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十五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一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教材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让学生初步感知角并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用纸来折角和用硬纸条做活动角等实践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角,最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理念。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 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角,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建立角的概念,知道教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概念,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角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学生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让学生由感知形成表象到理解概念这一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维、在练习中巩固,在合作中学习。
通过“找一找、认一认、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悟其中的道理,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已做好的角、吸铁石 、圆形纸
学具:三角板、已做好的角
1、复习引入
出示长方形图、正方形图、三角形图后,请学生说一说下面各是什么图形,完后教师阐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不一样的新图形:它就是角,这节课只对它进行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角的的初步认识)
2、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 出示学校的一角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之后课件把校园图中的角用明显的红色标识出来。
课件出示剪刀,易拉罐,水龙头的图片,再一次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哪些地方有角 并把物体表面上的角请下来,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角,说说你发现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这里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小组讨论后汇报并引导学生得出:他们都有尖尖的部分,都有直直的两条线,这时教师教师在课件上以一个角为例,告诉学生这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直直的两条线叫角的边。也许在课的开始,学生对于自己所认识的角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是模糊的,是非数学性的,然而在这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这时候学生所建立的是角的正确的表象。
接下来请2个学生上来指指屏幕上的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总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答案板书出来。
(2)判断“练习中的第一题”
找一找,下面哪些图形是角,哪些不是角?让学生判断,不是角的说说为什么不是角。(这个环节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角一定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组成的)
(3)找生活中的角
告诉孩子们,其实,不光在这些图片中有角,我们的身边,有好多角陪伴着我们。教师先以黑板面上的角为例示范指出,再请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并和同桌说一说,看看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小组活动后请若干学生向全班汇报找到的角,并指出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阐述:一间教室就有这么多的角,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角更多了,你们课后可以再去生活当中找找。
这一环节让学生巩固了数学中的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更理性地找角,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孩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能力,也让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折角
当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后,让学生折角,把准备好的纸,在教师的引导下折出自己喜欢的角。然后让学生触摸角并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这过程能让学生从视觉感受的方式过度到触觉感受,进一步
深化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4、活动角
让学生把手上的活动角变得大点怎么变?再变大点怎么变?变小点怎么变?再变小点怎么变?如果把做好的角的边剪掉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如果把角的边延长一点,角的大小变了吗?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并把结论板书。(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角的大小有一些直观的认识,初步感知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思考、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5、动手画角
教师阐述:你们刚才认识了角,也会折角,想不想自己也画一个漂亮的角呢?接着教师先示范画一个角,强调要用尺子画,再让学生尝试画角。教师进行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待学生完成之后,请几名同学在幻灯片下向全班展示画好的作品,其他学生对其作品进行评价。
6、小结
(1)小朋友,这一节课的内容讲完了,通过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朋友通过这一节课对角进行了一番初步认识,其实,在角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秘密我们没有发现,下节课我们再来继续探究它的秘密。
7、作业布置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二
1.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同学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笼统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同学来说,如此笼统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同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和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局部的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同学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从实物、平面图形中辨析角。
德育目标:让同学知道周围许多物体外表都有角,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大胆尝试。
3.教学重点:对角的认识。
4.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5.教材编排特点:先由实物入手,让同学指、摸、感知角的形状,然后利用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三层,利用活动角大小的变化,引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最后是画角。总体来说,教材采取小步子,从形象直观到笼统运用的编排,符合同学发展的规律。
6.教具准备:计算机设备、教学课件、自制活动角、三角板、直尺、红领巾。
7.学具准备:自制活动角一个、三角板、直尺、不规则的纸。
本节课在教学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由好奇、有意思的事物引发同学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以同学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本课制成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地架起了求知的桥梁,使同学在“寓教于乐,寓智于趣”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探索,获取新知。
知识固然重要,但探求知识的过程更重要;尝试结果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更重要,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对同学观察、操作、归类的思维能力培养,注重组织同学合作讨论,让他们互相启迪,多向交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考虑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示自身的机会,多一些尝试胜利的喜悦。
(一)活动引入: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你们知道哪些图形吗?出示图形,问有角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
意图:根据二年级同学的特点,首先从同学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溢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教师运用合作的语言,创设宽松、民主、活拨的课堂气氛,使同学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发明力。
(二)导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意图:在此让同学谈一谈自身的要求,设置悬念,把同学带入到尝试新知的境界,让同学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1.(准备题)出示实物大三角板,红领巾,一本书,在这些图形中有角吗?谁可以上来指一指,说一说,注意引导同学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意图:在实践中充沛感知角,让同学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沛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尝试题)利用自身喜欢的圆形纸或不规则纸折角,找出哪里是角,摸摸有什么感觉?请找出角的特点。
【意图:小朋友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小朋友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优秀教案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同学充沛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出示有争议的尝试题:
出示折好角的图形 这是角吗?
