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心得(十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阅读心得篇一
所谓《论语》,即孔子及其弟子编纂的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我国一部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其作者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判家,还是我国第一个系统阐述教育思想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深远影响。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必须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欢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值得我们学习。学后复习,不仅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一齐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齐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欢乐。别人不理解自我,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当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能够被称得“君子”。
孔子不仅仅是勤奋、乐观、大度的人,还是一个谦虚的人,在述而第七中的第二则: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里,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孔子真是太谦虚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说所做有很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如此重要的伟人,还说出如此自谦的话,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还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即如果一心一意培养仁德,就能够消除恶。的确,品德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决定着人的一生,不好的品德会使一个人丑陋、恶毒,甚至会让人走上犯罪的道路,而良好的品德会让一个人美丽、善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可见,培养仁德是很重要的。
《论语》真的是一部很富有哲理的书,不仅仅是此刻,甚至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后,它都会激励着人们不断的积极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看“中庸”这两个字的。或许在现代汉语中它含有一些贬义的成分。但《论语》中所说的中庸,或者说我这里所说的中庸,却不是那个意思。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第六)。其中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金山词霸?高级汉语大词典)。个人觉得,还可以推而广之,将中庸解释为:不走极端,寻找矛盾双方之间的平衡点。应该说,这是贯穿整部《论语》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不妨看几个例子。
有人说我的这种言论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其实不然。我主张打倒的,是那个作为思想枷锁的《论语》,是那个用所谓的“仁义道德”(鲁迅语)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论语》。将其打倒,反而有助于我们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
所以,我主张这样读论语:仅仅把它当作一部书,不带历史偏见地来读。
这样读一读,我觉得,《论语》本身并不是框框条条道德规范。它是鲜活的生活。
首先,论语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伦理著作不一样,他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他只是一个个生活中的片断,并且其中的角色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所以显得十分自然。
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所谓僭越的事情不断发生。孔子坚决维护周礼,大夫季平子私自用天子礼乐“八佾舞于庭”,孔子闻之大发脾气道:“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他要求正名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企图通过正名分来匡正每个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和谐而有秩序的社会。孔子要求“为国以礼”,也是德政思想的一种体现。他反对以高压手段维护统治,主张好的政治是“以德”、“以礼”来引导民众,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对普通民众施以礼,突破了奴隶社会“礼不下大夫”的限制,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阅读心得篇二
我读了《丰碑》这篇文章后,文中军需处长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他的形象,犹如一座丰碑在我心中矗立起来了,丰碑读后感。
文章讲述了一支红军队伍中的老军需处长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毫不犹豫地将本该属于自己的御寒衣物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的衣服冻死在漫漫雪原上,成了一座晶莹而高大的丰碑的事。他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十分值得赞扬。尤其是他身为军需处长,本应该,也可以多拿几件御寒衣物,而这位军需处长非但没有多拿一件衣物,还把自己的衣物也发了下去,甘愿自己冻死,却让战士们穿着棉衣行军。他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吗?我想,他-这位真正伟大的军需处长的光荣事迹将被所有参加长征的战士们铭记在心中。
当我读到“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可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而高大的丰碑”“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着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他浑身落满了雪,右手的手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神情自若,一时还无法辨认他的面目。”时,我发现,老战士的神态那么镇定,十分安详,由此使我们体会到,他看见战士们没有在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自己尽到了职责,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军需处长就是发衣物的,而他却因为缺衣而被活活冻死,是因为他把所有饿衣物留给了战士。
