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一数学上教学计划(14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喜悦、新的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计划吧。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计划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数学上教学计划篇一
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今年是两处中学合并的第一年,由于师资短缺,班级人数多达64人左右。根据分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较多。合并前某处中学的班级数学成绩每班及格的只有7、8个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况严重,纪律涣散,意志力薄弱,学习欠缺勤奋,学习的自觉性不高。
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抓优扶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不断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便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本学期中我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孩子们讲讲有关新概念几何,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自觉性降低了,学习的风气有所淡化,是本学期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三、教学目标要求
期中授完第九章,期末授完下册全册。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8、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数 教学起止时间 章节
1 —8周 20xx.3.1—14.24 第一章1.1—第三章3.6
9周 4.25—5.1 期中考试
10—17周 5.2—6.26 第十章10.1—第十二章12.3
18—19周 6.27—7.10 期末复习考试
初一数学上教学计划篇二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4)、(7)两个班的数学教学,由于学生刚由小学升入初中,好多的习惯还不规范,导致学习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能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本学期学情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教材为学生动手操作,归纳猜想提供了可能。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因此对每一章的教学都要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学第一周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基础还可以,而大部分学生基础和能力比较差.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改变现状。在扎实基础上提高他们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教学计划: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习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数学第一章内容的正确把握能较好地做到这些。
(二)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要通读教材,驾奴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哪些是独立完成的,哪些是小组合作完成的,知识的达标程度教师更要掌握。同时作业也要分层次进行,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初一的数学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的精神,在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上述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三)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进入中学,有些学生纵然很努力,成绩依旧上不去,这说明中学阶段学习方法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的内存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逐步提高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的解题能力,我要求学生养成先复习,后做作业的好习惯。课后注意及时复习巩固以及经常复习巩固,能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永久记忆,遗忘缓慢。
三、加强集体备课:
与本组的其他教师加强集体备课,突显集体的优势,作到进度统一。
初一数学上教学计划篇三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学期。新授课程主要有相交线与平行线、平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收集。现行教材、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乘坐“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之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在灵活选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应适度引用新例,把初中数学各单元的知识明晰化、条理化、规律化,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品质。
二、目标要求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60分左右,合格率5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
三、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电脑,挂图,实物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7、加强培优补中促差生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前预习习惯;(2)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习惯;(3)自主作业习惯; (4)课后复习习惯。
8、改进阶段考试形式,改进评价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基础知识技能“推迟判断”,让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四、教学进度
三月份:(1-5周,约30课时)
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结束新课。并进行阶段测试。
结束新课月考,初定在4月2日前后
四月份:(6-10周,约25课时)
平面直角坐标系、。并进行阶段复习。期中考试初定在4月28-29日.
五月份:(11-15周,约25课时)
二元一次方程组结束新课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结束新课。并进行阶段测试。
结束新课月考,初定在6月2日前后
六月份:(16-19周,约20课时)
数据收集结束新课,进入综合复习,并进行阶段测试。
初定在6月28-29日前后期末考试。
初一数学上教学计划篇四
学生共31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前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我们的校园,总复习。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1~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人士证实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系。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尽量注意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时常注意强调学生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的习惯。
4、课堂教学与家庭教学实践相结合。
初一数学上教学计划篇五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3)班有62人。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年也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做小动作等。相信经过我们大家地努力孩子们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七个单元: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认识物体;4、11-20各数的认识;5、20以内的进位加法;6、20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习。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发展空间观念。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计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开始,是学习较大数的认识与计算的基础,是学生适应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初一数学上教学计划篇六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到,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教法分析:
1. 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 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3. 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习惯。
四、学情分析:
两个班均属普高班,学习情况良好,但学生自觉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班级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 的计算能力,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
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同时,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五、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近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 的逻辑思维能力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习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初一数学上教学计划篇七
我班有学生32人。男生24人,女生8人。刚进入学校的孩子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习爱好。通过入学测试全部达到了入学要求。
