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村级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和村级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村级健康调查、健康体检、慢病管理等形式,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深入村级,送到家庭,不断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3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阅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努力实现辖区居民人人享有家庭医生服务目标,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为目标,针对本中心工作任务重、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较低的现状,整合全科医学、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建设村级卫生家庭医生团队,确保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关口前移,重心下沉”,不断提高村级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工作目标
通过村级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和村级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村级健康调查、健康体检、慢病管理等形式,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深入村级,送到家庭,不断提高居民对签约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力争早日实现“人人拥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签约服务”的目标。
三、工作内容
(一)优化组织、分工协作
根据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特长、工作岗位、资质等实际情况不断对家庭医生团队进行优化,按每个团队覆盖≤10000人的原则,配置1个家庭医生团队,每个团队由1名县级专家、1名全科医生或医师、1名护师、1名公共卫生人员及村级工作,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居民,更进一步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工作的信任度、满意度。
(二)签约服务
为辖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坚持“充分告知、重点突出、自愿签约、规范服务”的原则,以居民与家庭医生自愿签订(每位居民同期只能选择1名家庭医生)一定期限服务协议的方式,建立相对固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双方约定服务内容、方式、期限和权利义务等款项,家庭医生以团队的形式,按照约定内容向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连续性服务。签约周期可视情况灵活掌握,原则上一个周期不少于一年,期满后根据居民的意愿,自动续约或另选签约医生。签约对象优先覆盖常住家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孕产妇、0-36个月儿童、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所在家庭,以及残疾人、计生特殊家庭、贫困人口、孤寡老人等特殊人群和有服务需求的健康人群。
(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
1、常见病、多发病的预约、诊疗服务。
2、门诊预约与转诊服务。为签约居民优先提供上级级医院转诊和预约服务,做好转诊病人的跟踪服务,不断提升家庭医生的医疗服务技术水平。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签约
居民可在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7版)所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享受到以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热情、周到的优先优惠服务:
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根据居民个人健康信息,对首次签约居民进行1次健康状况评估,制订个性化的健康计划,使居民及时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及时更新,保证健康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档案隐私尽保护责任。
2、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服务。对签约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和开展健康教育服务。
3、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每年为签约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提供1次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包括体质辨识、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中医干预等。
4、慢性病患者管理服务。为明确诊断的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进行治疗、行为干预、监测和健康评估,提供定期随访、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及咨询等服务,每季度不少于1次,每次随访高血压患者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为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每年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免费健康体检。
