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六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篇一
1月27日晚,某某市中心医院接到冷水江市的求助电话,称有一名61岁的“新冠肺炎”患者需要紧急支援。当晚,该院救治专家团队便前往冷水江进行会诊,评估病人情况后决定转往某某市中心医院进一步救治。28日零点五十分,患者被转至某某市中心医院感染科负压病房,医院高度重视,立即组织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急诊内科、感染科、医务科、院感办、传染病管理科等科室进行全院大会诊。随后,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某某市“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小组组长某某便带领icu专家团队全副武装进入负压病房,全力对该患者进行抢救。
患者入院时呼吸困难,在麻醉科专家的协助下,救治团队成功进行了气管插管,及时为其输送了生命的“氧分”。某某发现,由于患者呼吸衰竭,通过数小时的救治后,效果并不理想,便考虑需要采取俯卧位通气。在反复向上级汇报、沟通后,得到了省里专家的大力支持。可是,对于一个处于深镇静状态、全身插满各种管子、且体型较肥胖的危重患者来说,要从仰卧位变成俯卧位何其困难,稍微操作不当就会危及患者生命。
“平时在icu,我们需要4—5个人来为这类患者翻身,可是在当前特殊情况下,要尽量减少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密切接触,我们最多一次进去三个人,只能利用现有条件尽自己的努力来完成。”
随后,某某带领一名医生和护士,穿着行动不便的防护服,戴着影响视线的护目镜,为患者完成了超高难度的翻身,本来只需要半个小时的翻身,他们用了近两个小时才完成。可是俯卧后患者鼻咽部的各种液体便不停流出,面部固定管子的胶布脱落了,胃管出来了,气管导管松动了……
“一定不能让气管脱落。”某某立即反应。由于视线不清楚,俯卧之后患者头抬不起,口唇处不能暴露在外,某某和现场医护人员一起想尽一切办法,三个人经过了几次反复试验,才重新将患者身上的各种管子进行固定。
这几天,某某团队每天要为患者进行数次俯卧仰卧通气的交替,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穿上防护服后,他们就是最勇猛的“一线战士”,来不及考虑感染风险,他们的眼里只有病人,病人的一点点好转,就是支撑他们一往无前的动力和希望。
据悉,某某市中心医院是省市卫健委确定的第一批“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和全市危重病人救治定点医院,自1月20日疫情爆发以来,该院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全院上下积极响应,踊跃请战,医院某某0余名党员干部和技术骨干写下请战书,申请加入医院“新型肺炎”医疗救治小组,坚守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8名医疗应急救援队员入选全省支援湖北第二梯队,近十名医护人员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请求在抗疫一线接受考验,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为某某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篇二
己亥岁末,病毒肆虐,武汉危急,全国告急!全国各地积极投入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保卫战。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我院认真贯彻上级决策部署,紧张有序开展各项防控工作。400多人主动请战支援武汉。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山东省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安排,医院已先后选派四批医疗队奔赴湖北抗“疫”第一线。他们分别是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呼吸内科医师王永彬,重症医学科医师张鲁,感染/肝病科护士许丽,呼吸内科护士李玉珍;第二批医疗队队员:急诊重症专业医师郝学喜,重症医学科护士李冬梅,重症医学科护士宋淳;第三批医疗队队员:重症医学科医师温坤,急诊重症医学专业医师于杰滨,重症护理专业护士陈长静、郑磊、王鹏,胸外护理专业护士刘艳,老年护理专业护士王晓静。第四批队员是由31名医生和100名护士组建的国家医疗队,由门诊部主任魏峰涛任领队,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承恩任队长,护理部副主任董红任联络员,队伍中有副高级以上人员17名,科室主任、副主任8名,护士长、副护士长8名。四批队员中共有党员(含预备党员)40名。
援鄂抗疫队员们在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主动请战,不顾个人安危、逆行湖北,勇敢地走上没有硝烟的战场,充分展现了“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彰显了二院人尚义担当的责任和使命,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全院干部职工学习的榜样,是“二院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为凝聚力量、坚定信心,传承和弘扬二院精神,医院决定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向援鄂抗疫医疗队员学习的活动。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不计报酬的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他们既为人子女、为人父母、为人夫为人妻,他们又是冲锋在前的战士。