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产业发展分析报告8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最佳范文1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西吉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42万亩,种植马铃薯120万亩;牛、羊、猪、禽存栏7074万头,出栏6775万头,肉类总产量11万吨,优质牧草留床面积7615万亩,实现牧业总产值21亿元;设施农业及西芹总产值21679万元;新建拱棚14598亩,维修日光温室224座,设施农业投入生产17265亩;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面积39797亩,其中:拱棚37397亩,日光温室2400亩;完成旱作节水农业覆膜保墒面积1633万亩。
马铃薯总产在180万吨以上,全县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55万个羊单位,肉类总产量达到1.5万吨,实现木业总产值3.6亿元,人均草畜产业纯收入达到350元以上;西芹实现总产14万吨,西芹产业总产值达到1.35亿元,农民人均西芹产业纯收入达到180元;发展旱作节水农业保墒面积23.8万亩,实现农牧业总产值14.4亿元。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建成自治区级现在农业示范基地4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7个,农牧业科技示范点40多个,全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组织29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33个,生产单位21个,产量达到100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全县绿色产品生产企业2家,绿色产品产品数2个,绿色产品产量达到53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西吉农业产业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论从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来看,还是从满足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要求来看,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1.马铃薯支柱产业的问题:一是加工不足(原料不足)。老百姓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足,执法单位执法不严,导致马铃薯的偷盗情况越来越严重。二是由于品种的落后、老百姓种薯的选用认识不足。三是马铃薯没有统一包装,只能卖原材料,导致价格不如区外。四是马铃薯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老百姓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不到位。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由于西吉县的龙头企业基本上都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加上政府财力困难,无力投入大量资金扶持,使龙头企业发展很不景气,信誉度不高,很难得到农户或农民的大力支持,反过来与产业基地、农户关联度底,对农户和农民的带动力不是很强。农村剩余劳动力依托产业化发展,实现就地转移的空间不大,容纳人数不多。从企业销售收入上来看,西吉县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的仅有4家,其余的都比较少,缺少规模大、效益好、品牌响、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从龙头企业对主导产业的带动面上来看,还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而形成的产业聚集群。
2.区域化布局不均衡,基地建设规模扩大比较困难。产业总体上分布不均衡,对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建设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拿马铃薯来说,尽管走向了国内、国际市场,首先高品质的产品数量如果满足不了外商的需求,创汇增收的前景也就不会很乐观。另外,西吉县农业特色产业优势目前还没有完全挖掘出来,尤其是西芹、胡萝卜、小秋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的扶持种植、加工转化前景没有拓宽。
3.农业产业链条延伸难,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产业链条的长短,决定着农产品转化增值的大小。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仍然停留在原料销售上,只有一个"链条节",即使加工,也只是简单的初级加工或粗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低,加之生产上是家庭式分散经营,流通上是各自为政、小打小闹式营销,以致农业难以形成规模,难以形成产业。
三、改进措施
必须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品牌优势,走"农业稳县"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咯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巩固马铃薯产业,提升草畜产业,培植西芹等特色优势产业。扶优扶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把西吉建成绿色农业经济强县,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1.在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上,解放传统思想观念,跳出农业抓农业。要以抓企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产业,实行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作为整体来抓,从项目选择到论证、决策,从业主确定到招商引资,从经营机制到项目管理,从市场营销到品牌确立,都进行项目化运作;从原料基地生产到农产品加工,从产品开发到市场策划都按企业化模式运行;从组织贩运到流通销售都按市场化模式营销。特别要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聚集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构建成新型农村农业产业体系。
2.在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上,突出区域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构建大农业、大产业。要引导农户间相互联合,整合资源,实行大户联动发展,将产业办出规模。特别是乡镇要加强区域间横向协作,消除自我封闭,共同规划发展适宜本乡镇、本区域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确定之后,用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集中生产要素,重点突破,形成规模,凸显特色。
3.在农业产业发展措施上,加快以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为主的各项改革,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条件。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建立良性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改革,重点要强化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户之间,外出务工,经商农民之间采取招商租赁、承包权转让等自由流转土地,采取政府扶资、培养技术。联片经营等形式,使土地向大户集中、向能人集中、向农业企业集中,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要组织引导滞留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上的农民,以城镇化来促进农业产业化。
4.在农业产业发展经营上,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要立足优势资源和地方特色,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结合,积极发展种植、畜种繁殖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导现有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兼并、联合,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鼓励工商企业兴办农业企业。总之,要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产业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群体,增强市场开拓和辐射带动能力。
5.在农业产业发展流通上,着力建设以农村市场为主的流通平台,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要结合城镇建设和乡镇主导产业定位,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和功能,尽快启动区域主导产业交易市场,专业市场以及大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建设,并将其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规划、同建设,使城镇化、市场化同步发展。此外,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择优扶优,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
6.在农业产业发展指导上,切实转变行政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指导服务要从以前包打包唱的行政命令转移到宏观指导、制定规划、政策扶持、培育市场,调节利益上来,走"企业面向市场一一政府扶持企业一一企业组织生产"的路子,由企业自行规划产业基地规模、开展扶术指导,回收产品、开拓市畅政府只研究扶持、投入等政策,培植社会化服务体系,调解公司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以及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督促企业提高履约率,促进农户与企业从一般的买卖关系变成利益共同体,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利益,而且还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逐步建立企业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最佳范文2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近年来,我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积极培育推进,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将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两馆一站”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文化馆、图书馆先后被评为省级三级达标馆。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6万多册,年订阅报纸杂志140余种,现正积极推进“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两个乡镇农村网络培训学校的建设任务。县民族歌舞剧团建有练功房一处。1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报上级批复,目前泗南江、雅邑乡、坝溜乡、景星乡已经动工建设,其余乡镇也将于近期内动工建设。建成农家书屋11个。双胞之家网站开通营运两年,加大了××对外的宣传力度。
(三)文化资源现状。①哈尼文化。××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人传承着数量浩瀚、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服饰、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哈尼族口传叙事长诗《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玛箐格卡呃呐玛坡》、《阿迷车》等一批散落于民间的原生态歌曲。结集出版了《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县民
