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范文(19篇)
总结是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有助于今后的改进和发展。当我们面对一个不确定的情况时,如何应对并处理它,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常用的总结句式和词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一
近年来,我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汉语语言文化成为世界上广泛研究的语言文化之一。
高职语文教学课堂成为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加强学生对复杂含义的理解和运用的主阵地之一。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的意义与内涵。
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赏析教学内容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语言分析,使学生领悟文学作品含义,引导学生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会选择一些经典著作进行文学鉴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效果反馈,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精神世界,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够陶冶学生情操、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积极乐观、豁达的态度。
其实文学作品鉴赏的目的并不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字功底或者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能力,而是要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建立有效沟通、交流的桥梁,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使得心灵不断得到净化和洗礼。
此外,也帮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等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经典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流传,就是因为通过不同年代的人们不断的赏析赋予了当今时代发展背景下的感情色彩,融入鉴赏者的感悟后,经过再创作的过程形成了新的含义,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经典将成为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及有效的媒介。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文学欣赏教育的具体实施。
由于性质的不同,高职学校并没有像普通学校那样饱受应试教育的重大压力,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着灵活性及多变性,教师教学也能广泛的发挥其专业性能。
在进行文学欣赏教学时,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教学。
首先,教师要遵循个性化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章不同,对于文学作品的赏析不单单是了解其基本内容及主要思想含义,而是更加深层次的了解文章的结构、构思,通过学生适当的联想,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创新、主动思考,不要仅局限于文学作品本身。
作为文学鉴赏,主观决定性因素太多。
同一部文学作品,通过不同人的阅读往往产生不同的感受。
因为这些人身处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不同、个人经历不同等等,都有可能对文学作品中的人或者事有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组织学生们进行相互交流、沟通,在增进相互之间情感交流的基础上,也相互分享看法,开发学生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建立。
(二)围绕文学作品展示审美鉴赏。
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不断拓展学生文学欣赏的创新性思维。
教师要仔细研究文学作品本身,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内心需求进行针对性的编制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诗人艾青认为,诗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诗人结合外界所带来的感觉,经过大脑思维的消化,形成自己的思想感情,所表达出来的形象。
诗中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是诗人在生活中畅想追求的诗的意境和美丽。
也就是说,作为文学作品主要表现形式的诗集中的反映了当时年代的社会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着文学作品本身进行审美鉴赏,但教师要懂得不能一味的、孤立的进行篇章机械式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内涵式的分析,遵循一定的文学理论规律,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
(三)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赏析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教师不断的努力,实现对学生文学阅读质量的整体提高,不断培养学生文学作品鉴赏的学习能力。
同时,也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能局限于鉴赏那些著名作品,而是将眼界放宽,将更好的'、更适合学生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不断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使得学生利用业余文化生活期间拓展自己的文学知识,让想象的翅膀插在学生无限的大脑思维空间,放飞翱翔。
高职语文教学迎合新课改教学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更多的课堂学习时间交给学生自己,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模式,实现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成为学生们争先恐后阅读的文学作品。
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的短暂,教师只能通过学习节选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意犹未尽。
为了打破传统,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课下时间进行阅读,一来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来也使得课堂教学时间更加充裕。
综上所述,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文学欣赏的教学质量成为影响语文教学整体评估的重要因素。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进而推动实现高职语文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作者:曾严单位: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二
1.全员强制参与的实践活动(表格一)。首先,实践活动的项目由学生讨论确定。开学初,阐明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及具体评分细则,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由学生讨论拟定数个实践活动项目,教师汇集项目后进行把关,最后筛选出数个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定本学期的实践活动目标并确立项目负责人。其次,每个活动小组自行拟定活动的进程安排及人员的分工协作,组长需跟踪并记录组员的活动情况并按时与教师讨论沟通,教师进行指导与督促。再次,活动的呈现以比赛方式进行,班级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分别给予组员相应的考核分值,然后优胜组在全校范围内再进行比赛,同样根据比赛结构给予相应分值。2.第二课堂(表格二)。它是结合教材及学校生活开展的非强制性课余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如演讲比赛、校园活动策划、诗词朗诵等,参与者以个体为单位,以自愿为原则,以发展能力为目标,作为实践活动课的有效补充,它旨在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个性发挥。
二、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重点。
1.重参与原则。开学初所布置给学生的实践活动项目(表格一)是面向所有的班级学生,要求全员参与,尽量能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人人参加活动,人人都有收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为了避免有些学生“只挂名,不务实”的消极心态,强调参与的重要性,在分值分配上教师有意识进行倾斜。满分15分,一般同学大概拿到12分左右,其中8分在于考察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同时在获奖奖励分值方面,也突出了“参与”原则,缩小了不同奖项之间的分值差,而以平常课堂教学为依托的第二课堂5分,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同学多多参与到平时的实践活动中来。
2.重激励原则。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或者态度的认真与否,导致其在活动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有很大差距,为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教师除了在活动过程中多给予指导与鼓励之外,还需要用考核分数“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首先是态度有问题的学生。我们发现,在活动中依旧有部分同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与活动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真正在活动中所做的实际工作微乎其微。对于这部分态度不端正的同学,为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消除“拈轻避重”“凑份子”的思想,教师特别留意其是否有认真对待,是否有踏实行动,因而除了限制小组活动人数(避免人数过多,人浮于事),在分值分配中也刻意强调这一点,专门给出一项“各人活动内容所占比重2分”,也就是说,如果活动过程中只是做做样子而已,那么这2分可能一分都拿不到。其次,对于态度认真而能力有限的同学,教师在奖项设置方面做了调整,一方面在全员参与的实践活动中缩小奖项分值的差距,另一方面在第二课堂取消了具体的获奖名次,代之以优、良及及格(见表格二)而对于特别优秀的同学,一般来说他们都在活动小组中处于核心地位,很容易拿到较高分数,教师除了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其关注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外还有专门给予的奖励分1分,此外这部分同学也可以在第二课堂上拿到相当的分数。
