循环的担心和焦虑。[3][2]
2.2学业压力
高校教育实践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当贫困大学生的经济状况远不能满足大学学习要求时,其经济压力就会转嫁为无形的学习压力。首先,经济条件限制着大学生的学习手段和方式的多样化。由于资金不足,许多成绩优良的贫困大学生不得不固守“死啃课本”式的单一学习,不用说他们无力购买必需的参考书和声响教学资料,也不用说远离电子词典等现代学习工具,更不用说借助计算机开展远程学习,或深入现场开展实践性学习。其次,因经济压力许多贫困大学生不得不腾出较多的时间从事兼职家庭教师或其他赢利性事务,奔波费神不说,学习时间无法得到保障,甚至影响到具体学习任务的完成,降低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从而直接导致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再次,对于有些大学生来说,家庭贫困有时还会消磨他们的学习意志,甚至降低其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教学观察中不难发现,既有些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只想努力克服经济困难,把大学学习期限挨过去;也有些学业优秀的贫困大学生存在“因贫丧志”的倾向,1
按其现时成绩本能够争取考研成功的放弃考研努力;还有的贫困大学生学习非常努力,但其最直接的学习动机仅仅停留在争取“奖学金”上面,很少将自己的学习和远景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动机联系起来。
2.3生活和人际压力
进入大学学习后,全新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也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诸多生活压力。由于家庭生活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局限,有些贫困大学生原有的生活卫生习惯不良,相对显得有些“粗气”或“脏气”;有些贫困大学生不会使用某些现代化的生活设施,怕被别人嘲笑为“土气”;更多的贫困生由于经济拮据,在用钱方面比较节约,担心被人看作“小家子气”。许多高校都处在城市,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也使贫困大学生感到很不适应,这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贫困大学生相对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加之存在多方面的顾虑,他们容易表现出多方面的社交困难。比如,有的贫困生不知道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认为人际关系很可怕、太复杂,有的贫困生过于在乎教师和同学对他的评论,出现人际敏感;有时干脆对教师和同学退避三舍,喜欢独处,尽量减少与同学的交往;还有些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原因跟父母存在关系冲突。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表现
近年来,国内众多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显示,贫困大学生因家庭贫困,极易产生多方面的心理问题,尤其突出地表现在焦虑、自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体验上。
3.1 焦虑心理
由于多重压力源的客观存在,贫困大学生比非贫困大学生更容易陷入焦虑状态。有研究证实,“家庭经济困难是影响贫困大学生焦虑状况的首要生活事件”。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经济条件对大学学习、生活和发展状态的直接制约性,另一方面可能源自贫困大学生对其贫困现状存在认知偏差,无限夸大经济困难对其学习和发展的影响程度,导致一筹莫展。事实上,贫困大学生的焦虑是多方面的。在经济方面,他们希望家庭及时补给学费和生活费,同时又担心加重家人负担,害怕家庭负债和家人生病,他们既渴望满足消费欲望,又囿于经济拮据,陷入两难境地。在学业方面,他们由于学习时间不够、精力不足、资料不齐、工具不多,导致学习效能低下,容易丧失诸多竞争优势,深感内疚和不安。在生活与交友中,贫困大学生试图努力摆脱“俗气”,追求时尚潮流,以期得到同学接纳的想法和做法,容易因自身条件限制而受挫,时常担心自己不能与他人交流情感和友好相处,担心自己找不到知心朋友。[5][4]
3.2 自卑心理
已有研究和高校教学实践均表明,贫困大学生较为普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魏伟的研究发现,25.1%贫困大学生生承认贫困使他们“常常自卑”,52%的贫困生陈述“偶尔会自卑”。陈阳等人的调查揭示,有38%的贫困大学生因家庭贫困在同学面前感到难堪。杨志恒的研究也证实,自卑是贫困大学生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之一。为什么贫困大学生容易滋生自卑心理呢?首先,可能是由于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存在巨大反差,同学在日常花费上的大方、阔气与自己的寒酸、拮据,别人的多才多艺与自己的孤陋寡闻,他人的丰富学习资源与自己的资源紧缺等等反差强烈地冲击着贫困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感到羞涩和不安。其次,可能是有些贫困大学生对人我反差失去认知标准,一味夸大这种差距,过分抬高别人而贬低自己,看不到自身的某些优势,自觉一切都不如别人,自轻自贱。此外,对大学学习和发展的理想化期望和所感知的现实条件之间的差距,也能引起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刚入大学时很多贫困生常以来源地为数不多的成功者自居,倍感得意和自豪,然而,随着大学学习和生活进程的推进,当[8][7][6]
他们发现大学中人才济济,比自己能力、成绩、特长乃至容貌、家境强的人大有人在时,或者在觉知到大学的某些条件并非想象的那么完美时,深度的失落感逐渐衍生出自卑心理。
3.3抑郁心理
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和伤感的情绪体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心境悲观,觉得自己不能胜任学习和工作等。因经济条件受限,贫困大学生极易遭遇导致其消极情绪体验的多种学习和生活情境。比如,当他们的学习和交友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当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受挫状态而又无能为力时,容易形成无助感;当他们学习上难有所突破或社交不能如愿时,会感到毫无成就感;当他们为了生存而整日奔波劳累时,难脱身心疲惫感;超快的生活节奏和较少的休息娱乐,降低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等等。如此众多的不利情境和消极感受错综交织,共同诱发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心理,致使许多贫困生逐渐封闭自己,冷漠孤僻,成日郁郁寡欢。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调适
4.1 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实现科学的自我定位
不同的人对压力源的认识不同,他们的应对方式以及压力源对他们的影响均会不同。有研究表明,面对任何潜在的紧张性刺激,那些把它们当作是一种威胁而不是一种挑战的人有更多的消极反应。李祚山
[10][9]的研究表明,大学生中越是相信自己能够驾奴自己生活的人,其心理焦虑程度就越低;越是相信机遇的[11]人,有势力的他人能控制或影响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事情结果的人,其心理焦虑程度就越高。邓治文的研