老军需处长身先士卒,而没有想到他自己,他这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令人敬佩。我将把这种精神化为力量。这种力量将激励着我去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我顿时感到心中一阵酸楚。如此值得我们称赞的一位军需处长,却为了战士们的安危,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与常年积雪的云中山化为了一体。
他化成的丰碑,不仅仅记载着他的光荣事迹,更饱含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读后感《丰碑读后感》。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感:我,还有大家,都不能再闲着了,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动手建设祖国,让军需处长和为所有长征作过贡献的人都不要带着遗憾
可是要想将来建设祖国,首先当然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做起,如果连一般的事情都做不到,何谈建设祖国。于是,我把自己和这位军需处长相比了一下,我发现自己是那么得渺小。因为,平时在吃饭时,我总是将好菜和好肉往自己碗里夹,从不让别人多吃一丁点儿好吃的。
我从不轻易将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却经常接受别人给的东西。如果说我是那位军需处长的话,就我这种心理在关键时刻还能把棉衣发给战士们吗?我想那是不可能的。
今后,我一定学习军需处长那无私奉献和热爱集体的精神,做一名永远为集体着想、为集体奋斗、关心集体的学生。
五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在语文课本中我学了《丰碑》这篇课文,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天傍晚,我写完作业预习课文。翻开《丰碑》默默的读着。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一群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突然警卫员发现前面有人冻死了,将军快步朝前走去,非常生气。命警卫员把军需处长叫过来。
这时有人对将军说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顿时呆住了,眼睛湿润了,顿时好象滚烫的岩浆溅他身上,又像坚硬的利剑刺进他的身体里,还像一块石头压在他身上,让他难受极了。读到这儿我的眼睛湿润。鼻子一 阵阵发酸,心情变得沉重起来。
军需处长为了别人舍弃了自己的生命,那手势好像表示不要管我,继续前进!军需处长让别人穿上了保暖的棉衣,而自己穿着一身单薄破旧的衣服。他的舍己为人的精神永垂不朽,激励着战士们的前进。好象温和的春风吹在战士们的身上。
又像冬天的暖炉温暖着战士,还像海浪轻拍在战士们的身上。给了战士们巨大的力量,雪不断地落在他身上,身体已变得冰凉的了。相信战士们一定被军需处的精神所感动,不负众望,勇往直前。
阅读心得篇三
我曾经抱怨过,时间过得太快,这个世界生离死别。
我很喜欢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匆匆》。
那精彩的文字让我明白了作者,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清醒。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一些优美的词语来表达他内心的想法。他觉得时间过得飞快:当我们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一眨眼就要赤裸裸的回去吗?他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贡献和成就。他这次为什么白走了?……
“默默地数着,8000多天一直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泪流满面。”看完这个,我感慨万千。正如作者所说,时间过得飞快,没有声音,没有影子。写日记的时候,日子从笔尖流逝;玩的时候,日子经过阵阵笑声;散步时,日子以你轻快的步伐流逝。叶子是黄色的,再变绿就不再是原来的了;天快黑了,再亮就不是同一天了。就像:今年是—年,会有—年,—年…,但是过了今年就没有现在的一年了,再也回不到—年了…
我在这个世界上活了四千多天,但我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什么痕迹?我反思。三四岁,学舞蹈;五六岁,学钢琴;七岁,学小提琴;——岁,学画画;十岁时,我又开始学钢琴。但是这些有什么用呢?半途而废,一无所获。时间很匆忙。十一年两年我学到了什么?时间浪费了!
时间真的过得很快,开心玩的时候就会溜走;它会在你努力学习的时候溜走,但我们不能怪它,因为它来的无影无踪,去的无声无息。如果你抱怨它,它会在你抱怨它的时候溜走……你对此无能为力!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能怪,那就好好珍惜!
我曾经抱怨过,时间过得太快,这个世界生离死别。但是,时间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一天24小时,这是无法改变的。既然改变不了时间,那就努力改变自己吧!虽然每个人一天只有24小时,但是一天给勤劳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留给懒惰的人的只有遗憾!
所谓少年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容轻;男青年不努力,老板伤心。因为我们还年轻,还健壮,所以要努力学习一些新知识,追求自己永恒的梦想!
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寸光阴难买!时间比金钱贵无数倍,而且是无价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生也是有限的!人老了,老了,快死了。这些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每天都在重复。所以,趁大家还开心,请好好珍惜!珍惜时间等于珍惜生命。有句话说得好: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为了钱杀人;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
时间匆匆,生命有限,请珍惜!
阅读心得篇四
时间匆匆,人的一生就像一片叶子,春天发芽,夏天茂盛,秋天变黄,冬天凋零。
太快了,让人连享受的时间都没有,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过去了。但是,死了之后,新的.生命又会重生。就像朱自清在文章里写的,‘去虽,来虽;来来往往中间,怎么能急呢?
看着来去匆匆的时间,只能叹息吗?
看了《匆匆》,感觉朱自清写《匆匆》的时候心情很忧郁。的确,当看着时间悄悄流逝时,谁不会感到一丝悲伤
我抱怨时间的脚步太快,我抱怨自己浪费了太多的岁月。有时候晚上睡觉会后悔虚度的一天,但是后悔的药是没有的。渐渐的,在时间的侵蚀下忘记了,于是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只是空谈。有多少人会珍惜时间如黄金?