【意图:“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方法,使同学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3.尝试练习题:判断下列图形是否是角?为什么?(小组间讨论)
【意图: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同学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同学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区分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同学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同学思维,也发挥了同学间的相互作用。】
4. 解决有争议的尝试题:
【意图:同学利用自身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5.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外表有角。
【意图:由具体到笼统,又由笼统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同学在获得了从感性资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小结:第一阶段的尝试,同学在想、做、说中进行尝试和探索,使同学对于教学重点角的认识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第二次尝试:
(1) 和(2)两个角一样大吗?请你想想方法。
【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让同学自身想方法判断,自身尝试一下,从而找出好方法,为同学提供了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想各种方法,养成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教师讲解并归纳: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出示课件尝试练习题,钟面的指针间角度的大小在变化,请同学判断角度变大还是变小了。
【意图:加深对教学难点的理解,是引导探究,深入理解的过程。组织引导同学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掌握“教学难点”让他们在尝试中体味胜利。在小小的成绩感面前,感受学习的快乐。】
2、同学自学画角:同学看书后,画一个自身最喜欢的任意形状的角。通过师生讨论、纠正后,再次画角。
【意图:学习画角的过程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内容,引导同学画出任意的角,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用他们稚嫩的小手,画出自身最为满意的角。】
(四)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意图:动手实践是培养同学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同学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3.发展题:
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意图: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内容梯度,出现了阶梯性,是一道很好的延伸题。使同学的发散性思维的到了提高。在剪一剪,拼一拼,数一数中,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在交流、切磋中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
课堂小结:这节课开始时,你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还有其他的问题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同学答,教师总结)
① 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② 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③画角:先点顶点再画边,
角的标志填里面。
【意图: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出现同学面前,整体板书设计重点突出,分散难点,有利于同学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课下利用3根或4根小棒,看看能摆几种图形并数出每种图形里有几个角。
全课设计意图: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三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角和直角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以前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前面的几何知识和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角,这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感性认识基础。教材只是把建立角的概念放在初步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教学时,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为中高年级继续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奠定基础。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后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可见,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实际上是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
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难点是: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和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识规律,采取了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等教学手段,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亲身感知亲手操作,把外在可见的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具体的操作与观察。因此,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折叠、制作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在手脑并用中获得感性知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我让学生依次观察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角,丰富学生对角的感性认识。
接着,出示一张圆形纸,让学生观察有没有角,启发学生用圆形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我不讲怎样折,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折。再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比较得到,角是有大有小的。然后让学生用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最后,鼓励学生用图钉和硬纸条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也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做。然后让学生随着教师一起活动自己的角,边活动纸条边观察: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这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使他们直观地看到,纸条张得越开,角就越大,纸条合得越拢,角就越小,由此渗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在学生的所有操作活动中,我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教具为自己动手,使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多感官并用,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操作的主体作用,力求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意识。
这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直观、形象的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教学。
1、利用多媒体,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教学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过程,使其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本节课中,从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是教学的关键。如何把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呢?这又是教学的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分两个层次进行突破。
首先,从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教学中,让学生从观察生活的角、折角、做活动角,然后从活动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如何抽象呢?为此,我设计了由活动角到角的几何图形抽象过程的动画。用点来代表图钉,用一条直直的线来代表这根纸条,再用一条直直的线代表另一根纸条。这样,变抽象难懂的知识为直观的画面材料,很自然地把实物中的角与角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增强了角是源于生活的认识。而且,用线代表纸条的连续过程,也孕伏了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这一几何概念。
然后,从学生已经感知过的实物中再次抽象出角。在学生初步形成角的概念后,我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生感知过的实物红领巾、三角板、钟面、折扇,利用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上的角的形状,紧接着把实物的模像去掉,再次抽象出几何角。让学生观察这些角虽然大小不同,方向不同,但都有什么共同特征?这时画面上同时闪动所有角的顶点,然后闪动各自的两条边。帮助学生再次抽象概括出所有的角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样,就实现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2、利用多媒体,变静为动,化难为易。
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认知水平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其思维活动需要一定的感性材料作支持。而让学生直观感知不管边伸长还是缩短,角的大小始终不变,在传统教学中很难做到。比如用实物演示,首先角的两边伸长缩短的教具难以制作,其次是演示时角的位置方向大小容易变动,不易比较。于是,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通过活动角感知角的大小跟纸条张开的大小有关,再提出疑问:角的大小跟纸条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这时,我设计了把活动角的两根纸条伸长和缩短的动画,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没有?学生非常形象直观地看到,不管纸条伸长还是缩短,角的大小始终不变,说明角的大小与纸条的长短无关。这样,就达到了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的目的。
另外,在完成练习题第二题,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我先用动画演示怎样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接着让学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在学生得出两个角的大小一样的结果后,我又告诉学生:刚才,我们是借助三角板比出了这两个角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重叠的办法进行比较。这时,又借助多媒体用动画演示把两个角移近,使两个角重合,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1、导入激趣。
