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大全(17篇)
教案通过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估方法等内容,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教学指导。教案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教案的编写中,应注重教学理论的指导和实际教学的结合。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一
1、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学会分类的方法。
2、学生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学会简单分类
一、创设情景 探究新知
1、感知分类
出示例1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样分类呢?
揭示课题,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
2、巩固发展 体验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怎样记录分的结果呢?
讨论汇报。
板演分法。
还可以怎么分?
二、巩固提升 发散创新
1、课件出示练习七1、2、3题,学生集体完成。
三、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四、板书设计:
分类
生活中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
按形状来分一分
按颜色来分一分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二
教学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青蛙吗?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关于青蛙的一些知识?(学生互相说说。)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爱护人类的朋友——动物。青蛙就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们每天可以帮助农民伯伯除掉农田里许多的害虫,今天我们就请来了两只可爱的青蛙。(出示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学生观察“青蛙吃害虫”情境图,看图编故事。
师:谁能看图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指名讲故事)
2、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你能解决自已提出的问题吗?
3、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讨论:你是怎么样算的?
讨论:你是怎么样想的?
谁能用计数器拨一拨自已的计算过程?
4、拨计数器,学生根据拨的过程说出相应的算式及结果。
5、游戏:看谁看得最快。
6、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7、练习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什么?
四、布置作业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三
1、 在“拔河”的情景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及相等关系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通过学具操作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2、 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并知道它们的含义,用会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
3、 参与观察、操作等实际活动,初步体验“数感”。
4、 培养对数学学习的亲切感,乐于参加数学活动,愿意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描述数的大小,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展台、彩色圆片 师生双边活动: 活动一:
引入新课:小朋友们在幼儿园里玩过许多有趣的游戏吧,哪个小朋友玩过拔河的游戏,能说说这种游戏怎么玩吗?今天,有一个班的小朋友正在玩拔河的游戏,他们想请咱们班的同学一起去看看好吗?(出示课件)
你观察到什么?你想说什么?问些什么
活动二
你说我讲:为什么比赛还没有开始?
我们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图片来代表拔河的小朋友。怎样摆才能够让别人一下子看出哪边的人多?看着摆好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两边的人数不一样来分析这个问题。
活动三
学习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冲谁开口笑。
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四
1.在“数学乐园”的一系列活动中,复习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和基数;巩固10的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数据,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形成简单的统计观念。
1.激趣。
师:同学们,认识他们吗?(cai播放1~9九个数字娃娃的小动画)
数字娃娃今天特地邀请我们班同学到数学乐园参加游戏比赛。有没有兴趣?
生:有!!!
师:数字娃娃说,只要闯过他们摆的迷宫,大家就可以进数学乐园。敢不敢接受挑战?
生:敢!!!
2.观察迷宫,明确规则。
师:数学娃娃摆了一个什么样的迷宫呢?
生:有1到9个数字,有两个出口。
师:按照什么顺序才能走出迷宫呢?谁知道?
学生发言(按照从1到9的顺序)。
师:指给大家看看吧。
(一个学生上台划出路线图,展示给学生。)
师:对。只有按照从1到9的顺序,才能走出迷宫见到数字娃娃。如果不按顺序,就会被困在迷宫里,也到不了数学乐园了。
3.独立闯迷宫,展示成果。
师:谁有不同方法路线走出迷宫?把它划在自己的课本上。看看自己最多能找出几条路。
(学生在自己课本上用笔划出路线,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
师:走出迷宫的同学请举手。到这里来指给大家看看吧。
(学生到黑板上划一划,说一说。)
师: 谁和他不一样?来。
(学生划出不同路线图。)
4.肯定方法的多样,闯出迷宫。
师: 大家找到了这么多条路,都能顺利走出迷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按照从1到9的顺序。数字娃娃要带大家去数字乐园了。走吧。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从1数到9……到了。(cai出示“数学乐园”画面)
进数学乐园还要有门票的。怎么办呢?
生:有!!!
师:屏幕上出现哪两个数字,就说一个关于它们的组成。比如2,6。
生:2和6组成8。
师:还能怎么说?