还在一篇短文里看到,小时候打玻璃球,中年打麻将,老了后悔。碰巧他遇到了老人,他求老人再给他一次机会。那么老人呢
破例给他一次。他立即回到了他的小学时代,但他看到了
玻璃球又发痒了,他像以前一样生活。当他终于见到老人时,老人不再答应他的要求,只好再次浪费生命。
时间很飘渺,我们看不见,听不见,也守不住。这就是为什么朱自清在文章里写道,默默数着,8000多天从我身边溜走了;就像大海里针尖上的一滴水,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溪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泪流满面。
虽然不能让每一天都过得精彩充实,但也不能浪费。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清晨淡粉色的日出,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感受一下这个世界的美好。迷迷糊糊的看喜欢的书;利用玩游戏的时间查看网上的信息。这算不上伟大的科研,但也会让我们的时间不被浪费。
阅读心得篇五
看了正文《匆匆》,感触很大。我用中文体会到:春天去了,春天又来了,时间一去不复返。文也感叹时间的流逝,时间来来去去匆匆。
本文紧紧跟随“匆匆”这个词,刻画了时间流逝的痕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的遗憾,揭示了他一旦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走的主题。结尾句照顾到了文章的开头,突出了作者对时间仓促的情感,发人深省。看完这篇文字,我感触很深,意识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间也是有限的。看电视的时候,日子在屏幕上流逝;玩的时候,日子笑死了;跑步的时候,日子在脚步中漂移。
我还发现了很多珍惜时间的名句和名诗:
1、年轻人容易老,难学,一寸光阴一寸金。
2、如果你没有在你的全盛时期回来,早上很难回来。当你正处于人生中期的时候,是时候鼓励自己了。时间流逝,不等人。
3、时间抛弃了放弃时间的人。
4、你热爱生活吗?不要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生活的物质。我找到的诗是《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最近有点不对劲。什么时候?可惜今天不是今天。你说你留在明朝,明朝就有事情了。《今日歌》为了您的聊天,请从今天开始。在诗中,诗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时间,也不要浪费时间。今天的生意结束了。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时光飞逝。的确,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会毫不犹豫的留在今天,从而后悔明天。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时间,争取进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充满信心,在人生的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阅读心得篇六
来没有一本书可以像《挪威的森林》这样,一直在我的大学生涯里存在着,不管是我信心满满时,还是我情绪低落时;不管是我激情奋斗时,还是自我封闭时;也不管是我深陷异地恋时,还是因为失恋而自我消沉时。。。在我反复阅读《挪威的森林》的过程中,心总是在颤抖。不知为什么,我似乎很能理解渡边,我也很同情直子。甚至于直子和木月的爱,还有渡边对直子的爱。很多的事,都连接着爱和责任,担负和成长。也许我也该像书的结尾处渡边那样,真的长大成人,并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渡边的大学是如此的不堪,最后他甚至把读大学当做训练自己对无聊的忍耐力。在他的大学生涯中,上课也好,与周围人相处也好,一直都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唯有对直子,让直子恢复正常并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愿望是异乎强烈的。但这不是在荒废青春,也不是在追求着没有结果的恋爱,而是他真正意识到了爱情和责任,并且准备以比木月更加坚强的心去追求和担当。
渡边去了两次阿美寮之后,看到愈发美丽的直子后,本来预想来年春天便可和直子一起生活,但玲子的一封信便让他彻底的绝望了,他厌恶起了美好的春天,无论是灿烂的春光,还是迷人芬芳。”但我绝不抛弃她,因为我喜欢她,我比她顽强,并将变得愈发顽强,变得成熟,变成大人--此外我别无选择。“当直子最后仍然选择追随木月选择死亡之后,渡边进行了最后一次背包旅行,而从那开始,渡边或许才真正的长大了。他从直子的死中悟出一个自己认为的真理: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带来的
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之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怎样的软弱无力。“
关于渡边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或许也是这本书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自己想什么,自己感受什么,自己如何行动--除此之外对别的都没有兴趣,所以才能把自己和别人分开来考虑”,永泽是用这样的话来评价渡边的。很大程度上渡边也是在说自己,但人们关注的并不是像永泽这样的强者,而是渡边这种普通人(按渡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在普通家庭,长在普通家庭,一张普通的脸,普通的成绩,想想普通的事情。)。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会落得失望。“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渡边的旁边一直只有那么两三个人,他不愿让自己陷入那种仰人鼻息的境地,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盏灯光。而渡边终于得出大学教育是毫无意义的结论,从此更是对大学之类的东西只当是某种训练而已。因为即使进入社会也无事可干。我有时转念一想,这和现在的中国某些大学的状况是多么的相似啊!
