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大全(18篇)
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和应对变化。总结应该重点突出对重要问题的解决或进展。鉴于总结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一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苗族之都—西江千户苗寨。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要名师来开路,导游来带路。”我叫依依,大家可以叫我小依,非常荣幸能给大家做导游;在旅途中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还请大家及时提出,我将尽我所能为各位解答,在这里我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里写道,世界上有两种苦难的移民,一遍布世界没有自己家园的犹太人;二是几千年来不断迁徙的中国苗族。而西江这个地方就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西江苗族最早约在西汉汉文都时迁徙到这里的距今也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西江也可以叫千年古寨。到目前为止,西江有1288户人家,接近6000人,因此又称千户苗寨。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苗族,也是世界最大的苗寨。
给大家大概说了西江的概况,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到的想要讲到它了吧!我们前面就是观景台了。
苗族是一个悲壮的民族,经历了五次大迁徙最后逃亡到这里定居,西江苗族来到这个四面环山的山谷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选择在这里定居也是考虑到一定的战略作用。在苗族呢有这样一种说法,水湾越大的地方,就越能够狙击财富、狙击人才。大家看西江是不是处在一个大水湾里呢!前环水、背靠山、左青龙、右白虎。这里汇集了天地的灵气,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人们都说“玩在西江,看在西江,更要醉在西江”在千户苗寨里穿行,犹如穿梭于这个古朴苗苗族文化的历史时空中!
寨中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房前屋后,茂篁点缀;寨脚寨顶,枫叶掩映。是如此的气势恢宏!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都亮起了各自家的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那场景就更璀璨、更醉人了!
说到吊脚木楼,它可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依山而建不仅节约了用地;聚集在一起还可以抵御外敌。吊脚楼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养家畜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第三层用来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吊脚楼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上,有一种典型栏杆,它叫“美人靠,”苗语叫“豆安息;”是姑娘们刺绣、打扮、唱歌的地方。
朋友们注意啦,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就是风雨桥了,“风雨桥”意为遮风挡雨的桥,它既可以行人也能够给想乘凉休息的人提供一个很舒适的地方。这里一到晚上,还有着很多当地的青年男女在这“游方”大家可能会奇怪,“游方”是什么呀,就由我来告诉大家把。“游方”就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意思,参加游方的青年男女都会盛装打扮自己来吸引爱慕者。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如果各位对苗族恋爱的地方感兴趣的话,那今晚不妨邀请您的心上人来这里感受着温馨而浪漫的夜晚吧。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桥头的树,这树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这就是西江的保寨树—枫香树。树老,任其死亡,枯烂倒地。谁都不能砍伐或伤害。这种对枫香树的崇拜,同时也寓意苗族人的心酸历史,逐鹿之战,黄帝使计擒获蚩尤,用枫木做成桎梏,因而杀之。苗族先民为避战乱而迁徙,每到一处都要看是否有枫香树,有则有祖先神灵存在。
在西江有句话叫做“大节三六九,小节年年有”,这说明了苗族的民间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隆重的是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大典活动。每十三年过一次,过一次就要连续过三年。其次是苗年,它分三次过,为初年、大年、末年。苗年是苗族人为庆祝丰收而过的节日,过苗年要吃“长桌宴”,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除此之外,“长桌宴”又是苗家隆重的待客之道,因此待会大家可有口福了呢!
在清雍正以前,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鼓藏头”、“活路头”等。“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祭祀用的神器铜鼓就是放在鼓藏头的家里;“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是苗寨农业部部长。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这非常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就是我们西江的苗族博物馆。这里所陈列的物品都展现了苗族文化习俗、艺术、文物等方面,是一座集学术交流与表演为一体的中型苗族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恭耳聆听到苗族祖先的足迹,透过时空看到苗族的过去点点滴滴。就让我们一起进去感受这神奇的文化吧!
朋友们,我们的行程到这里要结束了,穿行在古老而又神秘的西江苗寨里,仿佛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思想得到了一次净化。在这离别之际,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常说因为生活我们不能失去工作,那反过来我们也不能因为工作而失去了生活,在这忙碌的工作之余别忘了给自己留一份空间。”最后祝大家归途一切顺利。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二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的。
导游词。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0xx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据20xx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xx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则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了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目前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春秋战国时期,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县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敛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敛县,三国属蜀国之牂牁郡辖之边地,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从秦汉到元、明、清初,雷公山大山区朝廷的设置虽有涉及,但郡县制、羁縻州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极弱,甚至没有直接治理,在历史上多被称为“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雍正七年(1720xx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属丹江卫。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茅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就位于现西江西南附近的营上村,从此西江才被列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1920xx年,丹江改厅称县,西江属其辖内,1945年,丹江撤县,西江改归台江县管辖。1944年,置雷山设置局,西江复归雷山管辖,改为西江镇。1950年,雷山设立县人民政府,西江属于第二区公所。1954年,建立雷山县苗族自治区,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属西江区,1959年,雷山、炉山、丹寨、麻江并入凯里大县,西江属于凯里县的雷山片。1961年,恢复雷山县,建丹江、西江、大塘、永乐四区、44个公社,千户苗寨当时属于西江区西江镇。1992年,撤区并乡后,千户苗寨属于西江镇管辖至今。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西江千户苗寨已合并,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259.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0元,其中农业收入900元,劳务收入400元,旅游收入210元。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水田1225亩,旱地121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412kg。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243.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60元,其中农业收入810元,劳务收入470元,旅游收入180元。现有耕地面积769亩,其中水田面积692亩,旱地7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1kg。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159.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58元,其中农业收入790元,劳务收入490元,旅游收入178元。现有耕地面积640亩,其中水田面积564亩,旱地76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71.2kg。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20xx年国内生产总值230.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80元,其中农业收入750元,劳务收入510元,旅游收入120元。全寨现有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面积767亩,旱地57亩,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66.5kg.西江千户苗寨属亚热带湿润山地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约1300~1500mm,年平均气温14~1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当北京、上海、广州、重庆、长沙等城市炎热难耐之时,这里却清凉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为一断层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在谷底蜿蜒穿寨而过。谷地两侧山地并不对称,相对高度达数百米。西南侧山高坡陡,宛若一道高大的屏风,护卫着千户苗寨千百年来宁静的田园生活;东北侧的山地则舒缓得多,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顺着地势的起伏呈现出多样的变化。苗寨东南侧,是白水河长期侧向侵蚀塑造成的一个山间盆地,盆地虽然不大,却是西江苗族同胞世代耕作、赖以为生的地方,盆地底部是成片的水田,北面山地已被开垦为梯田和旱地。西江千户苗寨四周的山地上,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苗寨西南部的山坡上,尚保留着大片的乔木林。苗寨内的也东、羊排、南桂等自然村寨内零星分布着小片的枫树林,呈现出苗族居民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相对封闭的地形条件、和谐安宁的苗寨、清澈诱人的白水河、茂盛的植被覆盖、成片的梯田景观,构成了一幅优美的苗岭山水田园风光,极具旅游美学和开发价值.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西江吊脚楼不但造型美观实用,而且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科学文化价值。1、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7020xx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20xx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西江吊脚楼结构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3、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形成了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4、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5、西江苗族在建房时,对发墨、中柱、正梁有一套讲究和禁忌,特别是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因此,苗族的吊脚楼不但具有较好的美学和建筑学价值,而且还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除了吊脚楼外,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桂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现在西江唯一的风雨桥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桥,是在过去风雨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由于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虽然农业依然是西江千户苗寨的主导产业,但在过去十余年间,大量慕名而来的旅游者陆续前来观光,推动了西江旅游业的发展。调查表明,除了本省游客以外,前来西江旅游的国内游客主要来自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北京以及上海等全国各地,国外游客主要来自美国、法国、日本、英国、西班牙和比利时等。由于旅游接待设施不够完善,目前主要以一日游游客为主,一般上午到达,下午离去。少部分多日游的客人,主要为前来写生的艺术专业大学生和从事西江研究的专家学者。统计表明,在过去六年间,西江千户苗寨的游客数量持续增长。20xx年至20xx年0.75万人、1.2万人、2.4万人、2.15(非典)、3.5万人,20xx年猛增至7.5万人,国外游客也从20xx年的200人发展到20xx年的3000人。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已有苗家乐100余家,旅游商品店铺30余家,已经开发出的旅游商品主要有银饰系列、苗族服装、刺绣系列等。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纪念品的发展还有较大的空间。
西江千户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认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
西江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据说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江西苗族迁徙西江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体系,到西江后又长期处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状况,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再加上交通的不便,统治者欲同化也鞭长莫及。
雷山苗族银饰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苗族银饰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最有影响的银饰制作村是雷山县大沟乡控拜,该村是中国苗乡闻名的银匠村。控拜几乎全村男人都掌握银饰制作技术,沿袭了若干代人。这里的银饰艺人除了满足本县的需要外,还走南闯北,云游四乡以银饰手艺为生。远在榕江乃至黔南的一些边远县份,还可以寻到这里银饰艺人的踪迹。
最负盛名的中国苗族银饰是雷山和台江,两地的苗族女子节日盛装的银冠,银角和银凤雀等头饰雍容华贵,连小姑娘都头戴华丽的银冠。
穿裙最短的是世居深山的雷山桥港苗族女子。6寸长的细褶裙,层层缠绕腰间,使臀围显得特别丰满,内穿青布紧身大襟衣,外穿深红缎对襟短衣,短裙,前围腰长及膝部,后围腰长至脚跟。系织花腰带,又垂8根花带于身后,如锦鸡羽毛。下着青布紧腿裤,脚穿翘尖绣花鞋,头绾大髻,戴凤雀银钗,身佩各种银饰。
西江苗族也以鼓作为自己的联络工具。“鼓藏节”是西江人敬祭祖宗的盛大节日,是苗族人民文化和精神的最高体现。据说西江苗族的祖先是猪年迁到西江的,猪年至猪年恰合一个小甲子(20xx年)。20xx年一次鼓藏节也就约定俗成。西江鼓藏节是一个规矩严格、习俗繁多的节日。杀猪那天要听“鼓藏头”家凌晨五点以前杀叫的声音以后,四边人才能动手。鼓藏节到来的头两年,规定第一年(猪年)为起鼓(引鼓),要跳芦笙至少七天,最多九天。跳芦笙首先由“鼓藏头”家的姑娘先起头跳两圈,其余村寨的男女才能进场去载歌载舞。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苗族之都—西江千户苗寨。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要名师来开路,导游来带路。”我叫依依,大家可以叫我小依,非常荣幸能给大家做导游;在旅途中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还请大家及时提出,我将尽我所能为各位解答,在这里我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里写道,世界上有两种苦难的移民,一遍布世界没有自己家园的犹太人;二是几千年来不断迁徙的中国苗族。而西江这个地方就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西江苗族最早约在西汉汉文都时迁徙到这里的距今也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西江也可以叫千年古寨。到目前为止,西江有1288户人家,接近6000人,因此又称千户苗寨。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苗族,也是世界最大的苗寨。
给大家大概说了西江的概况,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到的想要讲到它了吧!我们前面就是观景台了。
苗族是一个悲壮的民族,经历了五次大迁徙最后逃亡到这里定居,西江苗族来到这个四面环山的山谷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选择在这里定居也是考虑到一定的战略作用。在苗族呢有这样一种说法,水湾越大的地方,就越能够狙击财富、狙击人才。大家看西江是不是处在一个大水湾里呢!前环水、背靠山、左青龙、右白虎。这里汇集了天地的灵气,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人们都说“玩在西江,看在西江,更要醉在西江”在千户苗寨里穿行,犹如穿梭于这个古朴苗苗族文化的历史时空中!