究表明,诱发贫困大学生种种不良心理的深层原因在于由动力潜意识和认知潜意识导致的不合理构念、低效能信念、负面图式、自动化思维和错误的自我导向。因此,要缓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高校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乐观地接受现实,树立“贫困不是我的错”、“贫困是暂时的”、“贫困是可以改变的”以及“贫困并不可怕”等理性认知;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引导贫困大学生客观、全面、正确地认识自我,依据自己的条件、精力和能力,确定自己的主导需要,制订合理的发展目标,力戒与他人盲目攀比,避免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4.2 指导贫困生主动寻求帮助,积极尝试自我减压
为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高校教师在鼓励学生自强不息,在保证基本学习时间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从事各种兼职工作的同时,一定更应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尝试自我减压的各种窍门。首先,要指导他们学会倾诉,让他们借用适当的载体向同学、亲人和师长倾诉内心痛苦,将他人对自己的理解、安慰和帮助转化为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构筑成自己的重要心理支持系统。其次,要指导他们开放自我,虚心请教他人以获得必要的建议和帮助。成功的高校教育实践表明,贫困大学生只有逐步克服自卑感,及时有效地与老师和同学沟通,真正融入到所在集体中,获得必要的归属感,才能树立战胜贫困的勇气。最后,还应引导贫困大学生通过参加必要的文体活动,转移或消除压力感。受制于诸多因素,许多贫困大学生的空余时间相对较少,他们一般都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学习或从事兼职工作上,很少参加校内的文体活动。生活节奏的加快,身心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不利于压力的缓解。教师能引导并督促他们经常参加班级或社团组织的文体活动,不仅可以让他们做到劳逸结合,还可以释放他们的紧张和焦虑,缓解、转移和消除他们的压力感,从而达到提高其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健全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552
[2]龙晓东,廖湘蓉,邓治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2)
[3]庞丽娟,胡福贞,韩小雨.关注高校贫困生:问题、原因及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2(2):39~42,49
[4]包水梅,王晓霞.21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1(4):40~44
[5]张兰君.贫困大学生焦虑状况与生活事件关系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155~157
[6]魏伟.贫困生特征与解困工作[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6):56
[7]陈阳,常薇,李斌.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分析与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2):62-63
[8]杨志恒.浅析经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高等理科教育,2004(2):115~119
th[9]erstein, clark-stewart, roy& wickens, psychology(4 edition),health, stress and coping:439~440
[10]李祚山.大学生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5):1100~1102
[11]邓治文,龙晓东等.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特征的理论分析与教育对策[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26~128
psychological stress of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ian lanpan wei-ga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 hubei huangshi,435002)
abstract: burdened with economy, academic work and everyday consumption, impoverished college students suffered obvious anxiety, inferiority and providing them possible material and financial aids, teachers should guide them to look on poverty properly, seek for social support actively as well as to try various methods to relax words: poverty;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stress;countermeasure
大学生毕业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变化篇三
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调适
○吴峻青王伟王波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就业压力增大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在各年级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个人前途与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压力有随着年级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毕业方向的选择、就业、考研、恋爱分合、大学中
不愉快经历、离别感伤、突发事件、经济条件等冲突和事件;
女大学生心理压力大于男大学生,农村学生的焦虑水平高
于城市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有助于化解相关危机,维持高校稳定,建
设和谐校园。
一、面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心理调适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企业经营业绩下滑,薪酬水平降
低,工厂倒闭、公司破产,企业用人减少,工人失业率上升等
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全国普通高校2007届毕业生495万
人,2008届毕业生559万人,2009届毕业生达到611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人的速度增长。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根
据2006—2008年山东省各高校毕业生信息数据、用人单位
招聘信息数据以及2009—2011年山东省各用人单位预计
