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课程教学反思幼儿园(八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课程教学反思幼儿园篇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要,尊重了孩子们的个别差异,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因此,它越来越被我们老师所重视,成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案例:
一天,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夹东西。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纸团、红枣和玻璃球,让孩子们用相同粗细的筷子尝试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相同高度的碗中。孩子们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都想来玩一玩。
这一天,小林最先来到了生活区,他一眼就看到玻璃球还没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夹玻璃球这个最高层次玩了起来。在班上,小林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他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夹不起来。我在边上看了他约有五六分钟,看他老是夹不起来,于是就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对小林说:“小林,你试试夹纸团好吗?”小林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不,我就是要玩珠子。”我又劝了他好一会,极力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没有效果,小林坚持要玩玻璃球。没办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夹,可是还是不行。小林的动作是对了,但手不灵活,用力的方法不对。就这样,我们夹了好一会儿,小林忽然抬头对我说:“杨老师,你给我一个调羹吧!调羹我会舀的。”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给不给他呢?如果给他调羹,就没有按要求进行活动,材料提供的目的达不到。而且,给了小林调羹,其他的孩子也会要,这可怎么办呢?回头又一想:现在小林的兴趣在玻璃珠上,因此,他不会去考虑换材料,可也与能老是让小林坐着呀?于是我从柜子里找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调羹,交给小林。小林拿到调羹就开始勺起来。一开始是一颗一颗地勺,接着就是两颗两颗地勺,在勺两颗的时候,他得意地抬头看着我说:“杨老师,你看!”
第二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小林选择了第一个层次——夹纸团,慢慢地夹者,他的动作比较准确,夹地很专心。
三、分析与反思: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给他调羹对不对?
一开始,当小林选择最高一个层次时,我们都看的出来,小林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夹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当我极力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时,小林还是在盯着他的玻璃球,这时,小林的注意力、兴趣点全被玻璃球吸引了。当小林夹来夹去还是不行时,他尝试了第一次地自我的调整,对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小林经过尝试已经了解到了自己还不会用筷子来夹玻璃球,这个要求自己达不到,但此时他很想玩玻璃球,怎么办呢?于是他
想到了自己会用调羹,就向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是他自己在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当时我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因为,我的心中的即时目标是固定的。在经过一阵挣扎后,我最终选择了尊重他,给了小林调羹,满足了他这时的需要。在随后的活动中,小林进行了第二次的自我调整,他尝试用小调羹一次舀两个玻璃球。并在第二天尝试了第一个层次的活动。到这时,我的问题解决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识到了几点:
一、目标应随孩子的需要灵活调整。
有时,我们往往太执着于自己的活动目标,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顺着孩子一些,也许会出现另一番天地。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的知识、行为的重新建构过程。小林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师提供的要求他并不能达到,怎么办呢?小林他通过自我的调整,征求老师的帮助,降低了要求,达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时,他也在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难度,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第二天,小林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进行活动。在这个案例中,正是因为后来我尊重了小林的已有发展水平、能力和经验学习方式,才使小林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兴趣的满足,使他第二天又进行了第二次尝试(第一层次),逐步得到提高。
二、方法应灵活多样。
在《指南》中说“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指南》,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当小林在开始活动时,我首先运用了观察的方法,看看小林是怎样进行尝试的,当发现他有困难时,我进行了指导、帮助。一开始,我从预定目标出发,想转移小林的兴趣,但这个困难实在是很大,于是我用了示范的方法进行帮助,但这个效果也不大,最后我支持了小林的要求,先让他用调羹来舀,从小林原有的能力上逐步进行提高,这样既保护了小林尝试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小林手的灵活控制能力,这样和乐而不为呢?
