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热门16篇)
每一次总结都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找到进步的方向。写总结可以适当使用图表、统计数据等可视化形式,以增加可读性。范文是对总结写作的一种示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总结的核心要点。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一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体会数学的规律美。
2、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审美愉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出示cai课件(一张微型照片)。你能看出这是杭州哪一个景点的照片?的确,照片太小了,那现在老师将这张照片按一定比例放大一些,。由此出现一张平湖秋月的风景照。
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建筑设计师可将滨江四区的设计构想展示在一张纸上。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8厘米。
出示。
6厘米。
4厘米。
3厘米。
(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出有意义的比。
(2)哪些比是相关联的?
(3)根据以往经验,可将相等的两个比怎样?(用等号连接)。
教师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
2、让学生任意写出比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
3、教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也可用分数形式表示。
4、写出比值是1/3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1、比例和比有什么区别?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1)让学生自己取。
(2)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板书:8:6=4:3。
内项。
外项。
(3)让学生找出自己举的比例的内外项。
()。
12。
2
()。
=
(4)找出分数形式比例的内外项位置又是怎样的?
3、出示【启迪学生思维,展开审美想象】。
(1)这个比例已知的是哪两项,要求的又是哪两项?学生试填。
(2)学生反馈,教师板书。
(3)你发现了什么?
(4)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之积等于两个内项之积。
4、用比例性质验证你所写比例是否正确。
5、练习8:12=x:45。
0.5。
x
20。
32。
=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如何证明你的解是正确的?
(三)小结: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几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
1
12:24和18:36。
0.4:和0.4:0.15。
14:8和7:4。
5
2
2、根据18x2=9x4写出比例。【体会到数学的逻辑美,规律美】。
3、从1、8、0.6、3、7五个数中。
(1)选出四个数,组成比例。
(2)任意选出3个数,再配上另一个数,组成比例。
(3)用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四、实际应用。
不久前,汪骏强家的菜地边高高矗立起一个新铁塔,这天午后,阳光明媚,邻居家刚读一年级的小明又拉着汪骏强来到铁塔下,玩着玩着,小明问道:“强强哥哥,这铁塔干嘛用?”“铁塔嘛,架设高压线用的,以后等电线架好了,可不能再来玩了,更不能攀登,高压线可危险了!”“那这个铁塔有多高压呀?”
同学们,如果你是汪骏强,你准备怎么办?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
内容:。
教学目标:。
2、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教具准备: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题:比例。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1,生2等回答)。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这些知识,请做下面练习。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453:52.7:4.5。
求完比值你觉得哪些比有联系?
师:相机板书:3:5=2.7=4.5?
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比例的意义,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板书完整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揭题示标。
预设:生: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师趁机板书在黑板右上角)。
本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两个目标:
三、
自主探索。
【设计意图:对学生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
生各抒己见。
你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它们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自学指导:
1、请每位同学任选两面国旗,分别计算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值和宽与长的比值。
2、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3、把你的发现尝试用算式写下来。
(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
(二)自学。
学生认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思考。
(三)汇报分享。
谁愿意把你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师相机板书。
(1)15:2.4=10:1.6(2)60:15=40:10(3)…(4)…。
原来在国旗中有这么多的相等关系。国旗的缩放是按比例进行的。
我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请同学读数学课本,40页,用笔勾画出重点词句,并读一读。
师:你还能写出两个比组成的比例吗?先自己选,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先同桌互说,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擦去开始板书中的“?”并把比例可用分数形式表示板书出来。
师: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
生:…。
生:…。
四、当堂检测(牛刀小试)。
下面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请写出计算过程。
(1)3:7和9:21。
(2)15∶3和60∶12。
五、当堂训练:
1、把下面的式子进行归类:
(1)1.7:3.6(2)8:2=16:4(3)。
(4)。
(5)72:8=3x3(6)3.6:6=0.6。
比:()。
比例:()。
思考:你快速做出判断的原因是什么?明白了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判断: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两个比的比值一定相等。()。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0.1∶0.3与2∶6能组成比例。()。
(5)、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整数比.()。
六、拓展提升(思绪飞扬)。
•1、写出比值是7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2、12的因数有(),从12的因数中挑选4个数组成比例是()。
