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热门20篇)
总结可以促使我们思考,确保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有效地运行。怎样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提高效率?接下来是一些总结的精选片段,供您参考和借鉴。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一
报考考生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二)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规定的各科笔试成绩合格且在有效期内。
考生防疫与安全须知。
为确保全体考生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请考生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一)所有考生均须至少于考前14天(12月25日前)返津,考前14天内有天津市外旅居史的考生,不得在津参加考试。
(二)认真阅读并遵照执行《2021年下半年天津市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生防疫与安全须知》。
(三)如实填写《2021年下半年天津市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生健康卡与安全考试书》和《流行病学调查表》。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二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散文。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艺术特色: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的诗歌。
一、苏轼诗歌的分类: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报考,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二、苏轼诗歌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以文为诗”实际上是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
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
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苏轼的词。
一、苏轼词对词境的开拓。
1.苏轼以前的词为应歌之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苏轼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之襟怀,摆脱花间词婉转之态,为激越、豪放充分表现作者的人格个性。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并从现实生活中撷取创作题材,故苏词多为感事之作,有的还采用词题小序的形式确定表现的内容,交代创作动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用记实手法写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词的抒情贴近现实生活,词中的抒情人物形象与创作主题也由分离走向统一对应。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面向社会和真实人生的大道,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3.苏轼用词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扩大了词境,把词家“缘情”与诗人“言志”结合起来,词品与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二、苏轼的“以诗为词”
1.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
2.在苏轼之前的“曲子词”的曲子,基本上是“轻音乐”“软性文学”。到苏轼将词题小序发展起来,做词寓以诗人句法、引议论入词、大量用经、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如《临江仙》。苏词充分体现了文人的审美情趣,是典型的士大夫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在于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促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三、苏轼词的风格。
苏词的风格是豪放,苏轼乃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也有许多极清空幽秀的作品,风格是多样化的。
1.豪放,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婉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词为悼亡之作,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叹喟中。
3.清旷,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中国文化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三
(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学习,应该尽可能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呈现给学生。”乌申斯基也指出,儿童是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2)启发性原则: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助产术;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
(3)巩固性原则: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4)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不陵节而施。
(5)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朱熹。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马克思主义。
(7)量力性原则:墨子——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马克思主义。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四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已毕业人员户籍或居住证申领地在河北省,在校生在读学校所在地、户籍或居住证申领地在河北省,符合学历条件,符合《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及《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的其他条件,拟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及中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人员。
在河北省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台居民,可在当地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港澳台居民申请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有效证件为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五年有效期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申请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其他条件、程序与内地(大陆)申请人相同。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考试。
学历条件。
(一)申请参加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师范类毕业生应具备具有办学资质院校开设的中等学历层次幼儿教育类专业毕业(须是招生管理部门、省教育行政部门“双向备案”生源)及其以上学历,非师范类毕业生应具备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二)申请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应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三)申请参加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应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四)申请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考试,应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五)符合以下条件的在校生,可凭在读学历申请相应类别考试:
2.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三年级以上(含三年级)学生;。
3.普通高等学校2年制(3+2)专科、5年一贯制专科在校毕业年级学生;。
4.全日制在校研究生;。
(六)非普通高等学校在读人员(如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国家开放大学、网络教育等),须毕业后报考。
3、报名入口。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五
导语:2017年的教师资格考试时间快到了,要考教师资格证的你们都复习好了对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相关模拟题。
