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彩片段(10篇)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彩片段篇一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作为语 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语文课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更难。经历备课转折一关的时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说,要设计好精而简的导语,设计好严而松的课堂环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将课堂教学落于实处。语文课虽然难,但是也有收获成果的乐趣。难并快乐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标准中又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
三、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
一次,新的语文书发下后,学生新奇,从头到尾把它读了一遍。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翻开苏教版语文书第九册,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来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源就在这里。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跟学生一起,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影片。这样,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领悟了。
四、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
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高潮、亢奋的时机。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一个说:“我会背于谦写的《石灰吟》!”另一个说:“我会背王冕写的《墨梅》!”一个又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在几个礼拜中,全班45位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有声有色。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一时间,班上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五、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通过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总之,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其意义、作用是非同寻常的。课外阅读“天地广阔”这必将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又一新篇章。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彩片段篇二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每个学期初,我都在认真总结上学期得失的基础上,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状况,制定教学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了,需要教师把握好减轻课业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我体会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向四十分钟要效率,我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为此,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的模范听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教室中没有了阴暗冰冷的“死角”。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采用了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训练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语文实践能力。
一、 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一、 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如在教学新课程“二年级册识字7”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左上方插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在理解“儿歌,”的含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我觉得,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彩片段篇三
实践中,课堂提问浮浅、随意、琐碎甚至无效,不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引发争议,阐发观点,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性的指导。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与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有效的提问,是激活课堂、促进教学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我围绕“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积极探索,在前阶段提出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十项策略:
(一)态度真诚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在提问时能神态自然,以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问题思考中来。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思考的结果也千差万别,无论答案怎样,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真诚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提问要尽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因人施问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三)注重实际
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认识水平。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我们既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
(四)体现整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喜欢将一篇课文肢解开来,零碎地发问,易形成分析的
疲劳。提问应注意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讨关键点。
(五)创设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六)重视体验
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亲切感,有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比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可以提问“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得到奖励时的感受?”这些问题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能激发思维,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七)巧妙变换
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当学生带着解开悬念的渴望学习课文时,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形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提问,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八)体现“两”度
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挖掘深度,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
,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浅显的提问,往往使学生收效甚微,只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之时增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能够领略更奥妙的知识殿堂,有时还会引起创造性的火花。
(九)强化重点
现行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特征,有重点的设计问题,或设计问题反映重点。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提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能幡然顿悟,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十)“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教语文,也就是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促成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知识的链接,策动各种教学形式与活动形式再生成,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精神。“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
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通过“节外生枝”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最大程度地开掘出语文课程丰富的资源。可以从续写情节、比较主题、评说思想、学科渗透、联系生活。等角度设计拓展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彩片段篇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每个学期初,我都在认真总结上学期得失的基础上,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状况,制定教学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了,需要教师把握好减轻课业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我体会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向四十分钟要效率,我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为此,我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的模范听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教室中没有了阴暗冰冷的“死角”。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采用了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训练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语文实践能力。
