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专题心得体会的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帮助,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生动记录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至第四卷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处处蕴含着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等哲学智慧,既是方法论,又是实践论,彰显出强大的思想力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与前三卷一脉相承,在多个篇章中都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进行了论述,这些重要思想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文化和旅游业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主要是推进文化铸魂,发挥文化赋能作用,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满足人民对文化和旅游需求;文化和旅游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推出更多优秀文化产品,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进旅游为民,发挥旅游带动作用,紧紧扭住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发展大众旅游、智慧旅游、绿色旅游,推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更好满足人民旅游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
推进文化和旅游业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总结梳理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天下太平”的价值追求,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为世人所知晓所认同,可信、可爱、可敬的新时代中国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新时代,高度重视考古工作,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用事实回击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各种歪曲污蔑,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新时代的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了脚跟,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
推进文化和旅游业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和旅游工作十分关心,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进文化和旅游业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全面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汇集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局高度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时代准确把握和科学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2018年3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全域旅游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8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消费潜力的意见》,推出消费惠民、提高消费便捷程度、丰富产品供给、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硬核举措,激发文旅消费潜力。20xx年12月xx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就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完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强国建设作出部署。20xx年4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加强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交通等消费跨界融合。站在新的起点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充分显现,中华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加快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不断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业繁荣发展;艺术创作持续繁荣,推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的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新时代系列艺术创作工程等实施,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各类文艺评奖和展演展览活动引领作用不断发挥,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旅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博物馆条例以及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等出台,有力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从国家到村(社区)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截至20xx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xx5个、文化馆3316个、文化站4.02万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7.54万个。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和91%的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文化和旅游综合产业体系逐步健全,标准体系不断完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云看展”、线上演播、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加速崛起。大众旅游、智慧旅游持续发展,自驾游、露营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海洋旅游等引领休闲度假新潮流。文化创意、非遗工坊、乡村旅游持续赋能乡村振兴。红色旅游、旅游演艺蓬勃发展,文旅融合深度推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效显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遗产已经在全国“活起来”,“考古热”“博物馆热”“非遗热”“古籍热”蔚然成风。各地在传统节日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全社会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更为浓厚。截至20xx年底,全国共有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备案博物馆6183家;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2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3026部,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3家;世界遗产56项,位列世界第二;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42项,位列世界第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物保护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等深入实施,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果丰硕,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与前三卷形成衔接,在第八部分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中充分论述了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决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把舵定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与前三卷一起所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党中央对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境界和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些为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提供了重要战略指引和根本遵循,为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和广阔前景。
