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专业21篇)
教案要注意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确保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有效性。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教案的内容应该贴近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其次,教案的结构应该合理,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资源的选择等。此外,教案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经典的教案样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一
教学进度表:。
周次课题。
1-2周《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1课时。
3-4周《美术是个大家族》2课时。
5-6周《小伙伴》2课时。
7周《在校园中健康成长》2课时。
8周《我们的风采》1课时。
9周《有创意的字》1课时。
16周《实用又美观的日用产品》1课时。
第一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立意与表现方式及手法。
难点:怎么理解美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不同肌理的石头、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活动: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观看祖国壮丽山河的实景图片,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欣赏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
2、教师活动:快速画出中国版画的轮廓线。提出讨论:这样的图形作为歌颂祖国山川美景的图画可以吗?说说你的观点。
3、教师总结: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符号化的形象很难传递出深厚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点明课题。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和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绘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教师介绍尺寸、绘画技巧,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
(1)从构图角度分析:近景、中景、远景分别是什么?
(2)从色彩角度分析:画中怎样体现出季节、时间段的?
(3)图画中的形象分别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4)画家们是通过怎样的视角表现如此宏大的场景的,换种表现视角行不行?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块不同质地的石头,找几位同学触摸之后对其质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的理解画家对山石肌理感的表现。
(1)自然山石的幻化――“抱石皴”法。
(2)红日的霞光对画面整体气氛的烘托作用。
学生思考、体验“肌理”的含义。
3、多媒体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欣赏的作品,谈谈自己对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的理解。
教学反思。
1、《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到底美在哪?
2、今后欣赏美术作品从哪几方面着眼?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二
本课概述:
本课和平鸽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公益招贴画的设计方法,设计要素和形式美的要求,初步掌握平面设计招贴画和平鸽的一般规则。
招贴画是现代平面设计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集中反映了现代文明的一个层面。公益招贴是其中―种,本课以公益招贴为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激发学生关爱生活的情感。
在教学设计中将本单元教学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和平为主题,联系实事,用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并思索如何表达自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感情,从而引入和平鸽这一标志性形象。通过欣赏描绘和平鸽的绘画或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表现和平题材,展示和平题材招贴画,注意图形选材和主题表达之间的必然联系,引导学生分析构图与主题表现、形式美感的联系,具体观察图形大小、位置、色彩的处理,并尝试改变招贴画图形的位置形状、大小或颜色,创造新的画面,体会构图的魅力。最后合作完成一幅表现和平主题的招贴画。
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根据主题谈创意,培养良好的设计思维方法,收集文字图形资料,组合筛选,提炼加工,并用简单可行的方法制作完成,如剪贴等。展示优秀简洁的招贴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大小位置、色彩处理与主题立意的关系,明确招贴画的设计要领。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2.技能目标:
了解公益招贴画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以及招贴画的设计方法、设计要素、形式美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方式,促进设计意识的形成;学生能用简洁的造型语言设计主题招贴,初步学会合理控制画面的构图及色彩等知识。
3.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表现的方法与技能。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
1.(cai课件)战争视频片段、和平鸽图片资料、表现和平主题的招贴画、图形移动面板。
2.学具准备:剪刀、胶水、彩色纸等。
二、教学重点:
招贴画图形的选择与构图。
三、教学难点:
招贴画中图形大小位置的处理与主题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之情。
(cai:伊拉克战争场景及战争带来的.灾难)。
2.讨论:用何种方式表达自己热爱和平的情感。
(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用正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3.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和平之人》;介绍画家毕加索。
4.展示介绍招贴画。
5.讨论几幅招贴画的主题与选材的关系。
讨论:画面有些什么形象,它们在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传达了怎样的主题?
想想可采用什么方式制作更简便。(剪贴)。
活动一:尝试改变招贴画的图形大小位置,创造新的画面。
将剪好的图形在底版上移动,体会不同构图的视觉感受。
观察:毕加索《和平鸽》、《和平之人》;田中一光的《和平》及吕锦源的《和平运动》四幅作品,主题与形象的选择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cai循环展示相关画面,配轻快的背景音乐)。
7.随堂评价:小组交流作品创意,相互评价构图的独创性、整体的视觉感受等。
8.课外链接:注意观察生活周围的街头招贴、广告牌、电视广告等,将印象最深的一幅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一、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优秀简洁的招贴画图片等。
2.学具准备:各种颜色的色纸、牛皮纸、报纸等,胶水,剪刀。
二、教学重点:
招贴画的构思与创意。
三、教学难点:
多点切入表现主题。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交流自己记录的招贴画,谈作品创意与构图的关系。
2.多点切入表现主题。鼓励从不同角度思考,表现出不同的画面意义。例:“关注老人”主题,都以“拐杖”为素材,却呈现了多角度的创意。
学生交流:谈几幅相关作品的不同主题与形象、构图的变化关系。
体会招贴画的设计要领:简洁明了、构思独特巧妙。
3.设计过程:
画草图(捕捉“灵感”,记录瞬间思绪,选择最佳创意)。
选取合适的表现方法(结合招贴画简洁明了的特点,突出剪贴的表现方法)。
设计制作完成。
4.讨论、探究、发现生活中值得关注的各种问题。
5.学生活动:用色纸、牛皮纸、报纸等,以剪贴的形式设计制作一幅公益招贴画。
6.评价:布置班级招贴画展览,学生充当宣传解说员。
相互评议最佳创意、最佳宣传解说员。
通过学习,鼓励学生将对社会的关注转化到自己的行为当中去。
课堂评价:
1.积极参与讨论,关注生活,寻找招贴画的表现主题。
2.根据主题多点切入构思创意,利用简洁的图形制作招贴画。
3.评价表:
立意健康构思独特主题突出构图协调图形简洁色彩鲜明。
4.评价形式以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对于好的创意和构想要及时指出和表扬,鼓励大胆表观。