面对疫情,他们有的不忍心告诉家人实情,有的新婚不久就要道别,有的来不及给逝去的亲人上坟就匆匆赶回……春节本是团圆之时,他们却收拾行囊,踏上征程,面对亲人的泪水和拥抱,他们坚定的说“如果可以重来,我的选择亦是如此”。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以大局为重,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将国家利益摆在首位,国有战,召必回!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敬佑生命、守护健康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内心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关键时刻,党员就应该冲在前面”“我们90后成长起来了,这是我们的使命。”援鄂队员中,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有党龄十几年的老党员,有援子州队员,也有9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他们身上,体现着医者的初心、党员的责任、使命的传承。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坚守“救死扶伤”的医者初心,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员使命,传承“尚义担当”的医者仁心和社会大爱。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迎难而上、舍生忘死的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心。“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铿锵誓言,一线写下的入党申请,疫情蔓延,在很多人避而不及时,一批批最美“逆行者”却奔赴湖北。“这次去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归期未定”,队员们深知疫情严重,前方危险,但他们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地冲在战“疫”最前线。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危急时刻,迎难而上,不怕风险,不怕牺牲,无私无畏,构筑起守护人民健康的牢固防线。
学习援鄂队员,就要学习他们敢打必胜、一往无前的坚韧毅力和战斗精神。援鄂队员到达病区后,来不及适应,便开始了高强度的工作。他们几乎整日整夜奔波,夜以继日地救治感染病患。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限度节约防护服,他们可以坚持10小时水米不进。为了抵御寒冷,他们依偎在一起,为了对抗病毒,他们团结在一起,“我们现在多拼一分,对疫情的控制就多一分保障。”他们身上,展示了医护人员的坚强与伟大。向援鄂队员学习,就要像他们那样,坚持必胜的决心,敢打硬仗、善打硬仗。
全院上下要充分认识学习宣传援鄂队员事迹精神的重要意义,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各党(总)支部要创新学习形式,通过网络等线上平台,确保将援鄂医疗队员精神传达到职工心中;党员干部要敢于站出来,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在学习实践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体职工要以大局为重,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将援鄂队员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以高昂的斗志、切实的行动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篇三
自12月份武汉爆发疫情以来,今年的春节就释放出了朦胧的压迫感。我们处在十几线城市,完全料想不到这个春节不出门,不上街,不串门,多日“宅”在家中的情景。在“今天天气不错,可以走出房间去客厅转转”的背后,理性告诉我,一切都应该继续。小到我们的寒假学习,大到国家金融秩序,除了不出门,为国家减负,我们甚至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多贡献:让一切继续,让我们一起逆行。
截止1月28日,全国已有130支医疗队到达武汉。各路救援人员奔赴武汉防疫战场:当年抗击非典的郭军主任,84岁高龄的终南山院士。他们是骨血凝练的中流砥柱——哪怕不再年轻力强。湖南第二批请战的抗疫医疗队员,平均年龄34岁,其中最年轻的是年仅20岁的护士陈琳琳。他们也不是无所畏惧,只是想到这一职业,这份血脉,那幕未来,便忍不住热血沸腾。
春晚上有一段对防疫前线的医务人员的采访,护士小姐姐笑着说,怕啊,可是一穿上这件衣服就什么都不怕了……
我从心底生发出对这一身中国人骨血的骄傲与感动——这正是我辈中人。
有人是冒着生命危险,冲在防疫的第一线,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大家,与病魔博弈。还有些人为了城市正常运转,依旧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凡人之躯,比肩神明”,他们是城市英雄。而我们,保护好自己,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河南紧挨着武汉,交通便捷又是人口大省。政策却落实到了村里边儿:村口坐镇拿着红缨枪,玩具枪的捂的严严实实的村民;明明村口牌楼写着“欢迎您”,门口断路的挖掘机生生的往“欢迎”前面加了个“不”字;街上的横幅拉的到处都是“聚餐就是找死,拜年就是害人”……
这段时日以来,疫情多,谣言多,发灾难财者有,然而赤子之心扶国者众。这段时日以来,防护物资少,街上冷清,与亲友见面也少。人情却暖,人心却重。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建议与希望。