我更是喜爱绿子,从小到大都没有可以自主决定的时候,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从小就被爸妈送进贵族学校,忍受着穷人在百万千金面前的自惭形秽;喜欢做菜却没有钱买煎锅,于是只能一个人默默的一个月只穿一个文胸来攒钱买,做出了美味的菜却得不到父母的半句夸奖;最后父母相继得了脑癌住院并去世,期间她只能一心在医院照顾父母,不能正经的上学,满腹委屈也无处释放。所以她想找一个全心全意爱自己的恋人,真正毫无条件的全心全意。(其实这或许也不是正常的恋爱心态)
当渡边为直子的事难过的时候,她说可以把人生想象成一个饼干罐。“饼干罐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的和不大喜欢的都在里面吗?如果一个劲儿挑你喜欢的吃,那么剩下的就全是不大喜欢的。人生就是饼干罐。”这种人生态度,乐观而又积极向上。不愧是渡边说的“全身迸发出无限活力和蓬勃生机,犹如刚刚迎着春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只小动物。”的绿子。正是有了绿子在渡边身边的存在,渡边才能忍受着痛苦和孤独守护着直子,并一直努力地把直子拉回现实世界。
渡边最后说:在直子身上,我感到的是娴静典雅而澄澈莹洁的爱,而绿子则截然相反----她是站立的,在行走在呼吸在跳动,在摇撼着我的身心。我也分不清渡边到底爱着谁,或许存在那种同时爱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的情况,但出于内心的期许和责任,渡边的心真的无处安放吧。
当我再次看玲子的故事时,竟然会有一股想哭的冲动。人生只有钢琴的她,也被钢琴背叛了,最后有人从黑暗中拯救了她,又碰到长的有着天使一样脸蛋的恶魔,那个小女孩的出现打破了她本该幸福的一生。而二十年后在阿美寮向渡边回忆起那件事时,玲子还同情着那个同样患着病的小女孩,虽然自己的家庭已然破碎,她也住进了疗养院。因为同情和悲哀时时在她心里,所幸她最后选择重新踏入社会,或许这正是直子送给她的一份礼物吧。
这样一部作品,虽然有几段在我们看来露骨的性事描写,但全然不带腥味,并无丝毫做作。渡边对出外寻找女孩作乐的态度也有着明显的变化,之前随着永泽辗转于东京的夜市,流连于酒吧旅馆。但他这样做了三四次之后,觉得甚是无聊,这与永泽的态度截然相反。而事实也证明永泽只是一个劲儿考虑自己人生的
阅读心得篇七
可以说《挪威的森林》不过是一段青春期的恋情,里面有甜蜜,有苦涩,有困惑也有没有缘由的寂寞。其实都逃不过让人心动的俗套氛围,可是它还是感动我。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然而字里行间却涌动着不可名状的波动,引起了我的震撼与共鸣。书中有两个世界,渡边彻整日里游离其中的,身边走着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的世界,听着嘈杂的声音,做着不知所终的事情。真实的世界在作者的描述中荒诞可笑,光怪陆离,那些身边的人或者惨然终老,或者匆匆离他而去,留给他的是不能愈合的伤口。于是他也会用一种畸形的方式寻找温暖。
还有一个世界,一个精神病人的疗养所,在作者的笔下被描述出来,这个叫“阿美寮”的地方更像一个世外桃源,没有污浊,没有喧嚣,甚至不会为人创造孤独的滋生地,医生和病人融为一体,整个地方竟成了一块儿净土。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轻松、惬意的自给自足。最重要的是那里还有一个女孩儿,渡边君深爱着的女孩——直子。书里渡边和直子、玲子一起吃鲜葡萄,弹吉他的情景,美丽的月光下他们一起漫步,说出自己经历的心灵的创伤,或者说是让人生的砰然崩溃的故事,雪地里他们尽情的游戏。
可以说村上春树不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作家。综观他的小说,缺乏流行小说的紧凑情节,没有大悲大喜的人物刻画,也没有大锎大合的细节。所以有很多人不喜欢他的作品,觉得读不下去。可反过来看,这样一部缺乏流行因素的作品可以流行日本甚至中国,更体现出它的非一般性的阅读价值。其实《挪威的森林》的内容很简单,主人公渡边的好友死于意外,他喜欢上了好友的女友——直子。直子因心理抑郁住进医院,在此期间,渡边同时和直子以及照顾直子的铃子还有一位叫绿子的姑娘保持暧昧关系。最后,直子死了,渡边在冲破了好友之死的阴影后,与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与其说是娓娓讲述渡边所经历的青春,倒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探索,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是不同的。
