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校庆领导讲话致辞(12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大学校庆领导讲话致辞篇一
在这辞旧迎新、充满节日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共同迎来了上海_学院十周年华诞庆典。我谨代表_公司对学院的华诞庆典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为社会辛勤培育知识人才的广大教职员工,致以亲切的慰问和良好的祝愿!
上海_×学院作为一所创建十年的__学院,通过学院领导及广大师生的不懈奋斗,在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市场定位下,逐步发展成一所具有独到办学特色的新兴学院。上海___学院秉承了__深厚的人文底蕴及优良传统,汇聚成务实创新的管理风格,成为了学院前进的动力和走向成功的保障。十年的办学历程得到了政府、社会,尤其是企业的高度认可,是一件非常伟大的创举。
上海__学院与_有着长期友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学院坚持“背靠企业、面向市场、办出特色、服务行业”的办学宗旨,在面对办学环境,企业市场不断日新月异的机遇和挑战下,造就了一批懂知识、钻技能的社会实用人才,达到了提升学生就业素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良好社会效益。自从_年正式建立校企合作以来,学院在近十年中源源不断地为__输送了大批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历届学生不乏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他们均已在集团中成长为各业务管理条线骨干,为集团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集团还得益于学院提供的在职进修和培训合作项目,通过在学院建立教育培训基地,使校企合作关系更为紧密,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切磋更多、相得益彰,校企互助、互惠互利、多赢格局更为广阔,意义更为深远。
今天的十年校庆,不仅仅是隆重热烈的庆典,更是学校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是推动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机遇。我衷心祝愿学院能够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改革与发展,成为在汽车服务领域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支柱产业学院。希望学院教职员工继续努力,为开创学院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而不懈奋斗!
母校的各位领导、老师、校友:
欣闻母校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喜迎10周年华诞,我谨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热烈的祝贺。今年,武汉商贸职业学院迎来了建校10年华诞,在这充满绿色的美丽校园里,师生相聚,同学重逢,同叙情谊,群贤毕至,共襄盛举!
薪尽火传已十年,春风化雨谱新篇。十年前的这片土地,它只是一座荒无人烟的丘陵。是我们商贸人,远识卓见,栉风沐雨,把它开辟成一方绿树成荫、占地面积达500多亩的育人圣地;从那时起,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就开始与知识结缘、与希望相通。
是学校的领导高瞻远瞩,延揽名师,为学校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学校的年轻教师、老教授,敬业爱岗,默默奉献,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是我们历届校友,焚膏继晷,潜心学问,为母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十年来,学校经历了创建、发展的峥嵘岁月,在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每项成绩的取得,都流下历届师生员工的汗水。每一个发展时期,都包含着各位教师的理解和支持,是你们开拓了一座令人称羡的宏大校园,是你们树立了一个堪称楷模的力量榜样。
十年风雨岁月,积淀下沉沉履步;十年峥嵘穿透纯净书声,抒写出精彩华章。十年的拓荒播种,这里已成为一片沃土。回首过去的十年,全校师生员工同舟共济,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四育人”方针,谱写了一部辉煌的史诗,铸造了商贸学院今天的荣耀。
母校的各位领导、老师、校友,“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近些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的软硬件发展,投入巨资,进行校园建设,建设了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世界文化广场和学生宿舍楼等,铺设了人工草田径运动场。为广大师生创造了舒适、和谐的学习、生活的环境!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母校沉着应对、冷静自若;面对机遇和希望,能牢牢把握,充满自信。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得到提升。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在办学方面可能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需要母校去面对和解决,但我们步入社会的所有校友有信心相信,在有着强大的校园硬件基础上、有学校和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有着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有社会各界领导的真心关爱和历届校友的关心支持,母校将会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教育创新,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特色鲜明、素质优秀的学生。
最后,衷心祝愿我的母校——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再谱华章!
大学校庆领导讲话致辞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校友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对每一位清华人,都会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党和国家领导人、海内外嘉宾和师生校友济济一堂,共同庆祝清华大学百年华诞,一起分享清华人的欢乐与光荣。请允许我代表清华大学,向各个时期为学校竭诚奉献的师生员工,向为母校增光添彩的广大校友,向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各位领导和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此时此刻,我们更要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民族!
清华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斗之中,发展壮大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从用庚子赔款建立的清华学堂,到经辛亥革命洗礼的清华学校;从探索学术独立、教育自主的国立清华大学,到刚毅坚卓、弦歌不辍的西南联大;从艰苦奋斗造就“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到改革奋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为中华民族前赴后继、百折不挠走向复兴的一个缩影,清华的百年历程,是清华人致力于兴国安邦的奋斗史,是探索中国科技教育自立自强的开拓史,是向着世界先进水平跨越发展的攀登史!
