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散文教案设计及反思大全(14篇)
制定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包括教材、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辅助材料等。教案的完善离不开教师们的共同探索,以下是一些教案的实际应用案例,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语文散文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一
一、教学目标、任务和教学要求。
1、基础知识方面的目标:
让学生了解回忆录、散文诗等文学体裁,能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具体意思,了解短语及短语的类型。继续积累生词,能够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对于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下定义等说明方法继续学习。
2、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
根据上下文,体会语句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弄清文章共写了几件事,哪件事写的详,哪件事写的略。事件之间有何联系。学会欣赏诗歌,体会诗歌中丰富多彩想象,优美的意境,真挚的感情。继续提高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写作能力,这一册继续练习写记叙文,能够写出一篇富于真情实感,语言生动,语句优美,且富有一定写作技巧的完整的记叙文。
3、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
通过本册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学会欣赏美,体会事物中蕴含着的哲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且通过投影仪,微机、录像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创新意识。
从课堂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上,在听好课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大胆发言,这对于听好课具有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插嘴”似乎使课堂秩序显得乱,但却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活跃了课堂,另外,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外,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搞摘抄札记,多背诵精美的片断,有条件的时候让他们观看幻灯片,录像和多媒体。
5、学习方法指导。
学会预习,具体任务要明确,对新概念重在理解,理解不透的要记下来;初步自读提示部分的基本内容;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的做一做,不会的可以记下来,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问。
课堂上分学习小组讨论自学,教师重在讲学生不明白的地方,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问。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册课本共有六个主题合成单元,分别为“咏物情怀”,“道德修养”,“事理说明”,“小说之林”,“人生体验”,“精彩演讲”.围绕着主题词,各单元分别组织了多种体裁样式的课文5篇,全书共收30篇课文.每单元配编同主题的诵读欣赏的古今诗歌2—3首(其中有两个单元选了文笔精华).其中含文言文6篇.
第二单元:无私,敬业,诚信,友善,谦和,宽容……是中国人民提倡和追求的道德境界。《纪念白求恩》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敬业与乐业》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乐于做好自己的一份哪怕十分平常的工作;《多一些宽容》提倡“互谅、互敬、互让、互爱。”《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让人们心灵“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读这些文章,学生的心灵如同沐浴着德化的雨露,会自觉地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第三单元:面对姹紫嫣红的花朵,你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吗?走进沙漠,你能把那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我们每天看到各种各样的事物,你考虑过物质结构的特点吗?我们的知识与日俱增,为什么又说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呢?读完这些文章,让学生油然而生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享受发现的成功。
第四单元: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小说的表现力极强,三言两语,便能写活一个人物,短短几百字,便能折射一个时代。阅读这个单元,你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第五单元:人生的历程,其意义不只是生命的流逝,还在于要从生命的长河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刘心武对“错过”的体悟,《散步》所表达的浓浓亲情,李瑛一棵树的自比,《有的人》对生与死的哲理阐发,都是对崇高境界的解读,都是磊落坦荡胸怀的展示。倾听这些真诚的道白,我们对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会倍加珍惜。
第六单元:本单元的几篇演讲词,都十分精彩。爱因斯坦的真挚,左拉的精辟,公刘的幽默,郭沬若的激情……演讲者睿智的思想、惊人的口才深深打动你,也必然陶冶你的精神,提高你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各有三则,穿插安排在六个单元之中。结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市场,研讨热点,阐明主张,这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专题活动为两个,专题设计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跨领域学习的课程目标,其内容和目标的方面,本册教材着重进行语段的修改训练.。设计,以学生语文素养,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乃至整体素质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本册书设计了《鸟》和《叶》两个探究式的专题。写作方面看,注意了写作材料和文体等方面的写作训练。几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分别是: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写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写简短的演讲稿。修改作文训练。
八年级语文散文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二
字词听写题:
诗歌默写题:
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运用了散文句式直抒心中郁结,突出诗人忧愁的诗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开怀舒畅的豪情的句子: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称誉李云文采的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自信的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出了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的诗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极度忧愁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想借逃避现实而不愿同流合污的激愤之词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7、《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写出诗人对现实不满,想超脱现实的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8、《渔家傲》中总写“塞下秋来风景”的特点的字眼是:“异”,有关诗句: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9、《渔家傲》中写出当时战争形势的诗句:四面边声连角起。
10、《渔家傲》中写出将士们生活艰苦而又思乡心切惆怅的句子:浊酒一杯家万里。
11、《渔家傲》中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而又饱含为国戍边的责任感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
12、《渔家傲》中从虚写的角度,突出战争持久,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的诗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3、《天净沙.秋思》中诗人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九种景物,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意境的句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4、《天净沙.秋思》中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的诗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2、孔子云:“何陋之有?”解: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答: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3、表现作者写作主旨的是哪一句话?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重点词语的解译: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扰乱劳:使…………劳累5、《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孔子云:何陋之有?6、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7、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11、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2、写社会交往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3、本文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并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答: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八年级语文散文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三
