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范文(20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从整体和细节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概括。接下来是一些成功者的成功心态和方法,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一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阳光好的时候做做舒展运动(上午9-10点钟或下午2-3点钟)。
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上述几种,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而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进入肠胃后,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食物过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地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有损人体健康,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冬至养生也要重点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进入冬季,有些人便会显得意志消沉,这可能是患上了“季节性情绪病”。季节性情绪病是精神抑郁症的一种,病人每每在阳光减少的冬季,对身边事物提不起兴趣,还伴有嗜睡、多吃、易怒、过敏等病症。有抑郁情绪的老人可以在冬天坚持多晒天阳,还可以每天做一些简单的瑜伽动作,尤其是静坐和冥想的练习,能让心情舒缓下来。同时注意生活起居,按时休息和睡眠,不做熬夜的“夜猫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二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温州传统节日冬至。
作文。
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是冬至,我们学校放假一天。
冬至,是我们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听老人说,这一天北方人吃水饺,南方人吃汤圆过节。冬至这一天,我们全家喜气洋洋,过节的气氛非常浓烈。奶奶、妈妈在和汤圆粉,我在一边帮着剥花生。当奶奶把花生米炒过后,我争着把它们碾碎。把汤圆粉和成泥后,我们就开始搓汤圆了,奶奶和妈妈的速度很快,谈话间就搓出了许多,圆圆的,油光闪亮的,好诱人啊!
不用说,肯定很好吃,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妈妈,我也要搓。”我卷起衣袖,抓过一些汤圆泥,搓了起来,边搓边想:这有什么呀,今天我要露一手给你们瞧瞧。但动手后,才发觉不是那么回事,手里的汤圆泥好像是专门跟我作对,一点都不听话。要嘛碎掉了,要嘛扁扁的、方方的,就是圆不起来。我火了,“啪”地把手中的汤圆摔在盘子里,大喊一声:“气死我了,我不玩啦!”
谚语。
里面有的。”
我美滋滋地吃着,心里高兴极了,因为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劳动啊!
冬至,在我们眼中,或许只是一个在地理书上记过的日子,一个平淡的12月22日。但是在中国古代,我们的老祖先们对这一天却极为重视。
古时,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足见人们对冬至的重视。人们认为:冬至过去,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吉日,应该庆祝。许多地方在冬至这一天,都有九层糕祭祖的传统:即用糯米粉捏成许多动物的形象,放入蒸笼,蒸好后将其放在祖祠的牌位前,以示祭祀。祭祀之后,亲戚们还要一同举杯畅饮,联络感情,称为食祖。
但是,冬至的一些风俗习惯并没有被人们完整地保留下来,尤其在今天,冬至可以说是无影无踪了。而在上文中提到地九层糕也只能在史料中才能看见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心。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一直被人们高度重视:从除夕春节,到元宵清明端午节,再到七夕重阳,冬至,每个节日都有着各异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
而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着改革中的中国,中国传承了数千年的民俗节日也受到了外国洋节的猛烈冲击,正一步步走向社会的边缘。更多的年轻人喜欢过圣诞节,情人节这样的西方节日,而春节,冬至一类的节日正在淡出年轻人的视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寻找冬至,寻找的不仅仅是冬至这个节日,而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每个人时刻铭记着句话,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血脉才不会中断。
倾听着20xx年的脚步声,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冬至夜――这美好的一夜,北半球白昼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傍晚,我和弟弟早早的来到了外婆家,想与他们共同度过这温馨的一夜。外公外婆也正乐呵呵的迎接我们呢!
该吃晚饭了,外婆端来两碗赤豆糯米饭,笑着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我听了,急忙拿起勺子,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心想:我一定要快快长大!弟弟也想早点长大,一边夸饭香,一边埋头“苦干”哩。
吃完饭,我开始听外公讲有关冬至的传说,“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还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
“百鬼夜行,午夜12点鬼门开,晚上记得早点回家睡觉哦!”外婆也插了一句,弟弟吓得毛骨悚然,搞得全家哈哈大笑。“骗你的啦!”外婆笑着说。“不过,也应该早点睡,添岁嘛!”在全家的笑声之中,我想起了杜甫的《小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第二天醒来,是冬至节,太阳开始回来了,春天也越来越近……。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三
包饺子,连情谊。
快乐为主,比赛为辅。
日子,不经意间,悄悄,溜过指间、步履、床铺、甚至于抬头、低头那一瞬间转眼,我们相聚已有一年半载时光。作别xx,新的一年向我们走来,元旦“迫在眉睫”。为使我们这个大家庭度过一个既快乐又有意义的节日。包饺子这一具有传统意义又好玩且充满挑战的活动,便成了我们的不二选择。
3.临近期末,借此为大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让大家用轻松的心态,来对待即将到来的考试。
2.地点:中心食堂。
3.对象:历史文化学院学子。
1.擀饺子皮速度赛——。
奖品:中袋洗衣粉各三、二、一袋。
2.包饺子速度赛——。
奖品:大袋装卷纸各三、二、一袋。
3.饺子创意拼图赛——。
奖品:与特色饺子合影照片各一张。
5.吃饺子比赛——。
6.饺子接力比赛——。
奖品:盒装早餐奶、盒装牛奶、盒装酸奶各十瓶。
7.猜谜、抢答互动游戏(历史文化基本题目抢答)——。
内容:由主持人出题,同学们抢答,共计十个猜谜,十个抢答奖项:各设置十名。
奖品:棒棒糖,小笔记册、小袋餐巾纸等小奖品。
8.个人才艺展示——。
一、前期准备工作:
1.协调工作小组:与餐厅方面商定活动前的相关事宜。
2.组建宣传小组:由每班宣传委员组成,负责活动宣传,现场拍照等工作。
3.组建组织小组:每班派出3名代表组建,负责完成活动所需物品的采购工作。
