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四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篇一
(一)对全覆盖要求的认识不到位。没有认识到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点,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举措,在实施其他脱贫路径时,忽略了产业扶贫。没利用好贫困户的资源资产资金,以及对脱贫不脱政策的要求贯彻落实不到位。
(二)对产业扶贫重视不够。三县产业扶贫到户项目共计33736个,共投资40654.1万元,其中财政资金仅8841.6万元,仅占总投资额的21.7%。主要原因是认为产业扶贫见效慢、难度大,在工作推动、政策支持、资金安排等方面用力不够,对资金统筹整合力度不大、用于扶贫的财政资金有限。
(三)没有利用好主体的带动作用。2017年,全市有1029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3386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6.2%,贫困户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的比例偏低。主要原因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较少,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促进对接工作欠缺;主体带动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没有选好带动模式、没有建好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效果较差。
要认真落实全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精准、补短板、抓落实、促攻坚工作推进会议精神,全市750个有扶贫任务的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指导和经营主体带动全覆盖。大力实施产业脱贫工程,深入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商贸流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力争产业项目、支持资金、主体带动、干部帮扶等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力争所有贫困村、贫困户至少发展一项产业或者参与发展一项产业,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稳定、持续、有力的基础支撑。
(一)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全覆盖。精准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劳力、技能等产业发展条件,逐村逐户指导选择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持续性的产业。支持有条件、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贸流通、农产品加工、手工业等产业。对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三无贫困户,以及无集体经济收入或集体经济薄弱、资源缺乏的贫困村,支持安排光伏扶贫工程项目,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等能稳定增收的产业。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试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土地、山场、水面、设施、设备、帮扶资金等入股、托管的方式,或者以务工、就业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县扶贫办要逐村逐户把贫困村、贫困户确定发展或参与发展的产业及时录入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为精准落实支持政策、项目资金、指导服务等提供依据。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落实产业扶贫相关政策。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对于有发展意愿、贷款意愿、还款能力或还款措施的贫困户,金融机构应给予贷款。大力推广户贷企用、分贷统还等模式,帮助贫困户通过土地、山场等资源和资金参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其他经营主体,让贫困群众得到更多收益。鼓励和支持贷款贫困户购买贷款人意外伤害保险、保证保险等保险,分散贷款风险。对购买扶贫小额贷款保险的贫困户,县财政可适当安排保费补贴。支持贫困户在发展种养业时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贫困户承担的保费可从扶贫资金中支出。贫困地区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的用地按照设施农业用地管理。
(三)逐村编制村级产业发展规划。把发展一村一品同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要求,以县为单位逐村编制实施产业规划特别是农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三县750个有扶贫任务的村在大力支持各村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市农林委各专项工作组分别选择1个村,指导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于6月底前完成规划编制初稿。
(四)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