字词听写题:
诗歌默写题:
1、《闻雁》中直抒胸臆,抒发了深浓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2、《池鹤》中写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从而突出鹤的品格风度不是“群鸡”能比的句子: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3、《池鹤》中写出了鹤的外形特征的句子: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4、《池鹤》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的句子: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5、《池鹤》中写出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的诗句: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6、《池鹤》中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的诗句: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7、《迎燕》中表明了主人身份的句子是: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8、《迎燕》中写出燕子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忙碌的诗句: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9、《迎燕》中写出了燕子与百姓情谊深厚的诗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0、《迎燕》中突出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乐趣的诗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文言文阅读题:《马说》唐朝韩愈。
1、《马说》的体裁是我国文言文中的一种议论文体“说”,它一般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本文主要写作方法是托物寓意。
3、《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4、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句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
7、伯乐指: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指:封建社会那些被埋没、遭摧残的怀才不遇的贤能志士。食马者是指: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8、食马者的愚蠢无知表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9、根据文意,正确对待千里马的方法是知人善任。
10、《马说》一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为喻,抨击了当时的“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韩愈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选文的第三段,我觉得作者主张对于像“千里马”那样的人才,要合理使用,正确对待,充分理解。“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11、《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我的意见是用问号是表示引起大家的思考;用句号是表示这种现象是事实普遍存在的。
12、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渴望自己能得到当政者的赏识、任用;希望统治者不要埋没、摧残人才(或要识别、任用人才)。
1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意在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14、揭示千里马悲惨命运的一句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5、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7、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18、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辱于奴隶人……不以千里称”的命运。
19、“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20、选段中“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实际上是讽刺了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
八年级语文散文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四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教学认真。
关心实习——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本文记叙线索:“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明线)。
“我”的爱国感情的变化(暗线)。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附庸风雅,思想腐朽。
日暮里:勾起了鲁迅家国之愁思。
水户:这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的客死之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作为弱国子民的辛酸,也是他强烈民族自尊心的体现。
刺耳:“万岁”欢呼,极大地刺伤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
2、《我的母亲》作者是学者胡适文章选自《胡适自传》。
母亲为人:仁慈温和,严父慈母,克己谦让,宽容善待,很有刚气。
作者写“第一本书”的态度:崇敬,珍爱。
5、《再塑生命》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本文叙述了莎利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望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利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1风雷电:象征变革社会现实的力量。
2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了国家和人民。
3有形的及无形的剑:屈原的佩剑(陆离),斗争的精神,坚定的信念。
4土偶木梗的群像:无德无能,昏庸腐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
5小岛:象征一个理想的社会。
8、《短文两篇》中的《日》和《月》选自散文集《龙·虎·狗》,作者巴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2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南朝梁文学家本文是骈体文。
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的文章,
文中总说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出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写出富春山全貌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八年级苏教版语文学习方法。
1、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2、务学与求道。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4、态度决定一切。
5、不强调进步。
6、练就过硬的本领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7、会玩、会偷懒、然后会学。
8、考试、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调整自己。
9、学习别人。
首先要培养浓厚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发觉其中的乐趣,发现了学习的乐趣,才有助于我们去持之以恒地学习语文,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根本学不好语文。有的同学认为语文很无聊,要背记的东西太多,所以根本不想去学,成绩当然也就上不去,所以,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积累也就需要大量地阅读与背诵,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我们应准备一个记录与摘抄的本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当遇到疑点难点时,也要记下来,与旁人讨论,听取别人的看法。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
八年级语文散文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五
明确:逻辑顺序。
二、赏析探究。
1、作者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楚明白,是因为用到了一些说明方法,接下来分小组找一找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参考):(1)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突出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
(2)打比方: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形象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上的基本特征。)。
(3)引用:创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突出了赵州桥构造的奇特。)。
(4)举例子: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用具体例子作证,显得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5)下定义: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使读者具体直观地认识到联拱石桥的形态特征。)。
2、品味课文语言: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
(2)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3)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4)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明确:这些加粗的词不可以去掉,因为它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然后再让学生找出自己认为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语句,进一步理解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三、感悟抒情。
学了本文,你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吗?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呢?