一、 激发兴趣——乐意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一、 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就不能只以单一形式进行,不然就会把刚刚点燃的兴趣火花给熄灭。引导学生变换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游戏是孩子乐意为之的活动。在课堂中,教师要找准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开展游戏,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做到在玩中学习,玩中思考,玩中创新。如在教学新课程“二年级册识字7”时,教师可穿插以下活动辅导教学:出示课文左上方插图,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在理解“儿歌,”的含义。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注意特征,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巩固识字练习。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斗”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斗”字怎么写?“斗”字这样写:点点横竖。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我觉得,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彩片段篇五
实践中,课堂提问浮浅、随意、琐碎甚至无效,不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引发争议,阐发观点,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这就需要正确的理论性的指导。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与实践充分证明:科学有效的提问,是激活课堂、促进教学实现动态生成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我围绕“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积极探索,在前阶段提出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十项策略:
(一)态度真诚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如果在提问时能神态自然,以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鼓励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问题思考中来。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思考的结果也千差万别,无论答案怎样,教师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指责和嘲笑,真诚而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另外,提问要尽量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从而调动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因人施问
孔子因材施教这条教学原则,应用于课堂提问中,即为因人施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分层次预设;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如课前检测字词时,可让程度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课文理解及一般性的概括问题,可以让中等学生回答,以促其思考,提高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拓展性问题和综合性表述题,可以让程度较好的学生和部分中等生来回答。教师对他们的回答要加以点评,让所有学生在比较与鉴别中,提高分析能力与概括能力。
(三)注重实际
教学不仅要从教材出发,更应从熟悉学生,了解学生认识水平。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我们的提问才能与学生的思维接轨,才能取得教学主动权。因此设计提问,我们既考虑学生的思想方法,又考虑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兴趣爱好。
(四)体现整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喜欢将一篇课文肢解开来,零碎地发问,易形成分析的
疲劳。提问应注意有利于学生整体感受文本,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讨关键点。
(五)创设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营造良好的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尴尬局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六)重视体验
设计的问题能让学生有亲切感,有利于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比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可以提问“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得到奖励时的感受?”这些问题切合学生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能激发思维,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
(七)巧妙变换
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悬念,当学生带着解开悬念的渴望学习课文时,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课堂提问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采用一种表达形式,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适当变换角度提问,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八)体现“两”度
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挖掘深度,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
,但课后如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浅显的提问,往往使学生收效甚微,只起到浮光掠影的作用,因此,在必要之时增加点深度使学生咀之有劲,品之有味,能够领略更奥妙的知识殿堂,有时还会引起创造性的火花。
(九)强化重点
现行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文本特征,有重点的设计问题,或设计问题反映重点。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提的问题,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能幡然顿悟,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十)“节外生枝”
“节外生枝”教语文,也就是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促成课堂生活与课外生活知识的链接,策动各种教学形式与活动形式再生成,在这样的情境中产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精神。“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
在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与问题。通过“节外生枝”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最大程度地开掘出语文课程丰富的资源。可以从续写情节、比较主题、评说思想、学科渗透、联系生活。等角度设计拓展的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彩片段篇六
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语文课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更难。经历备课转折一关的时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说,要设计好精而简的导语,设计好严而松的课堂环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将课堂教学落于实处。语文课虽然难,但是也有收获成果的乐趣。难并快乐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标准中又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
三、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
一次,新的语文书发下后,学生新奇,从头到尾把它读了一遍。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翻开苏教版语文书第九册,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来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源就在这里。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跟学生一起,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影片。这样,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领悟了。
四、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
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高潮、亢奋的时机。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一个说:“我会背于谦写的《石灰吟》!”另一个说:“我会背王冕写的《墨梅》!”一个又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在几个礼拜中,全班45位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有声有色。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一时间,班上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五、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通过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总之,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其意义、作用是非同寻常的。课外阅读“天地广阔”这必将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又一新篇章。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彩片段篇七
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作为语 文老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设计好教学导语。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那如何才能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导语呢?
