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与黄宗贤心得简书 与黄宗贤原文(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与黄宗贤心得简书 与黄宗贤原文篇一
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功夫之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则其平日之所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驰然日就于颓靡者。近与诚甫言,在京师相与者少,二君必须预先相约定,彼此但见微有动气处,即须提起致良知话头,互相规切。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胜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然见得良知亲切时,其功夫又自不难。缘此数病,良知之所本无,只因良知昏昧蔽塞而后有,若良知一提醒时,即如白日一出,而魍魉自消矣。
【39.2】
《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今人多以言语不能屈服得人为耻,意气不能陵轧得人为耻,愤怒嗜欲不能直意任情得为耻,殊不知此数病者,皆是蔽塞自己良知之事,正君子之所宜深耻者。今乃反以不能蔽塞自己良知为耻,正是耻非其所当耻,而不知耻其所当耻也。可不大哀乎!
【39.3】
诸君皆平日所知厚者,区区之心,爱莫为助,只愿诸君都做个“古之大臣”。古之所谓大臣者,更不称他有甚知谋才略,只是一个“断断无他技,休休如有容”而已。诸君知谋才略,自是超然出于众人之上,所未能自信者,只是未能致得自己良知,未全得“断断休休”体段耳。
【39.4】
今天下事势,如沈痾积痿,所望以起死回生者,实有在于诸君子。若自己病痛未能除得,何以能疗得天下之病!此区区一念之诚,所以不能不为诸君一竭尽者也。诸君每相见时,幸默以此意相规切之,须是克去己私,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实康济得天下,挽回三代之治,方是不负如此圣明之君,方能报得如此知遇,不枉了因此一大事来出世一遭也。
【39.5】
病卧山林,只好修药饵苟延喘息。但于诸君出处,亦有痛痒相关者,不觉缕缕至此。幸亮此情也!
a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b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僮巢慌?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冯梦龙)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c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差以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杜弼)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春宵一刻值千金。(苏轼)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d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礼记》)
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但言虚心,不若先言立志。(陈确)
与黄宗贤心得简书 与黄宗贤原文篇二
嘉靖六年(1527)三月十一日,席书卒,阳明有文祭奠。六月七日,黄绾升光禄寺卿,北上赴京,途径绍兴拜见阳明。
数日后,黄绾告别恩师,携带阳明祭席书文于六月下旬抵达京师,阳明致书请黄绾在京师为辞免事相扶斡旋,并惦记席书先生是否已叶落归根。
原典
仆多病积衰,潮热痰嗽,日甚一日,皆吾兄所自知,岂复能堪戎马之役者?况谗构未息,而往年江西从义将士,至今查勘未已,往往废业倾家,身死牢狱,言之实为痛心,又何面目见之!今若不量可否,冒昧轻出,非独精力决不能支,极其事势,正如无舵之舟乘飘风而泛海,终将何所止泊乎?在诸公亦不得不为多病之人一虑此也。恳辞疏下,望相扶持,终得养疴林下是幸。
席元山☆丧已还蜀否?前者奠辞想已转达。天不憗(yìn)遗☆,此痛何极!数日间唐生自黄岩归,知宅上安好。世恭书来,备道佳子弟悉知向方。可喜间,附知之。
注释
天不憗遗:老天不愿意留下(这一位老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不憗遗一老,俾守我王。”憗是愿意,遗是留下。
席元山:席书字文同,号元山,1461~1527,年长阳明11岁,阳明先生较早的入室弟子,四川省蓬溪县吉祥乡人,官至礼部尚书。
近年来,文言文翻译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重点,题量在不断地加大,分数值也不断地增多,而学生的翻译能力却没有相应地提高。针对考生的弱点和高考命题的趋势,丁承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归纳和总结了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一、留
1、对原文中的国名、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年号、谥号、庙号、器具等专有名词,可以采用保留的方法进行处理,不必翻译。
二、增
1、古代有不少字是单音节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词义也在不断地扩大,不少单音节词已发展成为双音节词语了,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2、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3、古汉语简约,省略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对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为了使语句通顺,必须要增补出来。
三、删
1、在古汉语中,由于没有标点符号,古人在写作时必然会增加一些虚词或衬字来表达语气,以便于断句,所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把这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衬字删去。
2、要注意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
四、调
在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翻译时,必须要恢复这些句子的语序,调换成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语序。
如:其李将军之谓也。(20xx年高考题)
这就是一个宾语前置句,那么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调换成正常的语序,译为“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这样句意显得明晰。