1.苯环的发现者百思不得苯的结构是什么,忽然有一天在睡梦中梦到一条蛇首尾连接,醒来,他由此确定了苯的结构。这种现象在心理上被称为( )。
a.原型启发
b.思维定势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答案】:d
出自 cooCO.NET.cn
【解析】:
所谓酝酿效应,是指反复探索一个问题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由于某种机遇突然使新思想、新心象浮现了出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一下子便找到解决办法。在酝酿期间,个体虽在意识中终止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其思维过程并没有完全终止,而仍然在潜意识中断断续续地进行着。通过酝酿,最近的记忆和已有的记忆被整合在一起,弱化了心理定势的效应,并容易激活比较遥远的思维线索,因而容易重构出新的事物,产生对问题的新看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2.生物课上,老师要求全班同学绘制人的心脏结构图,同学们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的知识是(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答案】:d
出自 cooCO.NET.cn
【解析】:
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3.小杰在阅读《阿q正传》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阿q的人物形象。这种现象属于( )。
a.创造想象
b.幻想
c.无意想象
d.再造想象
【答案】:d
出自 cooCO.NET.cn
【解析】:
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的描述或符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4.每当小贾在课堂上私下讲话,老师便让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重复10遍他刚刚说过的话,慢慢地,小贾不再在课堂上私下讲话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属于( )。
a.强化
b.消退
c.逃避
d.惩罚
【答案】:d
出自 cooCO.NET.cn
【解析】:
惩罚是给予厌恶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概率。
5.小玲性情沉静,情感发生缓慢而微弱,不外露,忍耐力强,她的气质类型属于( )。
a.黏液质
b.多血质
c.抑郁质
d.混合型
【答案】:a
【解析】:
小玲气质的`描述符合黏液质的特点。
6.学生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这说明其品德发展达到( )。
a.服从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答案】:c
【解析】: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7.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常将学业失败的原因归之于自己能力水平低下。这种归因属于( )。
a.内部的、稳定性的归因
b.内部的、不稳定性的归因
c.外部的、稳定性的归因
d.外部的、不稳定性的归因
【答案】:a
【解析】:
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将学业失败的原因归之于自己能力水平低下,属于内部的、稳定的归因。
8.《学记》中对学习和记忆的论述中指出:“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这体现了记忆需要( )。
a.注重复习方法
b.经常复习
c.多种编码方式
d.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答案】:d
出自 cooCO.NET.cn
【解析】: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意思是说,学习和记忆如果不能动员五官参加活动,那就学不好,也记不住。因此,这句话强调的是在学习和记忆中要做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9.小敏近段时间总是反复检查自己的考卷、作业、书包等,总认为试题有遗漏,作业没做完,书包里的东西没收完……这些行为说明他有( )倾向。
a.焦虑
b.过敏
c.强迫
d.怀疑
【答案】:c
【解析】: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1.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育行进行评价以促进其品德成长的德育方法是形象感染法。
【答案】:
该说法是错误的。形象感染法是指通过创设直观、感性的形象,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的方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是品德评价法。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2.义务教育的实质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
【答案】:
该说法是错误的。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因此,认为义务教育实质是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优质生源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3.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答案】:
该说法是正确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的具体内容是: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低些。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4.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都对问题解决起着消极作用。
【答案】:
该说法是错误的。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对问题解决起着阻碍作用。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定势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当问题情境不变时,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问题情境发生了变化,定势对问题的解决有消极影响,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故题干说法错误。
5.简述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答案】:
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要遵循如下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6.简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答案】: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7.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方法有哪些?
【答案】:
个体自我调适的目的是通过改变个体自身的某些特点来增强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个体自我调适的主要方法有:放松训练、认知压力管理、时间管理、社交训练、压力管理和态度改变等。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六
为了帮助大家提高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成绩,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2017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强化试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个体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特征。
a.不均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七
1.最早明确地提出了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划分,而且也是最早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主张的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2.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
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
c.环境决定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
3.“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这句话说明教育具有()。
a.历史性b.永恒性c.普遍性d.相对独立性。
4.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发展,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a.素质教育b.法制教育c.科学教育d.创新教育。
5.教育家陶行知在《普及现代生活之路》一文中提出,“我们要求的是整个寿命的教育,活到老,干到老,学到老”,这体现了()教育理论。
a.远程学习b.连锁学习c.终身学习d.观察学习。
6.走进某校园,我们看到学生的艺术作品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制作的手工作品放置在展览区,嘉奖优秀学生的信息张贴在显眼的位置。这主要体现了道德教育的()。
