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热门19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使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更加出色。写总结时,应注重客观、真实地记录自己的表现和经历,不夸大也不缩小。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优秀总结的写作风格和结构框架。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一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交流,既可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认知能动性,又可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还可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保护意识过强,使得许多孩子缺少与其他孩子一同交流的机会,他们喜欢按自己的意愿活动,缺乏集体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对学习起始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在一年级实施合作交流学习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合作学习心理氛围。
开学第一天,30张幼稚的脸映入了我的眼帘,从那一刻起我就着手了解这批孩子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通过半个月的观察、交流、学习,我把他们粗线条地划分成四大类: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然后,采取学生自愿建组与教师适当调整相结合的方法,把全班学生按照一个优秀、两个良好、二个较差分成了六人一组的合作小组,并每组派送1名学习成绩较好,口头表达能力较强,合作意识较领先的学生担任组长。6人分三个方向围坐一起,彼此之间相互友爱,互帮互助,民主平等,内心不失轻松、愉悦感。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进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会发生一些变化,我就根据实际,适当更换组长,让学生人人树立“只要我努力,也有机会当组长”的意识。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展开的学习活动,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体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加强说的训练,培养说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便于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
[1][2][3][4]。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二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要不断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使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让学生说。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就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最后,一些简单的例题教师可由学生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的理解以及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三
如何让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主要还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诱因,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积极学习的源泉。所以,教学对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使他们相信你,尊重你,愿意和你交流,这样他们才愿意学习你教的数学。为了和学生培养情感,我每次走进课堂,都以微笑的面容出现在同学们面前,使他们感觉到我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好老师。这样,一下子就拉进了和他们的距离,学生也愿意在课堂上与你互动,愿意和你进行情感的交流和问题的交流。使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以更好地体现,学习效率也得到较好的提高。上课时还做到用柔和的目光尽量与每一位学生目光接触,使学生感到我时刻在关注他,学生会对我产生信任感。即使是差生也如此,他们会感到我没有放弃他们,会争取表现出好的一方,去用心学习。同时,通过目光接触不仅可以加强情感的交流,也能获得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讲解的内容是否感兴趣,是否在注意听讲。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做到少责备、多鼓励、关心他们树立信心,时刻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平时回答问题和板演时,适当选择一些他们能够回答的问题让他们回答,给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在我的不懈努力下,使我的数学课堂教学师生情感融洽,课堂气氛和谐活跃,由学生喜欢“数学老师”转化为喜欢“学习数学”。
它以学生的主题认识特点出发,巧妙地运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许多过去课堂上需要老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产生了求知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的数学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某餐厅有长方形餐桌若干张,每张桌子长边每边可以摆两把椅子,短边每边只能摆一把椅子。这样,如果只有一张桌子就可以摆六把椅子,而将两张桌子拼在一起,一共可以放十把椅子,三张餐桌拼在一起,一共可以摆十四把椅子。按照这样的摆放方法,你能知道五张、六张餐桌连在一起一共可摆多少把椅子吗?n张餐桌呢?你能很快算出十五张餐桌连在一起一共能摆多少把椅子吗?我将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前后相邻两张课桌的四位同学为一组),鼓励他们动手操作画图,从不同角度来解决问题。同学们以非常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互相配合,最终找到了各自不同形式的答案。如:4n+2,4(n-2)+10,6+4(n-1),6n-2(n-1)等。利用这些结果就很方便地计算出十五张餐桌连在一起一共可摆多少张椅子了。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气氛中解决了这一问题。
,因此再此过程中,学生将更多地把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将进一步体验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体验各种数学表达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获得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将尝试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并用适当的数学语言对所得结果进行解释和交流;将尝试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又如我在讲完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 相似 后,我班的数学课外活动小组便对我校的旗杆的高度进行了测量.他们在测量之前,对测量方案进行了小组讨论后,初步得出有以下几种方案:
方案1:利用同一时刻物高于影长成比例;
方案2:利用标杆使人的眼睛、标杆的顶端,旗杆的顶端在同一条直线上;
方案3:利用平面镜对光的反射原理: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在后天养成的自觉进行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是一种自觉、自动、持久、稳定的行为方式。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学生终身受益。那么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努力。
倾听就是细心听取别人说话。善于倾听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修养,也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孩子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尤为重要。
1.让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课。
“亲其师而信其道”,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会因为喜欢某位老师,就愿意听他的课。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热情和爱心吸引学生听课。应努力做到爱每一个学生,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亲近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当发现孩子认真听讲、用心思考、努力回答或提出各种问题时,要用真诚的话语鼓励和体态语言表扬他们。
同时,由于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应将抽象转化为形象,让单调变为有趣,创设情景,以情生趣,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在课堂的结构上注意动静搭配,合理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调节学生听讲情绪。
2.让学生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
同伴间的互动是智慧的碰撞,倾听同伴的发言也同样重要。在数学课堂上,一年级学生的发言往往出现重复或只顾自己抢着说。为此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一种学习方法,而且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其次,教育学生倾听同伴发言,要欣赏别人的长处,也要发现别人的不足。可采用听后评议的方法,即让学生边听边想:小明的发言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哪些地方你有意见?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倾听别人讲话并提出意见的习惯。再次,可采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组织学生轮流当小老师给同学讲课,老师作为“学生”在倾听的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及时帮助同学纠正错误。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倾听时的表情,提出意见时的口气、语调等都起到了示范作用,有利于学生认真倾听习惯的养成。
如果说智慧是创造的源泉,那么思考便是智慧的起点,积极思考更是一种智慧的力量。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知识放在首位。”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是至关重要的。