生:6可以分成2和4。
师:都可以。
师:我们来“开火车”。哪列“火车”顺利到站,他们小组就可以拿到门票。“小火车,……”
生(齐接儿歌):“……开起来,一开开到我这来。”
(cai随机出现一组组的两个数字)
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一个接一个说数的组成。
(游戏顺利完成的,卡片以小组为单位发到各个学生手中。)
1.写算式。
学生用水彩笔在空白卡片上写一个算式,不写得数。
2.同桌互换。
把写有算式的卡片和同桌互换。
3.验门票,进乐园。
学生按小组,挨个读出门票上的算式,说得数,投入写有对应数字的票箱,其余学生做裁判。计算正确投递正确的学生进入“数学乐园”。
1.教师发指令,选拔学生。
师:同学们经过这么多考验,终于顺利来到数学乐园了。等不及要参加游戏比赛了吧?
可是,比赛规定只要十个男同学,十个女同学。怎么办呢?还是考考大家,通过考验了才能参加比赛。
师:请同学们坐整齐了,听到口令作出反应,又快又对的就能参加比赛。准备好了吗?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五
1.使学生经历探索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从而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类似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
数学
的情趣以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课时
1. 智慧老爷爷听说小朋友特别爱动脑筋,心里可高兴。送了份礼物给大家,要想打开礼物,先解开盒上的密码:
(课件:7比4 6比9 8比3 2比9)
学生口答
2. 打开礼物出现水果。(课件出示)让学生对两种水果进行比较导入新课。
1.数圆片
师:数数信封里的圆片,知道了哪些数学
信息
生:红圆片13个
生:蓝圆片8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生: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生:蓝圆片比红圆片少多少个?
生:圆片和红圆片一共多少个?
[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意识。]
2.摆圆片
让学生摆圆片,摆出的圆片必须一眼就能看出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个?
学生摆,教师巡视
展示学生摆的情况,说出摆的方法(一个一个对齐)
[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观察感知一一对应,直观的发现谁比谁多。]
3.领悟算法
(1)让学生把红圆片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数量和蓝圆片同样多。
(2)讨论:老师:什么要这样分?学生:发表意见。
(3)要求红圆片比蓝圆片多多少只要怎样?用什么方法?(反过来问又怎样列式?)
从(13)里面去掉和(蓝圆片)同样多(8)个。剩下的是多出的部分。(课件展示)
学生列式
(4)提问:13-8=5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表述,教师评价。
小结:求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就是从多的部分里去掉少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出的部分(少出的部分)
1. 分6组
2. 交代游戏规则:
(1)每组选三人抓棋。
(2)抓棋的人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表格里,然后每人抓一次,数一数抓棋的个数,写在自己每名字的下面。
(3)填好表后,每人根据自己组里填表情况提一个“比多少”的数学问题写在纸条上,最后把纸条贴在表格里。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六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高和矮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培养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
在比较过程中,差别不明显的,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1、情境引入
(播放《柯南》片段)你喜欢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2、观察主题图
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图上有几个人,他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怎么知道是在路上?你怎么知道是盲人?)
(1)比较
把图上的三个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教师板书)
他们三个人中,谁最高,谁最矮?
(2)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可以比较的东西,这里是比较高矮,你还知道哪些比较呢?