a.环境陶冶法b.奖惩结合法c.实际锻炼法d.品德评价法。
7.红、橙、黄色往往使人产生暖的感觉,绿、青、蓝色使人产生冷的感觉。这种现象是()。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觉d.错觉。
8.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哪种思维特性?()。
a.抽象性b.概括性c.间接性d.情境性。
9.小刚进入到青春期以后,变得不听话了,妈妈让他穿这件衣服上学,他偏要穿那件衣服上学,爸爸晚上要检查他的作业,他坚持说自己能做好,不需要爸爸检查。小刚的表现是进入了()。
a.最近发展区b.生长高峰期c.心理断乳期d.发展关键期。
10.人们通常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保守,法国人爱好艺术、浪漫等等,这种现象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
11.把教师自评和学校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结合起来对教师进行评价,体现了()。
a.评价主体的多元性b.评价内容的性。
c.评价功能的发展性d.评价方法的灵活性。
12.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研究、分析、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围绕问题展开,这是()特点。
a.自主学习b.探究学习c.分析学习d.接受学习。
13.学生学习成绩好并不意味着道德修养水平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d.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14.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能力,这遵循的是()。
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
15.宋宝独自照顾妈妈的事迹感动了社会,被评为市“十佳”少年。最近,学校开展了向宋宝学习的活动,该活动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陶冶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
16.当其他同学向杨颖求助时,即使她再忙,也不会拒绝。她认为,能够帮助别人满足他人愿望的人才是好人,否则就不是一个善良的人。杨颖道德发展处于()。
a.相对功利取向b.惩罚服从取向c.寻求认可取向d.遵守法规取向。
17.人的气质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这四种气质类型,下列属于抑郁质类型的表现为()。
a.外部表现强烈,有一股不可遏止的力量。
b.情绪反应迅速,表现明显,但易变,不够有力。
c.能自我控制,不暴露内心体验。
d.情绪反应极慢又不表露于外,如果一旦发生情绪反应,却强烈深刻,持续久。
18.小寒记英语单词比较吃力,因此他采用了一种好玩的单词记忆法,例如pest,发音“拍死他”,词义“害虫”;ambition发音“俺必胜”,词义“雄心、野心”,他所运用的学习策略是()。
a.精细加工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组织策略d.复述策略。
19.小明亲眼目睹欺负弱小的同学经常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处罚,而那些爱护弱小的同学则受到大家的喜爱。久而久之,他也变成了一个乐意助人、不欺负弱小的学生。这种学习属于()。
a.亲历学习b.观察学习c.迁移学习d.试误学习。
20.周末,小萌看到大家都去敬老院打扫卫生,想自己也没有事情做,就跟着大家一起去,其品德发展处于()。
a.从众阶段b.服从阶段c.认同阶段d.内化阶段。
21.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不能闯红灯,但是每次站在马路边的时候,只要看见没有车过来就随着大部队过去了,这种典型的“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说明了这些人缺乏()。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二、辨析题。
1.教育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灭亡而灭亡。
2.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实际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智力开发无需特别训练,这是形式教育论的观点。
3.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异曲同工。
4.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三、简答题。
1.简述讲授法的含义及优缺点。
2.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3.简述中学生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可采取的治疗方法。
4.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四、材料分析题。
1.材料:
李芳是一个酷爱流行音乐的高中生,期中考试前的两个星期才开始学习,一边学习一边听mp3,美其名曰“自我放松”。她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至于好到什么程度就没太多想了。复习文科科目只要死记硬背就可以了,数学、物理就很麻烦了。她觉得自己缺乏学习数学的能力,不愿意在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遇到自己不会解的题目,也不好意思去问老师和同学,害怕被人笑话。最后,她的成绩非常糟糕,尤其是数学,她很失望,一说起学习就头疼,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学好数学了。
问题:
(1)请用心理学原理分析李芳学习中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2)如果你是老师,可以给李芳提出哪些学习建议?
2.材料:
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今词义的区别,教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懵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答出来。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答道:“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注: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问题:
(1)材料中体现了哪些教学原则?
(2)请对材料中教师的反思行为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1-5:dcbac。
6-10:acbcd。
二、辨析题。
1.【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灭亡而灭亡。教育具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国家,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国家灭亡并不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灭亡,故题干说法错误。
2.【参考答案】。
此说法错误。早在十八世纪,以英国教育家洛克为代表的形式教育派就强调,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只要记忆力、思考力发展起来了,学生学习任何其他的事物就会很便利。所以,教学应着重发展学生的智力,知识的传授则无关紧要。但以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质教育派则认为,教学应追求实质的目的,也就是着重于学习“实际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题干描述为实质教育论的观点。
3.【参考答案】。
此说法错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都是当代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学习理论上,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在心理学领域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二者都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但是二者的观点又有所不同: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强调人学习的主动性;奥苏贝尔强调学生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4.【参考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是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题干混淆了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的概念,说法错误。
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形式。
讲授法的优点:对教师而言,容易控制所要传递的内容,在传递什么、传递多少以及怎样传递上,教师有较大自主性;对学生来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讲授法是一种应用范围广泛、其他教学法都要与之配合的方法。
讲授法的缺点:如果运用不当,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参考答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参考答案】。
