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大全(22篇)
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向。总结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未来的规划和展望。这些总结范文将为我们提供一些实用的写作思路和技巧,帮助我们写出更好的总结文稿。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一
美术作为一门肢体语言,其艺术创作,艺术鉴赏和艺术理论三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与审美经验和美学知识密切相关。而教师是一个塑造未来的职业,作为美术教师,对于课程设计有着极高的要求,本文旨在探讨美术教师的课程设计心得。
课程设计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美术课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课程设计,能够充分发挥教学资源,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一个糟糕的课程设计,则会与教学工作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相背离。
在美术教学的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此外,应当根据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同时,还需要注重课程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加深美术技能和知识。
在课程设计的实践中,美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学会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美。其次,要让学生接触更广泛的艺术知识和文化,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从而开拓学生的眼界。最后,在教学中要注重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符合他们不同需求的教学。
第五段:总结。
总之,美术教师的课程设计应当注意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注重课程的连续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艺术文化的背景和传承。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艺术教育中获益,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思维。美术教师应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和加强自己的课程设计思路和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和艺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二
美术教师课程设计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不仅要将艺术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设计水平。本文将结合我的实际经验,阐述我在美术课程设计方面的心得体会。
二段:成果导向。
美术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艺术,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技能和技巧,提高创造性思维和艺术创作能力。因此,我的课程设计以成果为导向,将设计和实践结合起来。比如,在课程中我会安排一些艺术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创意和主题,用各种材料和技巧进行创作。这样的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让他们在学习、创作过程中得到满足和成就感。
三段:多元化教学。
美术教学的内涵非常丰富,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教学。我的课程设计不仅包括画画、剪贴、布置环境等传统形式,还会在教学中融入数字美术和动画制作等现代艺术形式。这样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认知和审美,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段:循序渐进。
艺术是需要技巧的,因此美术的课程设计需要循序渐进。我将课程划分为一系列的小任务,通过阶梯式教学,慢慢让学生适应艺术创作的要求。从最基础的素描和色彩入手,逐步引入构图和形式等知识点,最终让学生学会绘画和创作的整个过程,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段: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
学生兴趣和需求常常是开启学习动力和激发创造力的驱动因素。我的课程设计不仅考虑到课程的整体性,更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我会根据他们的创意和风格,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这样的设计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结语:
美术教学的课程设计需要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努力将课程设计做到循序渐进、成果导向、多元化、个性化等多个方面,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提高创造性思维和艺术素养。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三
摘要:本文是对改进《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首先分析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论述了探索创新型教学法的内涵,选用了程序案例教学法,最后对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教学方法;探索创新型教学法;程序案例教学法。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是办学的核心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趋势中,高等学校办学的竞争日益加剧。教学质量将决定着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教学质量是教育者、管理者不可不思、不可不谋、不可不为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上,各高校都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开始实施理论教学和实践的配套改革,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1][2]。但是,对不同层次的高校而言,教育培养的对象虽然都是大学生,但各校均有自己的特性,在教学方法上,有其共性,也具有特殊性,互相之间,只能借鉴,不能照搬,而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本文是以某高校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课程为对象,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践。
二、研究对象的诊断分析。
《程序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是人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人员应具备算法、程序设计方法和语言工具的知识,其中,算法是灵魂,数据结构是加工对象,而语言是工具。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等。只有当这些因素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相处和谐时,才能取得实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记,课后完成作业就了事,似乎已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中心,学生自主意识淡薄,依附的心理严重,不敢对课堂教学提出质疑,教师照本宣科,只教不育,只训不导,讲者昭昭,听者却昏昏。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上,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点根深蒂固,教师高高在上,教训传道,难以体现出民主自由的精神。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目的都要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才能实现。不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不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不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许多程序设计语言方面的教材,完全以语法制导,以讲解语法规则为主,每讲一种规则,都安排一些简单的程序实例来讲解语法,很少有较复杂、较实用的程序。因此,其内容比较肤浅,不适宜作为学习程序设计技术的教材。所以,重新编写一本适合当前教学的教材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对“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大部分学生对大学阶段的环境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的自觉性差,对编写程序感到索然无味,毫无兴趣,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求教师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创设实用的程序案例,引导过程中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质疑,培养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3]。
四、实践与效果分析。
现今普遍的程序设计教学方法都是从语法入手,详细地讲解各种编程语言的语法,而涉及的程序案例却很少,虽然有一些例题,但很简单,距离解决实际问题的复杂度相差甚远,学生在学习之后,常常缺乏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构建程序设计的思维,而且机械式的记忆语法规则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很难激发学习的兴趣。以《c++程序设计》为例,针对各种语法规则,我们创建了16个实用的程序案例:
1.库存清单应用程序(变量,输入)。
2.工资计算应用程序(算法,伪代码)。
3.牙科付费应用程序(逻辑运算符,字符串)。
4.购车还贷应用程序(while循环语句)。
5.计算班级平均成绩应用程序(标记控制循环)。
6.利息计算应用程序(for循环语句和数学函数)。
7.计算个人所得税应用程序(多分支选择语句switch)。
8.捐款管理应用程序(作用域与函数原型)。
9.游戏应用程序(生成随机数和枚举)。
10.薪金统计应用程序(一维数组)。
11.学生成绩统计应用程序(二维数组)。
12.数字时钟应用程序(自定义类和对象)。
13.购物清单管理应用程序(指针,引用及动态数据结构)。
14.工资表应用程序(继承与多态性)。
15.便笺信息应用程序(顺序访问文件)。
16.屏幕抓取应用程序(字符串处理)。
首先教师给出程序案例的框架结构,学生经过思考,择合适的算法和指令语句,经互相讨论,完善和丰富程序案例,然后上机调试,通过运行来检验结果。程序案例的教学法是从兴趣入手,首先给人们编程的乐趣,继而带领学生进入程序的天地,提高了探索的欲望,使学习编程变得生动而有趣。经过对计算机科学专业9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其中94人赞成这种教学方法,在反馈的意见中,认为这种方法效果很好,能够很容易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既学到了应得的知识,又感受到编程的快乐,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得到了探索的乐趣。考核的成绩表明,85%的学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中有20%的学生达到了优秀的水平,虽然,教学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仍有15%的学生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这表明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今后将进一步研究不足之处,寻求适合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3]d.r.choffnes[m].simplyc++deitel&associatescompany.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四
目前,大学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主流基础教育,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完善中医药高校计算机课程的内容设计和课堂教学模式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结合我国的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将“以授课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型为“以问题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将能更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应用最新的虚拟化概念进入教学环节更有利于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能提高学生自身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中医药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的现状。
计算机课程是我国中医药高校专业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其开设目的在于促进传统的中医药行业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因此,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应该向信息技术教育改变。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过去我们更多的习惯于把知识的获得和实际的应用分为两个独立的环节,学生首先通过教师的授课获取到知识,而后基于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现在绝大多数计算机教材内容体系结构都大体相同,大都从计算机的发展、通信基础知识、协议等方面进行论述。这些内容相对枯燥,理论性很强,如果教师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一定要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针对不同章节科学的设置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很好的结合起来,提前达到专业融合。另外现阶段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实验室目前并不能很好的满足教学要求,很多学生可能无法接受到实验课和实训课的训练。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课本上,这样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
二、“以问题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探索。
2.1收集资料,科学评估。
“以问题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在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探索应用模式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尝试,例如一些基础课程、临床实验等,但是在中医药计算机课程上并没有应用。“以问题为主导”是新模式的核心理念,中医药学生的`所有学习都是基于问题这一关键词而展开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人才,在实施过程中要尽量联系实际生产生活,突出计算机的前言教育和科学体系,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结合传统中医药特色展现其应用性。其次为了客观真实的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情况,调动积极性参与“以问题为主导”新模式,我们必须将考核体系创新更改,逐步改进原有的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体系,逐步将学生在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中医药融合的新思路新想法纳入评价体系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培养有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奠定基础。
