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竹节人》(1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竹节人》篇一
1.认识“颓、疙、瘩”等13个生字,会写“豁、凛、磕”等16个生字。会写“威风凛凛、疲倦、跺脚”等18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3.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 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能概括故事情节。
2.难点:
(1)通过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和教别人玩“斗竹节人”游戏的内容,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自己童年玩具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童年》音频、微课《快乐的童年》、童年玩过的玩具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童年》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生自由回答)你们想不想知道范锡林的童年玩过什么玩具?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非常聪明,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竹节人的玩具。你瞧,(课件出示竹节人的图片)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吧!生齐读课题:《竹节人》,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风靡(mǐ)叉(chā)腿 金箍(gū)棒 窦(dóu)尔敦(dūn)俨(yǎn)然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豁、凛、雕、磕、跺、颓”。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豁”是左右结构,注意“害”“谷”,相互要结合紧凑。
“凛”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雕”是左右结构,左右书写时要紧凑一些。
“磕”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边要小一点。
“跺”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朵”,注意正确写法。
“颓”是左右结构,左边下“几”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页”要瘦一点最后一笔是点。
4.趣味识字词
(1)出示词语:
威风凛凛 叱咤风云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赫赫伟绩 津津有味 全神贯注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感情饱满的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如“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
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
①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自己做玩具,“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② 第二部分(3-19自然段):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打童年带来的快乐。
③ 第三部分(20-29自然段):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看到,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交流:
师总结:《竹节人》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迷上
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心满意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竹节人》,谁能复述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1)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关注课文内容。
(2)生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师点拨:
①作者写“竹节人”制作指南时,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关注如何制作“竹节人”的步骤内容。
②作者写教别人玩这种玩具“斗竹节人”游戏时,可采用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的方法,关注“斗竹节人”游戏入迷的细节描写,体会传统玩具“斗竹节人”游戏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③作者在写老师没收“竹节人”玩具后的故事时,可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思考:你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分析。
学生交流:开篇直接点题“我”小的时候自己制作玩具,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斗竹节人”的游戏。
(2)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这样开篇直接点出主题来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19自然段。
学生找:第3自然段,用毛笔竿锯成寸把长一截……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课件出示:竹节人图片,及制作方法的字幕,让学生齐读。)
(2)仔细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找“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学生通过“像”“黄河长江”两个关键词说出: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考张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把桌子上的裂缝比喻成“黄河长江”生动形象的写出豁口很大,也表现出课桌的破旧,语言幽默诙谐,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3)仔细阅读课文第17、18自然段。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找:“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生交流:作者运用五个感叹号。
师:引导学生谈出这样写的好处。(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仿佛一场激战即将开始,衬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表现出孩子们对斗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喜爱。)
(4)反复阅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来分析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引导谈出方法: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烘托出我们“斗竹节人”的入迷,表现出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师:采用分组读、齐读、师生合作读,来反复朗读,读出“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用声音表现出我们的入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3.请同学们浏览阅读课文20-29自然段。
思考: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怎么做的?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行为?
师:引导学生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正确看待老师的态度。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没收后自己玩竹节人了。我觉得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也能感受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突出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意思对即可)
三、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快乐的童年》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想,也能介绍出一种自己童年入迷玩的玩具。表达出真情实感即可。
2.引导学生介绍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你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性格?和你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令你难忘?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讲。
学习上? ?生活中? 话语里 心理上
句式练习:学习上对我的细心引导……
生活中对我的亲切关怀……
话语里对我的鼓励支持……
心理上我对老师的感激……
四、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2.小练笔:写一篇有关老师的故事。
(1)思考:竹节人是怎样制作的呢?
师:引导学生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要求:(1)题目自拟。
(2)能运用上本节课所学的修辞和描写等写作方法,给语言增添色彩。
(3)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4)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让学生搜集童年玩过的玩具和资料图片,回忆美好的童年。运用《童年》音频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时,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
3.运用微课导学,再次回忆每个学生的童年趣事,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竹节人》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颓、疙、瘩”等13个生字,会写“豁、凛、磕”等16个生字。会写“威风凛凛、疲倦、跺脚”等18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3.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 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能概括故事情节。
2.难点:
(1)通过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和教别人玩“斗竹节人”游戏的内容,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自己童年玩具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童年》音频、微课《快乐的童年》、童年玩过的玩具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童年》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生自由回答)你们想不想知道范锡林的童年玩过什么玩具?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非常聪明,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竹节人的玩具。你瞧,(课件出示竹节人的图片)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吧!生齐读课题:《竹节人》,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风靡(mǐ)叉(chā)腿 金箍(gū)棒 窦(dóu)尔敦(dūn)俨(yǎn)然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豁、凛、雕、磕、跺、颓”。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豁”是左右结构,注意“害”“谷”,相互要结合紧凑。
“凛”是左右结构,右边书写时要瘦一点写。
“雕”是左右结构,左右书写时要紧凑一些。
“磕”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边要小一点。
“跺”是左右结构,右边是“朵”,注意正确写法。
“颓”是左右结构,左边下“几”最后一笔是提,右边的“页”要瘦一点最后一笔是点。
4.趣味识字词
(1)出示词语:
威风凛凛 叱咤风云 弄巧成拙 虎视眈眈 赫赫伟绩 津津有味 全神贯注
(2)指名读,正音。
(3)开火车,练读。
(4)做游戏巩固字词。
a.“贴字”游戏: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到和图片有关的生词。
b.玩找字游戏:抽出生字,教师读生字,学生找到相应的卡片贴在黑板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感情饱满的朗读课文。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长句子注意停顿。
如“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同学们,全文围绕“我们都迷上了斗竹节人”展开了描写,仔细阅读全文,标注段落,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请简要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学生交流分享:
根据学生的交流分享,概括为:
①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自己做玩具,“我们”全都迷上了玩竹节人。
②第二部分(3-19自然段):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打童年带来的快乐。
③ 第三部分(20-29自然段):叙述了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偷偷玩竹节人,“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看到,从沮丧到心满意足的情感变化。
3.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交流:
师总结:《竹节人》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迷上
竹节人和老师没收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心满意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复习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竹节人》,谁能复述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1)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关注课文内容。
(2)生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师点拨:
①作者写“竹节人”制作指南时,可采用快速阅读的方法,关注如何制作“竹节人”的步骤内容。
②作者写教别人玩这种玩具“斗竹节人”游戏时,可采用仔细阅读和反复阅读的方法,关注“斗竹节人”游戏入迷的细节描写,体会传统玩具“斗竹节人”游戏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③作者在写老师没收“竹节人”玩具后的故事时,可采用浏览阅读的方法,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1—2自然段。
(1)思考:你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引导学生从写作方法分析。
学生交流:开篇直接点题“我”小的时候自己制作玩具,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斗竹节人”的游戏。
(2)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交流:这样开篇直接点出主题来写,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19自然段。
(1)思考:竹节人是怎样制作的呢?
