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例文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例文

时间: 2022-05-20 13:38 小编: 李LSY

高考新材料作文 篇1

【作文材料】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是现代著名诗人沈尹默先生的写于“五四”时期的诗句,诗句中的“立着”、“靠着”引起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共鸣。近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它仍然能够触动我们的内心,引发我们对人生、个性等的思考。

请根据材料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1)“立着”的角度:论述“立着”的内涵、意义,阐述我们为什么要“立着”,怎样才能“立着”,或叙述关于“立着”的故事、经历、见闻。立意参考:男儿当自强/自立、非“立”无以成才、个性“立”中求、成功/幸福/快乐需要“立”……

(2)“靠着”的角度: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无可厚非,适度的“靠”是智者的行为,肯定“靠”的必要,强调“靠”在人生、生活、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的作用、价值和意义。

【参考范文】

立着,却不靠着

有这样一群人,在美国,被戏称为“归巢小鸟”,在中国,名为“啃老族”。有这样一群人,在学校,品学兼优,颇得老师青睐;在家里,衣来张口,饭来伸手……面对现在社会上种种成年子女不能独立自主,还要依靠父母的现象,我想说,作为孩子,我们应该立着,却不靠着。

立着却不靠着,绝不是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绝不是像顶峰上的松柏,借你的高峰来张显自己;也绝不是像飞扬的风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立着却不靠着,是以同样的身份与你站在一起,根交织在地下,叶,缠绕于云里,相望相立,却从不倚靠。

立着却靠着的人,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小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属于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方向,对父母的过份倚靠,只会束缚自己发展的脚步,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甚至被当作社会垃圾而淘汰。站在别人屋顶看星星的人,永远体会不到星空的浩瀚与辽阔,当别人的屋顶不再让你倚靠,当父母的肩膀老弱到再也承受不住壮年的你的倚靠时,你当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逆流和荒原?

在如今弘扬独立精神的年代,我们应该走出父母的怀抱,走出前人的树荫,走出我人生,秀出我风采,做一个立着,却不靠着的人。IT行业的领袖人物李泽楷,拒绝了父亲李嘉诚的种种资助,坚持白手起家,创立自己的事业,是一个立着,却不靠着的人;小巴菲特,拒绝了父亲“股神”巴菲特的帮助,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斯坦福大学,并成就了一番事业,他的的确确是一个立着却不靠着的人。立,意味着顶天立地,像大树一样的笔直,像苍鹰一样直冲云霄。靠着的人,就像藤蔓一样永远也领悟不到参天大树的风采。

做一个立着却不靠着的人,先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羊跪乳,鸦反哺,学会对鬓角渐染微霜的父母付出关心,分担辛苦;学会自己整理衣物,收拾刻意;学写作教自己料理生活上的一些小事;学会……这一点一滴的小事可能会给你带来无穷的收获,增添对生活的领悟。帮助你成为一个立着却不靠着的人。

立着,却不靠着!

高考新材料作文 篇2

【作文题】

12月6日,南非国父、前总统曼德拉因病逝世,享年95岁。南非为曼德拉举行国葬,全国降半旗。近100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领导人以及国际组织代表参加了曼德拉的追悼会和葬礼,全世界人民以各种方式对曼德拉的逝世进行哀悼和纪念。他是南非首位黑人总统,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为结束南非种族斗争、带领南非和平转型作出巨大贡献。曼德拉以一位“革命者”的姿态走完了自己的传奇一生,他还将以“民主斗士”的身份、“圣雄”的伟大人格被世人缅怀。

曼德拉95岁寿辰,也是联合国2009年创设的“曼德拉国际日”。联合国号召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一天从事至少67分钟公益活动,以纪念曼德拉献身反种族隔离事业的67年政治生涯。

【范文】

人生的大船需要两种燃料才会走得稳稳当当,那就是和解和宽容。

南非的民族斗士曼德拉,因为领导反对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白人统治者把他关在荒凉的大西洋小岛罗本岛上27年。当时尽管曼德拉已经高龄,但是白人统治者依然像对待一般的年轻犯人一样对他进行残酷的虐待。

因为曼德拉是要犯,专门的看守就有三人。他们对他并不友好,总是寻找各种理由虐待他。

但是,当1991年曼德拉出狱当选总统以后,曼德拉在他的总统就职典礼上的一个举动震惊了整个世界。

总统就职仪式开始上,曼德拉起身致辞欢迎他的来宾。他先介绍了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然后他说,虽然他深感荣幸能接待这么多尊贵的客人,但他最高兴的是,当初他被关在罗本岛监狱时,看守他的3名前狱方人员也能到场。他邀请他们站起身,以便他能介绍给大家。

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精神,让南非那些残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无地自容,也让所有到场的人肃然起敬。看着年迈的曼德拉缓缓站起身来,恭敬地向3个他曾经的看守致敬,在场的所有的来宾乃至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也正是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精神,使得南非的白人和黑人通过不断的和解来共同建立一个新兴的民主国家。

我们有时候之所以总是烦恼缠身,总是充满痛苦,总是怨天尤人,总是有那么多的不满和不如意,其实,多半是因为我们缺少一点宽容、和解以及感恩。

高考新材料作文 篇3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谁年轻的时候没有过梦想,谁年少的时候没有过榜样?好的偶像能够成就一代人的志向、理想和美好的精神家园,而不好的偶像则会误人志向、毁人前程。在引导崇拜偶像时,我们要大力呼唤和推出“英雄偶像”,逐渐将那些“反面偶像”逐出舞台。

材料二:影视歌明星,总是引领着一个时代的流行潮流。无论是昙花一现的辉煌还是常青藤般的经久不衰,他们带给人们的震撼与激情,是可以穿透岁月和记忆的。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过类似的偶像情结,只不过因所处的时代不同,意义与价值观也随之大相径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选准角度,写一篇作文。要求: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此作文题由两则材料构成,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多材料作文。多材料作文一般由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构成,比单则材料要复杂,不但需要弄清每则材料的大旨,还需要从整体上掌控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类:一是几则材料并列,互为补充,对同一问题作多层面的描画与论说;二是对立统一,对同一问题提供相反相成的事例。

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我们发现,材料一所表述的内含是:好偶像与坏偶像对于人所起的不同的作用以及如何引导偶像崇拜的问题;材料二所表述的内含则是:每个人成长中都有偶像情结,且这个情结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通过对这两则材料的分析与对比后,我们可以看出这两则材料都是围绕“偶像”来说的,其内容上互为补充,共同阐述了偶像情结的内涵以及如何崇拜偶像的问题。写作时,我们如能紧扣“偶像”来写,并突出“情结”一词,就会很容易地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来。

[写作提示]

“偶像”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偶像情结”也是一个既年轻与古老的话题。仔细一想,我们便会发现这个文题所蕴含的思想底蕴与文化内涵极为深远。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化与个性化并存的年代,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自我的“择偶”标准,有人敬仰革命领袖毛泽东,有人欣赏文坛巨匠高尔基,有人崇拜篮球之王乔丹,有人迷恋影坛明星刘德华等。选择偶像,关键在于背后的精神风貌与价值取向,这是同学们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具体写作时,我们可以用提供的材料打开自己的思路。比如材料中说“谁年轻的时候没有过梦想,谁年少的时候没有过榜样?“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过类似的偶像情结”等话语中可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翅,进而在古今中外的现实或文学艺术之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像屈原、李白、李清照、苏轼、鲁迅、海子以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这些对中国文化或中国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家、学者、英雄豪杰,也可以是艺术世界中的人或物。如维纳斯雕像、《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简爱》中的简爱、《复活》中的玛丝洛娃等,都可以进入到你的视野。这样,写作素材一下子就多了起来。

有了素材之后,我们就要精心构思了——写出亏“我想得出来”的作文。如下面的一些写作角度就比较好:

(1)偶像情结折射出时代和大众文化的烙印;

(2)偶像崇拜是人们精神的一种寄托;

(3)偶像的言行举止会影响一代人或一个时期,不可小视;

(4)崇拜偶像不能迷失了自己;

(5)偶像能起到榜样的作用,成为偶像,需要巨大的人格魅力;

(6)青少年更容易成为偶像的崇拜者,成为偶像也需付出努力和艰辛;

(7)偶像是一把双刃剑等。

另外,需要向同学们提醒的一点是,文章表现手法要力求新颖,别具匠心。如果仅仅拘泥于材料中所给的信息,是不大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需要我们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可以用心灵游历的方式寻找偶像,在寻找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心得和感受;也可以用偶像独白的形式或“陌生化”手法来揭示“伪偶像”的真实世界等。

2、[文题展示]

雪龙”号完成第四次考察北极任务

2010年9月20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出色完成了科学考察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载誉凯旋,顺利返回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此次科考关注北极海冰的快速变化对中国环境和气象的影响,以便我国在全球气候变化中采取更好的行动和策略。科考人员发现,北极海冰融化现象严重。科考专家余兴光称,中国处在北半球,北极的快速变化对中国的气候、生态、环境影响非常大。

在“雪龙”号向北挺进时,队员们发现北纬84度以北海域的海冰出现大量的冰间水道或水塘。由此可见,北极海冰加速融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说,北冰洋的变化令人震惊,如果任由这种局面发展下去,可能产生很多的环境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这次北极科考围绕国际北极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获取了多学科立体实测数据,不仅对深入了解北极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环境影响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国际北极科学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现场资料。

