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十七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篇一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可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了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感于此,试作小议。
一、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的应试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禁锢了很大一部分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课文及相关教参几乎成为在课堂上编写解释试题 “标准”答案的唯一来源,失去了教材应有的多元性、开放性特点,要知道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除了一部分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外,都不具备生硬的惟一性和标准性。这种教学习惯和意识已达积重难返的程度,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需按教学“参考”备一次课,以后不管是复习、总结还是再教学,都变成了不断重复“播放”的机械活动,失去了对教材、文本的新的体验,也失去了接受与教学中的再度创造,更不用说立足教材,旁涉生活的语文材料了。
不单教育者方面有这样的情况存在,而受教育者方面,也存在 明显缺陷,教育者可能会觉得现在的学生似乎变得越来越“好逸恶劳”,越来越缺乏主动学习的激情。在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矛盾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对待语文课本精神疲惫,缺乏学习热情,缺少博大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则对一些流行文化产生狂热;一方面是,对待名人、伟人和名著经典所知了了,另一方面则对明星、歌星和“快餐文学”、“地摊文学”、“捧星”刊物如数家珍。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没有起到相应的`教育、启发功能?有没有完成通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影响并促成学生强烈的人文关怀,并在“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自主活动中开阔视野,积淀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以利于自身今后的不断发展、完善这样一个重要任务。
二、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让我们蹲下身子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固持下,教室里站着的是先生,坐着的是学生。而从精神层面上说,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站着的、甚至跪着的灵魂。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心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老师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他们的言行,用他的思维去分析、理解、必定会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童年的朋友》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外祖母的爱心的语句。”一个学生找出这样一句“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话像鲜花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我对这句话信口作了一个解释:说话是人最普通的事,而唱歌是艺术,有美的感染力,把说话比作唱歌,美化了外祖母对“我”的爱。话一说完,我突然发觉,学生们一个个瞪着迷惑的眼睛惘然地看着我,终于有一个纤弱的声音在角落里响起:“老师,您能不能再重复一遍?”顿时,我醒悟过来,耳根臊热。什么“艺术”、“美的感染力”、“美化”,我在跟初一学生上“美学”?说穿了,不过是一个拿名词术语来唬人的教师。于是我先转换了角色(做一回“学生”),再转变了话题:生活中和奶奶相处得长久(最好是由奶奶来照顾生活起居)的学生请举手;请这些同学来讲述一下他们的奶奶叮嘱或爱抚他们时说话的语气腔调是怎么样的?后来尽管答案大都迥异,但我和大部分同学都能从中感受到具体亲切的“祖母之爱”。在这次尴尬经历之后,我深切地反思我过去的教学行为,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姿态、用语及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将与自身的备课(钻研教材)程度、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因素一起,对整个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激发兴趣,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
爱因斯坦曾回忆自己在瑞士阿劳州立中学的学习生活,说是这个学校用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的纯朴热情大大地发展了他的独立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创造性宽容、对学生思维结果的延迟评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造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我的老师》(魏巍)时,我们(师生)曾对“狡猾”一词的理解,略感不足。文中“狡猾”一词,贬义词作褒义词用法,反映出“我”调皮天真的儿童特征。但是,这么理解的依据在哪里呢?我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与文中的‘我’年龄相近,你们可否站在同龄人的心理层面上,通过对本段文字的品味,找出这种理解的依据?”经过热烈而简短的讨论之后,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先作一个肢体语言,再作表述。然后,此学生表演了“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的动作;他解释道,教师的教鞭本无落下之意,而“我”故意往上一“迎”,那么课堂上师生间融洽亲密的气氛可见一斑,而“教鞭落在石板边上”的小示惩戒以及“我”偷眼观察老师时的调皮劲儿也就自然明白地显露出来了,这样不就看出了我的调皮天真?这位同学的体悟之深及动作的合理性,连我也大为钦佩。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的适度期待及一定程度上的情境引导,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兴趣和欲望,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培养“展开整合式”思维方式
九十年代,中国学者陈颖健和日本学者日比野省三在合著《跨世纪的思维方式:打破现状思维的七项原则》一书中将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作了整合,提出了第三种新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展开整合式思维方式。”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是适应时代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因为它能“实现潜知识与显知识的展开、整合和转化;实现既思想活跃又保持头脑冷静;既处理人们的现实思想又顾及人们的愿望;既要发散又要收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素材,针对疑点,从多角度寻找答案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习惯;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和积淀去分析理解语文素材,并养成辩证批判的思维习惯;要引导学生“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美国创造学专家戈尔顿云语),通过直接联想、个人联想、象征性联想等方式获得感知语言素材的灵感。
在《一面》教学中,我曾经和学生们一起针对“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中那一句“日本话”作了一次联想活动。一开始,我没作提示,学生们的回答都不怎么样,如“出来吧,顾客来了”或“有人来买你的书了”。于是,我要求同学们结合生活的各种经验,注意说话者的国别、用语习惯、双方的关系、上下文及语言得体等因素,重新作了一次整合联想。一学生的联想结果为:“树人君,你又多了一个信徒出来喽!还不出来瞧瞧!”大多数学生也得到了类似的思维结果。这种整合了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和联想思维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思维,使每个同学都能从自身经验和感悟出发,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又不失发言者的个性,更有利于形成具有独立性、首创性的见解,真正是创造性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原有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向创新教学转变,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逐步形成创造精神的良好个性。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篇二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优秀论文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创造性。我们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20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完善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关创新精神的理念。20秋季始,我省大面积推广使用国标苏教版课本,教材的更迭,配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已是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可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了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感于此,试作小议。
一、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的应试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禁锢了很大一部分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课文及相关教参几乎成为在课堂上编写解释试题 标准答案的唯一来源,失去了教材应有的多元性、开放性特点,要知道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除了一部分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外,都不具备生硬的惟一性和标准性。这种教学习惯和意识已达积重难返的程度,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需按教学参考备一次课,以后不管是复习、总结还是再教学,都变成了不断重复播放的机械活动,失去了对教材、文本的新的体验,也失去了接受与教学中的再度创造,更不用说立足教材,旁涉生活的语文材料了。
不单教育者方面有这样的情况存在,而受教育者方面,也存在 明显缺陷,教育者可能会觉得现在的学生似乎变得越来越好逸恶劳,越来越缺乏主动学习的激情。在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矛盾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对待语文课本精神疲惫,缺乏学习热情,缺少博大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则对一些流行文化产生狂热;一方面是,对待名人、伟人和名著经典所知了了,另一方面则对明星、歌星和快餐文学、地摊文学、捧星刊物如数家珍。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没有起到相应的教育、启发功能?有没有完成通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影响并促成学生强烈的人文关怀,并在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自主活动中开阔视野,积淀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以利于自身今后的.不断发展、完善这样一个重要任务。
二、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1、让我们蹲下身子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固持下,教室里站着的是先生,坐着的是学生。而从精神层面上说,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站着的、甚至跪着的灵魂。这种教育模式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心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老师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他们的言行,用他的思维去分析、理解、必定会提高学习效率。
在教学《童年的朋友》一课时,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外祖母的爱心的语句。一个学生找出这样一句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话像鲜花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我对这句话信口作了一个解释:说话是人最普通的事,而唱歌是艺术,有美的感染力,把说话比作唱歌,美化了外祖母对我的爱。话一说完,我突然发觉,学生们一个个瞪着迷惑的眼睛惘然地看着我,终于有一个纤弱的声音在角落里响起:老师,您能不能再重复一遍?顿时,我醒悟过来,耳根臊热。什么艺术、美的感染力、美化,我在跟初一学生上美学?说穿了,不过是一个拿名词术语来唬人的教师。于是我先转换了角色(做一回学生),再转变了话题:生活中和奶奶相处得长久(最好是由奶奶来照顾生活起居)的学生请举手;请这些同学来讲述一下他们的奶奶叮嘱或爱抚他们时说话的语气腔调是怎么样的?后来尽管答案大都迥异,但我和大部分同学都能从中感受到具体亲切的祖母之爱。在这次尴尬经历之后,我深切地反思我过去的教学行为,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姿态、用语及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将与自身的备课(钻研教材)程度、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因素一起,对整个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激发兴趣,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
