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大纲5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22年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大纲5篇一
一、冬虫夏草产业基本情况
(一)我省冬虫夏草产业基本情况
1、资源分布。冬虫夏草因对生长环境的特殊要求,只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即中国、不丹、印度 、尼泊尔四个国家。中国的冬虫夏草产区包括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占世界冬虫夏草采挖量的98%以上。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72万平方千米,草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6%,冬虫夏草在青海省全境均有不同储量,数量居全国之冠,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其中三江源地区的产量占全省的 80%以上,所产冬虫夏草也最为著名,虫体外观色泽黄亮、丰满肥大、菌座短小,有效物质成分较高,是青海产冬虫夏草的代表。独特的环境孕育了品质极佳、产量居高的冬虫夏草资源,其性温味甘,具有补肺益肾、清热化淤、强心降压等多种功效。虫草属繁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世界已经发现350多种,冬虫夏草是其中最为珍贵的一种。
据调查统计,青海省境内6州2市的33个县、181个乡镇、529个村均有冬虫夏草资源分布,总采挖量达 100吨左右,已成为产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主产区农牧民60%以上收入来自冬虫夏草。其中三江源地区的冬虫夏草产量最高,属于冬虫夏草主产区,约占青海总量的80%,居全省之首;海南、海北、黄南三州属于一般产区,约占全省总产量的15%;海西及海东和西宁属零星分布区,约占全省总产量的5%。
2、市场发育及开发应用。青海冬虫夏草市场发育与消费者对冬虫夏草独特价值的认可及价格一路攀升密不可分,随着国内外消费市场的拓展,青海冬虫夏草的加工消费市场迅速发展并不断走向壮大,培育了诸如青海三江源药业有限公司、XX市玉川虫草有限公司、青海省珠峰商贸有限公司、西宁雪利源营养食品有限公司、青海藏宝资源有限公司、青海富康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有限公司等集销售加工为一体的中小型企业,生产的产品有虫草酒、虫草胶囊、虫草含片、虫草口服液等系列产品。同时在虫草产业强有力发展势头的影响下,助推建成了青海新千虫草大世界、青海玖鹰冬虫夏草国际交易中心等一批专业交易市场,并孕育了成千上万家冬虫夏草专销店,遍及了省内各地及国内大中城市,青海冬虫夏草的知名度及其销售市场不断拓展走向完善,销售市场已拓展到马来西亚、新加坡东南亚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
3、采集管理。据数据显示,我省今年冬虫夏草采集量约为35—40吨,为2013年40%左右,下降幅度较大。由于统计口径不同,综合起来,今年实际的产量为去年的四至六成较为合理。青海冬虫夏草原采集管理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大了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建立,为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法律依据。青海政府及农牧厅先后下发多个文件,特别是2014年2月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冬虫夏草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意见》(青政办〔2014〕27号),对冬虫夏草采集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实施属地化管理,明确了当地政府的职责和任务;三是严格推行了采集制度和禁采限采制度。在每年采挖期前发布禁采限采令,限制人员及采挖工具,有效保护了冬虫夏草的生长环境。
4、冬虫夏草市场交易。国内市场:除西宁是国内最大的冬虫夏草交易市场和集散地外,成都、拉萨、北京、上海、广州、兰州、重庆、安徽省的亳州、河北省的安国等地冬虫夏草交易市场迅速成长,价格受产量及市场环境的影响有上扬趋势。青海西宁冬虫夏草市场上,规格为1800条每公斤的冬虫夏草价格平均在29万元(人民币,下同)左右,较上年同期下降2万元,降幅6.4%;规格为3000条每公斤的价格为17万元左右,较上年同期下降1万元,降幅5.6%;规格为4000条每公斤的则在14.4万元左右,较上年同期下降0.6万元,降幅4%。在省外的香港东方红药草、北京同仁堂、上海雷允上、杭州胡庆余等知名药材专卖企业价格倍涨,以北京同仁堂为例,上好的冬虫夏草价格每500克卖到30多万元。省内市场。我省冬虫夏草交易比较集中的市场有玉树结古镇牦牛广场市场、西宁勤奋巷市场、新千国际虫草大世界、星海黄XX市场。XX市大街小巷几乎都有冬虫夏草店,主要集中在七一路、北大街、南关街、黄河路等处。在冬虫夏草采挖季节,勤奋巷市场作为最活跃的交易市场之一,成为我省冬虫夏草交易的主要集散地。新千国际虫草大世界、勤奋巷市场以及各虫草专卖店是冬虫夏草销售的主要场所,年销售量呈增长态势。国外市场。冬虫夏草在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均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其中,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是我国冬虫夏草直接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根据康美中国中药材价格指数网9月发布的数据来看,冬虫夏草指数为1088.70,同比跌值为89.00,同比跌幅为7.56%。
冬虫夏草的价格变化直接影响着以此为原料的医药公司业绩。福瑞股份2013年年报披露,2013年该公司发生营业总成本5.0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 41.91%,主要原因则是主导药品的主要原材料冬虫夏草采购成本全年高位运行,加之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导致成本上升。今年上半年,由于冬虫夏草价格下降使得福瑞股份成本有所降低。福瑞股份2014年半年报显示,该公司发生营业总成本2.3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75%,主要原因是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导致成本总额上升。
(二)我省冬虫夏草研究状况及科研水平
1、我省在冬虫夏草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青海省就开始对本省的冬虫夏草分布区域、主要产区、一般产区和零星产区有了一定的掌握,特别是在冬虫夏草生长环境因子和生物学特性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对于冬虫夏草的产量预测有了初步的研究。近几年,青、藏、甘等省区采取“外禁内限”措施规范采挖行为,取得一定效果,但“包山行为”开始凸显出来。根据青海省牧科院冬虫夏草研究人员的调查,自2008年青海省海南州的河卡山被包给甘肃人采挖虫草开始,2011年这一行为蔓延到果洛州,2012年更延伸至玉树地区。受经济利益驱使,个别老板承包草山后,不控制采挖人数、管理无序,对植被破坏很大。2012年青海省冬虫夏草产量是近年产量最少的一年。主要原因除近年来随着冬虫夏草分布区的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日趋严重,虫源锐减,加之人为采集冬虫夏草过量和过早,影响了自然环境下寄主冬虫夏草蝙蝠蛾的生存和冬虫夏草菌孢子的生长发育,使得冬虫夏草菌孢子感染寄主幼虫的机率减少;再加上自然因素(如气候越来越暖、干旱等)的影响,致使我省冬虫夏草资源锐减、生境退化、分布区域萎缩以及物种濒危程度加剧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因为2012年初特别是4-6月份连续降水,造成地表温度过低,导致冬虫夏草子座无法正常生长,没有能力突破地表,从而形成采挖困难,在野外调查时发现,大多冬虫夏草被埋在土壤中,没有能力形成子实体,因此也无法完成冬虫夏草释放子囊孢子的有性阶段。
2、我省在冬虫夏草菌方面的研究。从1979年开始,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冬虫夏草研究室在冬虫夏草真菌分离、培养、保存、复壮等研究目前居全国先进行列,制定和发布了3项关于冬虫夏草真菌的技术规程。青海省因为地处产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资源优势,牧科院研究人员每年都可以到主区进行现场分菌,从而满足实验室内菌株的筛选,目前主要从工业发酵高性能和致病性强的两方面进行菌株的筛选和培养,以期为冬虫夏草真菌的工业化生产服务,同时也为人工培养冬虫夏草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目前已筛选获得相关重要真菌近百余株。
3、我省在冬虫夏草寄主昆虫方面的研究。从1995年执行青海省科技厅下达的“青海省冬虫夏草生态学及人工培养技术关键研究”项目开始,牧科院研究人员针对冬虫夏草的人工培养及野外生态学进行了专门研究。经过研究,已对青海省不同地区冬虫夏草寄主蝙蝠蛾进行了分类、鉴定,初步确定为8个种,完成了寄主昆虫的人工饲养全过程,形成了冬虫夏草寄主昆虫人工饲养技术研究规范,并在实验室内成功获得了全人工培养的冬虫夏草僵虫并长出了有子座的个体。制定和发布了2项关于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的人工培养的技术规程。