招聘信息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后作了《高校毕业生省内就业
调查分析报告》,得出了以下几点基本结论。
第一,人才需求和就业行业特征明显。从山东省内历年的本专科人才需求情况来看,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
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
六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量比较大。
第二,企业成为吸纳人才的主渠道。由于机关事业单位
用人制度的改革,企业成为接收毕业生的主渠道,尤其是中
小企业,更是接收本专科毕业生的主要力量。2006年本科毕
业生在企业就业的比例为73.53%;2007年本科毕业生在企
业就业的比例为79.98%;2008年本科毕业生在企业就业的比例为96.21%。
第三,未来三年人才需求预计。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
筑业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国有企业、中小企业、三资企业仍
将成为毕业生的主要流向。采矿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
自动化相关专业、机械设计及自动化相关专业、国际贸易、金融专业、市场营销、建筑土木工程相关专业预计将成未来
三年的热门专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在巨大的压力下出现畏
惧、焦虑等心理问题在所难免。毕业生应该调整心态,经过
对就业市场、就业形势的客观了解与深刻体验后,必须明白
现实情况就是如此,无论是抱怨还是气愤都没有用。与其成天怨天尤人,浪费时间,影响自己心情,还不如勇敢地承认
和接受当前所面临的现实,实事求是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 法。
大众化教育必然导致大众化就业。就业是人生阶段的一个节点,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经历,要坦然面对。要 在困境中发现希望,黑暗中看到曙光,比较中找到优势。应 充分利用各种政策优势,清醒地认识社会发展中的行业优 势并客观看待自己的专业优势。要思想上放松,行动上重 视;从宏观上着眼,于微观处入手。要注重知识学习,能力锻 炼,经验积累,材料准备;做到掌握政策,了解规定,明白程 序,清楚后果。
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
就业本身就是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就业中遇
到许多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求 职过程中遇到困难,甚至经过几次挫折才最后成功也是正 常的。遇到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做出正确、理智的选 择。
大学毕业生择业时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常见的有以 下几种。
(一)自卑心理及调适
大学生求职时对自己的弱项有自知之明是明智的,这 有助于避开自己不擅长的工作。但是过度自卑则是对自己 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一些大学生过低地估价 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这种自卑的心理 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和竞争勇气。还有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 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遇到几次求职挫 折后,更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闭。在求职时畏首畏尾容易给 人以无能的印象。
要消除自卑心理,至关重要的是要能够正确地评价自
己,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首 先,正确评价自己是建立自信、消除自卑的有效方法;其次,正确对待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并积极进行补偿。积极补偿的 方法有“以勤补拙”“扬长补短”等;再次,要克服自卑感还必 须学会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才能。比如,如何接近陌生 人,如何进行开场白,学会如何平静地与人交谈,如何使谈 话继续和终止等技巧。
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 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 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 败是在所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能成功,要对可 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作 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适应社会的机会,应 通过求职活动来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因此“不以成败 论英雄”。其次,求职失败并不一定就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
行。出现求职失败有许多原因,可能是因为你选择求职单位 的方向不对,也可能是因为你的价值观与单位的企业文化 不符合,还有可能是其他一些偶然因素。总之,要正确分析 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 便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成功。
(二)自负心理及调适
大学生择业时的自负是指对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
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 和能力水平,眼高手低,反而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 的印象,造成择业困难。
大学生求职时不能没有自信,但是自信过了头,就成了 自负。自负的人不能客观看待自己的优势,夸大了自己的优 势,设定目标通常会高于实际能力,因此当心目中的高目标 不能达到时,便会产生失望、挫折的心理。
在就业市场上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人,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无处去的“错位”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因为大学生 的就业期望普遍较高的缘故。要顺利就业就必须首先根据 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调整 就业期望值不是对单位没有选择,而是要在职业生涯规划 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要树立 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要求绝对安稳的观念。要知道现在再好的单位,将来也有下 岗的可能,在择业时要看得长远一些,学会规划自己整个人 生的职业生涯。在当前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