寨中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房前屋后,茂篁点缀;寨脚寨顶,枫叶掩映。是如此的气势恢宏!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都亮起了各自家的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那场景就更璀璨、更醉人了!
说到吊脚木楼,它可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依山而建不仅节约了用地;聚集在一起还可以抵御外敌。吊脚楼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养家畜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第三层用来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吊脚楼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上,有一种典型栏杆,它叫“美人靠,”苗语叫“豆安息;”是姑娘们刺绣、打扮、唱歌的地方。
朋友们注意啦,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就是风雨桥了,“风雨桥”意为遮风挡雨的桥,它既可以行人也能够给想乘凉休息的人提供一个很舒适的地方。这里一到晚上,还有着很多当地的青年男女在这“游方”大家可能会奇怪,“游方”是什么呀,就由我来告诉大家把。“游方”就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意思,参加游方的青年男女都会盛装打扮自己来吸引爱慕者。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如果各位对苗族恋爱的地方感兴趣的话,那今晚不妨邀请您的心上人来这里感受着温馨而浪漫的夜晚吧。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桥头的树,这树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这就是西江的保寨树—枫香树。树老,任其死亡,枯烂倒地。谁都不能砍伐或伤害。这种对枫香树的崇拜,同时也寓意苗族人的心酸历史,逐鹿之战,黄帝使计擒获蚩尤,用枫木做成桎梏,因而杀之。苗族先民为避战乱而迁徙,每到一处都要看是否有枫香树,有则有祖先神灵存在。
在西江有句话叫做“大节三六九,小节年年有”,这说明了苗族的民间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隆重的是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大典活动。每十三年过一次,过一次就要连续过三年。其次是苗年,它分三次过,为初年、大年、末年。苗年是苗族人为庆祝丰收而过的节日,过苗年要吃“长桌宴”,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除此之外,“长桌宴”又是苗家隆重的待客之道,因此待会大家可有口福了呢!
在清雍正以前,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鼓藏头”、“活路头”等。“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祭祀用的神器铜鼓就是放在鼓藏头的家里;“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是苗寨农业部部长。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这非常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就是我们西江的苗族博物馆。这里所陈列的物品都展现了苗族文化习俗、艺术、文物等方面,是一座集学术交流与表演为一体的中型苗族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恭耳聆听到苗族祖先的足迹,透过时空看到苗族的过去点点滴滴。就让我们一起进去感受这神奇的文化吧!
朋友们,我们的行程到这里要结束了,穿行在古老而又神秘的西江苗寨里,仿佛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思想得到了一次净化。在这离别之际,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常说因为生活我们不能失去工作,那反过来我们也不能因为工作而失去了生活,在这忙碌的工作之余别忘了给自己留一份空间。”最后祝大家归途一切顺利。
“多彩贵州,风情黔东南、好客之州、歌舞之州!”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江千户苗寨,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在接下来前往景区的途中请允许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部,距离州府凯里39千米,是全国最大的苗寨。苗寨有1250多户人家,5600多人,苗族占据全寨总人口99%,所以自古就有“千户苗寨”“西江大寨”的美誉。全寨有溪水四条,分别汇人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环绕寨脚而过,把寨子一分为二,北面有3个苗寨,南面有4个苗寨。那么西江是什么意思呢?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西江千户苗寨就好像是一座露天博物馆,一篇展现着苗族发展的史诗,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十分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苗族漫长历史和发展的首选之地。淳朴的民风,传承千年的节日以及精致美丽的服饰都是这座博物馆的展品、这首篇章的美丽诗句。
西江苗寨的人们向来十分好客,无论在节日还是平时,有客人来到苗家,主人就会双手捧来一碗碗的米酒,敬给客人,表达自己对于客人的欢迎。要是遇到节日,这礼节就会更加隆重了,每到苗节的时候,每家每户就会做上甜酒、煮冻鱼来款待客人。
都说“花衣银装赛天仙”,西江千户苗寨苗族的服饰也是鲜彩夺目。这里的女青年到节日时就会盛装打扮一番,她们头戴银花、银梳,包上银围布片,戴银耳环,项上挂着三到四只花纽式银圈,手上戴上三四只银手镯,全身打扮得银光闪闪,十分的漂亮。苗族的服饰通常是大花便衣,在衣服的衣角、衣袖、背带上面绣着花、草、鸟、鱼等图案。因为过去的西江苗族都是穿黑色的长袍、戴黑色的头巾,所以这里服饰又被称为黑苗。
外国人都说中国人十分喜欢过节,西江更是如此,其中以祭鼓节和苗族年最为出名。祭鼓节是黔东南苗族的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大多是十三年一次。他们常常会在八月份选择一个平稳的日子“醒鼓”,就是把上一次祭鼓节使用的一对祖鼓唤醒。唤醒的方法通常是到藏鼓洞,把放在鼓楼里面又或者把鼓放到新鼓主的村子里。之后再经过造新鼓、摒旧鼓等一系列的活动,最后把鼓放回藏鼓洞里面封存,从此就不准使用了,整个祭鼓节大约要花费10多天。据说要是遇到了猪年,那祭鼓节和苗节就可以一起过了。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走进苗寨去体会这里独有的风景。
各位游客朋友,进入苗寨首先映人眼帘的就是我们眼前的特有民居——吊脚楼了。西江的村寨所在的地方大多都是靠山面水,所以在建造房子的时候通常会利用山倾斜度较大或者是山谷靠近水的那一面,房子前面的半部分会临空悬出,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眼前这些玲球起伏的吊脚楼了。我们可以看到吊脚楼的建筑大多是用木材建造的,整个建筑没有使用一钉一铆,全都是用榫卯连接的,所以吊脚楼的建筑工艺十分巧妙。这里的建筑风格也是十分具有特色,要是从我们的苗寨观景台俯瞰,只见那吊脚楼层层叠叠,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十分壮观。大家可以来猜猜这个吊脚楼下层是干什么用的呢?没错,就是用来关牲口或用来堆放物品的。同时这里还起到通风、防潮的作用。
游客朋友们,我们可以看到在吊脚楼的四周都有靠椅,这就是当地有名的美人靠。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女子不能抛头露面,所以古时候的闺中的女孩子不能轻易下楼外出,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因为这个原因就把这个靠椅称为“美人靠”。美人靠是一种下设条弃,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为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所以又把它称为鹅颈椅。那么现在的美人椅主要就是用来乘凉、观景和休息用的了。
游客朋友们,除了吊脚楼,风雨桥也是西江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风雨桥也叫作花桥,主要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因为为行人起到了一个遮风避雨的作用,所以就把它称为风雨桥。风雨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一共分为由下、中、上三部分组成:下部主要就是桥墩,中部是桥面,上面的就是桥面廊亭。传统的风雨桥和吊脚楼一样没有用一根铁钉,都是采用榫卯技术连接整体的。我们可以看到风雨桥上面修建了很多层的塔、一亭,每一层都有檐角翘起来绘凤雕龙;在塔顶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宝葫芦、千纸鹤等吉祥物,十分精致。
现在的西江苗寨一共有七座风雨桥,他们在原来木质的基础上还采用水泥和木材混合的结构,大大增强了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能力。
现在请各位游客朋友就在这风雨桥休息一会儿,我们再到下一处景点。
转载自 cOOcO.NET.cN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千户苗寨,是中国仅有的,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1285户苗家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相叠,鳞次栉比,气势恢弘。西江是苗语音译,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西江千户苗寨由于聚居着众多的苗族人,被誉为“苗都”。在这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苗寨深处,隐藏着太多的传奇和神秘。
外人来到西江,尚未进到寨内,无不为其巨大的规模与恢宏气势所震撼:与其说这是个村寨,不如说是一片森林,一片由吊脚木楼组成的森林,自山顶直铺到山脚,将整座山都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等到傍晚时分,寨子里炊烟四起,汇集在半空中如云如雾,那场景,就更加难以形容。寨子座落于河谷,四面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蜿蜒流淌,穿寨而过。河水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连绵成片的红彤彤板壁,在阳光照射下,一片辉煌。
西江千户苗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为全省13个保护与建设的民族乡镇之一、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制作具有极高水平。苗族银饰如大角银、小角银、银冠、银衣等的珍品大多出自西江。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三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的贵州黔东南,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张琴,“张扬个性,如鼓似琴”,大家可以直接叫我张导,现在我们开始走进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西江苗寨。
苗家招待客人以酒为重,苗族同胞们将以他们最高的接待礼仪——十二道迎宾拦路酒来迎接我们。喝酒方法何其多,唯有此处最特别,只要你的手碰到了牛角酒杯就必须得喝完,所以我们酒量略差的朋友,只要用嘴对着苗族姑娘们手上的牛角酒杯轻轻尝一口即可。
西江苗寨位于雷山县东北面,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39公里。寨内有1288户人家,居民近6000人,为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寨,因此被称为“千户苗寨”,西江是苗语“鸡讲”汉译而来,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这里保留着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在河谷,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这是苗家的风雨桥,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这里的建筑以木质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层层吊脚楼依山势而建。吊脚楼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圈养牲畜和家禽;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大家是不是看到堂屋外侧建有一个很特别的靠椅呢?那叫“美人靠”,主要用于观景、乘凉,有这样的说法,“美人靠上靠美人,不是美人俏三分”;第三层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