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
纵观世界发展史,那些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强国,都把提高本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本国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竞争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中华文化丰厚璀璨、闪耀世界。我们的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先进文化的历史渊源与丰厚土壤,文化自信的孕育富有深厚底蕴,有着历史和现实源源不断的积淀与延续,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更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现实基础,并将助力形成各民族团结一心的强大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风貌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新征程要充分利用好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使文化事业惠及城市乡村的各个层面,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用“以文化之”的力量提升公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加紧培育和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提质转换,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贡献强劲动力,也向中外游客展现更加立体、真实的中国形象,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当前文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新发展格局下许多省份将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培育,积极谋划、稳妥推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加强的地方。
文旅产业发展中各地独有特色挖掘还不够。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文旅产业发展具有广阔而多样的地域特点,但文旅资源开发面临的普遍问题是缺乏深度、广度和特色,对本土文化挖掘的深度不够,品牌化塑造不强,体现地方特色的项目在数量和质量方面仍显不足,地域性特色文化元素未在文旅项目中凸显出来,致使相关产品的层次、品味、辨识度不高,独特景观风貌和珍贵古朴气息不足,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游客体验效果不佳,缺少新鲜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更难以产生念念不忘、意犹未尽的强烈吸引力。
文旅产业发展中所需资金投入不足。文化旅游业的深厚底蕴与精神风貌体现在文化上,其核心内容是为游客提供历史文化景观及精神文化活动的游览观光和服务。文旅产业是一个大的产业集群,需要注入大量资金,而目前我国发展文旅产业所需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但政府所能提供的资金非常有限,文旅产业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与此同时,文旅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见效相对较慢。我国一些省份地处高原山区,冬季严寒而漫长,文旅产业深受市场行情、旺季淡季、群众喜好、疫情等因素影响。文旅产业发展的地域性特点加上文旅产业资金链条短的行业特点,使民营企业不愿注入资本,金融行业作用发挥不够,目前信贷规模支持下的资金投入与旺盛产业需求不匹配。文旅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单一导致长期以来融资异常困难,既影响项目推进,也影响地方文化建设和旅游服务配套体系的完善,严重阻碍其健康快速发展。
文旅产业发展中宣传和传播力度有限。在特色资源挖掘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背景下,文旅产品的包装、宣传、推广等市场运营方面也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资金匮乏,导致难以建立完善的宣传机制,无法进行多角度、大范围、广渠道的大力宣传,许多新媒体传播手段的运用普及不足,宣传不到位致使许多“好酒”陷于“酒好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境地,还没有被中外游客“识得东风面”。
文旅产业发展中助力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缺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懂经营、善管理、有创意的优秀专业人才的技术指导,然而培养此类人才的大专院校虽有院系的安排布局,但在培养数量和质量上距发展迅猛的产业需求还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是兼具文化、旅游等专业知识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创新创意型人才更是非常稀缺。
文旅产业发展中现有文化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滞后。文旅产业是一个大的产业集群,完备的配套基础设施是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智能化时代的来临,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也融入蕴含新技术的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目前这方面存在不足,比如,旅游运行线路开发不充分、夜间出行交通不便,住宿餐饮未进行升级改造和个性化改进,文化旅游信息化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景区天气和实时交通运行情况精准推送不普遍……这些都会限制与影响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及行政监管不健全。旅游适用的相关法律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为主,但从实践运用层面看,面对文旅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针对性专业法规还不够健全完善,遇到新情况、新问题,相关法规缺乏有效规范和及时跟进,一旦出现争议,行政监管也不够健全完备,违法违规成本很低,处罚力度不够大,导致一些文旅产业市场出现恶性竞争、发布虚假宣传广告、谋取合同欺诈、随意哄抬价格以及破坏旅游生态等各种违法违规现象。一些地方未真正关注游客的内心体验和感受,难以为游客提供及时的权益保障,给游客带来较差的旅行体验,由此必将导致该地区旅游业口碑和营业收入的长期低靡,最终将会严重影响当地整体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良性和长远发展。
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整体布局谋划文旅深度融合,深入挖掘打造地域独有特色。文旅深度融合和特色打造要把握系统观念找准优势定位,要在保护的前提下整合全域文化旅游资源,抓住独到的自然、历史及人文特质,围绕当地的基础文化主线深入挖掘整体文化、区域文化与独有文化的特点,将其融入文旅产业发展全过程。整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既可以依托原有景区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化优势景区和龙头核心景区,也可以从历史文化积淀中提炼具有较高观赏价值、艺术价值、教育意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元素,打造生动的旅游文化产品,还可以严格产业准入机制,将符合总体特色功能定位和文旅市场消费需求的优质项目打造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营造各地独特的文化氛围,打造创意核心吸引点,增加文创产品的独有文化附加值,使中外游客一旦步入其中就能感受到其独特内涵与魅力,形成对广域旅游市场的持续吸引,进而形成辐射效应。
多措并举吸纳引导文旅产业投资,创立多元盈利模式。文旅产业资金短缺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社会各界共同破题,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一是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并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进行扶持,促进市场开发、宣传推广、配套设施建设等;二是多渠道融资,出台优惠政策吸纳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旅产业,协调金融部门加大贷款支持,创新盈利模式,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实现文旅产业项目整体盈利最大化。