间故事》一、二集,《××县舞蹈集成》、《魅力××》(2003-2022)、《阿××增刊》(歌曲)、《双胞迷城:××》、《哈尼文化丛书》(6本)等书籍。哈尼族9个支系的歌舞乐,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哈尼风情:魅力××》节目的录制,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进行了连续播放。以“阿迷车”为主线,独立创作、编排了反映哈尼族迁徙史和发展史的大型歌舞史诗《阿迷车》。②回归文化。县城驻地联珠镇建有融天文、地理、科普为一体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并被列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回归线把县城一分为二,使县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北回归线文化,更使××的自然、气候、生物、人文变得多姿多彩,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独特性。③双胞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县境内生活着1000多对双胞胎,其中,北回归线穿过的村寨就有600多对,其双胞胎密度之大是世界罕见的,近年来,随着县委政府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体的大力宣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双胞文化。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全县现有文物103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目前已向游人免费开放,逢年过节,香火旺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溪古镇的建筑为明末清初的古式风格,“一颗印”、跑马转角楼等建筑形式与中西合璧的建设格局,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保存下来的建筑风格,加之是护国将军庾恩旸故居,历史人文气息较浓,目前正进行二期修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的新抚岩画弥补了我市没有岩画的空白,使××县乃至普洱市的文明史都将前推千年。
二、文化产业培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县
内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只有文化馆、图书馆达到省三级馆标准,乡镇文化站建设比较落后,设施设备简陋,全县无供演出的剧场或影剧院。二是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群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最佳范文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在为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市未来重点经营的产业项目。深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市今后的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现状
1、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50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营镇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从而我市的规模养殖有了亮点、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中央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利政办发[]2号)文件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落实。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目前正着手准备迁入工业园区;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征地60亩、三通一平、规划设计和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可在底前建成投产;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吨,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在本月下旬正式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我市无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两提高、两满意、创服务性机关”的
主题教育
活动,畜牧局迅速在新闻媒体公开作出五项承诺,其主要一项是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三是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扎实有效推进,必将增强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2、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资源利用不够,草地牧业发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万亩,且集中成片,理论载畜量20万个牛单位,实际载畜量11万个牛单位,目前,市内10万亩以上的四大草场仅齐岳山的少部分被建设利用,寒池、麻山、严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开发,存在草多畜少、草场资源浪费的情况,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畜禽规模化养殖往往造成气味难闻、水体污染。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土地流转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要研究污染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如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动物发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年投入兽医防疫员报酬已达150万元,但全市有575个村,防疫员人均报酬相对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头生猪:春秋两季,要各打三针、挂耳标,要求一头一针、一苗一针、一针一消毒,还要填写免疫档案),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从事,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注射防疫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市外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4个部门监管:从饲养到屠宰环节由畜牧部门监管;城市定点屠宰的行业监管是商务部门;屠宰后上市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机关、学校、企业、宾馆等)购买到烹饪食品上餐桌的卫生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多,执法部门的配合、衔接上难免有真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国家农业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上向中央争取的政策不够、争取的投入不够。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档案的建立工作才刚刚起步,加之,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疫源的可追溯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的难度大;同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行业的监管部门多(有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监管执法的力度不强,手段也不硬。
二、发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xx”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百亿元畜牧产业”总体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壮大畜牧业经济块头,巩固农业经济“半壁河山”基础,实现创建畜牧大县目标。
2、奋斗目标
全市生猪存栏达到6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6万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5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200万羽,长毛兔存栏15万只;全年生猪出栏90万头,出笼家禽450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3亿元,人平牧业增加收入100元。
到2022年、全市出栏生猪12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8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出栏达到40%以上,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6万只以上,家禽出笼500万羽,长毛兔存栏2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元以上。
三、发展措施
1、全面建设良种繁育体系。以万头猪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依托,全面加强生猪“三群一站”建设,重点抓好生猪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同时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种保护和品种改良工作。
2、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汪营五洲牧业的万头猪场、团堡金牧民族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成投产营运为抓手,以利中盆地为中心,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带,到2022年,力争建成万头猪场2个、5000头猪场2个、3000头猪场10个、50—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户,建成生猪“150”养殖模式圈舍300栋;家禽养殖以东城、凉雾、汪营、南坪为中心,建成常年存笼蛋鸡3万羽的20户,年出笼肉鸡1万羽的50户,突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的大关。同时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全面普及实用科学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兴牧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各级技术骨干。根据利川实际,我们要着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养猪“三料一补”、生物发酵床养猪、牛冻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饲养、土鸡散养、饲草“三贮一化”、草场改良、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等十项技术。