1.积极培育带动主体。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增强带动贫困户能力。支持贫困村农户发展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实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引进牵动性强、关联度大的企业,带动本地上下游产业及相关经营主体发展。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模式,为贫困户特别是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与合作,提高贫困户参与度,使贫困户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得到更多收益。
2.促进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对接。鼓励和动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村、贫困户以及贫困村的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合作。积极引导贫困户参加合作社。促成帮扶需求、帮扶意愿对接,力争每个特色种养业扶贫户都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有效带动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主导产业成熟、产业链完善的地区要推广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订单帮扶+扶贫金融,资源相对不足、尚未形成主导产业的地区要推广返乡能人+土地入股+小额贷款,拥有特色资源的地区要推广特色资源+合作组织+担保+保险,拥有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的地区,要推广龙头企业+融资平台+政策性银行+入股分红。要对带动主体与贫困户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作出部署,推介利益联结模式,加强合同约束,确保合作各方互惠共赢。要组织开展带动成效评价,把评价结果与对带动主体的支持挂钩。
(五)加强农业科技服务。
1.加强科技培训。针对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干部的不同需求,分类开展培训。将贫困户中符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遴选条件的,优先确定为培训对象。要注重培训的实效性,着重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2.继续推进包村联户服务。各级农林部门服务力量要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倾斜,每名农技人员要联系服务12个村,指导和帮助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并引导科技示范户对特色种养业扶贫户开展技术帮扶。
3.强化信息服务。积极搜集并向贫困户发布扶持政策、产品需求、市场预测、灾害预报、技术要点等信息,帮助贫困户规避自然风险、市场风险。
(六)完善工作推进机制。
1.定期调度。研究制订年度扶贫清单,明确目标,分解到村到户。市农林部门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专题会议,对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进行调度。
2.加强督查。全面督促各项政策、措施、项目、资金落实到位,督查比例不少于10%。
3.建立机制。各县农林等部门建立相应工作机制,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善于协调,确保产业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项目,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对于有生产条件,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产业扶持措施,实现产业扶持项目、资金、政策全覆盖,激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探寻致富道路的内生发展动力,使贫困人口的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收入稳定增长,按期达到脱贫标准。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在脱贫攻坚期间,根据乌兰察布市“1+10”政策体系,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了2016年—2019年脱贫攻坚规划、“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新思路,带领群众摸索出了一条助推脱贫的发展路径。
1选题源由
察哈尔右翼后旗位于乌兰察布市北部,地处阴山北麓风蚀沙化贫困带。全旗区域面积3910平方公里,辖8个苏木乡镇、87个嘎查村、667个自然村,总人口23万人,其中农村牧区人口17.39万人,有蒙、汉、回、满等9个民族。年均降水量320毫米左右,人均水资源335立方米。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生产生活条件差,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广种薄收,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1986年,该旗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旗县。2014年察哈尔右翼后旗旗政府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67户16508人,其中享受政策7108户14717人。因病因残致贫5465人、因学致贫1618人,分别占37.1%和11%。同时察哈尔右翼后旗开始实施精准扶贫。
