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八年级生物评课稿(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生物评课稿篇一
(一)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开始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之后进行的教学,为后面真菌的学习作了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其次是教材内容
虽然学生对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细菌的繁殖、结构特点、营养方式的知识,缺乏认识,难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的,从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启发他们进入微观的环境中去。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学习本节课是为后面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起了铺垫的作用。
(三)再是课程标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而生物科学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这是生物科学的最终目标,《细菌》是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下的第八个一级主题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二级主题《生物的多样性》中,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最后是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以上内容,把课程目标转化为课时目标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2)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难点: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动物、细胞结构和生态系统方面的知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细菌的发现史、形态结构较为陌生。因此,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菌图片,制作多媒体动画效果,让他们对细菌有一个感性认识。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性原则,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为导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挑战,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描述现象,表达总结,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直观教学、比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来实施这节课的教学;制作多媒体,插入相关图片、动画演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而归纳知识要点,得出结论,突破重难点。
(一)新课导入:
从生活实例出发,提问:在你吃饭前,妈妈总是先让你洗手去,这是为什么呢?你的课桌上、书上、钢笔上有细菌吗?通过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进而提出问题“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你了解细菌吗?”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在学生自学期间,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大概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细菌的发现: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问:细菌从哪里的啊?是谁先发现了它们?(列文虎克、巴斯德)巴斯德是怎样从实验中总结细菌是本来就存在的呢?(鹅颈瓶实验),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通过交流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在这里设计用多媒体展示电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再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具体举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接下来提出三个问题,首先提出“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把三种细胞的结构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中让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比较讨论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推理的能力,又突破了本节难点。
3、细菌的生殖:这里除了呈现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还插入了细菌的生殖过程的视频,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书中的技能训练,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解决了本节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强调芽孢是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然后讨论:为什么细菌的分布十分广泛?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
(1)进行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
(2)能形成休眠体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而且还能四处飘散,落在适宜的环境中,又能萌发成细菌。
(3)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极易被各种媒介携带,之后再设计学以致用—走进生活这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三个问题,用细菌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起到检测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是否达成的作用。
(1)自然界中,为什么不会有大量的动植物遗体堆积?
(2)为什么食品放在冰冷的地方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3)外科医生在手术前,都要对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是以杀死细菌为标准进行消毒的吗?
(三)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学生积极参与归纳、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接着进行练习巩固,检测基础知识学习情况,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体现生物学价值。
八年级生物评课稿篇二
(一).教材分析:
“生物的进化”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21章第二节的
内容。生物进化是一个极其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在了解了生命的起源之后来学习生物的进化,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生物进化的学习,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认同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关爱生命的情感 。本节内容分为 “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自然选择学说”三部分,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延伸,又是以后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的基础,在本章和本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生物进化”的要求是“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认同生
物进化的观点。”
《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考试说明 》中关于“生物进化”的测试水平为“ⅰ ”级,属于
了解层次。(即: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 进化的。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和基本规律。
3. 简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4. 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能力目标:
1.在观察相关生物化石、形态构造等图片过程中,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分析综合能力。
2. 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用比较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化石资料的搜集,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热爱科学的态度。
2. 学习达尔文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能以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和揭示生物的进化。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2.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3.自然选择学说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难点: 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四).课时安排及教学准备
1、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第二课时: 自然选择学说
2、教师准备:视频、图片、资料、器材等。
3、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及自制“生物进化主要历程”拼图游戏板。
本节课始终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多媒体等直观手段以及启发式谈话法,通过问题导向,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通过一年多生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物探究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科学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同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课时 : 生物进化的证据及主要历程
(一)、新课导入:播放侏罗纪公园片段
提问:现在还有恐龙吗?我们怎么知道以前有恐龙存在?有哪些证据能说明生物是进化而来
的呢? 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回答)
(二)、探究新知
1.生物进化的证据
(1). 古生物学证据——化石
组织学生观察三叶虫化石、恐龙骨骼、恐龙蛋和恐龙足迹化石图片。学生观察、分析、
讨论后,总结出化石的概念(古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
思考与交流1: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所收集的化石资料,化石证据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2.展示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并提问::从地层中化石的生物结构看,你发现了什么?从早期到晚期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你能进行归纳吗?
小结:底部是早期形成的地层,上部是晚期形成的地层。总结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特点:
在越早形成的地层中,生物的种类少,生物的结构越简单、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生物的种类多,生物的结构越复杂、高等。化石在地层中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成为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也是直接的证据 。
思考与交流2:
从现在科学家已经发现的化石,我们可以作出怎样的推测?观察始祖鸟的化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始祖鸟与现代鸟类、爬行动物有哪些相似点?(始祖鸟嘴里有牙齿、有爪与爬行动物相似,被覆羽毛、有翅膀、有喙又与鸟类相似。)我们从始祖鸟身上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该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想一想,生物的进化除了化石以外,还有哪些证据?
(2).胚胎学证据
生物进化的证据还有很多,但无论是胚胎学的证据还是古生物学证据,科学家通常采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向学生展示八种脊椎动物和人的个体发育图,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
观察讨论思考:图中胚胎发育有何特点?
(3).比较解剖学的证据
观察鲸的鳍、马的前腿、猫的前肢、人的手臂、蝙蝠的翼,思考:这些动物的前肢形态、功能都不同,但相似点是什么?
