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张小娟先进事迹感悟(8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感悟,通过写心得感悟,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感悟如何写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感悟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张小娟先进事迹感悟篇一
“小娟学姐的榜样力量将激励我前行!”近段时间,在麻小娟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师生纷纷通过报纸、网络、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开展学习。该校20__级820音乐班学生付秀洁坦言,自己也曾是留守儿童,看到学姐的付出和坚守深受感动,也更加坚定自己回到乡村做一名好老师的决心。
麻小娟的故事也让很多师范生深受启发。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现代教育2101班学生刘喆勇感叹道,麻小娟老师用爱与坚持为农村留守儿童塑造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也是我今后应当学习、拥有的品质,我要扛起教书育人这份重任,为孩子全面的发展做出努力。”
“与其说麻小娟是一千零一夜故事的现实版,不如说她就是童话,是那一群孩子的童话。”衡阳师范学院20__级新闻与传播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一班学生蒋婉珍说,麻小娟老师讲故事,是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教会他们如何成长、如何待人。“我羡慕她受学生喜爱,将来我要成为她。”
“热爱每一个学生,塑造每一个学生,是我们师范生将来的使命和责任。”湖南师范大学20__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刘姣说,麻小娟的事迹对自己是一场触及灵魂的教育课,“将来我也要像她一样立师德、铸师魂,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学习“麻小娟”,为农村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平凡中成就伟大,在热爱中成就自我。”近日,麻小娟任教学校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镇中学举行了学习麻小娟老师优秀事迹动员会,全校老师深受鼓舞,倍有干劲。
该校工会主席田芳表示,麻小娟老师把普通之事干出不普通的效果,主要源于她对孩子由衷的的热爱和她对教育的赤子情怀。一位90后的年轻女教师,脚踏实地,坚持不懈,胸中有大爱,心怀赤子心,何其可贵!而这正是当代年轻教师最需要学习的地方!
“在麻老师的故事中,我看到了90后青年教师的担当和执着,感受到乡村教师在教育路上的一份温暖与坚持。”张家界市慈利县溪口镇中学青年教师高双艳表示,自己也是一名青年乡村教师,将以麻小娟为榜样,以“真心”换“真心”,做学生的“启明星”,指引他们奔向美好的未来。
“做麻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每天被孩子们围绕的麻老师也是幸福的。”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金小菊说,麻老师“不为名利,只因热爱”的奉献精神值得每一位老师去检视自己,“从今天起,我愿重拾初心,做一个像麻老师一样温暖学生,幸福自己的教书人。”
衡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学院辅导员谭咏佳说,麻小娟对留守儿童们的细心关怀令人深受感动。“作为新时代教师中的一员,我要认真学习麻老师的教育事迹,感悟麻老师的教育精神,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培养“麻小娟”,点亮更多农村孩子梦想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邓验认为,麻小娟老师的“一千零一夜”就像1001颗夜空中最亮的星,燃起了孩子们无尽的思想火花,也让大家看到关爱学生不光是响亮的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我们青年教师都应向麻小娟老师学习,以100分的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次教学与科研,成长为担‘大责’,怀‘大爱’,有‘大为’的优秀教师。”
麻小娟也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培养的数万名乡村教师中的杰出代表。该校党委书记罗成翼表示,麻小娟毕业后扎根乡村教育,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用行动充分展现了当代师范生对信念的坚守和对梦想的追求,也必将激励更多学子朝着优秀的目标奋进。学校也将继续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和教育传统,为社会培养更多像麻小娟一样坚守教育初心,厚植爱国情怀,坚定责任担当的优秀人才!