1、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让学生茫然不知所云。
2、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
3、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教育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会形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语文课难,要上好一堂语文课更难。经历备课转折一关的时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说,要设计好精而简的导语,设计好严而松的课堂环境,还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才能将课堂教学落于实处。语文课虽然难,但是也有收获成果的乐趣。难并快乐着。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标准中又说: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完成这一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
三、寻求课内外阅读的结合点
要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必须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为此,教师需要经常结合阅读教学,了解学生阅读动向。
一次,新的语文书发下后,学生新奇,从头到尾把它读了一遍。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衣袋里塞满了虫子?”我翻开苏教版语文书第九册,看到了《塞满昆虫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来课外阅读兴趣的根源就在这里。于是,我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故事来阅读,跟学生一起,在网上观看科学家研究科学录像和影片。这样,科学家热爱科学的精神,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领悟了。
四、形成课外阅读的氛围
课外阅读要讲究最佳机会。这一最佳机会,因学生、教师、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话,教师要根据教学意境来确定课外阅读的最佳机会。这个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学生阅读兴趣应处于高潮、亢奋的时机。每天早晨,我一到学校,就去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天,我偶尔听到两位学生在争论谁学的古诗多。一个说:“我会背于谦写的《石灰吟》!”另一个说:“我会背王冕写的《墨梅》!”一个又说:“我会背王维写的《鹿柴》!”另一个又说:“我会背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我豁然开朗:原来,读书兴趣的源泉就在这里——听和看。于是,我赶忙从学校的阅览室里,借来了十多本《古诗集》,发给学生轮流去读。在几个礼拜中,全班45位学生,都把十来本《古诗集》看完了。正在此时,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次诗歌朗诵会。结果,同学们争着朗诵,多的能朗诵三十几首古诗,还有声有色。趁此机会,我向全班学生宣布了一个好消息:从现在开始,同学们可以每周一次,去阅览室借书看。一时间,班上读书之气蔚然成风。
五、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通过二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摸索出了几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1、编写提纲法。主要给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纲。2、卡片摘录法。即在阅读时,把文章的要点或重点句、段摘录在卡片上。3、符号代替法。即根据自己的读书习惯,设计多种符号,在文中圈、点、勾、画。4、批语注释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编索引的方法来读书,记下文章篇名、作者、报刊的名称期数、页码,需要时翻索引。6、剪贴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断剪下来,贴在剪贴本上。这几种方法均以学生“动手、动脉、动口”的实际阅读训练为主。
总之,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其意义、作用是非同寻常的。课外阅读“天地广阔”这必将是提高语文素质的又一新篇章。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彩片段篇八
众所周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孩子们到三年级下期已经掌握了20xx左右的生字,生字教学法已不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作为过渡性的一个阶段,阅读和写作教学作为初步的渗透,课标中也未将其列为教学的重点。但是,鉴于语文课程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教学中必须坚持“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以保证知识的连贯性和滚动提高的特殊性。教学中我牢固坚持以词句教学法为重点,以生字,阅读、写作教学为依托,贯穿始终,环环相扣,互为促进,滚动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做好“五四三二一”。
第一“五”即强化“五字训练法”。
五字就是“读、标、注、划、思”即读五遍课文,标出自然段,把生字条和田字格里生字的拼音注到文当中,划出不理解的词和句,思考课后问题。这是我对课前预习提出的要求。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真正做好预习,也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效率。
第二“四”即每天积累四个好词语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好词好句摘抄本。每天摘抄四个好词语,要求会背,理解意思,初步会用该词语说一句话。对程度好的同学,外加好句子两个。允许在课文中摘抄,鼓励在课外抄录。这样做既给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三”即强化“三步生字学习法”。
此前所述,生字已不是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仍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三步生字学习法”的第一步是“识别字音,字形,这都在预习课文里进行,使学生对生字的正确读音和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第二步是在“课堂中辨形辨意”,坚持“字不离词”的原则。结合文中的词语分析字意,初步学会口头应用。第三步是“单元巩固法”。这是纠正错别字的重要阶段,运用形近字、辨析,句中改错字等多种灵活方式,检验巩固学生对文中字形,字意的理解和掌握,对本阶段中不能掌握的生字,采用在书上用红笔圈记的方法,缩小复习范围,不定时抽查。