2.2利用虚拟机软件进行实验教学。
随着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多,计算机实验室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实验需求,这无疑增加了学校对硬件实验室的投入,但是往往来说实验设备的数量都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许多学生因此对计算机课程产生抵触情绪,使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网络课后没有足够的动手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解决上述问题,一个良好的办法是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虚拟机软件,通过虚拟机软件,可以在一台物理计算机上模拟出一台或多台虚拟的计算机,这些虚拟机同样可以访问电脑的硬件资源,用户可以在虚拟机上安装操作系统,应用程序,访问网络资源等等,对于用户而言,它只是运行在你物理计算机上的一个应用程序,但是对于在虚拟机中运行的应用程序而言,它并不能分辨自己是在虚拟的操作系统下进行工作。所以,在虚拟机的环境下进行计算机网络的实验可以大大减少学校在硬件方面的开销,还可以避免因为操作不当或者其他因素造成对系统或者计算机硬件的损坏。教师可利用虚拟机环境为学生搭建网络实验平台。因此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利用虚拟机软件搭建的教学实验平台,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缓解了实验设备严重不足,解决了硬件实验室经费投入大的问题,虚拟机转变了教学人员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虚拟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将对计算机网络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当前,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是当前值得深切关注和探讨的教育改革重点内容,本文从作者的教学实际出发,首先提出了计算机网络教学在中医药院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然后从如何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利用虚拟机进行实验教学等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易于实现,能够有效地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五
通过学习dsp课程我们都知道,dsp实际上也是一种单片机,它同样是将中央处理单元、控制单元和外围设备集成到一块芯片上。但dsp有别于普通的单片机,它采用了多组总线技术实现并行运行机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运算速度,也提供了非常灵活的指令系统。
此次课程设计从是从我们做完单片机的课程设计后开始的。实际上在单片机的课设时,我们就着手准备设计资料。按设计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基本上用了一周的时间。每天我们都要在固定的教室碰面,安排一天的设计任务,每人都有明确的分工。而我的分工就是和其他的两个组员按照事先画好的电路图焊接电路板。这个工作看起来很容易,毕竟我们大一的时候就进行过类似的焊接电路板的电子工艺实习。所以我以为会很得心应手,但就是因为有那么的轻视的味道在里面,导致了我后面的功亏一篑,一周的成果不得不全盘重来。
在刚开始进行焊接的时候我们就犯了一个整体布局的错误,因为一开始以为会有主芯片焊在电路板上,所以我们的芯片的布局比较集中,这就直接导致了后来我们接线的困难,但为了避免更大的麻烦,我们还是继续了下去。当时完全没有考虑到一个基本常识,那就是像这种直接用飞线连接的情况下使用过于密集的连接方法不仅不容易焊接,而且电器性能非常的差,极其容易导致短路和强烈的电子干扰。
就这样,我们在之后的一周时间里完成了板子的初步焊接工作,就在我们兴高采烈的拿去实验的时候,结果确是指示灯毫无反映,这下我们就迷糊了,什么原因呢?查吧!于是乎我们开始了一个下午的仔细的检查工作,还别说,我们小组特别认真的按照电路图来一一检查,还真被我们检查到了好几处明显的错误,特别是好几个电容没有接地,这种低级错误真是不应该犯啊。我们自己看到这个错误都觉得是很不应该,不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很快的改正了这个错误。于是第二次拿去测试,想不到这次问题更糟,发光二极管直接一股青烟给烧了。我们当时这是傻了眼了,只好又回来检查。
检查后才发现我们电路图都画错了,原来我们把发光二极管直接接到12v电源上了,不烧才怪。经过这两次的错误,我们总结了一下我们出现的错误,大部分都是很低级的错误,这真是我们不认真造成的啊。于是我们又一次认真的检查了一下电路板,这下果然被我们发现了好几处短路的地方。但是由于一开始的整体排列就没有弄好,导致了现在都无法改动了。终于在我们一致讨论后,我们终于决定干脆推倒重来,把功率放大模块整体重新焊接过。这样虽然可能速度比较慢,但正确性很高,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举。要不是当初焊接的时候没焊好,导致问题多多,现在也不至于要重新来过,不过还好,我们在接受这次惨痛的教训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工作一定要踏踏实实的去做,特别是学我们这行的,一点马虎的也不能有,宁可重来,也不能交上一分马虎之中做出的东西!在这样的信念下,我们一直忙到晚上七点,终于是完成重新焊接的工作了,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又一次重新完整的检查了一遍系统,在最后确定没有问题后,我们终于欣慰的走出了教室的大门,来到了食堂吃饭,那一刻感觉食堂的饭怎么都比平常好吃多了,呵呵,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自我成就吧。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懂得了做一件事情一定要细心仔细,要不然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也会做的很糟糕,而且一定有怀疑的精神,我们这次二极管烧了就是因为太迷信自己设计的电路图了,没有注意到那个明显的设计失误,才导致了这种结果。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课程设计来给我们锻炼,这样我们将来走向社会才会有更强的竞争力。我会更加的珍惜以后的这种学习的机会的!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六
经过近一个月的设计与制作,我们组的《20xx世界杯观战指南》终于完成了,现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的体会记录如下。
这次数据库课程设计中我主要负责用户登录、注册及数据库维护方面的设计。
2.在设计中用到了很多sql语句,因此对sql及程序语句地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
3.后期的软件制作都是以前期的工作为基础的,因此在前期的需求分析及数据库设计阶段要认真、细致。
4.我们是三个人的小组,在设计过程要互相协调,合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七
:当前,不少院校在素描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影响了素描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现状,对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模式作了研究性的改革与探讨。
:设计素描;工业设计;教学设计
素描是进行现代设计绘画时采用的表达形式,也是产品设计、雕塑、工业设计专业等所有立体设计课程和艺术教学的基础和必修课。一个好的工业设计是设计者按照设计对象运用目的、周边环境、地理位置等,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方法、设计风格完成的。在目前的高校专业当中,工业设计已经成为其中的热门专业之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同时也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在目前的艺术专业学习中,许多内容是和文科以及理工科相互交错的,因此,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目前,不少院校在设计素描教学方面的思路不够开阔,更多的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缺乏具有时代感的特征,无法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满足时代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局限性
传统的设计素描理念主要来源于美术绘画,强调素描对象的'形体与光影以及材质等方面的刻画,还特别强调它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写实性。近年来,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工业设计要求的提高,传统教学观念已无法满足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需求,从而阻碍了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发展。
(二)教学大纲陈旧,师资力量薄弱
设计素描不仅注重空间位置的整体性和具体事物的形态特征,还讲究客观事物的结构和透视分析。但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中,却忽略了“工业性”。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还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在教学理念中尚未分清楚工业设计素描和普通美术设计素描两者之间的不同。因此,本文认为,产生这一认知偏差的主要因素在于以下两点:一是教学大纲过于陈旧;二是设计素描的师资力量不强,缺乏对工业设计科学的理解,这就使得学生知识结构脱节,最终导致整个学科课程教学缺乏层次性、专业性。
(三)传授之间的程度差异
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与学生所接收到的内容不能完全融合,即教学效果不显著,从而使得多数学生忽略了设计素描的重要性。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高校对工业设计素描课程并不重视,从而使其教学缺乏系统性;二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较落后,使得对工业设计素描的创新思维等无法匹配现代工业设计理念,最终使得教学缺乏时代先进性。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阶段工业设计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多样化的内容。但在课程安排中,要将各个知识内容分化到不同学期。一般而言,工业设计专业包含了人文、地理、科学等知识,学校在安排课程中应当遵循由浅入深和同类划分等原则[2]。素描是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为了巩固学生的素描知识,在教学中需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分类设计学期课程,从而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设计素描的知识,同时,规划教学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
(二)结合工业设计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教师在授课或布置课后任务时,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创作。设计素描的设计原则既包含了美学与创新,更包含了立足于生活,这也是工业设计的首要前提。只有结合生活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时代美。同时,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设计素描中理论学习和实践知识掌握一体化的目标。
(三)阶梯式教学,降低传授的差距
高校应在遵循教学的针对性、连贯性等基础上重视工业设计素描课程,并对其进行科学性的组合教学。伴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学校针对一些特定教学内容,引进了阶梯式教学。它的设置理念是将一学期的教学总课时设定为若干个月完成,假设总课时为100课时,教学时段为2个月,那么阶梯式教学就可以设置为一周4天,一天3个课时的教学方式,按照这样的教学课时安排来划分教学阶段。通过循环渐进的方式来加强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与学生所接收到的内容的融合,提高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效率。
随着工业设计市场的扩大,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多。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教学改革,努力将工业设计与设计素描有效结合,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教育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八
科学发展使中学理科教师课程设计面临挑战:可持续发展教育意识的挑战;应对课程改革实践不断深化的挑战;今天本站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师课程设计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
通过学习dsp课程我们都知道,dsp实际上也是一种单片机,它同样是将中央处理单元、控制单元和外围设备集成到一块芯片上。但dsp有别于普通的单片机,它采用了多组总线技术实现并行运行机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运算速度,也提供了非常灵活的指令系统。
此次课程设计从是从我们做完单片机的课程设计后开始的。实际上在单片机的课设时,我们就着手准备设计资料。按设计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基本上用了一周的时间。每天我们都要在固定的教室碰面,安排一天的设计任务,每人都有明确的分工。而我的分工就是和其他的两个组员按照事先画好的电路图焊接电路板。这个工作看起来很容易,毕竟我们大一的时候就进行过类似的焊接电路板的电子工艺实习。所以我以为会很得心应手,但就是因为有那么的轻视的味道在里面,导致了我后面的功亏一篑,一周的成果不得不全盘重来。
在刚开始进行焊接的时候我们就犯了一个整体布局的错误,因为一开始以为会有主芯片焊在电路板上,所以我们的芯片的布局比较集中,这就直接导致了后来我们接线的困难,但为了避免更大的麻烦,我们还是继续了下去。当时完全没有考虑到一个基本常识,那就是像这种直接用飞线连接的情况下使用过于密集的连接方法不仅不容易焊接,而且电器性能非常的差,极其容易导致短路和强烈的电子干扰。
就这样,我们在之后的一周时间里完成了板子的初步焊接工作,就在我们兴高采烈的拿去实验的时候,结果确是指示灯毫无反映,这下我们就迷糊了,什么原因呢?查吧!于是乎我们开始了一个下午的仔细的检查工作,还别说,我们小组特别认真的按照电路图来一一检查,还真被我们检查到了好几处明显的错误,特别是好几个电容没有接地,这种低级错误真是不应该犯啊。我们自己看到这个错误都觉得是很不应该,不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很快的改正了这个错误。于是第二次拿去测试,想不到这次问题更糟,发光二极管直接一股青烟给烧了。我们当时这是傻了眼了,只好又回来检查。
检查后才发现我们电路图都画错了,原来我们把发光二极管直接接到12v电源上了,不烧才怪。经过这两次的错误,我们总结了一下我们出现的错误,大部分都是很低级的错误,这真是我们不认真造成的啊。于是我们又一次认真的检查了一下电路板,这下果然被我们发现了好几处短路的地方。但是由于一开始的整体排列就没有弄好,导致了现在都无法改动了。终于在我们一致讨论后,我们终于决定干脆推倒重来,把功率放大模块整体重新焊接过。这样虽然可能速度比较慢,但正确性很高,这其实也是无奈之举。要不是当初焊接的时候没焊好,导致问题多多,现在也不至于要重新来过,不过还好,我们在接受这次惨痛的教训后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工作一定要踏踏实实的去做,特别是学我们这行的,一点马虎的也不能有,宁可重来,也不能交上一分马虎之中做出的东西!在这样的信念下,我们一直忙到晚上七点,终于是完成重新焊接的工作了,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又一次重新完整的检查了一遍系统,在最后确定没有问题后,我们终于欣慰的走出了教室的大门,来到了食堂吃饭,那一刻感觉食堂的饭怎么都比平常好吃多了,呵呵,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自我成就吧。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懂得了做一件事情一定要细心仔细,要不然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也会做的很糟糕,而且一定有怀疑的精神,我们这次二极管烧了就是因为太迷信自己设计的电路图了,没有注意到那个明显的设计失误,才导致了这种结果。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课程设计来给我们锻炼,这样我们将来走向社会才会有更强的竞争力。我会更加的珍惜以后的这种学习的机会的!