4.组建评比小组:每班一名代表组建,负责比赛的评比计时计数工作。
5.组建费用小组:由学生会干部组成,负责费用的收取支出记录公开工作。
6.活动分组方式:以每班为一个单位,进行各项比赛。
7.包饺子工具:擀面杖、砧板、刀、筷子、勺、手套等由餐厅提供。
8.选定一名主持人。
9.完成参赛选手的统计(每班统计好参赛选手名单)。
二、活动进行工作。
1.同学们准时到达活动现场16:00。
2.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16:10。
3.宣传小组记录比赛战况。
13.结束。
八、注意事项:
1.应注意的问题宣传工作务必做足,尽可能的调动同学积极性。
2.材料不仅要备足,而且尽量做到不浪费。
3.煮饺子时,工作人员要注意安全。
4.评委和负责人务必做到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
九、活动后期工作。
1.活动结束,人员有序退场。
2.各班派人一起清理场地,回收可利用的。
十、总结。
由老师做最后的活动结束陈词。
十一、活动结束。
活动结束后派同学帮助工作人员打扫卫生(学生会、研究生会留下,其他同学自愿)。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四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20_年以上的历史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冬至各地习俗特点。
苏州人过冬至——吃馄饨忆西施。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宁夏人过冬至——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福建人过冬至——“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潮汕人过冬至——上坟扫墓吃甜丸。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绍兴人过冬至——“做冬至”、“送寒衣”、“冬至酒”
冬至是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们一直是把它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嘉泰会稽志》称其节“大略如正旦而差简”,且诸多事情皆以冬至为起点。农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106天为准,谓“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为头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记季节变化。民间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及“晴冬至烂年边,雨冬至晴过年”之谚,以冬至迟早、晴雨占一冬寒暖与年边干湿。是日,民间必家家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
绍兴民间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冬至”。一般于冬至前剪纸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绍兴、新昌等县的习俗,多于是日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为此日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
冬至又称“长至”,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冬至夜”之说,谓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梦天天。
旧时,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绍兴人爱在冬至日前后将一年中的吃饭米预先舂好,谓之“冬舂米”,一来因为过了冬至,再个把月时间就“着春”了,家事将兴,人人须忙于备耕,无暇再去舂米;二来因为春气一动,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时的坚实,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减少粮食的损耗。
绍兴人家中酿酒,一般都爱在冬至前下缸,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气扑鼻,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变质。此时还可以用特种技法酿成“酒窝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礼品馈赠亲友。
馄饨冬至夜,绍兴民间还有“生火熜”习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内,谓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来年家事兴旺发达。
旧时越中,无论男子妇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而在夏至,则挨家挨户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此俗流传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却各有说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馄饨形团而就节;夏至食面,则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虽然后者可用寿庆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证,但毕竟无见于记载。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是日,绍兴民间忌讳甚多,忌说不吉利之语,忌吵骂滋事,忌打碎盘碗;妇女不归宁,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不许打骂孩子,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责罚,先生只能举着戒尺警告说:“帐,给你记到明天再算!”。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五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1.冬至作文_800字。
2.秋去冬至_800字。
3.又到冬至高中生作文。
4.关于冬至的作文500字。
转载自 CoOcO.nET.cn
5.关于我家的冬至作文。
6.我的温暖冬至优秀作文。
7.【冬至作文】浅谈冬至。
8.六年级作文:关于过冬至的作文。
9.【冬至作文】冬至风俗“三重奏”
10.【冬至作文】2015难忘的冬至精选两篇。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六
