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论文800字(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跨文化交际论文800字篇一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称呼语
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不断增多,对俄汉称呼语的语用失误研究,有利于促进两国跨文化交际成功进行。俄罗斯学者с.г.тер-минасова认为跨文化交际即代表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际(тер-минасова20xx:10)。我国学者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交际。”(贾玉新,1997:23)的“礼貌原则”、列文森等人的“面子理论”及詹妮托马斯等人的语用失误理论为基础,对中俄文化交流过程中称呼语方面语用失误进行研究,分析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提出相应解决策略。称呼语遵循礼貌原则。
。
俄语称呼语具有以下属性:社会象征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称呼语可以按词性划分为代词性称呼语和名词性称呼语两大类,代词性称呼语,俄语中典型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ты(你)和вы(您)的用法上,忽视这两个词的文化性和民族属性,易引起语用失误,造成交际误会。名词性称呼语是文化差异最大、使用最复杂的一种称呼形式,它主要包括:专有名词称呼语、亲属称呼语、职位称呼语等(王金玲,20xx:39-42)。例如мама、妈妈、розаанреевна、小张等。对比中俄名词性称呼语和俄语称呼语可知,汉语称呼主要说明彼此间的关系,亲属、师生之间均要呼出辈分、职务等。汉语中的这种语言习惯与俄语有很大不同,在俄语中,用于表现说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用名、父称、姓不同组合方式及小名来表现的,很少出现如汉语中代表受话者地位的词。在中俄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语用失误对于交际有着重要影响。
分析可知,产生语用失误的原因主要是语用负迁移和文化差异。语用负迁移,主要是指人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将本国表达方式、语言的使用习惯迁移到跨文化语境当中,产生语用失误,导致相互无法正确理解的交际障碍。如在俄罗斯文化中,学生对老师称呼“препоаватель”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应当称呼其名和父称,在中国文化中则恰恰相反,对老师直呼其名则是不恰当礼貌的行为。文化差异也是造成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中国文化属于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的孔孟之道是各朝君王推崇的主要治国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俄罗斯,东正教对其历史、文化、思想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由于两国之间深层文化的不同,使中俄两国礼貌用语的构成和使用上存在差异,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常出现语用失误。从价值观念上来看,在中国文化当中推崇集体思想,重视集体利益及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在几千年的传统社会发展历史当中,中国人形成了强烈的等级意识和家族理念。虽然现在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但是这种较强的尊卑长幼的观念,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仍然植根于人们的价值理念当中。这种社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说话者对听话者的尊重,在现代中国形成了一套约定俗称的礼貌用语体系。最典型的称呼语如“王老师”、“张局长”、“舅妈”等。
这些价值观念在称呼语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如老师在称呼学生的时候用“вы”,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意识;在工作时,同事之间称呼名和父称,很少使用带有表示职业性质的名称。以上这些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是导致中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价值观念的不同只是文化差异的一部分,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用失误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和研究。针对上述原因,本文主要提出以下策略:
1.了解俄罗斯国情和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交往者要全面了解俄罗斯的国情知识,以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可从书本、俄罗斯人日常对话及报刊等途径学习俄罗斯人的称呼语文化。
2.强化元语用意识俄语学习者从学习的初期就要不断强化元语用意识,注意俄语称呼语的正确表达方式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现象,这就对俄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
3.加强俄语姓名学及称呼语的相关研究,国内针对称呼语,尤其是姓名学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我们不断挖掘俄语姓名及称呼语的文化内涵。文章主要对中俄交往过程中称呼语的语用失误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避免中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称呼语语用失误的策略:全面了解国情知识、强化元语用意识和加强姓名学等相关研究。
跨文化交际论文800字篇二
【摘要】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入手,分析了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随之探讨了当前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种途径及应当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文化素质
很多学生爱学英语,却无视、漠视或轻视英语赖以存活的文化。拿跨文化交际学的行话来说,就是缺乏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脱离英语文化来学或教英语是学不到或教不了英语精髓的,也违背了语言的自然属性:跨语言交际是为了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合适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人才的外语素质,而且还要培养其文化素质,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交际能力涵盖了用母语及外语进行交际。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可能性,即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是否在形式上可能。
(2)可行性,即某些语言是否能够付诸实施以及实施的程度。
(3)恰当性,即话语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得体,以及得体的程度。
(4)有效性,即话语是否已经付诸实施以及已经实施的程度(hymes,1972)。
因此,“交际能力”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合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可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前者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调工作。后者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从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来看,文化能力是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此,促进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沟通是现代语言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
1.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体现在语言之中,是语言形式所负荷的内容,离开了语言,人类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离开了文化,语言也失去了内容与意义。语言和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它们之间不分主次,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也应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2.从外语的功能来看
外语最终被看成是一种交际工具。既然是交际工具,就应该既强调语言的结构形式,又要强调它的功能体系。在语言教学中既要注意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又要知道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差异。现在人们认识到,语言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等,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使用语言是否得体的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于不恰当的场合,说得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目的,有时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若要实现有效得体的交流与沟通,就需要我们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学者还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其密切相关的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3.从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
外语教育应体现文化素质教育。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是学校教育的关键,也是外语教育的关键,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
1.创设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学习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过程,还必须学习文化。学习外语更是如此,如果不懂得外语的文化,违反了语言的使用规则,那么说的外语即使语音语调正确,语法规范,词汇搭配无误,表达也流利,但对方听了仍然不知所云或感到别扭,还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同时由于外国文化不可能自然习得,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文化语言观去指导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加强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帮助学生克服使用外语交际时可能产生的文化障碍,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把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教育相结合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胡文仲,1999)。它是一种双向活动,交际的双方只有互通有无,才能使交际顺利进行。如果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活动中既熟悉对方的文化,又能向对方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这样的交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因此,要进行跨文化交际,不但要充分了解目的语文化也要充分了解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本国文化知识,让其与相应的外国文化知识进行对比,寻找本国与外国文化的异同。或是选择适当的练习,比较中外文化的特点。只有这样,学习语言者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宽容异国文化并加以借鉴和吸收,传播本国文化。
