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十九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一
摘要:要实现新课程标准针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增强初中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养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对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初中数学教学的最佳授课方式,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数学教学的一些重要环节,把课堂教学设计得得心应手,吸引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
关键词:中学;最数学教学;吸引力
1.认真钻研初中数学教学最佳授课方式
在讲授“几何”中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不是直接给学生介绍上课内容,我是通过一个小故事导入的。我说:“昨天我想用木片做个大三角板,为同学们上课到黑板上作图多准备一套画图工具。我把一段长60厘米的木片,也没测量就截成了三段。”这时,我拿出所截的三块木板。“可是我的三角板还是现在这个样子。”说到这里,学生不禁产生了疑惑,为什么三角板还是木片的样子呢?对于学生产生的疑问,正是我讲这个故事需要的教学效果。我又说:“同学们猜猜我为什么没做好?”有的学生说没有钉子了,有的学生说我去做别的事没时间了……我一一否定了。这时学生的好奇心更重了。我让学生上台来帮我试着拼装一下。结果,两个学生互相帮助拼了很多次都不能拼好。学生们一下子看明白了,原来有两截木片长度不够,搭不到一起。这时,我再邀请学生上台来用皮尺对三段木片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分别是12厘米、16厘米、32厘米。然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字,让他们说说做不出三角板的原因。最后,学生得出了两块木板的`长度之和不能小于第三块木板的结论。我于是顺势引导:三角形,包括所有的三角形,如果出现两条边之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条边的情况,那能不能构成三角形?就这样,我通过一个很简单的小故事,结合学生的动手参与,很简单地就让学生认识到了三角形三边关系。期间,学生与数学学习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好奇心,激发着学生学习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我步步抓紧,顺势引导,最终轻松完成了这节教学内容。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进行精心谋划、认真钻研,找到能调动学生胃口的最佳授课方式,是顺利实现新课标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2.精心设计,巧妙构思数学教学重要环节
例如,许多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面对数学测试往往是测试前高度关注,但测试后成绩一出来学生对待此次测试的关注度就会明显降低了。如果这时教师进行数学试卷讲评,学生的听课热情就会很低。其实,考试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对初中数学某个阶段的学习进行恰当评价,做到查漏补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查清数学每个阶段存在的问题,亡羊补牢是最为关键的考试目的。因此,学生听教师讲评试卷时,如果没有兴趣,参与不进来,考试就会流于形式了。那么如何改变这种不利的试卷讲评局面呢?其实,有不少办法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加以实施。比如,调整数学分数发布和试卷讲评的先后顺序。先讲评,后发布考试分数。有教师说了,不给学生判好的试卷,学生们上课看什么呢?这倒不难,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多媒体投影呈现就行了。
比如,教师可以不进行试卷判阅,完全可以把判阅任务交给班里的每名学生,那就是把试卷发给学生,学生不能判阅自己的试卷就行,教师边讲解,学生边给试卷打分。这样既节省了教师劳动,还让学生了解到每个考试细节,以及每个数学分数产生的原因,为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并发现自己的答题问题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通过上述事例不难发现,同样是不能绕过的教学环节,初中数学教学的方法却很多。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动足脑筋也好,还是稍动脑筋也罢,都应该适当对教学的过程和重要环节做适当思考。
如果不做任何谋划,千篇 一律地进入课堂,端起书本就口若悬河讲起来,不但会浪费学生的宝贵青春,糟蹋重要的不可重复的教学资源,更主要的是根本实现不了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有时,我们也许稍微动点脑筋,多投入点劳动,就会产生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比如上面提到的,调整一下试卷讲评和分数发布的顺序,这么一个小考虑,就可以完全改变讲评试卷时学生参与热情的高低问题。这其实也并不是什么耗尽心血的难事。诸如此类问题,好多都是这样,只是需要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关键环节有认真思考的一颗心。总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把课堂教学设计得得心应手,吸引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既是新课标对数学提出的明确要求,又是每个数学教师的职责所在,责无旁贷。我们通过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细致科学地对关键教学环节进行操控,那样,既能增添数学教学的吸引力,又能极大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二
浅议如何增强小学体育课的吸引力论文
摘要:小学生天性好动,创新意识强,小学体育教师要依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坚持教学方法的改进,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来吸引学生,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让其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做到这一点,提高自身能力,端正教学态度,培养其对体育课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天性好动;创新意识;教学手段;激发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心强,创新能力较强,而我们的体育就应该以此为出发点,每一节课都用一个新颖的导入,设计一些有新意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但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各门功课的教学都让学生感到厌倦,让大多数学生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体育学科也不例外。但是,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小学体育课都应该是学生极其喜欢的一门学科,我们也经常看到小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开心地全力以赴去争取的情况,这说明小学生并不是不喜欢体育课,而是对教师采取的落后的教学形式产生了厌倦。那么,我们如何增强小学体育的吸引力呢?笔者经过几年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小学体育教师一定要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
教学是一门表演的艺术,它是由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倾听相结合的艺术。增强小学体育课的吸引力就是提高教师的内在人格魅力。教师体育课的表演带有一定的令学生愉悦的感觉,它还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和谐美。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真情实感,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从声音、神态和行动等方面提高自己的整体素养,不能无病呻吟或声色俱厉。笔者认为学生对小学体育课不感兴趣,厌学,究其根源,体育教师难辞其咎。我们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是不是能够让学生在一种愉悦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构建师生共鸣、教学相长的良好课堂。
二、小学体育教师要坚持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无定法”。我们一定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经常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创新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小组合作探究、演讲竞赛、情境再现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又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小学体育教学的主题角度一定要多多益善。低年级的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如果体育教师一上课,就用故事导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导入、电影导入等,用生动引人的故事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再把教学的内容渗透进故事中,可以让单调无趣的体育课变得有声有色起来。小学体育课的内容一定要丰富多彩,每一节课的每个环节都要变成不同的形式来进行,笔者通常会在一节课中融入三个活动,让其充分体会到练习体育的快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设计几个小游戏,把要学习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从而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知不觉就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教学内容还要注重生活化的特点。学以致用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小学体育课的教学设计更应该从生活出来,如郊游路上的快慢跑,两者颇有不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上山时,进行曲线运动等。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
三、小学体育教师要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
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像是魔术演员的道具一样,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图片教具是最直接、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教具,它美观、形象、新颖,每一节课多变的图片可以带给学生不同的新感受,也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还经常把活动场画在操场上,一边解释意图,一边向学生演示过程,以此来提高体育课堂的吸引力。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也可以运用不同的声音来对学生进行刺激。
一般的体育教师比较喜欢吹哨的形式,其实通过鼓、小号等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笔者在教学生做操时,就通过播放有节奏的音乐让学生专注意动作的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恰逢春季或秋季运动会,笔者经常采用形式不一的音乐来渲染气氛,为学生加油助威,让学生充满信心地去参加比赛,身心愉悦地体会体育的真谛。另外,小学体育教师也一定要在器材上多精心设计一些,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之余还要保证其安全,这是最重要的。
四、小学体育教师感化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最终目的
在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良好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那教学效果一定非常好。要想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一定要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你对她的爱,尤其是一些纪律差和学生差的双学困生,教师一定要攻心为上,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并尊重其言行举动,一旦发现某个学生有了较大进步,那么我们一定对其加以表扬,并向其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
对于学困生,谈心是教师的必修课,如果你走不进学生的内心,就不会得到他们的信任,也不会让其喜欢上你本人,从而喜欢上你的课,所以一定要耐下心来,找机会深入到学生内心,听一听他的苦处,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想,多关爱他们一些。如果在你的感召下,某位学有了非常大的进步,那么你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肯定会油然而生。
综上所述,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充分地体会到: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要有高尚的情操,更要有广博的知识。另外,教师还要锐意进取,坚持改进教学方法,用丰富多样的手段来吸引学生学习。只有这样,小学体育教师才能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人们都说,教师是人类最光辉的职业,而我要说,在所有的教师队伍里面,小学体育教师是最值得人尊重的,他们不但教给了学生体育方面知识,还告诉学生要保护好自己的革命本钱。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三
数学教师的数学观与教学论文
数学教师的数学观与教学论文【1】
摘 要: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数学观 数学教学 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一代新人。
而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其自身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会对数学学科新课程教学效益产生正相关的效果。
因此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认知规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感性的积累到理性的飞跃,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从而在此基础上开始又一轮的更高程度的认知。
数学学习也是这样,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
当感性认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理性认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也要遵守这样的认知规律,由方法的积累到思想的飞跃,而不能违背科学的认知规律。
一、数学教师应认识数学本质,树立科学的数学观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数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什么是数学,数学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等问题缺乏清楚的认识。
从宏观讲,认识数学首先得认识数学的本质,也就是数学是什么的问题。
因为数学的本质问题是学习和研究数学所不能回避、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问题。
虽然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完整的答案,但无论是数学学术专著,还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把数学的本质问题放在开篇的位置。
当代对数学本质的较为普遍的描述是: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数量关系、模式和秩序的科学。
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能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有力武器,是掌握自然的一把钥匙。
二、数学教师应认清数学的教育形态,树立新课程理念下开放的数学教材观
像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形态一样,数学有原始形态、学术形态和教育形态三种基本形式。
原始形态是指数学家发现数学真理、证明数学命题时所进行的繁复曲折的数学思考。
它具有后人仿效的历史价值。
数学的学术形态(科学数学)是一个从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理性思辨系统,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运用符号和逻辑系统对抽象模式和结构进行严密的演绎和推理,各部分知识紧密联系,形成严格的科学体系。
数学的学术形态的基本特征是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统一性、系统性、形式化和模型化。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等原因,不能用数学的学术形态和学生直接交流。
数学的教育形态(学科数学)是教育专家或教师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依据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生活背景等,把数学的学术形态适当返璞归真,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回到数学家当初创新发明的状态,把数学的学术形态知识的线性排列“打乱”,融合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融合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融入教师的理解,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裁剪、充实、活化教学内容,赋予数学知识新的意义、价值。
这样就把数学的学术形态激活,使数学知识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直观和容易理解的数学的教育形态。
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让数学回归数学的教育形态,关注师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而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水源的问题。
数学的本源从逻辑上说是数学的逻辑起点,即数学产生、发展的源泉。
学习数学就是要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生动形象、具体、容易理解的教育形态。
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汇点、网络点、关节点、联结点。
从而探寻数学的本源,理解数学的本质。
数学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社会。
人是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中的,认识、理解和体验数学就是要探寻数学的生活、自然和社会本源。
教学中那种只重视讲授表层知识,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不完备的教学。
