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见字如面读后感800字(七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见字如面读后感800字篇一
《见字如面》读后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见字如面》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见字如面》读后感1000字:
汉字,世界上最难的语言,但同时是最有魅力的语言。毛笔字、硬笔字等多种体现方式,更给人直观的赏析。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汉字带你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信件,用汉字传递的一页小舟,承载着一个又一个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那尘封的历史与丰富的人性之窗。
《见字如面》,此书为人们打开了中国书信宝藏的大门,全书节选了若干历史时期的信件,并以原文、图片等形式,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在如今的年代,随着互联网、手机、自媒体的兴起,信件仿佛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人们越来越喜欢方便快捷的电子邮箱、微信、qq等联系方式。人们的沟通越来越便捷了,但是信件中那字里行间流露的纯真的情感是无法替代的。
记得一篇往来回信,黄永玉写给曹禺《你多么需要他那点草莽精神》与曹禺的回信《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淋漓尽致的体出两位艺术大师的精神境界。黄永玉,著名画家、作家,中国画院院士。曹禺,中国现代话剧是上成就最高的创作家。信件故事发生在1983年,历经浩劫的两位大师重逢,互相探讨艺术创作的信件。
信中,黄永玉直言“我对你要严厉,你心不在戏中,你失去伟大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的灵通宝玉。”言辞恳切又犀利,在他的心中曹禺乃是大师水平,应该用更加严格的标准来衡量。面对好友的直言不讳,直白到气愤的批评与不甘,曹禺大师如获珍宝,特装裱信件摆放于家中显眼位置。回信说到:“这句话射中了要害,我浪费成熟的中年到了今日,这个年纪,才开始明白”。两位大师不仅是生活中的好友,更达到了灵魂上的碰撞。大概有才华的人、有真正成就的人,反倒是最纯真、质朴的。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始终不忘初心,保持那可爱的品质,不断前行。
还记得不经意整理衣柜时,于精美的铁盒子中发现了满满一盒子信件,是母亲珍藏的我大学时的往来信件。信中多是生活中琐碎的事件,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的问候与关切,读后感.但是看到母亲的字瞬间泪崩,每一个字里都是母亲对我浓浓的爱,浓浓的关切,可惜当时年纪小,并没有读懂母亲那一颗担忧的、只愿我一切安好的心。这可能就是信件的魅力,它留存下来的魅力,让你在回读的时候总是有那样新的感受、新的欣喜。
《见字如面》每封信都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着你生活中的缩影,都触及一些你内心深处的感受。在当下光怪陆离的快节奏生活中,不想迷失自己,就尽量让生活节奏慢起来,提起笔,给你想念的人写一封信,道出心中的话。也许会催发出意想不到的惊喜,为了写一封信“耽误”点时间,值得。作者:麻慧博,希望能帮助您!
见字如面读后感800字篇二
书信,在古代,是和朋友亲人联系沟通的一种方式,如今,科技快速发展,很少有人还会写信。
然而,自从我读了《见字如面》这本书之后,对书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见字如面》是一档电视节目的衍生品,全书收录了七十六封承载历史片段的信,像文学作品,但因其私密性,所以又满载真情。它们是一个个引子,让读者深入其内核,了解那段背景。
看完全书之后,最触我泪点的书信,无疑就是邱文周写给女儿的信——《这一次,爸爸决定要躲好久好久》和十年后长大后的女儿写给邱文周的回信《爸爸,这一次我可以哭了吧》。
邱文周在得知自己面临不治之症,他选择编织了一个童话。他给自己六岁的女儿写了一封信,发起了一场十年之约的捉迷藏游戏,用最梦幻的谎言,暂时遮住孩子的双眼,捍卫了孩子美丽的童年。这样的爱,因此超越了生死的界限。
十年之后,邱文周的女儿给他回了回信,句句直戳泪点。例如,“你的魔法让我变得很坚强”等等。看到最后——“可惜,比赛结束了。爸爸,我赢了……我是不是可以哭了?”早已泪奔。
除了此类家书,还有情书。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徐志摩和林徽因以及张小曼的情爱纠缠。面对爱情,有些人只追求曾经拥有,哪怕飞蛾扑火;有些人却甘愿把爱埋藏,留下华丽的转身与最美的回忆。
历史是一面镜子,请让我们一起从书信中捡拾这些碎片,感受那至真至纯的情感,那些苦与乐、义与善,那些无奈与坚持,古今有共鸣,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不失是一种珍贵的人生启迪。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曾经,李春波的《一封家书》风靡大江南北,用书信的方式表达了儿子对父母的关切和思念。虽然今天电子邮件和短信更多地取代了书信的存储介质,但同样的表达方式依然延续着,它如同一辆直达心灵的火车,搭载它的人们沉浸往事,轻轻述说,他们喜欢“让心灵去旅行”。
你会写信吗?你有过笔友吗?打开书信,他人的生活扑面而来。而在信与信的中间,是美好的等待。玛丽是澳大利亚的小女孩,马克思是美国纽约的大男人,他们用笔和打字机交流,那跨越大洋的鱼雁书连接了两个人的生活,对彼此的触动让生活多了一份意义。他们也曾误会,玛丽终于决定去看马克思,马克思却溘然长逝。但玛丽笑了,他们是彼此理解着,他们融进了彼此的生命。
(1)玛丽和马克思为什么能成为笔友?