八年级语文散文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六
字词听写题:
文言文理解题:《活板》。
1、如果遇到生僻而平时没有准备的字,怎么办呢?答: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2、为什么不用木料刻字印而用胶泥呢?答: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5、介绍活版的功效、提高功效的措施、用胶泥刻字的好处等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
7、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程序。答:刻字、排板、印刷、拆板。
8、制作活板的第一道工序是(刻字),所用的原料是(胶泥),用火烧活字的目的是(令坚)(请分别用原文中的一个二字词回答)。
9、课文采用了(程序)说明方法。
11、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例说出三种。答:列数字:常做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举例子: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打比方:薄如钱唇、字如平砥。作比较: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12、本文中指明不用木头刻字的原因是什么?而用胶泥刻字的优点又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3、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密布字印”说明排版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说明字印数目是活的;“一板……一板……,更互用之”说明印刷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说明做法也是活的。
15、根椐说明内容,写出活板印刷简要的工作流程:刻字—制版——排版——印刷。
16、文章介绍活字的制版过程,是按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说明的。
17、文中极为神速、瞬息可就、瞬息可成、殊不沾污等说明了活板印刷的优越性。
18、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在我国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样的地位?答: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我国唐代开始有了雕版印刷术,雕版印刷到了宋代有了高度发展。北宋庆历年间,毕生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比雕版印刷经济方便。这是我国己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八年级语文散文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七
一、教学目标、任务和教学要求。
1、基础知识方面的目标:
让学生了解回忆录、散文诗等文学体裁,能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具体意思,了解短语及短语的类型。继续积累生词,能够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对于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下定义等说明方法继续学习。
2、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
根据上下文,体会语句中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弄清文章共写了几件事,哪件事写的详,哪件事写的略。事件之间有何联系。学会欣赏诗歌,体会诗歌中丰富多彩想象,优美的意境,真挚的感情。继续提高自己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写作能力,这一册继续练习写记叙文,能够写出一篇富于真情实感,语言生动,语句优美,且富有一定写作技巧的完整的记叙文。
3、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
通过本册的语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学会欣赏美,体会事物中蕴含着的哲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且通过投影仪,微机、录像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4、创新意识。
从课堂到课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上,在听好课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大胆发言,这对于听好课具有积极作用。实践证明,“插嘴”似乎使课堂秩序显得乱,但却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活跃了课堂,另外,以小组为单位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外,鼓励学生多读、多写,多搞摘抄札记,多背诵精美的片断,有条件的时候让他们观看幻灯片,录像和多媒体。
5、学习方法指导。
学会预习,具体任务要明确,对新概念重在理解,理解不透的要记下来;初步自读提示部分的基本内容;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的做一做,不会的可以记下来,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问。
课堂上分学习小组讨论自学,教师重在讲学生不明白的地方,遇有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问。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按主题合成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册课本共有六个主题合成单元,分别为“咏物情怀”,“道德修养”,“事理说明”,“小说之林”,“人生体验”,“精彩演讲”.围绕着主题词,各单元分别组织了多种体裁样式的课文5篇,全书共收30篇课文.每单元配编同主题的诵读欣赏的古今诗歌2―3首(其中有两个单元选了文笔精华).其中含文言文6篇.