1.勤洗手洗脸,坚决死守家门,为国家减负。尽量减少外出,出门也要做好防护措施。
2.不放松警惕,不存侥幸心理。前线捷报频传,我们大后方也要等警铃彻底解除。
3.按部就班,规律生活。作为一个高中生,更应该稳住心态做好复习工作。
希望大家都能够保护好自己与家人,与疫情逆行,为曙光而继续前进!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篇四
20__年的春节,一场没有硝烟的“防疫阻击战”正在全国上下进行着。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坚定信心。
作为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__级“5+3”团支部的同学们,大家虽然无法直接在一线与病毒抗争,但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场“战役”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所有同学听从学校和专家的建议,减少外出次数,主动选择留在家中;
2.出门佩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并引导亲人正确使用口罩;
3.同学们利用在校期间所学专业医学知识,为亲朋好友科普医学常识,减少身边人的顾虑;
4.大家不信谣不传谣,不盲目跟风,只从官方媒体获取信息;
5.利用在家期间的空闲时间,部分同学预习课本知识,复习已学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部分同学打扫家务,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部分同学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新闻报道,研究本次疫情的“20__-ncov”;
面对疫情不恐慌,中国从来就是一个不断战胜困难的国家。“天助自助者。”中华民族经历了许多大风大浪,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依旧自强不息、砥砺向前。
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篇五
德叔的自信,源于对中医的自信。
1988年,张忠德从广州中医学院(现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毕业后,就进入广东省中医院工作,在这所“南粤杏林第一家”的滋育下,一大批名老中医以及他们背后深厚的中医理论让他受益终生。
特别在师从广东省第一批名老中医甄梦初、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等后,张忠德医术日渐精进。他还记得,无论遇到什么疑难杂症,老师甄梦初开药一般都是7~9味,绝不多开。当时国内的医疗资源还相对落后,很多国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慕名寻来,甄梦初总是药到病除。
这让张忠德对中医有了强烈的自信,折服于中医药在临床治疗上的功力,同时更坚定自己在中医事业上的不懈探索。时至今日,张忠德依然保持每周阅读和整理经典医案的习惯。
在多数人眼里,中医是慢郎中,应对新冠肺炎这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是否会跟不上救治节奏?
张忠德介绍,历史上发生多次瘟疫,中医应对的效果是有史可考的。他以这次常使用的“四大南药之首”槟榔为例,据《湘潭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湘潭发生瘟疫,最后正是通过槟榔解毒、避秽,解除城中瘟疫之害。
“大家要摆正心态、发挥优势,让救治效果最优化。我们的经验是中医西医‘两手都要硬’。”张忠德认为,既要有扎实的中医功底,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也要有过硬的现代医学抢救能力。
与此同时,中医更强调辨证施治、因人制宜。
湖北、武汉是抗疫主战场,张忠德带领团队依据这里的地理、气候、患者体质特点制定方案,“在武汉、湖北地区,我们摸索出的规律是,虚证贯穿了重症患者的全程,主要表现是气虚、阳虚。所以我们在救治重症患者时非常强调扶正,进行补气、温阳,这对于缓解症状、稳定生命体征效果更好。”
随着接诊经验越来越丰富,张忠德形成清晰的思路,一些经典古方大有可为,如明代名医吴又可治疗瘟疫的名方“达原饮”和汉代医圣张仲景的经方“麻杏石甘汤”用起来效果甚佳,同时辅助八段锦、耳穴贴敷等传统疗法和外治法,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中西医救治的组合拳,是中国战疫的特色和优势。
张忠德把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称为抗疫的“上甘岭”。对于这类病人要不断进行治疗调整和病例讨论,对症状改善不好、转归把握不定的患者,还要及时请教各方专家,“我也会打电话请教钟南山院士,他给了很好的建议,帮助我们大幅提高了临床效果。”
2月14日,在广东中医医疗队入驻隔离病区刚满半个月后,张忠德出席新闻发布会,亮出了中医药战疫成绩单:截至2月13日12时,广东中医医疗队共收治116名病人,其中108例是重症、危重症,105例服用中药后病情明显改善,其中19例出院,22例符合出院标准转入缓冲病房。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篇六
我是内蒙古呼伦贝尔日报社记者于雪丹,也是杜宏烈士牺牲后深入伊木河采访的全国第一个媒体人。这次采访,是我十几年记者生涯中最为难忘的一次,给我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感动、激励和震撼。
说实话,采访之初,我也曾在内心产生质疑:艰苦偏远的连队,会有那么优秀的官兵。价值多元的社会,真有那样执着的坚守,带着这样的疑问,“三九”第一天,我和3位战友同行,从边防团出发,一路向北,向号称“雪域孤岛”的伊木河进发,寻找内心的答案。
那是一条从原始森林中延伸出的狭窄山路,冰封雪裹,漫长孤远。310公里的路程,如果在交通便利的城市,飞机仅用半小时,高铁一个半小时,汽车不到三个小时,可我们从晨曦微露到太阳落山,整整走了一天;而杜宏,在这条路上却用尽了他年轻而短暂的一生!