在教育保障方面,察哈尔右翼后旗按照贫困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中职生、专科以上学生每人每年补贴2190元、2460元、4850元、4350元、10000元的标准,2019年上半年发放补助资金200.1万元,资助贫困学生877人。
在医疗保障方面,全旗贫困人口住院“一站式”报销,2019年,报销685人次473万元,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贫困人口每人100元商业补充保险、110元新农合医保补贴和免费体检,同时还建立了大病慢病爱心救助基金。2019年上半年全旗累计核准患病贫困人口4828人,已为363名大病患者联系定点医院进行救治,其中61名大病患者完成救治,并纳入慢病签约服务管理。
产业发展方面:其一通过养殖业带动增收。全旗购置肉牛556头、生猪3269口、鸡禽6892只,建设棚圈4456平米,预计投入资金1132.95万元。其二通过农企联结带动增收。采用土地租赁、托管代养、入股分红、订单种养、就业务工等方式,分别与4家重点龙头企业、3家合作社、17家小型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计划覆盖贫困人口2764户,户均增收1100元。
2019年上半年全旗66个重点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脱贫人口6778户14249人,未脱贫人口1089户225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2.6%降至1.3%。虽然贫困发生率有了很大幅度地降低,但从整体数据来看,大部分贫困户主要靠政策的帮扶而使生活宽裕起来,而通过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方面,虽然政府投入力度比较大,但农民参与度低,实际效果不理想。这样的现实情况引发本人深度思考察哈尔右翼后旗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并将以此为研究方向探究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察哈尔右翼后旗产业扶贫现状扫描
2.1党支部带领农民脱贫
察哈尔右翼后旗把党建优势转化成为扶贫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成为攻坚动力,引领扶贫。8名连乡常委任苏木乡镇党委第一书记,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保证苏木乡镇出列、所包嘎查村成为脱贫样板村;其他20名旗级包村领导保证所包嘎查村退出。全面加强嘎查村党支部队伍建设,择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村主任助理134人,鼓励大学生、创业带头人等142名优秀人才回村任职、返乡创业,75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把一批有见识、有闯劲、能够推动脱貧攻坚的人才吸纳到基层组织队伍当中。坚持“支部引路、党员带路、产业铺路”的做法,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探索建立村内产业与村外就业互补、资产入股与合股联营结合的增收模式,带动贫困群众稳定长效增收。
2.2本地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在旗政府的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下,本地的民营企业踊跃地参与到产业扶贫的队伍中,使得察哈尔右翼后旗形成了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三个优势产业,建成了汽贸物流园、商贸城、农贸市场、民族文化产业街等一批带动消费的重点项目,电子商务、创客空间、休闲健身等新型产业迅速兴起,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村镇级电商服务站)达到36处。
2.2.1“企业+集体经济+贫困户”的带贫模式
察哈尔右翼后旗北方马铃薯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是后旗的本土企业,公司拥有3000亩种植基地,350亩的批发市场,15000吨仓储能力的储窖,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该公司践行“企业+集体经济+贫困户”的带贫模式,有力推动当地贫困户增收致富。在产业基础和立地条件好的七顷地村建成了马铃薯网室大棚60座。其中45座大棚由非贫困户承包经营,每座大棚交村委会1100元作为集体经济,15座大棚由贫困户承包经营,每座大棚交村委会500元作为集体经济。公司指派多年种植培育“后旗红”马铃薯的技术人员,无偿为贫困户进行全程的技术指导,统一购买优质种薯,带动贫困户种植“后旗红”马铃薯原原种,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脱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发展产业摆脱贫困。
2.2.2“企业+电商经营+贫困户”的带贫模式
内蒙古壹蒙壹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该公司在旗委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年销售农畜产品600万元,其中线下销售农畜产品130万元,电商平台销售325万元,扶贫合作模式销售145万元,公司全年用工人次1566人次,其中贫困户约占总务工人口的12%,每户增收约1562元,惠及察右后旗6个乡镇。该企业为提高扶贫效率,创新扶贫方式。一是通过中国银保监会定点帮扶企业的对口帮扶助力脱贫;二是与中国邮政深度合作,减免农产品邮费助力脱贫;三是公司定向收购贫困户农产品,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四是为贫困户提供打工机会,直接提高收入。
2.2.3“龙头企业+基地+电商”带贫模式