虽然是部描写常人生活的小说,但《挪威的森林》所展现的许多问题都体现了作者哲学层面的思考,例如生与死或情感与性等等。最明显的就是在他所讨论的生死问题了。这样两句话先后在小说的开始和末尾出现过,“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死为终结,这里有作者的无奈即每个人都会死,也有作者面对生活的勇气即有死才有生。如果对于死去的人的感情太过沉重,那么于生者只会是身体的完好,精神的腐蚀,就像直子,她永远活在对木月的爱下“不甘愿被折离枝端失去了灵魂。不能做坚韧的行尸走肉。宁愿自毁至形容狰狞,被人丢弃。如此,这短而无救的美才深如骨髓,令人怀恋。绝不苟延残喘”。 木月的死看上去是个谜,但一直被提醒的似乎他的离去是个必然和迟早。但死者已死,所幸的是在直子走后,渡边也终于发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人总是要死的”,这是小说中铃子对渡边说的话。当时,直子的死几乎让渡边崩溃,在遇到绿子之后,渡边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绿子就像是积极向上的生活化身,慢慢的让渡边看到阳光,看到希望,看到生活的美好。渡边终于回到了生命的轨道,勇敢奔向绿子。最终,村上春树也没有逃脱俗套,希望战胜了失望,活着战胜了死亡,一个抛弃社会同时被社会抛弃的青年在爱情的力量下转了一圈又回到了社会中,个体最终溶入整体!也许痛会让人不能自己,当新的事物出现,你不该为过去感伤,应该去面对新的生活。毕竟就像渡边说的,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到某种哲理。
村上在情感和性上的描写占据了大部分篇幅,诚然他的描写是如此出色以至于如果不贯穿地读往往会认为是部情色小说。这部作品完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想想可真够前卫的。不过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清楚地知道作者要说明的更是一种意识,开放的性意识和主人公至真的情感追求。
在《挪威的森林》中作者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表现出了每一位角色的不同,其不同体现在灵魂之中。渡边君大是一副天下无谓的态度。敢死队会认认真真地过活,爱地图,做体操,虽然成为笑料,也改变不了他生活的原始轨道,力图坚持自我的目标。再加上永泽。永泽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但他认为“人生中无需所谓理想的东西,而是行为规范”。
渡边,本书的男主角,一个实在是很普通的人物,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很厌恶,但他却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不过最强捍的也就是这种逆来顺受了态度,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响他的生活轨迹,虽然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不过渡边的心理也不成熟,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败了。直到渡边见到玲子,玲子说“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此时应该说渡边解到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
直子本书的女主角之一,很执着于完美。本书一开始直子就提到了一口井,一口在森林边缘的井,一但坠入便只有孤独陪伴直至死亡的井,但又是很吸引直子的井,因为坠入井中便与现世隔绝她也明白这是危险的,但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这口井也是直子后来生活的写照,所不同的是渡边一度在井的附近守望着直子。在疗养院的直子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她需要靠井边的渡边才能确定自己还活着,需要靠玲子才能完成与外界的交流,以至到最后玲子几乎成了直子的化身。
绿子本书的另一位女主角,应该说是森林里一棵非常奇异的树,绿子从心理上表现得相当的成熟,甚至很有策略,她很明确的向渡边表白,因为她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渡边的选择。当渡边因为陷入对直子的思念而忽视了她时,她选择告诉渡边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并选择暂时离开让大家可以冷静的思考。绿子的最特别的地方是,她直接从现世中寻找滋养她的自我的养分——这在《挪威的森林》中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子。她是现世中唯一的亮色。
永泽注定会成为这个社会“精英”的人物,他暗熟在这个社会成为“精英”的规则,“绅士就是做他应该做的, 而不是做想做的”虽然他也看不惯这个社会。他也期待和初美获得爱情,但他清楚这样做就会被排除在“精英”这个圈子之外,在他的价值观里除了成为“精英”其它都是通往“精英”这座城堡的铺路石而已。社会的压力,家族的压力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都注定了他永远都无法做一个随心所欲真实的自己,他在为这些看法活着,为别人活着。