西江苗寨最不缺的就是节日,其中“过苗年”,“牯脏节”尤为隆重。“长桌宴”是苗族过苗年的喜庆方式,也是苗家最隆重的待客礼仪,家家户户都会搬出桌子板凳,像接龙似的一长条,排上数百米,桌上摆着腊肉、酸菜、酸汤鱼等苗家特色菜肴,一会大家就能亲身体验了。“牯脏节”是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着盛装,跳芦笙舞等,并邀亲朋好友共聚一堂,以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是一个“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民族。我们现在来到的是芦笙场,也是苗族同胞们展现歌舞才艺的地方。芦笙舞是苗族一种流行最广的舞蹈,集舞蹈、杂技、体育、音乐为一体。说到舞蹈,那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就更是热情奔放了。我们现在听到的是苗族飞歌,其音调高昂,气势雄浑,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苗族歌曲形式。大家有空的话可以常来西江苗寨学习苗家人的才艺,苗族还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看到这块石碑刻着的“以美丽回答一切”7个字,是文学大师余秋雨先生在游完西江苗寨时情感诱发题写的。这条街叫“游方街”,大家猜猜“游方”是什么意思?“游方”是苗语谈恋爱的意思。每逢农闲时节晚上8—9点,这里聚满了水灵的苗族姑娘和健壮的苗族小伙,他们山歌对唱让游方街热闹非凡。
历史上,西江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清政府在苗疆实行“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了中央政府的管辖,一些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主持祭祀活动的牯藏头和负责安排农业生产的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在观景台上观望整个西江苗寨,像一个巨型的牛角,又像一只卧着的玉兔。
苗族服饰多种多样,色彩艳丽,素有“无字之史书”,“绣在衣服上的历史”之美誉。
现在我们前往的是西江之旅的最后一站——西江苗族博物馆,其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一座集学术研究、参观与表演为一体的中型苗族博物馆。内设有服饰、医药、历史和生活等11个展馆,馆内收藏文物300多件,大家可以慢慢参观。
各位游客朋友,品味了苗家人的十二道迎宾拦路酒,踏着苗族的飞歌,西江苗寨之旅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苗寨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都包括,欢迎大家下次再来苗寨做客!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四
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36千米处。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吊脚楼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粮仓。居住层有长廊,围有木栏,设有长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绣,人称长廊木凳为“美人靠”。苗寨以青石板路串连,枫树成林,枫香扑鼻。西江位于贵州凯里市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约有1440(官方统计)多户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这里的房屋大多是木吊脚楼,都是用杉木搭成,依山势向两边展开,古香古色的板壁在夕阳照射下一片金黄,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来这里参观。
西江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据说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西江苗族迁徙西江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体系,到西江后又长期处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状况,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再加上交通的不便,统治者欲同化也鞭长莫及。
最负盛名的中国苗族银饰是雷山和台江,两地的苗族女子节日盛装的银冠,银角和银凤雀等头饰雍容华贵,连小姑娘都头戴华丽的银冠。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穿裙最短的是世居深山的雷山桥港苗族女子。6寸长的细褶裙,层层缠绕腰间,使臀围显得特别丰满,内穿青布紧身大襟衣,外穿深红缎对襟短衣,短裙,前围腰长及膝部,后围腰长至脚跟。系织花腰带,又垂8根花带于身后,如锦鸡羽毛。下着青布紧腿裤,脚穿翘尖绣花鞋,头绾大髻,戴凤雀银钗,身佩各种银饰。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五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多彩贵州,风情黔东南、好客之州、歌舞之州!”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江千户苗寨,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在接下来前往景区的途中请允许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部,距离州府凯里39千米,是全国最大的苗寨。苗寨有1250多户人家,5600多人,苗族占据全寨总人口99%,所以自古就有“千户苗寨”“西江大寨”的美誉。全寨有溪水四条,分别汇人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环绕寨脚而过,把寨子一分为二,北面有3个苗寨,南面有4个苗寨。那么西江是什么意思呢?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西江千户苗寨就好像是一座露天博物馆,一篇展现着苗族发展的史诗,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十分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苗族漫长历史和发展的首选之地。淳朴的民风,传承千年的节日以及精致美丽的服饰都是这座博物馆的展品、这首篇章的美丽诗句。
西江苗寨的人们向来十分好客,无论在节日还是平时,有客人来到苗家,主人就会双手捧来一碗碗的米酒,敬给客人,表达自己对于客人的欢迎。要是遇到节日,这礼节就会更加隆重了,每到苗节的时候,每家每户就会做上甜酒、煮冻鱼来款待客人。
都说“花衣银装赛天仙”,西江千户苗寨苗族的服饰也是鲜彩夺目。这里的女青年到节日时就会盛装打扮一番,她们头戴银花、银梳,包上银围布片,戴银耳环,项上挂着三到四只花纽式银圈,手上戴上三四只银手镯,全身打扮得银光闪闪,十分的漂亮。苗族的服饰通常是大花便衣,在衣服的衣角、衣袖、背带上面绣着花、草、鸟、鱼等图案。因为过去的西江苗族都是穿黑色的长袍、戴黑色的头巾,所以这里服饰又被称为黑苗。
外国人都说中国人十分喜欢过节,西江更是如此,其中以祭鼓节和苗族年最为出名。祭鼓节是黔东南苗族的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大多是十三年一次。他们常常会在八月份选择一个平稳的日子“醒鼓”,就是把上一次祭鼓节使用的一对祖鼓唤醒。唤醒的方法通常是到藏鼓洞,把放在鼓楼里面又或者把鼓放到新鼓主的村子里。之后再经过造新鼓、摒旧鼓等一系列的活动,最后把鼓放回藏鼓洞里面封存,从此就不准使用了,整个祭鼓节大约要花费10多天。据说要是遇到了猪年,那祭鼓节和苗节就可以一起过了。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走进苗寨去体会这里独有的风景。
各位游客朋友,进入苗寨首先映人眼帘的就是我们眼前的.特有民居——吊脚楼了。西江的村寨所在的地方大多都是靠山面水,所以在建造房子的时候通常会利用山倾斜度较大或者是山谷靠近水的那一面,房子前面的半部分会临空悬出,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眼前这些玲球起伏的吊脚楼了。我们可以看到吊脚楼的建筑大多是用木材建造的,整个建筑没有使用一钉一铆,全都是用榫卯连接的,所以吊脚楼的建筑工艺十分巧妙。这里的建筑风格也是十分具有特色,要是从我们的苗寨观景台俯瞰,只见那吊脚楼层层叠叠,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十分壮观。大家可以来猜猜这个吊脚楼下层是干什么用的呢?没错,就是用来关牲口或用来堆放物品的。同时这里还起到通风、防潮的作用。
游客朋友们,我们可以看到在吊脚楼的四周都有靠椅,这就是当地有名的美人靠。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女子不能抛头露面,所以古时候的闺中的女孩子不能轻易下楼外出,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因为这个原因就把这个靠椅称为“美人靠”。美人靠是一种下设条弃,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为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所以又把它称为鹅颈椅。那么现在的美人椅主要就是用来乘凉、观景和休息用的了。
游客朋友们,除了吊脚楼,风雨桥也是西江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风雨桥也叫作花桥,主要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因为为行人起到了一个遮风避雨的作用,所以就把它称为风雨桥。风雨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一共分为由下、中、上三部分组成:下部主要就是桥墩,中部是桥面,上面的就是桥面廊亭。传统的风雨桥和吊脚楼一样没有用一根铁钉,都是采用榫卯技术连接整体的。我们可以看到风雨桥上面修建了很多层的塔、一亭,每一层都有檐角翘起来绘凤雕龙;在塔顶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宝葫芦、千纸鹤等吉祥物,十分精致。
现在的西江苗寨一共有七座风雨桥,他们在原来木质的基础上还采用水泥和木材混合的结构,大大增强了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能力。
现在请各位游客朋友就在这风雨桥休息一会儿,我们再到下一处景点。
转载自 cOOcO.NET.cN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六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精选5篇贵州西江千户苗寨。
导游词。
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西江千户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认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
西江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据说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江西苗族迁徙西江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体系,到西江后又长期处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状况,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再加上交通的不便,统治者欲同化也鞭长莫及。
雷山苗族银饰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苗族银饰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最有影响的银饰制作村是雷山县大沟乡控拜,该村是中国苗乡闻名的银匠村。控拜几乎全村男人都掌握银饰制作技术,沿袭了若干代人。这里的银饰艺人除了满足本县的需要外,还走南闯北,云游四乡以银饰手艺为生。远在榕江乃至黔南的一些边远县份,还可以寻到这里银饰艺人的踪迹。
最负盛名的中国苗族银饰是雷山和台江,两地的苗族女子节日盛装的银冠,银角和银凤雀等头饰雍容华贵,连小姑娘都头戴华丽的银冠。
穿裙最短的是世居深山的雷山桥港苗族女子。6寸长的细褶裙,层层缠绕腰间,使臀围显得特别丰满,内穿青布紧身大襟衣,外穿深红缎对襟短衣,短裙,前围腰长及膝部,后围腰长至脚跟。系织花腰带,又垂8根花带于身后,如锦鸡羽毛。下着青布紧腿裤,脚穿翘尖绣花鞋,头绾大髻,戴凤雀银钗,身佩各种银饰。
西江苗族也以鼓作为自己的联络工具。“鼓藏节”是西江人敬祭祖宗的盛大节日,是苗族人民文化和精神的最高体现。据说西江苗族的祖先是猪年迁到西江的,猪年至猪年恰合一个小甲子(20xx年)。20xx年一次鼓藏节也就约定俗成。西江鼓藏节是一个规矩严格、习俗繁多的节日。杀猪那天要听“鼓藏头”家凌晨五点以前杀叫的声音以后,四边人才能动手。鼓藏节到来的头两年,规定第一年(猪年)为起鼓(引鼓),要跳芦笙至少七天,最多九天。跳芦笙首先由“鼓藏头”家的姑娘先起头跳两圈,其余村寨的男女才能进场去载歌载舞。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苗族之都—西江千户苗寨。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要名师来开路,导游来带路。”我叫依依,大家可以叫我小依,非常荣幸能给大家做导游;在旅途中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还请大家及时提出,我将尽我所能为各位解答,在这里我预祝大家旅途愉快!
