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乡村振兴两强一增工作总结报告10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之需、发展之要、人民之盼。这一重大决策,彰显了党中央的深谋远虑,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一些有关于2024年乡村振兴两强一增工作总结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年乡村振兴两强一增工作总结 (篇1)
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一条底线”,全力推动脱贫户从“两不愁三保障”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转变。20_年以来,紫阳县司法局立足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围绕乡村振兴工作总体部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助力焕古镇东红村乡村振兴工作。
一、基本情况
焕古镇东红村位于焕古镇西6公里处,全村总人口1145人,381户,辖10个村民小组,主导产业以茶为主,全村现有生产茶园2800余亩,20_年整村脱贫,人均纯收入12000元。20_年人均纯收入13112元,同比增长1002元,增幅9.72%。
二、工作实绩
1、20_年新建丰产茶园100亩,组建专业队伍管护防治,提升老茶园管护20__亩,继续抓好1000亩蜂糖李建设管护。
2、加快水、电、路、讯项目建设整体升级,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明显提升。
3、广泛动员引导广大农户培训,有针对性的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实施茶叶、畜牧养殖等农业实用技能培训,为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_年计划产业培训100人。二是大力动员农户劳动力参加足浴、烹饪、月嫂等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门技能,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的目标,20_年计划足浴培训30人。
4、协助镇村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引导农户自发清理住户周边的卫生,时刻保持房前屋后干净卫生,建立“户保洁、村收集、镇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保洁制度。
5、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以“文明户”评比、文明创建等为载体,深入开展“三讲”(讲良心、讲孝心、讲公心)教育,年底前,表彰一批“好党员、致富能手、好公公、好儿媳”活动。
7、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村干部,努力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民主与法治、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一事一议”制度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
8、包联干部深入学习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加大帮扶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政策的知晓率,通过入户宣讲、发放宣传手册、微信、电话等多种形式及时将各项惠农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做好政策的解答,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和政策的知晓率。
2024年乡村振兴两强一增工作总结 (篇2)
浦江县位于浙江省中部、金华北部,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县域面积920 km2.辖7镇5乡3街道、244个行政村(社区),户籍人口40万,素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诗词之乡”等美誉。浦江葡萄历史悠久,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嘉靖浦江志略》(卷三·物产篇)中就有种植葡萄的记载,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1985年,浦江开始引进种植‘巨峰’葡萄,历经30余年的不懈努力,赢得了“中国巨峰葡萄之乡”的美誉,先后纳入G20杭州峰会总仓供应,荣获全省首个葡萄出口基地、省级农产品安全追溯县等一系列荣誉,走出了一条科学创新发展的道路,成为全国葡萄产业的新典范。20__年,浦江葡萄种植面积已达4684 hm2.产量约12.7万 t,产值超11.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一半。
1 强化资源优势,激发产业发展源动力
1.1 地理位置独特
浦江拥有与新疆吐鲁番相似的盆地环境,浦江葡萄的主要产区分布在浦江盆地中,这里的气候特性造就了葡萄内质的改善和甜度的增加。浦阳江横贯浦江盆地,形成砂性冲击平原,土壤通透性好,结构疏松,适宜葡萄的根系延伸生长。这些环境条件为浦江葡萄的优良品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 土壤环境优良
近几年,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利用省专项资金,选取了500个抽样点,对全县所有葡萄园土壤进行了检测。并通过测土配方,精准施用土壤调理剂、秸秆腐熟剂,来缓解和改良耕地土壤酸化;县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向省农业农村厅争取有机肥的使用指标,逐步替代化肥使用,有效提升了耕地质量,极大地改善了葡萄品质。同时,通过开展农资打假“绿剑”执法行动和整顿农资经销店等活动,全域推开农资店信息化监管,实施“一店一码”,设立绿色食品农药专柜,有效解决农药残留问题,从源头上把好产品质量安全关。
