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道德经的感悟和心得体会(五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道德经的感悟和心得体会篇一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道德经的感悟和心得体会篇二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欲如玉,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道德经的感悟和心得体会篇三
己丑岁上半年,我在渭水校区给全校本科生开设了一门公选课《论语》与《道德经》。倒不是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启发了我,因为在杨院士要求博士生在答辩前必须背会《论语》与《道德经》两本书这句话说之前的一九九四年,我就力主在大学生中加强传统国学的养成教育。为此,我曾经与当时的西安公路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的同仁一起搞了一部电视政论片,题目就叫《归去来兮,中国心!》。在一九九四年的暑假,我们拿着这个片子去内蒙古的呼和浩特交通学校参加由交通部组织的全国第四届交通部部属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成果交流会,在会上,我们送的片子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并被评为一等奖。
后来发来会议记要,要求在交通部部署所有高校推广交流这个成果。起码从那时起,我就自觉地强化了对大学生的传统国学精粹的教育力度。在新世纪长安大学组建成立后,我们成为教育部直接管辖的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我把原来的想法凝练成了一门课,就叫《论语》与《道德经》。这样算起来到今年20xx年是第八次给学生讲这门课了。但由于国学水深得很,每一次讲授我都不敢马虎。今年上半年授课任务不是很重,于是又充实了原讲稿中的内容。上周这门课算结束了,也引来了学生的高度肯定,现就把建工学院28010809班同学张旭升对我这门课的评价缀与文后,望各位看官点评为盼!(以下全部是张旭升同学的文字)
虽然所学选修课是《论语》与《道德经》,但我还是觉得《论语》对我感受较深。其一是,可能是学生与年龄的问题吧,《道德经》对我来说有些深奥,就从《论语》而言也是不好理解,但在老师的讲解下,我也有一些肤浅的认识;其二是,课程安排《道德经》的时间太短了,这样一门高深的学问,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要理解实非易事,所以我就仅仅谈谈对《论语》的感受。
既然是选修课漫谈,我就先从为什么选这门课开始。为什么要选这门课呢?总是听人说四书五经,但从来没有认真读过,更重要的原因是古文学得不好,句子都翻译不过来怎能学好呢?经常讲“半部《论语》治天下”,而论语开首篇《学而》中的名言更是耳熟能详,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想想这些句子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和家喻户晓。在古代科举考试中,《论语》就像今天的英语一样,不过四级不发毕业证。搞得人心惶惶本末倒置,学英语就为了过四级?我可不想如此,为什么放着中华民族的精华不学,而为那一张证书荒废一切?我相信《论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生存文化的底蕴,是我们赖以立身的基础,是几千年文化和文明的结晶!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我选择了《论语》。我喜欢这门课,所以我每次必到,从不缺堂;我喜欢这门课,所以我不断地有所收获和提升!我不仅喜欢这门课,我更喜欢讲这门课的岐嶷斋人戴老师。我可以引出很多实例来说明我为什么喜欢戴老师,因为更重要的是我能从中有所收获。
第一,戴老师真的很有才,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很少见,最起码在我周围从来没有见过。有的只是从书本上知道的那些诗人,伟人或者圣人。在三月二十一日星期六那节课上,即“弘道篇”中,戴老师提到赠友人杨宇立的一首藏头诗,即“杨直志凌云,宇光泽万品,立达贵普同,乔灌草共馨!”短短二十个字,真是巧妙而有寓意深刻。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升华主旨,即人们不要造成“大树底下寸草不生”的非和谐性局面。这是在暗示右派们要注意了,不要只管自个儿发达而脱离草根,大树的树叶活在人生之树的“响亮处”,但不要忘了树根的功劳。就像一个人的上半身离不开下半身是一个道理。当老师说到这是他三十秒时间内作出来时,我很是惊讶,甚至有些不相信,但当有一次下课时,我让老师写下自己的博客名时,旁边的同学拿着一本崭新的《道德经》让老师签名,老师不假思索,不到三十秒就搞定。从此我不再怀疑,并为自己的无知深感羞愧。
第二,戴老师爱憎分明。高尚就赞扬,低贱就扁压;君子就追求,小人就不耻。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在《弘道篇》那一讲中,批评芙蓉姐姐和范跑跑是骚货和贱货;而对于那些高尚的伟人和圣人君子毫不含糊的给予赞扬!因为连战先生清明公祭车队当道,造成了普通民众出行的不方便,就写文章讽刺挖苦;因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写出文稿《居安思危正解》予以褒扬;因为5.12汶川大地震,就写出了中国最长的抒情诗,深刻感人,催人泪下,又给人以希望并激励人奋进!在爱憎分明的道德原则方面,戴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泾渭分明!