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里写道,世界上有两种苦难的移民,一遍布世界没有自己家园的犹太人;二是几千年来不断迁徙的中国苗族。而西江这个地方就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西江苗族最早约在西汉汉文都时迁徙到这里的距今也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西江也可以叫千年古寨。到目前为止,西江有1288户人家,接近6000人,因此又称千户苗寨。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苗族,也是世界最大的苗寨。
给大家大概说了西江的概况,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到的想要讲到它了吧!我们前面就售景台了。
苗族是一个悲壮的民族,经历了五次大迁徙最后逃亡到这里定居,西江苗族来到这个四面环山的山谷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选择在这里定居也是考虑到一定的战略作用。在苗族呢有这样一种说法,水湾越大的地方,就越能够狙击财富、狙击人才。大家看西江是不是处在一个大水湾里呢!前环水、背靠山、左青龙、右白虎。这里汇集了天地的灵气,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人们都说“玩在西江,看在西江,更要醉在西江”在千户苗寨里穿行,犹如穿梭于这个古朴苗苗族文化的历史时空中!
寨中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房前屋后,茂篁点缀;寨脚寨顶,枫叶掩映。是如此的气势恢宏!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都亮起了各自家的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那场景就更璀璨、更醉人了!
说到吊脚木楼,它可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依山而建不仅节约了用地;聚集在一起还可以抵御外敌。吊脚楼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养家畜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第三层用来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吊脚楼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上,有一种典型栏杆,它叫“美人靠,”苗语叫“豆安息;”拭娘们刺绣、打扮、唱歌的地方。
朋友们注意啦,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就是风雨桥了,“风雨桥”意为遮风挡雨的桥,它既可以行人也能够给想乘凉休息的人提供一个很舒适的地方。这里一到晚上,还有着很多当地的青年男女在这“游方”大家可能会奇怪,“游方”是什么呀,就由我来告诉大家把。“游方”就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意思,参加游方的青年男女都会盛装打扮自己来吸引爱慕者。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如果各位对苗族恋爱的地方感兴趣的话,那今晚不妨邀请您的心上人来这里感受着温馨而浪漫的夜晚吧。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桥头的树,这树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这就是西江的保寨树—枫香树。树老,任其死亡,枯烂倒地。谁都不能砍伐或伤害。这种对枫香树的崇拜,同时也寓意苗族人的心酸历史,逐鹿之战,黄帝使计擒获蚩尤,用枫木做成桎梏,因而杀之。苗族先民为避战乱而迁徙,每到一处都要看是否有枫香树,有则有祖先神灵存在。
在西江有句话叫做“大节三六九,小节年年有”,这说明了苗族的民间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隆重的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大典活动。每十三年过一次,过一次就要连续过三年。其次是苗年,它分三次过,为初年、大年、末年。苗年是苗族人为庆祝丰收而过的节日,过苗年要吃“长桌宴”,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除此之外,“长桌宴”又是苗家隆重的待客之道,因此待会大家可有口福了呢!
在清雍正以前,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鼓藏头”、“活路头”等。“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祭祀用的神器铜鼓就是放在鼓藏头的家里;“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是苗寨农业部部长。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这非常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就是我们西江的苗族博物馆。这里所陈列的物品都展现了苗族文化习俗、艺术、文物等方面,是一座集学术交流与表演为一体的中型苗族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恭耳聆听到苗族祖先的足迹,透过时空看到苗族的过去点点滴滴。就让我们一起进去感受这神奇的文化吧!
朋友们,我们的行程到这里要结束了,穿行在古老而又神秘的西江苗寨里,仿佛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思想得到了一次净化。在这离别之际,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常说因为生活我们不能失去工作,那反过来我们也不能因为工作而失去了生活,在这忙碌的工作之余别忘了给自己留一份空间。”最后祝大家归途一切顺利。
“多彩贵州,风情黔东南、好客之州、歌舞之州!”各位游客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江千户苗寨,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在接下来前往景区的途中请允许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部,距离州府凯里39千米,是全国最大的苗寨。苗寨有1250多户人家,5600多人,苗族占据全寨总人口99%,所以自古就有“千户苗寨”“西江大寨”的美誉。全寨有溪水四条,分别汇人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环绕寨脚而过,把寨子一分为二,北面有3个苗寨,南面有4个苗寨。那么西江是什么意思呢?西江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
西江千户苗寨就好像是一座露天博物馆,一篇展现着苗族发展的史诗,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十分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苗族漫长历史和发展的首选之地。淳朴的民风,传承千年的节日以及精致美丽的服饰都是这座博物馆的展品、这首篇章的美丽诗句。
西江苗寨的人们向来十分好客,无论在节日还是平时,有客人来到苗家,主人就会双手捧来一碗碗的米酒,敬给客人,表达自己对于客人的欢迎。要是遇到节日,这礼节就会更加隆重了,每到苗节的时候,每家每户就会做上甜酒、煮冻鱼来款待客人。
都说“花衣银装赛天仙”,西江千户苗寨苗族的服饰也是鲜彩夺目。这里的女青年到节日时就会盛装打扮一番,她们头戴银花、银梳,包上银围布片,戴银耳环,项上挂着三到四只花纽式银圈,手上戴上三四只银手镯,全身打扮得银光闪闪,十分的漂亮。苗族的服饰通常是大花便衣,在衣服的衣角、衣袖、背带上面绣着花、草、鸟、鱼等图案。因为过去的西江苗族都是穿黑色的长袍、戴黑色的头巾,所以这里服饰又被称为黑苗。
外国人都说中国人十分喜欢过节,西江更是如此,其中以祭鼓节和苗族年最为出名。祭鼓节是黔东南苗族的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大多是十三年一次。他们常常会在八月份选择一个平稳的日子“醒鼓”,就是把上一次祭鼓节使用的一对祖鼓唤醒。唤醒的方法通常是到藏鼓洞,把放在鼓楼里面又或者把鼓放到新鼓主的村子里。之后再经过造新鼓、摒旧鼓等一系列的活动,最后把鼓放回藏鼓洞里面封存,从此就不准使用了,整个祭鼓节大约要花费10多天。据说要是遇到了猪年,那祭鼓节和苗节就可以一起过了。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走进苗寨去体会这里独有的风景。
各位游客朋友,进入苗寨首先映人眼帘的就是我们眼前的特有民居——吊脚楼了。西江的村寨所在的地方大多都是靠山面水,所以在建造房子的时候通常会利用山倾斜度较大或者是山谷靠近水的那一面,房子前面的半部分会临空悬出,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眼前这些玲球起伏的吊脚楼了。我们可以看到吊脚楼的建筑大多是用木材建造的,整个建筑没有使用一钉一铆,全都是用榫卯连接的,所以吊脚楼的建筑工艺十分巧妙。这里的建筑风格也是十分具有特色,要是从我们的苗寨观景台俯瞰,只见那吊脚楼层层叠叠,呈现出金字塔的形状,十分壮观。大家可以来猜猜这个吊脚楼下层是干什么用的呢?没错,就是用来关牲口或用来堆放物品的。同时这里还起到通风、防潮的作用。
游客朋友们,我们可以看到在吊脚楼的四周都有靠椅,这就是当地有名的美人靠。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女子不能抛头露面,所以古时候的闺中的女孩子不能轻易下楼外出,只能倚靠在天井四周的椅子上,遥望外面的世界[因为这个原因就把这个靠椅称为“美人靠”。美人靠是一种下设条弃,上连靠栏的木制建筑,因为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所以又把它称为鹅颈椅。那么现在的美人椅主要就是用来乘凉、观景和休息用的了。
游客朋友们,除了吊脚楼,风雨桥也是西江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风雨桥也叫作花桥,主要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因为为行人起到了一个遮风避雨的作用,所以就把它称为风雨桥。风雨桥是一种集桥、廊、亭三者为一体的桥梁建筑,一共分为由下、中、上三部分组成:下部主要就是桥墩,中部是桥面,上面的就是桥面廊亭。传统的风雨桥和吊脚楼一样没有用一根铁钉,都是采用榫卯技术连接整体的。我们可以看到风雨桥上面修建了很多层的塔、一亭,每一层都有檐角翘起来绘凤雕龙;在塔顶上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宝葫芦、千纸鹤等吉祥物,十分精致。
现在的西江苗寨一共有七座风雨桥,他们在原来木质的基础上还采用水泥和木材混合的结构,大大增强了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能力。
现在请各位游客朋友就在这风雨桥休息一会儿,我们再到下一处景点。
转载自 cOOcO.NET.cN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千户苗寨,是中国仅有的,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1285户苗家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相叠,鳞次栉比,气势恢弘。西江是苗语音译,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西江千户苗寨由于聚居着众多的苗族人,被誉为“苗都”。在这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苗寨深处,隐藏着太多的传奇和神秘。