(三)周边省份冬虫夏草行业发展现状
1、XX区
西藏冬虫夏草品质优良,分布面广。XX区除XX区以外的六个地(市)、40个县均分布有冬虫夏草资源,其分布面积约6500万亩,资源蕴藏量约为65-70吨。一般认为XX区的冬虫夏草产量最多、质量最优,占整个西藏冬虫夏草市场的47%。2013年采集量达53吨。2014年西藏冬虫夏草总产量约46吨,比上年产量下降约 20-30%,价格也比上年有所下降。此项统计数字主要依据采集群众上报的数据和采集点上收购统计得出的结果。由于是采集群众所报数字有约20%的埋伏,一般情况下采集人不会把所采挖的冬虫夏草全部出售。对于销售情况,XX区尚未统计详细数字。
西藏全区的冬虫夏草销售主要以私人销售为主,从事经营虫草的商家主要集中在拉萨、那曲、林芝贡布江达等地,以土特产类同时兼营冬虫夏草的公司和药材行为主,专营冬虫夏草的较少,在XX市专营冬虫夏草的店家不到六家,每年冬虫夏草产新季节以当地老板、老百姓和回族商人为主,形成自发式的市场
进行交易(个人现金交易),在西藏国有企业收购冬虫夏草的占20%-30%,其他70%-80%均被私有企业或商家收购。
2、甘肃省
XX州地处甘肃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拥有广袤的湿地和草场。这里的虫草资源较为丰富,全州7县1市均有分布,面积达2650多万亩。甘肃省冬虫夏草多产于与青海毗邻的XX州和与四川毗邻的陇XX区。甘肃冬虫夏草体肥壮、丰满,外皮色黄,内肉色白,环纹、头、足、尾等完整,质量甚优。甘肃甘南、陇南、天祝等地,除当地群众外,每年还有数万人从邻近地区到这些地方采挖野生冬虫夏草,过度的采挖破坏了野生冬虫夏草生长的环境条件,使其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由于药用价值高,市场需求大,再加上多年过度无序采挖以及甘南地区虫草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虫草的资源量和产量逐年下降,各地野生虫草资源消减严重。甘南州农科所的调查显示,虫草密度由每亩167个锐减至13个,削减速度惊人。同时,无序的采挖还使当地草原植被遭到破坏,加剧了土地沙化。由八坊集团投资建设的八坊虫草交易市场正式落户XX市西郊,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全部完工,已有约3千平方米展位率先投入使用。该市场全部建成后将达到3万平方米展位的规模,是中国当前第二大虫草交易市场。
3、四川省
四川省是冬虫夏草主产区,产量和储量仅次于青海、西藏之后居全国第三位,采集冬虫夏草是四川草原牧区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全省面积55%左右的地域都大面积分布有野生冬虫夏草。
在产量上,当前受青藏高原寒潮影响,调查区域还处于强降雨雪天气阶段,冬虫夏草还未大量成熟,采集量和上市量目前都较小;在价格上,今年冬虫夏草上市价格明显高于去年,同等品质的冬虫夏草价格较去年同期涨幅在50%左右,每根鲜草根据其大小、色泽及饱满程度价格在12-30元之间;农牧民人均每天采集量在20-70根不等。XX县,是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区,地处川、甘、青三省结合部,自古以来是该区域的商贸物资集散中心,该县大部分农牧民年收入中 80-90%来自冬虫夏草。调研组专程走访调查了XX县虫草交易市场。市场内共有100余户经销商经营冬虫夏草,其中有固定商铺的经销商有60余家。川、甘、青三省虫草经销商云集在此,青海果洛州、玉树州,甘肃甘南州等主产区的冬虫夏草也汇集在此,因而该市场冬虫夏草交易活跃、交易量大,据商家估算,平均每家大商户每年冬虫夏草交易量在100公斤以上。一位经营了多年虫草生意的商家介绍,虫草产量比八九十年代少了不少,价格却由八十年代的几毛钱一根涨到了现在的几十元一根。
(四)冬虫夏草资源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冬虫夏草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其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也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
1、开发冬虫夏草是产区农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我省农牧民采挖虫草有着久远的历史,也是牧民重要的生产方式和习惯。统购统销时期,开发冬虫夏草是繁荣民族贸易和牧区集体经济的重要手段。随着90年代冬虫夏草功能的进一步发现,尤其是近几年虫草价格一路飙升,“禁挖”措施得力实施,冬虫夏草产区成为经济上的较大受益者。据粗算,产区有80%的牧民收入主要依靠虫草采挖,“冬虫夏草业”成为牧民除畜牧业以外的主要甚至唯一的收入来源。
2、采挖冬虫夏草是牧民最易掌握的生存技能
青海牧民尤其是三XX区现代教育发展迟缓,牧民群众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极其有限。虫草采挖技术大多是经过口传教授的形式延续下来的,这些技术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简单易学,甚至与生俱来,成年牧民大多有多半生的虫草采挖年龄。据对四十多户牧民的调查,他们从懂事就开始挖虫草,虫草已成为与他们须臾不能离开的生产生活资料。
3、冬虫夏草的开发利用是聚集人气商品的重要源泉
青海牧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经济上一直保持比较强的自给自足性。虫草的采挖,逐渐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虫草采挖人几乎走进了牧区的多个角落,给当地牧区带来了巨大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可以肯定的是,冬虫夏草的开发利用必将促使牧区经济社会加快对外开发的步伐。
4、冬虫夏草是自我发展不可替代的优势特色资源
青海牧区,尽管其生态地位重要,保护生态是首要责任,但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并不是根本对立的,诸多问题必须在加强发展中加以解决。发展虫草经济不仅仅是一种“扬长补短,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若能构筑一条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高层次冬虫夏草经济链条,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仅可以发挥青藏高原特有的比较优势,在发展中解决诸多的经济社会问题,而且会进一步丰富青海特色经济的内涵,使虫草经济成为青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省藏医药产业发展情况
青海省藏药品种繁多,根据多年调查资料表明,天然药物有1660种,藏药材占1294种,其中植物药1087种,动物药150种,矿物药57种。有198个品种是国家和青海确定的重点品种。其中,青海的药用资源特别是一些特产、地产药材,如大黄、麝香、冬虫夏草、麻黄、贝母、鹿茸、甘松、藏菌陈、锁阳、塞龙骨、红景天、秦艽等,以其良好的质量久有盛誉,驰名中外。青海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药材品种共有188种。
(一)搭建了较完整的医疗服务体系。据了解,目前,全省已有藏(蒙)医医院37所,其中,省级1所、州级6所、县级22所、民营8所。藏医医院共开设病床1500多张,职工近3000人。此外,在各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内还设有藏医科、门诊部260个。全省6个自治州都有一所州级藏医医院,牧业区的每个县基本上都有一所藏医医院,80%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都能提供藏医药服务。自开展藏医院分级管理工作以来,已创建三级甲等藏医医院1所、二级甲等藏医医院9所、二级乙等藏医医院7所;全国示范藏医医院1所、全省示范藏医医院2所、全省藏医名院5所。在牧区的乡村,有80%的人寻医问药的第一选择是藏医药。藏医医疗机构遍布全省的牧区草原,藏医药已成为全省牧区卫生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防病治病作用。
(二)形成了独具特色优势的专业学科。截至目前,共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基地12个、省级特色专科6个、省级名科11个。形成了以治疗类风湿病、病毒性肝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胃炎、皮肤病等为主的专科专病学科群,各类专科专病病床占病床总数的40%。创建藏医药工作示XX县2个,向农牧区推广藏医药适宜技术50余项,编写了《青海省乡村藏医手册》。开展了藏医药进牧区、进社区、进家庭的“三进”工作。将藏成药及藏药制剂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和报销范围,藏医药服务项目补偿比例高于西医西药5个百分点。制定实施了《藏医疾病诊断疗效标准》等6个藏医行业技术标准,促进了藏医药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三)建设了一支专业技术队伍。1978年以前,全省有藏医药人员640人,其中属于国家编制的只有78人,大部分是民间、个体的藏医药人员。1981年创办了藏医中等专业教育。1987年1月,国家批准建立青海藏医学院,2000年设立了藏医专业硕士授予点,2006年设立了藏医专业博士授予点。编写出版了藏医药中等专业和本科教育规划教材,现代化的藏医药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目前,全省共有各类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3900名。其中,具有中专学历2800名,大专以上学历 560名,硕士生22名,博士生3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88名。实施了名医培养战略和“两培双带”项目,培养全省名藏医24名。通过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藏医药人员38名。建设乡村藏医药人员培训基地,藏医药在职培训工作逐步规范化、标准化,80%的在职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得到了培训和提高。