4、全面培植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支持现有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引进知名企业到利川投资兴建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培养经纪人;四是抓好市场对接,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5、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围绕不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抓好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员到位,配齐、配强并管理好村级防疫员;三是设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验室建设,配齐动物检疫必需的设备设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争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补针抓好抓实,逐年提高防疫的质量和效果。
6、全面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二是加强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三是加强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四是加大畜禽产品的抽检力度。
7、全面加强项目建设。一是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和湖北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机遇,多上项目、争大项目;二是优化项目储备;三是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招商引资。
8、全面落实惠牧政策。认真落实好中央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和省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奖励政策,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兑现到场、到户。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兑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项扶持生猪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大发展,其内容是:对每新建一栋标准化“150”模式猪舍的,给予5000元补贴;对人平出栏肥猪1.5头,户平饲养能繁母猪0.4头以上的乡镇,奖励3万元;对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1000头以上、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分别奖励3000元、5000元、1万元;对生猪营销组织(大户)的奖励标准在表彰时另行制定;对新建饲养良种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工授精每配种受孕1头母猪,奖励生猪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猪30万头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奖励100万元(作资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业务技术素质,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强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兽医服务体系改革,千方百计调动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最佳范文4
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禽肉生产国。然而,与此地位不相符合的是我国禽肉出口量仅为生产量的3%左右,典型的生产上的“巨人”和出口上的“矮子”。美国、荷兰、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国饲料原料价格较低,设备先进,大规模饲养成本比我国低20%~30%。1996年,欧盟禁止我国禽肉产品进入其市场,使我国失去了欧盟市场3~4万吨的冻鸡产品份额;而日本也一再对中国肉鸡采取歧视性采样检查,以限制中国廉价肉鸡对其国内的冲击。我国肉鸡产品的年增长率从1996年的14%陡降为xx年的4%,预计再有10~15年的时间,中国家禽业便可全部与世界接轨,而肉鸡业首当其冲;肉鸡业显然面临极大的挑战,肉鸡生产中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肉鸡品种、品质
我国肉鸡生产量虽居世界第二位,但主品种多为“舶来”的快大型白羽肉鸡如艾维茵、双a
等,中国本地品种较少。在白羽肉鸡育种、饲养生产等方面,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弱势明显,表现在生产成本过高和鸡肉的安全性等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进口关税的大幅削减,外国廉价鸡肉势必大量涌入,给国内的快大型白羽肉鸡生产造成更大压力。
2饲养管理水平低
我国的肉鸡养殖基地主要在农村,因此,饲养的基本条件、饲养管理技术和人员素质与发达国
家相比差距较大。肉鸡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定向培育成的快速生长型禽类,要求在高度集约化生产状态下进行养殖。所以,在肉鸡生产中必须要人为地为其创造良性的生态环境,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但我国农村肉鸡生产中,缺乏合理而又规范化建筑的鸡舍,没有良好的隔热材料,缺乏降温系统,缺乏机械通风设施等。这些都是造成鸡舍高温、高湿、空气不流通,而导致疫病发生的原因,直接影响到肉鸡的品质。另外饲养管理缺乏规范化的技术措施,如消毒程序和消毒方法、空气净化、限制饲养和光照程序等往往不能正确执行,有些养殖户随意操作,构成对鸡群健康的威胁,造成较高的发病率。这些都是鸡体携带诸多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原因。
3药残超标
当前我国鸡肉出口受阻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药物残留超标或含违禁药物。由于肉鸡饲养周期短、密度大、发病率高,在饲养过程中不得不使用大量抗生素预防疾病,这导致我国鸡肉药残事件屡屡发生,降低了我国鸡肉在国际市场的信誉。这主要是源于我国政府部门对这一问题的源头———兽药生产、经营企业的管理监督不力所致。我国现有xx多家兽药生产企业,良莠不齐,而美国仅有1000多家,且均达到gmp标准。
4疫病种类多
中国肉禽业受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新城疫等诸多疫病困扰,而且我国养鸡行业几乎每两年新增一种疾病。而农村养鸡户在疫苗的选择、使用、保藏上不加注意,往往造成免疫失败,更加重了疫病的流行。诸多疫病的广泛流行以及农村养鸡户自身知识所限,导致治疗及时,使中国肉鸡业经济损失巨大。此外,也为中国鸡肉的出口造成障碍
关于红枣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6月下旬,我们调研组在佳县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和县林业局、科技局、扶贫办等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深入红枣主产区6乡镇的8个村、2个合作社枣园和益民等4个红枣加工企业车间,同乡村干部、枣农和公司员工、业务负责人,就佳县红枣产、加、销发展状况和经营管理水平、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今后发展的方向与出路作了详细调查、深入研讨,形成了重要共识和建议意见。
(一)佳县红枣产业管理与效益现状1.红枣种植业的成就与问题佳县是种植红枣的优生区,种植规模居全国县级首列。全县红枣种植面积现达80万亩(挂果面积50多万亩),占到经济林总面积的96%。县辖11镇5乡的400个行政村都有红枣。正常丰年总产红枣4.5亿斤,总产值9亿元,平均亩产量800多斤,亩产值1800元。红枣产值占农业经济总值的2/3,占到全县国民经济总值的1/3,红枣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1/2多。红枣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主导产业,是枣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佳县早在1994年编制了《红枣商品基地建设研究及规划》,正式将红枣产业列为该县的主导产业。从xx年开始进行无公害绿色红枣和有机红枣生产试点,xx—xx年实施和完成《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经逐年努力,初步建成有机红枣生产基地6.3万亩,并相应发展起一定规模的红枣加工业。为此,xx年5月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红枣名乡”称号,xx—xx年又获得国家农业部等多部门颁发的“绿色食品认证”“有机红枣认证”“红枣国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百县(市)优势特色有机红枣种植基地”等六项称号。xx年6月,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科技苑》播放“农业遗产的启示——佳县泥河沟‘千年枣园’”。这些荣誉称号,扩大了佳县红枣的知名度,起到推动和鞭策红枣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xx年国家科技部计划给佳县安排1000多万元红枣科技项目成果转化费。
表面上看,佳县红枣种植业已成可观规模,有机红枣基地建设有了基础,并已形成完整的有机红枣抗裂防虫高产优质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仅从数量上衡量,距离佳县“xx”规划提出的建设“全国红枣名县、陕西红枣大县、百万亩红枣基地,实现一县一品”的发展目标已相差不远。但深入剖析,在各种“光环”面纱之下,红枣业自身发展的矛盾凸现,问题很多。从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林业主管部门到广大枣农,都认为本县红枣业从栽植到管理还处在一个无序的初级阶段,存在着亟待解决的困难。
①山旱地红枣面积过大(占到红枣总面积的94%以上),又贯以稀植、自然生长乔化为主,受自然气候制约程度高,抗灾能力差。在本地时有发生的春季低温干旱、夏秋雨雾、洪雹之下,红枣不是“焦花”“霉花”,挂果率不高,就是裂果霉变、病虫害猖獗,收成不保,常是轻灾小减产,重灾大减产直至绝收。全县红枣生产一直随气候变异而跌宕起伏。
②红枣种植管理难度大,整体呈现粗放经营局面。在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和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激励下的东枣西移面积大扩张、城镇化进程加快与能源经济快速发展使枣区劳动力大量转移、市县投入跟不上使科技园示范作用小,以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随意建园这四重因素影响下,全县红枣基本还是老品种、老管法,多数处于粗放管理状态,特别是不用有机肥、滥用碳铵尿素,使红枣种植业一直延续在放任自流、听天由命的带病发展中。
③有机红枣基地建设规模不大,质量较差。在xx年获得国家有机红枣基地认证后,截至xx年底,全县仅在11个乡镇68个村建设有机红枣基地面积62947亩,不足红枣总面积的8%。且因市场拓展及投资不够等因素影响,除桃园沟等少数示范村、社的质量较好外,大多仍不同程度沿用着碳铵尿素、化学农药。尤其是品种老化,良莠不齐。唯一认证的本土优势品种“佳县油枣”面积甚少。本县选育出的“佳县长枣”因挂果迟、爱诱虫,推广不开。因此,基地红枣还是没有完全闯过焦花霉花、裂果霉变和病虫害严重这三道门槛,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大。
④种植红枣的经济效益不高,不稳定。佳县木枣在全国主要红枣品种中处于劣势地位。红枣产量低。以盛果期成年枣树丰年亩产800斤衡量,也仅为正常生产潜力的50%左右。红枣质量不尽如人意,优果率不高。“佳县油枣”目前的一级果率只有20%、二级果20%、三级果30%,合起来才是国家标准一级果率应占50%以上的水平。按市场售价分析,一级果斤均价7—10元,二级果1—1.5元,残次级果基本没有价值,几乎是全国最便宜的红枣。枣农说市场变化莫测,欠收年价格高,丰收年价格低得可怕,常常是每斤六七毛钱没人要。计算投入和产出效益,正常年份的肥料、农药投入成本约130元,除去投入,少数管理好的枣园亩均效益1000元上下,大面积差的枣园370元左右,加上迅猛提高的劳动力成本,几乎无利可图。在经常出现的“三年两头”灾年,则是亏本经营。这就严重挫伤枣农务枣的积极性,已经出现一些枣农放弃枣园管理的现象。
