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窗边的小豆豆 读书心得(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窗边的小豆豆 读书心得篇一
书中故事为:安妮是父母双亡的孤儿,在孤儿院饱尝冷漠。马修和玛丽拉是绿山墙农舍的一对善良淳朴的兄妹,他们本想领养一个男孩帮忙干活,结果阴差阳错,把一个瘦骨嶙岖的小女孩领了回来。安妮一开始差一点被退了回去,可她以自己独特的性格魅力和感染力征服了马修和玛丽拉,也赢得周围所有人的喜爱。
书中描绘的一切,洋溢着灵动的童真和充满乐观精神的幽默,使我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读到安妮的那些奇思妙想,以及她闯下的那些有趣的小祸,我的嘴角便会泛起笑意。另外,书中的语言如同行云流水,使我充分领略到了加拿大乡村,特别是绿山墙农舍周围的如画风景。因此加拿大的建筑“安妮小屋”一直很受欢迎呢!
我也联系过生活实际,安妮那种乐观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的缺点主要在:不积极和不乐观,我曾想改掉这毛病,积极差不多解决了,还差乐观,所以当时才选择《绿山墙的安妮》看的。
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小挂件,我见了以后,觉得一点也不好看,便问妈妈:“妈妈,这个挂件不好看,我不想要可以吗?”妈妈皱皱眉头说:“凑合着用吧!”我仍不顾一切地说:“不要,就是不要,妈妈你留着自己用吧!”妈妈生气了,骂道:“哎!你这么不乐观,以后长大了怎么办呀,妈妈好心帮你买个挂件送给你,你却不领情,不乐观不好呀!”之后,妈妈让我在房间里反思,她出去了。我独自一人待在房间里,一边掉着眼泪,一边想,觉得这件事是我错了,我为了礼物的外表,却不管它中的意义与道理。惭愧完后,我写了封信给妈妈:
妈妈:
您好!
妈妈好心送我东西,但我却毫不领情,这同时也表现出了我那不乐观的性格,我想说,对不起!我做得太过分了!
您的女儿:蒋昕瑜
20__.8.20
送玩信后,感觉特别舒服和放松,从那以后,我那不乐观的性格也慢慢变成乐观了,其中,有妈妈与安妮一同地教导!
《绿山墙的安妮》送给我了许多许多“东西”!
窗边的小豆豆 读书心得篇二
课余生活中,我很喜欢读书。今天,我买了一本新书,名叫"呼兰河传".读完后,我的感触很深。
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在祖父的院子里和祖父一起玩耍的故事。这本书字里行间都弥漫着一种对祖父的深深怀念之情。
在别人眼中,作者小时候,是非常幸福,非常无忧无虑的。作者有爸爸妈妈陪着,有外祖父伴着,自己还有那么多的街坊邻居,成天的玩,还有一个大园子,种了那么多的东西,多好啊!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作者是可怜的,在这个家中,几乎没出来过,就那么一次,祖母死了,亲戚们把她带了出来,仅仅一次而已。作者失去了自由,就如笼中的鸟一样,失去了本应属于你的最重要的东西。
作者也是寂寞的,生活在呼兰河这小城,每天也没什么事,无非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儿死了,冯歪嘴子有孩子了,还有什么事呢?只有这些事了。
在作者的家中,作者最喜欢的就是她的外祖父了,说起她的外祖父,让我羡慕,作者的外祖父十分好,对作者很有耐心,难怪作者很喜欢外祖父,至今也十分怀念他。
作者是不幸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他有一个这么好的外祖父呀!
对于作者而言,在胡兰和这个小城里,更多的怀念是关于外祖父的,关于外祖父的一切都令作者难忘,即使有着许多不好的回忆,即使并不美好。
在作者描述的小城市中,虽然有些无聊,不过对于我们来说,却是有趣的。跳大神,逛庙会,卖麻花,这都是我们没有见过的。多么奇妙呀!
呼兰河传这本书,令我难忘!