1.3 区域布局合理
浦江县葡萄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浦江盆地东部、浦阳江两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以黄宅镇为中心,打造了浦南、郑宅、仙华、岩头等多个新产区,代表性基地有曹香葡萄专业合作社、靓松家庭农场、十里阳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圣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浦江县丰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在政府引导下,现已构建县、乡、村三级全面覆盖的葡萄产业合作组织网络。目前,登记在册的葡萄专业合作社129家,家庭农场512家,种植户1万余个。
2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1 管理措施科学
浦江葡萄肥水管理科学,增施有机肥,根据测土数据和葡萄需肥特点进行配方施肥。按照“产销可记录、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总体要求,在省内率先建立了覆盖县、乡、生产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该系统能实现企业内部农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各主体可自行添加、维护企业自身的生产管理数据,企业主通过简单的按键和刷卡就能实现农资出入库、农事生产过程数据的快速记录,建立起安全农产品生产档案,实现从环境监测、质量检测、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全程可控,让消费者放心购买,明白消费。
2.2 生产技术精湛
从20__年起,葡萄种植开始逐渐普及大棚模式,随后引进塑料大棚避雨栽培、肥水一体化、智慧农业等技术。通过视频监视、红外线监测,种植户能轻松实现葡萄灌溉施肥、控温控湿,并确保果实养分的精准供应。浦江县葡萄生产技术名列全省前茅,国家葡萄产业技术杭州试验站在浦江建立了示范点,使新品种和新技术有了先发优势,涌现了蒋根荣、曹祖照、蒋威武、徐玉林等一大批科技示范户。同时,浦江葡萄推行控产提质技术,亩产控制在1000~1500 kg,进行合理的疏穗疏果,并整形成“H”“T”“一字”形的架式,有利于葡萄成熟和甜度提升。
2.3 种植结构优化
浦江县重视品种多样性发展。在‘巨峰’为主的基础上,近年引进‘阳光玫瑰’‘天工墨玉’‘夏黑’‘美人指’‘醉金香’‘甜蜜蓝宝石’等30余个品种,丰富了花色品种,延长了供应期。同时,结合本县葡萄产业实际,编制《农业综合开发扶持鲜食葡萄优势特色产业规划(20__—20__)》,推进葡萄产业健康发展,实现早中晚熟合理搭配,错开葡萄集中上市期,提高了销售价格。建立生产档案,统一种植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葡萄种植质量,为葡萄规模化种植打好基础。
3 强化政策引导,筑牢产业发展支撑力
3.1 政策体系完善
浦江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农业政策、资金、技术、市场培育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全县每年投入葡萄相关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达20__多万元,大力推广标准化、省力化、设施化等种植技术,广泛推广有机肥使用、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倡导葡萄秸秆粉碎还田等生态种植模式,全面推行控产提质和质量追溯系统,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绿色防控技术服务,推动葡萄产业稳定持续发展。20__年,浙江葡萄产业研发中心落户浦江,技术专家提供的培训和指导为葡萄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同时,引进葡萄产业著名专家团队,并在靓松家庭农场成立了专家工作站。20__年,浦江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进一步促进了葡萄产业优质发展。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浦江工作站的成立,对实现果品提档升级搭建了重要平台,可为今后葡萄产业的发展壮大创造广阔的空间,注入了强大活力。
3.2 金融保险给力
长期以来,浦江县葡萄由于上市时间比较集中,市场价格易受自然灾害和产量等因素影响,“果贱伤农”的隐忧一直存在。为此,20__年,人保财险浦江支公司分别与蒋才文葡萄专业合作、郑家畈家庭农场、众盛家庭农场签订葡萄价格指数综合险承保协议,在全国首创葡萄价格指数综合保险。根据协议,葡萄跌价以及出现质量问题均获得保险赔付,取得了良好效果,起到了显著的示范效应。人保财险浙江省分公司为葡萄种植户“量体裁衣”,制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浙江省分公司葡萄价格指数综合保险条款》,面向全县葡萄控产企业推广。在责任期间内,当葡萄的上市季地头平均收购价低于同期保险季地头收购价时,保险公司按差价乘以保险产量和保险面积进行赔偿。另外,政府对葡萄价格指数综合保险给予一定补贴。
3.3 服务体系精细
近年来,浦江县葡萄产业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是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有葡农反映,面向生产一线的技术指导太少,葡萄销售价格不稳定,好设备、农机具采购不畅。为此,20__年4月,在黄宅镇横山村举行“三农三员三服务”活动,在葡萄主导产业上先行试点推广,构建主体、村、乡镇(街道)、县及协会的五级联动机制,以网格化形式为每个葡萄种植主体配备技术指导员、销售联络员、民生服务员共1700多名,着力破解葡萄产业中的技术、销售、农资设备采购三大突出难题。技术指导员由当地葡萄协会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销售联络员由县域内葡萄销售专业人员担任,民生服务员由村干部、党员担任。截至目前,集中开展技术服务32 000余次,开展培训、购销对接等12 500余次,20__年新增葡萄出口基地2家,20__年实施控产提质高效栽培超过122 hm2.