(4).分子生物学证据
科学家还可以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例如:细胞色素c是一种缓慢进化的蛋白质,人与下列生物细胞色素c差异数比较,你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测?
黑猩猩 0 鲨鱼 23 马 12
向日葵 38 苍蝇 25 牛 10
酵母菌 44 小麦 35 鸡 13
思考:从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到现在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经历了哪些进化环节呢?
2、生物进化的历程
(1).科学家通过对一系列岩石年代的测定和排序逐渐排出了地球的历史年表,这就是地质年代表。在地球的演化过程中,生物又是如何进化和发展起来的呢?观察地质年代与生物进化历史表。提问:从图片中可知生物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呢?
(2).利用自制的“生物进化主要历程”拼图游戏板分小组开展拼图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配合得好,能迅速而准确地把进化树重新拼合起来,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3).小结:植物、动物进化的历程
(三)、课堂小结
一、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而低等,形成晚的地层中,化石生物种类多,结构复杂而高等。
生物进化总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二、地球上的生命史:太古代、元古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前寒武纪时期──细菌、藻类时代;
古生代时期──真核藻类、无脊椎动物、裸蕨植物、鱼类、
蕨类和两栖类时代;
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和爬行类时代;(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
新生代时期──被子植物、哺乳类时代;人类时代、现代动物、植物。
(四).巩固提升: 1.自我检测:成都市初中生物毕业考试 题集锦(一)
(07年)11. 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始祖鸟和孔子鸟等化石证实了现在的鸟类起源于古代的:( )
a. 鱼类 b. 两栖类 c. 爬行类 d. 哺乳类
(08年)11、下列各项中,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不相符合的是:( )
a、从简单到复杂 b、从低等到高等
c、从水生到陆生 d、从个体小到个体大
(09年)7. 从不同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大量化石表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①从简单到复杂;② ---------- ;③ ---------- ;
(10年)7. 化石是最有说服力的生物进化证据。化石记录显示:形成早的古老地层中,化石生物的种类 --------- ,结构------- 。
(11年)5. 从不同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大量化石表明,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①-------- ;② -------- ;③从低等到高等。
(13年)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趋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 b、低等生物→高等生物
c、体形小的生物→体形大的生物 d、结构简单的生物→结构
10、中生代陆地上繁盛的动物、植物分别是( )
a、两栖类、藻类 b、爬行类、裸子植物 c、鸟类、裸子植物 d、哺乳类、被子植物
2.《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p4-6
五.板书设计(略)
八年级生物评课稿篇三
《生物的变异》是初中新教材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5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第4节〈人的性别遗传〉。而本节内容是上节內容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下一章《生物的进化》的学习打下基础。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前面几节书已经对遗传方面的知识有了系统的讲述,加上本节书有大量的素材供学生去探究、讨论和思考,在新课标理念下,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对各种现象加以理智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根据本节书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适宜的情感激励,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所以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
1、创设情景让学生举例说出自己身边生物变异的事例,并结合教材,得出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2、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实施,明确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除了跟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有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进一步延伸到由于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
3、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通过教材介绍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的三种育种途径,通过身边的事例(肉鸡、蛋鸡、观赏鸡)的例证,使学生从感性知识开始,理解有关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学习本课的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思想活跃,易举一反三。学生可在课前先根据前面的内容的复习,掌握“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人的性别遗传”等内容。课前,学生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做标记,提出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之下,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参与探究和讨论,充分地参与课堂活动,使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完成目标情况
导入(投影片)棉花的短果枝和长果枝水稻的短杆和长杆家鸽羽毛的灰红色与白色各种菊花的花朵形状果蝇的红眼与白眼?上述相对形状的产生原因?根据投影片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结论: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板书)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实验小结知识延伸
参考课本的探究实验,根据自己设计的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实验的结果统计,分析、思考后回答学生归纳根据老师的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总结: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体内的遗传物质基础没变,应该接近小型,反之则接近大型1、巡视、指导2、讨论题(投影)从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如果小花生种在肥沃土中,大花生种在贫瘠土中,结果怎样?依据是什么?从大花生选择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都是大的吗?为什么?小结:通过探究花生子粒的大小,使我们明白,生物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板书)1、一粒小品种花生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形成“大”种子,再种下去,那么他的后代的平均值是怎样的?结论: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学生在掌握知识之余锻炼了综合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学生基本能总结出其中关键过渡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简介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和意义。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创造过无数的辉煌,许多优良品种来源于中国(水稻、家猪等)。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吸引学生去学习培育新品种的知识。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1、高产奶牛的培育
2、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
3、太空椒的选择培育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完成书上的内容,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学生代表归纳其中的科学道理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
1.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2.通过杂交,低产抗倒伏小麦把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
3.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心得: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人类利用生物的遗传变异原理选育适合人类需求的新品种,但是我们在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物种时,也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p45练习1、2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的说课讲完了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
八年级生物评课稿篇四
(一)知识目标:
1、认知几种鸟形态结构上的区别;
2、探究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3、归纳鸟的主要特征;
4、了解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对生物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2、重点难点
1、鸟类的主要特征;
2、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认同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探究,认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3教学过程