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两个星期,我收集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有对联、十二生肖、剪纸,还有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欢传统节日的资料,因为我对传统节日很感兴趣。在我感兴趣的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春节,因为它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每年过年,街上挂满了红红的灯笼,飘飘的彩旗。妈妈做了丰盛的晚餐。外面不时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每个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们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爸爸给我买了许多礼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礼花出门和小朋友一起放,我们玩得非常高兴。到了春节晚会开始,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与家人一起一边吃水果,一边观看晚会,精彩的节目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光辉灿烂,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加强学习,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元宵节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有春节、有元宵节、有清明节、有端午节和中秋节……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元宵节了。元宵节那天晚上,出远门的村里人都回来了。我们一家人也匆匆忙忙地赶回老家。太阳快落山了,人们吃完元宵,都聚居到祖庙前。我们到祖庙时,祖庙已是人山人海,锣鼓掀天,非常热闹。庙里灯火辉煌,香气缭绕,人们摆上最丰盛的食物,用猪头、鸡、鸭、五香卷、米糕……来敬拜祖先,祈祷一年平平安安,红红火火。庙外左边搭起戏台唱起高甲戏,老人们搬来长条椅,看得入神。右边正在上演木偶戏,一群小孩看得津津有味。旁边搭起高高的炮塔,大哥哥们正在玩刺激的“攻炮城”。鞭炮声、唱戏声、锣鼓声,喝彩声……响成一片,小山村沸腾了。八点左右,祖庙前鞭炮大放,人们在那里跳火堆,要开始游灯了。大家有的抬清水祖师,有的举彩旗,还有的抬着纸糊的油灯笼。长长的游灯队伍像一条巨大的火龙在蜿蜒的山路上游动。游灯队伍都得经过村里每一户人家。家家户户都得挂红灯笼,放鞭炮,烧火堆,迎接游灯队伍。游灯队伍一到烟花绽放,鞭炮大放,火堆烧得旺旺的,照着人们喜气洋洋的脸。村子里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我喜欢元宵节,喜欢热闹、红火的元宵节,盼望元宵节快点到来!欢天喜地过春节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它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它意味着漫长而严寒的冬天“回”家去了,而春暖花开的春天回归大地,多么令人高兴呀!人们自然要载歌载舞地迎接春节。春节前,人们络绎不绝地到市场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们去人山人海的市场办年货。每个人的'篮子装得满满的,有开心果、泡泡糖、花生、瓜子、糖等食品,有鸭、鸡、鹅、鱼、肉等菜,有烟、酒、巧克力等礼物。虽然篮子沉甸甸的,但是每人却乐得合不拢嘴。在家里,我们七手八脚地忙个不停。爸爸手拿扫把,脚踩凳子,把天花板上的蜘蛛网上上下下扫得干干净净。妈妈把抹布打湿,使劲擦着窗户。窗户像明亮的大镜子。我忙着贴春联。红红的纸上写着“合家欢乐”“财源滚滚”等金光闪闪的大字。有的家门口、还挂着大大的红灯笼,显得喜气洋洋。大年三十,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个不停,不一会儿,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就摆在面前。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叔叔拿起一杯酒,说:“让我们为明年的日子更红火而干杯!“好好……”饭桌上飘荡着一阵阵笑声。团圆饭过后,”大家围坐在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里面有滑稽的小品,风趣的相声,优美的歌舞等,一个个精彩的节目逗得我们哈哈大笑。“铛--铛--”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各家各户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鞭炮声震耳欲聋。最快乐的要算孩子们了!孩子对着引火线一点,“砰,“小子弹”逃到自己家去了,又“砰””,花穗散开了,有的像小鸟飞向天空……就这样,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啊,多么喜气的春节!快乐的春节有一天,妈妈对我说:“孩子,马上就是正月初一过春节了,我们得好好的准备准备,你和我一起去商场办年货吧!”。“呀,终于要过年!”我兴奋得跳起来,我早就盼着这一天的到来,因为它是一年中最热闹、喜气的时候。我和妈妈走进商场,看见商场里人山人海,个个笑容满面。商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我和妈妈买了瓜子、花生等各种食品,鸡鸭鱼肉等各种菜和名烟名酒等。一回到家,妈妈忙着打扫蜘蛛网。爸爸抹灰尘、扫地。哥哥拿来一张红纸,剪成长方形,然后用毛笔在纸上写字,一幅吉祥、喜气的对联写好了,我忙把它贴在门联上。姐姐在门外挂起了迎新的大红灯笼。晚上,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个不停,准备团年饭。一阵香味就从厨房里传过来,使我口水直流。奶奶看出了我馋嘴的模样,说:“开始吃饭!”我迫不及待地坐下,夹了一个鸡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美味佳肴,谈论着一年的收获,举杯说着祝福的话,其乐融融。吃完饭后,我们一起观看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优美的歌曲、舞蹈等节目让我们目不转睛,风趣的小品、相声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只听“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又来了,我们欢呼着。只听“噼呖啪啦”的声音,我打开门一看,原来他们在放花炮,我拖着爸爸的手,说:“我也要放花炮!“好呀!””爸爸对我说。我连忙到家里也拿了几根花炮,走出家门。开始放花炮了,我拿着一根花炮,爸爸用打火机一点,只听“纭钡囊簧,“噼呖叭啦”五颜六色的花升上天空,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一把大花伞。有的像小鸟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还有的……它们颜色也不一样呢!有红色、有紫色、有黄色、还有……把夜空点缀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美丽极了。正月初一的早晨,我对爷爷说:“祝您长命百岁,寿比南山。”爷爷乐得白胡子一颤一颤的,连忙递给我一个大红包。春节有丰盛的晚餐、精彩的联欢晚会。在这热闹的气氛中,我进入了梦乡,盼望着下一个春节的来临。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七
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冬至,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冬至,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1
何为冬至。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2
冬至吃什么好?有些地方冬至吃汤圆,有些地方冬至吃饺子,但是也有些地方冬至吃狗肉,虽然吃狗肉备受争议,但是其实冬至吃狗肉是有典故的,这要从汉代说起。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3
善待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每到冬至这天,各大狗肉店以及酒店,甚至是家中的饭桌上,必有一道狗肉菜肴,这天也被网友称为是狗狗们的“受难日”,每到冬至来临之际,网络上,该不该吃狗肉的问题也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在调查中发现,仍有不少网友会选择吃狗肉,即使当天不是冬至,也会在寒冷的天气里尝尝狗肉,去去身体里的寒气。
我不吃狗肉,我怕吃到给人家守了大半辈子门的狗,怕吃到某个孩子从小的玩伴,怕吃到退役的警犬,怕吃到救过人命的工作犬,怕吃到某个盲人的眼睛....