(四)科研和学术工作成绩显著。1983年成立了省藏医药研究所,2008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省藏药研究院。藏医药古籍文献研究成果斐然,先后整理、翻泽、出版了《四部医典》、《晶珠本草》、《帝玛尔?丹增彭措医著选集》、《中国藏医药大典(60部)》等180余部古典医著。省藏医药研究院的藏药工艺、藏药药理、藏药分析实验室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藏医临床研究取得新进展,开展了藏医治疗类风湿、放血疗法、火灸疗法等临床研究。30年来,全省共承担省部级藏医药科研课题50项、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160余项。1986年成立了省藏医学会,各地也相继成立了基层藏医药学术组织机构,先后与美国、日本、奥地利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藏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办了中国藏医药门户网站。2006年建设了中国藏医药文化博物馆。2007年创办了《中国藏医药》杂志,藏医药学术日趋活跃,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五)藏药产业化规范初步形成。目前青海省企业生产销售情况,2012 年底全省有医药工业企业27家。其中藏药生产企业占18家,藏药生产企业7家,化学药生产企业1家(青海制药厂),药材生产企业1家 (青海明胶厂),获得国家批准文号的藏药共223种。年总产值已达5亿元人民币,藏药品生产占66.7%,比80年代初期产值翻了3倍。并积极创建国家藏医药产业支撑平台,形成了传统藏药与新技术藏药共同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青海藏药药品的销售与其它药品销售情况一样,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势头。全省药品批发企业78家,药品零售企业450家,其中129家联合起来办起了10家连锁店,占零售药业的28.7%。另有厂家药品全部销往省外。藏药的市场前景十分乐观。近年来,青海 政府把藏药材作为优势产业后,各级地方政府掀起了藏药材种植热潮。最新资料表明,2012年我省在耕地或退耕还林 (草)地区改种中药材6219.9亩,年增幅94.6%,全省种植藏药材近6万亩,已签订销售合同47838亩,订单种植比重达6.9%。
三、青海冬虫夏草管理及利用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流通体系有待规范。全省经营冬虫夏草的公司和个人约3000多家,有固定营业场所和正规手续的单位仅140多家(其中,具有一定规模的仅有十几家),其它均为未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流通许可证的“三无”公司和个人。就玉树结古牦牛广场市场和XX市建国路勤奋巷市场来看,这两个市场分别是三江源头冬虫夏草第一交易市场和青海省冬虫夏草最主要的交易集散地,但这两个市场基本属于民间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大多数交易由商家直接从采挖者手中购买,然后经过多层转手交易流向全国各地,从而给部分不法商贩“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不良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给守法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带来了不良的示范作用和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二)等级标准有待执行。《青海省冬虫夏草地方标准》,把冬虫夏草分为特一、特二、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七个等级。由于缺乏系统性整理和必要的技术支持,冬虫夏草贸易流通多凭商家的第一感觉和个人经验进行判断,使得普通消费者无法对所购买的冬虫夏草等级进行准确核查,也为一些商家 “以次充好、以小充大”的不良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从而危害青海冬虫夏草品牌。
(三)市场监管有待加强。由于受利益驱动, 很多投机者在冬
虫夏草的“形、色、味’上做假。如目前市场上冒充冬虫夏草的就有香棒虫草、亚香棒虫草、凉山虫草、古尼虫草、新疆虫草、大团囊虫草、蚕虫草等十余种之多,这些都不具备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有的甚至还有毒。还有许多不法商人为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掺假或作假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如有的用豆腐、面粉等加工后做成假的冬虫夏草;有的湿水、熏硫磺保存;渗钛白、泡雄黄(硫化砷)水、加铁粉、泥粉、铅粉;有的在虫体内部插铁丝、铜丝、铅丝等,这些杂物会污染冬虫夏草,人食用后还会产生毒副作用。由于冬虫夏草在品质问题上非常容易鱼目混珠,所以会对青海冬虫夏草品牌造成非常大的伤害。
(四)产业龙头企业有待培育。青海从事冬虫夏草产业的企业尽管多达一百家,但多数冬虫夏草加工链条仅停留在简单清理、分拣、分类等初始工序阶段,以原料冬虫夏草为主,整体产业化水平较低,且规模小、不集中、实力弱,低水平重复现象较为普遍,缺乏有实力、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五)品牌意识有待增强。青海冬虫夏草因其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声誉,也产生了积极的品牌效应。但长期以来,由于品牌意识不强,对冬虫夏草特色资源的价值认识还不充分,对冬虫夏草及其产品在市场培育、产品研发、产品宣传和品牌保护等方面重视程度不足,致使青海冬虫夏草不像西藏那曲的冬虫夏草有名。由于不注重冬虫夏草的品牌建设,我省冬虫夏草的竞争仅限于以价格为主的低层次水平,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工艺不新,产品包装不精,宣传力度不足,冬虫夏草交易仍以原材料交易为主,处在“原虫草”的一买一卖的状况,原材料流失严重,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六)出口成本有待降低。一是由于冬虫夏草已被列为“国家二类濒危野生保护植物”,通过正规渠道出口需办理相当严格和繁杂的手续,增加了企业出口难度。二是因“非正规”渠道出口成本低,许多冬虫夏草原料以 、旅游出境、参加境外展会等形式带出国境,所以无法纳入海关出口统计数据中。三是由于按正规渠道出口到香港的费用仅“濒危物种费” 即按货物价值的3%征收,而一般农产品的利润只有3-5%。由于 货物的大量冲击,在不公平竞争下,企业利润空间较小,出口积极性不高。四是因正规出口手续繁琐,企业出口意愿不强。
(七)破坏性采挖有待整治。青海冬虫夏草主产自三江源地区,采挖季节正是高原草甸的成长恢复期,若不采取有效的随挖随填措施,每采集一根冬虫夏草,至少会破坏30平方厘米的草皮。再加上鼠害的因素,裸露泥土极易引起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甚至沙化。冬虫夏草采挖季节,采挖者通常在草甸搭帐篷住宿同时破坏草皮7.5~15万平方米,十余万人的采挖大军还要在脆弱的草山植被上砍伐灌木,安营扎寨,生火做饭,有的甚至偷猎珍贵的野生动物,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三江源头的生态和植被。
四、藏医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藏医医疗机构设置与广大群众医疗需求不相适宜。我省是藏医药的发祥地之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藏医药与西医比,处于绝对弱势和从属的地位。藏医医疗机构设置、藏医药人员比例配备等卫生资源与广大民众对藏医药的医疗需求不相适应。一些州、县目前尚未建立藏医专科医院;县级以下的藏医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条件差,人员编制及床位不足和使用不当的弊端。调查显示,全省藏医的医疗服务工作量占总医疗量的33.9%左右。而藏医卫生技术人员仅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的19%左右,州市以上藏医院病床占全省病床总数的7%。由于现代医药科技的冲击,不少地方在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中存在“重西医轻藏医”、“重藏药轻藏医”、“重藏药开发,轻藏药材保护”的倾向。
(二)藏医药行业管理体制不健全。藏医药尽管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但并未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表现为:一是行政管理机构不健全。省中藏医药管理局目前为处级建制,人员仅2-3名;有些地区卫生局尚未设立藏医药管理科;县级(含县级)以下没有专门的藏医药管理机构,由藏医院代行行政管理职能,政事不分,政企不分。这种状况造成了对藏医药事业发展缺乏客观管理、组织、监督的局面,服务职能空缺。二是省有关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相互沟通协调不够,没有形成部门联动机制。三是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不到位,制约了藏医药事业的协调、快速发展。
