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的评课稿(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统计的评课稿篇一
深层的内涵。
例2通过对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复式条形统计图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主题素材的改变看似简单,但这确是学生感兴趣的,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复式纵向统计图。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
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本课的设计从调查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数据,最后环节通过统计学本节课的表现结果,再一次参与统计,深切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及统计活动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以主题问题情境为中心,展开讨论,自主探究,允许灵活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中找相同点,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运用到实际中,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完整性、灵活性、多样性。
反思二: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
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它是在学生学习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纵向和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在探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画法时,往往要用去一节课的大半时间,当要组织学生评价、分析,针对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和推测问题时,却出现草草收场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法上作了新的改进和尝试。复式条形统计图
1、给学生创设有价值的探究、观察、想象素材。
选择怎样的素材更有利于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我没有采用课本例1的“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材料,而选择了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例,这些事例都是学生熟悉的背景材料,更容易调动学生探究、观察的积极性。因为本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去画统计图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解读统计图,要从统计图所反映的事件、数量,提出数学问题,并发挥想象作出合理的推测。在教学中我努力地去实现这一目标,留
给了学生更多的质疑、评价和想象的空间。
2、让学生感受到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的第一环节先向学生呈现复式统计表以及由此得出的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通过对比观察,感悟到复式统计表能直接比较出各项目男、女生的相差数,但不能直观形象地反映数量的变化;而单式条形统计图随能直观地看出男生或女生人数的变化状况,但不容易对同一项目的数量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要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3、不能让学生过多地停留在低思维的操作层面上。
为了节省画图时间,本课在教学手段上采取了“以摆代画”的方式,形象地突出了把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如何去合并的思考过程。这总方式大大节省了学生的操作时间,使学生集中精力在区别不同的合并方法上。由于纸条可以随意移动摆放,学生在合并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调整想法。在反馈时我注意呈现学生不同的合并方法,并及时引发学生比较评价,再通过电脑演示画法过程,使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到规范的
统计的评课稿篇二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能够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景。本课资料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经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本事。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此刻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齐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简便,高效的学习氛围。异常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教学时,我经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实践应用、总结特征、运用知识五块资料,
在激趣导入部分:经过今年奥运会的知识进行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来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复习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的制作过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和根据变化趋势预测下一届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量。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乐乐的体温统计表:让学生制作折线统计图,除了能读懂图外,还初步理解倾斜角度是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从而总结特点:
先经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比较,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不一样点来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清晰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最终,在运用环节,设计了三个练习资料:
一是找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并简单分析数量的变化(股票图、心电图)。
二是用江南车城两个销售员的的统计图来选择进修的名额,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三是比较两个资料,从而来选择哪一个资料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
说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我认为学生动手了,但小组合作,讨论得还不够。
统计的评课稿篇三
我说课的内容是《统计》。《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2~93的例题,第93~94页“想想做做”的第1、2题。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课的统计,以整理数据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继续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的方法记录打下基础。
教材在学生的生活中选择统计题材。例题是一些混杂在一起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学具,统计三种图形的学具各有多少个,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交流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选择一种最佳的统计方法,把数据填入统计表,再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安排,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在统计的全过程中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在统计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鼓励学生勇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合作,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哪种记录既清楚又方便。