百年风雨,世纪沧桑,清华大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积淀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和“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这种充分体现民族自觉、深刻反映时代风貌、高度凝聚大学使命的清华精神,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清华精神,始终贯穿于教书育人之中。建校早期,清华就确立了“培植全才,增进国力”的宗旨。新中国成立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思想坚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不断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培育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百年树人,桃李芬芳,十七万莘莘学子在清华精神熏陶下奋发向上,一大批治学、兴业、治国的英才挺起民族的脊梁。
清华精神,深深融入到创新实践之中。无论是开创“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学术风格,还是确立“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无论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辟中国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诸多领域,还是五六十年代兴办一批新技术专业、八十年代以来布局和发展综合性学科,清华精神引领着我们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百年创新,硕果累累,清华师生在科技进步和学术发展中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刷新着一项又一项纪录,作出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和知识贡献。今天,随着一批优势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清华大学在国际学术领域逐步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清华精神,突出体现在社会责任之中。百年担当,矢志笃行,从“一二·九”运动中喊出“华北之大,已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到黎明前的黑暗中发表“最后的演讲”;从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到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和企业创新发展;从积极参与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到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献计出力;从紫荆志愿者的灿烂微笑,到越来越多当代学子踊跃奔赴祖国建设一线……每当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总有清华人挺身而出,为民族解放慷慨赴难,为国家富强拼搏奉献,为人民幸福建功立业。
120_年来,一代代清华人以思想和行动铸就了清华精神,以智慧和汗水诠释了清华精神,以创造和贡献光大了清华精神。清华精神根植中华文明沃土,广纳世界文明精髓,激励着万千学子把自身发展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相连,汇聚成一曲昂扬激越的时代壮歌!
百年华诞是清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我们迈向未来的历史新起点。当今世界,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同时,仍面临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许多共同的难题;当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全国上下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这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深刻反思不足与差距,进一步增强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决心,大力弘扬清华精神,奋发有为,开创未来。
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不断树立更高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把百年积淀的办学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努力造就更多拔尖人才,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使清华大学始终走在时代进步的前列。
我们要始终坚持爱国奉献、追求卓越。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弘扬高尚师德和优良校风学风,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全面发展、成才报国,激励全校教职员工牢记使命、恪尽职守、勤勉工作、为人师表、敬业奉献。
我们要大力倡导人文日新。在清华大礼堂内,有一块1926级毕业生赠送母校的“人文日新”牌匾。“人文”二字源自《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概指人类一切文化创造;“日新”一词典出《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为每天都要革故鼎新。作为清华精神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文日新不仅是指人文精神的发扬和提升,更是指文明的传承与创造要日新月异、不断进步。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风尚,使清华大学始终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交流借鉴人类进步文化的重要窗口,孕育创造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要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举,营造开放和谐的校园氛围,鼓励自由探索,激发创造活力,培育视野开阔、人格完善、素质全面的一代新人。
展望未来,我们一定按照_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提出的要求,不负国家的重托和人民的厚望,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步伐,力争在本世纪中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浩荡洪流中,续写清韵华章,再创新的辉煌!
大学校庆领导讲话致辞篇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__中学建校十周年。
我谨代表__中学_名教职员工,向莅临我校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深深的敬意!
作为一名和__中学一起成长的青年教师,我亲身经历了中学从艰难创业,到今天这样兴旺发达的一个个春秋冬夏,饱尝了一番番创业的艰辛,分享了一次次成功的喜悦!
抚今追昔,我们每一位自豪的__人都深深地感到,__中学是一片创业的热土,是她,把我们这群来自巴山蜀水的热血儿女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去执著地追求我们共同的理想;我们也深深地感到,__中学是教师不断成长的摇篮,是她,促使我们投身教育改革的洪流,不断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全力实施素质教育,使我们脱胎换骨,成为能紧跟时代潮流的新型的人民教师;我们更加深深地感到,棠湖中学是我们充分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舞台,是她,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角色,是她,为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了一次又一次实现自身价值的良好机会!
十年,弹指一挥间。回首往事,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选择的是教书育人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事业,选择的是无私的奉献!因为我们选择的是“大胆开拓,永争一流,不断创新”的棠湖中学!
昨天,我们缔造辉煌;今天,我们称彼兕觥;明天,我们放飞希望!我们棠中人将以一如既往的饱满热情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努力把棠湖中学建成培养新世纪优秀人才的名副其实的国家级示范高中!
最后,祝大家节日快乐!祝庆祝活动圆满成功!
大学校庆领导讲话致辞篇四
老师们、同学们: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建大校园,高朋满座。我们相聚北京,欢聚一堂,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隆重举行庆祝北京建筑大学建校80周年大会,共同回顾学校八十年的辉煌历程,共同分享学校八十年的丰硕成果,共同描绘学校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首先,我代表北京建筑大学万余名师生员工,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全体海内外校友和全校师生员工致以节日的祝贺!