4 强化品牌带动,扩大产品市场影响力
4.1 品牌效应彰显
加强品牌管理,成立浦江县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打造“浦江葡萄”区域公用品牌的Logo和宣传广告语,开展一系列宣传推广工作。与金华市激石技术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入驻2名专业品牌推广运营人员,经营“浦江葡萄”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品牌申请注册工作,现正积极申请注册“浦江葡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成功受理。连续13年举办浙江·浦江葡萄节,通过邀请优质经销商入住、网络媒体宣传、抖音短视频制作、名人及网红直播等方式,持续扩大“浦江葡萄”的品牌影响力。截至目前,共引进优质客商20__余人次,范围涉及15省近46个地市区。
4.2 销售渠道多元
首先,对接国内零售市场,效果良好。积极参加省农产品展销会,并到上海、广州、南京、长沙、沈阳等10个城市进行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浦江葡萄的市场影响力。通过洽谈品鉴、质量承诺和签约合作,销售市场从单一的批发市场逐步向超市、商场和精品生鲜连锁供应商进军,以优秀的品质吸引回头客,已成功与百果园、鲜丰等10余家知名连锁水果销售公司签订长期供货协议。
其次,成功扩张国外市场版图。20__年浦江建立了全省首个葡萄出口基地,以优异的品质成功打入“一带一路”国家新加坡;20__年进军韩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地;20__年与金华海关签订浦江全域农产品出口战略合作备忘录,打开迪拜市场。使浦江葡萄率先走向国际市场。
第三,开拓线上销售平台。全县电商平台葡萄销售额由20__年的160万元增长到20__年的1400万元,线上销售额呈直线上升趋势。
4.3 葡萄旅游深度融合
“品醉美葡萄,游秀美浦江”。利用葡萄成熟季唱响“浦江葡萄”品牌,省内外游客纷纷前往浦江开展葡萄风情农家游。同时,开展一系列的农俗文化节、风情农家游活动,吸引大量外地游客走进浦江,感受乡村自然气息,体验浓郁的乡情民俗。20__年8月,来自15个国家的40余名海外名校学子走进浦江葡萄园,纷纷被玛瑙般的葡萄所吸引,对浦江葡萄赞不绝口。充分利用葡萄基地规模大、品质好和周边生态环境好、水塘水库多的优势,开拓乡村旅游项目,推出葡萄观光采摘一日游、垂钓、品农家菜、乡村野菜等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进一步提高葡萄的综合效益。黄宅横山村以葡萄特色农业强镇为契机,打造“农旅一体,三生融合,九九归一”的田园综合体,促进葡萄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浦南街道靓松家庭农场努力打造中国最美葡萄园,做好葡旅结合大文章,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
2024年乡村振兴两强一增工作总结 (篇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发展的必然、人民的期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广大农民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这样的小康社会才能得到包括亿万农民在内的全体人民认可,才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农业要比以往更加注重保供给、提质量、稳物价,继续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压舱石”和“稳压器”的作用,继续为国家宏观调控留出回旋余地和腾挪空间,为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赢得战略主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底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力以赴消除贫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乡村振兴工作总结3
人才是社会干事创业的第一资源。大学生则是人才当中最主要的力量。大学生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其素质和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很多农村地区,长年难以摆脱贫困。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近日,一篇名为《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文章更是旗帜鲜明表达了大学生应该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
很多贫困地区,贫穷和落后与人才的匮乏和短缺不无关系。贫困地区,受限于诸多的客观条件,人才,特别是大学生难以在一些贫困的农村施展才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贫穷,导致对于很多乡村在人才的政策和引入上也很缺乏甚至没有底气和勇气。对于大学生的引才工作政策上的缺失,直接就造成了很多偏远农村人才缺乏,而大城市往往有显得人才过剩甚至饱和。这就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强人才工作,让大学生不断在乡村振兴上助力,往往就能解决很多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已深入人心。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持久地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大量具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不断助力当地发展,经济想要实现突飞猛进难以为继。因此,解决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就要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要积极打造可以让大学生施展才能够的事业平台。很多农村地区,产业都比较落后甚至很缺乏,加上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去了很多农村也难以有所作为。很多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甚至有种被埋没、甚至最终被荒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解决,往往就会导致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人才的匮乏问题必将长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来到这些地区,往往也留不住。因此,真正要解决农村地区人才的问题,还是要不断发展事业平台,让大学生来到农村不会觉得是“游一游”。