七、全课。
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作业。
第43页第2、3题。
九、抽查清。(每组4号同学完成)。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0:5和48:812:0.4和3:5。
十、板书设计。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分五个环节设计教学,利用十五个问题贯穿整节课,以问导学,以问导疑,以问导思,以问导获,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全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课的开始从引导学生复习比的知识入手,通过求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用“=”连起来,自然而然的引出比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本节课从从学生熟悉的国旗引入比例,在求大小不同的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中学习比例的意义,通过观察、探讨大大小小的国旗的长与宽、宽与长、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关系中,加深学生对比和比例的关系,比例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最后通过照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3.课堂采用以问导学的策略,用十五个问题贯穿了整节课,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控制学生的注意力,用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用提问强化学生的认知,用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新课的教学,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强加于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考、阅读等方式初步感知新知,再进一步提问“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你还能找出那些比组成比例,”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都很深刻。
5.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升华了学生的思维。练习是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思维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完成,本节课设计了六种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比例意义的巩固,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三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0.5=1.2:。
两个外项的积是×=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填一填。
(1)=。
转载自 COOCo.nET.cN
()×()=()×()。
(2)0.8:1.2=4:6。
()×()=()×()。
(3)4×5=2×10。
4:()=():()。
=
4.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5.课堂小结。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三、作业。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课后记: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四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1)3:8=9:()0.5:()=5:17。
制造冲突,也为后面的思考题做理论铺垫,顺便起到引入课题,探索性质后回应开头的知识,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请勇敢的同学配合老师)。
师:某某你出生的时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根据学生的回报板书两次分子分母上下易位,同为比例的外项)。
你还想知道教师内谁的生日,请他告诉你.(板书一次,做一个内项,那么括号应该怎样填呢)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迅速的填出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1.引用练习中的3:8=9:24为例子,比例中的四个数叫什么名字呢?两端的两项叫做什么,中间的两项叫做什么?(自学课本)。
学生回报,师完成板书:
(注意板书的时候教师的手势要指明确到位)。
2、练习: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2.4:1.6=60:40。
3、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可以说的具体一些。
带着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当中若干组的活动)时间2分钟。
4、小组汇报初步形成共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
回到板书例题验证:两个外项的积是:3×24=72。
两个内项的积是:8×9=72。
5、拿出自己任意找的5个比例,验证是否存在相同的特点。(请学生在展台展示自己的5个比例,并说明外项和内项的积情况)2明,如果出现不相等的,要观察反例,说明两个比组不成比例。
6、完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呢,以板书的例子,写成分数的形式,引入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1)6:3和8:5(2)1∶5和0.8∶4。
(3)1/3:1/4和12∶9(4)1.2:3/和4/5:5。
(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如1)两个外项的积是6×3=18。
两个内项的积是3×8=24,18≠24,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2:3=():5(2)():1/3=1/4:1/6。
(3)0.2:0.6=6:()(4)4:3=80:()。
3、用5、3、4、8这四个数组比例,看看你能组几个?为什么?
4、把5、3、4、8这四个数换掉其中的一个,组成比例。
4、在例一个比中,两个外项的积互为倒数,其中的一个内项是4/5,另一个内项是()。
5、回顾矛盾冲突题目:9解决因为两个外项乘积是1,所以两个外项乘积是1,另一个数就是那个已知数据的倒数。
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质疑,并完成课题总结),提出预习任务,(那么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如和求比例中的未知数呢,请自觉预习课本35页的例题2和3)。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五
比例的意义(教材第40页的内容)。
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
2、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与联系。
2、能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1、认识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引出新的知识。
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出示课题:比例。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生1,生2等回答)。
我们已经了解了比的这些知识,请做下面练习。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8:453:52.7:4.5。
求完比值你觉得哪些比有联系?