内蒙古壹蒙壹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察哈尔右翼后旗的前进村创办民宿,让企业与农牧户的利益联结,促进贫困户参与和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以实现稳定脱贫。公司会定向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也会推荐来住民宿的客人去前进村周边蔬菜种植大棚及农作物种植基地,采摘水果、蔬菜。带动农民增收。并且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在村民中挑选能歌善舞的民间表演人员组成特色民间表演小队,根据顾客所需提供篝火、烧烤、草原歌曲、民风展示等才艺表演,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2.3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全旗农作物播种面积73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88亿斤。全旗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后旗红”马铃薯荣获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是“中国薯都”的核心种植区。猪、牛养殖规模,分别达到45万口和35万头,占养殖比重的25%;肉羊养殖规模压减10%,控制在80万只以内。雏鹰生猪、创新农副产品、天怡美蔬菜、彤阳中草药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有力带动了农牧民脱贫增收。并且现已完成29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覆盖65个嘎查村6130户贫困户,预计每个嘎查村集体经济可增收30万元左右,集体经济更加稳固。
2.4京蒙对口帮扶项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为了实现2020年在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以及贫困旗县全部摘帽退出的目标。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内蒙古人民政府签订《全面深化京蒙扶贫协作三年行动框架协议》,一是统筹资金项目,实施精准聚焦行动;二是促进人才交流,实施扶志扶智行动;三是推进产业合作,实施扶贫造血行动;四是开展劳务协作,实施就业扶贫行动;五是强化结对帮扶,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六是发挥北京优势,实施特色帮扶。资源禀赋型扶贫项目比市场需求型整体扶贫绩效更好。立足本旗县丰富的资源优势,培养马铃薯、冷凉蔬菜、肉牛、肉羊、生猪等带动能力强的农牧业主导产业,打造面向首都的绿色特色产品产销供应基地。北京市企业到受援地建设地区总部和分厂及进行加工配套,建设特色农畜产品基地、农牧业产业化园区,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牧业和乡村牧区旅游参与京蒙扶贫协作项目建设,与贫困户建立联结机制,给予扶贫协作项目资金支持。
3察哈尔右翼后旗产业扶贫现状审视
3.1产业扶贫项目难以精准到户
产业定位不准确,又盲目地让贫困户参与产业的发展,很容易造成新产业发展不起来,传统产业也荒废的两难情形。在实地调研发现,该旗的帮扶措施有菜单式补贴、政银企分红、集体经济分红等,大部分是给钱给物的普惠式的帮扶,千篇一律、套公式、上下一般粗的扶贫方式,对具体到每一个贫困户如何脱贫,说不出务实管用的举措,不能做到“一户一策”,普惠扶贫大于精准扶贫。村干部的主要做法也大都是让贫困户“吃大锅饭”,在产业发展、组织创新、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举措比较少。帮扶方式单一,没有针对性,贫困户脱贫反贫的风险较高。调研发现,“后期红”马铃薯能成为其优势产业是因为该地区独特的土地和气候状况,而像雪菊这样更适合在高海拔地区栽种的植物,在察哈尔右翼后旗也有成片的种植区。这样种植出来的雪菊与高原地区的雪菊在品质上会有很大的差距,进入市场后竞争力相对比较弱。
3.2产业扶贫项目难以稳定持续地发展
利用产业发展进行精准扶贫的正确内涵应当是以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以外部扶贫力量为依托,通过科学遴选机制以确定产业扶贫项目,并有效、持续地投入技术、信息、资本、土地劳动等要素,进行产业培育和发展,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的收入增加,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察哈尔右翼后旗大多数农民都是将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作为自身摆脱贫困的产业,其产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如果正常年景可以不愁吃穿,一旦遇到像暴雨、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种植业可能会颗粒无收,养殖业的成本也会提高,反贫的比例也会随之提高。究其根本是因为干部权责模糊,农民参与度低,在项目遴选时干部独断专行,不尊重农民发展意愿,产业项目脱离实际,导致产业发展“短命”。再加之基层政府在产业扶贫项目选择上由于存在年度考核的压力,会倾向于选择引入一些“见效快、技术门槛低、风险小”的项目,急于求成,使得扶贫产业扭曲、走偏,规模大但不适应本地发展模式,出现短期有效,长期失效等问题。这种考核周期与扶贫产业周期之间的矛盾,也是造成扶贫产业不稳定、不可持续的原因。
3.3农村集体经濟基础薄弱难以助力产业扶贫
集体经济是产业扶贫的重要主体,也是产业扶贫项目落地的重要保障。集体经济作为各村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在脱贫攻坚决胜时期,集体经济在使农村富起来所起的支撑与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从目前实际来看,察哈尔右翼后旗的集体经济总量小且分散,不扎实,不平衡,项目引入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效益比较低,对产业扶贫的发展起不到助力的作用。