[运用指导]

近来年,围绕北极的国际纷争日渐增多,甚至大有兵戎相见之势,许多国家看中的是北极的资源,很少有从科学的角度审视这片寂静而热闹的寒冷极地。此次中国科考队,从北极气候角度考察,无疑具有人类价值。

[适合话题]

北极与环境变化,科学与生活,自然资源与人类发展,表层与深层,远与近等。

3、垃圾场旁的高病人群

近年来,大型垃圾填埋场周围大多形成了高发病区。环境纠纷案件不断增多,已经成为国内外重大环境问题的焦点之一。

北京六里屯垃圾填埋场附近一居民区,患肿瘤类病和呼吸系统类疾病的发病率已明显增多。在民众提供的一份名单中,七年来仅患有肿瘤类病及其死亡人数就多达70人。以北京阿苏卫垃圾填埋场附近村庄为例,牲畜死亡、植物怪长,阿苏卫附近成了枯树、傻羊和病人的村庄。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患有呼吸系统类疾病、脑血栓、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的人数和死亡人数比以前明显增多;村民家中自备吸氧装置的户数超过半数;三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有脑血栓的人数比例达60%以上。

国际上,以焚烧为主要处理方式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同样威胁到附近居民的健康。据绿色和平组织《焚化炉与人类健康》研究报告,焚烧炉潜在地损害人类健康,主要表现在诱发突变、癌症、呼吸疾病、性别比例失调、先天性缺陷、多胎妊娠、心脏病、皮肤病、泌尿科疾病、甲状腺激素变化等10个方面。

在英国、西班牙和日本,老式和现代化的焚烧厂雇员,均发现体内二恶英总毒性当量水平升高,影响健康;在意大利,市区接近垃圾焚烧的居民,患癌率大大增加,肺癌死亡率上升6.7倍;1962年至1992年,一垃圾焚烧厂的工人,胃癌死亡率增加2.79倍。在英国,一份涉及70个城市的焚烧炉和307个医院医疗物焚烧炉研究报告表明,居住在附近的儿童癌症死亡概率增加两倍;在比利时,维尔赖克两座焚烧炉附近居民新生儿先天性畸形增加了1.26倍。

[运用指导]

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垃圾。垃圾的贮存、处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方法,将很难找到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本途径。如今,人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而那些住在垃圾场附近的人群,无疑受害更深。

[适合话题]

环保与生活,垃圾与健康,垃圾与文明,环境与生存等。

4、黄河开河鱼成稀有珍品

据中国之声报道,每年3月下旬,随着黄河冰融河开,吃开河鱼就成了包头市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然而现在,由于生态环境恶劣,真正的黄河开河鱼在包头市场上十分少见。开河鱼主要的生存环境就是在黄河。然而,随着近年来黄河两岸人口和工厂的增加,黄河水体污染非常严重。在2004年,黄河包头段就遭遇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水源污染事件,黄河水体挥发酚超标92倍,高锰酸钾指数超标12倍。这种生态环境导致黄河段内80%的黄河独有野生鱼类死亡。黄河开河鱼更是一年比一年少,享誉全国的包头黄河鲤鱼现在已经难觅踪影。目前在包头市场上大家吃到的开河鱼绝大多数都是由黄河水饲养的,真正从黄河里打捞出来的开河鱼已成稀有珍品。

[运用指导]

昔日普通百姓家餐桌上常见的黄河开河鱼,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水质下降,已成稀有珍品。孕育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如今却正在遭受无情的摧残,文明的摇篮正惨遭破坏。这个令人痛心的话题,具有极大的讽刺意味!

[适合话题]

环境与生活,母亲河危机,生物危机,人类危机等。

5、产水比产油贵

迪拜不只是一个财政上没能量入为出的城市,在生态上它也极度透支。被修剪得整齐的草坪上,满是喷水的喷头。在一个像小山一样大的冷室里,人们用天然雪修建了一个滑雪场。然而,这里却是沙漠——世界上最缺水的地方。

有人在迪拜修建了一个有空调的海滩,冷气管铺设在沙子下面,这样显贵们的脚趾就不会被灼伤。新的泰格伍兹黄金高尔夫球场每天需要大量的水灌溉其场地。沙尘暴经常席卷这个城市,尘土漫天飞扬,天际一片模糊。沙尘过后,酷热登场,所有没有得到人工加湿的地方都会被烤个通透。

这里没有地表水,又是世界上降水量最低的地区之一。阿联酋的水是由海湾地区的海水淡化厂淡化而来的,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水。生产淡水的费用超过了生产汽油的费用。即使待着不动,在迪拜,人们对水的需求量也相当高。在即将到来的水资源紧缺、能源从石油向其他资源过渡的时代,迪拜尤其脆弱。

水质越来越糟糕。游客们常常可以看到未经过处理的污水以及漂浮在海上的污物。迪拜扩张得太快了,其污水处理设施却没有跟上步伐。海水变成了黑色,臭不可闻。游客被告知:不要到海里去,那里到处是排泄物和细菌,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游客来这里就是享受海滩生活的!

[运用指导]

迪拜人用石油换金钱,再用金钱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在沙漠里建起了天然雪场、空调海滩。迪拜人生产淡水的费用超过生产汽油的费用,他们却用这些水去喷草坪。一个闻名于世的旅游城市,却有许多污水、污物、细菌充斥其间,这与人们心目中清澄、圣洁的形象如此悖离,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适合话题]

环境与文明,生命之源,金钱与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等。

高考新材料作文 篇4

一天,几位淘气的学生为了看一看动物的内脏,把校长的宠物狗给杀了,新材料作文审题训练。校长非常气愤,处理方式却让人意想不到:罚学生画一副狗的骨骼图和一副血液循环图。闯了大祸的学生只得认真地画好了两张图交给校长。校长见学生认错态度较好,图形画得仔细,便免去了对他们的处分。没有料到的是,校长的惩罚竟然激发了学生对解剖学的极大兴趣。那位带头杀狗的“坏学生”就是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英国解剖学家麦克劳德。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立意:

1、恰当的惩罚能让你化蛹为蝶。(从惩罚者的角度)

2、把惩罚当奖赏你的人生会别样的美丽。

3、兴趣是成就最好的老师。

4、最精彩的批评炼成就了最出色的孩子。

参考标题:

1、人生需要惩罚;

2、罚出的获奖者;

3、“惩罚”的魅力;

4、给惩罚插上翅膀;

5、惩罚是一种养分;

6、惩罚是金;

7、有一种美叫惩罚;

8、不割怎会长;

9、惩罚,成功的催化剂;

10、惩罚也能缔造珍珠;

11、享受惩罚;

12、罚亦有道;

13、有一种教育叫惩罚;

14、学会适当的惩罚;

15、惩罚亦有方;

16、与惩罚同行;

17、惩罚,千年的美丽;

18、惩罚让我们如此美丽;

19、正视惩罚;

20、揭开惩罚的面纱;

21、原来,惩罚可以如此美丽。

1、兴趣之花;

2、点燃兴趣之灯;

3、以兴趣为师;

4、兴趣,成功的双翼;

5、兴趣,你是我的最爱;

6、兴趣是梦想的翅膀。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南通市高三一模作文

那些有渡河经验的人,在涉水之前,总会习惯地随手抓起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以测量水深,水花溅得越高,水声越是响亮,河水也就越浅。那溅不起多大水花、听不见多大水声的河水,必定是深不可测的。

黄河并不是奔腾咆哮的。黄河中游有一段,看上去就是凝滞不动的混浊的泥浆,然而,连搏击过激流的黄河船夫也不敢在这里放船,因为河心是流动的,没有谁能说清它究竟有多深。

静,是外观姿态;流,显示了内在的力量;深,则意味着蕴藉和深重。静水流深,不显不露,昭示着生命的博大精深。令人屏息凝神,浮想联翩……

试以“勾践灭吴”这则材料为例: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于是,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富国强兵,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材料学生都耳熟能详,依据这一材料,可以抽取以下观点:

1. 只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才能走向成功,创造辉煌;

2. 只有充满必胜的信念,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3.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就事业‘

4. 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应该有实际的行动,二者结合,才能到达事业的巅峰;

5. 自古雄才多磨难;

6. 忧劳可以兴国;

7. 苦难常常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如果运用上述材料分别证明以上七个观点,那么,作为论据使用时必须适当地调整重心,主要体现在描写的侧重点上,描写既可以通过细节体现表达中心,丰富文章内容,又可以彰显文采。一一对应示例如下:

1.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暗暗立下志向——兴越灭吴,目标廓清了他心头的迷雾,点燃了他心中的明灯,照亮了他前进的航线,卧薪尝胆,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其身,但他始终不懈怠,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成为长江流域的霸主。

2.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仅剩3000士兵,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并坚信这个目标可以实现。信念是火,点燃奋斗之灯;信念是灯,照亮奋斗之路;信念是路,引他走向辉煌。靠着不屈的斗志,坚强的自信,他义无反顾地投身越国的恢复生产建设,富国强兵,终于灭掉吴国。

3.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勾践亲自耕作,夫人亲自织布,鼓励生产,勤训甲兵,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