三、介入之前,要学会积极等待。
积极等待是指对消极等待而言,它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是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小林在我转移他的兴趣时,追随了我,那么可能小林的困难就不
存在了,他的兴趣将因着一次的活动而告终,值得庆幸的是小林始终坚持了自己的想法,而我也尊重并支持了小林的选择,这样才更好地让小林在自己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了自己的困难,产生了矛盾冲突,从而进行了自我调整,自己来想办法尝试解决。
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观察、分析的能力,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能力、特点,及时调整目标,进行支持、合作、引导,使每个孩子都得到满足和成功。
课程教学反思幼儿园篇二
一、班级中区域活动的情况:
因为教室的局限性,小班的区域活动多少会受到一些阻碍,比如:区域的摆放不能长时间固定、区域的占地面积较小、区域材料投放的局限等等。
但是,老师们还是根据现有的条件为孩子们创设了较好的区域环境,这学期,我们也可以从各个班级的区域中看到老师们的创设与理念的转变。
班级中的各个区角是孩子们最喜爱玩的地方,但是因为他们是小班的孩子,生活经验欠缺,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不能很好发挥它的正确作用,从而使孩子们乱玩,什么都学不到,或许还会染上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
二、本月区域活动的创设:
在活动中,我们是在观察孩子的同时,及时发现他们的困难在哪里,及时给予帮助解决。活动结束后要就本次区域活动做一个交流,相互了解孩子在其他区角的表现。
这次的区域我们根据孩子们在前几次各区域的活动情况,进行了删减和扩充。比如把建构区进行了扩充,把原来的娃娃家也纳入到了建构,为孩子们的建构成果提供了保留和展示的空间。另外把阅读区撤掉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就这样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和活动的需要我们重新进行的规划,今天是我们新区域的第一次展示,在孩子们的活动中我发现了重新布置之后不合理和欠缺的地方。
三、本月区域活动的重点:
(一)区域活动开展的优势:
● 活动目标明确
我们区域活动多样化、目标详细化。
五月份的常规目标是:1、引导幼儿利用手中的区域牌自主选择区域活动;2、活动中不随便更换自己选择的区角,逐步培养对活动的坚持性。通过这个月活动,目标基本达到。
五月份的活动目标是:1、角色扮演:逐步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学习模仿成人对自己的关爱;2、建构区:在搬运、取放、堆叠平衡积木的过程中,可帮助幼儿发展手眼协调能力,获得理解空间的关键经验;3、探索区:尝试用瓶盖蘸上颜料盖印,感知数量的一一对应。
● 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化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通过观察制定出幼儿可以理解能够遵守的区域活动规,多引导、多督促、多赞赏来让幼儿遵守规则和各种行为,逐步建立起班级区域活动的有序环境。
● 及时的评价
小班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也不能很好地表诉自己和其他人在区域中的表现。所以我们很注重区域活动后的评价。我们的评价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也能让幼儿养成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习惯。一个月下来,已经会有孩子评价同伴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了。
(二)区域中感到的困惑:
1、材料的投放:
区域活动我们都知道投放材料要多,要有层次性,幼儿有充分选择的余地。但是小班孩子缺乏自主性,动手能力和生活经验也比较缺乏,我们在材料的准备上也很有局限性。在操作时,材料投放过多,孩子就容易分心,而且会影响操作能力,所以在材料的选取、投入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握。
2、活动内容:
区域活动是体现幼儿自主性、表现幼儿个性的地方。但小班孩子动手能力薄弱,比如剪刀、油画、固体胶的使用等都需要老师一个一个教会。所以在操作活动时我们选择的内容比较单一,比如剪纸小组内大家一起剪纸,撕纸大家一起撕纸,这样虽然活动比较单一,但是这样我们觉得更有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表现,培养幼儿的常规。我们考虑在幼儿基本掌握操作工具使用方法后再开展分层活动、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三)区域中的不足之处:
1.对孩子的观察还是不够深入和细致,特别是针对个别孩子或针对某件事物的观察。
2.我们设置的区域活动还是比较处于老师主导的阶段,接下来要考虑怎样更好地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学习方法。通过区域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活跃。