八年级生物评课稿篇五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这一节在第十五章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一方面,本节是对第一节教学内容的深入和具体化,另一方面本节的内容是整个遗传学知识的基础和入门,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学得是否扎实,对本章乃至高中阶段遗传学知识的学习都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自己和其他同学遗传性状的异同,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分析图片资料、案例分析,参与情境活动以及教师指导下的进一步分析,使学生自己提高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希望学生能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千里寻亲”案例,关注身边的志愿者活动,产生为社会、他人服务的意愿。并通过分析“转基因克隆猪”资料,了解生物科技的发展状况,体会生物科学的魅力,增加民族自豪感,同时通过“寻找自己身上常见的遗传性状”活动,体会到每个人都是于众不同的,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初二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我确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2)基因控制性状。
(3)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4)遗传图解的绘制和分析
确立重难点的依据:
这些对八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他们在生活中有些感性的认识,但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这些知识是整个遗传学的入门和基础,所以这一节他们能否掌握好这几点对他们学习后面几节乃至以后高中来说都至关重要
重难点突破方法: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图片和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1、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在以往的生活实践中,对“人的性状和遗传”这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并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能够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说教法
(1)讨论法(2)提问法(3)多媒体展示法
(4)案例分析法(5)讲授法等
确定教法依据: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创设情境活动。在充分准备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学法依据: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要我学”的转向“我要学”,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约3分钟)
(2)观察,交流理解什么是性状(案例分析——讨论一——讨论二——活动:约16分钟)
(3)练习题(一)(2分钟)
(4)共同揭开性状遗传的奥秘(讨论三——基因的显隐性讲解——遗传图解:约18分钟)
(5)练习题(二)(3分钟)
(6)小结与板书设计(3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入课堂:我上课前先举例说出一些学生常见的现象。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现象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下一活动
(二)观察,交流理解什么是性状
案例分析:千里寻亲(展示课件)
让学生充当志愿者根据妇女a和妇女b以及小丽的一些外貌特征,去帮助小丽找到她的亲生母亲,并回答原因。
设计意图:以千里寻亲活动引起学生观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对性状遗传有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从而加深对性状遗传的认识,同时也能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切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人的性状和遗传。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展开学习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多关注身边的志愿者活动,产生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意愿。
讨论一:你能猜出他们的关系吗?
孩子像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遗传是普遍的。我们身边其它生物还有没有遗传现象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遗传性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讨论二:生物的所有性状都能遗传吗?
展示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识别一些人体常见遗传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帮助学生完成下面的活动,使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性状都能遗传。
活动:寻找自己身上遗传性状
再展示图片资料,理解什么是相对性状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识别一些人体常见遗传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相对性状,更是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同学都是独一无二的,帮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
课堂练习
幻灯片展示一些有关相对性状的题给学生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先举例,后分析判断的形式,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相对性状,能活学活用,并加强巩固。
(三)共同揭开性状遗传的奥秘
讨论三:
同学们对性状和相对性状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思考:为什么父母的许多性状会在我们身上出现?那么父母究竟把什么东西传给了后代,才使子女象父母呢?展示幻灯片的克隆猪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分析,图片分析以及我的指导下进一步分析,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分析能进一步理解或者得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个结论。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生物科学的魅力,了解现有中国生物学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出示和讲解受精卵的形成图
设计意图:可以说前面的知识都是学生能看到,能感受到的,而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真正原因学生还不知道,这就需要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受精卵形成过程就把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了理性认识,让他们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同时也为后面写基因图解做铺垫.
展示遗传图解分析图
设计意图:前面受精卵的形成和后面的遗传图解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但它又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先观察我的示范,再一起小组合作完成各种不同情况的基因图解,让学生真正掌握基因图解的写法。这样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有助于突破重难点。
八年级生物评课稿篇六
本微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生物》的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第四节《鱼》的内容,此微课选取的是在学生学习“鱼的外形与运动”之后进行的环节。微课着重呈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鱼的呼吸”,学生如何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我在设计这一堂课时,主要从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新事物容易产生兴趣的特点出发,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鱼的呼吸”重点问题,通过学生观察鱼的呼吸图片、视频、动画,让学生理解鱼的呼吸过程,完善构建的知识框架。
设计特色是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同时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启发引导学生在多思考、多观察、多参与的过程中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体验过程、感悟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同时表现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学生的各种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导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多种能力。
知识与技能: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及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鱼的呼吸特点
教学难点:鱼的呼吸特点。
投影仪幻灯片有关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资料。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一,鱼的呼吸
1,鱼的呼吸过程?
2,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提出问题:
水流入鱼口后,从什么地方流出?流入的水和流出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有哪些变化?
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至关重要?鱼离开水后,很快死亡,原因是什么?
通过投影显示以上内容。
教师从中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攻破难点。
播放视频:观察鱼鳃及鱼的呼吸。组织学生活动:观察鱼的呼吸使学生明确: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增多。进而明确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主要是在进行呼吸。
提出问题:想一想,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
展示鱼鳃的图片,鱼的呼吸动画
指导学生观察并归纳总结鱼鳃适于水中呼吸的两个重要特点:
第一,鳃鲜红色,毛细血管丰富,利于气体交换。
第二,鳃丝既多又细,在水中完全展开,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
看书22页自学有关鱼的知识,思考。
观看鱼的呼吸视频,思考,回答。
明确鱼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是鳃。
观看鱼鳃的图片,鱼的呼吸动画,思考,回答。
问题导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
视频辅助学习,突破教学难点。
问题导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新知识。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动画演示,化难为易。理解鳃的呼吸功能。
效果检测,引领提升
二,练习
展示有梯度的课堂练习。
组织学生回答与评价。
完成练习
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和深化
归纳总结,深化认知
总结拓展
提出问题: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或体会是什么?