3、练一练 (1)直接比较
第16页的第1~5题,学生直接比较得出结果。包括高矮、长短、厚薄、曲直。
(2)游戏
让两个学生上台比高矮。(故意让一个学生踮着脚尖)学生一看,就叫:“不公平。”教师马上问:“为什么不公平?”从而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然后分小组比高矮。
4、间接比较
(1)汽车图
观察,汽车能通过吗?分小组讨论。请一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为什么。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结论,全班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理由,都给予肯定。
(2)蚂蚁图
看图讨论:哪只蚂蚁最先回到家?为什么?(有的学生直接观察,走得直的最先到家,予以肯定。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判断)
(3)钉子图
先让学生讨论:哪根钉子合适?为什么?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先不说对错,用实物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选择。从而渗透优化思想。
(4)绳子图
此题很明确,让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5)笔图
此图比较的事物较多,要求也较难,不但要比较,还要排序。小组合作完成。
(6)兔子图
虽然只有三只兔子,但由于三只兔子的起点不同,差别也细小,不易看出。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发表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参照物。
5、总结全课
今天小朋友们学得非常好,观察很仔细,人人都像小柯南。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的事物很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开动脑筋,就会学会很多知识。
“高矮长短”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它是本册教材第二单元“比较”中的第二部分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比较“多少大小”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比较。这部分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和教材特点,我从情、能、知三方面制定本课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使学生体会到高和矮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其中,“差别不明显的,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是本课重点。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七
教材35——36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在动手摆的基础上,了解5以内数的组成。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合与分的方法,经历把两部分合成一部分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老师的鼓励下,表达自己个性化的做法。
1.认识“+”号会读加法算式,会根据直观图在加法算式中填数。
2.通过操作、演示、表达,培养同学们动手能力及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3.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和游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和对数学的求知欲。
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体会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难点: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智慧星、小红旗。
一、情景创设
根据这个情境填空:(板书)“合起来”在数学上我们还可以用加法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加法。(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强调“合起来”的意思,复习了前面的旧知识,引出了加法的意义,说明了“合起来”会变多,团结力量大。
二、新授活动:
1.戴花游戏
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丫丫他们正在为你们做花呢!请看图(出示课件)说一说你观察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一个女孩和两个男孩一起做花;两朵黄花和三朵红花合起来等。)
我们大家也来一起摆一摆吧!黄色花片表示黄花,红色花片表示红花。请先展示在桌子上,左边一种,右边一种。接着你怎么做就能表示:“一共有多少朵花?”(学生自己表现,看谁是孙悟空,又快又灵,奖励一颗智慧星)。
请学生自己交流,说一说刚才怎么得到智慧星的?
老师还可以把你们变得更聪明、更棒,因为我知道一种叫加法的算式可以表示“合起来”。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写“+”号时先写“—”(横),再写“|”(竖),要均匀。2和3合起来是5,就在2+3后面写上“=”表示“是”的意思,也就是说“=”两边数目相同(同样多、一样、相等)。象这样的有加号的算式就是加法算式,表示把2和3合起来是5,读作2加3等于5。(板书)
齐读:2+3=5
在这里,“2+3”表示什么呢?(2+3表示2朵黄花和3朵红花合起来)
“5”表示什么?(5表示一共有5朵花)“+”表示什么呢(合起来)
再读:2加3等于5
【设计意图】:奖励智慧星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活跃了课
堂气氛。通过让学生在眼看、脑想,口说的过程理解了加法的含义。
2.夺红旗竞赛
怎么用学具表示出来?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分四小组用自己喜欢的学具表示出来,列出算式并计算,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体现算法多样化:“点数”法、从一个数起接着数、用数的组成知识等)。哪个小队完成得又快又好就夺得红旗。(插在前排)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反复操作充分感受加法的内涵,在活动中感知把两个数合起来表示“一共”这一加法意义,体会算法多样化。
三、实践应用
1.小朋友们学的这么好,小动物也忍不住带着小宝宝来向大家学习,看,谁来啦?(出示课件)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有3只小鸡,2只母鸡,一共有几只鸡?)
怎样列算式?[指名交流]
2.学学做做(出示课件)
课件演示:3只绿色小鸟和一只黄色小鸟飞到一起。请学生用学具跟着做并列式计算,读出算式,说一说是怎么算的。(3+1=4)
3.赛龙舟(出示课件)
课件演示:两条龙舟,一红一绿。学生相应的分红、绿两队,看图列式计算并抢答,对一次龙舟前进一步,先到达终点的那队获胜。(1+1=2、2+2=4、4+1=5等)
个数字正在吃,但还没吃饱,请从盘子里选一个数字放到他嘴边。选对了他会说,谢谢你!选错了,他会说,大嘴饿了要吃饭!(2+(1)=3、1+(3)=4、1+(4)=5等)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练习的过程中探索技巧,达到准确计算。
四、回顾总结
今天你学的开心吗?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数学中,加法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是基础的基础,因此学好这一课,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虽然,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历中,一些日常问题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加法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朦胧印象,但是,让学生真正地了解加法并运用加法解决问题,这还是第一次。因此,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另外,人人要学有价值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加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计算的最基础的知,《5以内的加法》就突出体现了它的基础性、价值性。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加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本节课我感到学生学的认真、轻松,基本掌握了什么叫加法,也能快速的计算5以内的加法。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八
1、使学生经历联系具体情境写出加法算式的过程,初步认识加法的含义,认识加号,会读,写加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写加法算式。
2、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相互交流,初步掌握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的算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学会解释自已的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产生学习计算的兴趣。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用和小动物捉迷藏的形式出示5以内的数的分与合卡片,让学生猜小动物们身后藏的数字。(设计意图:小学生比较喜欢小动物,用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复习旧知,既为本节课的学习辅垫,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创设情境:出示主题,让学生观察,提问: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几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几个小朋友?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学生交流观察结果)师结:原来有3人在浇花,又来了2人,一共有5人。
4、学写算式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写算式(设计意图:利用主题图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算法:并能说出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把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了,也是对简单数量关系的渗透)。
5、教学“试一试”
(1)让学生观察两幅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提问:要算出一共多少人,就是把左边1人和右边2人怎样呢?