大学生,是社会改革发展的'财富,更是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干事创业,需要人才的不懈奋斗,更是需要大学生不断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努力。乡村振兴,这是十九大国家的战略部署,是保证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大学生的不断助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2024年乡村振兴两强一增工作总结 (篇4)
title创新小额信贷“三精准三确保”模式 开启脱贫群众致富门/titlemeta/
近年来,我市将金融扶持作为脱贫富民的重要举措,创新建立小额信贷“三精准三确保”模式,走出了一条依托金融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的金融富民之路。截至8月底,全市为51户脱贫享受政策户投放贷款190.2万元,发放富民生产贷5笔495万元,带动脱贫享受政策户89户。
一、精准施策,确保脱贫户“贷得到”
一是政策解读到户到人。先后制定出台《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要点》《关于建立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风险防控工作制度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每年修订完善金融扶持实施方案,全面落实已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切实保证政策持续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定期组织全市帮扶责任人开展“上门大宣传、入户大调查”活动,做到入户走访全覆盖、政策宣传解读全覆盖。对有贷款意愿的脱贫人口提供全程跟进服务,实现脱贫群众“应贷尽贷”、产业需求“应扶尽扶”。截至目前,已开展走访7轮次、发放各类宣传图页7.6万册。
二是诚信观念入脑入心。把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提高群众诚信意识作为金融扶持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扎实开展“三先开路”、新乡贤村贤评选等活动,树立诚信身边榜样,提高脱贫人口诚信意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三是金融服务便捷便利。优化乡村金融服务,全市136个乡镇实现金融网点全覆盖,在行政村设立860个服务网点和自助设施,方便群众存取款、转账、缴纳社会保险等,实现金融服务“零距离”。精简手续流程,对有意向开展小额信贷的脱贫户、监测对象,由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协助贷款对象提供相关材料,同时与经办的银行进行对接,对相关资料逐一审核把关,确保贷款以最快速度到账到位。
二、精准信贷,确保脱贫户“用得好”
我市是农业大市,脱贫群众大多从事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电商等相关产业,投放小额信贷产品需求更大、前景更广。放贷过程坚持“三个精准”,推动产业发展与金融保障良性循环。
一是需求对接精准。结合全市产业布局、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村“两委”、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帮助脱贫人口选择合适的产业,根据各镇村脱贫人口产业特点、生产周期、还款能力等实际情况,努力满足不同贷款需求。出台农户评级授信管理办法,实行“一次摸底、四级评审、两轮公示”,确保小额信贷政策惠及真正需要贷款发展产业的已脱贫人口。
二是续贷管理精准。在续贷或展期期间,保持各项政策不变,已还清贷款且符合贷款条件的脱贫人口,可多次申请贷款,避免出现产业等资金的情况,为脱贫群众发展产业提供充足贷款支持,保障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实施小额信贷以来,共有45户重复申请贷款,目前产业项目均正常运营。
三是贷款追加精准。对个别确有需要且具备还款能力的,予以追加贷款支持,追加贷款后,单户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不得超过10万元,5万元以上部分贷款不予贴息,也不纳入风险补偿范围,真正实现帮扶不停步、致富加速度。
三、精准控险,确保脱贫户“还得上”
为保障小额信贷健康发展,坚持一手抓精准投放,能贷尽贷,一手抓规范完善管理,防范化解风险。
一是健全风险补偿分担机制。与涉农银行建立风险补偿合作机制,设立脱贫攻坚时期贷款风险补偿金、小额信贷风险担保基金和产业助贷金,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不能偿还贷款的,由风险补偿金和银行按比例分担,全力降低银行借贷风险,打消银行后顾之忧。
二是强化信贷管理监督。督促各经办金融机构健全完善审批流程和内控管理,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上做好做足功夫,规范信贷资金发放和使用。贷款坚持户借、户用、户还,精准用于贷款户发展生产和开展经营,加大信贷监督检查力度,杜绝“搭便车”“户贷企用”等违规行为。
三是织密风险防控网络。打破不同平台信息壁垒,建立县级金融数据库、市级小额信贷数据库、全市金融管理系统三个监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互查互联。建立“蓝黄红”牌小额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实时掌握已脱贫户的收入、信用、贷款用途及还款等信息,随时更新家庭财产信息、收支数据、第三方平台数据、信用情况等,及时预警结本清息还款情况,实现金融风险科学评估预警。
2024年乡村振兴两强一增工作总结 (篇5)
6月3日上午,市委书记丁纯先后前往普农集团、枞阳县,实地督导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等工作,随机督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田长制、秸秆禁烧等工作推进情况。他强调,要牢牢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方位,更好适应“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深入推进“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奋力开创全市乡村振兴新局面。市领导胡启书、吴强参加。
在欣隆农机专业合作社,丁纯深入水稻育养基地等处察看,与合作社负责人亲切交流,详细了解合作社农机、用工、经营收入、服务范围等情况,要求聚焦机械强农精准发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补齐推广应用短板,拓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提高发展效益,更好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普农集团二分场,丁纯认真听取企业资产管理、经营效益、重点项目、下步发展思路等情况介绍,要求普农集团坚持党建引领,善于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转变经营理念,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招引和培育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好农业“接二连三”文章,推动农业规模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扛起国企担当,树立雄心壮志,坚定做大做强,进一步开阔思路、创新机制,敢闯敢试、挖潜增效,拓展服务领域,增强辐射能力,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在枞阳县众兴包装公司,丁纯深入车间察看生产情况,与企业负责人、脱贫户等亲切交谈,了解企业产能、产值、吸纳脱贫户就业等情况,要求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户稳定增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在枞阳有机地标生态农业产业园,丁纯深入加工车间、种植大棚等处察看,认真听取项目建设情况介绍,了解种植加工技术、运营模式、预期效益等,要求企业和镇村互相支持、协作联动,切实把好项目建设好、发展好,同时紧盯农业设施和低洼地带,认真做好备汛防汛工作,努力实现企业增收、地方发展、农民致富良性循环。