(三)藏药产业化发育程度不高。藏药产业化是藏药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而藏药产业化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政府在产业化过程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二是藏药生产企业重复建设,传统藏药品种低水平重复。调研发现,全省共有299个药品批准文号,而品种仅有148个,核发了587个制剂批准文号,品种只有195个,其中有相当部分为同品种。大部分厂家都主要生产同品种藏药,形成家家生产、厂厂销售的局面;三是藏药标准是国家药品发展水平的体现,是药品监管工作的技术依据。
(四)藏药材资源开发和保护矛盾突出。藏药材资源开发与保护直接关系着藏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省藏药材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家底不清。目前我省藏药材具体分布及其储量不清楚,对各药材品种的市场需求量和人工种植最佳地的认识等仍存在很多盲点;二是重开发利用轻保护建设。藏药生产取材的基本特点是95%的原材料来源于野生药材资源,主要原料来自于省内野生药材,还有大量的原料依赖外省区采购或进口。
(五)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根据调研了解,目前全国只有青海大学和西藏大学设有藏医学院,培养本科层面的藏医药人才。由于对藏医药人才培养投入不足,使得目前藏医药技术人才力量远远不能满足藏医药事业发展需求,尤其是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表现尤为突出;另一突出问题是高精尖藏医人才稀少,随着大批名老藏医药专家相继谢世或年龄老化,权威藏医药专家严重匮乏,目前全国国医大师中藏医仅一人,出现人才断档,使名老藏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六)产学研传统模式继承不够,现代模式尚未完全建立。现代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是“医、药、学、研”的相互融合和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造价值。调研发现,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利益冲突等原因,目前我省藏医药“医、药、学、研”各单位产学研结合的意识不强,“医、药、研、教”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技术力量的整合和合作,形不成合力。现代产学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五、措施及建议
(一)我省冬虫夏草行业发展工作的措施及建议
通过比较研究之后,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青海冬虫夏草既是原产地大省,又是冬虫夏草的名牌大省,同时也是产量大省。下一步我们重点建议以下几方面工作:
1、广泛开展宣传活动。通过组织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举办国际冬虫夏草论坛、国际冬虫夏草研讨会,创建青海冬虫夏草网站,创办《青海冬虫夏草》杂志,录制冬虫夏草电视片,在青海卫视等电视媒体做广告,拍摄青海冬虫夏草专题片,聘请知名人士担任名誉会长,积极借助“中国青海国际冬虫夏草暨藏医药展交会” “环湖赛”、“青洽会”“国际藏毯节”、“清真食品博览会”“青海品牌推介会”、“青海商品大集”等大型展会大力宣传青海冬虫夏草;开展虫草原草和产品的展示、订货、现货交易,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可组织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从地域性、独特性,从传统药用学与时尚养身学等入手开展理论研讨,宣传青海冬虫夏草,消除外界对青海冬虫夏草的负面报道。
2、健全冬虫夏草市场体系。青海西宁已成为全国最大和最具人气的冬虫夏草交易市场,但距离最具影响力和最佳品牌美誉度的市场,还有很大的差距。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主产区保护、市场建设、完善流通体系等方式,建立全方位的冬虫夏草产业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区域专业交易市场,实现由“露天交易”转为“场内交易”,实现冬虫夏草产品市场化、现代冬虫夏草产品流通信息网络化、冬虫夏草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现代标准化、市场监控可视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形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全国最大的冬虫夏草专业市场。
3、强化冬虫夏草市场监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监管措施,对经营户全面实施虫草交易市场商品质量可追溯管理,积极推进虫草市场监管制度建设。在冬虫夏草交易市场、机场、车站等大型虫草流动场所,设立冬虫夏草公平秤、真伪鉴别仪和重金属含量测试仪,有效杜绝假冒伪劣冬虫夏草和产品的流通,把好制假重金属的出入关和使用关,对于掺假、造假的企业,运用法律武器进行惩处,将害群之马驱逐出市场,做到去劣存优,选出优秀企业,使整个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同时,适时指导和帮助经营者建立和完善经营自律制度,全面推行和落实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促使经营者诚信经营、守法经营、文明经营。政府职能部门及时受理虫草市场交易活动中的举报、投诉,加大对违法者的惩罚力度和重奖举报者,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快速、便捷的维权服务。
4、严格执行等级标准。我省制定的冬虫夏草等级标准,既有物理、化学的检验标准,又有形体、条数/500克的标准,以及水分率、断条率等的标准。建议把这个《标准》真正落到实处,作为打造我省冬虫夏草品牌的参考依据,确实使其发挥作用。
5、重点培养龙头企业。大力扶持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我省冬虫夏草行业产业化生产运营。以商贸龙头企业为主,努力使我省冬虫夏草产品实现采挖、收购、储存、分级、包装、运输、销售一条龙经营。同时,以加工龙头企业为主,实现采挖、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经营,争取形成我省冬虫夏草生产运营的高层次的产业化链条,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6、积极打造知名品牌。在现在已有的“三江源虫草”、“唐古特虫草”、“阿尼玛卿(果洛)虫草”“唐古拉(玉树)虫草”等品牌的基础上,要着力打造具有青藏高原特色品牌,推进《青海冬虫夏草地理标准产品保护》标志的使用,为我省冬虫夏草争取其应有的市场地位。作为青海省冬虫夏草的企业来说,要明确不同冬虫夏草的定位,对整体市场实现有限覆盖,对目标市场进行重点覆盖,把精力集中于少量对高质量服务有特别需求的网点,对礼品市场,要走高端,包装要精美、质量要上乘;对旅游市场,要有地域文化特色,携带要方便,文化内涵要丰富;对零售市场,要有一定的大众化包装和大众化产品。同时要通过政府协调,组织经济实力强、研发力度大、产品种类全、营销手段好、发展后劲足的大型企业参加奢侈品会展,以人无我有的唯一性、人有我强的优质性、人少我多的稀缺性宣传企业产品理念,推广宣传产品品牌,让参加展会的消费者更加了解青海冬虫夏草品牌的魅力,使得青海从“有实无名”到名副其实,实至名归的全国“冬虫夏草第一省”,使青海冬虫夏草品牌,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7、努力创造出口条件。通过严厉打击虫草出口 及变相 的违法行为,鼓励正当出口经营,堵住偷漏“濒危物种费”的漏洞,保护合法经营者。国家按销售额3%征收“濒危物种费”使得经营这一产品的企业利润薄,难以维持经营,建议简化办理冬虫夏草出口手续,尽可能减少虫草出口的相关环节,保证企业的及时、顺利出口。同时,建议合理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8、严格落实采集许可证制度。通过采集许可证制度,对采集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检查,依托多部门联合执法,严厉从重打击无证采集、跨属地采集、超量采集和违规采集等违法行为,从而切实保护我省冬虫夏草采挖区的草原野生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同时,深入宣传冬虫夏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向社会、采集者大力宣传“采育结合,长久可用”的理念,提倡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草原野生植物资源。
9、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议成立“青海冬虫夏草研究所”,以我省特有珍稀物种冬虫夏草为研发载体,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围绕冬虫夏草产业发展做好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及自主知识产权,为冬虫夏草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培育、稳定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学术带头人,通过研究冬虫夏草种群的分布演化规律,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管理策略,促进当地贫困问题的解决,也为人类健康、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积极贡献。