在纪念建校八十周年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梳理了学校的历史发展阶段,挖掘了沉积的深厚文化底蕴,凝练了突出的办学特色。
以史为鉴,读史明志,北京建筑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深厚文化底蕴、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我校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源于1920_年清政府京师督学局批准成立的京师初等工业学堂,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先河,担负起兴学储才、实业救国的重任,当时就有木工科。1933年10月近代著名国学家、教育家、诗人孙松龄作词、北京师范大学音乐教师邵晓琴谱曲的《北平市市立高级职业学校校歌》,表达了当年北建大人远大的理想抱负:将来世界工学,还以我国为大宗。1936年该校设立了土木工程科,至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1946年9月,中国共产党北平地下党组织在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建立了地下党支部,机械科在校生王大明同志任党支部书记,新中国成立后王大明同志曾任北京市政协主席。1947年9月14日北平市立高工成立四十周年校庆,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教授出席大会并发表演讲,他讲到:“刚才我看到学生职业出路表上,出路很好,使我非常羡慕,比北大还好”。1948年曹安礼校长为机械科毕业同学题词“精益求精”,1949届校友回忆他们在测绘景山全图时,按照校训“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丝不苟,认真操作,精确完成测量。
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北京的工业和城市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大批工业和建设领域人才,1949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北京工业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建国之初就开始培养新中国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195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开始本科教育。1961年1月,北京市委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将我校大学部10个教研组、3个专业的29名教师和21个本科班645名学生调往北京工业大学,时任副校长吴华庆教授带队,创建北工大土木建筑工程系并任系主任,设置工业与民用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给水排水三个专业。1977年我校跟全国高校一样,恢复高考,恢复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校名,招收本科生。1978年我校成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校庆前夕,9月13日我校杰出校友李瑞环同志在北京接见我们,他说到,1962年以后他编写了《木工简易计算法》,后来拍成电影《青年鲁班》,里面的知识就是他在学校学的,母校人才培养注重对基本原理传授,引导应用,基本原理学好了以后,对人的发展终身受益。
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北京建筑大学是培养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的摇篮,是培养城市管理精英和城市建设栋梁的摇篮。
我校已培养6万多名校友遍布海内外,特别是校友中一大批设计大师、城市管理精英、建筑业栋梁在首都北京乃至全国建功立业,包括被称为“青年鲁班”的李瑞环同志、核工业基地建设奠基人的赵宏同志、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在明、袁炳麟、赵冬日、罗玲、沈小克、张宇、刘桂生、胡越、包琦玮、高士国。北建大的校友是北京建筑大学最大的成果,是北京建筑大学的最高荣耀!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到北京亚运会、奥运会等重大工程,从天安门、故宫修缮、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到首都总体规划,从四通八达的北京公路交通、城铁地铁到北京热力工程、城市污水处理等重大市政工程,北建大的校友和师生不懈奋斗,用智慧和汗水设计建造了无数享誉世界的建筑杰作,为首都北京建设和国家建设筑起一座座丰碑,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建设者之歌。
北京建筑大学建校八十年来,特别是20_年建校70周年以来的十年,学校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抢抓机遇、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十年间,学科层次显著提高,土建类学科专业齐全,我校已成为以工科为主的多学科建筑大学。学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硕士点从3个增加到1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从17个增加到55个,本科专业由20个增加到34个。20_年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建筑学、测绘科学与技术两个学科在全国排名第9。
十年间,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培养16034名本科生、3133名研究生。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2项,《注重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获20_年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在各类大赛中获奖近千项,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我校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十年间,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20_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3项,特别是20_、20_、20_连续三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奖,20_年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_年以参加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增省部级科研基地20余个。承担了国家“_”水专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项目,主持完成国家文物局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北京中轴线保护规划、故宫博物院数字化重要保护工程,还承担了前门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北京新机场工程等多项服务西城区、大兴区和北京市的建筑和文物保护规划、现代测绘、重大工程项目。
十年间,师资队伍的层次大幅提升。专任教师博士比例从15%提高到60%,我校培养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北京学者、科技部青年领军人才等10余人,引进人才294人,其中博士268人,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教学名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博士导师等高端人才50余人,留学回国的博士50余人。我校已经聘任8位院士、4位国际著名专家,一大批中青年创新人才和科技新星正在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骨干。
十年间,国际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已与25个国家或地区的59所大学建立友好合作。派出294个团组742人次赴境外知名大学进修学习。接受了30多个国家的900余名留学生,20_年我校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方向招收了第一个留学博士研究生,来自利比亚。20_年6月30日,在刘延东副总理出席的中法高等教育论坛上,我校与法国马恩河谷大学的合作、中法能源培训中心项目和成果得到高度评价。
十年间,我校的办学空间和条件得到显著的改善。新建了大兴校区,占地50万平方米,建筑30万平方米已全部竣工启用,彻底改变了多年来靠租地、租房办学的局面,显著改善了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优美的校园已初步建成。图书馆纸质藏书由20_年的60万册增加到现在的150余万册,与住建部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是全国建筑类图书种类齐全的高校。
特别需要报告的是,20_年4月教育部批准我校更名为北京建筑大学,20_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共建北京建筑大学,20_年5月我校获批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
八十年坚毅笃行,八十年沧桑巨变。我校8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北建大精神的奋斗史,“青年鲁班”精神、“大国工匠”精神是北建大精神的集中代表。我们秉承“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校训,弘扬“爱国奉献、坚毅笃行、诚信朴实、敢为人先”的北建大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党和国家英明领导,离不开北京市委市政府、教育部、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北京市教委等各委办局、西城区、大兴区等区县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国内外兄弟高校,特别是北京市属高校和全国建筑类高校的关心和大力支持,更离不开海内外校友的真情回报,离不开学校历届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艰苦奋斗与奉献。在今天这个历史性时刻,让我们以感恩之心,以热烈的掌声,衷心感谢所有为北建大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和朋友们!
