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模板19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学习而编写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的编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内容。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系统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教案的教学步骤应具体详细,能够引导教师操作和学生参与,确保教学效果的实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一
1、复习3的组成,学习按图操作顺序,感知图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及学习列出算式。
2、进一步理解“+”、“=”的含义。
3、在活动中体现游戏的愉悦,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背景图一副、磁性教具若干、数字积木、数字卡、数题卡。
1、游戏《小动物的叫声》复习3的组成:
师生互动,在拍手游戏中复习3的分与合。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位小朋友叫的又快又准,老师奖给你一个奥运福娃,喜欢吗?这节课老师要把福娃奖给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爱动脑筋的孩子,比一比看谁得的福娃多。
2、出示背景图:
a、草地上有1只小兔,又来了2只小兔,草地上一共来了几只小兔呢?
b。数字1、2、3各表示什么意思?(1表示1只小兔,2表示2只小兔,3表示一共有3只小兔)“+、=”各表示什么意思?(加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等于号表示两边的数量一样多。)。
b、池塘里有2只小鸭,又来了1只小鸭,池塘里一共有几只小鸭?
a。这道题用什么方法做?(加法)为什么用加法?怎么列式?出示:2+1=3。
b。数字1、2、3各表示什么意思?“+、=”各表示什么意思?
c、教师编加法应用题,幼儿摆算式,教师巡回指导。
3、游戏:送信。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送信的游戏?请2位小朋友来扮邮箱,谁愿意?(点2名幼儿戴上邮箱头饰?)再请一些小朋友把信送到邮箱,谁愿意?老师发算式卡片,其他小朋友做小老师,小朋友把信送对了,我们就把掌声送给他们。
幼儿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朋友们表现真棒,都能把信成功的送到邮箱。
4、教师评议小结。
本节课幼儿已有了3以内分与合的基础,计算本身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要让活泼、好动的小朋友坐住30分钟,真是不易的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本节课教学重点,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年龄特征,确立以情境教学为主线,游戏活动为辅助形式,带领幼儿在情境中结合图意理解加法的含义,在玩中掌握算法,正确进行3的加法计算。
教学中确立这样的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
3的分与合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因此,课前谈话,我以拍手游戏创设情境,即复习了3的分与合,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奥运福娃作为奖品,调动了幼儿学习的欲望,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课堂教学的有序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探索新知。我分两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因为小兔、小鸭是小朋友们最熟悉的动物,因此,我以小兔、小鸭创设主题情境,引导幼儿独立观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意,在教学中发现幼儿都能认识到:把原来的1只小兔和又来的2只合起来一共有3只。然后,我小结引出加法的算式,再引导幼儿同桌讨论,交流算式的含义,在幼儿读算式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理解“要把两部分合起来”需要用加法来计算。主题图的创设既充分调动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又进一步培养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幼儿对加法的认识,初步感悟用加法可以解决问题。
第二层次: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我再次创设情境,出示两组图,引导幼儿观察,交流所获得的信息,体会要把2只小鸭和1只小鸭合起来是3只小鸭,就要用加法计算。通过对算法的探究,在交流中掌握把2和1相加就是把2和1合起来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加法的含义。
第三环节:实践运用巩固对加法的认识。
为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送信”游戏活动。不仅帮助幼儿熟练计算3以内的加法,又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幼儿享受数学成功的快乐与价值。
本节课因为我组织教学比较到位,注意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注重幼儿表达图意能力的培养,因此,幼儿在说中很好的理解了加法的含义。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生动活泼,幼儿学得轻松愉快。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二
1、学习5的减法,学会正确计算5的四组减法。
2、幼儿通过操作,理解加法的计算过程,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的减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3、培养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学习5的减法。
在操作中掌握5的减法运算。
幼儿知道1个实物和4个实物合起是5个实物,从5个实物中拿走1个大家也知道剩下4个,但幼儿比较难理解“5-1=4”因此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操作幼儿能掌握5的减法。
5的组成列式若干,5以内的运算列式若干,背景图一幅,1—5数字操作卡片若干、操作卡片(、松鼠五只、蝴蝶五只、小鸟五只、小鸭五只)。
反思:幼儿对抽象的减法运算如“5-2=3”不能理解,也不感兴趣。但如果借助一些实物,并放入常情中,幼儿能运用表象进行减法运算,因此准备了以上教具。
奥尔夫音乐《火车快飞》幼儿“开火车”进场。
反思:用歌曲与数、形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律动进来,提高幼儿兴趣。
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一起玩“开火车”的游戏,游戏中答对的小朋友可以跟老师一起开动火车。
“开火车”游戏——老师“嘿嘿,我们的火车几点开”(出示5的组成列式);幼儿“嘿嘿,我们的火车××点开”
请部分积极发言幼儿上来玩“开火车”(配合音乐)教师:火车要开,请你上来。
游戏重复玩两次,让每位幼儿都参与。
反思:著名教育家克鲁斯卡娅说过:“游戏对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结合游戏进行数学教育可使儿童摆脱枯燥抽象数概念,从而提高对5组成的复习的兴趣。在玩开火车游戏中,幼儿积极参与回答问题,通过幼儿自己努力终于坐上长长的火车。
2、草地上的热闹声吸引了漂亮的花仙子,你们看谁来了?(教师表演蝴蝶)我们数一数有几只蝴蝶飞来了采花?那里也有花,有两只蝴蝶飞走了,(以下过程同上)。
3、过了一会,小鸟也飞来玩游戏,小朋友看有几只小鸟飞来了?又飞走了几只小鸟?(以下过程同上)。
4、小朋友猜猜谁来了,(教师表演鸭子)有几只小鸭来游泳?过了一会,又有几只小鸭游走了?(以下过程同上下文)。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三
1、认知目标:使幼儿学会利用6的组成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
2、能力目标:通过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观察、思维、运算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幼儿对数的运算的兴趣以及大胆表现、积极交流的良好习惯。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1、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根据6的组成进行加法运算。
2、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知道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采用尝试发现、综合对比、总结归纳、网络教室直观演示等形式,指导幼儿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课堂教学。