3.重过程原则。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看重结果,师生满足于贴上标签,习惯于问题的简单定论,语文实践活动考虑的是学生思维是否有发展,智力是否有提高,能力是否有增强,因此,在评价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时,要强调活动过程,只要学生在其中能付出辛苦,能锻炼其能力,训练发展其思维,有一定创造性,我们就应该认为该生有所获得,就应该对其进行肯定。因此,无论全员参与的实践活动或者自愿参与的第二课堂,过程分值都高于效果分值。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将每一位学生的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除了平常表现为2分外,我们采取组长负责制监督活动过程,组长要详细记录每个组员的活动情况并及时与教师沟通,教师一方面把握活动方向,一方面督促活动进程,组员也要详细记录自身活动情况并于活动结束后上交,考核采取自评、组长评与教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而教师评定主要参考组长和组员给出的活动报告(尤其以组长的汇报为主要参考对象)。
4.重语文导向原则。语文实践活动离不开“实践”二字,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践”二字,否则就只关注了表面的热热闹闹,而没有将“语文”落到实处,有些实践活动,如活动策划,一部分同学如果负责在大卖场购买活动用品,那么算不算实践?学生究竟锻炼了什么语文能力?语文哪些能力得到了锻炼与提高?还有哪些语文能力亟须提升?这些才是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和老师需要关注和共同思考的重点。为了明确体现这一点,一方面在拟定活动项目时,尽量与“语文”靠的近些,选择如采访、新闻发布会、辩论会等需要调动学生“手”“口”的活动,另一方面,无论表格一还是表格二,在考核中我们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时时思考如何通过活动发展自身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自身整个活动过程以及对语文能力的认知(如举例说明在活动中综合运用了哪些语文能力,发现自身哪些语文能力比较薄弱等),这样一来就强制学生思考问题,锻炼她们的思维与写作能力,此外,在活动结束后,学生在上交报告的同时还要向老师做头口报告以及针对教师的提问做出“答辩”,就这部分考核体现在“活动个人小结”部分,占了2-3分。
5.重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原则。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活动主体是学生,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尽最大可能放手将活动交给学生,但事实证明,没有教师干预,活动缺乏教师的有效监督和指导,往往会偏离语文方向,成为热热闹闹却收获不佳的“活动”课,甚至虎头蛇尾,草草应付了事,因此,语文实践活动课,学生主体与教师指导就如同走路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在活动课项目的拟定方面,一方面主动权交给学生,由他们集思广益充分讨论并拟定数个贴近他们生活,他们感兴趣的活动项目作为参考,另一方面由教师讨论把关,挑选出其中数个最适合的项目确定下来,然后主动权又一次交给学生自己,由他们结合自身情况,挑选出其中自己最适合的活动项目。在活动课进行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制定安排活动计划、选择活动学习方式去体验;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活动的组织管理(组长负责制),教师通过与组长的沟通,“远程”监督并指导活动课程,但并不“越俎代庖”,教师把握大的活动方向即可,不必过多给学生提供建设性意见,不过多指出学生的偏差和错误,不过多控制活动的发展节奏。在活动课的考核方面,教师也要充分尊重“自评”与“组长评”的成绩,主要起到把关的作用,而并不是主要考评人。综上所述,笔者在实践活动课堂中尽量将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细化量化为分值,以分值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将语文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方式从“隐性评价”转化为“显性评价”,制定了相对统一、明晰的评价标准以及详细的分值分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一方法被证明更有效、更具操作性,希望能对同仁们有借鉴作用。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三
作者:riverliu-riverliu。
第二节教师策略。
一、角色定位。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敢于突破传统,大胆创新的教师。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推行研究性学习,必须预先在教师头脑中树立起现代的教育理念,使教师们完成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课堂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人们普遍把课堂教学看成是教师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之下,人们更为看重的是教师的水平。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找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师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还是学不好,那一定是因为学生不够努力,辜负了老师的谆谆教诲与殷殷期盼。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之下,教师在教学中成了理所当然的最重要的因素。教师们真的能担负起这么重的担子吗?其实不然。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在讲如何教学生,既要教会他们学习哪些语文知识,又要教会他们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既要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又要提高他们的应试水平;既要他们埋头苦干、不知疲倦,又要求他们主动热情、面带笑容。为此我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尽管这些教学模式都蕴藏着很好的教育理念,尽管这些模式最大程度地挖掘出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然而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忽略了一个事实:他们工作的方式并不是最科学的方式,他们思考的方式从来不是学生的方式。
“教学”二字,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记》说“教学相长”,显然就是把两者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然而,封建时代的教育思想并没有按照这个意思发展下去,教育制度的顽固守旧、教育资源的极度馈乏、教学手段的简陋枯燥、教育对象的愚昧无知,要求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得对师长有一种近似于无知的崇拜,以至于动辄就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稍有不同意见就斥为“欺师灭祖”。教师至高无上的思想自然与中国古代文明的鼎盛有关,但也与统治阶层为自己培养奴仆的教育目的直接联系在一起。此后,尽管封建社会消亡了,可是旧的观念依然左右着人们的行动,特别是在应试教育泛滥的九十年代初,教师至上思想产生的危害达到了它的极致。以应试为目标,以教师的权威为保障,语文教学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作为“科教兴国”的一项重要策略,提倡“尊师重教”是毫无疑义的,但不能因此就企图回归私塾时代的教育方法,以教师的权威妨碍学生的发展。和过去的时代相比,如今的时代对教育有了不同的要求。一是在社会进步加速、教育资源极为丰富的信息时代,要求教师改变“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从着重于知识的传授转变为着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面临人类文化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单凭教师或学校教育都不可能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全部需求,因此教师必须同学校、家长、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指导。二是教育渠道多样化要求学校教育面向社会打开大门。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得变得越来越简单,过去我们学习《红楼梦》中的课文,大部分的参考资料都集中在教师手里,而现在学生们只要在google搜索引擎里输入“红楼”二字,就有四万多个相关网站或者相关网页可供查询。这些信息资源所涵内容极为丰富,从红楼人物品评、红楼诗词鉴赏、红楼服饰研究、红楼戏曲研究到红楼饮食文化和建筑文化无所不包,而且对于许多问题都有多元化的观点而不是定论。三是信息时代的人才观,决定了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这个目标的确立要求学校教育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的发展提供锻炼机会,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要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因此必须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的旧有秩序,重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
要完成传统语文教育向研究性学习的转变,语文教师必须要建立民主化的教育观念。提倡教学民主化,首先要求教师真正把学生当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具体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信;尊重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学生的心理,解决学习的困难;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促进学生的进步。其次要求教师客观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为一切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具体表现为教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据此提供针对学生个体的帮助;不偏爱或歧视某些学生,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有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帮助他们树立前进的信心。