(2)马克思的“疾病”有何症状?
(3)他们产生了怎样的误会,又是怎样消除误会的?
“亲爱的玛丽?黛西?丁格尔,非常感谢你的来信,我是在我的暴食匿名研讨会后,晚上九点十七分打开你的信的。我正在努力减肥,因为我的心理医生伯纳德?哈斯豪富告诉我健康的身体等同于健康的思想,他说我的思想不太健康。你给自己画的画非常生动有趣,我还从来没见过澳大利亚人呢。……我小时候虚拟了一个看不见的朋友,叫拉沃尔利先生,我的心理医生说我不在再乱丢垃圾,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违法,烟头很糟的,他们一旦被冲到海里,鱼开始抽烟,他们会对尼古丁上瘾的,我只是开玩笑,烟头在水里当然不可能点着的,并且,鱼也没有兜可以放打火机。我今年44岁,我有八套颜色大小都一样的运动服,我重352磅,有六英尺高。……我人生中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地铁里搜集纪念币,我的第二份工作是在叶都的犹太人食品店打工,我专门看管生产犹太烤饼的机器,我是犹太人,并且曾经信仰上帝,但自从我读了很多书以后,我知道上帝只是在我的想象中虚构出来的,人们愿意信仰上帝是因为上帝总是无所不知,想什么是宇宙的起源,小虫子会不会进天堂,为什么老妇人的头发是蓝色的。尽管我是个无神论者,我还是会戴着我的犹太圆顶小帽用来取暖。我的第三个工作……纽约是个非常繁忙而且喧嚣的城市,我更喜欢住在安静一点的地方,就像在月球上,我不喜欢拥挤的人群,闪亮的灯光,突如其来的噪音或者浓重的气味,这些纽约都有,尤其是那些气味,我出门的时候一般会戴上鼻塞和耳塞,这样我好受一点。我觉得人们很有意思,但却很费解,不过,我觉得,我肯定会理解并信任你的,你好像很快乐,我觉得你肯定闻起来想只小虾,因为我知道澳大利亚盛产虾类。……期待回信,你的美国朋友,马克思?杰里?豪沃兹。”
(1)这是马克思回复给玛丽的第一封信,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
(2)马克思的哪些话进入了玛丽的内心?
见字如面读后感800字篇三
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就如同开出一部时光穿梭专列,大千世界,人生百味,云集至此。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国文化节目《见字如面》观后感,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文化节目《见字如面》观后感篇1 从《见字如面》大全第一期,观众可以看到,每期60分钟的时长里有至少七封信,除了明星的演绎之外,还有文化嘉宾坐阵第二现场,品鉴明星的表彰,并对每封信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第一期节目,《见字如面》就如同开出一部时光穿梭专列,大千世界,人生百味,云集至此。
8位写信人逾越古今,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扫六合军中的大头兵黑夫和惊,又有唐代大家韩愈,民国洛神萧红,当今艺坛宿将黄永玉、曹禺,宝岛歌后邓丽君和蔡琴;而收信人更是洋洋洒洒,父母高堂,好友亲眷、吃瓜群众,甚至还有一条鳄鱼!
