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团结党课内容 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党课范文五篇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的标准。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范文精选 ,欢迎品鉴!
第1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下面是豆花问答网为大家整理的22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资料,欢迎参阅。
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的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在西藏,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丧失。有了稳定的环境,才有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宁,才有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有社会的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然,社会稳定的前提是——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在2xx年9月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适逢其时,是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本遵循。
一、民族团结——基本概述
什么是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既是各个朝代和国家稳定的根源,也是各个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中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含着民族内部的团结。最后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各党派之间的团结。
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是什么中华民族繁荣富强、伟大复兴,靠的是各民族团结友爱。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
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
多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党和国家领导人民族团结思想内涵
各民族紧密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之一。毛泽东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阐述了民族团结的重
要性、少数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民族团结与反对民族主义的关系。xx49年11月作出指示“在一切工作中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xx57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
定胜利的基本保证”并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同志多次强调,做好民族团结的工作,应该成为全党、全民族的主要任务。
xx5年7月,邓小平讲到“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离的基础上,经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历史上的反动统治实行的是大民族主义的政策,只能加深民族隔阖,而今天我们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民族政策,一定能够解决这种困境,实现各民族的大团结。
xx9年2月15日,江泽民同志在听取全国民委主任会议汇报时指出民族工作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大问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大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必须高度重视。
xx9年9月,江泽民提出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互相离不开”。这个观点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xx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xx讲到,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民族团结工作历来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族人民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
三、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势,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正是各族人民的同心共济、团结奋斗,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浇铸了亿万人民美好安康的幸福大厦。
四、用民族团结的正能量凝聚人心
“事成于和睦,力量生于团结”。没错,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搬米难。历史的发展深刻验证只有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未来才有望。习近平总书记在某次考察时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但这基石如何才能立得住、扎得稳如何才能让各族人民自觉践行,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需要我们的智慧和努力——凝聚人心。
人心要靠力量凝聚。这力量不仅是共同的信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要有我们身边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的教育感召。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这些真实的民族团结故事被人们了解、熟知并津津乐道时,当故事中团结大爱的精神力量感动了人们、并愿意践行时,各民族之间的心便会紧紧凝聚,密不可分。
人心要靠榜样凝聚。这榜样不仅是近年来频频入选的感动中国人物和全国道德模范,更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民族团
结故事,是我们的各民族邻里、我们的家人、同事和伙伴。这些民族团结故事,是普通人看得见、可以学得到模范典型。只有这样的故事变成寻常,只有榜样变成了家人、同事和自己,各民族之间才真正亲如一家。
人心要靠交流凝聚。所谓“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交越深。亲密和谐的民族关系一定是不分彼此的“相互麻烦”。
2xx年9月王xx主动找“麻烦”为患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捐出肾脏一样。因为“麻烦”,彼此的生命从此相互纠缠,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心再也分不开了。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民间的互动,更需要让交流更深入,彼此更了解,在“麻烦”中拉近距离,凝聚人心。
第2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在历代抵御外敌入侵、反对分裂祖国的斗争中,各族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深厚情谊。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中央和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贯彻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以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建立“平等、团结、互助、进步”的新型民族关系。在加强民族团结、搞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总结出一套成功经验,那就是加强对各族干部群众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群众性的民族团结创建活动,使民族团结的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1982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隆重召开新疆首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发出了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的倡议,将每年5月定为全区的民族团结教育月。从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天山南北广泛开展起来。
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分裂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战乱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由于我国各民族已经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民族发生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战争发生,这样对国家、对民族、对每个人都会带来损失乃至灾难。相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分裂就倒退,这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作为一名新业人,我们一定要坚决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讲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树立“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凝聚起各民族团结一心,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定“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争做民族团结的楷模,让民族团结之花尽相开放。
第3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总方针。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线,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思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可行途径。
一、充分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强调认清民族关系的主流、大力倡导民族团结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论断,促进了新时期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他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干部群众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疑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党中央从中华民族的整体视角、从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出发的战略思想。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总体部署,包括援藏、援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等重点工作的开展,都聚焦于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伟大梦想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共同理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其中有关民族工作的指示,要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笔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旋律和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情感依托和思想前提,为推进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政治方向和理论指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导各族群众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正确途径和必由之路。
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自觉,建设新时代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民族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个领域、各条战线。要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高度,认识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入研究、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精神实质,推动形成新时代的民族理论体系。民族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永远也不可能停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的实践中,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目前学术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民族理论体系主要是对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前30年等历史时期民族工作实践成果的总结和概括,对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工作创新推进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提炼还不深入,尚未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不少观点和话语体系陈旧、理论与现实脱节现象十分严重,学术话语跟不上实践的创新。既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民族工作所取得的新成就新进展,也不能有效指导下一步的民族工作实践。这就要求学术界以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契机,在民族工作领域尽快形成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
三、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当前解决精神方面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大力推进“五个认同”教育。“五个认同”是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
推进“五个认同”教育,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共同体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必须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五个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各族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基础保障,必须抓好抓实。要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教育,大力培训各级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宗教界人士,广泛教育群众。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公民意识,让各族人民不仅要意识到自己的民族身份、地域身份、群体身份,更要明确自己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公民身份、国民身份,把“五个认同”作为每个公民第一位的意识,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四、切实改进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大力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际效果