指导交流与评价。
交流,分享学习收获和体会
学会总结,表达与分享
板书
设计
鱼的呼吸
1,鱼的呼吸过程
2,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教学反思
该课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采用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模式,呈现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八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在学科中的运用,通过图片、视频、动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视频、动画多媒体手段,学生更加容易理解鱼的呼吸过程,发展了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探究性实验的理念;事实证明,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八年级生物评课稿篇七
(一)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的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生命的延续》中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4节《性别和性别决定》。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对上一节《性状的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中遗传图解的巩固,因此,本节内容对确定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要求:解释人的性别决定。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解释生男生女及机会均等;
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人口教育。并能用科学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男女平等"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1、重点:人类性别决定的方式和生男生女的原理。《性别和性别决定》属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范畴,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符合课改理念。在前面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知道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本节课重在从人类性染色体的水平分析人类性别遗传的规律,另外基于社会上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倾向,把生男生女的责任推于女性,导致了许多悲剧的产生。这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必要通过教学了解科学真相。
2、难点:生男生女的原理。在生理上,一对夫妇生男生女的机率如何,在知识联系上属于断层,突如其来,而且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确立为难点,教学中通过学生的游戏活动来突破这个难点。
(四)说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教具(乒乓球(白色35个,黄色35个))媒体组合应用、游戏活动、生男生女的原理动画,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趣。
(一)学情分析:
(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二学生平均年龄15岁,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不喜欢死记硬背枯燥的知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注重正确引导学生思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初二年上期快结束时学习的,学生对生物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学习积极性相对有所降低,为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广泛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在生男生女的原理中机率是相等的,对个别学生可能会造成认知上的困难,在综合运用上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
调节学生的心理,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我设计了激发学生参与的学习的情景,通过学生做游戏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真正体验"在学习中游戏,在活动中学习"的新理念。
(三)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知识建构的方法的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我采用读图分析、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男女性染色体对比图,生男生女遗传图解分析,并通过让学生参与游戏加深生男生女原理的理解。掌握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生男生女取决于从父亲中的生殖细胞中所提供的染色体,从而培养学生看图、读图能力和生理空间概念。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设计学生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又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八年级生物评课稿篇八
《生物入侵者》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篇课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生物入侵者”标题生动形象,引起读者注意,文章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是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出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措施,这是通过逻辑顺序来说明的。思路清楚、层次分明。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生物入侵相关的生态知识;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3、体会文中说明方法表达效果。(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课文,筛选主要信息;2、在掌握“生物入侵者”概念的基础上,明确说明顺序,讨论说明方法,品析说明语言。(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我国生物入侵的严峻形势,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理清说明顺序;2、把握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生物入侵这种现象。
对教材进行分析并且了解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因此,根据我了解本班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能力,我觉得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回答问题等方面有条不紊,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体现了本班学生的素质很高,完成了我设计的教学目标。
教有常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教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怎样坚持“以人为本”和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呈现出一种自我合作探究的氛围,使教学互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采用了朗读法,多媒演示法、合作交流法。
朗读法:教学千法、朗读为本。要想获取文中的信息,必须通过朗读对课文的感知来了解。
演示法:本文有许多生物入侵者学生没见过,通过演示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生物入侵者对人类的危害。
合作交流法:学生可把疑难问题解决,通过探究发现一些真理,获取更多的知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在一起交流,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节课中主要以自学与合作探究这两种方式为主,在上课前,同学们已预习了本课的内容,生字词的音、形、义,我也调查一下学生对说明文的相关知识,在这节课,我没有检查文中的生字词,我重点安排学生独立勾画文中每段的中心句,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的好处或作用,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一些答题技巧和方法,这样一来,既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提高了他们合作探究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阅读此类文章的能力。
1、怎样理解“入侵”和“生物入侵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在找出各段的中心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些生物入侵者?它们有什么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分别是什么?
3、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
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明它们的表达效果。
1)通过圈点勾画,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说明方法。
2)可用 文中“”这句话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说明了 的特点。
1、文中哪些词、句子用得好?
2、文中有些字词可否删掉,为什么?
1.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
2.师提出问题突破文中的难点。
3.师生共同探究本文的主旨。
针对“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生物学家和生态学界的人士持不同的态度,你赞同谁的观点?
1,学生分甲,乙两组展开讨论。
2.师生点评,归纳小结学生的态度和观点。
1、生物入侵者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听说过或看到过?说说他们有没有给人们带来危害。
2、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
让我们共同努力抵抗“生物入侵” !