4.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就确立了兴越灭吴的奋斗目标,目标是美好的,但道路是艰辛的,他赈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屈尊下顾,亲自耕作,与百姓同甘共苦,一步一步地踏实走着,奋力向目标迈进,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正可谓目标与行动齐有,霸业和威名共传。

5.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在会稽山上,靠着大夫文种的游说,得以保全性命,但不得不放下君王的架子,给吴王称臣,丧权辱国,丢尽尊严。但勾践不愧一世雄才,始终不忘雪耻,为了记住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他置苦胆与座位之上,每天舐尝,历经磨难,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历经一番寒彻骨,终地美名天下扬”,可见磨难对弱者是万丈深渊,对强者却是成功阶梯。

6.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赦免回国之后,激发了不可遏止的斗志,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忧心如焚,发展生产,修造兵器,招募兵士,亲近百姓;劳作不休,耕作田地,体察民情,赈济灾民,教化子民。“十年生聚,十年教训”,长期地为国为民忧劳,终于换来百姓的富足,民心的拥护,武备的强大,国力的兴盛。成就了霸业,可见,忧劳可以兴国。

7.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困在会稽山上,靠着大夫文种的'游说,得以保全性命,但不得不放下君王的架子,给吴王称臣,丧权辱国,丢尽尊严。这件事使构建的尊严受到莫大的污辱,同时也激起了他强烈的斗志,正是这一抢斗志,使得勾践卧薪尝胆,亲自耕作田地,夫人亲自织布,“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用十年的时间富国强兵,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公元前473年一举灭掉吴国。如果没有当初会稽山的羞辱,那就一定没有勾践后来的斗志,那就一定不会有勾践后来的霸业!可见,苦难,对于人生未必是一件坏事,它可以成为人生发展的动力,人生进步不竭的财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同一则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时,必须在叙述角度方面作出适当的调整,否则就会出现扣题不紧,说服力欠佳的后果。那么,如何来使同一则材料在证明不同的观点具有说服力呢?

高考新材料作文 篇5

巧妙地运用比喻、对比、引用、设问、反问、呼告、对偶、夸张等常见的修辞手法,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特殊的加工编拟出标题,可以收到新颖含蓄的独特效果。

1.比喻式。

利用比喻是使题目生动形象的好方法。如《信念是飞翔的翅膀》、《生活不妨喝点苦酒》、《幸运是汗水的红利》等都是用比喻手法拟出的好标题。

2.对比式。

客观事物本身都存在着美与丑、好与坏、新与旧、善与恶等矛盾对立的方面,它们是相反相成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中选出一组对应关系来编拟标题,展开议论。如《我要学与要我学》的高明之处在于巧妙地利用语序不同而将两种截然相反的学习态度相提并论,鲜明贴切。高考作文佳题《评己与论人》、《我是天才,还是笨蛋?》、《标准与答案》等都运用了对比的方式,避免了“谈及一点,不及其余”的偏颇,富有吸引力。

3.引用式。

引用就是把诗词歌曲、名言警句、成语俗语等引入标题上,或略加改造,可以收到翻出新意、出奇制胜的效果。如《交友,让我欢喜让我忧》《罚你没商量》《岂能因“财”施教》等。

《怎一个“慢”字了得》批评一味求稳、甘于求慢的传统心理,号召人们大胆创新,大步前进。该标题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名句,诙谐幽默,新颖别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对“记忆移植”的困惑》就引用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前两句入题,概括了“一旦记忆移植成功,古人、今人、来者因袭同一种记忆时,人类就变成毫无思想的记忆机器”这一主旨。《答案在风中飘扬》巧妙地引用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一首乡村流行歌曲作为标题,确立了“怎样度过人生”这一中心,显得别出机杼。

4.疑问式。

疑问式包括设问、反问。如《乌鸦啊,你在何方》以醒目的设问吸引读者,向人们敲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警钟;《笨鸭岂可当鹘使》批评用人不当,号召因才用人。《我是谁》则以设问为题,含蓄地发出否定记忆移植的心灵呼喊,文章假设自己是移植了别人记忆的“实验品”,结果带来的是不认亲生父母和乱认父母的苦衷和愤懑,发人深思。而《20世纪你美吗》、《阳光很活泼吗》、《答案多彩梦为何物》均是用疑问拟题的典型。

5.呼告式。

呼告式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主题或观点,并以之为题,力求一题中“的”,针对议论文而言又可叫观点式。如据材料《鸟的评说》可拟出《不能求全责备》、《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换一种眼光》、《切忌盯住别人的短处》等,这些标题简洁、鲜明而有力,让人看了一目了然,痛快之至。《爸爸,再给我一点爱》一文以“要把她的记忆移植给他爸爸”为题材,高度赞美了父亲的崇高品质,文中呼告与题目呼告多次呼应,浓浓的父女深情跃然纸上。《请大家不要为难我》一文采用回环往复的呼告方式,发出了“真心恳求你们让我自己寻找答案,让我成长一次,好吗”的心声。

6.对偶式。

用工整的对偶句式做标题同样给人以简洁明快之感。1999年一考生以《记忆王国唐僧行凶,南海仙境观音难解》为题,巧借神话小说中的形象驰骋想像,巧妙地表达了对记忆移植的否定。2000年一考生以《追寻不同答案,砌成完整世界》为题,表现了“只有当答案突破了惟一的界限,才会有时代的进步”这一主题,显得观点鲜明,文题一致。

7.夸张式。

《世界很小是个家》一文的标题就用了夸张手法凸现了文旨,认为记忆移植能促进换位思考,促进心灵沟通,进而“世界将融为一个整体”,使人耳目一新,急欲一读。《我闻到了阳光》一文以夸张的手法拟题,别具一格。

除以上常见的几种修辞法拟题外,还有仿词(如《缘何前“腐”后继》),拈连(《水城给人留下冰冷的思考》)、顶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谐音双关(如《见义勇为与见义勇“围”》)、反语(如《教语文要学会“偷懒”》)等,均不失为拟题的巧妙构思。

高考新材料作文 篇6

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材料多样性。新材料作文题目提供材料一般分为以下几类:寓言故事、漫画作品、名言警句、主题事件、诗歌作品,所选材料何谓丰富多彩、多种多样;

2、题旨多向性。材料所蕴含的道理多带有辩证色彩,蕴含着多个立意点,这些立意点都是可供学生选择的;

3、写作开放性。新材料作文依然秉承了话题作文的优势,可以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给了学生充分的写作空间;

4、立意限制性。因为新材料作文来源于材料作文,即是蕴含着多个立意点,但并不是可以随意立意,必须在材料的题旨指向中选择其一来完成立意,所以有一定的限制性。

新材料作文和以前的材料作文一样,审题立意是作文写作的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能够把题意审清,把握好最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向,写作也就成功了一半。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原则是指要针对作文引用的不同材料,给以不同的解读。寓言故事,解读寓意是关键;漫画作品,明晓讽喻是要害;名言警句,懂得哲理是首要;主题事件,解析事理是首选;诗歌作品,品味诗意是重点。

2、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要整体理解材料内涵,不可只将目光执著于局部,只有把材料的整体内涵了然于胸,才能够对题旨有深刻的理解,这样可以保证不跑题。

3、多向性原则。所谓多向性原则是指要善于找到不同的立足点,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解读材料的内涵。材料题旨的多向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要从多角度去审视材料,去把握题旨。

4、遴选性原则。所谓遴选性原则是指面对材料的多方面的题旨,我们必须加以遴选,根据我们掌握的材料、擅长的文体等来选取我们便于写作的题旨作为我们作文的立意点。

通观近三年的新材料作文命题引用的素材来看,新材料作文题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寓言故事类,漫画作品类,诗歌鉴赏类,主题事件类。下面我们就不同类别简单分析其写作要点。

寓言故事类

这类新材料作文题目以寓言为素材,但寓言的寓意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像这样的题目有2008年的全国二卷、北京卷、福建卷、海南宁夏卷。下面以2008年全国二卷的作文题目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海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走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爬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查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带游客走了,原来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样的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是在全面把握寓言寓意的基础上,能够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立意,当然从两个角度辩证地看待问题,立意往往更为深刻。本题可以从海龟的角度看,它们派侦察兵出来了解情况,由于人为的干预,获得的是错误的信息,结果遭受损失;从好心人的角度看,他自认为是做了好事,帮助了小海龟,结果给海龟家族带来巨大的伤害;从老鹰的角度看,它被人赶走没有达到攫取食物的目的,但并没有放弃目标,而是伺机再度出击。如果从海龟和好心人,或者老鹰和好心人,乃至老鹰和海龟等角度辩证地审视问题立意将更有深意。

漫画作品类

这类作文题目是以漫画为题目素材的,有时只是一幅漫画,有时会有提示性文字。比如2008年江西卷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与右边的漫画,按要求作文。

2007年,洞庭湖大水导致20亿只田鼠大迁徙,所过之处农田一片狼籍。专家认为,田鼠为害之烈,原因之一是人类热衷于吃野味,致使田鼠的天敌(蛇、猫头鹰、黄鼠狼等)数量急剧下降。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

要求:

①必须按书信格式作文。

②题目自拟。

③所有内容必须与给定的材料相关。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套作。

这个题目在去年全国一卷漫画作文题目《摔了一跤》的基础上又有创新,除了漫画外还加入了一些提示性文字,另外也有了文体限制。但仍保持了新材料作文的基本特征。对于漫画作文题目,在审题时,首先要认真观察漫画的构成要素以及漫画的细节。其次要明晓漫画要素间的关系。接着就是解读漫画的寓意,作为新材料作文的一类漫画的寓意往往不是单一的,可以像其他材料作文那样从不同的对象入手,从多角度去揣摩漫画的寓意。像本题可以从“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等等角度来立意。另外本题有文体要求,也有视角限制。不仅要考虑文章的立意,也要注意书信体的运用;并非以人的口吻来写,而是以动物的口吻间接来写。

诗歌鉴赏类

诗歌鉴赏类新材料作文题目是指以诗歌中的名句或一首诗歌为题目素材,让考试鉴赏诗歌名句,从中找出写作的立意点,进而按照要求写作。像2007年的北京卷作文题目和2008年的湖南卷作文题目。下面以2008年湖南卷作文题目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优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与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和体会。

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这是一个文质兼美作文题目,富有诗意,富于思辨。命题人降低了审题立意的难度,给了一些提示,而且秉承了湖南卷的文体限制的传统。诗歌鉴赏类作文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进而去解读诗歌所蕴含的哲理,哲理解读的完成,也就是审题立意的结束。具体的审题技巧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类似于漫画和寓言类作文从构成对象入手,分析意象间的关系,就可以得到诗句包含的哲理。本题除了命题者列举提示的三种感悟外,还可从诗歌意象中涉及的远与近、浓与淡、似有与似无等现象,感悟出其它的哲理,如“整体与局部”、“现象与本质”、“美在距离”、“朦胧产生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等。

主题事件类。

主题事件类新材料作文是指命题人以一个主题事件多角度选择素材,可以是多角度的事件展示叙述,也可以是多角度的评价议论。比如2008年辽宁卷作文和2008年的全国一卷作文。全国一卷作文题目围绕5·12汶川大地震,选取了六个方面的材料。具体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

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胡锦涛、温家宝等党政领导人迅速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

十多万解放军、武警和公安民警,各省市的救援队、医疗队、工程抢修队迅速进入灾区。港台救援队和国际救援队飞抵灾区。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聚灾区。求援物资从水陆空源源不断运进灾区。

一位中学教师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位失去15个亲人的县民政局长连续指挥救灾五天只睡了七个小时。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

中央电视台24小时播报。19日14时28分举国哀悼。

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对待这样的作文题目,我们要既要关注每一素材的内涵,也要整体关注作文题目的整体价值指向,只有这样才可以准确地把握题旨,找到合适的立意点。

这个作文题目提供了六个方面材料:党和国家领导人指导;国内外的救援;各种人的无私奉献;生命的奇迹;媒体全程关注;举国默哀。总括语: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捐款、献血、义演、关注……)对以上材料归纳分析可以确定一个基本中心:面对灾难,所做出的积极反应,所体现出的人性的真善美思想。即“生命至上,以人为本”。可以包括受灾难者对事物的感悟感受。具体分析:材料1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关爱、尊重。材料2尊重生命,以人为本,恪守职责,担当责任。材料3奉献精神,教师、国家工作人员恪守职责。材料4对生命的尊重、关爱、珍惜,被救者珍惜生命,顽强生命力。(救援以及带来的结果)材料5新闻24小时播报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材料6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爱心传递。综上所述审题立意点可以确定在:材料叙述了汶川地震后举国上下、国际社会积极的态度以及行动,体现出了在灾难面前彰显出的人性的真善美的思想境界。立意点可以确立在以下方面:以人为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无私奉献,传递爱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民族凝聚力,生命坚韧顽强,责任与担当等等方面。

高考新材料作文 篇7

一、平中见新,意蕴丰富。

作文材料中的五种镜除了具有实用性以外,在特定语境中,还有不同寓意。望远镜能从空间距离引申到时间距离,产生“远见卓识”的意涵;显微镜让我们联想到洞烛幽微,明察秋毫;反光镜照出我们的背后,是反视,也是反思;哈哈镜给人以幽默,也能引发对真与幻、原形与变形的辩证关系思考;三棱镜折射出绚丽的光彩,启示我们要善于在寻常中发现美……每一种镜都有着多元的释意角度。在此基础上,要求考生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镜加以组合生发,进一步拓展了意蕴空间。可以说,想象有多丰富,这几种镜组合产生的意义就有多丰富。

二、开合有度,选择多向。

该作文题所给材料是确定的,对材料的使用也有明确的限定,可以较好地避免宿构。五种镜可以任意组合,使考生在选择材料时有较大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与五种镜相适切的文体也是多样的,喜欢叙事的考生可以记叙与镜有关的故事,长于理性思辨的考生可以从镜中感悟人生,科学知识丰富的考生还可以撰写科学小品,等等。除了诗歌之外,考生可以任选文体,自拟题目,充分施展才华,彰显个性。

三、以生为本,推进课改。

该作文题中的五种镜,有的是日常用品,有的是实验仪器,有的甚至是玩具,都是常见之物,比较贴近考生,为考生所熟悉。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找到构思立意的切入点,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独特情感体验的理念。该作文题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认知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使考生发掘出一定的形象性、思辨性、审美性内涵,体现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高考新材料作文 篇8

【新题亮相】

数学家从做好每一道简单的加减法开始,画家从反反复复画鸡蛋开始,文学家则从写好每一个简单的汉字开始。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说:“什么是不简单?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读了这个材料,你是否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经历或见闻?是否得到某种感悟,引发一些感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道题所供材料的关键词有“简单”、“不简单”、“平凡”、“不平凡”、“做好”。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学习中的写字画画,看似“简单”、“平凡”,其实“不简单”、“不平凡“,都蕴含着无穷的奥秘,需要我们慎重对待。构思时应从简单(平凡)与不简单(不平凡)的两者关系来确立观点。

思路一:自由联想,进行发散思维,写一篇散文。少年鲁迅,在桌角刻下一个“早”字作为座右铭,简单的一个宇反映了鲁迅惜时、律己的特点;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他的墓志铭仅为“一个海边拾贝壳的顽童”,多么谦虚;“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北岛的诗句简单,但内涵深刻,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联想表明;不简单来自简单。

思路二:深刻剖析,进行辩证思维,写一篇议论文。从书法中“一字最难写”的道理说开去,辩证论述简单与不简单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根木棍子,横着放,便成了“一”。然而在书法家的眼里,这个“一”字奥妙无穷,只此一笔,起、承、转、接的笔法尽在其内;只此一笔,书法家的喜、怒、哀、乐,皆在其中。这个“一”或许就连贯着整篇书法的气势,体现通篇文章的风格。因此李苦禅由衷感叹:“一”字最难写。从而归纳出论点:简单中蕴含着不简单,不简单中也有简单,二者是辩证的。重视不简单,不简单就变成了简单;忽视简单,简单就变成了不简单。所以我们在做事时既要重视不简单,也要重视简单,这样才会成功。

思路三:巧妙切入,进行形象思维,写一篇记叙文。叙写自己或他人“简单”的经历或过程,进而引发自己的体会或感悟。譬如以《我的成功不拒绝简单》为题,可以写“我”留短发,梳发洗头简单,“假小子”的我更自由自在,“我”简单而不加掩饰地生活,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最终在学习与生活中都是成功者。最后还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写好这道题一定要谨防以一个关键词构思作文,譬如只谈“简单(平凡”),而忽略“做好”、“不简单(不平凡)”等词,那就脱离了材料的含义。譬如“实践出真知”之类的观点,就只抓住了“做好”而忽略了其他关键词。还有“细节决定成败”、“要持之以恒”、“要积累”、“万丈高楼平地起”、“凡事要从小事做起”等观点都没有抓住材料的真正内涵。

高考新材料作文 篇9

从20xx年至20xx年,这三年的上海语文高考新材料作文题的具体内容,大家都已经知晓了。那么,新材料作文到底有什么新的特点呢?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注视:

一、新材料作文的内涵多元性

比如,2009年的作文试题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书,非隶非楷,非今非古,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形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这段材料,实际上是由三句话组成的。然而,其中的每一句话,我们都可以作为写作的一个角度,去选取撰文:第一句话,我们完全可以提炼为做任何事情,人类都必须采取‘多元交融,兼收并蓄’的正确态度;第二句话,人们又可以理解为正确处置‘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差异与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三句话,那就很明显的是在提倡大家干事业,应该坚持‘独一无二、开拓创新’的人生原则。考题材料中所提供的这些多元内涵,你在作文时只要谈及其一、说透议深即可了,但千万不要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二、新材料作文的理念思辨性

又如,20xx年的作文试题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鱼。

这段材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辩证道理:竭泽而鱼、杀鸡取卵,这样的处事态度,是极其错误的行为。人们如果想要永远获得大鱼鲜美享受的话,那就必须首先考虑到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始终留有余地、考虑后果;对‘过犹不及’的道理,也要始终铭记心头、不可违背!由此,我们自然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撰文的论证观点,那就是:自然资源,要有序开发,细水长流;生态保护,要不断完善,持续发展。