虽然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学习,也不会学习;有些同学学习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得进行引导,教给学生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养成爱好学习的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1、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并学会读写;初步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认识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或语言描述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经历探索一位数加法和相应减法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熟练地口算一位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2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认识钟面及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上、下、前、后、左、右,初步具有方位观念。通过具体物体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认识这些形体相应的图形,通过实践活动体会这些形体的一些特征,能正确识别这些形体。感受并会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大小和轻重。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易统计表,通过实践初步学会简单的分类,经历和体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的过程,并完成相应的图表。根据统计的数据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2、数学思想方面:
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在数的概念形成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如在认识20以内数时通过比较、排列发现这些数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分与合”时发展学生的有序思考和分析、推理能力,在“认钟表”时进行比较、综合和判断等。能用“分”与“合”的思想进行初步的数学思考,能联系具体情境探索一位数加、减法,并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正确地、有条理地说明自己的算法;对估计的过程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过程式中,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简单的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具有对简单事物和简单信息进行比较分类的意识,具有简单的统计思想。
3、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对简单的几何体进行简单的分类,能联系情境描述一些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教师的组织下收集有效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表示问题解决的结果等。体验与同桌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有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能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感受,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数学学习非常重要。因此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首先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得对与错或语言是否完整,老师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注意的是不宜用统一的、程式化的语言来训练学生,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数学。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例如,在实践活动“小小运动会”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成一个童话故事,在讲故事的进程中自然引入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还可以结合学校的运动会,鼓励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三)、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四)、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立了“问题银行”等栏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即使有的问题当时不能解决,可以放在“问题银行”以后解决。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班同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初一数学上教学计划篇八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很牢固,有少部分学生,由于知识脱节,单元知识能过关,但综合能力较差,对于概念理论知识理解过于肤浅,对知识运用也欠灵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粗心,计算方面还有待加强提高,解决问题还需个别辅导。从学生习惯方面看,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题马虎,丢三落四,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教学: 实践活动。教材编写的特点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
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4、注重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5、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6、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教学重难点
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初一数学上教学计划篇九
这个学期担任一(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孩子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能有序思考,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较好的学习习惯,对数学学习充满热情,总体来说口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也还比较理想。只是由于年龄比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控能力比较差,好说好动,倾听习惯还有待培养。大部分孩子能主动学习,部分后进生需要特别关注。因此本学期一方面要立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争取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认真地投入到本学期的学习中来。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逐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
面对新的社会要求,教师与学生应首先走了社会的前边,因此我们应该以新课标要求为指挥棒,采用所有可行的措施,尽量体现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开放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注意处理好内容与思想的衔接,内容要在学生上学期的水平之上发展并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思想上注意新思维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思想结合。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认识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
其中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教学难点:
1、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2、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3、发展空间观念。
1、数与代数: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100以内的数;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初步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初步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数序,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3)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空间与图形:
(l)经历观察常见平面图形的过程,直观认识这些图形,能正确识别这些图形。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
3、分类与整理:
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4、情感与态度
(1)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联系学到的数学知识对身边的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观察、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
(2)在教师和同学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初步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描述某些生活现象,初步体会可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有初步的经过思考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有初步的与同学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学习数学知识的体验。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5、关注两头。一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跟踪,及时补缺补漏,切实达到教学目标。一是优秀的学生,要提供更多的思维训练材料,让他们吃饱,激发热爱数学、钻研数学的兴趣。
6、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倾听习惯、交流习惯。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第一周 2、12—2、18 1、始业教育 1课时 2、认识图形 3课时
第二周 2、19—2、25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5课时
第三周 2、26—3、4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4课时
第四周 3、5—3、11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4课时
第五周 3、12--3、18 分类与整理 3课时
第六周 3、19—3、25 100以内数的认识 5课时
第七周 3、26—4、1 100以内数的认识 4课时
第八周 4、2—4、8 认识人民币 4课时
第九周 4、9—4、15 认识人民币 1课时
第十周 4、16—4、22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4课时
第十一周 4、23—4、29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课时 2、期中复习 2课时
第十二周 4、30—5、6 五一放假
第十三周 5、7—5、13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5课时
第十四周 5、14—5、20xx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5课时
第十五周 5、21—5、27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4课时
第十六周 5、28—6、3 整理与复习 3课时
第十七周 6、4—6、10 找规律 4课时
初一数学上教学计划篇十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2)班、(4)班共有学生89人,男生有46人,女生有43人。