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难以提高;反之,如果单纯强调数学思想和方法,而忽略数学知识的教学,就会使教学流于形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也难以领略深层知识的真谛。
因此数学思想的教学应与整个数学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
教师要正确处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坚持不懈地照着一个目标迈进,就一定能够实现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理念和科学的数学观,对教师实施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们至今天仍处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境地之中。
但是,我相信:我们只要具有新课程理念与科学的数学观,拥有较强的数学教学创新实践能力,就一定会有信心,有能力在追求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与素质提升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初中数学教师的数学观与数学教学【2】
论文关键词:数学观 数学教学 新课程理念
论文摘 要: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一代新人。
而数学教师是数学学科新课程最直接最关键的实施者、开发者、使用者之一,其自身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以及人格魅力会对数学学科新课程教学效益产生正相关的效果。
因此数学教师除了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之外,还应树立科学的数学观,理清数学与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数学教师应认识数学本质,树立科学的数学观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四
一 、体验学习的认识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因此,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2、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 摸、摆一 摆、拆一 拆、拼一 拼、折一 折、剪一 剪、画一 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测、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令性的、没有思考空间的各种操作活动并不是体验,它仅仅是模仿性的机械操作而已。
3、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二、体验学习的实施
(一 )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1、课前关注学生值得体验的内容。
中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门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
如,在教学生认识钟面时,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每人设计一个“钟面”,于是,全班同学回家后纷纷行动起来,用纸壳、图画纸等材料,仿照自家的钟面制作起来,有不懂的地方请家长辅助制作。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结果在正式上钟面这一课时,就显得很轻松了,原本感觉很难讲授的知识,学生对答如流,并且,还随时地向老师提出了许多超出本节内容的东西。正是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学生上课时思路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特别轻松。
2、课上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验。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数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1、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 些新授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拿着36本书让学生按第一 小组分得这些书的1/3,第二小组分得这些书的2/6,第三小组分得这些书的3/9,进行分书游戏。学生从争论这样分不合理,到结果每组分得的书一样多,从中体验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所以会玩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2、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 种方式
三、对“体验学习”课堂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1、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使学生明白,数学是有用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问题。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估计、想象、整理,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成为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的动力。
3、加强合作交流,重视应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在学习中体验,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总之,体验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 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五
一、制订具体有效的复习计划
初三数学复习计划,对指导师生进行系统复习,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计划如何与复习效果关系甚为密切,初三数学复习计划的制定应注意:
1、认真钻研教材,确定复习重点。确定复习重点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⑴.根据教材的教学要求提出四层次的基本要求:了解、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这是确定复习重点的依据和标准。对教材要求“了解”的,让学生知其然即可;要求“理解”的,要领会其实质,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印象;要求“掌握”的,要巩固加深,对所涉及的各种类型的习题,能准确的解答;要求“熟练掌握”的,要灵活掌握解题的技能技巧。⑵.熟识每一个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地位、作用;⑶.熟悉近年来试题型类型,以及考试改革的情况。
2、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状况。(1)是对平时教学中掌握的情况进行定性分析;(2)是进行摸底测试。
3、制定复习计划。根据知识重点、学生的知识状况及总复习时间制定比较具体详细可行的复习计划。一般复习计划主要内容应包括系统复习安排和综合复习安排,系统复习初中的每一章节内容,要计划好复习时间、复习重点、基本复习方法;计划好如何挖掘教材,使知识系统化;训练哪些方法培养哪些能力、掌握哪些数学思想等。综合复习应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对初中数学完成由厚到薄的转变;如何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安排如何引导学生对各种数学方法进行训练,使知识系统化、熟练化,形成技能技巧,促进数学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二、切实抓好“双基”的训练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进行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的基本材料,是形成数学能力的基石。如何进行基础知识的复习呢?我认为:一是要紧扣教材,依据教材的要求,不断提高,注重基础。二是要突出复习的特点上出新意,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复习效率。从复习安排上来看,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主要依赖于系统的复习,在系统复习中教师要从引导学生弄清知识的结构入手,由结构找性质,由性质找方法,则熟练掌握方法到形成能力。在每一个章节复习中,为了有效地使学生弄清知识的结构,宜先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查漏补缺,有目的地自由复习。要求学生在复习中重点放在理解概念、弄清定义、掌握基本方法上。复习中教师应在学生中巡回辅导,了解信息,及时反馈,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本章节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弄清内部结构,然后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结论的掌握,方法的运用和能力的提高,此阶段切忌求快、求深、求难。否则中差生是达不到合格水平的。复习时还注意到知识的纵横联系,将各部分知识串在一起,弄清它们之间的共同性和区别,弄清它们的联系,可使对知识的学习深入一步。因此,复习时除按课本章节顺序进行外,还可将知识按另外的方式进行归类总结。
三、抓好教材中例题、习题的归类、变式的教学
在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等的功能,既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又是对付考试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复习中根据教学的目的、教学重的点和学生实际,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相关例题进行分析、归类,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复习效率。对具有可变性的例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变式训练,使学生从多方面感知数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题海战术”的普遍现象还存在,学生整天忙于解题,没有时间总结解题规律和方法,这样既增重学生负担,又不能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灵活运用知识。事实上,许多复习题目是从同一道题中演变过来的,其思维方式和所运用的知识完全相同。如果不掌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题论题,那么遇上形式稍为变化的题,便束手无策,教师在讲解中,应该引导学生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灵活变换,使之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技能技巧,挖掘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功能,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⑴寻找其它解法;⑵改变题目形式;⑶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互换;⑷改变题目的条件;⑸把结论进一步推广与引伸;⑹串联不同的问题;⑺类比编题等。
四、加强数学思想与方法训练,提高数学素质理解掌握各种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形成数学技能技巧,提高数学的能力的前提。
初中数学中已经出现和运用了不少数学思想和方法。如转化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既包括无理数转化为有理数运算、有理数运算转化为算术数运算,又包括解无理方程转化有方程等等。应通过不同的形式给以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致于分析、综合、归纳等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也应学生有所了解。
初中数学教材中出现的数学方法有:换元法、配方法、图象法、解析法、待定系数法、分析法、综合法、分析综合法、反证法、作图法。这些方法要按要求灵活运用。因此复习中针对要求,分层训练。相信自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六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话题近年来是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热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党和国家历来十分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较为普遍地存在吸引力不强的问题。高职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如何切实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一、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原因
1、高职院校管理层思想认识的影响。受传统教育目的观的影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功利价值取向变得日益明显,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职院校往往片面强调“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门性、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思想政治理论和人文素质教育,其主要表现就是: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全部围绕市场和职业转动;国家规定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务实”、“实用”的包装下被公开地、赤裸裸地予以削减或以各种形式变相削减;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获得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行“差别”待遇;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律实行合班教学,一两百人甚至三、五百人一起上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得不到学校管理层应有的重视和关注,间接影响了思政课的吸引力。
2、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许多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来,教师学历和知识结构相对薄弱,得到培训和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原中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就偏少,升格或转轨后忙于引进专业课教师而疏于引进公共课教师,再加上近几年的高校扩招带来教学班级的急剧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基本上疲于应付,缺乏钻研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更无科研的热情和动力。不少教师知识陈旧,没有把握时代脉搏,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党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教案几年不变,课堂上只是用抽象的名词解释抽象的理论,僵化、空洞、干瘪、陈旧,不善于运用理论诠释现实社会问题,或者结合现实社会问题来展开理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索然无味,没有吸引力。
3、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不可否认,高职学生相较于本科学生在学习动力,学习习惯,理论素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落差。相当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受的是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以专业课为导向,专业课是“硬指标”,是“实课”,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软指标”,是“虚的”,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是空洞的政治说教,仅仅是为了取得学分,因此,听课不认真,人在课堂心不在焉,甚至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就不足为怪了。
4、网络迅猛发展的影响。国际互联网的出现和飞速发展,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表明,85.98%的网民年龄在18―35岁之间,84.97%的网民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这说明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成了冲浪的主力军。互联网固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其本身无可厚非,但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某些方面,学生甚至比老师掌握的信息还多还快,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时,脑海里装满大量的网络信息进课堂,有些信息甚至与教学内容相悖,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观点产生疑虑。在这个时代面前,传统的教育内容应该坚持下去,但旧的方法却不适应青年思想的需求了。
上述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各种因素,是高职院校必须予以正视的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症下药,综合治理,才能真正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的对策
高职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其教学体系的开发应当在注重职业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将“育人”放在至少与“育才”同等的地位,从而兼顾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强调了职业教育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由此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有效机制,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地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懈花大力气、下大功夫的工作,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作为其有力保障。学校管理层要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领导,确保在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地位;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重点学科、重点课程来建设,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统一认识,形成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强大合力,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切实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生活条件,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使他们“安其位、谋其政、敬其业”;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对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2、坚持以人为本是增强吸引力的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首先,学生是价值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从政治上思想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要坚持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从为学生服务出发,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优势。要以学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尺度。其次,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独立感悟、思考、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教师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从事教学。教师应精通自己的专业,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拓宽教学的新视野,开辟教学的新思路,不断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教师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努力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自然得到学生的敬重,从而引起品格心理的共鸣。教师做到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至达到“敬而受教”的境地。