课一开始,我就用动画显示出色彩鲜艳的钟面,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在滴答滴答地走动,有声有色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等声音和画面静止后,才问学生:刚才是什么声音?对,刚才是时钟走动的声音。这时闪动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问学生:现在,时针和分针之间形成了一个图形,认识这个图形吗?这是什么图形?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这样,利用模拟逼真的动画和声音,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于课堂,而且渲染了气氛,创造了意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2、在动中感悟知识。儿童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对单调的刺激容易产生厌倦。针对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例如,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在师生共同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3、练习中创设故事情景、竞赛情景。这节课我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这一得天独厚的教学功能,使练习生动有趣。如判断角的大小一题,我是这样出示的:小乌龟画了一些图形,这些图形是不是角,要请小朋友们用角的特征来判断一下。然后投影出示一只小乌龟和图形,让学生用手势判断,并伴随有趣的声音。又如,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一题,我也是把题目融入故事当中,对学生说: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当裁判。有两个角,一个叫红角,一个叫蓝角,一天两个角争吵起来,红角骄傲地对蓝角说:我比你大,可蓝角不服气地说:你并不比我大,那么,这两个角到底谁大呢?请小朋友来当当裁判。并伴随蓝角红角的声音。这样,一段形象生动的故事,激起了学生解疑的兴趣。最后的发散练习勇夺智多星,我用比一比谁最聪明能干,谁能夺得智多星,创设竞赛的情景,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目的。
素质教育要求课堂的交往形式优化和多样化,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摸式,能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健康的人格,提高智力及创造力。为此,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我采用了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剪一剪等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在各自独立学习的基础上,一起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一方面,最大限度的给学生以活动的空间,各个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的获得有活力、有创造力的。更重要的一方面,积极创设一种平等和谐、富有人情味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培养了学生的互相协作精神,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上就是我设计本堂课的一些想法。
总之,教学中我本着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思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在生动、活泼、和谐、合作的氛围中,达到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目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设计中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四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p27-30页内容。
角的初步认识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这节课学习的角是平面图形上的角,是一个平面图形。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二年级的儿童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难以理解,所以教材在编排上,一开始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场景入手,由此引出角,让学生了解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通过例1,从三种实物中抽取出角,在此基础上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说明角的特征。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画角、比较、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这样的安排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符合《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
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物体上的角,如桌面上有角,教室的黑板和铁柜有角,但大多数孩子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他们只是初步的立体的感知,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而这节课认识的角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数学意义上的角,一个平面图形。所以在这个过程就有必须从直观的表象到抽象的概括来认识角。因此,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是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求知的、探究的状态。
20xx年数学课标的目标要求: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抽象建立角的几何图形是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所以整堂课设计以学生为主,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的学习活动串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1、知识技能: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并渗透分类和比较的数学方法让学生掌握认识新事物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初步建立角的表象及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课件、三角板、圆形纸、活动角、剪刀。学生每人自制一个活动角;每人一张圆形纸和印有大小不一的2个角的长方形纸。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情境引入。
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老师刚学了一个魔术,给大家变一变。出示活动角,两条边重叠,这是什么?一张纸条。变——将边拉开形成角,变成了什么?——角。(学生都喜欢看魔术,这样引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注意力都集中到这儿来了同时对活动角充满好奇。)师:生活中我们周围很多的物体上都有角,谁能说一说你在哪些物体上见过角?
设计意图:由学生身边熟悉的物体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2、分析情境信息,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哪里?仔细观察这幅图,谁能说一说在哪上面有角?
师:原来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角。关于角你想知道什么?生:什么是角?教师总结: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关于角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一)认识角
1、独立思考,探索尝试
找角。角在哪里?什么是角?角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借助周围物体和三角板找一找。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找。让学生感到角就在身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探索,满足他们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探究思考的能力。
让学生指一指三角板上的角。
教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三角板上有角,谁来指一指?
生指点
师犹豫,在黑板上画点,说:难道角是一个点吗?其实,这个点只是角的一个部分,谁能完整的指出一个角呢?
(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指角方法,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形状。重视利用已有经验进行学习)教师拿起三角尺,示范正确的角,也就是这样的。同桌互相指一个完整的角。
设计意图:部分学生容易把尖尖的顶点认为是角,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帮学生找到正确的角。
2、合作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互相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小组交流,争论,操作,使学生对角有一个直观感知。
3、汇报展示,质疑评价
指生说一说角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评价,互动。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以及质疑、创新、参与的科学精神。
4、教师小结,提炼升华。
同学们在物体上找到了这么多角,那角描下来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等)中抽出来的过程。】这就是一个角。
教师:这是描下来的角,也就是数学上的角,你能说一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教师总结:每个角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和两条直直的线,这个尖尖的地方叫做角的顶点,【课件表明: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边。【课件标明:边】
老师借助实物描画一个角,指学生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给学生正确的示范描画角,为下面铺垫。
设计意图: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由具体到抽象,是认识上的飞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让学生说一说,培养学生思考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讲练结合:
1、出示自主练习1题,完成练习。这是基础巩固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经历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及时巩固夯实对角的认识。使学生真正建立起角的表象。
5、画角
我们认识了角,用尺子怎样画角呢?指生说一说,教师总结板书,示范画角。
先画一个顶点,再以这个顶点为起点,画两条直直的线。标上角符号,再写上顶点和边。这样就画好了一个角。
同学们学会了吧?现在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自己用三角板画一个角,并标明顶点和边。比一比谁画得最好。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钝角。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点评】
设计意图:规范角的画法,培养学生认真规范的好习惯,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讲练结合2、判断。这些图形里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讲练结合,及时巩固,学生在判断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为引出认识直角过渡。
(二)认识直角
教师:剩下的这些都是角。
现在大家观察这几个角,哪些形状一样呢?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从而引出直角。说一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这些角直直的,就像有的同学坐得那么端正一样。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还在哪里见过直角?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在三角板上找一找,指一指。
我们的三角板中就有直角,这个长的三角板有一个直角,短的也有一个直角。
师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示范直角。
教师:画完后怎样知道画的是不是直角呢?学生说一说,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使用三角板中的这个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用直角判断黑板上锐角和钝角。
设计意图: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为后面的角的大小比较埋下伏笔。通过观察、回忆、想象,加深对直角的感知)
(三)角的大小比较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角,还认识了直角,现在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活动角,迅速摆出一个角,并给同桌说说各部分的名称,看哪一对同桌说的又快又好。展示学生作品,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的角大,有的角小。
各找3个锐角,3个直角,3个钝角到讲台前展示。你能分分类吗?分为三类。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为什么?再找两个角度相差不大的角,怎样比较?为下面角的大小比较埋下伏笔。
教师课件出示锐角、直角、钝角三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引导先在小组内说一说,怎么知道的?生:用眼睛直接观察。张开口大,角就大。
课件出示:两个大小差别不大的角,这两个角谁大?怎样知道?