(3)追问:把1人和2合起来,可以写出什么算式?同桌互相说一说,在课本上填写算式,算出得数。(设计意图:有前一例题的基础,这里可以简单一些,并且多进行同桌交流,给每个人更多的锻炼机会)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6、小结“3+2”表示把几和几合起来?“1+2”呢?可能怎样算它们的得数?
三、实际应用,深化新知。
3、送信游戏(“想想做做”第5题)动物王国国王送来了许多奖品,要想得到奖品,必须把信送对(准确计算出信封上的加法算式)(设计意图:课将结束,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把本题设计成答对题得奖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把加法计算从看图算到脱离图进行计算,从计算到课堂都达到了高潮)。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设计意图:再次带学生回忆加法的含义、加号、等于号,算式的读法,加法的作用)。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九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好习惯。
让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口算题卡、书本、图形卡片、数字卡片、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图片。
一、课前口算训练。
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新课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本。
师: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些书本,都是些什么?
生:语文书、数学书、生字本、数学本、拼音本。
师:通过上节课《整理房间》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整理物品之前,先做什么?
生:给物品分类。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分类整理自己的桌面的东西,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2.介绍并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师: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指名)。
生1:我是把语文的东西分成一类,数学的东西分成一类。
师:哦,你是按语文和数学学科不同分的,(板书:学科)真棒!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把书放在一起,本子放在一起。
生3:老师,我把大书放在一起,小书放在一起。
师:对了,这位小朋友与众不同,他是按大小来分的(板书:大小)。
师小结:小朋友们在整理这些物品时,想了许多方法,有的按学科分类;有的按用途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可见分类方法不止一种,当分类方法比较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三、拓展巩固。
1.给人物分类。
师请几名小朋友上台来。其它小朋友认真观察,然后按一定的标准给讲台上的人分类。
生1:我分两类,一类男的,一类女的,从性别分。
生2:我分成大人和小孩,是从年龄分的。
生3:我分成戴发卡和不戴发卡的,还可以分成长头发和短头发的。
师:这几位小朋友观察角度很特别,可见分类时,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分法。
2.给图形分类。
师:小朋友拿出准备的图形卡片,你会给它们分类吗?
先在小组内分一分,再全班交流。
生1:我按颜色分成红、黄、蓝三类。
生2:我按形状分成正方形、圆形、三角形。
生3:我按大小分,分成大、中、小三类。
3.给算式分类。
小朋友拿出课前准备的算式卡片:
(1)读一读这些算式卡片。
(2)先说一说你想怎样分类。
(3)在小组内按不同的标准具体分一分。
4.给图片分类。
师出示图片:熊猫、小鱼、自行车、小狗、汽车、飞机、轮船、蝴蝶、老鹰。
小朋友说一说可以怎样分类。
(1)可以分成动物和交通工具两类。
(2)也可以分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和水里游的三类。
然后在本子上分一分。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2.师总结: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有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整理其它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十
1、认知目标:让学生感知空间中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初步理解上与下、左与右是相对的概念。
2、能力目标: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本领带小动物们安家,并相互说一说它们住在哪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3、情感目标: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课程的人文价值。
让学生感知空间中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
知道上与下、左与右是相对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海的变化真大啊!很多小朋友都搬了新家。我们的好朋友小丁丁、小胖、小亚和小巧也搬家了,住在一栋新房子里。他们邀请欢欢和乐乐去做客,我们去瞧一瞧!