民族工作的本质是群众工作。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干部),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干部身份、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要把自己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言人,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多为民办实事、不与民争利,时刻牢记处理好干群关系就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认真研究民族工作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各级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政权意识、责任意识,切实为各族群众服务。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新形势新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工作,深化细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举措。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切实解决人口双向流动、多向流动过程中涉及民族因素问题的处理,按照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不能把涉及少数民族个体的事件上升为民族问题。推进嵌入式社区建设,推进少数民族群众在内地就业、流动的保障政策落实,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少数民族更好地融入城市,持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消除针对民族交往过程中各民族自然交融的理论顾虑和担忧,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五、围绕“两个共同”目标,坚持并完善民族政策
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目标,也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体现。围绕上述目标,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认真践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八个坚持”。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制度基础。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落实好。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体系,民族政策也必须与时俱进。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改革完善民族政策。调整政策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进行科学论证、严格评估,以减少某些过时政策的负面影响。通过政策法规的调整完善,最大限度地把各地区、各民族的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团结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六、妥善处理好民族多样性和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关系问题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历史上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就是主流,最后汇集成占据世界人口相当比重的中华民族,同时又在内部保持着多种多样的民族、宗教和文化类型。作为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大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和先贤为我们留下了思想资源,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理论和政策,其中都涉及了如何处理多样性和整体性、差异性和一致性的问题。多样性和整体性并不是相互矛盾、截然对立的,而是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关系。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多元组成一体,一体包括多元。“多”和“一”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整体表述,更进一步明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具体工作方向。民族工作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明确中华民族整体性、一致性的发展趋势,在大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强调各民族内在联系,促进共同体特征的增强,强化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共同利益。
七、坚决反对两种民族主义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原则,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内,不能以汉族代替中华民族,各民族更不能置身于中华民族之外。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即大民族主义(尤其是大汉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这“五个并存”说明我国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事业尽管成就巨大,但也面临挑战。在这一阶段,大民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必须强调宪法权威,用法律来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利己主义和民族歧视。
第4篇: 民族团结主题党课讲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洞察了中国与世界利益和命运深度融合的势头,多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在党章上,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遵循,这是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开辟了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实践。
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和制度保障。
中华民族入宪为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宪法保证。2018年宪法首次将中华民族列入宪法,在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将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征首次写入宪法,从根本法高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多样性,确立了56个民族的宪法地位,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和平交往、和谐共济、和谐发展、守望协助的共同愿望,体现了我国民族工作发展的新成果、新使命和新要求,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提供宪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宪法的生命是实施,宪法的权威也是实施。以宪法修改为契机,引导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宪法,弘扬宪法精神,以法治理念、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依法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的犯罪分子,切实提高民族工作法治化水平,构建中华民族共享精神家园,进一步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华民族大团结做出了历史贡献。60年的充分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中国民情的根本民族制度。新时代,民族地区自治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一致,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交流和政治联系更加顺畅方便。在民族事务治理过程中引入谈判民主机制,通过平等对话和谈判,扩大共识,加强各族群众之间的政治相互信任,产生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民族政治整合模式,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地区因素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自治制度程序、议程的完善和创新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落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民族地区区的发展,为新时代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党和国家密集出台了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少的民族发展计划等多项政策措施,列出了财政、投资、金融、产业等9项支援政策,提出了综合扶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振兴、文化繁荣等37项工程项目。民族地区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果,实现了民族地区的全面快速发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巩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新时代仍需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历史方向,积极布局,适应新形势的新要求,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实践。
在宏观视野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的历史条件需要积极把握时代的主题,从宏观的视野来看,才能构筑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首先,要有政治视野。做民族工作的关键是党,关键是人。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面对罕见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
其次,要有发展视野。进入新时代,我们更接近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决不是轻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着眼于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要求,贯彻新的发展理念,采取新的发展措施,取得新的发展效果,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精神、社会、文化、法治基础,不断扩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力。
再次,要有世界视野。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的梦与世界的梦紧密相连。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和铸造,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要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融合相互鉴定中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大变局时代继续开拓新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统一考虑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谋一域。统一考虑是我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科学方法。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统一,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其重大关系。
首先要统一整体,统一规划,自觉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两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重视发展目标的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各族群众共享小康社会建设成果,加强五个认同
其次,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统一一和多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化一体化结构中一体化包含多元化,多元化一体化,一体化离不开多元化,多元化一体化,一体化是主线和方向,多元化是元素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化。只有统一解决一和多的关系,我国民族关系才能健康发展,为解决民族问题的世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再次要统一兼顾各方,综合平衡。民族工作千头万绪,复杂,要统一兼顾物质和精神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民族问题,解决物质问题,解决精神问题。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发挥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大积极性,确保民族地区如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领导,赢得人心,增进团结,建设和维护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创新发展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是进取,故事日新。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在强起来的伟大复兴道路上,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在理论、制度、实践方面创新发展中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理论创新,不仅要走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还要积极响应新时代民族工作、民族问题、民族事务等问题的理论需求,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论逻辑,更好地完善中国特色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语言体系。坚持制度创新,在坚定政治制度信心的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多民族国家建设制度,完善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制度设计,使中国民族事务管理制度更加定型和完善。坚持践行创新,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五个并存,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任务依然重要,创新工作思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新发展,实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加强各民族交流融合,推进各民族混居,加强五个同意,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住,确保中华民族在团结奋进中凝聚力量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关于民族团结党课内容 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党课范文五篇】相关推荐文章:
关于民族团结文章素材 最新关于民族团结的作文四篇
2022民族团结演讲稿_民族团结一等奖演讲稿【五篇】
民族团结作文500字左右 关于民族团结的作文范文四篇
民族团结的作文素材 2021最新民族团结作文范文600字
关于爱国民族团结作文800字 关于爱国民族团结作文最新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