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爱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选择范图以简洁平涂为主,借助游戏的形式,感受图形大小位置、构图与主题的关系,认知形式美法则。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方式,突出多点切入主题,鼓励求异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表现。
4.联系实际,课内外结合,可尝试使用平面设计软件设计制作。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三
1.学生能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简单的圆筒形、三角形、正方形及其变式。
2.学生愿意尝试借鉴某种形式,运用适当的装饰手法美化灯与光。
3.学生能有兴趣地表述对于灯光的情感,体验,尝试分析灯饰的材质、造型及装饰对于灯光的影响。
1.手工制作与民间工艺相结合的素质培养。
2.制作方法步骤及外观造型设计。
3.灯饰制作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性。
1.灯饰制作在表现内容上也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保证结构的正确性系统性。
2.在造型设计上受哪些因素制约,在制约中又如何去拓展。
3.好的制作如何去欣赏,分析好在哪里?它需要学生去发挥想象和创造,对于初中的学生,其作业的难度和要求要有一个定位。
1.用一定的欣赏情景导入,教师利用纸质灯饰设计与制作中出现的现象,提出合理的设计与制作要求。
2.在班级教学中分组进行竟赛活动,激活教学气氛,营造一个自由的气氛和空间。
3.结合灯光欣赏圆筒基本形的纸质灯饰引入情景,学习基本形的变化要点,鼓励从大自然、优秀造型艺术及民间美术造型中获取启示,教师总结在造型装饰设计及制作中关于材料、工艺的经验体会。
4.变化出富有特点并适于灯饰结构要求的造型,满足透光要求的纸质材料,发现适于设计制作灯饰的装饰形式。
5.选择、整理、综合、变化更多造型与装饰的形式,尝试灯饰设计与制作。
1)在纸材的选择上提供选择范围给予必要的提示。
2)充分考虑灯饰造型、空间大小、形状、高低、结构及发光之后的效果等要素。
3)学生灯饰作品有在变幻灯光下进行实物展示是本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特别注意用电的安全教育。
4)强化灯与人们的生活、感情的关系、感情的关系应注意光的不同效果给人的心理暗示。
1)学生:课前收集灯光图片(城市夜景)、简单纸制手工(小制作)、彩色硬纸板、剪刀、刻刀、铅笔及各种粘合剂。
2)教师:关于灯光的一些照片、灯罩图片、灯饰实物、多媒体课件。
第一阶段,学习阶段:
1)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关于灯饰制作的相关图片,简单谈谈对制饰制作的感想。
2)欣赏挂图、照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共鸣。
3)根据挂图、图片、以四人为一小组,畅谈灯饰作品的形、色、质感,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便于理解掌握。
4)融以游戏的方式,观摩和触摸各种灯饰实物进行感官体验,获得关于材料、造型、制作工艺的经验性认识。
第二阶段,指导阶段:
1)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你生活周围的。
灯,如:路灯、吊灯、壁灯等等,说出它们的造型、形式及材料有哪些美学及实用价值,跟你要制作的灯饰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2)介绍纸制作灯饰的材料运用及多种造型选择,灯饰设计的主要形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多变组合形等,每个形状的灯饰适合于不同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然界、民间美术及优秀造型中的形与色,从中借鉴、发现、综合、整理、转化出适于设计制作纸制灯饰的形式语言。
3)纸制灯饰的主要特点:造型冼炼、生动、简洁明快、适易掌握、美化环境。
第三阶段,制作阶段:
1)了解灯饰的艺术特点与功能,借鉴优秀建筑和民间美术相联系,分析造型艺术可以进行几个形体组合、充分发挥联想。
2)善于师生交流制作灯饰的感受,调查生活中与灯有关的内容。
转载自 CoOCO.neT.Cn
3)用自然硬质媒材或人工硬质纸材,通过折压造型、切割变化、粘合成型、折起调整、整理组合等技法进行立体造型游戏。
4)用单色和彩色纸材,采用折、剪、刻、拼、帖等方法进行以立体构成为主的练习。
制作过程演示:
第一步:用铅笔在彩色纸制板上轻轻画出你所要折叠的图案。
第二步:用刀刻出所要折起的部位,刻掉透光部分的图案纹样。
第三步:用透光纸(白色、彩色均可)在里边粘帖整理。
第四步:按开始时刻出的部位折起调整、整理成型。
第五步:把备用灯具准备好,接通电源(注意安全)把制作好的灯饰放在上面,照明使用。
1)在寻找纸质材料时注意了哪些材料特性及实际使用中的效果如何?是否积极参与立体造型游戏活动。
2)是否对媒材的形与色感兴趣,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立体造型活动的废旧材料及对材料的联想。
4)你认为自己制作的灯饰在什么样的条件、环境下使用更合适。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展开自评和互评、教师综合评价。
2)师生共同总结设计与制作的新知识、新结论。
3)选出好的灯饰作品进行灯光演示,同学观摩教师给予肯定。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四
1、认知目的: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立体造型构成相关知识与规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与现代审美意识。
2、技能目的:运用各种不同材质,结合立体造型相关知识,创作城市立体造型。
3、情感目的: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锻炼立体思维能力。
4、发展目的: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将立体造型相关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
1、欣赏不同材质,不同表现手法的立体造型。
2、学习、了解、掌握立体造型基本原理与构成规律。
3、立体造型的设计制作。
三、教学难点。
1、造型的设计及造型构思,点、线、面、块的韵律组合。
2、各种立体造型制作及美感。
四、教学过程。
1、以趣激情,切入课题。
兴趣是学习美术基本动力。上课伊始。教师取出一些看似与本课无关的东西,学生很诧异,教师为大家表演变“变魔术”,这是知识的呈现。学生的兴趣也被激活。随之主题便应运而生,切入课题。
2、讨论分析,掌握方法。
新课标强调关注学习过程;倡导在学习中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因此,自主发现——自主研究——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这一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在找一找、摆一摆、看一看、做一做各环节。
环节一:找一找。(画面)通过观察、比较、感受各种立体造型,直观了解了立体造型的分类:点立体造型、线立体造型、面立体造型、块立体造型。
环节二:摆一摆。利用flash课件具体生动演示,学生可任意移动鼠标摆出所想造型,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学生通过体验、尝试,发现同样的材料组合方法不同,其造型就不同。那什么样的造型才美观呢?教师质疑,如果过于专业化,学生难理解,所以教师稍做提示:形状变变(大小、方圆、长短)、方向(上下、左右、前后)变变、造型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通过“看一看”学生释疑,很直观的获取了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感悟美的韵律。
3、欣赏评述,感受造型。
这个环节是认知结构的加强,国内外不同材质城市立体造型赏析,将知识引向更高的认识。学生感受到立体造型在生活中的再现,找到雕塑与造型的切入点,这是造型与设计原则的直观呈现。
4、激发思维,异想天开。
美术学习是一种文化学习,应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教师的示范要不要?如何变学习被动为主动?这是我一直反复斟酌的.问题。“我为奥运添光彩,师生同擂台”环节创设了一种激烈的氛围,师生处平等地位,学生变任务为动力,大大激活了学生创作欲。
(1)教师制作。教师的“竞”,既是对有关知识综合贯通,也是直观演示,更是思维定势的突破。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教师作品不宜过精、过细,学生有可以超越的自信。
(2)学生创作(做一做)。(出示文字提示)学生根据需要、自愿组成学习伙伴,奇思妙想,异想天开。
5、倾情展示,交流点评。
评价是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应是课堂的尾声,学生在评价活动中进入情感的高潮。学生通过互评、自评,学会用欣赏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审美情趣。
6、归纳感受,情感升华。
教师简要小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珍惜生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五
1、能力目标:借助图,理解黄山奇松的奇美,能够想象美、感受美。
2、情感目标:知道黄山奇松是黄山四绝之一,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信息素养目标:集图、音、像等信息于一体的课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
难点:怎样抓住“奇”来写和描述黄山奇松、奇石的。
1、导入。
(1)教师提问:“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哪“四绝”闻名于世?
(2)师生回答: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2、欣赏。
(1)教师展示课件,让大家欣赏黄山的美丽图片。
(2)请学生回答:黄山到底有什么奇特之处让人们情有独钟呢?