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一起验证。
汇报交流:1、用眼睛直接观察。
2、借助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
3、利用活动角比较。
不管哪种方法,只要合理教师及时鼓励,肯定。优化总结正确的方法:有时两个角大小相差很小时,可以把两个角放在一起比较,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使一条边重合,然后看另一条边落在什么位置。课件直观演示比较过程。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的活动过程,获得的基本数学学习方法,积累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获得基本的活动技能。教师及时鼓励,激发他们的兴趣,树立信心!
(四)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师:想一想,你怎样使角变大、变小?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同桌合作,探索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1)把角的两条边分别拉开、合拢,看看这个角有什么变化。
(2)尝试延长角的两条边,看看这个角变化了没有。
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生1:把角的两条边延长,只是角的边变长了,角的大小没变。
生2:把角的两条边拉开,角就变大,把角的两条边合拢,角就变小。
教师演示: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固定角,使两个角重合,表示两个角一样大。教师用剪刀将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剪短,角有什么变化?再将两个角放在一起比较,发现什么?说明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的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突破难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师:你们说得真好!角像嘴巴一样,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也就是说,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拓展应用,提高能力。
1、自主练习4题,对直角认识的巩固。一个图包含多个直角,教师可让多个学生补充完整,并通过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养成有序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2、动手操作题,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画一个直角呢?教师在总结,然后让学生画。
3、自主练习6题巩固提高题,可以和8结合起来思考处理。
4、完成自主练习7题。这是一道综合应用题。练习巩固。
5、自主练习3题,用圆纸片折一个角。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意识,创造力和想象力!也为信息窗二做角做铺垫。让学生指一指,抓住错例及时纠正不是角的部分。
6、剪一剪,一个长方形去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推展思维题。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有什么收获,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哪个同学表现好?教师及时鼓励,树立学习的信心。
欣赏生活中的角,只要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六、课外作业:
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并画下来。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1、课程设计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2、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素材的选择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和探索。组织教学中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既重视抽象也重视直观。既重视间接经验的讲解也重视自主探索的直接经验的积累。
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体会运用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技能。
4、合理运用多媒体,与课程内容整合,为课堂教学服务。
5、评价采用多元方式,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建立信心。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五
1、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角的认识》。
2、地位: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3、重点和难点
在以课程标准为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在考虑到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具体情况,我觉得本堂课的重点: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将角的正确表象及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作为本课时教学;
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说学生思维能力:
低段的学生(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过渡 注意:低段的学生主要是一无意注意为主学习动机:直接动机为主 认知水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滚动逻辑。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2数学思考:警力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考。 3解决问题: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4情感与态度: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为主,让他们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四个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供材料、概括归纳、辨别延伸、及小结反思。
(一)情境导入:老师有一个礼物(大红五角星),准备送给今天最表现好的同学,谁能表现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奖品呢?(老师放在一个盒子里,请学生上来摸一摸),等学生摸了之后肯定能够得出是五角星,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说一说你为什么叫它是五角星呢?学生会回答有五个角。老师边摸角边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的认识的———角。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例如小红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课件出示教学图街景图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角,请你找一找这副图中有哪写角呢(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也可以让刚才摸过五角星的学生说一说感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折一折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圆纸片)做出一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
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折、画等等),让每位学生亲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顶点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面是平平滑滑的),这样经历可以让学生的脑海中对角的认识会有更加深刻。 课件出示练一练进行“判断”练习和“找角”练习,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四)、辨别外延课件出示提出问题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问题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两个问题思考:
1、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
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老师可以叫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小组的结论和想法,归纳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叠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在比较角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制作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角的大小和它的两边有关,两边张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与它的两边无关。 课件出示接着可以做一做相关的题目,1判断下面角,哪个更大;2说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小结
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六
1、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角的认识》。
2、地位: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如此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深入的学习角的含义及系统的学习直角的知识提供必备的条件。
3、重点和难点
在以课程标准为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在考虑到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的具体情况,我觉得本堂课的重点:掌握角的概念,所以她将角的正确表象及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作为本课时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开的大小有关,和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说学生
思维能力:低段的学生(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过渡
注意:低段的学生主要是一无意注意为主
学习动机:直接动机为主