当天上午,丁纯还随机督导横埠镇、项铺镇、白柳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田长制、秸秆禁烧等工作推进情况,要求加强镇村道路两侧和农户房前屋后环境整治,严格农村危房房主和属地责任,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卫生习惯,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宣传力度,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动农村环境整洁有序、美丽宜居;全面推行田长制,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守好粮食安全底线。
调研中,丁纯强调,“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是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要以“两强一增”为引领,创新理念思路和体制机制,着力扩大机械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盘活乡村闲置低效资源,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加快重大项目攻坚,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要统筹抓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工作,突出共建共治共享,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2024年乡村振兴两强一增工作总结 (篇6)
人才是社会干事创业的第一资源。大学生则是人才当中最主要的力量。大学生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其素质和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很多农村地区,长年难以摆脱贫困。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近日,一篇名为《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文章更是旗帜鲜明表达了大学生应该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
很多贫困地区,贫穷和落后与人才的匮乏和短缺不无关系。贫困地区,受限于诸多的客观条件,人才,特别是大学生难以在一些贫困的农村施展才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贫穷,导致对于很多乡村在人才的政策和引入上也很缺乏甚至没有底气和勇气。对于大学生的引才工作政策上的缺失,直接就造成了很多偏远农村人才缺乏,而大城市往往有显得人才过剩甚至饱和。这就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强人才工作,让大学生不断在乡村振兴上助力,往往就能解出很多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已深入人心。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持久地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大量具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不断助力当地发展,经济想要实现突飞猛进难以为继。因此,解出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就要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要积极打造可以让大学生施展才能够的事业平台。很多农村地区,产业都比较落后甚至很缺乏,加上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去了很多农村也难以有所作为。很多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甚至有种被埋没、甚至最终被荒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解决,往往就会导致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人才的匮乏问题必将长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来到这些地区,往往也留不住。因此,真正要解出农村地区人才的问题,还是要不断发展事业平台,让大学生来到农村不会觉得是“游一游”。
大学生,是社会改革发展的财富,更是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干事创业,需要人才的不懈奋斗,更是需要大学生不断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努力。乡村振兴,这是十九大国家的战略部署,是保证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大学生的不断助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2024年乡村振兴两强一增工作总结 (篇7)
今年以来,桐城市坚持把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作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有效路径,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建立健全定期会商、协调调度机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闭环管理、强化督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创新引领,推动科技强农