首先,目前多数年轻人都在城市里务工,留在村里大都是一些妇女、老人、儿童他们基本没有工作能力,所以村集体经济一般只能遴选一些农业作物生产、养鸡、养猪等一些技术要求低的项目。这样的集体经济无法积累充分的财力,成本相对高,市场竞争利也相对比较弱,无法为产业扶贫项目的启动和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部分的嘎查苏木乡镇的集体经济还只是靠土地流转,获得土地租金,这样村民们只是按时获得一部分固定的收入而已,没有真正利用集体资产来发展集体产业。
其次,集体经济组织中很多职能是由村委会代之行使,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在发展集体经济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但是由于要应对来自上级的脱贫压力以及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使得村干部没有放手大胆发展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4企业与贫困户未形成良性的利益联结
企业和贫困在面对市场这个大平台时,他们各自所处的地位,所得到的信息是不平等的。遭遇市场波动时,强势的一方(企业)会本能地将风险分摊或转嫁给弱势的一方(贫困户)。在实际调研中也发现,企业在贫困户中提供的扶贫产业,大多数是让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种植、养殖环节,而整个产业链上的加工、销售环节却很少有贫困户的参与。这样的扶贫方式看似是将贫困户吸纳到产业发展当中,但其实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难获得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以及资本的积累,甚至由于产业发展中种植、养殖环节中的不定因素,贫困户还要承担自然和市场带来的风险。
4优化察哈尔右翼后旗产业扶贫的现实举措
4.1科学精准地选择产业扶贫项目
制定产业扶贫专项规划,把产业扶贫列入本地区的整体产业发展规划和全旗经济发展整体布局当中,统筹协调各苏木嘎查资源条件,分工运作,协同发展。要依据本地区特色精准选择产业项目,让贫困户依据自身健康状况、文化素质、技能水平,自主选择致富产业,村两委干部要跟紧产业进展,给予贫困户所需的资金支持、技术指导以及把握市场波动,合理规划产业的规模和周期。全旗要依据本土特色注重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勿为了提高产业落地率而盲目跟风。
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是提高本地产业比较竞争优势的关键。首先,壮大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以及特色手工业,着力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后旗红”土豆产业,利用土豆打造一批附加值高的产品,例如薯片,加大对民族特色手工业的扶持,例如察哈尔右翼后旗的手工皮面烫画和手工羊毛壁毯制作。其次,加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从种植到养殖,从生产到加工,推广运用标准化的技术把控质量与安全,提高产品供给水平。最后,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突出原产地、绿色有机等特色,注重生产、加工销售中各个环节的诚信监督,着力打造地区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
4.2整体规划产业扶贫项目发展路径
真正有效果的产业扶贫项目是持续稳定的、与当地资源相适应的、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能够将贫困户吸纳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并且能够使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的成果。因此,在贫困村特色产业建设中,既要引入短期效益项目也要引入长期效益项目,将二者有效结合,“以长补短”做活贫困村产业项目,增强扶贫产业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同时政府要通过公司、市场为一些有一定基础知识的贫困户提供学习管理、营销知识的渠道,提高贫困户的营销能力、自我经营能力,这样既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也增加了产业项目的成功率。
整体规划项目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是扶贫项目能否持续稳定地发展以及带贫致富的重要保障。从开始的项目论证到中间的项目推进实施以及最后的生产销售的全过程,需要整体的规划以及完善的制度体系来进行管理与监督。在一项扶贫产业落地之后,坚持“花钱必有响”“无效必追责”的原则,引入第三方专业考评机制与原考评机制相结合,建立动态的产业扶贫绩效评价体系,对产业扶贫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考察、综合评价,整体优化和创新产业扶贫制度体系。
4.3壮大集体经济助推产业扶贫
首先,发展集体经济是贫困人口脱贫后不再反贫的重要保障,是产业扶贫项目精准落地的有力保障。在落实产业扶贫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地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与渠道,壮大集体经济。针对一些村集体的经营收益不清楚、分配不公平等问题,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保障农民的利益,增强农民对集体经济组织信心。找出产业布局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契合点,通过“党组织+企业”汇聚各方分散资金,壮大优势产业,形成规模经济。