认知水平: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滚动逻辑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
2数学思考:警力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考。
3解决问题:能大胆地与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学会评价。
4情感与态度: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较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为主,让他们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四个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提供材料、概括归纳、辨别延伸、及小结反思。
(一)情境导入:
老师有一个礼物(大红五角星),准备送给今天最表现好的同学,谁能表现的最好呢?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奖品呢?(老师放在一个盒子里,请学生上来摸一摸),等学生摸了之后肯定能够得出是五角星,让学生进行观察并且说一说你为什么叫它是五角星呢?学生会回答有五个角。老师边摸角边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学的认识的———角。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例如小红花、火炬、五角星等等)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大大的五角星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课件出示教学图街景图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角,请你找一找这副图中有哪写角呢(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也可以让刚才摸过五角星的学生说一说感觉),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折一折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圆纸片)做出一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做角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折、画等等),让每位学生亲自摸一摸,感受角是如何的,(顶点是尖尖的,两条边是直直的,面是平平滑滑的),这样经历可以让学生的脑海中对角的认识会有更加深刻。
课件出示练一练进行“判断”练习和“找角”练习,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
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四)、辨别外延
课件出示提出问题用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由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问题并得出结论,带着这两个问题思考:1、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2、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老师可以叫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小组的结论和想法,归纳得出(首先是一眼能看出大小的角,其次是不能一眼看出的,利用重叠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在比较角的过程中发现可以借助其他工具,如(做一做)制作活动角来比较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角的大小和它的两边有关,两边张得越大,角也就是越大。与它的两边无关。
课件出示接着可以做一做相关的题目,1判断下面角,哪个更大;2说出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五)、小结
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七
各位专家领导:
早上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角的初步认识。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角的初步认识》是初中数学新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对许多物体的感知,已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今后角的进一步学习如度量角的大小、角的分类基础,因此,角是数学的“空间与图形”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诸多平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几何中的一些定理、公式常用角进行描述。角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道角有大小,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提高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探索角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认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角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概念性,抽象性和生活性,应着重采用演示法,谈话法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学中,我注重展示与角相关的图片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此外,我还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有关角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角的知识。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我们所用到的学法有以下: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主题图教学。
师:孩子们,我们每天在校园里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那你们平时喜欢到操场去玩吗?(出示主题图)这些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得多开心呀!仔细看看,操场上还有许多我们学过的图形呢,你们看见了吗?(学生指出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球等)
2、师:这些图形都是咱们的老朋友了,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的图形朋友。你们看,(出示角)做操的小朋友伸开两臂,就形成这样的图形,这就是角。孩子们,和角打声招呼吧。(齐读: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分析:这一环节主要是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结合生活认识角”。让学生观察校园情景图,从中找出角,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唤起对已学图形的回忆,并引出新知,初步感知角。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四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找角,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师:请小朋友们找一找,指一指哪里有角。先指给同桌看一看。
2)全班交流指角。
(大多数学生指出的角都是物品突出的一个尖点,这是学生在生活中对角的概念。此时教师顺势强调学生指出的“角”,在黑板画出这样的“角”,实际上是一个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再次思考应怎样指才能表示出“角”)
3)再次指角。学生可能这样表示:
(由学生再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思考,自己探索怎样表示角,有一定挑战性,为形成角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师示范指角
(教师用课件演示指角,让学生对角有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
5)学生在自己指指角,建立表象。
这个练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三步完成:
a折角
1)请小朋友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指指上面有几个角。
2)用正方形纸折角。
3)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那里。教师把折的角帖在黑板上,用线勾出角的外形,抽象出角的表象,再次认识角。
4)小组内相互之间指一指折出的角。
(通过折角,进一步认识角,增加感性认识,逐步抽象角的表象。)
b做角
1)请小朋友们用学具做活动角。
2)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做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3)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4)玩游戏:变大变小角。(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5)用手做一个角,玩变大变小游戏。(再次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上面三个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玩中学,逐渐领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形体,建立角的表象。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c画角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依据这一理念,我将画角的活动分成三步进行:
(1)看一看:首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使学生对画角的各步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2)画一画:在老师的示范下,师生共同画角。通过老师的板书,有助于规范学生画角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画出不同方向的角,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说一说:引导学生归纳角的特征和画角的方法,并编成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编儿歌是为了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好学、乐学的高昂情绪中学习。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结构,形成完整的认识。
结束: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
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八