美和追求美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的美,创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己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类生活增添无比绚丽的色彩。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这部书是着名女作家萧红后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年轻的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描写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特别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小团圆媳妇那一章,看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和萧红同样大的一个女孩,也就12岁。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这里当童养媳,因为活泼,不像媳妇,所以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后来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窗边的小豆豆 读书心得篇三
记得第一次读《居里夫人传》,是在上初二的那年。久仰其大名,却未知详情,从同学那里匆匆的借来一本,昼而忘食,夜而不寝,当时只感觉有一种强大的驱动力推动着我,让我不由得以其为楷模。其充沛的精力、为了科学而伟大的献身精神、还有那一颗炽热而纯真的心,高尚的人品和强烈的爱国激情。玛丽居里,这个创造了诸多世界第一的女性,第一次完整的走进了我的大脑。
居里夫人的青年时期是屈辱而期盼的。小时候面对着山河破碎的祖国,她稚嫩的心是屈辱而悲哀的,在俄国沙皇的暴力统治下,波兰人民民不聊生,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的家庭,强烈的爱国心只能深掩于表面的逆来顺受。六岁失去母亲,大姐又由于疾病过早的离开,只有年迈的父亲、哥哥约瑟夫、二姐布罗妮娅陪伴在她的身旁。
贫穷的生活像一个梦魇,缠绕着他们。还好,他们兄妹三个一个比一个争气,最后都拿着奖学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巴黎。当时的科学文化中心。而在这中间,玛丽居里为了能够让二姐布罗妮娅顺利完成学业,当了近五年的家教,一种跟女佣人差不多的待遇生活。玛丽最终坚持住了自己的信条: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别人打倒你,也不要让事情打倒你。而这种从小就培养起来的执着而坚强的秉性,无论是在她的科研中,还是人生的遭遇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使人不得不慨叹。一个人的伟大,并不在于他所创造的成就,而在于其人生中彰显的精神。
作为伟人,玛丽的人生是艰辛而辉煌的。就在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放射性的伟大研究中时,飞来横祸皮埃尔出事了,一个在他乡的异国女子独自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她接过丈夫的工作,又用她那坚毅而顽强的精神,强忍着悲痛,继续着他们两人的共同事业。
而出于对名人的一种嫉妒,出于一些市井小民低级乏味的爱好,玛丽的路走的是多么的艰辛啊!各种流言的诽谤、甚至是在她工作能力上的风言风语,作为一个女性,她也有被气得住进医院的经历。但她有马上恢复过来,再次以全身心的热情钻进的她生命的所在实验室。黄天不负有心人,1911年,这个伟大令人敬仰的女性,以自己顽强的品格和超人的才华,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你给了自己的实力,她第二次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成功的收获了自己的人生。
作为科学家,玛丽的人格是至高无上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她不为自己的发现而申请专利,放弃成为百万富翁的机会,依然过着一杯羹,一匙汤的清贫生活。她是镭之母,却自己竟没有一克的镭。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腐蚀的人。
她公开自己发现镭的专利,她在面对四处的非议时,为了科学,毅然选择留在了巴黎。她和皮埃尔一样,不愿意为申请一个院士而上门拜访。她在战争中,义无反顾的主动组建医疗队,救治伤病员。她身在巴黎,却依然为祖国的独立和科技发展事业而殚精竭虑她,说不出的太多太多了,再多再美的溢美之词,在她那里,也只能显得苍白而无力。
伟人,并不需要太多的诠释。居里夫人是伟大的,她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即使在其弥留之际,她也不忘记陪伴自己一生的实验室。看着桌上的茶杯,她用梦幻般低的声音说:用镭,还是用钍制作,居里夫人是安静的,她生前荣誉缠身,而用一句不用了,让我安静点吧。来作为自己一生的终结。
是啊!居里夫人已经走了七十五年了,但她的精神却依然熠熠生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然而,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似乎太令我们的先辈们失望了,学术腐败与作风腐败屡见不鲜。名和利的追求已经太多的困扰着人们,那种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幽美世界,那种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闲适生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精神自由,已经在我们这个社会显示不出多少诱人的魅力了。谁还会高亢的吟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取而代之的只有无限膨胀的私欲和道德的日益堕落。
我们这些太过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消费的人们,我们是否用自己的真正行动,去实现内心的那一份宁静与纯真呢?
窗边的小豆豆 读书心得篇四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