3.鼓励学生在交际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日常谈话和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不是由于词汇、语法引起的,而是社会概念、社会心理、人们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引起的。例如,在打招呼方面,中国人见面爱问“你上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你吃了没有(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你多大了(how old are you )?你结婚没有(are you married)?”等等,而英美人士会觉得是在审问他。中国人随便问随便答的问题,他都看成是侵犯他个人的隐私。因此要鼓励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在实践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交际能力,使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书面教育的形式。外籍教师是外语教育的一大特色,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看,和讲这种本民族的人接触是十分必要的。
1.外语教学中社会文化知识的难度应与学生外语语言水平相当,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2.社会文化及其类型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社会文化教学的内容不仅应包括历史事实,更应注重当代社会文化中出现的新现象。
3.在比较和分析两种文化特征时,应树立文化平等观,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特点,而不应歧视任何文化,或对某些文化抱有偏见。
我们学习外语,不仅仅是为了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一种有用的工具,吸取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获取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进行跨文化交际,参与国际活动,使外语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对外开放的有力武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决不能忽视对文化的教育,决不能忽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当好主导,把握新的机遇,迎接好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2.
[3]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12.
[4]张正东。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
跨文化交际论文800字篇三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间进行交际的能力,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已经有半个多世纪。在国外,比较广泛认同的是spitzberg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即“跨文化交际能力广义地说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印象,即这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在国内,张红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跨文化环境中,并且在心理上不惧怕,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在国内的研究中,毕继万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在外语教学中需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我国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这一点讲,外语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一个跨文化的交际过程,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其次,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商贸的活动增加,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大学生就职的重要考核标准,也是21世纪人才应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必须加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再者,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度,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跨文教交际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倘若在外语教学中除了培养英语学习者的基本语言知识技能外,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使其在学习语言时就可以将自身置于跨文化思考之中,那么学生就能够恰当灵活地运用语言与不同文化背景、民族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增加跨文化交际成功的概率。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当前外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是很乐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至少要达到英语四级水平,具体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将语言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在跨文化场景中进行有效交际。
然而在当前高校外语教学中,虽然已经逐步认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普遍的重语言轻文化的问题,无论是外语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把握好这一大纲,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其二是在目前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外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以通过考试为教学和学习目标,如通过学校的期末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这样以应试为目的教学和学习都忽略了我国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即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以说,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教学和学习失去了高校外语教学的意义,这很可能将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外语教师须遵从教学大纲,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语言基本技能知识的同时,又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刻不容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将从外语教师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外语教师的整体素养需要被改进和提高。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外语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外语教师一定要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掌握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另一方面,外语教师应不断地阅读和英语教学有关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专著,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做访问学者,在外语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加大文化背景知识的强度和深度,帮助学生逐渐意识到汉语与英语上的文化差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误解,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也能使外语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在外语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措施,应本着科学性讲解和兴趣引导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理论教学包括文化背景输入和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教学包括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优势,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等。
(1)课堂上的文化背景知识输入。在从事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注意词的词汇意义,更重要的是需要随时随地地注意词的内涵意义。这要求教师在讲解词汇和段落时不单单讲解其指示意义,还要挖掘其隐含意义及文化背景。
比如dog(狗)这个单词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在汉语和英语文化中意思大不一样,在汉语中,关于“狗”的成语都是卑鄙贬义的,如: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而在英语中“狗”被看理解为人类信赖的朋友,因此英语中关于狗的词语并不含有贬义,如:everydoghasits-day(凡人皆有得意时),doggybag(打包袋)等等。
在文化背景输入时还要进行文化对比。比如汉语中的“害群之马”在英文中为“blacksheep(羊)”。这都是文化差异产生的。通过科学的文化背景输入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增加对异国文化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合理开设跨文化交际(能力)课程。考虑到非英语专业学生接触跨文化交际较少的情况,学校应合理为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让学生有机会系统地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潜意识认知。
课上还可以向学生推荐跨文化书籍,歌曲,和电影(如《刮痧》),留跨文化交际作业等。通过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的学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定会有显著的提高。
(3)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优势。外籍教师的本国文化能够帮助学生营造外国语言和文化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灵活,极易引起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兴趣。随着学生和外籍教师对本国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的交流,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逐渐形成,并逐渐学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效的运用。
(4)组织跨文化交际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知识讲座、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交际电影(如《刮痧》,《撞车》等)、跨文化知识英语角等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比如鼓励学生在假期期间出国进行亲身的跨文化交际体验。这必定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且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我国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理想,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措施,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外语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