首先我们由衷的感谢老师提供给我们这样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经过这四周的学习,本次课程设计即将结束,总的来说,经过这门课的学习收获还是相当大的。回顾这段时间的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万分。的确,从选材到开始制作,从理论到实践,在四周的实训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们都更加懂得并亲身体会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发现自己对之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有待加强。
生活就是这样,汗水预示着结果但是也见证着收获,劳动是人类生存、生活永恒不变的话题,通过实训,我才真正领略到“艰苦奋斗”这一词的真正含义。我想说,设计确实有些辛苦,但苦中也有乐,在如今单一的理论学习中,很少有机会能有实践的机会,但我们可以。而且设计也是一个团队的任务,一起的工作可以让我们有说有笑,相互帮助,配合默契,多少欢乐在这里洒下。我想说,之前的时间确实很累,但当我们看到自己所做的劳动成果时,心中也不免产生兴奋。也许有人不喜欢这类的工作,也许有人认为编程的工作有些枯燥,但我们认为无论干什么,只要人生活的有意义就够了,而且这也是最主要的,社会需要我们,我们也可以为社会而工作。
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团队的工作,团队需要个人,个人也离不开团队,必须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某个人的离群都可能导致整项工作的失败。实训中只有一个人知道原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每个人都知道,否则一个人的错误,就有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失败,团结协作是我们实训成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保证。而这次实习也正好锻炼我们这一点,这也是非常宝贵的。
虽然我们的课程设计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完成了任务,但是,由于知识和经验的欠缺,整个系统的开发功能还不算太完善,在设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由于早期的需求分析不充分,给后来系统的具体实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中间做了一部分的无用功,但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和老师、同学的帮助,设计才得以圆满按时的完成,所以仅凭个人的力量想设计出一个完美的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
老师为我们安排此次课程设计的基本目的,在于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人与人的沟通,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以便培养成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这四个星期的课程设计之后,我们普遍感到不仅实际动手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软件开发流程的了解,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并能够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作为整个学习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运用学习成果,检验学习成果。运用学习成果,把课堂上学到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尝试性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从理论的高度对设计工作的现代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设想。检验学习成果,看一看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到底有多大距离,并通过综合分析,找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为完善。
学习计划。
改变学习内容与方法提供实践依据。
对我们软件专业的专科生来说,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这种实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课堂走向实践。通过课程设计,让我们找出自身状况与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此次课程设计达到了专业学习的预期目的。在课程设计之后,我们都感到不仅实际动手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软件开发、软件管理流程的了解,进一步激发了我们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能够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专业领域内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关于本次课程设计,我们的设计虽然还不够完善,许多功能因为时间和本身的知识水平有限无法实现,不过,至少在平时的学生基础之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坚信它必将会对我们的未来走上工作岗位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此次课程设计中,学到了很多课内学不到的东西,比如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差错的随机应变能力,和与人合作共同提高的能力,都受益匪浅,并且使我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以后的工作、学习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对我们而言,知识上的收获固然重要,但是精神上的丰收更加可喜,挫折是一种财富,经历是一种拥有,这次实训必将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上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
本学期电子商务1401--1404班的《商务网站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由我与xx老师共同担任。课程设计教学时间为期两周。在系领导亲切关怀下,我们两位老师认真的完成了任务,现在将两周以来的教学。
工作总结。
如下:
一、班级基本情况。
本次课程设计针对的是电子商务1401--1404班的学生,共计195人。《商务网站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是建立在数码图片编辑、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网络广告、网络营销推广等专业课程教学基础上的。学生对电子商务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已经有所掌握,这对进行《商务网站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有很大的帮助。为更好的开展课程设计教学活动,两位老师分工如下:xxx老师指导电子商务1403和1404班;xxx老师指导电子商务1402班。
《商务网站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不仅使学生能够根据web网站应用系统的设计原理完成对企业商务网站的需求分析及规划与设计;能够使用html语言、css语言和asp语言完成对商务网站的前台开发,包括网页制作与脚本编写等;能够使用面向对象的测试方法实现对电子商务网站的网页测试与功能验证;能够使用leapftp将企业商务网站发布到iis服务器上,并进行远程定期备份与更新。还使学生能够在“中小型”企业商务网站仿真项目的实践开发过程中主动去接触和学习网站开发的新知识、新技术,树立起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与大胆创新的工作态度,使学生对电子商务网站的开发流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掌握,提高学生在今后参与开发“中小型”实际电子商务网站项目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与自信心。
因此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管理。一是依托目前电子商务常用软件平台如: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photoshop等工具进行商务网站的设计与制作,同时还依托了搜狐快站平台,要求学生完成手机端app网站的建设。要求学生在真实的网络环境下创建真实的店铺,每一个班级按3-4人进行分组,组成项目企业团队,并设立组长,分组可自由组合,通过小组形式的集体研究活动,形成协作小组,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实训小组,共同制定实训目的、实训环境、实训记录、结果处理,共同研究并总结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分组的作用是为了学生讨论方便,教师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
三、取得效果。
按照学校和系部教学的的安排,为期两周的《商务网站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已经如期完成,并在课程设计的最后一天,所有学生以组为单位提交了课程设计报告,同时举行了课程设计答辩工作。我专业的所有教师参与了本次答辩。本次课程设计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切实得到了提高:
1、学生在了解数码图片编辑、商务网站设计与制作、网络广告、网络营销推广理论基础之上,通过真实场景下的网站设计与应用认识了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的基本要求。
2、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商务网站建设的业务操作流程,学会基本操作。通过这两周的实践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消费者调研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网站建设和app网站开发的实训环节,对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了电子商务网站的组成要素,明白了电子商务网站的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商务网站设计过程中的不同重点。掌握网站设计与建设的基本流程。把握交易类电子商务网站模式、资讯类电子商务网站模式的运营方式和交易过程。
3、实战教学教师以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photoshop等工具为教学载体,学生也组建了网站的开发团队,开展实战性的教与学。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实现了的师生之间的“传、帮、带”,从而总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电子商务创业能力。学习创业两结合设计了《商务网站设计与应用》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通过《商务网站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实训,使学生通过参加小组团队的开发认识和了解软件项目管理、团队合作、文档编写、口头与书面表达的重要性。在开发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查阅技术文档资料和分析事务日志文档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细致求精和守信负责的工作作风与职业素养。使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真正得到了提高,在整个网店创建实训过程中在教师的讲解、指导下让学生掌握有关模块的程序流程、工作原理和相关模块的具体操作。学生在电子商务真实的环境下进行操作,切身体会电子商务,熟悉电子商务各项活动的流程,掌握电子商务的各种操作技能,加深对电子商务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以“实训”为主线,对于动手型的课程以操作能力训练为主,在训练操作能力的同时学习相关知识,充分体现知识够用的原则。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的方式可以使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取长补短,同时培养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要求。
总之,《商务网站设计与应用》课程设计实训有利于激发学生形成认知活动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结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整个电子商务学科体系全面而又深入的理解。通过实训,学生既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养成一定的职业技能技巧,还能使学生在模拟操作过程中逐步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不断调整知识结构,锻炼职业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走向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九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整个设计通过了软件和硬件上的调试。我想这对于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次设计中遇到了很多实际性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才发现,书本上理论性的东西与在实际运用中的还是有一定的出入的,所以有些问题不但要深入地理解,而且要不断地更正以前的错误思维。一切问题必须要靠自己一点一滴的解决,而在解决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自己在飞速的提升。对于教材管理系统,其程序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解决程序设计中的问题,而程序设计是一个很灵活的东西,它反映了你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它才是一个设计的灵魂所在。因此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用在程序上面的。
很多子程序是可以借鉴书本上的,但怎样衔接各个子程序才是关键的问题所在,这需要对系统的结构很熟悉。因此可以说系统的设计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虽然感觉理论上已经掌握,但在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仍有意想不到的困惑,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以解决。
这也激发了我今后努力学习的兴趣,我想这将对我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分工协作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有条不絮。另外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当我们碰到不明白的问题时,指导老师总是耐心的讲解,给我们的设计以极大的帮助,使我们获益匪浅。因此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通过这次设计,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学会了坚持、耐心和努力,这将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我觉得作为一名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这次课程设计是很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平时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际中。虽然自己对于这门课懂的并不多,很多基础的东西都还没有很好的掌握,觉得很难,也没有很有效的办法通过自身去理解,但是靠着这一个多礼拜的“学习”,在小组同学的帮助和讲解下,渐渐对这门课逐渐产生了些许的兴趣,自己开始主动学习并逐步从基础慢慢开始弄懂它。
所以我认为这次的课程设计意义很深,和其他同学的共同学习﹑配合﹑努力的过程也很愉快,另外还要感谢老师的耐心辅导。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十
当今,计算机及计算机的应用正以极快的速度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从原来一般文字、数据处理到现在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处理;从原来单机方式运行的个人计算机到现在的网络互联.只不过经历了短短的几年时间,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迅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质量严重下降,学生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文章就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把学生培养成有用的职业人才做了初步的探讨.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jiaoyuluntan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十一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课程设计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课程设计,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的提高,不仅让学生在知识上得到充分的拓展,也能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好的课程设计不仅要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注重个性化差异,下面将分享一些我在课程设计中的心得体会。
一、不断总结反思,弥补不足。