三、新材料作文的论证现实性

再如,20xx年的作文试题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段材料,因为在两段铭文中,其差异是后句里多了一个不字,所以它们的寓意就完全矛盾相反了。在本段材料里,还特别有了一句醒目的提示语: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实际上,这句提示语,是在告诫考生们:论证这对寓有深意的矛盾铭文,你一定要体现出它的现实性来:也即矛盾事物的辩证性;理念认识的时代性;考生思维的原创性。再具体地说,当你在选择形象或抽象的事物话题时,如果能运用当代的创新观点,唯物辩证的论说矛盾体的诸多互变特质,那么,铭文的现实意义,就能给真正地展示出来了。为此,这里向你推荐当代散文大家余秋雨的《废墟》一文,你会对论证现实性的道理有清晰地理解了。

高考新材料作文 篇10

一、什么是新材料作文

我们现在所说的新材料作文是指xx年之后新出现的一种材料作文形式,它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或命意作文。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是话题作文,因此,也有人把它叫做后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

新材料作文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从而引导考生把审题的注意力从关注话题本身,集中到对材料的解读上面。“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因此,准确地审题立意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一步。从这一点来讲,我认为把它称之为命意作文或供料题意作文是合乎情理的。他给出材料,就是规定了作文的范围和含意。审题就是要解读出材料中所蕴含的“意”,这是准确立意的前提。

二、供料题意作文与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区别

供料题意作文的要求与近几年话题作文的试题要求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提出“话题”。过去的话题作文以“话题”为范围,现在的作文以“材料”为范围。没有了话题,就不存在有时话题与材料不一致的地方,考生就能把审题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材料上。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所以试题要求一开始就提出“全面理解材料”。其实,无论是标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理解”都是进入审题构思的首要条件,在供料作文审题时特别加上了“全面”二字,就是强调对这个材料所涉及的范围有个清晰的认识和把握。材料即范围,材料所画出的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内容范围,也许是材料的含意范围,无论哪种材料范围,它都将作为衡量考生作文符合不符合题意的最后界限。所以,在试题要求中,特地提出“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的要求。考生的作文在材料(内容或含意)范围之内就符合题意,在材料范围(内容或含意)之外就偏离题意。

供材料题意作文,与过去的材料作文不一样,过去的材料作文往往是要求解读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写一篇议论文。如果是没有解读出材料的中心思想,就着材料的非主要观点写一篇议论文,也仍然算是偏离题意。全面理解材料,依据材料范围作文,并非是为了面面俱到、千篇一律。相反,试题加大开放性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应试作文有更多的多样性和更多的个性。所以,试题要求紧接着就提出“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三、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1、高度的开放性:“四自”——自主确定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2、严格的限制性:“三不”——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四、作文命题的三种主要类型

1.现实材料(含生活事实)

2.理论材料或哲理性材料(阐述道理)

3.寓言材料(寓理于事)

五、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三性四清”。

“三性”为审题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出来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

①服从材料的整体;

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

③自己有话可说。

“四清”为审题的方法。

1.理清对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

2.分清主次: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但这几个对象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能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3.辨清关系: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几个对象,而且这几个对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审题时一定要辨析清楚这几个对象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

4.析清含义: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给材料作文,是命题者在命题的基础上提供一定的材料或条件,要求作文者按材料内容提炼论点,自己拟题或按命题作文。这些材料,从数量上看,有的是单一型,即材料只叙述一个正面的或反面的事实,它包含的观点一般只有一个;有的是综合型,即材料叙述的是几个正面的或反面的,甚至正反两方面都有的事实,它们包含的观点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一个事实就是一个观点。从内容上看,有的是同类材料,即综合型中只有一个观点;有的是异类材料,即综合型中有几个观点。从形式上看,有的给文章(包括故事、诗歌、童话、寓言),有的给人物实际或事情片断,有的给画面,有的给条件。这些材料,一般都有命题者的特殊要求。所以,审题时一定要吃透材料的精神实质,明确特殊的要求,避免偏离所给材料和特殊要求。

六、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思路:

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入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3、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就明显偏离题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如: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

材料中的1个环扣和其他99个环扣之间,也是依存关系。据此可立意为: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此立意即可。总之,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自行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从材料出发选择立意的角度。不能另搞一套。上面的几中方法不是孤立运用,而是相互联系、综合使用的。每则材料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立意,然后再选择构思作文。当然,在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寻找最佳角度的问题。如果给的是一则材料,要学会同中求异;如果给的是多则材料,那就要做到异中求同,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欲“识庐山真面目”,定要深入“此山中”。

七、作文审题立意一例

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付出等待:小学生等待上中学,中学生等待上大学;等待集合,等待排队,等待通知,等待早请示晚汇报,等待废话连篇的报告结束,等待典礼开始,等待误点的航班,等待好友的来信……等待中寄寓着希望,希望依偎着等待。

以“等待”为话题,展开联想与想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记叙议论,可描写抒情,可写真人真事,也可编述故事,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讨论分析审题立意:

1、从等待的主客体对象来看,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等待,可以是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等待,也可以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等待。作文时我们可以写“我”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等待,可以写友人之间的相互等待,可以写恋人、夫妻之间的等待,可以写师生之间的等待,可以写群众与干部之间的等待,可以写贤臣对明君的等待,可以写对手乃至敌手之间的等待,同时也可以是个体或群体对某件事情的等待,事情可大可小,可以是身边事,也可以是天下事。作文时我们可以写等待下课,等待放假,等待中考、高考录取通知书,等待元旦联欢晚会,等待高考,等待申奥,等待入世,等待中国男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等待巴以双方的和平,等待阿富汗战火的平息。

2、从等待的时间来看,可长可短,短至几秒,长至千年。赛场上,运动员由各就各位到发令枪响,等待的时间可谓短矣;中国入世,十五年艰辛谈判,可谓征途漫漫。由嫦娥奔月到阿姆斯特朗登月,人类的历史跨越了千年,可谓“千年等一回”。

3、从等待的距离来看,可以是近在咫尺,虽近在咫尺,有时却也如隔着万水千山,“等你等到我心痛”;可以是远在天涯,虽远在天涯,有时却也可瞬息即至,等来一个意外的惊喜。

4、从等待者所处的环境来看,可以是顺境,也可以是逆境;可以是太平盛世,也可以是烽火岁月。

5、从等待者的态度来看,可以是主动积极的,有目的的,在等待中积蓄力量,随时准备抓住机遇,大显身手,一鸣惊人;可以是被动消极的、盲目的,在等待中虚度韶光,磨平了棱角,挫失了锐气,丧失了良机,最终一事无成。

6、从等待时的心情来看,可以是自由的,自信的,乐观的,浪漫的,憧憬的,悠闲的,快乐的,美丽的;可以是压抑的,犹豫的,悲观的,无聊的,绝望的,焦急的,忧郁的,灰色的。

7、从等待的结果看,可能是香瓜,抑或是苦果;可能是笑颜,抑或是泪水;可能是团圆,抑或是分离;可能是希望,抑或是无奈;可能是荣华富贵,锦绣前程,无限良机,抑或是“水中月,镜中花”,竹篮打水一场空。

想到这里,这篇作文的立意可以说非常明确了。

高考新材料作文 篇11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它继承了材料作文原有的对考生便于要求的特性,也兼备了话题作文所具有的思考范围较为宽泛的优点。这样一来,新材料作文一方面防止了学生押题、猜测、套作的弊病,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选取适合自己生活体会或者世界观的立意来作文。教师要善于探究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有效的审题立意的策略,让作文为学生的成长增添正能量。

一、析题型、觅特点,提纲挈领

对比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我们不难发现,新材料作文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特征。具体来说,新材料作文具备以下优点:

其一,新材料作文使应试作文呈现多样性和鲜明的个性化色彩。题目本身要求学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同时“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就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思考和立意的空间,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面和世界观选择切入点。随着学生对材料不同程度和角度的理解,应试作品也会呈现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写作局面,打破了以往习作在立意和审题方面的局限,便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施展自己的才华。

其二,新材料作文拒绝随意和套作。它在立意审题方面给了学生自由和方便,但它是建立在以材料话题为基础上的,材料话题很大程度上在提示学生构思的范围和立意的方向。新材料作文需要学生针对材料作深度的思考,才能理出正确的写作方向。

其三,新材料作文以立意取胜。角度多了,写作的方式也会有很多。学生可以接着讲述故事而展现自己的叙述和创造能力,也可以发表见解来展示自己对人生世事的看法,更或者形神俱备地施展自己的散文技巧。那么,以什么尺度来衡量应试作品的优劣呢?显然,无论哪种形式的作品,最能体现思想深度的就是学生作文的立意,这一点也是高考选拔人才的使命所决定的。

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但自由是建立在最基本的规则的基础上的,这或许是对新材料作文一个切实的写照和总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分析材料,梳理材料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纵向深度思维,让学生能够从诸多写作角度中获得最佳立意着手写作,真正体现自己的个性化思维和理解分析能力。

二、重发散、拓视野,运筹帷幄

针对上述特点,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是思维由单一向丰富,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学会从材料当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同时也对学生的思考习惯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别人准备止步时,我们多往前走一点”。发散思维可以通过横向的联想和纵向的深入思考两种途径来完成。横向的联想,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思考角度,有材料可选;纵向的深度思考,让学生的思虑有了深度,以便选择最佳切入点。