4、找准结合点,有的放矢。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找准学生思想实际、成长成才要求、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为此,一是要切实改革教学内容。要坚持和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国际局势和时代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不断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和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做到既不丢“老祖宗”,又要说实话、说新话。二是要完善课程体系。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的要求和学生思想实际、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要求、学生接受特点、接受心理和接受规律,以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主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5、大胆创新教学方法。一是要不断拓展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内容,可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专题演讲、辩论、教学实践等方法。二是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建立教学互动网站,把课堂延伸到网上,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灵活、有效和充满吸引力。三是要改革考查考试方法。重点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和运用的情况,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用口试、论文答辩、写读书心得和调研报告等方法。
综上所述,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作,有赖于诸多因素的共同参与。只要我们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教学改革、考试与评估督导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多管齐下,实行综合治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院校的春天必将很快到来。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七
1数学教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水平
(一)课前。课前我们要认真备课,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精心的准备,整个流程完整,各环节充实哪些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还要对学生要有充分预设,一个问题出来了,学生可能会有哪些答案,老师又有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准备都能反映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实际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老师课前精心的准备,施教过程进行的就比较顺利并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课上。数学课堂的特色就是节奏感强,各环节环环相扣,干净利落。体现我们数学课的特色,我们的课堂上也有感情,但不是抒情。我们体验的是成功(或失败)解决问题带来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非常重方法。我们始终觉得,数学老师不是单单在教数学,而是在教人怎么学数学,怎么去创造。老师的方法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
(三)课后。我们觉得要提高教学素养,提高业务水平,课后反思也特别重要。善于反思的老师才会有精彩的课堂。对于自己课堂上的得意之作,要勤于总结,精益求精,争取发挥到更多的地方;对于瑕疵之处,我们更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怎样改进。在这种情境题中,我们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举例,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再运用数学技能来解决问题,可能会事半功倍。经常这样的自我反思,从中寻找答案,找到解决的方法,我们才能更加驾轻就熟,完善自己。
(四)、听评课。听评课是教师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措施,听评课是一种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听评课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既是一个验证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操作、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在听评课中可以学习吸收大量的教学理论、经验和先进的教改信息,在执教中去运用,也是教师对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研究、教学经验交流的一种好形式。平时,利用网络多看名师的课堂实录并研究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多听专家老师对学科教材的解析,进一步深入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从而能更好的驾驭教材。
2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设悬念、激发学生有效性参与的兴趣。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知、研究和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如在讲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节课时,笔者先给学生讲小故事:一天,王芳到李珍家去看她,当时李珍正巧在做“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习题,王芳看了看就说李珍做错了。李珍很惊讶,问王芳有什么秘密方法?这时笔者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这种秘密方法?学生齐声回答:“想”,学生十分有兴致地上完了这节课,课堂效果十分明显。
(二)有效性地引发冲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认知冲突是人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景间的冲突或矛盾。这种认知的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有效性积极参考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椭圆的定义”时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椭圆的实物接触较多,对椭圆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但是他们还无法真正揭示椭圆的本质。此时,笔者提问:“究竟什么叫椭圆?”,学生对“椭圆的定义”产生急切想知道的心情,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三)提高学生的成功感。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就会让学生对学习的有效性产生较大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并获得成功,不断增强学生想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又一关键。
(四)恰当开展课堂竞赛。
恰当开展数学课的开心课堂竞赛,是激发学生有效参与学习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强烈,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会增强。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恰当采取开心竞赛的形式来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加多样。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要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的欲望
需求产生动力,如果人的需求越强烈,那么他的兴趣就越浓。反之,兴趣浓,需求就愈强烈。动机则是满足需要的驱动力量。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激发求知欲的需要,从而产生满足求知的动机。所以,教师需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明确学习目的,使学习变成自觉、强烈的自我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日常教学时不但要讲知识更要讲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消除学生思想上存在的数学无用的错误观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现实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益处,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逐步明确学习的意义,对探求数学知识产生了乐趣,在数学学习中,就能一直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获得优良的成绩。
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
教师不能以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兴趣的有无,以一时的兴趣来判断学习兴趣的层次,忽视兴趣的培养。要引导先生理解内涵,领悟思想,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不能过分强调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高而忽视数学魅力的教学。讲课要尽可能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做到生动、有趣,富于感染力,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师授课形象、生动,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教师讲课方法欠佳,学生的兴趣会必然下降。教师的形象、神态、动作、表情、语言、气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才愿意去学习教师德课。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的得失,提高教学水平。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方法,结合教学实践,兼收并蓄。关注社会生活,将时代的新鲜血液注入课堂,名师出高徒,教学是门艺术,需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用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教学能力驾驭课堂,才能使学生兴趣倍增。
用和谐师生关系,调动学习情感
作为数学教师,在教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人常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是造成初中数学后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后进生多半不会学习,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靠别人,甚至扔在一边不管。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善于探讨、善于观察、善于小结等方面的好习惯。如在解答问题时,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只是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自觉思考的能力。在布置作业时,给后进生设计较简单的题目,使后进生经过思考能独立完成,养成他们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还要求后进生每周末将本周学习的内容总结一次,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1.重视问题的引出,强调质疑精神
一切探究活动,包括现今科学技术和各个领域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均是源于最初的质疑,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而学生的质疑则是源于数学问题的提出,因此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数学问题的引出,并以之调动学生的进一步深入探究。从本质上看,数学知识的学习本就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提出知识点后积极引导学生发展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渐分析解决问题,教师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而存在,并非一味灌输,这样逐步引导的方式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过程。要使得学生灵活、牢固与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全部都搞清楚,并且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力的训练,那么就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问题,积极地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归纳演绎、比较对照、抽象概括、综合以及分析等一系列有效的逻辑思维培养方法,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地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强化习题练习,深化学生印象
数学习题的练习能够让学生迅速有效的进一步掌握课堂数学知识,达到巩固和加深印象的作用,实际操作和习题联系更是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教学之余,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布置难度适中且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习题,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更达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另外,学生独立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就感更是促进他们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绝佳动力。
3.针对学生特点,发展逻辑思维
学生每个个体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学习中则是知识吸收程度的不同,思维方式与思维角度的不同,而小学生作为一个孩子成长的初步阶段,诸多方面都处在有待成长的初步阶段则更具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并不能简单的灌输以解题方式,更不能无视学生特点而简单根据教材推进课程。而应当明确的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展开想象和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寻找解题的各种方法。与此同时,数学教师还应当及时地对教学的严密逻辑性加以解释。数学解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数学的思维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种解题方法和思维形式,应当在确保思路正确的前提下,积极地寻求和鼓励多样化。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八
初中数学教材(北师大版)中穿插着“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充分体现了教材的趣味性、实践性、操作性,备课时,我们教师应用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力求提高备课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材中的“做一做”
北师大版教材每个章节都安排了“做一做”活动,备课时要研究课堂上开展“做一做”活动的时机和时间长度,也要研究如何示范该活动。例,在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七年级)时,我这样预设: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出一个图形,然后展开方纸,这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要求学生仿照我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尽管大家剪的图形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对称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知识,学生对其抽象的概念和性质自然印象深刻了。
二、备课时要用心研究教材中的“议一议”
北师大版教材每个章节都安排了“议一议”活动,备课时要研究“议一议”活动占整个课堂的时间,更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发散型问题,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我在备课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三角形》第一节《认识三角形》中的第四课时,我预设这么一个问题:“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并议一议三条高相交于一点吗?它们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吗?”,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学生有着丰富的分类思想,通过结合动手操作师生共同讨论,发表不同见解,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三、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中的“想一想”