8封信给出情感体验也非常丰富:黑夫与惊与家人的儿女情长、与他们的大哥衷至死不渝的兄弟情深;萧红把对弟弟的思念上升为对抗战取胜的信念:中国有你们,中国不会亡的;韩愈借骂鳄鱼,祭出这篇指桑骂槐敲山震虎的檄文,一片拳拳爱民之心;蔡琴为前夫杨德昌逝世致媒体的公开信,呈现出一个女人的深情与失落、痛苦与超脱,更表达了一个女人的大爱;黄永玉与曹禺之间呈现的是君子之交真如
1 铁,赤诚相见,见骨见血,而邓丽君和她亦师亦友的教师庄奴的交往,则呈现了友情的另一面,愉快轻灵,心心相印。
第二期即将上线的节目,从前两天推出的单曲看既有民国才女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又有“三体老爸”刘慈欣用科幻向女儿抒情,真可谓跨度奇伟。这一集,即将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情感巅峰体验?销魂蚀骨的爱情?感天动地的亲情?奇异美好的友情?让我们拭目以待,洗耳恭听。
中国文化节目《见字如面》观后感篇2 近期,一档读信的节目火了:一封封信,几位老戏骨的深情讲述,使得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引起观众的共鸣。
随后,央视的《朗读者》炽热开播。3月4日,麦家登上讲台,现场朗读了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并分享自己与儿子麦恩的一段往事,让观众不觉间涕泪俱下,有人甚至将这封信封为“20xx最感人家书”。
《查令十字街84号》里写道:“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不被察觉。”而书信,正是这样的保留情意和时间的特别方式。
书信,历来是人们流露真情的方寸之地。家人之间,通过家信能够淋漓畅快地表达真切的关爱;情人之间,有时候当面无法表述的情感,通过书信就能够向对方表达出白话无法传递的细腻、动人的情感。
当人们在电视上津津有味地聆听一封书信时,他们聆听的是什么?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心理的共振。
认真看,观众不难看出,整个读信过程,归亚蕾的眼睛都是通红
2 充血状态,这是她为准备节目而熬红的。她把自己要读的信件反反复复地看,少说也读过二三十遍,很多信件都到了可以脱稿的地步。
张国立也在第一期中两次登台,一次他演绎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一次他和王耀庆携手演绎黄永玉和曹禺的往来书信。朗读韩愈脑路清奇地给鳄鱼写信时他敲山震虎、恣肆挥洒,演绎中国莎士比亚曹禺回复朋友黄永玉率真的艺术批评时,他收敛沉潜,豁达稳重。
对于一个身兼数职的当红实力派而言,张国立的行程从来都是满满当当,但他仅听到“见字如面”四个字,就被深深打动,决然决定挤出时间前来。对于张国立来说,表演艺术家的称谓实至名归。观众对于他的每一次亮相都给予高度赞扬,认为他都已经不是表演,而清楚就是最真实自然的写信人自己。
台湾演员王耀庆,在《见字如面》舞台上一扫过去观众对他“全中国最合适扮演金领的演员”的定式思维,展现自己的多元形象塑造才华。“一张面孔下隐藏着无数的可能性”成为观众通过《见字如面》对原本就魅力四射的王耀庆新认识。而他自己也表示,在《见字如面》投入到完全不同的写信人的角色里,非常具有挑战性,也非常过瘾。
见字如面读后感800字篇四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见字如面》读后感1600字
导读:读书笔记《见字如面》读后感16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见字如面》读后感1600字
书信,在古代,是和朋友亲人联系沟通的一种方式,如今,科技快速发展,很少有人还会写信。
然而,自从我读了《见字如面》这本书之后,对书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见字如面》是一档电视节目的衍生品,全书收录了七十六封承载历史片段的信,像文学作品,但因其私密性,所以又满载真情。它们是一个个引子,让读者深入其内核,了解那段背景。
看完全书之后,最触我泪点的书信,无疑就是邱文周写给女儿的信——《这一次,爸爸决定要躲好久好久》和十年后长大后的女儿写给邱文周的回信《爸爸,这一次我可以哭了吧》。
邱文周在得知自己面临不治之症,他选择编织了一个童话。他给自己六岁的女儿写了一封信,发起了一场十年之约的捉迷藏游戏,用最梦幻的谎言,暂时遮住孩子的双眼,捍卫了孩子美丽的童年。这样的爱,因此超越了生死的界限。
十年之后,邱文周的女儿给他回了回信,句句直戳泪点。例如,“你的魔法让我变得很坚强”等等。看到最后——“可惜,比赛结束了。爸爸,我赢了……我是不是可以哭了?”早已泪奔。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除了此类家书,还有情书。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徐志摩和林徽因以及张小曼的情爱纠缠。面对爱情,有些人只追求曾经拥有,哪怕飞蛾扑火;有些人却甘愿把爱埋藏,留下华丽的转身与最美的回忆。
历史是一面镜子,请让我们一起从书信中捡拾这些碎片,感受那至真至纯的情感,那些苦与乐、义与善,那些无奈与坚持,古今有共鸣,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不失是一种珍贵的人生启迪。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曾经,李春波的《一封家书》风靡大江南北,用书信的方式表达了儿子对父母的关切和思念。虽然今天电子邮件和短信更多地取代了书信的存储介质,但同样的表达方式依然延续着,它如同一辆直达心灵的火车,搭载它的人们沉浸往事,轻轻述说,他们喜欢“让心灵去旅行”。
你会写信吗?你有过笔友吗?打开书信,他人的生活扑面而来。而在信与信的中间,是美好的等待。玛丽是澳大利亚的小女孩,马克思是美国纽约的大男人,他们用笔和打字机交流,那跨越大洋的鱼雁书连接了两个人的生活,对彼此的触动让生活多了一份意义。他们也曾误会,玛丽终于决定去看马克思,马克思却溘然长逝。但玛丽笑了,他们是彼此理解着,他们融进了彼此的生命。
(1)玛丽和马克思为什么能成为笔友?
