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巷人家看改革开放的感受和收获 小巷人家观后感
令人惊喜的是,《小巷人家》的原著小说就叫《小巷人家》,作者将笔触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通过小巷里的每一扇窗户,描绘出人性的微妙和社会的层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小巷人家看改革开放的感受和收获 小巷人家观后感,希望大家阅读之后有所收获。
从小巷人家看改革开放的感受和收获1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改造了一条小巷,计划分配给职工做宿舍。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里住着庄、林、吴三家人。
庄、林两家合住一个小院。巷子很深,公共水龙头和公共厕所都在巷口,房子离巷口越远,生活越不方便。庄、林两家分到的小院是巷尾最后一家,位置差到不能更差。
小院原来是最常见的三间式格局——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棉纺厂在原厅堂中间砌了堵墙,把厅堂分隔成两间小卧室,三间卧室变成了左右对称的四间卧室,分给两家人居住。庄、林两家共用一个厨房。
正值高考恢复,身为教师的庄超英和妻子黄玲,将儿女高考作为家庭头等大事,邻居林武峰和宋莹一家受其影响,也开始关注儿子的学业。
庄、林两家的对门吴家是重组家庭,吴建国生了吴姗姗、吴军姐弟,妻子张阿妹带了一个女儿张敏。
黄玲
黄玲是棉纺厂老职工,初中文化,每年都是厂里的生产标兵。黄玲的娘家在江苏常州,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对女儿的教育也是开放、尊重式的,如果不是那个年代特殊,黄玲是一定要读高中考大学的。
她性格隐忍、温婉勤劳,为了儿子庄图南、女儿庄筱婷,一直辛苦维持和庄超英貌合神离的婚姻。
没有上大学是黄玲一辈子的遗憾,1977年高考恢复以后,她想方设法也要儿子和女儿上大学,为此她可以排除万难,哪怕和怯懦、愚孝的庄超英离婚。
庄超英
庄超英是棉纺厂附中的高中老师,有一个弟弟和妹妹。黄玲和庄超英恋爱时,就老听他说父母怎么不容易,那么苦的日子,都坚持供三个孩子念书。
庄超英读书时,每个月月底回家,父母必须低声下气到处借米借粮,他才有下个月的口粮。庄超英父母为了供三个孩子念书,欠了太多的债,必须用庄超英的工资还债。
黄玲刚和庄超英结婚时,不清楚庄家人的习性,所以结婚后,庄超英的工资全部上交给了父母,她没反对。
庄超英母亲还想要黄玲工资,幸好黄玲留了个心眼,没给她。
庄超英的弟弟读书不行,顶了庄超英父亲的工作,然后父亲又张罗着给弟弟成了家,黄玲后来才知道,庄家的债早就还完了,庄超英的工资是存给弟弟结婚的。
后来黄玲生了庄图南,家用实在不够,庄超英拿回了一半的工资,生了庄筱婷,他拿回了三分之二的工资。
自己的工资养家养孩子天经地义,他心里却愧疚得不行,除了三分之一工资上交父母,还偷偷再给钱,让父母继续贴补弟弟一家。
庄超英父母偏爱他的弟弟,一直靠压榨庄超英一家来生活,可他却一直逆来顺受。
随着儿女的逐渐长大,黄玲又遇到了活得明媚自由的宋莹,她也逐渐找回了自己,为整个家的利益据理力争。夫妻俩矛盾不断。
庄图南
庄图南从小成绩就不错,在庄超英的耳提面命和黄玲的细心照料保护下,是小巷里第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他聪明善良,懂得照顾弟弟妹妹,同时身上也带着点父亲“作为老大,就应该少吃一口,帮扶弟弟妹妹”的迂腐气。
若不是黄玲拼命阻拦公婆,把二弟的两个孩子以及三妹的儿子向鹏飞放来自己家读书,为此甚至不惜和庄家所有人,包括庄超英翻脸,庄图南就会成为下一个,被封建主义思想侵蚀的“庄超英”。
庄图南考上了同济大学建筑系。受改革开放大环境的影响,在同济大学里,接收到了很多新思想,开阔了眼界,终于明白,母亲为了保护小时候的自己和妹妹受了多大委屈。
同时,他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同龄人,变得越来越优秀,这其中就包括同班同学——初恋班长李佳。
二人一起参与了大学导师,提出的“保护平遥古城建筑项目”,二人在平遥互生情谊,可惜却因为李佳的家庭原因,二人渐行渐远。
