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心得体会(8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篇一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篇二
爱,像空气,每天都会在我们的身边,它在每一个角落。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因为它的意义已融入生命。例如父母的爱,感恩里有本日记是与父母共同读写的,而现在学生买的本子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或者会有密码。最简单的东西会容易忽略,正如这伟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有很多人都会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对个人而言,而是以整个国家为荣的尊严与情感。
《爱的教育》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巨著,是意大利著名的作家埃·德·阿米琪斯写的,是他的代表作,原名《心》。是以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柯的口吻来写的。《爱的教育》引导我们自己去关注、欣赏、品味、思考生活,让我们用爱心与作者对话。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日记就是《爸爸的教诲》了。是爸爸告诉“我”在一生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而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失去妈妈,妈妈对我们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亲人之间的爱,是人世间所有感情中最神圣的感情。虽然有的人是杀人犯,但只要他还爱妈妈,心里就会有一段美好的记忆留着。相反,即使有的人是名人,只要他不爱妈妈,那他就是可鄙可贱的人。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爱是一种感受,是一种信仰,是一种追求,是……永远无法用文字来形容的,但我知道,拥有爱的人,并付出爱,就能真正体会到爱与被爱的滋味,因为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篇三
当一只小狗会开口说话,会有哪些神奇的事发生。
最近这本《小狗钱钱》的童话书,着实让我务实了一把。
对照之前对待金钱的态度,只能用“铺张浪费”来形容。
但是开口说话的钱钱告诉我们,想要成为有钱人,一点也不难,只要按照基本的成功步骤来走,并且是一定想要的心态和完善的人格,就一定能够实现。
具体步骤是:
1、写出想成为有钱人的十个理由。
2、从中挑出三个最为重要的。
3、将这三个抽象的理由变为具体的、可视化的图片,将这些图片贴在你的笔记本上,称之为“梦想相册”。
4、有自己的梦想储蓄罐,也可以将上面你找到的图片贴在储蓄罐外面,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乱花钱。
5、长期坚持写“成功日记”,只写上一两天、一两个月,或者想起来了写一写,都没有任何用。在怀疑自己,不敢迎接挑战时就翻一翻自己的“成功日记”,这些细小的事情会让你信心百倍。
1、毁掉信用卡。
2、在许可范围内最低的分期付款数目标准支付。
3、将扣除生活费后剩下的钱的一半存起来,剩下的一半用于支付消费贷款。最好根本不申请消费贷款。
4、在自己的钱包里写着“这真的有必要吗”。这样的话,当站在收银台前的时候,就会想到不应该花太多的钱。
学着把50%的是收入变成“鹅”,40%放入梦想储蓄罐,剩下的10%才用来花。
这里,给大家讲讲关于“鹅”的故事:有一个农家小伙儿,他每天的愿望就是从鹅笼里拣一个鹅蛋当早饭。有一天,他竟然在鹅笼里发现了一只金蛋。一开始他当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想,也许是有人在捉弄他。为了谨慎起见,他把金蛋拿去让金匠辨别,可是金匠向他保证说,这只金蛋完完全全是金子铸成的。于是,这个农家小伙儿就卖了这只金蛋,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庆祝会。第二天清晨,他起了一个大早,赶到鹅笼里一看,那里果真又放着一个金蛋,这样的情况延续了好几天。可是这个小伙儿是一个贪婪的人,他抱怨自己的鹅,因为鹅没办法向他解释是怎么下出这个蛋的,否则他也许可以制造金蛋。他还气呼呼的想,这只懒惰的鹅每天至少应该下两只金蛋。他觉得这样的速度太慢了。他的怒火越来越大,最后,他终于怒不可遏地把鹅揪出笼子劈成了两半。自那以后,他再也得不到金蛋了。
鹅代表你的钱,那如何得到金蛋?存钱,利息就是你的金蛋,或者学会其他的投资,让你的金蛋更多。所以不要杀死你的“鹅”。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篇四
《与体育教师谈心》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是广大体育教师工作者在新课程推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涉及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的构建、教学方法的创建等多方面内容。
掩卷深思,作为小学体育教师,面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掌握的同时,要积极提炼体育的内涵与精神,并感化和指导十分喜爱体育运动的广大学生,让他们在增强体魄的同时,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领悟体育的内涵,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引导学生是积极地参与,明白参与不是做做样子,运动中并不在乎水平、能力的高低,全身心投入却是最关键的,运动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的体验却是丰富而深刻的。积极的投入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态度,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最终达到促进身心发展的最佳效果。而被动的参与是无效的,实质上也违背了体育的基本要求与精神。