来到伊木河边防连,官兵们向我动情地讲述着这个边防军人的故事。13年军旅生涯,11年坚守一线,从普通一兵到一连之长,他身上的闪光点多得让人难以想象。
我问战士们连长身上什么最特别,他们的回答出乎意料:连长像颗子弹,干什么都冲在前头,身上为此留下了好多伤疤。
一次连队炊事班失火,杜宏带着战友迎着火势,第一个爬上木质房顶救火,掀开房檩,一根三寸长的钉子瞬间扎进他的右肩。他一声不吭,直到大火扑灭,才叫军医把钉子拔了出来,从此,肩上落下一个刺眼的疤。
杜宏腿上的疤是和战友们一起打柈子时留下的。为连队过冬储备烧材,在锯柈子时他脚下一滑,被油锯在腿上开了一道大口子,顿时皮肉外翻,鲜血淋漓。当时现场没有麻药,杜宏就边抽烟、边咬牙,让军医给缝了十几针,战士们回忆说,那场景堪比关公的“刮骨疗毒”。杜宏长年在边防一线执勤巡逻,脚上踩过钉子,身上被蛇咬过,头上被流石砸过,还有左臂因为超强度训练导致的习惯性脱臼……每一个伤疤都在讲述他戍守边关的感人故事;每一个伤疤都见证着他无私无悔的责任担当;每一个伤疤都诠释着他戍边爱连的血样忠诚。
接受我采访的每一个人,没有矫揉粉饰,没有作势浮夸,听着他们讲述自己眼中的杜宏,一桩桩、一件件,包括那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我的心灵,让我落泪动容。
炊事班义务兵孙福义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是爷爷一手将他带大的。去年,爷爷去世时正赶上大雪封山,孙福义急得直哭。杜宏让在外休假的司务长替孙福义为爷爷送行,并拿出5000元工资表示慰问。
指导员李东风与杜宏同住一间寝室,他们两人搭班子,总是习惯每天晚上说说工作的事、聊聊家里的事再休息。直到现在,李东风依然照常24小时不关寝室的门,那是杜宏生前立下的规矩,为的是能看到从这里走过的每一个战士。其实我知道,不关的哪里是简单的一扇门,那分明是一颗敞开的心!
伊木河所有的战士都曾感受过:半夜里连长查铺,不忘给每一位战士掖好被子;将手伸进作战靴里摸摸是不是潮湿;出操时蹲下身来把他们松了的鞋带绑紧;寒冷的户外为他们放下帽耳;记得他们每一个人的生日,并且想方设法满足他们的简单愿望……
我面前这些年轻的战士皮肤黑红、眼神清澈、目光坚毅,即便脸上淌着泪,也始终正襟端坐。采访过程中,我几次唐突地站起身来,在走廊里踱来踱去,不时眺望窗外的界河,和界河对岸的远山,我怕自己难以抑制的泪水勾起他们更沉痛的悲伤。但我却始终控制不住,和战士们一起一次次泪流。
6天的时间,我采访了59名边防官兵,记下了70多页采访笔记。泪水一次次把手稿打湿,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情与血的记录,爱与泪的倾诉。这么多年,我出版过散文集、长篇小说、报告文学,写过数百篇人物通讯,唯独这一篇,是我最艰难的一次写作。5天5夜,常常深夜里伏案而泣,不知从何下笔。那一个个场景犹如电影片段在我眼前一幕幕回放,挥之不去。
我忘不了,杜宏的遗体离开连队时,因为送行的灵车乘坐人员有限,排长牛雪峰和战士张利、蒋加亮三人齐刷刷跪倒在团长孙建国面前,哭着恳求送连长最后一程。那该是怎样的一跪啊!都是流血流汗不流泪的军营男子汉,都是跪天跪地跪父母的铮铮好儿郎,那一刻,却为了他们的好连长,为了延长与他相处的最后时光,他们跪得无怨无悔。那一跪,跪出了恩情不舍,跪出了人间大爱!