爱因斯坦曾回忆自己在瑞士阿劳州立中学的学习生活,说是这个学校用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的纯朴热情大大地发展了他的独立精神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创造性宽容、对学生思维结果的延迟评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创造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我的老师》(魏巍)时,我们(师生)曾对狡猾一词的理解,略感不足。文中狡猾一词,贬义词作褒义词用法,反映出我调皮天真的儿童特征。但是,这么理解的依据在哪里呢?我对学生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与文中的我年龄相近,你们可否站在同龄人的心理层面上,通过对本段文字的品味,找出这种理解的依据?经过热烈而简短的讨论之后,一个学生举手,要求先作一个肢体语言,再作表述。然后,此学生表演了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的动作;他解释道,教师的教鞭本无落下之意,而我故意往上一迎,那么课堂上师生间融洽亲密的气氛可见一斑,而教鞭落在石板边上的小示惩戒以及我偷眼观察老师时的调皮劲儿也就自然明白地显露出来了,这样不就看出了我的调皮天真?这位同学的体悟之深及动作的合理性,连我也大为钦佩。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的适度期待及一定程度上的情境引导,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兴趣和欲望,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培养展开·整合式思维方式
九十年代,中国学者陈颖健和日本学者日比野省三在合著《跨世纪的思维方式:打破现状思维的七项原则》一书中将发散式思维和收敛式思维作了整合,提出了第三种新的思维方式,被称为展开·整合式思维方式。我觉得这种思维方式是适应时代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因为它能实现潜知识与显知识的展开、整合和转化;实现既思想活跃又保持头脑冷静;既处理人们的现实思想又顾及人们的愿望;既要发散又要收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语文素材,针对疑点,从多角度寻找答案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习惯;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和积淀去分析理解语文素材,并养成辩证批判的思维习惯;要引导学生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美国创造学专家戈尔顿云语),通过直接联想、个人联想、象征性联想等方式获得感知语言素材的灵感。
在《一面》教学中,我曾经和学生们一起针对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中那一句日本话作了一次联想活动。一开始,我没作提示,学生们的回答都不怎么样,如出来吧,顾客来了或有人来买你的书了。于是,我要求同学们结合生活的各种经验,注意说话者的国别、用语习惯、双方的关系、上下文及语言得体等因素,重新作了一次整合联想。一学生的联想结果为:树人君,你又多了一个信徒出来喽!还不出来瞧瞧!大多数学生也得到了类似的思维结果。这种整合了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和联想思维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思维,使每个同学都能从自身经验和感悟出发,每个人都有话可说,又不失发言者的个性,更有利于形成具有独立性、首创性的见解,真正是创造性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原有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与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向创新教学转变,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逐步形成创造精神的良好个性。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篇三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创造性。”我们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也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完善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关创新精神的理念。秋季始,我省大面积推广使用国标苏教版课本,教材的更迭,配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已是势在必行。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可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和创新能力,也就成了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感于此,试作小议。
一、课堂教学现状
长期的应试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禁锢了很大一部分教师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课文及相关教参几乎成为在课堂上编写解释试题 “标准”答案的唯一来源,失去了教材应有的多元性、开放性特点,要知道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除了一部分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外,都不具备生硬的惟一性和标准性。这种教学习惯和意识已达积重难返的程度,使得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需按教学“参考”备一次课,以后不管是复习、总结还是再教学,都变成了不断重复“播放”的机械活动,失去了对教材、文本的新的体验,也失去了接受与教学中的再度创造,更不用说立足教材,旁涉生活的语文材料了。
不单教育者方面有这样的情况存在,而受教育者方面,也存在 明显缺陷,教育者可能会觉得现在的学生似乎变得越来越“好逸恶劳”,越来越缺乏主动学习的激情。在很多学生身上,存在矛盾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对待语文课本精神疲惫,缺乏学习热情,缺少博大的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则对一些流行文化产生狂热;一方面是,对待名人、伟人和名著经典所知了了,另一方面则对明星、歌星和“快餐文学”、“地摊文学”、“捧星”刊物如数家珍。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没有起到相应的教育、启发功能?有没有完成通过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影响并促成学生强烈的人文关怀,并在“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自主活动中开阔视野,积淀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追求以利于自身今后的不断发展、完善这样一个重要任务。
二、课堂教学中创造
[1] [2] [3]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篇四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浅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阐明了我们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素质这一核心问题。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何谓创新呢?其英文是innovation,从广义上讲是指凡是产生新颖的而且有个人意义或社会意义的成果或活动。其中我认为它最重要的是强调“有个人意义”,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很重要。因为对学生个人来讲,创新不必是原创造,可以是再创造,只要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是新颖的、首创的就可以了。创新精神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创新的动力系统,由创新需要、创新动机、创新兴趣三部分组成;二是创新的执行系统,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组成;三是创新的保证系统,以创新性格为核心的人格特征。而我们目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创造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简言之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性上。。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根据己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特点。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第二,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第三,
1
创造性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己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参与创造思维之后,能够结合过去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一是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例如在《火烧云》一课教学中,针对文中火烧云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设计了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火烧云升上天空的情景。同学们十分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同桌之间互相演示,然后纷纷到前面表演。最后大家一致赞扬一名同学用双手滚动的方法来演示火烧云升上天空最为贴切。再有像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二是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具体而言,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佩
2
服东吴方面的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班的争论,形成了三种意见:①认为东吴应获胜,这是历史事实。②认为曹操应获胜,中国就可以统一了。③认为谁胜了也不好,反正都是一打仗,老百姓就遭殃。我又引导大家展开讨论,逐步统一了认识,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曹操获胜就可以统一中国,结束分裂,符合历史趋势和人民渴望安定的愿望。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对成年人很容易,但对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没有这个观念。建立起这种观念对学生的思维就是个创造性的提高,今后他们就会学着用这种观点去评价、看待历史、现实、人和事。学生再看这类问题,就会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辩证地去看,而不是只停留在为东吴喝彩。这就是从发散到集中的思维训练过程。 三是针对自身原有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良好个性。像上文提到的第三种观点认为谁获胜也不好的同学,原本语文成绩较差,也很难发言,学习上被动,按过去的教学方法只能是跟在别人后面捡“现成儿” 的。但在开展创造教育,把创造性思维培养引入语文课堂后,他变得十分活跃,勇于发言。他的观点虽不是很正确,但对于他自己确实具有独立性、首创性、新颖性,既不同于别人,又超越了自我,真正是创造性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语文课教学不仅可以有机地结合,而且可以使传统的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创新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注意激励、拓展问题、逆向思维、移植、开放想象等多种方法的运用,真正使学生探索地学习,逐步形成创造精神的良好个性。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篇五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开发创造力,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我们时代的要求,而作为教师,更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即培养全面发展且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 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我们的接班人更应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过去,我们的教育是传统的,我们一直遵循“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从孔子到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这种千古不变的真理下调教出来的。纵观我国这几十年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大发明家,我们国家有几个?为什么我们以前有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而现在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难道是中国人的智慧不够吗?不,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环境不好,重视了学生的知识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了恶性循环,我们就不难找到答案了。
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开拓人类知识新领域的思维活动,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超越”,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创新思维通过有创见的思维活动,不仅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且在此基础上还能提供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高度发展、高度活跃的创新思维。
当前全国上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它摒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成绩只能代表学习的一个方面,一个组成部分,不能再以分数给学生下结论。尽管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但我们在观念上应更新过来。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实在实际教学中任何学科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语文学科又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更是重中之重。
一、教学中要做到鼓励激情,目标适中。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才能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适当的目标,又能恰到好处地调动学生的激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的《小站》时就根据“小站的设备简陋”这一内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五年以后的小站又将是什么情景?”这时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有的大胆幻想,有的是根据自己见过的火车站来设想,这时我就表扬了他们的敢于创新,让他们逐个到前面来说,同学们都踊跃参加。接着我又提出:“现在小站的设备先进了,我们的工作态度又将如何?”同学们有了前面的学习气氛,话匣子就一下子打开了,然后我总结了他们的发言:一种是以前的小站,但热情的服务却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另一种是设备先进了却不与旅客见面,不再动手修假山、造喷泉了。最后请同学们根据教师的提示讨论一下这两种做法的优劣。这样通过教师的启发,许多同学见解独特,富有创意。