第二单元:无私,敬业,诚信,友善,谦和,宽容……是中国人民提倡和追求的道德境界。《纪念白求恩》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敬业与乐业》引领人们走进“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乐于做好自己的一份哪怕十分平常的工作;《多一些宽容》提倡“互谅、互敬、互让、互爱。”《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让人们心灵“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读这些文章,学生的心灵如同沐浴着德化的雨露,会自觉地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第三单元:面对姹紫嫣红的花朵,你想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吗?走进沙漠,你能把那些光怪陆离的现象说清楚?我们每天看到各种各样的事物,你考虑过物质结构的特点吗?我们的知识与日俱增,为什么又说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呢?读完这些文章,让学生油然而生探索世间万物奥秘的兴趣,享受发现的成功。
第四单元:本单元是小说单元。小说的表现力极强,三言两语,便能写活一个人物,短短几百字,便能折射一个时代。阅读这个单元,你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第五单元:人生的历程,其意义不只是生命的流逝,还在于要从生命的长河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刘心武对“错过”的体悟,《散步》所表达的浓浓亲情,李瑛一棵树的自比,《有的人》对生与死的哲理阐发,都是对崇高境界的解读,都是磊落坦荡胸怀的展示。倾听这些真诚的道白,我们对生命历程中的每一个落日和朝阳会倍加珍惜。
第六单元:本单元的几篇演讲词,都十分精彩。爱因斯坦的真挚,左拉的精辟,公刘的幽默,郭i若的激情……演讲者睿智的思想、惊人的口才深深打动你,也必然陶冶你的精神,提高你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各有三则,穿插安排在六个单元之中。结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调查市场,研讨热点,阐明主张,这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专题活动为两个,专题设计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跨领域学习的课程目标,其内容和目标的方面,本册教材着重进行语段的修改训练.。设计,以学生语文素养,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乃至整体素质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本册书设计了《鸟》和《叶》两个探究式的专题。写作方面看,注意了写作材料和文体等方面的写作训练。几个单元的训练重点分别是: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写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写简短的演讲稿。修改作文训练。
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
三、教学进度表。
序号。
内容。
讲
练
时间。
测试。
合计。
1
海燕。
2
1
1dd3周。
2
13。
2
白杨礼赞。
2
1
3
石榴。
八年级语文散文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八
作者:安陆市实验小学李翠花。
[情景说明]。
《观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文质兼优,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的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然而要让远离大海的小学生体会大潮的壮观,却有较大难度,不少教师教学本文按课文层次逐段读讲,效果不佳;有的教师一味以学生喜爱的段落、语句为主,又显得凌乱。鉴于这些,我根据教材特点、重点,汲取上述两种方法的长处,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先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在指导3、4自然段进按作者的观察顺序,读思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片断一。
(音频播放潮水声,无画面。)。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水声。很大很大的水声。
生: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地球上的海水会发生定时涨落现象,这就叫作“潮”。
师:想看看吗?(在“潮”字前加一个“观”字。)谁来说说这个观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观”就是“看”的意思。
师:老师带你们到钱塘江去观潮吧。
(视频出示第一段的那句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指名读。)。
师:“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天下奇观的“观”意思是“景象”,“观潮”的“观”意思是“看”。
师:很好,那么“天下奇观”是什么意思?
生: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师:那么,看到“观潮”这个题目,你想了解哪些信息?
生:我想知道作者“观潮”的过程。
师:请说得详细些。
生:就是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情况。
生2:我想知道:“潮”的样子、声音。
生3:我想知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这“天下奇观”吧。(观看多媒体课件。)。
师:看了画面,听了声音,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生:……。
[教学反思]。
一阵山崩地裂的潮水声,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同时自然而然地引入课题:“观潮”。“观潮”与“天下奇观”中“观”字的理解,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固有魅力——对语言文字的探究。接着由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引入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从而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我想,学生对“观”字的理解,对也好,不对也好,这是他们自己动脑筋思考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培养、训练他们能思考,善于思考,并逐步训练他们自己能提出问题,再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算学会了怎样读书。
片断二。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段落讲“潮来时”的景象?
生:课文第三、四段写潮来时的景象。
师:你真会读书。请大家轻声自由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我知道了这段课文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像“山崩地裂”;还写了潮水的样子很壮观。(板书:声音、形态)。
生:我知道了来观潮的人很多,很热闹。
生:我发现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潮水的。
师:你们真聪明,读书真仔细,首先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表示从远到近的词语来。
生:远处、向我们移来、再近些。
生: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
师:好极了,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先自已把潮的声音、形态,人们的表现做上不同的记号,组内议一议你们的体会,再互读互听,把你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先请小组齐读。)。
师:读得这么好,看得出,你们一定有自己的体会,能说说吗?
生:我的体会是潮的声音很大!
师:哪些词是表现潮的声音挺大的?