师:相机板书:3:5=2.7=4.5?
今天我们将深入学习比例的意义,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知识呢?
板书完整课题:比例的意义。
预设:生:1、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生:2、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作用?
(师趁机板书在黑板右上角)。
本节课我们就来完成这两个目标:
【设计意图:对学生同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教育】。
生各抒己见。
你知道下面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它们有大有小,都符合要求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
自学指导:
1、请每位同学任选两面国旗,分别计算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值和宽与长的比值。
2、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3、把你的发现尝试用算式写下来。
(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分享)。
(二)自学。
学生认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在认真地思考。
(三)汇报分享。
谁愿意把你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师相机板书。
(1)15:2.4=10:1.6(2)60:15=40:10(3)…(4)…。
原来在国旗中有这么多的相等关系。国旗的缩放是按比例进行的。
我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这样的式子就是比例。请同学读数学课本,40页,用笔勾画出重点词句,并读一读。
师:你还能写出两个比组成的比例吗?先自己选,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
师: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先同桌互说,再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再指名汇报。
出示“比例的意义”概念。
擦去开始板书中的“?”并把比例可用分数形式表示板书出来。
师: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
生:…。
生:…。
下面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请写出计算过程。
(1)3:7和9:21。
(2)15∶3和60∶12。
1、把下面的式子进行归类:
(5)72:8=3x3(6)3.6:6=0.6。
比:()。
比例:()。
思考:你快速做出判断的原因是什么?明白了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判断:
(1)、有两个比组成的式子叫做比例。()。
(2)、如果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那么这两个比。
的比值一定相等。()。
(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4)、0.1∶0.3与2∶6能组成比例。()。
(5)、组成比例的两个比一定是最简的整数比。()。
1、写出比值是7的两个比,并组成比例。
2、12的因数有(),从12的因数中挑选4个数组成比例是()。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43页第2、3题。
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30:5和48:812:0.4和3:5。
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分五个环节设计教学,利用十五个问题贯穿整节课,以问导学,以问导疑,以问导思,以问导获,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全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课的开始从引导学生复习比的知识入手,通过求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用“=”连起来,自然而然的引出比例,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本节课从从学生熟悉的国旗引入比例,在求大小不同的国旗的长与宽的比值中学习比例的意义,通过观察、探讨大大小小的国旗的长与宽、宽与长、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关系中,加深学生对比和比例的关系,比例意义的理解和掌握。最后通过照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3.课堂采用以问导学的策略,用十五个问题贯穿了整节课,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控制学生的注意力,用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用提问强化学生的认知,用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对新课的教学,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强加于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考、阅读等方式初步感知新知,再进一步提问“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吗,”、“你能说一说组成比例要具备哪些条件吗,”、“你还能找出那些比组成比例,”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这样,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都很深刻。
5.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升华了学生的思维。练习是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有效手段。思维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完成,本节课设计了六种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比例意义的巩固,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六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师:课前我们先进行一组口算练习,下面请##同学上台主持。
3:8=2:6=4:4=9:3=8:24=。
5:20=8.8:1.1=16:96=。
4:5=2:20=。
32:4=4:44=。
15:25=10:80=。
(小组活动)。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问题!
学习数学,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还要善于观察,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主学习的内容,组长分好工,准备汇报展示。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自主学习的内容?
生汇报:我来汇报……其他小组有什么评价或补充吗?
师评价。
(生答)。
师: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说出老师指的这个数是比例的外项还是比例的内项?
(师指生齐说)。
师:同学们反应特别快!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那这个比我们可以写成。
师:请你观察,在这个分数形式的比例里,比例的外、比例的内项是谁?
