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美丽乡村和谐家园(六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丽乡村和谐家园篇一
幼年时的乡戏,场地比较简单,几家凑出一些木头和大块布幅,固定好木架,搭上布幅,便成了舞台。那时农家里鲜有收音机,电视机更是稀有,乡戏为农人提供了很多乐趣,颇受人喜爱。乡戏通常在春节后一周的时间开场,这时村子里没什么活计需要打理,周边村落的亲戚走动起来,逢上乡戏,便可以住上几日,村里人多起来,愈发热闹,一派葳蓐生机的模样。
我至今仍记得观戏的场景,小孩子早早吃过饭搬着板凳占位子,家家户户的板凳各异却摆放有序,戏将开场时,妇女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扶着颤巍的老人赶来,待戏开场,后面几排便城墙似的一层一层往外排开,连周边的树上也挂满了调皮的小人儿。演唱的戏剧有《凤冠梦》、有《徐龙铡子》、还有《生死牌》……。我尤喜一个男扮女装的旦角,他唱“笑来笑盈盈,笑盈盈”时,满面是情,眉目含笑,腰肢轻摇,着实曼妙。
高中以后,学业繁重起来,即便有乡戏,我也很少观看了,后来不知何故,乡戏渐渐淡下来,及至我考上大学后竟停办了。
近些年,家家户户有了彩电,网络也开始普及,想看什么戏打开电视随意搜索,有些孝顺的后辈给老人买来dvd放映机和戏剧光盘之类,仿佛所有闲暇时光都能填充满一样。但我不止一次听老人念叨,一个人看戏也没什么意思,看戏图的是个热闹,还是以前大家伙儿一块听戏舒服。
这话我听过,很多后辈也都听过。这些年村里的后辈基本都外出,或务工,或读书,或创业,各有一片小天地。家家户户的房子高了大了宽敞了,柏油路连接到村里的角角落落了,年轻人都开汽车走亲串友了,太阳能热水器都架到房顶了,老人都和在外工作的孩子视频了……生活好了,更要心情美了。后辈们便思量着让乡戏重新演起来,帮老人们圆了这个心愿。
想到做到,演戏需要场地需要资金需要舞台需要演员。场地是现成的,当年的场地仍然空着,在村子中央位置,只是长满了荒草;村干部去镇里请示了几次,县上同意安排县戏剧团的演员,村里的娃儿们多才多艺的也不少,逢年过节返乡都可以登台献艺;舞台建设需要的资金,县里帮忙协调了一部分,村里的祁峰带头捐了一万元,其他的后辈也纷纷表达自己的心意,不足一月就休整完备。戏台算不上气派,但是功能齐全而实用。戏台建好了,村里的老少聚在一起商量挂副对联,最后一致认为在人民大学读书的黄庆所做对联最入人心:政策欢心,祥和年月笙歌醉月;春风得意,美丽乡村好戏连台,横批:共奔小康。
去年年初七,戏台开演了。剧目除了戏剧,还有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演员除了专业演员,还有村里有才艺的后辈们,已经脱下戏袍多年的徐明国又重新登台演唱,他就是当年我最爱的旦角,虽然现在只适合演老旦,但我仍然从他身上看到了我美好的年少时光;一排排板凳换成了实木大椅,老人在最前面,而后是妇人们,再往后仍然城墙般层叠开来,周边的树长的太高了,已少有人能攀爬上去;演到热闹处,人群中爆发出阵阵喝彩声和鼓掌声;村里的老少男女,从五湖四海赶来的孩子们都聚在这里,享受着家乡的戏剧和热闹,这是无可替代的情愫。
我也按捺不住自己心里的激动,为了乡戏的重新开演,我投了赞同票,捐了款,末了,唱一首《国家》献给我善良的父老邻里们,愿家更好,乡更好,国更好。乡戏,是一场团聚,更是一种传承,传承情谊,传承牵挂,传承文明……
美丽乡村和谐家园篇二
20xx年前,我中学毕业回村,曾参加乡文化站组织的巡回演出队。至今回忆起来,那些场面还让人热血沸腾。譬如,我与乡里秘书打前站,早饭都没吃,俩人换班骑一辆自行车,到十余里路外的村子布置演出场地(就是露天打场,摆几张桌椅,挂上横幅,接上电);譬如,顶着雪花,全体演职员挤坐一辆拖拉机,到深山里的小学校演出,父老乡亲们竟然看得非常入迷。那时候,山里文化生活贫瘠,无非是每月放一两场电影、每年冬闲演两场戏,能有乡里的演出队来,可是新鲜事儿。我还配合村里电影放映员,替他去乡里取片子、放映前帮他挂银幕;我把自己的书报刊贡献出来,供乡亲们借阅。