1.养成认真思考每个问题的习惯。
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家长经常会问:“今天老师请你发言了吗?”因为家长知道,发言表示思考了。可是,一个班一般有四五十个人,一堂课不大可能每个孩子都发言,更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发言。因此我们要纠正发言才思考的不良习惯,要让孩子明白,不管老师有没有请你发言,你都应该认真思考每个问题,还要对照别人的发言与老师的评价,反思与调整自己的思考。
2.不能禁锢孩子的思维,鼓励孩子多角度看问题。
孩子不是我们成人的附属品,他们有权利走自己的路。一年级的孩子,常常有一些幼稚的观点,甚至有些异想天开,但这也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解释,是他们成长的收获。所以,当孩子有了和我们相左的意见时,千万不要把它一棍子打死,要肯定其中合理的部分,恰当地提出建议。相反,我们还应该鼓励孩子多角度、多个侧面地看待问题,鼓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我们人类生活离不开社会,也就离不开交流。同样,学习数学也离不开相互的交流,培养学生乐于交流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1.与自我交流,调整认知。
数学课堂上,我们常常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先与自己说一说,与心中的“我”进行交流。一方面,通过与自我的交流,孩子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考,使自己的认识趋于完善,或加深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与自我的交流,可以反思自己原有的思考,调整原先的认知,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问题。
2.与他人交流,提升认知。
数学课上,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老师相互交流,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无论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还是在集体交流中,我们都应该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鼓励每个孩子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交流中,既要鼓励孩子愿意赞赏、欣赏他人的见解,又要鼓励孩子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实现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从而提升学生的认知。
一年级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合作学习没有必要的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要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
1.遵循教学原则,构建合作小组。
一年级孩子的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进行,也可以是小组进行。为发挥小组学习的交流、互助、合作功能,合作小组不能随意性分配,应根据学生的性别、能力、特长、学习基础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动、协调和谐”原则把学生进行分成分组。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组内的学生不宜过多,一般以四人小组为主。
2.建立合作机制,促进有效合作。
每个小组设有小组长,合作学习时,要听从组长的进行分工及安排,合作中各负其责且灵活互补。为弥补学生的不同差异,可定期或针对性的进行角色轮换,组长可以轮流当,让每个组员都有代表集体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还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如操作不能争、抢,要懂得谦让与宽容;每个人都要参与,要有次序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养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习惯等等,从而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
3.运用科学评价,激发合作兴趣。
小组学习的评价应以评集体和评个人相结合的形式展开。在小组学习时,组内的学生都是小老师,及时对组内发言的同学指出错误和不足,在自己组内展开表扬与批评。而在全班交流这一环节中,则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表扬与批评,进行组际间的竞争。这样就促使在小组学习时小组内每个组员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去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提高了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深深体验到合作学习的快乐。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作业习惯得从一年级开始。
1.给学生良好的作业环境。
不同环境下的作业质量绝对是不一样的。数学课堂上完成的作业从书写质量、正确率等方面明显比课外作业好。因此我们要坚持做到不拖课,让孩子在课堂上高质量地完成作业。作业时,要求学生做到一个字:静。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规定作业时间,督促孩子做作业专心致志,不能放任他们边玩边做作业,做完作业后要求孩子自己检查一遍并整理好所有学习用品。
2.养成不慌不忙的作业习惯。
贪玩是一年级的孩子的天性,孩子总以为先做完作业可以先玩,于是应付了事。我们要改变孩子这样的想法,要教会学生认真作业的方法,养成不慌不忙的作业习惯。作业前,听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再动笔做。作业时,认真思考,认真书写,每做一题,都要做到胸有成竹,力争做一题做对一题。作业后认真检查,每次作业完成后,不可以马上交上来,自己逐题检查,确定没有漏做,没有做错才可以交上来。
3.身教言传,教给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做的好习惯,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因为小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自己要先做到,从黑板上板书到批改作业及订正后的再次批改,我们都要写得端端正正,给学生一个认真细致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认真细致的习惯。
4.在竞争中进步。
有这样一句话:督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学生是需要鼓励的。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我们可以建立了完善的奖励机制。每天的作业,根据认真程度与正确率,盖上不同的“花”,然后每周进行一次小结,评出“优秀作业本”进行展览。每月一次总结,评出当月的“学习之星”,并发送“喜报”给家长。
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单单是数学学科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加以耐心培养,需要各科老师以及家长长期的共同努力。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五
假期,我从网上学习了《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后,又有了一些新的收获。对“兴趣”这个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它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是指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是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结果的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取得成功。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为什么要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三个因素是什么,小学生喜欢怎样学数学,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的几点建议是什么等等。虽然从事教育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年,但是教学经验与教学技能非常薄弱。面对当今的形式,时代要求我们不断进步,吸取营养,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能够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在这次学习中老师为我们总结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这让我在数学理念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关于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论述非常贴近生活和我们的实际教学,这也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公开教学中面临的最为头疼的环节。除了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外,更要汲取丰富理念和生活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率先垂范法
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特别是在小学,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我们老师就这样。”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对工作真情实感地投入;对学生,真心实意地关怀;对自己,真才实学地要求,那对学生的影响将是积极的。
二.和谐师生关系法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跟教师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学生喜欢老师,就会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爱数学的童心。
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吮许学生按照自己的看法在生活中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认识。
教师要耐心倾心听学生的发言,不从中打断,即使他们的发言是错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他们心中所想,尽量多用激励,表扬的语言。
三.趣味引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引发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绪,使教学过程始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交流问题。
出处 cooco.neT.CN