3、教师讲解。
(1)教师展示课件,向学生讲解黄山的历史与风景景观。
(2)具体介绍“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4、品读诗句。
(2)让学生思考回答描写迎客松的相关诗、句。
5、实践。
(1)找一幅黄山美景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上台讲解这幅画是如何体现黄山之美的。
6、拓展。
(1)课后收集资料,分清自然美和艺术美。
(2)学习建议:是否感受到了黄山的美?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六
课题:第一课美术概说课型:单一型教学方法:讲解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懂得美术的概念。(2)通过各种图画的展示和讲解,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分类,并理解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和现代设计的概念和分类。教学重、难点难点:美术的作用。重点:绘画的分类。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是美术课,那么到底什么是美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来初略讨论学习的问题--美术概说(板书课题)三)新授:美术的概念:展示小型雕塑一个,绘画作品一幅。讲解美术的概念,着重强调“物质材料”、“造型手段”、“空间”、“审美价值”。美术的分类: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现代设计绘画:使用笔、刀等工具,墨、颜料等材料,在纸、纺织品、木板、墙壁等平面上,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表现手段,创造艺术形象。(绘画的分类略加讲解。)展示作品或图片资料若干,(由于缺乏美术教学挂图及相关的幻灯片,所以应找些较大的图片,如单幅单页画、挂历中的画页等,同时应选用较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另外,展示一部分自己的原作,如《女同学头像》、《临“太阳很足的晌午”》、《藏族妇人》,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感受,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老师。讲解绘画的概念,同时强调绘画的作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现代绘画《钢水汗水》:反映了我国当代钢铁工人的社会生活,“钢水的产量和工人的汗水是成正比的”。表达了对钢铁工人的.一种敬仰敬佩之情,从刻画细微的画面中,我们似乎听见有人在说:“工人兄弟们,你们辛苦了!”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雕塑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圆雕、浮雕。举例:茶陵一中进校门处的雕塑(圆雕)。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四周的雕像(浮雕)。c、工艺美术:指实用品的造型设计和装饰性美术。分类:a、日用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等)b、陈设工艺(象牙雕塑、装饰绘画)d、建筑艺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结构方式、内外空间组织、装饰、色彩等各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公共建筑:分类:民用建筑:纪念性建筑:现代设计: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艺术。美术的社会作用美术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具有三大功能:教育功能、认识功能、审美功能(组织同学们以讨论的方式,谈谈对美术及美术的作用的认识和理解。)总结学生的发言:美术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广泛应用于建筑、商业、工业等领域三、课本学生范画赏析图:紫灰色主调,对比很弱,短直线条杂乱无章,表现出一种灰暗、乱、挣扎的情感。图:黄绿色主调,少量红、紫色,整个画面明亮,对比强烈,犹如阳春三月,春游在外,给人以充满活力、精神饱满的感觉。四、作业:运用抽象或变形的表现手法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感。要求:1.用少量文字概括作业表现的情感。2.注意造型的基本要素的运用。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七
1、认知目的: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立体造型构成相关知识与规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与现代审美意识。
2、技能目的:运用各种不同材质,结合立体造型相关知识,创作城市立体造型。
3、情感目的: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中的设计;体验创造的乐趣,锻炼立体思维能力。
4、发展目的: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将立体造型相关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
1、欣赏不同材质,不同表现手法的立体造型。
2、学习、了解、掌握立体造型基本原理与构成规律。
3、立体造型的设计制作。
三、教学难点。
1、造型的设计及造型构思,点、线、面、块的韵律组合。
2、各种立体造型制作及美感。
四、教学过程。
1、以趣激情,切入课题。
兴趣是学习美术基本动力。上课伊始。教师取出一些看似与本课无关的东西,学生很诧异,教师为大家表演变“变魔术”,这是知识的呈现。学生的兴趣也被激活。随之主题便应运而生,切入课题。
2、讨论分析,掌握方法。
新课标强调关注学习过程;倡导在学习中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因此,自主发现——自主研究——自主探索——自主创新这一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在找一找、摆一摆、看一看、做一做各环节。
环节一:找一找。(画面)通过观察、比较、感受各种立体造型,直观了解了立体造型的分类:点立体造型、线立体造型、面立体造型、块立体造型。
环节二:摆一摆。利用flash课件具体生动演示,学生可任意移动鼠标摆出所想造型,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学生通过体验、尝试,发现同样的材料组合方法不同,其造型就不同。那什么样的造型才美观呢?教师质疑,如果过于专业化,学生难理解,所以教师稍做提示:形状变变(大小、方圆、长短)、方向(上下、左右、前后)变变、造型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通过“看一看”学生释疑,很直观的获取了立体造型的基本方法,感悟美的韵律。
3、欣赏评述,感受造型。
这个环节是认知结构的加强,国内外不同材质城市立体造型赏析,将知识引向更高的认识。学生感受到立体造型在生活中的再现,找到雕塑与造型的切入点,这是造型与设计原则的直观呈现。
4、激发思维,异想天开。
美术学习是一种文化学习,应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教师的示范要不要?如何变学习被动为主动?这是我一直反复斟酌的.问题。“我为奥运添光彩,师生同擂台”环节创设了一种激烈的氛围,师生处平等地位,学生变任务为动力,大大激活了学生创作欲。
(1)教师制作。教师的“竞”,既是对有关知识综合贯通,也是直观演示,更是思维定势的突破。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教师作品不宜过精、过细,学生有可以超越的自信。
(2)学生创作(做一做)。(出示文字提示)学生根据需要、自愿组成学习伙伴,奇思妙想,异想天开。
5、倾情展示,交流点评。
评价是教学效果的检验,不应是课堂的尾声,学生在评价活动中进入情感的高潮。学生通过互评、自评,学会用欣赏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审美情趣。
6、归纳感受,情感升华。
教师简要小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美化生活、珍惜生活。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八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和动手相结合。
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观察、比较和练习相结合。
一.教学目的。
通过线造型素描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结构线表现物体之间的比例、轮廓、体积、对比、远近、方法和透视等的作画方法,培养学生对形体结构的理解能力,发展窨造型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讲解线造型的功能和线造型素描的步骤。说明物象形态内部的构造特点决定了处部形态的面的性质。
难点:运用结构线刻画物体内部和外观的组合关系,直至结构本身。
第一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学具:软芯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第一课时。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及学习用具的准备(2)。
(3)导入新课线造型素描作品数幅和明暗素描作品数幅,(4)给学生欣赏、鉴别、然后讲解。
设问:线造型的素描和明暗素描有相同点和不同点。
(5)讲授新课。
1.线造型素描的特点及线的造型功能。
线造型的素描图是通过线结构的运用,直接体现和暗示物体的体积、远近、方位和对比等牲,表现出物体内外部组合关系及前后左右的空间状态。
线造型素描剔除或减弱明暗色调层次,强调物体本质的实在的形体结构,所以表现物象的效果明确、肯定、清晰和刚劲有力。
线徒刑素描是以线徒刑的方式研究自然的造化和物象的结构,线的造型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表现物象的外形轮廓,(2)勾画形体的边界。
(3)表现物象的内外结构、空间位置、透视变化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关系。
(4)表现物象的虚实关系、明暗关系及体积感。
(5)表现物象的势、力、节奏、韵律感,(6)抒写人的.情趣,(7)气质。