生:“隆隆”、“闷雷滚动”。
生:刚才他们把“隆隆”、“闷雷滚动”读得很重,就突出了潮的声音很大。(板书:闷雷滚动)。
生:还有后来,“响声越来越大”读得也很生动。
生:他们读“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山崩地裂”一字一顿,“颤动”读得慢而有力,让我就好像听到了那声音一样。(板书:山崩地裂)。
师:山崩地裂什么意思?
生:山倒塌了,地裂开了。
生:那声音是挺大挺大的,大得很吓人的。
师:体会得不错,谁能把这些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
师:大家对潮的声音体会得不错,那么对大潮的形态体会又怎样呢?
生:一开始是一条白线,后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形成白色城墙、最后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板书: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
师:那么,你们认为哪些词用得非常好?或对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生:我觉得白线用得好,说的是潮离我很远,好像一条线。
生:白色城墙也用得好,潮近了,看出高度来了!
生:“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就更具体了,浪很高,还写出了它的动态美。
生:“横贯江面”好像是整个江面都铺满了,但我说不清楚。
生:第一幅图。
师:那第二幅图应该填什么词?
生:横卧。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图2中,江面很平静,就像躺着睡觉似的,所以我填“横卧”;而图1中潮水是动的,我觉得应该填“横贯”。
师:你体会得真好。还有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潮水的声音真有那么大吗?
生:我发现潮水向前涌和战马向前奔跑很像。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江水也是后浪推前浪,不断地流去。
生;我觉得战马跑得很快,潮水向前涌得也很快,都很有气势。
生:我听到战马奔跑时的声音和潮水奔腾的声音都是滚滚而来,震动大地的。
师:你们有这么深的感受,我想你也有把潮水的这种气势读出来,谁来试试?
生:……。
生:一开始是人声鼎沸、再是踮着脚尖往东望去、后来是沸腾。
师:你找的词很准,鼎沸是什么意思?
生:大鼎里的水煮开了。
师:那人声鼎沸呢?
生:形容很多人都在说话,各人说各人的,而且声音很大。
师:这是怎么回事?
生:人们听到“闷雷滚动”的声音,知道大潮就要来了。想早点看到大潮,所以踮着脚尖往东望。
生:人们从早上一直等到午后一点左右,终于等到了大潮,心情很激动。
师:你还联系到前面的课文了,很好,那么,当时人们会说些什么?
生:大潮就要来了!
生:哇!终于等到了!
师:我们全班同学来学学观众的样子吧!
生:……(学人声鼎沸状。)。
师:还有什么地方写人们的表现?
生:“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请说说你的体会。
生:人们听到潮的声音有一会儿了,但还没看到大潮的样子,这时人们看见了远处的白线,知道大潮就要来了,再次激动起来。
生:我认为读这句的时候,“又”字要读得重点,体现人们的第二次激动。
师:体会得真好,后来还有人们的表现?
生:没有。
生:有的人可能惊呆了!
生:胆小一点的可能吓得闭上眼睛。
生:还有的可能因为声音太大了,捂起了耳朵。
生:……。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那么我们来当作者笔下的观众,一起来观潮,把他们的神态再现出来,好不好。(播放潮来课件:潮的声音响起,学生大声地欢呼,并踮着脚尖望;后来响声越来越大,看到一条白线,学生再次欢呼;大潮的高潮部分,学生有的目不转睛地望着,有的闭上眼睛,有的把身边的人紧紧抱住……)。
师:大家表演得真好,老师也想当观众,这样吧,请同学们读课文中“潮”的部分,老师读人们的表现部分,你们读好了,老师就能体会人们的心情了。
(师生对读)。
……。
附:本片断板书:
声音 形态。
远: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潮来时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近:山崩地裂 千万匹白色战马。
[教学反思]。
[专家点评]。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综观阅读教学,有的老师喜欢逐段读讲,这样显得很有条理;有的老师喜欢直扑重点,以“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来以学定教,这样更容易彰显学生个性。这位老师的优点在于他没有拘泥于一种单一的形式,能够汲取各种教法的长处来服务于自己的教学。首先用cai音频引入课题,激情入景,引导学生质疑,再通过观看cai课件直扑重点段3、4自然段。采用了第二种方法。
接着,老师采用第一种方法,通过分组合作体会、朗读训练,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钱塘江的涌潮的雄壮美,以及观潮人们的心情:潮的声音由大到更大,潮的形态由模糊到清晰,人们的心情由激动到更激动,并巧妙地把“人们”与“涌潮”的声音、形态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从三条线路上探幽览胜,渐入佳境,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此外,教师教学中注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思考的读书习惯,加速了学生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学生课堂上始终注意集中、反应灵敏的精神状态,又使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发展。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需要思考的地方,整堂课的教学,教师的预设、引导多了些,学生的自主发挥少了些,这样可能会影响学生主体性的更好发挥。但是,每种教学方式,必然会有它的利弊,人常说:“需要就是合理。”从这一点上讲,这个片断的教学是成功的。(沈爱贞)。
八年级语文散文教案设计及反思篇九
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描写的景、事、物,体会昆明雨季的特点。
2、品味鉴赏平淡自然的语言。