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_大及_届三中、四种、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工作、对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对北京工作、对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和“四个中心”新定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国家建筑业转型升级以及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机遇、国家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五大”发展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推进学校事业“提质、转型、升级”,坚定不移,砥砺前行。
我校的科学定位之道,就是把准服务首都北京新定位和国家建筑业转型升级“两大服务”定位,“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到建校100周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走特色发展之路,走创新发展之路,不贪大,不求全,不攀比。这一目标定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高标准内涵要求,是首都北京新定位和国家建筑业转型升级赋予我校的重大责任,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予我们的神圣历史使命。在这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我们要自信,北京只有一个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只有一个北京建筑大学,世界也只有一个北京建筑大学。我校的科学定位之道就是具体落实国家《京津冀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两高办学布局”建设,两校区发展并重,把西城校区建成高水平研究生培养基地、科技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基地,大兴校区建成高质量的本科生培养基地。
我校的创新发展之道,就是深刻认识我校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深刻认识创新是我国和世界未来发展的主题,深刻认识创新是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深刻认识创新不是奢侈品,我国教育创新的大逻辑就是要从娃娃抓起。新形势倒逼我们创新教育观,创新大学观,创新人才观,必须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和提供创新成果支撑的重大历史责任。作为北京市属建筑类高校,我们不强调原始发明和发现,我们的优势在于技术创新,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北京落地,在建筑行业落地。
我校的一流学科之道,就是把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导向,紧密结合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紧密结合首都北京新定位的要求,紧密结合北京建筑大学目标要求,打破学科管理壁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度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特色方向,建立开放共享的人才机制,引育学术大师,培养拔尖青年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搭建开放共享的高端学科平台,建设世界一流的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立中国学派的城市设计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我校的人才培养之道,就是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前瞻性地用“将来时”创新思考未来大学、未来课堂、未来工程实践的教育模式,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与工程教育国际认证接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引领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北京建筑大学已经并将继续培养和造就“古都北京的保护者、宜居北京的营造者、现代北京的管理者、未来北京的设计者、创新北京的实践者”。
大学校庆领导讲话致辞篇五
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女士们、先生们,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贺同济百年华诞,携手翻开新的百年华章!
公元19_年,一位名叫埃里希·宝隆的德国医生,在德中各界支持下,创办了德文医学堂。校董们为学堂取名“同济”,希望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1_年后的今天,这所从中国成语“同舟共济”撷取校名的大学,以其独特的历史传承和办学特色,成为学子心仪的圣殿,科技创新的摇篮,国际交流的窗口,社会文明的家园!
百年中国高等教育史,与国家民族的兴衰紧紧相连,而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阶段,同济师生都有家国同一、同舟共济的切身感受。
早在1917年,一战期间,同济医工学堂被租界当局驱逐。危难时刻,社会各界纷纷支援,华人董事与全校师生鼎力维持。学校在困境中执著前进,教学模式日益彰显特色,于1927年跻身于国立大学之列。
抗战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为求一张平静书桌,培育华夏复兴的中坚,全校师生三年流离,六次搬迁,经千般磨难,历万里行程,最后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师生在寺庙里上课,在茶馆里讨论,在油灯下实验,在长江边锻炼……八年文化抗战,传播了科学文明,历练了爱国情操。同济师生或投笔从戎,浴血沙场;或支援后方,服务桑梓;或潜心深造,积聚力量,成为重建家园的国家栋梁。__革命时期,广大师生求真务实,积极投身革命,为自由和__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50年代初期,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同济的医学、理学、文、法、测绘、造船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为新中国的高教布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土木及相关学科的精英汇聚到同济旗下,不同学术流派兼容并蓄,汲取各方之长而百花齐放,同济发展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同济大学再次站到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前列,迎来了学校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1979年,李国豪校长率先提出恢复与德国的传统联系,建设多科型大学,得到邓__、方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学校领风气之先,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在国家和上海市重点支持下,进入了“211工程”和“985工程”。世纪之交,经过新一轮高教布局调整,同济学科基础更加雄厚;我们恢复医科,重建人文,优势学科持续攀登,新兴学科迅速崛起,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办学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百年同济,虽历经坎坷而精神永存。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是百年同济的真实写照。每当危难来临之际,总有一种力量在支撑,使同济旗帜不倒,步伐不停。每逢机遇降临之时,总有一股激情在涌动,使同济意志坚定,奋勇向前。同舟共济、自强不息是同济精神的灵魂,是我们逆境中坚韧奋起、顺境中攀登超越的力量源泉!
百年同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校初期,教育界前辈、校董袁希涛对学生们提出殷切期望:“中国之大患,曰贫曰弱,救弱莫若医,救贫莫若工。务望诸君,各求深造,以养成将来救国之人才”。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告慰先贤,百年同济的沃土培育了25万缤纷桃李,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才,其中校友院士超过100位。贝时璋、李国豪、裘法祖、吴孟超……,他们都是同济师生的杰出代表,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学界翘楚。大学培育了英才,英才光耀着大学!