二、重视思维的过程
中国有句古语“神仙本是凡人造”,也就是说,除了智力有障碍的人外,一切正常健康的人都具有创造力,我们要求学生有创造力并不是要他们都成为天才、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而是要通过训练,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虽然不能象杰出人物那样有重大成果,但是有了这种创造性思维就具备了成为杰出人物的可能。因此,我在教学中是重思维的过程,而轻结果的。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有时提出的问题却很有创造性,而我们多数教师都让这创新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认为本堂课与这个问题不相关,就不讨论,这样就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甚至可能给这位同学造成终身的自卑心理。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认为讨论、提问会影响到教学计划的完成,又与教学任务不相关而忽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有位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水那么深,那么多的建筑是怎样建成的呢?本来这个问题不是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回答这个问题也并不困难,但我没有拒绝学生,而是布置一个作业:叫学生用三天的时间查找有关的资料,自己找答案。三天以后许多同学找来了各式各样的资料,我也准备了一张录像片。通过看录像片再讨论,同学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更加深了对威尼斯的理解。这一课同学们可能终身不会忘记。
三、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异想天开通常用来形容想法离奇、难以实现的事情。但人类许多伟大的发明都是和异想天开密不可分的。因此,不要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时异想天开的提问或回答是调皮、在故意气老师。即使是异想天开,也应给予鼓励,毕竟它是孩子头脑中思维的结果,更是创造思维的信号。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是写一个小动物,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来写。有位同学就问我:“老师,人是不是小动物?”这样的问题可能多数老师都会生气,但我却笑了笑,温和的对他说:“你说呢?”这位同学说:“老师,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人只有一、二百斤,肯定是小动物。”这样的回答你不能说他是错误的,真是有点异想天开。我就说:“就按你说的去写吧。”第二天我看到了他的作文:人自以为是地球万物的主人,仗着人多势众,仗着会制造工具,舒服地生活着,却把其他动物赶尽杀绝。要知道你们人也是动物,和老鼠相比,可能会吓死它们。但是在鲸的面前,人却小得可怜
[1] [2] 下一页
……像这样有创新意识的文章我就一下子给了满分。从此以后这位同学的作文水平,说话能力大大提高,创新思维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可见异想天开也不错。四、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如果他摹仿的老师是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那么学生也会像老师一样不自觉的学习创新。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哪怕不下一百次地强调创新的重要,也不及实实在在的一次创新来得直接。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的楷模作用尤其重要。教师提的问题要有创意,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回答几个答案,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具备创新意识。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这就是教师榜样作用的效应。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才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才不至于出现连衣服都不会洗的专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创造力资源。但我国目前的创造力开发还处在较低的水平。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发达国家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达到70%到80%,而我国仅为30%左右。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8.4%,只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五分之一,发达国家的九分之一;每十万人中被收录的科技论文,发达国家一般都在100篇以上,而我国不足3篇;每十万人中申报专利数,发达国家达到100件以上,而我国不足10件。事实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质上是科技知识、创新及其转化能力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数量、质量及人才创造能力的差距。知识经济的出现,21世纪的到来,为我们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次新的历史机遇,创新的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创新的中国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力水平、创造型人才将成为维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兴衰的关键。
上一页 [1] [2]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篇六
造句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造句是一种能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的技能。要造出高质量的句子,关键是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因此,在造句训练中,我经常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一.添枝加叶训练。如用“暂时”造句,先进行扩词
附图{图}
1.谁暂时离开,结果……
2.因为……什么暂时停止……
3.为什么,谁暂时关掉……果然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造出了很多内容不同的句子,如:阿姨因为有事暂时离开了一下,宿舍里乱作一团。影剧院正在装修,暂时停止开放。暑假的一天,我正在看精彩的电视,突然天黑了下来,雷声隆隆,我只好暂时关掉电视机。最后以此方法,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举一反三地扩词扩句。
二.联想训练。苏教版第九册练习5(3)要求造拟人句,
有位学生造了这样一个句子:我往床上一坐,振动了不倒笑翁,它笑着说:“小主人,别生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创设了三种情景引导该学生
展开想象:
1.当你考试取得了优异成绩,沾沾自喜时(我一回家把书包一甩,高兴地往床上一躺,不倒笑翁发出宏亮的笑声,向我敲起了警钟,告诉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当你经过努力,取得进步时(不倒笑翁发出柔和的笑声,像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抚摸着我的脸,轻轻地说:“孩子,记住,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3.当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失去了信心时(不倒笑翁向我点头,对我说:“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由于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使学生有话可说,语言丰富生动了。
三.变位训练。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往往只有一种意思,充当一种句子成份,而实际上,多数词语有多种意思,可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如用“沉重”造句。
1.爸爸公司的产品因为不合格滞销了,这两天他的心情特别沉重。(放在结尾,程度深的意思。)
2.爸爸妈妈今天离婚了,我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回家去。(放在中间,程度深的意思。)
3.这担子很沉重,不知道哥哥是否挑得起。(放在中间,分量大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用某个词表达同一种意思,也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如仿照书中“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这一句话,用“……像……”造比喻句,我先把这一句话改成了三句话:雪像柳絮一般,在风中飞舞。/在风中飞舞的雪,像芦花一般。/在风中飞舞的是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
“雪”(主语)在三句话中可以放在不同的是位置(开头、中间、结尾),然后要求学生把每一句话中的“雪”字变动位置,一句话再说成三句话,这样三句话就变成了九句话。这样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并掌握
同一景色——风中飞舞的雪,可以用比喻的方法,写出不同的句子(比喻为柳絮、芦花和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每一句话只要变换主语位置又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既可使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又可以体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篇七
创造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训练
创新思维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就体现营造好的创造环境、引导学生想象、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势在必行,因为对学生个人来讲,创新不必是原创造,可以是再创造,只要对于学生个人来说是新颖的、首创的就可以了。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它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另外,创造性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己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参与创造思维之后,能够结合过去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例如在教第九册《草原》一课时,针对草原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设计了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草原“一壁千里和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立体画面,这样很快把学生带到了那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有像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二、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思维的发散。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赖于在讨论中、争论的环境中不自觉创造。如教《凡卡》一文,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凡卡寄了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爷爷能收到信吗?收不到信的原因是什么?假如爷爷收到信,爷爷会带他回去吗?凡卡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吗?为什么呢?又如《赤壁之战》中黄盖诈降成功,又可引导学生讨论:假如你是曹操你会相信黄盖的话吗?你怎样与对方周旋,怎样调整战术与诸葛亮斗智斗勇。
三、抓住文中图画想象,促进学生创造思维发展。
小学课文中许多图画不但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是十分有利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创造性想象教师不要求标准答案。学生的答案可各有不同,只要是合理的,有利于思维的发展的教师都要鼓励、支持。又学习《五彩池》一文,文中说五彩池有的像葫芦,有的像镰刀,有的像盘子,有的像莲花……。可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句式,想象成不同形象,如兵器,或动物造型。这样打开想象的闸门,促进思维发展,而且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四、联系实际,培养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在教学《马踏飞燕》后,我让学生用本课学过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观察目标和任务,选择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一种动物,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同样
[1] [2]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篇八
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论文
摘要:语文学科不仅是学生小学阶段必学课程之一,还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语文教学质量、效率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文学素养。因此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就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进行考虑和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造性思维;培养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就是其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环节。而学生能够从阅读教学过程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认知,同时还能通过阅读教学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水平,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由此可知,语文阅读教学不但能够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实现语文教学的预期目标。