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遇事易于紧张、胆怯,对困难情境作过高程度估计,对身体的轻微不适过分关注,在发生挫折与失败时过分自责。这些人格倾向可称做焦虑品质。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4.【参考答案】。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八
1.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某班教师要求学生参加不同的补习班,导致学生压力过大而厌学,上述事实表明教育有()。
a.个体发展功能b.社会发展功能c.正向功能d.负向功能。
1.【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教育的功能。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其中,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题干中的老师要求学生参加补习班,致使学生压力过大而厌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这是教育负向功能的体现。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b选项,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c选项,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综上分析,ab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d选项。
2.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出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普通教育学b.大教学论c.应用心理学d.爱弥儿。
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夸美纽斯的思想。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给全班学生集体上课的集体教学形式。故b选项正确。
选项a,《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著作,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选项c,《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
选项d,《爱弥儿》是卢梭的著作,他提倡自然主义的思想,认为开创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是“归于自然”。
因此,a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3.“返老还童”的字面意思是个体由衰老恢复青春,这明显违背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均衡性d.个体差异性。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选项a,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选项b,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选项c,不均衡性具体表现为:(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2)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选项d,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题干中,“返老还童”的字面意思是个体由衰老恢复青春,说明个体身心发展是可逆的,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4.卢梭认为,如果要在造就人和造就公民之间选择的话,他会选择造就人,这体现了()的观点。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宗教本位论d.文化本位论。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理论。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认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等。认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c选项,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排除。主张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d选项,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目标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与题干表述不符,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a选项。
5.对于不敢真实表达自己意见和情感的学生,有效的行为改变方法是()。
a.全身松弛训练b.系统脱敏法c.肯定性训练d.改变认知法。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影响行为改变的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暂时隔离法、全身松弛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理性情绪疗法。
选项a,全身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选项b,系统脱敏法是当某些人对某些事物、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以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选项c,肯定性训练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选项d,改变认知法是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题干中,要改变不敢真实表达自己意见和情感的学生的行为,应采取肯定性训练。选项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九
(一)报考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二)报考初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三)报考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四)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并应当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五)上海市普通高等院校以及户籍在上海的外地普通高等院校全日制三年级(含在读专升本第四学年)及以上考生和全日制在读研究生,中高职贯通考生允许在其学习的最后一年,凭学校学籍管理部门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报考。
(六)符合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体检标准。
(七)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有关政策规定详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教师〔2013〕9号)和《教师资格条例》(教育部令第10号)。
(八)考前防控疫情排查要求。请考生自觉对照202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上海考区有关疫情防控要求(附件2)中的考前防控疫情排查要求进行自我排查,并填写202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上海考区考生健康安全书(附件3)。不具备考试条件的考生不得参加本次考试。考前防疫要求将根据本市疫情防控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请考生及时登录上海教育考试院网站(http://)了解相关信息,做好应对准备。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的认定除笔试成绩合格外,还需符合相应的学历层次、部分资格认定还需具备专业技术资格或等级、满足体检标准等,因此请考生在报考前详细了解本人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所在地的认定条件,谨慎报考。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
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是()。
a.《大教学论》。
b.《理想国》。
c.《学记》。
d.《论语》。
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者是()。
a.马卡连柯。
b.巴班斯基。
c.赞可夫。
d.凯洛夫。
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物质文化。
b.学生文化。
c.教师文化。
d.精神文化。
4.儿童心心发展的进程不总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时而猛长、时而缓慢,这表明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具有()。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灵活性。
d.差异性。
5.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
a.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方针。
d.教育策略。
6.尝试一错误说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斯金纳。
d.苛勒。
7.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属于品德的()。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属于()。