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择业时不要期 望太高,可以先选择一个职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 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来逐步实现自我 价值。
(三)依赖心理及调适
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依赖心理表现在缺乏主动参与
意识,独立性不强,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 业机会面前心存依赖,不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不敢向 用人单位展示和推销自己、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竞争、赢 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一味地依赖学校、朋友、社会关系给 自己找门路,或依靠家长代替自己去奔波。这种消极被动的 求职方式与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很不合拍,毕业生最 终可能错失良机。
依赖他人的帮助,毕业生有可能会找到一份好工作,但 是从长远来说,依赖的心理对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却是有害 的,因为依赖的习惯会使人逐渐丧失自信、失去自我,不相 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在当今竞争激 烈的社会,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越来越重 要。因此,要克服依赖心理,毕业生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依赖 心理的危害,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
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 创造性,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其次,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 的勇气,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锻 炼做,通过行动上不断累积的成功来强化自己动手的习惯。
(四)盲从心理及调适
从众心理主要表现为:随大流,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 见。在就业过程中,部分大学生容易忽视自身所学专业和特 长而盲目从众,在择业单位上,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千方百 计拥向外资高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及高校科研单位。在 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共挤独木桥,毕业生从心理上限制了自 己,择业面变窄,直接导致求职失败和困难。需要注意的是 机遇并不是对任何人都适用的。一个工作的好与不好是相 对的,对别人合适的,对自己不一定合适,因此一定不能盲 从,要时时记住,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就业问题上,克服从众心理从根本上说还是要认清
自我,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弄清自己的条件(优势和劣势),摆 正自己的位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形成一种脚踏实地的 务实态度,而不是盲目随大流。
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
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己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 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因此,要在考察社会需要的基础 上,树立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 观。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不怎么样,但发展空间大,能让自己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 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也 要重视。总之,盲目去一些表面上看来不错但不适合自己、才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的单位并不是理智的选择。
三、初入职场的心理调适
人生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一个心灵的进化旅程。个人的 成功其实就是一个自我斗争的过程,是思想境界的不断升 华。成长是一个由蛹化蝶的过程,非常痛苦,也是一个不断 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心路历程。
(一)心态决定命运
成才要先成人。人才两个字,一是“人”,二是“才”。如果 人品不行,那么人的能力越大,所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企 业和单位都喜欢德才兼备的人,不过也可以接受有德无才 的人,能力是可以锻炼的,但决不会要一个有才无德之人。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 要躬行。”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取长补短,培养扎扎实实 的工作作风、敬业精神,企业就会欣赏你,你的心态自然就 会变得豁达开朗。
工作心态很要紧,不要心高气傲,眼高手低。企业强调 的是结果,谁能出成绩谁就是好样的,而与你的学历和来自 什么学校无关,要知道,越是名牌院校的学生,企业寄予的期望就越高,一旦达不到他们所预期的效果,你带给企业的 失望就会越大。
最后,找工作就是人岗匹配,适合自己,不能高攀,高攀 了很难找到,也不能低就,低就了就会浪费自己的资源,导 致心态不好,引发跳槽。其实大公司和小公司各有优缺点,大公司能学到更规范的操作流程,有更好的福利保障和培 训机制,但晋升机会较少,发展也更平稳。大学生刚毕业,选 择工作的角度无外乎公司规模、福利待遇、自身发展空间、技能增长等。作为大学生来说,初入职场,首先要为自己定 下目标,确定发展方向,以能实现个人价值为目标或者能够 帮助自己实现个人价值为目标,而不应该把金钱当作好工 作的首要标准,首要做的是更快地提升自身素质,总结自己 的工作经验,能为丰富自己工作经历打下良好基础。
(二)细节决定成败
首先,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人要有礼貌,即便是扫地的 阿姨和看门的师傅,他们在有的时候能给你很好的帮助,而 你需要付出的只是微笑,点头。
其次,与人和善,不要与同事或客户起争执。很多人抱 怨进入职场后与同事间搞不好关系。其原因首先可能是违 背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提出的价值观有落实成文的,但许 多不成文的潜在价值观也是新人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以免 因为不了解而误越雷池。在各种利益冲突中超脱一点,肯 让、能让、善让,不要斤斤计较,心机太重。
第三,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单位的老员工和领导都是学习的好榜样,因为他们知道的肯定比你多,只有不断向优秀 的人学习,你的成长才会更快。有时间多学习一些对工作有 用的知识,边工作边学习,用学来的知识更好地完成工作,用工作来总结不足,再学习。一旦发现目前的知识不能很好 地胜任工作,就必须要及时并不断给自己充电。