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地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将各种图形倒出后,我又问:“你们能估计出各种图形大约有多少个吗?看谁能估得准确些?和你的同伴商量商量。”学生跃跃欲试,纷纷开始了小组内的合作活动,创设这样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不但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而且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使数学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氛围。
精心设计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要真正掌握新知识,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实现。但重复、单调的练习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
所以,在设计练习题时,我总是设计各种情节有趣、形式新颖的练习形式。例如:在进行一年级“20以内加减法”教学时,要做很多的口算练习,但长时间的口算练习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而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摘苹果”、“小蝌蚪找妈妈”、“我是勤劳的小帮手”等丰富有趣的游戏,把枯燥的数学融入美丽的童话世界,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六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中学)。
摘要: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纠错习惯,提高学生的解题的正确性,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努力实践,采取合适的策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纠错习惯。
当前数学教学在追求不断创新,要选择发展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教师要舍弃过去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并科学高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错题练习,并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彻底解除“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困扰,教师要教育学生订正错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激发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纠错习惯的策略。
一、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纠错的好习惯。
1.指导学生不犯同样的错误。
俗话说:“我们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学生注重错题的积累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要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育学生同样的错误不要犯第二次错误。学生浮躁的时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学生知道自己错误的地方,也明白了错误在哪些地方,并学会了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也能找到解决错误的原因所在。学生一旦出现了重复错误的情况,教师就应该认识到学生可能是理解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偏差。教师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单单出现在单纯的错误解决方面,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解决错误的所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进行思维训练,并能明白解决问题的重要方面,而且还明白这样的原因。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错误的题目的解答,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积累错误的题目是长期而且乏味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激发,不断挖掘,要重视改错本上积累的错误题目,教师还要利用试卷,并重视再现和弥补;重视学生曾经出现的类似的错误,提醒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将错题整理解决。可以将错题整理成试卷的形式,让学生重新做,重新解答,如果学生仍然不能拿到满分,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并重视培养解决错误的恒心和毅力,培养学生养成纠错的好习惯。
2.启迪学生主动地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发自内心的求知欲望,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才是学生记忆中不容易忘记的。教师要适当地创设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积累是新世纪下数学教师教学的职责。教师要深入地分析并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的联系,并从学生的数学实际出发,提出恰当、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并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难题。
3.发现学习中的不足,给予指正。
在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解决数学问题,重视知识理解、重视方法运用,给予学生必要的肯定,及时纠正数学习惯。在对错误的题目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要对数学错误的题目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形成对知识点的比较系统而全面的理解。教师要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容易混淆的题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形成对知识点整体、系统的把握,并细化到解决练习题的目标,实现科学性的理解。学生在纠错本上记录的错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原因,去除一些没有仔细看、粗心答错的理由和原因,教师并指导学生解决错误的原因,并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教育学生耐心细致地解决数学问题,教育学生认真仔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纠错的好习惯。
二、教育学生怎样养成纠错的好习惯。
1.准备精美的笔记本。
教师要指导学生准备一个精美的笔记本作为错误的题目的聚集本。为什么选择精美的本子?因为学生会更加珍惜,并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错题本是学生记录各种错误的题目用的,以此教育学生学会系统地汇总,并在翻阅的时候,重视各种类型的错误的汇集,教师就会更加直观、更加认真地指导学生学习,并形成学生内在的理解和掌握。
2.指导怎样记录错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用红笔怎样醒目地标注数学错误题目的原因,并重视详细的解题过程,总结包括哪些知识点,并掌握解题技巧,掌握解题的规律,并尽可能地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梳理思维过程。
3.教育处理好错题本上的题目。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过去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经常的复习,并优化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错误题目的改编,可对题目的条件等进行改动,这是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并解决、完善、弥补知识学习的最佳方法。错误的题目教师一定要教育学生彻底解决,并经常读阅,在没有忘记之前复习,可以收获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一些错误的题目解决几遍以后就成了前面错误的题目,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记号,并花费时间在这些问题上。
总之,养成纠错的好习惯是需要教师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教师要重视根据学生年级的差异、内容的变化、具体情形的不同而正确对待,解决错误的根源,并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并用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认真对待;指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发现错误、分析错误、解决错误,完善学习品质,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尤红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学周刊,(19)。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七
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学生一旦科学地掌握了数学思维的方法,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就会大大增强,就会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武器”探索数学世界的奥秘,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最现实的目标和具体途径。
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具体体现在:第一,教师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做到既“备课”又“备人”,而后者就是指教师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内在的思维活动。第二,教师不应充当知识的“授予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具体地说,教师首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地寻找(提出)问题,并积极地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又应当帮助学生承担责任,即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真正的促进者。如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当成为自天而降的“救世主”,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在学生间有不同意见的情况下,教师不应成为关于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和自我批评。第三,除直接的促进作用外,教师还应注意发挥“学习共同体”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具体地说,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应当具有这样的特点:其中每个人(包括所谓的“差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轻视或压制;另外,真理的标准是理性而不是教师,也不是任何的“权威”。显然,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八
