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体会怎么写5篇
如今,世界飞速发展,我们早已告别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紧跟国家大政方针,这是新时代青年必备的基本素养。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化,不断提升自我,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体会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体会篇一
通过形势政策课,我认识到形势与政策左右我们的发展,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历史的大发展已决定了个人发展的最大环境、最大上限,制约着可选择度,决定着大学生成功的机率,影响很具体,也很深远。形势是制定政策的依据,政策影响形势的发展。我们必须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灵活变通,具备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应顺应形势与政策,发展自我: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结合自己的优势,定位自己的方向及发展地位;依据个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努力奋斗,构建知识结构体系,拓展素质,不断提高个人能力,打造出“诚、勤、信、行”的品牌大学生;利用形势与政策,为我所用,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养超前的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胆识,利用形势与政策,实现自我大发展。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地球村里的变化日新月异。生在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岂能做那四角的书柜?抛掉陈旧的观念,拥抱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其次,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再者,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深刻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今年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南海问题,我有一些感受。南海是中国四大海域中面积最大的海域,同时也是中国同周边邻国争议最大的海域。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南沙群岛及其周围海域被探明有着巨大的水产资源、丰富的油气和矿产资源,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贸易通道。南沙群岛不仅有可观的经济地位,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南沙群岛及其海域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咽喉,地近马六甲等重要海峡,是从亚洲驶往印度洋、中东、欧洲的最近航路,沟通两大洋和联系三大洲的海上枢纽。从交通航运的重要性来看,世界上1/10强的石油产品由中东运往东亚、日本和美国要取道南沙海域.因此,谁拥有了南沙群岛及其海域,就等于自己掌握了“一条战略财富”。如越南强调南海是其“天然屏障”,菲律宾则认为南沙群岛是“正对菲律宾群岛腰部的一把匕首”。
历史证明,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的记载。《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图叙》记载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群岛。其中《元史》记载了元朝海军巡辖了南沙群岛。明代《海南卫指挥佥事柴公墓志铬》记载:“广东濒大海,海外诸国皆内属”,“公统兵万余,巨舰五十艘”,巡逻“海道几万里”。表明南沙群岛属于明代版图,明代海南卫巡辖了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古人习惯把南中国海称为万里石塘,《岛夷志略》是大旅行家汪大渊的杰作,他在书中对南中国海的人文、物产、自然风貌都有十分详细的记载。可见,自古南海就是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天然聚宝盆。在清代,中国政府将南沙群岛标绘在权威性地图上,对南沙群岛行使行政管辖。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洋„„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郑和谈到中国的海权,就不能不谈到南海。南海是中国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海权状况也最复杂的海洋,而南海海权又以南沙群岛的权益形式具体表现出来。这是郑和毕生海上经历的总结,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关于海权的论述。
近年来南海越来越引起我们重视的,则是南海的油气资源。据估计,南海海域可供开拓的石油相当于全球的12%,石油储量估计有1050亿桶至2130亿桶,堪称“第二个波斯湾”;天然气储量达到2000兆立方米。此外,还有数量惊人的“可燃冰”资源。这在能源高度紧张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体会篇二
马上大四的我们有时候总有一种“老年”的感觉,看到过两级新生的到来,每次好像都会从那些新来的师弟师妹身上看到自己刚入学时的影子。整个校园都是新鲜的,处处都想去探索一番,事事都想去尝试一次。似乎很有开始享受的准备。当那种新鲜感过去之后,就开始发现大学生活不是和高中所期待的那样舒服。在没上大学之前,我们憧憬着,期待着,努力着。而当我们熟悉之后,突然有种失望涌上心头,我们疑问为什么大学生活会和想象中的相差如此之大。
在收到高考通知书后,我就开始憧憬自己的大学生活,觉得要做什么,什么好多的事情。到现在,三年过后,回头看看才发现很多那些美好的愿望都已随风飘远,留下的只是一段段残缺的梦。有时候拿出大一时自己所做的职业规划,看到自己还在坚守着那个梦想,而且自己的经历也基本上符合了规划时的路线,心里还能有些许欣慰。
“说到不如做到”,有这句话应该是说明很多时候大家只会说到,而做不到。我在想每年那么多毕业生,毕业时会有多少不后悔自己那四年的大学生活的。我现在都后悔,后悔自己没多看些书,后悔自己没把握更多的锻炼机会,后悔自己没有听师兄师姐的一些建议。有时候会想,我要很好的提醒那些师弟师妹一定要怎样怎样。这会不会是一个循环?一届提醒下一届,下一届做不好,又提醒再下一届···生活就是这样,只有体验过了才有有深切的体会。无论是好是坏,都要自己承担。
我不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管理者,我觉得自己过去好像无缘无故的就浪费掉了很多时间。平时的生活学习没有一个比较长期稳定的计划,基本上都是一天安排一天,而且有很大的随意性,对自己是相当的宽容。有时候发现有好多的事情该去做,可是无头无尾,不知该做些什么,然后就费掉了很多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什么大道理每个人都懂,只要你不是弱智。我们更多的不是进行说教,讲一大堆空洞的道理,每个有思想的人都不喜欢听别人的说教。需要做的是引导,大家最缺的是什么?不是想法,是执行力!现实是一种什么情况,这个人讲一堆道理,那个人讲一堆道理,大家已经听得麻木了。更多的应该放在如何引导大家去执行上。
再说说人际交往。生活当中肯定要有几个朋友,不然会孤独致死,除非他是自闭症。人际关系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平常很自然的一个社会关系。但是,现实生活目前的社会人向其中加入了太多的功利性。就像“人脉”这个词,无论是师兄师姐还是老师,都会经常谈到。本来多交朋友该是追求“天涯若比邻”的感觉,而太多的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充满了功利的交所谓的朋友。我想这些人应该算是“势利眼”吧。过分的强调它的重要性,让它更多的充满了功利性。这是不是教育的一个失败?在学校都经常听到同学的抱怨说“黑幕”,为人师表啊!!!