线造型素描不但可以在美术专业方面方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且以图解形式适用于理工科专业中,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徒刑技能服务于设计,在建筑、园林、工业设计等图纸绘制上,结构线的徒刑已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的一种设计手段,广泛适用到现代建设的各个产生领域中。
1、立方体与圆柱体。
(1)立方体(对照立方体框架模型分析)。
立方体是一切形体的基础,它的结构是由大小相同的六个正方形平面,按照垂直关系而构成的。
圆柱体是以长方形的长边为轴,旋转360。而构成。也可以说是由无数个相同的圆面叠杨(如硬钱币叠成一圆柱体)。
教材p14上图,立方体与圆柱体结合图形是说明立方体内可以产生一个圆柱体,圆柱体在立方体内的构成是以一个正方体的二分之一边为轴,以立方体一个面的中心点为圆心,旋转306而成。圆柱体的立体感可通过顶底面的透视圆面体现。
(6)作业要求。
1、临摹p14立方体和圆柱体范画。
2、用3b、和6b铅笔作画,3、要求表现物象透视准确,4、结构清晰。
(7)课堂小结:
选出一部分作业讲评,指出优缺点,布置下节课的学具准备。
第二课时。
(1)教具和学具准备(2):
教具:1、立方体的切挖模型;2、用泡沫塑料做两个相等的长方体模型,把它们拼在一起是一个立方体;3、大幅基本形体切挖挂图;4、能进行切挖的软性固体材料。
学具:萝卜、柑桔、苹果、肥皂、泥巴等软性材料;2、小刀、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切开成为两个长方体,然后将这两个长方体可以拼叠成各种造型(用二个长方体拼叠演示)。
切去立方体的八分之一,首先找出立方体三个相邻的面的面中心点,并把每个面分成四等分。然后将三个相邻的四分之一等分垂直切去。
用泡沫块做一个立方体,切去八分之一,被切去部分仍可嵌入原处,以便演示,并用红色在立方体相邻的三个面上画出垂直水平线,切去后的截面用三种色区别,(自制模型进行演示)。
2.圆柱体、球体、锥体的切挖:
用较规范的萝卜、桔子或苹果及橡皮泥等到物,在课堂进行切挖示范,揭示圆信体、球体、锥体被切去一部分后的结构变化,并挂出以线徒刑的切挖结构图。
(8)作业要求。
作业一:临摹p/15四种基本形体切挖图。
作业二:可任选一种基本形体作切挖练习,如立方体可用肥皂块、泡沫块等;圆柱体可用萝卜等;球体可用柑桔、苹果等。将切挖后的伤口放在课桌上进行写生。
要求运用虚实、轻重不同的线条描绘声绘出对象的内部与外观铁组合关系。
课堂小结。
对切挖练习及以线造型写生较好的作业进行表扬,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布置下堂课的准备工作。
第三课时。
(1)教具和学具准备(2):
教具:大幅《口杯与肥皂盒》步骤然图范画一张。口杯与肥皂盒三组静物。
学具:4b或6b铅笔、橡皮、课本、作业本。
(3)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堂常规及学习用具。
(4)复(5)习旧课,(6)导入新课:
通过前二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两点认识:
(1)物体的外观形态特点,(2)都取决于它的构造特点。
的结构形式、组织、联结起来,构成物体的外部形态。
物体的外观形态只有借助于光的作用才能显示出来,然而,线造型的素描特点不是借助光的作用所产生的明暗形态来刻画物体的结构体积,而是用结构线来表现物体的内部与外观的组合关系,直至结构本身,所以,了解物象形态的构造形态的构造特点和外部形态的面的性质,是画好线造型素描的关键。
(7)讲授新课。
板书:口杯与肥皂盒。
线造型的素描步骤(结合课本p16“口杯与肥皂盒“进行讲解):
(1)面对写生的物体,采用剔除或减弱明暗光影的方法,从整体出发,观察和找准物体的基本形,用线和点标出,并注意画面构图。
(2)用辅助线画出物体的大体轮廓,形体结构,透视变化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空间位置。
(3)用线准确地刻画出物体的内外部结构关系、透视关系、体积感及物与物之间的组合空间关系。
(4)调整修改,使画面效果完整。
3、透视法则的运用(结合范画讲解)。
平等透视法则,成角透视法则和圆形透视法则应结合步骤图渗透讲解,不宜过多涉及透视知识。
5、作业要求。
要课作业可安排写生“口标与肥皂盒“,也可临摹课本16的范画。用软芯铅笔作画(4b或6b),作业要求轮廓比例基本准确,构图适当,透视准确,并能初步运用不同线条表现出物体的内外组合关系和窨立方体形态。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九
本课通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服装搭配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元素,搭配出符合自身审美情趣、体现个人审美特点的着装,使自己的形象更加美好。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评论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1、进一步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利用色彩、款式扬长避短,结合身材,巧配衣服。
2、学习根据不同的气候、时间、地点和用途,不同的`肤色、体型、年龄和气质去选择不同的款式、材质、色彩以及不同功能的衣服。
3、学生学习搭配服装,而不是设计服装。
教师在课前布置准备题,让学生准备与本课有关的服装搭配材料,并出示学习提纲。
1、学习服装搭配。
导入:咱民间有句谚语“人靠衣裳马靠鞍”,道出了服装的重要性。良好的着装形象不仅可以展现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审美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一个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服装搭配”这个问题。引出正题。
2、欣赏感知。
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出示思考题:
(1)、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重点理解服装搭配的基本要求?
(2)、服装搭配的三大要素?(款式、色彩、材料)。
(3)、服装的种类与款式有哪些?怎样理解服装色彩搭配、配饰及服装走秀?
(4)、你能描述生活中的一些服装实例吗?
3、探求新知、合作学习。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有:
(1)、服装的种类与款式有哪些?
(2)、怎样理解与掌握服装色彩搭配?
以上问题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赏析图例。
组织讨论,认真思考,教师再让学生认真联想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归纳。
教师概括生活中的服装种类与款式。
便装:牛仔装、休闲装、运动装、学生装。
正式装:职业装(制服)、礼服、民族装。
以上问题教师进行简要讲解演示。
教师重点讲解服装色彩搭配。
同类色、对比色、冷色系列、暖色系列等。
花色衣服搭配:选择花色之一搭配。
无彩色与有彩色搭配:通常都可以获得和谐效果。
无彩色搭配:干练,明快;含蓄、高雅、精致。
配饰:鞋帽、围巾、包等等,简要了解。
服装走秀:部分学生展示衣着,同学欣赏评述。
教师适当介绍外来文化对青少年着装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当前的一些流行倾向。(如哈韩、非主流等着装)。
1、依照教材后面所给的材料(课前教师复印课后材料若干备用),采用剪贴或绘制的方法,为模特搭配一身款式、色彩得体服装。
2、给自己的爸爸妈妈搭配一身得体的服饰,以照片的形式展现给同学。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十
1、说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从走进色彩、寻找色彩、观察色彩和体验色彩中让学生认识和感受色彩的魅力。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多种色彩活动,初步感知色彩情感。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学会选择和运用色彩特性,能熟练大胆地表达和应用色彩来表现思想与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爱国主义情怀,促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3、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1)重点:不同色彩引起不同的心理联想和情感体验。
(2)难点: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利用色彩情感特性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4、说课时安排: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第二课时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色彩的特性并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里,我将以第二课时作为我的说课内容。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色彩基础知识,所以本课对色彩的产生及原理不作重点介绍。本堂课将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色彩情感的应用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感受体验色彩情感,引导学生发现身边色彩的神奇和魅力。
(2)自主探究法: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评价,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
遵循“学为主体”的原则。(解说):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审美能力。
本节课教学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
(一)创设情境,认知色彩情感。
首先,我先播放下面这段视频为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播放结束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威武的国庆方阵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最为吸引人的莫过于方阵中绚丽多变的色彩。请哪位同学说说你对视频中的色彩感受。”根据学生回答,我作出归纳:红色方阵带给我们热烈、喜庆,欢乐的情景,黄色方阵又带给我们成熟的丰收景象。而这样的感觉就是色彩所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色彩的情感世界!