所谓深度学习(deeplearning)指通过探究学习的共同体促进有条件的知识和元认知发展的学习。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的记忆。深度学习主要强调了学习者对于知识进行批判性的学习,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帮助决策、解决问题。深度学习的特点有:第一,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与批判;第二,深度学习意味着联系与构建;第三,深度学习意味着迁移与应用。这些表明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应该设计出学习可以积极参与地学习活动,只有积极的主动性才是深度学习的最基本的保障。还有就是在授课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的选择,如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设计好大的问题,更要设计相关的小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并且注意时时的生成新的问题。
二、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落后。只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背多分”作为获取成绩的主要途径,将学生作为一纯粹知识的载体或解题机器,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只知道一味地利用牛顿定律解题,而对牛顿定律的局限性不加任何怀疑和诠释,盲目地崇拜,机械地吸收。
2、忽略对学生对知识理解力的把握。只注重自然科学重要规律的把握,而忽视从整体上和本质上认识自然科学和物理学的主要现象和规律的内在联系,如只知道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不知道其辩证的统一,只知道客观存在的电、磁的规律,不知道其本质上的一致性等等。
3、过于重视课本。只注重课本上纯学科知识的纵向挖掘和强化训练,而忽视学科的横向拓展、边缘渗透,尤其与其他学科、现代科技、人文科学及现实生活的交叉联系。
4、命题抽象。命题只注重过度的抽象,牵强附会,生编硬造,而与实际情况脱节,甚至出现故弄玄虚地搞文字游戏式的“八股”题,忽略对学生各种思维的训练,无一使学生通过训练内化成他们自己的能力,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任何一本资料都有,不甚枚举,无须赘述。
5、忽略实验课。实验教学只要求学生听懂、看懂,教条地死记住,老师只管纸上谈兵指手划脚地讲,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于是形成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偏差的状况,即使考分高,却是“低能儿”,口上夸夸其谈而动真的却又手足无措。高三理科毕业生中连一台电风扇或一只日光灯都不敢拆装的是大有人在。
1、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知识体系上能够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掌握复杂概念、深层知识等非结构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和对比。据统计来看,虽然高中物理的教学都是按照章节进行授课,但每一个章节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密切联系更好的了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学习。因此,物理教师应当善于抓住并展现知识之间的这些联系性,例如在进行关于电场知识的教学时,由于有关电场的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具有很大的困难,但如果把电场和重力场进行类比便可以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电场知识的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知识得到了自然的同化,学习电场的性质的过程也就顺利多了。除此之外,对于物理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比较与冲突,这样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对相似的知识能够有效的识别和区分。通过类似知识的对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问的区别和联系,防止知识之间的混乱,进而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整理。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所处高度有限,往往过于关注细枝末节的知识点,缺少宏观把握的能力,在教师进行物理授课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知识上的整体结构,但事实上来说,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结构的认知非常弱,这样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进行完全的掌握与理解。所以,教师在注重讲授细节要素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对知识整体构架的掌握。通过从点到面、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归纳,利用一定的线索把相关的整个体系有机地联结在一起,这样的方式就能大大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宏观把握。
四、结束语。
通过促进学生对物理课程的深度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对物理课程的排斥,从而可以更容易完成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九
从网上学习了《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后,我感受很深。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与关切的情绪。心理学的界定: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物感兴趣,那么他将集体注意力,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极大地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我了解到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因素包括老师、数学和教学方式三个重要的因素。想让学生爱上你教的课,先让学生爱上你这个人,做一个学生真心爱戴和喜欢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趣”,教学时多采用一些新鲜有趣的教学方式,如经常做一些数学小游戏、运用动画课件学习数学、多动手等,使学生喜欢上数学。
第二,我学到了一些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策略。比如我们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生活同数学的联系,以及学习数学的价值,透过数学,把学生的兴趣引向深入。为学生提供争辩的时空,使学生乐享数学学习过程。在课堂中挖掘孩子的潜能,使孩子感受成功的愉悦。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方法,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最后,我深深地体会到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是用真心,真情,真爱,对待每一位学生,只要我们在工作中用心去做,努力去做,对自己的工作充满“兴趣”,对自己的学生充满“兴趣”,你的学生才有可能对你充满“兴趣”,对你所教的数学充满“兴趣”!
一、创设合理情境,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1、创设有趣的情境,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生动、有趣、吸人眼球的导入,可以缩短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时间,让学生以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态主动进入课堂的探索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例如:我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现小鱼在水中自由游动的动画,然后将动画慢慢转化为课本上的'小鱼图,然后让学生说说小鱼图有什么组成的,1条小鱼图要几个三角形,以此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的学习状态达到最佳。
2、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把书本的知识与学生现实的经验积累联系起来,为学生创建一个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主动、积极、轻松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兴趣。通过创设合理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可以把枯燥的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掌握,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利用启发式教学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巧妙地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从而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乘法口诀表(二)的整理与复习,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以下要求:将第一行的每个数都乘5,积写在第二行,第三行写出乘法口诀。然后进行以下形式的练习:(1)移动×5,全班口答。(2)双人抢答比赛,优胜者当小老师上台前移动×5(不按顺序),让全班口答。(3)按小组“开火车”,看哪列“火车”开得又对又快。(4)学生出示答案,给全对的小组小红旗鼓励。
三、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
认识时,可以利用儿歌的形式来教学:1像铅笔,会写字;2像鸭子,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称钩,来买菜;6像哨子,吹声音。 7像镰刀,来割草;8像麻花,拧一道。9像蝌蚪,尾巴摇;10像铅笔加鸡蛋。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十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自己去解决。阅读是自学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阅读教科书,可以独立领会知识,把握概念本质内涵,分析知识前后联系,反复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识,形成能力。学习层次越高,自学的意义越重要。
每章每节的知识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识体系,课后必须有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要抓住应掌握的重点和关键。对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学习一个专题,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系统化、规律化、结构化,这样运用起来才能联想畅通,思维活跃。