a.模象直观。
b.实物直观。
c.言语直观。
d.想象直观。
9.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记住教学内容,教师经常会传授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把材料缩简成歌诀等,这称为()。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时间管理策略。
10.在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之前提供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建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教学策略是()。
a.先行组织者。
b.认知结构。
c.比较性组织者。
d.固定点。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一
错误说。
桑代克的实验对象是一只可以自由活动的饿猫。他把猫放入笼子,然后在笼子外面放上猫可以看见的鱼、肉等食物,笼子中有一个特殊的装置,猫只要一踏笼中的踏板,就可以打开笼子的门闩出来吃到食物。一开始猫放进去以后,在笼子里上蹿下跳,无意中触动了机关,于是它就非常自然地出来吃到了食物。桑代克记录下猫逃出笼子所花的时间,然后又把它放进去,进行又一次尝试。桑代克认真地记下猫每一次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他发现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猫从笼子里逃出来所花的时间在不断减少。到最后,猫几乎是一被放进笼子就去启动机关,即猫学会了开门闩这个动作。
通过这个实验,桑代克认为所谓的学习就是动物(包括人)通过不断地尝试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从而不断减少错误的过程,联结公式:一r(反应)。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
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就小学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二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射。
1.经典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食物能够诱发狗分泌唾液的本能反应,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巴甫洛夫将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而将唾液分泌的本能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铃声本来是中性刺激,不能诱发唾液分泌的反应。在铃声与食物多次相继呈现后,单独呈现铃声,狗也能够出现唾液分泌的反应。
这时,铃声就变成了条件刺激,诱发了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应。这种经典条件作用建立的基本过程可以表现为:
2.反射。
1)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2)反射分类: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3.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
2)第二信号系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
4.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
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教学中,有时教师及时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暂时形成某一良好的行为,但如果过了一些时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没有再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做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作泛化。比如,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日”。
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辨别动作到位和不到位时的肌肉感觉,从而使动作流畅、有力。
总之,经典条件作用能较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三
1.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 )
a.劳动
b.模仿
c.学习
d.本能
【答案】b。解析:美国教育学家盂禄在批判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2.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
a.班主任工作
b.学科教学
c.品德教育
d.教学管理
【答案】b。解析: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3.班主任工作的中心是( )
a.进行个别教育
b.组建班集体
c.建立班级秩序
d.指导学生学习
【答案】b。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
4.下列关于气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b.人的气质是通过后天因素造成的
c.气质有好坏之分
d.气质能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答案】a。解析:气质是依赖于人的生理素质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没有优劣之分,不能决定人未来成就的大小。
5.我国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是( )
a.《大学》
b.《春秋》
c.《学记》
d.《论语》
【答案】c。解析:《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
6.教学是一种交往过程,是( )
a.认知过程
b.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c.教师与学生双主体
d.学生主导教师主体
【答案】c。解析: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7.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受到较大的强制性,与此相对的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较大的( )
a.灵活性
b.自愿性
c.自主性
d.发展性
【答案】b。解析: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计划之外,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强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状态,选择、控制、调节活动内容和方式等。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课外活动,诱发学生的动机,给予指导,但参加与否,决定权在学生,不具有强制性。
8.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可以划分为( )
a.人格型和行为型
b.内向性问题行为和外向性问题行为
c.行为型和情绪型
d.情绪型和人格型
【答案】b。解析:目前最普遍的一种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倾性问题行为;一类是内倾性问题行为。奎伊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
9.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行动研究法
【答案】b。解析: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10.体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量力性原则
【答案】b。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四
1考王勃这个作家,试题会这样来考“今天我们学习了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送别诗,下面选项不属于送别诗的是哪一首?”那明显这对我们考生的要求就高多了。看起来考的是王勃一个人,其实带出来的有三四个作家作品。那在备考时考生就要注意每一首诗歌的题材,注意要善于总结我们常见的同一题材的诗。
2.之前考生见过的考具体作品的具体诗句,最多的应该是名句默写填空。在教资中会这样来考“今天我们学习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有句哲理性的诗句,下面哪句诗是哲理性的诗句?”这样的考法显然是比较难的。这要求我们考生不仅得知道名篇名句还要知道其含义。在备考中就要总结出来一些哲理性的诗句,或者表示思乡之情的诗句,表示壮志难酬的诗句等等。同类的放在一起去记忆效果较好,也符合我们的考试规律。
3.接下来较为常考的就是诗歌的体裁,古代诗歌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楚辞、乐府诗。还有“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部分试题可能会这样考“下面哪一首诗和岑参写过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体裁相同?”那考生不仅得知道这首诗属于歌行体,还得知道别的几首歌行体古诗才能做对这道题。还有一种考法就是考查近体诗的律诗和绝句,七言和五言。举个例子“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著名七言绝句,下面同样是七言绝句的诗是哪一首?”。考生得注意复习每一个作家的每一首作品都得仔细记得其体裁和题材。
就以上三种例子大家应该就会发现教资考试的不同之处了,还望各位考生好好备考,一举拿下笔试!