二、共同探讨,获取新知。
师:这栋房子里住了哪些人?对!他们都住在一栋房子里。欢欢和乐乐先要到小巧家去做客。听!欢欢正在问乐乐:“你知道小巧住在哪里吗?”乐乐怎么回答呢?我们听仔细了:“太简单了!小巧住在上面一层左面的房间里。”
所以他说小巧住在??(上面一层左面的房间里)我们要像乐乐一样把话说完整,先说哪一层再说哪一面的房间,一起说一遍“小巧住在??”。老师请两个小朋友把刚才欢欢和乐乐的对话再说一遍。
师:会吗?乐乐要考考我们,听好了:“小朋友,你们会不会用上中下、左中右来说一说其他人住在哪里呢?”这幅图在我们书上,请你们看着书小组内两人一组,一个演欢欢提问,另一个演乐乐回答。
师:现在老师请每组派两个小朋友来演欢欢和乐乐。注意别的小朋友提过的问题就不要再提了。
三、针对练习,巩固新知。
1.师:乐乐说小朋友们真棒!这回轮到欢欢要考考大家了。请你圈一圈,谁住在紫颜色的房间中?(讲评第一题)师:会吗?请做书上第2大题。
2.师:刚才是告诉我们房间,让我们圈出谁住在里面。这回反一反,告诉你一个人,请你把他的房间涂上颜色。有问题吗?请做第3大题。
3.师:欢欢说小朋友们真厉害,他和乐乐又想了许多问题要难倒你们,怕不怕?这些问题是第4大题,请你们小组内轻轻地说一遍。
师:我们来开小火车。
4.师:最后我们来做抢答题。第一个举手的小朋友才能回答问题,答对者拿一颗五角星,答错者扣一颗五角星。预备开始!
(1)谁住在小丁丁的左面,小巧的的右面?(小淘气)。
(2)谁住在小胖的右面,小亚的上面?(亮亮)。
(3)谁住在小丁丁的下面,康康的上面?(外婆)。
(4)谁住在亮亮的左面,小巧的下面?(小胖)。
(5)谁住在小胖右面的、下面的房间里?(康康)。
(6)谁住在康康上面的、左面的房间里?(小胖)。
(7)谁住在外婆下面的、右面的房间里?(小亚)。
(8)谁住在亮亮左面的、上面的房间里?(小淘气)。
(9)谁住在外婆下面的、旁边的房间里?(小玲和小亚)。
(10)谁住在外婆上面的、旁边的房间里?(小巧和小丁丁)。
四、公开练习,联系实际。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十一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学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周围的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1、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围绕新课标的这一具体要求,力图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处处有数学。
2、数学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为了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的过程中,为此创设了摆一摆、画一画、分一分、排一排的活动氛围,从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统计观念。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注意在课中引导学生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数据,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拓展思维,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积极发言,“长高了、长胖了、……。”
看,大头儿子也来参与咱们的发言了,(课件演示:大头儿子唱着歌向同学们走来,最后,露出两颗掉了的门牙笑着问候大家),谁发现大头儿子的变化了?(换牙了)。
有换牙经历的孩子说说自己换了几颗牙?
生:汇报自己的换牙数量。
师:面对全班换牙的情况,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换几颗牙的人最多?换2颗牙的有几人……。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十二
1.通过学生找座位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能按照某一标准给物体进行分类。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
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的方法。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课件,水果类、饮料类、文具类商品若干,各种形状学具若干。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森林吗?今天我们一起到大森林里去玩吧。
课件一:(动画)森林里,动物们纷纷到兔宝宝超市购物,各种商品杂乱地放在柜台上,兔宝宝东找找西找找,忙得满头大汗。
师:看到这儿,你们有什么话要对兔宝宝说啊?
生:兔宝宝,你的货物摆得太乱了,如果你把相同的东西摆在一起,就不会那么忙了。
师:你们说得真好,兔宝宝一定会感谢你们的。
师:小朋友们手上都有一件东西,有三个组桌上放了提示牌,请你们根据每组桌上的提示牌找准自己的位子。所带东西不属于这三类的小朋友,坐到没有提示牌的小组。比一比,看谁找得准。(生活动)。
师:有提示牌小组的小朋友们互相看一看,如果有没坐对位子的,帮他找一找位子。没有提示牌的小组就商量着根据你们的东西,给小组起个名字。
师:哪个小组长说一说,你们小组都有些什么?