玲子,虽然作者赋予了她身世背景,但玲子更多的时候还是以直子的附助者,或者是替身的形式出现的,替直子写信。玲子的信应是解读《挪威的森林》之寓言的关键:“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还是要流向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有时候你太急于将人生纳入自己的轨道。假如你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
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构造了一个现代寓言:一个个人如何在自我与现世间达成一个平衡。这种平衡在现实中极难掌握,人们往往迷失在现实与理想之中。在这片“森林”中是孤独的是自我的,甚至有些荒诞的,可走出那片森林后,不希望看到的是俗世挣扎,守住自己心中的森林,哪怕森林已经荒漠。然后经过磨练寻找真正的自我,拥有一颗勇于面对磨难的坚强的心。这样在经过青春的反叛、迷茫与孤独彷徨后。在我们都市的森林中找到自己“挪威的森林”。
阅读心得篇八
——读书心得这是一部伤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读《挪威的森林》,我一直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为这本书起一个这样的名字?《挪威的森林》是六十年代,世界上曾盛极一时的乐队beatles(甲壳虫)的一首歌,作者生于1949年,六七十年代,正是村上十几二十岁的时候,beatles的音乐,对那个时代的西方国家的年轻人,影响是很深的。而这种影响,也通过音乐,传到了位于东方的日本,同样影响着村上这一辈的人。beatles的音乐其实并不是纯粹的音乐,更大意义上,它还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对社会丑陋的阴暗的庸俗和虚伪的不满和愤恨。在《挪威的森林》,如果你读得比较仔细,你会发现,很多地方都表现着这样的一种精神。
说到日本小说,有几个要素似乎已经定格,凄清、阴郁的气氛、死亡、掺杂着情欲的爱情。初读《挪威的森林》,只因为他的名气,然后被在其中的强调一种强烈的被摇撼的东西所共鸣。所有的美好的东西总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这种共鸣能够轻易的穿越肤色、种族、文化、宗教等的障碍,直达内心,在脑际隆隆作响,乃至能够让你热泪盈眶,《挪威的森林》的这种印记比比皆是,作者对直子的会议,对初美的感觉,对心灵沼泽的体验等,能够通过一种自以为是相对完美的语言的,道出你心存已久的感动。
考虑更多的生和死,“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生的一部分”,“死不过是普通的事情而已”,“那只是而已,不比在意”,或许这些语句的表达过于俗气,当他们抛开言语的俗套,用心去描摹,那时一种凝澈的感动。在村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孤独 迷茫 徘徊在人群边缘的灵魂,人群中的陌生人,周围的人与事更多
的只是作为一种景致存在,主角永远生活在自己的硬壳中,沉默 宁静用心去体验属于自己的一切感动---听起来似乎还是不错的生活,只有身陷其中人才能了解那解不开的苦闷。
《挪威的森林》主角渡边是一所普通私立大学的学生,作者对所谓的精英群体不断的冷嘲热讽,入学不久即得出了“大学教育毫无意义可言”的结论,而那里的人更是虚伪、傲慢、愚蠢、无知的人,“这班人拿了大学学位之后,便到社会上去拼命的制造更为下流的社会”。
大学生的种类很多,“突击队”就是其中之一,作者把这个专心的做地图的,固执又木讷的年轻人刻画鲜明,虽然不断成为别人的笑料,他一直为自己“不同的人生目标所努力”-----背地图,看新闻,自习。
渡边,为人自省,生活目标不明确,心情迷茫,彷徨,有时甚至爱情和友情都不能阻止他们的消亡,为人谦和,真诚,沉默寡言,朋友寥寥无几,生活宁静,思想普通,但他们真诚的道出自己的普通的想法,却往往被视为另类。
直子,忧郁而又迷茫的女性,眼神清澈,“仿佛在清澈的泉底寻找一尾小鱼”,“小小的冰冷的手”,“一头触感柔滑的长发”,“软而圆的耳垂,耳垂下方有颗小小的痣”,笑容甜美,温柔细致,(“喝了小小的一口水”,“小心翼翼的系了鞋带”“她红着脸,略带腼腆的说”),相信这样的刻画是许多男生心目中的完美女友,但她又那么忧郁---忧郁的足以致命,正如她所说:我是个比你想象的还要不健全的多的人,尽管作者在前面情节展开作了层层铺垫,但是读到最后一章那一句“直子死了以后”,往往是饱受打击,似乎在希望和绝望边缘苦苦徘徊的不是渡边,是我自己,那种感伤和失落让人感同身受。