如何做好课程设计?对我而言,一个重要的认识是不断的总结反思。教学不同于其他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互动的、动态变化的双方。因此,每次教学结束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出不足,及时采取调整措施,优化课程设计。例如在课程设计前进行准备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理解他们的学术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目标和计划,并且适时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进行修正和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二、注重细节管理,达到教学效果。
在课程设计方面,在前期的教学准备中要注重细节管理。首先,要善于发掘学生对美术素材的潜在兴趣。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其次,对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爱好、学习兴趣等方面都要了解清楚,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课程更加针对性。第三,课堂管理要有一定的规范,对学生态度认真,作风严谨。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对于学生的行为态度也要提出“最高要求”。
三、加强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出真知”,课程设计中的教学实践极其重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课程的实践中,让学生亲身感受美术创作的魅力和乐趣,使学生不断地去探寻,并深入发掘美术背后的知识性。在教学实践中,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此来实现美术教育的最大价值,提高教学质量。
四、创新思维,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美术教学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让教学过程更加有趣和精彩。与此同时,美术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应时刻把握当前的时代背景,结合时下的新技术和新资料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上的调整,提升学生对美术知识的需求感和支持力,才能做出更好的成效。
五、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成长。
因为美术课程中的效果,教师应该在美术端口的基础上,注重情感教育方面的引导,也就是让学生在理解、接受和表达艺术语言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健康的心理。特别是中小学学生,他们处于人生阶段,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引导,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传递,还要把美术教育看作一种思维工具的应用,要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提高经验和能力,让学生能够实现艺术教育的真正意义,引导学生进一步成长。
总之,课程设计是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课程的实践中,创新思维,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是,要注重情感教育,让他们在艺术中找到自己的生命之路,在生活中实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通过不断反思和跟踪教学效果,美术教学课程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十二
《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往的考核方式都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并不能体现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期末一张试卷决定性的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在对其传统考核方式的特点进行分析后,指出其不足。针对不足之处,在应用技术型指引下尝试改革其考核方式,由期末考试改为分阶段按项目给成绩,将成绩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及时考核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引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简称应用技术大学)等单位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联盟各成员定位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行业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支撑。笔者所在学校是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之一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大一新生入学后非常重要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传统考核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考核方式是以综合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项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如下:
1、平时成绩比较主观。
平时成绩主要是学生的课堂提问及讨论情况、出勤情况以及作业书写情况等方面构成,涉及到学生的多方面表现,每个方面没有具体的占比以及细化的考核指标,这样就使得平时成绩在考核时存在主观性过大的情况,取决于教师日常的课堂控制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书写情况以及出勤情况。出勤情况可以每堂课完成,提问以及讨论等涉及到时间安排以及学生小组协作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较为量化的成绩,课后作业的书写存在着抄袭情况,有时也不能反映出每个学生的真实掌握情况。因此,平时成绩要求授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表现,否则容易出现平时成绩不够公正的情况。
2、期末考试成绩过于注重结果。
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安排在学期末的考试周进行,120分钟的闭卷考试,通常有五大题型,分别为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计算题、简答题、分析题。其中名词解释题考核学生对重点词汇的理解记忆能力,单项选择题涉及微观经济学每一章的知识点,考核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计算题考核学生对弹性、效用、成本等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简答题和分析题考核学生对一些重要知识的理解应用情况。虽然期末考试在题型和考核的知识点上也力求能够反应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每个题型侧重考核的知识不太一样,但这种一卷式占大比分的考试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很难反应出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把通过考试作为这门课程学习的最为关注的问题,基于期末考试成绩绝大比例的占比,容易造成一些学生平时表现不够积极认真,考前大突击的情况,不以掌握多少知识作为学习目标,而是以怎样复习最省力最容易通过为目标,这样即便学生考试通过了,但是并没有真正学习和理解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没有真正感受到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对经济新闻及经济动态等相关知识缺乏真正的认识,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较少。
1、增加考核要素。
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这种成绩形成模式,改成更加细化的更具体更量化的考核,将平时成绩包括哪几个部分进行细化,然后给出分值百分比,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期。
除了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及日常课堂表现进行及时的登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外,还要针对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及时考核。通过课堂讨论与学生发言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通过布置一些小组合作或个人完成的论文、ppt演讲等内容,让学生涉猎经济学课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考核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3、重视过程考核。
在学生综合成绩中,各种考核因素的占比分配上,重视过程考核,降低对于结果的考核比重,也就是降低专门的考试比重,更多地分配在其他针对考核过程的考核因素上,这样降低学生对于结果的追求,改善学生只重视期末成绩忽略平时学习的状况。
4、考核方法多样化。
考核不仅通过作业、考试、出勤等体现,还可以融合学生课堂讨论、课堂ppt演讲、课后论文等形式,不仅针对课本上的知识,也引导学生涉猎课外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考核方式灵活,也能提升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针对上一章的设计原则,在微观经济学的考核方面,具体的考核因素及各因素占比设计如表1: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十三
摘要:应用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体现为以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国际结算课作为一门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课程,应按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的适应性调整;加强实践教学;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科学实施双语教学;产学研结合。
关键词:国际结算;教学改革;实践。
应用型高等院校专业课教学要突出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此为指导思想,国际结算课程作为国际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课,应按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进行教学改革。
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国际结算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使其能够在银行、外贸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十四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等显着特征.这要求教师必须改革“教师主导型”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增加案例教学、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注重社会实戏教学、推广网络教学,灵活开展双语教学,以激发学生时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实戏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出高紊质、高质量、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贾易人才。
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以各种形式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业务。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同时,新形势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实际应用型人才.而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国际金融理论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者提供认识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未来金融经济走势及对国际贸易管理的影响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国际金融实务能为将来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业务、外贸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同时国际金融也是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及全国外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指定内容。所以,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的单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转变。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与变革。
1以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精选案例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平时生活中较难接触到,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开展分析与讨论,既能够使学生直观、真实地理解有关国际金融理论,又能够培养学生用理论观察政策,用政策验证理论的思维习惯。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述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一节时,可以就著名的“广场协议”,谈谈日元被迫升值后对日本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从而引发学生对当今人民币该不该升值,如何升值及升值后会对我国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的思考与讨论;在讲解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可引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这三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有什么不同,针对根源探讨如何防范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在讲汇率制度选择时,可分析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成效及后续改革的方向;在讲离岸金融市场时,可引人人民币ndf交易的案例。这些案例有的可以由教师课堂讲解,有的可以让学生成立案例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对案例教学不仅开拓学生思路,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
2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引入情景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目前,许多财经类网站提供免费的模拟交易账户,学生在这些专业网站注册后,就能够运用真实的市场交易环境和行情,以模拟账户体验各种金融交易。如在讲授外汇交易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像美国嘉盛集团提供的forex.com模拟外汇交易平台。条件许可的学校可以成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引进或开发金融教学系统。如外汇交易仿真模拟教学系统就是一套可以模拟全球金融市场的实验系统,采用宽带网接收实时的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行情,进行外汇实盘模拟交易和外汇虚盘模拟交易,最终计算盈亏情况.模拟交易的基本程序如图1,一是针对教学目的,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设计实训方案(见表1)。二是呈现情境,学生角色扮演动态模拟,教师给予操作指导。三是学生完成操作报告。四是教师总结归纳,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以仿真、务实为特色的外汇模拟交易所带来的“实战”体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亲身体会外汇投资的风险.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社会实践教学。
近几年来,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很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内容安排等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所致。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市场需要之间的脱钩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国际金融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般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如外汇交易实践操作、外汇风险管理、贸易融资业务的运用等;参加社会实践是加强学生对相关实务性强的课程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实际应用和具体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多元化,例如和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有经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带领学生到有关金融机构、企业开展参观、经济调研等。例如在讲授金融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期货经纪公司实地参观和模拟,同学们可以亲临其境,非常直观地了解到期货交易的运作过程和分析方法,书本上的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都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在参观和模拟金融期货交易的过程中,公司投资顾问和业务经理们的指点,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在讲授外汇风险管理措施时,可深人外贸企业了解这些措施在实际运用的效果及局限性。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也可“请进来”,聘请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有丰富经验的主管领导和校友,对相关的业务环节进行专题讲授。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可以弥补任课教师理论功底见长、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