3、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关键词,逐步提高赏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难点:作者借助景、事、物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品味赏析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雨,点点滴滴的雨,淅淅沥沥的雨,飘飘洒洒的雨,充盈着诗人的内心,也撩拨着我们的情愫。请说出写雨的古诗句。学生自由发言。
春夜喜雨,天街小雨,杏花春雨,巴山夜雨,连江寒雨,渭城朝雨,当然,还有昆明的绵绵细雨。
出示文后的诗句,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二、读一读。
朗读诗句,说说诗中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象。
引导学生抓住“行人”“苔痕”“浊酒”“沉沉”,归纳出“雨中景”“雨中人”“雨中事”“雨中情”。
三、画一画。
(一)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情?分小组完成,组内交流,班级展示。
1、雨中景: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棉。
找出具体描写的句子,分析作者如何鲜活、立体地描写景物的,赏析景物美,滋味美。
这些特有的景物装点着这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清新,自然,美好,和谐,让我们产生一种“我想去昆明”的冲动。想不想去,想去,那就随着汪曾祺文字畅游一番吧。
2、雨中人:苗族女孩、房东母女、我和德熙。
分析作者如何进行人物描写的,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特征。
3、雨中事:卖杨梅、送缅桂花、酒店小酌。
赏析人情美,氛围美。
四、想一想。
这些景、这些人、这些事,让这个温婉的季节充满温情。跳读课文,锁定最能概括雨季特点的句子。
引导学生找出“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五、议一议。
小组讨论,为什么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八年级语文散文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十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目标导学二】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
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抽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选择该段的理由。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三】。
大屏幕显示《孤独之旅》片段。
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提问1.同样写雨,大屏幕上的与课文中的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明确:氛围不同,雨中景不同。
提问2:如果用“豪放”与“婉约”来形容雨的话,《昆明的雨》应该属于哪一种,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婉约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具有一种平淡自然之美。
提示:平淡的生活中并非没有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的眼睛,也不一定轰轰烈烈的事情才具有价值,有时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样也才更能打动别人的心。
小练笔: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某个雨季。
八年级语文散文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3、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4、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景物的方法。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能力。
2、欣赏优美文章积累写作经验。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a、对于作家与作品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上互联网查找。
b、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合作、讨论方式来学习。
2、采用多媒体教学师生互动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
[学法指导]。
1、“文言文四步诵读法”
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2、“文言文固定程序阅读法”
(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
a、导入;b、朗读;c、学生展示所查资料;d、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a、质疑探究提炼主题;b、品味语言赏析亮点。c、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略)。
二、学生展示所查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
1、关于作者。2、关于《水经注》。3、关于三峡。
三、朗读课文。(略)(教师说明朗读方法)。
四、解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内容。(略)。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
第二课时。
一、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友情提示:
a、文章写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b、这些景物有什么主要特点?(请根据原文语句回答)。
c、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成板书大致内容如下。)。
2、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友情提示:
a、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现了大自然的什么特征?