大学校庆领导讲话致辞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带着一份期盼与憧憬,带着一腔激情和自豪,20_年5月16日,湖州职院即将迎来建校三十周年华诞!在这令人振奋的盛大庆典召开的前夕,我十分荣幸地代表建艺分院全体教职员工向在座的各位领导、老师表达我们此刻的心情。
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载沧桑巨变。伴随着湖州市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新月异的发展,我院的各项事业也蒸蒸日上,欣欣向荣。这三十年,是艰苦创业,培育英才的三十年;是探索真理,追求光明的三十年;是深化改革,稳步发展的三十年。此时此刻,我们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处,继承传统,开创未来,共同见证湖职院在短短的十年间由过去的四所中专学校,在困难中拼搏成今天的万人高职,三十年荜路蓝缕,三十载业绩辉煌,怎能不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二年前,我从遥远的西部边陲调到湖职院,成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花开花谢,云卷云舒,我看到了学校在一天天成长,而我们大家对她的爱也在一天天的沉积。蓝天下熠熠生辉的教学大楼,平整如镜宽敞洁净的操场,绚丽夺目枝叶繁茂林木花草,装点着美丽的校园,张扬着和谐的风采。我们湖职院的广大教师凭着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勇气,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坚守为师者的节操,播扬人类文明的精髓,撑起了昨天湖职院的一片蓝天,奠定了湖职院教育教学高质量的坚实基础。
“人才与国相始终,千古兴亡鉴青史。”教育是崇高的事业,需要我们去献身;教育是严谨的科学需要我们去探究;教育是多彩的艺术,需要我们去创新;教育是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协力耕耘。湖职院是一片创业的乐土,湖职院是一代又一代教师成长的乐园。从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到把教师当作一种理想与事业的追求、一种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方式,教育最能够吸引我们的,莫过于在我们伴随学生们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中,也体验着收获的艰辛与快乐,体会着教书育人职业的光荣、伟大与崇高。为了这种理想,我们甘愿平凡,为了这种理想,我们甘愿清贫。我们深深地热爱着我们的事业,尽管我来湖职院的时间还不够长,我也深深地热爱这片美丽的校园。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因为我们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事业,更因为我们选择的是“改革创新谋突破,持恒精进抓内涵,科学发展促转型”的湖职院!就意味着选择了无私的奉献。昨天,我们缔造辉煌;今天,我们成就梦想;明天,我们放飞希望!三十年风雨兼程,春华秋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三十年校庆对我们来说,是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展望未来。我们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满腔的工作热情迎接这一天的来临,迎接新的挑战,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我们要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在继承中求发展,在改革中图创新,紧抓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主渠道,一切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携手共建绿色的人文空间,精心打造人性化的和谐校园,满怀信心的走进湖职院历史上的第二个三十年,用我们的努力去开创湖职院更加辉煌的美好明天!
最后,祝各位领导、老师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学业有成!祝湖职院明天更美好!
谢谢大家!
大学校庆领导讲话致辞篇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带着一份渴望与企盼,带着一腔激情和自豪,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来了我们河口中学建校四十五周年的盛大庆典。首先,我十分荣幸地代表全体教职员工感谢镇委镇府领导对河中四十五周年校庆的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和作出的极大努力,向莅临我校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四十五年风雨兼程,四十五载沧桑巨变。在历届河口镇委镇府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河口人民的支持和资助下,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河中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看看蓝天下雄伟壮观的教学大楼;看看绿树成荫的校道,看看正在新建的灯光球场,看看朝气蓬勃的学子,河中,是一个温馨的校园,温馨的家。学校通过科学的管理,确立了“以人为本,展示特长”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敬业、爱生、博学、善导”的教风和“尊师、守纪、勤奋、进取”的学风,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提高。四十五年来,河中培养了无数的政治精英、学术大师和工商巨子,各行各业都活跃着河中学子的身影。
四十五年,弹指一挥。回首往事,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选择的是教书育人这一光荣而神圣的事业,选择的是无私的奉献!选择的是“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河中!昨天,我们缔造辉煌;今天,我们成就梦想;明天,我们放飞希望!四十五年校庆对我们来说,是站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展望未来,创建教育强镇更为我们开创未来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我们将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满腔的工作热情迎接新的挑战,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用我们的努力去开创河中更加辉煌的美好明天!
最后,祝学校建校四十五周年庆典圆满成功!
祝各位领导、来宾、校友、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学业有成!
谢谢大家!
大学校庆领导讲话致辞篇八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大学的校友和师生员工们:
大家好!
桃花盛开,满目芳菲的四月,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大学二十周年校庆庆典活动。借此机会,请允许我代表..大学校领导班子向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大学全体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关心和支持大学发展成长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二十年前,1985年11月,13名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胆识,以心系职业教育,情牵莘莘学子的情怀,带领创办了..大学,从此拉开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序幕,..大学也成为我市第一所公办职业院校。二十年来,..大学历经沧桑,几经周折,又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数创辉煌。从初创的从最初的不足百名学生到如今的5系28专业近xx名学生,..大学“面向全国,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办学特色日趋明显,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二十年来,我们的老师始终勤教善教、甘为人梯;我们的学子始终严谨笃学、立志成才,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届届相传,出色教风学风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斗转星移,岁月沧桑。二十年风雨浸润流岚岁月,积淀下沉沉履步,二十年峥嵘穿透纯净书声,抒写出精彩华章。二十年的拓荒播种,这里已成为一片沃土,二十年的锲而不舍,这里已成为人才的摇篮,二十年的上下求索,这里已成为八里湖畔璀璨的明珠。
二十年艰苦求索,彪炳千秋;二十年春华秋实,绚丽夺目。..大学xx0余名师生员工同舟共济,用“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知难而进、敢于争先”的..大学精神谱写了一部辉煌的史诗,铸造了..大学今天的荣耀。感谢我们的老师,是你们用智慧与汗水催开了满园蓓蕾;感谢我们的学子,是你们用成功与喜悦为母校赢得了辉煌。
回首往昔,我们骄傲;展望未来,我们向往;恩承荫庇,我们感激;承前启后,我们任重道远。往事如歌,未来如诗,如椽大笔写不完激情岁月,千言万语抒不尽满腔深情,长歌豪迈待我们挥斥方遒。愿..大学人能继续植桂培兰不仰千种绿,栽桃育李尤钦万顷材。
成就是昨天的句号,开拓是永恒的主题。在新的岁月里,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将紧紧把握时代的主旋律,狠抓校园建设,积极推进名师工程,继续深化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我坚信:..大学的明天会更灿烂!