要完成传统语文教育向研究性学习的转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求知的能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因此语文教师要敢于创新,大胆变革旧的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还给学生,教师作为组织者要构设好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所需要的环境,把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工作。由于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地点、方式、进程都比较灵活,教师不可能全面控制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要多动脑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研究性学习能够顺利进行。在目前的班级制度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并充分参考学生的特点,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活动人数最好在四人左右,视具体情况,也允许单个学生独自研究。在小组内部民主选出大家信赖的同学作为研究性活动的联络员,以利于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要对所有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充分了解,既要帮助所有的同学都动起来,又要保证整个过程的科学性,因此可以说教师的组织任务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主流,教师要尽量以参与者的角色进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最大的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过程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因此在处理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鼓励他们自主探寻就成了关键环节。好多问题,教师事先知道解决的办法也不要直接告诉给学生,要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例如鉴赏一篇文章,有的教师可能会根据《教学参考书》的介绍进行分析,也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自己的思路,有自己的观点,但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教学则要把这些既成的观点收起来,可以只给一些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当成是参考资料,甚至可以把教师拥有的更为详尽的资料一并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同合作讨论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可以给语文学习带来更多的创见,既便有时得出了错误的结论,也能引起学习者的重视和思考。而且这种做法的针对性比较强,每个学生在各自的研讨中都会倾向于收获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来弥补自身知识或是能力上的缺憾,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特长、个性和创新精神。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在开放的大语文面前,教师失去了居高临下的资本,在许许多多的未知面前,教师和学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和学生一样,也是研究者、学习者。《学记》里说“教学相长”,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之中,这个观点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教师们对于课本中的内容都比较精通,可学生们感兴趣的往往会超出教材的范围,特别是一些边缘学科或是综合学科知识最有可能涉及。要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需要储备更为广博的学识、举一反三的方法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一方面积极参加现代教育培训,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大胆尝试教育改革实验,勇于做教育的先行者。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学习者,不但对课堂教学的创新有着重要意义,更对新课程的开发起推动作用。新的课程改革采取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模式,在保证素质教育大方向的同时,也给予了第一线的教师根据本地方情况,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的权力。这也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真正成为学者型的语文教师。
二、资源准备。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建立在大语文教育观的基石上的,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对象极为广泛,相比之下,语文教学资源就显得十分不足了。过去我们语文教师关注的核心是教材,虽然为了上好一堂课,我们也会翻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但是所涉猎的领域与研究性学习时代的需要比较起来还相去较远,资料的来源渠道也多是教师参考用书、文学史等,由于绝大部分资料都在教师手中,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就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了。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尽可能多地主动去寻求资料,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学生们提供了这种可能。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迎头赶上,在目前已有的条件下,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指导。
首先,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利用好学校资源。作为正规的教育场所,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资源是直接针对在校学生而建立的。一般来说只要是在校学生,就可以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阅鉴室、教室、操场等,这是指物质方面的资源。同时各学科教师也是很好的人力资源,教师是职业教育者,通常都有着比较深的教育学知识和专业知识,他们能够给学生提供相关领域的指导与帮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其它学科的教师应该成为人力资源的重要部分,有许多非语文学科教师的语文功底非常好,而且语文研究性学习也会涉及到其它学科的问题,另外学校领导也可以帮助提供更多的资讯,所以教师资源应该是指学校当中全体教师的合力。近年来还有一种观念认为学生也应该算作是研究性学习的人力资源,这种提法是非常有道理的。每个新生入学前在语言和思想上并不是真的一片空白,他们都是有着程度不同的语文知识背景的。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或者喜爱文学、或者喜爱军事、或者偏爱古典诗歌等等,他们在自己善长的领域都能做得很好,因此当很多同学在一起取长补短、合作开展研究,他们彼此之间就构成了对方的资源。
其次,与研究性课程一样,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教师不断开拓社会资源。学生家长遍布社会各行各业,作为父母和成年人,他们愿意也能够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帮助自己的孩子,甚至有的学生家长本身就是某行业的专家,因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学生应当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遇到问题也可以征询家长的意见。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的家长并不理解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自身成长的意义,需要教师做好细致耐心的说服工作。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还有社会各部门的专家权威,高校教师,或是熟悉某一领域的人,对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主动联络这些专业人士,或是通过学校做好联系工作,请专家进校。借助图书馆查阅资料是必要的手段,然而受规模限制,学校的图书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就指导同学去较大的图书馆借阅图书、查阅资料,并在节假日安排学生针对某个研究主题集中借阅。现代社会之中影视、新闻报刊等媒体的影响无所不在,对于社会某个时段的热点问题来说尤为如此。对于影响范围大、意义深刻的事件,很多专业报刊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报道,这有助于学生们独立分析能力的提高。电视的普及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文化的脉动和变迁,许多电视节目,例如《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世界电影博览》等,对于中学生增强对社会的认识,社会实践能力的获得,知识与文化的传承都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
最后,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我们不得不把网络资源的开拓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很多人都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在教育技术的性质和使用问题上曾经作以精辟论述,“如果说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革新的魔杖,那么教师应该成为掌握着根魔杖的魔术师”。作为信息时代的标志的网络,是现代语文教育的有力助手,也必将在教学方式上给语文教学给来重大的影响。无论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还是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下,网络都可以给语文的教授和学习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源,因此教师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
(一)、学会运用搜索引擎查阅资料。教师可以利用新浪、搜狐、网易、雅虎等大型门户网站上的搜索引擎检索相关的资料。例如在做有关杜甫的研究性学习专题时,可以在雅虎的搜索引擎上打入“杜甫”二字,就可以在列表中找到相关的网站或网页。如:
杜甫墓:/004/。
杜甫故里:/004/。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杜甫诗集:/wxzp//202/。
讲授在《红楼梦》中节选《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笔者利用搜索引擎还发现了一些有红学专家参与的比较专业的“红学”网站。如:
悼红轩:/cgi-bin/bbs/htm/。
红楼艺苑:/。
红楼梦:/。
红楼梦博览会:/hlmshow/。
红楼倩影:
在这些网站的文章中,从背景分析,到人物品评,无所不包。这些网站的开通为师生的研究性学习学习提供了极为有力的帮助,网络基本涵概了一般研究者所能找到的绝大多数信息,因而在查阅资料的过程当中,方便快捷就成了网络的优势。
(二)、熟悉相关的教育网站。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当计划查找一些与语文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时,却发现在一般性的搜索引擎里,根本就找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有时即使能找到却无法打开网页。如果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有兴趣,那么必须熟悉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优秀网站。如:
k12k中小学教育网:
网络主题研究:211.101.197.142/webquest。
网上语文课堂:/。
国学网站:
在这些网站之中往往都设有可以在网站内部搜索的引擎,可以由此找到相关的资源。同时,这些类型相近的网站之间常有友情链接以互相支持,我们可以先登陆其中某一个教育网站,然后再经由此网站转到相关的教育网站。
(三)、联络互联网络上的同行。由于地区教育水平发展的不均衡,许多先进地区学校拥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和经验,通过网络与上述地区的语文同行加强联系,共同合作,交换心得,互通有无,是帮助自己更新思想,迅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一条捷径。联系的方式既可以是通过网络提供的电子邮箱与他们取得联系,也可以是直接登陆他们所在的学校网站及他们个人的或合作的网站。如:
惟存教育::9000/be/being。
行者驿站:
大语文沙龙: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的现状是课堂评价语言的单一性、单向性、模糊性等充斥于我们的语文课堂.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课堂评价理念,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使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作者:刘松梅作者单位:通州市开发区小学刊名:成才之路英文刊名:theroadtosuccess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五
众所周知,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是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那么,小学语文教学应如何挖掘教学资源、探索教学新途径呢?我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
作者:王东辉作者单位:郑州市金水区金桥学校刊名:河南教育(基教版)英文刊名:henanjiaoyu年,卷(期):“”(6)分类号:关键词: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六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美术学案教学的尝试和探索。什么是学案?学案是学生学习的方案。它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目的,根据教学目标以及美术学习的特点和学生原有的基础,所设计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学习程序的总和。它作为学生学习的思维向导,指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稳定的观察、审美及绘画习惯,掌握“学什么”和“怎么学”,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据此,笔者认为,美术课教师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应对新课改对美术教学的挑战。
一、紧扣教学目标,弄清教学重点。
提及“学案教学”“课堂改革”等名词,有不少教师马上会想到: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来上课;把音乐带进课堂让学生寓教于乐;采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多的拓展知识面,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等。这些想法好吗?无可非议,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和必须考虑的问题,但绝不是首要问题。一堂课设计的好不好,我认为重要的要看以下五点:一看教学目标是否可行可测;二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妥当合适;三看教学方法选择是否恰当、合理;四看教学时间运筹是否合理,有效教学时间是否得到提高;五看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充分发挥。像有些教师,盲无目的的把教学有限的时间,大量的运用到追求课堂形式上,只能是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什么是教学目标呢?概括的说,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教学目标中,“目”是指学习的方向,即:“学什么”,“标”是指学习的“限度”,即学到“什么程度”、“学多少”.确定教学的重难点也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认真梳理教材,将教材内容区分出若干个知识点。然后,对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确定各知识点和所要达到的学习程度。最后,用恰当的语言将教学目标用文字表达出来。让教学目标统领“教”和“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论文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点,避免教师在教学中平均用力,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提高。
二、采用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发展。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美术活动中的创新,必须要依靠动手实践、操作才能进行体现,否则一切创新的思维、想法只是空谈。而小组合作,首先可以使学生在相互交流、欣赏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也可以相互转借材料,使画面丰富起来,有助于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另一方面在交流与合作中,同学们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学习新知的欲望;并让他们感受到共同劳动后的喜悦,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这对于培养学生欣赏他人、团结协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也有独特作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美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多用于制作课方面,也可以运用于创作画、欣赏画等其他方面,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合作,根据情况,每小组安排2——10人不等。比如:四年级美术《可爱的蛋壳玩具》一课,运用材料较多,有橡皮泥、水彩笔、手工纸、双面胶、固体胶等,老师会要求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准备,就一定会存在学生考虑不周,在制作过程中才发现有些材料准备不足的情况,这就需要安排学生小组合作。
这种方法弥补了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也解决了学生工具材料的准备不全面、内容单一这一难题,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三、灵活选用教学法,努力让学生“动”起来。
纵观美术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多,除了可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法外,还可以采用自学式教学法、示范式教学法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灵活调节,变式运用,让每一个学生在美术课上把手、脑、口、肢体全身心都“动”起来,才能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围绕问题情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自学式教学就是要求把任务交给学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撒手不管,除了安排任务之外,还要给学生提供信息资料,告诉学生怎样找路子,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充分想像,提出自己的创意。比如,在一年级美术《认识间色》一课中,我先用“变魔术”的方法用红、黄、蓝三种颜料调出橙、绿、紫等多种色彩,这样学生们马上就对这一课有了兴趣。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分别拿出红、黄、蓝三种颜料,自己也来试着变幻一下。在这期间,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先让学生互相启发,互问互答,广泛交流,学生实在解决不了,再由老师系统作答。这样,全体学生便充分地“动”了起来,真正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之中,真正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了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则退居幕后,仅仅扮演了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的角色。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练了能力,发挥了潜在的知识才能。
提到示范式教学法,可能马上有人会认为“示范”就是让学生“依样画葫芦”,其实很不然,它完全可以用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才智。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不能采用传统的演示范画教学法,只重视教师的“教”和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演示范画过程中,让学生在动手参与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手、脑、全身心都“动”起来。比如:二年级美术《火车开啦》一课,通过看课件先让学生了解火车发展的历史之后,我请全体学生模仿火车的汽笛声,又请学生分组表演开火车,最后,再请学生到讲台上参与演示范画的拼贴过程,教师可以在课前剪好开火车画面的分解部分,在学生演示拼贴的过程,其它学生仔细的观察,动脑,并积极地参与进行修改,使课堂上的示范作品达到师生都认为最美的效果。整个课堂轻松活泼,教学由过去的教师示范模式,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示范,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达到了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目的。
当然,采用探究式自主学习,它的前提必须是创设问题情境,现在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为此,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结合每一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提出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的方法,并为学生提供发言、示范的机会,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通过长期的美术学案教学的尝试实践,我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变了,课堂的气氛、学习的方式也跟着变了,学生嘴巴动起来了,变得会发言、会说了,也更会听课、更加的活波、聪明了。教师每一堂课的巧妙构思,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深受学生欢迎的活动设计,使学生们学习的激情被悄悄点燃,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得三尺讲台不再是老师一人的天地,它更是学生尽显才华的舞台。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七
作者:riverliu-riverliu。
第四节综合研究。
前面一节探讨了语文常规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方式,本节则把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光聚集在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课题研究之上。如果说前者是在纠正过去基础教育一味强调接受性学习的偏差,那么后者的意义就在于积极推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计划的实施,把握语文教育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高中语文课程。
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目前进行的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如,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语文实践,特别是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自己封闭起来;课程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东、西、南、北、中,亿万学生同时学习同一个教学内容,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