小林绿,绿子出场后的每次语言,每次装扮直到最后的感情的抉择,都印证了她给的第一印象:像是迎着春天到来的出生的牛犊一样,从体内洋溢出一股鲜活的生命力。这个人物的刻画已接近完美,连村上本人都坦言:以后再也写不出绿子这样的人物了。阿绿的生命力如此顽强,让人感觉再灰暗的世界也难以对她形成半点阻碍,她与直子相反,她从不去思考生活的目的,只要直感好,而文中的人物的思考也不是一点点的偏离现实吗?她深扎在现实中生活,以现实而有力的选择来回应生活的种种不幸,可以说正是阿绿的出场才使漠然生活在现实边沿的主角有了被拯救的可能,如果说整部书有一种难以避开的阴柔之气,绿子的精神力量无疑是冲开迷雾的阳光。
初美是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她气质高雅,内涵丰富,稳重理智,穿着不俗,脸上适合挂着微笑,“无论做什么都那么漂亮”,跟重要的是,她有一种“强烈震撼人心的气质”,能以微小的力量来摇撼对方的心灵,直到十二三年后,作者在异国他乡被自然美景强烈震撼,像是醍醐灌顶一样的顿悟了,“初美摇撼我的,乃是沉睡在我体内的自己的一部分”,我自己也相信,每个人---尤其是男人的心目中都有这样的女子,她或许是自己的亲人,或许只是茫茫人海的惊鸿一瞥,留一个纯美的形象在心中,当她离去---不管是死亡还是时间把她带走,让你觉得有一些东西永远的消失了,让你悲哀的想放声大哭。
永泽是个极端坚强的人,他风度翩翩,口才好,学识好,家世好,有领导能力,是渡边这种角色难以企及的,可谓是天之骄子,人中龙凤,但他以一种“不够地道的方式”考虑生活,他明白:“当官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垃圾”,他一味的奋勇向前,是想看看“在这个又大又蠢的政府机关里面,自己究竟能爬多高”,他的人生规范是“做自己该做的,而不是想做的”,他想控制自己,又想控制别人,一切一切的都得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可以温柔的令人落泪,也可狠霸的让人心疼,尽管为人亲切,谁都明白“不能以真心对待这个男人”。
石田玲子,一个面目模糊和主角关系暧昧的人,尽管作者在最后对她和主角的关系作了交代,我始终都认为作者对她的描述不够尽心尽力,同样是一个脆弱的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女性,但却“俨然雅阁看破红尘,热情爽快而又技艺娴熟的女木匠”,我至今无法想像那时怎样的一脸生动而富蕴魅力的皱纹,给人的印象是在经历风雨后玩世不恭,热情大度,认清了人心,如此而已吧!
尽管书的宣传口号是“百分百的恋爱小说”,可能是每个人的看待眼光不同吧,我从不把它当成恋爱小说来看,爱情只是年轻人避不开的话题罢了,绿字的父亲出场便是一例。这是一个普通的罹患脑瘤的垂死的男人,他的言语、行动凸现了人对生命的无能为力,像被岁月的钝器狠狠的击中,只能像“负了重伤的小动物一样横卧着”,不可否认,他的出场和医院的环境更凸现了绿子的坚韧和顽强,但他本身也代表着一种人群---像中国的农民一样,他们不思索生命的本质,顺应命运而活,在官员的淫威下唯唯诺诺,他们没有想过努力和劳动有什么区别,没有想过反驳什么批评,他得劳动,养家糊口,得把离家出走的孩子接回家,最后在疾病里面萎缩,在高温炉里面化为一抔灰烬,永远不会有人明白,他的脑子和眼睛是怎样思考和看待人生的。
作者在描写中,常常“不合时宜”地用一些形容词,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玲子不无欣喜的在桌子上把双手攥在了一起”。
许多元素被复制,咖啡馆,酒吧,唱片,酒,书,这是村上小说中不可少的生活环境。音乐庞杂,摇滚,爵士,参杂一些室内乐、钢琴和交响乐等。
岁月无情,而每个人的成长都必须付出代价---作者常常在不经意间把命运扯到台面上来,没有人可以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的小孩,肚子饿了吃香蕉,寂寞了相抱而眠”,没有人不为命运和时间所威慑,没有人可以逃避成长的苦痛,所以有人选择了死亡,“木月照旧17,直子依然21,直到永远,”满二十岁的直子感觉就像别人从后面推了一把,青春易逝,最美好的青春。
人,从17岁开始老去。人们无望的探求未来,我们不能相信那些成书的愚蠢的经验,有人漠然而行,有人彷徨踟蹰,可我们到底该怎样呢?不相信那些强加于人,指手画脚的蠢货。不能相信政治,不相信革命。相信爱,相信和平,相信自己,相信音乐。
通篇围绕着死亡,木月,绿子的父亲,直子的姐姐,初美,直至直子,有时甚至羡慕绿子的父亲那样的人---那种不自省的,混沌幼稚的人,所有的自省者:木月、初美、直子的姐姐都在最美好的青春里面消散了。
阅读心得篇九
tough love is love
《原则》(principles),(美)ray dalio著,刘波、綦相译,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月版,550页。
作者raydalio是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bridgewater桥水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现在管理着1600亿美元的资产,是多年以来回报率最高的对冲基金之一。ray的个人资产有180亿美元,是意大利后裔,的确与意大利民族的马基雅维利特性有些相似。这本书里经常提到要把某某员工解雇。他今年68岁。这本人生和工作经验总结是写给自己的后代看的书,是给公司的继承人看的书,是给公司ceo看的书。全书分为三部分:人生经历,生活原则,工作原则。