谢谢!
大学校庆领导讲话致辞篇九
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正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欢欣鼓舞,认真学习党的_届四中全会精神,x中迎来了建校20周年的喜庆日子。在此,我谨向全校近万名师生员工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并借此机会,向不辞旅途劳顿莅临x中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情系教育、关心支持x中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向在x中建设和发展中付出艰辛努力、作出贡献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x中20_年,一段风雨春秋的历史;x中20_年,一串硕果累累的字符。x中,是我市民办中学教育的一面旗帜,也是我市基础教育领域的佼佼者。办学投资人秉承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社会责任感,怀揣真投资、真办学、真发展的价值取向,坚持人才兴校、品牌制胜、规范办学和校企相拥等经营方略,通过20_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学校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特别是在最具公信力、权威性的高考、中考质量检阅中,一路高歌。可以说,x中20_年,奉献于社会的不仅仅是减轻了政府投资办学的压力,适应了社会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为各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而更大的价值还在于,打破了区域教育的传统格局,探索了民办教育发展的成功路子,诠释了优质教育,激活了的教育市场。为此,我要代表市委、市政府衷心感谢全体x中人为教育所作的贡献!
百舸争流,破浪者领航;千帆竞发,奋勇者争先。当前,教育市场竞争激烈,优胜劣汰。希望你们以20_年校庆为契机,以前20_年的光辉业绩为起点,以一流名校为目标,以培养优秀人才为主题,牢牢把握教育市场竞争的脉搏,紧紧抓住我市大力发展城市教育的机遇,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在教职工中深度建设道德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凝聚校本核心价值观,激发教师忠诚事业的激情和教书育人的创造性,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成人成才的内动力,在下一个20_年争创全国一流名校的征途中再创辉煌!
最后,祝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校友、全体师生员工身体健康,吉祥如意!祝愿x中建校20周年庆典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经过60年建设和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特别是从建校50周年至今的十年,是大工奋发有为的十年,也是大工蓬勃发展的十年。在这抚今追昔、展望未来的历史时刻,我非常高兴地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和各位校友报告大工的新变化:
十年间,大工已经实现从以工科为主、应用理科实力较强向以理工为主的转变,成为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优势突出,理、工、经、管、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学校的一级学科博士点从5个增加到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从26个增加到110个;硕士点从59个增加到150个;博士后流动站由9个增加到20个;国家重点学科由4个增加到包括4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涵盖的23个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学科建设重要指标的成倍增长。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明显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评估,在全国首批启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获得国家教学质量奖9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学生科技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300余项,包括83项国际奖和554项国家奖。
十年间,大工的年科研经费由1.2亿元增长到7.2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连年跻身全国前20名,获得资助率列前10位;高水平论文的产出量一直位居全国高校前20名以内,其中ei论文列第10位。20_年以来,学校有19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郭东明教授团队的“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获得20_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十年间,学校的院士由7位增加到10位(包括我们深切缅怀、前不久刚刚离开我们的钱令希和杨锦宗两位院士),双聘院士由6位增加到14位,长江学者由3位增加到18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由8位增加到30位。最近五年学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11人,其中留学回国人员占23%,一大批青年教师正在逐渐成长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十年间,学校已与24个国家和地区的172个大学、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了包括3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2位美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12位海外学术大师,开始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与世界著名大学携手并进,共同促进世界高等教育的繁荣和发展。
十年间,学校新建了开发区校区和西部校区,占地面积由152万平方米增加到3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65万平方米增加到110万平方米,其中位于凌水校区西部的新征校区建设已经呈现雏形和轮廓,化工综合楼、化工实验楼以及图书信息资源中心等拔地而起,教学、科研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需要特别报告的是,20_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依托大连理工大学揭牌成立和建设,主要承担中央组织部下达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任务,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共同构成国家级培训体系;20_年3月,学校与大连市、英特尔公司签订联合创建半导体技术学院的协议,通过英特尔公司向学校捐赠的价值3600万美元的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工艺平台和相关的设计平台、检测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将使大连理工大学成为全球与先进集成电路产业技术距离最近的大学。
大学校庆领导讲话致辞篇十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在这个美好的时节,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庆祝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在此,我谨代表北京中医药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校友表示衷心地感谢和热烈地欢迎!