2.红枣加工业的发展与矛盾截至xx年底,全县已建成红枣烤炉3000座,共有132户红枣加工企业,有专或兼司红枣加工的个体户500余家。红枣加工总能力1亿斤。乐观地看,红枣加工业呈现四个特点:一是红枣加工企业数量发展较快。在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依靠农民争相创业热情,共办起红枣加工公司52户、农民红枣加工合作社80户,占到非公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的80%。全县现有的4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是红枣加工企业。红枣加工产品主要有烤枣、空心枣、紫晶枣、枣片、枣酒、枣饮料、枣酱等。这些企业对推动红枣产业发展、增加红枣产品的附加值、创造就业岗位、缓解枣农卖枣难问题起到一定作用,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一些活力。二是企业规模明显壮大。全县现有规模以上红枣加工企业3户。其中,佳县益民现代农业开发公司拥有一条万吨红枣果酒生产线,公司资产总额达到6000万元;佳县众福食品有限公司建成1000吨红枣枸杞饮料和400吨红枣干制品生产线,拥有资金总额3000万元;陕北红枣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xx余万元,建起了年产万吨红枣果酒生产线。另外还有1户红枣醋加工厂正在筹建中。三是企业科技创新力度开始加大。xx年,由重点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引进新工艺3项,研发新产品4项。益民公司依托西安科技大学,加大投入,改进了果酒生产工艺技术,研发了具有全国先进水平和抗癌药效的大枣多糖蛋白提取加工技术。陕北红枣业公司委托中国农科院研发的红枣起泡酒生产技术已通过科学论证,计划年前上马生产,将成全国首创。四是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步加强。目前,已经注册商标的企业有9家,取得qs认证的企业有13家。佳县东方红枣业有限公司的“佳州红”商标、榆林市佳宝食品有限公司的“家家珍”商标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益民公司xx年广告投入达80余万元,通过媒体包装、宣传,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形象,有益开拓市场。
认真以红枣产业化的要求来审视,佳县红枣加工业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生产规模小。全县现无一家能引领有机红枣基地建设的大型龙头企业。现有的132户红枣加工公司和合作社均属小微企业,加上500户红枣加工个体户,总加工能力才近1亿斤,除去调进的新疆红枣,占不到本土红枣总产量的五分之一。况且加工企业受市场牵制,实际开工生产量远低于设计生产能力。目前“众福”“益民”“陕北红枣业”三家规模以上红枣加工企业以满负荷生产计算,加工红枣总量不过1000万斤。二是加工水平低。大多数企业是初级加工,主要以红枣烘干包装上市,基本在货运站和普通低级市场出售。现只有“众福”“益民”“陕北红枣业”三家公司引进枣酒、枣饮料生产线进行深加工,但未进名酒行列。目前尚无一家高附加值的红枣精深化加工企业。三是品牌杂而乱。52户红枣加工公司一家一个品牌,分散凌乱,相互挤占,市场占有率都低。xx年,县上策划制定了“佳县油枣”为全县红枣统一品牌商标,但只有“益民”“佳宝”“鑫源”“千年枣园”四家企业使用,其余仍各自为政,自打招牌。全县至今没有打造出一个唱响全国的特色品牌。
3.红枣营销市场的现状与困难佳县红枣销售的目前状况,总体是以原料入市多、加工精品少、销路不畅、市场狭窄、品位不高、价格低迷、“卖枣难”问题突出。县上没有大型的红枣批发市场,缺少通畅的红枣物流中心。80%以上的混装混放红枣均由广大枣农坐等“二道贩子”上门收购,价格随意,销量难定,收益不保。500户红枣加工个体户的烘干简装红枣,都是自寻出路,统货销售,低价出售在货运站和低级市场。132户红枣加工企业的加工产品,档次不一,难进高档市场,在国内未设一家佳县红枣专卖店。超市收费门槛高,入市之门未打开。现仅有“众福”“鑫源”“大自然”三家公司的产品发进超市,其余企业产品均在普通低级市场低价销售。以精制红枣为例,超市1公斤精装红枣售价70—95元,在普通低级市场只有5—10元。这样狭小的营销市场,导致佳县红枣销价一路走低,枣农和企业收益不高,使整个红枣产业陷入低产低效困境。
(二)红枣产业处于困境的原因分析佳县红枣产业抗风险(自然、技术、市场风险)能力弱,从种植管理到加工销售都有困难,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1.红枣产业发展中的种植、加工、市场三大因素不协调。种植规模大与加工、营销市场弱小的矛盾突出,加工销售拖着后腿,严重制约整个产业健康发展。
2.红枣栽培管理要求与科技支撑不协调。影响红枣产量低、质量差和效益低的关键是自然和技术因素。主要是品种老化、耕作粗放、施肥不当,使焦花霉花、裂果霉变和病虫害问题突出,需要强化科技的支撑。但千家万户枣农生产技术落后,管理不到位;林业部门的技术培训、技术管理、技术支持顾及不来;全县标准化生产集成技术推广的组织工作弱,必然形成红枣生产落后局面。
3.有机红枣基地的达标认证与实际建设质量不协调。有机红枣达标认证必备三大条件:一是产区必须是无污染的原生态生产基地;二是基地生产未使用转基因品种;三是严格按照不用纯氮化肥、化学农药、生长激素的有机生产程序生产。实际建设的6.3万亩有机红枣基地质量不高,在认证的乡镇、村及地块内,大多仍不同程度施用碳铵、尿素纯氮化肥和用化学农药防虫,枣园地的面原污染问题严重。
4.枣农卖枣需求与加工业发展不协调。红枣加工业因规模小、生产能力低、营销市场窄,远不能吸收消化全县枣农每年产下的红枣,更不能实施枣农期盼保值的“订单收购”。
5.佳县油枣独特的功能优势与充分挖掘的精加工能力不协调。佳县油枣含有皂苷、生物碱、黄酮、多糖、酒石酸、环核苷核、芦丁等药效奇特的稀有成分,但目前尚无深度开发与精深加工能力,使红枣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化成经济优势。
6.政府财政投入与红枣产业发展需求不协调。红枣产业是佳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一项主导产业。面对贫困乡村枣农和加工企业自身扩大再生产经济能力薄弱的现实,市、县政府财政在扶持种植、加工、市场开拓上投入资金甚微。仅xx年市振南资金安排佳县老科协实施红枣防裂示范项目40万元;xx年由省市财政开始安排低产枣园改造工程和新栽枣树的经济补贴。县委、县政府只是宣传引导枣农自主发展,鼓励倡导加工企业自行创业,对提升红枣产业发展的作用很小。
(三)佳县红枣产业走出目前困境的对策建议
1.调整产业发展思路,坚持稳定、健康发展的方向
全县红枣种植面积上了80万亩,已成宏大规模,除考虑在白云山旅游区一带适度发展一点错季早熟鲜食的设施红枣外,不宜再新发展山地制干红枣。必须把重点放在现有红枣面积的提质增效上。力求做到三个转变:一是由大面积扩展向大力推广换代型优良品种转变;二是由粗放型生产经营向集约型生产转变;三是单一追求产量向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办法一,下工夫调整和转变现有山地红枣分散经营管理模式。要采取激励政策和组织手段建立土地顺畅流转机制,采取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把没有劳力和精力务枣农户的枣林向懂技术、会经营、有能力的种枣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园和企业原料基地转移。以户经营红枣面积,1户应不低于20亩。对泥河沟等具有生态旅游条件的枣林地,扶持修建观光设施,办成休闲旅游度假枣园。应将陡峭的沟壑烂坬红枣退出经济林范围,转作水土保持的环保生态林进行管理。办法二,建立完善的低产枣园管理提质增效的集成技术体系。要应用科学技术支撑提质增效和后续加工增值效应的再提升,以良好的经济效益保面积。通过错位开发生产基地和突出深加工的精细化管理途径,把红枣产业真正建设成优质、高效、绿色生态、资源节约型和循环经济型特色产业。
2.创新枣树生产技术体系,尽快突破红枣种植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制约
要解决佳县红枣生产面对的经常性自然灾害威胁,突破红枣焦花霉花、裂果霉变和灾害性病虫害严重的瓶颈,必须集中力量建立一套管用而高效的现代山地红枣生产技术体系。今后几年的中心任务是充分利用国家科技部给佳县安排的1000多万元科技成果转化费和省市财政拨付的低产枣园改造工程资金,全面推广普及市县老科协、林业局研发成功的《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的6项创新集成技术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集成的红枣低产林改造7项科技成果。突出推广蓄水保墒的抗旱耕作技术、节水微灌和矮化密植技术(未来方向)、有机化的施肥技术、春夏园艺修剪技术、更新品种的高接换头技术、焦花霉花的人工防控技术、物理防虫和生物防虫技术、生物菌液灌根与叶喷防控裂果技术、分期采收与高效智能烘烤技术、科学分级与归类存放枣果技术,要下决心实现这些技术的全覆盖。主要措施:一是壮大和发挥2个红枣专业技术单位、老科协和15个乡镇枣农协会主体技术力量的作用。由县乡两级技术干部分片包村,扛死责任,落实规范化的技术指导任务。二是县委政府支持县科技局、林业局共同组建红枣科技特派员队伍,派驻到种枣大村、合作社和科技示范园,直面红枣生产关键技术的实施。三是强化全覆盖的枣农技术培训。依托技改资金和科技实物补贴,培训枣农掌握标准化的红枣管理操作技术。四是扩大和提高25个标准化示范枣园引领的有机红枣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和质量,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五是建立和完善部门协作机制。由县政府主导,将林业、科技、科协、扶贫等涉枣部门的资金和技术力量整合起来,重点扶持低产枣园改造和设施鲜食枣园建设。六是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对成绩显著的红枣示范园、种枣大户、家庭农场、技术干部、特派员给予奖励,对各种经济组织和企业参与红枣生产技术开发突出者给予奖励。
3.扶大壮强红枣加工业,实现红枣加工的跨越
要按照产业化、集团化、集约化的理念,着力构建红枣深加工体系,切实解决红枣加工业短板对红枣产业发展的制约问题。在今后5—xx年内要把重点放在加快红枣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提高红枣产品的附加值上来。红枣加工必须走系列化和精深化的路子,大力开发以红枣原浆、红枣汁和红枣粉为代表的红枣饮料和红枣复合饮料,深度开发以枣酒、枣醋、枣酱为主的红枣发酵制品,精度开发红枣多糖、红枣黄酮功能食品和红枣香精制品,充分利用残次
枣果和枣渣为原料生产食品工业酒精和酵母味精,全面提升红枣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红枣产品的附加值。
要冲出目前红枣加工业的困境,主要办法:一是要像办好佳县能化工业园区一样,积极建设红枣工业园区。要加快红枣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提升园区的集聚功能,促进中小型红枣加工企业向园区集中。二是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向导,以效益为中心,培植区域性龙头企业。可采取“强强联合”“强弱联合”“以强吃弱”“以小吃大”多种形式,将现有分散、凌乱的小微企业整合重组成几个集团公司,在政府有计划地重点扶持下,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的产业发展道路,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层增值。并使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壮大,成为全国知名红枣企业。三是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市县政府的科技研发资金无偿补助、贷款贴息、后补助等条件,支持骨干企业与相关领域具有优势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建立红枣加工技术创新联盟,攻克加工关键技术,研发重要新产品。配套引进国内外红枣深加工生产线,转化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出本土红枣深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还建议市、县科技局主导,建立佳县红枣工程研究中心或试验站,配备必需的试验、实验设备,聘请中省红枣专家来佳县试验、研究、开发适宜佳县红枣产、加、销新产品、新方略,提升佳县红枣产业水平。四是打造红枣知名品牌。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扶持骨干龙头企业开发以“佳县油枣”为统一标式的特色优质名牌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抢占市场高地。
4.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扭转红枣销售不畅、价格低迷的被动局面
拓宽红枣的营销市场,是佳县80万亩红枣产业发展的保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占领国内销售市场,进军国际市场。
①积极组建大型红枣批发市场,尽快形成西北地区最大的红枣物流中心。建议市财政加大振南资金,重点扶持佳县计划建立的王家砭红枣批发大市场,搭建起集现代红枣博览展示、规范交易、精深加工、物流仓储、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红枣产业发展平台,使之成为国内一流的红枣物流中心。
②大力扩张和健全省内外的红枣产品营销网络,以统一品牌包装打开各大城市的红枣专卖店和超市之门。要学习新疆红枣占领全国红枣市场霸主地位的经验,由政府和企业舍得投资,挤进沃尔玛国际商品零售连锁店,逐步在各大城市建立佳县红枣专卖店或进入超市,专售高价位的精装红枣和深加工的名牌产品,并努力把触角伸向国际市场。同步提高三级枣的烘干、包装质量,保持和扩大原来的普通低级市场席位。对低次枣、枣渣加工生产的食品工业酒精、酵母味素和香精制品,尽力寻找食品工业和卷烟厂的销路。
③抓好信息网络建设。要建立覆盖全县的信息网络体系,为红枣从业者和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可以先办公益信息网站和企业网站,提供供需信息,并链接到各主要网站上,建立“在线咨询”窗口。引导企业推行电子商务、网上交易等现代化营销方式。