或许是由于当年那份与文艺难以割舍的情怀,如今,我竟然戏剧性地到县文联做起了专职文艺干部。在县里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创办文艺季刊,编选出版地方文艺图书,组建业余合唱团,开展文艺演出,举办书画影展,组织开展采风、笔会、文艺征稿比赛,建工作网站和论坛、博客,4个人员编制的县级文联,竟然也干得热热闹闹。在我们的指导和带动下,我县涌现了一家三代的“美术之家”,放下锄头、放下烧火棍就读书写作的“农民作家群”,敢于亮相央视、赴港参赛夺银的草根歌手和演唱组合。
与当年相比,如今的农业、农村、农民已是另一种情状,如今的乡村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譬如,当下的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的企业(项目)征占、新民居建设、生态环保、信访稳定,农民的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有线数字广播电视和网络的逐渐普及,乡镇文化站、图书室、村民文化中心建设的不断加强。当今的乡村文化建设形式、手段和媒介都要求有新的改变。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发动和使用好农村留守的知识青年,调动有文艺特长和爱好的本村老年人、离退休回村的老干部老工人的积极性;健全相关组织,积极指导农村文艺社团的组建;培养乡土文化名人,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增强文艺社团及其活动的凝聚力;
二是配置场地和保障经费。充分利用好乡镇文化站、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活动室等场地,力所能及地保障经费。划拨的器材和经费要使用到位;还可以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家、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经费和器材等;
三是加强师资指导和培育引导。充分发挥县文联、文广新局、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发动文艺志愿者,加强对乡村文艺社团的指导和扶持;抓住典型重点培育,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定期开展文艺展演、采风联谊、观摩评比等活动;
四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占领新阵地。在办期刊、举办文艺活动、组织下乡送文化的传统套路基础上,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引导县乡村各级开办文艺网站、博客、文艺贴吧、qq群等,创办手机报,利用好微信、微博等手段;有线数字广播电视适当开办、拓展本地文艺节目频道(时段);
五是在宣传教育、文艺创作表现、文化娱乐的内容和形式上要注意“三贴近”,挖掘民俗和民间文化资源,加强非遗传承、民间技艺的保护和发展;
六是注意文化建设与生态乡村、美丽家园建设的有机结合。既有美丽家园建设的大环境的改善,又有乡村特色文化品牌的小气候的滋养,从整体上提升新农村的文化品位,提升新农民的综合素质。
美丽乡村和谐家园篇三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抚摸着36.7亿龄的太平古岩,彳亍于7020xx年的西寨遗址,除了感喟和震撼,我还能说些什么?!当沧海都变成了桑田,语言固然就显得苍白无力。
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刻意造化,还是帝王将相们文治武功的偶然施为,迤逦而来的滦河与燕山上绵延的长城,在这里以一个大“十”字的姿势会晤。这种会晤,是否暗示了前路上古老与新生的啮合,保守与开放的融熔,传统思辨与现代文明的交锋?!