最后,分解目标,可行有效。可以将工作根据领导的安 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做一个计划,如果必要分阶段或按步 骤计划,计划由月计划组成,月计划可以分成周计划,每周做每天的计划,每天都做工作记录,踏踏实实做事,老 老实实做人。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财经系,山东济南250031)
大学生毕业心理问题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变化篇四
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及其调适
菏泽学院教育系邢恩有
摘要: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在毕业这一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显现出了诸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对大学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有很大的消极影响。文章对大学生毕业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这些心理问题的调适策略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 毕业 焦虑 心理调适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生理基本成熟,但心理尚未健全。受过多年知识理论教育,但实践经验比较欠缺。大学毕业是大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但面对现在相对激烈的就业压力,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前心理冲突和矛盾尤其明显,会出现焦虑、茫然不知所措等心理现象[1]。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反映,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每到毕业前都有不少毕业生来中心要求预约咨询。虽然接待人员向他们解释说,由于学期将近,如果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话,离校前短暂的心理咨询可能无法对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充分的调整,可他们还是坚持要求在离校前给他们安排一次咨询。在咨询中了解到毕业之前来咨询的同学通常有以下心态:
第一,因为焦虑而来。有的同学虽然要毕业了,工作还是没有着落,所以心理特别着急,前途迷茫,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觉得自己都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了,经济上不应该再依赖父母。可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怎样面对现状呢!他们希望得到专业的帮助,调节自己焦虑的情绪。
第二,为了适应而来。还有的同学是觉得马上要毕业走向社会了,担心自己适应不了来寻求帮助的。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适应能力比较差,每换一个环境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虽然最后都能适应,但中间的过程比较痛苦。而这次要真正走上社会,社会环境要比校园环境复杂许多,所以要担心自己能否适应了。他们期望通过心理咨询来调节自己的情绪,做好走出大学校门的准备。
面对毕业大学生集中体现了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影响大学生顺利毕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关的调适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存在的问题、大学生毕业心理调适的内涵与作用、大学生毕业心理调适策略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毕业前心理存在的问题
面对就业形势的紧迫和岗位竞争的加剧,毕业前的半年到一年时间已成为大学毕业生心理、意志、情绪、行为上的危机期和艰难期。在面对就业时,因为各种原因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存在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1)对就业的过度焦虑恐慌。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虽然说外面精彩的世界让一直生活在校园中的大学生有对踏入社会的渴望,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焦虑和恐惧感。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社会就业供给与相对有限的就业需求及复杂的工作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干扰,让一些缺乏社会经验、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种种激烈的心理冲突,感到焦虑甚至恐慌。担心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找不到发挥自身特长、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就业时遇到挫折等,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或性格内向或成绩不突出、能力一般的大学生,更加焦虑和恐慌。
(2)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在毕业前,就业回报的期望过高是大学毕业生的普遍心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以投入高额的学费作为前提的,所以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都希望在短期内得到较高的回报。因为大学生不了解社会现实,常理想地把就业目标定得很高,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过高,希望到生活条件好、福利待遇高的大城市、大企业就业,渴望高职位、高起点、高收入;甚至有些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用人单位提出许多过于强调个人利益的要求。然而,现实的就业市场,无法满足每位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与期望。许多大学生在就业中偏执地坚持自己的就业标准,有时宁愿不就业,也不肯降低个人的就业期望值。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过分追求专业对口,不顾社会需要、专业的适应性、自身兴趣特长,人为地减少了自己就业的机会。
(3)对自己认知:自卑与自负。大学生在就业前,往往是踌躇满志,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因为没有勤奋学习导致成绩一般;因为没有注重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在就业时就勇气不足,悲观失望,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也不敢正视就业问题,更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甚至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不战而败。