b、你们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二、品读——品味语言赏析亮点。
体会文章“片言万语”的精炼音韵的和谐思路的清晰。
1.全篇只有一百多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抒发游览感慨描绘高猿异相。请同学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文章语言的精炼。
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种效果的吗?请同学们注意文章的句式特点并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提出见解。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联想想象拓展思维。
1、同学们学了这篇优美的文章你能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歌来概括本文的意境吗?(学生背诵《早发白帝城》)。
2、讨论:文中描绘的三峡与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峡相比有什么特点?(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在对比中讨论分析。)。
3、请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你的疑问看哪个组的同学会思考、善质疑。(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竞赛。)。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根据本文的内容和意境请同学们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文作为本周的周记。请同学们不要只是照抄译文而要展开你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3、对比阅读、开拓视野。
老师为同学们摘抄了《三峡》原文中的一些语段和著名作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欣赏。
八年级语文散文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乙。重点难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丙。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丁。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嘉宾。
戊。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平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平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师)我们讲了这篇文章词语用得好,描写得生动,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先齐声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这样的特点是骈文独具的,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多媒体)音韵和谐。
(三)体会其“感情真挚”的美。
(多媒体)感情真挚。
(师)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评价。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多美啊!既然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优美动人,我们不妨来读一读,首先我们推荐一个同学配合着音乐和画面朗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啊。
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
(师)吴均的文章正因为做到了这三点,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诗人才那样的对富春江神往不已,这篇文章也才能历经时间的挑选而流传千古,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特别是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注意适当的运用整齐的句式,注意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写出和吴均的这篇文章一样优美动人的作文。
全班齐读。
八年级语文散文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能读出感情;。
2.了解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由事物引发哲思的能力;。
3.体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树立对动物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的掌握难点: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法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蝉的成语,比赛说出找到的成语)。
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喻。
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形容功劳很小。常用作谦词。
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文艺作。
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不敢说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
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蝉喘雷干:蝉:昆虫名,知了;干:空。蝉喘息,雷声净。形容酷热干旱。
(同学们喜不喜欢蝉?那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蝉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蝉是不是和成语当中的蝉感觉一样。)。
二、初步感知,读熟《蝉》。
1.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注意结合预习,读准字音。——设计意图:对文章进行正音训练,积累生字词。
2.读过课文,你们觉得蝉还烦不烦?你们还喜不喜欢蝉?
三、整体感知,了解“蝉”“蝉之烦”
1.作者为什么说蝉的叫声是“烦人的聒聒”?(蝉鸣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追问:因为蝉打扰了我们人类,就觉得它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安排讨论)。
“蝉之恕”
(预设答案:病蝉可怜、小小的却响彻夏天、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好好的过活90天)。
2.“我”和朋友进行了第一次“对话”,请找出来,说说这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我”认为仅仅是一个夏天的时间却是蝉的一辈子,通过用17年和一夏三个月的时间对举,说明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蝉,以我们自己的好恶去苛责蝉。)。
“蝉之敬”
1.文中作者与朋友进行的第二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17年埋在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但即使只有九十天,也要好好地过活,这就是蝉生命的意义,在属于他的那个夏天里,拼尽它小小躯体额全部力量去响彻一个夏天。
2.蝉的生命的意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除了赞美之外。也意在唤醒人类向蝉学习:好好过活,热爱生命;理解、尊重蝉)。
“蝉之悟”
(生命需要相互理解、尊重进而关爱)。
(欲扬先抑,是褒扬显得尤为突出)。
四、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读出对蝉的感情,体会作者由日常小事物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想。
五、作业。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要对周瘦鹃说的吗?请写下来,言之有理即可。——设计意图:这是对课堂的迁移,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一种扩大,取得互文解读的效果。
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散文教案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韩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而、虽、之、以、食、是、见、等、安、策、临、其。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感受千里马的不幸遭遇,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重视人才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重、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字音,教师课上检查。
2、阅读课文,查字典,查资料,看课文注释翻译全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韩愈(768-842),字退子,南阳(现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字。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文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2、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板书)。
3、解题。
《马说》是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4、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乐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面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宵。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三、正课。
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理解全文大意。
1、学习课文第1段。
(1)学习课文第1段。
(2)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字义: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既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3)学生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面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指奴隶,而是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知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2、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
外见():见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5)齐读第2段。
3、学习课文第3段。
(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
(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
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4)齐读第3段。
4、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小结。
1、文言词语。
(1)一词多义。
吃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来自 cOOCo.NeT.cn
食吃一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鞭子执策而临之。
策
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
有的人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或
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
才能虽有千里之能。
能
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
(2)通假字。
“食”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见”通“现”,表现才美不外见。
“邪”通“耶”语气词,吗其真无马邪。
(3)虚词。
之表示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代词它策之不以其道。
助词的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其代词它的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他们其真不知马也。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
2、文章主旨。
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3、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