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对居家知情同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随访、康复指导服务,对患者家属进行培训,每季度不少于1次;每年提供1次健康体检。
6、特殊人群保健,对所辖区域的残疾人、失独家庭、孤寡老人进行健康管理服务。每年不少于一次随访和健康教育。
7、传染病管理。对居家的传染病患者进行至少1次访视及治疗管理。
8、咨询服务。对在健康管理中发现问题的,及时给予医学指导或转诊建议。
9、上门服务。为行动不便、90岁以上老年人及确有需要的签约居民,提供上门访视、诊疗等服务。
五、工作措施
1、组织、鼓励家庭医生团队外出学习,进一步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培训力度,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培训活动以团队长根据村级签约居民需求进行培训,重点对服务理念、服务能力、服务技巧及专业操作等方面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综合服务能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2、进一步优化团队,完善相关制度、流程、人员岗位职责,要求家庭医生团队长制定本团队工作计划,进行人员合理分工,明确目标,每月召开家庭医生团队会议,分享工作中的做法、取得的成绩、不足之处,总结经验,部署下月工作安排,同时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绩效考核方案进行修订,着重在满意度、真实性上下功夫,对考核结果及时进行通报。
3、明确对象,优先签约,有效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象为本辖区常住居民,签约服务应优先覆盖重点人群,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有偿服务包,提升居民签约积极性。
4、充分发挥“村级家庭医生工作站”的作用,真正做到一站式签约服务。
5、逐步健全完善签约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家庭医生团队开展有偿服务包签约。
6、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村级宣传栏、村级活动、健康宣传日等,积极主动与村级居民沟通,大力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宣传,逐步提高村级居民签约率。
7、各团队及时进行资料归档,对每次村级活动及时进行资料收集、整理、汇总,对当月工作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六、评价方法
按照文件要求,按时对家庭医生团队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工作量、真实性、居民满意度,按工作量及考核得分进行绩效发放。
——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三个全覆盖”制度落实情况工作总结
**街道针对辖区内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人数多、居住地不集中的特点,为了让每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真正知晓“三个全覆盖”制度,提升扶助关怀工作水平,做到应扶尽扶、精准帮扶、亲情关爱、责任到人,对我街道现有失独家庭138人,伤残209人进行宣传和帮扶救助,同时联系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三年来累计签约688人次。
一、落实双岗联系人制度
1、实现联系人制度全覆盖,使特殊家庭(被联系人)遇到困难能够及时沟通联系人,开展联系人制度宣传活动。
2、为每一户计划生育特殊家庭配备了一名街道领导干部和一名社区专干作为帮扶“双岗”联系人,并鼓励志愿者或者被联系对象的亲朋好友作为社区联系人,建立“二对一”或者“多对一”的联系帮扶模式。要求每一位联系人每周至少与联系对象通过登门走访、电话联络或者网络沟通一次,每月至少登门走访一次,特别是在重大节日期间,更要登门走访,以联系对象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慰问关怀。在2019年金秋九月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先进街道计生协没有忘记辖区的特殊家庭,联合乐易家政为辖区的8户特殊家庭、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收拾卫生、擦玻璃……为特殊家庭送去实实在在的公益服务。
3、为每户特殊家庭都发放联系人卡片,上面有三名以上的联系人的姓名、电话、住址,以确保联系对象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联系到其联系人。每个月最少和特殊家庭人员沟通一次,了解他们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帮助排忧解难。元旦春节期间为街道40周岁以上的失独家庭送去每户800元的抚慰金;“5.29”为伤残家庭送去每户500元的抚慰金;还有不定期地为他们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在解决特殊家庭实际生活困难的同时,也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关爱。
4、“联系人制度”全覆盖。我街道对原有的特殊家庭联系卡进行维护和更新信息,为新增人员发放了联系卡,做到特殊家庭联系卡每人一份,覆盖率100%。联系卡上详细记载了“双岗联系人”的工作电话和个人手机号码,做到随时联络、随时畅通。在对被联系人的走访过程中,对我省关于特殊家庭扶助关怀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的宣讲与解读,包括今年的特扶标准(伤残家庭每年每人6360元,死亡家庭每人每年8520元)及扶助金是否发放到个人账户、双岗联系人制度内容、护理保险内容和理赔渠道等相关内容,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或协调相关部门解决联系对象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二、畅通绿色通道
1、为了将特殊家庭服务工作做实做细,社区及时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对象发放《特殊家庭就医绿色通道服务卡》,并告知每户家庭成员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持《辽宁省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证》实行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综合诊疗优先等就医绿色通道,为计生特殊家庭提供便利医疗服务。