(2)马克思的“疾病”有何症状?
(3)他们产生了怎样的误会,又是怎样消除误会的?
“亲爱的玛丽?黛西?丁格尔,非常感谢你的来信,我是在我的暴食匿名研讨会后,晚上九点十七分打开你的信的。我正在努力减肥,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因为我的心理医生伯纳德?哈斯豪富告诉我健康的身体等同于健康的思想,他说我的思想不太健康。你给自己画的画非常生动有趣,我还从来没见过澳大利亚人呢。……我小时候虚拟了一个看不见的朋友,叫拉沃尔利先生,我的心理医生说我不在再乱丢垃圾,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违法,烟头很糟的,他们一旦被冲到海里,鱼开始抽烟,他们会对尼古丁上瘾的,我只是开玩笑,烟头在水里当然不可能点着的,并且,鱼也没有兜可以放打火机。我今年44岁,我有八套颜色大小都一样的运动服,我重352磅,有六英尺高。……我人生中做过很多不同的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地铁里搜集纪念币,我的第二份工作是在叶都的犹太人食品店打工,我专门看管生产犹太烤饼的机器,我是犹太人,并且曾经信仰上帝,但自从我读了很多书以后,我知道上帝只是在我的想象中虚构出来的,人们愿意信仰上帝是因为上帝总是无所不知,想什么是宇宙的起源,小虫子会不会进天堂,为什么老妇人的头发是蓝色的。尽管我是个无神论者,我还是会戴着我的犹太圆顶小帽用来取暖。我的第三个工作……纽约是个非常繁忙而且喧嚣的城市,我更喜欢住在安静一点的地方,就像在月球上,我不喜欢拥挤的人群,闪亮的灯光,突如其来的噪音或者浓重的气味,这些纽约都有,尤其是那些气味,我出门的时候一般会戴上鼻塞和耳塞,这样我好受一点。我觉得人们很有意思,但却很费解,不过,我觉得,我肯定会理解并信任你的,你好像很快乐,我觉得你肯定闻起来想只小虾,因为我知道澳大利亚盛产虾类。……期待回信,你的美国朋友,马克思?杰里?豪沃兹。”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1)这是马克思回复给玛丽的第一封信,可以看出马克思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
(2)马克思的哪些话进入了玛丽的内心?
作者:后浪文学社吴亦心,希望能帮助您!
见字如面读后感800字篇五
导语《见字如面》是由实力文化、黑龙江卫视联合出品,腾讯视频网络独播、首播的一档文化节目。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见字如面》的,欢迎大家的阅读。
《见字如面》观后感1
作为一个纯粹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的出现无疑是带着些冒险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节目中以拆信为表、窥探丑闻为实的做法,《见字》走的是文化争鸣的路子,它选取的信件远至公元前223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近至十多年前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读信人不仅有时下热俏的鲜肉林更新,也有演艺界的泰山北斗张国立、归亚蕾老师等。
根据撰信者真实身份的不同,读信人的选择也兼顾了性格、年龄等考量。另一边,因着信件年代久远,节目组还将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准确又保留意蕴的白话翻译,观众理解方便,也更易将思绪沉浸在信件诠释的过程中。而在第二现场,还有主持人翟毓红与杨雨、许子东两位文化嘉宾进行对谈,分享信件由来或解读深层涵义。这么看,倒有些《锵锵三人行》的意思。
说起《锵锵》,儿时最爱看窦文涛、梁文道、许子东三大才子指天说地、谈笑风生,而今再见许老,脾气稍敛,但论事更为透彻直接。许是担心审核问题,主持人小翟与杨雨总是强加打断,观众与许老皆未能尽兴,十分可惜。另一位嘉宾杨雨是百家讲坛的常客,对纳兰容若偏爱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学者,解读时除偶尔掉书袋外,总不免将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于此,有观众戏称道“杨雨读了很多书,而许子东读明白了很多书。”也是见仁见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为主持人的控场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静深沉的第一读信讲台,混搭着嘈杂急切的第二抒发现场,总归显得突兀。毕竟节目初衷,不过也是为了交待一句我们总说得太多,却察觉不到想得太少。