第三,戴老师知行合一,诚实正直。王阳明说,“知而不行,是为不知。”我就是这样一个人。知而不行。而戴老师就很诚实,喜欢仕途尽情表达;喜欢雨水就雨中漫步;喜欢从政而又不与人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20xx年西安市大雁塔区人民代表选举时,戴老师因为在学生中的威望而高票胜出,成为区人民代表候选人,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当选,但戴老师却真正践行了《学而》篇里的教导,作到了“人不知而不愠”。这种知行合一,诚实正直不就是《论语》里的活的知识吗!试问当今之世,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试问当今的大学生又有几个人能够理解到,真可谓“不解风情,谁知其中味!”
前面就是我对戴老师的评价。我因为喜欢戴老师,所以就喜欢上了《论语》,古人说的“爱屋及乌”就是这个理吧?下面我想说说《论语》一书的核心理念“中庸之道”中的十六字要诀。这是十六个字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永执厥中”。老师要是不讲,真是一头雾水!其实,我听了这么久了,做了许多笔记,而且每一堂课我都有许多思想上的启发,我的笔记本上记得满满的,许多灵感全部写出来真的很多,不过我觉得十六字要诀,不仅是《论语》的核心,而且对我也影响极深。
首先,做人要有公平正义原则,要有毛泽东所说的沧桑正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其次,我们要有真本事,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技能,在能力本位的现当代,就一定要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基础上,要有“游于艺”的真本领。第三,要永执厥中。我的认识是,中庸就是要在矛盾冲突中寻求平衡点,科学发展观中有一个基本方法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这也是我以前规劝一个朋友不要走极端说的。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处理自身所承载的各种关系,能够有效的化解矛盾,才能收到工作中的真正的高效益。
说到这里,我想重点说说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一般的理解是“学习之后要复习,才能保证学习的效果”,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因为这依然是一种应试教育下的认识。我认为,这里首先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学习的对象,学习在这里绝对不是仅仅为书本知识,而是实践和生活本身!而且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考个一百分,而要学以致用,学习说到底就是要明白,要真正理解和懂得。因为我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仅仅靠应试教育而兴旺发达的。几乎所有的国家的发展,都是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走上进步的。
从实际的观察中辨别事理,然后做出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不仅可以使一个国家走上创新之途,而且还能真正收获人生的幸福。这可以从孔子把女儿嫁给公冶长看出来。孔子在担任鲁国的大司寇期间,给自己的女儿物色了一个对象,就是被关在监牢里的犯人公冶长。按照世俗的眼光,好像不明智,但孔子绝对算是高明,因为他知道公冶长是一个冤案,所以就毫不犹豫地将女儿许配给了在他。孔子在这里并没有拿女儿的终身大事开玩笑。因为公冶长能为朋友坐牢,他以后不会照顾好自己的女儿吗?孔子不傻,因为公冶长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学到了知识,所以公冶长也是博学的。所以我认为,学了以后并不实行,就等于没有学。在这方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读了《论语》后一无所获?真正说来这些人可能就是为了装潢门面,并不是为了改造人生,所以我们要学学戴老师,学学孔子,学学,想想公冶长,静下心来学习,站起来行动。从此刻起,你将学以致用;从此以后,你将博学多闻;从此以后,你将功成名就,声名显赫!
道德经的感悟和心得体会篇四
今天偶然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后有感颇深,便与之分享!
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上善若水”之说。
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
水,乃生命之源,宇宙之本。人,水所为也,地球,亦水所为也,万物生长,皆赖于水。水有如此之功,然并不邀功,有如此之德,然不求回馈。水,恩泽万物而不事张扬,惠及众生而德行谦卑,总往低处流,总往底下钻。
水,不与万物争,不与人计较,你进,她退,你挤,她溢,能屈能伸,看开,大气,超脱,逍遥,故无诟病,少非议。
水,形易变而性难变。倒杯里而成杯之形状,倒碗里而成碗之形状,倒锅里而成锅之形状,外形虽成了别人的外形,品性仍然是自己的品性,放弃该放弃的,坚守该坚守的,外圆内方,灵活自如。
水,看似无力,实则有力,表面软弱,内心坚强。坚硬易折,柔软耐久。水滴石穿,绳锯木断,以柔克刚,以软胜硬。
低调,不争,适应,柔韧,水之大智慧,水之高品性。
何谓道,水即是。
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何谓道,水即是。
道德经的感悟和心得体会篇五
用智不及无知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圣人不为大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读道德经心得体会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