北师大版教材每个章节都安排了“想一想”内容,在备课时要结合教材“想一想”,预设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想。例,在备课七年级数学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预设准备一些几何体实物,从学生能看到的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想一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这样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再如,在讲七年级的“正方体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时答案有多种,此时让学生想一想,这样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发挥的平台,让学生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在操作过程中多想一想,不要习惯性地只有一个答案,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备课时要重视教材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这样会提高备课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九
摘要:打造和谐、快乐、高效的数学课堂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梦想和追求。如何营造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前提。二、优化教学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打造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是课前、课堂、课后等因素的有机整合,只有真正实现了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人人学数学,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关键字: 充分的课前准备 优化教学过程 发挥潜在能力
打造和谐、快乐、高效的数学课堂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梦想和追求。高效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营造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专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没有充分准备的课,肯定是低效或无效的。备课之关键于备知识、备方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备知识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而备方法就是专研教材,研究战略战术。古人说高效方能为师,故教师备课时,不能仅仅限于将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备好,还应该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将本节课的知识背景掌握充分,将局部的知识放到整体的知识大背景来研究。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才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如果教师一味的照本宣科,学生就会觉的枯燥无味,课堂教学的高效就无从谈起。
二、优化教学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1、巧妙运用多媒体 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随着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些难点问题的突破上多媒体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此时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低年级教师可以把动画、童话、故事、游戏、竞赛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人课堂。如:一年级下册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计算并不怎么感兴趣。但如果采用游戏、竞赛的方法,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真正“活”起来。
(二)、关注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正确地评价学生 现在大班化教学已经是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教师无法改变的现状,因此我们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采用多种策略,尽量照顾到每位学生。如课堂上经常用“谁还没有回答问题”,“谁听懂了”,“谁来说说看”等语言,来提醒每个学生回答问题,同时,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当然也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对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要给以他们以极大的关爱,不要直接否定一个学生,要看到他们的长处。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十
关于数学教学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摘要: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比较重要,要能充分重视对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优化,才能将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升。将现代化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应用,是落实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也对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比较契合,能将教学的效率有效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作用以及优势发挥详细分析,然后对其应用趋势和具体的策略应用详细探究,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教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发挥也比较显著,通过将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能和教学改革的要求相契合,对进一步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就比较有利。通过加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能有效保障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面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积极改革就比较紧迫。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作用和优势
1、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作用分析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能对素质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也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相符合。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有效促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将音视频以及图像文字等功能进行综合性的应用,对学生的多感官能有效调动,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得以激发。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数学课堂的动态化营造上得以有效实现,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再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规律揭示有着积极作用,也能有效地将数学教学内容得到拓展。从而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对数学教学的信息扩充有着积极作用,也能有助于课堂容量的增加,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到促进作用。
2、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体现多媒体技术之所以在教育领域能够得到广泛应用,就是因其自身的优势比较突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能够通过音视频以及图像文字的综合性应用,创设动态化的教学课堂,这对数学教学课堂的优化就比较有利。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还体现在能够将数学知识得到具体化的呈现,方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上会有诸多的抽象化内容,学生在理解起来就比较费力,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这一过程中,就能得到良好的体现,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在理解起来就比较方便。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发展趋势和优化策略
1、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优化策略分析要想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良好发挥,就要能充分重视在教学方法上的引导。前提是教师要在技术应用上娴熟体现,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技巧能得到有效掌握,并要能够在课件的制作上得以充分重视,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能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有助于数学教学的课堂优化。
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能按照相应的规范加以实施,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教学的效果加以良好呈现。将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从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活动开展方面要能够树立典型,激励教师间的教学积极性,优化整体的数学教学课堂。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以及教材等之间的关系,将教学的重点,要能得到有效突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能在容量上得到科学化的呈现,不能在内容上过多的展示,要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达到应用的良好作用发挥。同时,还要能够考虑到教师自身的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以及理解的全面性,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2、初中数学教学多媒体应用趋势分析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下,对初中数学教学发展也会起到促进作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也会愈来愈多。初中数学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点,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比较有利,通过多媒体的应用,会优化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只有遵循相应的原则,对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而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化,也能够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的发展需求,多媒体技术的实施就能够有效实现个别化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得到有效培养。
另外,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下,在教学内容的最优化目标上也能得到有效实现。能够在课件的精心制作下,将数学教学的内容能针对性的呈现,这就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内容最优化的实现下,能够将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上也会实现,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将学习的评估以及指导等多方面目标得以实现。还能将教学的优越化以及网络化的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加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要能从实际出发,注重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紧密结合,在方法的应用上要体现出科学性。只有在这些方面得到了有效加强,才能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的优化发展,此次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实际教学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王月华。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j]。学周刊,(08)
[2]钟燕。浅议多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10)
[3]肖云。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
[4]李勇。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注意事项[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十一
数学教学论文
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学课堂中值得探索的问题。实际上,情感、态度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培养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微课的高等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探讨利用微课进行高等数学教学的方法。
微课具有形象生动、学生参与度高等特点,可提供高数背景知识,破解教学难点,再现知识产生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微课;高等数学;教学模式
微课特指以微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一般不超过5~10分钟,是一种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1]。
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越来越强,通过电脑、手机等工具,可以把教学内容碎片化,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学习。
我们建立了高数学习微信公众号,作为教师发布视频和学生讨论交流的主要场所,视频用edius剪辑,上传至腾讯视频网站并在公众号发布。
这一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交流,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较好地解决了高数内容多、教学课时少的问题。
1提供高等数学背景知识
由于高等数学教学课时有限,可以将部分内容制作成视频或ppt,供学生自主学习。
比如在学习微积分前,让学生了解“牛顿与莱布尼茨之争”:为了“微积分创立者”这份荣誉,牛顿会长和他的英国皇家学会不断地打压势单力薄的莱布尼茨,
最后让这个不论是内容阐述还是符号记法上都比牛顿领先的数学天才含恨而死,但莱布尼茨没有想到,今天全世界学习数学的人都知道他是微积分的创造者,就连著名的“牛顿-莱布尼茨公式”,都是以他们两人的名字命名,任何权威都掩盖不了历史沉淀后的事实。
这些鲜活的数学史,展示了数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微课,提出问题,提供方法,供学生分析探索,发现结论。
如正弦函数在零点处的幂级数展开式,先分析一次函数是直线,不可能逼近正弦函数,二次函数不是奇函数,也不可能逼近正弦函数,然后用三次多项式、五次多项式和七次多项式等多项式函数逼近正弦函数,
在同一坐标系中做出这些函数的图像,通过对比,观察逼近情况,经过反复实验,最后得出:sinx=x-x33!+x55!-x77!+…+(-1)kx2k+1(2k+1)!+…我们向学生提供几何画板等工具,创设出一种学生独立分析、探索问题的环境,
教师在公众号中通过文字、语音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点拨。
3借助图形,破解知识难点
高等数学中极限、导数、微分、积分等内容,用微课呈现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数列的极限”一课,用ppt演示刘徽“割圆术”,圆内接正多边形当边数越来越大时,多边形周长无限接近圆的周长,“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在直角坐标系中描点,动态演示当n无限增大时,数列的值的变化情况,最后总结出极限的定义。
学生根据自己的节奏学习,可暂停、后退、重播,课堂上教师再进一步强化巩固。
4利用微课,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
高等数学虽然抽象、复杂,但有其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展示这些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如通过微课演示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路程是时间的函数s=f(t),当t→t0时,极限limt→t0f(t)-f(t0)t-t0就是动点在时刻t0的瞬时速度,进而再动态演示平面曲线的切念,又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5在微课的引导下进行实践探索和网上讨论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将专业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比如我们向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给出课题:平面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向经济专业学生给出课题:进行市场调查,建立一种产品成本、广告投入和销售价格之间的函数模型,求得利润的最大值并找出最佳销售策略。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易于被当代大学生接受,可以将枯燥的高等数学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我们的主要形式是开展课前讨论、微课学习和课后答疑。
经过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要加强微课的教学资源建设,精心选题,巧妙呈现知识点,提高拍摄质量,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
微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10):61-65.