师:引导学生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学生找:第3自然段,用毛笔竿锯成寸把长一截……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课件出示:竹节人图片,及制作方法的字幕,让学生齐读。)
(2)仔细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找“桌面上是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一不小心,铅笔就从裂缝里掉下去了。”
学生通过“像”“黄河长江”两个关键词说出: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考张的修辞。这样写的好处是:把桌子上的裂缝比喻成“黄河长江”生动形象的写出豁口很大,也表现出课桌的破旧,语言幽默诙谐,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3)仔细阅读课文第17、18自然段。思考:作者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找:“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生交流:作者运用五个感叹号。
师:引导学生谈出这样写的好处。(营造出一种紧张、热烈的氛围,仿佛一场激战即将开始,衬托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激动心情。表现出孩子们对斗竹节人的投入、痴迷和喜爱。)
(4)反复阅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攒着”“跺脚拍手”“咋咋呼呼”来分析写作方法。
学生通过引导谈出方法: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烘托出我们“斗竹节人”的入迷,表现出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师:采用分组读、齐读、师生合作读,来反复朗读,读出“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用声音表现出我们的入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3.请同学们浏览阅读课文20—29自然段。
思考:老师把“竹节人”没收后,怎么做的?你怎么看待老师的行为?
师:引导学生关注老师没收玩具、玩玩具的内容,重点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正确看待老师的态度。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没收后自己玩竹节人了。我觉得竹节人得到老师的青睐,让我们感到自豪,同时也能感受到与老师志趣相近、心灵契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突出老师童心未泯,活泼亲切的形象。(意思对即可)
三、开展活动,升华主题。
1.播放微课《快乐的童年》拓宽学生的视野面。
学生谈谈观看后的感想,也能介绍出一种自己童年入迷玩的玩具。表达出真情实感即可。
2.引导学生介绍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你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性格?和你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令你难忘?选择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来讲。
学习上 生活中话语里 心理上
句式练习:学习上对我的细心引导……
生活中对我的亲切关怀……
话语里对我的鼓励支持……
心理上我对老师的感激……
四、巩固延伸,作业设计。
2.小练笔:写一篇有关老师的故事。
要求:(1)题目自拟。
(2)能运用上本节课所学的修辞和描写等写作方法,给语言增添色彩。
(3)记叙一件具体的事情,表达出真情实感。
(4)书写认真,卷面规范、整洁、大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竹节人》篇三
教学目标:
1、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课文故事情节。
2、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多种朗读方法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情感。
目标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竹节人》是一篇故事情节吸引人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儿童的喜悦与满足。文中有许多处描写竹节人游戏的精彩语言,斗竹节人的场面写得十分生动、引人入胜。
在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到:“阅读人生故事,要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就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朗读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出的情感。
2、学生分析:《竹节人》这篇文章的可读性较强,预初的学生对竹节人这个游戏虽然陌生,但有关游戏的内容总是他们喜欢的,感兴趣的。文章篇幅对于预初年级的学生而言还是比较长的,许多段落很短甚至只有一句话,这就要求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会分析归纳段意,从而明确作者的行文思路。学生应该能找到文中那些描写斗竹节人游戏的精彩语句,但情感体验不够深入。六年级的学生喜欢朗读,但朗读方法还是比较欠缺的,这节课,我试图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法去体验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开放式导入:
你有过动手制作玩具的经验吗?想一想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1、环节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默读课文,熟悉内容。
(2)填写表格,梳理文章事件及情感脉络。
(3)小组交流,完善表格。
(4)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整体感知课文,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
小结: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像读这样篇幅比较长的记叙类文章,通过表格的方式梳理文章的层次、事件和人物的情感脉络会比较清晰的理出作者的行文思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环节2: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个别学生朗读8—19节。
(2)课文标题是“竹节人”,从全文来看,我们斗竹节人(填空)
(3)核心问题:我们“迷上”斗竹节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老师示范朗读9---19节,请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老师读的语调、重音和节奏,圈划出相关语句。
(4)组织同学们在班级交流。
(5)交流后再读。
(6)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读20---29节(老师收竹节人部分和老师斗竹节人部分)。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结: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我们都能感受到竹节人这个游戏给作者的童年带来无限欢乐。我们知道了在朗读中变化语调高低、节奏快慢、重读能表情达意的字词、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融入其中才能更好的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
作业布置:
完成语文练习部分1、2、4题
板书设计:
竹节人
范锡林
朗读方法
语调
节奏
重音
11---13
17---18
19、21
附学案
《竹节人》学案
填写表格,梳理文章事件及情感脉络。
提示:课文1---2节总领全文,从第3节开始写事。
段号事件情感
3-7自豪
我们斗竹节人
沮丧
小小的怨恨
老师斗竹节人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竹节人》篇四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
五、教学过程
一、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以地名入手,向学生提问:江南是指哪个地方?
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
2、师提问: “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学习过的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
3、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
过渡: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板书课题:江南春 杜牧
二、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学生读通古诗后,师抽读,后再齐读。
3、师提问: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 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让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4、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的春天吗?(生说理解)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内容描写上有什么不同?
5、师提问:表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 “千里” 之内,处处杂花生树、 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6、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擅长的方式来展示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想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爱画画的可以画一画。
在江南一带,到处可以听到莺的啼叫。百花开放、山青水绿,在邻近水边的村镇酒家的酒幔子在风中飘扬。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许多寺庙。
佛寺中的这亭台楼阁在蒙蒙的春雨中留着。
7、学生分组练习、展示并进行评价。
三、理解诗意,诵读古诗
1、学生说说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4、生有感情的再次朗读课文。
5、师生共同背诵古诗。
四、展开想象,拓展学习
1、根据这首诗,结合插图,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2、说说自己喜欢的词或句,为什么?
3、把收集到的诗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江南春
唐•杜牧
黄莺 绿叶红花 晴朗明丽
春光 水村山郭(山青绿水)酒旗 春风生机勃勃
南朝 八十寺 楼台 烟雨中 朦胧迷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竹节人》篇五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理清课文描写的四个激动人心场面的相关小节;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简要复述这几个场面。
2.能背诵课文第7、8节。
3.能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能背诵课文第7、8节。
教学难点:
能抓住文中重点的词句,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感受全国人民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揭示课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这就是开国大典。
2.板书课题,齐读。
3.理解"开国、大典"之意。(建立新的国家;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随机纠正读音,学习生字。
2.交流自己读资料的体会。
3.展示自己画的平面图,小组读第2节讨论。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己读读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哪个场面令你很激动?