④大力推行产销合同制,发展“订单红枣”。通过企业与枣农签订产销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使农户按合同要求进行生产,企业对合同内红枣实行保护价收购,将销售前移,产销衔接,共同在订单约束下搞好生产经营。
5.重视宣传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按照“深层次挖掘、多形式联动、高品位打造”的思路,利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各种形式(编红枣书、演红枣戏、拍红枣剧)、各种阵地(举办“中国佳县红枣节”“枣乡采风行”“鲜果采摘”,建设枣乡特色步行街、枣业博览园、枣乡文化广场)宣传展示佳县生态枣业、科技枣业,把“佳县油枣”的舆论造足造浓,让社会知晓佳县是中国最大的有机红枣生产基地,成为人们的首选。
最后建议佳县县委、县政府重新制定5—xx年的红枣产业提升发展规划。规划要以新的战略、路径、策略,引领和实现红枣产业新的一轮大发展、大突破。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最佳范文5
一,我县柑橘产业的现状与潜在危机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县19个乡镇、18.1309万户、58.0297万人,拥有耕地总面积60.095万亩,其中旱地20.7597万亩,水田39.3308万亩。主要农作物布局情况分别为:柑橘44.05万亩、年产值4.5亿元以上,蔬菜10万亩、年产值2亿元左右,油菜39万亩、年产值1.5亿元左右,水稻总播面65万亩,粮食作物总播面95.55万亩、棉花3万亩,茶叶9.8万亩。养殖产业尤其是生猪、家禽养殖在我县农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纵观全县的农业产业,无论是从覆盖面、生产基础、对全县农村经济的影响力、产值、投入产出比、为农民增收的潜力等方面权衡,柑橘产业以成为我县农业种植业的第一大优势产业。但就目前的发展趋势,不尽人意的因素已凸显。至使该优势产业在国内乃至出口市场出现了严重危急。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随着鲜活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新的水果品种不断缓季涌现、并充实市场,同季内各种不同季节的时令水果大量上市抢占市场,让消费者迎接不暇,增强了消费者对鲜食水果的选择灵活性。如北方生产的桃、葡萄、香梨、梨枣,南方生产的荔枝、龙眼、砂糖柑等,诸多鲜食果品冲刺市场,使有限的市场得到了无限的充实,大大削减了消费者对柑橘鲜果的依赖性。
二是全国柑橘主产区的不断延伸,产业势力的不断扩张,同类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加,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氛围。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柑橘适宜产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全国每年以数十万亩的速度递增,特别是与我省邻近的湖北、四川、江西、本省湘南地区、邻近县市的慈利、澧县、临澧、桃源等省、地区和县市大量发展柑橘产业,并逐年受益,使我县的特色产业逐年失色,日趋平庸。
三是存旧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给我县的柑橘产业戴上了沉重的枷锁。由于我县柑橘生产起步较早,当时的产业发展没有固定的生产技术规范和生产模式。因此,难免出现在建园上时的种种缺限;比如,建园标准差、规划起点低。主要表现在:令人头痛的密植园多、品种布局与结构的杂而乱、生产配套设施不完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混乱等等,严重的影响了产品品质。在产品经营方面虽然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大量的补救措施,如:举办柑橘节,承办全国柑橘学会年会和各种以柑橘为主题的联宜会、组建柑橘调运指挥部等一系列措施,但终究无法抵御来自市场的无情打击。
四是较大规模的产业阵容与不适应的栽培管理模式,已生产不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就生产规模而言,我县44万亩柑橘已经够具规模了,但在栽培管理技术上众说纷纭,尤其是在修剪、病虫防治、施肥与地力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因而导致产品品质连年下降。
五是地力严重下降,已不具备生产优质农产品的条件。由于化肥工业的日益发达和橘农对化肥的依赖性的日益增强,以及对三要素肥料迷信成度的加强,化肥用量连年递增,尤其是近几年来化肥生产企业,高养份肥料竞相投放市场,造成橘园土壤的严重破坏。据县土肥站土壤化验室两年来的化验结果显示,全县近60%的橘园土壤ph值小于4.5,明显酸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从而使土壤板结,通透性降低,导致诸多养份固定,特别是中、微量元素养份的大量固定,使树体表现出种种缺素症状。从而造成树体未老先衰、产量和品质连年下降的结局。
六是检疫性病虫害严重威胁着产业的安全。严重威胁我县柑橘产业的检疫性病虫害主要有柑橘溃疡病和柑橘大实蝇,这“一虫一病”,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由于我县缺乏对产业的保护力度,苗木滥引乱调,趋于无政府状,使柑橘溃疡病在我县脐橙、柚类柑橘品种中大量传播流行,虽然通过多种控制手段使该病受到了最大限度的遏制,但终究没有得到根治,依然严重威胁着产业安全。对于柑橘大实蝇的防控,县委、县政府虽然耗费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和人力,但该有害生物种群在我县与日具增,已形式成南北夹攻的趋势,成为威胁我县柑橘产业的命运大敌。
七是市场大幅波动,严重影响了橘农的生产情绪。去年,我县柑橘在鲜果销售环节上出现了暂时滞销现象,全县产地平均每公斤售价下滑0.3元左右,严重措伤了橘农的生产积极性,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统计,全县采后培管农户不足10%,春节清园率不足30%,春肥施用量不足正常年份的40%,橘农在培管上的瞻前顾后,势必将导致该产业产量和品质的再度滑坡,成为该产业发展的新的障碍。
二、我县柑橘产业的发展优势与前景展望
经过两代人的艰辛努力,我县柑橘产业已揭取了“全国早熟蜜柑第一县”的贵冠。而且,已经拥有了44万亩种植规模、柑农生产经营具备了较好基础,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我县柑橘生产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摸索,能够总结出一整套符合产业发展要求、适合市场规律的生产经营模式。此外,几十年的生产实践造就了成千上万的能够较快接受生产新技术的橘农,和有较强技术素质、较高业务水平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全县各柑橘主产乡镇农技站,都有一个受个专门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据县农业局相关资料显示,全县乡镇农技站具有农艺师职称的就有13个,有技术员和助理农艺师职称的就有18个,他们真可谓是活跃在生产第一线的精英。另外,全县培育了几千个柑橘生产专业户,秀坪、龙凤两个5000亩以上的专业生产基地,近千个流通大户,几百个固定的外来客户都是我县柑橘产业发展的优良资源。近几年来,我县大力提倡并全面实施的“分期采收,分级包装,分级销售,扩大加工,扩大出口”的三分两扩经营理念,为我县柑橘产业的发展与抢占市场份额提出新的要求和符合市规律的经营路线。我县柑橘鲜果产后商化加工,已由xx年前的仅出口果品的商化加工,延伸到目前的所有内销、边贸、出口果品一律商品化处理加工的良好局面。主要体现在:一是xx年以前全县仅有的十几条落后存旧出口商化加工设备,已全部更新为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新设备。二是高品位的产后商化处理生产线五年内翻了三翻,从xx年的两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加工生产线发展到目前的几十条,涌现出了“金湘源”果蔬初加工、贮藏与出口的专门企业。三是从包装材料上来年,从竹篓裸果上市,逐步向精美纸箱、塑料筐套袋上市的良好商品形象转化。四是鲜果出口量逐年增加,全县出口量从xx年的3万吨,逐步增加到xx年的9万吨。所有这一切,为我县做强、做优、做大柑橘产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展望我县柑橘产业的发展的未来我们应有实足的自信心。因为,除我县柑橘产业的发展有良好的基础外,目前,县委、县政府为了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向全县人民提出了打造有机产业,营造畅销氛产业发展目标。把我县的柑橘产业引向从“全国早熟蜜柑第一县”向“全国早熟蜜柑品质第一县”的发展轨道上来,将给我县这一优势产业带来无限生机和风光。
三、对我县柑橘产业发展的建议
在权衡我县柑橘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危机、优势与美好前景的同时,笔者清醒的认识到,只有进一步完善以下七条产业建设措施,才能确保我县优势产业立于不败之地:
1、更进一步的探索柑橘鲜果保鲜技术,最大限度的延长鲜果市场持有期,尽可能的缩短时令水果的季节差异,满足市场需求,开拓柑橘鲜果季产年销的新格局。
2、加大品种更新换代力度,寻求抢占市场的品种优势。面对全国各柑橘适宜产区的挑战,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已拥有的早熟的优势、市场份额的优势、规模优势和较成熟的生产技术基础优势。在不影响当年产量,有利于平衡橘农和产业当年收入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要统筹全县,有计划、有步逐、划区域引导橘农搞好品种更新换代工作。并下大力气搞好密植园的密改稀工作。
3、认真总结经验,大力引进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为提升产品品质夯实基础。县委、县政府,应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为重,抽调专门的技术骨干,吸纳先进技术,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柑橘生产技术规范,组织、创建一支专门的产业建设专家队伍,不懈的为产业建设服务。
4、规范技术传播途径,彻底改变多流派、多层次、多载体的技术传播方式,优化技术传播渠道。由于市场机制的转换,农业技术、农业投入品、农产品流通秩序一时出现混乱。尤其是,不少农资经销商,为了抢占农资经销市场,采取道听途说、涅造实事、以段乱真、欺蒙哄骗等手段扰乱实用技术的正常推广。笔者认为,要杜绝这类现象的发生与漫延,县委、县政府要清理整顿技术传播渠道,实行专业技术资格认定。目前,国家大力支持民间经济合作组织壮大与发展,但我们不能忽视对民间组织的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技术规范教育,使之真正成为有利于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但从目前的状况看来,却实令人忧心忡忡。
5、加强地力培养,改善柑橘土壤环境。土壤是作物生存的根本,也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基础。因此,要充分利用现代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培肥地力和较好的克服当前橘园土壤普遍存在的土壤严重偏酸,作物缺素症状凸显等现象。同时,加大生态种植力度,全面推广“猪—沼—果”生产模式,促进产从地力到产品品质的共同提高。
6、采取有力措施,围歼检疫性病虫害,却保产业安全。从目前我县“一虫一病”南北夹击的发展态势来看,却实不容每一个石门人的乐观。笔者认为,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主要措施就是要提高每一个基层干部和橘农的认识,强化干部工作责任,把每一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只有形成人人皆兵的强大合力才能真正实现围而歼之的目的。
7、创办柑橘鲜果深加工企业,打消橘农卖难的顾虑。目前,我县柑橘95%以上鲜食,贮藏量和深加量很少,这不仅只是该产业产销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造成市场波动较大的重要原因。为此笔者认为,县委县、政府应把产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兴办产品深加工企业上,只有当产品的市场负荷减轻到最低限制的时候,产业的发展才有质的飞跃。
总之,居于我县种植业类优势产业之首的柑橘产业,目前正处于危机与前景并存的特殊时期,只要产业建设方针正确、工作措施得当就会前途光明,继续成为全县人民的经济支柱。否则,产业将会失去应有的光彩,成为全县人民的负累。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最佳范文6
茶叶是**乡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全面提高茶叶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推进茶叶向良种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我们对**茶叶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 **茶叶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