4
冬至吃什么。
其实不止只有狗肉能够起到御寒滋补的功效,吃其他的肉也能够替代,并且狗肉属于温性食物,人吃了容易“上火”,特别是阴虚火旺体质的人吃了会出现咽喉疼痛、鼻子出血等症状。而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这些肉类都有益肾壮阳、温中暖下、补气生血的功能,均为冬至进补的对象,达到御寒效果。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八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则有冬至吃米团、吃长线面、吃汤圆等习惯。我们漯河的习俗是冬至吃饺子,有吃了冬至饺子就不冻耳朵的传说。
冬至那一天,我们照常上课,中午在学校没有吃饺子。下午,爷爷奶奶给我家送来了他们亲手包的饺子。晚上,妈妈煮好饺子,我就迫不急待地盛了一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着可口的饺子,不由得想起爷爷奶奶对我的关爱。
自从我出生后,爷爷奶奶就从老家赶回来,一起养活我、照顾我,还给我买好吃的、好玩的。但是有时候我在他家调皮捣蛋,他们只是数落我两句就“完事”了,仍然一如既往地疼爱我。
饺子越吃越饱,心里越来越暖,爷爷奶奶仿佛就在我身边,用爱时时刻刻抚摸着我。以后我要听爷爷奶奶的话,多吃他们做的饭,因为他们最喜欢看我吃他们做的饭了。
我喜欢冬至这个传统节日,喜欢吃爷爷奶奶包的饺子,更喜欢全家人的亲情。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九
很多人有疑问冬至是传统节日么?下面由小编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吧。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20xx年以上的历史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由于苏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吴国的都城,吴国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袭周代历法把冬至作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苏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遗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单”更是考究,延续着渊远的吴地风情,形成了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独特意义。
在古城苏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内,冬酿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酿造一次的冬酿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苏州自古有句俗话,冬至不喝冬酿酒是要冻一夜的。
“老苏州”们回到家,桌上摆好的“圆夜饭”不仅丰盛更是有“意思”,无论是冷盆热炒还是鱼肉牲禽,都换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宝”(蛋饺)、“团圆”(肉圆)、“鸡”(扑扑腾),“金链条”(粉条)、“如意菜”(黄豆芽)、“吃有余”(鱼)等,形色相似,处处渗透着姑苏传统节庆的喜气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区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种糕团更是当地颇具特色和最常见的点心。圆圆的冬至团更是席间的必备点心,据说在苏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点心,新一年又来临。
据说,苏州人冬至还有吃馄饨的习俗。相传吴越春秋一宴上,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美女西施就进御厨房包出一种畚箕式点心献给吴王。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连声问道:“此为何种点心,如此鲜美?”西施想:这昏君浑浑噩噩混沌不开,便随口应道:“混沌。”为了纪念西施的智慧和创造,苏州人便把它定为冬至节的应景美食。
“冬至进补,春天打虎”,是广泛流传于吴地的民间俗语。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启动大进补,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兴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书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卖出八只羊,对食者而言,无论是烧、焖、炖、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补身体,实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宁夏人过冬至——冬至吃“头脑”
银川有个习俗,冬至这一天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银川老百姓冬至这一天给羊肉粉汤叫了个古怪的名字——“头脑”。
五更天当家的早早地忙活起来,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净、熬汤,熬好后将蘑菇捞出;羊肉丁下锅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葱、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将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调和面、精盐、酱油;肉烂以后放木耳、金针(黄花菜)略炒,将清好的蘑菇汤加入,汤滚开后放进切好的粉块、泡好的粉条,再加入韭黄、蒜苗、香菜,这样就做好一锅羊肉粉汤了。这锅汤红有辣椒,黄有黄花菜,绿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块、粉条,黑有蘑菇、木耳,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香气扑鼻,让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节,粉汤饺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来,还要给近邻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饺子,就买吊炉三尖饼子、茴香饼子泡着粉汤吃。羊肉粉汤黄萝卜馅饺子,对银川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饭食,外地人一吃却赞不绝口。在外地很少见这样香辣可口的饺子,这也算是银川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吧。
“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这是冬至一首儿歌。
《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载:“前期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这天傍晚,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桌上以红柑为“果岳”(即是把红柑堆叠成小山岳状,故名)。红柑的最顶层插上“三春”(即民间剪纸者用红纸剪成福禄寿的纸花)一支,用红纸条封腰的箸子一副(十双)和生姜、板糖各一块,一家人洗手面,家长点烛上香,放了鞭炮,开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当年有新婚的,则是搓红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会更红火。这时,女的穿上红衫,在灯光下分外耀目,孩子们笑口开颜,天真活泼。大家一齐围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们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跃跃欲试”。主妇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圆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兴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宝、聚宝盆;有的在捏小狗、小猪,取“运气好,狗仔衔元宝”及“做狗,做猪,做元宝”的俗谚,寓有“财源广进、六畜兴旺”的意思。孩子们对小狗、小猪最有兴趣,欢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妈妈、奶奶都在做猪!”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来。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鹊丸”(俗叫“客鸟丸”)。孩子们搓来搓去总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长长的,连他自己也觉得好笑起来。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爱。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捡起来,吹去沾上的灰尘,不然的话,今后会长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儿童从小就要爱惜粮食。“搓丸”毕,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盖子,摆在“灶公”灶前过夜。