让我们用心关爱我们的大自然。
本节课按照我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目标达到,从教学实践看,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好,归纳能力也很强,教学环节的展开还算流畅,今后在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是: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把文本挖掘更透彻些。
八年级生物评课稿篇九
本节内容讲的是免疫的基础知识。学习免疫知识,对于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增进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1.本节内容的特点和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进行探究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体的概念;
(3)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认知水平上,这需要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由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分类二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因为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疏;二是因为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变化及结果来说明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这几个基本概念来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4.教学准备
教师:预防接种证。
学生:调查自己或他人打预防针的情况、预防接种证。
1.说教法
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通过一些直观手段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2.说学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观察图片和分析资料相结合,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作用特点。
导入新课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的学习、生活,而有的同学却未能幸免,为什么?吃同样的鱼、虾等食物,多数人安然无恙,有的人却出现全身发痒、起泡等过敏症状,这又是为什么?有的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必须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肾移植才有可能成功,这又是为什么?要了解这些,首先从人体的三道防线讲起。
师生活动主干线: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资料分析一: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问题一: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皮肤的保护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资料分析二:
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吞噬细胞(一种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会赶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消灭。
问题二: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内?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吞噬细胞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引导学生归纳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你说我说:生活中常见狗、牛用自己的舌头舔伤口,这是怎么回事?
试一试,我能行:
组成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对病原体的作用有何特点?
师生共同小节:这两道防线的共同特点是人人生来都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分析三:
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疫苗或没有出过水痘的人则往往患病。
问题三: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己总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然后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第三道防线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体的过程,并总结出抗体、抗原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我来试一试: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与前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相同吗?有何独特的特点?
非特异性免
特异性免疫
作用范围
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形成时间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特性
非专一性
专一性
八年级生物评课稿篇十
(一)知识目标:
1。 认知几种鸟形态结构上的区别;
2。 探究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3。 归纳鸟的主要特征;
4。 了解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观察和思考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对生物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2重点难点
1。 鸟类的主要特征;
2。 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认同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探究,认识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评论(0)
教学准备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ppt和实验材料(活体家鸽,剖开的带内脏的家鸽,新鲜鸡腿骨,制作纸飞机的纸),课前将学生分组,抽签探究内容
教学过程
人类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像鸟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有些鸟能在南、北半球之间迁飞往返,有些鸟竟能飞越珠穆朗玛峰!它们为什么具有这么强的飞行能力呢?鸟类又是如何飞翔的?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指出本节的学习内容,进入新课的学习。
自主阅读教材第30—31页“观察与思考”, 请学生观察图中涉及的五种鸟类
(1)比较不同的鸟类在形态结构上的异同,初步认识鸟的多样性;
(2)分析并尝试推测鸟喙的特征与鸟的食性之间的关系,鸟足的特征与鸟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认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提出问题:上述这些鸟除了有各自适应的环境不同这一特点外,还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发学生思考鸟类的主要特征,进入第二个问题的学习。
思考:(演示)两张同样大小的纸,一张折成飞机形状,一张揉成一个团儿,用同样的力掷出去,哪个飞行时间更长?说明飞行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同样大小的纸飞机,一个用力掷出去,一个让它自由落体,哪个飞行时间更长?说明飞行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两个大小一样的飞机,一个用纸折成,一个用木头做成,用同样大小的力掷出去,哪个飞行的时间更长?这又说明飞行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通过上面的三个实验,我们发现飞行可能与形状、动力、重量等诸多因素有关,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鸟类到底有哪些特点使它有利于飞行。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参照提示分配探究内容,制定计划。六个小组抽签选择三个方面的探究内容:鸟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骨骼和肌肉)和生理特征(消化和呼吸等)。各小组按照探究内容,利用自己准备的和教师提供的相应材料进行探究。教师深入各个小组,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确立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做好课堂探究记录。
各小组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探究结果,教师点评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纠错、强调和补充。
(1)探究第一方面内容的小组自主或由教师逐步引导介绍以下方面的探究情况:①观察鸟的形态是怎样的?这与他们的飞行生活有什么关系? ②鸟类的体表被覆盖着什么?有何意义?③将鸟的翅膀展开,你们能识别出与飞行有关的羽毛吗?他们在结构上和排列上有何特点?④鸟的翅膀呈什么形态?这与飞行有什么关系?
(2)探究第二方面内容的小组自主或由教师逐步引导介绍以下方面的探究情况:①摸一摸家鸽全身的肌肉,再通过解剖和观察,指出哪个部位的肌肉最发达?推测一下原因 ②鸟类的胸部的骨骼有什么特点?它的作用是什么?③观察鸡的腿骨、翅骨的横截面,思考长骨的特点④总结鸟类骨骼的特点,这样对鸟类有什么好处?