我是这样理解教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角的初步认识〉一节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认识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基础上学习认识角。二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结合图形来认识角是比较容易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角的理解程度,紧接着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认识角,感觉角。了解角成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并学会自己画角。能从各种物品图形中找到角。从而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并学会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到角。区分角,会做活动的角,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本节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因此上好这节课非常重要。
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对角并不陌生,能够很容易的在周围的物体上找到角,怎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经验,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为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准备。
(1) 知识目标:
1、 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应用意识及观察、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3)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6)教学准备:为完成以上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使用的教具有:幻灯片,折扇三角尺。学生的学具有:每组一份正方形、五角星、剪刀、三角形、闹钟、长方形。还有毛线、纸、纸条。
(7)学习方式:小组合作、交流研讨、动手操作。
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分析学生: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学习基础深浅不一,思维程度不一,反应灵活程度不一,面对这样的学生,因此我设计出不同层次教学题目,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学习,全面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上述教学方法指导下,以谜语形式开头,全员参与,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并不断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个个问题地解决使学生在不断的活动中充分利用学具,认识角,并会画角,做角,并且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角、做角认角。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1、以猜谜语和导入课题,使学生爱听,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角。通过实物认识角,知道的角的特征。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通过实物小组合作找到角。这样可以培养二年级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通过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角。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
(2)通过做活动角,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通过学生自己做角,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自主探索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人人有事可做,手、脑并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
(3)学生通过认识图形是不是角,加深了对角的认识。(用多媒体出示各种图形,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答对的小朋友给予鼓励)。(评:及时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4)从认识角到判断是不是角,再到找出图形中的角,和找出几边形中有几个角,最后自己折角,这样由浅到深逐层深入,体现了对学生的分层布置作业。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九
现代心理学、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众所周知能力和思维相辅相成,而思维的发展同语言的发展又紧密相关,这说明要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即通过听、看、想、说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让学生小结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今天这节上可以说的东西也是比较多的,比如:说角的特征、说操作过程、说判断的理由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学生操作的学具、老师的教具以及板书等,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交流。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使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密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节课中邹老师在学生认识了顶点和边后,加以示范性的说明并配合手势,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规范了顶点和边。在之后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并说一说的时候,也给与了师范性的演示。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做一些角,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可以达到统一和谐。在制作角后的交流中学生也有很多亲手指一指的机会,通过让角变大、变小的操作学生有了角有大有小的初步感知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较差,往往是肚子里知道却说不出怎么想的,或是不能完整地把思维过程表述出来。教材在教学各个内容时安排了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操作增强感性认识,逐步达到抽象化。说一说就是要借助语言,把想的过程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增强语言的培养就是增强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我们低年级的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说话最初都是需要高级“翻译”的,这个翻译从哪里来?就是我们的老师。数学语言不是简单的书面语言,更不同于生活语言,它的特点是准确、简洁和严谨,具有教强的逻辑性,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往往不够严密,缺乏逻辑性、完整性,语言的组织能力比较弱,这样就阻碍了对数学知识的正确表达,数学思维得不到正常反映。
所以说老师在课堂里的角色是不容低估的,是学生由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度的中介,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口头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回答问题更是残缺不全,在平时的上课中,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及时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力求使学生语言表达语句完整,用词准确。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十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
①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会画角。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④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
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5、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基本理念,而多媒体的运用则通过形象生动的直观演示变静为动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将努力达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让全体学生乐于探索新知。
大家都知道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以直观形象到逻辑思维过渡,学生是以无意、注意为主,认识水平也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共设计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观察探索、拓展延伸、小结反思。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上课前老师想请大家听一个小故事。
话说小圆点拉着太阳的胡须在空中晃来晃去,好不痛快,可是手一松,"啪"地从空中摔下来,一下子摔到地上,有两条射线被小圆点扯掉下来啦。
"这怎么办呢?"小圆点对躺在地上的两条射线说:"不要紧,请圆规大叔来帮忙,请他把两条射线连起来。"这时大铅笔博士出现了,笑咪咪地指着身后的高个子,戴着一顶黑帽子的圆规说:"能是能,不过连起来不见得一条直线,那是怎么回事呢?"小圆点问:"我们试一下不就知道了".把它们连在一起,结果呢?"哎哟"小圆点叫起来"这是什么呀?"这上面还有一个拐角呢?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猜出来了吗?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位新朋友。
(大部分孩子都是爱听故事的,特别是配有动画的故事,用故事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一开始就能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地学习)
(二)观察实践,引讨探究。
①情境展示找角课件展示请大家先来看一看《校园一角》图,从图中你找到了哪些角。
②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角。
③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a、观察一下分组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并板书)。
b、师:角爷爷今天过生日,客人都是家庭成员,快来帮帮角爷爷,他该欢迎谁呀?