师:同学们表现特别棒,那老师来考考你!看能不能通过刚才所学的知识解决我会应用。
(指1生读温馨提示)。
(生合作探究)。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上台来把你们的发现跟同学们分享。
(生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能通过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太厉害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观察这个分数形式的比例,可发现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生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答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师:下面我们进行达标检测。
(生完成后)。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自主学习的内容,其他同学拿出红笔,同桌互换。
(小组汇报)。
师:全对的同学请举手,组员全对的奖励一颗小印章。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棒,继续努力,好,下课!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35—36页的内容,本节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重点)。2、通过在探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合情推理能力(难点)。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本节概念性的东西较多,学生需要理解:比例的定义、项、内项、外项、内项的积、外项的积等等。因此对此类知识,我大胆放手,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让学生讲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备课前我查阅了有关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很多资料,并观看了视频,在研读了课标及教学用书后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属于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反思自己的教学: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大多数学生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知识忘到脑后,因此,通过课前口算练习和知识链接环节,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课改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迹而已。
从境景图入手,主要是让学生能通过现实情景体会比例的应用,运输量和运输次数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由此引入比例的意义的教学。
在教学这节课时,我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自主得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然后举例验证,最后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积极性也很高。
每个知识点都紧跟相应的习题,这样可以及时巩固新知,同时能发现学生掌握的情况。在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后,把12:()=():5这个比例补充完整,告知学生有无数个比例,这样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根据一个乘法等式,写出比例,鼓励学生逆向思维,意在考察学生能否灵活运用新知。学生的表现也挺让我惊喜的,学生的思维很灵动。
每一次的课,总会有一些优点,但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
只有在不断反思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绿地。以上是自己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希望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七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0.5=1.2:。
两个外项的积是×=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填一填。
(1)=。
转载自 COOCo.nET.cN
()×()=()×()。
(2)0.8:1.2=4:6。
()×()=()×()。
(3)4×5=2×10。
4:()=():()。
=
4.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5.课堂小结。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三、作业。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课后记: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八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0~11页。
师:什么叫比例?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出示:
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进行判断,教师结合回答板书:
1/3∶1/4=12∶97∶4≠5∶31∶5=0.8∶480∶2=200∶5。
师: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外项、内项)。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比值再作出判断的。老师不是这样想的,可很快就判断好了,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告诉你们,老师是运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的。
同学们在窃窃私语: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
师:同学们,比例中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你能发现吗?
大家默默地观察着上面的几个比例,不一会儿,一些学生脸上露出惊喜的神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开始转身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教室里的气氛有点热闹起来。
这下,学生们又静了下来,认真地思考着老师的问题,许多学生在纸上写着比例进行着验证。
师:现在,请前后四人为组,将你发现的规律与同伴交流一下,看看大家是否同意?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着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并积极代表小组进行汇报。
生: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比例中的两个外项的乘积与两个内项的乘积是相等的。我们还自己写了比例,发现这个规律是正确的。
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3/8=6/16,追问: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
师: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教师的这一问,还真把一部分学生给吓着了。不过,大家很快发现老师把比例写错了。
生:(机灵地)老师,你举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发现的规律是正确的。因为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很有道理!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有学生回答“因为3与8两个内项的积不等于6与5两个外项的积,所以,这两个比不能组成比例。教师对此引导学生展开严密的思考,假如6:3和8:5是能够组成比例的,则两个外项的积必定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而现在3与8的积不等于6与5的积,所以,假设是错的,也就是6∶3和8∶5这两个比是不能够组成比例的。
对于这一反例的判断,教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就事论事,而是不断地让学生就事论理,在说理的过程中不断地加深对比例性质的理解,同时进行较为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如果让你根据“2×9=3×6”写出比例,你行吗?你能写出多少个呢?