(二)自主探索,感知色彩情感。
“什么是色彩的情感呢?”通过设问,引出色彩情感的含义,即:色彩的情感是指色彩能够表达感情,或者说人们观看色彩时所产生的某种情感反应。
接着,我通过展示下面这两张图片,向学生提出问题:“照片中的红色军服和蓝色军服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色彩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作简要小结:红色的军服给我们青春亮丽的感觉;蓝色的军服给我们清新干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色彩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是人们通过长期积累的社会经验和丰富联想而产生的。根据这一理论,再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当人们看到红色的时候,会让我们联想到哪些事物呢?”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边总结边展示课件:火红的太阳、熊熊的火焰、浪漫的玫瑰、飘扬的红旗接着我再阐述,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国红”已经成为一个特有的名词和概念,在西方,说到红色就会使人联想到中国。如:红色的灯笼、红色的中国结等都会使我们有一种热烈、喜庆、吉祥的情感体验。
接着,我再通过画面讲授黄色带给我们的联想和情感体验。在众多色彩中黄色是最明亮的色彩,看到黄色我们会一下子联想到柠檬、油菜花以及明媚的阳光。因为黄色的灿烂和辉煌,画家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才显出旺盛蓬勃的生命力和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播放梵高《向日葵》)黄色还是古代皇帝的专用色,无论是龙袍还是皇宫,都给人金碧辉煌的贵族气质。此外,黄色又是引人注目的色彩,交通标志上的黄灯、学生的黄帽子都给人警示危险和体现注意的情感体验。
接下来,我将对红色和黄色作一个小结:这两种色彩会让我们联想到火焰、阳光等事物,而这些事物又给我们温暖的感觉,所有我们将这类颜色称为是暖色。“那哪些颜色是冷色呢?”通过学生讨论回答,引出蓝色。
蓝色通常会让我们联想到碧蓝的大海、湛蓝的天空以及无边无际的`宇宙。蓝色会给我们凉爽、沉静、理性的色彩情感体验。医学家曾发现:当高烧狂躁的病人住进这样的蓝色调的卧室时,情绪会很快稳定下来。此外,清冷的蓝色调也常常是画家笔下钟爱的色彩,如这幅毕加索蓝色时期的《悲剧》则带给我们悲凉、贫苦、惨淡的情感体验。
以上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了解了红、黄、蓝这三种色彩在不同方面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学生已经对色彩的情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将让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总结出橙、绿、紫这三种色彩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
然后我通过下面的表格总结出本节课的内容:(课件展示)。
以上都是我们讨论的有色系的内容,除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种色彩,相信大家都有自己偏爱的颜色,请几位学生说说你喜欢什么样的颜色,并说出理由。在学生的回答中,我再次总结:据说对于不同颜色的喜好还能代表不同的个性呢:比如说喜欢红色的人热情、果断、勇敢,性格比较外向;喜欢蓝色的人冷静、沉默、忧郁,性格比较内向。
(三)综合练习,表现色彩情感。
这一过程主要是以学生课堂练习为主,我将布置以下作业内容:
1、给自己的房间设计一种你喜欢的色调(事先给出素描设计稿);(学生作业展示说明)。
2、选择下面任何一个成语用色块来表现你内心的感受。(作业展示)(花红柳绿、骄阳似火、霜天红叶、冰天雪地)。
(解说)作业的设计是从易到难,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做出对应的选择,目的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评价交流,体验色彩情感。
为了充分体现多元综合评价的内涵,我将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1、作品展示学生自评;
2、学生互评。
3、典型作品,教师点评。(展示几张学生作业)。
(解说)色彩情感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点评时我会鼓励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多多肯定和激励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课后拓展·深化色彩情感。
(边解说边展示课件)课后建议学生从味觉、嗅觉多方面联想中找出色彩在各个方面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受。
作业形式:让学生尝试用剪贴、电脑绘画、版画等创作方法;
我们的美术课,不是要培养画家和大师,关键是能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有所审美收获,身心能够得到愉悦体验,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才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标。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十一
1、知识与技能:了解《格尔尼卡》的有关背景及对其的相关了解。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一、导入:
播放战争短片,让学生形容对战争的感受。
二、作品内容分析:
2、作品色彩分析:悲壮的黑白灰的色彩。
3、作品构图分析:动荡不安的构图。
4、总结。
三、推论:
欣赏绘画作品时可以采用的方法:将一幅画的艺术语言如形象、色彩、等放在其人文背景下,再去认识和理解。
四、关于毕加索。
五、关于立体主义。
欣赏其他毕加索作品,讲解立体主义。
六、临摹《格尔尼卡》中的形象,或试着创作一个立体主义风格的形象。
课题: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课时: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什么决定了美术门类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
情感目标:不断更新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分析美术作品的制作材料。
教学难点:能独立地、正确地从美术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教学过程:一.导入。
问题:同学们以前都看到过那些种类的美术作品?
向学生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置身于美术作品中的氛围引发学习兴趣。
二、学生观察作品的细部:
(可从光线、色彩、立体感等方面对照)。
2.自学:解决美术作品的分类原因是什么?
美术因材质的不同分为以下种类: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及现代艺术。
绘画按材质分为。
油画:油画颜料、油画布,中国画:纸、墨、笔、砚,版画:石版画、木刻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等,水彩、素描等。
雕塑分为:浮雕和圆雕固体材料。
工艺:
传统工艺:铜、木、石、陶、布、丝、琉璃。
现代工艺:塑料、不锈钢、聚合材料、光导纤维等。
建筑。
古代:石、木、瓦。
现代:水泥、钢材、玻璃、铝合金等。
现代艺术:金属、废弃物、灯光等。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资料图片并讨论,发言。
三、教师展示一些绘画实物。
学生感受实物。
观察并发言。
在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艺术材料不是随便选择的。
小结:表扬积极发言的同学及表现突出的小组。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十二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使其学会辨识同类色与邻近色。学习运用同类色、邻近色的相关知识去完成一幅装饰画或生活用品设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与特点。利用信息化教学,通过欣赏感受和讨论交流等合作学习,学会辨别和运用同类色与邻近色。通过艺术实践掌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调配与搭配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细致地观察生活的习惯,感受同类色与邻近色的美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态度,能运用所学知识主动美化生活、表达情感。提高色彩美感意识,促进正确审美情操的建树。
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与美感特征。
正确把握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差异。
分析法、讨论法、观察法、练习法、比较法。
一、课件导入。
由复习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复色以及色彩的三要素等色彩知识回顾导入,启发学生分析得出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基本概念。
课件展示。
同类色:色相性质相同但深浅不同。
邻近色:在色相环上相邻近的不同色彩。
二、新课。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虽然邻近色与同类色都具有和谐的色彩效果,但邻近色搭配显得活泼强烈些,而同类色则更加柔和统一。它们的美感有相似之处又不是完全一样的。
小结再次强调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概念,让学生明确二者的特点。
三、练一练。
找出教材图片中的色彩,分析它们用了哪种色彩关系?