冬至的夜最长,而孩子们爱吃“丸子汤”,睡不着,天未亮,就吵着妈妈要吃“丸子汤”,故有“爱吃丸子汤,盼啊天未光”的童谣。主妇把“丸子”倒进锅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开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热的“甜丸子汤”。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门框之上,以祀“门丞户尉”,保一家平安。还要把“(饲)喜鹊丸”丢在屋顶(一般是12粒,闰年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鹊来争食时,噪声哗然,俗叫“报喜”,寓意五福临门。
冬至早,一家人带着“丸子”、水果、香烛、纸钱等上山祭扫祖墓。因为冬至节是一年中最后的一个扫墓节,所以扫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阳两节的为多,寓慎终追远之意。
潮汕人过冬至——上坟扫墓吃甜丸。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王琳乾先生的《汕头旧俗谈》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绍兴人过冬至——“做冬至”、“送寒衣”、“冬至酒”
冬至是绍兴民间一年中的大节,谚称“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们一直是把它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嘉泰会稽志》称其节“大略如正旦而差简”,且诸多事情皆以冬至为起点。农历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106天为准,谓“冬至百六是清明”。《九九歌》也以冬至起算为头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记季节变化。民间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冬前不结冰,冬后冻煞人”及“晴冬至烂年边,雨冬至晴过年”之谚,以冬至迟早、晴雨占一冬寒暖与年边干湿。是日,民间必家家团聚宴饮,一如除夕吃年夜饭之俗。
绍兴民间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庙里去祭祖,谓“做冬至”。一般于冬至前剪纸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称“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俗称“冬至酒”,既怀念亡者,又联络感情。绍兴、新昌等县的习俗,多于是日去坟头加泥、除草、修基,以为此日动土大吉,否则可能会横遭不测之祸。
冬至又称“长至”,一年中,此日夜晚为时最长,故民间有“困觉要困冬至夜”之说,谓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梦天天。
旧时,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绍兴人爱在冬至日前后将一年中的吃饭米预先舂好,谓之“冬舂米”,一来因为过了冬至,再个把月时间就“着春”了,家事将兴,人人须忙于备耕,无暇再去舂米;二来因为春气一动,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时的坚实,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减少粮食的损耗。
绍兴人家中酿酒,一般都爱在冬至前下缸,称为“冬酿酒”,酿成后香气扑鼻,特别诱人,加之此时的水还属冬水,所酿之酒易于保藏,不会变质。此时还可以用特种技法酿成“酒窝酒”、“蜜殷勤”以飨老人,或作礼品馈赠亲友。
馄饨冬至夜,绍兴民间还有“生火熜”习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内,谓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来年家事兴旺发达。
旧时越中,无论男子妇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而在夏至,则挨家挨户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此俗流传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却各有说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馄饨形团而就节;夏至食面,则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虽然后者可用寿庆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证,但毕竟无见于记载。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是日,绍兴民间忌讳甚多,忌说不吉利之语,忌吵骂滋事,忌打碎盘碗;妇女不归宁,出嫁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不许打骂孩子,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责罚,先生只能举着戒尺警告说:“帐,给你记到明天再算!”。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十
在起居上,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同时也要多穿衣服,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的消耗。“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冬令时节若能合理安排起居作息,就能保养神气,劳逸适度可养其肾精。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步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极疲”。
寒气内应肾。肾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是人体的“先天之本”。冬季,人体阳气内敛,人体的生理活动也有所收敛。此时,肾既要为维持冬季热量支出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贮存一定的能量,所以此时养肾至关重要。饮食上就要时刻关注肾的调养,注意热量的补充,要多吃些动物性食品和豆类,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食物。
运动方面,由于大雪节气万物潜藏,运动养生同样要顺应自然规律,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而应在“藏”字上下一下功夫。比如每天在阳光好的时候做做舒展运动(上午9-10点钟或下午2-3点钟)。
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天寒地冻,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上述几种,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还有一类滋补类食物,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黏硬、生冷的食物多属阴,冬季吃这类食物易损伤脾胃。而食物过热易损伤食道,进入肠胃后,又容易引起体内积热而致病;食物过寒,容易刺激脾胃血管,使血流不畅,而血量减少将严重地影响其他脏腑的血液循环,有损人体健康,因此,冬季饮食宜温热松软。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十一
传统节日冬至大家是怎么样过的呢?大家都来谈一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传统节日冬至。
作文。
欢迎大家阅读!