2、社区计生委员通过走访、电话的沟通方式,为不同年龄段的家庭进行有针对性的通知:为49岁以上已享受奖扶的特殊家庭强调联系人制度卡的联系人和沟通方式;为新增的特殊家庭告知了特扶金标准(伤残家庭每年每人6360元,死亡家庭由每人每年8520);告知就医绿色通道内容及定点医院名称,向他们普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优先便利医疗服务的优惠政策;重复强调了护理保险内容和理赔渠道、家庭医生签约等。同时也询问了有无困难,有何困难等,并做了记录,以便于日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
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为进一步推进我镇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式健康管理签约服务工作方案》,我院责任医师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和签约工作,现将本团队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积极部署
及时组织团队成员学习工作方案精神,紧密围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工作持续性等内容进行了充分研讨,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稳步推进奠定了组织基础。
二、广泛宣传,深入动员
为保障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深入人心,我院统一印制了以宣传家庭医生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为主题的“致社区居民一封信”,并分发给本辖区各居委会,同时,印制家庭医生联系卡、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等,制作了宣传横幅、宣传栏。有效营造了家喻户晓的宣传氛围,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舆论基础。
三、调查需求,个性服务
在签约服务的居民中,调查了居民希望得到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病管理、孕产妇保健管理、残疾人康复、婴幼儿保健及其它服务( 出诊、送药上门、家庭护理等)。服务人群底数的清晰和需求人员数量的掌握,为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扎实推进奠定了信息基础。
四、明确对象,按需管理
进一步明确辖区残疾人口分布,保证所有居民均能得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覆盖。我团队组成由“医生、护士、乡村医生人员”为核心的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明确所管辖的社区分布,并在社区设立公示牌,公示团队服务人员、服务范围、服务时间、服务内容、联系方式等信息。对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居民,按照健康状况和健康需求情况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健康普通人群,第二类为需关注的人群,第三类为慢性病人群,第四类为高危或合并严重并发症病人、残疾人、特殊病人。根据居民所处的类别,明确服务内容及标准,提供针对性的签约服务并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五、优先签约,有效服务
优先与辖区内的慢性病人、空巢老人、残疾人、妇幼保健对象等愿意接受家庭医生式服务的重点人群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并根据协议书内容提供建立健康档案、电话咨询、入户访视、健康教育等针对性服务。目前,已电子签约的社区居民家庭1802户,截止到18年12月5日已签约人数4385人,一般人群数已签2601人,达标6071×30%=1821,现已达到43%;重点人群已签约2602人,达标数为2600×70%=1820,现已达到100%。
取得的初步成效
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实现了现有医务人员对社区居民健康管理的全覆盖,从坐等患者上门变为深入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社区健康管理能力得到切实加强。提高了社区居民对医疗健康服务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服务得到落实,居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群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
玉门市卫计党工委共有委员11名,设书记1名,副书记1名。辖1个(党委),14个党支部(其中:乡镇卫生院党支部6个),共有正式党员199名(其中:乡镇卫生院党员53名),预备党员11名,入党积极分子15名。
近年来,玉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按照“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思路,聚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凝聚各方力量,以“铁人先锋”行动引领健康玉门发展,使健康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高度重视,打造健康扶贫新模式。成立了由局党组成员、各医疗卫生计生单位负责人、党支部书记、党员业务骨干组成的卫计系统健康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健康扶贫工作动员会、健康扶贫工作推进会和健康扶贫政策培训会,明确目标,理清职责,分解任务,夯实责任,建立了以“局领导+股室+县级医疗队+乡镇卫生院”的党建+健康扶贫挂钩联系制度新模式,局党组称员分片指导乡镇切实抓好健康扶贫工作,确保政策落地100%,贫困户覆盖100%。