古老的河床边,深深的地层下,渔网坠和人面石雕、太阳纹刻石掩藏不了昨天的故事,先民们载歌载舞依然在历史深处点燃着袅娜的炊烟。帆樯林立的河面上,往来穿梭的是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景。伯夷、叔齐的遗风,给燕山子民的生活注入新的内涵。熙熙融融的日子,每一天都澄澈透明。
青山关早春的梨花开了,喜峰营秋天的板栗熟了,滦河渡口十冬腊月的河面冻结了。塞上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那些戍边将士们的梦里,牵挂的一直是故园的田塍。然而,这堵墙的阻隔带给人们的只是短暂的安宁。在一个叫做“喜峰口”的地方,绽放的本应是相逢的喜悦,然而一旦面对侵略的行径,则必然爆发愤怒。于是,一首《大刀进行曲》发出了一个民族的吼声!
韩东征们,手执镰刀和铁锤,适时在这片热土上点燃了革命的火种。1920xx年,中共迁安县委成立,要给这方铁血浸染的热土一个明朗的天空;然而,直到天安门城楼上伟人那一声庄严宣告,老区人才从此彻底告别昨天。
渴,是一种焦灼的感觉!当远方的两座城市把期冀的目光投到这燕山深处,滦河,她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条河流的意义!当两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一天天长高,当一间间梦魂牵系的老屋一点点化为缥缈,家园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概念。然而事物总有自己的辩证法,或许是对无私付出的回报,或许是“人定胜天”的创造,当历史的时空稍一转换,曾经让我们感觉沉重的东西,瞬间便成了亮丽的风景。要塞海,栗香湖,不仅听着悦耳,其实于我们也很受用!旅游开发,淡水养殖,山里人仿佛忽然间变得聪明起来。
《史记·货殖列传》说,燕北有“枣栗之饶”。穿越历史的烟尘,在一个崭新的世纪,这里竟生成一个“中国板栗之乡”,这里的板栗产量、出口量全国第一。难怪多情的诗人,已经耐不住奔跑的栗香,为了梦中的紫儿姑娘,迎着高过天空的绿和低在山野的云,到栗林花海去寻找爱情!
司马公同样没有想见,就是这片曾经刀耕火种、靠“枣栗”果腹的土地,居然还有“金铁之利”。金厂峪采金井下明亮的矿灯,看上去多么富有诗情;牌楼沟冀东铁矿开发第一炮的轰鸣,听起来是多么令人振奋!“黄金万两县”,“全国重点钢铁生产县”,“全国最大型钢基地”,一顶顶桂冠,舍我其谁?!
河北省迁西县,这首先是一座山城,然而山里山外其实只隔了一道山梁的距离。不需要“芝麻开门”的暗语,打开山门,需要的只是山里人的勇气。于是,仿佛一眨眼,一切都变了。一段崎岖坑洼、大马车都难走的山里路,竟然扬眉吐气要与高速连接;一座灰头土脸的“破城”,竟然脱胎换骨荣膺“省级园林城”;一家本名不见经传的小铁厂,竟然做到海外上市;一个昔日穷得叮当响的浪荡小伙,竟然西装革履成了民营企业老总。生活就是这样,太多的幸福仿佛让我们一时间还不能适应。文化广场,滦水湾公园,栗香植物园;商贸城,百货超市,农家乐,生态园;板栗节,栗花节,“栗乡之夜”……新名词像幸福的花儿次第绽放,不断丰富着百姓人生的大辞典。如果说,那些“奔驰”、“宝马”、“路虎”们是一种财富的炫耀,那么,新农村里的健身场、图书室、大秧歌则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着人们的新追求。迁西,已经告别了“钱稀”的年代!汗水和智慧铸就的现实醒目地告诉人们,这一切,不是神话!
迁西,迁西!每一朵山花都在传递喜悦的信息,每一株小草都在讲述幸福的甜蜜!