这一课时,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1、 教师先通过多媒体播放蓝猫手拿小魔盒想考考小朋友的画面,引领学生进入情景。
2、 学生打开和小魔盒一样的学具盒,教师引领学生说说有什么形状,各有多少,用什么办法统计。
3、 学生小组合作,用商量好的办法统计每种形状的个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蓝猫入手,创设数学魔盒有些什么这样一个情境,既复习上学期学过的分类统计方法,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步,提出问题。
1、 继续用多媒体播放画面,蓝猫考眼力:蓝猫将各种各样的图形往储物箱放,让学生统计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2、 估计学生会用以前的分一分、数一数的方法来统计,但是蓝猫放进储物箱的图形看不见,学生用分一分、数一数的方法统计遇到困难,这时,我再放一遍画面,引导学生得出可以在纸上记录蓝猫放进去的图形。
创设问题情景,让教材静态画面动态化,统计内容随机化,旧知与新问题产生矛盾,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为下一步的关键环节作下铺垫。
第二步:解决问题。
1、让学生小组讨论在纸上怎样记才能做到又快又准确,商量确定办法,然后小组由一个人报名称,其他人用讨论好的方法在纸上记录。
2、展示各种不同的记录方法。估计学生可能出现教材第一、第二种记录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第二种比第一种记录方法清楚。
3、画“√”的记录方法如果学生想不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比较简单的符号来记录,除“√”外,还可启发学生用其他较简单的符号如“一”、“、”、“。”……来记录。
4、 引导学生比较三种不同的记录方法,得出第二种记录方法很清楚,第
三种记录方法不但清楚而且方便。
5、教师指导学生将统计的结果填入表格中,鼓励学生说说从表格中知道了什么。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不但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在实践中体会比较简单的记录方法,并启发引导学生用其他一些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第三步,练习统计。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小组中小朋友的铅笔、橡皮、直尺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提出多种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第一层:
1、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森林里小动物们开运动会的场景
2、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用画“√”的方法统计小猴子、小兔子、小熊各有几只?并把整理的结果填在表格里,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
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从“考眼力”到“动物赛跑”将故事情节贯穿,让学生在富有童趣的活动中发现、认识新知,探索新知,应用新知。
第二层:
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记录方法进行统计记录一星期数学课、语文课、自己最喜欢的课各有几节,这一设计,起到了进一步深化巩固和发展新知的作用。
第三层:
小组活动:一同学抛正方体,其余同学统计规定次数内各种颜色的面朝上的次数。
把讲台变成舞台,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统计正方体各种颜色的面朝上次数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发展认识使数学归于生活实际。
本堂课的三个环节的教学就介绍完了,纵观全课,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使课堂做到活动化、自主化,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获取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统计的评课稿篇四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可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第74-75页的例题,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题。第二课时完成练习十三的第2-6题。
本单元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也曾学习过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描述数据的一些方法,增强数据处理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社会里,数据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复式统计图里一般同时表达两组数据,它们有共同的主题,各反映一个内容,分别画成两条折线,便于人们根据折线的形态以及两条折线的位置关系,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获得需要的信息。例题和习题选择宽广的题材,让学生充分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它的应用价值。
1、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例题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青岛、昆明两个城市xxxx年各月的降水量,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需要把两幅统计图中相对应的数据进行比较,逐月计算两个城市降水量的相差数,才能找到答案。在学生感觉这种方法非常麻烦的时候,教材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通过三个问题,逐步教学复式统计图的知识。
2、重视发展统计观念。
练习十三配合例题,看重进行三个方面的练习。
(1)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第1题和第6题都是画图练习,要根据统计表里的数据,在图上描点、连线。在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进行过这样的练习。
(2)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比较和判断。统计活动不能停留在数据的获得和呈现上,其价值更体现在对数据的利用上。第2、3题为此而设计。
(3)联系课外活动应用统计知识,培养统计观念。小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初步的,表现为对统计活动有兴趣,能应用习得的统计知识开展统计活动,能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简单现象。第4、5题为此而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能运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会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
教学过程: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如果把这两张统计图合并成一张,那是怎样的呢?
2、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说说从图中你又能知道什么?重点引导学生对两个城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说说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我们还学过什么统计图呢?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过折线统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1、分别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第一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根据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知道些什么?