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是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途径,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环节,因此,观察被称为学习的“门户”和打开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学都应当学会观察,逐步养成观察意识,学会恰当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这两个字有两层意思,“观”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对认识客观事物毫无意义。要做到观察和思考有机结合,通过大脑进行信息加工,总结得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每一个人都必须努力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断吸取群芳精华,经过反复加工,酿造知识精华。
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
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
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
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
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
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要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十一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系统来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学习背景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目标的制定和评价、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评价等。简单地说,就是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教什么和学什么;如何教和如何学;教的怎样和学的怎样。其实质依次是目标、策略、评价三方面的问题。通过学习《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1、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可以指导教学过程设计,而教学过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则是教学目标。
2、课堂教学设计是根据对学习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选定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进而确定教学过程结构和形成性练习,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因素的综合考虑。
3、教学目标是以对学习需求分析来确定的,但教学目标的实现则要以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综合运用来达成,而教学评价则贯穿教学设计的始终。
4、充分的学习需求分析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是决定是否需要教学设计的前提。
5、严格把握教学内容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基础工作,而熟悉教学大纲是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
6、认真总结教学评价是我们改进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教学效果的改进需要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
在具体实施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教学设计不能是对相关教科书的简单复制,必须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必须基于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必须具有反馈和调节的环节;教学设计本身应是一个指导性的动态方案。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程序应具有:
1、进行教学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学习任务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学生特征的分析――原有认知结构与认知特点的分析;学习环境的分析――学习资源环境对教学影响的分析。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设计。
2、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等,这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针对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的课型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3、课堂教学设计的描述。分记述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文字教案)、流程图式的课堂教学设计(图解)等。把课堂教学设计文字化、图表化,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最基本的呈现形式。
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可能各有不同,课堂教学设计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基于国家课程标准,本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绩、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信念,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试验中敢于探索实践,教学设计必然是一线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
文档为doc格式。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十二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有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独立、认真、扎实地做好学习中应该做的每件事情,解决好学习中遇到的每个问题,处理好有关学习的每个细节,尽量不需要别人的提醒,进行自我管理。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海洛夫斯基,在其小时候时,有一天,他从学校回家,愁眉苦脸的,吃饭也心不在焉。妈妈发现他不开心,问他怎么了时,他说:“没什么,老师布置的一道题我做错了,现在还没找出错在哪儿。”饭后他又开始思考那道错题。这时姐姐弟弟们正在玩游戏。过了一会,弟弟来敲门,邀请他一起玩,他说要先把那道题做出来。又过了一会儿姐姐也来邀请他一起玩,他仍在演算题目。姐姐热心地说“要不我帮你把它做出来,这样你就可以和我们一起玩了。”他说:“不,姐姐。还是我自己来吧。”果然,他很快就把题目做出来了。然后快乐地和姐姐弟弟们一起玩游戏了。海洛夫斯基从小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对待学习的认真态度,就特别让人钦佩。
我们教师应该多利用这样一些认真对待学习,让人钦佩、感人的故事,让学生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要独立、认真、扎实地做好学习中每件事情,以达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学生形成对学习如饥似渴的需要,养成随时随地只要有一点时间就要用来学习的劲头。就拿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来说吧,他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读书上。他还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会有的。
再看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费米,小时候特别爱读书,接受能力很强,学校所开设的课程怎么也“喂不饱”他。他就去找“零食”——课外书来读。他常常到露天广场去,收集到不少“宝物”,买了很多物理学方面的书来读。有一天他带回论物理数学的两本书,他告诉姐姐,他要马上读这两本书。读到兴奋处,他自语道:“这本书是多么有意思,你们一点也想象不出来……”他的勤奋、好学和上进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邻居阿米迪教授。教授很喜欢他,看出他是一块“好料”。常常出一些显然高出费米水平的题目让他做,并不希望他全部解答出来。可是费米总是一会儿就全部解答出来了,还常常缠着教授出一些更难的题目“过过瘾”,教授出一些他自己还未解答的题目给费米。奇迹出现了,费米居然也解答出来了!教授赞赏他,把自己所有的有关物理和数学方面的书按合理的顺序一本一本的给他学习。他如鱼得水,尽情地在物理和数学构成的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教授的`精心培育和帮助,让费米中学结业时就有了广博知识和深刻独到的见解。
事实上,一个学生只有形成了对学习如饥似渴的需要,他就永远不会抱怨时间不够用,因为随时随地,只要有空闲,他首先想到的事情总会是学习。这样就能把零散的时间利用起来,主动去学习,主动去寻找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主动挑战学习中的任何困难。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在不断变化,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在不断地变化。但学生学习的环境,却不由学生决定。当一个学生总在抱怨自己的环境不公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十有八九已经脱离了学习本身,他的能力将浪费在抱怨中。我们要对学生这些方面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审视,要保证学生学习的程度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学习方向的正确,要让学生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要。
比如,日本著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福井谦一,家境小康,他是家里独子,父亲寄予厚望。当他的化学测验,再一次不及格时,他手足无措,冥思苦想了整整一个下午,才告诉父亲说:“爸爸,我不想读书了,我可能不是块读书的材料……”“孩子,不管你干什么,都必须读书。不读书,你就没有文化,以后什么也干不成。无论做什么事,都可能遇到挫折。总是退缩可不行,必须勇敢地去面对它、克服它,才能真正超越。”他的父亲耐心地开导他说,“孩子,你要记住——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父亲的话打动了他。他表示要努力学习,于是制订好学习计划。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十三