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冬至点)时开始为“冬至”。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我们的古人对此早有认识,正因为“冬至阳生春又来”,所以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为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节日。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冬至后,虽进入了“数九天气”,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景观差异较大。东北大地千里冰封,琼装玉琢;黄淮地区也常常是银装素裹;大江南北这时平均气温一般在5℃以上,冬作物仍继续生长,菜麦青青,一派生机,正是“水国过冬至,风光春已生”;而华南沿海的平均气温则在10℃以上,更是花香鸟语,满目春光。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同时要施好腊肥,做好防冻工作。江南地区更应加强冬作物的管理,做好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结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需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其主要农事有,一是三麦、油菜的中耕松土、重施腊肥、浇泥浆水、清沟理墒、培土壅根。二是稻板茬棉田和棉花、玉米苗床冬翻,熟化土层。三是搞好良种串换调剂,棉种冷冻和室内选种。四是绿肥田除草,并注意培土壅根,防冻保苗。五是果园、桑园继续施肥、冬耕清园;果树、桑树整枝修剪、更新补缺、消灭越冬病虫。六是越冬蔬菜追施薄粪水、盖草保温防冻,特别要加强苗床的越冬管理。七是畜禽加强冬季饲养管理、修补畜舍、保温防寒。八是继续捕捞成鱼,整修鱼池,养好暂养鱼种和亲鱼;搞好鱼种越冬管理。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枢的日子,这一天之后,阴气渐消,阳气渐长。冬至,皇帝到天坛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
大家都知道每年都有一个传统的节日,那就是冬至。冬至要吃汤圆,我们小孩子最喜欢。
晚饭后,我和爸爸妈妈一同去奶奶家,奶奶家可真热闹,有许多人正在等我们,哥哥、姐姐、等许多人都在。开始搓汤圆了,我们围成一桌,爷爷和奶奶在搓一条一条糯米粉,爸爸和妈妈将爷爷奶奶搓好的糯米条切成一段一段,我和哥哥负责搓汤圆,老少一家齐动手,不一会就搓好了,爸爸将我们搓好的汤圆拿去煮,望着锅里一颗又一颗地浮出水面,汤圆煮熟了。爸爸盛着一碗碗热腾腾的汤圆,我迫不及待地吃了一粒汤圆,吃完之后,我大声地说:“太好吃了。”我吃着自已亲手搓的汤圆,觉得又香又可口。
我从这次搓汤圆中,觉得做每一件事都认真、仔细,如果是集体的事情我们就要齐心协力,团结合作,认真对待,才有美满的结果。
想起冬至就要到了,我是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冬至到了,我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饺子了;愁的是,冬至到了,天气更冷了,数九寒天,那滋味可真不好受呀!
听爸爸说,冬至是一年里白天最短的一天,也是夜晚最长的一天。按照地理课上讲,冬至那一天呀,太阳跑得离北半球最远,也就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了。怪不得,快到冬至了,最近天气越来越冷了,太阳公公偏心眼了,把热量都给了南半球啦!
冬至很重要,家家户户都要过的,尤其北方。妈妈说,冬至以后就开始数九,三九天是最冷的,冷的会冻坏耳朵的。所以每年冬至,大人都会给孩子们包饺子吃的,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坏了,真有意思!
其实,围绕冬至,还有好多学问呢。冬至之前是大雪,冬至之后是小寒,小寒之后还有大寒呢,大寒才是最冷的时候。小朋友们,你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开心地迎接冬至的到来吧,可千万记住要吃饺子呀!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十二
俗话说:“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所以我们北方人在冬至这一天会吃饺子,这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哩!
在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张仲景便决心为百姓治病。在回乡的路上,他看到一些穷苦百姓耳朵都冻烂了,心里特别难受,于是把羊肉、辣椒和祛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人们吃完以后便觉得浑身有劲,于是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吃饺子。
冬至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吃。在今天会有一桌好菜,但我最喜欢的食物还是饺子。饺子的馅儿还有寓意,最常见的馅儿是韭菜馅儿的,它代表久财之意;还有白菜羊肉馅儿,它代表百财之意,希望来年可以财源滚滚来,而且羊肉还有驱寒的功效,可以补身体。望着那盘已经上桌的韭菜猪肉馅儿水饺,真是令人垂涎三尺啊!
今天过冬至,吃饺子,知道有关冬至节日的典故,还写冬至的作文,我有一份特别的快乐哦!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十三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冬至。
作文。
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家都知道每年都有一个传统的节日,那就是冬至。冬至要吃汤圆,我们小孩子最喜欢。
晚饭后,我和爸爸妈妈一同去奶奶家,奶奶家可真热闹,有许多人正在等我们,哥哥、姐姐、等许多人都在。开始搓汤圆了,我们围成一桌,爷爷和奶奶在搓一条一条糯米粉,爸爸和妈妈将爷爷奶奶搓好的糯米条切成一段一段,我和哥哥负责搓汤圆,老少一家齐动手,不一会就搓好了,爸爸将我们搓好的汤圆拿去煮,望着锅里一颗又一颗地浮出水面,汤圆煮熟了。爸爸盛着一碗碗热腾腾的汤圆,我迫不及待地吃了一粒汤圆,吃完之后,我大声地说:“太好吃了。”我吃着自已亲手搓的汤圆,觉得又香又可口。
我从这次搓汤圆中,觉得做每一件事都认真、仔细,如果是集体的事情我们就要齐心协力,团结合作,认真对待,才有美满的结果。
想起冬至就要到了,我是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冬至到了,我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饺子了;愁的是,冬至到了,天气更冷了,数九寒天,那滋味可真不好受呀!