比如,2012年高考江苏作文“爱与忧”,虽是命题作文,但是也为学生提供了三个材料,可归属为新材料作文。以此题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材料分析时,我们必须让学生能够放开思路把题目中的立意和角度研究透彻,再进行选题立意。那么怎样发散呢?笔者以“‘爱’指什么,‘忧’指什么”这个问题为核心,让学生阅读材料进行解析。显然,三个材料各有提示:于家庭,“慈母手中线”是爱,“意恐迟迟归”是忧;于国家,“爱”是泪水,“忧”也是泪水;于人性,“忧患”与“大爱”共生。在分解材料所指的时候,学生豁然明白,原来三个材料之间联系于“爱与忧”,又在爱的意义和范围之间不断放大。于是,选择的目标逐渐明确,同时根据自己对每一个主题掌握的素材和敏感度再具体选定主题进行写作,成功率就高了不少。

三、深思维、慎立意,决胜千里

有人把新材料作文叫做“立意作文”,言下之意就是这种作文立意是取胜的关键。作文立意能够直接反映学生思想水平和深度,因而对考场作文的评价立意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志存高远,意趣雅致,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以20xx年北京卷作文“科学家与文学家对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与思考”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分析的角度。学生梳理了“手机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这样两个角度。如果不做深入思考,仅停留在这两个角度的浅层选其一进行写作,那么立意显然就偏于肤浅了。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利弊两个方面分别深入思考,学生又更深一层地明确,不管是科技方面的作用,还是交流方式的改变,都是利弊并存的,立意不停留在表面的单方面的“正面思考”。

总之,就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新材料作文正逐步渗透到高考语文中来。教师要根据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开阔其思路,拓宽其见识,使学生能够在全面解析材料的基础上深度思考,写出切合主题、立意深远的优质应试作文,展现自己的才华,决胜于高考人才选拔竞赛。

高考新材料作文 篇12

一、指向现实的意识

20xx年高考结束后,很多专家、学者对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目进行了点评,使用词汇最多是“现实(时代)、开放、思辨”,而“现实与生活”又是三者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李泽淳、郝继东点评辽宁卷“作文材料内涵贴近现实,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意义”;胡廑点评浙江卷“题目与生活实际关联,让考生有话说”;史绍典点评湖北卷“湖北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比较接地气,述说的都是普通人的普通事儿”;厉行威点评湖南卷“散发着时代气息”;唐建新点评广东卷“嵌入时代烙印,引向生活感悟”……。(参见《语文学习》20xx年7—8期)可见,指向现实,考查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认识,引导学生关注时代、思考生活已经成了所有高考作文出题人的共识,也被很多语文专家、学者所认可,所接受。这种现实指向性,一方面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到语文应“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应“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特别是在表达与交流上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另一方面则是时代与国家对现代学生的要求与期待,“作为当代高中生和未来的国家公民,理应直面社会,直面人生,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而不应死啃书本,作文中只会拿几个古人说事,套话连篇。”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该关注现实生活,应该思考时代困境,将思维的触角伸向广阔、丰富而多彩的生活。

其实,高考材料作文除了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之外,还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普遍的引导性。很多高考作文的材料都是从万千社会现象与事件中选取的,题目的设计都是经过反复的考量和精心的思考的,可谓慎之又慎,斟酌之后再斟酌,材料背后反映的肯定是现代社会或者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或经历的事情。另外,高考作文还有很强的引导性,高考作文指挥棒,引领了以后作文写作与研究的方向,更引导人们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共同思考人类的生存困境或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如张开老师所说:这些新材料作文都有一个鲜明的指向性:现实、现代,“引导考生积极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自身,具有良好的导向意义。”正是因为高考作文的指向性、针对性、指导性,所以学生在写作新材料作文时就一定要有联系现实的意识,不仅就事论事,就材料谈材料,还要把材料放在宏

大的社会背景中去关照,去透视,放在历史与现代的坐标中去分析、把握,从而找到材料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契合点,把握材料的现实指向,进而在写作中有的放矢,层层深入,展开论述。

比如20xx年北京高考作文“老规矩”就是勾连了“传统”与“现实”,本质上还是一个“传统观念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应该如何被对待”的老话题,就是对现实的一个鲜活的反映,世易时移,很多“老规矩”被人们淡忘,引导人们重拾“老规矩”,重新关注传统,思考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再比如全国大纲卷作文题“农民工与医药费”,现实指向性就更明显,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在人们普遍功利化、私利化、世俗化、缺乏信任的情况下,新闻当事人老王和医院以及老板之间的诚挚信任。互敬互爱的关系,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引领作用,在普遍缺乏底线,人情曰益淡漠的情况下,对社会“正能量”的弘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诚信、和谐、文明”等关键词有极大的示范引领作用。江苏卷“青春与不朽”的作文题则力图引导学生直面现实,直面生命,永葆积极、乐观、阳光的心态,张扬青春,一往无前,把握当下。

因此,指向现实的意识就是要求考生无论是在审读材料时,还是围绕材料写作时都要心中有现实,心中有指向。只有这样,才能有很强的针对性,才会语中要害,才会写得有深度,有思想,有高度。

二、基于材料的意识

新材料作文作为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在出现之初就被赋予了一个新的任务,就是“纠弊”,纠话题作文、标题作文之弊,防宿构、防套作,因此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意识就是基于材料的意识。这种意识可以分解为三点,第一点是用材料的意识。材料作文区别于以往的话题作文、标题作文一个很大优点就是材料,正像福建师大教授潘新和所说:“对于议论写作来说,可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材料’,‘材料’是决定议论质量的客观条件,‘材料’工作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论点’的正确性与逼真度。”因此,材料作文写作时一定要重视材料的作用,特别要注意使用材料,就像张楠在《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在构建文章时的作用》中所说:“材料作文命题中的原材料在写作时‘一定要用’,而且‘非用不可’,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第二点是观点基于材料的意识,即写作时所论述的观点一定要源于材料,因为论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可能凭空产生,而且,很多材料作文也往往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的要求;片面理解材料只会产生片面的观点,错误理解材料只会产生错误的观点,只有正确、全面地的理解材料,得出的观点才是可靠的,经得起推敲的。第三点则是论述中结合材料的意识,因为材料是作文的起点,也是作文的范围,材料为作文提供了多个角度,广阔的空间,也为写作划定了边界,超出这个边界就可能导致断章取义,审题偏颇,走向大而化之的空谈,而抛开材料,或轻视材料则会重新滑向话题作文的泥潭。如王学东所说:“一则好的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可以有多个论述视角的,但无论哪一个都不能脱离材料本身。”因此,学生在新材料作文写作时一定要有基于材料的意识,做到观点源于材料,论述围绕材料,迁移回到材料,紧紧抓紧材料,紧紧结合材料。

这一点在20xx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目“黑白与数码照片”中表现得特别明显。20xx年6月29日,广东省教育考试研究院向社会公布的6篇优秀作文,无一例外都渗透着基于材料的意识,而且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玉金教授在((20xx年广东高考语文作文分析》中也指出:“围绕‘照片/科技’来谈‘人的记忆/情感’,或者围绕‘照片/科技’来谈‘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都属于符合题意。”而如果“离开‘照片/科技’仅谈‘人的记忆/情感’或‘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则属于偏离题意。许多考生抓住了材料中的两句话来写‘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值得珍惜的点滴可能被稀释’,但如果不联系‘照片/科技’,则为偏离题意。”另外,“考生在写作中虽然引用了材料,但是另外引出其他一些不具有材料内涵的其他事物/概念进行比较,视为偏离题意。如黄金与生铁(少与多,贵与贱)、乌龟与兔子(慢与快)等。’可以说,基于材料的意识是防止学生跑题、离题的第一道屏障,也是最重要的屏障,有了这道屏障,学生才可能在更高的层面上修饰、打磨自己的文章,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分数。

三、由实到虚的意识

由实到虚的意识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因为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有很多是现象类的,综观20xx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新材料作文题目,我们发现,广东卷的“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辽宁卷的“祖孙有关万家灯火与满天繁星的讨论”,还有重庆卷“游客去波罗的海度假打碎玻璃被拒租”,全国大纲卷“农民工老王在医院打工抵债”,全国新课标乙卷“山羊过独木桥的比赛项目”等属于现象类材料作文。对于这类现象类材料作文,如果单纯地就事论事,很可能陷入纷繁的乱象中而不能自拔,因而也很少能写出深度,写出高度,不可避免地滑入泛泛而谈的泥沼。其实,现象不止是现象,特别是高考作文,所选取的现象,更不是一般的现象,也不是随意选取的,大千世界,纷繁复杂芸芸万象,选取的现象肯定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和针对性,考查的目的也是希望考生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这也可以说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增强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质量;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因此,学生在面对现象类材料作文时,一定要有由实到虚的意识,善于从个到类,从纷繁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紧扣材料又有现实针对性的主题,在平时的写作训练时养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良好思维习惯,善于从更深的层面上去思考现象,洞察问题的本质,只有这样,才会豁然开朗,写出深刻、透彻的文章。这也正如《语文月刊》副主编胡家俊所言,新材料作文写作“要重视对事例的分析,对现象产生的原因的探究,对事件背后隐藏的社会意义的探究,对个案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的探究。”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印证了周丽蓉、田茂香对全国新课标乙卷作文题的分析:“新材料作文需要学生有一双洞察力的慧眼,透过现象触其本质,练习实际思考白己的学习和生活的状态,周全表达自己的认识。”