“这些天,我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麻小娟老师的先进事迹,让我这个老教育人深受感动。”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夏智伦说,在麻小娟老师身上,看到了纯粹的教育情怀,看到了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创新与坚守,看到了青年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夏智伦表示,要号召全省教育系统广大教师,学习麻小娟老师的典型事迹,学习她扎根农村、初心不改的教育情怀,学习她敬业爱岗、潜心育人的高尚情操,学习她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学习她心系学生、默默奉献的崇高品德。
“三尺讲台系国运。”夏智伦说,一个崇德尚学的民族,总是把崇高的位置留给教师,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仅有“春蚕”精神的倡导还远不够,还要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师道’有尊严,教育才有底气,国家才有未来。让三尺讲台更温暖,更多孩子的梦想被老师点亮,民族复兴的征途也将更加充满希望。”
张小娟先进事迹感悟篇二
通过学习麻小娟的事迹与观看视频,感受到一个90后的年青教师的不容易、不简单,一个年青教师的坚守。她的坚持给了孩子们温暖,给了孩子们爱心。她给的启示真的太多了。
作为一名教师,一个校长,尽管我们的教育环境不同,但我们可以共享同一种精神、同一种信念、同一种态度和同一种操守,那就是甘于寂寞、甘于奉献、甘于钻研和甘做人梯。在以后的教育职业生涯中,我将在麻老师的启迪和鼓舞下,树立正确荣辱观,努力增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的教师使命感,不断强化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心。为此,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我要以麻老师为榜样,努力做到:
一、立足当下,责任当担。
作为教学第一线的老师和管理者,工作成绩取决于教师的责任感,有责任感就会有责任心,有责任感就会把工作做好、做扎实,并色的完成工作任务。在平凡的岗位上把小事做好在平常的日子里、在平凡的小事中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他们鼓励与温暖。不局限工作的性质,只做为学生幸福奠基的好事情。
二、爱生如子,爱岗敬业。
作为一名校长,我要把他们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真诚的爱他们,用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扣击他们的心扉,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这是一种责任。我们要像慈父一样关心爱护每一个孩子,比如:孩子身体不适时,我们应该嘘寒问暖:孩子有缺点或不足时,不歧视,不挖苦,不嘲笑,应该有颗包容之心,要想到:他们是孩子,拥有犯错误的权利当孩子的优点或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加以肯定和鼓励,总而言之,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细心和关心让孩子真正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都说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对老师的要求也就有所提高,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学到的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大胆创新,积极找到适合教育教学的方法,做好事半功倍。作为一名校长更要有扎实学识,创新的意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引领学校稳步前进,营造欢快,和谐,奋进的竹中团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张小娟先进事迹感悟篇三
感动。
李夏同志生前系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今年8月10日下午,在抗台抢险时,突遇塌方泥石流因公殉职,年仅33岁。他的党龄不长,只有短短5年,他参加工作的时间也只有12年,然而他对工作的态度、对群众的热情和对党的忠诚堪当我们学习的楷模。
学习李夏做一个认真负责的人
“工作交给李夏就放心”,这是他们单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共识。我也是一名基层纪委书记,反思一下我自己的工作,我在单位领导和同志们面前,能得到这样的评价吗?很显然,我还差得远。我要以李夏同志的工作精神鞭策自己,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立行立改,力争迎头赶上。
学习李夏做一个让群众信任的人