医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针对医用高等数学课程学生多、课时少、内容抽象、难度大的特点,提出案例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思路,并探讨案例式教学的团队协作、具体课堂组织和意义,最后总结教学体会。
关键词:医用高等数学;案例式教学;医学案例
案例式教学起源于xx的哈佛大学法学院,主要思想是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针对性的教学案例进行讲解,通过互动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宗旨。
案例式教学与传统“填鸭式”教学不同,注重学生参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促进教与学具有积极意义。
20世纪80年代,案例式教学被引入我国,并结合学生和学科设置特点,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案例式教学模式。
1医用高等数学的特点
医用高等数学作为医学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通常采用合班教学方式,每个教学班有2~5个班级,学生人数较多。
尽管学校各个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但医用高等数学课程普遍存在信息量大、课时少的问题。
标准案例式教学要求学生数量少、教学课时多,而数学课程有大量的公式、定理需要演算、推导和证明,每堂课计算量都较大,无法开展标准的案例式教学。
我们根据医用高等数学课程的实际内容,将案例式教学穿插到传统教学中,即实施传统教学与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
2开展医用高等数学案例式教学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动学习习惯
医用高等数学课程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的主角,“填鸭式”教学使很多学生没有兴趣,学习主动性不强。
案例式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在课堂上转变角色,发挥引导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医学案例编写,逐渐学会如何搜集、归纳案例资料,如何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
这能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2.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医学相关案例的选取,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知识。
例如,讲解微分方程时,引入静脉一次性注射给药的微分方程c′(t)=-kc(t)和静脉滴注给药的微分方程c′(t)=k1-k2c(t);讲解指数函数时,引入细菌的繁殖规律;讲解统计学知识时,构建医院排队系统模型。
这些案例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还要了解相关医学背景,让医学与数学相结合。
医学案例源于生活,对于医学生来说,通过案例可以更好地体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习更具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2.3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案例的查找、论证离不开同学间的交流沟通,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够意识到自身的责任,体会到处理问题时大家的耐心与包容,从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医德。
2.4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价形式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十二
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素质论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体育教学成为促进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从艺术院校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讲,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够促进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发展。体育作为人身体美和意识审美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体育运动和美学艺术两者之间既是相互联系,也是相互促进的。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够塑造良好的身体。个体审美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增强个体的精神风貌。因此,在艺术院校的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将会帮助艺术院校大学生专业素质实现
二、艺术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专业素质发展的意义
1.艺术院校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美能力的发展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审美素质培养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情感的抒发提供途径,帮助学生克服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压力,释放自我,缓解因为情感问题带来的心理矛盾,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体育教学过程中,审美素质培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既是审美的主体,也是审美活动的对象。所以,审美素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备的素质之一,是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教学来发展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创造美的能力,是相互联系和促进的。美育和艺术院校的教学相通的,在塑造学生个体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过程中,发挥着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作用。体育实施过程中的美育,将理性思维和身体的感官刺激,渗透到个体的感性行为中,帮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更能够创新。
2.艺术院校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美学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艺术类院校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作为学生创造能力的一种,在艺术类院校专业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锻炼和塑造。体育教师要加强对艺术美学规律的认识,提升体育学习对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有效性。使艺术类院校的大学生在体育知识学习、运动技能练习的过程中,逐渐的锻炼审美和创造美的技巧。大学生审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区别,审美能力更偏向与感性的体验。因此,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因为体育运动技术的不固定性和瞬时性,给大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这对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
3.艺术类院校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美的艺术在艺术类院校体育教学和练习的过程中,体育器材、体育服饰、体育音乐旋律等各个构成内容,都在展现出各种各样的美学元素,体育运动员的形体美、力量美、表情美等,也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染力。因此,体育所具有的美誉功能是明显的,美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在一起。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调节人体的各个器官,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水平。与此同时,健壮的体魄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基础,反过来会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帮助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发挥出更大的学习潜力。提高艺术类院校大学生创造美和展现美的能力。
三、艺术类院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1.体育教师要提升教学魅力艺术类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需要从各个方面予以教育,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提升动作讲解是的语言美、提升动作示范时的示范美。审美能力是所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艺术院校类大学生顺利完成各种行为的必备素质。体育作为人类实践形态的行为艺术,体育审美素质的提升同样需要体育审美能力的发展。体育审美能力也是通过体育美学知识表现出来的。体育美学知识转化为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需要教师系统的对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行培养。在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实践体育美、展现体育美的自觉性,提高艺术类院校学生创新的能力。
2.提升体育审美能力在专业学习中的迁移在艺术类院校的教育实施过程中,良好的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人体美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坐立行卧的过程中,保持恰当的身体姿势,从而防止身体脊柱发生弯曲变形等现象,保证人体的各个部分能够匀称的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壮的体格。美育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激发和丰富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个体体验,帮助学生激活自身的创造能力,高度发达的美学敏感度来实现的。美育为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日常思维和实践的创造提供了源泉。在体育运动实践的过程中,因为运动要克服自身的很多极限,给学生创造丰富的想象力,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3.激发和培养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潜能,全面的调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创造意识。美育关系到学生人格的每个方面,审美素质的提升具有系统性。美育的全面性既是美育发展规律的全面性,也是学生不同审美能力不断提升的全面性。审美素质在提高学生个性审美发展时,内含着对个体心理素质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发展促进。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体育审美素质的提升表现出的是对学生情感意志的身体实践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体验身体美、意志美和协作美。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同时,塑造学生完整的个性和优秀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体育搭台,发展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素质的能力在艺术类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运动会等,在体育比赛等过程中,我们可以全方位的欣赏体育运动员得精彩表现,对观众来讲这种身体创造的美,是吸引参与到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向学生展示各种运动美,引导学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体育锻炼来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身心素质,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的实施,既是促进学生心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在体育展现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身体美、力量美、运动美,教师要充分和全面运用体育教学中美的展现,引导学生向往美、发现美、创造美。体育教学中美育既是提升学生审美素质的手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艺术类院校体育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体育课的教学、体育比赛的欣赏等,帮助学生学会欣赏体育之美,通过对体育表现美的认识,迁移到艺术院校各个专业的学习中。艺术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是体育基本功能和体育延伸迁移的表现,是素质教育视阈下体育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表现。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十三