我忘不了,灵车行至团部驻地莫尔道嘎时,已是凌晨两点,林区检查站的路口燃起了两排蜡烛,在寒冷的夜里跳跃着温暖的光。这是村民韩传伟一家人为杜宏连长点燃的引路烛光。整整310支蜡烛,代表着杜宏刚刚度过的31岁韶华。韩传伟曾经因偷伐林木被杜宏处理过,也是因为杜宏他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改善了生活,这是一位普通的村民用他最朴素的方式为恩人杜宏送行。
我忘不了,杜宏牺牲第二天,从连队走出去的136名老兵自发地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叫“伊木河丰碑”,大家在群里点烛悼念,30多人到机场迎接他的骨灰。官兵们常说,在与世隔绝的伊木河,最不值钱的就是钱,可是杜宏走的时候,大家还是用了这个世界上最常见的方式来表达这份情意,自发向其家庭捐款。他的家乡鄂尔多斯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群众专程为他悼念、扫墓。
这些忘不了的场景萦绕心头,杜宏这个与我素昧平生的边关军人,从大兴安岭密林深处,正一步步向我走近,他扎根边关、安心边关、建功边关的高大形象,在我眼前也逐渐清晰起来。我一气呵成,写就了一万多字的长篇通讯《血样忠诚,诉与国人说……》。当我在键盘上敲完最后一个字时,扼腕叹息,长哭不止。若不是亲身经历,我怎么都难以相信,在这纷杂的尘世间,仍有如此纯粹的灵魂和坚守。而现在我却深信,他值得我为之倾注满腔心血,他值得我们全社会为之大力褒奖,他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铭记和敬仰!因为杜宏就是这样一个大写的汉子,一个真正的英雄!
这篇稿件,《呼伦贝尔日报》用了整整三个版面集中刊发,呼伦贝尔新闻网同时推出,新浪、搜狐等国内十几家主流新闻网站随之转发,当天就刷爆了朋友圈。随着中央和军队新闻媒体的集中报道,我看到几十万网民为杜宏点赞,大家纷纷跟帖留言,短短几天时间点击量超过了千万。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报道组的7名记者,从伊木河返京后,专门请了雕塑大家为杜宏塑像。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主席何建明,在看了这篇报道后大为震动,凌晨一点钟给我发来短信:“此文可成为20__年度佳作,为共和国边防军人立起了一座时代的丰碑!从文章里,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优秀的边防军人,而是千万个边防官兵,更是中华民族的风骨和脊梁!”
呼伦贝尔健齿集团老总方堃托朋友联系我,请我为他的几百名员工做一次杜宏连长的事迹报告。对于一个注重追求经济利益的企业,为什么能够拿出专门时间,开展这样的活动,他的回答让我热血沸腾:“我们的企业需要这样的精神传承,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正能量,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学习这样的榜样!”
身患癌症4年的父亲,卧床期间,颤抖着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看完了我所有关于杜宏的文章。当父亲得知我为了陪伴他,推掉去鄂尔多斯做事迹报告会的邀请时,因口底癌难以说话的父亲,突然对我说:不用陪我,宣讲重要!4天以后,父亲安详地走了。到今天刚刚一个多月,我无数次回想起父亲跟我说的那句话:不用陪我,宣讲重要!我想,这就是烈士杜宏给父亲带来的切身感动,这就是烈士杜宏给我们普通百姓带来的精神力量!
在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做的那场报告会结束后,我和杜宏的新兵班长、战友,还有杜宏带过的兵在当地一个小饭店相聚。那天晚上讲的话题全是杜宏,大家喝得酩酊大醉,发誓以后这样的聚会再也不搞了,因为一喝酒就要提起杜宏,活着的时候他太累了,不要再打扰他在天堂的安眠。聚会结束的时候,大家倒了满满一碗白酒,站起身来,双手举过头顶,庄严凝重地说:“你虽然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你挚爱的边防线,但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采访的日子里,我一次次被杜宏的事迹感动着,也被所有的边防官兵感动着。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所有戍边官兵,都有着同样的使命,同样的担当,他们将青春乃至生命奉献给祖国的广袤边疆,用铁一样的意志和血一样的忠诚,守卫着祖国的每一寸边防。他们就是千千万万个活着的杜宏!
我就是要用我的心和我的笔,激情赞美这些新一代最可爱的人。作为我们这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普通一员,他们的爱看起来很小,小到只是爱着战士、连队和哨所,但他们的爱却很博大,因为他们的爱,能让百姓安康,国家安宁!
我深刻地体会和理解了在看望慰问内蒙古边防官兵时的那段讲话——“你们战天斗地,爬冰卧雪,戍守边关,体现了边防军人的报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有你们站岗放哨,全国人民都觉得很踏实,我为英雄的戍边官兵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