一、对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不仅要实现阅读教学的预期目标,还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创新能力包含了多个方面,而创造性思维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等方面起到良好推动作用。小学时期是学生心智、智力等各方面发展的关键时间段,所以学生要在这一阶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逻辑性思维,同时还要掌握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还要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水平的提升,拓展学生的眼界,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不仅如此,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也确切提出,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要加强对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长、学习和发展。
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适合的阅读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通过心理学家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想要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和能力,就一定要给学生创建良好且轻松的学习环境,推动学生心理状态达到最佳,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智力、潜力、创新能力、发散思维等被有效发挥出来。所以,想要培养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就一定要给学生提供适合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提升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静、奇、秀、险等特点,然后让学生对桂林山水进行描绘,创造,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有效激发,课堂教学气氛被点燃,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阅读,阅读的同时还要对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进行绘图。通过绘图创作来给学生构建适合的情景,不仅使课堂氛围得到活跃,还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得到发挥,从而实现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而提升创造性思维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提问的过程就是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对所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质疑和提问,那么也就表明学生不能主动的对知识进行学习,使得学习内容过于流程化。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要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促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各项能力。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或者是有疑问的问题时,语文教师不要对其进行打压,而是要充分鼓励学生的质疑行为,这样就能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和瓶颈,有效培养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见解,使学生在认知真理的同时,还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2]。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文时,教师要在学生进行阅读以后提出自己的质疑,这时学生就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如“为什么她不点一堆火来取暖?为什么没有人来帮助她?”等等,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创造这一文章时的社会背景等,然后让学生通过细致阅读和分组讨论来找到实际答案,而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发散思维,还提升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水平。
(三)发扬民族,是学生认识到自身主体性地位
想要学生能够主动且积极的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真正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就需要教师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体会到公平性。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教师要先建立起真正为学生进行服务的思想,尽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所需、学习水平、认知情况等,并对其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进而保证阅读教学能够符合学生需求。其次,要保证师生关系的平等性、民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个体,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而学生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最后,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课外拓展的读物,促使学生能够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加强他们自身的主体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对文章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的日子都是怎么度过的,分组探讨未来的日子该怎么度过,这时教师再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阅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文章,例如《落花生》等。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只能够对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不单单是素质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还是时代发展的切实需求。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期间,就要尽可能为学生创建宽泛、轻松的阅读环境以及学习空间,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促使他们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其自身良好的创新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张鹏元,刘秀霞.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41):334-334.
[2]余美英.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3):74-74,77.
[3]汤秀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刍议[j].读写算(教研版),2015(19):364-364.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篇九
浅谈课堂教学语文论文
在课改前我们实验区一直推广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教授的目标教学。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这种模式不断的显现出多种弊端,为此大家都在探索、总结,试图让两者优势互补。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我认为:目标统帅课堂、理念引导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强化实践生效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认清的思路,具体阐述如下:
一、目标统帅课堂。我们知道目标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导向,是课堂的灵魂。整个教学活动只有在教学目标的控制下扎扎实实地进行,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学科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中对语文素养包含的内容这样概括:“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动用祖国语文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如果我们再来研究会发现它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方面: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诵读②词语的理解和运用③识字写字④字、词、句、段、篇的积累⑤语感、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⑥阅读与写作⑦口语交际和实践能力⑧文化品位和知识视野⑨审美情趣、情感态度和思想观念。这九个方面几乎包含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牢牢把握这九个方面。确定一定的教学目标,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教材在课文中没有确定统一的目标,并不意味他们主张无目标教学。课文目标的制定要注意这样几点:一是体现课文特点,每篇课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个性。从这个特点出发确定教学目标,是课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二是切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是通过教学过程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也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目标的确定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也必然会导致教学的整体失误。三是展示教学个性。因为适合自己个性的教学目标自己运用起来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四是认真研究目标,尽量使其细化到每一本书,每一个单元,每一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而在每一个目标的统帅下寻找达到该目标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如: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续写、改写、局部扩展,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可以把认识人物的个性和关系,理解童话的深刻主题作为主要目标,也可把欣赏情节安排的巧妙,认识课文的结构特点作为主要目标,还可把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表演,培养学生理解和表演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口语交际与实践能力统帅的环节就应该让“辩论会”“演讲赛”“即兴表演”“课本剧”“班干部竞聘”等活动成为我们课堂的主要方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与实践能力。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所统帅的环节就应该有“词语联想”“请你谈谈这个词”“一词多用”“用词写句”“连词成段”等活动。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选择、创造适当的教学策略,我们的课堂才会在目标统帅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的学生才会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才会成为学生的乐园,成为教师、学生共同交流的平台。
二、理念引导教师。理念是行为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也必须在把握理念的的基础上才能启步。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认为这四个基本理念应这样把握。
⒈语文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我们教学的基本理念,我们必须让“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进步,有一个发展”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这样,教师眼中才不会有差生,才能真正作到因材施教。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教学评价才会更加适合学生。这样各种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得到信任的优越环境中学习,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发展,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2、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民族性特点。首先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告诉我们学生接触到的语文是文化的载体,由于文化内容的包容性、多维性使其在不同的大脑中产生不同的反应,这是很正常的`。因此,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育应重视“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不会拿着唯一的一个“标准答案”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学生回不到这个答案上,老师的教学便不成功。把握了这一点,教师才会对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思索的独特性判断倍加珍惜。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束缚,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蕴含于学生个性中的创新精神才会得到培养。象袁振国在一本书中所说的“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应该是鼓励人们标新立异,有利于人们自由表现的宽松的文化氛围”。其次是实践性和民族性。既然语文具有实践性,那么就应该在实践中去学习。特别强调语文课“不宜刻意追求征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为追求系统和完整会走向经院式或应试教育,掩盖语文实践性特点,而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并不是从系统的基础知识中转化而来的。