尽管第二现场略有缺憾,但读信现场却是诚意满满。三期里,个人最喜欢何冰和归亚蕾老师的演绎。何冰其人,二度摘得中国话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说,但令我讶异的是,他打动我的并非慷慨激昂的情绪张力,而是在诠释一封由普通父亲撰写、以表达为子前途担忧的家书时,那份面对孩子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实爸妈也是装的》,拿捏“装”,多一分则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让“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主题显得并不那么生硬、悲戚。
三期节目里,我曾为两封信落过泪,一封是萧红在临终前写给弟弟的《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另一封是张晓风作为母亲写给全社会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而两封信的演绎者,都是归亚蕾老师。此处,原谅我无法用言语准确形容她声音的力量,只得截取她读张晓风的片段,让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见字如面》在豆瓣的评分已高达3了,但我深知,与其他消费着颜值、笑料、绯闻的节目相比,《见字》注定只能是小众的狂欢。可我却期望它能撑得久一点,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愿意停下小驻,并被它打动。笺短情长,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
《见字如面》观后感2
尽管手写书信的时代已经悄悄溜走,但是《见字如面》仿佛文化界的一股清流,将书信最纯粹的一面展现在了大众面前。带领的观众重新温习书信里不为人知的感动与记忆。《见字如面》以书信的方式重新唤起了中国人民心中对书信的那份情愫。
节目入选了差不多有一百多封信,不分时代、人物,真实全面的再现了中国各个阶段。从春秋到民国,一直到现在,人性的善恶交织,时代的重檐迭荡,在书信里都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第一季的《见字如面》邀请了娱乐圈的诸多明星,例如林更新、张国立等人,他们用声音扮演写信人,在各大媒体以及现场观众的注视下把信件一封封读出来。这些信件里饱含着太多的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当每读一封信是,我都感觉是在重温一个历史场景,使自己置身其中,国破家亡、羁旅悲愁、盛世王朝一一通过文字生动形象的表达了出来。当时的社会气象以及历史人物,仿佛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你的面前。
书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一大成就之一,守住传统,匠心以成。在当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里,电脑、手机等科技产品充斥着人们太多太多的生活时间,书信仿佛渐渐被人们所遗忘。而这样一、一档的综艺节目,仿佛又唤起了我对书信的热爱。心急的我立马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书信仿佛就是通往心灵的快递列车。每当落笔写信,或者读信,都能感觉到自己仿佛身临其境,沉浸于情感之中不能自拔。
书信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嬉笑欢腾,但它却用最实在的方式打开人们的心灵。
我爱《见字如面》,更爱书信。
《见字如面》观后感3
1950年,黄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萧乾。当时,黄永玉从香港来到北京探望沈从文,正逢巴金到北京开会,萧乾就约着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一行人到北海喝茶,黄永玉一同参加。
1987年,张国立因主演话剧《朱莉小姐》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当时给他颁奖的就是曹禺曹公。对于这台剧目,曹公非常喜欢,之后还特意邀请张国立到他的家里畅叙戏剧艺术表演。那次,曹禺为张国立题写一幅条幅“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2016年,张国立得以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再续与曹公的前缘,朗读他回黄永玉的信。因为他的精彩演绎,又得以被邀请到黄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师赠与画作。一见到张国立,黄老就一迭声地说“你特别像萧乾,无论是动作、神态、声音都特别像。”他还嘱咐张国立,不要浪费这先天条件,有机会一定要演下萧乾。