活动建构教学论倡导构建“生命课堂”,强调要唤起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存在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一个促进生命不断发展的场所,让置身其中的第一个人都体验到幸福和需要的满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建构心情境体验为中心的范型。围绕“新课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崭新的变化,情境教学正成为义务教育阶段颇具生命力的教学手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创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巧妙的引言,生动的开头既能吸引学生,使之全神贯注,又能启迪思维,使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而且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打破以往常规、单调、机械、固定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课堂不会气氛沉闷,教学质量不会难以提高。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果,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在此谈谈情境教学的几点心得:
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五花八门,各显其通,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导入:
(一)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到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对这些内容特别感兴趣。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皇帝的新装》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丹麦有位著名儿童文学家安徒生,今天,老师讲个有关他的故事。有一次,他被邀请去参加舞会,一位小姐对他仰慕已久,于是大献殷勤,问他:“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你觉得我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你们猜猜安徒生怎样回答的?(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今天,我们就一齐来欣赏《皇帝的新装》。在一片欢笑声中,学生们被引入进新的教学情境。
(二)抓住文题,激趣导入。
课文的标题,往往与内容有着紧密联系,它有时是理解文章的突破口,有时是文章内容的浓缩。在导入环节中,也可依据情况,从标题中寻找新颖生动的方式。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直接在黑板上写下“走两步”,学生立即嚷道:“老师,错了是‘走一步,再走一步’。”我则反问一句“走一步,再走一步,难道不是走两步吗?我们的作者好像连‘1+1=2’都不知道,还把题目写得这么复杂。是不是啊?”“不是!”学生肯定地回答道。“既然这样,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标题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此问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即理解作者在悬崖石架上遇到困难时,父亲不抱他下来而让他一小步一小步地自己走下来,以此来告诉作者也告诉读者“遇到困难,要学会自己去解决,要学会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地去克服,这样即使有巨大困难,也会容易战胜”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导入之后,自然过渡到文章的学习中来,使原本较为深奥的哲理变得通俗易懂了。
当然导入情境法远不止以上阐述的几点,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需要广大专家、教师的共同探讨。课文的教学是每个语文老师教授的重点,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走进课文,深刻的理解课文,这是所有教师的愿望也是难以达到的境界。由此看来,课堂情境教学是情境教学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1、让现实生活走进文章,以情动情。
初中语文教材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多是贴近中学生的生活的文章,所以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到课内,自己的亲身体验像润滑剂那样,不断加速运转,就能引起学生相同的情感体验,那么学生就可能真正地理解文章,达到情感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当好学生情感的调动者,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来体悟文中之情,“披情入文”以达到情感的共鸣。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轻松愉快。
2、让美妙的音乐带学生进入文章的氛围中。
音乐是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作品是音乐家、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还能使不同的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所以在我们的教学完全可以在有的时候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播放,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把音乐语言与文学巧妙融合,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让生动的影像图画带学生走入文章的境界中。
可以说,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课堂教学时可以用一组组的图片、镜头甚至是一些影视的片段来展现文章所表达的内涵。语言文字是一种理性的表达,缺乏直观性、形象性,学生在理解一些文章时往往会有一定的困难,而借助影像图画,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影像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
4、课堂中形象的“角色”扮演。
有位教师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这位老师均未明确回答,只是教学生去拿。结果学生对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一个报字太笼统,不具体,不能明白教师的意思。而后老师随即指出平时同学们在作业中,生活中经常会犯这样的写话、说话不具体,不完整的毛病,在“报”字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在名词前加上一些确定具体意思的话,意思会表达的更加具体,句子更加丰富,这种直接形象的教法使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并从“角色”扮演的亲身实践中收获重要信息。
课堂情境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努力积极探索,创造出适合学生并且富有感情的课堂情境,那么学生便会自主探索,愉快学习。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十四
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善于发现,提出有针对性、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质疑问难,是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操作自制的活动角,边操作、边观察、边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赞可夫有可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教学活动中,要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言语,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如:一位老师在讲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要求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请大家折一折,试一试,你能找到哪些方法?“学生很快找到了下面三种方法: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看看还能否找到其它的分法,学生经过努力,又找到了下面的分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习惯。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十五
从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20xx年来,自己也参加过多次不同层次的学科培训,但让我收获最大的是20xx年暑假为期10天的网上研修,现将研修期间的10次作业整理如下,也算是自己20xx年来对思想品德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吧。
研修增动力,课标领航程。
——专题一作业。
炎炎夏日,齐聚学校,远程研修,热火朝天。电脑前,凝神静气,观看视频,聆听报告;键盘上,思绪万千,指尖飞动,评论热烈。实乃齐鲁教育一胜景,亦不失人生一乐事矣!
从教十余载,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思想品德学科之模样,一时竟描述不清。今细聆听专家视频报告,如醍醐灌顶,大有茅塞顿开之感。赞叹专家学问之高深,慨叹自身认识之浅薄,亦有误人子弟之自责。以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岩石,不见泰山,今之学习,一名普通思品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知之深,则爱之切。思品学科的历史发展,名称更迭,几位专家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思品学科的形象在我脑海中鲜活起来,丰满起来。相守十余载,今昔方相爱。
学然后知不足,深感自身渺小与不足。曾在德育无痕与书面教学成绩的十字路口感到茫然与无奈,今方向明晰,唯脚踏实地,方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安慰。
似火的七月,充实的研修,清凉一夏。
一片冰心在玉壶。
——专题二作业。
当创业的激情逐渐冷却,当毛头棱角逐渐磨平,当职业的倦怠悄悄贴近疲惫的身心,我们是否应静下心来,认真的思索,让漂泊许久的灵魂追赶上我们匆忙的脚步。
被动与主动,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当一切都“被学习”、“被研修”,生命状态苦不堪言。学习、研修、专业成长须源自教师灵魂的深度觉醒。愿文章少一些剽窃,多一些原创,交流少一些虚伪,多一份真诚,工作少一些应付,多一份责任。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自身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丰富的课程资源。
学生是上帝最美好的杰作,他们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各舆论宣传媒体一定要恪守自身的职业道德,不要仅仅为了收视率、点击率,说到底是为了钱,而弄得乌烟瘴气,游戏人生。教育仅仅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的分支,教师更是沧海一粟。
健康的教师培育健康的学生,健康的学生辐射快乐的家庭,快乐的家庭组成和谐的社会。
愿你、我、他身心健康!