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xxxx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
引导:以前我们曾经学习过复式条形统计图,那么这两幅统计图是不是也能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板书)
3.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xxxx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分别看图,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二)、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统计的评课稿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型是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课题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认识折线统计图》。
本课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中对统计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这是我将采用的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以下4个环节: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的引入素材单一,以书本引例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了有关东营市小型汽车拥有量的数据,将它作为导入素材,不仅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身边,还能增加学生对东营市发展变化的了解,调动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统计图表,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学生的完成的情况,这又是在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将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给大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激励他下面的学习。
有数据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死板”,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使学生丧失了83%的知识来源,因此,在这里我将“不动”的折线统计图,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它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视觉的直观性、形象性,突出折线统计图的构成——点线及连线的起伏,为难点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对比教学,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是小组讨论的结果,由组长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给大家,并给予解说,利用实物投影仪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学生展现自我和小组智慧的机会;从学生的讨论总结内容看,基本上找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见,课件演示的作用明显。
在这里更加突出了多媒体的强大作用,我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搜集相关的知识信息,制成课件,当学生举例时,一一呈现出来,更加形象具体,让学生看到实实在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运用新知部分,我利用网络搜集到了5项关于东营市的环境及基础建设方面的数据,制成了折线统计图,融入到课件中,利用贴近自己生活的、丰富的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利用各种不同的统计图资料,有针对性的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多方面、不同角度的训练突破第二难点。发挥多媒体环境下内容丰富、容量大的特点。
如第一题主要练习折线的起伏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
第二题通过气温的整体变化趋势的分析预计将来气温的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合理推测能力,并结合下面三道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
总之,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知识的呈现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具体化,更加易于接受、理解;丰富的内容、高容量的练习更能让学生迅速的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实物投影仪的应用,更为师生、生生的交流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交流和展示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动”、板书的“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数学知识的内容体现在学生面前。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统计的评课稿篇六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六年级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并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
2、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根据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对于统计图,在生活中我们运用——最主要是看统计图,如何准确分析统计图应该是新课程对统计图的定位,因为生活中处处是统计图:股票、每年政府总结的报告汇总——历年来各方面的经济增长。因此,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如何看统计图——基本的最多、最少,及折线统计图特有的变化等。而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根据统计图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渗透分析、推理的知识。
为达到这些目标,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本课分成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实践应用——全班总结——知识拓展五块内容,
在创设情境部分:通过展示越洋工艺品厂工艺品销量情况的条形统计图来与折线统计图来复习并比较,得出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出现了“不计算,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个月销量增长最快”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相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知识
而不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能准确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演示真正来感受到线的变化而反映的数据的变化。
最后,再通过两图的比较,使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相同,不同的是折线统计图是描点连线,而条形统计图是画直条。从而使学生掌握制图的方法。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两块内容,第一块内容:让学生用课前收集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而第二块对知识又进行了提升,除了能读懂图外,还要求学生能进行分析和一些合理的推测。
在总结环节,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小结,怎样看一幅折线统计图,从折结统计图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最后,在拓展环节,通过不同商品销售量统计图的展示,促进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用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用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能意识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优缺点。
学习素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本课中的四个素材:身高统计图、气温统计图、体温变化图及商商店品销售情况统计,这些素材要多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使他们在其中学习、生长、发展和创造等。
本课出示了条形和折线两个统计图,通过比较,学生认识了横轴、纵横等一些基础知识,我提出一个问题:直接看出增长最快,让学生注意点转移到折线图的特点上,学生通过活动、交流,经历了“从计算到直观判断”的过程,学生原来要想知道“哪年到哪年增长最快”,需要计算才知道,而现在只需要看哪段折线最“陡”,就可以知道“哪年到哪年增长最快”,学生通过探索(观察与对比)获得了一个在直观层面上的判断,于是他们就认识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统计的评课稿篇七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扇形统计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扇形统计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历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认识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这一节课是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上的深化。本节内容和以后经历数据统计的过程,认识复式统计图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在小学阶段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现代公共媒体已经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能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会看图表、会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并进行必要的推断。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能力目标: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来源与生活。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多媒体课件、学生用计算器。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本节课我致力与做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引入新知——探索交流,获取新知——拓展延伸三个环节获取新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代社会更需要会学习的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由现实生活的饮食引入:课前和学生进行谈话,说说你家里一天主要吃些什么,并对学生进行健康饮食的教育,让学生知道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
2、课件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并让学生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学生独立制作条形统计图,后展示,学生评价。
3、引入新知。
让学生观察表格数据,要求算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后让学生思考: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由此引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扇形统计图。
(这一环节由生活中最平常
的饮食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通过引入新知,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认识扇形统计图。
课件呈现扇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你看到的扇形统计图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扇形统计图有个初步的了解)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后与同学交流,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再加以概括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并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对比。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并且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即时练习。
在学生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后,课件呈现课后的“说一说”。让学生读一读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这一环节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课后的“试一试”。
(1)一年级与五年级学生作息时间的分配有哪些不同?