在黄老脱口而出“你特别像萧乾”时,冥冥中一个甲子的缘分闭合成了一个圆。这是这个节目无意中促成的特别美好的机缘,毫不刻意,又神来之笔水到渠成。导演和表演嘉宾都是娱乐市场大潮中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谢谢他们,如此纯粹地诠释人们心中对人文关怀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众,不营销卖惨。是呀,在或远或近的时空中,寻找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本来就是人们应有的主流需求。市场不光要有尽兴的娱乐,也可以有温柔细语的感怀、有对文化本身的沉静思索。
《见字如面》观后感4
我上一次写长信大约是在高三的时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时候被限制用手机,书信里还保留着最后的情感记忆。情动的,茫然的,争执的,琐碎的,每每翻起,见字如晤。而现在,我们都退化到不费心思的只发微信短句寒暄聊天了。
好可惜,那些很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仿佛在文化中断层了。接着我们会发现不知如何写信,快速的生活反而让人变得迟钝。
白岩松说,你有多久没谈心了?现代网络中,各种朋友圈,你可以跟很多人聊天,但却找不到人谈心。其实是一样的,谈心就像写信,只是不同时代为了真挚的交流采取的不同方式罢了。
但我们逐渐摒弃了这些。因为我们节奏快,因为我们不愿等待。
那样太可怕了。
我记得看《最好的时光》时候,最打动我的不是张震跑了好多个地方去找舒淇,而是最初他要去当兵前,到舒淇打工的台球室,对她欲言又止,直到店打烊他走了,不出一会又回来敲门板,对她说“我写信给你”。那种辗转,犹豫,情动的一刻,就是最好的时光。虽然放在今天用微信表白心动依然是会存在,但今天可能拒绝更快,因为缺乏等待。
当然也不仅限于情信,只做一比方,我们需要反思。
今天看了第一期《见字如面》,节目想法很好,请来几个名家念信,信念出来是对的,有的信婉转隽秀,有的信铿锵有力,有的信诙谐风趣,也有的信饱含深情。
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文采斐然,良工不示人以朴,王耀庆演绎也堪称本期最佳。
就情感而言,更触动于萧红的信,如果能让汤唯来读或许更好(她演的《黄金时代》让我觉得萧红就是她那个样子那个气质的),萧红写这封信时的年龄也都是与汤唯现在相仿的。感念于那句“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还有那句“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萧红的一生很短暂,充满了寒冷、苦闷与饥饿,但她的文字总是柔和、坚定也饱含希望,是她的伟大之处。
节目缺点是对信的解读太浮于表面,首先女主持人的功力不行,功课也没做足,其次女教授虽然学富五车,但俨然疏于揣测作者内心用意,解读略有偏颇。
见字如面读后感800字篇六
见字如面第一季观后感优秀作文
见字如面第一季观后感【1】
作为一个纯粹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的出现无疑是带着些冒险意味的。不似某些情感节目中以拆信为表、窥探家庭丑闻为实的做法,《见字》走的是文化争鸣的路子,它选取的信件远至公元前223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近至十多年前罗永浩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读信人不仅有时下热俏的鲜肉林更新,也有演艺界的泰山北斗张国立、归亚蕾老师等。
根据撰信者真实身份的不同,读信人的选择也兼顾了性格、年龄等考量。另一边,因着信件年代久远,节目组还将涉及文言文的部分做了准确又保留意蕴的白话翻译,观众理解方便,也更易将思绪沉浸在信件诠释的过程中。而在第二现场,还有主持人翟毓红与杨雨、许子东两位文化嘉宾进行对谈,分享信件由来或解读深层涵义。这么看,倒有些《锵锵三人行》的意思。
说起《锵锵》,儿时最爱看窦文涛、梁文道、许子东三大才子指天说地、谈笑风生,而今再见许老,脾气稍敛,但论事更为透彻直接。许是担心审核问题,主持人小翟与杨雨总是强加打断,观众与许老皆未能尽兴,十分可惜。另一位嘉宾杨雨是百家讲坛的常客,对纳兰容若偏爱有加的她是典型的感性派学者,解读时除偶尔掉书袋外,总不免将自我情感投射在信件中,于此,有观众戏称道:“杨雨读了很多书,而许子东读明白了很多书。”也是见仁见智了。
除此之外,小翟作为主持人的控场能力也亟待提升,安静深沉的第一读信讲台,混搭着嘈杂急切的第二抒发现场,总归显得突兀。毕竟节目初衷,不过也是为了交待一句:我们总说得太多,却察觉不到想得太少。