以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以练为主,以亲自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
很多加减法了,今天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看谁最能干,(点出复习题)最先做出老师出的这些题,好吗?在这种刺激下,人人都想当老师眼中的小能手,兴趣一下子就能调动起来。这是引导幼儿复习5以内数的加减;这是复习6的组成。
在新课学习中,通过可爱的动物图片群和插入声音的播放,激发幼儿学习新知的欲望,引导幼儿感知、探索得数是6的加法。这是引导幼儿观察动物图片,发现数量关系,学习5+1和1+5,初步引导通过组成计算得数;然后出示4+2和2+4两个算式,让幼儿摆弄小棒探索得出4+2=6和2+4=6,再脱离小棒的帮助通过组成计算得数;最后直接出示算式3+3=让幼儿利用组成计算得数。本课的难点是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这一难点的突破是通过感知具体事物的数量,引导幼儿填空,找出另一个加数,再过渡到利用6的组成想出另一个加数。
本课通过图片和实物的观察和操作,来感知得数是6的加法;然后通过数的组成来理解得数是6的加法;最后通过提高练习,让学有余力的幼儿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尝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四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制定大班数学活动教案及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设计背景。
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爱好,结合大班年龄特点特开展此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了解并能清楚地说出不同币值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
2、练习使用人民币买卖文具。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10元以内的人民币。
难点:能清楚地说出不同币值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会使用人民币买卖文具。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文具超市》。
2、和幼儿一起在教室内布置文具超市,并制作格牌若干。
活动过程。
一、复习:10元以内的人民币。
教师出示面值10元以内的人民币(包括硬币)若干,引导幼儿复习人民币的不同面值以及简单的换算关系。
二、连一连。
请幼儿翻开幼儿用书《文具超市》,观察各种文具的价格,找到手持相应数额人民币的孩子,并连线。
三、玩一玩,文具小超市。
1、幼儿扮演顾客,教师扮演超市的收银员,幼儿用手中的人民币买文具,熟悉不同人民币面值的组合及其用法。
2、教师:10元最多可以买几种文具,引导幼儿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并用人民币去买一买,之后请幼儿交流自己所购买的文具。
3、请幼儿分角色扮演顾客和超市收银员,继续游戏。
延伸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提供文具和其他物品,培养幼儿灵活换算的能力。
教学反思。
1、幼儿对人民币感兴趣。
2、引导幼儿动脑筋。
3、体现数学教育生活化。
4、数学问题情境化。
5、教育方法游戏性。
6、活动环节训练要复习序数。
7、要反复做游戏巩固,把文具换其他物品培养幼儿灵活换算能力。
活动目标:
1.学习5的分解,发现5的分解规律。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5颗糖果、3个动物头饰。每个幼儿一张记录纸,铅笔。
活动过程:
1.每个幼儿有5颗糖果,两个动物头饰,一张记录纸和笔。教师利用布偶向幼儿提问:5颗糖果要分给两位好朋友吃,请小朋友分分看,共有多少种分法,并请小朋友将分类的方法记在记录纸上。
2.请幼儿介绍糖果的分法。
3.老师在白板上把分糖果的情形记录下来,并引导幼儿回答:
(1)5颗糖有多少种分法?(4种)。
(2)5的分解怎样排列才更有规律?
(引导幼儿发现递增递减的排列顺序——一边的数字越来越大,另一边的数字越来越小)。
请小朋友按照这个顺序自己将记录纸上5的分解重新排列。
4.与幼儿重温3、4、5的分解方法。
5.请幼儿观察分解的现象,说出其中的规律。(3有2种分法,4有3种分法,5有4种分法。)。
活动评价:
1.能找出5的分解方法。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活动意图: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事物,都能提供给我们诸多的数学信息,幼儿对数学的学习依赖于生活中对具体事物的反复自由探索和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幼儿才能使数学经验逐渐内化,并自我建构以获得发展。开展《四季花圃》让幼儿通过游戏、操作、探索来对物体进行等分。探索用不同的方法等份一个物体,发展观察力、创造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正方形四等分的方法,尝试设计不同的四季花圃。
2、在看、说、贴中,进一步感受四季花卉的丰富多彩。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圆形、正方形各种形状花坛卡片若干、剪刀、固体胶、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花卉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谜语。
怒放的向日葵,它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花。
你喜欢什么花?它在什么季节开放?
小结:春夏秋冬,百花绽放,各种各样的花装扮着我们的城市,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二、圆形花坛的四等分。
把圆形花坛分成大小一样、形状相同的四份,分别种上四季的花。
1、集体讨论演示。
怎么把圆形花坛分成大小、形状相同的四份呢?
小结:对折两次的方法,把圆形花坛分成了大小、形状形同的四份。一个大花坛变成了平均的四份,叫做四等分。
2、分辨四季的花。
圆形花坛进行了四等分,还种上了四季花卉。
谁能告诉大家都种了哪些四季的花?
小结:春夏秋冬,四季轮换,每个季节都有鲜花陪伴,真是风景宜人。
三、正方形花坛四等分。
把正方形花坛四等分,种上四季的花。
1、幼儿操作。
要求。
(1)把花坛四等分,并分别种上四季的花。
(2)多分几个花坛,试试不同的分法。
(3)音乐停止,停止操作,拿着作品马上集中。
2、讨论。
小结:今天,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把正方形花坛进行了四等分,有的平均分成四个小正方形、有的平均分成四个小长方形,还有的平均分成四个小三角形,在不同四等分的花坛里,四季花卉交替开放,装扮着我们的春夏秋冬。
活动延伸:
三角形花坛怎么四等分?你想种上哪些四季花卉?
(对角折,上下对边折,左右对边折等)。
四等分。大班幼儿对圆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是熟悉的,因此对图形进行等分就有可操作性。活动过程中,通过谜语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学习四等分。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操作。操作完,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从而掌握四等分的方法。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动脑,想出了不同的分法。整个活动过程中,一环扣一环,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原则,让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自由探索多种操作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面积的守恒,发展观察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体验创造的乐趣,激发好奇心及求知欲。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洞洞板学具图形袋人手一份空白纸两大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正方形与长方形,引导幼儿探讨两图形面积大小,初步感知面积守恒。
2.讨论:可用什么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3.幼儿第一次操作,探索比较大小的方法。
方法1:可以用拼一拼的方法,两个图形重叠,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方法2: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
方法3:用洞洞板学具摆棋子的办法。
4.师幼验证寻找的方法,尝试学习用摆棋子的方法比较大小。
1)幼儿讲述所找到的各种办法,师幼验证。
2)学习移动棋子的方法比较两图形大小。
在图形上摆上棋子,根据棋子所占格子的数量得出结论。移动棋子位置,把两个图形变成不同图形,比较另一图形的所占棋子的多少。
3)小结:原来面积同样大小的图形,形状可以不一样。
二.为幼儿园设计“草坪”幼儿第二次动手操作,进一步面积守恒。
1.教师提出任务:幼儿园要修草坪,请小朋友来设计草坪的外形!