语文教育的民族性要求我们的教学要符合我们母语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3、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其核心理念是积极倡导逐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灌输——训练“的方式是语文教学的法宝,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是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霸权,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充满了学生发现、质疑、思考与探究,也伴随着教师的点拨、启发和引导,课堂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有了这种理念的引导,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得到解放,主体意识才会不断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被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会在对话的过程中得到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阅读感悟的机会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变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自主的创造性学习,变被动的机械训练为主动的知识探求,要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互相协作中解决问题。如《为你打开一扇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用散文诗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的特征和作用,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文学的魅力。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方法教学,要“讲”清楚并不容易。而一位老师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朗读课文以后,与学生共同交流对文学的认识和体会,谈了自己少年时代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以后的感受和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打开了学生的心扉,激发了学生交流的欲望,不少同学还仿照课文的语句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自己心中的文学是什么。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4、树立大语文课程观。这是一个全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这就是说,语文课程要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是课堂、课本。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实践课程。它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和平台。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篇十
论文: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新课程改革以其自身特有的魅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沐浴在春风中,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向前走,我越来越感受到:它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它给予了广大教师滚滚的新鲜“血液”。在不断地“充电”和“造血”过程中,我和我的学生一道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一册和第二册”。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领悟着新的理念,透过新课改,看到学生学习的热情,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方法到学生,我都有了新的认识。
一、教给识字方法,善于识字
我告诉小朋友:我们中国的汉字很奇妙,一个汉字可以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首儿歌、一个故事。课堂内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熟带生、偏旁带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分解部件、编歌谣、顺口溜、猜谜语、小组合作、游戏识字等,采用多种方法记住字的音、形、义。
我鼓励儿童自编句子、儿歌、谜语,鼓励学生从身边,从书报上找到刚识的字,在语言环境中及时巩固识字,并和学生一起参与。例如,我教学“丛”字,顺口说了一个谜语:“两人桥上走”,马上就有学生说出了“江”“照”“日”“田”等字的谜语,学生们根据谜语很快就记住了生字。例如教学“雪”字时,我就用猜字谜的方法,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大雨冲倒一座山”。我还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找一些不相关的字词连成自认为觉得有趣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这样既巩固了生字,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们都很乐意做这样的“发明创造”。每一课识字完毕,我还让学生总结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如:记部件、熟字加偏旁部首、熟字换偏旁部首、找形近字、找同音字、找相关字等等,学生们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识字方法。
游戏识字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啄木鸟”游戏: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认读生字或词语,读对的词语请大家跟读一遍,读错了,可自己做“小小啄木鸟”主动起立自我纠正。如不站起来自我纠正,其他同学再争做“小小啄木鸟”帮助纠正,若纠正对了,大家就跟读,若还是不对,其他同学再争做“小小啄木鸟”依此进行。还可以用“送信到家”、“对号入座”、“情景表演”、“叫号出征”、“画文展示”等进行游戏识字教学。
二、学会欣赏与合作,乐于识字
一个人拥有一件快乐的事,把他告诉另一个人,这样世上就有两个人拥有了这件快乐的事,快乐在传递中延续。把这一平凡的道理应用于识字教学,你认识一个字,我认识一个字,两个人一交流,两个人就都认识了两个字。全班几十个人,两两交流,识字的数量将成几十倍的递增。我就曾尝试着让学生一天识一个字,当一回小老师,把你认识的这个字写在黑板上,教给其他小朋友,还可要求他说出他记住这个字的方法,他就成了一字之师。有时由于时间不够,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每4人或6人为一小组,每个人当一回老师把自己平时所认的字教给组内的小朋友。在学校时可以当同学的老师,在家里也可以当小弟、小妹、父母、爷爷、奶奶的老师。
为师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在教与学中得到提升。教会了别人,也巩固了自己所学,在交流中人人为师,这样识字教学中就多了一份快乐,多了一份进取,多了一份责任。
成就动机是低年级学生课外识字的最大内驱力。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识字成果的愿望,而学校举办“识字大王比赛”、“故事大王比赛”、“美文诵读比赛”等活动,谁在识字活动中认的字多、记得牢,就能被评为“识字大王”、“故事大王”。
多了一双欣赏的目光,多了一份与人合作的心,同学们的识字真可谓是情浓浓,乐融融啊。
三、联系生活实际,持于识字
汉字的创造来源于生活,识字教学也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汉字,教育小学生识字应注重重复记忆,让所学的字无数次的重现于学生眼前,只有留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处处把字识。日积月累,天长日久识字的数量就会与日俱增。例如上街去买东西,一路上店铺鳞次栉比,商店里,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店铺的招牌,商品的名称,商品的说明书等,认出自己学过的字,加以巩固所学,对不认识的字,可以问一起去上街的同伴或亲人,也可以记下字形,回家去问家长或老师,也可以请出不会说话的老师——字典公公来帮忙。又例如认识了同学,记住他的姓名,全班的小朋友的名字都记住了,一、两百个字也就认识了。如在家看电视时,要求学生多看上方或下方的字幕,张嘴读一读这些句子,认一认你见或学过的字,加深对所学字的记忆;看到家人看报,也凑一份热闹,在一旁读一读,朗诵几篇;过年过节,亲人来信了,发短信了,也去读一读,有时也写一写信;过年时家家贴上的对联,认一认,抄一抄,记一记……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这就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留心,处处留神,让识字与生活同步。
识字写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而且识字量较大,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有采用形式多样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掌握多样的识字方法,促进学生识记效果的提高。总之,我们只有因地制宜、灵活多变的选择恰当的识字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加热爱语言文字,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快乐。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篇十一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论文
一、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语言在信息多元化和交流复杂化的环境下,要求其使用者具备足够灵活的思维以满足复杂的语言需求。语言的复杂变化形成不同的信息,传达不同的意思,语言的变化需要思维的变化,思维的变化带动语言的变化,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创造性的思维有助于语言的灵活运用和表达。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文学科也可以看作是思维学科。在中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从语文的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创造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从社会性质来看,语文知识是语言在交流过程中心理现象的直观表达。语文教学是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工具,语文教学既能够使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又能够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创造性思维又能够推动语文教学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如何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
小学语文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巩固基础的阶段。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在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开始,因此打好思维基础是创设中学语文教学思维环境的第一步。此阶段,在教师的指引下,搜集信息源,储存大量信息,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放开眼界,放眼世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索取无限的知识。建立良好的学习机制是创设良好思维环境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学习机制是一个系统过程,其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在的动机是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动力。通常创造良好的学习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给每个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赋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其具有触发创造性的空间。第二,不同类型的学生区别对待,对于具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给予充足的支持与鼓励。第三,尝试性地给予学生思维目标、内容和方向,使其具备创造性思维动机。
三、独具创造性的“教”与“学”
语文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是实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对语言的掌握,以便能够顺利地在交流沟通中运用,另一方面就是实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有创造性的“教”与“学”的方法与之相适应。教育质量高低的衡量标准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培养和发展了良好的创造力,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法独具创造性,还需要学生的学法同样具备创造性。
(一)创造性思维与教法
1.课前演讲创新。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训练要与思维训练同时并举。”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前都会设置学生演讲的教学环节。演讲是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方法,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还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在设置演讲题目时,应着重几个思维方面的训练,比如:扩散思维、摆脱习惯性思维、想象联想、缺点列举、愿望举例等。
2.课堂提问创新。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普通的知识讲述不一定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与参与的欲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问答,最能吊起学生的欲望,且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状态,因此,老师应准确及时地抓住这一时机,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畅所欲言,进而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开发。比如:设想性提问、发散性提问、质疑性提问、延伸性提问、创造性提问等。
3.课型结构创新。语文课堂教学中,每堂课必须具备一定的课型结构,每个课型结构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基础非常重要。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内容准确设置每堂课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比例及顺序关系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其课型结构可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课程结构可设置为自学诱导讨论式课型结构和示范答疑课。
4.课后作业创新。课后作业的布置须具有延续行,最好与课堂授课内容或者课堂教学目标具备关联性。第一,充分利用课堂的“意犹未尽”,利用课堂文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题进行训练,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堂上的发散思维延续到课后,进而为下一堂课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第二,通过情节的续写和内容的扩写进行训练,比如选择当堂课的课文进行思考,对文章进行发散性和创造性的想象。第三,通过句子仿写和事例补写进行训练。第四,通过话题作文进行训练。