2、强化宣传,提高扶贫政策知晓率。一是使健康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作授课PPT,深入各乡镇开展县处级挂钩领导、乡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市乡村三级医务人员进行政策培训,培训场次达20余场,培训人员达6500多人次。先后印发了玉门市扶贫政策宣传折页、宣传品等10万余册。同时,通过基层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走村入户、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服务、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对住院患者的面对面宣传,让贫困群众了解健康扶贫相关政策,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重点让群众记住“打针看病不发愁、医疗保险政府交;住院不用交押金、出院基本全报销;家庭医生上门来,送医送药送健康”3句话,记住包挂干部、工作队员和家庭医生3类贴心人。将健康扶贫政策普及到千家万户,不断提高贫困户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二是深入开展健康扶贫冬季暖心服务活动,抽调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专家组建了12支健康扶贫小分队,把健康扶贫工作作为卫计系统党组织活动主题,深入全市12个乡镇开展健康扶贫工作及相关政策宣传,累计开展义诊130次,免费送医送药价值3万余元,服务人次达1.5万人。三是多措并举,全方位抓实抓好信息宣传工作,挖掘党建工作的进展和成效,进行广泛、全面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和关注度,积极引导贫困人口科学合理就医。
3、夯实基础,提升基本医疗承载力。根据《甘肃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三个一”标准化建设要求,制定下发了《玉门市脱贫攻坚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实施方案》,市人民政府多方筹资182万元,实施了6个非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为13个村卫生室配备了健康一体机。9个镇乡均已建成标准化卫生院,均有1名以上的执业医师。市第一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总投资3.4亿元的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项目已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
关键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计生;养老
该市五年来的养老帮扶工作的探索实践,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一、首创“张家港模式”,探索全面生活帮扶,实现“老有所养”
2011年8月,张家港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张家港市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帮扶工作实施意见》(张政办【2011】39号),拉开了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帮扶行动的实践序幕;当年还先后下发《张家港市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社会保险补贴办法》(张人口计生【2011】29号)和《张家港市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帮扶行动方案》,初步形成了“五个一”的计生家庭养老帮扶模式,“五个一”的主要内容是:建立一个基金、明确一个补贴、落实一个优惠、实行一个减免、形成一个机制。
2012年6月,该市对全部“失独”家庭进行了一次“生育关怀・爱心大走访”活动,此举促进了计生养老帮扶行动的第一次深化,到2013年初全市围绕计生特扶对象的需求,推出了“五项新举措”。此举当年获得了江苏省第二届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创新奖。“五项新举措”的主要内容有:开发养老帮扶软件、实施养老援助服务、投保住院护工保险、落实春节走访慰问、创设连心服务载体,到2015年计生、卫生合并前,全市在“老有所养”方面形成“举措”:
1、一次性救助制度。对独生子女伤残三级及以上的家庭,给予一次性救助金3000元;对独生子女死亡的家庭,其母亲年满49周岁的给予一次性救助1万元,不满49周岁的给予3000-5000元救助。2、特别扶助金制度。扶助标准开始为独生子女伤残的每人每月80元、独生子女死亡的每人每月100元。经过3次提标到2016年,独生子女伤残的提高到60岁以上每人每月400元、独生子女死亡的提高到60岁以上每人每月500元。3、社保、养老补贴制度。对领取特别扶助金的夫妻,未到法定退休年龄,按灵活就业人员方式参加城保的,按每人每年3000元给予社保补贴。4、机构养老优惠减免制度。享受计生特扶金的老人,需进入养老机构养老的,按属地原则优先安排进入户籍地养老机构,床位费及护理费享受优惠,独生子女伤(病)残和死亡的分别下浮15%和20%。5、居家养老政府援助服务制度。计生特扶对象居家养老的,经个人申请、民政部门评审认定,该援助对象日常生活必须实行介助(半护理)或介护(全护理)的,享受居家养老政府援助服务。介助的每人每月享受最高850元服务补贴,介护的每人每月享受最高1150元的服务补贴。6、虚拟养老院服务制度。从2013年起,计生特扶家庭中60周岁及以上的老人纳入市“亲情”虚拟养老院,作为政府优先援助的B类对象,每人每月享受200元的的家政便民、物业维修、生活配送等38项免费服务。7、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制度。2012年起计生特扶家庭全面纳入全市春节大走访慰问体系,慰问金每户不少于1000元,由是生育P怀资金列支。8、住院护工服务保险制度。2013年3月由政府出资为计生特扶对象团购住院护工服务保险,计生特扶对象每年可享受100元/天住院护工服务补贴,每年累计最高不超过180天。当年新患重大疾病保险金赔付1万元。
二、充分利用资源,解决“病有所医”,打造“张家港模式”2.0版
2015年11月,苏州市计生协出台了《苏州市“连心家园”示范点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连心家园”示范点项目的“六有、五关怀”标准。除了上述八项制度的运行外,对计生特殊家庭的“病有所医”帮扶上,初步探索出“二大举措”,具体内容是:
1、免费健康体检制度。2016年,全市出台《卫生计生十二项便民惠民举措》为65周岁以下的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父母免费提供一次就近健康体检,当年有1036人可以享受该项优惠,原来65岁以上居民已经享受市政府免费健康体检待遇,这样所有计生特困家庭的免费体检实现全覆盖。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2017年开始,所有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免费享受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四个一”的服务,全面解决好该群体的就医绿色通道和健康保健服务问题。