4提高市场适应性,大力推广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适应了金融信息化的市场要求,它的突出优点在于教学容量大、方式灵、信息快捷、模拟生动。一方面,多媒体网络教学引人使现代直观教学法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声形并兼的方式来介绍国际金融知识,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直观性,加大授课的信息量。另一方面,通过向学生推荐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网站,使学生可以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如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人民币汇率、我国的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债等历史数据和最新数据,还可以提供我国外汇管理方面的最新政策动态。中国银行网站则能够反映有关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实务知识。除此之外,将教案、习题、案例资料制作成网页,供学生登陆学习,并利用网站论坛、博客等,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真正实现教学互动。
5顺应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要求,灵活开展双语教学。
国际金融是与开放经济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必须利用双语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有关国际金融的英文,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英语从事涉外经济活动的能力。但《国际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必须灵活,双语教学中中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而定,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而定。否则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过分注重英语语言本身,而忽略了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人理解,对双语课程内容的掌握过于浅显,不利于后续专业课的跟进。
上述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就笔者的教学工作体会以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反馈意见看,教学还是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积极效果。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着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对现实金融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得到锻炼,描述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包括基本外贸业务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调研分析能力也有所提升。当然,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金融将会出现更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在总结和完善上述教学改革方法之外,还要不断推陈出新,需要探索出新的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十五
高职是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全民教育相互渗透的一种教育体系,教师必须找到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开展有效的flash动画制作课堂教学是笔者探讨的核心。flash动画制作课程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也是动画制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文章首先对flash动画制作课程内容设计展开讨论,具体分析此课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分析我国当下动画制作的课程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并对flash动画制作课程教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笔者的意见和建议。
一、flash动画制作课程内容设计研究。
1.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对学生的要求。
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也是技术性较高的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flash动画的制作原理,掌握基本的操作能力,另外,学生还要掌握有关辅助软件如photoshop、illstrator等使用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须掌握的知识具体有基本动画制作原理、动画的特点、动画使用的基本概念意义与软件中各个外部素材(图片、声音、视频等)的应用,等等。
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有关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材数量较多,但内容大同小异。这些教材从介绍flash动画的基本知识开始,大多是从菜单到工具一一进行介绍,当提到具体实例时插入图片并加以文字说明。这些教材虽然内容丰富,却缺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内容。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大多遵循课本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上机练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育工作应当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适时改变教育方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现代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和项目载体,以具体学习任务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首先,教师应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不能重复。教师应拓展教学内容,让课堂变得有趣,不应用过于枯燥的语言把知识强制性地教授给学生。其次,在动画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最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方式,不让高职课堂教学方式显得陈旧、乏味。由于学生一般年纪较小,教师只有营造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与学生互动是增强课堂气氛的最好方式。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沟通,课堂氛围应该轻松活泼,不要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
2.选择合适的案例或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并激发自己的爱好、兴趣,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探索。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应给予学生前进的力量和信心。学校与社会企业接轨也是时下教育教学的重要趋势,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进行有效的flash动画教学的关键。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当前的行业形势,尽早做好应对新问题的准备。对于flash动画设计这种灵活性较强的课程来说,教师教学不能只分析经典案例,而应该选择合适的案例或项目,适当加入新近出现的新鲜案例以更新教学内容。盲目使用教科书上的案例是不行的,需要有选择地使用。新案例分析可以促进学生加强对社会局势的认知,使教学思路突破课本内容的局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应对突发情况。
结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国内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存在某些问题。相关人士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未来高职的发展潜力将是巨大的,高职教育也将培养出一大批技术型人才,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国内高职的flash动画制作教学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改革与创新是此课题教学未来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红艳,陈虹洁。高职院校《flash动画制作》课程内容设计探究。办公自动化,(22)。
[2]都桂英。高职院校《flash动画制作》课程教学探索。新西部(下半月),(7)。
[3]吴正英。浅谈flash动画制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改革。生物技术世界,(3)。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十六
案例教学法是当前国内外高校管理学类课程所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管理心理学作为大学本科管理类课程的基础课,在经济管理类知识体系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先导地位。在管理心理学授课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方法能够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能够充分地、深入地阐释学生所学的相关知识理论,激发经管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校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案例选择缺乏典型性和代表性,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通过对部分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管理心理学案例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很多教师的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选择过于平凡和普通,更多体现在普通企业的管理案例方面,缺乏在社会经济管理领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如缺乏知名的或有影响力的企业及个体案例等,导致降低了用案例来解释和分析所学专业知识的说服力,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也阻碍了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2.教学案例的“一例多用”现象明显,影响案例教学的针对性。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经管类学生普遍认为管理心理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到困难,而且很多教师又在案例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例多用”的不良现象,即一个案例被使用在2—3个章节的理论教学之中,影响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导致出现了学生学习疲劳,新鲜感缺乏,互动参与率下降,知识重视程度开始降低的情境。
3.教学案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代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个性鲜明、喜欢探求身边事物的特点。社会的大环境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造就了其在大学的学习中,不仅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更注重社会实践的良好习惯。高校经管类学生迫切希望早日接触与自己工作相关联的案例教学内容。调查显示,占调查总人数85%以上经管类学生普遍反映管理心理学的教学案例与自己的企业社会实习,平日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方面相脱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企业实习的效果与自我管理的有效性。
二、高校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改进的建议。
1.结合课程知识体系,有效进行教学案例内容选择,体现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案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不论是组织中个体、群体的心理认识与行为管理,还是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心理调节,都需要高校教师选择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经典的、有意义的案例进行教学,不能脱离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应熟练地运用有效案例对管理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解释和引导。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在企业中开展横向科研项目的宝贵经历对同学们进行管理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解读,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写相应案例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研结果发现,高校经管类学生在企业实习及自我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相关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比如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调查的经管类学生表示,自己遇到的实习问题、就业困难,以及自己身边发生的自我认识与管理问题才应该是最适合教学的真正案例。上述情况要求高校教师在案例编制与使用过程中,需要把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接受新知识的新式课堂,引导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才是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3.结合内外环境变化,及时、动态更新教学案例,提高课堂案例教学质量。管理心理学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教师应该注重案例自身的时代性和教学对象的适用性,这就要求高校经管类教师不能够再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及过时案例来教导学生学习新的管理心理学知识,而是应该在课程案例教学方面做出创新,能够与外部环境(社会变革、企业发展等)、内部环境(教学环境、学生需求等)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体现案例教学的动态性、创新性和及时性,充分体现管理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点。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十七
《统计学》教学因其应用广泛且学习有难度而备受关注。为了解学生对《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专门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65份,回收率83.62%。调查发现,《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普遍认可度不高、课堂教学缺乏案例分析、课程学习有难度等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可归结为社会认可度不高、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教师、学生不重视统计学学习,主动学习性差、统计学学科内容枯燥,概念抽象复杂四个主要方面。现实助推《统计学》教学改革。
为切实了解学生《统计学》课程学习情况,以更好地为《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更为客观的决策参考,课题组于12月-1月期间,以湖南省高校为重点调查区域对省内外11所高校学生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916份,回收有效问卷765份,回收率83.62%。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习基本情况、自我评价、统计学课程评价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意见等方面。