来自 coOcO.nET.CN
(生依次回答,没有提示牌的小组最后说)。
师:像我们这样按一定的要求把大家分组就是分类。(揭题)。
师:开动脑筋想一想,你们小组的这些东西还能再分类吗?请每个组的组长带大家一起先讨论可以把什么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分类方法),再分别放在篮子里(动手操作)。
(生活动)。
师:我们来参观一下各小组分类的情况。请各小组的代表给大家介绍你们是怎么分的,其他小组的小朋友可以说说你们的看法,也可以给他们提提建议。
小结:同学们都按不同的标准把组内的东西分得很好,有的按品种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形状分……还说出了不同的意见,个个都很能干。
1.师:你能按要求给下面的东西分类吗?
(课件出示书上题目)。
2.师: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要用到分类的知识,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生:家里的东西是分类放的,鞋子放在鞋柜里,衣服放在衣柜里。生:一家人一家人在一起。
师:大家说得真好,只要大家平时留心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好多数学知识。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动物吗?
课件三:大森林里许多动物依次出现,定格为一幅画面。(花、树、草、大象、熊猫、老虎、狮子、猫、狗、松鼠、鸡、鸭、马、猴子、青蛙、鱼、燕子、鸽子等)。
师:你们能把画面中所有的东西分类吗?小组商量后说一说。
七、结束全课。
师:你们商量一下,对乘客分别有什么要求?
男生:男同学坐我的车,穿校服的坐左边,没穿校服的坐右边。大家要守秩序。
女生:女同学坐我的车,矮的坐前面,高的坐后面。
师:小朋友们要按司机的要求上车,千万别上错车哟。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了许多游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类的认识,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了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的方法。开阔性、活动性的练习让课堂洋溢着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十三
教学要求:
1、学会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够根据图意写出算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一套口算卡片一套。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2-7=12-4=12-3=14-8=。
16-9=6+8=13-6=14-5=。
(全班齐练,集体订正)。
评讲:16-9=?
你是怎样想的?
二、计算。
17-8-3=9+4-6=11-6+7=。
5+9-8=5+4+6=8+7-9=。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比一比。
夺红旗,比一比,看哪个组能够最先夺到红旗。
要求:选出8个同学分成二组,进行接力赛。对于做得又对又快的组给予鼓励。
1、11-8=12-6=13-7=14-9=。
2、12-7=13-8=11-6=15-9=。
四、看图。
电脑出示第4题的图。
1、让学生看图,同桌互说图意。
2、指名说图意。
3、学生列式解答,并与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再指名说。
电脑出示课本26页第6题图。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我看到农民伯伯今天收了7棵大白菜,14棵包菜,通过信息比较,我知道农民伯伯收的包菜比大白菜多,大白菜比包菜少。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很认真,获得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算一算“大白菜比包菜少几棵?包菜比大白菜多几棵?”
你能解决图中提出的这个问题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六、思维拓展。
1、出示教材26页第8题的情境图。
2、指学生说图意。
生:松树16棵,柳树9棵,白杨树5棵。
师:栽的松树比柳树多几棵?找出松树的棵数,在找出柳树的棵数。用松树的棵数减去柳树的棵数。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十四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8~29页的内容。
1.使学生通过拼搭等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的认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判断能力和想像力。
3.使学生了解常见几何形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通过小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良好态度,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小朋友,这节课,老师先带大家到积木世界里观看精彩的表演。(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四种几何形体滑滑台比赛、叠罗汉表演等)。
你们看了觉得有趣吗?好,我们就一起来动手玩有趣的拼搭游戏。(板书课题:有趣的拼搭)希望同学们在拼搭的活动中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发现新知识,得到新体会,获得新乐趣。
1.开展摸一摸活动。
(1)活动导入:小朋友,刚才给我们做精彩表演的小演员已来到我们教室。(出示装有四种几何形体木块的袋子)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请大家将它们一个一个从袋子里请出来。
(2)指名上台摸一摸,并说说摸出的是什么物体。
(3)小组开展摸一摸活动。请每个小组组长拿出袋子,每个同学都来摸一摸,可以先摸出物体,再说出名称,也可以先报名称,再摸出物体。
2.开展滚一滚活动。
(1)活动导入:小朋友,现在我们来开展谁滚得快的比赛。先请每个组的小朋友分别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一个,把它们一起放在搭好的斜面的顶端,听到老师发出开始的口令后,让它们自由滚或滑下。同时注意观察这四个物体是怎样往下滚或滑的。
(2)老师发出开始口令,各组开展滚一滚活动。
(3)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哪种物体滚得快?哪种物体滚得慢?