上述十大系列政策和优惠,其中养老帮扶软件系统的开发运用、一次性救助、虚拟养老服务、社保养老补贴、免费健康体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内容是张家港市所独有,仅去年全市十大系列制度所用资金2000多万元。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社区居民;签约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046-02
一、家庭医生式服务相关概念界定
家庭医生式服务又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通过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自愿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的健康责任制管理[1]。其借助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纵向协作服务平台,通过签约式服务,因地制宜地为签约对象提供连续、综合、有效、个性化的全面健康管理服务,逐步引导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服务格局。我国自2006年起开始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探索工作,首先在北京、上海、青岛、深圳等地开展试点工作。2011年7月2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在该意见中明确指出建立分级诊疗模式,实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将医疗卫生服务责任落实到医生个人,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
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有以下几个理念:一是该项服务以社区居民与家庭医生建立的契约关系为基础,通过良好的服务关系,循序渐进地引导居民改变就医理念,改善医患关系,逐步形成良好的健康管理服务互动体系。二是全科医生是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核心,做好全科医生的培养和资格认定工作、逐步提高全科医生的专业素养与服务意识是关键。三是健康问题涉及个人、家庭与社会三个方面,要强化个人的参与意识,提高医生的责任意识,全面推进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发展。四是做好家庭医生服务与日常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衔接,明确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形成预防保健为主、医疗服务为辅的健康管理模式。
家庭医生式服务往往由一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来负责,该团队主要包括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医生、预防保健及护理康复人员等3到5名医疗工作者,其中全科医生是该团队的核心,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团队人员针对签约居民进行健康诊断评估、制定个性化健康服务计划并保证实施、服务计划后续追踪及调整等工作。团队工作人员分工协作,医生做好签约患者的病情诊断的首诊工作,对于超出自身治疗范围的患者进行转诊治疗,预防保健人员负责签约居民的常规体检及普及健康保健知识工作,护理康复人员负责患者日常科学运动、健康饮食、慢性病护理等内容的指导,这样即充分利用了社区卫生医疗资源,同时也提高了社区医疗机构的工作效率。
家庭医生式服务对保障社区居民健康具有积极作用。一是加强了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建立的契约服务关系可以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家庭医生可以通过对签约居民的定期走访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并有针对性的提供健康指导,而居民也可以随时与自己的签约医生进行健康咨询,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将病症控制在初发阶段。二是促进社区健康教育功能的实现,家庭医生可以利用与签约居民之间的融洽关系这一有利条件,不仅可以了解辖区居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同时也有利于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提高居民的健康素质。三是合理的分流了患者,家庭医生式服务主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对辖区居民进行签约服务可以促进社区首诊工作的开展,也促使慢性病患者的康复工作向社区医院的转移,优化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减轻了患者的医疗支出负担,有助于“首诊在社区,康复在社区”的合理医疗格局的形成。四是促进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健全,通过家庭医生与群众建立的签约服务关系,将群众的健康档案管理工作落实到个人,对签约居民的档案进行及时更新管理,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可以有效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
二、我国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较晚,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试点更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广泛推行,因此难免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一)医疗服务人才缺口较大