一、受访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受访学生学校区域分布较广。
本次调查区域较广,包括湖南、湖北、浙江和广东四省六市,涵盖985、211及普通一本、二本、三本10所院校。分别是湖南商学院(本部和北校区)、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湘潭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广州商学院。
2.受访学生性别和年级分布特点。
因研究需要,主要选择学习过《统计学》的学生作为受访对象。受访者中,女生占60.69%,男生占39.31%,男女性别比约为0.648:1。由于大四学生毕业实习离校较早,因此受访者大多数来自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约为96%;大二与大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34.55%与42.67%,其余18.85%为大一年级的学生。
3.受访学生专业分布较全面。
随着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金融、管理等方面应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专业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与统计学在很多领域应用广泛而引起重视相关。因此很多院校已将统计学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这次调查专业分布较广,如统计28.3%、金融14.4%、会计21.5%、经济学8.9%、法学7.9%、国际贸易6%、保险5.0%、应用数学4.2%、其他3.9%。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统计学课程教学情况,设计李氏克特量表对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加总每个受访者态度分值,其总分能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在效度和信度上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学生对统计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选取指标较多,需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降维分析。经过因子提取,将13个调查指标降维形成3个因子,分别得出3个因子初始特征值和提取平方和载入,这些因子能够保留原始数据81.51%的信息,其中第一因子提取了原始数据的48.36%,第二因子为24.06%,第三因子为9.08%。三个因子保证了原始数据的实际性和可靠性。经提取、旋转后,因子成分矩阵整理结果如表1。
三个因子分别反映授课内容与教师、课程的实用性与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基本情况。通常学生对于实用的专业课程学习态度较认真;而授课教师的讲述对于学生形成课程的第一印象至为关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会产生自主学习欲望,并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表现为三个特点:
1.《统计学》课程受欢迎程度因课程实用性、专业不同而异。
在受访者中,学习过统计学课程的占76.8%,主要分布在大二至大三年级。其中,表示喜欢或较为喜欢统计学课程的占比仅为36.1%,而表示不太喜欢或不喜欢该课程的学生占18.4%,还有45.5%的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持中立态度。受访者中统计学专业学生,表示喜欢或较为喜欢统计学课程的占比仅为54.7%,而表示不太喜欢或不喜欢该课程的学生占6.5%。喜欢或不喜欢统计学课程的原因归结于课程的实用性和概念的枯燥性等方面。
学生不喜欢统计学的原因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难度大22.7%、不实用18.2%、教师授课不满意13.6%、课程内容枯燥13.6%、自身数学基础较差9.1%,五个原因占比77.2%。而学生对统计学感兴趣的原因前三名分别为课程实用性48.3%、课程内容有趣17.2%h和专业需要15.5%,占比81%。
选择“认为统计学课程比较实用”的学生,主要集中在统计、金融、会计、保险和经济学专业,分别占58.8%、17.6%、11.8%、其余均为5.9%。这些专业的实践性较强,而且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用到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机会较多,因此认同程度较高。
2.《统计学》课程逃课现象时有发生。
当问及“统计学课程您逃课的次数”时,有28.6%的受访学生有过逃课行为,是受访学生综合所有课程逃课率的3.04倍,令人担忧。分析有过逃课行为的学生分布,发现男生占57.5%;逃课学生中32.9%是因为统计学课程枯燥、课程难度大等不喜欢或不太喜欢统计学专业而逃课。认为统计学课程难度大与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相关程度较高,但认为统计学课程枯燥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从概念到公式,都比较抽象,如果能联系实际用案例导入,就会大大降低学生掌握的难度。
3.以学习简单统计软件为主。
统计学学习离不开统计软件,受访学生中学习过专业统计软件如sas、r软件的只有17.4%;学习过菜单式操作、易于上手的统计学软件如spss、eviews的比重较高,两者占比达42.8%;excel虽然不是统计软件,其统计功能也非常有限,但由于其流行性、简单性,学习者的比重最高,达到26.1%。
三、《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为进一步揭示《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取14个评价指标,设计李氏克特量表,分析评价学生对统计学的总体认可度、课程学习的侧重点以及统计学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选择因子分析法对所选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经过因子提取,将14个调查指标降维形成3个因子;这些因子能够保留原始数据70.83%的信息,其中第一因子提取了原始数据的44.26%,第二因子为19.16%,第三因子为7.41%。三个因子保证了原始数据的实际性和可靠性。经过提取、旋转后,因子成分矩阵整理如表2。
三个因子,分别反映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总体认可度、课程学习的侧重点与统计学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评价。虽然学生认为统计学方法很重要,但是对于统计概念的理解与讲解方面总体得分较低。《统计学》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统计学》课程普遍认可度不高。
必修课程,而非专业课,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调查,约占四分之三(72.53%)的受访学生表示对专业课更感兴趣,仅有27.47%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为非专业课程,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或与专业有关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他们更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及学习自主性,因而表现为倾向于更多的参与课堂,以及更好的对其进行自主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64.5%的学生从不逃课,仅有9.4%的学生有较高的逃课率。可见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至关重要,这可以从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和老师适宜的教学方法两方面做出努力。
2.《统计学》课堂教学缺乏案例分析。
第二个因子包括第7和第8个指标,从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看,受访学生较注重统计方法学习,虽然在课堂能听懂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学》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案例分析,教师没有将传授的新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讲解,导致学生能听懂,但不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最终,《统计学》课程教学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二是由于学生忽视或不重视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统计思想的学习。从根本上来说,明确基本概念是学好统计学的基础,知晓基本原理和统计思想是学好统计学的精髓所在,统计方法是在基本原理和统计思想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量化手段,如果没有掌握统计理论,统计方法运用也就寸步难行。
3.《统计学》课程学习有难度。
第三个因子包括第9-14个指标,反映统计学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受访学生普遍认为统计学课程学习有难度,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且严肃,使《统计学》课程缺乏活力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统计学》课程本身内容较枯燥,基本概念抽象难懂,特别是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来说,学好统计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三是受访学生认为统计学的实用性并不是很高,认为学好统计学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单纯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学,这使得学生被动学习《统计学》,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统计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调查分析发现,《统计学》教学存在统计学普遍认可度不高、课堂教学缺乏案例分析、学生学习有难度等现实问题,使得《统计学》教学效果不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从社会、教师、学生和统计学课程本身四个层面展开分析。
1.社会认可度不高。
虽然统计学能广泛运用在各行各业中,但就目前而言,整个社会对统计学专业的认可度并不高。首先,统计以前主要为宏观服务,与社会大众关系不大,尽管现在统计公开度大大提高,但要改变一个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统计学学科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职业范畴与之相匹配,不像诸如会计学、土木工程、交通设计等这些专业,都有一个特定的职业范畴与之相匹配。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可以从事与数据分析类相关的工作,这一方面增加了未来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专业数据分析类工作的需求量并不大,使得本专业学生大部分跨领域就业。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统计地位日益提高,但其社会认可度仍不高。
2.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教师。
教学方式单一。《统计学》教学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照本宣科,主要介绍课本的基本知识,较少地联系实际问题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参与性不高,使得课堂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缺乏实践教学教师。统计知识与方法的应用性较强,这对统计学教师的实践经验及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统计学教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毕业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他们具备扎实的统计学理论知识,但缺乏统计学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就概念解释概念”,不能联系实际问题或自身工作经验,对统计学基本概念进行生动地阐述,这样也就不能满足多样化教学的需求。
3.学生不重视统计学学习,主动学习性差。
非统计学专业学生不重视统计学的学习的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产生误解,认为统计学的实用性不高,所以不愿意在统计学学习上花费精力;二是统计学只是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一门基础必修课程,而非专业课程,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课程更感兴趣;三是学生对于统计学的学习仅仅侧重于统计方法的掌握,而不重视统计理论学习,容易产生学生不会灵活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
4.统计学学科内容枯燥,概念抽象复杂。
统计学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也是《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主要源于统计学内容枯燥,基本概念抽象复杂难懂,教师要将既枯燥又抽象复杂的知识绘声绘色地传授给学生,学生要充分的理解统计知识背后的真正含义,以便更好地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学科特点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次,诸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统计学内容涉及到概率论、数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这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具有一定难度。再次,统计学学科课时设置较少,而统计学学科内容较多,若干内容涉及计算机操作,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学好统计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综上所述,由于统计学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课程逻辑性较强,从理论到公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其掌握难度较大;同时随着统计学应用越来越广泛,各高校开设统计学课程的专业越来越多,特别是数学基础较薄弱的文科学生,这种从理论到公式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要掌握其原理,并运用其理论和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难度较大,如果能有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出发引入统计专业术语和方法,就会大大降低学生掌握统计学的难度。可见,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呼之欲出。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十八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接下来就跟着小编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教学设计学习心得总结吧。
在教学活动或教研活动中,常常会听到你的课备得如何?……,教案写得怎样?……;最终,无论你的课堂教学效果怎样,都会说到你的课堂教学设计环节的得与失、说到你这节课准备得充分与不充分。
在言谈中有好多老师、有相当一部份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老师都认为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即是备好了课(笔者曾在不经意中作过调查与统计)。到底是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就是备好了课还是否?笔者认为否!备课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凡有几年教学者要从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过程、备教法等方面说个子丑寅卯。备课历来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去备课,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是需要我们探讨和研究的新问题。而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即教案设计,可以看出教学设计是属于备课中的主项:备过程;所以笔者认为教学设计并不能等同于备课。
a、教学设计内容与方法。
一、主题教案调研。
2、比较相同主题但不同设计方法的教案,分析其各自的优劣。
3、从学科教学法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某学科或某类内容的课堂教学设计。
4、综合以上调研分析,提出你所设计教学方案的初步设想。
二、运用教学设计系列表格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方案。
运用教材《教学过程设计》中提供的《课程教学设计表格》、《课堂教学设计表格》系列表格进行针对一个教学单元的课程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设计。(或者采用最新版本的《教学设计系列表格》)。
三、根据教案设计,制作配套的课堂演示软件或相关软件。
根据教案设计,制作配套的课堂演示软件或相关软件,同时也便于通过课件直观评价你的课堂教学设计效果。课件的示范和评价方法如下:
1、在教案设计实践中自觉体会、反思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
2、在你的教案设计中,系统方法如何体现?
3、在你的教案设计中,教学内容处理是否恰当?如何检验?
4、在你的教案设计中,运用了哪些学习理论、教学理论?
5、在你的教案设计中,学习者分析是否充分?并如何影响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处理?