(2)根据统计图用计算器算出他们每天上课、自习、校内外活动、三餐及洗漱、睡眠的时间。
2、课件呈现本班同学某次测验的分数段,让学生说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再次体会数学与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评价:
说说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你认为这节课哪位同学表现最好
统计的评课稿篇八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75—78页。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整理的方法,学会绘制和分析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学生前面学习的统计知识的一个延续和发展,也是后面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非常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系统,培养统计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充分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使学生与老师一起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教学难点:横轴位置的确定与纵轴单位长度的划分。
重点:是复式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读图能力。
难点:是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运用旧知迁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讨论学习法等。另外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各种统计图。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20xx年中国申请20xx年的世界博览会的视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12月3日是什么日子吗?你知道当时各个城市的得票数吗?学生课前已经搜集好。
2、为了便于分析,整理出的数据,我们可以制成统计表,出示统计表,还可以制成什么?学生经过前一天的预习,能说出还可以制成统计图。
3、你知道有哪些统计图吗?把你搜集到的统计图给我们展示一下,师也出示各种统计图,并就其中的一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你能看懂这张统计图上表示的数量各是多少吗?或者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到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的。此题可以用实物投影出示。
4、条形统计图怎样画呢?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研究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先出示方块图。但是方块图比较麻烦和零碎,所以可以直接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制成条形统计图。出示改编后的例题。
2、生先自学p75的制作步骤。
3、师引导生汇报,师板演,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分别叫横轴与纵轴,分别表示人与得票数,要画在一张图纸的左
下方,但下面和左面都要留有一定的空间;②在横轴上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因为有五个城市,所以要把横轴平均分成10份,一般情况下,直条的宽度和间隔一样宽,在2、4、6、8、10等份下注明五个城市的名字;③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得票数,一格表示5票,最大的数量是36票,所以纵轴的长度至少要画8等份,并在纵轴的上面内侧标明单位:票;④根据数量的大小画出不同的直条,为了美观,直条中可以涂上颜色。并在直条的上方注明数据;⑤写出条形统计图的标题和制图日期。后两个步骤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教师发的图纸上画,图纸上已经画好了一根直条,留下两根让学生自己画。
4、统计图的分析
5、与统计表相比,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形象具体,一目了然,更便于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6、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先讨论,互相说,再看屏幕说。
三、练习强化
试一试
出示102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三轮得票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史着做一个条形统计图
想想做做
1、出示77页第1题问学生从中获得了那些信息?
2、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3、第3题横向条形统计图学生有可能会把数据写错,所以我要在这里提醒他们。
课后拓展
分小组选择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家庭用水、用电,全校各年级人数,等,实践调查,制成条形统计图。
四、全课小结
统计的评课稿篇九
一年级下册第92-94页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简单的符号进行记录的统计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线索。本节课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新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是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引导学生产生教材上已有的和教材没有的多种统计方法,并在研究和“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与比较。
三、活动体验,运用知识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和认识。教师还设计了“统计小组同学的铅笔”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实践和游戏活动中,运用和巩固知识、发展和深化知识,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1、“今天有一些小动物想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大家看都有什么?”(黑板上杂乱地贴出动物头像)
“怎样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各有多少个?”(指名说)
“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分一分、排一排?”
“现在你能告诉大家,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分一分、数一数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统计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复习分类统计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小动物头像的场景中进入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收集整理数据
(1)每组小朋友的桌子上都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看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
现在小朋友想知道什么呢?
(2)大家想知道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怎样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几个?
可以用分一分、数一数的统计方法,能不能用其他方法统计出它们的个数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听老师讲一下游戏的要求:小组长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图形,说出图形的名称,其他小朋友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上,组长再拿一个,你再记一个,一直把盒子里的图形拿完为止。
这一环节的设计,教者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用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并启发学生用其他一些比较简单的符号记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2、分组活动
3、小组汇报
4、引导学生比较记录的方法,得出哪种方法更清楚,更简便。
“通过刚才的比较,现在你喜欢哪种方法?”