“有事情,找李夏”成为当地群众的“口头禅”。常言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有事情,找李夏”说明了群众对李夏同志的信任,这种信任,也一定是他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反思一下我是如何对待群众的,面对群众的诉求,自己是如何去办理的,能让群众满意吗?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吗?今后我将学习李夏同志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做一个让群众信任的人。
学习李夏做一个对党的忠诚的人
李夏在群众危难时刻冲锋在前,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用实际行动和宝贵的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忠诚。他做到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入党誓言。今后,我一定以李夏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监督、执纪、问责”的本职工作,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人。
张小娟先进事迹感悟篇四
1月29日,当记者连线汪勇采访时,电话那头,他嗓音嘶哑,正在东西湖区某酒店接受隔离观察。
“23号去了一趟北京,回来后着凉感冒发烧了,一直都没好。”汪勇说,虽然做了核酸检测,显示不是新冠肺炎,但也要严格按照政策,接受隔离观察,不给他人添麻烦。
隔离期间,汪勇十分乐观,平时除了休息,就是看书学习,或者在抖音分享自己的抗疫故事。他说,估计2月7日就可以回家了,今年过年希望能好好陪一陪家人。
回忆起去年这个时候,汪勇仍然觉得刻骨铭心。
20__年1月24日,除夕夜,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发出的一条“求助信息”,让他踏上抗疫之路。
此后,汪勇开着私家车,每天工作15个小时,76天累计驾驶5000多公里,护送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上下班,还转运大量救援物资。他对接送过的医护人员说:“有需求了和我说,我能来接你就一定来接你。”
许下承诺后,善行就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从一个人做志愿者,到成立30人的志愿者车队,办“志愿者餐厅”,再到为医护人员购买各种生活物资……疫情期间,汪勇不仅成了组局者,也成了医护人员的“大管家”。
“疫情期间,有时候会面对单笔价值一两百万元的捐赠物资,我所能做的,就是以诚待人、以诚待事,让大家信得过,把每一分钱的物资都送到医护人员手上。”谈到对诚信的认识,汪勇说。
视彼此为“生死之交”
“祝福各位医护人员20__年平安、健康、幸福美满。”20__年1月1日零点,汪勇在微信群中给全国各地驰援金银潭医院的医护人员发送新年祝福。
虽然和这些医护人员相处时间不长,汪勇却获得了他们百分百的信任,将彼此视为“生死之交”。
谈到第一天接送金银潭医院医护人员回家时,汪勇坦言:“害怕过,出门前反复做思想斗争,一直跟自己强调说没事,但当医护人员坐到后排时,两条腿还是抖了一天。”
汪勇回忆,当时实在不忍心看医生护士们每天辛苦坚持,睡在科室的靠椅上不说,还要自己走回家。“我多接一点,哪怕坚持接10天,万一染上了,我就到医院去。”
“他们拼命抢救病人,我们拼命护他们周全,这份珍贵的感情难以用言语表达,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汪勇说。
朋友眼中的汪勇,还是一个性格豪爽、做事有原则、充满正义感的人,就算平时开车在路上碰到一块大石头,也会先搬走,再离开。
“我认为对的事情一定要去做,认为错的事情一定不会认可。”汪勇说,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想为医护人员出点力,想着要是不做,后半生肯定会后悔。
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疫情期间,顺丰公司对一批奋勇拼搏、彰显担当的优秀员工予以火线提拔,汪勇被破格提升为硚口区分公司经理,日常运营4个网点,管理200多位快递小哥。
从一线快递小哥到分公司经理,汪勇不用再大街小巷送快递,但他说,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如果我现在没有隔离,或许正在和同事们一起忙着保障春节包裹寄递。”汪勇称,多地倡导就地过年,年货快件收寄量增加,要保障好、服务好人们的寄递需求。
现在除了工作,汪勇还是湖北省志愿者协会的理事,经常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当援鄂医疗队离开之际,汪勇和顺丰快递小哥们一起免费为援鄂医疗队队员们寄行李。他还通过自己的号召力以及掌握的各类资源,为受疫情影响的老年人、学生等群体提供公益服务,比如为武汉市1000户孤残老人发放1年基本生活物资,为省内4000余名家庭困难的高中学子提供每年3200元的助学金。
汪勇还计划着为罗田县希望小学的学生每人提供一套新校服,目前正在募集资金。“荣誉多了,身上的责任也更大了,未来我将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汪勇说。
不畏艰险、冒疫奔忙,勇做挺身而出的凡人,汪勇用“诚信”书写无悔人生。