1956年,党中央作出了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战略决策,开创了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新纪元。北京中医药大学60年的发展,引领了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光阴荏苒,物换星移,回顾往昔,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让我们倍感荣耀——
这60年,是忠诚事业、矢志报国的60年。在_、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北京中医药大学与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一路同行,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切实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岐黄春雨润九州,杏林芬芳播四海。”在各个不同社会发展时期,北中医人始终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拼搏奋斗。无论是人才培养的卓越进取,科技兴国的不懈探索,服务人民的倾力奉献,还是抗震救灾的勇往直前,抗击非典的毅然前行,都见证着北中医人的拳拳赤子之心。
这60年,是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60年。建校之初,我们的前辈在无校舍、无教师、无教材的艰苦条件下,毫不动摇,艰苦奋斗,经过一代代北中医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以中医药优势学科为龙头的各级各类重点学科体系,形成了大师引领、中青年才俊为继、薪火相传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办学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今,集生态化、人文化、智慧化和节约型于一体的“良乡新校区”拔地而起,“德国魁茨汀中医院”开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河,集教育、医疗、研究、文化交流功能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开创中医药国际化新篇章,“创建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合作联盟”奠定全面合作新基础,“临床特聘教授”开启选才用人新局面。
这60年,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60年。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最早设立了中医药学科和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攻读中医学位,最早在国外高校颁发中医专业学位,开创了我国中医药五年、七年、八年、九年制和研究生教育体系;形成了完备的学科体系并不断发展分化,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数量最多、涵盖专业最广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两个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建设了一批由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工程中心为标志的教学科研平台。
这60年,是名师荟萃、桃李芬芳的60年。建校初期,于道济、秦伯未、刘渡舟、任应秋、赵绍琴、祝谌予等三十多位蜚声海内外的老一辈中医药学家汇集于此,形成群贤云集、鸿儒辉映的盛况,开创了我国现代中医药教育先河。全国名老中医和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以言传身教弘扬历代名医的精湛医术和医德风范。一甲子春华秋实,三万余名毕业学子,已经成为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中流砥柱和领军人才,他们中间既有董建华、王永炎、王玉川、王绵之、颜正华、王琦、孙光荣、程莘农、吕景山、晁恩祥、李士懋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也有胡熙明、佘靖、陈啸宏、王国强等共和国的部长,还有为我国中医药产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企业家和工程师,更有在平凡岗位“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卫生与健康工作者。他们在北中医史册上熠熠生辉,成为激励我们奋发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60年,是大医精诚、霖行天下的60年。北中医人始终以仁术的精神和济世的情怀,积极开展医药卫生保健服务,促进了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中风病中医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成为中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中医体质辨识研究成果作为唯一的中医成果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太空养心丸”为神州飞船的航天员提供中医药保健,“清开灵”“胃苏冲剂”“排毒养颜胶囊”等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些鲜活的例子,正是北中医人精诚济世、责任担当的缩影。
60年高歌奋进,是“ 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的生动写照,是“ 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的有力彰显,是“ 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的不懈坚持,是“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的接力弘扬,这种彰显民族自信、反映时代风貌、凝聚大学使命的特有精神,凝结在一起,形成了北中医的性格和精神,就是“从容自信的办学定力,宁静致远的育人态度,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独立涛头的举旗意识”,这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为此,_同志专门批示,“北京中医药大学治学严谨,树人为本,校风优良,办学经验可贵”。
大学校庆领导讲话致辞篇十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大学的校友和师生员工们:
大家好!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在这个金灿灿、沉甸甸,充满无限喜悦的收获季节里,中国石油大学迎来了建校六十周年的欢庆时刻。在此,谨向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广大校友致以节日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达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1953年10月1日,以清华大学石油系为基础,汇聚天津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部分师资,诞生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院校——北京石油学院。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薪火相传。建校以来,学校“一路奔波三迁校,六秩寒暑四易名”,虽历经沧桑砥砺而弦歌不辍,今天已经成长为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成长为石油石化学科领域高层次人才汇聚、优秀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甲子积淀,铸就华彩的辉煌篇章。学校始终与祖国石油工业同呼吸、共命运,始终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办学的根本出发点,石油石化工业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印刻着石大师生不可磨灭的贡献。六十年来,20余万名学子从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的石大起航,献身石油,建功立业,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栋梁。学校坚持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石油石化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腾飞作出了卓越贡献。
近年来,学校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紧紧围绕“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精心谋划和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学校综合实力持续增强,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大学的精神,大学的文化,沉淀在发展的历程中。“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石大精神,“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理想与信念,在一代又一代石大人血脉里流淌,这是激情燃烧、开拓奋进的六十年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是学校独有的精神文化体系,并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师生的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铸就了石大学子不怕苦、不怕累、耐磨练、敢担当、讲奉献等宝贵品质。这种精神特质让我们对石大的明天充满期待,充满信心!
走过了六十年风雨历程的中国石油大学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需要高等教育主动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石油大学承载着历史的荣耀,更肩负着未来的希望,必当承载起更大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担当起更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任。
面向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胸怀对中国梦、石油梦、石大梦的执著与坚守,继续高扬奉献与责任的旗帜,抢抓历史机遇,勇敢面对挑战,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携手所有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朋友,共谋科学发展,共谱教育华章,共绘美好蓝图,不断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为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努力奋斗,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学校庆领导讲话致辞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大学的校友和师生员工们:
大家好!