“哪位小朋友能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既然大家都喜欢这种方法,如果让你再来记一次,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
5、填写统计表
“看着这张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
1、用先记录的方法,统计一下小组中小朋友的文具。用喜欢的方法把每个人的文具数记录在表格里,再整理全组的文具数量。
填表,汇报方法
2、观察统计结果,哪种文具用得多?哪种文具用得少?
如果我是文具店经理,你们想对我说什么?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让学生充当生活的角色,统计小组里的学习用品,寓知于乐,激发兴趣,发展认识,使数学归于生活实际。
“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选一项内容进行统计。
评价是《数学课程标准》极为重视的一个方面,评价态度与情感的有机渗透,评价与统计的巧妙结合,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统计的评课稿篇十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七册第七单元《简单的统计(一)》
统计与概率是课改后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使学生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等。对于统计的评价重点放在考查学生能否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应用统计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具有统计观念。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一年级教材已经初步介绍了这部分知识,而现在读四年级的学生,以前并没有直接学到关于统计的内容,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又很少经历,留意这类知识,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更为了体现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本节课教学目标着重设计了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目的是不仅让儿童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放眼未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知识目标:使学生体验、经历、了解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思想。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作用,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1、为了达到以上教育教学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适当改动,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变直接呈现原始数据为收集、记录原始数据使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过程。在这一步通过学生为教师帮忙,想办法,体现了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最后只所以采取用调查记录的方法是为了让学生从原始数据表中学会分类整理的方法。
2、变教材的“正”字法为学生的多种方法分类整理数据。分类整理这一部分教材主要介绍了“正”法,此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数据整理方法,但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现自我个性的机会,提供创造思维的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找方法、创路子。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并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渗透了灵活选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变教材的直接呈现统计表,为部分呈现法让学生在分析思考中完成表格,加深学生的印象。
变固定型练习为运用型练习。教学完新课以后,我设计的一道选择景点的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实际地收集整理数据,并填写统计表,让学生经历整个的统计过程,对新知进行巩固。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还可以统计什么?统计结果可以帮我们了解哪些情况,解决什么问题?让学生产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体现了课标中“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这一思想。
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课标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本着这一思想,我在课程内容设计时,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选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为题材。从新授(选最喜欢的节目)到练习(统计去各个景点的人数)到课后的统计及对课堂表现的调查统计,数学素材都贴近学生的心理,源于现实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数学可以服务生活。
二、在做数学中学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学生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创造。从而得到发展,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力争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孩子,让学生经历简单统计的整个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小组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确定统计策略。
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性。
我们经常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实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在关键处点拨、指导只起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少讲解,分析,多引导、激励,使课堂教学从“以教材、教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为中心。”教学中对学生合理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
统计的评课稿篇十一
《扇形统计图》这一内容选自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对扇形统计图进行有效的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1、本堂课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导探索”,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
2、“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创设情境、探究学习一直到应用巩固等环节,处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
3、运用尝试法。尝试的方法属于实践探究式教学,探究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学生说喜爱的运动项目现场进行统计制成条形统计图这一环节使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1. 观察条形统计图,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说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3. 从条形统计图中,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4. 生成扇形统计图(教师利用课件,直接由条形统计图生成扇形统计图。)说说2个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
5. 根据统计图上表示的情况,你对我班同学有哪些建议?