2.教师出示自己设计的草坪,请幼儿观察。
3.幼儿第二次操作,要求:和老师设计的草坪面积一样大,形状不一样。
4.教师展示所设计草坪,师幼验证面积是否一样。
三.幼儿分组操作作业单。
1.师:在小朋友的作业纸上,有一些图形,请你们看一看,哪些图形是一样大小的。请你用一定的标记把它标出来。
2.幼儿分组操作作业单。
四.师幼讲评作业单,幼儿整理操作材料。
课后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选择了对大班幼儿比较难理解的面积守恒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初步理解面积守恒概念,教师能将这一知识点转化成一节操作性和探究性很强的一节教学活动,同时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幼儿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测量物体面积的大小可以转化成数单位格子的大小或移动棋子的面积与个数的方法。整个活动由浅入深,幼儿能积极参与,对活动充满兴趣。幼儿在解决问题时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探索、创造,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设计背景。
大班幼儿在数的概念有一定的初步认识,能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一次我用游戏开始这节课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目标。
1、学习按所出物品列算式,进一步理解加号、等号的含义。
2、体验共同游戏的愉悦。
3、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6的加法算式难点:能例举一两个简单的6的应用题。
活动准备。
实物卡、看图列算式卡。看图列算式卡、数字卡、实物卡、记录卡、看图分类计数等。
活动过程。
1、碰球游戏。
师:我们来玩一玩碰碰球的游戏,我和你合起来是5,嘿嘿,我的2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2球碰3球。
师:我和你合起来是6,嘿嘿,我的4球碰几球?
幼:嘿嘿,我的4球碰2球。
2、出示实物卡,复习6的组成,引出6的加法。
师:看,这张图片上有几只小猫啊?
幼:6只。
师:上一次啊我们帮这些小猫分过类了,现在我们来动动脑筋,怎么样用算式表示。
一、引出新游戏。
出示看图列算式卡,请幼儿操作。
二、分组操作。
(1)看图列算式(实物卡、数字卡)。
(2)6的组成卡。
(3)看图分类计数或用算式记录。
(4)看实物用算式记录。
(5)算式接龙。
三、
总结。
评价。
集体验证部分幼儿的操作卡。
表扬认真操作的幼儿,鼓励其他幼儿。
教学。
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五
《王子的生日派对》是大班的数学活动。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礼物的位置。突破重点的方法是通过白板互动课件创设城堡里过生日的游戏情境,继而引导幼儿观察、寻找礼物的位置,掌握并理解方位,从而解决重点。活动的难点在于幼儿能够准确理解横排、竖行的二维空间。突破难点的方法是通过白板操作活动引导幼儿感知空间关系,利用白板的淡出、拖动等功能,让幼儿自主操作,巩固认识。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往往在组织教学时,会感到孩子们的兴趣不高,主动学习的欲望不强。《纲要》中明确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为了创设一个让幼儿的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我们为幼儿营造了一个游戏的情境,将教育目的融于游戏活动中,使数学活动游戏化,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让幼儿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需要,获得相应的数知识和数经验。
活动中幼儿对生日派对整个情景非常地感兴趣,积极性较高,本次活动除了在引导幼儿寻找礼物的过程中观察、理解事物的二维空间外,还有意识地利用白板课件教学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在玩中学,学中乐,在互动中获得发展,使幼儿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得到提升,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形式来看,它以“过生日”游戏为基础,把教学目标寓于游戏之中。游戏中,老师的要求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整个活动过程较理想地实现了教学游戏化。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六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
2、更进一步得理解数数。
注意:在数物时的手不要遮住图案 ,最好是用小木棍,或时有一定长度的东西来带领幼儿按物数数。
1、一张图,上有20个苹果 、15个梨 、10个香蕉,按每排5个用排列法排列
2、卡纸做的奖品彩色小苹果、香蕉、梨图案小勋章数个。
教师:小朋友们好,你们喜欢吃水果吗?
教:那你们喜欢什么水果呢?
教:那么多,,那天水果王国给我送来了几个勋章图案,他们说你们好聪明,是个肯动脑筋的小朋友也很乖,所以想把它送给你们 (拿出水果勋章)你们看好看吗?幼:好看。
教:想要吗?
教:那好。(拿出图)你们看这上面有什么呀?
教:对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有多少个,我们一起来数好吗?
幼: (1、2、3、4、5、6、...)
教:小朋友有多少苹果个呀?谁来回答。
教:恩,对了,你回答的`很好,给你一个苹果图案小勋章。
(一样的依次的和幼儿再数一数香蕉和梨各多少)
教:数出了香蕉15个梨10个,香蕉和苹果谁多一 点呀?
幼儿:苹果比香蕉多一点。(教师在黑板上写上苹果多一点,再在苹果和香蕉的下面对应的写上个数的数字)
朋友们跟着我说:20比15多,20比15大,20个苹果比15个香蕉多。
(再依次说苹果和梨、香蕉和梨的大小关系)
结束语;小朋友你们回家后再数一数别的玩具呀,杯子呀等等再比比谁比谁多,谁的数量大)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七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学习正确计数。
3、能与同伴分享合作,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
1、材料准备:来自幼儿真实生活的录像片段——"跳绳比赛争执瞬间",记录纸和笔。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体育比赛的资料,观察了解各种比赛的过程和名次确定的方法;幼儿已有跳绳和跳绳计数的经验。
1、重点:通过实践,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在不断增强计数兴趣的过程中学习正确计数。准备运用实践体验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这一重点。
2、难点:能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准备运用启发提问法、活动延伸法突破。
1、导入活动:观看录像,进行讨论。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录像,请你们看一看,录像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看完录像后提问:
(1)录像中的小朋友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
(2)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的'问题?
2、第二遍录像(慢速播放),便于幼儿观察跳绳速度与计数速度的对应关系,分析现场计数时出现的问题。
提问:
(1)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问题出在哪儿?
(2)如果是你,会怎样为跳绳计数?
3、小组实践,集体分享:如何使跳绳计数更准确。
(1)幼儿分组活动,每组取一根跳绳。幼儿可以边实践,边商讨计数方法,并通过图画标记等形式记录跳绳计数的方法。
(2)集体分享。
a、分享探索过程,如:
开始计数时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们是怎样想出解决办法的?
b、分享计数方法,如:
看跳绳小朋友跳动的脚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起伏的头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抡绳的双臂计数。
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c、讨论计数注意事项,如:
跳与数要对应上;
踩绳或一脚跳过另一脚没跳过,不能计数;
记清楚小朋友跳过的数,再往下接着数,并说出最后计数结果。
4、分组学习跳绳计数,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意愿尝试跳绳记录方法,还可以探索和发现新的方法。
5、讨论:还有哪些运动项目是通过当场计数来统计结果的?