当前我国全科医生数量相对不足,尚不能满足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进而也影响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发展。从目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标准来看,全科医生需要经过5年的专业理论学习以及3年的临床学习才能够取得全科医生执业资格,培养周期长、数量有限,导致很多社区卫生服务站临时聘任大中型医院退休医生担任全科医生岗位,甚至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具有相关资质的全科医生,其服务质量可想而知。
(二)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知存在误区
限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及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情况,我们当前开展的家庭医生式服务的主要内容是提供免费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还不足以满足大多数居民的医疗需求。同时,家庭医生式服务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社区人民群众对其服务模式、内容、流程等还不熟悉,在社区推广该服务时就存在很多居民对其持怀疑态度甚至是抵制态度的情况,还有部分居民将家庭医生等同于私人医生,认为既然已经签约,家庭医生就应该满足自己的医疗需求,随叫随到。由此可见,群众对家庭医生的认知仍有待提高。
(三)资金支持不到位
当前大部分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国家对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支出,也有部分试点向签约居民收取少量服务费,但总体来说,这部分资金无法保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高质量完成。一方面,部分社区卫生机构缺乏必要的医疗设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来购买配齐;另一方面,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工作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也需要不少的资金补贴,因此,如何解决好资金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四)缺乏长效机制
在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试点初期,社会各界对此比较关注,相关医疗卫生部门也高度重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各项工作包括签约居民常规体检、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教育开展及家庭医生上门走访等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后期工作的跟进却动力不足,缺乏长效机制,导致家庭医生式服务流于形式,损害了签约居民的合法权益。
三、推动我国家庭医生式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
当前家庭医生式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广大的社区居民甚至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人员对家庭医生还不是十分了解,同时,群众中间还存在迷信大医院,不信任社区医院的风气,要想使社区居民逐步认可社区医院,了解家庭医生并积极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离不开我们政府和相关医疗卫生部门的大力宣传。一方面,要积极宣传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理念及内涵,并重点讲解与私人医生的区别,避免因认知方面的缺失而导致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误解,另一方面,也要在推广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健康管理的宣传工作,引导居民自觉的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保健意识。
(二)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它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是政府的公共卫生经费支出尚不能够完全满足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汇聚我们社会和个人的力量来保证其良性发展。一是可以适当降低社区卫生服务的准入门槛,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引进社会力量办社区医疗,优化社区卫生医疗资源配置;二是将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经费支出加入医保报销范围,北京等地已经开始了该项工作的试点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三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家庭医生式服务的收费机制,向签约居民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用以弥补公共卫生资金缺口。
(三)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
家庭医生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水平的关键。一方面要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充分利用好上级医疗机构的医学专家资源及离退休医学专家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现有医务人员的培养,通过全科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进修以及继续教育等形式扩充家庭医生队伍,提高家庭医生队伍服务水平,培养家庭医生在患者、家庭和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面临复杂医学问题时敏锐的判断和处理能力[2]。