与自卑心理相反,有些大学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或是毕业于重点或名气大的学校或所学专业需求紧俏,认为自己技高一筹,总是以“天之骄子”自居,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好高骛远,在就业过程中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形成自负心理,订立的就业目标太高,就业同样不会顺利。
(4)与他人比较的从众与攀比。在就业工作中,每个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目标都不具有可比性。但是许多大学生总愿意拿自己与身边同学进行比较,用别人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在就业过程中,独立性不强,缺乏个人主见,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别人说什么工作好他们就寻求什么样的工作,全然不顾自己的能力和状况,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盲目听从别人的意见,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过分追求实惠、追求功利,盲目寻求所谓热门的职业,盲目从众。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总是愿意与别人的就业状况进行比较,抱着“他能去,我也能去”的态度,嫉妒、攀比,总想找到一份超过任何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从众、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丧失了就业良机。
以上是几种较为典型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及早发现大学生毕业前的心理问题并进行相关的心理调适,对于大学生顺利毕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毕业心理调适的基本内涵与作用
心理调适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它的本意是指人在社会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为了更好地满足个体的需求,减少冲突与制约,就应该根据个体的信息和状况,进行不断的调整,有效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使其能够适应这个社会的需求[2].所谓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就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样会遇到一些限制或者制约,更具体地来说,可能是挫折与失败,那么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因素给自己带来的冲击,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地采取措施进行心理调解,以减少这些不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局面。
大学生在毕业前以及整个就业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限制或制约,甚至是挫折与失败。心理调适会减少这些因素的负面影响。从而使自己更好的适应现实社会。心理调适的具体作用如下:
(1)心理调适可以让大学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就业心理。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就可以客观地分析自身现实和就业现实,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合理的就业观。在就业中,就能够经受困难和挫折,在竞争中勇往直前并积累经验教训,从而赢得就业机会、获
得就业岗位。同时,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更是大学生科学就业规划、职业发展的基础。而且,个人的职业发展是一个过程,就业只是迈出的第一步。不良的就业心理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毕业求职时的状态和行为,在今后的工作中也会产生负面干扰,决定他是否能够胜任职业角色、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因此,只有拥有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才能真正地在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结合中成长、成才。
(2)减少大学生的心理挫伤和过激行为。每位大学毕业生在经过几年的大学生活后,都会对自己的就业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然而,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产生了各种类型的就业心理问题,如果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排解和引导,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导致心理的挫伤。当辛苦获得的大学文凭不能成为他们顺利就业、安身立命的保证时,希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可能使一些就业心理问题严重的毕业生做出不理智的过激行为,危害自身、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据报道,湖南某高校的学生吴某,毕业当年在参加了一次毕业生的人才招聘会后,因就业心理压力过大而选择跳楼自杀;四川某高校一名女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无法偿还高额的助学贷款选择跳楼自杀;浙江某高校的学生周某,一心希望考上公务员,但未能如愿,竟持刀行凶杀人,造成一死一伤;广州某高校毕业生,因没有通过全国公共英语四级考试不能获取学位,喝下敌敌畏后从七楼跳下;等等。这些因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引发的“血的教训”,使得人们对社会机制出现信任危机,给当前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带来阻力,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隐患。因此加强心理调适教育十分必要。
(3)减少心理不平衡带来的冲击。在大学生毕业时,能够就业是家庭和学生本人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在支付了巨额的教育成本和几年的光阴之后,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就业,无论是对大学生本人还是对其家庭都是极大的心理打击,非常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就业心态。就在近几年,已经有一些大学毕业生片面地把就业难、就业不理想等原因,集中认为是政府就业措施不力、高校盲目扩招的恶果,并且已经开始有了这方面的共同利益认识。这是就业心理存在问题后,没有得到有效排解和解决的后果。如果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部分群体就有可能拥有共同的群体意识,而这一群体成员的构成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具有明确的利益要求,又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容易冲动,而且具有既有的叛逆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加上自己切身利益受到侵害,就使他们更容易制造新的社会冲突。这将会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三、大学生毕业前心理调适策略