该市突出成果应用,引导农业科技创新。选认科技特派员116名,实现服务行政村全覆盖;组织276名农技人员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380个;发布“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等农业主推技术和操作规范16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5个,展示农业主推技术13项;智慧农业产业园凯盛农业新申报发明专利10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桐城试验站、博士后工作站正组织对早粳稻、高端优质稻、脆杆稻试验开展规范课题研究。突出质量效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新增有机农产品6个、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3万亩。7家共3.5万平方米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全自动智能化水稻育秧工厂建成使用;诚友蛋品企业引进国内先进笼养蛋鸭技术,一期占地3亩、养殖量达2.4万只的智能化车间投入运行,单位面积养殖量提高近10倍;全力推进畜禽羽绒产业园建设,预计6月份交地开工。突出数字赋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新渡镇永久村智慧农场一期完成建设;“MAP智农”平台、母猪监控及网络集成系统、灌溉物联网及农产品溯源项目、全市乡村治理一体化系统高效运行;新增数字农业应用场景5个。
夯实基础,推进机械强农
该市引导农机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开展油菜烘干机械化、茶叶清洁化自动化加工设备等方面的需求调研,发放购机补贴576万元;支持引导安徽中科自动化公司开展技术改造,提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全市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83%。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提升农机装备能力。启动建设水稻育插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各2个、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1个;举办春季农机展销会和农机培训班,培训农机手130人次。加快高标农田建设,探索田地改革。已建成高标准农田上图入库面积55.87万亩,占我市耕地面积的73.4%;20__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完成设计,通过市级评审,计划平整农田4000亩;健全田长制体系,成立镇村两级田长办236个,明确镇村田长475人;启动农业“标准地”和“一户一块田”改革,进行宜机化改造,成熟一块实施一块。开展农产品仓储冷链设施储备,促进主体提质增效。已摸排、指导5个符合条件的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管理平台”进行项目储备、立项,拟建设总容积1000立方米。
激发活力,促进农民增收
该市开展就近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召开专场招聘会34场次,累计进场招聘企业374家次,提供就业岗位2.1万个,就近务工就业14.04万人。持续开展农村“三变”改革,扩量财产性收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共流转49.3万亩,亩均流转价350元/年;积极推动农村“两闲”盘活利用工作,累计盘活利用1631宗3658亩,户均增收5000元。扶持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经营性收入。编制《桐城市“十四五”特色种养业发展规划》;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春耕备耕”贷款1.5亿元;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建立产业发展服务团机制,涉农贷款增速达14.65%。提高低保水平,提标转移性收入。及时将全市城乡低保执行标准提高至658元,同比增幅4.7%,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十四五”时期,桐城市将把“两强一增”行动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引与重要抓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通过促进农业增效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4年乡村振兴两强一增工作总结 (篇8)
今年以来,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干汊河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干汊河镇“两强一增”行动方案,积极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努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科技强农,激活农业发展潜力
该镇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供技术支撑,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的培训培育力度,通过农技推广后补项目、新型农民培训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项目,并通过县乡两级农业技术人员开展包村联户工作,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积极培训新型农户、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大户等群体,通过请进来送出去,请省市县的专家教授传授现代农业发展科技知识,并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加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种植养殖业协会及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努力提升全镇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机械强农,注强乡村振兴动力
该镇聚焦机械强农,提高机械化水平,助推农业规模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该镇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和引进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扎实地开展“平安农机”示范镇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该镇拥有各类农机总动力1459台/2.68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1台,联合收割机38台,水稻插秧机9台,植保无人机10台。该镇机耕面积达8.5万亩,机收面积4万亩,机械化插秧、播种小麦、收割油菜达5000亩。该镇还聚焦农机合作化,成立舒城县立仓综合性全程农事服务中心,拥有各类农业机械30台套,拥有拖拉机6台,收割机4台,植保无人机3台,自走式机动喷雾器2台,水稻插秧机4台,水稻育秧流水线2套,油菜育苗流水线1套,动力配套机具有铧式犁、翻转犁、旋耕机、秸秆打捆机、免耕施肥播种机,年服务面积达2.8万亩农田。该服务中心突出实施全程托管服务,努力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从育苗、耕整、插种、田管、收割等全程机械化托管服务。