(二)创造性思维与学法
在倡导“人本”与“人文”的语文教学理念下,老师的教法固然十分重要,但学生的学法却应占据主导地位。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重要。
1.探索“课前预习、课中对话、课后拓展”的互动学习体系。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也是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预习不但要具备引导性,还需具备展示性,让学生准确掌握“一问”、“二读”、“三说”。课堂中,通过实践体验,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语言再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关联问答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课后运用拓展延伸策略,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
2.探索“互动、创新”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发地去获取知识信息,开拓知识获取的渠道与空间,进而摸索学习的规律。运用阅读,让学生用心灵去体验文章,自由地感受文章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除了个体学习之外,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对于获取的信息,大胆地提出质疑,然后寻找理论与实践支持,主动积极地探究信息。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篇十二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性论文
【摘要】艺术性的教学,重视学会学习,关注学习活动的动机,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求知欲;设置悬念;学会学习。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阵地。中学生自制力较差,对世事的接触较少,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很强的注意力。教师如果不注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40分钟的教学都放在分析课文、传授知识上,就会使中学语文课变得枯燥五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求教师注意,巧妙地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将一些与课文有关联的乐事、趣事、知识穿插在教学中,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这样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达到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堂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
1.激发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中学生的好奇、好胜、喜欢探究新异事物的特点,课堂教学内容要有新意,用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了“情”,继而便有了“趣”。如《春》这篇优美的散文,在讲授时,我摈弃了传统的讲法,采取向学生提问的办法:春天的活力是通过什么景物传神地表现出来的熣庋就引发了学生对春天的兴趣和对其所表现内涵的探索心理,继而在读“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时,明白“钻”、“闹”、“抚摸”、“笼”字的形象比喻,掌握了“春的.活力给人带来的是希望和力量”的主题。
2.设置悬念。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悬念设置巧妙得当,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学生进入知识的“迷宫”,接受知识要点的时间就快。如《荷塘月色》的悬念设置是:写“荷塘”?写“月色”?还是二者都写《药》这篇课文中的“药”指的是什么熚什么以它为题熤钊绱死嗟奈侍猓使学生在不断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的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受到极大的启示。通过这种方法组织的课堂教学也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了学生。学生通过教师巧设悬念组织的自学训练,学会了在学习中多提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
一堂富有成效的教学课,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的。而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形成,离不开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激思,不失时机地点拨,或板书、或演示、或讲解、或讨论,使学生在轻松中紧张地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对于质疑问题提出异议的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形成活跃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鸿门宴》中惊心动魄、刀光剑影的场面,借助语言、神态、动作,讲出课文中“忠”、“勇”、“威”、“壮”、“智”,在课堂上掀起波澜,把故事情节逐步推向高潮,达到教学目的。
4.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要在有限时间内按时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学的节奏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能力,又要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学有所得。正如古人所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上课之初,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一节课上来,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课时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无意注意,但在讲授教材重点、难点时,节奏要放慢,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解决问题。而对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简单知识,教师只要略加提示,一言带过,加快教学节奏。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适当放松。在课堂要结束时,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的注意力又回到了有意注意。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使学生思维进入积极、活跃的境界中。
5.简洁生动的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说话能力的高低,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简洁、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丰富学生的想像,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例如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采用叙述加朗读的教法。用深沉、低婉的语音讲述总理逝世、举国上下悲痛欲绝的场面,长安街十里相送,群山肃穆,江河挥泪的场景,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感情与全诗的激情融为一体,使学生领略了诗的语言魅力。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必须从中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合格的社会建设人才。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篇十三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读写训练
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教法。我国著名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观点鲜明、坚决,反对把死记硬背作为中国传统语文的本质特点的观点,明确提出:语文阅读教学,要注意以读写实践为主线,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课堂上如何加强学生的读、写训练,培养语文能力。
一、加强朗读训练,不断积累丰富、规范的书面语言。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难点。《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既然如此,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但是,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思想呢?加强朗读训练,无疑是最佳的途径之一。因为朗读便于言语本身的记忆,能够将文章的语言转化为读者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从而丰富词汇,发展自己的语言;同时,在朗读的过程中,朗读者还会被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所打动,获得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发展思维水平,不必经过画蛇添足的分析,无需微言大义的阐释。特级教师李吉林曾经说过:“老师的讲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以读代讲。讲读课文时,一些内容浅显易懂的课文或段落,教师不需讲解,可让学生自读,在读中得到理解。如《景泰蓝的制作》一课中,我在讲解每一道制作工序的基础上设计思考题,放手让学生自读,如“掐丝”这一段,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什么叫掐丝?2、如何掐丝?然后根据老师设计的训练要求填表汇报。学生的读代替了教师的讲,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2、实物文章对照读。所谓实物,是把看得见、摸得着的器具、实物、挂图、图片等,可指导学生图文对照读。如在教学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先指导学生看荔枝图,并联系实际,初步感知荔枝果实的特点。再找出文章的二――十自然段,指导边读边对照图,详细了解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的知识。通过这样训练,达到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目的。
3、重点地方反复读。课文中重点或难点部分,教学时可采用多种方法反复读。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的四至六自然段,我首先让学生自己默读,慢慢地感受《荷塘月色》的静穆美和情景交融的境界;接着让学生自读,并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最后齐读,加深理解,这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走进朱自清了。
4、精华语句段欣赏读。一些课文文质兼美,能够陶冶情感,培养学生的美感,对于这些内容可以指导学生欣赏读。如《珍珠鸟》虽是散文,但其盎然诗意并不亚于诗篇。那细腻的笔触、委婉的风格、清雅的格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意,直若一首动人的抒情诗。如作者对人鸟相亲的一段描写:“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接下来,见主人如此友善,便“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最后,“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对美的感受力。
5、中心开花读。一些课文可根据教材特点,改变那种遵循教材内容顺序的读法,采取直奔中心或重点的变序读法。如教《拿来主义》时,我先引导学生朗读第七自然段:“所以我们要动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然后导读前半部分,了解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再导读后半部分,理解“怎样拿来”,最后导读全文,体会感情。
6、对号轮流读。篇幅较长,段落多的文章,要求学生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稍作准备后,指名按顺序每人一自然段轮流朗读。读后互相评议,看谁读得好。
此外,还有教师示范读、分角色朗读等方法。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还使学生不断积累了规范的书面语言,提高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以读带写,读为写引路。“以读带写”指的是充分发挥范文对写作的指导作用,读为写引路,读为写创造条件。语文教材中可供选择的写作“原型”是很多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原型,有目的地突出可供借鉴的东西,进行多各形式的写作训练。“以读带写”的方法,大体可分成以下两类:
1、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说明方法、构段方法等,进行句子、片断、篇的训练,完成阅读向写作的知识迁移。如《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散文,是作者从不同位置来观察同一景物 ―― 小屋,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写作方法。学完此文后,我便要求学生用“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写《乡间小路》,并要求写作时展开联想。通过写作,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培养了想象能力。《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说明文,本文按制作过程来写的,并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学完这一课之后,我要求学生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写一篇介绍自己熟悉的小事物的说明文,通过练习,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写作能力。
2、以课文为材料进行写作训练。续写、缩写、扩写、改写、读后感、评论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些练习不仅使学生练了笔,还可以促进他们研读课文,提高概括、分析能力,发展思维。如学《项链》引导学生想象玛蒂尔德听到佛来思节夫人的惊叹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合理地续写玛蒂尔德的心理。通过训练,可以看出学生对原文理解的程度,还可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篇幅长的课文可指导缩写,以突出原文的内容,如《百合花》。一些对学生有深远影响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或评论。如《庖丁解牛的启示》、《纳谏赞》等题目,联系范文,学生常能有感可发。学《珍珠鸟》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人类环境、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具体情况,谈个人的体会。