什么是原则?原则就是宗旨,标准,行为准则。大千社会形势千变万化,各种现象让人应接不暇,如何应对和行动?判断的准绳确定了,就有了方向或参照物。“活下去”或“自我保存”就是一个准则。
ray作为一个创始人,他公司管理方面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出色的业绩,要求组织重于个人、个人必须服从整体、分权(集体决策比个人拍脑袋强)。要求极度透明、求真(truth,truth,onlytruth!),不信任任何人,所有人都必须得到制衡。
原则也是有例外的,当某条小原则(如极度透明)与公司的终极原则(利益最大化)相悖时,毋庸置疑该如何抉择。
超觉冥想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
ray在书中极度推崇这种冥想方法,称自己练习这种冥想50年,从中获益很多。之前我在多伦多时,也听easyfinancials公司的创始人说他的一切成功都是靠这种冥想得来的。上世纪70年代,这种冥想因为beatles乐队练习而声名大噪。
这种冥想方法与内观略有不同。早晚各20分钟,闭目,默念某个词语或句子(或者说,咒语)。咒语是不外传的。有说法这咒语或颂词是古印度宗教里的一些词语,发音比实际意义重要(这从某种意义上也能说明为什么beatles乐队会修炼)。学习这种方法要交960美元的费用,这种冥想方法的印度创始人因此成了巨富。
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生和管理智慧,我简单总结如下:
独立思考,面对现实头脑必须极度开放。不要在学会用别人的视角看问题之前就对此人做判断有智慧意味着具备同时看到两面并做出适当评估的能力。“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放在眼前看更大
回顾: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学习,不断进化,变得更好。不要被失败打倒:丘吉尔: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但依然热情不改。想要追求卓越就必须挑战自己的极限。相信万事总是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焦虑是好事。焦虑让我们生存下来。生于忧患。痛苦+反思=进步。长期来看,现金是各种资产中最差的,因为通货膨胀和税收会让它飞速贬值。
阅读心得篇十
如果这篇读《幸福是什么》有感范文能帮到你,请支持好范文网,我们会更加努力!
小时候,我幼稚无知,只觉得幸福就是父母祖父母宠爱我,有糖果、巧克力吃,有漂亮的新衣服穿,有和我一同玩耍的伙伴儿……
这,只是儿时的我。今日,一篇《幸福是什么》让我完全转变了我的幸福观。智慧的女儿告诉我们“要靠自己的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民有益的事情才是幸福。”智慧的女儿的话是真理。
有人终日坐在门槛上,一事无成,盼望天上掉下大馅饼,可结果掉下来的却是悲怆的叹息和一头银发的沉重代价。幸福呢?与此类人无缘。
有人一心想得到幸福,却不尽力去追求,而是投机取巧。他可能会得到一叠钞票、一阵欢喜。可那些都是暂时性的。幸福呢?也不肯与此类人长久相伴。
还有一种人,终日费尽心机,损人利己,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幸福呢?绝不与他沾边儿,他所获得的报酬,除了那令人心悸的财务外,还有的就是的冰冷手铐和人民的愤恨。
记得我看过一本画册,画册上有首都的一位普通的掏粪工人,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在人民大会堂里,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紧紧握手的照片。我从他的眼光里看出了他是一个幸福的人!
我还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飘扬,一位为奥运健儿,聆听着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脸上布满晶莹的泪珠,他们的泪,是幸福的泪……
我想,幸福不是靠嘴巴说出来的,而是当你做了某件事时,悄悄来到你身边的一种触动心灵的感觉……
当我在上学的路上扶起一个跌倒的小女孩儿,拍干净她身上的尘土的时候;当我帮一位迷路的小朋友找到妈妈,看到他破涕为笑的时候,一个可爱的小天使便悄悄伏在我的耳边告诉我:“你是幸福的!”还有当我为集体出了一块黑板报的时候,当我在市场上勇敢的挺身而出,直至一双盗窃的黑手的时候,尽管我劳累,我面临危险,但我仍然听见小天使在说:“你是幸福的!”
是的,我是幸福的。我就是这样追求着幸福,创造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