2.交流读课文片段,要求读好。
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入引语,并随机板书
入场
典礼
阅兵式
群众
3.默读课文,找到与标题相应的小节。
交流。(1一4;5一10;11一13;14一15)
4.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记叙了这四个场面。引读。
我们先来读读开国大典进行时的盛况——"典礼"和"阅兵式"。
四、重点研读,简要复述。
1.开国大典包含了这些议程,出示。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毛主席宣布新中国政府成立。
毛主席宣读申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礼炮响起来。
下午三时正,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阅兵式开始。
默读课文5一10节,按顺序圈出有关词语。
2.讨论。(2、3、6、5、1、4、7)
3.加上必要的连接词,简要复述。
同桌复述;交流。
4.引读有关片段。
5.小结。(师:每一项议程的进行,都有激动人心的场面。因为那是隆重的规模宏大的仪式。)
五、品词品句,感悟"隆重、规模宏大"。
1.观看资料片,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2.小组自学。
要求:自选一个场面描写的内容。
读读有关小节,圈出重点词。
小组配合有感情的朗读。
3.交流。
随机出示有关句子:(抓重点词理解,指导诵读)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着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象海上的波浪。
4.小结:这些句子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突出了庆典的庄严、隆重、规模宏大的盛况,表达了群众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之情、热爱之情。
5.引读,读出感情。
6.如果你是一位参加开国大典的新闻记者,请将开国大典的过程写成一份通讯稿。
提示:客观地进行过程叙述。
简要的进行场面描写。
学生习作。
交流。
7.小结。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竹节人》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九个生字,理解字意,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渲染”“勾勒”等词语。
(2)揣摩文中优美语句,体会文中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书法情感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1)熟练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学习课文中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主感受课文中描述的草原风光及风土人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对内蒙古大草原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赞美,感悟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1)激发学生对草原风光及草原人民的热爱之情。
(2)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两个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暑假期间有没有去什么地方旅游呢?(学生答,师生互动)
那有没有哪位这次去了草原或者以前去过草原的同学们愿意说一说你们都去了哪里的草原,都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呢?(学生答,师生互动)
看来同学们的草原经历还都挺有意思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第一篇课文《草原》,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一起再去那片美丽的大草原走一走。没有去过草原的同学们也跟随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大草原的美丽风光。
板书:草原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出示作者简介课件: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1]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语言的总体风格特色。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课后揭示或作为问题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总结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等,用笔做上记号;通过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字词。优美的词语或者有特殊意义的词语用线画出来。
2、检查字词学习效果。
采用问答引导方式,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字词大意,教师最后出示课件归纳字词正解。
字:毯、陈、裳、虹、蹄、腐、羞、涩、微。(字形、字音、注意点)
词:明朗:光线充足(多指室外)。
一碧千里:一片碧绿,十分广阔。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
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翠色欲流: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
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如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奇丽:奇特而美丽。
无限:没有穷尽,没有限量。
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环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羞涩: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话斜阳:在夕阳下告别。
其他优美词语或特别词语可由学生补充,教师帮助解释。(例如:奶豆腐、陈巴尔虎旗、摔跤、手抓羊肉等。)
3、教师提问:作者文中都写了些什么?
预测:草原的美丽风光、草原人民热情好客、蒙古族同胞迎接远客设宴款待的情景等。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细读课文,分析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的。作者是按什么为线索来写作的。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课文内容,老师予以积极评价,引导正确答案。
——作者按照参观访问的顺序写的:首先描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美景,接着展示了远迎客人、激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隆重场面,最后用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全文。描述了草原风光美、蒙汉一家亲的场面。
(预设板书:草原美景
热情迎接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
依依惜别)
四、精读品析,草原美景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么描写草原美景的,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草原很美的呢?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词语。
2、学生自主品读,找出优美词句。
3、小组内交流总结,教师按课文顺序适时引导学生回答。
出示优美例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分析:一个“可爱”就足以间接表达了作者见到草原时的心情,给人一种身心舒畅愉悦的感觉,“清新”“明朗”的草原是作者看到草原时的感受,这种感受使作者感到满心的愉快,以至于想高歌一曲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作者这里由景生情,直接表达了自己初见草原时的惊喜和愉悦,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写法。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分析:“碧”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辽阔。这句话形容草原一片碧绿,十分辽阔。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是却并不因为空旷而显得苍茫冷清。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结合图片课件展示这种渲染效果,帮助学生理解)
分析:“翠色欲流”是说翠色将流而未流;而“流入云际”,则是说翠色已经流入云间。这两者是自相矛盾吗?其实,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显现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态。“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形象。前句是近镜头描写:草原绿得浓厚将滴,绿得油亮闪光,给人“欲流”的感觉。这是化静为动,突现草的色泽,草的生命,也抒发了作者无限的热爱和赞叹。后一句是远镜头描写:极目远眺,草原与长空相接,浓绿与云天照映,翠色千里,连绵不断,一直伸向云天深处。再说汽车在前进,视野中的那些“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小丘,一碧千里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云天吗?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分析:这种境界是指草原一碧千里,犹如一幅写意的中国画一样的境界。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让作者感到非常惊叹;而草原的辽阔,小丘额柔美和羊群的点缀犹如一幅中国画令人感到非常舒服。“愿久立四望”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让人恨不得一直看下去;“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诱发起激情,想吟一首小诗来表达内心的赞叹与喜悦。作者用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合理的笔触巧妙地刻画出“我”在这种特定境界里的丰富的内心感受。
句式:既。。。又。。。(并列关系)会用该句式造句。
4、教师总结:本自然段作者由景生情,又寓情于景,采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了自己初见草原的惊喜和对草原风光的赞叹之情,字里行间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由衷的赞美。
板书:草原美景 ——风光美
5、师:同学们,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不美,老舍先生用非常优美的语言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为我们描述了草原的美景,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让我们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把这一幅如画的美景记到心里吧。
五、深读感悟,人情之美
师:既然来到了美丽的蒙古大草原,自然要去看看独居特色的蒙古包,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热情好客的蒙古人民中吧。
请同学们自读二到五自然段,读后小组讨论你的感受。
1、走进草原,热情迎接
出示优美例句:
(1)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问:“洒脱”是什么意思?(潇洒、自由)
可以换成哪些词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分析:在广袤的草原上,可以自由的开车,不用顾忌有任何阻碍,而且一路翠色尽收眼底,在这样的环境里心都变得宽广和洒脱了,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啊!
(2)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问:这句话给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热情好客)
你都是从那些词句感受到的?(“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
分析:“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
表现了蒙古人民的迎接远客的急切表现,他们都是盛装打扮,挥动马鞭疾驰的像我们本来,体现了他们对于远客的重视和热情。
该句为比喻句,作者把这种景象比作彩虹,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景象,更把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比作了彩虹一般绚烂,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3)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调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寂静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你在朗读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试着朗读这句话。
分析:草原人民热情好客令人动容,让人感动,读起来也是充满了激动之情。
板书:热情迎接
2、蒙古包外,亲切相见
师:作者一行跟随这骏马一路到达了蒙古包,那么主人与客人们在蒙古包外相见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蒙古包外的情形,你又有什么感受?