大学生毕业前该如何科学的调适自己的心态:
(1)大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是由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决定的。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更应该注意评价自己的价值取向,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就业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毕业生,教育离不开党和人民的培养,大学毕业生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本领,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决不能只看重工资待遇的高低、工作条件的好坏,有功利拜金主义的倾向。
(2)在处处充满竞争的年代,大学毕业生应当树立竞争的就业观,敢于面对竞争,不断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学会竞争,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新的就业形势,也要求大学毕业生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就业观念,就业形式有许多,毕业生应改变一次就业的传统观念,也不能一味地以稳定为标准,要有创新的就业精神,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同时做好自主创业的准备,拥有乐于创业的精神。当然还要同时树立艰苦奋斗的就业观,尽管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艰苦奋斗的传统和精神不能丢,尤其在大
学生就业过程中,更加重要。大学生还必须树立越挫越勇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心态,振奋精神,勇往直前,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3)大学生要加强自我认识,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前,应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对所处的时代特点、社会环境有全面的认识,了解社会需求及职业的要求,同时大学生自身还要全面、正确、客观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实现合理的自我定位。面对就业,大学生首先应当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发展方向、个人的工作能力、自身的优势劣势有完整客观的认识,使自己在择业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位置,在就业中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要克服缺点,发扬优点,才能找到自己较满意的职业。
(4)大学生在就业前,还应当明确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客观地认识自己后,才能更好地调整就业心态,从而设立更恰当的就业目标。所以,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职业、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还要知道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实现正确自我评价的同时,大学生还要树立就业的自信心,相信自己的才能,满怀信心地展示自我、迎接挑战、参与竞争。即使暂时失败,也不必失落,总结经验教训,越挫越勇。
(5)大学生应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目前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大学生要把就业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避免出现各种就业心理问题的前提就是大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这里所说的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和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大学生活行将结束,踏上社会之前,转变角色是最迫切的就业心理准备,由一个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就业状态,在选择职业的同时,也要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一步。其次,要做好自身专业、文化素质能力的准备。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避免就业心理压力对自己的困扰,不断学习,努力钻研,刻苦自律,完善自我,是基本的道理和根本的出路。在大学学习中,大学生要在加强专业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加强社会交往,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高校的学习环境,不断地塑造自己,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做到在走上社会就业之前,充分了解社会。这些能力的提高,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虎添翼,也自然会减轻就业心理方面的压力。再次,大学生要做好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要及早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便在大学的学习期间能有方向、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准备。先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即自己希望将来做什么工作;然后设计自己的职业通道,即确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目标所需要经历的过程、途径等。
四、结语
如何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保持一个良好的毕业心态,对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只有正视毕业压力,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面对毕业前的心理焦虑应科学调适,保持一个平和健康的心态顺利毕业,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忠新浅议大学生毕业前的心理调适来源:tianxia.【2】 陈甜大学生社会角色调适 【m】.漳州学院学报2008(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