外人来到西江,尚未进到寨内,无不为其巨大的规模与恢宏气势所震撼:与其说这是个村寨,不如说是一片森林,一片由吊脚木楼组成的森林,自山顶直铺到山脚,将整座山都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等到傍晚时分,寨子里炊烟四起,汇集在半空中如云如雾,那场景,就更加难以形容。寨子座落于河谷,四面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蜿蜒流淌,穿寨而过。河水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连绵成片的红彤彤板壁,在阳光照射下,一片辉煌。
西江千户苗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为全省13个保护与建设的民族乡镇之一、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制作具有极高水平。苗族银饰如大角银、小角银、银冠、银衣等的珍品大多出自西江。
大家好,欢迎来到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导,今天就有我来带大家游玩苗寨,希望大家玩儿的开心。
首先我来带大家一起来观赏一场由苗族人来演的表演,大家来看现在这里正在表演的是芦笙舞,它是吹芦笙为主。芦笙由竹子做成,长短不一,越长声音越粗,越低声音越尖越细。一边吹芦笙,一边有人伴舞。这种舞是在盛大的节日里来表示欢乐的。下一个表演的是锦鸡舞。表演的姑娘都穿着戴着一条一条裙摆的裙子,身戴银饰。从身后来看,就像一支支五彩缤纷的锦鸡,这种舞是在重要的节日中跳的。大家听,现在正在吹的,是用一片茶叶吹出的声音。誓舞人们辛勤工作的歌曲。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售景台,从上面往下看是苗寨,村里面都是最具特色的吊脚楼。吊脚楼依山靠水,结构为三层。下层一般放的都是杂物。二层住人,而且最有特色的是美人靠。由于苗族姑娘都喜欢坐在上面刺绣,所以因此得名。第三层则是堆放谷物的地方。吊脚楼的建筑技艺已经列入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我们的观赏结束,大家可以四处转转,拍照,购物,六点在大门集合,祝大家游玩愉快!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七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位于雷公山东北面,距州府凯里39公里。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户。所以称为“千户苗寨”。[url]西江[/url],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西江苗寨位于雷山东北36千米处。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西江苗寨,全寨苗族占99%。黎平肇兴侗寨有900多户人家、3800余人,故有“侗乡第一寨”之称。全寨有5个家族,每个家族有一座鼓楼,共5座鼓楼、5座花桥、5座侗戏楼,这些极富侗族建筑特点的建筑物至今保存完好。
在西江苗寨可以享用苗家风味特色晚餐,席间接受苗家少女飞歌敬酒,在苗家吊角楼美人靠(凉台栏杆,苗家称为"美人靠")上观千户苗寨万家灯火。还可以观赏铜鼓芦笙表演,晚上可宿苗家吊脚楼。
西江苗寨,全寨有溪沟四条,分别汇入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环绕寨脚而过,将寨分为二:河北面是平寨、东引、羊排;南面是水寨、乌嘎、也好、南贵。河水灌溉沿溪的农田,流至挂丁河注入清水江。河上有一座水泥桥,沟通南北;还有一座公路桥。为栏杆型水泥桥,是寨内老少憩息、聚会和留客的地方。桥边竹林青翠,桥下流水潺潺。西江苗寨四周被枫香树、杉树和青松围绕。
西江苗寨人民向来好客。节日或平时,客人来到苗家,全家老少都热情接待。主人双手捧来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酒,敬给客人喝,以示对客人的欢迎。若遇节日请酒迎客,礼节更十分隆重。日常饮食,以酸、辣、甜等食品为主。按季节备有酸菜、糟辣子、腌鱼、腌肉、腌笋子、腌蕨菜。鲜鱼煮酸汤,味美可口。每逢苗年,家家都做甜酒,煮冻鱼款待客人;还喜欢上山采摘野菜,龙爪菜(蕨菜)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野菜。
民族服饰鲜艳夺目,花色品种多样。女青年节日盛装,头戴银花、银梳,别簪银角,包银围布片,戴耳环,项挂三至四只花纽式银项圈;还有的着古式盛装,穿大花便衣(衣角、衣肩、衣袖都订上各式银花片)、黑绉裙,外系二十四条花带和大花围腰;手上戴三四只银手镯,全身打扮得银光闪闪。
西江苗族妇女自幼喜欢绣花。有绉绣、平绣、叠绣和贴绣,龙以绉绣驰名。绉绣是用八股、十股或十二股花线织成各色花带,然后绣上花、草、鸟、鱼、虫、兽等图案,订在衣领、衣袖、衣角、背带上,富于立体感。西江银饰制作工艺精湛,驰名省内外。
西江被人们誉为“芦笙的故乡”。农历六月“吃新节”,十月苗年“芦笙节”,男女老少着节日盛装,齐集芦笙场,踏看芦笙曲起舞。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八
西江苗寨最不缺的就是节日,其中“过苗年”,“牯脏节”尤为隆重。“长桌宴”是苗族过苗年的喜庆方式,也是苗家最隆重的待客礼仪,家家户户都会搬出桌子板凳,像接龙似的一长条,排上数百米,桌上摆着腊肉、酸菜、酸汤鱼等苗家特色菜肴,一会大家就能亲身体验了。“牯脏节”是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着盛装,跳芦笙舞等,并邀亲朋好友共聚一堂,以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是一个“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民族。我们现在来到的是芦笙场,也是苗族同胞们展现歌舞才艺的地方。芦笙舞是苗族一种流行最广的舞蹈,集舞蹈、杂技、体育、音乐为一体。说到舞蹈,那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就更是热情奔放了。我们现在听到的是苗族飞歌,其音调高昂,气势雄浑,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苗族歌曲形式。大家有空的话可以常来西江苗寨学习苗家人的才艺,苗族还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九
欢迎大家来到“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的贵州黔东南,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张琴,“张扬个性,如鼓似琴”,大家可以直接叫我张导,现在我们开始走进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西江苗寨。
苗家招待客人以酒为重,苗族同胞们将以他们最高的接待礼仪——十二道迎宾拦路酒来迎接我们。喝酒方法何其多,唯有此处最特别,只要你的手碰到了牛角酒杯就必须得喝完,所以我们酒量略差的朋友,只要用嘴对着苗族姑娘们手上的牛角酒杯轻轻尝一口即可。
西江苗寨位于雷山县东北面,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39公里。寨内有1288户人家,居民近6000人,为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寨,因此被称为“千户苗寨”,西江是苗语“鸡讲”汉译而来,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这里保留着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在河谷,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这是苗家的风雨桥,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这里的建筑以木质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层层吊脚楼依山势而建。吊脚楼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圈养牲畜和家禽;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大家是不是看到堂屋外侧建有一个很特别的靠椅呢?那叫“美人靠”,主要用于观景、乘凉,有这样的说法,“美人靠上靠美人,不是美人俏三分”;第三层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
西江苗寨最不缺的就是节日,其中“过苗年”,“牯脏节”尤为隆重。“长桌宴”是苗族过苗年的喜庆方式,也是苗家最隆重的待客礼仪,家家户户都会搬出桌子板凳,像接龙似的一长条,排上数百米,桌上摆着腊肉、酸菜、酸汤鱼等苗家特色菜肴,一会大家就能亲身体验了。“牯脏节”是苗族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着盛装,跳芦笙舞等,并邀亲朋好友共聚一堂,以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是一个“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民族。我们现在来到的是芦笙场,也是苗族同胞们展现歌舞才艺的地方。芦笙舞是苗族一种流行最广的舞蹈,集舞蹈、杂技、体育、音乐为一体。说到舞蹈,那被誉为“东方迪斯科”的反排木鼓舞就更是热情奔放了。我们现在听到的是苗族飞歌,其音调高昂,气势雄浑,是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苗族歌曲形式。大家有空的话可以常来西江苗寨学习苗家人的才艺,苗族还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看到这块石碑刻着的“以美丽回答一切”7个字,是文学大师余秋雨先生在游完西江苗寨时情感诱发题写的。这条街叫“游方街”,大家猜猜“游方”是什么意思?“游方”是苗语谈恋爱的意思。每逢农闲时节晚上8—9点,这里聚满了水灵的苗族姑娘和健壮的苗族小伙,他们山歌对唱让游方街热闹非凡。
历史上,西江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清政府在苗疆实行“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了中央政府的管辖,一些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主持祭祀活动的牯藏头和负责安排农业生产的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在观景台上观望整个西江苗寨,像一个巨型的牛角,又像一只卧着的玉兔。
苗族服饰多种多样,色彩艳丽,素有“无字之史书”,“绣在衣服上的历史”之美誉。
现在我们前往的是西江之旅的最后一站——西江苗族博物馆,其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是一座集学术研究、参观与表演为一体的中型苗族博物馆。内设有服饰、医药、历史和生活等11个展馆,馆内收藏文物300多件,大家可以慢慢参观。
各位游客朋友,品味了苗家人的十二道迎宾拦路酒,踏着苗族的飞歌,西江苗寨之旅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苗寨故事多,充满喜和乐,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都包括,欢迎大家下次再来苗寨做客!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十
寒假期间,我参加了《xxx》贵州人文探索研学行。短短的几天贵州之行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西江千户苗寨。
贵州之旅的第三天一早,我们坐着开往千户苗寨的大巴。大巴沿着凹凸不平、蜿蜒盘旋的山路慢慢地爬着。天色朦胧,只见高耸入云的山被一朵朵灰云包围着。山上开遍许多星星点点、五颜六色的小花,红的一片,黄的一片,蓝的一片……美丽的山色使我应接不暇。
我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而我们也到了观景台。华灯初上,苗寨家家户户都点上了灯。放眼望去,苗寨的夜景灯光真美啊,美得像一幅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画;苗寨的夜景灯光真亮啊,亮得像太阳一般耀眼;苗寨的夜景灯光真多啊,多得像天上星星一样数都数不清。苗寨的夜景灯光星星点点,在黑暗中闪闪发亮,就像宇宙的银河。置身其中,我就像在银河中漫步,那感觉美妙极了!