如:幼儿的拍球、投球、捉尾巴游戏;体育项目中的足球、排球比赛等。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运用计数方法解决体育比赛及生活中的问题,如值日生发碗筷、取午点等,并用绘画、拍照等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记录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和同伴分享、交流。
首先,本次活动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科学领域学习"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点。通过探索"跳绳计数方法"的活动,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幼儿从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及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其次,活动过程符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即幼儿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品质。
第三,活动过程体现了《纲要》和《指南》倡导的以幼儿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幼儿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由"教授"转变为"支持"和"引导"。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八
一、活动目标1.感知球体、圆柱体、长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特征。
2.能尝试按图纸制作立体纸盒。
二、活动准备1.球体、圆柱体积木、长方体,易拉罐、乒乓球等实物若干。
2.自制图形纸若干、剪刀、胶带、浆糊等。
三、活动过程1.观察比较球体与圆柱体,感知图形的特征。
(1)出示球体与圆柱体。让幼儿通过滚动实验,感知两个形体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2)师小结:不管从哪边看,球体都是圆的,可以向任何方向滚动,叫球体。看起来像柱子,从上向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并且两个圆一样大,叫圆柱体。
(3)进行游戏:看谁找得对。
请幼儿找一找老师提供的物体中有哪些东西是球体的.,有哪些东西是圆柱体的。
师:现在请你们来找一找球体和圆柱体,找到后请你大声说出这个物体是球体还是圆柱体。
2.认识长方体,并尝试根据图纸制作礼物盒。
(1)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先认识长方体,再请幼儿将盒子拆开,仔细观察长方体的构造图,引导幼儿发现折痕。
(2)将拆开的纸盒还原,进一步感知如何制作立体纸盒。
3.根据图形纸,自己制作长方形纸盒。
师:看看,老师今天带来了许多美丽的图形纸,让我们一起来跟着这些图形纸制作一个漂亮的纸盒吧。
4.装礼物:互相欣赏礼物盒并装礼物。
大班数学《漂亮的礼盒》活动反思《漂亮的礼盒》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教师进行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较为清晰流畅!制作的课件ppt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孩子们能够开心的学习制作。
刚开始的观察球体和圆柱体,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图形的特征!还请幼儿亲自做实验,充分感知图形的特征!之后,教师请幼儿在给出的图形中找出球体、圆柱体,进一步的巩固图形特征!
幼儿对长方体的构造很感兴趣,对做礼物盒很感兴趣,在引导幼儿做纸盒前,可以先示范下,孩子制作礼盒的过程中就会不易出错!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九
活动目标:
1、尝试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进行二等分,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在为狗熊分饼的过程中体验帮助动物朋友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熟悉故事《两只笨狗熊》以及常见的几何图形。
2、材料准备: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图片若干,剪刀、水彩笔、操作练习纸人手一份,展示架,ppt(演示文稿)6张。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都听过《两只笨狗熊》的故事。大黑和小黑因为不会公平地分饼,那个饼差点被狐狸大婶吃完,所以他们想学会公平分饼的方法。你们看,大黑和小黑来了。(出示pptl。)。
师:你们能帮帮大黑和小黑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大黑和小黑带来了哪些不同形状的“饼”?(出示ppt2。)。
二、学习二等分。
(一)学习分圆形的“饼”。
1、请个别幼儿帮小熊把圆饼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
师:谁愿意来帮助大黑和小黑将这个圆饼分成大小一样的两份?(个别幼儿操作,教师不加任何提示。)。
2、集体验证幼儿的分法是否正确。(引导幼儿发现可采用重叠的方法验证。)。
3、教师小结。
师:原来把一个圆饼对折可分成相等的两份,形状一样、大小也一样就是二等分。等分出来的一份比原来的小,原来的比分出来的一份要大。(出示ppt3。)。
(二)学习分正方形、长方形的“饼”。
1、引出任务。
师:这里有一些正方形、长方形的“饼”,请小朋友找一块“饼”分一分,要想办法分成一样大小。可多想几种分法,分好后用笔和纸记录一下。
(幼儿操作,教师重点关注幼儿是否能将“饼”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是否能用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分“饼”。)。
2、交流、讨论。
师:你分的是什么形状的“饼”,怎么分的?怎么知道分得是不是一样大?还有谁也是分××形状的“饼”的?你用了什么方法?(先交流正方形“饼”的分法[出示ppt4],后交流长方形“饼”的分法[出示ppt5]。)。
教师小结。
师:要知道正方形的“饼”、长方形的“饼”分成两份后是不是一样大,可以通过边对边、角对角、上下左右对称、重叠等方法进行比较。
三、找出二等分的礼物。
1、交代任务。
师:大黑和小黑在大家的帮助下学习了二等分的方法。下面是一张大黑和小黑带来的礼物单,大黑和小黑要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把二等分的礼物找出来。(出示ppt6。)。
2、幼儿在人手一份的操作练习纸上找出二等分的礼物。
3、集体交流、验证。
师:你找到哪几种二等分的礼物?为什么你认为这些礼物是二等分的呢?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教师点击ppt6上的每件礼物,如果是二等分的,电脑会把礼物自动圈起来,并发出好听的声音;如果不是二等分的则不会圈起来,而且会发出爆炸声。)。
四、延伸活动。
师:今天,我们教会了大黑和小黑二等分的本领,高兴不高兴?你们的本领真大!其实除了这些图形,还有许多其他的图形,如三角形、梯形等也可以二等分,甚至还可以四等分、八等分呢。我把材料放在区角中,你们可以继续动脑筋试一试。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十
1、认识多种梯形,巩固对梯形基本特征的认识。
2、尝试用正方形纸折或剪出梯形。
3、愿意在尝试操作活动中动手动脑。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2、幼儿用书、正方形纸、剪刀。
【活动过程】。
一、找出梯形的明信片。
1、小狗给好朋友小猫寄了一张明信片、这真是一张特别的明信片,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出示等腰梯形的明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它象梯子,是张梯形的明信片。
4、教师出示多种形状的明信片,请幼儿观察并找出梯形。
二、幼儿操作活动。
1、给梯形涂色。
2、记录图形数量。
3、变梯形。
三、活动评价。
我在导入时提供的形状一种是幼儿认识的图形,一种是幼儿不认识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帮助幼儿辨别什么是梯形。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十一
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雪花片数量变化的过程,尝试根据雪花片数量结果,推导出雪花片数量与游戏输赢结果以及游戏规则之间的关系。
2.提高判断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准备:
雪花片三筐(数量多于幼儿人手6片),磁性黑板一块,磁铁块12~15个,粘纸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数倍)。
过程:
一、回忆熟悉的游戏,了解新的游戏规则。
1.回忆熟悉的游戏。
(1)回忆游戏“石头剪刀布”的玩法和规则。
提问:“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是怎么玩的?有什么规则?