3.要在幼儿兴趣点上不断生成和改进材料,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的材料,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使幼儿乐于活动。
课程教学反思幼儿园篇三
一、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区域活动这一活动形式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要,尊重了孩子们的个别差异,它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因此,它越来越被我们老师所重视,成了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案例:
一天,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增加了新的材料——夹东西。根据孩子们不同的能力,我们分别提供了纸团、红枣和玻璃球,让孩子们用相同粗细的筷子尝试从一个碗夹到另一个相同高度的碗中。孩子们对新的材料很感兴趣,都想来玩一玩。
这一天,小林最先来到了生活区,他一眼就看到玻璃球还没有人玩,于是就端出了夹玻璃球这个最高层次玩了起来。在班上,小林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弱,他试了好几次,怎么也夹不起来。我在边上看了他约有五六分钟,看他老是夹不起来,于是就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对小林说:“小林,你试试夹纸团好吗?”小林抬头看看我,摇摇头说:“不,我就是要玩珠子。”我又劝了他好一会,极力转移他的注意力,可是一直没有效果,小林坚持要玩玻璃球。没办法,我只能手把手地教他夹,可是还是不行。小林的动作是对了,但手不灵活,用力的方法不对。就这样,我们夹了好一会儿,小林忽然抬头对我说:“杨老师,你给我一个调羹吧!调羹我会舀的。”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心想:给不给他呢?如果给他调羹,就没有按要求进行活动,材料提供的目的达不到。而且,给了小林调羹,其他的孩子也会要,这可怎么办呢?回头又一想:现在小林的兴趣在玻璃珠上,因此,他不会去考虑换材料,可也与能老是让小林坐着呀?于是我从柜子里找出了一个很小很小的调羹,交给小林。小林拿到调羹就开始勺起来。一开始是一颗一颗地勺,接着就是两颗两颗地勺,在勺两颗的时候,他得意地抬头看着我说:“杨老师,你看!”
第二天,区域活动开始了,只见小林选择了第一个层次——夹纸团,慢慢地夹者,他的动作比较准确,夹地很专心。三、分析与反思:
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孩子们并不会按照他们自己的水平来选择适合他们活动的材料的,他们往往只是按自己对材料感兴趣的程度来选择。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材料,做到既不干预太多,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机会呢?
在这个案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给他调羹对不对?
一开始,当小林选择最高一个层次时,我们都看的出来,小林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不会夹玻璃球,他只是想玩玻璃球。当我极力地想转移他的注意力时,小林还是在盯着他的玻璃球,这时,小林的注意力、兴趣点全被玻璃球吸引了。当小林夹来夹去还是不行时,他尝试了第一次地自我的调整,对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小林经过尝试已经了解到了自己还不会用筷子来夹玻璃球,这个要求自己达不到,但此时他很想玩玻璃球,怎么办呢?于是他
想到了自己会用调羹,就向我提出要用调羹的要求。这时是他自己在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当时我的内心是十分矛盾的,因为,我的心中的即时目标是固定的。在经过一阵挣扎后,我最终选择了尊重他,给了小林调羹,满足了他这时的需要。在随后的活动中,小林进行了第二次的自我调整,他尝试用小调羹一次舀两个玻璃球。并在第二天尝试了第一个层次的活动。到这时,我的问题解决了。
通过这个案例,我认识到了几点:
一、目标应随孩子的需要灵活调整。
有时,我们往往太执着于自己的活动目标,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需要,顺着孩子一些,也许会出现另一番天地。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在同化和顺应的基础上的知识、行为的重新建构过程。小林要玩玻璃球,但按老师提供的要求他并不能达到,怎么办呢?小林他通过自我的调整,征求老师的帮助,降低了要求,达到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时,他也在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己舀的难度,这也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在第二天,小林自然而然的选择了适合自己能力的材料进行活动。