美丽乡村和谐家园篇四
在崎岖盘绕的山区县城有这么一个大大七都镇,在镇里有这么一个集中连片、村容整洁的乡间美丽的特色山村——芳村。今天参观了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芳村,美丽的芳村始终在脑海挥之不去,那种古城的魅力和新时代下催生的城村结合体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全新的容貌。
条条村路施硬化。在芳村,不管大路、小路,基本上全浇上了水泥路,要想先致富,必须先修路,村庄道路实施硬化后,交通便利,村民舒心,企业放心,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青松绿柏中的道路更显乡村的美丽气息,让我们感觉到“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意。
地理位置优越。芳村所在地汇聚青阳、石台、黄山的交叉口,并且所建设的美好乡村上、下芳组相对人口比较集中,房屋集中成片,围成一个圆形。自古以来交通要道都是经济繁荣之区,这对于芳村是一个发展的契机,村庄里更是有“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热闹,不仅集中便于管理,施工方便,建设轻松,村民便捷。
芳村古韵十足。走进芳村,看到的是“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和走进新时代的新农村的结合体,建设新型美好乡村,新时期的元素必不可少,可保留或建造些许古韵,无疑给村庄增添特有的韵味和魅力。西欧很多国家经过历史革命的洗礼,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总能看到历史的厚重,这是他们对历史遗存刻意保存的结果,不会觉得拥有这些历史建筑就显得落后,相反却有历史自豪感和一种古韵美。我们拥有丰富的历史陈迹,却并不十分珍惜,以为与时代相去甚远,毫不珍惜地毁掉。水泥的大量运用,使农村千村一面,失色不少。而芳村古亭的建造和古徽道、古民居、古树古桥等的保留正式彰显历史的厚重,保存农村风貌,也是保护村落文化,重现经典,塑造芳村独具一格的乡情风味。村舍外,古亭旁,杖藜徐步转斜阳,美哉美哉!
地下水丰富。芳村有一条季节性河流。横穿而过的一条沟渠却让人眼前一亮,贯穿全村,丰富的地下水经这沟渠流经芳村每个角落,流水清澈,妇姑相唤去洗衣,沟渠上方建造的两座古亭相依为伴,各自为村民遮风挡雨,加上古亭的美感与古韵,天然一幅山居图呈现在我们面前。
芳村公共基础设施齐全。建立全方位的长效管理机制,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在芳村,医疗室药品齐全,村部旁建立了篮球场,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村民晒稻、晒玉米、晾木耳都在这,给村民解决了一个难题,篮球场用途多多,不远处有一个健身广场,休闲的时候,这里是村民休憩娱乐的好场所。每到傍晚时分都不约而同相聚于此,跳舞的跳舞,打球的打球,好不热闹,顿时给村庄增添了一份活力。在给村庄增添活力的同时,还不忘给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绿是乡村的一大亮点,不用多加修饰而自显绿的生态;村庄每隔一处就有垃圾分类箱,定时有人清理,定点焚烧填埋,可利用的再生利用,不可利用的定点填埋,以防污染,所去之处干净整洁,村民的菜园地也用木栅栏围护起来,美的装饰应接不暇;居民区路旁修建路灯进行亮化,方便村民出行,使黑夜不再寂寞,村庄治安更加稳定,更加和谐。
特色农产品加工。芳村美好乡村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围绕产业发展生态化方向,大力打造绿色农业,方村村因地制宜成立了一个蔬菜品类加工厂,不仅使村民增产增收,还实现了美好乡村建设中所需的“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了农村的特色和韵味。