(二)对我省藏医药事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为使我省藏医药又好又快地发展,做大做强藏医药产业,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青海特点的发展道路,建议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高度重视藏医药事业的发展。认真制定规划我省藏医药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坚持“藏西医并重”原则,在新医改政策方面多体现扶持藏医药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藏医药对人类健康的保护作用。强化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认识藏医药在民众身体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方面的重大作用,把藏医药事业发展列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具体工作中从经费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宏观管理等方面予以重视和适当倾斜。
2、依法推进藏医药事业科学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藏医药事业发展需要,更好地为各族人民健康服务。迫切需要加快藏医药法制、法规建设步伐。建议我省尽快研究制定《青海省藏医药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青海省藏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青海省藏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条例》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快藏药质量标准,藏医诊治及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等行业性的技术、质量和管理标准体系建设。
3、健全藏医医疗网络,完善服务体系。建议把工作重点放到农牧区基层,以农牧区为重点建立健全藏医药服务网络。除六州和所在县设立藏医院外,在人口较多的东部县也要设立县藏医院;除县所在乡(镇)外,其它所有中心乡(镇)卫生院开设藏医科(室)或配备一定数量的藏医技术人员。形成以省、州、县藏医院为龙头,以综合医院藏医科为重点力量,以乡镇卫生院或藏医药服务网点为纽带,以村卫生室为网底,以社会力量举办藏医医疗机构为补充,涵盖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功能的藏医医疗服务网络。
4、政府主导,加快藏药产业化发展步伐。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保持藏医药特色的前提下,优化藏药产业布局,推进藏药产业化进程,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应以金诃藏药集团为龙头,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兼并、重组、联合、引资嫁接改造等多种形式,以资产为纽带,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支持企业整合资源、提高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管理有素、新品倍出、具有开拓精神的藏药核心企业和企业集团;调整、优化藏药企业布局,实行“扶优扶强”的倾斜政策,支持骨干藏药企业进行技术装备改造,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引导中小型藏药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鼓励企业间进行同品种藏药的品牌整合或分工,防止低水平重复生产。
建立区别于中西药的藏药评价标准体系。主要应包含四个方面:一是挖掘传承老药方,增加现有藏药品种;二是新药开发要突出创新,注重临床价值;三是改剂型品种要体现临床优势;四是要提高质量控制和安全标准。
5、增强创新开发能力,加速藏药产业现代化。加速藏药产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和体制创新。在继承传统藏医药理论的基础上,以提高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为中心,引进吸收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藏药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6、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大力培育特色拳头产品。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推出新的科技成果并将其转化为商品,是企业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要真正树立科技创新主体的意识,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增强科研力量,并通过与相关科研院所联合、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顾问等多种途径,提高科研开发能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突出主攻方向和主打产品,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力争把企业5%以上的销售收入做为科研开发费用。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用现代科技装备企业。要充分发挥高原生物资源优势和产品市场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培育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技术附加值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以主导产品带动藏药产业的发展。
7、充分应用现代营销手段,积极扩大市场占有率。藏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市场的认同程度。让藏药这一优秀的民族医药精品走向广阔的市场,就必须走开放的路子,打破封闭,消除神秘感。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都要加强合作,切实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同打一张牌,避免各自为阵,甚至相互抵毁,导致一败俱伤。同时,要以科学的药理和精确的有效率来提高消费者对藏药的认同,敢于创名牌和精品,树立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提高藏药的市场知名度。要重视产品的外包装设计,以美观的包装外形取胜。此外,要加强企业营销,强化营销基础管理,规范营销运作方式,不断提高营销队伍素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的的营销网点,扩充医院、专业批发商营销渠道,大力开发非处方药市场。要充分应用代理、联营及网上等一系列现代营销手段,提高藏药的市场占有率。
2022年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大纲5篇二
石家庄市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重要的医药工业生产基地。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58家,占全国医药工业总量的80%,是全国最大的原料药基地。石家庄医药产业已成为全市第一优势产业,其生产规模,经济实力,固定资产,出口创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均居全市各行业第一。
石家庄医药连锁企业经营现状:
据石家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统计,全市共有零售药店2191家,其中连锁门店共179家,其中市辖6区共有178家,市辖区以外仅1家连锁门店,全市药店连锁率仅为8%。全市179家连锁门店基本被几家本土连锁企业所占据,其中新兴药房以68家门店排名第一,神威大药房则有53家门店,乐仁堂集团旗下有41家门店(不含9家药妆店中店),石家庄益康药房则有10家左右的门店。外来连锁企业在石家庄发展速度不快,老百姓大药房在石家庄市目前仅有8家门店。 据业内人士的保守估计,目前石家庄市的药品零售市场规模大概在10亿元左右。虽然整个市场单体药店数量占绝对优势,但是从销售额上来看,连锁药店占有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乐仁堂集团石家庄医药连锁和石家庄新兴药房XX年的销售额均达到2.1亿元,河北神威大药房为1.8亿元,这三家企业就瓜分了60%的市场份额,而外来连锁企业的老百姓大药房,以6000多万的销售额排名第四。