课程教学反思幼儿园篇四
一、教材分析
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每个幼儿都有美术创作的潜能。在幼儿的美术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在成人看到既可笑又可爱的形象。这些都是幼儿从自身经验出发,经过大胆想象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应当鼓励和指导幼儿以自己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形成有个人特色的艺术表象,并通过大胆想象、手、眼、脑协调的操作,表现自己的体验,也是感受和创造美的过程地。而美术活动“有趣的小乌龟” 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而且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大胆想象、好动手操作特点。为幼儿提供充分操作的机会,幼儿通过手、眼、脑的协调活动,用脑去想象、理解、创造,为他们提供了美的体验和自我展示的舞台。
二、评析
1、分组教学的运用
在分组过程中,老师分成3个小组,每一组的材料都是不一样的,这样分层了三个层次,难度也各不相同,让孩子自由选择,体现了孩子的主动性和自我需要以及情感支持。活动中老师尊重孩子的选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使孩子们积极地投入到活动设计中去。
2、材料的运用
在活动中教师能提供三种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能依靠材料特点,通过观察、摸索来调整怎样更好的操作、利用。如在用皱纸来做乌龟的背壳中,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有的把皱纸编成绳子,一圈一圈的绕上去,有的把皱纸按颜色一圈圈贴在乌龟壳上,还有的做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壳。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
3、活动的内容设计方面
每个环节都是精心准备与设计的。如第一环节的活动,教师出示制作好的“乌龟”让幼儿说说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第二环节,教师边讲解制作方法边完整示范一遍过程。并圆上添画乌龟的头和四肢。第三环节,幼儿自己制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让幼儿说说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最后,大家互相欣赏作品,也让幼儿有了集体完成作品的成功体验。这样有趣的自由探索活动是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的,也是适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的。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这也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在活动中,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三、反思
1、有趣的小乌龟不光体现在单个上的有趣,也可以将几只乌龟组合在一起进行创作,这样将会让幼儿的想象力更加扩展。
2、结束的讲评活动可以让幼儿来介绍本组的作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人翁意识,与前面的讨论活动也相互呼应了。
3、可以多多尝试一些好的活动形式,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教师也觉得很好玩的,真正的做到玩中学,从而来总结经验。
4、教师在活动中的指导较少,对新材料的介绍与操作要点讲解不够。
课程教学反思幼儿园篇五
周五的时候幼儿园组织年轻教师对金老师的半日活动进行观摩学习。通过半天时间的观察,发现对自己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有很多方面在今后自己组织半日活动时都能学习和借鉴。
金老师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老师。这个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外在,更体现在她的叫教学过程中语言、眼神以及肢体语言的运用上。从每一个细节都可以看出金老师的用心。
一:教学有计划:
金老师的整个半日活动紧紧有条,每一个环节之间都过度的非常自然、流畅。能够严格按照半日活动的流程安排和周几乎额的内容开展各项活动。可见金老师在之前做了很充足的准备,很用心。
二:创意亮点多:
一走进中六班的教室,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新奇又好玩的东西:教室的挂饰、主题墙的装饰、自然角的植物等。这次的观摩学习让我印象深刻的有花式点名(让幼儿说一样自己喜欢的水果来进行点名活动很新颖又好玩。)还是就是音乐课的发声练习(用老师和小朋友打招呼的方式进行发声练习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细节:
金老师是一个认真、细心的教师,特别关注孩子的生活状况,很多细节都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比如:吃完早餐让每个幼儿都去漱口,将保护牙齿的理念灌输在幼儿的平时生活中;及时关注幼儿的饮水情况,针对春天这个季节特征让幼儿多喝水;在开展户外活动之前提醒幼儿将外套脱掉等等。
四:教学活动开展的有生有色:
不管是教具准备方面还是教态实施以及教学过程中师幼互动方面,金老师都能收放自如。在进行“你觉得蜗牛的壳像什么”的环节中能很好的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引导幼儿自主发挥想象、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每一个幼儿都参与其中。
总体来说金老师的半日活动开展的很顺利,但是在几个小环节处理上可以更好:如多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时间、更好的运用教师的语言来提醒幼儿等。希望经过这次观摩活动的学习在以后自己开展半日活动时也能像金老师一样收放自如,和孩子们友好相处。
课程教学反思幼儿园篇六
最近一段时间,幼儿园举行了老教师领航课的同课异教活动,由此我有幸观看了戴卫兰老师和王秋芬老师的大班社会活动《我会交朋友》。两位老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所呈现的活动也有着各自的精彩。
一、活动的背景
三月是我们幼儿园的文明月,文明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具体到小朋友来说,就是教育他们语言和行为的文明。同时这一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也愿意自己结交新朋友。在结合主题月与年龄特点的基础上,社会活动《我会交朋友》就是由此产生的。生活中小朋友们更多的是和自己班级的朋友生活在一起,短时间内认识一个新朋友,那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挑战。所以两位老师的目标里都有1准确使用礼貌用语,用恰当的方法认识新朋友,2了解新朋友,体验与朋友共同合作的乐趣。在共同合作上两位老师又各自有侧重点不同,戴老师重在于让幼儿合作完成音乐游戏,而王老师则是通过共同制作“朋友卡”让幼儿互相了解。
二、活动的过程
两位老师在教学具的准备上都采用了记录表,别出心裁的是王老师根据大人的名片把记录表设计成红色的爱心,还帮他取了好听的名字叫“朋友卡”,更能引起小朋友的兴趣。
两节活动的教学过程都比较清晰,先了解,后记录,最后游戏。戴老师是由故事引入,王老师则是开门见山,让幼儿在了解、总结了交往的规则后自己尝试结交朋友,最后和朋友一起游戏,体验快乐。值得一提的是两位老师都突破了班级的界限,戴老师是选择了四个班级的孩子在一起开展活动,王老师则是在活动过程中让自己班级的幼儿到其他班级去结交新朋友。另外,王老师有创意的一点在于她先是让孩子和自己班级的好朋友两个拉手坐在一起,然后让两个人各自又去结交新的朋友。
三、活动的特色
在社会领域的教育中较多的是运用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幼儿来体验一种情感,但是这两节活动却没有,而是通过制作“朋友卡”,完成“记录表”来感知如何结交朋友。更加直观、具体,真正实现在活动中感知,在活动中更加深刻地体验。同时,在两节活动中体现了语言、社会、艺术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注重教学的整合性。语言,说说自己的朋友;艺术,制作“朋友卡”,和朋友完成“三人套圈”游戏,围着“朋友树”唱歌,最终实现社会性发展目标“体验朋友多的快乐”。
四、活动的遗憾
任何一次教学活动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没有遗憾的,这两节活动也是一样。在听戴老师的活动时,我就有疑惑,教师是否应该在朋友这个词前加上个“新”字,让孩子们更有新鲜感,更有兴趣。这个疑惑在王老师的活动里得到了释然,王老师提到了“结交新朋友”,而且是别的班级的新朋友,可以感觉出孩子们很兴奋,都想尝试一下。人们常用“点睛之笔”来形容某一样东西的重要。我觉得这两节活动缺少的“点睛之笔”就是一句话:文明的行为可以让我们结交到新朋友,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新朋友,这样我们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到最后,所有的人都变成了好朋友。
课程教学反思幼儿园篇七
为期一周的半日活动展示在每个教师的精心准备和认真组织下顺利结束了。本次展示活动中,每个班级的教师都根据主题内容进行了教室环境的创设、区域材料的丰富以及各个环节的渗透;每个教师都精心地准备了教学活动、区域活动以及户外活动。现主要针对大班年级组的整体区域情况作一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区角创设
目前每个班级都创设了7—8个区角,主要涉及语言区、益智区、数学区、探索区、美工区、表演区、操作区。每个班级根据自己班级的特色有了着重区域并加以深入。例如:大七班在美工区的基础上,开设了一个创意无极限的区角,主要让孩子们进行废旧材料的再加工,有光盘类、纸盒类、瓶罐类、毛线类等;大四班音乐游戏较为出色,因此在“大舞台” 里,孩子们载歌载舞,玩得不亦乐乎。
建议:
每个班级学习型区域偏多,社会角色体验较少。可适当调整一些区域成为具有一定社会交往性的区角,在社会性交往活动中同时发展专项能力。例如:在超市活动中学习排序、数的知识、加减的运算等相关知识;在设计院中进行粘贴、泥工、剪、撕、构建等多方面的技能。
关键词:区角材料
经过前阶段的学习与平行班观摩活动以后,每个班级都对自己班级的区域材料进行了重整与添置。目前每个班级中材料都较为充分,能够满足幼儿的操作需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教师们新添置的材料:
操作类:穿鞋带、串珠、绕毛线、七巧板、拼图、棋类、玩锁、点数、送牛奶、计算闯关、猜名字、拼成语(古诗)、找量词、词语开花、编织、找不同…
探索类:放大镜、万花筒、沉浮、音乐瓶、神奇的指纹、火箭、吸铁石、静电摩擦、溶解、月亮船、灯泡亮了、拆装玩具、吸水性探索…
建议:
1、 教师投放的材料关注幼儿学习性的材料居多,多为幼儿平面的操作练习,可在游戏性与趣味性上作思考。
2、 个别材料的投放存在可操作性问题,例如:物体吸水性探索过程中,教师投放的材料为硬海绵、a4纸、棉花(极少),这些材料的吸水性如何?是否可增加幼儿熟悉的大海绵、各类纸(餐巾纸、彩纸等),小毛巾等,并提供操作记录表,以便于更好的检验与经验分享。
3、关键词:组织情况
每个班级孩子都能根据意愿自由选择区域,并进区有序地选择材料进行操作,各班区域常规已经基本建立,区域活动组织流程规范。在区域活动之初,教师主要针对上次区角活动的问题、本次区域的重点以及材料作简单介绍;区域过程中,俩位教师分工明确,有重点区域的跟进式指导,也有全局的巡回指导;在活动结束后,均有总结以及作品介绍。
建议:
1、个别区角存在盲点,呈现任由幼儿自由发展的局面。例如:阅读区几位幼儿自由阅读,建筑角自由搭建等,没有预设的发展目标。阅读区可介绍看书要点并记录所看书面的要点、建筑区有本次搭建的主题与突破难点。
2、整体活动仍然存在较为吵闹的现象,需要长期坚持引导幼儿安静、有序、自主操作。
课程教学反思幼儿园篇八
生活环节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幼儿一日生活的养成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发展。由此可见,幼儿一日生活环节中的点滴小事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教委领导的组织下,我们一起观看了视频中幼儿园里幼儿的一日生活情景。看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平时我们给孩子的束缚太多,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也可以在有秩序的情况下变得如此丰富多彩,而不是一味的按部就班。
首先展现的是入园好时光。核心理念是要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来到幼儿园要有一定的安全感,能积极愉悦的参加入园活动。怎样才能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呢?就是在于老师们平时怎样和孩子进行沟通教育。视频中,幼儿来到幼儿园在老师的引领下观看图片,看图片里的小朋友是怎样叠衣服、叠口罩、叠围巾的。之后老师和孩子一边说儿歌一边叠衣服,孩子们从中找到了乐趣,而不是单纯的去叠衣服。细想我们平时是怎样做的,我们只是帮助孩子脱下衣服然后代替他们叠好,久而久之就有了依赖。我们的工作量增多,从而觉得工作枯燥、乏味。
趣味点名环节。幼儿每人扮演一种小动物,老师点幼儿的名字,点到的幼儿要说出自己是一种什么动物,然后模仿该动物的基本特征。这样既锻炼了幼儿的积极参与的表现能力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使得点名环节更生动有趣了。想想我们的点名,平时只是形式,毫无兴趣可言。
趣味盥洗。核心理念是懂得盥洗对身体健康的好处,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感受盥洗所带来的舒适和愉悦的心情。视频中的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唱着儿歌轻轻松松就把小手洗干净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在盥洗过程中就把卫生习惯慢慢养成了。在今后我们和幼儿盥洗时也要吸取别人的优点,争取把好的习惯引领到我们的孩子身上。
温馨用餐。在进餐过程中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喜欢吃多种食物,不挑食。
视频中的孩子在吃饭时会自己介绍今天的饭菜,说出它们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孩子们吃得很开心。看到这里想起我们的孩子在吃饭时的种.种,要想有好的改进不去反复的重复现状,就要在今后的一日生活中下足功夫,使之眼前一亮。
看了以上的几个案例,使我真正明白了一日常规并不是只用来约束和管教幼儿的。而是在活动中协助幼儿能更好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让幼儿能自由的投入、参与、尝试到日常常规中。活动时要挖掘孩子的亮点,注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每个孩子的事都不是小事,老师要耐心的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孩子的进步都要尽收眼底,给予他们肯定和鼓励。为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