(说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梳理“玩法”,强调“规则”,比如,要同时出手势,一旦出了手势就不能更换,如果出了同样的手势要重新来一次,等等。)。
(2)介绍新的游戏玩法。
提出要求:下面我们要把原来的两人游戏变为集体游戏。每个小朋友边念儿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边拍手,念完后迅速找到一个朋友和他面对面,一起念“石头剪刀布”的指令后同时出手势,比出胜负。每一对朋友只能玩一次游戏、比出一次输赢,然后更换一个朋友再游戏。
2.试玩新的集体游戏。
(1)请幼儿在活动室中间空地上两两找朋友轮流玩游戏,引导幼儿一起念儿歌、一起说“石头剪刀布”的指令。
(2)提问:谁赢了?谁输了?出了一样的手势该怎么办?比出一次输赢后就要怎么样了?
(3)待游戏比出输赢后,请幼儿回座位坐下。
(4)帮助幼儿理解新规则:一轮游戏中,每个人要换3次朋友,也就是每人要玩3次“石头剪刀布”。
(说明: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念儿歌、说指令以及提问等,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游戏中,教师重点关注的是幼儿能否理解和遵守新的游戏规则,是否已做到一对朋友在一次游戏中只有一次输赢,从而为幼儿在之后的推理中思考输赢关系做好铺垫。)。
3.了解增加雪花片后的新玩法。
(1)讲解新的玩法和规则:游戏前每个小朋友只能拿取3片雪花片,游戏中每一次输的小朋友要给赢的小朋友一片雪花片。游戏中每人要想办法保管好自己的雪花片,不要掉落和丢失。
(2)在活动室中间空地上放三筐雪花片,请每位幼儿上来拿取3片雪花片后回到座位上坐好,然后与旁边的同伴互相验证有否拿对。
二、第一轮游戏,体验3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推理。
1.尝试游戏,体验3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说明:一轮游戏进行三次,一般三次后就会有幼儿输完3片雪花片。教师要重点关注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即每次输赢后能否正确拿出一片雪花片,以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关注自己手上雪花片数量的变化及其与输赢结果之间的关系。)。
2.游戏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过程。
(1)请输完雪花片的幼儿上来,肯定其能“遵守规则”。
(说明:游戏有输赢是正常的,幼儿将自己手里的雪花片都输完时,可能会有挫败感,教师要注意幼儿的情绪,及时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游戏心态。)。
(2)请大家一起来尝试推理。
(说明:对于“3片雪花片怎么会一片都没有了”的推理,基本上所有幼儿都会说“因为他输了”,而后的教师追问“那么他一共输了几次”,目的是帮助幼儿思考输赢结果与雪花片数量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可以再追问“为什么是输了3次”,以帮助幼儿在雪花片数量与“每次输赢1片”的游戏规则之间建立起联系。)。
(3)提问:谁认为自己手上的雪花片最多?有几片?
(4)请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与其他幼儿一起来推论他们的雪花片变为6片的过程。
(说明:对于“每人赢了几次”这个问题,幼儿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赢了3次”和“赢了6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记住了自己原先就有3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赢了会得到1片,而后者只记得自己每次赢了会得到1片,忘记了自己原先手上就有3片。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说自己“赢了6次”时,幼儿可能会用“3+3=6”来作答,教师可以视情况再深入追问幼儿:“这里有两个3,这两个3有区别吗?”以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原先手上的3片雪花片加上游戏中赢得的3片雪花片才是6片雪花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
(5)幼儿作出推理后,教师呈现磁性黑板,请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在集体面前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可先向幼儿a提问:“你原先手上有几片雪花片?”然后让幼儿a在磁性黑板上正确摆放出磁铁块加以表征。随后,幼儿a每描述自己赢了一次,就让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b在3块磁铁块的后面加上1块磁铁块。这个摆放过程既是验证的过程,又是操作的过程,可让全体幼儿直观地看到由磁铁块所表征的雪花片变化过程。教师在这个环节要重点关注幼儿对雪花片变化过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结果的差异,以了解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不同思维水平。)。
三、第二轮游戏,体验6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推理。
1.尝试游戏,体验6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1)调整规则:游戏玩法不变,每人改为拿6片雪花片游戏,共玩3次,每次输的人给赢的人2片雪花片。
2.游戏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过程。
(1)请输完雪花片的幼儿上来,肯定其能“遵守规则”。
(2)请大家一起来尝试推理。
(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幼儿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输了3次”和“输了6次”。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时,有幼儿可能会用“2+2+2=6”来作答,即每次都输掉2片雪花片,输了3次2片,就输完了6片;有幼儿则可能忘记了游戏规则,会说因为输了6片雪花片,所以输了6次。)。
(3)请输完了雪花片的幼儿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可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a上来,根据输完6片雪花片的幼儿b的描述,来摆放磁铁块。教师可先向幼儿b提问:“你原先手上有几片雪花片?”并让幼儿b在磁性黑板上正确摆放出6块磁铁块加以表征;幼儿b每描述自己输了一次,幼儿a就去掉磁性黑板上的2块磁铁块……这个摆放过程既是验证的过程,又是操作的过程,可让幼儿直观地看到由磁铁块所表征的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4)请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与其他幼儿一起来推论他们的雪花片变为12片的过程。
(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幼儿也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赢了3次”和“赢了6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记住了每人原先手上就有6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赢了会得到2片,而后者只记得每次赢了会得到2片雪花片,忘记了每人原先手上有6片雪花片,或者是把游戏规则记成了每赢一次得到1片。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有这样的答案时,有幼儿可能会用“6+6=12”来作答,即原先手里有的6片雪花片加上赢得的6片雪花片就是12片雪花片,所以赢了6次。有幼儿则可能会用“6+2+2+2=12”来作答,他的解释是,因为除了原先有的6片雪花片,后来每赢一次得到2片,一共赢了3次,得到6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
(5)请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儿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陛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的具体引导方法同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关注幼儿对雪花片变化过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结果的差异,重点引导幼儿思考游戏前的雪花片数量、游戏输赢规则、游戏后的雪花片数量这三方面的关系。)。
(6)根据本班幼儿的推理水平,选择开展以下环节的活动。
提问:谁的雪花片不是最多也不是最少?他到底有几片?