所以,透过20xx年高考作文纷繁的材料,、我们发现,广东高考作文题目背后反映的是“科技与人生,科技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北京高考作文题,本质反映的是“传统观念在当今现代生活中是否还适用的问题,是一个传统观念与现代生活相碰撞、如何继承与批评‘老规矩’的问题,是一个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需要面对的问题。”即“文化传承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另外,全国新课标乙卷反映的是“习惯规则与创新发展”的关系问题,辽宁卷则反映了“自然美、生态美与社会美、科技美”的关系问题,或者说“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与环境”的关系问题。重庆卷作文题反映的是“民族文化差异与公民意识”的问题,等等。由实到虚的意识确实会使学生的文章摆脱就事论事的俗套与肤浅,但也很容易滑向“虚而又虚”、不接地气的云端,因此要特别注意避免“从材料中得出普遍的道理或观点后,就围绕观点而展开分析,完全脱离材料的内容而空泛议论。”因为这样会再次滑入话题作文的泥淖,围绕一个话题进行空泛的分析,写成标签式的文章。

四、明确的角色意识

明确的角色意识是指考生在面对材料作文时,要明确自己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潜在的读者是谁?因为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你该发表什么样的看法,潜在的读者决定你该如何去表达;因为任何文章的写作都有写作的角度与位置,也有指向的对象,叶圣陶、夏丐尊在《国文百八课》中说:“凡是文章都以读者为对象,都有读者的预想。”朱自清也说过:“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读者。”这种角色意识与面对潜在不同的读者,要求考生,在面对材料时,要思考该以什么样的措辞语气,什么样的思想内容,什么样的结构风格去呈现,要思考“作者与读者的社会关系,读者对题目熟悉和了解的程度,读者对题目以及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的态度与立场等诸方面的因素。”

明确的角色意识首先要求考生有读者意识,要明白自己文章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是面向阅卷老师的,因此要了解阅卷老师的喜好、阅卷老师对题目熟悉和了解程度以及该站在何种立场和位置来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样文章的写作就有了一个潜在的读者,有了针对性,就不会造成说理的盲目与散漫。反过来,如果“读者不具备的知识、不熟悉的东西不解说,而读者熟悉的东西一再重复,就会削减说理的针对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说理的效果。”这种潜在的读者意识其实很多作家都有,苏童把它理解为“写作,就是给陌生人写信”,阿来则说:“我从不取悦读者,但会很好地研究读者的需要。”另外这种读者意识也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

明确的角色意识的第二个表现是要有回答问题的意识。即面对材料作文,特别是观点类的材料作文,要有回答问题的意识。遍观20xx年高考新材料作文,有很多是观点类的,比如江苏卷“有关对青春不朽的不同观点”,湖北卷“游客对山中美景不同的看法”,还有安徽卷“对改动台词的不同意见”等,这些材料一般以“有人认为……,有人认为……”的形式出现。回答问题的意识即顺着别人的看法回答:你怎么看?明确表达你对材料的态度与立场。一般来说,高考新材料作文的材料都是有争议的,存在相当的议论空间,回答问题的意识,会使你的观点紧紧限定在材料的范围之内,避免跑题、离题、偏题,你可以赞同材料中任一观点,然后展开分析、阐述,也可另起炉灶,思考出更新颖更有深度的观点,但注意不要脱离材料含义的范围。比如20xx年江西卷作文题目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不同看法:“有的同学觉得,探究给自己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学习经历;有的同学认为,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有的同学则抱怨,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哪么回答问题的意识就具体体现为“你对研究性学习怎么看”:可以写自己在探究性学习中的经历与体验,也可以写自己在探究性学习中的见闻与感受,也可以顺着材料的思路,发表对探究性学习的看法,可以论述探究性学习的优点,也可以批判流于形式的伪探究等等。

明确的角色意识的第三个表现是要有说服的意识。我们知道,很多材料作文所呈现的材料,都包含着问题与冲突,潜藏着矛盾与对立,学生面对这样的材料作文,要有解决问题的意识,有说服的意识;要清楚自己的角色,不是火上浇油,不是添油加醋,更不是推波助澜,而是发出自己的声音,为问题的解决出分力。因此考生要直面问题,不回避,不逃避,敢于接招,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论述的过程中要有机制,有限度,有针对性,注意语气与说理的对象,既可以正面阐释,剖析示例,强化己方观点,也可以预想对方意见与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辩驳,这样立论与驳论相结合,正面与反面相呼应,立得正,驳得倒,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比如广州20xx—20xx年度期末考试作文“大妈跳广场舞”,有人赞为“广场文化”,有些住户则长期受噪音的干扰,甚至做出泼粪、鸣枪、放狗咬等不和谐行为。我们既可以从娱乐、健身、舒缓压力;排解孤独,增进邻里关系;退出社会竞争舞台后单调生活的一种释放,对往昔火热青春的回想等角度支持大妈跳广场舞,也可以入情入理地分析,让住户,让反对的人理解、体谅,换位思考。但也不能一味地谈广场舞的好处,不能回避其“扰民”的现实,不能回避基本矛盾与基本问题,否则,空谈广场舞的好处,只会激化矛盾,而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五、理性思辨的意识

要考生具有理性思辨的意识,一方面是应对高考新材料作文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培养现代国民的要求。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所说,高考新材料作文“在呈现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等特点的同时,增强了对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明确诉求;这主要是因为逻辑思维和理性意识欠缺在我国国民中极为普遍,这严重影响了国民的整体素质和个

人发展。”而学生思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思维浅薄,深度不够;二是思维混乱,条理不清;三是思维单一,片面僵化。因此“借助高考的社会关注度和对中学教学的巨大反拨作用,让考生关注作文材料呈现出的种种现象和问题,引导考生利用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工具去思考现实、关注人生,这对青年一代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实,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成了大众普及教育,高中教育则逐渐演变为现代国民教育。因而高考也不再是选拔精英的考试,而是回归到考试的本质:检测与评价。检测与评价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即将走向社会的高中生,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现代人,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国民,是否具有现代人应有素质与意识。而高考作文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材料作文,所考查的主题与焦点也都指向了这些方面。比如20xx年新课标乙卷涉及到人与人相处的相互尊重、理解与包容;20xx年全国大纲卷涉及到现代人如何处理义与利的问题;20xx年四川卷涉及到现代人该如何生活的问题:平衡;20xx年的重庆卷涉及到现代人美德与公民意识;20xx年上海卷考查了现代人对自由的理解;20xx年广东卷与辽宁卷都考查了作为一个现代人该如何面对科技对人生与社会的改变。当然,还有一些作文涉及到了善与恶,知与行,公与私,权利与责任,自由与规则,勇敢与敬畏,坚守与改变,个性与公德,情感与理性,博爱与宽恕,法律与悲悯,付出与收获,怀疑与创新等。而思辨意识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而且是一个作为现代人的高中生应该具备而又最为缺乏的,正如谢益清在《与其删除,不如改良——谈福建高考语文时文评论题》中所说的,面对材料,学生“由于思维缺乏灵活性,只能以单点结构式的直线性思维,简单地照抄题目原材料的观点和理由,或机械拼凑原材料的字句,在题目提供现有观点和理由的前提下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同时不能就一类问题,找到相关联的现象、问题进行拓展延伸,从而造成思路狭窄,继而陈述的理由空洞无力或杂乱无章。”因此学生思辨意识的具备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理性思辨意识的第一个表现是要求考生有思想,会思考,能独立发表个性化见解,能追根溯源,准确立意,能分析具体原因,选择最佳的说理方式与角度,并能明晰分歧所在,进行深入剖析,层层论证,而不至于假大空地喊口号,无病呻吟地故作高深,心灵鸡汤式的流于肤浅。判断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是否有批判性思维的习惯、素质和能力,而这往往是我们的学生所欠缺的。考场作文中观点偏颇、理由牵强者有之,逻辑混乱、说理乏力者有之,以叙代议、罗列事例者有之,观点与材料骨肉分离者有之,思维定势、粗解材料者有之,缺乏体验、没有生活者有之,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者有之。比如20xx年安徽卷高考作文就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思维品质,特别突出材料与观点间的逻辑关系,这也是近年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趋势,但从实际阅卷情况看,却不甚理想。“今年安徽的不少考生或拿古人说事,或为名人代言,或杜撰一篇无厘头的穿越故事,才情透着虚,情感透着假,说理透着空。”