如何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理解到积累的过程。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充分运用感知、理解和积累的手段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化。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一、感知历史
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合称,同属于感性认识过程,都是接受技能形成的心理基础。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接受技能,那么就必须让学生感知到历史。历史是逝去的现实,学生生活在现代,根本感受不到历史课本中已经走远的生命。作为教师,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能近距离感知历史,喜欢历史。
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比如:建立历史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媒介是重要的成语、典故、传说、故事等;阅读历史书中的书法、美术作品、民歌诗词、杰出建筑,进行美感教育;利用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勇于探索的精神,教育学生学科学、崇尚科学的态度等等。当学生真正了解到历史学科的价值之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多方面感受历史的精神,而不仅仅是刻板的记忆。
二、理解历史
学习历史目标之一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使历史知识成为学生内在素质的一部分,而它的关键就是理解历史知识。那么我们教师在理解知识这一阶段能做点什么?第一,在基础知识中用规律找不同辩真伪。让学生利用历史发展的规律,对比相似的知识点,了解历史的异同,认清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而知道历史发展偶然性和必然性。第二,要注意活化课本知识。
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补充生动具体的材料,借助于实物、图片、地图、音乐创设问题情景,使这些生动的历史再现出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度。第三在教学中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只有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学习,深钻业务,体现出创新性、前瞻性,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三、积累历史
历史知识繁杂而枯燥,只有经过整理,才能形成体系,内化为一种能力。在这一环节上,第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意志是学生克服困难,实现远大理想的保障,突出的表现为学生的勤奋、刻苦、独立性强等方面。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学习意志的教育。1、用著名的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如唐代佛学家玄奘为探究佛教教理,前往印度求取佛经,前后用了的心血,2、用名人名家的格言、故事,作为座右铭来激励学生,培养学生自强的品格,奋发进取的精神。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第二要对学生进行复习方法指导。历史发展的过程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演变之中,并以人的活动为内容。而时间、空间和人物被称为历史的“三要素”,所以对学生进行三要素方面的方法指导是必须的。如最难记忆的是时间,让学生首先记忆里程碑时间,然后以时间为核心进行辐射记忆;编各种历史记忆口诀等等。
第三利用多种评价手段鼓励和督促学生不断前进。
由于历史课有别于其他的学科,所以除了用考试方法外,在实践中还可以采用其他评价手段,如:
(1)教师评语。如:在作业和测试卷上对于学困生这样关注和鼓励:有志者,事竟成,坚持就是胜利。
(2)成果展示。将学生参与历史实践和探究活动的成果,包括调查报告、小论文、课件等在讨论课上展示。
(3)能力展示评定。如举办历史知识竞赛或以历史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等等,这样的形式很受学生喜欢,同学们兴致很高。
总之,历史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感知,理解和积累知识的过程,也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实现教育理想向教育行为转化的过程。我们必须开展课改实践,才能落实新理念,才能真正改变历史教学某些不合理现状。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十四
关于在情景创设中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论文
兴趣是能够打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钥匙,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著名的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切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前许多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上,主要以教师传授为主,采取填鸭式、注入式的方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造成学生被动学习,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甚至苦学、厌学,对双基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更无法谈及。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优化课堂教学呢?
一、巧设问题,创设情境
生活是由问题构成的,在我们多彩的生活中常蕴含着许多未知的问题,已知和未知之间产生的“不平衡”,会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渴望,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促进新知识的增长。
在学习了“线段”之后,我进行了这样一道练习:“有一把奇怪的尺子,上面只有0、1、2、3、4这几个刻度(单位:厘米)。用这把尺子可以画出几条不同长度的线段?这些线段的长度分别是几厘米?”孩子们很爱动脑筋,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他们以数学的思维、不同的方式积极的探索着,在一番自主和合作交流后,达成了共识:用这把尺子可以画出6条不同的线段,这些线段的长度分别是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6厘米。理由是尺子上有三条基本线段,可以画出1厘米、3厘米、2厘米,前两条基本线段合起来是4厘米,后两条基本线段合起来是5厘米,三条基本线段合起来是6厘米。通过这一问题的巧妙设计,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线段的知识,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二、巧造幽默,创设情境
生活离不开情趣,数学学习也同样如此。数学教学照本宣科地讲教材内容,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如果把生动幽默的问题情境呈现给学生,既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又能使学生加深理解。
在“分数的加减法”教学中,我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一则幽默:
老师问小明:“有一个长方形,请你给它涂上红、黄、蓝、緑四种颜色,你打算各涂十分之几?”
小明不假思索地说:“十分之四涂红色、十分之三涂黄色、十分之二涂蓝色、还有十分之五涂緑色。”
老师:“但这加起来是十分之十四呀?”
小明:“没错,这就是我的难题。”
在这则幽默中,他们说长方形是单位“1”,四种涂色部分加起来是十分之十,绝不会是十分之十四。就这样,学生在分析幽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这些幽默,把这些幽默巧妙合理的应用于数学教学,将会催生学生的学习激情,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同时也揭示了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这一事实。
三、巧插故事,创设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用一些故事情境来进行课堂教学,将会有效的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使课堂生动活泼,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更加高涨。
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在导入环节中插入了猪八戒分桃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一天正当他们口渴难耐时,遇到一片大桃林,于是悟空就去摘了一袋桃回来,分给唐僧9个、沙和尚6个、八戒2个,留给自己7个,这下八戒急了,要求重分,唐僧让悟空重分一下,悟空不愿意。唐僧只好让八戒分,并要求每人分得一样多,可八戒就是想不出该怎样分,急得团团转。趁机我问学生:“谁愿帮帮八戒?”学生都激动起来了,都积极地思考着、争论着。这时,我出示课题并说明:“等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你们就能帮八戒分桃了。”
就这样,我在课堂中用趣味性较强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激情感,创设情境
数学学习不一定都得按部就班,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给学生呈现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问题,进一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从而激发起各种情感体验,形成情趣交融的教学氛围。
如,在复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练习情景: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累计受灾46162165人,读作( ),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 )
国内外社会各界向灾区捐赠款物总计约四百四十亿三千七百万元,写作( ),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
这样的情景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亿以内数读写法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用真实的数据,使知识变得真切生动起来,加深学生对灾难的认识,激起他们的同情心,提高他们的警惕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创设这样的情景,学生会自然而然的爱上数学。
总之,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来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学习的乐趣,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很多,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以便更好地优化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环境,增强数学趣味性。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十五
【摘要】本文立足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在七至九年级学习上产生的困惑:不知如何进行数学复习,特别是到了九年级的数学总复习等。现结合新教法“活心教学法”实验的实际状况,主要从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解题教学进行总复习之方面:试图找到一条通过“如何探究解题思路”的合适道路,以帮助学生脱离困境,悟到学习真谛 —— 懂得如何进行总复习,谈谈从中所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活心教学法;借题发“汇”;动中有“静”。
农村初中生特别是留守学生大多存在“三不”:一不好上学,二不愿作业,三不懂学习。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首先是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次是要运用科学的切实农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改革现行常规老套的教学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故我校课题研究小组开始创试“活心教学法”(项目编号:eb——171)并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着实验研究。
所谓“活心教学法”,就是通过变换不同的教学手段而引领学生极其心甘情愿地搞好数学课堂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从心开始”,重在一个“活”字,体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就是学生“身心活泼”,与“乐学”“学乐”有相同效果,但“乐学”“学乐”仅仅是“活心教学法”中的一小部分内涵。“活心教学法”在数学课堂教育教学中主要由“心开”、“开随”、“随心”三个环节组成。“活心教学法”具体措施确定为“因材施教,分层推进,梯度训练,适中评价,始终鼓励,互动帮扶”(即“二十四字”方针);在日常实际教学中常以“开心”、“心动”、“细心”、“心专”、“真心”、“心静”等字眼出现。
九年级数学总复习课堂教学中,总离不开解题教学,可以这么说:借“题”发“汇”。解题教学可以说占据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最主流时间,因为没有例题的展示与教学,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血肉”,更没有了课堂教学的灵魂。例如,复习《圆》知识时,课堂上出题:
题1。 点p在半径为9㎝的⊙o外,op=15㎝,过点p作切线pt切⊙o于点t,现有点a、b同时从点p出发,点a以每秒2㎝的速度沿射线pt运动,点b以每秒2。5㎝的速度在射线po上运动,试探究:几秒后直线ab能与⊙o相切?