为什么只剩下了这几片?你在游戏中的输赢情况如何?
你能不能用磁铁块摆放出你的雪花片输赢过程?
如果两个小朋友手里剩下的雪花片数量是一样的,他们的输赢过程也会是一样的吗?
(说明:以上问题是针对个别幼儿的,可根据本班幼儿的推理水平,选择性地开展该环节活动,目的是引导他们尝试回忆或推论自己雪花片的输赢过程,并用语言加以表述,同时尝试用磁铁块加以表征。最后一个问题意在引导幼儿基于摆放磁铁块的过程,尝试思考和理解“输赢的不同顺序”与“相同答案”之间的关系。)。
延伸活动:
(说明:游戏结束后,教师抛出这个问题,不是急于要求幼儿给出正确答案,而是旨在再次给予幼儿尝试推理的机会,鼓励幼儿直接用自己手里的雪花片探索、摆放。幼儿如能摆放出正确答案,可让幼儿用赢得的雪花片换取粘纸等小奖品。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十二
活动设计:踩高跷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项体育游戏活动,。踩高跷可以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能力,提高动作协调性,发展团结协作和竞争的意识。本次活动的设计体现体育游戏活动的特点,整个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利用游戏情境贯穿活动,引领幼儿体验体育游戏快乐的同时,提高了他们身体动作的协调性与灵活性,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听音乐进入游戏情境,做准备活动。听美妙的音乐,开着小火车,既能有秩序地展开活动,又能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游戏式情境导入中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幼儿为了能在"运动会"中不受伤,所以做赛前的准备活动,将幼儿带人快乐的运动状态。
基本部分:此环节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活动过程,活动始终围绕参加运动会的游戏情境带幼儿练习、比赛,主线始终贯穿其中,让幼儿在情境中体验快乐。
结束部分:我们开着小火车回家为冠军庆祝咯!
活动反思:
一、课前练习不够充分
想要把一个活动完美的呈现出来课前准备非常重要,如果幼儿在活动前没有接触过高跷,没有真正地踩过,那本次教学活动又将如何开展呢?在活动开展前我和幼儿一起踩过高跷,让他们自由地练习过,能力强的幼儿很快接受了,而能力弱的`幼儿则需要老师帮忙,《大班健康活动教案及反思踩高跷》(http://)。教师在课余时间让幼儿自由练习是完全不够的,还可以渗透在晨间活动,或者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踩高跷比赛。因为本次教学活动主要是以比赛为主,所以活动前的练习非常重要,也非常地必要。
二、情境贯穿更待深入
本次教学活动的主题是"利用情境贯穿游戏活动,引领幼儿体验体育游戏之快乐"虽然孩子在游戏中足够体验了一把快乐,而且活动氛围很浓郁,幼儿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活动中教师还可以再深刻地思考如何把情境更深入到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去。
三、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
幼儿本身就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在体育游戏的比赛环节中体现地更加明显。教师这时候要利用情境来想办法设计适合所有幼儿的教学环节,就比如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让他们有自主的选择权,不是所有的幼儿都必需沿着这条跑道踩完全程。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挑战,而能力弱的幼儿可以选择近点的目标。这样一来,在同一层次上的幼儿进行比赛才算得上是公平竞争。
四、要注意活动细节
教学中的活动细节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幼儿,每一个细节。活动中开小火车的环节,高跷是否先拿在手上,绳子事先要卷起来,以免甩到其他幼儿。在自由练习的部分,教师要注意规定幼儿练习的场地,不要让幼儿离开教师的视线范围。在比赛中男、女的人数及混合等都要注意,因为比赛也要显示出公平的原理。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十三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复习10以内的数概念(数的形成、数数、认数字、比较数的`大小和数序等)。
2.训练思维的正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何图形片10张、红黄蓝三色的几何图形板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上有红黑绿三种颜色写的1的数字各一个)、数字牌每人一块。
活动过程:师生进入数学宫。
游戏一:做的对有快(复习10以内数的形成、数数)。
1.目测几何图形的个数做动作。
2.添上或去掉1后做动作。如:看到8快图形就做9或7的动作。
游戏二:踏得对又快(复习10以内的数字、比大小)。
在地上任意放置图形,幼儿按要求找到图形数字,用脚踏上去。老师可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如:踩三角形上红颜色数字;踩比3大、比7小的黑颜色的数字。
游戏三:排得对又快(复习10以内的数的排列和分类)。
1.按图形的形状不同将数字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按图形的颜色不同将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游戏四:比得对又快(复习10以内数的大小、数序)。
1.每一幼儿胸前挂一数字牌,在乐曲声中找一位好朋友,找到朋友后两位幼儿比较数字的大小:数字大的幼儿站着做动作,数字小的幼儿蹲下做动作,数字一样大的幼儿相互拥抱做好朋友。
2.要求幼儿迅速胸前数字大小依次从大到小排队,做动作走出数学宫。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十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日历,学会看日历。
2、了解日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作用。
3、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活动准备:
多种不同的日历。
活动过程:
一、出示日历,引起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好多东西,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日历)。
1、和幼儿一起说说日历的样子。
2、引导幼儿观察日历。
师:日历里面有什么?(数字、文字等)。
二、深入认知。
老师这里有一本日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有什么秘密?
1、认识年份。
师:这是哪一年的日历?
2、认识月份。
(1)一年的第一个月是几月?最后一个月是几月?12月过完后就表示一年结束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出处 cooCo.Net.Cn
(2)那一个月有多少天呢?这些小数字会告诉你。
一年有12个月,有的一个月31天,有的30天,二月有28天。
3、学习查找日期
1、今天是几月几日?谁能从日历中找出来?(幼儿示范)。
2、老师的生日是11月7日,谁能找出来。
3、国庆节是几月几日?谁能找出来?