芳村的新面貌、新农民、新风尚、新业绩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有助于我们建设美好乡村,建设新型乡村。
美丽乡村和谐家园篇五
但凡穿越过湘西矮寨的有心人,在饱览一番崔巍瑰丽的高山峡谷奇观之后,都会倏尔萌发一丝奇想——亿万年前,矮寨一定有过一次骇浪排空石破天惊雷霆万钧的裂变。
任何裂变都是一次对现有状态的撕裂和毁灭,任何一次裂变都伴随着一阵不可名状而又不得不独吞的痉挛和灼痛,任何一次裂变都将会在燃烧熔化中获得新生。矮寨就是在亿万年前那次喜马拉雅运动中经历了裂变,赢得了新生。
武山、崇山、吕洞山这三个在造山运动中诞生的婴儿还没有来得及褪去一身热浪逼人的雾水就已联手托起矮寨这块谷地。随之而来,漫天豪雨的侵蚀,惊天动地的崩塌,又在武山、崇山、吕洞山周遭裂隙间恣意切割,发育成两个险峻幽邃的峡谷群——德夯峡谷群和双龙峡谷群,两个谷群各抱地势肆无忌惮又毫不留情地挤压着矮寨对面坡地,占尽地利后,各自落落大方地伸出一条迂回的狭道,在矮寨谷地把手言欢,融为一体。
轰轰烈烈的裂变往往都有刻骨铭心的泪水滂沱,漫天飘舞的豪雨就是灼热的泪水,豪雨般的泪水在抚慰伤痛的天荒地老中渐渐汇流成峡谷中两条激荡奔流的溪河,峒河自西,德夯溪从北,径自沿着峡谷甬道奔涌而出,在群峰簇拥的矮寨不期而遇,合二为一。
矮寨素来矜持,却非凡大度,敞开胸襟接纳了来自万古千年的幽谷、溪河、峰林、峭壁、飞瀑、流泉……这些都是饱经沧桑的自然派大师,毫不遮拦袒露着一身豪气,早已反客为主,才思泉涌,挥洒自如,联袂谱写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千古峡谷名曲——矮寨天险。矮寨憨态可掬,笑看大师们纵情,任风弹奏,任岁月高歌。
最先莅临矮寨天险的是湘西苗族的先辈们,苗族史诗《古老话》里清晰地记载了几支苗民辗转迁徙至此的情景。多灾多难的苗胞自从洞庭湖决定西迁武陵山区时就有了一个约定:面朝大山,按支系和宗族迁徙,每个宗姓各置一面大鼓,敲鼓而行,彼此照应。当一群群筚路蓝缕的苗胞,牵父携子,引哥带弟,溯武溪接踵来到矮寨时,几乎不约而同的被眼前突兀的天险震住。多年的经验多年的习惯使然,每逢生死存亡之际,都得合鼓立社,椎牛祭神。我们可以想象当初合鼓祭神的场景,那一定是一场最虔诚最肃穆的盛会:掌控祭祀的巴代面向矮寨天险伫立,手持司刀,摇晃铜铃,喃喃而语,召请诸神,巴代身后是一片黑压压长跪不起念念有词的苗子苗孙。法事礼毕,锣鼓齐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着一根硕大的五花柱轮番刺牛,踏歌而舞,竟然乐此不疲长达九天九夜。
一场鼓乐便是一种坦诚的祈拜,一次鼓会便是一次与神的沟通。苗胞们顿然醒悟,豁然开朗,重结鼓社,除一部分苗民留住矮寨外,其余大部分成两股沿河击鼓开进,一股往峒河上游,经大兴直奔崇山峻岭;一股沿德夯溪而上,赶赴吕洞大山。
恐怕谁也不曾料想,就是留下的这一面大鼓与矮寨天险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鼓乐长鸣,积年累月吸日月之精华,聚山川之灵气,竟然把仅当作联络的鼓声演绎成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体如游龙、袖如青霓的苗家鼓舞,竟然把偏处一隅的矮寨、德夯苗寨渲染成乐鼓铿锵高亢激越的“天下鼓乡”。苗鼓这支奇葩既融进了苗族生命的吟唱,也融入了矮寨奇山异水的大合唱。矮寨奇险为苗鼓注入了刚健和雄浑,苗鼓又为矮寨的天险和峻拔和声呐喊。
矮寨苗胞千百年来面山而居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欢快的鼓乐也似乎维系了这习惯了的平衡和宁静。但“山北之塞,出入之迂”——行路难的苦衷一直在压迫着困扰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代苗民,无时无刻不在撞击着险峰中云遮雾绕的平衡和宁静。
矮寨在紧蹙的环境里热切呼唤着毕力平险通达三江的英雄,苗民始终不曾放缓奋斗打拼的步履,并且越来越渴望一个开天辟地英雄时代的到来。