(3)探究第三方面内容的小组自主或由教师逐步引导介绍以下方面的探究情况:①根据提供的资料,介绍鸟类的食量和消化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 ②鸟类在空中飞行时需要的氧气量很大,那么它的呼吸系统有怎样的特点才能满足这么多氧气的需求量呢?探究活动小组的学生在汇报时要介绍如何通过吹气的实验发现气囊,气囊如何辅助肺呼吸,介绍鸟类的呼吸系统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③通过比较鸟与人的心脏大小及心搏次数,得出鸟类的循环系统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 ④其它与飞行相适应的生理特点,如有喙无齿,发达的视觉,恒定的体温等。
以课堂小结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上述的探究活动归纳总结:鸟类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鸟会飞对于鸟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在这些特点中哪些是鸟类所特有的?从而概括出鸟类的主要特征。
教学活动三:鸟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从课本上给的图片为例子,抛砖引玉让学生再谈谈鸟类的作用,并最终引导学生形成爱护鸟类,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态度价值观,理解鸟和人应该和谐相处。
闪光点:
1、准确把握课标的要求,将“学生为主体”作为整个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整体授课过程中,学生活动占了大部分时间,教师积极调控学生的各种活动,深入各个小组进行指导、启发。
2、将“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这一探究活动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在课堂上让各小组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并展示交流,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
3、注重学生在知识结构的获得过程中的多种能力培养。如课前资料的查找,培养学生适收集和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家鸽的外形、羽毛和骨骼,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解剖胸肌,向气囊吹起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探究汇报交流结果,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1、当探究问题时,学生讨论过于激烈,要注意控制课堂上的纪律及时间;
2、有的语言需要推敲,口头语稍多。
八年级生物评课稿篇十一
1、开发主题的思考
发酵食品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品,随着养生科学越来越提到日程上,发酵食品所蕴含的健康能量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现在的青少年面对丰富多彩的食品世界,是否还会制作这些古老的发酵食品?是否了解这些手工制作的发酵食品?是否还会想上辈人上上辈人那样,经常在餐桌上给这些健康食品留一席之地呢?我校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健康食品系列之一——发酵食品就在这样的思考下开展起来了。
2、重难点及课时安排
本活动的重点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到,经过了发酵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很多的营养成分是其他食物不具有的,从而对发酵食品感兴趣,进而尝试制作。其次,在制作过程中要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记录,进而引起学生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产生兴趣,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领各科知识,增进思考,融通各学科领域的目标得到充分体现。再次,通过发酵食品的作用原理,鼓励学生动脑筋开发出新的发酵食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小组划分、资料搜集整理、交流等需要3~4课时;制作、观察、交流、改善发酵食品既劳动与技术部分需要4~5课时,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周围群体对发酵食品的认识,倡导健康饮食知识、理念,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部分需要2~3课时。
1、知识与技能:能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资源了解发酵食品的特点和制作方法,观察、记录食品原料在发酵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制作1~2种食品,并能够自主设计发酵设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周围人对食品的要求,聆听他人的意见,并运用所学知识,提供帮助,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
本届初二学生即将在生物课当中学习食品的发酵原理以及简单的发酵技术,所以可以和生物学科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在网络、图书、资料室等查找更多关于发酵食品的资料,有利于为进一步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初二年级已经开始接触到物理学科,对物理变化并不陌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在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发酵使得食品原料从一种形态变化到另一种形态,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变化,对学生升入初三学好化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问题是初二学科增加,负担较重,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够充裕,而且99%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被精心照顾和呵护已经习以为常,在劳动与技术活动中会出现只停留在理论,不愿意动手的情况。
不同班级甚至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会出现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的差距,这些都会给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一定的问题,不过也因此会生成很多新课题。
1、研究性学习部分:信息爆炸的时代,查找资料编的相对容易得多了,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大量雷同及相关性不强的信息也混杂其中,干扰着活动的效率,而且资料也流于表面和肤浅,想要在深入一些查找起来就困难了。这一阶段应该指导学生如何快速筛选资料,如何分工合作以及汇总交流地方法。
2、劳动与技术部分:制作发酵食品时,有很多条件需要人工控制,比如温度,时间,卫生等,如果仅仅依靠自然条件就会影响发酵效果。人工控制的方式也有很多,运用古老方式或借助现代工具,不同食品的发酵要求也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各小组分头制作,再汇总交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发酵方法,逐渐养成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3、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调查周围人对发酵食品的看法和认识,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调查问卷,设计宣传兰内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定期为家人制作几样发酵食品,并根据发酵原理动脑筋开发出新的发酵食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4、信息技术部分:鼓励学生向专业人士学习,把自己拍摄的过程照片制作成幻灯,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和喜欢漫画的同学共同合作把发酵的过程制作成flash,把自己对发酵的理解传达给他人。
1、活动设计
确定活动目标后,设计了三个活动部分:《认识发酵食品》、《制作发酵食品》、《共享发酵食品》。
《认识发酵食品》是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发酵食品的特点、种类、所使用的菌种、所需温度、营养价值、制作方法等。
《制作发酵食品》是让学生根据资料或专业人士的经验介绍,尝试制作1~2样发酵食品,并能在制作过程中进行观察、记录,不断尝试,直到成功。
《共享发酵食品》是通过调查、交谈等方式了解人们对发酵食品的看法和要求,据此不断挖掘发酵食品的新做法,能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为家人及周边需要的人服务。
2、活动实施
《认识发酵食品》:
a、分小组,并分工。
b、小组整理交流资料,选出两位同学在班级共享信息。
c、评价:资料搜集状况、整理状况、交流表现等。
《制作发酵食品》:
a、根据资料准备工具及原料
b、分别制作:酸奶、米酒、馒头、泡菜。
c、交流制作体会,学习他人经验,调整自己的实践活动
《共享发酵食品》:
a、为家人制作一次酸奶或馒头,体验家务劳动,感谢家人平日对自己的照顾。
b、设计调查问卷,能通过交谈等方式了解人们对发酵食品的认识及应用情况。
c、根据发酵的原理机制,尝试创作新“作品”。
3、活动评价
每个阶段都要及时进行活动评价,阶段评价和整体评价相结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取长补短。
八年级生物评课稿篇十二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学生通过分析男女染色体图片,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从实际生活、实践过程和理论上三方面论证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一、导入新课
展示孕妇图片,这是一个怀孕的妇女,她生男孩还是女孩?那么,生男生女到底是由什么决定呢?这与遗传有关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的性别遗传》。
二、讲授新课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出示男女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排序图,这是男女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排序图,请同学们思考: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有差别?这对染色体的差别可能与什么有关?