人与人交往最重要是一个“礼”字,特别是中国特色的“礼尚往来”。无论知识水平如何,为人处事都要“礼”字当先,这是一种尊重和礼貌。现在大学生很缺少的就有礼仪。我想这也跟我们生活的群体有关,大家都是同学朋友,那些可能不是很在意。但是一出学校就不行了,甚至丑相百出,遭人鄙视。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体会篇三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世界变化日新月异,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国内的重大政治事件,国家的大政方针,这是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了21世纪,21世纪是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我们是生长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大学生,幸逢盛世,既是无限幸福,值得羡慕的一代,又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的一代。党的指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之后又提出了“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基本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是我国进入21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全局的中心和主题,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十一届三中全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邓小平同志曾告诫我们:“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很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对此,江泽民同志也明确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生产力和科教、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越来二元经济结构还有改变,地区差距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它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体会篇四
五年一次的执政党代表大会,无疑是中国政治生活一件大事。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中共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大国崛起离不开文化思想的崛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崛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们要在经济奇迹、经济崛起的同时,实现文化复兴。因为大国发展,不仅是经济现象,而且是文化现象;不仅是经济增长,而且是文化增长;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是文化发展;不仅是经济繁荣,而且是文化繁荣;不仅是经济复兴,而且是文化复兴。当今中国不仅应是经济大国,而且更应该应是文化大国。而中国文化强国之路又面临的极大的挑战和机遇!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心得体会篇五
首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形势与政策》这门课所讲授的内容,以具体的事件、政策、社会现象为主,而不像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很清晰的理论脉络和讲授线索。于是,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形势与政策》课如果干巴巴地讲事件、政策等实际问题,那就没味道了,似乎也“没有必要”了,因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各种现代传媒了解到正在发生的一切。其实,单纯地罗列时政,本身也不符合《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的初衷,不符合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要求,不能满足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形势观、政策观及科学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决不能就事论事,一定要因势论理、因事论理、事理结合,把理论阐释与实际问题分析紧密结合起来,让我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彰显《形势与政策》课的魅力。
其次,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如前所述,《形势与政策》课所讲授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时政热点问题,需要事理结合,进行理论分析。但光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有历史感,将现实问题与历史分析结合起来。因为任何社会现实问题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如果我们不了解现实问题的历史背景及发展变化过程,《形就很难对其有全面和较为深入的理解,势与政策》这门课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忽视问题的历史与背景传授,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半截子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既要重视时政问题的横向联系,又要重视纵向联系,不仅要告诉学生问题在当下是什么形态,还要告诉学生在历它是什么形态,是如何发展演变而来的。
再者,讲授与对话相结合的原则。在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现代传媒日益发达,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思维敏锐,思想活跃,利用现代传媒获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基于这一特点,《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对于他们而言并不陌生,有的甚至非常熟悉,也都有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这就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能搞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而必须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讨论和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同时对学生比较片面的观点给予恰当的引导。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富有魅力。
最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如前所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非常显著的现实性特点,基本上都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这些社会热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都能够切身感受得到,都可以进行调查研究。因此,《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不能关起门来搞教学,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而要把课堂上讲与走出去看结合起来,让我们带着问题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然后把调研心得带回到课堂,实现理论升华。这样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宽思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切身的体会,又可以丰富教学的载体和内容,增加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