(四)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科学的绩效考核是促进家庭医生式服务发展的关键措施,要顺利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就必须有一套规范的绩效考核体系及严格的奖惩机制,有考核、有评估、有奖惩,才可以让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高效的运转起来,切实的做好本职工作,保障签约居民的健康权益。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将签约居民数量、服务治疗及群众满意度等因素综合纳入到考量中来形成量化积分考核标准,将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工作人员的薪资待遇与绩效考核结果联系起来,对服务水平高、签约群众满意的医护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考核不达标的人员采取扣发奖金甚至退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惩罚措施,保证家庭医生的整体活力及服务水平。
(五)拓展服务方式
积极推行便民利民的服务方式,让家庭医生真正走进社区居民的心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家庭医生服务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社区医疗卫生资源实际,探索适合我们自己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式。例如可以改坐诊为巡诊,考虑到社区医院家庭医生数量不足的情况,可有针对性的选择巡诊对象,对孕妇、婴幼儿、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上门服务;针对一般签约群众,可实行电话随访服务,通过电话联系实现家庭医生与签约群众的交流沟通,为群众提供健康指导;建立家庭医生网络服务平台,将现代通信技术与家庭医生预约服务相结合,方便签约群众获得快捷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人才缺口极大
不少医疗行业人士都愿意给家庭医生加上定语,比如“中国式”家庭医生或者家庭医生式服务,因为与欧美的私人医生不同,我国家庭医生服务对象是辖区内的签约居民,定期对他们进行健康评估,提供有针对性的基本医疗服务。按规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原则上应当采取团队服务形式,主要由家庭医生(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卫医师等组成,但根据目前试点家庭医生的城市情况来看,全科医生短缺制约政策落地。
根据意见,2016年,将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我实在很难想象,到2020年能够实现家庭医生全覆盖,因为社区基层的家庭医生不仅数量少,流动性还大,”海淀区一家社区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把医生留在基层,我们努力帮助外地医生落户,但拿到户口就走的情况在过去几年中时常出现。”
早在2010年,北京就在全国率先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但现实推行中,医疗人才短缺,成为“家庭医生”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长期从事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服务的北京安网沐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立新介绍,该公司曾做过调研,发现以甘家口社区为例,该社区有15万左右居民,还有3万外来人口,但只有数十名社区医生,其中全科医生只有30人。
“按照北京市的相关规定,每个家庭医生团队可以负责600户家庭,每户以2.5个人来算,可以服务1500人,这样一天的工作量都非常大,如果未来要覆盖更多数人群,则可能会导致服务质量下降,但要想在几年间增加几十万家庭医生则较为困难,预计未来国家还会进一步出台细化政策。”前述海淀社区医院负责人说。 8万封顶薪酬将成历史
其实,人才短缺的背后,收入少是重要原因。不少业内人士反映,长期以来,家庭医生式服务没有一套完整的价格体系,虽然医疗保险可支付药费,但并未将家庭医生提供的健康管理和咨询服务纳入付费范围。另外,以北京为例,不少区都规定,社区家庭医生的年收入不能超过8万元,这样的薪酬封顶制,让很多医生缺乏工作积极性。“对于家庭医生来说,干得越多,面临的风险就越大,再加上没有激励机制,谁也不愿意多出力。”隆福医院副院长王元利表示。
对此,意见明确要建立签约服务激励机制,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使家庭医生通过提供优质签约服务等合理提高收入水平。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结余部分可按规定提取奖励基金。二级以上医院要在绩效工资分配上向参与签约服务的医师倾斜。由此家庭医生8万元封顶薪酬将成历史。
王元利认为,有了上述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医生积极性,另外,因为家庭医生属于国家明确鼓励的发展方式,所以各区政府也更有底气支持这一服务新模式。据透露,东城区计划在1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尝试,以打包的形式购买家庭医生服务,如果区政府能够加大资金扶植力度,则可以大大缓解家庭医生长期遭遇的“财”荒。 20多万家民营医疗机构受刺激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家庭医生新政中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含个体诊所)提供签约服务,并享受同样的收付费政策,且随着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签约服务队伍。“这一表态对全国20多万家民营医疗机构是一大利好。”北京市非公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锡银表示。
包括医疗改革在内的民生领域改革持续见效,带给群众实
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省医院几个月都挂不上的专家号,没想到在资阳当天就挂上了。”自四川省人民医院和资阳市人民医院试行新合作模式后,资阳当地患者纷纷感慨。为探索成都、资阳两地医疗一体化,去年8月,资阳市人民医院增挂“四川省人民医院资阳医院”牌子,标志着四川省人民医院正式托管资阳市人民医院。