1抓住“切入点”,复习一通会百通
首先教师须带领学生“开心”地读懂题意,我常让一个学生帮我读一遍原题或让全班同学朗读一遍原题,有时还会提问学生:读完后,知道些什么呀?能告诉老师原题说了些什么吗?接下来,留5至10分钟先让学生单独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派出代表发言:一定要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待学生们叽叽喳喳说完后,我做最终的点拨,并统一结果。这其实是真正“学生是主角,教师做配角”的课堂模式,是真正的把抓“切入点”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学生也真正学起来很“用心”→“活心”→“开心”,总复习也因不会再变成“炒回锅饭”而天天新鲜。
读完题1后,我“阶梯推进”式地问学生:?本题属于“动态”题吗??本题“动中有‘静’”中的“静”在哪里??本题涉及了哪些知识点?……问题?简单,问题?须先回忆过去所学:点a、b的运动规律在何处?是不是没规律?过了5分钟后,没有学生知晓;这时要求全体同学齐声朗读原题一遍,开展小组讨论;…几分钟后,有学生轻声地说:点a、b从点p处同时出发,速度之比等于路程之比;即pa:pb=4:5。由切线性质知道od⊥pt,依勾股定理知pt=12㎝;结果pt:po=12:15=4:5。说明直线ab总是向射线pt或po方向与to始终平行着的移动。我为刚才这位同学的大胆思维叫好并鼓掌,肯定其正确。
2立足“四基点”,复习兼顾着梳通
所谓“四基点”,指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与方法、基本体验。每道题均内含知识与技能等,借题发“汇”,梳通知识,训练技能,累积经验,水到聚成。
继续看题1,至于问题?,学生说的较好,但开始阶段不是很全面:有的说考查了切线的知识,有的说考查了正方形的知识,还有的说考查了勾股定理,甚至有人说别忘了还考查了“化归思想”与“分类思想”。最终我全给予了肯定与表扬,同时“师生互动”一起将本题涉及到的知识逐一温习了一遍,这也就是“借题发‘汇’”在总复习中的妙处所在!同学们齐“心”协力,“心”聚了,“心”真正动起来了,“活心”自然而然到位咯!
3经常“多变式”,复习融会又贯通
回到题1,接下来要做的是:利用“切线的判定及性质定理”得出直线ab要与⊙o相切,必须过点o向ab所作的直线需垂直,且垂足、圆心、点a、点t连成的四边形应是正方形。如图418示,这样符合条件的点a、b分别有a1、b1、a2、b2各两处。最后易求出pa1=3㎝与pa2=21㎝;所以经过1。2秒或10。5秒时直线ab能与⊙o相切。
假如“把点a、b的运动分别换成在射线po、pt上”,其余条件不变,学生普遍反映说:借用“逆平行线型相似三角形”知识去解决更简单(此时切点是点a)!答案为:经过3秒或12秒时直线ab会与⊙o相切。这种“举一反三”的变式,在总复习中尤显重要!也正是由于“活心教学法”的实施,学生的“心”开放着,思维活跃,反映敏捷,灵感立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值得进一步推广与完善,我将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4月北京:知识出版社出版《初中数学活动课指导》,凌美忠主编
[2]江西教育期刊社出版的《江西教育》杂志,2013。1—12
[3]中国教育报刊社出版的《人民教育》杂志, 2013。1—11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十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运用教学语言展开引导、讲解、评价、总结等教学活动,教学语言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教学语言作为数学知识的一种载体,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为提升课堂教学效能,教师要对教学语言进行筛选、包装、改良、优化、整合,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语言的适合度。在概念解读时,需要体现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在学习思路引导时,需要体现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鼓励性;在进行课例解读时,需要体现教学语言的趣味性、简洁性。
一、概念解读,体现教学语言规范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要体现准确性、规范性的特征,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教学语言有一定考量和预设。教师上课不是背书,教师语言不能太书面化,也不能呈现机械化,要体现自然、大方、条理、响亮等基本特点。特别是在对数学概念、定义、公式、性质、定律等内涵进行表述时,要特别讲究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数学教师不能像语文教师那样追求语法的规范性,但对概念解读时,还是要求教师要有规范意识,要对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做好推敲,不然就会造成一些错误。如果因为教师教学语言不准确而出现误差,势必对学生学习造成负效应。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也会产生质疑,给教师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在学习《因数与倍数》相关内容时,为让学生对因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关系有清晰认知,一位教师这样解读相关概念内质含义:“因数和倍数必须成对出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在这段因数和倍数相关概念解析中,教师不仅对因数和倍数之间的依附关系阐述清楚,还对最小、最大因数,以及因数个数等内容进行了规范讲解。由于语言清晰明了,学生获取的信息自然是准确无误的。实践证明,教师教学语言运用得当,学生获得的学习认知就会更加顺畅,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二、思路引导,体现教学语言启发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主动者,需要主动设计教学问题展开教学互动。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引导设计时,注意引导问题、引导语言要有极强的启发性。只有通过正确、简单、生动、简洁的教学语言,才能顺利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形成课堂教学正效应。小学生思维活跃,对教师教学语言有较强敏感度。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师权威性特质,对课堂引导策略进行多元设计,利用教学语言丰富性特征,针对学生学习思维实际展开教学语言创设,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切入,形成重要教学促进动力。数学有较强逻辑性特征,教师在解题思路引导时,要针对文本生本思维契合度展开。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教师给出具体引导策略:“‘被除数-除数=’这个文字表示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在‘被除数-除数=’这个算式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如果用a、b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两个整数相除,可以用分数表示商。反过来,分数能不能看作是两个整数相除呢?”学生针对教师给出的悬疑问题展开思维探索,并很快理清学习认知脉络。教师利用问题作为引导策略,帮助学生从问题中找到突破角度,这样形成的学习认知带有主动探索成长色彩,其可贵性显而易见。
三、课例讲解,体现教学语言趣味性
数学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启发等特点,但并不排除教师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幽默等特性。为调节课堂教学气氛,特别是讲解课例时,教师要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对课例展开多元讨论互动。教师不妨放下身段,用生动、诙谐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对有效掌握课例内涵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学语言生动化,还能够渲染课堂教学气氛,拉近师生距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与学生打成一片,需要教师做出主观努力。教师主动改造教学语言,提高语言亲切度,学生当然是欢迎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追求教学语言的多样性、生动性,但需要掌握一个度。如果教师太过随意,可能会助长课堂“不正之风”。在学习《分数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列举课例:“洪山小学校园里有一个花坛,其中月季花种植面积占1/4,杜鹃花种植面积占1/3,其余是草坪,草坪面积占几分之几呢?”学生开始讨论研究,积极寻求正确答案。教师给出课例引导提示:“月季花种植面积占1/4,杜鹃花种植面积占1/3,都是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的?是花坛。如果我们将花坛看成是一个月饼,你掰去1/4,他吃掉1/3,还剩多少呢?当然只能用减法了。‘1―1/4―1/3=’这样是不是就知道正确答案了?”从教师题解语言来看,教师将花坛比作月饼,非常形象生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自身特点,教师需要对教学语言进行深入探究学习,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感知。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语言,提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积极的帮助。教师教学语言与教师个人魅力指数紧密关联,根据学科教学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语言优化技巧和方法,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增加教师个人教学魅力指数,形成重要教学资源。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十七
内容摘要: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
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基本流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写数学日记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数学、探究数学、体验数学及掌握数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手,脑,口都动起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潜能也被充分的挖掘和调动,但随之而来的困惑也较多。
一、从教材的内容编排看
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轻能力重知识的要求,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子,一会儿几何知识,一会儿代数知识,好比一台机器,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学生的面前,作为教师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组装机器。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半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探究,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解题过程,死记硬背,这种方法已在教台站不着脚。同时,新教材还有独特的一面,那就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了,变的学生好容易理解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从教学的方面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和信息资源的采集者,好比机器零件供应商,要从讲台上的独奏者转变到后台的伴奏者。教师必须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找准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处理好教材,学生,教师的关系。寻找相关数学资源,图片,实物模型,创造和平共处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体会现实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如商品中的打折销售,对于学生来说,买卖服装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但其中的数学知识学生知道的还不是很多,只要教师收集的资料准备真实有效,学生的会很感兴趣用数学的知识去解答这些问题,但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在上课时尽量做到让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发表意见,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同学之间少指责,使他们不再沉默。
三、教学中的困惑
1、在教学中,教师注重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但在此过程中,好的学生能积极讨论,发言,学到了很多知识,发展了他们的能力,但对于哪些调皮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放松。什么都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作为教师十分头疼,如何解决呢还有待探索和研究。
2、阅读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在新课程的实验教材的教学中我们是不知所措。
3、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但面临毕业的学生们也不知会考会怎样改革评价方式,这也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的困惑。
九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初二数学教学论文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初二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初三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初三数学教学论文初三数学教学反思案例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十八