我常常想,大学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大师'、'大楼',更在于有一批'大'学生。我们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宽敞明亮的大楼,也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学富五车的大师,但更不能设想一所大学没有一批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大'学生,只有这些年轻的面孔,才是一所大学的精魂之所在。虽然学生之于大学,如流水之于河床,如行云之于天空,但河床因流水而丰盈,天空因行云而高迈。大学,因大楼而大,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理固宜然。我们青大,便有这样一批'大'学生,他们让青大因之而'大'。每年,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汇入校园的人流,他们是校园初绽的蓓蕾,是浮山湾源头的活水,是千林万木中的'最高枝';每年,又都有一批学子展翅离开校园,他们是在校园成熟的果实散播于各地,是浮山湾通往四面八方的灌渠。这样,校园不仅仅是在这一山一海之间,更是在从其中来、到其中去的'大'区域中;校园也不仅仅是在这一来一往之间,更是在来之前、去之后的'大'过程中。在空间上,青大因'大'学生而扩展;在时间上,青大因'大'学生而绵延。这就是青大之'大',大学之'大'。
青大坐落在黄海之滨,浮山脚下。她背靠着的浮山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她面对着的黄海涌动现代文明的波涛。浮山上长眠着的那位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默默地注视着青大学子,他或许有所忧虑,青大人能否将我们灿烂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黄海之滨、浮山湾畔激荡着的波涛在时时地提醒着青大学子,它可能含蓄示意,青大人可否将辉煌的现代文明推向极致。博学笃志,深得先贤治学之精髓,明德求真实为国人修身之根本,守正出奇则是母校送给投身现代社会的青大人的青锋利刃。这个校训是很能体现青大个性的:它延续了对传统的继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强调了在现代社会中自强不息、奋起努力、不甘心沦为人后的理念。校训精神的寄托对象,不仅是大师学者,更是千千万万的青大学子,是是在民族自强中孜孜以求、在国家建设中肩负重担的青大学子,这是对每一个青大人的要求:学问为人,当沉稳扎实,眼光品格,当朝气勃发;根须须深扎大地,枝叶要直插云天;要压得起担子,肩得起责任,要放得开手脚,闯得出天地。在青大修缮一新的教学楼里,
每一个讲堂上都标有这个校训,正对着台下听课的学子,这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鞭策:青大之'大',大学之'大',全在于学生之'大'学生。
大学与大学生,青大与青大人,实际上是处于一种互动的地位的:青大因学子而'大',学子也因青大而'大'。我相信,青大能激发每一个学子的潜力,将'大'发挥到极致,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百年的传统不用说了,伴随着近代中国成长起来的青大,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点缀于历史长河。正是这百年的传统,正是这在这传统中成长起来的一批又一批'大'学生,造就了一种青大的精神。'青大精神',这个词虽屡屡被人言及,却似乎永远没有确定的含义。它近似于一种'言无言'的境界,只有亲身体会到了,才能切实的把握。但正是这种'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的精神气质,却让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学子感受到一种激励,接受了一份熏陶。它给了每一个学子一片海阔天空,让个性伸展,使眼光犀利;它给每一个学子提供了一个真正的'大'学,学术之大、责任之大、精神之大,尽在其中。对于这样的'大',我不能置一词,但我相信,这样的'大'学,能培养真正的'大'学生;而大学的未来,又正在于它培养的这些'大'学生身上。有人说,只要青大教室和图书馆的灯还亮着,青大就还有希望,中国就还有希望。这话说得极有气质。青大,是在教室和图书馆的灯下学习的青大人;青大,也是由这样的青大人打造出的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希望的象征。我坚信,青大的灯,永远也不会灭!
作为一个学者、一名教员,我希望能象孟子所说的那样,'聚天下英才而教之',所以,能在青大任教,能担任这样一所精英荟萃的大学的校长,是我的愿望,也是我的荣幸。但每次漫步在校园里,每次站在青大的讲台上,我却又觉得自己更象是一个学生,青大是如此博大精深,能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俯首沉思、受益无穷。在青大,我真正感受到了大学之为'大'。因为是在这样一块圣地,每一个感染了她的精神气质的人,就会有一种被选择的庄严感;因为这种庄严的使命感贯穿着每一个青大人,这校园神圣的火种才得以不熄,这校园的精魂才永远闪耀着理想之光。站在这讲台上,我可能是师长;面对青大,我却永远只能是学生。可是,我希望,是学生,我也要是一个真正的'大'学生’,是一个沐浴在这理想之光、精神之光中的青大人!
我相信,每一颗被浮山湾水滋润过的心灵,都应该有与我一样的感受。在到场和没到场的诸位校友之中,我确信,我是找到了知己的。不管是大学者、大作家,还是尚生活在校园的山光水影之中的'大'学生,面对青大,都只能由衷的感叹,并沉浸在这样一种溶入血脉中的精神之中。我的演讲,不求为青大撰写编年史,也不求展现所有青大'大'学生的风貌,甚至也不求描画出一个青大的轮廓。它只是一些在这片热土上生活过的'大'学生、这校园为之而大的'大'学生内心的共鸣,它只是展现了一种青大与青大人、大学与大学生之间互相的渗透与影响、互相的交融与完成。如果说我们的心声中还有什么期望的话,毋宁说,它是一种鞭策,一种对所有曾经在、现在在、将来会在校园的学子的鞭策,一种对生活在从其中来、到其中去,生活在来之前、去之后的'大'校园中的学子的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