尽管第二现场略有缺憾,但读信现场却是诚意满满。三期里,个人最喜欢何冰和归亚蕾老师的演绎。何冰其人,二度摘得中国话剧界最高奖项梅花奖,表演功底自然不容多说,但令我讶异的是,他打动我的并非慷慨激昂的情绪张力,而是在诠释一封由普通父亲撰写、以表达为子前途担忧的家书时,那份面对孩子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的真切。那封信的名字叫《其实爸妈也是装的》,拿捏“装”,多一分则油滑,少一分便拘束,幸而是何冰,让“可怜天下父母心”的主题显得并不那么生硬、悲戚。
三期节目里,我曾为两封信落过泪,一封是萧红在临终前写给弟弟的《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另一封是张晓风作为母亲写给全社会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而两封信的演绎者,都是归亚蕾老师。此处,原谅我无法用言语准确形容她声音的力量,只得截取她读张晓风的片段,让大家聊以感受。
如今,《见字如面》在豆瓣的评分已高达了,但我深知,与其他消费着颜值、笑料、绯闻的节目相比,《见字》注定只能是小众的狂欢。可我却期望它能撑得久一点,有第二季、第三季,有更多的人知道它,愿意停下小驻,并被它打动。笺短情长,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
见字如面第一季观后感【2】
我上一次写长信大约是在高三的时候,也就是八年前了,那时候被限制用手机,书信里还保留着最后的情感记忆。情动的,茫然的,争执的,琐碎的,每每翻起,见字如晤。而现在,我们都退化到不费心思的只发微信短句寒暄聊天了。
好可惜,那些很真挚情感的表达方式仿佛在文化中断层了。接着我们会发现不知如何写信,快速的生活反而让人变得迟钝。
白岩松说,你有多久没谈心了?现代网络中,各种朋友圈,你可以跟很多人聊天,但却找不到人谈心。其实是一样的,谈心就像写信,只是不同时代为了真挚的交流采取的不同方式罢了。
但我们逐渐摒弃了这些。因为我们节奏快,因为我们不愿等待。
那样太可怕了。
我记得看《最好的时光》时候,最打动我的不是张震跑了好多个地方去找舒淇,而是最初他要去当兵前,到舒淇打工的台球室,对她欲言又止,直到店打烊他走了,不出一会又回来敲门板,对她说“我写信给你”。那种辗转,犹豫,情动的一刻,就是最好的时光。虽然放在今天用微信表白心动依然是会存在,但今天可能拒绝更快,因为缺乏等待。
当然也不仅限于情信,只做一比方,我们需要反思。
今天看了第一期《见字如面》,节目想法很好,请来几个名家念信,信念出来是对的,有的信婉转隽秀,有的信铿锵有力,有的信诙谐风趣,也有的信饱含深情。
黄永玉写给曹禺的信文采斐然,良工不示人以朴,王耀庆演绎也堪称本期最佳。
就情感而言,更触动于萧红的信,如果能让汤唯来读或许更好(她演的《黄金时代》让我觉得萧红就是她那个样子那个气质的),萧红写这封信时的年龄也都是与汤唯现在相仿的。感念于那句“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给忘了”,还有那句“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萧红的一生很短暂,充满了寒冷、苦闷与饥饿,但她的文字总是柔和、坚定也饱含希望,是她的伟大之处。
节目缺点是对信的解读太浮于表面,首先女主持人的功力不行,功课也没做足,其次女教授虽然学富五车,但俨然疏于揣测作者内心用意,解读略有偏颇。
见字如面第一季观后感【3】
1950年,黄永玉和曹禺第一次见面是因为萧乾。当时,黄永玉从香港来到北京探望沈从文,正逢巴金到北京开会,萧乾就约着巴金、曹禺、沈从文等一行人到北海喝茶,黄永玉一同参加。
1987年,张国立因主演话剧《朱莉小姐》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当时给他颁奖的就是曹禺曹公。对于这台剧目,曹公非常喜欢,之后还特意邀请张国立到他的家里畅叙戏剧艺术表演。那次,曹禺为张国立题写一幅条幅:“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另一颗心宽容“。
2016年,张国立得以在《见字如面》的舞台上再续与曹公的前缘,朗读他回黄永玉的信。因为他的精彩演绎,又得以被邀请到黄永玉家中做客,并又被大师赠与画作。一见到张国立,黄老就一迭声地说:“你特别像萧乾,无论是动作、神态、声音都特别像。”他还嘱咐张国立,不要浪费这先天条件,有机会一定要演下萧乾。
在黄老脱口而出“你特别像萧乾”时,冥冥中一个甲子的缘分闭合成了一个圆。这是这个节目无意中促成的特别美好的机缘,毫不刻意,又神来之笔水到渠成。导演和表演嘉宾都是娱乐市场大潮中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谢谢他们,如此纯粹地诠释人们心中对人文关怀的日常需求,不鼓吹小众,不营销卖惨。是呀,在或远或近的时空中,寻找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本来就是人们应有的主流需求。市场不光要有尽兴的娱乐,也可以有温柔细语的感怀、有对文化本身的沉静思索。