在矮寨德夯苗鼓越来越鼓舞世界的时候,一个彻底改变矮寨交通险阻状况的时代已如期而至。这是一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也是真正的英雄时代。一个真英雄的时代首先必定是一个激发国人挺直脊梁敢于做梦的时代,必定是一个淡化英雄崇拜而处处尽显英雄本色的时代,也必定是一个英雄无畏大胆挑战生命极限的时代。
与湘川公路基本保持一个走向的湘渝高速湘西段于20xx年开建,工程的艰难又一次聚焦到矮寨天险,矮寨又一次迎来创造奇迹的良机。四年之后,一部前无古人震撼中外的桥梁杰作——矮寨大桥,在矮寨峡谷上端凌空而立。
矮寨大桥为钢桁加劲梁单跨悬索桥,雄跨矮寨大谷,桥面标高与地面高差达330米,主跨长度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在现代桥梁建设日志上自负地写下4项世界第一:大桥主跨1176米,跨峡谷悬索桥创世界第一;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的结构设计,创世界第一;首次采用“轨索滑移法”架设钢桁梁,创世界第一;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创世界第一。
彩虹飞跃穹谷,天堑变通途。一眼望去,何其伟哉!两座银白色金刚似的索塔雄踞峡谷坡头,轻巧地对拉着两道呈弧形由169根索股构成的主缆,从主缆上笔直垂下的72对吊索,把长达1000米的橘红色钢桁梁紧紧扣住,每根主缆要承担3万吨拉力。这简直就是一个力量搏击的组合,就是一堆数字精准的运算,力量和数字为中国创造和中国力量做出了响亮的诠释。其实大桥承载的又何止是一种物理重量,而是山里人百年梦想的寄托;其实大桥展示的又何止是一种力量的剽悍,更喻示着新时代新速度的腾飞。矮寨大桥不仅仅直接缩短了矮寨危蹬层累山道盘桓的时空距离,更拉近了武陵山区山里与山外的距离,拉近了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拉近了湘西与世界的距离。
悬崖梯蹬、盘山公路、悬索大桥已在这里际会,谷韵、路韵、鼓韵已在今天合拍。从矮寨历史深处冉冉响起的旋律爽爽朗朗地吸入了现代力量和大山梦想,愈加高昂振奋。
矮寨似乎少了几分矜持,多了许多沉稳和底气,愈益像一座魔力无边的吸盘,强力吸引着一批批猎奇探险者慕名而来,又精心地呵护着一群群远道而来播下奇迹的创造者。
“中国高空王”阿迪力来了,在矮寨大桥旁一条悬空350米长1432米的钢丝上,他与徒弟沙特尔、阿衣夏木古丽首次成功创造了3人高空对走钢丝的世界纪录,他的“我的生命不重要,我的事业更重要”的艺术誓言在矮寨如山花般的绽放,使新疆古老的“达瓦孜”生命艺术又一次在矮寨大桥高空中闪耀着奇丽的光彩。
17个国家41位极限跳伞队员来了,他们将站在矮寨大桥中央伞车伸出的350米高跳台上进行低空跳伞。低空跳伞危险性远大于高空跳伞,从来没有备伞,生死只有一次机会,开伞时间要求极短,6秒钟不打开伞包,便生命不保。在充满诸多变数和悬念的挑战中,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不出任何差池,优雅地完成了比翼双飞、空中后翻、湘女下凡、自由翱翔、巧踩气球、10人齐飞等各种设定的动作,就是曾跳伞1000余次失去双腿和左臂功能的加拿大朗尼坐着轮椅也实现了安然着陆。生命在自信中显得格外楚楚动人,生命在极限中闪烁着无限荣光。
该说这一切还只是刚刚开始,矮寨鼓舞催人奋翅,矮寨天险依然是激励创造奇迹的航标。矮寨越来越属于世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磨炼人生,在这里锦上添花,在这里脱颖而出,在这里实现梦想。我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甚而或多或少地触摸到。
百年公路奇观,千年苗寨奇俗,万年峡谷奇景,当代大桥奇迹——矮寨正以“奇”字梳理珍藏着往昔,也将以“奇”字精雕细刻着未来。
美丽乡村和谐家园篇六