顺应文旅产业不断升级的趋势,培育新型文旅发展业态和消费模式。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有更高的追求,要大力打造创意街区、文旅康养小镇等有格调、有品位、特色鲜明的文旅创新集聚区。顺应个性化出行方式的选择,完善游客集散中心、房车营地等配套设施。拓展自驾游、研学游、体育游、工业游,开发和挖掘民宿经济、特色小镇、智慧旅游等新兴业态,推动文旅产业不断提质增效。创新旅游体验模式,提升扩展参与体验,依托高新科技手段,采用情境体验、动漫形象、游戏玩法、影视场景、建筑景观及丰富演艺等异彩纷呈的方式,呈献给游客完美新鲜的深度文化体验。同时,促进数字文化向旅游领域拓展,支持文化场馆、景区景点开发数字化产品,促进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注重媒体宣传作用的发挥,扩大文旅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做好品牌打造的基础上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征集体现文旅内涵和底蕴的口号、图标等,加大与主流媒体、新型媒介及其他传播手段的合作,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广泛积极参与有影响力的旅游文化交流活动,做大做强旅游文化品牌。
健全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打造文旅发展人才队伍。人才是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支撑,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吸纳创新团队、优秀文化人才、卓越高技能人才,壮大文旅发展人才队伍、优化现有文旅产业发展架构;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知名大学文旅产业创新人才订单式培养工程,着力构建更为科学的人才培养选育体系。营造珍惜人才、善用人才、诚心诚意对待人才的良好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提升人才服务和待遇水准,切实解决文旅发展人才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文旅发展人才安得住心、放得下身、创得了业、扎得下根,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巨大力量。
健全文旅产业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加强对文旅产业发展的行政监管。对于文旅产业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要通过法律法规加以规范约束,利用法律手段打击不法经营,积极维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维护文旅市场正常秩序,在旅游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法律指导下加大对旅游行业的监督管理,推动文旅产业健康、有序、长远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是只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决策,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把舵定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指引。
我国已经迈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从国际看,国际环境持续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深刻。从国内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日俱增,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持续存在,科学技术的新飞跃、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突发事件的新风险、区域发展的新格局都将对文化和旅游发展带来实质性影响。同时还要认识到,虽然近些年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和需求还不完全匹配,文化和旅游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还不够突出,国家文化软实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相匹配。这些都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须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经济思想上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要坚持创新驱动,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优质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文化和旅游自身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实现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当前,文化和旅游领域创新创造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在新冠肺炎长期影响的客观条件下迫切需要创新发展路径。因此,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技术条件创新。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推出更多健康丰富的精神食粮。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提高覆盖面和实效性。加快培育新型业态和消费模式,丰富优质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加快数字文化建设,以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的文化创新体系带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要坚持均衡协调,不断缩小区域间、城乡间文化和旅游发展差距。当前,文化扶贫、旅游扶贫的任务虽然已经完成,但是区域间、城乡间文化和旅游发展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不同群体间精神文化生活富足程度也不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普惠程度和均衡水平。要持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支持力度,优化发展布局,完善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等工作机制。注重以城带乡,强化县域统筹,构建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促进资源均衡配置,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坚持力量下沉、服务下移,创新实施各类文化惠民、旅游惠民工程,加强人文关怀帮助。
三是坚持绿色友好,发挥文化、旅游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和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综合效益高等特点,是典型的绿色产业、低碳产业。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出发,要跳出文旅看文旅,发挥文化和旅游的独特优势,使文化和旅游成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支撑。因此,要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与相关领域多维多向融合发展,在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拉动居民内需就业、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进“文化+”“旅游+”,促进文化、旅游与相关领域深度融合,提升发展内涵和附加值。倡导生态文化,发展绿色旅游,助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推动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让绿色低碳成为新型生产生活方式。
四是坚持开放包容,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各种思潮和文化碰撞交锋更加激烈。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要围绕服务国家大局,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不断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深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内容建设,拓展渠道平台。发展高水平对外文化贸易,把中华文化融入产品和服务,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创新推进国际传播,以文促情、沟通民心,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五是坚持共建共享,让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文化和旅游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引导全民广泛参与文化实践,让创新创造的社会活力充分涌流,不断扩大群众参与文化和旅游的广度深度,在共商共建共享共治中实现人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营造宽松氛围,加强人文关怀,充分保障各类人群文化和旅游权益,让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合理地惠及全体人民。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起来,以文立心、以文弘业,固本培元、培根铸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