第四,“二”即坚持每天20分钟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每天晚上坚持20分钟阅读,内容不限,可以是优秀作文,童话故事,也可以是报刊杂志。读后填写读书卡,家长签字,每周老师进行检查评比。在评比中,结合好的阅读典型,逐步向学生渗透精读、略读、速读的相关知识,指导学生先从精读做起,一字字,一句句认真读,懂得每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字词及时找工具书解决,对不理解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发问。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在班级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对学生词语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能力产生了极大的提升作用。
第五“一”即每天一篇日记,每周一篇作文
归根结底,学生写作能力的展示,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最直观的体现,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所以,尽管新课标对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但结合学科特点和新教材的需要,从孩子们入学之日起,我就把作文教学始终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实践证明其辐射带动全面提升的作用十分有效。
最初,我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做起,采用“一字多词”的方法选职一些接近生活的字,让学生扩词,多多益善,然后鼓励学生用喜欢的词说一句简单的话,这一学期,以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为主。
口头说句有了一定的基础,我引导学生迈出了第二步-----写句。这一阶段分三步走:先写简单完整的一句话,再适当地扩句。即为句加入一些恰当的定语、状语、补语(当然给学生不讲这些语法知识),第三步是分句成段,即进一步将句中的定语、状语、补语成份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将原句分解成一段话,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使学生兴趣盎然,愿意去学。
有了写词组句的能力,我就指导学生摘录片断和写日记。这个阶段我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我指导学生观察季节变化 ,指导写景物,写水果。对照家庭成员和班级同学,指导学生记人物。结合节日庆典,学校活动,指导写叙事。二是明确要求,第一步是要求字数要够,要言之有物。第二步是要有精彩的句子,优美的词语适量的修辞。第三步,指导在立意上有所突破。这一步主要通过作文讲评课,由师生在讲讨论中完成。我重点抓住写作前的指导和批阅后的讲评两个环节,向学生渗透列提纲,多次修改,结构分段等写作基础知识,为学生们到高年级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感到有一点要特别引起大家的重视。就是坚持把握教材和开发课程资源相结合,我们现在用的北师大版教材,每一册书中都有一个开放性单元,比如本册有一个单元即“特产”。我们教学这样的课文,一定要发挥地方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课下做大量的工作,自己编排一些本地的特产的小文章,小故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热爱家乡的教育。
北师大版的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课文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但传统教材中的一些常规性的训练的内容大大减少了。大家有个突出的感觉是现在教材越来越不会教了。其实是编排简单了,但是老师的要求提高了,所以平时仅仅按部就班照本学科远远不够了,平时我们要穿插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如修辞手法的训练,修改病句的训练,句子变换的训练等,以使学生全面掌握语文知识。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心得,以此向大家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彩片段篇九
20__年秋我有幸执教了我校第一轮新教材改革的实验班,如今整整三年的教学旅程,在这三年的从教中,可以说是悲喜交加,但更多的是收获。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把课标要求真正得到落实,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出现了一幕幕喜人的镜头,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
“喜人的日子里意伴随着忧虑”,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了许多,但是面对如今生活的现状,又出现了太多太多的困惑。
1、随着教材难度的不断加深,班上学生两级分化的现象严重。一年级时对识字教学的学习,班级学生还可以每天跟着一同学习,在学校有老师的不断复习巩固,回到家中,有家长的辅导,学生的成绩理想;但到三年级时,阅读教学成了语文学习的重点,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掌握其阅读方法,自主学习,并且从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但对于基础差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个“拦路虎”,不愿多读,多想,一次做不到,心灰意冷了,每次回家也是同样的问题,家长的素质不高,无法辅导,就这样导致这些孩子无兴趣学习,长此以往,学习便下沉,从而出现班级的两级分化现象。
2、辅助手段欠缺,学生学习出现较大的困难。北师版的语文教材,适合在条件好的城市运用,对于我们贫困的山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难运用的过程,学生知识不广,接触的范围不大,对于大山里的东西还比较熟悉,一提到山外的世界,他们就感到极其陌生,有时,老师所说的,孩子们还认为老师是在“吹牛”,他们不知道在美丽的海滩上还有新奇的贝壳,在浩瀚的沙漠中还有仙人掌的存在……如今,电教的条件较好,能充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我的教学,但是在孩子们的心中,这是间接的事物,没有亲身的经历,他们总是有一些“不相信”,同时,现在教材中,要求学生课外查的资料太多太多,学生回家没有较多的课外资料,上网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就象是天方夜谭,这一切又得要老师想办法解决,“鼓励学生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这一理念怎能得以实现?