2、同学们猜对了,请阅读教材麦克郎和威尔逊及斯特蒂文特的研究,你能找到那些有用的信息?(①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发现男性染色体。②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及斯特蒂文特进一步区分性染色体,即男性xy,女性xx)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经整理后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同时思考38页书中的讨论题:
①、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被称为性染色体?
②、两图中,哪幅图显示的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是女性的染色体?
③、图中哪条染色体是y染色体?它与x染色体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④、想一想,就性染色体来说,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分别是什么?
4、请描述出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性染色体)
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性染色体)
5、请描述出男女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精子:22条常染色体+x或者22条染色体+y
卵细胞:22条常染色体+x
6、同学们想一下,当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相遇时,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是什么样的呢?发育成男性还是女性?那含y染色体的精子呢?(xx,女性;xy,男性)
7、社会上把生女孩的责任都算在女性头上,对吗?为什么?(不对,因为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x,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y。女性产生的卵细胞仅含x,男性产生的精子含x或y染色体,当卵细胞x与精子y结合的受精卵为xy时,受精卵发育为男孩;当卵细胞x与精子x结合为受精卵xx时,该受精卵发育为女孩。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这种说法不科学)
设疑:不同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如何呢?
八年级生物评课稿篇十三
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2章第3节《动物的主要类群》第2课时,本课时主要内容主要如下:一是通过观察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的图片或标本,认识这四个动物类群主要特点;二是通过学生自行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个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生物观,认同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
1、环节动物是指具有“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多为蠕动爬行”等特征的动物。
2、软体动物是指具有“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等特征的动物。
3、节肢动物是指具有“全身被有坚硬的外骨骼,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节伸屈自如,每个体节几乎都有一对分节的附肢,有发达的脑、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的呼吸器官”等特征的动物。
4、棘皮动物是指具有“身体扁平,体表有棘”等特征的动物。
5、动物是生物圈中一个重要成分,人类应该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动物资源。
本节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如下:
1、与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相联系;
2、与生物进化的知识相联系;
3、与生物圈中的动物相联系;
4、与珍稀动物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知识相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动物类群中的动物,同学们在生活当中接触的比较多,对于他们的形态特征、和人类的关系都有一定的认识,但还存在着表述不正确、不科学、不完善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构建正确的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完整的认识。因本节所涉及到的动物类群多,生物学术语多,术语之间的相似性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支持与帮助。但是,因为本节的教学内容能够极大的丰富同学们对生物种类的认知,学生还是有相当大的学习兴趣。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举例说明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3、举例说明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1、通过上网搜索、图书馆查找动物类群的图片及和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收集、观察、归纳的能力;
2、通过活动“观察昆虫标本”培养观察、讨论、交流的能力。
1、通过对比动物类群的特征,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
2、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开发与利用动物的资源的观点;
3、了解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1、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2、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观察昆虫标本。
1、观察昆虫的标本;
2、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3、形成进化的观点。
1、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学生、教师所收集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观察“昆虫标本”活动等,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的观察、交流、归纳的能力,形成对动物类群基本特征的认识;
2、设置问题串,引导同学们的思考。如:图片能够进行怎样的分类;每一种动物的有何特征;同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这类动物与另一类动物在特征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在进化的规律是有何体现;
3、注重教材的作用。学生归纳完动物类群的特征后,引导同学们阅读教材,领会表述的科学性、严密性;
4、注重概念的运用与小结。在同学们学习相应的知识后,精选练习进行反馈、小结,强化同学们对概念的认识。
教学准备
1、上课前,要求同学们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收集与要学习的动物类群有关的资料。重点为能反应动物类群形态特征、该动物类群与人类关系的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
2、为弥补教材的不足,教师要事先收集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如: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类群在传播人类传染病方面的危害性等。
1、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扇形动物等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教师展示自己所收集的、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动物图片,要求同学们进行观察、分类;
1、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对老师提供的图片进行观察并分类的同时,结合学生自己所搜集的图片来说明分类的依据;
2、各小组由代表来陈述自己小组的分类结果,并回答其他小组的质疑;
3、教师引导同学们进行小结归纳各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分布环境,提炼出概念关键词(概念的本质属性);
4、依据同学们的学习所得,提出针对性的问题(正例、反例),检验同学们对概念的理解。
1、提炼出各个动物类群的关键词后,教师再引导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体会表述的科学性、严密性;
2、引导学生列表对比四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并用进化的观点加以解释说明。
精选练习题,检测同学们对于动物类群主要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
1、学生小组展示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并说明其中的利和弊;
2、教师视学生展示情况适当补充自己所收集的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进一步强化同学对这些动物类群与人类关系利与弊认识,促进学生形成辩证的观点,认同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动物资源。
引导同学构建本节内容的概念图。
教学预设
1、学生讨论、质疑的环节应要注意控制时间,最好在课前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对掌握比较好的小组要心中有数;
2、学生在对比四个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并用进行的观点进行解释,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要视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复习及引导;
3、学生对于教材中所列的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不是很相符的动物,会存在疑问,教师应当从生物适应环境方面加以解释。
八年级生物评课稿篇十四
《生物入侵者》这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本文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的措施。首先引出话题,接着摆出现象,再探讨因果,最后讨论对策。这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 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对于本文的教学,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我结合本文课型和单元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学习筛选信息。
3、多种方式读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赏析文中形象化的语言和严谨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对生物入侵,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2、培养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儿。我把教学重点定在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以及它们的表达作用上。另外还有理清的说明顺序;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也是教学中要关注的。
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多单元阅读说明文的经验,对说明文有了一定了解和知识积累。大部分学生明了说明文学习的精髓,即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及说明文语言科学准确的特点。如何结合本文内容,准确的表述,灵活的应用,还需要教师课堂指导。此外,学习说明文比较枯燥乏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投入到本文的学习中来,适时激趣显得很重要。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我设计了学生大声读文,感知课文内容;默读文,梳理课文脉络;浏览文,筛选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及弄清主旨;跳读文,赏析批注,品读;齐读有文字疑惑的段落,思考完善。
我力求通过本课的教学为学生打开一扇学习科普作品的窗。“知识之窗”“科学之窗”“语言之窗”板块活动,教给学生学习科普作品的方法。
更重要的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态度。在了解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生物入侵有哪些危害?