问题一提出,学生就积极地尝试着写比例,不一会儿,学生争着要在投影上展示自己所写的比例。有趣的是,学生将数字移来移去,有的比例重复出现,有的比例则被遗漏,台下的学生不停地为台上的伙伴出主意,有些学生忍不住喊着“我来”,教室里气氛热烈……针对学生用尝试的方法出现重复或遗漏的现象,教师激发引导说: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很高,但仅凭热情往往还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象这样一个一个举例写出,难免会有重复或遗漏,怎样思考才能很快地一个不漏地写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若把2放在内项的位置上,那么,9应该放在什么位置上?把2和9同时放在内项位置上,共能写出几个比例?2和9只有同时放在内项的位置上吗?学生受到启发,写出了所有的比例。在学生经历这样一番尝试实践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体验:用尝试的方法去一个一个地写,还是从比例的基本性质出发进行有序思考,你们觉得哪种方法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学生自然体会到后者更好,并表示会这样思考问题了。
师:你能用“3、4、5、8”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若能,请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基本性质出发进行思考作出判断给予充分肯定。
师:你能从3、4、5、8中换掉一个数,使之能组成比例吗?
许多学生凭籍直觉很快把“5”换成“6”,教师在给学生肯定后继续追问:若要换下其中的任意一个数,你行吗?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经过独立思考、集体讨论,大家将要换上的数用字母x表示,由比例的基本性质建立多个不同的方程,求出各方程的解,有效地解决了问题。
师:同学们真行!不仅探索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能自觉地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去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去求比例中的未知项。
{}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九
1、教学内容:
科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74~76页。
2、教材分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得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教学内容的最后一个单元。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和概括能力。教具准备:电脑课件。教学过程: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有着悠久的青铜器铸造史,先秦古籍《考工记》中就有这样记载:(请同学读)。(出示鼎和鉴的图片。)。
(一)教学意义。
1、出示3:5:40:7.5:3。你能把这几组比分分类吗?小组讨论,汇报。(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按照形式来分,一种是按照比值来分)板书按照比值来分的情况:3:5和24:40、:和7.5:3。既然它们的比值是相等的,因此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呢?(等号)。
2、指出: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那么我们怎么去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呢?
4、教学例1:
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元)2买的本数3。
5、出示结果。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十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
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1.什么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2.4:1.6和60:40。
1.比例各部分名称。
(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
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60:40。
内项。
外项。
(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外内内外。
项项项项。
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
(1)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
(2)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3)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4)举例说明,检验发现。
如::0.5=1.2:。
两个外项的积是×=0.6。
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
如:=。
2.4×40=1.6×60。
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5)归纳。
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3.填一填。
(1)=。
转载自 COOCo.nET.cN
()×()=()×()。
(2)0.8:1.2=4:6。
()×()=()×()。
(3)4×5=2×10。
4:()=():()。
=
4.做一做。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
5.课堂小结。
(2)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难点: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1、什么是比?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163/4﹕1/8/。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看课文情境图。
5)操场上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2、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通过计算引出什么是比例?
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归纳总结:
探究新知,充分验证,确定性质。
你能发现比例的内项与外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小组交流汇报。
1)课本做一做。
2)练习6的1.4题。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2)你能比较“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教材36页练习6的2.3题。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的例5,“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
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练笔: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5:4=():124:()=():6。
2、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怎样填空的?
二、新授。
(1)读题审题,理解题意。
(2)引导分析,写出比例。
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师介绍:“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3)找到依据,变形解答。
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十三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制五年级下册第66—67页。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利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3、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1、谈话。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有关比的知识,谁能说说学过比的哪些知识?
生1:比的意义。
生2: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生3: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
(评析:简短的几句谈话,引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温故”而“启新”。)。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比的知识。昨天大家预习了,谁来说说今天学习什么?
生:比例?(书:课题比例)。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1、什么叫比例?2、比例各部分名称?3、比例的基本性质?4、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生:什么叫比例呢?
生:(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可以举例说明。(如果学生举不出例子,我就从比例的意义上去引导,表示两个比相等,你能写出两个比吗?怎样知道这两个比是否相等呢?指着学生举的例子说,像这样的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是比例)。
(老师巡视时可以提示学生有的孩子写出了小数、分数形式的比例很好。生汇报)师板书。
师:通过以上练习,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些词最重要?为什么?