b、备课的方法与形式。
但在新课程条件下,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要求,备课不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的诠释、教学过程的简单的安排、教学方法的简单的展示,它的性质、功能、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要求教师从新课程理念出发,在落实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实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上下功夫,在落实学生合作学习上下功夫,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学生的学习活动流于形式、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师备课已升华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备课呢?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准确定位学生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重要任务之一。传统备课中的目标确定是一种知识的预设。新课堂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要求达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目标设计上要做到“三个并重”。即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并重,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重。保底目标、显性目标、短期目标可理解为本课和本单元知识、能力点要求,从这个角度说,传统的知识点、能力点要求仍然是教师备课中必须重视的。开放目标、隐性目标、长期目标可以理解。一是:过程和方法的考虑,必须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可理解为看不见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主要表现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备课中应考虑两项内容:一是:本课的'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这里主要考虑的是知识点和能力点的“保底”问题,许多教师怕新课程的“放”,担心的是失去音乐的“命根”,足见“保底”的重要性。一节课的学习,保底目标、短期目标或显性目标如何定位,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单元学习目标、自读提示、课后练习及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决定。一般来说教学方面落实教材安排的思考练习内容就可以了,因为那是经过专家研究的一种精心编排,自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不必要去展开,去拔高。应该首先确定本课元素积累、知识积累和情感的方法准确是考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合作、积极主动参与交流等开放性、隐蔽性、长期性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改变课堂结构,化教师讲授为学生学习活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课程是经验,课程是人类已有经验和教师、学生个人生活经验的结合,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在这种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求得新的发展。所以,备课的第一要务是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规法,二是挖掘教材或练习内涵,灵活设计活动,尽可能地寻找学生活动的载体。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维,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充分安排学生质疑的活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大胆思考问题,促进新知识的生成。教师要想多说也不行,只能做导演。
三、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落实合作和网状学习。
要保证学习活动不流于形式,保证课堂学习交流的效率,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实现合作,尤其是学习内容较丰富的学习活动。
四、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记录、调适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此时,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要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在超越预定目标中获得创新。所以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能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能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因而是非常可贵的。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十九
结合过去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目前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要求,在讲授《管理心理学》课程中,做到“教学做体化”。向大师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精髓。
由于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方法就有几种: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社会调查法、访谈法。属于采用实证分析,认知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实质和特点,在过去前人的理论基础,研究人的个性心理行为特点;研究群体心理行为特点;研究组织心理行为特点;最后研究环境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企业对就业者,尤其未来的工商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备的组织协调与适应能力是就业人员素质能力的重要方面,对企业组织的持续发展和管理人员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管理心理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备的组织协调与适应能力。
本课程在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必备的组织协调与适应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认知管理心理学、知觉与管理、个性差异与管理、社会态度与管理、情绪、情感的形成与调节、激励理论及其应用、挫折的形成与调节、外在压力与心理健康、群体动力机制、群体中突与沟通、领导行为与管理、组织设计与变革发展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形成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课程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向大师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精髓。
心理学的知识在工厂和企业中的运用是从心理技术学开始的。19美国心理学家阂斯脱博格的《心理学和工业生产率》讲述用心理学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工人。梅奥的霍桑实验以及其提出的“人群关系理论”;勒温的“场”理论研究“群体动力”,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很大贡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以及其发表的《人的动机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己实现。需要从低向高,形成金字塔的层次。
些有影响力的著作,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夏恩的《组织心理学》、麦考密克的《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我国的管理心理学在这三十多年来得到快速健康发展,时代背景和竞争激烈环境,中国经济增长,全球化国际市场开拓,中国企业面对现实的挑战和机遇。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普及,越来越迫切。以前主要是解决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现在“以人为本”新理念,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活动,成就显著。
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着重向大师学习,从他们身上学习有益的知识。
教授给学生许多20世纪杰出管理学大师的理论,同时这些人也是心理学家,认知他们的理论著作和大师生活故事。
20世纪管理心理学的五大观念变革:
观念变革一:管理中的“人”的因素。
观念变革二:管理中的“有限理性”。
观念变革三:管理中的“权变”。
观念变革四:“企业文化”。
观念变革五:“组织学习”
这些大师可以这样分类:
科学管理论学派大师。“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效率12项原则》埃默森;《效率提高工作绩效的12种途径》斯科特;等等;了解他们怎样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用杰出判断力管理员工,用管理心理学观点指导公司经营运作。
(一)行为管理学派大师。利克特的“领导系统理论”四种方式:压榨式集权领导、仁慈式集权领导;协商式民主领导;参与式民主领导。以及斯金纳:基于“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激励理论。
(二)人际关系学派大师。管理学家的人本主义者甘特的工作进度控制表一甘特图;创立16种“性格类型”测试量表的母女布里格斯和麦尔斯;“人际关系学说之父”梅奥;“动机激励理论”麦克莱兰德。成就需要理论,成就动机;权力需要;胜任力模型。
(三)有限理性学派大师。西蒙“有限理性”理论,“权变”概念,“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lpc问卷”表格的应用;贾尼斯“群体盲思”现象探讨;费斯汀栉‘认知失调”改变态度与行为的有效方法。
卡尼曼“人类理性的沉思一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与决策”;
(四)权变管理学派大师。菲德勒“权变管理理论”;赫塞‘‘情境领导理论”;特别是弗鲁姆的伟大理论“期望理论”;弗鲁姆“七项基本法则”:信息法则、目标合适法则、非结构性工作问题法则、接受法则、冲突法则;公平合理法则;可接受性优先法则。
(五)战略过程学派大师。安德鲁斯“企业战略理论”;哈默“企业再造理论”。
(六)学习型组织理论学派大师。沙因“企业文化理论”;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圣吉认为,如果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汇聚起来,使学习型组织变成项创新。用名师的理论精髓照亮学生的心痱,投身管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探索之中。
三、理论联系实践。
管理心理学对管理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几乎每本管理学的教科书都包括大量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各种参与企业管理实践的`管理心理学专家,把测验、目标设置、绩效考核评估、态度调查、组织发展计划、报酬制度、职工参与、社会技术系统等措施和方法普遍应用于各类组织管理中。
管理心理学过去的研究往往侧重于个体和职务变量;现金更侧重于社会和组织变量。过去往往只注意单变量的分析,现在更重视变量的综合;过去较注意基层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现在更注重高层管理的运转以及基层管理的效益。也更加关注与管理没直接关系的些问题,如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压力、情绪、精神健康、以及工作和家庭之问的联系和影响。
四、明确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知识、能力、经验和健康多方面发展。
课内实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心理学如何应用到企业管理和工厂管理上来。选择人才,性格测试、能力测试、气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有:
(一)读人心。
课程认为管理最重要的是管人,管人最重要的就是管心,那如何管心引起了我的思考,并由此感恬:管心需先读心。“读心”即了解员工的内心。
(二)抓人心。
当我们了解员工的内心后,我们还,必须做出行动,牢牢抓住员工的内心。
(三)治人心。
在实际管理中很多问题都归咎于员工的内心,因此要解决还得立足于人心。
(四)安人心。
其目的就是能让员工长期心向岗位、心向部门、心向公司,在种无需管理的状态下自觉地就把工作做好、做快、做精。
五、在教学中坚持“教学做一体化”
课内实训,还可以通过拓展训练来实现能力的培养。
例如,项目一、根据你所接触到的日常生活领域及网上搜索的典型案例,分析说明心理的实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
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们上网搜集典型事例,分析说明心理的实质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形成1000字左右文稿;学生随后上台讲解,主讲教师对实训总结点评。
每个相关项目教对应相关课内实训。这样提高学生们的“做”能力。
总之,我国管理心理学的教学需要都随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探讨中。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二十
两百多年前,《西方经济学》课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在西方国家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有必要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同时借鉴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和教训,《西方经济学》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使得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了考试通过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为此,如何教授好这门课程,使学生在掌握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是经济学教学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兴趣引导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西方经济学》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研究方法多样,逻辑性强,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教学。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既有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又有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既有宏观经济的整体分析,又有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既有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和教训,又有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总结;研究方法上既有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又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还有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这样庞大的内容体系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课程,数学分析方法在经济学课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是《西方经济学》课程有别于其他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经济学中数学的运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数学公式来推导、论证经济理论,在辅助其他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难度不大。二是编制数学模型,计算、验证经济学理论或进行经济预测,学生普遍难以理解和掌握。这种定量分析虽然能使经济学更能应用于实际,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但在学生数学基础普遍偏差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数学分析方法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西方经济学企图为其经济基础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因此,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的经验总结。如何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所要解决的另一个关键问题。
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径。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环节。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依托一本教材,以课堂教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必须加以改革。
(一)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讲授过多的现状。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枯燥乏味,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学习。能否学好西方经济学,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很大关系。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非常熟悉且敏感的课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大家各抒己见,在辩论中明白是非曲直,使学生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研究、借鉴西方的一些有益的做法。
(二)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与社会脱节的现状。
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很多问题的结论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掌握,但如果不讲方法,只让学生死记硬背,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大量实例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例如,在讲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时,需要学生记住: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呈同方向变动;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与总收益呈反方向变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可以通过引用大量的富有弹性和缺乏弹性的商品例子,通过对这些商品价格改变后总收益变化的分析,加上几何模型作图说明问题,实例分析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价格弹性和总收益的关系。
(三)改变以考试为中心,忽略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的现状。
这种以教师“教”替代学生“学”的“单向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满足于记忆授课内容,使得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了考试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也就无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有的学生考核方式下,学习成绩的好坏占很大的比重,很多学生将通过学校的考试作为唯一的学习目标,也有很多老师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这就脱离了教育的根本。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个经济学的概念和原理,而是在于教会学生对经济现象的深入认识和了解,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没有学习能力的提高,单纯是知识点的熟练记忆,对学生而言没有太多的实际价值,对老师而言是教育的失败。
三、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财经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前提和基础。随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深入发展,其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深入实践,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较难理解理论要点,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改变单纯理论教学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分析的比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使基本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变枯燥的理论为生动的实践分析,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供求定理的讲授过程中,运用谷贱伤农的实例分析说明供给变化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变化的影响;在支持价格的讲授过程中,运用最低工资法的实例分析说明支持价格政策的应用;在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的分析中,结合农产品市场的特征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的原因。通过实际例证的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导向相结合。