霍漂漂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五
义务教育是强迫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等特点。
1.强制性,又称义务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2.普及性,又称统一性。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弱智和肢残的儿童、少年。
3.免费性,又称公益性。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又称《钦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推行了“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该学制主要继承了日本的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3.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4.1995年颁布《教育法》。
1995年《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2017上半年各省教师资格考试公告汇总。
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六
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这是肤觉的适应。视觉的适应分为暗适应和明适应:暗适应:由亮至暗环境,先看不清,后能看清;明适应:由暗至亮环境,开始刺眼,后能适应。
2.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作感觉后象。
例如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这就是视觉的后象。声音停止以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萦绕,这是听觉的后象。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
正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像:
负后像: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像。
3.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作感觉对比。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1)同时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作同时对比。如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了(即马赫带现象),这是明度的对比;又如,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这是彩色对比现象,彩色对比的效果是产生它的补色。
(2)继时对比。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作继时对比。如吃完苦药以后再吃糖觉得糖更甜了;从冷水里出来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4.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作联觉。
例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听节奏鲜明的音乐的时候觉得灯光也和音乐节奏一样在闪动,这些现象都叫作联觉。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七
1.在中国古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该现象产生的历史时期是()。
a.宋代以后
b.春秋战国
c.明清时期
d.隋唐时期
2.《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的关系。
a.宗教
b.经济
c.生产力
d.政治
3.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建议实行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和选士制度的思想家是()。
a.王充
b.郑玄
c.董仲舒
d.杨雄
4.制约着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方法、手段和内容的是()。
a.社会文化
b.人的身心发展水平
c.社会意识形态
d.生产力水平
5.在教学上,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并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思想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杜威
评价模式包含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
a.内容评价
b.目标评价
c.模式评价
d.成果评价
7.课程目标的制定既要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和社会的研究,又要依据对。()。
a.教法的研究
b.时代的研究
c.学科的研究
d.学法的研究
8.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包括综合性、灵活性和()。
a.可操作性
b.时代性
c.创造性
d.方向性
9.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称为测验的可靠度,又可称为测验的()。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
10.通过设计道德两难问题,并在道德讨论中采用“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的道德教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
b.社会模仿模式
c.活动模式
d.认知模式
1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
a.心理疏导
b.择业指导
c.心理咨询
d.交往指导
12.设计课程的种类和课程的组织方式,称为()。
a.课程类型
b.课程目标
c.课程结构
d.课程模式
13.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模式是()。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14.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称为()。
a.课的目标b.课的类型
c.课的.任务d.课的结构
15.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
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16.对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时,属于个人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的是()。
a.能力
b.运气
c.努力
d.任务难度
17.技能的种类有()。
a.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
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18.将猫、狗、鼠等概括为“动物”,是属于()。
a.辨别学习
b.概念学习
c.规则或原理学习
d.言语联结学习
19.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的成熟时期始于()。
a.20世纪20年代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d.20世纪80年代
20.马斯洛将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列入下列哪一种需要中。()
a.安全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尊重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21.下列哪个不属于合作学习的特征。()
a.分工合作
b.密切配合
c.团体历程
d.最近发展区
22.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阶段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是()。
a.初中一年级
b.初中二年级
c.初中三年级
d.高中一年级
23.学生学习直角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a.词汇学习
b.符号学习
c.概念学习
d.命题学习
24.一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际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
a.80
b.100
c.120
d.125
25.以下哪种不属于健康模式的心理评估。()
a.入的潜能
b.人的价值实现的程度
c.人的心理素质改善的程度
d.有无心理疾病
26.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依据,根据其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评定称之为()。
a.配置性评定
b.诊断性评定
c.常模参照评定
d.标准参照评定
27.在心理发展进程中,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速度,这是心理发展的()特征。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28.在学习“鸟”的概念时,老师用蝙蝠来说明“会飞”是鸟概念的无关特征,这使用的是()。
a.正例
b.反例
c.变式
d.概括
29.曾经被一条大狗咬过的人,看见非常小的狗也可能产生恐惧,这是()。
a.刺激泛化
b.刺激分化
c.刺激获得
d.刺激消退
30.智力技能的操作对象是()。
a.身体的运动系统
b.大脑
c.符号化概念
d.具体的物体
1.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发展的。
2.马戏团中的狗在驯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3.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
4.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5.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6.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7.从本身存在的形式和复杂程度看,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
8.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9.直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
10.心理测验就是拿些量表来测测学生。
1.举例说明什么是上位学习。
2.怎样帮助学生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3.你在教学或学习中用过一些什么样的记忆术?
4.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主要有哪些特征?