6.根据刚才的学习,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在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现场直观生成扇形统计图,使学生通过实际感受和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对比,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初步认识。同时说明了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1.牛奶中的数学问题
(1)观察:这个扇形统计图与例题的扇形统计图的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
(2)计算牛奶各种营养的含量。
(3)教育学生养成每天喝奶的好习惯。
这一环节使统计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数学应用能力。
2.智慧闯关
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欲望,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改理念。同时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请你欣赏: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计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3.课后作业:请你当统计员:统计家中每月的生活费支出情况,制成扇形统计图。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课后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目光引向现实的生活中,使课堂上的知识具有更深厚的意蕴。
统计的评课稿篇十二
课程标准强调《统计》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低年级要求: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从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方 法,选取教材例题的给我们很好地提供了一个如何去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的信息。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能正确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不会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画统计图,能利用统计图表中 。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到统计活动的必要性。培养 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2,情景在中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状语从句:方法的,经历统计的过程。
3、初步感知简单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能将统计结果填入表内,会在格子纸上 画简单的统计图,根据能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观察交流等方式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培养学 。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之情
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图和统计表,正确填写统计图表。
引导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能看懂图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 行简单分析,统计感受的意义状语从句:作用英文。
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将整堂课的设计分成“创设情景------收集、整理资料------操作实践------拓展深化”四个层次,我以教材为基础,本着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事实,力求从实际出发,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使学生乐学、激发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围绕教学目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时,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1,生活在数学中学学生让学习现实的数学的英文课程新要求的。所以“统计”这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 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引入,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次结合本校“播种习惯责任树,人人为树添果实”的活动,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 处处有数学。
2、在活动中学数学 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 使学生形成统计观念, 最有效的方法是让 其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所以我设计运用投票表决的活动,来确定最喜欢看的是哪部动画片,从中让学生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也就是经历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过程,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在经历“动态建构运动”之后,再让他们独立观察教材提供的静止的画面上采集信息、分析、整理数据,进行填写统计表、绘 制统计图,说说统计作用。
3、在问题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感受到,要解决老师提的问题必须调查统计,在调查统计后,学会思考,能根据数据回答和提出简单的问题,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 解,初步同时学生培养问题提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人人都得到发展 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理解和体验了统计的过程,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节课本。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 ,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 ,讨论交流等方式,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的学法。
学习方法分为以下三种:
1,自主学习法:学生让去亲生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 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 使学生经历学习 过程,成功获得的体验,是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
2,交流互补法:同学通过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 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利用生生对话,互相启发,碰撞出只会的火花,以交流促发 展。
3,练习促进法:有通过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八,教师小结,评价激励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本课设计让学生通过的学习,在内心感受到统计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和交往,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研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 能力和表达能力。利于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状语从句:合作能力。
统计的评课稿篇十三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三年级时学生接触事件发生有确定和不确定的区分。不确定的事件中分可能和不可能。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要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从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分到等可能,这是对随机思想的理解的一个大的飞跃,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定性到定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对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的理解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关系到对事件发生的随机性的理解。因此,教学时要通过大量丰富的例子和活动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丰富对等可能性的理解,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某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较易接受。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不断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充分试验、收集、分析,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感知。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的眼光来研究这些游戏的公平性时,他们当然会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在学中悟,一改传统数学课堂死板而呆滞的现象。
1、在讨论比赛规则、抛硬币、摸球游戏等活动中,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能对游戏规则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能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讨论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意识。
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可能性与公平性的判断。
1、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可能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以学生熟悉的游戏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直观感受到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逐步丰富对等可能性的体验,学会用概率的思维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事物。
3、成语连接、评语、街头骗子利用可能性行骗三个小片段,联系生活,进一步体会学习可能性的价值。
多媒体课件、硬币、小组调查表、色子等。出示一些实物图。
1、说反话游戏。
利用游戏引出公平的游戏规则。(出示一些反话)
2、观看足球比赛开始片段。(视屏足球赛开始片段)
引: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公平的游戏规则,哪一个最适合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国际比赛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抛硬币。
学生讨论:这种抛硬币的方式公平吗?为什么?
3、抛掷硬币实验。(出示硬币、实验记录表、科学家实验表)
(1)猜测。
师:既然认为是公平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小结:如果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就进一步说明了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先开球,是公平的。
(2)试验。
1、每人抛10次,并把结果记录下来。
2、试验完成后思考: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有什么关系。
(3)交流验证: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有这么多的发现,我们会发现有些小组正面朝上的次数不一定是总次数的一半,有些小组少一点,有些小组多一点,但是全班加起来正面朝上的次数就比较接近总次数的1/2。
师:其实历史上有很多数学家也做过这样的实验,我们来看一看他们实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出示统计数据)
通过做实验,你们认为抛硬币决定谁先开球公平吗?为什么?(学生小结)
1、三个同学准备下跳棋,他们想用三人比赛转盘决定谁先走。(红色占1/2,蓝色和黄色分别占1/4)。师生共同做玩游戏并交流,汇报游戏公平与否。
如果将这个转盘转到了100次,大家猜一猜转到蓝色的次数大约是多少次?