体育不仅仅可以强身健体,其还有愉悦身心的功能,能调节人的情绪,化解紧张的心理压力,提高人的心理品质,给人带来快乐。要让学生把积存的能量和紧张通过体育运动合理地释放出来,放松自己的心情;既要让学生参与到喜爱的球类运动当中去,获得运动的快乐,也要组织学生从事一些器械类运动,因为它陌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一个技术动作的尝试和把握,这种体验更深刻,成功的快乐能迅速地转化为人的自信。再如长跑运动,它同样也能给人带来快乐,只不过许多学生太急功近利只看到吃力的表象,境界未到而已。
进而,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心态。世上什么水最甜?大汗淋漓、筋疲力尽之后喝一杯白开水;什么事情最开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超越了原来一直不能战胜的对手;什么人最让大家敬佩?是跌倒后能站起来,再跌倒后仍能笑着爬起来!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使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能积极应对,明白痛苦与压力也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的真正快乐,在于不断拼搏向前的快乐,在于勇于克服困难的快乐,能化苦为乐。
更快、更高、更强,是体育的精髓,也体现了人类的一种精神,是人类从古至今、直至未来,不屈不挠、永远向上的真实体现,更是人类一代又一代奋斗不息的顽强意志,去不断超越极限、超越自我,创造一个有一个人类奇迹的原动力。
作为学生,应该是面对现实,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通过自身每一次运动成绩的提高,每一个技术动作的改进,每一次拼搏中困难的面对、克服,去审视自己所蕴含的潜力,即是战胜了自我的极限,超越了自我。在于拼搏的过程,依靠比别人多流的汗水和顽强不屈的意志,才能最终从失败中崛起,胜利后也不会目空一切,努力达到胜不骄、败不馁的境界。
现代人的成功,一个人的道德和智力是基础,继而,一个人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态度、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容质疑,学校中,体育学科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其积极独到的作用。
爱尔维修曾说过: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以此为念,激励自己。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篇五
肖川教授追求的是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肖川教授用他的智慧和真情,告诉我们什么是教育的使命与责任,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育理想与信念。
书读完了,可生活还在继续,我们的教育理想也在继续,世界所蕴含的精神也在继续!
在这个乱象的世界,心浮躁了,情不定了,目标迷糊了,人生难料了。可肖川老师却让我们的心宁静了,情稳定了,目标明确了:教育应是阳光的,充满希望和力量的阳光文化;教师应是奋发的,充满激情和智慧的指路者。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理应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理当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思想先导和制度建设的楷模。肖川老师指出:在当前,强调教育的社会责任意识,首先要强调的是通过分享基本的价值观念,实现社会整合,增强一个日益多样化的社会的凝聚力。这样说,有其深刻的教育价值,我们很多具有强烈爱国意识的有志之士,掀起了抵制日货的运动,但大多持续时间不长。为什么呢?我以为这就是缺少社会凝聚力,缺少一种众志成城的、为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自觉自愿的责任意识。如果我们现在不努力改变这种状态,也许未来当中国再次面临危机时,还会出现很多“卖国贼”、“汉奸”的。
当然,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关注社会责任,我们还要关注人的生命价值。生命是上天赐给我们最丰盛的礼物。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是一个个对世界充满新奇感的心灵世界。我们现行的应试教育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博爱和善良,无助于提升学生的生命尊严和生命情怀。看看我们的身边,看看各种报刊杂志、博客网络,我们会发现不尊重生命的现象比比皆是。伤害儿童、儿童伤害他人的案件充斥着我们的耳目。难怪肖川老师怒吼: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和不幸。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篇六
观看学习《小学语文实用文教学策略》视频资料,我感慨颇深,收获颇丰。