具体地说,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四点:
(一)、构建注重应用的语文课程。构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语文的应用性特点,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同其他课程的沟通,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注重审美的语文课程。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精神需求,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以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也贯穿着审美追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审美教育,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尤其是通过鉴赏优秀文学作品,感受语文之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三)、构建注重研究的语文课程。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趋于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相当的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研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其综合思考和理性把握的能力,促进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习惯,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分析研究语言文学现象和人文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四)、构建开放的、多样化的语文课程。“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是设计高中语文课程和重要原则。在落实“共同基础”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途径,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条件和发展空间,支持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设计和实施课程,挖掘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
在这个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了更为深广的意义,它说明研究性学习应在高中语文学科课程中全方位推行。根据研究课题的来源,可以把综合课题中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分为学科领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大语文研究性学习。与语文课堂教学相比,这两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并不属于语文常规教学,在新的课程标准里,它的位置在语文选修课或是作为必修课的研究型课程之中,它们都是语文课堂教学向教材或是学科外的辐射和延展。其中学科领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学科内部、打破教材现有知识体系,代之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进行的一种相对开放的研究。而社会大语文研究性学习则将语文的研究性学习真正地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寻求语文的应用价值。另外,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还可以把综合课题中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分为专题研究类和综合实践类。
二、学科领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
现行语文阅读教材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阶段,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三阶段,学习文化内涵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培养研讨、评价现代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在这三个阶段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水平逐渐得到提高,研究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推进语文学科领域的研究性学习,首要的问题是要能够发现问题。在引导学生质疑方面,现行的新教材是做了大量的努力的,许多内容的编排就是为了方便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课题资源。
(一)、必修课本里的课后习题中,有许多本身就是比较好的研究课题,另一些则可以转化为研究性课题,这里仅以第四册为例:
1、第一课《祝福》课后练习四:
电影《祝福》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你觉得增添这个情节妥当吗?写一篇三五百字左右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2、第4课《荷花淀》课后习题三:
试以水生嫂和祥林嫂为例,说说时代变迁对妇女命运的影响。
3、第9课《林黛玉进贾府》课后习题四:
话说“凤辣子”: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王熙凤的“辣”。结合课文而不限于课文,可就你所知,联系《红楼梦》有关王熙凤的描写去谈,也可以发挥想像。
(4)、第11课《失街亭》课后习题二:
《三国演义》记叙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在历史上都有记载,但许多细节是虚构的。试将课文与《三国志》中的相关论述加以比较。
习题三:
问题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5)、第14课《茶馆》课后习题四: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试以“大茶馆,小社会”为题,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评。也可以与鲁迅小说《药》对茶馆中茶客的描写作比较分析。
(6)、第15课《罗密欧与朱丽叶》课后习题一:
仔细阅读课文,讨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
(7)、第17课《窦娥冤》课后习题四:
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这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试就这种写法谈谈你的认识。
(8)、第19课《闺塾》课后习题三:
以上这些课后习题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但是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解决的。学生可以将这些问题转化成研究性课题,并从课堂教学出发,调动已有的知识,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以问题为核心,向课外延伸和拓展。对于这类所需要时间较长的课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每周的研究型课程时间里,按照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完成。
2、语文教材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教学单元,每个单元都是由具有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几篇课文组织在一起的,教师可以围绕单元教学要点,设置研究性学习课题。以第三、四册教材为例:
第三册第一单元现当代、外国诗歌。
第二单元汉魏六朝以前诗歌。
第三单元 nbsp。
第三单元唐宋诗词。
第四单元散文。
第五单元散文。
第六单元古代散文。
第四册第一单元现当代、外国小说。
第二单元现当代、外国小说。
第三单元中国古典小说。
第四单元话剧。
第五单元中国古典戏剧。
第六单元中国传奇小说。
这两册教材以文学体裁为纲,选择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力图使学生对于这四种体裁的文学有比较全面地认识,并初步学会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这些教材内容完全可以用来带动相关问题的研究,如“诗歌研究”、“小说研究”、“戏剧研究”、“散文研究”等等。此外,第五六册教材中的“孟子”文化专题研究、“红楼”文化专题研究,也都是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好课题。如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是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研究,笔者让自己的'学生在业余时间里多读一些李杜的作品和研究李杜思想艺术的文章,然后完成一篇关于李白或杜甫的小论文,下面是一位同学的有关“李杜”对比研究的小论文:
浅谈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张祥。
鲁迅先生曾在《致杨霁云》中这样写道:“我以为一切的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而提到唐诗,就不能不提到二位唐诗之集大成者“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用“诗仙”来形容李白,绝对是不足为过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群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上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这样飘逸的文字真可谓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而透过“诗圣”杜甫的那些“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国忧民的情愫,也宛然可见一个儒家圣者的情操。
李白、杜甫有着同样不得志的境遇,但从两者的诗传达出来的感情却是大相径庭的。李白的诗中流露的是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傲气,认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己的才能最终总会有用武之地的一天。即使不得志,也可以“人生得意须尽欢”,甚至可以对名利嗤之以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诗中有一种一蹴而就的不羁与恃才傲物,而杜甫则显得比较深沉和忧郁。他曾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与气魄拼搏,当他无法“居庙堂之高”,他仍然“忧其民”,在他自己极度困窘时,依然为关山北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潸然泪下。李白是个在世欲与幽谷之间寻找平衡的人,而杜甫无疑是一个“飘飘何所似”的苦行僧。
李白和杜甫的感情是不同的,以至他们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李白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在他飘逸隐怨的诗句中,充满了奇特夸张的意象。“百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都迸发出旺盛的激情和个性精神,把读者带到一个亦真亦幻的意识流中。而杜甫却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社会的本质。从杜甫的“三吏”、“三别”和《丽人行》、《并车行》中都,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揭示的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并从中体会到作者诗文背后蕴藏的深深的人道主义精神。所以说,杜甫的诗是大唐盛世背后的苦难缩影,是一本饱含着时间重量的史书。