喜欢这个岁末年初的美好相遇,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见字如面读后感800字篇七
自己融入网络之中,已经有着一份无法割舍下的情谊,正如别人给予我的关爱,如同我也学会了爱别人的方式。惦记着‘见字如面“的感觉,它温暖了我,便懂得了我,回想起所有的点滴竟然化成了一段深情的情谊,唱响了我们姐妹之情,让我们走进彼此的视线中,感受出不同的力量,寻找出不一样的色彩。
此时,我多么想与疏影姐姐一起仰望天空,只是我们各自一方,却无法站在一起。我渴望和疏影姐姐一起坐在荡秋千上,诉说着我们的故事,只可惜这只是我的幻想,我奢望着明年的三月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我能陪着疏影姐姐在祧花里走一走,看着那桃花正是最鲜艳的时刻,它的盛开是为了引人耳目,而我们的到来是为了见证,桃花中的友谊是绽放着美丽的飘香。疏影姐姐你如同着三月里桃花,而我始终站在祧花下,迟迟不肯离去,而我们的友谊荡漾在人间里,缓缓的流淌,只为了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份见字如面的情谊,这份珍贵的情姐妹之缘。
疏影姐姐给我的感觉是,温和,谦虚,低调,尤其是你的优秀和品质展现在自己的文字中。最近你的作品都是来源于家乡的气息,勤劳的母亲依然在田里耕种的影子。而姐姐你如同家乡的环境,清秀而恬静,我仿佛看到姐姐你每天捧着一本书,坐在院子里,细细品读书中的味道。我看到你在田野里耕种的背影,我看到你在深夜里默默地写作。姐姐,我很喜欢这种你善于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还记得我们相识在月光如水的社团,每天我看到你在后台的付出与奉献,让我打心里佩服你。只是姐姐你在群里也不善于聊天,也不会主动和我们互动,而我却主动走进你的视线中,默默地关注你,倾听你的心声,感谢疏影姐姐对我的容纳,你很乐意的接近。
我们相识在月光,相知在彼此的文字里,相守在我们的这份友谊。自从,我们各自退出月光如水,就奔往不同的社团,我才发现这距离如同一次与姐姐分别,心里很是舍不得我们就这样分开,虽然我们有时间就可以聊天,但是总感觉我们就像隔了一面墙,毕竟我们的友谊刚扎实,就这样各自分散在不同的位置。尤其我们都在不同的社团里各自忙于写作,编辑,很少有时间和姐姐你聊天。幸好,姐姐你选择用这样的方式与我互动。每当我发的每一条说说,姐姐你都会评论,给我鼓励,让我感觉到姐姐你一直和我同在,似乎是站在同一条线上的,我们是执笔相守,用我们的热爱点燃心中的梦想,让我们的文字走得更远,而我们却走得更近,似乎我的文字里有姐姐的影子,姐姐的文字有我的脚步,所以我们写得更有劲,更认真。
每当我失落时,姐姐你立刻开导我,你说”;“妹妹你很棒,是我的榜样,我一直以你为学习的标志。”我听后,所有的委屈都化成一股温暖和感动,“疏影姐姐,谢谢你在我人生里停留,你总是给我太多的关怀,给我太多的力量,太多的牵挂与关注。你总说;“我是你最疼惜的妹妹,看到你遭受太多人间疾苦,每天面对不同的目光,但你依然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不放弃对人生的信念,不放弃自己的原则与追求。每次面对你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你对生命很顽强,对文字的执着和认真,让我感受到你乐观与坚韧的精神,让我不由衷的敬佩你。”我很感动姐姐的这段话,“哪怕自己是人间的丑小鸭,而姐姐你依然愿意站在我身后,用温暖的双手为我擦掉脸上的泪水,告诉我,风雨之中,一定会出现彩虹,只要你相信,那条彩虹是为你来的,姐姐我会在这里等你的。姐姐你一直在我最需要的时刻出现,并且用你的爱紧紧地包围我,只是为了让我更顽强地站起来。”
疏影姐姐用心感受着我的文字,倾听我的琴声,尤其姐姐你对盼盼姐姐的关注和鼓励,让我感到你的心里充满了温暖,满满的疼惜,只为给予断翅的天使一份真挚祝愿,让我们在文字里充实的生存,努力寻找着自己人生的方向,用自己的顽强活出健全的生命,紧握手中的笔,抒写着我们的人生与故事,用心感受出不一样的世界,用爱唤醒人性的贪婪,只为填满心中的这份容纳,在遇见里我们懂得珍惜,在感恩我们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人生中充满了许多的色彩,同时也充满很多的挑战,而我们就这样走着走着,就是为了遇见最好的你,然后,我们开始走了一样的路,做了相同的事情,总觉得时光早已把我们凝聚在一起,只是这份相见已在文字中落定,友谊在茫茫人海里成为一线牵,也许我们只是为了验证,见字如面的情谊,同时把我们的友谊荡漾在文字里,如同三月里的桃花绽放出不一样的美丽,而我们却是挑园里的风景。
但愿今后我们各自安好,便是彼此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