知与行距离有多远。
——专题三作业。
百善孝为先,万业德为首。道德是一种约定俗成,它融合渗透在万事万物之中。古时,法家以法治国,儒家以德治国,今和谐社会,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一个人不能仅用情商、智商来衡量,还应用德商来评价。选才用人的标准也是德才兼备。
要想使学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空洞的说教苍白无力,需有强化措施,甚至惩戒等方式均不失为好方法。比如我们要求学生不要随地吐痰,如发现一次罚款10元,经过一个时期,学生们可能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从而内化为自觉行动。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十六
初中学生在这一点非常欠缺,他们年龄不大,刚进初中热情高,爱冲动,喜欢表现自己这本来不是什么缺点,但这种表现如果不分场合,就会对学习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不管是课堂还是课间,都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同学们思考。纵然说课间应该让学生有所放松,但放松要看场合,有的学生课间还想回顾课堂所学的内容,以便有所准备。这就需要教室有相对安静的环境,要放松的学生可以到教室外面。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安静的习惯。
二、课前认真准备的习惯。
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有的同学根本没有预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期预习的重要性。那么预习有什么样好处呢?课前预习也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增强独立性;预习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在预习时,要做到: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如果课前没有一个“必须当堂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到听讲的效果,如果在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堂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实际上,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课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原因。集中注意力听课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都能有选择的反映事物;注意的集中性,可使事物在人脑中获得清晰和深刻的反映。正因为注意拥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重要的特征,所以,注意具有选择、保持以及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的功能。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线索。上课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分心是注意的反面,分心不是没有注意,只是没有把注意指向和集中在当前的学习任务上,心不在焉,必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四、独立作业的习惯。
明确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知识究竟有没有领会,有没有记住,记到什么程度,知识能否应用,应用的能力有多强,这些学习效果问题,单凭自我感受是不准确的。真正懂没懂,记住没记住,会不会应用,要在做作业时通过对知识的应用才能得到及时的检验。做作业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把容易混淆的概念区别开来,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更清楚,公式的变换更灵活。可以说做作业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应用的高级阶段。做作业可以提高思维能力;面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引起积极的思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使新学的知识得到了应用,面且得到了“思维的锻炼”,使思维能力在解答作业问题的过程中,迅速得到提高。做作业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作业题一般都是经过精选的,有很强的代表性、典型性。因此就是做过的习题也不应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作为复习时的参考资料。
五、练后总结的习惯。
在读书和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复习备考过程中,每个同学都进行过强度较大的练习,但做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习题做完之后,要从五个层次反思:1、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2、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3、为什么想到这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4、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5、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当然,如果发生错解,更应进行反思:错解根源是什么?解答同类试题应注意哪些事项?如何克服常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不断完善自己。
六、积极应考的习惯。
从学生的角度讲,考试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对自己的评价,也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应该如何应考呢?首先,对参加考试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要给自己再施加压力。临考前,不要去想考试成败将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尤其不夸大考试成败的影响,要想好万一考不好的“对策”,对自己的期望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外来的压力。其次,考试前要休息好。临考前要减轻学习负担,要保证充分的睡眠,要适当进行文体活动,要保证身体键康。再次,在考试过程中,注意答卷顺序,按先易后难的答卷法,审题要认真,想不起来,先放一放,做好后要仔细检查,更正错误。
总之,中考数学中考察的应用能力是基于扎实的基础与扎实的基本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够利于学生打牢基础,把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必要的积累,最终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引起质变,通过理性地、逻辑性地解决数学问题乃至其他科目的问题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数学课的学习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所以初中阶段培养好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是刻不容缓的。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十七
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是小学生的特征,无论什么事,他们都愿意自己去试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和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中,在制作七巧板之前,笔者先引导学生观察7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在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十八
《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愈发地感到,创设适当的情境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它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把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如果长时间在教师的语文教学中机械重复地学习,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厌学情绪。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改变学生“厌学”情绪,并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那么,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潜能将无法估量。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厌学”为“乐学”,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呢?为此,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尊重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大量事实的研究表明,当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绝对”权威自居时,往往会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或者行为来对待学生,从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情绪紧张、焦虑和缺乏自信心,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学习语文,以良好的心理正确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不仅是老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还是协调师生关系,保证良好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
尊重学生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话当作“绝对的真理”,正确看待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发现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有的学生不善于用口头表达,可以用局面的形式,譬如用纸条之类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对老师的建议,这样,可以及时收到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可以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以便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加以权衡和改进。即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差,相信在相互尊重的语文课堂环境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益,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就应该追求这样一个境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较为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乐学”是学生学习的内驱,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渲染的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的熏陶,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的美,甚至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有着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讲一些古代现代关于语文方面的故事以及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真正乐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促使学生热爱语文。课堂上还必须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并感受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能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去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对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所以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求知情境。情境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形象感受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入角色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设身处地的感受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真正含义。教师必须清楚,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肯定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心理。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能够增强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像演员一样进入自己的角色去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信心和乐趣。