**乡境内自然条件优越,适宜茶树生长,茶树品种资源丰富,**乡位于盈江县西北部,属地带。乡境内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地势起伏较大,主要以山地丘陵、小坝子为主,平均海拔1760米。 国土总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04亩(水田7160亩,旱地18488亩),森林面积138235亩。**乡是盈江县茶叶的重要产地,现全乡已建立完善的茶叶种植、加工、营销和技术推广体系,已积累丰富的茶叶生产经验,已实现传统生产工艺向现代生产工艺转变,已创制出“**山”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xx年授予州政府接待专用茶叶称号。xx年末,全乡茶叶初制所7个,精制茶厂1个,茶叶精制生产线2条,精制生产能力3 万公斤,茶叶科技队伍 15人。茶叶面积 10776亩,产量107万公斤,产值542万元,农民茶叶收入235元。产量、产值、茶农收入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3%、76.3%和58%。
二、茶叶是促进**乡山区、半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骨干产业。**乡茶叶涉及面广、影响力大、茶叶遍及全乡所有村组,茶叶生产、加工、流通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乡总人口61%。茶叶发展村社中30%的农民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茶叶。
三、**乡茶叶产业发展已出现良好态势。全乡规模连片茶园 10776亩,规模经营面积 100亩以上的有1家。茶叶加工企业实力逐渐增强。有机茶无性系良种无公害茶生产基地步伐加快,全乡已建立3652 亩无性系良种茶叶基地,xx年新植茶园352亩,xx年新植1400亩,xx年新植2350亩,xx年新植1426亩。
四、**乡茶叶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xxx”以来,**乡茶叶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发展中仍存在下列问题:一是茶叶作为产业发展的地位及作用认识不足,个别村社对茶叶作为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二是茶叶扶持政策不配套,不完善,扶持力度小,投入不足。三是部分茶园基础设施差,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差。四是产业化水平低,缺乏一批上档次、规模、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全省叫得响的茶叶品牌。五是人才缺乏,技术落后,茶叶产量、质量提升缓慢。
五、“xxx”**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针对当前**乡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xxx”**乡茶叶产业发展思路是:优化结构布局,发展良种,增加投入,主攻单产,提高质量,改善加工,建立和完善茶园管理体制,培植龙头,打造品牌,拓宽市场,扩大名优茶比例,增加无公害有机茶生产,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走优质、高产、高效的茶叶产业发展道路。目标任务是:“xxx”末全乡茶园面积10000亩,投产9000亩,总产 90 万公斤。茶叶平均单产100 公斤,工农业产值720 万元以上,茶农收入500元以上。工作重点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实施“1234战略”。即发展四大茶类;稳定茶园面积1万亩;重点扶持2个茶叶龙头企业;努力打造3个茶叶品牌。四大类茶是:巩固提升绿茶,发展突破普洱茶,恢复发展红茶,适当增加茉莉花茶。茶园通过改造、淘汰、新植,使面积保持在1.2万亩,可采面积保持在1万亩,其中良种面积0.9万亩(新植0.35万亩)。重点扶持“**山”龙头企业;更新、改造、整合10个茶叶初制加工所;建立机修机采示范样板3个,辐射面积0.3万亩。第二步是通过对龙头企业逐渐培植和扶持,在全力打造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的形式,采取重组或合并,对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力争在全乡建成1个大的茶叶龙头企业,1个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并依托国内外市场,以充分发挥**茶叶市场竞争力和凸现较强经济优势的能力。
六、“xxx”**茶叶产业发展的两条关键措施。
1、抓好种植加工,全面提高茶叶产业化水平。一是稳定茶园面积,优化区域布局。按照改造一批、淘汰一批、新植一批的原则对茶叶继续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良种化种植。二是切实加大中低产茶园改造力度。**乡茶园多数发展于六七十年代,现基础差,产量低。要通过强化茶园水利基础设施,改植换种等手段,全面对中低产茶园实施改造提升,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全力抓好优质茶园基地建设。“xxx”全乡要力争建成优质茶园基地1.2万亩,发展绿色、有机茶园1万亩。四是对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实施改造。**乡现有茶叶初制加工所7个,“xxx”力争改造5个,使改造后的茶叶初制所能力达到每个2万公斤以上。五是努力推进**乡精制茶叶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对其实施重点支持,促进其进行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提高生产加工水平。“xxx”全乡重点扶持发展2条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使每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达到20万公斤以上。六是对茶叶企业实施改制改组。按照市场导向原则,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及改制改组,全力培植起全乡茶叶龙头企业。七是调整产品结构,加快适销对路产品研发。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产品结构,既要巩固传统产品生产,又要切实加快适销对路产品研发。
2、打造“**山”品牌,扩大**茶叶市场影响力。一是整合**茶叶品牌。对**茶叶现有品牌进行认真筛选,继续打造具有**特色与代表性的茶叶品牌及系列产品。同时,规范茶叶市场,打击不正当竞争,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生产,切实加大**茶叶品牌的保护工作。二是强化茶叶市场营销,建立茶叶市场营销体系。通过发展专业化营销企业、建立茶叶专卖市场、专卖店、专柜,举办各类茶营销活动,发展茶叶订单、促进**茶叶销售。通过开展**古茶树资源保护、**茶文化挖掘与**发展旅游业结合,宣传**茶叶,促进**茶业发展。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最佳范文7
随着地球环境的逐步恶化,绿色农产品和加工食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食品安全面临危机的今天,发展绿色食品意义更加重大。结合我市发展实际,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绿色食品的发展途径。
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具备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生态优势、环境优势、基础优势,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基地建设日新月异,绿色产业不断壮大,绿色产业收入不断攀升,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是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监测面积达到_____万亩,产量达到_____万吨,产值实现_____亿元;获认证面积_____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_____万亩,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二是生产标准不断完善。实行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制定了绿色水稻、大豆、玉米等标准化规程;建立田间管理档案;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_____万亩;实施场县共建,提高标准化管理经验;保证绿色生产基地高标准、高水平。三是产业水平不断提高。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_____家,加工量_____万吨,销售收入_____亿元。四是绿色产品不断增加。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_____个,其中绿色(有机)食品产品_____个、无公害农产品_____个;大黑鱼、椴树蜜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五是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达理山、云珠、吉之岛、玉琳、馨悦等农产品品牌叫响国内外;各大龙头企业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大中城市建有销售网点,而且在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建有销售机构,绿色食品知名度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因此说,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市委、市政府把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作为六大产业基地之一列入了我市xx重点工作,这对于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要逐步解决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展中的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监管薄弱等影响绿色产品质量效益等制约着今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问题,从质量标准、发展格局、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更加注重绿色食品的质量效益,不断推进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大发展、快发展,为始终保持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位置而不懈努力。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社会上食品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对绿色、健康、环保食品的强烈追求,绿色食品的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捧的热点。因此,提高绿色食品的质量效益已经到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和重要时期。绿色食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符合我市创建六大产业基地的总体思路。因此,我建议,我市绿色食品产业产业发展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省,乃至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潮流,让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严格质量标准。注重质量标准是绿色食品开发的前提。一要加强环境保护,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二要建立良好的产业基地,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优质原料保证。三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种植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都要制定一系列标准,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以此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标准。四要严格控制化学投入品的应用。