增收富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该镇积极实施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扩量、经营性收入壮大等增收提升行动,通过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稳定乡村公益性岗位,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快推进“三变”改革,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努力实现村集体和农户入股增收,增加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乡村产业,重点落实西宕、新陶等村的1.5万亩绿色粮油生产基地、西宕村1000亩绿色高质高效粮油示范基地、栽植完成标准化生态茶园200亩、标准化桃园300亩、新建300亩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等一批产业基地培育,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经营性收入。
2024年乡村振兴两强一增工作总结 (篇9)
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朔良镇立足区域特色,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工作总要求,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发展宗旨。现将我镇在乡村振兴工作开展中几个方面的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乡村环境整治
(一)以“三清三拆”为抓手开展乡村风貌提升
朔良镇总面积394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63个自然屯、20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312户,总人口3.51万人。在开展乡村风貌提升“三清三拆”百日攻坚行动中,朔良镇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以“六个一”工作法(一个集中整治日、一张工作任务表、一版整治工作地图、一个曝光台、一封信、一评比)为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
据统计,“三清三拆”百日攻坚活动期间,全镇共投入资金25万元,清理村庄垃圾206吨、清理乱堆乱放1931处、清除池塘淤泥等149处91吨、拆除乱搭乱盖370处2701㎡、拆除广告招牌34个、拆除农村危旧房37栋1246㎡、拆除废弃猪牛栏及露天茅厕100处、废弃建筑残垣断壁3处。
(二)基本整治型村庄建设情况
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工作部署和安排,我镇列入基本整治型村庄数量为13个屯,分别是杏花村百罡屯、那腾村塘江屯、那腾村那耀屯、宝达村那午屯、宝达村民锦屯、群敏村塘达屯、群敏村百最屯、朔良村子贡屯、南立村那朝屯、六羊村岩乐屯、那娄村作月屯、灵龙村街上屯、灵龙村拾拉屯。截止目前13个都已经开工建设,开工率为100%。13个屯的“三清三拆”工作已经完成,11个屯已经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剩杏花村百罡屯、南立村那朝屯2个村庄规划也已经上报住建规划部门。在工作中,我镇围绕“一户一宅”要求整治宅基地、营造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建立完善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乡村自治建设
(一)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我镇始终把建设好的村委会放在首位,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坚持依法办事,在全镇范围内形成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的良好局面。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列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开展工作有领导、有组织地实施开展并抓出成效,镇村分别建立组织机构,明确领导负责、落实各项工作职责。
(二)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
通过开会研讨,进一步完善我镇各村屯村规民约,加大对村规民约制定和实施程序的指导监督,确保村规民约的合法性,可行性。
(三)加强村组干部管理
一是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意识,力树新形象,展现新作为。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健全机制,培养后备力量,尽量吸收农村优秀人才,壮大村级党组织的人才队伍,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党建+集体经济+乡村治理”的运行模式。
(四)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
为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各村推进村务公开工作,不断规范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求公开的内容全面、形式规范、程序合法、档案齐全。
三、乡村法治建设
(一)以人为本,树立乡村法治思维
加强村级党员干部法治理念和提升群众法制意识。定期组织村两委干部集中开展法制学习,通过宣传引导,强化群众的法制意识。
(二)依法治村,规范乡村法治行为
一是规范村级组织运行管理。加强监督各村落实党建制度,确保村级党组织运行规范化;二是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要求镇班子成员加强对联系村党建和法治工作的指导,确保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化形成长效机制。三是严格执行“四民主三公开”。进一步强化村干部工作实绩民主评议制度,促进村干部的依法办事的执行力。
(三)普治共举,优化乡村法治环境
一是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基层治理防线,深化网格管理工作实效。同时优化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警民联调工作室建设,定期开展村级人民调解业务培训。
二是深化普法教育,建设乡村法治阵地。积极推广“民主法治村”创建工作,力争实现“民主法治村”全覆盖。
三是贯彻落实“七五”普法,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提高普法教育的覆盖率和针对性、实效性。
四是村级法律顾问进村入企,延伸农村法律服务触角,满足村民的法律需求。
(四)完善机制,强化矛盾纠纷化解