2、“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生物学界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态度有何不同?作者倾向于哪一种?你又赞同哪一种呢?
4、生物入侵能有效避免吗?这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能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答案过渡到结合文有自已的思考。学生心浮气躁,总不愿静下心来读文,给点台阶,留点思考,制点波折,不失时机地有效地引导学生细致地读文。课外“生物入侵者”的举例,旨在培养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和品味语言后学以致用的习惯。值得商榷的文字的品析,无外乎是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勇于质疑。
(一)图片演示,谈话引入
水葫芦入侵历程引入课题,穿插“侵”字教学。
(二)初读感知,梳理文脉
1、学生大声读文。
谈读后初步感受,引导积累基础知识。
2、梳理脉络。
3、理清的说明顺序。
(三)理解课文,阐释主题
1、出示问题,学生读文、思考、讨论问题。
了解生态环境和生物入侵知识。
2、明确作者写文意图。
(四)赏析语言,适时拓展
1、赏析语言:从说明方法、生动的语言、严谨的语言品味表达效果。
2、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
3、你觉得文中解释生物入侵者的语句严密吗?
我希望我的课堂轻松、民主、和谐,教学环节中“知识之窗”“科学之窗”“语言之窗”,总有调动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窗口”。《生物入侵者》的教学,可以没有议论文的犀利,却也有严谨;可以没有抒情散文的激情,却也有独特的体验。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学生归心似箭,有些躁动不安,我在这节课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不够,本可上得更流畅一些。学生在结合课文谈如何避免生物入侵、赏析“逃出藩篱,啸聚山林”时,有精彩的发言,是课堂的亮点。遗憾的是课堂后一段时间把握不够好,从严谨的角度来评判文中第一段解释生物入侵者的语句,本期待着学生有更好的表现,可惜这一环节没能有效完成
八年级生物评课稿篇十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我将从这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六、教学过程
前后联系:本节课中的内容与第二节《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内容密切相关,可以说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是学好下节课的基础。
重要地位:整个第六单元都要求向学生渗透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因此,这节课也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基础课。
基础:学生已经学过了生物圈及各类生物的知识的
优势:学生经过了近一年半时间的生物学习,再加上农村学生平时对生活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应该说对于这节课内容的学习相对容易些
现状:缺乏自主探究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能力目标
1、能根据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观察及分析有关问题。
2、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重点: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难点:
1、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2、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下面说一下我是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突出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作用是学习重点。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两幅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常见图片,创设教学情景,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学中利用图片或讨论加以辨析,帮助学生理解容易混淆的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加深对生态系统概念的理解。第二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安排了一个讨论活动,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如池塘生态系统的图片,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总结出各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突出了重点。教学中采用“分角色、说联系”的课堂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的理解,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
分析法:指导学生根据图片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各种生态系统成分进行讨论
归纳法:师生共同总结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学法:
合作探究
分析归纳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三)归纳总结巩固升华
(四)拓展延伸反馈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优美的图片,要求学生在观察时想象在这些环境中可能听到、看到哪些生物,说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导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板书)生态系统
在一定地域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小至一块草
地、一个校园,大至整个海洋、整个地球等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然后让学生举几个生态系统的例子,加深他们对生态系统的认识。生态系统有很多种,每种生物都有它自己的生活环境,对于生活在池塘里的小鱼、小虾来说,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对于生活在森林里的小鸟来说,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除此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生:(讨论)农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
师: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生态系统?
生:(讨论)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思考:下列是否构成生态系统?
1、一片森林是生态系统吗?
2、一片森林中的生物是生态系统吗?
3、一个池塘中的水是生态系统吗?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呢?
(板书)生态系统的成分
让学生观察分析池塘生态系统图,讨论,并回答问题:在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要维持这些生物的生存必须满足哪些条件?说出这些生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各生物之间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板书)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
非生物成分:阳光、温度、空气、水份、土壤
生物成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贮存在体内,所以它扮演的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用箭头表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让学生板书、讲解,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这个图解来表示。从图上可以看出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最终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后的物质又被生产者利用,这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成分的理解,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想象等能力。
(三)归纳总结巩固升华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的问题,知道了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相互作用。通过本节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小组内交流。
(四)拓展延伸反馈达标
课外拓展
课后活动的设计注重对课堂的延伸。通过搜集环境污染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
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加深对目前的环境污染现状的了解,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