马克思在谈及希腊神话时说,“它仍然能够给我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这句话可以用来评价李、杜的诗歌。不管它们表达的是空灵飘逸还是抑郁顿挫,它们都真实地展现了历史的连续性,文化的传承性和艺术的多元性,值得我们探究玩味。
3、《语文读本》也是教材的一部分,也可以用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语文读本》的编写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确保学生在高中三年内阅读不少于300万字的各类作品。它的许多篇目的安排都是与必修课本相呼应的,非常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某一方面内容的理解,而且许多篇目还构成了比较大的研究背景,帮助对此有兴趣的同学做深一步的研究。如高中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只有鲁迅的一篇《阿q正传》课文和鲁迅研究专家王富仁的知识短文《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阿q正传》是一篇内容厚重的小说,最适合师生共同研读,为此《语文读本》中也选进了大量的相关篇目,意在帮助师生理解:
(1)、《〈呐喊〉自序》--鲁迅。
(2)、《〈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
(3)、《示众》--鲁迅。
(4)、《鲁迅警世名言录》。
(5)、《论〈阿q正传〉》--张天翼。
(6)、《对于国民性的思考和发掘》--林非。
(7)、《简论假洋鬼子》--屈正平。
(8)、《论阿q周围的人物》--蒋星煜。
(9)、《论〈阿q正传〉的幽默讽刺语言》--刘福勤。
(10)、《说“吴妈”》--苏叔阳。
(11)、《为“吴妈”辩护》--孙士杰。
(12)、《鲁迅“丑化”了阿q吗?》--邵燕祥。
(13)、《打破“未庄通例”及其他》--胡邦炜。
(14)、《未庄舆论种种》--王荆。
(15)、《闲话阿q的无赖和霸道》--康式昭。
(16)、《“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谢云。
(17)、《阿q后传》--曾颖。
(18)、《阿q的那一“嚓”》--吴非。
这些文章从各个方面对鲁迅的风格、思想和他笔下的人物一一点评,各种观点在一起碰撞交织,对于鲁迅及其作品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四)、语文学科的范围极广,除教材外,教师还要注意开发学科体系之内的其它资源。如对联、诗词格律、成语典故、特定称谓等古代文化知识,文字、修辞等语言基础知识都可以引入研究性学习之中。还有老师曾经提出高考之前的专题复习也可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这与过去教师包办代替的做法相比也有一定的进步性。只要有利于学生语文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都不妨一试。
下面是天津十七中学的魏薇老师从语文学科领域出发,设计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专题,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经验:
《〈诗经〉三首》课题研究。
天津十七中学魏薇。
《〈诗经〉三首》选自人教版高中新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选了《氓》、《无衣》《静女》三篇,本课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诗经》的面貌及主要艺术特色,学会欣赏《诗经》中的诗歌。
一、我的总体教学思路是这样的:不拘泥于教材所选的三首诗,既入乎其内又拔乎其外,将“《诗经》研究”作为一个总的研究课题,将教材规定的本课书的几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现实主义精神等,分别转化为几个子课题推荐给学生,各课题小组自选其中一个进行研究,形成成果,然后在课上展示交流,全班共享。通过共享,各小组不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其他小组进行展示,而且还要倾听、质疑、探讨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从而完成了对本专题的学习。最后教师检查、评价全班的研究情况。另外,本学期我建立了“新学网上文学院”(),它是一个支持教师和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网络平台。在互联网和这个网站的支持下我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了《〈诗经〉三首》的专题教学。
二、我把本专题的教学目标设立为:
知识目标:1、掌握《诗经》的整体面貌,理解《诗经》现实主义风格的体现。
2、学习和掌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唱的结构形式的特点和作用。
3、了解《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广泛阅读和研究《诗经》中的诗篇和相关研究文章,培养对《诗经》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自主研究、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2、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汇总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发布信息的能力和素养。
三、实施过程:
第一步,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研究任务。
用一课时的时间,先让学生阅读课本所选的《诗经》中的三首诗《氓》、《无衣》、《静女》,结合书下注解弄懂诗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后,学生可能会对某些方面产生兴趣甚至疑问。然后我亮出了总课题“《诗经》研究”,并结合这课书的教学要点推荐了几个子课题,让学生作为选题参考:
1、《诗经》的思想内容及现实主义精神的表现。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重章叠唱的结构特征。
4、《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前三个课题是紧密结合本课书的教学要点出的,课题4则只有先真正了解《诗经》的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发展,这个课题是给那些基础较好、悟性较高的学生设计的。并推荐了十多首必读诗歌,如《关雎》、《硕鼠》、《七月》等。
第二步,申报课题。
学生们自愿结合成课题小组后,以小组为单位申报了研究课题:
1、诗经所反应的社会现实。
2、诗经中的赋比兴。
3、诗经中诗歌结构形式特点。
4、诗经的浪漫主义和爱情诗。
5、诗经对现代爱情观的影响。
6、诗经中的风土人情。
7、从诗经看古代人民生活。
8、诗经对后世诗界的影响。
9、国风中的战争诗。
10、诗经的艺术特点。
11、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2、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13、诗经的意境。
第三步,具体研究,形成成果。
题目选好后,各小组进入了具体研究阶段。学生们首先就自己小组的研究专题借助。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八
新课程从五年级上册开始把每单元的“语文园地”改为“回顾拓展”.“回顾拓展”一般有三个板块,其中必有的是两个板块――“交流平台”和“日积月累”;另一个是“展示台”,从“趣味语文”、“课外书屋”“、成语故事”当中选择一个栏目来穿插安排。“回顾拓展”是单元拓展性综合学习,其中“交流平台”是对每一单元主题学习后的一个总结性的回顾“,日积月累”的内容较丰富,安排了名人名言或是经典诗词句或是对联、歇后语等。“展示台”是关于学生运用的实践性活动,而趣味语文与成语故事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积淀性学习。“回顾拓展”课是一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针对每一个拥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的板块,我们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应怎样使学生有兴趣、更有效地进行“回顾拓展”的综合性学习?怎样让回顾拓展课能真正起到回顾单元的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提升?下面,我以五年级下册的“回顾拓展三”为例,谈谈如何提高回顾拓展课的效率。
上回顾拓展课,以前我真是无从着手。上好回顾拓展课,必须要有新意和深意,我找了很多资料。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中观摩课、评比课常见课型不少,唯独不曾见过“回顾拓展”课没有新颖的好教案可以参考,我只好静下心来思考:回顾拓展,顾名思义就是回顾本单元的重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是整合这单元的知识点;同时要想这种课有效,就不能以复习形式枯燥地讲解。我的教案最终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和设计的:
一、在趣意中引领。
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有一个永不失败的法宝,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只要激发起兴趣,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学得轻松有成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更何况回顾拓展课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复习课,要想使学生喜欢这堂课,首先课始时就得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作为一门精湛艺术,课前激趣犹如文章的“凤头”、戏剧的序幕、相声的开场、说书人的起讲,一开始就要有吸引人心的作用,从而敲响教学的第一锤。“回顾拓展三”中的第一块内容是复习本单元的说明方法,按照传统的方式让学生找文中含有说明方法的句子过于沉闷,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我说,你猜”的游戏,让学生快乐地竞赛、学习,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课堂的气氛也热烈了。
二、在回顾中整合。
回顾拓展课一般是由几个板块组成,板块之间看似并无太大的关联。我们平时上课也只是一块一块讲下来,比较零散。既然是一堂课,应该让这堂课有一定的整体性;同时回顾拓展课,也相当于复习课,教学以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为目的,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综合、归类、转化和辨别,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使教材有一个整体性。
1.主题整合法。
主题整合法是指以具有相同人文因素的话题为主题,将语文教材或其他文本中零散的、甚至单一的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与统整,从而聚合多个文本中具有相同文化内涵的丰富信息的方法。在探讨说明方法时,我用了猜字谜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谜面了解采用说明方法介绍熟悉的动物,再让学生用自己组织的语言介绍,我问“:你是怎么通过谜面猜出了谜底?谜面都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你还可以用上哪些说明方法介绍你熟悉的东西”;在交流平台上,我说“:这组文章很生动,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把这种准确生动表达出来的呢?”;在教学“日积月累”时,我的导语是:积蓄了力量,我们就快乐出发吧。对了,沿途还有别样的景致让我们去欣赏呢,可要记住哦。(点击课件,播放《快乐老家》旋律,并出示课本中的《四时之风》内容。)。
让“欣赏”始终牵着学生的心,牵着整堂课,使原本毫无生气的课,变得暖意融融,使原本零散的内容有一个统一性。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提出“主题教学法”.其实“,主题”也可以是一种课程整合的方法。在新课程观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克服知识单元教学法“见知不见人”的弊端,带领学生围绕一定的文化主题重新选编与整合课程内容,或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或直接构建新的课程,把原先散落、孤立的知识内容整合成具有相同主题的“集成块”.