走进民俗民居村丁李湾,就走近了一段历史。
丁李湾古村落,位于豫南大别山腹地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八里畈镇,20xx年被河南省确定为民俗民居村,20xx年被国家住建部首批公示为国家级传统村落。
据载,丁李湾有可考的历史在720xx年以上。清朝中期,丁李湾李氏家族兴盛时期始建“李氏庄园”。顺治年间,光州人丁思聪入赘丁李湾李家为婿,后来这村庄便被叫作丁李湾。丁思聪共有8子,在此置地,富甲一方。清代嘉庆中期丁李湾达到鼎盛,现存的村里八字型门楼便是明证。八字型门楼即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七品以上的官宦之家才可以修建这种门楼。据说,村里的这户八字门楼的主人叫李维平,在清中期曾任四川广安知府;民国时期,丁李湾几个大户拥有年产百万石稻谷的良田,其田地几乎遍布今日新县、光山的各个乡村。
丁李湾村庄内圆门斗拱、雕梁画栋的装饰风格,是不可多得的具有豫南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走在江淮水乡的青石板路上、穿过幽深狭长的古老弄堂、品尝江淮人家泡制的大碗茶、聆听那田野上青年女子的民歌对唱,在村边小河或池塘边欣赏粉墙黛瓦、在清代建筑群里体验古老民宅一夜水乡的梦……丁李湾,让我意外领略到了“吴根越角”原汁原味的神韵。这绝无仅有的烟雨长廊、似曾相识的江淮水乡、风轻雨柔的拱桥小巷,至今让我回味无穷,犹似喝了一坛醇香美酒,那香味久久存于心间。
丁李湾,是一座“生活着的数百年古村”。它以弄多、廊多,古老、淳朴、清净而吸引着诸多省内外游客和好奇者。她本是一座寂寂无名的江淮水乡,因为20xx年7月拍摄的首部反映中原新农村题材的30集文化喜剧电视剧《兵法乡村》前20集在此取景,渐渐声名远播。相比宏村的山清水秀、周庄的小桥流水,丁李湾的历史不过数百年,但这里拥有斑驳的白墙,缀绿的灰瓦。而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的建筑风格呈现出南北交融、东西互渐的特色。
豫南大别山地区,依山就势、背山朝冲的村庄格局比比皆是,丁李湾的古建筑也莫不如此;又因雨水丰沛,这里的房屋大多有天井,以利于排水。这里民居建筑特别讲究趋吉避凶的风水理念,注重遵从风水之说,使得“财不露外”,体现出用智慧积聚财富的追求,其建筑风格既具有北方宅院的粗犷风格,也含有徽派建筑的婉丽清雅,呈现出一种多元的文化色彩;这里的山水更是被融为一体:依山傍林、山环水绕、青山绿水,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作为鄂豫皖苏区首府和河南省十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之一,新县具有得天独厚的红、绿色资源优势,境内有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等国家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多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近年来,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新县抢抓国家大力扶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良好机遇,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红城新县”、“将军县新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丁李湾,我的梦里水乡,我的烟雨江淮,这里有江淮水乡的韵味、这里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绝色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