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学前班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学前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有的性格内向,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常规知识还得加强训练,他们还像在学前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
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体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教学重点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初一数学上教学计划篇十一
一、班情简析:
灯小一年级新招24人,降级3人,全班共有孩子27名,其中女性12名。平均年龄6.2岁,受过学前教育的22人,他们主要来自灯盏村、城北村,留守儿童13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教了多届毕业班的年轻女教师刘老师,刘老师班主任工作经验丰富,语文教学能力强,富有爱心和责任心,本人这是第三次与其配合,有信心完成本期教育教学任务。
二、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的总体要求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
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三、新课标提出的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 内的数、小数、简单的 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 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四、本册教学要求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本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认数和计算,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使学生获得数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六、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七、课时安排
部颁标准每周4节,按16周完成新课计64课时,加上机动8课时,本册共约需72课时。
(一)数一数 2课时
(二)比一比 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 12课时
1、1---5的认识 4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6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2课时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 4课时
(五)分类 2课时
(六)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21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
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4课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4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七)11-20各数的认识 4课时
(八)认识钟表 4课时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7课时
1.9加几 4课时
2.8、7、6加几 5课时
3.5、 4、3、2加几 5课时
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实践活动 1课时
(十)总复习 4课时
八、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设想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一) 紧密结合课题《提高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进行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在教学中探索,在探索中教学。
(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学段的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四)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
(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本学段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态度都处在浅显的阶段,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下面案例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等。
初一数学上教学计划篇十二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正处在一个大的变革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探讨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通过培优补差使学生转变观念,认真对待学习,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真正做到教师动起来,学生活跃起来.并且长期坚持下去,真正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克服自卑的心里.在学生中形成“赶、帮、超”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因此,特制订数学培优补差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加强对培优补差工作的常规管理和检查。
2、认真挑选好培优补差的对象。
3、通过培优补差,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4、认真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每周至少3次的辅导,辅导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二、具体内容
1、补差内容:全册教材。
2、培优内容: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
三、培优补差对象和形式
对象:优等生 :王钊君 张煜轩 刘婉婷 肖润钰 叶家宝
后进生 :王瑞 王丽 张子豪 陈峰 杜昭 王梦凡
形式:1、利用课堂时间随机辅导
2、利用学校午休时间
3、老师、家长相配合
四、具体措施
1、利用课堂时间随机辅导
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对优等生,多提问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对后进生多提问一些基础知识,促使他们不断进步。当后进生作业出现较多错误时,教师要当面批改,指出错误,耐心指导。当少数后进生因基础差而难以跟班听课时,我们应采取系统辅导的方法,以新带旧,以旧促新,帮助后进生弥补知识上的缺陷,发展他们的智力,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发现他们的优点和成绩就及时表扬,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课余时间个别辅导
在限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是很难满足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的。因此,组织课外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很有必要的。对于优等生,我打算制定课外资料让他们学习,布置要求较高的作业让他们独立思考。同时,在每天放学后定期对后进生进行辅导,对当天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对掌握特别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平时,在后进生之间让他们开展一些比赛,比如:看谁进步快、看谁作业得满分多、看谁成绩好等。
3、家长和老师相配合
我打算布置适当、适量的学习内容,让家长在家里对后进生进行协助辅导,老师定期到优等生和后进生家里进行家访,摸清他们在家的学习情况和作业情况。定期让优等生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让后进生总结自己的进步。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优补差工作是一个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作为教师,会不断摸索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我们的培优补差工作更具成效。
初一数学上教学计划篇十三
一、班级情况分析:
我们班学生共有75人,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因此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
二、教学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三、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综合为2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处理、空间与图形安排、分类与统计、实践活动。第一部分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目的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2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20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四、重难点:
1、认识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五、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初一数学上教学计划篇十四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大部分学生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掌握较好,对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很好,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相关的试题,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但对应用题还不太适应部分差生无法判断用什么方法去做,对提问题脑海中印象不深,有的不知怎么去提问题。在本班学生中优生占50%,中间人占40%,差生占10%。差的原因是学生年龄小,思维能力较差。对试题的理解能力较差,识别能力弱,且教师辅导不及时,训练不到位。
二:复习内容:
(1)复习20以内数的认识。
(2)复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
(3)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复习认识图形,比高矮、大小、轻重,认识钟表和简单的统计。
三: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认识20以内数字之间的联系。
(2)巩固学生的计算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复习重点:
(1)重点复习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2)在复习数的概念中突出数的组成。
五:复习难点:
在分析、讨论、交流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六:复习措施:
(1)紧扣课本练习和综合复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查漏补缺的复习工作。
(2)对学生易错易忘易混淆的题型进行比较讲解,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3)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的计算技能更加巩固,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计算能力。
七:奋斗目标:
力争做好期末复习工作,使学生的成绩稳步上升,力争取得前三名。
八:复习方法:归类复习。
九:复习时间:10月20日——元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