2.情境整合法。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曾提到过情境整合的作用,她认为情境不是单纯地获取知识经验的手段,它与镶嵌在其中的知识经验内容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时刻对这些知识经验的内容进行着整合。教学时我们可以设计一定的情境,把几块内容联系起来。有一次听课时,我发现一位老师就是以当前孩子最喜爱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为情境,整合了各板块。
整合的方法还有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只要是根据实际内容选择适当的操作模式就是很好的整合方法。
三、在拓展中提升。
“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是对本单元主题或重点的回顾“,日积月累”是在本单元词语或名人名言上的拓展,趣味语文或成语故事都是在前面文本的基础上拓展的。它的关键还在于回顾拓展后的提升,提升主题,提升知识点,提升学习能力。如“交流平台”是对每一单元主题学习后的一个总结性的回顾。以前对于这一块内容,我基本都是读一读就草草过去了。这次通过查阅资料、认真研究、编写教案,发现这还真是单元复习的一宝。它不仅是这一组文章的重点所在,给了学生一个回顾的平台,同时让这组课文在综合性的学习后,有了一个拓展提升的空间。如果把握好这块内容,那么单元的目标也达成了。这单元的“交流平台”是要交流作者抒情的方法,并从中获得写作启示。总之,目前由于回顾拓展课的理论阐释和实践研讨的缺失,要求我们教师摸着石头过河,课堂中难免问题多多,尤其是乡镇学校。如何在过河的过程中摸出点规律来,使回顾拓展课能真正地回顾单元内容,拓展单元主题,提升学习能力,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是值得我们长时期探索与研究的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程的编者在探索,我们执教者在探索,终极目标是“授之以渔”,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九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堂教学要创新,创新才能使教师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由于经济不发达,各种教学设备远远落后于城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满堂灌,同学们学习没有兴趣。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创新?下面我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大家探讨一下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巧妙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
所谓生成性资源,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伴随着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推动教学进程的教学因素与教学条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常会有节外生枝的情况。比如我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时,正在向学生们介绍“北海”,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北海是海吗?”鉴于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我就没有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挖掘问题的价值。我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那么北海到底是不是海呢?大家可以从文章中找出线索和依据。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寻答案吧!”这样将一个问题巧妙地转化成有效的引导,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文章、分析文章。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有效发挥了生成性资源的促进作用,学生既了解了文章,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的同时,也认识到了人类语言中很多“名不符实”的情况,实现了对语文教材的二度开发。
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只有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才能发挥最大效率。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身心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有利于师生双方相互理解、彼此认同,实现情感上的共同交融,使得课堂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因此,在教学伊始,我们一定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为与学生顺利沟通奠定基础。比如,我在教授《掌声》这一课时,先问学生:“如果今天有几位新朋友来参观我们的学校,你们应该怎样表示欢迎呢?”学生们说:“鼓掌欢迎。”然后我又问:“你们想得到别人的掌声吗?怎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掌声呢?”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积极地回答着我提出的问题。于是我趁热打铁说:“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掌声》。”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我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敞开了心扉,认真倾听与接纳对方,将课堂与文章融为一体,学生完全地走进了文章,并与课文产生了共鸣,情感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得到了升华。
三、提出具有启智性质的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对于《哪吒闹海》这一课的学习,无非就是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课文内容,再让学生自己复述一下哪吒闹海的故事就可以了。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手法:先让学生大体了解一下文章内容,进行简要的讲述之后,再让学生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人物来转述这一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走向文章深处。比如,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从此,龙王父子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根据这一句话问学生:“如果你是龙王,你会就此善罢甘休吗?怎样才能让李靖相信哪吒错了呢?”然后再问:“如果你是哪吒,在父亲面前会怎样解释这件事情呢?”学生们的热情瞬间高涨起来,纷纷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最后我不失时机地说:“正因为每个人所站的立场不一样,所以目的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那么作者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写的这篇文章?”在学生回答之后,我接着问:“假如现在有两位同学站在你面前说一件事情,一个这样说,另一个那样说,那么你该听谁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但明白了文章惩恶扬善的主题思想,还学会了换位思考的思想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仅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从我国目前动态教学的结果来看,大部分教师只是带领学生分角色演绎了文章,仅仅浮游于文章表面,学生很难深层次了解文章本质。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中应将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作为教学重点,以提升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
四、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动态化社会活动。
学生在动态化社会活动中,可以自主领悟、自主体验,充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活动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一下需要哪几个角色,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表演。首先确定小组的核心人物――导演,由导演给小组其他成员分配任务,并准备好各自所需要的道具。小组的参与者有自主选择权,这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组合或者解散。学生通过这一动态化的社会活动,不仅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在教学《蒲公英》一课时,同一篇文章由不同的小组演绎成了不同的版本,有的用小手制作头饰,有的将太阳公公的胡须画得有半尺长,学生们在欢乐洋溢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发挥了智慧。
总而言之,面对新课程改革标准给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将“学生跟着老师走”的教学观念改为“老师围绕学生思维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增强课堂应变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而努力。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十
神话是关于神及神奇的故事,是远古人类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和社会所作的拟人化的叙述和想象,是对于事物的起源、远古生物与神们的行为,以及他们和人类的关系的生动的叙述和记录。希腊神话则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的成果,是古希腊人关于神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总汇,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作为西方文学源头的希腊神话。表现出了难以估量的艺术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恒久地照耀在文学的星空。浸洗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灵。
一、希腊神话的文学性特征。
希腊神话作为一种初始性文学,有着独具的艺术魅力,在艺术表现、故事情节和审美特征都具有后世文学所无法模仿的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希腊艺术的题材。”
1、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希腊神话聚集了很多的浪漫主义元素,比如在奥林帕斯神系中,这些神的形象个性鲜明,甚至具有与人一样的爱、恨、情、愁的七情六欲。他们充满着善良友好,也充满着仇恨、容忍和斗争,这些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间生活的共性。神话中所运用的.夸张、想象、浪漫的艺术手法,将每个神都描绘成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人的形象。宙斯是个残暴和花心的形象:普罗米修斯是个反对专制、坚强不屈为人类谋幸福的勇士:赫拉外表端庄但是充满嫉妒心;阿伽门农勇猛十足但是刚愎自用;雅典娜则是个美丽且有智慧的英雄美女。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其他比较发达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希腊神话里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贵族,他们爱享乐,很任性,嫉妒心、虚荣心和复仇心都很强,好争权夺利,甚至贪图美色。
2、富于哲理的故事情节。
在故事情节上。希腊神话既富于哲理又十分的唯美。这些故事包括了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天上的改朝换代和神的日常活动甚至情感和伦理故事。有的故事充满了仇恨和暴力,有的故事充满了正直和善良,有的故事则充满了忍耐和退让,这些故事情节生动鲜明,委婉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众神的巨大情感体验转变成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
3、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
在审美特征上,希腊人对美有着极大的热情,以美为重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热爱生活、追求艺术的美学观在神话文学中表露无疑。可以说,希腊神话兼具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世俗与神圣、感性与理性、幻想与现实的统一所实现的和谐之美。希腊神话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众神混乱、恐怖、凶暴、邪恶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界庄严美妙的一面。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希腊人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也因此而具备着独具一格的中和之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境界,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值得珍视的遗产。