学生朗读分析。
出示例句:
(1)也不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
分析:主人和客人相见的激动之情。
(2)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分析:语言不通却并不妨碍大家相见时表达彼此的激动兴奋之情。
师:该段描写了主人和客人们在蒙古包外亲切相见时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了双方都非常激动的心情。
板书:亲切相见
3、蒙古包内,盛情款待
师:接下来让我们跟随着客人们一起和主人去蒙古包里面看看吧。看看主人们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分析:“倒上了”“摆上了”“不大一会儿”说明主人早有准备,用自己民族的特色美食招待客人。干部和老人向客人敬酒,为客人唱民歌体现了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对客人的重视。而客人们回敬酒,跟着唱歌,这种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主人的盛情款待和客人的宾至如归的场景也正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相亲相爱的深厚情谊。
板书:盛情款待
4、面对离去,依依惜别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最后一段,看看描写了怎样的场景?你又是怎样感受到的?
学生朗读,学生小组内总结,分析情感。教师引导总结。
分析:饭后小伙子们和姑娘们纷纷表演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客人们也跟着一起唱歌跳舞,慢慢太阳已经偏西,可是谁也不肯走,体现了蒙汉两族依依不舍的美好情感。
板书:依依惜别
出示例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引导分析:在这美好的草原美景和蒙族同胞的热情款待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美好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我们在这种深情厚谊和欢声笑语中怎么忍心离别呢。面对着一碧千里的大草原,在夕阳下两族人民互相诉说着依依惜别之情。
该句问文中的中心句,作者直接抒情,从主人热情迎客款待到联欢话别处处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两族人民团结友爱难舍难分。充分表明了作者感受到的草原人民的人情之美。
板书:人情美
六、课堂总结,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一起来回味整篇课文,作者都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表达手法来抒发感情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该篇课文描写了作者初入草原,看到了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美丽风光,让人感到非常愉悦和洒脱,后来到蒙古同胞的热情相迎、盛情款待和联欢话别依依不舍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体会到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抒发了作者对于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希望祖国各个民族的大团结的美好祝愿。
文中作者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
板书设计:草原美景 ——风光美
热情迎接
亲切相见
盛情款待 ——人情美
依依惜别
七、作业布置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情感,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2、根据自己去草原的经历,或者从文中所感受到的,写一篇关于草原的小诗或者散文等,来描述下你眼里的草原风光。
3、完成课后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竹节人》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互相交流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竹节人》篇八
教学目标:
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遮”,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⒊借助想象,感受六月西湖的雨之奇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⒋拓展关于西湖的古诗,进行组诗积累。
教学过程:
一、词语对接,激趣导入
1、词语对接。君子一言, ;八仙过海, ;螳螂捕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因为有美丽的西子湖,才声名远扬,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书画来赞美西湖。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杭州任职的时候就写了不少关于西湖的诗篇。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是他在西湖观景时,偶遇一场大雨后,即兴写下的。
3、说说你了解的苏轼。教师相机补充。(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生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重点指导:
未(wèi)遮(zhē)山(shān) 乱(luàn)入(rù)船(chuán) 忽(hū)吹(chuī)散(sàn) 水(shuǐ)如(rú)天(tiān)
3、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师范读,学生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同座互读,并相互正音。
三、学法渗透,熟读成诵
1、释诗题。
读读诗题,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月二十七日”写的是时间;“望湖楼”告诉的是地点;“醉书”告诉我们这首诗是作者陶醉后而写下的)
2、知诗人。
3、明诗意。
诗人陶醉于什么?(雨)
那么诗人在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悟诗情。
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感悟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变化快)
你能将西湖变幻莫测的美景读出来吗?
5、背诵。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写作背景:此诗是苏轼被贬杭州时所作,他希望自己也能像这急来急去的雨一样,及时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光明前途。
2、补充苏轼关于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作业:
必做题:
⒈抄写并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⒉说说古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⒊画一画古诗所描写的情景,并取一个诗意的名字(小组合作)。
⒋熟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选做题:(组诗积累,二天内完成)
⒈积累苏轼的其他诗词(不少于2篇)。
⒉收集描写西湖的古诗(不少于2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竹节人》篇九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文章的题目是“宇宙生命之谜”,因此,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紧紧扣住“谜”来组织文章。作者先提出疑问,“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个谜,接着作者分析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外的行星进行一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行星中不可能存在生命或难以存在生命,但还需要继续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由“谜”导入,接着开始解谜,最后又由“谜”结束,文章浑然一体,既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让读者觉得余味无穷,增添了进一步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作者在行文中的匠心。六年级的学生对记叙类文章更容易理解,而对科普类文章则稍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这篇文章,学习科学家追求真知、不断探索的精神,从而逐渐激发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丰富阅读的广度,为以后学习说明文打下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猜测、揭开、抵御、嫦娥”等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3.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方法;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难点:感受说明文的特点,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谜、嫦、娥”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发达、仍然、理论、恒星、封冻”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结论”的顺序理清文章脉络。
3.初步感受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层次,把握主要内容。
3.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宇宙图片或小视频,交流感受,进入本课学习。
过渡: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幻想过去太空遨游,去其他星球做客?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宇宙的了解也越来越多,浩瀚的宇宙激发了人们无限的想象力。但是宇宙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有关它的谜也太多太多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个连科学家也解不开的谜,看我们是否能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呢?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1)提出问题:地球之外是否存在生命?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
(2)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
(1)读准字音、写对字形。
◆需注意的字音:“嫦、尚、摄”是翘舌音,“燥、磁”是平舌音,“倾”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辨字(娥—蛾—峨 燥—躁—澡—操)
(2)理解词义:学生分组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将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结合起来。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词义。本课有许多科技词汇不太好理解,要在课前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如“核酸、厌氧菌、磁场、有机分子”等,课堂上简单交流一下,读通即可,不需深入讲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注意阅读课文导语与侧栏点评,确定阅读重点,思考问题。
(1)请学生在图中的圈内填上合适的词语,训练整理信息的能力。(出示课件)
预设:要完成此题,需对课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进行消化、整理,通过图片填空,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宇宙之大和地球之小,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宇宙中还会不会有存在生命的星球?
(2)自读自悟。标上段序,了解课文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举手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读侧栏文字“每个自然段往往有概括主要意思的一句话,阅读时我要注意找出来”,试着运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说明文的语言往往比较精练,内容也比较具体,对于训练概括段意是很好的尝试。
示例:①从神话引入,提出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
②从理论上猜测地球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但人类至今未找到另外一颗具有生命的星球。
③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④经分析,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⑤猜测火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科学家发现火星和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像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季节变化。
⑥发现火星表面的黑色条纹是暗环形山和暗的斑点,火星表面的颜色变化是风把火星表面的尘土吹来吹去。
⑦发现火星的特点是干燥、空气稀薄、温度低、没有磁场和臭氧层,说明生命在火星上难以存在。
⑧进一步考察发现在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在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⑨科学家从陨石中找到了有机分子,大家相信地球以外的太空中存在生命。
⑩总结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谜。
2.在了解各个自然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提示说明文常见的写作顺序:提出问题(质疑)——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结论)。
(2)合作与交流。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写从古到今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一直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分析问题。介绍了天体存在生命的条件,通过研究后发现一部分天体不可能存在生命,重点介绍了科学家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得出结论。人类尚未在地球以外的太空中找到生命,但会继续探索宇宙的生命之谜。
3.提出质疑,师生交流。〖〗
质疑:课文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1自然段,对了解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没有帮助,这段话是不是多余的?能否删除呢?