这是一个有失公平的转盘,先让学生来判断这样设计公平吗?其实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可能性大小与占的份数的多少有关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
2、公平游戏转盘的设计。
学生回答后,进行公平游戏转盘的设计。接着进行设计展示由学生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的作品,全体师生做评委,评选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活动的转盘)
3、6名同学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小强在一块长方体橡皮的各面分别写上1,2,3,4,5,6。每人选一个数,然后任意掷出橡皮,朝上的数是几,选取这个数的人就来当老鹰。你认为小强设计的方案公平吗?
虽然橡皮各部分的材料是均匀的,但它的6个面大小不等,一个面的面积越大,投掷后朝上的可能性也越大,所以,小强设计的这个方案不公平。(老鹰抓小鸡游戏图片及长方形数字橡皮)
1、词语连接。(连续滚动播放这些个成语)
说说平分秋色、万里挑一、十拿九稳、大海捞针的可能性是多少?
2、评语。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老师把三个词语送给大家太优秀了棒极了真出色,你得到每个词语的可能性是多少?
如果我用4个词语来评价大家太优秀了、棒极了、真出色、真了不起,你得到每个词语评价的可能性是多少?
在这四个词语中棒极了是老师最喜欢的,我想送给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每个人得到它的可能性是多少?
我想把这个词语送给班里穿红色上衣的同学,(请穿红色上衣的同学站起来),你得到它的可能性是多少?
3、看图说一说。(出示街头骗子的摸奖游戏图片)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这种游戏的不公平性,不去玩这种游戏。强调指出:凡摸奖活动,你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计算一下,就会发现:都是组织者得利,参与者受骗,所以严禁学生参与。
今天我们在游戏中知道了一件不确定的事件,它的可能性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例如:抛掷硬币,掷出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都是1/2;掷出一个正方体的骰子,每个面掷出的可能性都是1/6,等等。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数学上属于概率问题。概率问题起源于博弈,在现代的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天气预报、降水概率的预报,航天飞机的发射等等,都运用到了概率的知识。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自己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与此相关的资料,你会发现,概率的知识是非常有趣而奇妙。
统计的评课稿篇十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制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折线统计图》。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的统计知识在这一课后将再一次得到发展。而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
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的特点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
能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关键:
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组织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从生活实际出发,出示曲阜旅游图片,引出近几年来孔庙旅游的人数统计。激发学生兴趣,从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直接引入"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
1、学生自主整体观察,初步认识折线折线统计图。知道统计图的名称及折线统计图的构成。
2、在此基础上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可以通过点看出数据的多少,而通过折线的起伏则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在汇报时要让学生用手势描绘一下折线的起伏。初步体会倾斜角度决定了数量的增减幅度。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3、这时同时出示两种统计图让学生自主观察对比,思考两种统计图的异同,自由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老师适时总结通过观察对比认识到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归纳概况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下面就进入第三环节
三、知识应用:
1、利用病人体温变化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作用。
2、我国24到29届奥运会获得金牌统计。在这里我安排了一个我国奥运健儿得金牌升国旗的短视频,目的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片刻,并通过这个视频再一次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小小辨析师。通过辨别这样绘制统计图合适吗,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在于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而这个统计内容主要是统计各种文具的数量,所以不合适。从而让学生明白要根据统计的内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灵活运用知识。
一节课既要要大部分孩子吃饱,还要让一部分孩子吃好,因此我设计了第四部分
四、知识拓展:通过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统计知识的来历、发展,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节课是零散的知识拼凑在一起的,为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整体认识,最后我设计了第五环节。
五、课堂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回顾,说说收获。达到梳理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洁明了,一目了然,充分体现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板书设计:
点 :数量的多少
线:数量的变化
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统计的评课稿篇十五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统计》),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先来说说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标准实验课程第(三)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为了便于学生掌握,为学生的学习新知作了精心的设计。内容的选择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统计喜欢的动物卡片、统计学生喜欢看的比赛,喜欢的玩具等等。本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学会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作好铺垫。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吐艳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我认为是(选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并且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标准的理念出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在学生填写统计表,画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具和学具上需要准备的
(多媒体课件,动物图片,练习纸等)。
“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是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着这一理念,我在教法和学法上是这样设想的:
首先说说教法的设想:本课时的学习是在学生一年级原有的基础之上来学习的,因此在教学时我将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数学建模和学习经验,选择和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法去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从而感受统计的意义,形成统计的观念。
再来说说学法的设想:《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新知的主要方法。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讨论、分析、研究,留给他们足够的动手实践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全情参与中不知不觉中学会新知,发展能力。
《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数学课堂生活化,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努力做到“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培养良好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特地设计了一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激趣,揭示课题。
课的开始,我创设了班级“迎新大联欢”的情景,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进行活动,准备了虎、狗、兔、乌龟动物图片贴于黑板之上,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在题卡上打“√”。教师提问,老师该如何准备这些头饰,你们有什么好的办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统计。这样设计,特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为新课的探究准备了第一手的材料,又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必要性!