生1:两个比,不是一个比。
生2:相等,这个比必须相等。
生3:式子,不是两个等式是式子。
师:(投影出示)请你利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1)0、8:0、3和40:15。
(2)2/5:1/5和0、8:0、4。
(3)8:2和15/2:15。
(4)3/18和4/24。
(学生独立判断,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
师:先说能否组成比例,再说明理由,
生:0、8:0、3和40:15能组成比例,因为0、8:0、3和40:15的比值都是8/3,所以0、8:0、3和40:15能组成比例。
同理教学:(2)2/5:1/5和0、8:0、4。
(3)8:2和15/2:15不能组成比例,因为8:2和15/2:15的比值不相等,所以8:2和15/2:15不能组成比例。
师:怎样改能使它组成比例呢?
生:4:8=15/2:15或8:2=15:15/4。
同理教学(4)3/18和4/24。
师:像3/18和4/24是比例吗?
2、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生: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师板书)。
师:请你指出在这个比例中(16:2=32:4),哪是它的内项?哪是它的外项?
生:2和32是它的内项,16和4是它的外项。
师:请同学们快速抢答老师指的数是比例的外向还是内项。
生:(激烈抢答):外项、、、、、、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分数的形式中哪些是比例的项呢?
生:2和32是内项,16和4是外项。
师:老师指分数比例学生抢答。
师:同学们学得真不错,敢不敢和老师来个比赛?
生:(兴趣高涨):敢!
师:好,请两位同学们各说一个比,我们共同来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看谁判断的快?
师:谁来。
生1:4:5,生2:8:9不能组成比例。
生:对。
师:服气吗?不服气咱们再来一次,
生1:1、2:1、8,生2:3:5。
师:不能。对吗?
生:对。
师:老师又赢了,这回服气了吧。(学生点头)。
生:想。
师: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之中,就请你以16:2和32:4为例,研究一下,试试能不能发现这个秘密!老师给你们两个温馨提示:(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可以通过观察、算一算的方法进行研究。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现在请将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看大家是否同意。
(学生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的发现与大家分享?
生1:我们组发现16和32是倍数关系,2和4也是倍数关系,所以我们想,在比例里,一个外项和一个内项之间都存在倍数关系。
师:有道理,不错,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2:我们组发现16×4=6432×2=64,也就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能把这个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16×4=64)。
师:这是两个外项的积,(师板书:两个外项的积)。
(学生板书:16×4=64)。
师:这是两个内项的积,(师板书:两个内项的积)。
师:你的意思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师板书:=)是吗?
师:其他组的同学同意他们这个结论吗?
生:同意。
(以上环节,灵活掌握,如果有的学生能直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就直接问:你怎么算得那么快?生:我用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判断它们能组成比例。是不是所有的比例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呢?怎么验证?)。
师:真的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吗?怎么验证?
生:可以多举几个例子看看。
师:这是个好建议,那快点行动吧。(学生独立验证)。
师:有没有同学举得例子不符合这个结论呢?那也就是说,所有的比例都是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其实这也正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同学们太厉害了。能通过举例来验证自己的发现。
师:我们以前学习的比,和今天学习的比例有什么不同呢?请六人小组说一说。(师巡视)。
师:哪一组的代表来说一说。
生:比和比例的意义不同?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生:比和比例形式不同。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
生:性质不同。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在比例里,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
5、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学生看着板书说,请同学们默记两遍。
1、下面每组比能组成比例吗?
(1)6:3和8:5(2)20:5和1:4。
(3)3/4:1/8和18:3(4)18:12和30:20。
生1:第(1)个不能组成比例,因为6×5=30,3×8=24,不相等。
生2:第(2)个不能组成比例,因为20×4=100,5×1=5,不相等。
师:怎样改一下使它们能组成比例?
生3:把20:5改成5:20,这样5×4=20,20×1=20,能组成比例。
生4:还可以把1:4改成4:1,也能组成比例。
生5:第(3)个可以组成比例,因为3/4×3=1/8×18。
生6:第(4)个可以组成比例,因为18×20=360,12×30=360。
师:看来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可以根据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外,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进行判断。
2、填一填。
2:1=4:()1、4:2=():3。
3/5:1/2=6:()5:()=():6。
师:最后一题还有没有别的填法?