截至XX年底,石家庄市共有独立核算的医药制造企业51家,拥有资产总额2920.3亿元,从业人数51003人,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增加值、利润和利税总额分别为1420.6亿元、1350.9亿元、450.7亿元、200.1亿元和260.9亿元,医药制造业的固定资产、从业人数、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增加值和利润分别占到当年全市全部工业的140.2%、110.9%、110.5%、120.4%、220.6%和10%。
石家庄医药连锁企业存在的问题:
但在调查中也发现石家庄医药连锁企业也存在许多不乐观的现状。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缺乏,医药企业技术创新不足,专利申请数量少,水平低,专利与研发不够密切,企业专利人才整体素质偏低,专利信息利用水平低下等许多问题普遍存在。
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1: 优化企业创新机制,促进企业专利创造质量的提高。企业要加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医学研究结合的集成技术,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优化创新机制,提高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实现科技与专利协调发展。
2:增强企业知识战略实施过程中产权战略意识,加快医药企业专利战略实施。必须以观念创新为先导,强化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切实认识医药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市场强制性。在推进医药企业专利,应加强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协作互动。要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观念创新为前提,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环境创新为保障,实行技术专家,经济分析专家和法律专家相结合。采取“市场导向,产业聚集,企业互动”为主要特征的虚拟化舰队推进模式。
3: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努力营造激励创新的市场环境。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支持和激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研发投入比重。重点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抓好专利创新示范企业和专利技术参与试点。科技部门要加大知识产权导向,提高政府科技创新成果取得的专利数量和质量。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尽快落实和促进医药行业技术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21世纪将是我国流通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发展特许连锁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为使特许连锁尽快驶入发展的快车道,还需要作好以下工作:
1:积极培养连锁事业的专门人才。连锁是一种商业知识产权的许可,它涉及到商业、工业、科技、法律、管理,有时甚至包括农业等诸多领域,亟需连锁 的专门人才。
2加快连锁管理规范化、制度手册化建设,提高经营组织化程度。连锁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高效率的商流和物流系统实行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 特别是在特许企业内部形成规范化管理,是连锁发展的基础,离开规范,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连锁经营,不可能产生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因此,特许连锁 企业在扩大组织规模,发展加盟店,开展日常经营活动当中,无论是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还是一般的业务操作人员,都要坚持规范化管理。
总之:石家庄医药连锁企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前景。
2022年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大纲5篇三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人民对身体健康的日益重视,医药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如何加强医药行业税收管理,实现应收尽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聚财,做到既促进纳税服务工作的深入发展,又切实加强征收管理,是当前税务部门值得思考和重视的问题。就这一问题,我们近期对全市医药行业税收管理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医药行业存在的主要涉税问题
(一)医药行业税负明显偏低
由于人们存在对医药行业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使得医药行业高增长和高收益性非常突出,据调查医药销售行业经营中实际进销差价率在20%左右,粗略推算整体增值税税负不低于XX%,而医药销售行业实际平均税负仅为XX%左右,其中有的企业几百万的销售额应纳税额仅为几千元,税负水平明显偏低,与医药行业市场潜力大,利润可观等特点不相应,存在明显疑点。
(二)医药行业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现象
医药零售业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管理还比较规范,税务机关基本能核定月销售额。但医药零售业大多属定期定额户,不能提供产品进销存登记簿,导致税务机关无法准确核定月销售额。即使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也存在帐外经营、有意隐瞒销售收入等现象,如现金收取货款不申报纳税、购进货物用于促销奖励应视同销售未申报纳税等。这些情况说明医药行业存在隐瞒销售收入现象。
(三)医药行业发票管理混乱
医药行业发票管理混乱,普遍存在未按规定领购发票,未按规定使用发票,明显违反了《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不开发票拒开发票,消费者购买药品通常不索要发票,就不开发票;消费者有时索要发票,找各种理由拒绝开具;二是不按规定开具发票,有的只填写名称和总金额,名称一栏只填写“药品”,无具体品名,数量和金额,很难从普通销售发票上看出具体商品的销售价格;三是滥开发票,有些单位购买的药品与收费单据上开具的药品品目不相符,有些明明销售的是日用品和护肤护发品,而在发票上开具的却是医药品。
(四)医药行业税收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税务部门对医药行业税收管理存在“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现象,少数税收管理员长期没有更换,造成与医药行业关系逐渐密切,在管户过程中,存在巡而不查、查而不严、知情不报、以补代罚现象,极个别税收管理员甚至与医药行业互通信息,应付和蒙蔽税收检查。
二、医药行业存在涉税问题的原因
(一)医药行业经营者缺乏依法纳税意识
由于医药行业一直没有纳入规范化轨道管理,税法宣传力度不够,为数众多的医药行业经营者了解、掌握税法知识了解不多,不清楚如何计算税款和申报纳税。同时,部分医药行业经营者缺乏依法纳税意识,为利益驱动,产生偷逃税心理,钻税收管理空子,采取非法手段偷逃税款,给国家带来损失。
(二)医药行业税收管理滞后
医药行业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和经营渠道的复杂化,给税务管理不断带来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医药管理体制未理顺。医药与卫生职能重叠,政策打架,医药市场竞争无序,引发管理混乱,给税收管理带来困难;同时税制也没理顺,医药经营征收增值税,医疗卫生征收营业税,对大量既经营医药又有卫生诊治的业户如何征税,标准不好掌握,国、地两税部门都可管可不管,不仅造成管理权矛盾,也极易发生漏征漏管现象。二是医药行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少数医药行业财务核算不严,帐务不实,造成对实际经营、现金、库存难以有效控制,其应缴增值税计算很不规范,很不准确,增加税收管理困难。三是医药行业小规模纳税人进货不易控管,销货无法掌握,直接影响到增值税的核算,从而造成税款核定数额普遍偏低、税收负担率低的现象。
(三)医药行业的经营特性增加税收管理难度
一是各医药公司下属分支机构较多,许多是个体经营者挂靠在其名下,名为公司的分支机构,实际是自主经营、自行核算、自负盈亏。多数个体医药经营者不办理税务登记,不申报纳税。二是医药公司与大多数商品零售企业一样,生产商或上级经销商会在销售额之外按销售数量给予经营者一定比例的平销返利,这部分返利就直接导致了税款流失。三是收款形式多样化,既有现金、银行卡,又有医保卡,各种收入形式存在不同特点,对税务部门来说不利于控管,税收管理难度比较大。
(四)监管部门职能协调不够