预设:教师可从以下角度引发学生思考: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古至今,强调时间之久远,人们一直对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感兴趣,可见这个问题实在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用了对比的手法,古代科学不发达,只能用神话来解释,而如今科学发达了,却依然没有确切的答案,可见这个问题确实是个“谜”,自然过渡到后文的探究。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信息量很大,还有一些专业术语,初读下来,同学们可能觉得有点难,但是只要抓住了每段的中心内容,了解了全文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来说明,我们就能很清楚地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了。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不少关于宇宙的知识,相信同学们也一样。希望大家能通过这篇文章打开眼界,跳出我们的常识圈——认为地球非常非常大,而忘了宇宙的存在,其实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一个非常小的星球,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其他星球看一看。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2.重点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弄懂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其他星球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再次提出课文的主要问题: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学生交流。
预设: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大致了解了科学上的结论,对在第一课时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可引导学生再说一说。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次讨论时,一些认为地球之外有生命的同学刚刚改变了观点,认为地球之外没有生命。老师的观点嘛,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对这个问题存疑,因为宇宙是无限大的,只有地球上有生命似乎有点令人难以置信。而且这依然是个“谜”,等待着大家去不断地探寻。让我们先开始本课的学习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确定阅读重点:宇宙中,除了地球外,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
(1)学生自主阅读,标示相关语句。
(2)教师引导学生留意课后习题第1题,归纳阅读方法。
①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仔细读,必要时多读几遍。与想要了解的问题关系不大的段落不需要细读。
②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有的信息可能是不准确的,需要再查查相关资料加以判断。
2.理解课文,寻找答案。
(1)学生讨论: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过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课文是从哪里开始具体讨论“宇宙生命之谜”这个问题的。
明确:课文第3自然段中提到:“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所以应重点研读第3自然段。
学生交流: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第二,必要的水分;第三,适当成分的大气;第四,有足够的光和热。
(2)借助上面的探讨,思考:太阳系中除地球、火星之外的其他行星有无生命存在?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①教师按离太阳的远近画出围绕太阳运动的八大行星的示意图: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出示图片也可)
②学生阅读第4自然段,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分析哪些行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哪些行星可能有生命存在。(火星放在后面单独说)
教师提示:指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表达。
交流示例:
?水星:因为它离太阳最近,向阳时表面温度达到三百至四百摄氏度,所以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金星:因为它缺氧、缺水,有着浓厚的云层,阳光辐射和云层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其表面温度极高,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因为它们离太阳很远,表面温度一般都低于零下一百四十摄氏度,所以也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3)重点探究火星。学生阅读第5—8自然段,分析火星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预设:全文关于火星的内容相当多,信息量也大,而且关于火星是否有生命的探讨相对于其他行星要复杂得多。可将学生分成两组,分组思考下面的问题:
a.为什么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从理论角度思考)
b.为什么火星上生命难以生存?(从科学事实角度思考)
①小组一汇报交流。
两个猜测:火星表面有很多纵横的黑色线条→可能是火星人开挖的运河;火星表面的颜色随着季节而变化→火星表面的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因为火星与地球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自转一圈的时间接近;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角接近,昼夜长短相近,都有四季。所以火星上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②小组二汇报交流。
两次科学探索:1971年,宇宙飞船进入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通过近距离观测,证实人们关于火星上有火星人、有植物的两种猜测是错误的。1975年,宇宙飞船登陆火星,进行分析和测试,证明火星的土壤中未检测到有机分子,对火星表面取样的培养中未发现微生物的存在。
因为火星上非常干燥,水分少、大气稀薄、表面温度很低、没有磁场、没有臭氧层,所以火星上的生命难以生存。
③教师出示关于火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生快速阅读,了解相关知识。
资料一:为了探索火星,火星轨道上不仅有数量不少的探测器,而且在火星表面也有陆地车在进行登陆勘测。目前火星上有两架陆地探测器,其中“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是最有实力的,它于20__年11月发射,已经在火星上工作7年多,拍摄回非常多的火星地表图片,而人类也对火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的两项重大发现:一是“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接近火星地表处一块有30亿年历史的沉积岩中发现了有机分子,说明火星上曾经可能存在远古生命;二是发现火星大气中的甲烷含量存在季节性波动现象,或与现代火星生命有关。虽然这些发现不足以说明火星上一定存在生命,但对未来的火星表面和地下探索任务而言,这些发现无疑是个好兆头。
资料二:20__年7月25日晚间,据bbc(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来自意大利宇航局的团队日前在火星南极附近冰层的地下发现了一个液态水湖。这一发现刊登在《科学》期刊上。这个湖约20公里宽,在一个巨大的极地冰川下,位于火星地表下方约1.5公里处。根据刊登在《科学》期刊上的相关研究来看,这个湖的温度非常低,预计在零下90华氏度,远低于水的冰点,并且水体充满了盐和其他矿物质混合物。研究人员做出判断——它可能是一个冰下湖,一个含水层,或一层被水浸没的沉积物。
④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结合我们刚才阅读的一些最新的研究资料,我们能够发现,尽管有了一些新的发现,但对于火星上是否真的有生命存在还是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但是火星是太阳系内最有可能有生命存在,或最有可能为人类提供移居场所的星球。关于火星的研究还在继续,这个谜还在探寻之中。
三、读法探究,写法借鉴
1.浏览课后习题第2题,交流阅读方法。
(1)科学家是怎么判断其他星球有没有生命的呢?
(2)人类是否有可能移居火星?
预设:经过前一课《竹节人》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带着不同阅读目的去阅读的方法了。这里又给学生提供了两个阅读任务,请学生根据课后提供的阅读任务,自己去确定阅读的内容与重点,再进行交流。
明确:完成阅读任务(1),要重点阅读第3、4、7、8自然段,作者先提出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然后一一罗列科学事实,利用排除法来判断其他星球是否有生命。
完成阅读任务(2),就要重点阅读介绍火星的几个段落(第5—8自然段),火星与地球在许多方面很相似,即使到目前为止,人类仍然没有在火星上发现有生命存在,但是,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将有可能移居火星。
2.学习常见的说明方法,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出示说明方法,学生在文中勾画相关句子,自主交流。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2)出示例句,学生说说加点的字词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这些字词能否删掉或替换,为什么?