张小娟先进事迹感悟篇五
“榜样其实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作为新时代青年干部,更应主动向李夏同志看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勇于奉献!”……8月21日上午,来自铜陵市纪委监委机关第一支党支部和驻市人大机关纪监组的10多名纪检监察干部走进李夏工作的第一站——铜陵市地震局,与李夏生前同事——市地震局全体干部职工一同召开李夏同志先进事迹学习交流会,回忆李夏同志在市地震局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共同缅怀李夏同志的感人事迹。
壹
李夏生前系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监察专员。8月10日在抗击台风“利奇马”中,突遇山体塌方,英勇牺牲,年仅33 岁,将宝贵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抗灾抢险的路上,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忠诚、责任和担当。20__年2月,李夏考入铜陵市地震局,从事地震监测和地震应急工作。这里也是他迈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站。
贰
在市地震局废弃的老办公楼,李夏生前同事吴密深情回忆李夏在铜陵工作生活的点滴往事。
“第一时间获悉李夏同志的噩耗后,我感到非常惋惜和痛心!”作为李夏亦师亦友的市地震局局长汪绍平来说,这种“悲痛”是刻骨铭心的,久久难以抚平。在与李夏共事的3年半时间里,作为李夏曾经的分管领导,汪绍平见证着他的快速成长。日常工作中,李夏潜心钻研地震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无论是本职工作还是还是上级交办的临时性任务,总是竭尽全力高质量完成;在野外地震监测现场、地震应急救援一线,他总是冲锋在前、无怨无悔,多次在省地震局监测预报、地震应急工作中为单位争得荣誉。
在学习交流会上,众多李夏曾经的同事、好友,在泪水与悲恸中追寻他初心起步时光的点点滴滴。“他是一位勇士、是一位英雄,激励着我们每个人不断去前行。”对同事兼好友王群来说,在工作之余,李夏还是个非常热爱生活的大男孩,能烧出一手好菜,会主动分享旋律优美的歌曲。只是噩耗来得太突然,她还一时接受不了他离开人世的现实。
叁
英雄的事迹很生动丰满,也很感人励志,在给人以心灵洗礼的同时,正在激发出感染人、教育人、影响人、带动人的力量。市地震局的同事好友饱含深情,纪检监察干部们也热泪盈眶。
市纪委监委驻市人大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严永平表示,李夏先进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在他身上无不体现了忠诚担当、爱岗敬业。要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以实际行动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张小娟先进事迹感悟篇六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中华大地骤然打响。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中华大地骤然打响。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定信心、冲锋在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奋力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
“我宣誓,牢记使命,冲锋在前,坚决贯彻医院部署,全力以赴支援红十字会发热定点医院工作,圆满完成院党委交给的任务……”这是每一位前线的医疗工作者们发出的的奋斗口号。
出征号角吹响,冲锋战鼓擂起。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医务人员逆向而行。1月26日,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开始进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1月27日,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进驻武汉。他们的进驻,是我们更加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我辈固非猛士,亦不是懦夫,绝不会退缩。广大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带头奉献,积极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还是奋斗在一线的医疗人员,亦或是党员干部,都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坚强脊梁。在这次防疫过程中,钟南山院士也令我感动不已。18日傍晚,84岁的钟南山从广州出发赶往武汉当天航班已买不到机票,他挤上了傍晚17点开往武汉的高铁列车。由于春运高铁票紧张,他被安顿在了餐车一角,刚一落座便拿出文件研究。到武汉开完会后,他又立刻赶往武汉金银潭医院了解病人的收治情况.....