理性思辨意识的另一个表现则是能辩证、不极端,避免过激的评论与指责。因为极端是一种恶,鲍鹏山在新版的《孔子传》中特别提到,孔子是反对一切极端道德的,“因为一切极端手段都隐含着对另一种价值的破坏。而且极端手段所蕴含的破坏性往往指向更原始更基本的价值。”所以自古以来,我们都强调“中庸”,强调“中正平和”,强调“不偏不倚”。另外,从现代国民培养的角度来说,也需要学生辩证,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理性而不情绪化,激烈而不意气用事,不偏颇,不偏激,理性而有节制。因为“写作是思想与情感的表达,是思维的外化,作文水平归根到底是思想水平的反映。”而我们培养的是有情有理之现代人,是有世界眼光与时代精神之现代人,是具有开放与包容精神的现代人,所以面对新材料作文,学生要有理性辩证的意识,否则,写出的作文就可能显得不成熟,以偏概全,主观臆断,站不住脚,经不起推敲,毫无说服力,显得片面而狂妄,无知而肤浅。就像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所说:“在高考作文中,学生绝大部分的论点与论据都是片面、绝对的,经不起读者的推敲。”而且对20xx年福建省唯一的满分作文《热爱诞下创造的婴孩》颇多质疑,指出其“论点失真”“说理偏执”,并“轻而易举地指出这个观点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很容易引起读者的“诘难与辩驳”。

总之,指向现实的意识,基于材料的意识,由实到虚的意识,’明确的角色意识,理性思辨的意识,都指向了学生的审题与行文,因为“就高考而言,材料作文的审题是“重灾区”,而文章审题的方向、分析的尺度以及素材的迁移的信度,是完成一篇高质量考场材料作文的关键。”学生只有在五个意识指引下,紧紧抓住材料,紧紧掌握材料作文的审题方向,养成仔细研读材料、具体分析、深刻思考、巧妙迁移的写作品质,这样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才大有可为,优秀作文才大可期待。

高考新材料作文 篇13

一、建议继续抓新材料作文的应试训练

所谓新材料作文,是指有别于以前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以前,就有材料作文这种题型了。新材料作文,虽然与旧材料作文一样,都提供材料;但新材料作文会提供N个可选择的角度,不限定文体。这样的新材料作文,不但不同于旧材料作文,而且保留了话题作文的优点,让考生有更多的自由,有更适合发挥自己写作个性的选择空间。如2007年上海春季招生作文题,“有过很多很多的地方,我们来过又离去;有过很多很多的事情,我们经历又忘记;有过很多很多的朋友,我们相识又分开……未曾有过的那份感悟,岁月把它轻轻送来。”就是新材料作文题,它给考生提供了三个角度——地方、事情、朋友。这三个角度是没有优劣之分的,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切入,只要写得好,都可能切题,都可能得高分。题干中只限定“不要写成诗歌”,其余的文体是不限的。

新材料作文的应试训练,关键处有两个:

(一)全面理解材料。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不同之处,就在于新材料作文的应试必须与材料紧密结合。所以,全面理解材料,是写好新材料作文重要的起步。例如对上海的作文题,不仔细阅读和理解,就不知道材料对提供的三个角度都作出了限定。选“地方”角度的,所写的“地方”,必须是“来过又离去”的那个“地方”,千万别写“梦游”的“地方”,别写“神往”的“地方”,别写读过的“地方”。假如写“事情”,所写的“事”必须是“经历又忘记”的“事”;如果写“朋友”,必须是“相识又分离”的“朋友”。另外,材料中最后一句话,初读不知其意,仔细地琢磨,方能领悟到这是作文要求的重要提示。提示什么呢?这里提示了作文必须写出你又想起那“地方”或那“事情”或那“朋友”的原因;同时,也必须写出“岁月轻轻送来”了什么“未曾有过”的“感悟”。

新材料作文一般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就需要训练考生“全面理解材料”的能力了。在训练中,应注意学生对“全面理解材料”与“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的片面把握,避免因顾及“全面理解”而面面俱到;同时,也要避免因“选择一个侧目” “一个角度”而不能准确地“全面理解材料”。

(二)掌握新材料作文的一般写法

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不同之处,在于话题作文可以漠视材料,甚至完全撇开材料只就话题作文,但新材料作文必须回应材料。所以,新材料作文的一般写法是:贴紧材料写起,联系实际写开去。当然,这只是一般性的原则,具体文章会有具体的个性化写法,不必强求千篇一律,千万别又搞出一种新材料作文的套路来。

二、抓好应试作文写作过程的各项基本功

考生在考场上完成一篇应试作文,一般的写作过程是:审题→构思→表达→修改。

知道这个写作过程的好处,首先是好让学生有把握地写。不少考生对自己怎完成一篇应试作文的操作过程糊里糊涂,每次作文都好像在碰运气,完全没把握地写。因此,考生有时是第一步和第二步并着走,边审题边构思,一心二用,导致审题有误,构思紊乱;有时则是第二步与第三步并着走,边写边想,导致思路飘忽,若即若离;有时则第一、二、三步并着走,拿起笔就乱写一气;有时不知不觉分了四步走,走对了却无知觉。所以,大部分考生认为,作文发挥无定数,最没把握是作文。这种无把握的作文心态往往导致作文应试信心不足。

知道写作过程的好处,其次最好让考生明白怎样才能写出高分的应试作文。考场上的高分作文,不是碰运气“碰”到的,而是靠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写出来的。想在考场上写出高分作文,就得有四项基本功:审题——对题意的理解能全面准确。构思——对题意的转换能准确自然。表达——对题意的把握能始终清晰。修改——对题意的表达能反复推敲。

知道考场作文得高分需这四项基本功后,就知道备战高考作文该做什么了。建议就按高考作文写作过程的这四个步骤开展训练。

1. 审题训练。训练要达到的目标是——对题意的理解能全面准确。

分析考生对题意理解不能全面准确的原因,主要不是阅读理解的智力水平不够,而是非智力因素影响造成的。比如,读材料的时间太短,怕作文时间不够,所以一目十行的速度,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审题,粗枝大叶的结果可想而知。又比如,读材料时心猿意马,注意力不在理解材料上,而是在关注背好的材料和文章怎样与题意套联。结果被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左右,理解歪了还蛮有理由地自认为“正确”,就导致“安乐死”。又比如,一边读材料一边就急于构思自己的应试文章,一心二用,也是导致读错材料的非智力因素。

所以,审题的训练,首先是自觉排除非智力因素干扰的训练,养成良好的阅读材料的习惯。所谓好的阅读材料习惯,是指冷静、客观、全面理解材料。冷静是指控制好阅读的心情,别着急,沉得住气,静心地花五分钟反复琢磨材料。所谓客观,就是尽量排除“先入为主”的干扰,尽可能地对材料进行客观理解。所谓全面,是就材料的整体意思去把握材料,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先有全面理解,然后才选角度。

另外,审题训练,还要注意培养找提示语的能力和方法。材料中的提示语,有些是明示,如上面的上海题,有文字作明示:“阅读下面提示……”2005年的广东题,对“纪念”的含义、方式、内容、意义、主体等一一作出明示。另一类是暗示,如2006年广东题,没有提示语言,但寓言中对话题作了多方面提示。抓住题干中的提示语,对准确理解材料很有帮助。

审题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很多,这里不可能一一而述。总之,一定要明确审题训练的目标,训练达到目标为止。这是高考作文得高分的重要起步,这第一项基本功不扎实,一起步就摔跤或走歪了,高分就无望了。

2. 构思的训练。训练要达到的目的是——对题意的转换能准确自然。

构思的训练,首先是培养构思的习惯。高考作文一般不能写草稿,这种一落笔就是定稿的文章,更需要想好了再写。要把边写边想的坏习惯改掉。

构思的任务是,把题意转换成一篇切题的应试文。这“转换”是构思的基本功。依据题意,你在“转换”时,要想出合适的题材和切题的“思想”。文章主要“写什么”,这是“中心”,这“中心”想表达“什么意图”,这是“思想”。动笔前必须想清楚全文的“中心”和“思想”,然后把这个中心思想句子写下来。只是大概地想想是不行的,因为这时的想法还模糊不清晰。写中心思想句的过程,就是逼迫思路成熟的临界时刻。能把中心思想句子写出来了,说明构思定型了,写起来思路就不飘忽了,可把握了。中心思想句子写出来以后,还得反复推敲,“中心”切题了吗?“思想”切题了吗?对“中心”和“思想”都有切题的把握了,还需要对文章的布局作个大概都谋划,打算怎么开头,中间分几段,详略在何处,需要作考虑。这样,构思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具有了构思的能力,每次“转换”都能切题,这构思的基本功,就是你高考作文得高分的致胜法宝了。

3. 表达的训练。训练要达到的目标是——对题意的把握能始终清晰。

表达阶段的任务是将构思定型的中心思想通过文字外化为一篇应试文章。

表达训练主要是掌握围绕“思想”写“中心”的写作方法。可分别训练记叙文围绕“思想”写“中心”的基本方法;抒情文围绕“思想”写“中心”的基本方法;议论文围绕“思想”写“中心”的基本方法。让应试文字字句句都得分,避免离题的“垃圾”文字出现在文章里,就能得高分了。

具有了围绕“思想”写“中心”的基本功后,还可以进一步训练突出中心思想的各种艺术手法,如语言的艺术、修辞的艺术、过渡照应的艺术、画龙点睛的艺术,等等。

4. 修改的训练。训练要达到的目标是——对题意的表达能反复推敲。

平时要养成修改的习惯,要有修改的能力。如果平时修改的能力强,文章水平自然高,那么,高考作文虽不经修改,也能写出不是毛坯的文章来。

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例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最新资讯
最新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