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授课中,一直坚持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坚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认识和主张,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思考,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以往大大提高。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考试题型主要包括选择、判断、名词、简答、论述等,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体现出来。为此,《西方经济学》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做了改革。考试题型上缩减传统考试题目的比例,增加应用型题目的比重,分析题、计算题、图形分析题占据更大比重。这种考试方式的改革使得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更加灵活,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虽然是一门传统的理论性课程,但是经过在课堂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上的有益尝试和调整,《西方经济学》课程同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二十一
摘要:
《国际结算》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但是目前在高校的《国际结算》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手段落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
基于此,提出了以“案例+实训+双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此来提高《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国际结算;案例教学;实训;双语教学。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国际贸易总额逐年增加,相应地,我国对国际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对国际贸易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期能够培养出操作实践能力更强的、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国际结算》,理所当然的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
出自 CoOCO.NeT.Cn
《国际结算》是一门介绍进出口贸易活动中所引起债权债务进行清算的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性强,以业务操作为主,课程内容围绕多个国际规则、惯例的条款规定展开,介绍在其指导下的实务操作方法。
《国际结算》课程要求学生熟悉国际结算相关惯例和规则,能够掌握国际结算操作程序,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
1当前《国际结算》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的《国际结算》教学方法大多都是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造成课堂上学生以记笔记为主,不善于去提问、思考和质疑,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单来说,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得辛苦,但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的被动“填鸭式”教学方法。
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不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很难适应相关的工作。
1.2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高校《国际结算》的授课教师大多都没有外贸企业实际工作经历,也没有去外贸企业锻炼,只能凭借课本和网络资料将知识传授,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的效果可想而知。
从课本到课本式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这些知识学生自己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到,学生很少能够有机会将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哪怕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仿真的模拟实训平台,让学生能够参与实训,体验国际结算中实际的操作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1.3教材陈旧,缺乏双语教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发展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与投资政策的变化使得与国际结算相关的国际惯例、进出口单据形式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由于教材出版的滞后,有时出现了教材内容与国际贸易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如随着《ucp600》、《urdg758》等最新版惯例的生效,许多教材还未及时进行修订,因此存在教材过时的问题。
同时,市面上真正较好的双语教材较少,限制了高校推行《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步伐。
为此,《国际结算》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本人多年讲授《国际结算》的经验与体会,我认为《国际结算》教学方法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案例教学方法。
2.1选择好的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首先要选择好的案例,案例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几个原则:(1)典型性。
典型性要求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应该是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并能够反映和体现国际结算业务的基本和重要的知识点。
(2)与时俱进性。
与时俱进性要求案例最好是最新的资料,不要将一些陈旧过时的案例拿到课堂上,最好选择来自于外贸企业一手的资料,能够弥补教材资料陈旧的问题。
(3)实践性。
我们选择的案例也应该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比如在介绍汇票这种结算票据时,可以给学生相关案例和资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汇票,通过制作汇票真正理解和掌握汇票的记载事项。
(4)启发性。
启发性要求教学中的案例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激发疑问,举一反三。
案例问题的设计要结合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思维,针对特定的问题来思考解决的方法。
这样的案例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增强教学效果,做到深化理论联系实际和加强互动的效果。
2.2案例的引入及讨论。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首先对课程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讲授。
例如,在介绍托收中的承兑交单方式时,首先讲解承兑交单的含义、基本业务流程等基本知识,其中在介绍业务流程时就要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承兑交单的业务流程能否发现承兑交单中的业务风险,为接下来的案例教学埋下伏笔。
其次,引入案例并组织学生阅读案例和初步分析。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仔细阅读案例背景材料,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
例如,承兑交单方式与付款交单方式有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在案例中的出口商最后没能收到货款?如何避免出口商的这种损失?通过向学生提示案例中的关键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关系着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能否真正成功。
在整个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分组讨论中可以由每一组推荐一位学生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提出质疑或反问,学生要对质疑进行解答。
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
但要注意,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给积极发言的学生一些小小的奖励,比如一个小小的礼品或者给学生平时成绩加分,要最大可能的激励平时学习积极性不太高的学生参与进来,形成了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
2.3案例的总结。
在组织学生讨论完案例后,教师首先要对案例给出正确的答案,学生的分析难免存在不完整、不专业、不透彻等情况,而且讨论阶段学生的争论很多,因此教师在给出正确答案的同时,要对案例进行分析,点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答案,对于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表现和合理分析,教师应适当地进行表扬和鼓励,给予承诺的激励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学生分析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教师应指出分析错误和不足的原因。
最后,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和总结,通过总结,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还对案例所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3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主要是在实验室在国际贸易教学软件平台上来完成,也包括少数校外实训。
在校内实训环节,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国际结算实训操作,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训环节可分为以下部分:
3.1单证的制作。
在完成对比如汇票、发票、提单、信用证等内容的教学后,可以在使用教学软件平台中的单证模块来辅助学生掌握有关国际结算所涉及的各种单证制作及其审核。
在国际结算业务中信用证结算方式占据重要地位,而且信用证业务中对单据的要求也是最为全面的,当教师在讲解有关信用证内容时,学生可以从单证系统中找到信用证结算相关的背景资料,然后根据背景资料制作或审核单证,包括开证申请书的填制、信用证的审核、制作以商业发票为核心的全套单据、审核单据业务等,以便让学生真正理解和熟悉信用证的特点和业务流程,并掌握相关单证的操作技能。
同时,学生可以在同步练习中找到相应的关于信用证制作及根据合同审核信用证的习题,学生在平台上完成后直接向系统提交,系统自动进行批改。
针对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平台上的理论知识模块提供结算学习资料及帮助,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
总之,教师应该在平台下,加强学生的单证练习和单据填写能力,同时可以在平台上通过在线考试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因此,通过单证制作实训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又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及时巩固,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2仿真角色模拟。
在角色模拟实训环节,可以在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分组进行角色模拟来体验国际结算业务中不同角色的工作流程。
如在信用证业务中,每组的学生分别选择出口商、进口商、开证行、通知行、议付行、保兑行等不同的角色,分别处理不同的业务,还可以进行角色轮换,让学生去体会信用证业务中不同的主体关注的主要问题;在托收业务中,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委托人、托收行、代收行、付款人、提示行等角色,每个学生通过自己扮演的不同角色,来体会和理解托收业务中各个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通过这种角色模拟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3.3校外实训。
学校可以和本地一些银行和外贸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合同。
学校定期从银行和外贸企业请来专家或管理人员来校进行外贸专题讲座,给学生传递一手的外贸操作知识及技巧。
寒暑假期间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银行或外贸企业实习,学习实际业务部门业务操作流程。
4逐步推行双语教学。
《国际结算》中的许多内容来源于英文原版的国际惯例,如信用证的特点、含义、各当事人的权利及义务等来源于《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商会第600号出版物),而且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大量英文资料比如汇票、信用证、托收指示书、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等,而且有时不同的教材对同一个内容介绍的有差别,学生要真正弄清楚这些内容最终还是需要去看这些英文原版的惯例。
因此,在《国际结算》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行《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和水平,提升结算课程的学习效果。
总之,《国际结算》教学改革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去探索和实践,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始终应把握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多结合案例、实训和双语教学环节,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2]封文丽.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4).
[3]何惠萍.国际结算课程实践环节研究[j].高教视窗,,(8).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篇二十二
我们期待着有新的突破和创新,可以改变法学教育的困境。教法和考核方式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突破,尤其是新的考核方式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1.中职法学课程考核方式现状分析。
1.1考核形式单一。考试是最直接的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法学课程在许多中职学校中属于考查课,笔试考核多,开卷考核多,理论考核多。
1.2考核内容偏重知识记忆,缺乏灵活性。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笔记、划定的范围、指定的重点,考试时,多以标准化考试形式(判断、选择、案例分析等),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普遍不足。
以至于复习背课本,考试考课本,无法实现学生技能培养目的。
1.3考核成绩构成注重期末考试成绩或结果,忽视实操性和考试过程。多数中职学校考试课程成绩评定按百分制,“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一般考查课程期末考核成绩、平时成绩按4:6比值。
平时成绩多由考勤、提问、作业、测验等组成,我们往往看结果,不看过程,忽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创新。
1.4考核主体的惟一性。中职课程考核主体一般均为教师自己,学生成绩的评定取决于老师个人。
2.1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形式多类别、多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社会实践、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等)交叉实施,注重能力培养。我们可以尝试实施下列几类考核之一或多种模式结合:
2.1.1常规教学中模拟法庭被作为教学方法来使用,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其作为一种考核方式来使用。如:经济法教学中,我曾使用过此种考核方式,将学生按8~9人分成一组,预先拟定模拟时间和时长,让学生自己寻找审判案件或预先提供案例。
期末考核时,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己分工还原庭审现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考核了学生应变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更发掘了学生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生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利用模拟法庭,还原法庭审判过程,不仅加深了角色体验,培养应用法律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可以真正领会法律的内涵。
2.1.2辩论模式可分为双方控辩或自诉。在实践中,通过学生多人答辩或个人演讲,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完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法学和社会的认识,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1.3一些生活中常见问题,如:入职面试问题、“父债子还、子债父还”、欠债必还等问题,虽然表面上或许与法律没有太大联系,但我们可以让学生以法律的思维逻辑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口试的方式,既能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又让学生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体验、感受、运用知识。
2.2考核内容的全方位。中职法学教育有大量的理论知识,以往都是过分依赖教材、教师,学生缺乏自主性。改变考核内容,使其倾向于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上,即增加应用、创新知识的考核。
2.3科学评定考核成绩,突出应用性。河北省将开展“知识+技能”考试改革试验,研究以技能竞赛成绩、平时技能考核成绩和职业资格证书等折合成绩作为对口升学及应用型本科招生“知识+技能”考试改革中“技能”成绩的办法。
因此改变考核成绩的构成,评定学习成绩时,适当侧重过程考核,显得比较重要。避免学生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不注重实施。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法学考查课进行细化制度,加大实训课成绩构成比例,降低期末成绩考核的占分比例,强化技能培养。对参加相应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证书的学生,可将期末成绩认定为优或良。
3.法学理论相关信息。
第一,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是法学教育改革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法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在坚持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原则下体现深刻性和鲜明的时代感、前瞻性。
因此,在其教学内容中应当敢于对中外法律制度和法学思想作理性的分析与反思。因为马克思主义法学本身就是开放的法学和创新的法学,它是在与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科学的法学。
所谓深刻、广博,是指法学理论课程的内容设计应本着“拓宽专业口径、夯实理论基础”的指导思想,加强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如法理学课程中应适当以素材的形式增加不同的学术观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讲两点论、重点论和辩证法;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
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使法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新意和活力。法学理论课程应具有时代感和前瞻性,是指其内容应跟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吸收法学前沿的研究成果,与时俱进。
法学理论课程如果陷入注释法学的泥潭,将导致法律人才素质退化的恶果。受注释法学的影响,我国法学理论课程内容陈旧。
主要表现在:
(1)体系陈旧。如法史类学科一直是以朝代的更替为基本线索,只注重甚至强求时间上的连贯性,忽视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完整性和跨越式的继承,对法律传统和现实社会的影响以及同时代法律传统和文化的异同及产生的原因背景更是没有丝毫的涉及。
(2)观点陈旧。如法理学课程对“法治”的解释仍然是20世纪50年代的,而对21世纪法学的发展,如经济全球化而引起的法律趋同(如我国加入wto引起的法律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引起法律调整范围的变化(如法律与环境、资源等问题)等又非常迟钝。
(3)固步自封。法学理论课程与自然科学老死不相往来,与经济、文化、宗教和伦理等社会现象联系肤浅,与部门法学相互脱节。以上种种情况使我国法学理论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探索法律事实的兴趣和能力方面难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