由于改革大环境,学生大学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慢慢过渡到双向自主择业。没有上海户口的庄图南,毕业时已经分配不到好工作了,唯一的工作机会,被李佳捷足先登。
他选择了考研,工作后没想到又遇到了,在上海市土地规划局工作的李佳。二人多年的误会和隔阂,终于有机会解开。
庄筱婷
庄筱婷从小就是所有人眼中的乖乖女,聪明懂事,读小学时还跳级。但实际上,她只要一遇到调皮捣蛋的林栋哲,就会暴露她表面乖乖女下掩藏的本性。
她和林栋哲青梅竹马,早就互生情意。林栋哲在高考前向庄筱婷表白,二人一起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瞒着家里在大学里谈恋爱。
两家大人知道后,林家是乐见其成,但庄家却坚决不同意,二人甚至瞒着两家父母,偷走了家里的户口本,直接领了证。
两家父母知道后十分生气,庄家更是鸡飞狗跳,二人的感情也不停的经历着考验。
李佳
李佳不回应庄图南的感情,以及暗地里谋划上海土地规划局的名额,其实是另有苦衷。
李佳的父母原本也是上海人,有上海户口。受政策的影响,他们去了东北农场做知青,没有政策允许,只能一辈子留在东北农场。
李佳的父母在东北结婚后,生下了李佳和她的弟弟李文。
李佳读书成绩很好,李文则一般,父母拼了命的想离开东北回到上海,唯一的指望就是,希望李佳在上海读书后,能找个有上海户口的男朋友结婚,拿到上海户口,接着帮扶弟弟,然后他们也跟着享福。
顶着父母所有期望的李佳,没有抱怨命运不公,更没有自甘堕落、水波逐流,她相信人定胜天,不想把命运交给别人,她的未来只能由她自己做主。
她选择了用自己的能力,去挣得上海户口。所以上大学一开始,就规划能够留在上海的所有可能,打探所有能够留在上海的消息,所以她成了班长,跟系里的老师关系很好。
当年的建筑系毕业生,庄图南是她唯一的竞争者。她不敢回应庄图南,更不敢告诉庄图南她的计划,只能默默努力。
本以为本科毕业后,二人再无交集,没想到研究生毕业的庄图南,最后留在了上海建筑院工作。
李佳和庄图南因为工作,再次有了交集。
向鹏飞
向鹏飞是庄超英的外甥。庄超英的妹妹庄桦林为了响应政策,去了贵州做知青,贵州当时经济相对落后,庄桦林一家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庄桦林丈夫向东当时的工资,甚至一个月只有两毛多。
政策开放后,想到可以让儿子把户口落回苏州,向鹏飞有机会留在苏州,庄桦林使出了浑身解数。
向鹏飞初中毕业后,庄桦林就给他办了苏州户口,希望他能住在庄超英家里,上苏州的高中考大学,此举遭到了黄玲的拒绝。
不仅是因为精力不济,更多是因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向鹏飞的吃和住都是问题,而且最终也会影响庄图南和庄筱婷的学习。
直到庄图南考上大学,在向鹏飞上高二后的暑假,黄玲才勉强答应向鹏飞住进庄家。
麻绳专挑细处断,向鹏飞最后没有考上大学,他一心想要挣钱,帮父母减轻压力。
他拒绝了父母和庄超英的苦口婆心,拒绝了复读,他考了驾照,跑省内长途客运,收入不菲,每个月能收入两百至三百元。
向鹏飞非但不再需要父母的钱,他还能每个月给家里邮寄五十元,再给庄超英五十元钱作为伙食费,自己再存一部分钱。
向鹏飞刻苦努力,加上有个有生意头脑的林栋哲,二人一起赚了不少钱。
最后向鹏飞自己买了好几辆车,包下了一条长途客运线路,给父母买了房子,还在他们退休后,把他们接来了苏州生活。
林武峰
林武峰是60年代的大学生,同济大学机械工程毕业,国营压缩机厂的工程师。
表面看上去老实普通,实际上挣得了钱,护得住家人,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很多关键节点上,都充分理解了国家政策所包涵的深意。
在庄、林、吴三家中,林武峰最先也是唯一一个,一边在国企工作,一边冒着“投机倒把”的风险,在苏州乡镇私企工作的普通老百姓。
他跟着私企厂长去了一趟广州,见识了广州改革开放的包容和新气象后,立刻放弃苏州的铁饭碗,带着一家人去了广州外企工作。
宋莹
宋莹是棉纺厂厂花,打扮时髦、心直口快,明事理、热心肠,和黄玲成了邻居以后,二人处成了闺蜜。
日常除了打儿子林栋哲,就是打扮自己。她和林武峰帮助黄玲一家,解决了不少矛盾。
林栋哲
从小就调皮捣蛋,不爱学习,酷爱钻研一些乱七八糟的赚钱技巧,做生意的天赋极高。林武峰和宋莹几乎拿他没办法,庄筱婷是唯一能管住他的人。
高二的那年暑假,向鹏飞和他瞒着两家家长,坐着熟人的车,就去上海同济大学找庄图南了。这在当时混乱的社会治安下,完全是不可思议的大胆。