在采访中,钟南山几度哽咽,眼含泪光。但他依旧坚定地说:有全国,有大家的支持,武汉肯定能过关。“网友的朴素表达,更是道出了对钟老的敬意:”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齐聚克难关。
钟南山院士还呼吁:“春节前我说过,请大家目前不要到处跑。网友这样回复:钟南山不说动,我绝不动。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张小娟先进事迹感悟篇七
1月14日,张定宇在武汉第四医院工作的妻子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一向镇定的张定宇,突然慌了神。晚上,在开车去探望妻子的路上,张定宇哭了。
相伴28年,那是最令张定宇感到害怕的一个晚上。坐在隔离病房里,张定宇陪妻子聊了会天。看着她呼吸窘迫,虚弱不堪的样子,张定宇十分痛苦。
之后的3、4天,金银潭医院接诊的病人越来越多,张定宇分身乏术,实在顾不上再去探望妻子,他非常内疚,在后来的采访中说:“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
不久后,好消息传来,妻子在使用抗病毒药物后,病情有所好转。1月29日,她正式痊愈出院,回家休养。
2月3日,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通告,为表彰张定宇同志的先进事迹,决定给予张定宇同志记功奖励。
2月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给予张定宇记大功奖励。
2月9日,农历十五。在中央电视台的元宵特别节目上,主持人水均益连线了正在前线的张定宇医生。在白大褂的左胸上,张定宇别了一枚党徽。他说,感谢全国人民的驰援,我之前每天睡3小时,现在我可以睡6个小时了,“非常感谢大家,我的睡眠是全国人民给的。”
截至10日晚,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以及驰援武汉的各地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医院累计收治病人1500余人,部分病患已顺利出院。金银潭医院共有9名医护人员院内感染,一些已出院,没有重症案例。这同张定宇早期的敏锐、雷厉风行的举措不无关系。
2月4日凌晨1点,张定宇到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查看这里的筹备状况。在网友上传的视频中,他一路蹒跚跛行,留给人们一个急匆匆的背影。
张小娟先进事迹感悟篇八
12月2日,朱有勇荣获“时代楷模”称号。多年来,他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技术,已在全国10省区市推广6000多万亩,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科研一等奖;他研发的“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技术,已在国内外应用于3亿多亩旱地作物。这两项技术都可以减少60%的农药使用,并能增产20%~30%。
这是坚守初心的科研示范。
30多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不断创新突破,从利用物种多样性创建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体系,到如今把生境多样性研究应用在三七、冬季马铃薯、早熟葡萄、冬早蔬菜、柠檬等特色产业,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让农民得到实惠。
有人说,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而朱有勇总是难以割舍对土地的感情与牵挂。正如他所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减农药控病害
遗传多样性研究世界难题
追溯世界农业历史,依赖化学农药控制作物病害不足百年。然而在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生产中,农民靠什么控制病虫害?这是朱有勇的研究生导师段永嘉先生留下的“一道不会回答的考题”。为了解答这道题,朱有勇开始了数十年的科学探索之路。
作物品种单一化大面积种植易造成病虫害爆发流行,是世界农业生产的重大难题。如何既减少农药用量又控制病虫害?这个命题难倒了全球的农科专家。
人类的智慧往往从“问号”开始。如果换一种思路,在栽培上实现品种多样性,是否会简单一些?朱有勇在思考、在探索。
上世纪80年代,云南很多地方的水稻稻瘟病很严重。一次,正为稻瘟病防控之法苦苦思索的朱有勇出差路过石屏县,路边田野里一个奇异的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现,有些稻田出现了稻瘟病,而另一些间栽了高矮不同两种水稻的田里患病现象很轻微。“难道稻瘟病的发病率与水稻间栽有关?带着疑问,朱有勇展开了近千次的试验研究。
然而,想要走通这条途径需要回答3个问题,一是能否控制病害?二是控制病害机理是什么?三是能否推广应用?