4、老师说节日,幼儿在日历上找出来,并进行评价。
三、活动延伸。
小朋友之间互相提问、指认日期。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十五
1、尝试结合已有经验,运用四等分的方法对实物进行四等分,了解物体等分方法的多样性。
2、在帮助小动物分食物的过程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每组两个小筐(一个筐内装长方体、正方形,彩纸若干,另一个筐内装小刀,尺,纸条等工具),圆形纸若干置于桌上。
3、另准备每组立体的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椭圆形食物。一杯饮料。
4。磁性黑板一块。
【活动流程】。
引出故事——圆形四等分——其他图形四等分——实物四等分——延伸。
【活动过程】。
二、第一次尝试:四等分圆形。
1、教师提出尝试要求,将正方形分成一样大的四份。
2、幼儿尝试操作,将圆形四等分,教师巡回观察幼儿的操作,
3、尝试操作后提问。
师:
(1)你是怎么分的?怎么知道分出来的四份是否一样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
(2)老师圆形的分法在磁性板上摆给幼儿看,然后请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
5、小结。
师:像这样把一个东西分成一样大的四份叫四等分,四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样大的,我们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
三、第二次尝试:四等分其他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1、教师提出第二次尝试要求:四等分其他图形。
2、幼儿第二次尝试操作,即把长方形、正方形、等四等分,教师观察幼儿的操作,了解幼儿不同的四等分方法。(两组投放长方形,两组投放正方形)。
3、教师请选择不同图形进行四等分的幼儿讲讲,自己分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分的,然后教师将各种图形的四等分方法在磁性黑板上摆出来。
小结:圆形四等分的方法比较简单,但是有的图形像长方形,正方形有多种四等分的方法。
四、第三次尝试:不同食物四等分。
1、请幼儿再来帮助小动物解决难题,即四等分不同食物。
2、幼儿尝试把特殊材料进行四等分,教师巡视。
3、你们分了什么,怎么分的?
五、延伸液体的四等分。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掌握了四等分的知识,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体现了新纲要的教学理念,所以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也发现在操作材料上准备得还不够充分,可能是计算错误,另外在摆放操作材料时还要考虑得更周到,这样活动效果可能会更加完美。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十六
运动目的:
1、熟悉多种梯形,牢固对梯形根基特性的熟悉。
2、实验用正方形纸折或剪出梯形。
3、乐意在实验操纵运动中着手动脑。
运动预备:
幼儿用书、正方形纸、铰剪。
运动历程:
1、找出梯形的明信片。
(1)小狗给好朋侪小猫寄了一张明信片、这真是一张特另外明信片,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2)西席出示等腰梯形的明信片,引诱幼儿不雅察并报告它象梯子,是张梯形的明信片。
(4)西席出示多种外形的明信片,请幼儿不雅察并找出梯形。
2、幼儿操纵运动。
(1)给梯形涂色。
(2)记载图形数目。
(3)变梯形。
3、运动评价。
我在导入时供给的外形一种是幼儿熟悉的图形,一种是幼儿不熟悉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资助幼儿鉴别什么是梯形。
运动反思:
本次运动的重点是熟悉梯形,难点是摸索差别外形的纸变出梯形的种种要领。运动一开端,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梯形请幼儿不雅察、比力。资助幼儿鉴别梯形的根基特性:梯形有两条平平的边,另有两条斜斜的边。
着手操纵,让孩子在操纵中获取新知。在接下来的运动中,我凭据讲授内容计划了两个着手操纵运动。幼儿园教案第一个运动是“变梯形”,我预备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请幼儿想措施把这些外形的纸酿成梯形的纸,一开端,许多幼儿都不太会,我提示幼儿可以把它先折一折,让它酿成梯形后再沿着折痕把过剩的部门剪失。幼儿经由过程折一折、剪一剪,把这些图形都酿成了梯形,原来这里还要请幼儿把变梯形的要领记载下来,但这里时候太长了,以是我暂时转变了打算,请幼儿变好后说说本身是奈何变的就可以了。
第二个操纵运动是“给梯形涂色”,我预备了有种种图形拼成的人、屋子、马,请幼儿找一找梯形在那里,找到后给梯形涂上色彩。这一运动,让幼儿对梯形有了更深的印象。第二个运动中幼儿的乐成率显着的进步。以上两个运动让幼儿很好地感觉了常识形成的各个历程,经由过程操纵、不雅察、交换等进修举动越发自动,有用。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十七
1、正确感知10以内物体的数量,探索、发现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2、学习用语言表述“几比几多一,几比几少一”。
3、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4、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1、可以挂在幼儿胸前的卡片若干,卡片正面分别画有1~10个实物图,反面标有相应的数字,每种数字的卡片数量相等。
2、不完整的自然数列大卡片若干。如图。
3、音乐课件。
4、幼儿学习资源?第20~21页。
活动过程。
1、请幼儿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卡片挂在胸前,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与方法。
师: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漂亮的小卡片,卡片里藏有数字宝宝,你们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挂在胸前,然后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卡片上有什么,你的卡片中藏着的数字宝宝是多少。
请幼儿记住自己的数字宝宝。
2、游戏“抱团”。
(1)玩法:幼儿随音乐四散走,当音乐停止时,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相邻的自然数抱在一起。如:教师说6时,戴着画有5、6、7卡片的3名幼儿抱在一起。
(2)教师提问:
你们为什么要抱在一起呢?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x比x几多一,x比几多x少一”。
3、游戏“排排队”。
(1)玩法:幼儿拉成圆圈,教师发出这个指令后,带着数字1~10的卡片的幼儿按顺序站成一排,比一比哪一组站的又对又快。
4、游戏:“占格子”。
玩法:教师出示缺少的自然数列大卡片,摆在地面上,当音乐停止时,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身上的卡片数量站在相应的空格中,看谁站得又快又准。没有占到格子的小朋友被淘汰,游戏可反复进行。
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猴子是小朋友喜欢的动物,新课的导入用“小猴吃水果”这一故事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将猴子吃水果的童话故事与比多少的数学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帮助猴子分水果的过程中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同时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符号简洁、明了的应用功能。
用特定的符号来刻画客观世界中两个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但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和“=”。如何让刚入校门不久的学生掌握这三种符号的含义并正确使用它们呢?在一节课内小朋友要认识三个符号朋友“”、“”和“=”,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故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的形状是怎样的?开口朝哪边?尖尖的呢?引导学生用形象易懂的语言去记忆三种符号。“两边数字一样大,中间填‘=’”,“左边大,大于号;左边小,小于号”,“大于号开口在左边,小于号开口在右边”,“开口旁边是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等。等学生已理解后,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看谁举得对”,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举出相应符号;“看谁摆得好”,教师说符号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相应的符号。最后安排补充练习,以加深学生对符号的印象,并会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十八