医药行业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药品监管是药监局,行政管理卫生局,税款征收是国、地税部门,虽然这些监管部门的职能没有交叉,但在职能行使过程中协调不够,尤其是医药与卫生之间政策不统一,各医疗机构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造成事实上的征管困难。
三、解决医药行业涉税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税收法治建设,进一步优化税收环境
税务部门要牢固树立税收法治观念,真正做到依法治税、依法征管。要加大税法宣传力度,突出宣传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进一步增强医药行业依法诚信纳税意识、提高税法遵从度,引导和规范医药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要加强财务和纳税辅导,不断完善发票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督促有条件建帐的医药企业及时建帐,从源头上堵塞监管漏洞。要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切实增强为医药行业纳税人服务意识,规范纳税服务内容,完善纳税服务措施,简化办税程序,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要进一步完善协税护税机制,增进信息交换与数据共享,广泛开展综合治税活动,提高税收执法力度。
(二)加大税收控管力度,建立税收监管长效机制
加大医药行业税收控管力度,建立医药行业税收监管长效机制,税务部门要着重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对医药行业发票使用的管理。从药品经营企业“进、销”两个环节入手,抓住“发票”这一切入点,对使用发票、取得发票的程序进行控管,有效堵塞税收漏洞。要完善以票控税的制度,医药品在一级、二级销售过程中许多环节可能都不需要发票,有一部分直接收取现金交易,经营者收取现金后不开票也不入帐,财会信息具有更大的隐蔽性。税务部门在“以票控税”的基础上要完善财会制度,建立健全严谨的金融监管制度,压缩现金交易空间,管住医药企业经营的资金流。二是加强对医药行业零售环节收款形式的税收监管,协调医保监管部门,调取纳税人的刷卡销售信息,获取医药企业及批零业户的经营情况,按一定比例测算纳税人的销售收入。
(三)严厉打击医药行业税收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税收秩序
税务部门对医药行业比较普遍的管理性违法行为,要及时提醒,使其做到管理规范。经提醒,长期不规范管理,拒不改正的要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对医药行业偷、抗、骗税行为一经发生就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应当移交司法机关处理。通过严厉打击税收违法行为,让违法者得不偿失;要对医药行业违法犯罪行为实行公开处理,真正做到处理一个,教育一大片。长期的实践证明:对医药行业违法行为一味偏袒、迁就、放纵,甚至对应缴的税款还要打折扣,就会使税务部门的执法处于被动,执法质量永远不高,难以形成医药行业自觉守法的氛围。
(四)深化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夯实税收执法工作的基础
要加强医药行业税收管理工作,必须深化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一是不断提升税收管理员的素质能力,要从提高税收管理员素质能力入手,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对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各项税收政策和税收相关法律法规等专业化技能进行培训,建立一支精通税务、财会知识、熟悉医药行业经营,又懂得数据分析、能够通过数据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税收管理员队伍。二是完善税收管理员绩效考核办法。在税收管理员进行必要轮换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绩效考评体系,科学设置考核指标,确保考核结果与税收管理员实际工作状况相吻合,充分调动每个税收管理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医药行业税源监控的质效。
2022年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大纲5篇四
一、发展现状
州现有藏中医疗机构5所,其中州藏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县中医院、县、县、县藏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正在新建民营性质的县级藏医院1所(贵德县藏医院)。全州40所乡镇卫生院中85%的乡镇卫生院开展藏中医药服务,420所村卫生室中85.7%的村卫生室开展藏中医药服务。州、县、乡镇医疗机构共有藏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40名,其中藏医133名,中医7名,高级职称19名,中级职称34名,初级职称87名。村卫生室有藏中医生371名。年全州各级藏医疗机构门诊100021人次,门诊人均费用为52.1元;住院4298人次,发生医药费用为1234.7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2872.6元。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州藏医药事业稳步推进,在治病救人、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网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民族地区由于农牧民群众长期形成的用药习惯和藏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及康复、保健方面的特殊疗效,藏医药事业发展与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目前我州藏中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设备配置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各级藏中医院底子薄、投入小、发展慢,基础设施薄弱,诊断、制剂设备简陋短缺。二是中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藏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不够。三是藏中医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人才断层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人员编制短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低下的问题。四是藏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制剂设施落后,藏中药使用率低,其独特的医疗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中医医疗机构分布不均,全州仅有综合性中医院1家,服务半径有限,中医药普及率低。
三、发展思路
1、高度重视藏中医药事业发展。将藏中医药事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当地藏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对藏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不断增加对藏中医药事业的专项投入,及时研究解决藏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加大藏中医药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资金、项目、科研、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加快推进藏中药事业发展。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中,将符合政策规定的藏中医药服务技术、项目、院内制剂等纳入报销范围,在价格制定、临床应用、医保报销比例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研究制定扶持藏中医医院开展院内制剂的优惠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管理模式,引进民间资本,享受同等待遇,加快和促进藏中医药事业发展。
3、加快藏中医药队伍建设。制定倾斜政策,合理确定藏中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定额,通过吸收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藏中医专业人员不足问题,鼓励懂藏、汉双语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服务。把理论培训与临床进修、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研读经典与跟师临床相结合,探索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大培训工作,每年培训100名藏中医药技术人才。