听爸爸说,冬至是一年里白天最短的一天,也是夜晚最长的一天。按照地理课上讲,冬至那一天呀,太阳跑得离北半球最远,也就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了。怪不得,快到冬至了,最近天气越来越冷了,太阳公公偏心眼了,把热量都给了南半球啦!
冬至很重要,家家户户都要过的,尤其北方。妈妈说,冬至以后就开始数九,三九天是最冷的,冷的会冻坏耳朵的。所以每年冬至,大人都会给孩子们包饺子吃的,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坏了,真有意思!
其实,围绕冬至,还有好多学问呢。冬至之前是大雪,冬至之后是小寒,小寒之后还有大寒呢,大寒才是最冷的时候。小朋友们,你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开心地迎接冬至的到来吧,可千万记住要吃饺子呀!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十四
今天是周末,又是冬至。我们早上起床吃了早餐就开始做汤圆了。妈妈把米粉揉好。我们揉汤圆的时候,弟弟总是来捣乱,把我们做好的汤圆都弄坏了。他还小,我们不跟他计较。我做的汤圆,有大的,有小的。我们把汤圆煮熟了就开始吃了。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十五
凉风卷起燃尽的灰烬,拖出黑色烟霞徐徐上升,不时有黄纸飘散,忽然想起,冬至来临。
匆匆忙忙地,来到这充满泪水和冰石的墓地,外公走了八年了,仍宁静地沉睡于此,妈妈低垂双眼一言不发,我悄悄折来一支野花,插在坟前花瓶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那时外公甚至会将它唱出来,只是我心心念念惦记着街上那个可以用糖雕龙画凤的小店,拉着外公一路撒欢地狂奔,踮起脚尖抓着两枚小钱,兴奋地敲着收费的小桌,大叫:“给我画个外公!给我画个外公!”老板望着外公尴尬地笑。结果,外公扛我回家的路上,我盯着糖,不开心的嘟嚷:“这是兔子,不是外公……”野花烂漫开遍的田野,到处回荡着外公好听的笑声。
每次妈妈来接我回家,我大哭大闹,死死地抱着外公的脖子,说什么也不撒手,外公说:“把外公教你的诗背给我听。”我边哭边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外公问:“前边儿一句呢?”我说:“前面一句太悲了,我喜欢那个牧童。”又顿了一会儿,我支支吾吾:“还有就是我忘了。”外公哈哈大笑,一不留神,我被塞入妈妈怀中,离开村庄。
不知道为什么还记得词版地《清明》,也不知外公去世那天我是如何度过,更不知那本诗册,现在在哪个被遗忘的角落。只是八年来,再没听过那样的吟诵,没遇见过用糖画画的艺人,没见过充满笑声,野花遍地的田野,幼时迷恋的一切,因外公存在而鲜美,随外公离去而随风飘散。那样匆忙而美丽。
今日冬又至,笙歌又起,那个牧童,再也没有长大,可他的长笛歌鸣,再一遍奏起。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十六
1、对朗诵诗歌感兴趣,进一步体会冬至日的节日特点。
2、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景和意境,并用相应的表情、语气表现诗歌。
有关于冬至节的认知与理解。
1、教师朗诵儿歌冬至节2—3遍:幼儿欣赏。
2、幼儿朗诵冬至节。
3、鼓励幼儿个体朗诵冬至节,根据幼儿情况实施给予鼓励及表现建议。
活动区时间,美工区的幼儿可以自主为冬至节儿歌配上自己想到的绘画作品。
冬至暖阳、快乐高三;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一、班会指导思想:高三不是剑拔弩张的血腥,它应该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源于内心的丰盈和生活的充实。一切学问的深层次获取,必须是在“心空“的`的前提下,佛祖说“心是明镜台”即是如此。心中填满了欲望,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是很难搞好高三学习的。当然,高三的快乐不是放纵,而是生活充实,学习充实后内心的灿烂。
1、班会当天上午请吴苏昌母亲、恒生母亲准备包饺子素材(饺皮、馅子、盆、电磁炉、保鲜膜等)。
2、晚上六点半请两位嘉宾家长和部分女生(男生愿意参与也欢迎)到三楼办公室包饺子。
3、煮饺子、吃饺子,清扫办公室、教室。
4、学生代表感谢两位嘉宾家长,赠送纪念品。
5、班主任组织全部学生参与“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主题班会。
6、班会课件播放结束后学生自愿参与演说、研讨。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十七
秋凉已过,冬寒将至。枝头那零散的,摇摇欲坠的枯叶,似乎仍在寻找它的归宿。而我正离开学校,拖着一周疲惫的身躯去往家的途中。
是这般不宁静的夜,寒风肆意,掀起阵阵声响。我的心情也随着这杂乱无章的乱奏,越来越乱。
走到校道门口,昏暗的灯光下,一位母亲,在寒风中,身子打着哆嗦,哈着气给自己的手取暖,看着似乎早已等候多时,在她漫长焦急的等待中,终于她一把搂住了迎面跑来的孩子,她连忙挡住风口,摸了摸孩子那被风吹得通红的脸,随后摘下系在自己脖子上的围巾给孩子系上。而我,沮丧着埋着头,尽量少让些风钻进来。多希望此刻也有个可以为我挡风取暖的人啊。直到分岔路的路口,霓虹灯下,看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身影。
途中路过的每一家店,都开着暖气。阵阵暖意,也随之扑面而来。
走到街头转角,漫无目的踢着脚边的石子。顺着石子的方向望去,是两位打着伞依偎在一起的银发老夫妻。老头杵着拐杖,身旁的老伴一手打着伞,一手搀扶老头。他们走得很慢,颤颤巍巍的,我眼中那背影越来越庞大,越来越模糊不清。一股暖意只戳心头,似乎每一根神经都能感受到。紧绷的神经在这一刻,舒展开来。
