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心得体会范文5篇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12月13日一个是带着南京同胞鲜血的日子;12月13日是一个带着中华民族怒吼的日子;12月13日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深深铭记在心的日子。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最新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心得体会1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设定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首次以国家名义悼念大屠杀死难者。
在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86年前古城南京发生的那场惨绝人寰的惨案,仍是让人不忍卒读。和平来之不易,国耻勿忘,历史必须铭记!南京大屠杀带来的伤痛从未被时间抹去,人们对国家公祭日这个纪念日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就如欧洲一年一度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死难者一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历史告诉我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多么重要。国耻难忘,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民族振兴,才是对侵略者最好的回击。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悲痛会随时间久远而湮没,但历史的启示不会。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铭记历史、唤醒记忆、开创未来的举措。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如果说南京大屠杀是近代悲剧的极致,那么当历史翻开这一页,我们最终看到黑暗的离去和光明的到来。筑梦中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我们当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把爱国奉献的热情转化为创造创新的不竭动力。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国家精神、民族精神、爱国精神的传承。国行公祭,拉近了远去的硝烟,重温了民族的苦难;国行公祭,不为宣扬复仇与怨恨,是为唤起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国家公祭日,中国人民将聚集在一起,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但人们知道,这不是在宣泄情绪,不是在倡导民族复仇,而是提醒每一个人,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让中国人民更深切地体会到国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体会到国家统一强大的重要,让民族精神提升,让中国人民更加爱国。
“卅万冤魂招不去,百年凄雨惕重来”。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恰如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人们: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永远铭记,铭记南京的疼痛、南京的眼泪;每一个中国青年要不断前行、振兴祖国的动力。
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心得体会2
今天是2023年12月13日,也是第十个国家公祭日。清晨,寒风凛凛,国旗护卫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国旗升起后又徐徐降下,为死难者下半旗致哀!
一大早,朋友圈、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便被各类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消息刷屏。每一次看到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文字,我的内心都会剧烈波动,似乎悲痛的历史就在眼前。每一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追思和呼唤,追思逝者,呼唤和平。
晚上,历史老师给我们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纪录片,一个个真实的回忆和讲述。让我们再次回到了战火硝烟的那个时代,再次目睹了侵华日军犯下的种种罪行,让我们再度重温国人曾经遭难受的苦难。
举国公祭,为的是在不断向往和平的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对于过去,我们不是抓住不放,是想在历史的惨痛经历中,吸取教训,珍惜当今来之不易和平局面。牢记历史的屈辱和磨难,居安思危,时刻警惕周围的不安定因素。做到铭记历史,牢记使命,不忘过去,面向未来。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进行了40多天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共残害了30多万生灵。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无法将这一天从记忆中抹去,这一天的屈辱和苦难,时刻提醒着我们肩上的责任,心中的使命。
当历史翻过这一页,留给中华儿女的是远去的黑暗和光明的未来。如今的中国,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一位国人都应该以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能够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伟大国家。
革命先行者们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新时代各个战线上的劳动者们无怨无悔,甘于奉献出自己的青春来铸就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这种精神,是爱国的,是理性的,是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学习的,我们要把这种爱国精神落到行动上,时刻牢记时代使命,在奋斗前进的道路上永不停歇。把国家和民族放在心中,努力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奋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心得体会3
“1937.12.13”,刻骨铭心的日期以血泪书写,记载一个民族最深重的苦难,标注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300000”,触目惊心的数字用白骨堆起,见证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成为中国人民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
历史之痛,不因时光冲刷而从记忆中消逝。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以13亿人民的共同哀思,用举国同祭的庄严仪式,缅怀在屠杀中不幸遇难的30万同胞。这是对生命尊严的隆重祭奠,也是对人类正义的郑重宣示。今天,我们在和平的阳光下,以国之名向昨天的苦难和明天的梦想立下铮铮誓言:生,则永志不忘。
历史之殇,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近代以来,在中国人民遭遇的苦难中,南京大屠杀以持续时间之长、杀戮人数之多、动用手段之残忍震惊世界。正是这令人发指、罄竹难书的暴行,激起中国人民誓死不做亡国奴的“最后的吼声”:死,则撼天动地。
生死之间,蕴含历史的深刻启示。77载光阴流转,隐不去南京城中哀鸿遍地的惨痛,荡不尽浩浩长江鲜红的血痕。当贫弱的国家无力保护自己的人民,在侵略者的屠刀下、枪口前,最为宝贵神圣的生命或是痛苦的死或是屈辱的生,成为1937年寒冬南京百姓无可逃脱的命运,也成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抗争。这存亡之际最为痛楚的觉醒,激发出中华民族向死而生、血战到底的伟大力量,开启了从沉沦到觉醒的历史转折,在血与火的顽强抗争中铸就了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辉煌。
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心得体会4
回顾人类历史上的共同灾难,“不是我们‘愿意’记住什么,而是我们‘有道德责任’记住什么”。30万死难者,不是一个冰冷无情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有名字、有家庭、有梦想的鲜活生命,而这一切美好都在屠杀中瞬间陨灭。这是逝者之哀、国家之痛,更是人类之劫、文明之耻。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二战期间惨遭法西斯屠杀的人们一起,理应被全人类永远铭记。正是他们的死难,让世人认清了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反人类的罪恶本质,看到了侵略战争带给受害国的巨大灾难。唯有时刻牢记历史,我们才能从历史中获得镜鉴和指引,更加坚定地携起手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
“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穿越世界大战的硝烟,跨过新世纪的门槛,和平与发展已成世界浩荡潮流。然而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捍卫真相就是捍卫正义。搜集并珍藏这些沉甸甸的历史记忆,是对30万遇难同胞的深情告慰,亦是对妄图否认暴行、亵渎历史者的严正警告。
好战者必亡,自强者自立。在实现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的风雨历程中,中华民族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牺牲,经受了难以想象的灾难伤痛,终以百折不挠的意志、坚持不懈的奋斗赢得民族的尊严与荣光。抚今追昔,默哀致敬,历史的创伤仍在隐隐作痛,提醒我们曾经饱受的深重苦难;放眼神州,沧桑巨变,激励我们更加坚定地迈向奋斗目标。中国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已经并将继续在13亿多人民的砥砺奋进中深刻改变。
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心得体会5
80年来,我们曾以无数方式祭奠、悼念、追思南京大屠杀的死难同胞,以无数方式探讨这场屠杀带来的思考: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和平的共识、战争的伦理、人性的自觉与人道的尊严。
现在,我们终于设立和迎接来了国家公祭日,以肃穆的仪式来悼念历史,让澎湃的感情集中表达,必将促使民族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促使56个民族汲取历史力量、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末来。公祭日,展示了我们的人文精神与民族性格。
历史构建了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历史锻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无论县东方还是西方,浸透热血的土地是每个民族的朝圣之地。感受那种紧紧挽结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血脉深情与民族精神。
这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已过去80年,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近70年,我们用肃穆的国家公祭仪式提醒着自己。经历过深重苦难的民族,更应怀着宽阔的历史眼光。
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我们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我们中国有信心、有勇气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反复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国弱则民无从而生。
我们每一名中国都应该铭记历史、反思历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团结一致、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