1、小水壶;
2、小盒子;
3、青蛙皂盒;
4、电吹风;
5、烛台花瓶。
通过色彩模板与学生作品加强学生对同类色与邻近色的感受。
课内作业:发放模板,让生选择一个模板并用喜欢的同类色和邻近色填充,看看两组效果。
课外作业:应用同类色或邻近色给家人设计一套生活用品,或给自己设计一件日用品。
四、课堂拓展。
1、学生作品展评。(先自评,后互评,再师评)。
2、网络链接电脑涂色小游戏,让学生尝试用鼠标涂色,拓展课堂内容,增强学习乐趣。
在分析图片时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尽量启发学生思考、找出答案,形成知识,并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同类色与邻近色丰富和谐的美对于美化生活的重要作用,使本课学习有益于学生一生。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十三
王式廓的《血衣》从1950年开始构思,到1973年5月23日作者去世前还在为这件作品搜集形象与色彩素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是一件在新中国美术创作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关于作者:
王式廓(1911-1973)从小生长在农村,具有像农民一样质朴的性格,参加革命后就读于北平美术学院,杭州国立艺专,上海美专。1935年24岁赴日本考入东京美术学校,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是具有广泛文化素养的革命者,他的艺术在稳健中跃动着激情,在质朴中蕴含着深邃,在艰涩中透露着明朗与豁达,而他的艺术表现的焦点,始终对准着我国现代史上贡献卓著的淳朴的农民。
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他都以诚挚的语言划刻了不同时期人物的精神气质,给人以十分鲜明的历史感。素描作品《血衣》是他从1953年到1959年所画的主题性创作。
王式廓在1959年以后,又为《血衣》,作了许多的努力,素描《血衣》虽获得广泛的赞誉。但王式廓只把它作为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阶梯。1973年六十多岁的王式廓经历了“十年浩劫”的磨难之后,又着手续继画《血衣》,他在1963—1973年的油画草图中,对《血衣》右下角构图又作了重大的改动。王式廓对艺术的探索没有丝毫苟且和妥协,他处处表现出了一个真诚艺术家的最可宝贵的品质,《血衣》展现给我们的是画家对起来革命的中国农民的深厚情感和深刻的艺术的认识。他一直遵循着革命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血衣》就是用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的。应用写实的语方,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客观历史,同时也真实地表现画家本人的主观世界的情感,认识和理解。《血衣》题材来源于生活以写实的手法,真实再现了土地革命时期斗地主的场景,反映了当时两种阶级矛盾冲突,画家的某种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育作用。
王式廓是革命美术运动的实践者,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铸成了王式廓艺术素质特色,他毕生追求深入地刻化人物的精神世界而在人物素描上注入了无数心血,《血衣》是他不断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晶。
当这幅油画的素描稿还在画室的时候,就已经刊登在《美术》1957年第二期的封面上,这一期还发表了高焰的评论《更高地举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旗帜--读王式廓同志尚未完成的油画“血衣”有感》。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学教案设计。
课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课型欣赏.评述教学用具教材、课件。
课时2课时知识目标:。
知识:储备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能力:培养点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情感:激发点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教学过程:。
一、引课:
1、回忆上学期学习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2、作品描绘了些什么?
3、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4、它来源于什么?
书写部分课题——源于生活。
二、新课:
(一)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思考讨论: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那几个人物?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二)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引出新知启发引导学生自学。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3、师讲述《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p4上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去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张变形的手法)。
了解毕加索对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4、思考讨论:
(三)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讨论:艺术技巧与物质材料对作品的产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四)、通过作品引导学生总结再现性美术、表现性美术的特点:真实——再现性艺术。
抽象——表现性艺术具有变形的特点。
四、评述:请同学谈对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解。
《蛙声十里出山泉》(国画纸本水墨·轴齐白石1951年作)。
此图是白石老人九十一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诗句是由老舍指定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这的确是个难题。在我国美术史上,汉代画家刘褒曾画过《云汉图》,人见之觉得很热;又作《北风图》,人见之凉爽生寒。他转炎凉于笔底的功夫,给欣赏者呈现了一个鲜明可感的艺术境界,而观者的感受是由形象引起的联觉。
齐白石创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没有蛙,而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蛙声如何画?据说老人想了很长时间,后来从诗句规定的“出山泉”三字得到了启示,就在“泉”上作文章。老人没有画蛙,而是在那四尺长的立轴上,画两山峡谷间泉水汩汩地自远处来,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人们见到摇头摆尾活灵活现、似顽皮小儿的蝌蚪离开了水的源头,告别了它们的妈妈(或去寻找它们的妈妈),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真是画中有画,画外还有画,能使人产生多少联想啊!
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前贤曾经运用这种手法取得了高度的成就。诗情画意不是轻易可得到的,它要求画家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多方面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实践经验。齐白石若没有童年的乡村生括,对青蛙、蝌蚪、蜻蜒、螃蟹、鱼虾等有仔细深入的观察,是很难画出这生动的画来,以文人画的笔墨,表现充满劳动者的情绪,这正是白石老人的伟大之处。
创作赏析。
以形写神。
空间灵活。
讲究意境。
编辑本段作品背景。
编辑本段背后故事。
创作之谜。
《蛙声十里出山泉》《寒鸦枯木》对比[7]。
式,为这封信的价值做了最好的提示,成了揭开一个大谜团的钥匙。不论齐白石老人按查初白的诗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还是按赵秋谷的诗句“凄迷灯火更宜秋”绘出的画作,其基本构思都是老舍先生提供的,前者是“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后者是“一灯斜吹,上飘一黄叶,有秋意矣”。原来的流行说法是齐白石老人接到老舍先生送来的诗句后,冥思苦想了三天三夜,最后超水平地画出了两张杰作,从而上了一个新台阶。当下对这种说法要进行一点修正了:是老舍先生大致替齐白石老人提供了构图的大框架,然后齐白石老人用了三天三夜去思量如何实现老舍先生的设想,即将它变成具体的画面,这有点像老舍先生写剧本,齐白石老人当导演并扮演员,最后将剧本化成了一部鲜活的大戏。两人分工如下:老舍出题目,出构图方案,定基调;齐白石实施,进行美术创作。
[5][8]。
书信内容。
“敬恳老人赐绘二尺小幅四事,情调冷隽。
(一)苍苔被阶寒雀啄渔洋山人句以苔石作阶,二三寒雀啄轻。
(二)蛙声十里出山泉查初白句。
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
(三)凄迷灯火更宜秋赵秋谷句一灯斜吹,上飘一黄叶,有秋意矣。
(四)还须种竹高拂云施愚山句新竹数竿,瘦石一拳。
附奉人民劵三十万,老人幸勿斥寒酸也!老舍拜。[5]。
画家简介。
书画大师和书法篆刻巨匠。能作肖像、山水,而精于写意花鸟。其作品意态生动,水墨淋漓,虽以徐渭、八大为宗,兼及金农,吴昌硕,但能不主故常,富于创新精神。他主张作画不求形似,而重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因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范,成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划时代的人物。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十四
1、知识目标:
欣赏面具艺术,认识面具的来历与演变,了解面具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的文化内涵。分析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了解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了解面具在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手法。
2、能力目标:通过面具艺术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各小组合作,选用恰当材料,运用剪、刻、粘贴、彩绘等多种技法,设计出平面或立体的面具,锻炼协作能力与培养互助精神;举办面具表演活动,增进表演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分小组制作,让学生体验集体制作的乐趣,学会交流,懂得合作与分工,分享成功的快乐。通过表演感受面具独特艺术魅力,认识面具艺术对环境、气氛的烘托作用。
1、从历史、民族、宗教、文化等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的文化内涵。
2、对材料的理解(材料的色彩、肌理、材质特点)和材料的综合利用。
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
教师:各种面具图片、实物;
材料与工具:铅画纸、彩色卡纸、皱纹纸、瓦楞纸;及时贴、麻绳、毛线、羽毛等;颜料及着色工具(毛笔、水、调色盘);彩色笔、蜡笔;剪刀、双面胶等。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元旦马上就要到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份礼物,想知道什么吗?(出示面具成品)。
见过吗?----在哪见得?-----了解吗?-------做过吗?几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面具世界。
二、知识探讨。
1、面具的功能。
面具是一种古老的原始艺术,早在几千年前就有一些原始部落头戴面具,挥动兵器驱鬼降魔。当时的人们认为面具可以赋予他们一种神的魔力。面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原始的乐舞、仪式、巫术、图腾及民间的歌舞、社戏、戏曲、脸谱、面具舞会相互融洽、依存、渗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内涵和造型特点,特别是藏戏面具更具特色,因此面具作为民间艺术广泛流传。
2、面具的现在。
如今,古老的面具艺术正向现代文明走来,从“神”的文化圈里跳出,步入一个多元、文明的“人”的精神世界。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旅游,从民间艺人、旅游商品店那里购买面具,作为自己家里的装饰品,欣赏面具的雕刻技艺。
如课文24页藏戏面具——它的制作非常讲究。在皮革上裱蓝底花缎,蓝色是勇敢和正义的象征;轮廓嵌贝壳、玛瑙和绿松石,面具大额头正中是太阳和月亮,两耳垂有流苏,整个面具光彩夺目。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自己设计制作充满现代感的面具,揭开面具神秘的面纱,体验面具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喜悦。如课文25页就有我们同龄人设计的面具:彩纸、皱纹纸等做成的萝卜娃娃,有各种五彩颜料彩绘制成的五彩面具。
好!通过我们欣赏了这么多优美的面具文化,下面我们来总结下面具设计思路有哪几种、造型与色彩的特点。
3、面具设计思路的种类、造型与色彩的特点。
种类:人物、也可以选择动物或者植物的形象。
造型:
师:面具通过对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性格和塑造。如表现人物的凶猛、威武、滑稽、忠诚等。
师:通过对五官的哪些地方进行刻画的?