①人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零下五十摄氏度至零上一百五十摄氏度之间……
②所有这些因素都说明,在火星上生命难以存在。
③近年来,科学家对落在地球上的一些陨石进行分析,发现陨石上存在有机分子,说明太空可能存在生命。
明确: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所有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的说法都要求准确无误。
四、课堂回顾,拓展活动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在这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科学地、有条理地对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疑问进行论证,感受到了说明文的语言虽然平实,却准确、严谨,当我们在说明一件事物时也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我们从课文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茫茫宇宙中蕴藏着的无限的奥秘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而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人类到底能不能移居火星,都将是我们持续关注的话题。这节课,大家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看来,许多同学都是太空迷,知道的知识比我还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都能积极地思考、积极地发言,
2.给学生提供课外拓展活动的素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逻辑能力、阅读能力。
(1)人类能否移居到别的星球上(火星或其他行星)?可以组织一次辩论会,运用课本及课外知识作为论据。
(2)课外观看bbc(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关于宇宙的纪录片,如《宇宙的奇迹》《太阳系的奇迹》《生命的奇迹》等。
(3)课外阅读关于宇宙的科普书籍,如《少儿科普百科》《宇宙的奥秘》等。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竹节人》篇十
文本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在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这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的简介,学生自读了解。)
臧克家(1905—20__) 山东诸城人。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1)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教师示范第一节,指名练习第二节,自由完成第三到七节。)
4.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学生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5.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层次梳理:
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
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①指名读,评议:他(她)读出了什么感情?(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第2节诗中有两个动词体现了两种人的不同,请找出来,再加以体会。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一个“俯”字,写出了鲁迅先生甘于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预设:可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提到的几件事,更深刻地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愿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
资料链接:“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自嘲》全诗为:“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做斗争,为人民勤恳工作。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姿态,读出人民把他们“摔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4)自主学习第3节与第6节诗,第4节与第7节诗。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最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学生汇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④提出问题,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资料链接: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先生以野草作比,为了革命他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b.“烂”字在诗歌中是什么意思?这个字写出了什么?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流芳百世的人,其实早已臭名昭著,名存实亡,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c.“下场”是指谁怎么了?与此相对,“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人民会怎样看待他呢?
(“下场”是指压迫人民的反动派,终会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终将被人民摔垮,遗臭万年。对于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人民将永远崇敬并怀念他。)
(5)先让同桌之间分别对读第2、5节,第3、6节,第4、7节,再请几组同学在班上展示朗读。注意诗句中描写的不同人物,根据他们的作为来选择不同的语气。
2.加深对文中“活”与“死”的理解。
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了作者笔下的两种人。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诗歌的第1节,看大家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一节诗中,两个“活”与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
(1)学生思考,与同学交流。
明确:这里的两个“死”与两个“活”的意义都不相同。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这些人不过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罢了,相当于行尸走肉;第二个“活”字是指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第一个“死”字的意思是精神已经消亡了,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的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资料链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2)结合实例,加深理解。
过渡:通过上面的交流,我们明白了“活”与“死”不仅仅指个体的生命,更关系到个体的精神与价值。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再举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示例:①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
②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比如秦桧和岳飞就是典型的例证。
③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后者如孔繁森。
3.感悟鲁迅精神,升华情感。
(1)学生看课文题目,齐读副标题。
过渡:这首诗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们发现了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先生的名字。但你们一定能从诗篇中找到鲁迅先生的影子,请大家找出相关诗句读一读。
(2)汇报读诗句,感悟鲁迅精神。
小结:这首诗并不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活的人,是以小见大,“鲁迅”成了一种精神的代名词。
(3)学生说说学完本诗的收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交流示例:
生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呢?从鲁迅先生的事迹和精神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生2:我也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头勤奋的“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生3:学完这首诗,我想到了另外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鲁迅的精神就重于泰山,我也想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与鲁迅先生有关的课文,本课《有的人》作为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深化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但它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阅读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继续走近鲁迅先生,感受他精彩的文笔,感受他不朽的精神。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反反复复朗读了诗歌,大家的朗读也从最初的平淡,到最后读出了作者情感的强烈对比。诗歌,就是要在反反复复地朗读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更深的体会。尽管这篇文章创作于1949年,但是我们读来却丝毫不觉得“古旧”,在当今的社会,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通过大家的课堂交流,我很高兴大家理解了做人的真谛——做有价值的人。是的,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永远是最可爱的人,鲁迅精神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竹节人》篇十一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用文艺性的笔调介绍了地球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地球的渺小,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人类不断造成生态灾难,除地球外人类别无去处等科学知识,阐明了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的道理。全文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方法,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
【学情分析】:我们班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附近几个社区,他们的父母工作都比较忙,平时没有时间辅导他们的学习,好在我的这些孩子们自觉性都比较高,他们课前都能认真预习,也搜集很多相关资料,他们有能力完成本课的目标。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着眼于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通过精读、质疑、讨论、品读、感悟……达成目标。做到以读为主、读中有思,思中有悟,思的悬念从读中生,悟的结果从思中来。让学生在经受语言的历练和环保意识的熏陶后,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课标》第三学段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科学小品文是科普说明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文体。科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的特点。所以本文教学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打比方、举例等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难点是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心灵深处认识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会写:“晶,莹”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产、
不加节制、枯竭、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
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各种学习途径,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2、难点:懂得为什么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并身体力行和进行环 保宣传。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收集的各种资料。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情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一组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情,你可想过,人与自然相处同样我们付出真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组课文,先自由读一读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谁来说说单元导读告诉了我们本单元学习的主题是什么?
2、导语中还向我们推荐了三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谁来说说?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语入手,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方法。
3、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的第一课,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13、《只有一个地球》,球的最后五笔是点提撇捺最后一笔是点,齐读课题,有几个地球?
生:只有一个地球!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的关键词,强调“球”的写法。
4、再读课题,读得好!只有一个地球,这个响亮的口号是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从此为题,是想呼吁人们应珍惜资源,保护地球。
(二)自主合作、探究发现
1、自学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自读提示,下面开始自由读课文吧!
3、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下面咱们一起看课文中的词语你读准了没有?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指名读一读。
4、读得好!“薄”在这里该怎样读?老师为你们带来了字典中的解释,齐读,我们该选择哪个读音呢?
5、很好!你为什麽选择这个读音呢?
生:我是根据字的意思来确定的。
6、真棒!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根据解释来确定它的读音,再读“薄薄的纱衣”。一叶扁舟,它还有另一个读音biǎn扁担,再读“一叶扁舟”,本课中的蔼和竭这俩个字在字形上有什么不同呢?