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攻克病虫害的“细节”慢慢勾勒出来,效果越来越明显了。经过30多年的研究,朱有勇和他的团队逐渐掌握了作物多样性是如何控制病害的科学原理。
20__年,朱有勇的研究成果以“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在《自然》杂志发表。如今,这项成果已大面积推广到了滇、黔、川、湘、赣等省份,及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天拉长、地拉宽、站好队、换好位。”为了能把这些复杂的机理简单化,让老百姓易懂,朱有勇把作物多样性抗病害的机理,编成了十二字简单的顺口溜。“其实就是改变播种节令,打破传统的农业结构;以前都是散种,现在排好队,科学地排列行距和株距;今年这里种这样,明年就种另外一样,利用植物间的相克相生减少病害,达到优质高产。”朱有勇笑着说。
推广间作套种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引起作物病害发生的寄主品种、病菌和气象因子“三要素”入手,朱有勇摸清了控病的主要机理,并且在几万亩面积的田地也试验成功了。但能否推广到更大面积的田里,更大的范围?为此,他带领团队在传统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品种搭配、空间配置和时间优化的技术创新,发明了马铃薯间套玉米、玉米间套辣椒、烟套粮(豆)等一系列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新技术。
把成果奉献给大地,造福云岭千万农户,是朱有勇的心愿。20__年,朱有勇将生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技术推广应用到昭通,为昭通市粮食生产开创了新的时代。种植玉米、马铃薯、蔬菜、蚕桑、烤烟等各类作物,试验示范马铃薯间套玉米、水稻多样性间栽、烟套豆类等多种间套种模式……间套种技术在昭通陆续推广开来。“我每次到昭通,都能感受到那里泥土的芳香,物种的呼吸,大地的律动,人民的欢笑。”朱有勇常常对他的团队成员这样说。
“每次来,他总是第一个下到地里,先是仔细查看作物长势及病虫害情况,然后再用铲子撬开土壤,看看土壤土质、肥力、墒情及农作物根系发育情况。”鲁甸县农技中心粮作站站长胡兴祥说道。“昭通是云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朱有勇作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新技术示范推广的主战场。”昭通市农业局副局长赵高慧介绍,在昭通推广新技术3年中,朱有勇教授团队近20__人次到昭通市开展生物多样性控病增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
自20__年以来,这一被国内外专家鉴定为处于国际同类研究前沿的技术成果,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市)累计应用面积3亿多亩,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小斑病、玉米螟、魔芋软腐病等主要病虫害33.7%至62.1%,减少农药用量51.6%,促进粮食增产270余亿千克,农民增收300余亿元,为全球应用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安全提供了成功范例,并被列为我省重大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注入科研成果
促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眼下是今年冬季马铃薯种植的时节,连日来,在石屏县、建水县10万亩冬季马铃薯地里,村民们正忙碌着种下种薯,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地推进着。
“冬春季节,北京各地餐桌上的洋芋丝,5盘中有4盘是云南产的。”提起冬季马铃薯,朱有勇很自豪。“每年春节过后至5月中旬,国内市场都没有马铃薯鲜薯,云南发展冬季马铃薯可填补市场空白,提高产品效益。”朱有勇说,利用云南“冬无严寒”的特殊气候条件,避开降雨导致的病害多发期,种植冬季马铃薯。从20__年开始,朱有勇带领团队在云南种植冬季马铃薯,并迅速推广了1000多万亩。由于气候条件要求严格,可种植产地较少,因此冬季马铃薯鲜薯的价格是正季价格的5倍左右。种植冬季马铃薯逐渐发展成为山区农民的一大致富产业。
无独有偶。10月9日,在朱有勇的院士扶贫点,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大塘子村举行了林下有机三七竞卖。当天,闻讯赶来的商家现场激烈竞拍,最终以高价拍走刚挖出土的有机鲜三七。
“三七种植有个难题,就是种完一茬后,十几年都不能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种植三七,农业上称这种现象为‘连作障碍’。”朱有勇说,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不停地探索解决“连作障碍”的方法,但收效甚微。他表示,大肥、大水的高产栽培才是导致“连作障碍”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改变生产方式。朱有勇带领团队模仿三七生长最适合的温度、光照条件以及水肥的需求条件,形成了一套克服连作障碍的人工仿生技术,20__年以来已在石林、寻甸、文山、澜沧等地示范应用,较好地解决了中药材种植中连作障碍难题。
近年来,朱有勇结合云南多样化的气候地理特点,将生境多样性研究成果“注入”特色农业中,葡萄“打伞”的避雨栽培技术,解决了我省葡萄成熟时节与雨季重叠导致减产的关键难题;他带领团队在香格里拉干冷河谷区建立葡萄优质高产化标准种植示范基地,推动打造世界级高端优质葡萄酒产业;带领团队实现红河谷柠檬黄龙病的生态防控……一步一个脚印地穿行在田野间,一滴滴汗水撒在农作物上,一份份实惠送到农民手中,朱有勇正用实际行动将一篇篇论文实实在在地写在云岭大地。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朱有勇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