生:眉毛、鼻子、眼睛、牙齿进行刻画,呈现出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形象,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的美感。与我们实际看到不一样。而是非常的?神态夸张!
色彩:色彩强烈、艳丽、装饰感强。
4、最后我们看一下面具制作要求:
技法:剪刻折、彩绘、粘贴、穿编综合运用。
(1)根据构思剪刻眼睛,
(2)剪刻粘,成半立体面具。
(3)彩绘图案,剪粘彩色纸片、毛线、玻璃绳等,
(4)贴鼻子、嘴巴。
三、课堂作业--面具的设计制作。
题目一:以小组为单位为新年假面舞会制作一个生动的面具。
题目二: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部影视片或语文(哈利波特、西游记等)、英语、历史课文设计制作一组面具。并佩戴面具表演一段对白。
以上题目每小组任选一题。
要求:
1、充分利用所带材料的质地、色彩和肌理,大胆设计,使面具造型新颖别致,色彩艳丽,神态夸张。技法:剪刻折、彩绘、粘贴、穿编综合运用。
2、各小组合作完成,各小组相互看看准备的材料,参考面具图片及实物,确定自己要制作的面具造型;讨论制作步骤;分工合作制作面具。
五、作品展示。
形式一:新年假面舞会。
欢快音乐;新年好。
教师:请同学们戴上自己的面具,站在自己的位置边,唱起歌、跳起欢快的舞蹈,让我们尽情享受面具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形式二:选择一部影视片或语文(哈利波特、西游记等)、英语、历史课文的一段故事情节。并佩戴面具表演一段对白。
六、课堂小结,师生共勉。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的面具演出很精彩!今后让我们继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灵动的双手使色彩飞翔,制作出最美、最有个性的面具,使面具这一古老艺术品得以发扬光大,使我们的生活更快乐。
(五)板书设计:面具设计制作。
1、面具文化:
2、面具的类型、造型、色彩特点。
3、面具的技法步骤。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十五
1、知识性目标:能够了解和感受春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知道表现春天的常用色彩。
2、情感性目标:感受利用各种媒材,大胆表现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能力性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对色彩的感受能力和识别能力。
重点:观察和记忆色彩,能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表现,并体验到活动的.乐趣。
难点:表现方法的运用以及整体色彩的把握及创新表现。
教师:电脑设备、各种颜色彩纸、工具材料、板刷。
学生:彩笔、各色彩纸、水粉色、有关春天色彩的图片材料。
1、游戏导入。
(1)教师说: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你可以跟着音乐唱起来也可以动起来。你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吗?《春天在哪里?》。
(2)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原有的自然界的体验产生回忆,启发学生的想象。
2、展示图片。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春天的画面。
(2)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感受春天的色彩。
3、交流。
(1)教师说: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描述一下春天。
(2)教师启发学生除了绘画方法还可以通过音乐、诗歌、舞蹈等多种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春天,并组织学生讨论。
4、欣赏感受。
(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用不同方法表现的春天的色彩。
(2)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在我们的绘画作品中点、线、面是美术的最基本的语言,有了它们,我们的作品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5、学生创作。
(1)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合作,根据他们的意愿画出春天的色彩。
(2)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评价。
6、课后拓展。
课后试着画画荷花的色彩归纳。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十六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立意与表现方式及手法。
难点:怎么理解美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不同肌理的石头、课本、课件。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活动: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观看祖国壮丽山河的实景图片,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欣赏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
2、教师活动:快速画出中国版画的轮廓线。提出讨论:这样的图形作为歌颂祖国山川美景的图画可以吗?说说你的观点。
3、教师总结: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符号化的形象很难传递出深厚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点明课题。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和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绘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教师介绍尺寸、绘画技巧,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
(1)从构图角度分析:近景、中景、远景分别是什么?
(2)从色彩角度分析:画中怎样体现出季节、时间段的?
(3)图画中的形象分别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4)画家们是通过怎样的视角表现如此宏大的场景的,换种表现视角行不行?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块不同质地的石头,找几位同学触摸之后对其质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的理解画家对山石肌理感的表现。
(1)自然山石的幻化——“抱石皴”法。
(2)红日的霞光对画面整体气氛的烘托作用。
学生思考、体验“肌理”的含义。
3、多媒体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欣赏的作品,谈谈自己对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的理解。
1、《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到底美在哪?