要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彻底摈除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当中去。要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时候都动起来。以文言文教学荀子的《劝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动情地朗读,然后让他们根据课文的注解疏通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让学生再次朗自由朗读几遍。在朗读疏通字句之后,接着就让学生深入研究课文,进行鉴赏性阅读,并质疑,与同学进行交流辩论。教师收集有代表性的问题在全班归纳总结。最后让学生结合现在的学习实际,谈谈我们从文中应该得到什么思想上的启迪。这样的过程,基本体现阅读的基本规律:感知————理解————评价————鉴赏————积累————迁移————创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学生的个体的文本体验应该是有个性的,我们要以后现代的观点指导教学,倡导开放、多元的价值取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具个性的见解,摒弃机械呆板和权威。
迁移情境,也就是营造一个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通过特例示范,教师点拨,学生互激,教师讲析以掌握新的知识的氛围。这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原来的认知结构,即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并以此为基点,设计新颖生动的的例子(特例),进行点拨讲析,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比如教学孙犁的散文《黄鹂》,我们可以联系初中学过的有类次写法的文章,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高尔基的《海燕》、袁鹰的《井冈翠竹》等,进而通过作者对黄鹂的四次描写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分析,深入探讨《黄鹂》是怎样托物言志的。我们可以知道,这篇课文所谓的“物”就是黄鹂,黄鹂象征着美的事物,象征着美的化身,象征着艺术的化身。我们只有在江南那湖光山色的美丽的环境里才能“看到黄鹂的美丽的全部”,这是一种极致。黄鹂只有在这样的美好的环境中才能体现它的全部的美丽,这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志”,那就是:艺术乃至一切事物要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它的极致。分析了文章之后,我们又要总结出其中的规律,那就是象征手法的特点:以具体的事物来表现一种抽象的意义,他们必须有相似点。到此,可以设计让学生自由发言,举一个象征的例子,要求说出象征义。接着让学生以“小草”为题,写一偏托物言志的文章。通过这样的训练,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方法发现规律,并在特例的训练中教会学生迁移应用,达到学于致用的目的。
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做法。设置问题注意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太难不好,太易更不好,因为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如教学青冈卓行的《米骆斯的维纳斯》,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多媒体展示断臂维纳斯的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感觉(一定要说实话),感觉美不美,肯定了学生不同的看法之后,接着话题一转,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人们对美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日本作家青冈卓行的观点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明了作者观点的’中心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便集中到问题上来了。
质疑情境。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们教师要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大胆质疑。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有人说中国今天的教育是千人一面的教育,话虽偏激,却也言中我们教育的致命弱点。我们的教育缺乏创新,缺乏个性!是的,中国由于受到封建宗法桎梏的束缚和传统文化的制约,人对自我的追求往往是扭曲的,人最终得到的不是自我的独立性,而恰恰是自我的消解。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才大多个性不明,思维缺乏创新,缺乏独立的人格力量。看看我们的课堂,有多少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我们的教师习惯进行的是印证式的教学:精心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寻找答案,而且答案要和“标准答案”一致,否则就是错的。可以说,我们的学生的创造性在一次一次的印证中被残忍地扼杀了。为此,我们的教学要开放化多元化,让我们的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迷信权威,大胆提出疑问。比如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面对作者的“它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甚至可以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我们就给予肯定。这样做,其实就是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创新的精神。
幽默情境。教师可通过生动幽默、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言来描绘生动的学习情景。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的就是幽默。”教学幽默是一名教师的文化素养、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教学风格等的集中体现,是成功的教育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事实上,充满情感色彩、幽默风趣的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促使他们主动发展。马卡连柯说:“一个教师,如能用二十五种语调,说出同一句‘请你过来,用不同的手势、姿态说这么一句话,还愁学生有什么样的情感世界不能把握呢?还担心有什么情感奥秘不能够了解呢?”今天的素质教育,更是呼唤具有人文、情感素质的教师。
合作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种情境具体体现讨论式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思辩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机械教条的,不仅仅是以上所谈的几点。“教学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应坚持触景生情”。(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实际创造性地创设不同的情境,全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既能形象的感受,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求知的渴望被激发后,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得心应手,教学效果就会明显起来。语文知识的传授离不开创造性的提问,课堂提问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能够检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乐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相当的好奇心,练习的内容要能够从学生兴趣心理上入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渴望中寻找,达到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变“苦学”为“乐学”。提问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口头提问、书面提问、集体讨论、学生自己设问等形式和方法。还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故事让学生读后给老师提问,然后再让学生谈自己的感想,让学生感觉到课堂不只是教师的,也不是个别成绩优异者的,课堂是我们大家的课堂,我们在课堂中应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能量。
1、情感性:即在创设中始终注意教师情感的投入。
语文课堂上的教师,他的教学语言、举首投足都要富有情感,这是语文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之一。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情境,没有语文课。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善于运用美文佳作中的人文精神,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
2、主体性:情境的创设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班级阅读教学属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必须以每个学生的个体阅读为基础,通过讨论,各抒己见,在多向交流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如果教师对课文的过多讲解,必然挤掉或取代学生的独立思考。
3、全员性:面向全体,就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去。一些观摩课多是尖子学生回答提问,差生跟不上趟,掩盖着“滥竿充数”的漏洞。有人曾经问哈佛大学的校长,哈佛大学建校350年来,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哈佛大学校长回答说:最值得骄傲的,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全美国500多家特大型企业一半以上的经理是我们哈佛的学子,最值得骄傲的是哈佛的教育:它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
4、全程性:教学的自始自终,要自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离不开学生对语文学习“乐学”的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尤其重要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文“乐学”的情感的培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内驱,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学生学习心得与教学秘书的工作总结篇十九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通过周边环境已学过的并掌握的知识去引发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产生兴趣,进而发生疑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老师应欢迎学生提出疑问。当然,教学中“质疑”往往并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而教师要时时有这么一种意识,即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立即提出探讨的习惯。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1、大胆猜想。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时,笔者指导学生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做量沙试验,在进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善于思考的学生就主动提出:在圆柱体与圆锥体不等底不等高的其它情况下,圆锥体的体积也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吗?对此,笔者引导学生对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圆锥体积的转化进行探究,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笔者作适当引导,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得更加深刻。
2、充分的思考。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后,笔者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学生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了4种折法。这时笔者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它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