课件展示:
c、学生活动汇报交流(本环节通过找角——认角——再找角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次找角的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并及时安排观察对比与发现,用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在找角的过程 中让学生体验到"角"就在我们身边,培养了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生活,而帮助角爷爷则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了角的基本特征。)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十一
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可见,能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
依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会辨认角,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为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为学服务这一思想,采用互动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媒体演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摸一摸”、“找一找”、“折一折”、“认一认”、 “练一练”、 “画一画”、“做一做”、“变一变”这几个环节来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角的表象,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为实现以上教学设想,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旧知导入——利用钟面,初次直观感知角
利用说一说、画一画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让学生初次感知角的存在,然后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联系生活,建立概念
1、说一说
我根据教材例1情景中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剪刀、钟面和折扇图片,让学生找角,借助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促使学生从实物图形的认识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
2、摸一摸
通过让学生尝试体验摸三角尺上的角,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发现原来角都有两条直直的线和尖尖的点,从而形成对角的特征的初步感知。
3、找一找
学生经历了“说一说”、“摸一摸”这两个环节的学习后,对实物角的辨认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就水到渠成了。我利用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描述自己找到的角来加深对角的特征的感知,同时让学生发现角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
4、折一折
这一环节通过用纸折角的活动,不仅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通过把所折的角“印”下来这一过程来完成从实物角抽象出数学中的角的过程,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同时利用“印”角的过程让学生再一次总结出角都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为后边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打下伏笔。
5、认一认
直接向学生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启发学生用语言来描述角,揭示出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6、练一练
我先设计了判断角的练习,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学生对角认识完成了质的飞跃。然后出示几种平面图形,让学生来数角,在课堂上拓展提高学生对角的认识。
7、画一画
在学生逐步建立起了角的表象后,我再利用画角来加深学生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一特征的认识。
8、做一做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制作活动角。学生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制作出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对角的特征的理解。
9、变一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操作活动角得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同时又借助《红角与蓝角比大小》的动画故事让学生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为以后学习锐角、直角、钝角打下基础。
(三)总结延伸——儿歌总结、拓展训练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再用儿歌总结本课时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轻松记忆琅琅上口的儿歌的同时,又牢记了角的特征。最后设置一个拓展训练进行课外延伸。
我想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的分步实施,预期的教学目标将会得到很好的落实,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能充分地活动起来,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大部分学生会对角有充分的体验和感受,并形成角的表象。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十二
1、说课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38-39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通过主题图校园一角——引导学生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再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如找一找,剪一剪,画一画等活动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并掌握角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熟练这部分内容后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
①教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④创造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助协作精神,形成良好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尺画角。
5、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说出通过直观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而和边的长短无关。
角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角,教师主要以谈话法和引导法为主,学生则由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可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经历将实际抽象成数学模型“这一基本理念,而教具、学具的运用则通过形象生动的直观演示变静为动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将努力达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让全体学生乐于探索新知。
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一)情境导入: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低段的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直接的,对于奖品或礼物是非常喜欢的,何况是一包东西呢?有物质奖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其次是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
(二)提供材料,引导探究
找一找
生活中会有哪些角呢?请学生来举例,(三角板上的角,牛角等等)。哪些是数学中的角呢?也让学生来说,老师可以引导和补充什么是数学中的角。
通过刚才的找角的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对角的概念进行明确的阐述(角是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并且能够会读法和写法。
剪一箭
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剪一刀,能把它变成几个角。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
练一练
进行“判断”练习和“找角”练习,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本意,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三)、概括归纳
老师请学生来说说自己对角的认识,再由老师总结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角的概念是又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样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素质教育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尽最大努力体现到因材施教及坡度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深化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我这节课的主要意图。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十三
亲爱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角的初步认识》。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意图。(点击)
首先说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作为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的一分子,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日后深入学习角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前起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对“角”的感知仅仅停留在生活实际上,较难把握数学意义上抽象的角,因此教材只是把对角的概念建立在初步的水准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既要巧妙地避开角的概念,又要揭示出角的本质属性。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课件)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动手操作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本节课我采用引导探索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将观察、演示、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充分感知角的特征,并通过现代多媒体手段,把静态的课本教材变成生动的教学内容,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魔术表演,激趣引入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新颖有趣的课堂导入。因此,我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魔术吗?下面就让我们欢迎著名的魔术大师卡卡先生为大家表演!(点击课件)接着,我利用电脑演示了从长方形到正方形,再从正方形到三角形的变化过程,然后去掉三角形的一条边,由此提出了疑问:这还是个三角形吗?学生纷纷摇头,都说不是。我顺势引出了课题: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一起来听听它的自我介绍吧!(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活动内容:
活动一、联系实际,感受角;
校园中也有这样的新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我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校园里藏着的角,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找找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上台比划角的形状。刚开始,学生会指着某个点或某条边说这就是角,对于学生错误的指角,我并没有急于纠正,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质疑:(边画边问:这是角吗?)从而巧妙地引导学生正误,角不是一个点,不是一条线,而是两条线和一个点围成的图形。这样,角的轮廓逐步形成,为后面进一步认识角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自主探索,认识角;
我让学生自由地摸一摸身边的角,例如三角板中的角,数学书封面的角,并说说有什么感觉?与同桌的小朋友相互交流。学生在汇报时,说出了角是尖尖的,直直地;这时,我再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课件)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成功地将生活中的角,转化成数学中的角,从而提示出了角的本质属性:(课件)角有一个尖尖的顶点,两条直直的边,这样,角的表象顺利形成。
活动三、小组合作,创造角;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动手创造一个角。有的小组是利用不规则的纸折出了角,有的小组利用铅笔、吸管等工具创造出了角;还有的小组则用两个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出了活动的角,整个活动中学生们兴趣浓厚。
接下来,我利用活动的角,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新朋友,大点,大点,再大点;小点,小点,再小点。
游戏的介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角有大有小,同时也让“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开的大小有关”这一难点,变得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紧接着,我又问道: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有没有关系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观看了一个故事:红角和蓝角。(课件)
动画故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在刚才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充分调动眼、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并在活动中抽象出角的表象,在游戏中发现角有大有小,在故事中体验角的两条边可长可短。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让课堂充满神奇地魅力,更在不经意间攻破了本课难点。
活动四、实践操作,画画角;
一开始,我并没有讲怎样画角,而是让学生自己尝试画角。然后将他们画的各种角投影在屏幕上,针对他们在画角中出现的问题,我鼓励学生想办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探讨画角的方法。在总结学生们的画法基础上,归纳出画角的正确方法(课件)最后我把角的特点和角的画法编成了一首儿歌:(课件)
在这里,以学生的自学自误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体验角色小画家创作的快乐,并在提炼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感知。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练习,通过闯关的竞赛形式,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一关,慧眼识角。
第二关,我会数角。
第三关,巧手摆角。
以上练习的设计,既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巧手摆角的第二题,(点击课件)思维空间大,摆法灵活多样,较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课堂总结,完善新知
课堂最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并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评价。(课件)
纵观本课的整个教学流程,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此过程中,我对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了充分关注,及时评价。我通过一句鼓励的话,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眼神,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耕耘中收获。课堂上,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有数学知识,更有对数学的好奇心以及对数学问题深入研究的科学态度,是知识背后蕴藏的更有价值,更富生命张力的东西。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意义就在于创新。但愿,我的课堂,我的课堂教学能带给学生以新的启迪、新的思考!