其次,农村集体组织是最了解本地风土人情的组织,在搞好产业扶贫中的土地统一规划、统一耕种、收割、灌溉、运输等环节中,农村集体组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找到集体经济组织与產业扶贫实施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农村集体组织这一独有的优势,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思路,创新产品形式,以此拓宽产业扶贫的思路与发展方式。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
最后,以综合示范为契机,推进旗县电商扶贫。对有条件的贫困村实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全覆盖;对有条件发展电子商务的贫困户实现电商扶贫全覆盖。加强农村牧区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电商支撑体系。制定贫困旗县适应电子商务的主要农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产品包装、业务规范等标准,开展农畜产品地理标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和sc认证,构建农畜产品追溯体系,推进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开展“农牧区电商扶贫”活动,培育扶贫主体队伍,扶持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名特优新”、“三品一标”、“一村一品”农畜产品和休闲农业产品营销,培育一批电子商务扶贫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示范网店。认真总结推广在电商精准扶贫实践中探索的成功经验,组织召开贫困县、贫困村电商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引导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4.4建立和完善扶贫产业风险防范体制
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风险”随处随时都存在,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以及建立风险防范体制是抵御风险的根本方式。其一,由于贫困户本身在市场的弱势地位,由供大于求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对于他们来说就会束手无策。市政府有必要对扶贫产业进行一定的统筹规划,有意地对扶贫产业的市场实施调控。政府需出台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继续在全旗范围内实施马铃薯、玉米、小麦、生猪、奶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马铃薯、红萝卜价格指数保险和露地蔬菜政策性保险试点,有效规避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其二,企业要吸纳有能力的贫困户进入产业链的销售和加工环节,而不只是让贫困户停留在种植或是养殖环节。像一些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应该接受经营管理理论知识以及具体设备操作方面的专业培训,使贫困户自身获得发展能力,这是降低扶贫产业风险最根本的方式,也是贫困户在脱贫之后继续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的最根本的保障。整体优化和创新产业扶贫体制,为应对脱贫摘帽后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前瞻性的考虑与规划。
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篇三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脱贫攻坚工作是当前各级党委政府第一政治任务。各级党員干部深刻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思想重视程度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十大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总体上得到贯彻落实,但是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扶贫工作审计中发现,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显著。
一是以发展农业产业名义给贫困户直接发钱。名义上是发展农业产业,其实质是变相简单发钱,不具备鼓励贫困户发展长期效应。在对h县扶贫审计中发现,2018年h县对以家庭为单位养鸡、鸭、猪等小散无特色种养户进行补贴。2019年3月,审计组入户调查发现,大多数贫困户已经没有鸡、鸭、猪等。该资金的投入不能产生促进发展特色优势种养业的作用,浪费了大量资金。
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措施上被动应付。在上级压力下,成立的合作社无任何经营业务,或以不具备持续发展的经营项目和主体滥竽充数,获得的财政补贴用于发钱分红。如:h县c镇菜篮子农产品合作社将农业产业扶贫资金2.5万元直接分发给贫困户;h县j镇某渔业产业合作社,以出租的精养鱼池作为经营主体,用年租金0.5万元分发给贫困户作为分红,经营项目和方式不具备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效果。
三是热情高干劲足,重投入轻管理,项目前期调研评估不足,投入大产出少甚至无产出。技术培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未跟上,防病虫害、土壤营养成分检测等技术性工作不到位,导致因病虫害、干旱等原因,无产出或产出少,绩效差。如:h县j镇某合作社,2018年发展小苷薯种植,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种植基地没有灌溉设施,逢当年夏季干旱,秋季雨水偏多,投入的10万元农业产业奖补资金几乎没有收益。