在视频中,我主要选择观看的是《互动对话》板块——《应用文阅读教学策略互动研讨》。相关老师在讲座里给我们讲了文章体(实用文)文本的功能定位,文章体文本的教学。在这个模块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的理论知识,同事也知道了一些原来我所不知道的新的教学知识,收获真的是非常大。对于这些新的知识,我们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也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一些,但是由于我们对文本挖掘的太浅,从而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习了相关视频之后,虽然理论知识提高了不少,但是我还是非常清楚在我们教学中如何来处理这些内容,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实用。林子敬老师与陈琳教授的互动对话帮助我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学习完视频之后,我回忆起了我给学生讲授的《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的过程。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篇文章运用大量篇幅介绍圆明园昔日的景象,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所以,这节课的教学我这样来设计:学生对大致了解之后,让学生针对题目提出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又分成了三个:圆明园昔日的景象什么样子?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圆明园为什么会被毁灭?然后学生讨论交流,交流之后,我们就根这三个问题进行交流。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采用观看图片、朗读、以及想象昔日的景象来学习;
第二个问题,我们采用视频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第三个问题,我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资料让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效果还是不错的。能激起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所以,我感受到,朗读课文,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个手段,让学生想象内容来说,又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的理解。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篇七
卡文迪许本身就是一部书。他生于一个生活奢华的权贵家庭——祖父和外祖父分别是德文郡公爵和肯特公爵——是那个年代最有才华而又极其古怪的英国科学家。几位作家为他写过传记。用其中一位的话来说,他特别腼腆,"几乎到了病态的程度"。他跟任何人接触都会感到局促不安,连他的管家都要以书信的方式跟他交流。
有一回,他打开房门,只见前门台阶上立着一位刚从维也纳来的奥地利仰慕者。那奥地利人非常激动,对他赞不绝口。一时之间,卡文迪许听着那个赞扬,仿佛挨了一记闷棍;接着,他再也无法忍受,顺着小路飞奔而去,出了大门,连前门也顾不得关上。几个小时以后,他才被劝说回家。
有时候,他也大胆涉足社交界——尤其热心于每周一次的由伟大的博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举办的科学界聚会——但班克斯总是对别的客人讲清楚,大家决不能靠近卡文迪许,甚至不能看他一眼。那些想要听取他的意见的人被建议晃悠到他的附近,仿佛不是有意的,然后"只当那里没有人那样说话"。如果他们的话算得上是在谈论科学,他们也许会得到一个含糊的回答,但更经常的情形是听到一声怒气冲冲的尖叫(他好像一直是尖声尖气的),转过身来发现真的没有人,只见卡文迪许飞也似的逃向一个比较安静的角落。
卡文迪许钱又多,性格又孤僻,正好有条件把他在克拉彭的房子变成个大实验室,以便不受干扰地探索物理学的每个角落——电、热、引力、气体以及任何跟物质的性质有关的问题。18世纪末叶,是爱好科学的人们对基本物质——尤其是气体和电——的性质发生浓厚兴趣的时代,又是开始知道怎么对付它们的时代,但往往是热情有余,理智不足。在美国,本杰明·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这是很有名的。在法国,一位名叫皮拉特尔·罗齐耶的化学家含了一口氢喷在明火上,以测试氢的可燃性,其结果是证明了氢确实是易爆物质,眉毛也不一定是人的脸上一个永久的特征。卡文迪许也做了许多实验,他曾经逐步加大在自己身上的电击强度,仔细体会逐渐厉害的痛苦,直到只拿得住手里的羽毛管,但有时候再也留不住自己的知觉。
在卡文迪许漫长的一生中,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其中,他是分离氢的第一人,把氢和氧化合成水的第一人——但是,他所做的一切都脱离不了"古怪"两个字。他经常在出版的作品中提到从没有告诉过任何人的实验结果,这使他的科学家同行们老是很气恼。但是,尽管遮遮掩掩,他不光模仿牛顿,而且想要努力超过他。他对导电性能的实验超前了时代一个世纪,但不幸的是,直到那个世纪过去才被人发现。实际上,他的大部分成就直到19世纪末才为人所知。那个时候,剑桥大学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承担了编辑卡文迪许文献的任务。在此之前,发现虽然是他的,但功劳几乎总是别人的。
卡文迪许发现或预见到了能量守恒定律、欧姆定律、道尔顿的分压定律、里克特的反比定律、查理的气体定律以及电传导定律,但都没有告诉别人。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据科学史家j。g。克劳瑟说,他还预见了"开尔文和g。h。达尔文关于潮汐摩擦对减慢地球自转速度的作用的成果、拉摩尔关于局部大气变冷的作用的发现(发表于1915年)……皮克林关于冷冻混合物的成就以及罗斯布姆关于异质平衡的某些成果"。最后,他还留下线索,直接导致一组名叫惰性气体的元素的发现。其中有几种是极难获得的,最后一种直到1962年才被发现。不过,我们现在的兴趣是卡文迪许所做的最后一次著名的试验。1797年夏末,67岁高龄的他把注意力转向约翰·米歇尔显然只是出于科学上的敬意留给他的几箱子设备。