不过恶人自有恶人磨,高三那年,林栋哲被父母带去了广州生活,必须在广州考大学。和庄筱婷分离一年的林栋哲突然就成熟了,使出浑身解数刻苦读书,终于和庄筱婷同时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
以为考上大学后,二人就能真正在一起,殊不知,毕业找工作,瞒着大人领证结婚,才是磨砺二人感情的开始。
吴建国
吴建国是纺织厂的员工,和张阿妹是半路夫妻,各有各的孩子,各有各的盘算,二人在一起不过是搭伙过日子。
三个孩子,靠着两人微薄的工资,实在难以同时让三个孩子上大学,重男轻女下,吴姗姗是被牺牲的最惨的那一个。
张阿妹
张阿妹是轮胎厂的员工,表面善良又平易近人,实则内心算计颇深,经常占林、庄两家的便宜。
吴姗姗成绩是吴家三个孩子中最好的一个,很有机会考上一个好大学。可是由于张阿妹偏心自己的女儿张敏,于是只让她上了师范大专,想着让成绩差的张敏读纺织中专,继续顶替吴军纺织厂的位置。
可惜偷鸡不成蚀把米,国家后来取消了子继父(母)职的政策,加上国家实行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政策,工人下岗潮,张敏最终没有进棉纺厂。
吴姗姗
因为继母的算计,一直小心翼翼生活的吴姗姗,也终于在环境影响下,逐渐有了自己的心机。
她和棉纺厂副厂长的儿子刘健结婚后,立刻就惦记上了宋莹的房子,想把它做婚房,可刘健却不是棉纺厂的职工。
此时的宋莹一家已经去了广州,宋莹办理了留职停薪,因此房子厂里也没有收走。
吴姗姗利用儿时宋莹、黄玲对她的情分,算计了宋莹和黄玲,果真住进了宋莹家。
吴军
吴军后来考上了邮电中专,吴姗姗前两年资助吴军生活费,刘健没意见,生了孩子后,吴军下岗后去打零工,张阿妹不愿意帮忙带孩子。
刘健有意见了,三天两头就和吴姗姗吵架,吴姗姗整个人都变了,终于变成了第二个张阿妹。
从小巷人家看改革开放的感受和收获2
《小巷人家》通过描绘改革开放初期小巷里三家两代人的生活,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家庭变迁和社会变革,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和启示。
首先,《小巷人家》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改革开放初期普通家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纠葛。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苏州棉纺厂附近的一条小巷,庄、林、吴三家比邻而居,生活看似平淡却暗潮涌动。棉纺厂的改造计划让这条小巷成为了职工宿舍分配地,也由此拉开了三家两代人复杂故事的序幕。
其次,剧中人物的选择、运气和努力共同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旧的思想被推翻,新的思想跃跃欲试,但同时也害怕政策的打击。家族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人性的复杂面,选择、运气和努力三者缺一不可。
此外,《小巷人家》通过角色的生活挑战和情感纠葛,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奋斗精神和时代变革。剧中人物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团结协作、变革创新,展现了从“自给自足”向“开放包容”转变的思考。影片风格细腻,镜头语言真实,情感刻画动人,让观众在感同身受之余,也对自身的生活选择进行反思。
最后,《小巷人家》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人物和事件的电视剧,它深入探讨了个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变革时的坚韧与智慧。通过剧中的台词与情节,观众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奋斗不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思想与文化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