【设计意图】:强调学习多音字的方法。
生:1、结果不一样。2、部首不一样。
7、蔼字怎么写呢?先写草字头,要写宽一点,能盖住下面的部首,日要写扁一些,人的第二笔是点,最后一笔坚折不出头, 占三分之一,最后一笔是提,请同学们在课后生字表的旁边工工整整的写一遍,写时要头正、身直、足安,眼睛离书本一尺远。
【设计意图】:区别形近字,指导形近字的写法,强调写字姿势。
8、下面学们默读课文,读后小组内讨论,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三)展评析疑、交流指导
1、好!大家读得都很认真,谁来说说: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第一部分从第一段到第几段?,你能说说: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能用小标题概括吗?接着说,很棒!
3、谁能把这四个小标题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这种把各部分主要内容串联起来总结课文内容的方法叫做连段串意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用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掌握用连段串意的方法来总结课文内容。
5、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从哪下语句可以看出地球的美丽?
6、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
7、这一段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8、地球是美丽的,但他又是渺小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地球的渺小?
9、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
10、这一段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11、地球的现状是怎样的呢?
12、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
13、这一段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读体会只有一个地球。
(四)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有破坏环境的事情吗?谁来说说?
你们可曾想过,造成这一切一切后果的,不是别人,就是我们人类自己。
同学们,当你看到一片片干涸的土地的时候:当你看到滚滚浓烟从烟衷冒出来的时候:当你看到汹涌的洪水吞噬我们美丽的家园的时候:当你看到一具具动物尸体的时候,当你看到雾霾笼罩在我们上空的时候,当你看到一棵棵大树被拦腰砍断的时候:当你看到海啸排山倒海的时候:当你看到一条条河流被污染的时候:当你看到汶川地震残垣断壁的时候。
同学们,你们愿意成为环保小卫士吗?声音太小,请全体起立,举起右手握拳我宣誓:我自愿加入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队伍中,我决心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把掌声送给每一位环保小卫士,你们是地球的希望,你们是地球的未来。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事例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通过宣誓增强孩子们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五)总结评价、激励进取
今天,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的第一、二部分,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美丽渺小的,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保护地球!
【作业超市】:
1、收集宇宙星球的资料,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
2、调查我们学习、生活场所附近的环境状况。
3、课外阅读鲁斯∙坎贝尔的《可爱的地球》。以上作业任选两题。
【设计意图】:通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让学生们动手动脑更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母亲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图形让学生们了解本课的内容,更进一步懂得保护地球的紧迫性。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竹节人》篇十二
知识目标:
1、学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导入新课。
1、课前配乐欣赏西雅图的美丽风光图,从而引出“西雅图”这个城市。
2、教师:西雅图是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原来,那里可是印第安人的领地。印第安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大家想不想去了解?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齐读课题。
5、理解“神圣”,带着神圣的感觉再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认读。
圣洁 骏马 雄鹰 潺潺 回荡 滋润 善待
松脂 宝贵 滋养 婴儿 眷恋 闪闪发光
2、理解课文。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热爱土地)
三、精读课文“神圣”部分。
(一)“热爱大地,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过渡语:印第安人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土地!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话,最能体现他们与土地的关系,是哪句话?
1、从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出生的婴儿”与“母亲的怀抱”的关系,从而引导印第安人与土地的关系。
3、理解“眷恋”的意思,体会感情,指导读出“深深地眷恋”之情。
(二)“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青草、绿叶、花朵是我们的姐妹,麋鹿、骏马、雄鹰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1、过渡语:正因为他们热爱大地,就像婴儿眷恋母亲的怀抱一样,所以他们才说:—————————————.
2、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体会“家园”、“兄弟”、“姐妹”说明了什么。
(三)“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还有那浓密丛林中的薄雾,蓝天上的白云,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都是圣洁的。”
过渡语:同学们,就是这样美好的家园,就是这样的兄弟姐妹。他们印第安人却永远就要与之分别了。大家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资料。(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1、同学们,离别之际,他们想再看看这片土地上的什么呢?请认真读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一读,并说说他们留恋的是什么。
3、对比阅读:文中连续用了好几个“每一”,什么意思?把他们去掉,好不好?自己对比着读读这两个句子。
4、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5、练习读出感情。
6、教师引读:在印第安人的眼里,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难忘的。沙滩美不美?嗡嗡鸣叫的昆虫美吗?他们永远都看不到了。离别之际,他们心中有万分的不舍,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句子中,好好读一读。
7、齐读。
8、想象:在他们眼中,还有哪些事物是神圣的?(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四、精读“善待”部分。
1、过渡语:西雅图向白人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呢?(善待河水、空气、动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8自然段,边读边想,西雅图要求他们善待什么呢?
2、交流。
3、这部分内容中,有一句话,作者反复三次说了一句话,大家把它找出来,好好读一读。“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4、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平时也轻言放弃吗?在什么情况下才放弃?你放弃一件事时,是什么心情?
5、引读,是呀!这是深深的无奈呀,指名读————————;这是万分的不舍呀,指名读————————;这是不放心的叮嘱呀,指名读————————。
6、他们仅仅是要求善待这三种吗?还有什么?
7、教师小结:他们希望善待地球上的一切!
8、配乐朗读: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无奈,带着万分的不舍,带
五、结尾部分。
1、过渡语: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发出了怎样的呼吁呢?
(一)“为了子孙后代,你们要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来保护大地。”
(二)“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2、理解第二句话的含义,并好好读读,体会感情。
3、教师补充:他的呼吁,白人做到了。他们被西雅图对土地的热爱所感动,就把这座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现在,这座城市四季如春,景色宜人。
六、拓展、升华。
1、过渡语:大地为人类提供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真应该热爱这片热土。
2、不少的作家、诗人,也写出了不少热爱土地的诗歌,下面我们共同欣赏艾青的一首诗。教师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
3、小练笔:同学们,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有许多的话要对我们脚下的土地说,请拿出你的笔,用上饱含深情的语言,来表达你对土地的热爱。
4、交流,读一读。
七、激情总结。
1、同学们,西雅图说土地是神圣的,仅仅指的是他们脚下的土地吗?(不是)齐说:所有的土地都是神圣的!
2、同学们,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让我们用全部的力量和情感去保护大地吧!
八、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它们是得到了保护,还是遭到了破坏?就这个问题,写一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竹节人》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经典诗句,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受朋友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指名读课题,读准“弦”)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师:理解了意思,再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把不太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一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语气词“哉”“兮”。
3.指名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巡视)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学习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
1.师: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呢?(指名回答)
你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二)学习前三句话,了解知音
1.师: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来,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知音),我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子期的确是伯牙的知音呢?(课件出示句子)
句子中“善”字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
2.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话吧
师: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长弹琴呢?让我们看看《荀子 劝学篇》里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指名读,理解擅长)
3.师:(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指导朗读
4.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此时,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江河?