浅谈数学教学生活化论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数学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下面我就对数学教学为什么要生活化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我们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借助生活经验,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在小学数学中许多内容都可模拟生活场景,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如教学“体积”这一概念时,我创设这样的情景:用两个一样的透明杯子盛了同样多的水,并请一位同学做上记号,先往一个杯子放进一个小铁块(铁块用线拴着),然后分别演示把铁块提上来,再放进去,让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导学生说出因为铁块放进水里了,铁块占了空间,所以水会上升。教师及时肯定并板书:占空间。我们再换一个物体,同学们继续观察:现在往另一个杯子里放入一个鸡蛋,这时杯子里的水一下子满了出来,有的同学“呀”的一声惊叫,我抓住时机问:和刚才的实验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放进水里的鸡蛋比铁块大,也就是鸡蛋占的空间比铁块占的空间大。然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出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为了让学生继续感受“体积”概念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我要求学生每人举出4个不同的物体并按体积的大小排列起来。然后就顺理成章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为了更准确的计量这些物体的体积和方便计算,我们要学习几个体积单位。”……这节课的教学因为开始创设了较好的生活情景,学生对“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整节课都很兴奋,学得也很轻松。我们只要在教学中坚持联系实际,学生对具体的数学知识感兴趣,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感兴趣,就必然逐步形成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三、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运用生活化游戏教学。学生喜欢做游戏,游戏符合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能吸引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愉悦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把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常见的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生活的数学游戏,引领学生数数字,增添学习的趣味,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如在教学了“20以内的加法”后,让学生从家里拿来1—10的扑克牌玩,在课堂中玩加减游戏和比大小的游戏。又如,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后,设计一个摆数字的游戏,让学生用火柴棒摆数字,说说每个数字用了几根火柴。然后告诉学生只要移一移,添一根或去一根,这些数字之间能够相互变化,让学生通过合作游戏,自己去发现,然后汇报成果。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地非常主动,通过不断尝试,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四、培养孩子数学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上学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数100以内的数甚至更多,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一般5岁以后数学的思维能力才开始蒙发,上一年级的学生部分只能机械的数数,但对数的意义就不一定清楚,因此,就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熟悉的环境中寻找数。如5个人,3枝铅笔,8朵花等等,在生活中慢慢建立数的概念,认识数的含义。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中更好的为生活服务,同时用生活经验更好的为数学学习服务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数学教学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指导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在这方面,我受益良多,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我们班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非常浓厚,改变了以往数学学习的枯燥乏味,学生在思想上有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和我喜欢学”质的飞跃,学生变的喜欢学习数学。我的教学工作也变很顺利,学生中没有了见了数学就头疼的“老大难”,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不起明显的进步。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论文篇十九
摘要:文章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包括将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数学高效课堂;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评价方式。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一、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在中学阶段掌握的数学知识已足够面对今后的幼教工作,简单地认为学前阶段数学启蒙仅仅是为小学做准备,对于数学课程的深入学习认为必要性不大,尤其认为在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只不过需要成绩达标即可,跟未来工作的联系少,实践性不强。由于这些认识的存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数学的目标只是保持成绩及格,数学学科的价值不被认识,其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不被重视。
(二)教师教学方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过多地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追求按计划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学前教育专业对数学课程的需求,数学课堂多是教师刻板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课堂氛围缺乏活力,消耗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数学课程的教学无法达到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容易使数学课程的教学走入困境。
(三)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激励作用
用成绩来评价学习结果是由来已久的评价方式。在评价内容上,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只重视“知识与技能”,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在评价对象上过于注重教师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主要是封闭式的测验,所用的考试题记忆性的知识较多,靠程式化和技能来解决的问题较多,需要创造性思维来解决的问题较少。这种不完善的评价机制不但失去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更严重的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起到了不正确的指引作用。
二、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将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的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中包括学前教育教学能力、科研与管理工作能力。而数学这门学科承担着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幼教岗位中必须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重要角色[1]。基于此,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数学这门课程逻辑性强的特点,设法在课堂教学或活动中突出数学学科的思维训练价值,使学生能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及创新思维的方法。例如,结合幼教专业必备技能“说”的训练,教师根据要讲授的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设计讲故事环节,讲数学小故事、讲数学家轶闻趣事。或是在讲等差数列求和时,教师布置课前搜集数学家高斯的有关资料的任务,请学生在课堂上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一方面锻炼了学生“说”的技能,另一方面为整堂课创设了故事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针对“手工制作”的技能训练,在立体几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拆分空间几何体,学生通过动手既掌握了空间几何体的特点,又锻炼了“手工制作”的技能。
(二)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单一的课堂教学难以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辅以形式多样的数学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色开展模拟课堂教学、创意数学小报制作、数学小游戏设计、数学游戏小工具开发等教学活动。例如,在“认识数字宝宝‘1’”的模拟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巧妙的手工制作、有趣的游戏互动完成认识数字“1”和序数“1”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生动自然又充满童趣;在制作数学小报的活动中,学生用画笔描绘了数学小知识,发挥学前专业的特长,制作出了精美的数学小报;在数学小游戏设计活动中,学生自由组建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讨论数学小游戏,设计出了明确的游戏方案,包括设计意图、设计思路、实施步骤,最后各团队试玩、互评,选出最佳设计。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的趣味性,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单一的课堂教学难以达到学前专业数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只有丰富的教学活动才能调动幼师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数学课程的教学应以不同方式、不同途径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热爱专业,提升职业自豪感。
(三)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移动互联时代来临,智能手机已在身边普及,数学概念讲授课的课堂教学中利用手机教学app,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即时沟通和分享,可以使学生感受更轻松、自在、有趣的课堂。笔者使用超星学习通app来辅助课堂教学,利用这个手机软件可以轻松实现班级管理、课程资源包的共享及课堂互动等。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安装学习通app,再新建一门课程,在课程下建立班级群,学生扫码进入即可实现。班级群建好后,教师便可利用互动中的小功能轻松实现课堂管理,随时设问,学生通过手机抢答并能快速查看答案的统计结果,也可参与话题讨论、问题回答,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即刻点评、打分。同时通过随机提问等小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例如,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一课中,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app中建立的班级群在课前发布浏览任务“点到直线的距离”短视频,以动画小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为课堂上推导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做好准备。学生扫码进入班级群,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说说自己对公式的推导思路,教师还可以利用资源中的ppt向学生多介绍几种公式的推导方法。随后教师通过随机提问功能布置学习任务,即利用这一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利用了信息化手段的数学课堂可以高效地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教师能实现对课堂的适时调控,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学生也能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了解更丰富的知识。
(四)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评价方式
现行的数学学科评价方式仍然突出试卷成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或活动中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形成。因此,改进现有的数学课程评价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很有必要。要做到科学、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包括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两部分,前者包括课堂表现(结合学习通app对课堂参与程度的统计结果)、合作小组活动中的表现、数学实践、活动的成果等方面。形成性评价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作业等书面成绩。两方面评价结合反映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效果。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同时促使教师完善教学。教师平时要注重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肯定学生的进步,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并指导其努力方向。
三、结语
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一生的发展作用重大,是婴幼儿逐渐形成爱与发展的能力的最初阶段。培养有较高数学素养的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不断完善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从而为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徐沥泉.源于数学高于数学:我的数学教学观[j].数学教育学报,,18(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