千户苗寨美得让我陶醉,美得让我难以忘怀!作者:陈紫曦。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十一
江千户苗寨民居建筑的研究进而对苗族民居进行了深入剖析,更好的了。
解苗族民居建筑所固有的地域文化和审美价值。
苗族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早在蚩尤时期就已存在。我国的贵州、湖北、湖。
南、海南、云南、广西等地是苗族主要分布地。而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凯里。
市雷山县,坐落起伏在群山之中,由十余个自然村寨依山而建相连而成,是贵州。
也是全国甚至是世界最大的苗寨,素有“苗都之称”。贵州处于云贵高原,各族。
人们因地制宜修葺了形态各异的山地民居,这种民居建筑文化是由经济、文化、
历史、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纵观中华大地,各。
具特色的民居,恰如一幅幅的水墨画,令人萌生诗意,回味无穷。
一、苗寨的选址。
苗寨是根据村民的生活习。
性和生产特性而决定的村寨选。
址,尽可能选择接近土地和水源。
的地方,周围环境不仅要适宜居。
住耕种,而且要利于防御。在苗。
族的历史上不断受到压迫和驱。
逐,所以多居于山地,便于观察。图1。
苗族人对土地十分的珍惜,为了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多把村寨建在山坡上,苗族。
人在大部分的山坡地形都能建造房屋,从而节省出大量的耕地。西江苗寨所处地。
形为河流谷地,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却能合理利用环境创造适宜居住的家园。
[如图。
1]。
二、苗寨的空间布局。
苗寨在空间组织上没有人。
为秩序的,根据地形特点,因地。
制宜,不会强行改变自然环境。
西江苗寨民居由山脚延伸至山。
脊顺势而上,舒缓平展,建筑高。
度较低,应和山体形态的原生。
态,最大限度的保持山体的生态。
系统的完整性,以达到建筑与自图2。
然走势的有机融合。苗族人尊重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而不是人为的去破坏改。
造。建筑群体轮廓的走势充分体现了与自然山体坡度形态是一致性。[如图2]。
三、苗寨特色建筑――吊脚楼。
贵州多是山地丘陵,使得苗寨建设。
需要依山傍水顺山就势,进行合理的。
布局,在山区利用坡地,依坡筑屋,创。
造出更多的使用空间,建筑群体高低。
错、落玲珑有致,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是西江苗寨设计的总体思想。贵州苗族。
的吊脚楼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建筑资。
源,清水江、雷公山、都柳江流域,碎。
屑岩的地质特征选择杉树成为聚居于。
此的苗族的重要建材,而在南北盘江流。
图3。
域,石灰岩地质特征的产物是石板,因此在建筑上自然形成了以资源丰富的木材。
和石材为主,配以砖瓦土材料的吊脚楼建筑风格。[如图3]。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形式,二层人居,一层存放生产工具盒饲养家畜,人。
与家畜兼顾的特点,被认为是生态建筑的最佳形式。苗族吊脚楼多利用原始地形。
中较为平坦的山坡为依托,在斜坡上把地面削成“广”的平台,避开冲沟滑坡,
其余部分则灵活设立吊脚柱,不用一钉一铆,框架独立性强,
坚实牢靠能经百年。
而不损毁倒塌,以最合理的方式创造合理的居住空间。
苗族吊脚楼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苗族人民在艰苦的山地条件下独具特。
色的创造,是属于穿斗式干阑建筑,这个结构形式在南方被普遍采用。干阑式筑。
的特点是架空建筑下部,以木柱支撑起建筑,抬高居住层面,主要是为了防潮湿、
防虫蛇猛兽,以获得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对山坡地貌来说干阑式建筑,开间少、
进深浅、占地不多,能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的利用地形、开拓场地、争取。
使用空间,在基本不改变自然环境的条件下,可在复杂不规则的地域上建造,适。
用于各种地形,建造出既顺应地形,又坚固牢靠,能够依赖并维持生存和发展的。
空间。
穿斗式木结构房屋具有结构简单,稳定性强,易于加工,节点灵活等优点,
有优越的应变能力。它对于这一地域的气候和环境的适应性强,特别是在山坡上。
建造民居,基础难以处理的形势下,想要去掉基础部分,只需要在柱脚铺垫块石。
即可,因此享有“没有基础的房子”之称。由于材料赋予的灵活性,使建筑构造。
独具特色,也使建筑在外观上轻盈飘逸、随坡高低起伏,鳞次栉比,层叠而上,
直至山脊使其更具有美感。
凯里冬暖夏热,潮湿多雨,因此必须考虑。
隔热、防雨、防潮、采光、通风。苗族人们在。
选择干阑式架空结构时充分考虑到了贵州的气。
候因素对每层空间都进行了很好的处理:在居。
住层,退堂和凹廊组成一个半封闭空间,方便。
室内能更好的采光,增加空气的流通性;底层。
空间注意防秽和防潮;在储藏层,建筑中的阁。
楼和屋顶是连通成为一个整体,平行的各构架图4。
之间不设间隔,墙壁以四周半开敞或开敞的设计形式,使得整个阁楼通风良好。
吊脚楼的.形式从稳定性的角度出发,以矩形和三角形的为组合元素,无疑是。
最好的选择。吊脚楼的柱、枋、梁,相互垂直,在建筑中形成了垂直相交的网络。
体系,其中矩形结构奠定了基础,然后逐个延展组合而成整个屋体。由于屋面排。
水的要求,选择了稳定性最佳的三角形结构。这样的建构,除了对结构的稳定性。
有保证外,在艺术感觉上也显得端庄稳重。[如图。
4]。
这些吊脚楼灵活多变、潇洒飘逸,不受地形限制,在山区、坡地都可建造。吊脚楼的建造在遵循地势的前提下,对植物和水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视,村寨和房屋的营建合乎生态规律。从自然环境,建房工艺的方面来看,吊脚楼能很好的融入周围环境,是古代民居建筑的突出特点和经验。
珠状,左右各有一条龙,形成双龙戏珠状。
并且在龙背上有两只用黄泥烧制而成是鸽。
子,寓意龙凤呈祥;又如苗居大门尺寸的。
设计为下窄上宽,而房门却正好相反,苗。
民认为如此便能招财进宝,产妇平安。[如。
图5]图5。
苗族民居与现代建筑相比,现在的建筑更注重实用性而忽略了观赏性。苗族民居大多采用本地资源丰富的木材作为主要材料,被认为是最为环保的方式。我们应向苗族人民学习就地取材,在材料的选择尽可能的多元化。选择本地材料既节约了成本,又能很好的保护自然环境,充分体现地域特,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体现出地域建筑文化,一举多得。
绿色、生态、环保、节能等理念,是现代城市建筑的必要形容词,但是却很少能够做到这些,那些理念大多都是虚假的广告词而已。但是苗家民居去成功的达到了这些要求,例如在结构上底层架空这点就成功解决了室内环境潮湿的困扰。通过对苗族民居的深入研究,把它的构造方式与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相结合,以达到节能环保等一系列目的。如果两者能很好的融合,我相信在建筑设计上将会前进一大步。
五、总结。
在中华文化中苗族民居文化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苗族人民智慧的体现。
对这种文化了解的越深越令我感受到苗族先人的智慧。无论文化还是建筑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苗族人的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民族特性和审美观决定了苗族人民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开始逐渐的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急于补救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毁坏。当今的中国,人口繁多,交通堵塞,空气质量差,人居舒适度下降。西江苗居所特有的生态设计理念使我们不得不仔细思考如何运用和借鉴传统居民的生态精神,西江千户苗寨建筑特色结合现代科技理念对现在人居环境进行改善,营造一个富有特色的生态、健康、宜居的生存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李先逵.苗族民居建筑文化特质刍议[j].贵州民族研究,1992.
[2]麻勇斌.苗族建筑艺术简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
[3]赵秀琴.浅析苗族氏族文化的艺术性[j].民族教育研究,2007.
[4]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5]廖静琳.贵州苗族文化生态初探[j].安徽师专学报,2000.
[6]罗德启.贵州民居[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十二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给大家大概说了西江的概况,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到的想要讲到它了吧!我们前面就是观景台了。
苗族是一个悲壮的民族,经历了五次大迁徙最后逃亡到这里定居,西江苗族来到这个四面环山的山谷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选择在这里定居也是考虑到一定的战略作用。在苗族呢有这样一种说法,水湾越大的地方,就越能够狙击财富、狙击人才。大家看西江是不是处在一个大水湾里呢!前环水、背靠山、左青龙、右白虎。这里汇集了天地的灵气,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人们都说“玩在西江,看在西江,更要醉在西江”在千户苗寨里穿行,犹如穿梭于这个古朴苗苗族文化的历史时空中!
寨中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房前屋后,茂篁点缀;寨脚寨顶,枫叶掩映。是如此的气势恢宏!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都亮起了各自家的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那场景就更璀璨、更醉人了!
说到吊脚木楼,它可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依山而建不仅节约了用地;聚集在一起还可以抵御外敌。吊脚楼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养家畜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第三层用来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吊脚楼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上,有一种典型栏杆,它叫“美人靠,”苗语叫“豆安息;”是姑娘们刺绣、打扮、唱歌的地方。
朋友们注意啦,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就是风雨桥了,“风雨桥”意为遮风挡雨的桥,它既可以行人也能够给想乘凉休息的人提供一个很舒适的地方。这里一到晚上,还有着很多当地的青年男女在这“游方”大家可能会奇怪,“游方”是什么呀,就由我来告诉大家把。“游方”就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意思,参加游方的青年男女都会盛装打扮自己来吸引爱慕者。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如果各位对苗族恋爱的地方感兴趣的话,那今晚不妨邀请您的心上人来这里感受着温馨而浪漫的夜晚吧。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桥头的.树,这树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这就是西江的保寨树—枫香树。树老,任其死亡,枯烂倒地。谁都不能砍伐或伤害。这种对枫香树的崇拜,同时也寓意苗族人的心酸历史,逐鹿之战,黄帝使计擒获蚩尤,用枫木做成桎梏,因而杀之。苗族先民为避战乱而迁徙,每到一处都要看是否有枫香树,有则有祖先神灵存在。
在西江有句话叫做“大节三六九,小节年年有”,这说明了苗族的民间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隆重的是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大典活动。每十三年过一次,过一次就要连续过三年。其次是苗年,它分三次过,为初年、大年、末年。苗年是苗族人为庆祝丰收而过的节日,过苗年要吃“长桌宴”,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除此之外,“长桌宴”又是苗家隆重的待客之道,因此待会大家可有口福了呢!
在清雍正以前,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鼓藏头”、“活路头”等。“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祭祀用的神器铜鼓就是放在鼓藏头的家里;“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是苗寨农业部部长。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这非常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就是我们西江的苗族博物馆。这里所陈列的物品都展现了苗族文化习俗、艺术、文物等方面,是一座集学术交流与表演为一体的中型苗族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恭耳聆听到苗族祖先的足迹,透过时空看到苗族的过去点点滴滴。就让我们一起进去感受这神奇的文化吧!