再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果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是不正确的,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必须把定语调到中心词前边,应译为“寻找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
五、析
1、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用忽略或笼统翻译的方法去逃避,也不能凭空想象,想当然,而要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通过前后推导,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地分析理解。
2、要善于调动已学的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六、活
高考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原则是“字字落实,文从句顺”,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力求做到字字有着落,句式、语气都要忠于原文,但并不是每个句子都能做到“直译”,这时可以考虑第二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
总之,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这样才能更准确、明白地译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古文,做到“信”“达”“雅”。
与黄宗贤心得简书 与黄宗贤原文篇三
最近一段时间来读书甚是懒惰,客观原因是眼睛开始受不了,因此又不失时机地想起闺蜜曾经的建议开启听书的历程。不过听书也是有遗憾的,我原是习惯在书本上停下来写写画画才尽兴。想到多经历才会多思维同道的理由,于是又按捺下些许不安分让自己慢慢适应。因此,这周格物班学习的《与黄宗贤》我只是读了一天,其余就是在听而又听中算是完成每天的功课了。虽然形式有变化,然而学习领悟实践,却断断不能疏忽的。
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胜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然见得良知亲切时,其功夫又自不难。缘此数病,良知之所本无,只因良知昏昧蔽塞而后有,若良知一提醒时,即如白日一出,而魍魉自消矣。
当读到这一段话时,内心感觉是比较复杂的。言语正到快意时,意气正到发扬时,愤怒嗜欲正到盛沸时,其实正如滔滔江水势不可挡,若能做到截然能忍默得,翕然能收敛得,廓然能消化得。这样的情景,现实经历中能够做得到的,其实很少见到。鉴于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的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多时候我们还会鼓励来访者表达自己的情绪,还原事件本相,帮助来访者修复创伤。每次读或者听到这里时,我都会想:如此境界,是要看穿多少人间疾苦,放下多少爱恨情仇,才会拥有如此淡泊宁静的境地。想起有一天,某人又在睁着大眼说瞎话时,心中不免不平气,穷追不舍两句后,突然刹车了----真相在每个有良知的人心中,口舌之快都是逞一时意气实在无趣。
《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今人多以言语不能屈服得人为耻,意气不能陵轧[yà]得人为耻,愤怒嗜欲不能直意任情得为耻,殊不知此数病者,皆是蔽塞自己良知之事,正君子之所宜深耻者。今乃反以不能蔽塞自己良知为耻,正是耻非其所当耻,而不知耻其所当耻也。可不大哀乎!
早年是非常欣赏“知耻而后勇”这句话的,活到如今才明白,所谓的“耻”理解的那时还是太片面了。事事处处不肯不甘屈人之下,甚至意欲任意而为之,这都是良知之心已经被世俗蒙尘太久,所谓的“耻”早就在这样的人心中泯灭了。然而良知之心是人的本性,当来自本心的渴望与现实总是发生冲突时,适者生存的法则会让很多人发生心理的扭曲。这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区都会发生的自然现象,只是有的人会在扭曲中寻找本真的一切千辛万苦而不辞,有的人会再也找不到或者不肯找回头之路了。做咨询这些年来,什么样的神仙都会遇到些。助人心结太重的我开始时难免会被带偏了,后来慢慢知道:求与助的关系其实相辅相成,当一个人在内心还没有种下一个致良知的种子,还没有真正有勇气向上向善,所谓的“助”是发挥不了作用的。若不能及时觉察,甚至还会让助人者自己陷入一段成长的弯路甚至会自毁助人生涯。人各有命,尊重就好。
诸君皆平日所知厚者,区区之心,爱莫为助,只愿诸君都做个“古之大臣”。古之所谓大臣者,更不称他有甚知谋才略,只是一个“断断无他技,休休如有容”而已。诸君知谋才略,自是超然出于众人之上,所未能自信者,只是未能致得自己良知,未全得“断断休休”体段耳。
这一段其实阳明先生给我们所有人提了一个学习实践的方向与目标“古之大臣”,所谓古之大臣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负责任有担当心系天下百姓疾苦的历史上的典范,如我们最熟悉的范仲淹;像这样的人,能力谋略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心胸宽广,视天下万物为一体。这一点也值得每一个人深思:无论是做事情还是交朋友,在做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时,我们是重视他们有谋略会手段的短期利益合作呢,还是有一颗真正的包容之心让合作是友情源远流长下去呢?良知自在每个人的心中,答案也在每个人的心中。
今天下事势,如沉痾[kē]积痿,所望以起死回生者,实有在于诸君子。若自己病痛未能除得,何以能疗得天下之病!此区区一念之诚,所以不能不为诸君一竭尽者也。诸君每相见时,幸默以此意相规切之,须是克去己私,真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实康济得天下,挽回三代之治,方是不负如此圣明之君,方能报得如此知遇,不枉了因此一大事来出世一遭也。
读到这一段时,我深深被震撼了。阳明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其实已经进入生命垂危阶段,他一生时时事事在致良知,在影响带动他人致良知,用一颗良知之心挽救天下于危难之间,即使在疾病缠身生命垂危之际,依然忧国忧民对弟子谆谆教导于致良知的大爱之路。想起来,我们在平时还会患得患失,还存有逞强好胜之心,内心还存有把学习阳明心学仅仅作为提升自我修养的途径或手段之一,格局之限目光之短浅可见一斑。
“若自己病痛未能除得,何以能疗得天下之病!”致良知,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之路。这与我之前深信不疑的“学习成长永远在路上”是同理的,也许我们是渺小的,做不到去影响带动他人,然而,我们会在阳明心学学习的道路上越来越接近自己那颗良知之心,为人处世遵循良知的规律,以刮骨疗毒的信心与勇气祛除心之本体上的蒙尘与污垢,这本身就是在点燃世界上的一束光。
突然就想起了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让给自己活成一束灯光,也许它会微弱,也许它会色彩单一,可是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有人会借着这束光,走出他人生的黑暗”,此刻已是凌晨,以词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