三、以写促复,多向联系。这种方法,就是紧扣课文巧设文题,促使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去复习巩固有关课文内容,增强阅读分析与剖析事理的能力。训练的类型如下几种:
1、辨同求异,横向比较。在复习时,将多篇课文,就其思想内容或表现形式等作横向的联系比较,辨同求异。如《芙蕖》、《荷塘月色》两文都写荷,而表现手法不同,可让学生作文比较异同,体会类似题材的不同描写角度。这一类的联系比较,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温故而知新,大大激发了求知欲。
2、一“旨”联多篇,即用一个主旨来统率有关多篇课文材料。如学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后,出文题《在鲁迅墓前的讲话》,要求以鲁迅的思想精神为中心,结合各册课文中鲁迅作品及有关评价鲁迅的作品,加以概括评述。
读是写的前提和基础,写是读的目标和归宿,读写结合,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只要我们结合要求有目的地运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读写训练的凭借和实例,那末,学生肯定能够在模仿、借鉴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责任编辑:魏广元)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篇十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论文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个主要元素,二者相辅相成。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更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引导预习,培养习惯
1、明确预习过程和方法:
可拟订出预习三步骤,那就是至少读三遍书:读第一遍,读准字音(注意生僻字、平翘舌、轻声、儿化、等),圈出生字并注音,标出自然段;读第二遍,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等),用括号勾画好词,横线勾出好词,波浪线勾出好段;读第三遍,读出自己的体会,分段、概括主要内容,查找资料。
2、培养预习习惯和能力:
学生明确要求后学习就更有方向性,可以高效率完成预习任务。同时,教师与家长共同监督检查,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逐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反复监督和反馈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得到提高。
二、互动课堂,协同发展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要实现教与学行为的转变,就必须把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写,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思路和以“导入、讲解、练习、巩固”为环节的传统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思路,以“导学、交流、释疑、训练”为环节的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
1、紧扣主旨,巧妙引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所以,教师要紧扣文章内容和情感设计出最自然、最精妙的引入,可以是谈话引入、激趣引入或者创设情景,一般创设情景的效果最好。(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围绕学习目标构架出探究的空间,来启动学生的发展性学习。不能直接呈现知识,而是要呈现真实的问题,给学生留下想像的空间,以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整体感知,注重双基:
检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可随文识字解词,强化错字纠音,注重双基。自由朗读时老师同读,这样才能协同发展,共同成长。需要注意的是,在检查预习时,朗读反馈人数多不代表读的层次高,要从读的遍数转变为读的形式多样再到读的层次多,质量高。主要内容的概括,要每个环节落实,不能走形式,不能形同虚设。
3、个性阅读,品味感悟:
要首先让学生与文本直接进行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验感悟,可以很好地理解文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语文能力。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设计层层递进的引言引导个性化朗读,同时注重师生互动评价,对于难点的教学可结合插图观察,但一定是先感受语言文字再结合图画理解。同时学生在个性化朗读中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得深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进行品词析句时,老师不能把词语的理解生硬地强加给学生,一定是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4、亲身参与,拓展延伸:
“学生不缺才能,缺的是发现;不缺进取心,缺的是鼓励;不缺好奇心,缺的是引导;不缺潜力,缺的是发挥潜力的平台。”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小组巡回指导,帮扶释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老师只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课堂上,教师的微笑着上课,不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教师语言准确、精练,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和感召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正确正面引导,极力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和欲望。另外,调控课堂时间要有取舍,拓展延伸相机切入,升华学生的情感。
总之,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简单、机械的重复学习中解放出来,参与到实践、探索、交流的主动学习过程中来。因此,对新课程的实践还要不断去探索研究。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篇十五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段训练教育教学论文
摘 要 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要选好语段,选准语段。而确定一篇课文的重点语段,要从全面考虑,要看教学目标、全文结构、表现中心、塑造人物等多方面。
关键词 语段训练 语文教学 课堂
语段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是句和篇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语文教读课的特点,尝试以重点语段为中心,精心设计训练步骤,抓住重点语段组织课堂教学,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一、精心选择教读的重点语段
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要选好语段,选准语段。而确定一篇课文的重点语段,要从全面考虑,要看教学目标、全文结构、表现中心、塑造人物等多方面。
(一)寻找紧扣教学目标的语段。有人说,无目标的教学如饭后散步,有目标的教学如百米赛跑。目标教学能有效地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目标确立了,关键是如何处理、完成的问题。在教学中我总是先寻找能紧扣目标的语段,然后设计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法,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夜走灵官峡》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中心选材”,而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巧妙的选择恶劣的环境 ----雪大、谷深、山高、风狂和特定的时间----夜来表现工人阶级不畏艰难、忘我劳动这一中心。巧妙设疑,层层深入,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恶劣的环境、特定的时间这两方面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找出在全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段是句过渡到篇的桥梁。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段入手,来探究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选材立意的技巧,从而学到构思的方法。抓住了在全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也就牵住了牛鼻子,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总领段、过渡段、总结段等进行教学。
1.总领段。例如《苏州园林》的第二段概括介绍了苏州园林“完美如画”的特点,并从亭台轩榭的布局等四方面对下文的内容作提示,是全文的总领段。抓住了这一段,就抓住了全文结构的“纲”。教学时我就以这一段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学生很快地弄明白了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从而准确把握了文章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及先主后次的说明顺序。2.过渡段。例如《故宫博物院》一文,所写建筑繁多,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为了使学生较快地理清文章的层次,在教学中我就抓住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第十一段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步骤。这一段从结构上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文说明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小结,又点出下文对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的说明;既呼应前文的第二段,又照应了后文的第二十一段,使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从内容上说,既概述了故宫建筑群的巧妙布局,又提示了全文说明的主要对象。抓住了这一段,文章的结构层次、思想内容就一目了然了。因此教学时我就抓住不放,重锤敲打。
(三)找出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语段。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着眼点虽在加强布局谋篇的训练,但不可忽视文章的思想内容。一定的形式总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有什么样的结构就对表现文章的`中心起什么样的作用。因此,我在选择重点语段时,特别注意了以下三点:1.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段。教学议论文,就要抓住揭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段。中心论点是中心思想的概括和浓缩,抓住了它,有助于领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出的见解和主张,也有助于理清文章的论据及论点和论据的关系。2.集中刻画主要人物的语段。记叙文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具体的人和事形象地反映出来的,因此教学时要特别重视集中刻画主要人物的语段。例如教学《故乡》一课时,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一上课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故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哪个?进而要求学生找出集中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语段,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白少年闰土是一个聪明机智、活泼可爱的小英雄的形象,而中年闰土从外貌到思想性格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了一个自卑、衰老、麻木、迷信的木偶人。最后用“当年的小英雄 后为何变成木偶人”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挖掘出文章的主题,从而顺利地完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的写法”这一教学目标。
二、恰当处理语段和篇章的关系
以语段为中心组织讲读教学,必须处理好段和篇的关系,使语段教学和篇章教学以及单元教学目标相一致,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呢?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一)段里出题目,篇中找答案。重点语段如果是全文思想内容和结构层次的浓缩,那就可以从语段的深入解剖入手,由段到篇,以点带面。例如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我把课文结尾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尾至首顺“瓜”寻“藤”。我先让学生认真朗读结尾那段话:“真的……好戏了。”接着提问:“好戏”“好豆”连续两个“好”字,可见“豆”和“戏”非同一般,但究竟“豆”“戏”好不好呢?学生反复阅读,得知豆很普通,戏也乏味。再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我觉得那样好呢?学生兴致勃勃地讨论这个问题,他们找到了如下原因:一是人好,二是景好。这样顺着结尾一段,我引导学生一步步寻上来,作者开篇的“藤”也就找到了。
(二)篇上出题目,段内做文章。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我就先从全篇入手,指导学生从全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了五句,从而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抒情线索。然后由篇到段,再抓住集中描绘白杨树形象特征的第五段及内在气质的第七段,组织学生读、思、议、辩,具体把握白杨树的形象特征及内在气质,深入领会其象征意义。
总而言之,前一种方法由段而篇,抓点带面;后一种方法由篇而段,顾面抓点。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把二者结合起来,只要有利于突出语段教学、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具体的处理方法是可以千变万化的。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篇十六
[小学语文论文]构筑训练型课堂教学结构
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这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而我认为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达到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构筑训练型课型。带着这一认识,在上小学语文课十一册第8课《落花生》时,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