四是以域内农业产业大户为壳,包装成立合作社,变相发钱分红。部分乡镇村以域内形成气候的特色产业大户为主体,以贫困户入股的方式到工商部门注册成立合作社。以政府补贴为资金来源,简单给贫困户发钱分红。实质并未建立特色优势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如:在对h县多个乡镇村农业产业合作社审计中发现,合作社章程中有贫困户的名字,但是给贫困户的分红资金,全部来源于当年的财政农业产业奖补资金,金额每户150元到300元不等,对于贫困户来说是杯水车薪。产业大户自身经营的业务产生的利润与入股的贫困户没有利益联结机制。
五是农产品无特色、规模小、附加值不高,没有规模效应,缺乏较高层次的统筹协调发展规划。贫困户经营农产品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策略,导致产品价格低甚至无销路。如:h县s乡茶叶合作社,农户各自生产和炒制,加工和包装技术落后没有统一的品牌和营销。该村村民生产的茶叶仿冒某云雾茶品牌(仿冒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卖几十元到100元左右,还不能保证有销路。市场上同品牌的茶叶卖到300-1000多元每斤。
六是农村电商形同虚设,没有发挥特色农产品产销链上应有的流通作用。政府主导的农村电商开办模式通常均为,政府给农村电商经营者简单装修一间店面,提供一台电脑,电商运营辅导员到店简单传授电商平台操作方法。近几年对多个县的农村电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电商均未在包括国家和省开办的电商平台上架本地农产品,农村电商运营效果整体不佳。
一是严重的不作为思想作祟,在其岗不谋其政,直接或者变相给贫困户发钱,吊高贫困户的胃口。没有认真研究本区域资源环境优势,以无特色、无发展前景的项目任意充抵,被动应付。甚至收到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后,直接或者变相给贫困户发钱,产生不了任何农业产业发展效果。吊高了贫困户的胃口,致使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越来越严重。贫困户可以不劳而获,制造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导致小学生作文中出现“长大要当贫困户”思想。
二是对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本身认识不到位。贫困户之所以贫困,除因病因残等致贫外,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是根本原因。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的出台,根本目的是解决贫困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发展中去,继而提高收入的问题。上级要求以村为单位成立合作社,目的是落实中央提出“一村一品”政策措施。是结合试点成功范例,通过域内能人大户懂技术和经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贫困户通过入股合作社参与就业和经营,产生稳定的就业收入和经营收入,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部分乡镇村干部,没有深刻领会发展农业产业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落实政策措施时南辕北辙。
三是区域整体规划布局层次不高,产业体系不完善。缺乏明显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农业产业结构混乱,没有突出的主导产业,各产业链条没有因地制宜紧密联系,不具备较长的特色产业链和知名农产品品牌。
三是没有具备实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市场产销链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成功典范作用没有示范到基层。致使贫困户和扶贫干部不敢干、不愿干。
四是电商平台的推广使用缺乏技术性支撑。农村电商经营者,营销经验缺乏,技术落后单一,不具备产品营销能力。
一是农业产业扶贫政策措施的宣传和培训切实到位。让各级扶贫干部思想上要切实做到高度重视。习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二是进一步强化扶贫工作人员奖惩机制。扶贫工作到今天,从事扶贫工作的干部思想上都非常重视,但是实际工作中虚与委蛇蒙混过关者则是大有人在。这种情况与部分单位派驻不得力的人手担任扶贫工作有关。因此,把切实能干事愿干事的干部充实到扶贫工作一线至关重要。同时,加强绩效考核,扶贫工作中成绩显著者应予以重用;对被动应付不作为慢作为者严肃问责,从扶贫干部队伍中去除应付了事的病根。
三是做好产业扶贫成功模式推广。在审计中也发现,有的乡镇产业扶贫政策措施领会深,落实得比较好。如:h县l乡的豆产业合作社,组织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农户种植大豆。当地懂技术的大户负责加工生产豆参、豆豉等豆制品。全产业链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主动与高校研发机构以及大企业对接,增加品种研发,引进具规模有实力的豆产品企业合作,进一步做长产业链。贫困户参与种植、加工环节务工以及合作社股权,是真参与,真合作社。l乡实施的豆产业合作社模式,旨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有意愿、有实力的主体参与产业扶贫,积极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推行龙头企业带动、经营大户带动,推进了贫困户与市场主体的有效对接。各级政府扶贫工作部门应及时总结归纳典型案例和优秀做法进行推广,加强产业扶贫现场观摩,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四是做好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保障工作。各级政府组建农业产业技术专家团队和农技推广队伍,开展土壤营养成分测试、病虫害防治等农业技术服务,开展电商技术指导,提高产业扶贫服务指导水平。