5.教材可以概括为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
6.试述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一位中学教师在谈教育体会时说,现在的中学生太不懂事了,有时甚至不打他,他就不听话。但这位老师的学生却说,我们也知道老师是对我们好才严格要求我们。不过他总是把我们当犯人看待,从来不相信我们,弄得我们平时只好躲着他,其实有些要求一躲就躲过了,有时明知他是对的,也故意与他作对。
请运用德育的原则,谈谈上面案例中这个教师怎样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
2.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镇,人们发现了两个“狼孩”。这两个“狼孩”后来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他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马拉,小的叫阿玛拉。在孤儿院里,人们首先对他们进行了身体检查,发现他们身体的生物系统是正常的,只有少许营养不良。人们还发现这两个狼孩虽然长得与人一样,但行为举止却完全和狼一样。他们白天睡觉,夜晚活动,常常像狼那样嚎叫。他们用四肢爬着走路,用手直接抓食物送到嘴边吃。于是研究者就在人类的正常社会环境里对其进行训练,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学习人类的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然而,阿玛拉不幸死亡,卡马拉在四年之后(大约十一二岁)才开始能够讲一点点话,智力水平也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婴儿的智力水平。
试用有关的心理学原理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八
想要报考教师资格考试,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是否有报考资格。通行的报考条件为: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户籍或工作单位在当地且符合《教师法》规定条件的中国公民。
除此之外,各地还有具体的一些细化条件,特别是改革试点地区的报考条件更有所区别。如:在校学生必须是毕业年级才可以报考;报考不同类别的教师资格需到达其规定的最低学历条件;师范专业学生也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等。考生在报考所在地教师资格考试时,必须关注所在省份及所在地的教师资格考试报名公告,了解相关报考条件规定。
二、了解考试报名流程。
确认本人符合报名条件后,接下来就需要了解考试报名流程,一般在报名公告中也将说明。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报名的流程大致如下:
1.在规定报名时间内登陆,注册个人信息,选择报考类别及科目,上传电子照片,完成网上注册。
2.在规定报名时间前往指定地点进行现场确认,提交所需材料,缴纳考试费用。
3.完成现场确认后可再次登陆到报名系统核对自己是否报名成功。
4.开考前一周登陆报名系统打印准考证,准备参考。
三、依据大纲选择备考教材。
了解完整个报名相关信息后,考生将进入全方位的复习状态。因为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不指定教材,选择一本最适合自己的备考教材无疑是一条捷径。面对市面上良莠不齐、五花八门的国考教材,如何选择成为横在考生备考路上的第一个“拦路虎”。
四、注重平时练习和积累。
教材是备考的基础,熟练掌握教材重点是考生必备的。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为提前适应考试,考生也应多做与之配套的练习题和模拟试卷。教师资格考试的试题知识覆盖面很广,社会人文常识、科学技术常识、历史艺术常识等等。不管是报考哪种类别的考生都需要注重平时对多种知识的积累,合理平衡的架构自己的知识系统才是顺利通过的关键。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十九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我国西周时期“学在官府”以及欧洲的“政教合一”体现了教育的()。
a.文化功能b.政治功能c.个性发展功能d.教育功能。
2.课的类型是由()决定的。
a.教师备课b.课的种类c.学生的学习过程d.教学的阶段性。
3.西欧中世纪主要采用家庭教育形式的是()。
a.__教育b.骑士教育c.教会教育d.城市教育。
4.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主张“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b.杜威c.卢梭d.赫尔巴特。
5.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
a.剩余产品的出现b.有了国家。
c.学校的产生d.创造了文字。
6.为了让幼儿认识蜻蜓,教师出示了蜻蜓的标本,这采用的是()教学方法。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言语直观d.动作直观。
7.根据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的分类,如果儿童听到“鸟”或看到文字的“鸟”,就知道它代表实际的鸟,即使此时并未见到真实的鸟,儿童也能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在大脑中形成关于鸟的形象。这属于()。
a.概念学习b.命题学习c.发现学习d.抽象符号学习。
8.小刚一到数学考试就特别紧张,一发下试卷就手心出汗,甚至胃疼,觉得考不好就证明自己无能,今后一辈子就完了,也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小刚的这种表现最有可能是()。
a.焦虑症状b.恐怖症状c.强迫症状d.抑郁症状。
9.低年级学生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忽略了他们,转而表扬那些保持不动的学生,离座率会下降。这是因为离座的学生受到了()。
a.直接强化b.自我强化c.替代强化d.间隔强化。
10.一个人学会骑自行车,很多年不骑也不会忘记,这种记忆是()。
a.情景记忆b.程序性记忆c.陈述性记忆d.外显记忆。
11.基于每一所学校和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a.区域课程b.校本课程c.地方课程d.国家课程。
12.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能写出通顺的句子,但在写自己熟悉的题材时仍然写不出高水平的作文。原因是学生缺乏()。
a.陈述性知识b.认知策略c.言语信息d.动作技能。
13.学生获得好的成绩,老师给予奖励,反映了桑代克的()。
a.准备律b.学习率c.练习率d.效果律。
14.“侧耳倾听”“举目凝视”“屏息”等现象反映的是注意的()。
a.转移b.内在c.广度d.外在。
15.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
a.学生会b.团委c.班级d.班主任。
16.启发式教学体现的教学规律()。
c.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17.“午饭吃鱼还是吃炸鸡呢?吃鱼更健康,但是刺多;吃炸鸡没有刺的烦恼,但是不够健康。”这种心理冲突属于()。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18.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书上,这种关于“学习”的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19.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的著作是()。