以有机、生物肥料替代化学肥料,以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二)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确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所谓三位一体,就是在适合绿色食品开发的地区建立起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伴随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开发的档次和水平。在我市的近郊区,要以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为重点,不仅适应各级政府菜栏子工程,而且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蔬菜质量的要求;在三县(市),要以绿色水稻、玉米、大豆为重点,面向南方大中城市,定位于各大超市,提供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在环境质量好,没有污染的地区,要以有机食品开发为重点,面向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绿色食品消费市场,促进有机食品出口创汇。因此,绿色食品开发要因地制宜,建立起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产业区、产业带,形成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三)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发展精深加工。发展精深加工是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的必要手段。从我市来看,绿色食品大多还是原字号产品,要进一步提高效益,就必须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大米要由原粮向蒸熟米、方便米、米糠油延伸;大豆要由色拉油向大豆蛋白、卵磷脂、异黄酮延伸;玉米由原粮向木糖醇、玉米粉、玉米糁延伸;蜂产品由蜂蜜向冻干粉、蜂胶延伸等等。同时,要特别注重改进产品包装,做到精美、环保、方便,使绿色食品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达到完美统一,使我市的绿色食品真正体现出我省的优势和特色,成为推得开、叫得响的拳头产品。
(四)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绿色产品质量档次的象征。因此,要进一步搞好绿色产品品牌建设,在精心打造品牌、整合品牌和宣传品牌上狠下功夫。首先要冠之以一个具有优美健康、过目不忘、丰富内涵的品牌名称。例如,玉山市的绿色品牌均可以冠之以绿惟美品牌,在良好的质量的前提下,打造品牌。统一品牌,就是要把我市大米行业的众多品牌,通过企业整合重组的形式,成为一个或两个品牌,集中闯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宣传品牌就是要像宣传我市形象宣传片那样,在央视的黄金时段进行重点宣传,宣传我市绿色产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尽快形成驰名品牌或驰名商标。
(五)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建立健全监督管理。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是绿色食品质量效益的保证。在我市应建立绿色产品可追溯制度,加强四个方面监管。一要加强质量监管。建立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严格备案农产品名称、种植基地、收购日期、收购责任人、加工企业、生产日期、加工负责人、产地等信息,增强农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安全意识。建立绿色食品检测中心,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形成自检、抽检、年检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产品监测体系。二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推行农资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切断影响绿色食品发展的农资投入到生产中。三要加强企业监管。积极配合国家、省的企业年检、产品抽检,监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企业按照标准生产、经营。四要加强信用监管。要引导企业树立诚信理念,构建以企业信誉、产品品牌、信用记录等为重点的信用机制;要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从而提高我市绿色产品的诚信。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最佳范文8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健康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健康服务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的相关服务行业的统称,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随着广大群众对健康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加快发展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健康服务业,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有效扩大就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一、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健康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基础医疗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居民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服务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一)基础医疗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1、基本医保覆盖面不断扩大。2022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人数达到60.6万人,参保率达到98%,全市2.02万名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和5.29万名困难企业职工全部参加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市政府将“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列为承诺为民办的实事之一,比省定标准290元高出10元,成为全省人均筹资唯一达到300元的地市。新农合参合人数56.93万人,参合率达99.21%。
2、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22年我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22.5万元提高到28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由13.5万元提高到15万元,是我市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3%,初步建立了城镇医疗保险市级统筹信息系统;大力推行社保“一卡通”工作,共发放社保卡58万张,超额完成省下达的45万张发放任务。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市级统一的补偿方案,2022年全市统筹区域政策范围内补偿比达到了75%以上,封顶线达到12万元,均超过省定目标。
3、商业健康保险制度基本确立。2022年6月,我市建立了城镇职工大病统筹保险制度,制定了《xx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办法》,并将此工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中国大地保险公司山西分公司承办。同时,我市还建立了城镇居民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制定了《xx市城镇居民补充医疗保险实施意见》,规定了参保居民在报销医药费用时的相关细则。
4、基本药物制度逐渐完善。我市目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部配备使用了基本药物,按规定实施了医保支付政策。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部实行省级网上招标采购和统一结算,确保了基本药物供应及时和货款安全、按时上缴。2022年,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各级医疗机构向配送企业回款3202.81万元,建立完善基本药物采购新机制工作取得新进展。
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建立了多渠道补偿机制。2022年基本药物
零差率市县财政配套资金共计646万元, 基本公共卫生经费3183万元。各县(区)根据《xx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办法》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核定收入项目为医疗服务收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药品收入及其他收入;核定支出项目为人员经费支出、业务经费支出、药品支出及其他支出。
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稳步提高。一是强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和转岗培训、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工作;二是认真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和养老政策,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我市1620名乡村医生现都已参加新农保。对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村卫生室,按行政村核定3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予以补助。对无卫生室的村公开招聘的大学生村医,在聘用期间其补助标准因不低于每人每月800元,2022年全市下拨村医补助经费350万元。
7、基层中医药创建工作稳步推进。我市对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非常重视,各县区政府均加大了投资力度,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了中医医疗设备,在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适宜的中医药服务项目。其中:xx县创建成为山西省唯一一家国家级第二批“治未病”预防保健试点县,并成功创建为省级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xx县的基层中医药创建工作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二)居民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阳泉是全省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截至2022年,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数的14.58%,预计到“十二五”末,我市老年人口将占到全市总人口的18.19%以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不断优化养老设施建设,积极创新养老服务形式,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1、政策环境日渐完善。2022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阳政办发[2022]53号),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政策得到进一步细化,该《意见》具体明确了我市“十二五”期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监督管理和保障措施,从土地保障、资金补助、人才培训、税费减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扩大扶助范围和内容,提高扶持标准,扶持政策更加完善。