这样的合作,是在省卫计委支持下,推行分级诊疗、力促优质医疗资源有序下沉的有益尝试。自2014年10月四川在全省全域启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以来,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医疗资源下沉、群众看病就医、医疗费用控制和医保资金安全等相关指标不断改善,形成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四川经验”,其中的双向转诊、家庭医生、医疗联合体等做法是“四川经验”中的亮点。
? “移动转诊平台就是方便”
“您这可能是胆结石,需要转诊到县医院才行,我马上给您预约。”3月17日10点20分,资中县苏家湾镇小河村61岁的何宗仙因身体不适找到村医陈秀花,被初步诊断为胆结石。经过陈秀花在手机移动转诊平台预约,仅仅一个半小时后,何宗仙就在县医院办完了入院手续顺利住了院。“以前转诊到这里,总要等很久才能入院。现在一到医院就有床位,太方便了。”何宗仙高兴地说。
双向转诊是分级诊疗的基础。2014年,四川在全域全行业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是全国较早全面实施分级诊疗的省份。其后,为更好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又在全国率先出台康复科等11个专科108个病种的双向转诊指南,构建十大区域医疗“作战区”和远程医疗中心,制定分级诊疗重点监测方案,并选取6个市作为重点监测地区。
不过,双向转诊在实施初期,由于转诊单都是医生手写的,就出现了患者拿着转诊单到医院,需重新挂号、检查和等待入院等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接诊医院不知道当天有多少患者转入,是什么病转入,使得转诊患者挂不上号、做不了检查、入不了院的情况不时发生。
为使转诊更便民,省卫计委建设了移动转诊平台,去年11月开始在资中县等地试点。通过移动转诊平台实时传递转诊信息、当天安排接诊医生,资中等地的病人转诊不盲目,医院接诊有准备,患者上门就看病,医患都叫好。
? 寻常百姓有了家庭医生
“家门口就能看医生,干嘛还去大医院挤呢?”72岁的邬善城是成都武侯区玉林社区居民,自去年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健康管理服务协议》后,邬善城就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不用花一分钱,邬善城就可以享受到家庭医生提供的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评估、制定健康计划等服务。不仅如此,中心每年还提供一次体检和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家庭医生太方便了,我们也要约。”社区居民纷纷表示。
当前,随着慢性病患者的增加以及健康需求多样化等,发挥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作用,让患者获得长期、优质的健康服务,成为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关键。
各地结合实际,从多方面着力,切实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广元市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作为关爱群众健康的民心工程来抓,目前初步形成以居民为对象、家庭医生为主体的“片区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服务模式。
绵阳市由乡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牵头,联合上级医疗机构、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等共同参与组建签约服务团队,初步建立起了“3+2+X”家庭医生签约模式。
据省卫计委统计,截至到2016年底,全省家庭医生签约率已达40.16%,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59.88%,全省3200多万人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四川基层“家庭医生”制度逐渐建立。
今年,为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省卫计委印发《四川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根据该《意见》,2017年四川将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88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100%。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所有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
? “大手牵小手”――医联体来了
2016年10月,资阳市人民医院完成了一台难度系数较高的肝脏肿瘤切除手术,手术由四川省人民医院肝胆肿瘤专家邓小凡完成。
据资阳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医生黄学伟说,以前在资阳并无切除肝胆肿瘤手术的条件,就算到了成都也需要有经验的专家才敢做手术,“关键是成都各项花费要达到8万―10万元,马先生在资阳只花了两万元。”这样节约时间和资金,是建设医疗联合体,促进医疗资源下沉以后对患者最大的福利。
“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门可罗雀。”这是对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鲜明刻画。针对这样的问题,我省不少地方以医联体为切入点,构建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医联体的出现,承担了资源“二次分配”的重任――通过大型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抱团”,前者派出技术骨干到基层坐诊、指导,从而“强壮”基层医疗机构;同时通过双向转诊,让部分患者转到基层卫生机构接受康复治疗,缓解大型医院的就诊压力。
以资阳市人民医院的情况为例,自从被四川省人民医院托管以后,医院发展呈现出一派新气象。资阳市人民医院多个科室新设学科主任,这里不仅有定期出诊的省人民医院专家,还有9名专家常驻资阳。这样的模式不仅方便了患者就医,也给这些专家入驻的科室医生们提供了更多观摩学习的机会。
除了人员素质的提升,在设备技术上的更新也是重头戏。2017年,资阳的20个乡镇卫生院将接入四川省人民医院的远程诊疗系统。到时候,乡镇医院不能解决的疑难杂症,通过远程系统向资阳市人民医院求助,专家两小时内响应会诊;市级医院解决不了,再向省医院求助,同样两个小时内有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