朋友们,我们的行程到这里要结束了,穿行在古老而又神秘的西江苗寨里,仿佛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思想得到了一次净化。在这离别之际,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常说因为生活我们不能失去工作,那反过来我们也不能因为工作而失去了生活,在这忙碌的工作之余别忘了给自己留一份空间。”最后祝大家归途一切顺利。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十三
西江千户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认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
西江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据说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西江苗族迁徙西江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体系,到西江后又长期处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状况,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再加上交通的不便,统治者欲同化也鞭长莫及。
雷山苗族银饰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苗族银饰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最有影响的银饰制作村是雷山县大沟乡控拜,该村是中国苗乡闻名的银匠村。控拜几乎全村男人都掌握银饰制作技术,沿袭了若干代人。这里的银饰艺人除了满足本县的需要外,还走南闯北,云游四乡以银饰手艺为生。远在榕江乃至黔南的一些边远县份,还可以寻到这里银饰艺人的踪迹。
最负盛名的中国苗族银饰是雷山和台江,两地的苗族女子节日盛装的银冠,银角和银凤雀等头饰雍容华贵,连小姑娘都头戴华丽的银冠。
穿裙最短的是世居深山的雷山桥港苗族女子。6寸长的细褶裙,层层缠绕腰间,使臀围显得特别丰满,内穿青布紧身大襟衣,外穿深红缎对襟短衣,短裙,前围腰长及膝部,后围腰长至脚跟。系织花腰带,又垂8根花带于身后,如锦鸡羽毛。下着青布紧腿裤,脚穿翘尖绣花鞋,头绾大髻,戴凤雀银钗,身佩各种银饰。
西江苗族也以鼓作为自己的联络工具。“鼓藏节”是西江人敬祭祖宗的盛大节日,是苗族人民文化和精神的最高体现。据说西江苗族的祖先是猪年迁到西江的,猪年至猪年恰合一个小甲子(20xx年)。20xx年一次鼓藏节也就约定俗成。西江鼓藏节是一个规矩严格、习俗繁多的节日。杀猪那天要听“鼓藏头”家凌晨五点以前杀叫的声音以后,四边人才能动手。鼓藏节到来的头两年,规定第一年(猪年)为起鼓(引鼓),要跳芦笙至少七天,最多九天。跳芦笙首先由“鼓藏头”家的姑娘先起头跳两圈,其余村寨的男女才能进场去载歌载舞。
特别提醒:1、到西江千户苗寨有时间的话可住上一天。如果时间紧,可以清早从雷山出发,呆上大半天也够了。返回雷山或凯里住宿,雷山县城内住宿条件好得多,还有网吧。
2、西江比较贫穷,街上没什么吃的,小饮食店里的米粉1元/碗,大多数ic电话都不能用了,在邮局旁边的ic电话倒是好的。有两家制作银饰的小店,银手镯2.8元/克,小物件可在标价的基础上还价。
3、西江在20xx年国庆前进行了全面的整修,投资达8000万,所有的街道和建筑都安装景观灯。国庆前已经开放。夜里寨子万家灯火,点亮了整个山谷。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十四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百节之乡”的贵州黔东南,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张琴,“张扬个性,如鼓似琴”,大家可以直接叫我张导,现在我们开始走进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西江苗寨。
苗家招待客人以酒为重,苗族同胞们将以他们最高的接待礼仪——十二道迎宾拦路酒来迎接我们。喝酒方法何其多,唯有此处最特别,只要你的手碰到了牛角酒杯就必须得喝完,所以我们酒量略差的朋友,只要用嘴对着苗族姑娘们手上的牛角酒杯轻轻尝一口即可。
西江苗寨位于雷山县东北面,距县城37公里,距州府凯里39公里。寨内有1288户人家,居民近6000人,为全国最大最典型的苗寨,因此被称为“千户苗寨”,西江是苗语“鸡讲”汉译而来,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这里保留着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
西江千户苗寨坐落在河谷,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这是苗家的风雨桥,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这里的建筑以木质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层层吊脚楼依山势而建。吊脚楼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圈养牲畜和家禽;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大家是不是看到堂屋外侧建有一个很特别的靠椅呢?那叫“美人靠”,主要用于观景、乘凉,有这样的说法,“美人靠上靠美人,不是美人俏三分”;第三层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十五
西江千户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是一个具有苗族特色文化的村落,也是我国的重点保护村落。下面是本站带来的贵州西江苗寨。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8月11日,我们一家三口去了西江千户苗寨,我们坐了3-4个小时的车,到了雷山县,我们就下车坐了观光车进了寨子,一进门就有很多苗族人站在门口唱歌欢迎我们,他们穿着民族服装,戴着华丽的银饰,走起来有哗哗的响声。他们还给我们喝用牛角装的米酒。
走进苗寨,印入眼帘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河,河两边是青翠的山林,一排排用木头做的房子依山而建,这些房子叫吊脚楼,导游说这里有一千多户人家,6000多人,都是苗族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苗寨。
接着我们到了大广场看表演,看完表演,我们又去吃中餐,叫长桌宴,就是一条很长的桌子,上面摆满了菜,大家围着桌子坐着吃饭,吃饭时,苗族人来给我们唱歌并敬酒,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每个人都要喝,我只喝了一小口,爸爸妈妈都喝了一杯,酒好辣啊,苗族人好热情啊。
吃完饭我们去了观景台,从观景台上看,整个苗寨气势恢宏。一座座吊脚楼从山顶直铺到山脚,将整个山严严实实包裹起来,远处是层层的梯田,看起来很漂亮。
从观景台下来,我们就去寨里闲逛,我还买了一个小玩具。途中我们还进了一个博物馆参观。
到了规定的集合时间,我都还没有玩够,但是我们要回去了。再见了,美丽的千户苗寨,希望你变得更漂亮!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位于雷公山东北面,距州府凯里39公里。是全国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户。所以称为“千户苗寨”。[url]西江[/url],是苗语“鸡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西江苗寨位于雷山东北36千米处。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西江苗寨,全寨苗族占99%。黎平肇兴侗寨有900多户人家、3800余人,故有“侗乡第一寨”之称。全寨有5个家族,每个家族有一座鼓楼,共5座鼓楼、5座花桥、5座侗戏楼,这些极富侗族建筑特点的建筑物至今保存完好。
在西江苗寨可以享用苗家风味特色晚餐,席间接受苗家少女飞歌敬酒,在苗家吊角楼美人靠(凉台栏杆,苗家称为"美人靠")上观千户苗寨万家灯火。还可以观赏铜鼓芦笙表演,晚上可宿苗家吊脚楼。
西江苗寨,全寨有溪沟四条,分别汇入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环绕寨脚而过,将寨分为二:河北面是平寨、东引、羊排;南面是水寨、乌嘎、也好、南贵。河水灌溉沿溪的农田,流至挂丁河注入清水江。河上有一座水泥桥,沟通南北;还有一座公路桥。为栏杆型水泥桥,是寨内老少憩息、聚会和留客的地方。桥边竹林青翠,桥下流水潺潺。西江苗寨四周被枫香树、杉树和青松围绕。
西江苗寨人民向来好客。节日或平时,客人来到苗家,全家老少都热情接待。主人双手捧来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酒,敬给客人喝,以示对客人的欢迎。若遇节日请酒迎客,礼节更十分隆重。日常饮食,以酸、辣、甜等食品为主。按季节备有酸菜、糟辣子、腌鱼、腌肉、腌笋子、腌蕨菜。鲜鱼煮酸汤,味美可口。每逢苗年,家家都做甜酒,煮冻鱼款待客人;还喜欢上山采摘野菜,龙爪菜(蕨菜)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野菜。
民族服饰鲜艳夺目,花色品种多样。女青年节日盛装,头戴银花、银梳,别簪银角,包银围布片,戴耳环,项挂三至四只花纽式银项圈;还有的着古式盛装,穿大花便衣(衣角、衣肩、衣袖都订上各式银花片)、黑绉裙,外系二十四条花带和大花围腰;手上戴三四只银手镯,全身打扮得银光闪闪。
西江苗族妇女自幼喜欢绣花。有绉绣、平绣、叠绣和贴绣,龙以绉绣驰名。绉绣是用八股、十股或十二股花线织成各色花带,然后绣上花、草、鸟、鱼、虫、兽等图案,订在衣领、衣袖、衣角、背带上,富于立体感。西江银饰制作工艺精湛,驰名省内外。
西江被人们誉为“芦笙的故乡”。农历六月“吃新节”,十月苗年“芦笙节”,男女老少着节日盛装,齐集芦笙场,踏看芦笙曲起舞。
西江千户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认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
西江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据说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江西苗族迁徙西江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体系,到西江后又长期处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状况,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再加上交通的不便,统治者欲同化也鞭长莫及。
雷山苗族银饰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苗族银饰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最有影响的银饰制作村是雷山县大沟乡控拜,该村是中国苗乡闻名的银匠村。控拜几乎全村男人都掌握银饰制作技术,沿袭了若干代人。这里的银饰艺人除了满足本县的需要外,还走南闯北,云游四乡以银饰手艺为生。远在榕江乃至黔南的一些边远县份,还可以寻到这里银饰艺人的踪迹。
最负盛名的中国苗族银饰是雷山和台江,两地的苗族女子节日盛装的银冠,银角和银凤雀等头饰雍容华贵,连小姑娘都头戴华丽的银冠。
穿裙最短的是世居深山的雷山桥港苗族女子。6寸长的细褶裙,层层缠绕腰间,使臀围显得特别丰满,内穿青布紧身大襟衣,外穿深红缎对襟短衣,短裙,前围腰长及膝部,后围腰长至脚跟。系织花腰带,又垂8根花带于身后,如锦鸡羽毛。下着青布紧腿裤,脚穿翘尖绣花鞋,头绾大髻,戴凤雀银钗,身佩各种银饰。
西江苗族也以鼓作为自己的联络工具。“鼓藏节”是西江人敬祭祖宗的盛大节日,是苗族人民文化和精神的最高体现。据说西江苗族的祖先是猪年迁到西江的,猪年至猪年恰合一个小甲子(20xx年)。20xx年一次鼓藏节也就约定俗成。西江鼓藏节是一个规矩严格、习俗繁多的节日。杀猪那天要听“鼓藏头”家凌晨五点以前杀叫的声音以后,四边人才能动手。鼓藏节到来的头两年,规定第一年(猪年)为起鼓(引鼓),要跳芦笙至少七天,最多九天。跳芦笙首先由“鼓藏头”家的姑娘先起头跳两圈,其余村寨的男女才能进场去载歌载舞。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十六
贵州千户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参观这个古寨,导游要做好千户寨的景点介绍,让游客了解千户寨的特色。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贵州千户苗寨。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自古苗人住高山",西江1200多户民居中绝大多数修建在70多度左右的陡坡上。能工巧匠们用智慧的双手在这苗岭,深处建造了一座气势雄伟、宏大磅礴,让人惊叹的天上楼阁口每一幢木楼的房基,都用石块堆砌而成,坡度越陡,所砌的房基也就越高,为稳固起见,房基还分两级甚至三级。依山就势,西江的"吊脚楼"实际为"吊脚半边楼",在苗语中意为"把平房抬起来的楼"。
千户苗寨每排的最外一棵柱子齐二楼楼板处栽下,成悬在半空状。这些房屋全以榫头衔接,可历百年风雨不倾斜,造就这些房屋均为无图作业,全凭一把尺子,一根墨线,一把锉子,一把斧头来完成,造型结构全在师傅的记忆西江房屋的屋面依山势而定朝向,一般为坐西朝东,坐南朝北,层顶全盖以小青瓦。户与户之间有小青石铺砌的小道连接,整济卫生、舒适清爽,吊脚木楼栉比相连,次第升高,整座苗寨天然地形成一对偌大的铆,为山区坡地房屋建筑的典范,被建筑界赞为"民族建筑之瑰宝"。