《落花生》是许地山先生的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所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有三个目的:一是要学懂这篇散文之中的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学懂文章内容;二是要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仅是要赞美花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花生这一平凡的事物告诉大家要做有用的人;三是要知道文章采用了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我们要学会用这种方法来写作文。在课前,我就把这些目的告诉大家,再去学课文,有的放矢,学生就容易抓住重点,不会造成学得多而杂,却一无所获的局面。
二.采用多种方法,使课堂训练落到实处。
明确了目的,接下来的任务是边学边练,达到预定的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学懂内容,明确中心及写作方法,我层层深入,在听、说、读、写这四个字上下功夫,设计了各种练习。
如学第一段,在讲解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两个重点词的随句理解练习:
1.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这句话中的“怪”不是本来的意思,在这里作“很”讲,这是一字多义的练习。
2.“……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这里的“居然”是个关联词,是“没想到”的意思。我又用“居然”和“果然”让学生做选词填空,“果然”是“事先就想到的,没有出乎意料,真的发生了”的事。这两个词虽只差一个字,但所用的语言环境和意思是相反的。这样的练习,很清楚地就让学生区别了一字多义和两个字的不同用法,把前后学过的知识连成一体,灵活运用,进行了语言文字“说”的训练。
再如,学“全家人议论花生好处”这部分内容时,我是着重进行了读后理解的训练,先请学生自由朗读全家人的话,再指读父亲讲的两段话,理解之后又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边读边理解,到最后,同学们自然明白了父亲的话就是告诉我们“人不仅要追求外表美,更重要的是做有用的人”,水到渠成,文章的中心也就这样揭示出来了。这篇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说教,告诉我们要怎样怎样,道理是在文章中人物的谈话议论中得出的,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理。讲到这里,不需要再多费多少口舌,学生对写作方法也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这一段的教学,从内容到中心,到写作手法,都是“读”出来的,采用的是“读”的训练。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训练的必要性。
语文不管怎样学,到最后要来考察水平时,“写”往往是重要的一环,写出来的文章漂亮与否,是很能说明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怎样的。所以教学生写好作文这一工作,是需要常抓不懈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及时学习别人的优秀写作方法和技法,把它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落花生》这篇课文中,重要的写作方法是“借物喻理”,这是很值得学习的一种写作技巧,很多优秀文章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如《古井》、《高大的皂荚树》等。“借物喻理”这四个字的意思大家在学课文时已经明确了,关键是怎么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这需要老师帮助他们作一些铺垫。我设计的练习是,请同学们写出这几样东西的最可贵之处。
春蚕:到死丝方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具有牺牲精神。
铺路石:被别人踩在脚下,毫无怨言,默默无闻作贡献。……
通过这样的练习,同学们就心中有点数了,然后再确定一下自己所要说明的道理或要赞扬的精神,选取有代表性的事物,列好提纲,搭好文章的框架,再写完整,再润色,这是“写”的训练。
说、读、写都训练到了,那么“听”的训练该怎样落实呢?其实,在我们以往教学中,“听”已经太多了,所谓的“满堂灌”、“填鸭式”都是老师说得太多,学生听得太多、太杂的缘故。那么学生到底该听些什么呢?我认为,跟文章内容与中心很有关系的背景材料学生该听,文章中比较难理解的重点句子学生该听老师讲,总结性的语句学生也该听,其它内容当讲则讲。面面俱到的效果并不会如想象中好,试想又多又杂的话,学生听了该记什么好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培养能力的课程,所以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一定要注意训练,不断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为此我们可以设计综合能力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按“听练─读练─说练─写练”四个基本环节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功能。
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激发篇十七
创造性思维训练要体现学科个性特征论文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各门学科共同的任务,每门学科应根据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加以落实。
凭借语言文字去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是语大阅读教学固有的特征。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筹维训练跟其他思维训练一样,应注意学习语言和学习思维这两个侧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为思维功能,坚持在语言学习中发展创造性思佳,在创造性思维训练过程中提高创造性运用吾言的能力,使两者和谐发展,相得益彰。
一、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等存在着个性差异,他们阅读同一篇课文会有不同的理解,全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对课文的分析不能过于绝对化,不能以自身的权威给学生绝对的结论,把学生的思维禁锢起来。我们不妨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如对课文中人物的评价,对文章中心思想的领悟,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或者对词句的辨析等。要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敢于对老师所给的结论提出疑问,精心培育孩子们独创性的思维品质。
另外,教师要善于设计能启发学生作多元思维的问或如教学《圆明园遗址》时,给学生一个讨论题──圆明园遗址该不该重建?说说你的理由。这种开放性问题是颇有价值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各抒己见,尽情表达。讨论中有的说不要重建,他们的理由是让中国人民不忘国耻,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的说该重建,因为可以再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还可以发展旅游事业,等等。孩子们有自己的思考,并能自圆其说,理当受到肯定。如果我们在课堂上都能有意识地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课文,提倡思维的多元化,日后,学生就会不受习惯思维及习惯势力的束缚,提出新颖的、别出心裁的观点,创造思维自然得到了培养。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这是一种求异思维活动,必须受到老师的尊重和接纳。但有种倾向值得注意:简单地把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等同起来,把注意力集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层面上,作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发散式讨论,认为只要能求异,就是创新。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只是一概肯定,任其蔓延,既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又把握不住课文中蕴藏的文化内涵。远离语文教学的本体目标,对思想教育和语言学习都无价值可言。所以,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让学生把各自的思考过程说清楚,不能只注意听其说的意见是否新颖、独特,更要看其思维过程和表述中的语言质量,使思维和语言同步发展;
二是要把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相互转化的目的,不能视所有的求异都是有创新意义的;
三是要与潜心阅读文本结合起来,使求异思维真正建立在充分感悟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心智活动的开展与阅读的过程保持一致。
二、在品味语言中培养思维的探究性
探究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只有带着强烈的探究动机,才能面对疑难,敢于进取,大胆探索,产生旺盛的求知欲。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把探究的重心指向语言文字的学习上。
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文中典型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激发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热情。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时,教师抓住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令其善疑、诱以审问──我觉得这句话中偷偷和钻两个词用得不够恰当,尤其是偷偷一词,一般是用在不光彩的事物上,你们的意见呢?当学生思维进入愤诽状态时,就会潜心阅读文本,同时调动起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思考。思考结果是:一个钻字写出了春天的小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们能冲破泥土,挺立起来;偷偷说明春天的小草生长得特别快,当人们不知不觉时,小草已经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我觉得用这两个词与别人不一样,很有新意。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作者在用词造句中的独具匠心。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意识,定会潜移默化地印入学生的心田。
对于那些有着文化底蕴,含义深刻而富有人生哲理的.,以及看似平常但富有思维价值的文字,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或质疑,或朗读欣赏,或比较品味,培养学生的深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在强化运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任何能力的形成都仰仗于实践,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例外。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时时迸发创造的火花,加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语言实践已冲破课堂的范围,注重课堂内外的沟通,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这无疑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就课堂教学来说,语言的实践也跳出了原来单项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开始致力于综合能力的训练,以期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
1.变抽象概括为具体演绎。
文章中有些词语抽象概括了具体事物,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文字的静态分析上以词解词,学生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对抽象概括的词语作具体演绎,能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积累和丰富语言。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的脸流露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一句,让学生把饱经风霜的脸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加以具体描述。这一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课文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词语的理解不是以词解词,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化抽象为形象。这个化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训练的过程。
2.添加来展开的情节。
一篇文章中,作者出于表达的需要,对某些情节未加具体描述,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这就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这一空间正是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诱发点。如《朱德的扁担》中大家劝他不要挑这句话,抓住这个劝字,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谈谈战士们会怎么劝朱德同志不要去挑粮。孩子们的思维闸门被打开了。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摹拟战士们的语言,有声有色地劝起了朱德同志。
3.添枝加叶,拓展句子。
《荷花》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训练:①在冒字前面加上恰当的修饰词语。(例如:使劲地、生机勃勃地、争先恐后地)②想像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运用这种形式鼓励学生依托课文大胆想像,从不同的角度学习表达。
4.延伸和重组。
让学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想像延伸,或要求改变顺序,改换人称,调换题目,变换叙述角度等,对课文作重新组合。如《小珊迪》一课,可以把题目换成我的哥哥,从小利比的角度来写,重新安排材料,改变写作的顺序,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又如教学《打碗碗花》,讲读结束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续编我与外婆的对话:有一天,我和外婆又从水渠边经过,我看见那开得十分异样的打碗碗花,想伸手去摘,外婆见了,连忙阻止
以上这些设计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掘教材中可利用的信息,依托课文找到创造性思维与想像之间的契合点,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想像。于是,想像推动了创造性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活动又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这正是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