2、合作探究,培养能力。
a、探究整格的涂法。
(1)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整理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然后汇报数据记录情况,教师提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各种统计的方法,可能会有正字法,“画△”等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并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1个单位,最多数量为10)中表示出每种头饰的数量,在答题纸卡上完成。教师提供的统计图只有10个格子,比如小兔有16个时,学生们肯定会有不少意见,认为在这个条形统计图上无法再继续,这是老师抓住机会,问“小兔有16个,画16个格子不够了怎么办”,小组内进行第一次的讨论,交流,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巡回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反馈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往上加格子;
②在旁边一栏中继续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多媒体上出示。
③当有学生想到把1格分成两小格,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的媒体展示,问问学生怎么一分为二就够了,1格表示几个,多请两个学生讲讲为什么一格表示两个单位之后,小兔的数量16能科学的表示。
对于以上反馈的三种方法,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思考,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再进行第二次的小组交流,然后统一看法:当数据较大时,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方法更合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可以用“表示一格3个、5个。。。。。。甚至更大的单位。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从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去,让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交流、倾听中深刻理解了统计意义和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3)在新的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上,学生把每种动物头饰的数量表示出来。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提问:如16个头饰为什么只涂8格?4个头饰在刚才的统计图上涂了4格,现在为什么只涂2格就可以了?等等这样看似简单而不经意的提问,其实能对学生理解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含义有很大的帮助。
接着请学生看着统计图,说说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采用同桌一问一答的形式分析这个统计图。
b、探究半格的涂法。
(1)创设“开联欢会老师去买冷饮”的情景,出示所买的各种冷饮的统计表,数据分别是:10、6、11、17,以及两个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每格表示1单位,每格表示2个单位的),让学生进行选择,统一意见,选第二种统计图比较合理。
(2)接下去是学生尝试这完成这个统计图,有困难的进行小组的第三次讨论:11该涂几格,怎么涂?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思维的时间,然后进行交流反馈,教师根据反馈在多媒体上进行讲解和示范,带给学生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师问:看了这个统计图,假如你是冷饮店的老板,你会怎样进货?说说理由。
象这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学生对这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很感兴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能真真切切的体会到统计知识的是实用性,比老师空洞的说教强得多!并且《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应注意在统计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乐于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及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在合作、推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3、巩固深化,课外延伸。
(1)教师创设“联欢会演节目”的情景,出示一个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下面没有内容),请学生观察说说缺了什么?然后给出提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将统计图补充完整。这使学生将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与分析统计图反方法的有机结合。
(2)设计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小组合作调查班级同学最爱看的图书种类,制成统计表,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学校图书室提出建议。
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是“有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反馈以及课堂的延伸。
4、总结全课,谈谈该受。
这一环节,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刚才学习时的表现,你有什么收获?
谈谈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感受或本组同学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这样,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愉快地交流活动中的感受和经验,交换意见与看法,学会评价自己,评价他人。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始终坚持“将课堂还给学生”,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