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数量调查》时,请幼儿从周围生活中找出数量是2的物体。当幼儿说出:“人有两只眼睛。”后,幼儿将观察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人的身体上来。欣欣说;“人有两只耳朵。”宁宁说:“人有两条腿。”他说完坐下后,另一位幼儿不举手就坐在那儿说:“小时候有四条腿,长大了有两条腿,老了有三条腿。”别的孩子也听到了,就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听过这个。”鑫鑫还连忙站起来说:“老师,这是个谜语啦。是人。我小时侯爬就是四条腿的。”这么一来,孩子们的兴趣就转到人到底有几条腿上来了。我就请他站起来,把他刚才说过的话再说一次,并请他说明理由。他回答说:“人在小时侯不会走路,就爬,是四条腿;长大了,可以走路,是两条腿;老了,要用拐杖,就是三条腿。”其他幼儿也说:“对的,是这样的。”为了让幼儿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我请幼儿安静下来后,提问:“小时侯是用什么在爬?”“是用手和脚一起爬的。”“老了,走不动了,拐杖的作用很大,那能把拐杖是腿吗?”“不是,拐杖能帮助老爷爷走路。”于是,根据幼儿的回答,我继续提问,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数量观念:“刚才小朋友给我们说了一个谜语,小朋友也猜出来了是人。那么人到底是有几条腿呢?”幼儿齐声回答:“两条腿。”接下去,幼儿的思路便又重新转移到了不同物体的数量上来了,活动得以正常、继续展开。
1、幼儿期的行为具有模仿性,因而在独立思考问题时也易受他人的影响。当一个幼儿说出人有两只眼睛后,其他幼儿的回答,都是从人的身体上展开来的,他们从模仿中获取数量是2的物体的经验,在思维上是局限的。
2、随着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幼儿也能表现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小朋友从其他幼儿的回答中想到了有关人的一个谜语,而其他幼儿则积极地对此进行说明,这时幼儿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活动相结合,幼儿的兴趣和主动性在围绕这个问题的准确与否上得到了体现。
3、幼儿对于数量的判断由于出现了这个谜语,而显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困难。这时,教师正确的引导、帮助就极为重要了。让幼儿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小时侯是用什么在爬的?拐杖是腿吗?从而确立正确的数量观念。即现代人是有两条腿的。
4、由于幼儿心理活动的稳定性进一步加强,所以,当幼儿获得正确的有关腿的数量观念之后,便就在教师的引导下,继续展开对不同物体数量的寻找。
1、幼儿的思维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的引导语言必须有助于幼儿拓展思维,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人的身体上,回答的情况单一。教师提问:“除了人的身体上的某些器官可以用数量2来表示,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数量2来表示。”将幼儿的注意力引至生活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培养幼儿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活动中,出现教师始料未及的情况时,应采取认真地正面应对的方式,而不应该是回避的态度。孩子对于自己的想法总有独特的见解,教师给予他们表达的空间,让孩子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取知识、经验,在活动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我认为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应培养孩子学数学的兴趣、学数学的方法及创新的意识。在本次活动中,组织幼儿对生活中事物数量的观察和讨论来提高他们的兴趣;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寻找符合要求的物体的数量来掌握学习的方法;创新则是启发和肯定幼儿的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编写与反思篇十九
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数学活动《狗熊分饼》,我将从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设计思路对物体进行二等分和等分好是大班幼儿应该达到的一个数的要求。
由于我们是大班上学期,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位为二等分。本次活动我把二等分的学习融入到一个有趣的故事当中,让幼儿在情景中通过自己的操作去发现、归纳等分的方法。
二、说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导向作用。
对物体进行二等分和等分好是大班幼儿应该达到的一个数的要求。由于我们是大班上学期,我把本活动的目标定位为二等分。
1、尝试把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二等分,感知整体大于部分,部分小于整体。
2、在帮助狗熊分饼的过程中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圆形、画好中心点的长方形、圆形若干。
三、说活动流程。
(一)、回忆故事、引发探索重点提问:
1、“狗熊分饼”的故事里发生了什么事?
2、应该怎样分小熊才会满意?
(二)、探索二等分的方法1、探索圆形的二等分的方法。
(1)师:你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小熊今天也把饼带过来了,请你们来帮小熊分分看。
(2)个别幼儿介绍((1))分别请两位分不一样的幼儿一个幼儿分得整齐,一位幼儿分得不整齐。
分别提问:你是怎么分的?
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小熊会同意谁的分法为什么?
小结:原来像这样把一个东西分成相等的两份叫二等分。
(如果有整体部分的关系:你觉得分出来的一块饼和原来的一块比,有什么不一样?
幼:大小、形状不同。
小结:原来分出来的一部分形状、大小都不一样,分出的一部分比原来的要小。
2、探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二等分方法。
(1)师:刚才你们帮小熊分得真好,现在小熊又遇到问题了?
(2)全体幼儿操作。
二、引出中心点。
小熊很满意你们的方法呢?
看一看,这些分成二等分的图形都有一个什么小秘密吗?
幼:过了个点。
教师引出中心点。
这个小点在图形的最中心的位置叫中心点。看来折起来过中心点就有可能把它们二等分呢!你们也沿着中心点用不一样的方法折一折,分分看。验证要求:分好了,剪开了试比比看。剪之前请尺帮忙在折好的图形上画好线。剪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一点哦。
总结:原来正方形和长方形只要过中心点不管怎分都能分成二等分(7)情感体验:请你们把分好的饼干送给小熊吧,小熊真的很感谢你们。
三、延伸:
师:小熊这里还有几块饼干,他们是什么形状的?是不是所以的图形经过中心点都能二等分呢?我把他们放在区角里,请你们去试试看。
(4)引出中心点。
师:我来试试看。这里有一个点,他在图形最中心的位置,叫中心点。沿着中心点折一折,分好了。你们觉得这个会是二等分吗?我们剪下来比比看。
(5)个别幼儿尝试。
提示:他折的方法和我的不一样,但是也过了中心点,我们来帮他们剪开来比比看。
小结:原来正方形和长方形只要过中心点不管怎分都能分成二等分。
(6)刚才还有很多小朋友也像试试,你们也去试试经过中心点把这些饼干分成二等分吧。验证要求:分好了,剪开了试比比看。剪之前请尺帮忙在折好的图形上画好线。剪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一点哦。
(7)情感体验:请你们把分好的饼干送给小熊吧,小熊真的很感谢你们。
三、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