落叶找到了它的归宿,安然的停在了树下,蜷缩在一起。
回到家中,香味四溢的鸡汤味儿充满了整个屋子。卸下一身的精疲力尽,躺在椅子上。母亲从厨房盛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端来。雾气模糊了镜片,捧着一碗热乎乎的汤,浓郁的鲜香停满了整个味蕾了。从指尖传来的温度,暖和了我的身子。窗户外寒风的凛冽,我早已感受不到了。
这一周的坏心情都被寒吹得烟消云散了。这一路的暖流,温暖了整个冬至。这个冬至,似乎不太冷。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十八
星期四晚上,妈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大头菜烤年糕。我问妈妈:“今天为什么给我做大头菜烤年糕?”妈妈说:“因为明天是冬至,我们宁波人都有冬至前一夜吃大头菜烤年糕的习俗。”
听妈妈说冬至是一年中晚上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在我们中国也是一个挺重要的节日,北方的很多地方在这一天都要吃饺子,、南方的很多地方都吃汤圆,而我们宁波就吃大头菜烤年糕,寓意着步步高升。
星期五就是冬至了,早上妈妈很早起床忙了很久,给我煮了番薯汤果,虽然我不是很喜欢吃,但妈妈强求要我吃下去,她说:“吃了这个可以把之前的霉运都“翻”过去。”晚上本来我想出去散会儿步的,后来妈妈说冬至夜就不要走出去了,我们宁波人有句老话说:“困困冬至夜”,今天晚上,我们就早一点睡,我没办法,只好早早地睡觉了。
虽然冬至这个节日过得不是很有趣,但我知道了许多的风俗习惯,也知道了过了冬至夜以后,白天会渐渐变长,晚上会渐渐变短。最让我开心的是,过了冬至夜以后,我喜欢的春天也渐渐地离我近了。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十九
“啊呜”!好吃!在冬天,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讲,最难忘的,当然是吃冬至圆。
在冬至这天,来碗冬至圆,热乎乎的,暖心暖胃,还寓意团团圆圆。看,在学校食堂里,想吃冬至圆的人排队都排到了大门口,长龙似的队伍不断升级。打了饭,并不急着吃,而是放下餐具,走到队伍后排着。大家都议论着,今年的冬至圆是什么馅。大家就为了吃那么四五个冬至圆,愿意饿着肚子等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终于,我看到了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冬至圆。阿姨飞快地给我的碗里装了四个“小兄弟”。我捧着碗,小心翼翼地回到座位上,赶紧用筷子点点“小兄弟”中最小的弟弟。马上,豆沙从“白大衣”中,一点一点钻了出来,好像被我弄得不高兴似的左右摇摆。我立马将它送入肠胃滑滑梯,啊!太美味!外面的表皮很有弹性,也很有嚼劲。里面的豆沙馅醇香可口,带着久吃不腻的甜味滑进肚中,再喝一口银白色的汤,身上立刻寒气散走,取而代之的是融融的暖意,真是太棒了!
学校里,一个女孩正在狼吞虎咽着美味佳肴,她就是我。
冬至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篇二十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再过两天就是冬至了。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冬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如今过了2500多年,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冬至和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被保留到现在。可以说,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都是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冬至过后,各地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所以冬至,还是锻炼身体的好时机。冬季来临,很多同学惧怕寒冷,不愿意活动,岂不知,冬季更是锻炼身体的大好时光,冬季在室外进行锻炼,身体经常受到寒冷的刺激,可以增强人体对感冒、气管炎等冬季常见疾病的抵抗力;冬季在室外接受阳光的照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但能促进人体的造血机能,对防贫和预治疗血有积极作用,还能促进身体对钙、磷的吸收,有助于骨骼的生长发育。另外,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死人体皮肤、衣服上的病毒和病菌,对人体有消毒作用。同学们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冬季锻炼不但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在提高学习效率,锻炼意志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冬至到了,我们又长大一岁,让我们静静地感受这即将到来的冬至的气息!让我们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最后祝老师们、同学们身体健康、开心快乐!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