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关于拒绝舌尖上的浪费的句子(三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内容句子篇一
1、粮食安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2、一米一粟当思来之不易,爱粮节粮须知人人有责。
3、推行科学储粮工程,减少农民产后损失。
4、提高粮食品质,增强法制意识。
6、节约粮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7、创建节约型社会,从珍惜粮食开始!
8、增强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意识。
9、珍惜粮食,养成节约好习惯。
10、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无粮则乱。
11、桌上一粒饭,农民一滴汗。
12、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
13、节约资源,健康生活,让我们从珍惜粮食开始。
14、严禁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行为。
15、科学用粮,节约用粮,共建节约型社会。
16、普及节粮知识,提高节粮意识。
17、放开粮食市场,加强监督管理。
18、崇尚节粮风气,促进可持续发展。
19、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20、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21、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俭事微,可助兴国安帮。
22、爱惜粮食,节约粮食。
23、爱粮节粮,建设节约型社会。
24、粒粒粮食,滴滴汗珠,爱惜粮食,造福人类。
25、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26、纪念第31个世界粮食日。
27、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8、浪费粮食是最大的犯罪!
2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0、节约需从点滴起。
31、爱惜粮食,节约资源。
32、节粮从我做起,建设节约型社会。
33、纪念世界粮食日,开展爱粮节粮活动。
34、爱惜粮食,节约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5、打击非法经营粮食,维护粮食流通秩序。
36、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37、一米一粟来之不易,爱粮节粮人人有责。
38、粮食是用来满足温饱的`不是用来浪费的。
39、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40、人人节约一粒米,拯救世间千万人。
41、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
42、一斤粮,千粒汗,省吃俭用细盘算。
43、节约粮食给未来生活多一点机会。
44、浪费粮食可耻,节约粮食荣誉。
45、一粒米,一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
46、节约是美德,请珍惜盘中食物。
47、民以食为天,粮以俭为先。
48、多种粮食有功、抛荒耕地违法。
49、一米一谷,都是春夏秋冬滴汗水的收获,请珍惜。
50、珍惜劳动成果,反对浪费粮食。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内容句子篇二
我国是农业大国,虽然近几年粮食均增产,但是我国人口已超过12.5亿,每年的净增长是120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1。2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4,全国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粮食依靠进口,在今年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粮食的供需仍将在紧张中度过,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粮食进口国。
现实绝对不容乐观,在我们扔掉粮食的时候,不仅扔掉了农民伯伯赋予汗水和心血的粒粒真情,更是灾区人民一份朴实而热切的渴望,是中国未来一份微小却珍贵的资源!
同学们,我们当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为此,我向学院学生提出以下倡议:
1、吃饭的时候,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费饭菜,剩饭剩菜不倒掉。
2、在餐厅吃饭时点菜要适量,不要乱点一气,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回家。
3、吃饭尽量吃完,不浪费。
4、在学校吃早餐,剩下的面包、点心不要扔掉,可以拿回家吃。
同学们,节约是美德,节约是品质,节约更是责任,让我们一起自觉地节约粮食吧,让节约粮食成为我们的习惯,并且能保持这样良好的习惯。
倡议人:xx
20xx年x月x日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内容句子篇三
一、在本单位职工食堂开展“光盘行动”,坚持按量取食,不留剩饭。牢固树立“吃饱是福、浪费可耻”的节约意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二、在各自家庭开展“光盘行动”,加强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让子女们充分认识到“黄金无种子,惟生勤俭家”,珍惜每一颗粮食、眷顾每一片蔬菜,是对劳动的尊重、对生命延续的储备、对自然的敬畏。
三、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招待宾客时开展“光盘行动”,按需点餐,吃饱吃好,剩余食物打包回家,物尽其用,不倒不弃。“一勺勺积累的东西,不要用桶倒出去”。
四、做尊重劳动、爱惜食物的宣传使者,在家庭聚会、亲朋往来时积极发出珍惜食物、反对浪费的正能量,努力做勤俭节约的表率,做倡导文明新风的榜样。
五、党员朋友应把“反浪费”当成一项政治任务,作为转变作风的重要内容,等不得慢不得马虎不得,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广大群众看到新气象新风尚。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让我们行动起来,坚决反对任何浪费行为,从每一个时间节点抓起,从每一件具体事务抓起,以良好的节俭风尚,聚合崇俭抑奢的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正的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