装配完毕以后,米歇尔的仪器看上去很像是一台18世纪的鹦鹉螺牌举重练习机。它由重物、砝码、摆锤、轴和扭转钢丝组成。仪器的核心是两个635千克重的铅球,悬在两个较小球体的两侧。装配这台设备的目的是要测量两个大球给小球造成的引力偏差。这将使首次测量一种难以捉摸的力——所谓的引力常数——成为可能,并由此推测地球的重量(严格来说是质量)。
引力使行星保持在轨道上,使物体砰然坠落,因此很容易被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力,其实不然。它只是在整体意义上强大:一个巨大的物体,比如太阳,牵住另一个巨大的物体,比如地球。在基础的层面上,引力极小。每次你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或从地板上拾起一枚硬币,你毫不费劲就克服了整个行星施加的引力。卡文迪许想要做的,就是在极轻的层面上测量引力。
精密是个关键词。设备所在的屋子里,容不得半点儿干扰。因此,卡文迪许就待在旁边的一间屋里,用望远镜瞄准一个窥孔来进行观察。这项工作是极其费劲的,要做17次精密而又互不关联的测量,他总共花了将近一年时间才完成。卡文迪许终于计算完毕,宣布地球的重量略略超过1300000000000000000000000磅,用现代的计量单位来说就是6000000000000000000000吨(1吨约等于2205磅)。
今天科学家手里的仪器,其精确度之高,可以测定一个细菌的重量;其灵敏度之高,有人在25米以外打个呵欠都会干扰读数。但是,他们对卡文迪许1797年的测量结果没有重大改动。目前对地球重量的最准确估计数是59725亿亿吨,与卡文迪许的结果只相差1%左右。
有意思的是,这一切都只是证实了在卡文迪许110年之前牛顿的估计,而且没有迹象表明牛顿做过任何试验。
无论如何,到18世纪末,科学家们已经知道地球的确切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到太阳和各个行星的距离。连足不出户的卡文迪许都已算出了它们的重量。于是,你或许会认为,确定地球的年龄会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毕竟,他们实际上已经掌握一切必要的资料。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人类要等到能够分裂原子、发明电视、尼龙和速溶咖啡以后,才算得出我们自己这颗行星的年龄。
小学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篇八
读书于我而言,是一种审“苦”。这种审苦,像一位评论家形容波德莱尔的写作状态:他躺在玄色的石板上,拿着明晃晃的刀子给自己解剖。不同的地方是我左手持镜、右手持刀;最后发现刀是钝的、身躯是虚空的。
“我”在石板上铭肌镂骨地“观”着。镜子呢?镜子还是镜子。我从小人书开始“读书”生涯。村里的大小孩,从初中学校借回小人书。有些大小孩还爬到老师家或供销社里去偷小人书。借回来的第二天就要还,于是一本小人书在村里轮流读到天明,轮不着的干瞪眼。读小学的我放学回家,主要任务是放牛,读小人书的机会比其他人多。当时用得最多的一个短语,可能就是“改革的春风”。在这“春风”中,我感觉到了父辈们一生的“悲惨”。这种“悲惨”感越来越强烈,最后成了未成年的我关注农村一草一木惟一的“眼”。读高中时,我拼命地思考农民的命运。读的书越多,越深入,越感觉到世界的广大、知识的无涯、思考的无穷,而人在其中的命运也越切近,越飘渺。我不知不觉走上抽象之路。当年的“农村之思”远了,“人的命运”这个维度却刻骨铭心了。为何读书?我说不清楚,因为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读书已经是存在本身。但我知道:我读书之所及,无不是“人的命运”,人在盐米油酱醋中的命运,在世界中的命运,在人类中的命运。我关于人的命运的关注就这样地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展开了。
我信奉叔本华的理论:喜欢阅读一目了然的书的人是懒惰的人,只有阅读那些需要自己反复思考才能明白的书的人,才是真正读书的人。我认为一个民族也是如此。一个没有比较艰深著作的民族是不深刻的民族。真正的艰深,不是因为它远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是因为它直面世界本身的复杂。我的阅读也是如此。我喜欢阅读艰深的著作。在阅读中我强调想象和联想。再抽象的理论表述,在进行思辨理解的同时,我把它还原成日常生活的图景。有些只需要现成的联想,有些需要想象的构造。我一直认为,无法进入抽象概念的人是缺乏想象的人;缺乏想象的人如果自认为理解抽象概念,这个概念在他那里也已经是一个死的东西了,既没有联结能力,也没有生成能力。
阅读是抽象的,关于命运的感受是具体的。在抽象阅读和现实感受中,我明白自身观念的命运。我们生长在改革年代,但在接受现成的非个人化的观念里长大。许多教育和观念已经深入到生理反应中去。我不得不四面突围。人不能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在自圆其说的内部突围中,惟一的途径是自觉引入差异。遇到能够证明自己感受和观点的事物固然高兴,遇到不同的甚至否定的事物,我更加高兴。我称之为差异阅读法。我很少单纯地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种观点。我总会同时将观点不同的许多书放在一起读。我越信服某种观点或某本书,我越要寻找不同的书来辩论。
读书不是为了解释“文本”,而是为了理解“事物”或者说“世界”。辨证一点,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在“世界”中的命运。我用是否“知言”和“知事物”来评价学者和书。一旦“文本”在阅读中成为“事物之本身”,阅读就进了高境界。换言之,只能见到“人在盐米油酱醋中的命运”的人是“幸福”的人。审“苦”的阅读可能使人更加超然,也可能让人日日在黑暗中静默。
这与其说是读书观,不如说是展开一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