4、加强藏医药整体服务能力建设。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藏药制剂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藏医制剂设施,规范工艺流程,改造剂型,更新包装,全面提高藏药制剂的科技含量,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对全州藏药制剂进行资源重组,建立藏药制剂中心,实行统一生产、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统一管理,推进藏药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探索建立以州藏医院为中心,辐射各县藏医院,规模适宜、协同联合、优势互补的藏医药联合体模式,并逐步向基层普及推广延伸。加大投入,开发藏医服务系统应用软件,建立藏医药信息化服务平台,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2022年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大纲5篇五
一、发展现状
州现有藏中医疗机构5所,其中州藏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县中医院、县、县、县藏医院为二级乙等医院,正在新建民营性质的县级藏医院1所(贵德县藏医院)。全州40所乡镇卫生院中85%的乡镇卫生院开展藏中医药服务,420所村卫生室中85.7%的村卫生室开展藏中医药服务。州、县、乡镇医疗机构共有藏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40名,其中藏医133名,中医7名,高级职称19名,中级职称34名,初级职称87名。村卫生室有藏中医生371名。年全州各级藏医疗机构门诊100021人次,门诊人均费用为52.1元;住院4298人次,发生医药费用为1234.7万元,人均住院费用为2872.6元。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州藏医药事业稳步推进,在治病救人、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网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民族地区由于农牧民群众长期形成的用药习惯和藏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及康复、保健方面的特殊疗效,藏医药事业发展与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目前我州藏中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设备配置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各级藏中医院底子薄、投入小、发展慢,基础设施薄弱,诊断、制剂设备简陋短缺。二是中藏医药的特色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藏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和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不够。三是藏中医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失衡、人才断层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人员编制短缺问题十分突出,现有人员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低下的问题。四是藏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制剂设施落后,藏中药使用率低,其独特的医疗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中医医疗机构分布不均,全州仅有综合性中医院1家,服务半径有限,中医药普及率低。
三、发展思路
1、高度重视藏中医药事业发展。将藏中医药事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当地藏中医药中长期发展规划,切实加强对藏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不断增加对藏中医药事业的专项投入,及时研究解决藏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加大藏中医药的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资金、项目、科研、管理、人才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加快推进藏中药事业发展。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中,将符合政策规定的藏中医药服务技术、项目、院内制剂等纳入报销范围,在价格制定、临床应用、医保报销比例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研究制定扶持藏中医医院开展院内制剂的优惠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管理模式,引进民间资本,享受同等待遇,加快和促进藏中医药事业发展。
3、加快藏中医药队伍建设。制定倾斜政策,合理确定藏中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定额,通过吸收和引进相结合的办法,解决藏中医专业人员不足问题,鼓励懂藏、汉双语的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服务。把理论培训与临床进修、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研读经典与跟师临床相结合,探索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加大培训工作,每年培训100名藏中医药技术人才。
4、加强藏医药整体服务能力建设。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大藏药制剂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藏医制剂设施,规范工艺流程,改造剂型,更新包装,全面提高藏药制剂的科技含量,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对全州藏药制剂进行资源重组,建立藏药制剂中心,实行统一生产、统一价格、统一配送、统一管理,推进藏药制剂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探索建立以州藏医院为中心,辐射各县藏医院,规模适宜、协同联合、优势互补的藏医药联合体模式,并逐步向基层普及推广延伸。加大投入,开发藏医服务系统应用软件,建立藏医药信息化服务平台,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5、有效保护和开发藏中药材资源。建立藏中药材自然资源保护区域和藏中药材种植基地,解决藏中药材供求矛盾,为藏中药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证。
6、加强藏医药科研工作。建设藏医临床研究基地,建立藏医药专项研发基金,由省、州、县合理承担。以藏医药基础理论为指导,建立多学科多领域相结合的藏医药研究队伍,着力加强藏医药基础理论、临床诊疗技术、疗效评价标准、藏药新药以及藏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究,重点加强对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以及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藏医药防治和“治未病”预防保健研究。
7、加强藏医专科建设。加大对州县级藏医院的专科专病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肝胆、心脑血管、胃肠、外治等特色科室建设,特别是对州藏医院药浴中心、医药研究所项目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力争把州藏医院建成辐射青南地区、技术力量雄厚、服务功能齐全的区域性一流藏医医院。
8、改进藏中医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聘制度。进一步完善藏中医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标准和方法,体现藏中医药专业特点,注重能力和业绩,充分调动民族医药人员的积极性。
9、进一步健全完善藏中医药服务体系。在具备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和村卫生室建设藏中医科和诊疗室,积极拓展和推广藏中医药业务服务,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
10、加强中医药事业的建设和扶持力度。扩大县中医院规模,进一步完善设施、拓展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县、乡医疗机构中医科建设,扩大中医医疗服务覆盖面,大力推广质优、价廉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减轻群众医疗经济负担,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
【2022年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大纲5篇】相关推荐文章:
最新医药行业市场分析报告范文五篇
2022年医药行业调查报告问题5篇
2022年医药行业调查报告总结5篇范文
2022年优秀的市场营销策划5篇
2022年市场销售工作规划大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