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各地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坚持产业精准扶贫思路,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激活内在动力,探索带动模式,找准脱贫路径,提高产业精准扶贫实效。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产业扶贫项目定位不够精准。部分地区制定的产业扶贫规划,绝大多数谋划项目为棚膜经济、农机具和注入资金类,项目规划不到位。部分项目前期论证不严谨,地理、环境、气候、市场等诸多因素考虑不周。部分乡镇扶贫产业项目多为租赁经营,租金收益低。随着光伏发电产业项目资产折旧率逐年大幅度递增,导致发电量逐年递减,造成光伏发电项目收益率减半。
二是产业扶贫项目类别不够全面。扶贫产业主要集中于种植业、养殖业等较单一产业,消费替代性较强,市场竞争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依靠地方宣传和价格优势,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一旦市场不景气,就会出现亏损经营,甚至无法缴纳租金,造成项目可持续性难以为继。
三是扶贫产业带动发展不够平衡。自然禀赋好、条件便利乡镇发展产业具备先天优势,产业项目运营好;
同比之下,其他乡镇因自然条件差、产业发展受制因素多、贫困户增收渠道狭窄等原因,产业运营较难。部分贫困户有一定劳动力,产业扶贫带动较好;
部分贫困户因病、因老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成为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盲点。
四是产业扶贫联动机制不够健全。目前部分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依托农牧业落实项目,但县市农牧业龙头企业少,带贫益贫机制不完善。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新增主体带贫益贫联结机制不完善,相应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愿不高,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兴趣不浓。
一是科学谋划产业,明确工作思路。要立足各地发展实际,在肉鸡、生猪、瓜果蔬菜、大米、籽粒玉米等产业上下功夫,积极谋划祖代基地、父母代种鸡基地、生猪养殖基地、瓜果蔬菜园区和食用玉米产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扶贫发展。
二是推进因地施策,确保灵活高效。结合贫困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村而异,结合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制定更为细化的具体措施。以农牧业龙头企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主,选择经营效益好、带动能力强、诚实守信的新型经营主体,发挥他们适应市场、对接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把基地建立在贫困村上,带领贫困户实现项目脱贫。探索新产业扶贫模式,推进“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采取流转贫困户土地入股、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动贫困户直接就业,入股收益分红,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闭环。
三是聚焦问题短板,破解困难难题。针对收益高的产业扶贫项目,在充分给予贫困户分红基础上,将剩余收益资金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部分利用专项资金进行补充,切实解决基础设施落后问题。针对种养殖类项目低端同质化,建立与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关系,着力提升扶贫产业项目质量。针对谋划的投资注入类项目,在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基础上,寻找社会反响好、效益好、有责任心的企业,在企业以固定资产做抵押和公证处公证前提下,将资金整合打包注入企业,获取收益。
四是树立典型模范,带动共同脱贫。鼓励贫困户自主产业发展,扭转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思想消极、行动被动、反应迟钝等问题。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集中力量优先扶持一批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脱贫基础的贫困户,为其寻找“短、平、快”的增收产业项目,树立典型,带动其他贫困户尽快实现脱贫。
五是做好政策支持,推进带贫减贫。根据国务院扶贫办、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五部委《关于加强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机制建设的通知》(国开办发〔2019〕17号)文件精神,健全带贫减贫机制,抓住各类经济组织、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等主体力量,加大政策支撑力度,培育和提升一批不同层次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形成合作社组织生产、龙头企业加工对接市场的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建立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