我的说课就到这,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十四
(一)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学生通过折角、画角、做角等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的基本特征。如果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做出一个角,能初步比较角的大小,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它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吸管、几个大小不同的角等
学具:三角板、吸管、几个大小不同的角等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景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引导探究法。低年级的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引导探究法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让他们在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中感知角的基本特征。
1、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图形,(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三角形”吗?谁愿意上来指一指(学生指角时多数是点一下)。
师:原来同学们心目中的角是这样。(在黑板点一下)这是角吗?看来指角还有很大的学问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首先从学生认识的图形和已有的经验知识入手,让他们从开始就充满好奇心、满怀兴趣的参与学习。同时,营造宽松、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这种积极的情绪很容易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标》指出“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因此,本环节的教学我分四个活动来进行探究:
1、联系实际指角—-建立“角”的表象
(1)以课本封面上的角为例,质疑:怎样才能正确的指出角呢?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指角方法,并且同桌间互相指指看。
通过指角活动,明确角在学生脑子中的印象。
(2)观察课本主题图,把你找到的角,指给小组的同学看一看。这个练习,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让学生感受到角就在我们身边。
2、动手操作认识角—-探究角的共同特征
这是教学的重点。心理学家表明: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所以,此活动我的设计是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主,分四步完成:
(1)折一折:先让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自己喜欢的角。
(2)比一比:并引导学生对折出的角进行观察、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角有大有小。
(3)摸一摸:接着让学生摸摸自己折的角,使他们通过亲身体会充分感知角有一个尖尖的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4)说一说:紧接着我有组织学生交流摸角的感觉,逐步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根据学生的汇报,我进行板书,然后让学生看着板书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这样,把操作、观察、语言表达紧密结合,学生对角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3、实践操作画角
《课标》指出“本学段学生应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依据这一理念,我将画角的活动分成三步进行:
(1)看一看:首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演示画角的过程,使学生对画角的各步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2)画一画:在老师的示范下,师生共同画角。通过老师的板书,有助于规范学生画角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画出不同方向的角,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说一说:引导学生归纳角的特征和画角的方法,
4、做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我先借助学具建立出一个直观的角;然后通过游戏活动感受角的变化。具体分两步:
(1)游戏:谁的手儿巧?
用吸管折成可以活动的角,通过角的变大变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这一活动,让学生从认识静态的角过渡到认识动态的角。使学生在玩中形象的领会到“角的大小与它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本质特征。
(2)游戏:谁的眼力好?
出示准备好的两个大小相同,边长不同的角,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角谁大谁小?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将难点分散到两个游戏中,使他们能形象、深刻的理解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完成课本练习八第3和第4题。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说在,因此我的板书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更好的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角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十五
(一)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画角。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感受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它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特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即情景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
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的一天开始了,校园的早上热闹起来,操场上更是生机勃勃……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教学主题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些什么?待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片中所隐藏的角。并告诉学生它们有个好听的名字——“角”,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一认角,板书出学习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本环节主要包括四个活动:认一认角、做一做角、玩一玩角、画一画角。
1、认一认角
首先,教师出示一组图片:剪刀、吸管、水管,让学生找角,并指给同桌看(这些物品中都有角)。
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请每一位小朋友们在自己身边找一个角,用手摸一摸并与同桌说说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就会说出自己摸角的感觉:角有一个尖尖的地方,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时我及时告诉小朋友,在数学的王国里,我们把这个尖尖的地方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角的两条边。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角的特征: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2、做一做角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与要求做一做角,然后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做的角,并指名说一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3、玩一玩角
我设计了两个游戏,让学生体会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游戏1:变角
要求用身边的材料(如手指、课本或其它学具)一起来玩变角的游戏。通过角的变大变小,让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游戏2:谁的眼力好
出示两个大小相等,边长不同的角,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角谁大,谁小?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4、画一画角
(1)观看视频上角的正确画法。
(2)请小朋友说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学生动手画角。教师巡视,强调画角时一定要用尺子从顶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角。(学生评价。)
(4)儿歌总结画角的方法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三)巧设练习,巩固提高
基础练习:1、识角。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拓展练习: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四)回顾新知,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角的初步认识》是让学生在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纵观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几点:
1、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加深学生对角的特征的认识。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学习。本课通过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3、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整个教学过程无一不是学生的动手操作与探索,正是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