3、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数较少,完成任务太难。每一册教材足足十二个单元,每一个单元包括三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其中“语文天地”又包括五大方面的内容“日积月累”“畅所欲言”“笔下生花”“开卷在益”“金钥匙”,可以这样说,一个语文天地的内容比上三篇主体课文要的时间还要多,学生的“听、说、读、写、练”都在这里呈现。就拿如今来说吧,其他的教材差不多接近尾声了,而我们北师大版的语文还在不停地“追课”。
4、学校的条件有限,学生的活动得不到落实。在新教材中安排着许多活动,如“到附近的工厂去参观了解环境”,“到爸爸或是亲人上班的地方看看上班时间表,了解他们的工作的情况”诸如此类还有许多许多。学生不亲自去活动,就没有把活动得到落实,让学生此时练习说话,就无从说起。
5、考试类型多样,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成绩不理想。在课堂中,我们努力传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把书本中“死”的知识化作“活”的运用,书本上的掌握了,但每次检测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也许是学生的能力有限,传统高分的影响,导致学生成绩不好,受到家长的责备和不理解,因而老师也觉得压力过大,有时感到无从施教。
面对教育改革的浪潮,新课改毕竟是一个新的话题,它总有一个运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避免不了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我想,即使困难重重,我总会勇敢地去面对,在实践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故事、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精彩片段篇十
半期工作在紧张而忙碌的过去了,回顾这半期来的工作,在“求真、务实、创新”的工作规范中,以课堂教革为核心,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并进行了期中检测。从这次检测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扎实,今后在教学中要更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使学生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一、常规教学管理工作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识、写、阅读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并指出“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我认为,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最重要的还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方法。
基于这点认识,在这半期工作中,我力求把学法指导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个教学环节:备课、上课、辅导、批改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每教一篇课文,除了确定思想教育、知识目标外,还帮助学生领会、掌握或运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引导学生领悟、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设计练习题和批改作业时也注意启发学生掌握和巩固有关的学习方法。
如:教给学生读懂文章的方法。即:从识、解词、释句到给文章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的方法;从理解文章题目、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到自己能围绕课题、围绕课文的某一词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从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到体会其内涵,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
以理解句子的方法为例,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基本上明白了“一抓、二联、三问、四想、五体会”的方法。
“一抓”:指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关联词、作者的表达方法等;“二联”:指联系课题、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理解重点句含义,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的方法; “三问”:指理解每个句子时都可以问写什么,怎么写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写的方法;“四想”:主要指联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方法;“五体会”: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意图。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之后,我一方面在语文课上启发引导他们运用,另一方面在课外活动中鼓励他们运用。从九月份开始,我每个星期要求学生写作,体裁不限,内容多样,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贯穿于文章中,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培养学生读写能力。同时我常常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二、期中检测反思
期中考试工作,组织严密,采取专门试卷,集中监考,集中阅卷的形式,教师迎考积极,在考试中学生发挥了水平,展示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全年级语文平均分78.7分。从试卷分析上看,.教师认为试卷合理,较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
这次试卷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测试。试卷包括、词、句、阅读、作文几个方面。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检测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做到题型多样灵活,知识面广,并蕴涵了一定的思想教育于试题之中。从学生的考试结果看较难。
其次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策略。本此考试类型仍然是积累,阅读,写作三大块,本次失分较多的是阅读。阅读题着眼于检测学生阅读方法与态度及知识面的能力,虽然平时已经注重给学生们在这一方面的练习与指导,但是练习得不够扎实。从学生那里了解到:有的是因为没有接触过的题目不会做,有的是粗心、不仔细,理解错题目意思。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及技巧。
最后是对教材的把握。六年级的阅读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不同文体的课文,实现向初中阅读学习的平稳过渡。
三、改进措施
审视学生的答题情况,回想这半个学期以来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以及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进:
(一)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学的重点。今后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交给学生阅读方法,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多给学生创设阅读能力训练机会,从而促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兴趣先导,注重积累。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继续加强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与巩固。努力做到要求默写的课文、会写的生、词语一课一清,每课的练习题一课一练一改!
(三)端正态度,培养习惯。
班里多数学生缺少细心、刻苦的品质,马虎、浮躁的学习现象严重。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