a.《学记》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教育漫话》。
20.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规定。
a.县级教育行政部门b.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
c.省级教育行政部门d.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21.()是()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a.教育目的、教育目标b.教育目的、教育方针。
c.教育方针、教育体制d.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
22.在我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23.有人认为逆向迁移即负迁移。
24.作家、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塑造新人物,使用的是再造想象。
25.在紧急或者困难情况下表现的镇定、果断等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遗忘有哪几种理论解释。
27.简述影响个体人格发展的因素。
28.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
29.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哪几条途径?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王先生夫妇经营一家公司,平日里业务繁忙,起早贪黑,常常无暇照顾、关心和教育儿子,儿子王小强已经是小学六年级,马上要考初中了,但小强是老师们眼中的“问题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对学习缺乏兴趣,还不时地违反学校和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学习成绩令人担忧。
在一次家长会上,万先生在听到班主任对儿子的“负面”评价后非常不高兴,同时也觉得儿子的“糟糕”表现也让自己很没面子。于是他站起来说:“我们做家长的平时忙,没有那么多时间照顾孩子,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要拜托学校和老师给我们教育好孩子。现在我儿子表现这么不好,是学校和你们老师的责任。”
王小强作为一个“问题学生”,原因出在哪里?王先生对学校的批评是正确的吗?请运用教育学相关理论谈谈你的看法。
31.材料:
以下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保持水土》时的课堂教学结构:
(1)学生通过观看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流水的录像提出问题;。
(2)为学生提供黄河上流的资料(文字、录像、图片等),让学生尝试推想:“黄河水为什么会含有大量泥沙?”
(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
(5)通过阅读材料,结合前面研究,讨论怎样保持水土问题。
问:
(1)该教师采用的是何种教学方式,该方式主要包含哪几个阶段?
(2)该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何积极意义?
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解析篇二十
斯金纳,美国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的理论也是建立在动物学习实验的基础之上的。斯金纳用白鼠作为实验对象,进一步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条件反射。
与桑代克相类似的是斯金纳也专门为实验设计了一个学习装置——“斯金纳箱”,箱子内部有一个操纵杆,只要当饥饿的小白鼠按动操纵杆,小白鼠就可以吃到一颗食丸。开始的时候小白鼠是在无意中按下了操纵杆,吃到了食丸,但经过几次尝试以后,小白鼠“发现”了按动操纵杆与吃到食丸之间的关系,于是小白鼠会不断地按动操纵杆,直到吃饱为止。斯金纳把小白鼠的这种行为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与桑代克的主要区别在于:桑代克侧重于研究学习的s.r联结,而斯金纳则在桑代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强化的概念,通过探讨小白鼠乐此不疲地按动操纵杆的原因——因为小白鼠每次按动操纵杆都会吃到食丸,斯金纳把这种会进一步激发有机体采取某种行为的程序或过程称为强化,凡是能增强有机体反应行为的事件或刺激叫作强化物,导致行为发生的概率下降的刺激物叫作惩罚。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斯金纳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不同的强化方式会引发白鼠不同的行为反应,其中连续强化引发白鼠按动操纵杆的行为最易形成,但这种强化形成的行为反应也容易消退。而间隔强化比连续强化具有更持久的反应率和更低的消退率。斯金纳在对动物研究的基础上,把有关成果推广运用到人类的学习活动中,主张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原理的基础上设计程序化教学,“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许多层次,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应对学生做出的每一个反应,并对学生做出的正确反应予以正确的强化。
1.强化。
斯金纳按照强化实施以后学习者的行为反应,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方式。
1)正强化是指学习者受到强化刺激以后,加大了某种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如由于教师表扬学生做出的正确行为,从而使学生能在以后经常保持这种行为。
2)负强化是指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如教师取消全程监控的方式以后,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保持。
总之,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目的都是为了增加正确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2.惩罚。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惩罚),以消除或降低抑制反应。
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的改变,只能暂时抑制行为的发生。因此,要消除或改变行为,最好能将惩罚与强化结合使用,在惩罚一种不良行为的同时,强化另一种良好的行为。例如,在惩罚学生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同时,强化其出现的认真听讲的行为。
3.消退。
消退是指通过消除正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消退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