3.开展堆一堆活动。
(1)活动导入:小朋友,我们再来开展看谁堆得高的比赛。请同一组的4个同学分别拿出6个长方体、6个正方体、6个圆柱、6个球,把它们分别堆起来。
(2)小组开展堆一堆活动。
4.开展搭一搭活动。
(1)活动导入: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对各种形体有了新的认识。下面请大家当小小设计师。每个组的同学先集体讨论,然后大家动手,用带来的材料搭成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作品,比如动物呀,交通工具呀,房子呀等等。比一比哪个组搭的东西既有趣又好看!
(2)小组开展搭一搭活动。
(3)各组介绍作品,组与组互相评比,教师表扬鼓励。
5.开展数一数活动。
(2)小组开展数一数活动。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十五
教学内容:
课本第2、3、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使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1-10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师生相互介绍
2、老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读“编者的话”。
二、数一数
1、激发观察兴趣,(教科书第2-3页挂图)
先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随意观察,同桌互相说。然后指定内容请学生说一说。学生每说完一种,教师要反复提问:还有什么?教师要对积极发言的学生及时表扬。
2、数图中的数量
师:我们在数图中这些人或者物体的个数时,先数比较少的,再数比较多的,也就是说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数出图中事物的个数。
(1)数出数量是1的。
(2)数出数量是2的。
(3)依次数出其它数量的事物。
三、实践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数。
1、寻找身体上的数。
(1)寻找身体上的数。
(2)集体反馈交流。
2、寻找教室里的数。
(1)学生独立观察,寻找各数。
(2)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3)集体交流。
3、寻找校园里的数
四、总结
第二课时:比一比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长短、大小及多少并能判断长短、大小、多少、轻重。
2、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五星、铅笔两枝、球两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新授
1、教学轻重
(1)创设情景。
(2)探究比轻重的方法。
2、比长短
(1)引导生观察
(2)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得出:物体有长、有短。
(4)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3、比大小。
讨论比较物体的大小及方法。
4、比多少。
(1)观察第6页图,你发现了什么?
(2)摆一摆,说一说。(同样多,多些,少些)
三、完成课堂活动。
四、总结
一、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认识每个数所表示的实际数量、顺序,正确规范地书写数字,正确迅速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
2、难点:认识0;正确地书写各数;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3、关键: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及计算的意义;计算过程中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第1课时:1-5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的例1、例2、例3;课堂活动中的第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1-5各数,建立初步的数感。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与同伴互相交流学习的乐趣。
4、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具准备:
1-5的数字卡片
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从现实中抽象出数
1、数一数,说一说。
教师出示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做什么?
2、认读1-5各数
出示1-5的数字卡片,板书课题
3、反馈实践
师:老师说一个数字,你能用小棒表示出来吗?
(教师说数,学生根据数摆小棒,同桌互相查看。)
师:你还能用其他方式表示吗?
师出示实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和老师同样多的数。
二、感知数的顺序
1、边摆边数,逐次感知1-5的顺序。
2、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打乱顺序的点子图、排队。
学生小组讨论后,请一组同学上台摆一摆,并说说理由。
(2)摆好后提问:5的前一个数是几?3的前面一个数和后面一个数各是几?
(3)让学生从1数到5,再倒着数一遍。
三、开放性活动
1、引导看书第8页的例3。
例3中告诉我们“2”可以表示什么?
2、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3、猜数游戏
(1)师生互动
如:师:这个数在2的后面,可能是几呢?