一是调处组织网格化建设。严格要求网格中各相关部门、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协同配合,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时效性和成功率。
二是排查工作制度化。坚持调处会议制度常态化,定期召开调处工作例会、培训会和推进会,对排查的矛盾纠纷进行分析、研判,梳理、上报。
三是完善逐级调处制度。从村级开始逐级调处,层层上报。对依法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事项,转司法部门通过法律程序解决。
四是完善调处排查制度。排查方式采取拉网式、排雷式、布控式的“三排”方式。排查效果以查得准、排得快、上报及时为标准,真正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切实保证了矛盾纠纷信息准,情况明,底数清。
四、乡村德治建设
一是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通过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整合相关资金,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建设,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保障了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是着眼乡风文明,留住乡愁记忆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互帮互助、邻里守望的淳朴民风。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集中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文明树新风”等主题宣传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推动优良民风、和谐村风、文明乡风发展。
三是加强村级文艺骨干业务培训,我镇先后派出3名文艺业务骨干参加县文化馆举办小品、声乐、嘹歌、舞蹈业务培训班,有力提高我镇今后文艺创作和各类表演的指导工作。
2024年乡村振兴两强一增工作总结 (篇10)
今年以来,祁门县财政局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聚焦“两强一增”行动任务,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中,深入开展基层调研,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以有效举措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引领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全面助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建立长效投入机制,为“两强一增”提供财力支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本耕种方式落后,农民种植收益低下,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现代农村农业的发展。20__年,县财政局聚焦“两强一增”建立健全稳固的投入机制,统筹整合资金5286万元用于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发展,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送科学技术进村入户,指导农业春耕生产,传授田间管理技术;推进农业示范乡镇建设,提供科学技术支持,引进先进种植加工技术和营销手段,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绿色循环发展行动,加速“两品一标”农产品培育,全县已有21个农产品获得“两品一标”认证;制定印发了《祁门县茶园管理背负式除草机补贴实施方案(试行)》,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并实现农机“手把手”教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科技强农,提升了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增强农业农村自我“造血”功能,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创新项目管理方法,为“两强一增”提供项目支撑。“两强一增”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项目实施为基础,为进一步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提高衔接资金项目储备库质量,提高项目实施的精准性、效益性,县财政局认真总结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管理实际情况,创新实施了“两上两下”项目库管理工作方法,制定《祁门县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管理实操》,进一步规范项目的申报程序,认真做好项目库建设管理,结合区域特色,在衔接资金项目申报上下功夫,推行申报农用机械化产业项目,将项目谋深、谋细、谋实,推行机械强农,夯实现代农业装备支撑,破解山区农业机械化“难题”,为高效实施衔接资金项目奠定基础,引领振兴村集体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切实提高乡村振兴项目实施对“两强一增”的助推作用。
构建农业保险体系,为“两强一增”添压舱石作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向纵深推进,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农业保险覆盖面也随之扩大。县财政局与保险机构下沉基层,依托基层,与乡镇政府、村两委成员、种粮大户等召开座谈会,了解实际需求,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县财政局在做好中央政策性农险的同时,根据该县特色及实际情况,安排预算资金360万元,及时将玉米、大豆等纳入保险范围,并进一步扩大茶叶、大棚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保险投保面积,创新开发食用菌种植特色农业保险。另外,从今年起,县财政投入近10万元,对全县种植水稻、油菜等险种种植面积低于10亩的所有农户,保费自缴部分全额由财政买单。通过不断完善财政补贴制度,提升保险机构服务水平,极大提高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识,提升群众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切实提高农户生产发展抗风险能力,激发农户投保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下一步,祁门县财政局将继续全力以赴,压紧压实责任,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确保该县“两强一增”工作稳步高质量推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