2、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社会养老福利机构46所,其中市级公办养老机构2所;县(区)级公办养老机构2所,xx县、郊区各1所;乡镇敬老院33所,分别为xx县10所,xx县15所(包括分院1所),郊区8所;民办养老机构9所,分别为市级1所,xx县1所,xx县3所,郊区3所,矿区1所。
3、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全面启动。为了更好地落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已有5所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基础上,今年7月份,民政局制定出台了《xx市2022年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我市今年要完成14个城市社区和50个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任务。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以上项目完工后,日间照料养老床位将达到700张。
4、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逐步推进。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并逐步推行养老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的稳步提升。2022年以来,全市共参加民政部、省民政厅组织的各类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80余人,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公益性养老助老服务活动,全市现有助老服务志愿者近5000名,为全市提高养老服务整体水平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三边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群众体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全民健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end身氛围日益浓厚。
1、场地设施建设数量大幅增加。已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60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69条,乡镇全民健身活动广场8个,全民健身中心1个,全市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达到1.14㎡,群众体育的物质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2、健身组织不断壮大。成立了全民健身工作委员会,批准成立了24个体育协会,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2000人,创建完成国家级体育先进社区2个,省级体育先进社区2个,全国体育先进乡镇7个,省级体育先进乡镇11个,群众体育的网络组织不断完善。
3、群体活动品牌创建成效凸显。以“五个百万人群”和“两个关爱人群”为重点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打造了“全民健身大拜年系列活动”、“xx市足球联赛”、“xx市乒乓球联赛”、“国际篮球邀请赛”、“元旦登高、长跑、越野活动”、“8月8日全民健身日大型体育展演活动”等众多品牌赛事,举办了“汽车场地越野赛全国邀请赛”、“山西省第十九届传统杨氏太极拳比赛”、“山西省‘体育三下乡’桃林沟村健身行系列活动”、“迎奥运万人长跑”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赛事活动,形成了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
二、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总体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医疗保障体系方面:一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尚需继续完善。我市现有医疗机构尤其是县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医疗技术和设备以及人才等,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要求;二是基本药物制度配套措施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少,基本药物品种、数量少的问题,加之没有单独的医保网络系统和收费系统,极大地制约了医保职工购买基本药物的积极性;同时,由于配送机制不完善,配送不及时,基本药物品种与需求不相适应,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后的财政补偿资金到位缓慢等,导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基本药物积极性不高,基本药物的推广受到一定影响。
(二)居民养老服务体系方面:一是养老服务发展落后于经济建设的步伐,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发展步伐迟缓,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资金严重匮乏,财政投入不足,政策扶持不够,没有很好地调动社会化养老的积极性,存在基础设施数量少、条件简陋、功能不全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人
民群众对养老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是养老服务建设用地难以解决,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多年来,我市在制定城市居住区规划时,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没有很好地将社会福利设施特别是老年人服务设施纳入公共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存在着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难的问题;四是服务理念落后,服务内容单一。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不仅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相对滞后,而且在服务理念上也存在很大差距。如:占全市养老机构比重71.74%的乡镇敬老院,在服务内容上,仅仅局限于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而其他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尚未有效开展;五是随着我市老年人口基数不断增大,三口之家等家庭日益增多,“421”家庭结构已大量出现,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日益激烈,子女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外出读书、工作、经商、留学人员增加,“空巢家庭”越来越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日益弱化,急需社会化的养老服务来解决;六是严重缺乏高标准多功能的大型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目前,我市市级老年福利机构只有2所,空余床位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城市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三)全民健身构建方面:一是群众健身意识有待提高,经常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人数比例偏低;二是公共场地设施不足,公共体育设施数量、面积和质量不能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的需求;三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不够广泛,城乡基层公共服务能力薄弱;四是城市、农村区域之间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差距较大,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兴办体育健身产业的积极性尚未充分发挥;五是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财政投入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关于促进我市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健康的国民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国民健康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兴旺的重要保障。健康是生产力的基础,对经济发展来说,投资于健康,就是投资于生产力和投资于未来。疾病、伤残和死亡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为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社会公益、全民参与的原则,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提升居民健康素质,以此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康服务业
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外地资本开放。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推进护理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对连锁经营的服务企业实行企业总部统一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
(二)加强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扩大健康服务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规定在公共服务设施中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健康服务业相关设施的配套。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
(三)优化投融资引导政策
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对健康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创新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业务规模。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对健康服务领域创新型新业态、小微企业开展业务。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鼓励和引导融资性担保机构等支持健康服务业发展。
(四)完善健康消费的保障机制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开发长期护理险,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
(五)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大力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健康知识,鼓励开办专门的健康频道或节目栏目,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把医保工作的重点由花钱治现病转向健身防未病上来,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风气。规范药品、保健食品、医疗机构等方面广告和相关信息发布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服务业发展氛围。
【2022年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产业发展分析报告8篇】相关推荐文章:
关于姓氏的研究报告作文-姓氏的研究报告怎么写五年级
2022年最新课题研究报告范文5篇
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高中生-研究性课题研究报告高中生怎么写
关于王姓的研究报告五年级下册作文-关于王姓的研究报告作文
青少年近视研究报告【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