生:可能是3,也可能是4或5。(有的生可能会说出比5大的数,教师要加以肯定鼓励。)
(2)小组互动
4、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学生心中的美丽世界。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先与同桌互相说,再告诉老师和大家。
第2课时:1-5各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8页例4,以及第9页课堂活动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比、划等活动,使学生感知1-5各数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
2、使学生在数数的基础上会读、会写1-5各数。
3、通过课堂活动中的数、写、圈、摆,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并体验合与分。
4、培养学生认真、规范的书写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数
二、新课教学
1、教写“1”。
师:你能用手指表示1吗?引导学生伸出一个手指。
师:如果用划o来表示1的话,要划去几个圈?(要划去1个圆。)
指导学生看例4,出示数字1。
老师拿出画好的田字格卡片,边写边指导:把1写在田字格的左半部,从右上方的线上起笔,向左下画一笔到左下方停笔,稍微倾斜,笔道要直。
然后先让学生用食指在桌面上书写1,再让学生在书上写。
2、教写“2”。
(1)学生演示2的手势。
(2)学生独立画圆。
(3)出示数字2,2字像鸭子。
(4)教师在黑板上示范写2,学生伸出手指跟着老师书写。
3、教写“3”。
(1)学生独立作业。
(2)学生反馈。
师:请小朋友按照比、划、读、写的学习顺序展示一下你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对于3的写法要求,可以引导学生相互补充。
4、教写“4”和“5”。
(1)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代表反馈。
(3)师小结。
5、放手让学生独立写1-5各数。
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1——5还可以表示什么?
2、圈一圈,写一写。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十六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并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在根据数的组成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课件。
一、复习引入。
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8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95里面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81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32页情景图。
2、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梳理问题。
(1)一共有多少个桃?
(2)一共有34个桃,去掉框里的30个,还剩多少个桃?
3、怎样列式?
(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根据看图,数出来的;用小棒摆出来的;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4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是4。
4、解答“试一试”。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
(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因为30+4=34,所以4+30=34。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结合学生回答适当补充。
5、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子,在每一个算式中每个部分也都有各自的名子。在加法算式30+4=34中,相加的两个数都叫做加数。两个加数相加的结果叫做和。
(2)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指名说出算式4+30=34,34-4=30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深化应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让学生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出四个算式。
(3)说说每道算式表达什么意思。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怎样想的?
提问:根据60+3=63你能想到其他三个算式吗?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集体核对结果。
4、“想想做做”第4题。
根据表中第一行的名称说说左表用什么方法计算,右表用什么方法计算。
5、“想想做做”第5题。
先了解“相邻数”是什么意思,再写数交流。
6、“想想做做”第6、7题。
先说说每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再自己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一年级数学教案分享篇十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并正确判断。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和体验。
兴趣是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上课伊始,创设学生喜爱的智慧老人送给同学们装满礼物的神秘的百宝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接着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整个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
1、准备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2、多媒体课件。
3、大小不一的物体模型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flishi播放带子里的礼物;各种形状的实物(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拄)让学生说一说,都有什么礼物。
(3)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一分吗?学生观察并分。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
(二)观察、探究认识物体。
再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图形。
板书名称并粘贴这集中物体的图,反复让学生熟悉物体名称。利用课件的优势将立体转化空间图,水到渠成,自然明了。
2、动手操作,分一分。让学生将学具袋中的物体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分一分,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汇报。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3、摸一摸,感知特征。学生动手摸这几种物体,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集体交流。让学生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孩子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4、游戏,猜一猜。教师准备各种物体的袋子,让一名学生闭眼摸出指令的物体。在同桌利用学具袋互相猜一猜。比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
5、课中休息2分。
6、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设计这样的活动,既丰富孩子对物体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知识。既突破了学科的局限性,又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材整合观。
7、找一找,连一连。ppt出示一些实物和这4中几何体的图形,实物与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相连。既巩固了新知,又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8、数一数,填一填。ppt出示四种几何体组装的机器人,数出四种几何体各有多少个,并填一填。数一数的活动既体现了知识的灵活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具有创造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
9、看谁做得精彩,作业:回家与家长利用这4种几何体体搭建你喜欢的物体。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反馈。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将这节课所学的几种物体的图形和名称展示到黑板上,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