生1:5:(1)=(30):6。
生2:5:(30)=(1):6。
生3:5:(2)=(15):6。
生4:5:(15)=(2):6。
师:怎么会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填法?
生:两个外项的积是30,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只要两个内项的积也是30就可以了。
3、用2、8、5、20四个数组成比例。
师:你能用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
师:最多可以写出几种?怎样写能够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生:2和20做外项,8和5做内项时有4种:
2:8=5:202:5=8:20。
20:8=5:220:5=8:2。
8和5做外项,2和20做内项时也有4种:
8:2=20:58:20=2:5。
5:2=20:85:20=2:8。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3:我知道了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意义判断,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师:这节课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十四
本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六年级32、33页的“比例的基本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比例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比较、概括的能力,发展符号意识。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能力中等,平时上课发言的学生不是很多,对于这个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学习是第一次的接触,但本节课难度不是很大,学生领会的能力相信还是可以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一下什么叫比例?
2、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0.5:0.25和0.2:0.4∶和12∶91∶5和0.8∶4;
7∶4和5∶380∶2和200∶5。
(一是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同,二是看他们化成最简比是否相同)。
3、今天老师将和大家再学习一种更快捷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34页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和内项。
板书: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例如:2.4:1.6=60:40。
外项内项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
如:
(1)教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
学生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
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2)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存在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
(3)通过计算,我们发现所有的比例都有这个样的特点,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特点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4)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教师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指名学生改写2.4:1.6=60:40(=)。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
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
(6)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相等。以前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三)、课堂作业设计。
2、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9和9:12。
0.5:0.2和:。
1.4:2和7:10。
(四)、拓展练习。
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能写成几组就写几组)。
5、8、15和24。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十五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多媒体。
一、导入。
1、找找比比:
(判断下面的比,哪些能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18:300.4:0.21.8:0.9。
5/8:1/47.5:32:89:27。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说说判断过程。
2、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比例的有关知识。
二、新授。
1、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项”: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2)3:5=18:30学生尝试起名。
师介绍:比例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还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出示:3/5=18/30。
2、教学例4。
(1)理解题意,信息搜索:
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
(2)、学生写不同比例:
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3)、学生探索规律。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4)、写比例,验证规律:
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5)、师生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3、思考分数形式的比例3/6=2/4,通过连线使学生明确:在这样的比例中,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达为: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相等。
4、练习:“试一试”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
能不能组成比例吗?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
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64:()=():5。
3、做练习十第1、2题。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教育工作者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篇十六
1、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什么叫比例?
2、下面的比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2.4:1.6和60:40。
二、导学探究,建立模型。
(一)导学探究,解决问题。
1、导学提示,明确方向。
请自学教材41页例1之前的内容,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3)请自己任意举例,验证你的发现。
4)试着。
总结。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二)展示交流,建立模型。
1、学生汇报,重点释疑。
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2)2.4∶1.6=60∶40。
两外项积是:2.4×40=96。
两内项积是:1.6×60=96。
2.4×40=1.6×60。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各小组代表汇报。
全班交流。
3)学生举例子,验证发现的规律。
2、归纳小结,建立模型。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
练习检测,巩固应用。
1、填空。
1、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3、在a:7=9:b中,()是内项,()是外项,a×b=()。
4、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分别是3和8,则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外项可能是()和()。
2、判断。
(1)因为6×9=18×3,所以6∶3=18∶9()。
(2)在一个比例里,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两个外项也应互为倒数。()。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0.2∶2.5和4∶50。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先独立完成,再指名汇报,全班交流,集体订正。
先判断,并说明理由。
巩固学生对比例各部分名称的理解。
巩固学生对比例的意义的理解。
板书设计。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在教学比例(特别是分数形式的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要特别强调哪是外项,哪是内项。
2、本节课充分的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