银饰、刺绣是苗族妇女不可缺少的饰物。西江的苗族银饰工匠制作的,银饰品工艺精巧,造型独特,飞针走线,把生产生活,人的灵气,图腾崇拜融为一体,绣活一方山水的苗族刺绣,想象丰富,创作夸张,色彩鲜艳,绣制的珍禽走兽,奇花异草诩诩如生,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的奇葩。
"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这是流传于雷山的民谣,也是雷山少数民族同胞生活习俗的体现。而西江这块苗族聚集地'又是节日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凸其中最庄严、最讲规矩、持续时间最长也最神秘的是20xx年一次的鼓藏节,即祭祀祖宗的大典。过节时,三亲六戚纷至沓来,客人们抬着糯米饭、鲜鱼、活鸭、满载殷切情感来一同祭祖庆丰收。为准备这十三年一遇的节日,家家猪满圈,粮满仓,户户杀猪过年。西江苗族儿女是最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三当地民歌"西江是个好地方,绿树荫荫绕寨旁,农闲时节更衣装,芦笙场上歌舞忙",可见西江歌舞的形式和热衷程度。
西江千户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认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
西江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据说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西江苗族迁徙西江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体系,到西江后又长期处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状况,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再加上交通的不便,统治者欲同化也鞭长莫及。
雷山苗族银饰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苗族银饰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最有影响的银饰制作村是雷山县大沟乡控拜,该村是中国苗乡闻名的银匠村。控拜几乎全村男人都掌握银饰制作技术,沿袭了若干代人。这里的银饰艺人除了满足本县的需要外,还走南闯北,云游四乡以银饰手艺为生。远在榕江乃至黔南的一些边远县份,还可以寻到这里银饰艺人的踪迹。
最负盛名的中国苗族银饰是雷山和台江,两地的苗族女子节日盛装的银冠,银角和银凤雀等头饰雍容华贵,连小姑娘都头戴华丽的银冠。
穿裙最短的是世居深山的雷山桥港苗族女子。6寸长的细褶裙,层层缠绕腰间,使臀围显得特别丰满,内穿青布紧身大襟衣,外穿深红缎对襟短衣,短裙,前围腰长及膝部,后围腰长至脚跟。系织花腰带,又垂8根花带于身后,如锦鸡羽毛。下着青布紧腿裤,脚穿翘尖绣花鞋,头绾大髻,戴凤雀银钗,身佩各种银饰。
西江苗族也以鼓作为自己的联络工具。“鼓藏节”是西江人敬祭祖宗的盛大节日,是苗族人民文化和精神的最高体现。据说西江苗族的祖先是猪年迁到西江的,猪年至猪年恰合一个小甲子(20xx年)。20xx年一次鼓藏节也就约定俗成。西江鼓藏节是一个规矩严格、习俗繁多的节日。杀猪那天要听“鼓藏头”家凌晨五点以前杀叫的声音以后,四边人才能动手。鼓藏节到来的头两年,规定第一年(猪年)为起鼓(引鼓),要跳芦笙至少七天,最多九天。跳芦笙首先由“鼓藏头”家的姑娘先起头跳两圈,其余村寨的男女才能进场去载歌载舞。
特别提醒:1、到西江千户苗寨有时间的话可住上一天。如果时间紧,可以清早从雷山出发,呆上大半天也够了。返回雷山或凯里住宿,雷山县城内住宿条件好得多,还有网吧。
2、西江比较贫穷,街上没什么吃的,小饮食店里的米粉1元/碗,大多数ic电话都不能用了,在邮局旁边的ic电话倒是好的。有两家制作银饰的小店,银手镯2.8元/克,小物件可在标价的基础上还价。
3、西江在20xx年国庆前进行了全面的整修,投资达8000万,所有的街道和建筑都安装景观灯。国庆前已经开放。夜里寨子万家灯火,点亮了整个山谷。
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36千米处。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吊脚楼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粮仓。居住层有长廊,围有木栏,设有长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绣,人称长廊木凳为"美人靠"。苗寨以青石板路串连,枫树成林,枫香扑鼻。西江位于贵州凯里市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是凯里周围规模最大的苗寨,约有1440(官方统计)多户人家,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这里的房屋大多是木吊脚楼,都是用杉木搭成,依山势向两边展开,古香古色的板壁在夕阳照射下一片金黄,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来这里参观。
西江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据说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西江苗族迁徙西江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体系,到西江后又长期处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状况,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再加上交通的不便,统治者欲同化也鞭长莫及。
最负盛名的中国苗族银饰是雷山和台江,两地的苗族女子节日盛装的银冠,银角和银凤雀等头饰雍容华贵,连小姑娘都头戴华丽的银冠。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穿裙最短的是世居深山的雷山桥港苗族女子。6寸长的细褶裙,层层缠绕腰间,使臀围显得特别丰满,内穿青布紧身大襟衣,外穿深红缎对襟短衣,短裙,前围腰长及膝部,后围腰长至脚跟。系织花腰带,又垂8根花带于身后,如锦鸡羽毛。下着青布紧腿裤,脚穿翘尖绣花鞋,头绾大髻,戴凤雀银钗,身佩各种银饰。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十七
大家好,欢迎来到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我是你们的导游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导,今天就有我来带大家游玩苗寨,希望大家玩儿的开心。
首先我来带大家一起来观赏一场由苗族人来演的表演,大家来看现在这里正在表演的是芦笙舞,它是吹芦笙为主。芦笙由竹子做成,长短不一,越长声音越粗,越低声音越尖越细。一边吹芦笙,一边有人伴舞。这种舞是在盛大的节日里来表示欢乐的。下一个表演的是锦鸡舞。表演的姑娘都穿着戴着一条一条裙摆的裙子,身戴银饰。从身后来看,就像一支支五彩缤纷的锦鸡,这种舞是在重要的节日中跳的。大家听,现在正在吹的,是用一片茶叶吹出的声音。是鼓舞人们辛勤工作的歌曲。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是观景台,从上面往下看是苗寨,村里面都是最具特色的吊脚楼。吊脚楼依山靠水,结构为三层。下层一般放的都是杂物。二层住人,而且最有特色的是美人靠。由于苗族姑娘都喜欢坐在上面刺绣,所以因此得名。第三层则是堆放谷物的地方。吊脚楼的建筑技艺已经列入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我们的观赏结束,大家可以四处转转,拍照,购物,六点在大门集合,祝大家游玩愉快!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篇十八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澳大利亚人类学家格迪斯在他的著作《山地的移民》里写道,世界上有两种苦难的移民,一遍布世界没有自己家园的犹太人;二是几千年来不断迁徙的中国苗族。而西江这个地方就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徙的主要集结地。西江苗族最早约在西汉汉文都时迁徙到这里的距今也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西江也可以叫千年古寨。到目前为止,西江有1288户人家,接近6000人,因此又称千户苗寨。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苗族,也是世界最大的苗寨。
给大家大概说了西江的概况,想必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到的想要讲到它了吧!我们前面就是观景台了。
苗族是一个悲壮的民族,经历了五次大迁徙最后逃亡到这里定居,西江苗族来到这个四面环山的山谷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所以选择在这里定居也是考虑到一定的战略作用。在苗族呢有这样一种说法,水湾越大的地方,就越能够狙击财富、狙击人才。大家看西江是不是处在一个大水湾里呢!前环水、背靠山、左青龙、右白虎。这里汇集了天地的灵气,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人们都说“玩在西江,看在西江,更要醉在西江”在千户苗寨里穿行,犹如穿梭于这个古朴苗苗族文化的历史时空中!
寨中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房前屋后,茂篁点缀;寨脚寨顶,枫叶掩映。是如此的气势恢宏!每到黄昏时分,千家万户都亮起了各自家的灯,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那场景就更璀璨、更醉人了!
说到吊脚木楼,它可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依山而建不仅节约了用地;聚集在一起还可以抵御外敌。吊脚楼一般为三层,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养家畜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第三层用来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资料。吊脚楼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上,有一种典型栏杆,它叫“美人靠,”苗语叫“豆安息;”是姑娘们刺绣、打扮、唱歌的地方。
朋友们注意啦,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桥就是风雨桥了,“风雨桥”意为遮风挡雨的桥,它既可以行人也能够给想乘凉休息的人提供一个很舒适的地方。这里一到晚上,还有着很多当地的青年男女在这“游方”大家可能会奇怪,“游方”是什么呀,就由我来告诉大家把。“游方”就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意思,参加游方的青年男女都会盛装打扮自己来吸引爱慕者。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如果各位对苗族恋爱的地方感兴趣的话,那今晚不妨邀请您的心上人来这里感受着温馨而浪漫的夜晚吧。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桥头的树,这树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这就是西江的保寨树—枫香树。树老,任其死亡,枯烂倒地。谁都不能砍伐或伤害。这种对枫香树的崇拜,同时也寓意苗族人的心酸历史,逐鹿之战,黄帝使计擒获蚩尤,用枫木做成桎梏,因而杀之。苗族先民为避战乱而迁徙,每到一处都要看是否有枫香树,有则有祖先神灵存在。
在西江有句话叫做“大节三六九,小节年年有”,这说明了苗族的民间节日丰富多彩。其中最隆重的是鼓藏节,又叫祭鼓节,是苗族最隆重的祭祖大典活动。每十三年过一次,过一次就要连续过三年。其次是苗年,它分三次过,为初年、大年、末年。苗年是苗族人为庆祝丰收而过的节日,过苗年要吃“长桌宴”,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除此之外,“长桌宴”又是苗家隆重的待客之道,因此待会大家可有口福了呢!
在清雍正以前,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鼓藏头”、“活路头”等。“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祭祀用的神器铜鼓就是放在鼓藏头的家里;“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是苗寨农业部部长。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这非常富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就是我们西江的苗族博物馆。这里所陈列的物品都展现了苗族文化习俗、艺术、文物等方面,是一座集学术交流与表演为一体的中型苗族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恭耳聆听到苗族祖先的足迹,透过时空看到苗族的过去点点滴滴。就让我们一起进去感受这神奇的文化吧!
朋友们,我们的行程到这里要结束了,穿行在古老而又神秘的西江苗寨里,仿佛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思想得到了一次净化。在这离别之际,送大家一句话:“我们常说因为生活我们不能失去工作,那反过来我们也不能因为工作而失去了生活,在这忙碌的工作之余别忘了给自己留一份空间。”最后祝大家归途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