(指名说,指导朗读)
5.师:真好。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6.句式练习
师:同学们,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时,子期会怎么赞叹呢,(出示课件)伯牙鼓琴时心里还会想到什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请同学们从以下词语中任选一个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好吗。(指名答)
7.师:是的,不管伯牙心里想什么,子期一定能准确地知道他的心意,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其实,子期必得的又何止是伯牙的琴声啊,他还听出了其中的弦外之音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个小故事。(指名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
师: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感受到伯牙怎样的心胸、怎样的志向呢
师:是的,这种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伯牙通过琴声表现了出来,而子期也通过伯牙的琴声感受到了,这才叫—一起读(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也只有这样知志又知心的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
8.相传,这曲高山流水伯牙最早是在宫廷演奏的,但是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更没有人能听懂他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达官贵族们喝得零丁大醉,甚至有的人还连连摇手:“这是什么曲子?换换换……”伯牙此时会是什么心情啊?(孤独伤心)他多么渴望能有一个知音啊。 现在,他遇到了子期,他该多么(指名答:兴奋、幸福、激动)让我们带着这种激动、幸福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吧。(齐读)
9.同学们,如果你就是伯牙,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出示“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10.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出示)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11.(出示)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读。
四、知音离世,断然绝弦
1.师出示音乐,拓展知识,语言渲染,指导朗读读最后一句话。
2.师: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望……)
3.齐读最后一句话。
4.出示短歌,师配乐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五、回味绝弦,余音袅袅
1.故事学完了,此时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是啊,正是因为知音难觅,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相信,现在你们一定能入情入境地读一读这篇这个故事了,是吗?(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背一背这篇古文。
2.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搜集一些描写友情的诗句。
附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俞伯牙 善鼓琴 绝弦
知音
钟子期 善听 去世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竹节人》篇十四
我所担任的六年级有26名学生,其中男生10人,女生9人。通过几学期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所好转,但还不够自觉尤其是男生需要监督学习。有个别语文基础更差,连最简单的汉语拼音也不会拼读,平时应加强训练。新学期中,应一面加强“双基”训练,一面着重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使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册教材共八组,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都根据语文学习目标,既对人文内涵给予充分关注,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力争使学生在情感熏陶和方法习得两方面均有获益。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其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的学习重点。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
5、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6、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8、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9、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10、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一)精读课文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作文的能力。
根据课标第三学段对各种文体的具体要求: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面、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在教学中注意点:立足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渗透人文内涵。首先要围绕单元主题,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将精读与略读、阅读与口语交际、习作紧密结合。其次,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在读中感受与欣赏,在读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最后要精心组织促进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我概括成以下四点:
1、工具性人文性有机统一:真正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与心灵沟通的过程。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文学习和语言实践来体现。抓住典型语言信息,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精妙,感悟做人之道。
2、感悟与质疑和谐相生:“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胡学者非悟之难,而疑之难。”——清、唐彪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要选择质疑的时机,要给予质疑的时间,要重视问题的梳理,要点拨质疑的方法。
3、积累与运用双管齐下: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要求比较宽泛,如,“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有的要求比较明确,如,“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抄下来,再体会体会。”“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加强学习的指导性。
4、阅读与表达携手共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练笔资源,有效利用生活中的练笔机宜。另外,要注意文言文的教学。说到文言文,在第十册中已经学习过《杨氏之子》,第十二册还有:《学弈》《两小儿辩日》。对于小学中出现的文言文的教学,考虑到初中一下子接触有困难,先作个铺垫。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感受文言文;读正确,读流利,读中正确表达语句的意思;熟读至成诵。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呢?当然是读。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当然也是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小学生接触文言文,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作为本单元,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略读课文
本册教材精读、略读课文各占一半,如何正确对待这一类课文,发挥他们应起的作用。
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
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略读课文的教学也要注意与单元学习重点结合起来。对一类文质兼美,可读性强的文章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们当作精读课文来上。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竹节人》篇十五
本册教材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中以兴趣为先导,时刻注意培养学生对语文喜欢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学期以此为教学设计的主体理念,在分析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制定学期计划。
本班有47个学生,因为男生人数多,难管理。本班部分学生大部分同学学习基础扎实,但是学习没有自觉性,依赖性较重,所以班级中学习成绩总体不很理想。对于这部分学生有待于今后教学中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主动地发现、探究。使他们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进而不断产生学习的动力,并逐渐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1、内容和编排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二十八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十四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例包括四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
2、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口语交际?习作"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一)教学重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学会理解和运用"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等读写方法。
7、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8、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9、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二)教学难点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5、让学生学写活动总结。
1、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注意把握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且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使理论和实践融合为一体。
2、在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情况,适当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杜绝以往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
3、上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广泛参阅教学资料和最新的教研成果,并与备课组的其他老师共同商讨,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的教案。
4、授课过程中,依照设计好的教案,灵活多样地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始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
5、课后,注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好所学的新知识。
6、认真、及时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7、平时注重向别的老师学习,积极参加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和教研组的各种教研活动,以此丰富个人的教学经验。
(一)后进生转化措施
1、取得任课教师的协助,学生家长的配合(经常上门家访)。
2、感情投资
(1)多与后进生交流,了解后进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2)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及时表扬,让他们树立起信心。
(3)对他们所犯错误和缺点及时指出和批评。
(4)多关注后进生的学习
3、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后进生的思想波动较大,各方面表现反反复复,这样教师必须经常不间断进行转化。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有一份爱心和耐心后进生一定能迎头赶上。
(二)优秀生提高措施
1、加强对优秀生的思想教育。
优秀生学习成绩好,经常得到学生的赞扬、敬慕,家庭、学校宠爱、呵护,这样易使他们产生优越感,总觉得自己已经是很好了,而忽视了自我提高,自我超越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在本学期加大对优秀生的理想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的工作,加强对优秀生的培养和教育。
2、要适当评价,正确引导。
教师对优秀生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和适当性,对优秀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要适当,不能好到极处,也不能不予理睬,要具体公正。对优秀生其他方面的成绩要多注意留心,并指出哪点好,为什么好。教师要有意识地经常和优秀生谈心、沟通,传输一些观念,让他们知道教师赞扬什么推崇什么。如,奉献爱心、关心同学、帮助后进、平等待人、谦虚谨慎、志存高远都是老师推崇和向往的。
3、培养优秀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优秀生应作为班级体中的普通一员,不能越出界外,要树立班级的集体感和荣誉感,要经常组织他们参加集体完成的项目和活动,感受到集体意识和成功的喜悦,让优秀生与他人一道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让他们在人与人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中感受伙伴的友谊和真情,感受到个人力量的微薄,使优秀生愿意与同学交往,取长补短。
第1、2周……第一单元
第3、4周……第二单元
第5、6、7周……第三单元
第8、9周……第四单元
第10、11周……期中复习、考试
第11、12周……第五单元
第13、14周……第六单元
第15、16周……第七单元
第17、18周……第八单元
第19、20周……期末复习、考试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竹节人》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巩固
略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 疾跨乌蒙 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 语言
征 飞夺泸定桥 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