2、今后欣赏美术作品从哪几方面着眼?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十七
1.认识石膏板浮雕的制作的工具和材料。
2.掌握石膏板浮雕的制作步骤,学习相关的制作方法与技巧。
3.利用石膏板浮雕的方法表达思想情感,体会浮雕独特的形式美感。
重点:会用泥浮雕的方法造型。
难点:如何掌握雕塑泥的性能,熟练地使用工具。
我先向学生展示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泥浮雕头像(我自己的形象),问学生:“大家能认出这件浮雕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吗?”学生马上会很有兴趣,并且很快看出这个人物形象就是我;紧接着我再出示一张我的自画像(速写),告诉他们:“老师是根据自己的自画像制作的泥浮雕。”,这样引入本课的课题--泥浮雕的制作,以及本课的主要内容:为自己的同学或家长做一幅浮雕头像。
第二课时新授:
首先,我让学生简单说一说对泥塑的了解,再带领他们一起认识泥浮雕的工具和材料。
其次,我引导学生了解泥浮雕的制作过程,掌握制作的方法,学习相关技巧;为学生播放教学录像,展示我课前制作泥浮雕头像过程的三个片段:
1.处理雕塑泥。
2.确定大关系(人物形象、高低层次)。
3.塑造细节,调整整体。
再次,我打算着重指导学生结合从前学过的知识,并根据“泥”这种特殊的材料和性能,灵活运用工具,充分体验泥浮雕的制作过程,逐渐掌握制作方法与技巧,在实践中获得感受,加深对浮雕艺术的理解。
最后,我组织学生针对课堂作业进行自评与互评。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十八
本设计为没有条件进行校园环境写生的老师准备,着重于校园人物形象的写生与训练,在简单复习人体比例结构知识后,给同学们介绍中国、外国人物写生技法,并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创造性,大胆探索自己的写生技巧,描绘身边的同学形象,提倡同学们合作学习,友爱相处,并可以延伸课题,进行一次表现校园文化生活的绘画创作练习。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人体比例的大体测量方法,正确运用于对人物的描绘。
2、学会观察人物的形态形象,并分析描绘。
3、通过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感知人物结构的和谐美和人体的动态美。
1、学生对人物结构的仔细观察和深入理解,对比例,动态,重心的掌握。
2、利用所理解的.知识进行大胆的构图,有创造性的表现。
1、对铅笔速写技法的掌握和运用与大胆创新。
2、学生驾驭画面的能力,对对象的感受与表现能力。
一、引导阶段。
1、引导学生交流讨论,说一说在校园里能看到的小伙伴的姿态,用语言描写这些动态特征,并相互表演一下。
2、利用挂图指导学生以人体头长为单位,目测学生的身体比例以及各种姿态的大致比例。
3、用录像及多媒体配合介绍人体比例知识及人体动态的要点,掌握重心及动态线特征。
二、发展阶段。
1、做人物临摹练习,也可以直接画照片,强调同学们表现的个人特色。中间也可欣赏名家人物写生作品,介绍名家画法。但提醒同学们不要模仿,要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主。
2、由同学当模特进行静止状态的人物写生练习。注意比例,重心,对象的形象特征是否把握到,尽自己所能表现出伙伴的性格特征。
三、展示讲评。
同学们互相交流,师生共同评价作业的优缺点,总结出通性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方法。
四、课后拓展。
随时做校园生活中的速写练习,为以后的创作搜集素材。对家庭成员或社区人物进行写生练习,还可以尝试画一画运动中的人物。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十九
教学目的:
.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欣赏星空,感受星空的美丽;了解星空的有关知识;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2.用各种表现手段从美学的角度去创造星空。
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生活的情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讨论、表达等活动。
教学重点:
从审美的角度欣赏星空;善于探究,善于表现以及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教学难点:
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创造性地表现星空。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星空的图片,寻找有关星空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
学具:
水彩,油画颜料,常用笔具,纸等。
组织教学: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然后开始进入教学。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6课内容,美丽的星空。(出示图片)教师:我们来欣赏一幅照片,教师小结:各种形态的行星、闪烁的星星、一掠而过的彗星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图片,使我们感受到星空的美丽,那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通过什么手段取得的呢?学生:天文望远镜、人造卫星等……教师:是啊,人们利用这些现代高科技手段,获取了大量丰富的视觉形象,激发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的灵感,可以说现代艺术离不开科学科,学为艺术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学生做画,(表现方法不限)教师巡视指导。
点评学生作品。
总结:
同学们,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多观察,多想象,多动手,我们就会创造出许多的美。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你们的手让美永远留在我们的身边。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二十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多彩的学习生活》第二部分:《校园伙伴——人体的结构与比例》。设计本单元的目的在于立足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培养学生对校园的感受,增强学生对学习生活、校园生活的热爱。本课“校园伙伴”单个人物写生,是为后面“在校园中健康成长”这一课题作美术知识技能储备。
学生能以线条的方式进行绘画表现,但在本课之前,对人物速写知识所知甚少。有1/3学生刚从乡下来到我校就读,包括县内的学生,在小学大多老师并没有给他们上过“三停五眼”。故本课决定分解成四课时进行。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了解人物头部的比例,观察人像头部特征,感受优秀作品中线条的表现,然后临摹老师黑板头部画或者根据人物摄影图片作写生(尝试),第二课让学生了解人体不同姿态的比例,学习“活动二”的内容。
1、了解人物头像比例,进行头像绘画练习。
2、学会写生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和造型能力。
3、兴趣点:观察表现性格特征各异的同伴。
4、通过人物头像写生练习,感知人物头像的脸部表情和特征,体验生命的可爱!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重点:学习绘画的.观察方法,提高绘画技巧。
难点:如何改变不正确的观察习惯,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
一、通过摄影与绘画导入:(板书课题)(6分钟)。
1、欣赏各种人物的不同表情特征(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男女老幼“不同伙伴”的特征。)。
2、欣赏学生和老师的速写人物画、艺术大师的人物速写作品。
让学生谈感受(主要是绘画中,对线的艺术感受)。
二、人头比例学习(10分钟)。
放人头比例示意图像。
学生活动:
1、让一个同学上讲台,班长以此同学做模特,带领全班同学做“手量一半”(是眼睛部位)及“手量三停”操。(左手掌平盖于头顶,右手掐指量)。
2、让每小组分别推荐一名同学上来画找头部一半的位置。
3、另派一名同学上来画找出“三停”的位置。
(让全体学生在下面观察发现,并找对错。)。
4、请一个同学上来当模特,让全班同学观察模特和老师的“五眼”是否一样?
师生活动。
1、教师同学共同总结出绘画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型先大后小,线先长后短……)。
2老师在黑板画出一正面人物头像(师在黑板上演示绘画过程,让学生看着并与师共同说出绘画步骤。)。
三、作业练习(18分钟)。
1、学生临摹老师画的人物头部像。
2、照课本人物图片或自己及同学校卡头像绘画。
四、作品展示(3分钟)。
学生互评,老师点评。
七年级美术教案分享篇二十一
活动目标:
1、学画天安门三层梯形的主体结构,初步掌握建筑物由下往上画的基本方法。
2、引导幼儿对称、均衡地安排画面,并尝试添画。
3、加深对我国首都北京的认识,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4、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5、培养幼儿初步的创造能力。
活动重点:
学画天安门三层梯形的主体结构,初步掌握建筑物由下往上画的基本方法难点:能够对称、均衡地安排画面,并尝试添画。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天安门,美术画册。
2、图画纸油画棒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引入活动。
二、出示图片-天安门引导幼儿观察天安门的结构,了解天安门这一建筑物的对称关系。
加深幼儿对首都的认识,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讲解天安门的主体结构天安门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黄琉璃瓦顶,下层是朱红色城台,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
四、教师有重点地示范作画,突出画面布局,教幼儿由下往上画的方法。
五、欣赏ppt课件,提出绘画要求。
(1)注意绘画的步骤,表现出天安门城楼的主要特征。
(2)提醒用勾线笔。
六、幼儿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七、作品展览师,生共同讲评。
活动反思:
因为我们班幼儿平均年龄比较小,而且今年增添了很多新生,他们在绘画方面发展较慢,所以,我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了活动目标,但因为我对很多幼儿降低了活动目标,导致一些应该能自己独立绘画天安门的幼儿也选择了添画天安门,对这些幼儿的指导还要加强。区域活动的时候,我可以再对这些幼儿加强目标,提高要求,请他们独立绘画天安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