二、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也是欧洲文学的发展的根基之一,希腊神话中故事不断出现在后来的荷马史诗及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及戏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诗人但丁、近代的欧洲的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赫西奥德的《神谱》是以长诗的形式系统叙述希腊神话的最初尝试;诗人品达罗斯等人和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叙述了神话故事。亚历山大里亚时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编写和叙述神话的作家,产生了研究民间创作的兴趣。在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伟人的论著中也经常看到希腊神话的影子。
希腊神话所崇拜的、所赞美的,不是无所不能、严以律己的万能者,而是各具个性的众神,希腊神话创造出来的神或英雄形象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比如尤利乌斯潜入特洛伊军营杀死色雷斯国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重新和好。尤其是后来献计木马,使希腊联军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在故事中,他的每一个重要行为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希腊神话这种注重个性的写作手法深深的影响到英美文学的风格。欧洲文学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注重个人情感的渲泄。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希腊神话中的人本精神,以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讴歌爱情、称颂善与恶的斗争、赞美神奇美丽的大自然。颂扬英雄品质、刻画个人的痛苦与斗争,一直以来吸引了广大读者,发出惊人的力量,令人百读不厌,成为英美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源泉。甚至有很多英美文学家们都纷纷用神话故事为创作题材。
三、结语。
希腊神话是希腊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产物,是因为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形成文字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对于英美文学而言,自文艺复兴以来,希腊神话受到英美文学家的普遍关注,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希腊神话中的神、英雄和典故,不仅如此,希腊神话更影响甚至涤荡了一些作家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培育了他们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从而在作品中得以更奔放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丰富的哲理和曲折的剧情在文学史上划下了绚烂的符号。
作为英语专业的教学人员。笔者发现学生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产生语言和文化障碍。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就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腊神话。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希腊神话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英美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刘城淮,世界神话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3]顾扬,认识的激情——试论古希腊神话的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m].,常熟南专学报,(1):74-79。
[4]纪琳,古希腊神话得人本精神及对西方文化的影响[m].,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48-52。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十一
教师首先要明确文本是课堂主渠道中最需要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好教学目标。只有这样,在引导学生交流时才不会迷失方向,游离文本。如果一味盲目地去关注生成,就会致使研究的内容偏离文本的重点和难点,走入对话教学的误区。
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太阳》一课时,有一名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太阳离我们这么远,表面温度又那么高,人们是怎么测出来的?”问题一提出来,立即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共鸣。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就连教师备课也没想到。教师随即抓住这一全班学生都感到困惑的生成点引导学生展开研究。学生有的进行小组合作,有的查阅自带的工具书。自学过后,又进行了小组讨论,结果20分钟过去了,也没有讨论出结果来。
其实,这样的疑难问题,与文章的主旨没有任何关系,完全可以放在课后查阅资料来解决。而像本案例中,在这样的问题上大做文章,不仅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还会影响学生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重点内容的学习,可谓一举多“失”。正如新课标强调的那样:“??要防止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可见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做到不盲目地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二、注重引导,不排斥。
在对话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话,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引导的职责。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并不排斥阅读中的思维的求同。
生:可以去找一根吸管,这样很快就能喝到水了。
师:你真聪明。
生:乌鸦可以把瓶子里的水倒到盆子里,这样就能喝到水了。
师:你真会动脑筋。那大家说这只乌鸦是只怎样的乌鸦呢?
生:这只乌鸦很聪明。
生:这只乌鸦不聪明,它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叼进瓶子里,要很长时间才能喝到水,把水倒进盆子里喝多快呀!
师:哦,你比乌鸦聪明。
生:乌鸦很笨,叼小石子多累呀,找根吸管吸不是更轻松吗?
可见,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敏锐地判断学生对话的质量与价值,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才能保证对话的有效性。
三、加强自悟,不浮躁。
第一文库网此学生只有读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才会越丰富。反之,如果只是粗粗地读一两遍课文,不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教师就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其对话效果可想而知。长此下去,还会使学生养成读书心浮气躁、囫囵吞枣的不良学习习惯。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多悟,对文本中的形象、情感、音韵产生立体的感受,将自己的灵魂钻进文本与作者的灵魂融为一体,才能使对话成为一口泉眼,不断涌出鲜活的水。
四、积极调整,不固守。
在现实的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与现实对话时,学生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的框架,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此时,面对意外,就需要教师不固守预设,积极调整教学行为,尊重学情,顺学而导,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
见识等,从而更好地理解了闰土这个人物形象,也更好地领悟了课文的主旨。上述案例中,钱老师巧妙地为学生“点拨导航”,使“风平浪静”的课堂不时掀起学生层层思维的狂澜,使教学沿着更佳的轨迹运行。
五、珍视多元,不独裁。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繁琐分析来代替”,“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真正的对话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在对话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阅读体验,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交流,。否则,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经验解读的结果,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在我们阅读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态度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一家之言”、“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其次,教师要引入“容错”的评价理念,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差错,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
在学生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在学生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会饱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潜能,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史汉祥盐城市亭湖区南洋小学)。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十二
“同志们,冲啊!嘀—嘀—嘀—嘀—哒—嘀”!这是电影《勇士》中红军成功抢渡大渡河中的胜利场景,同学们看完后无不拍手鼓掌,大呼痛快。原来,这是4月6日,祁门彭龙中心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进校园的观看现场。
是的,现如今,像这样大家齐聚一堂看电影的机会与场面确实少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影院实在难以唤起广大观众对那战火风飞的年代,对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的一种共鸣。这次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进校园实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机会,为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爱国教育影片进校园”活动,该校特邀请县文广新局电影放映队来校为师生们放映了这两部爱国主题影片,不仅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更让大家重温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重新燃起了对那些为新中国的成立,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宝贵生命的革命英雄的敬仰之情。
走出放映礼堂,同学们很是激动,感触颇深,他们纷纷表示,一定就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绝不辜负革命先辈们的殷切期望,努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强大。
据悉,本次“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进校园”活动也是该地区的一项民生工程,其目的是让广大师生重温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记住历史,不忘初衷,让爱国精神代代相传,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和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精神。
该次的观看影片活动预期效果较好。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十三
听课的方法:
一、印证性听。诸如老师对旧课内容复习性的重提,同学对这类内容的复习性答问,以及新课中预习过的字、词的形、音、义,作家生平,文体常识之类纯知识性的内容,无论是老师的介绍还是同学的答问,你的听只求印证你的记忆是否被遗忘或被混杂,一般不用太多的思考,只是为了达到巩固的目的,但并不被动。
二、求解性听。即带着问题来听。在课前预习或课内研读中,常会遇到一时难以理解的问题,特别是有一定难度的课文。如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般学生在预习中往往会碰到许多问题。如:“记念”与“纪念”,“正告”与“告诉”,“我也早觉得有”与“我正有”,“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等等。这类词句很难理解。事先,你会有一点思考,也许根本没有注意。由于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你对全文的理解,因此须及时地打通这样一个个思路障碍,才能读懂全文。唯一的办法便是跟着老师和同学的讲解、讨论来“听”。这是最常规的听。
三、求异性听。这是一种拓展自己思路的听,常表现为独抒己见。正如老师解数学题,有时你会突发异想,这样可解证,那样是否也可以呢?也如鲁迅这篇文章,“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还有随后的“伟绩”、“武功”等)老师说是刘和珍她们斗争的伟大,可不可以是讽刺杀人者的“伟大”呢?等等。即跟着老师的思路听时,不妨临时遁入“旁门左道”,奇想一下。这种发散性思维也可在“听”中训练。
四、论辩性听。在课堂讨论或同学发言时,要仔细听对方发言,但目的不在理解,而在发现对方发言中的失误或逻辑上的混乱处,伺机质疑发难,辨明正误,驳倒对方,确证自己的观点。听时既应听准对方观点,还应记住论据,乃至用词造句的达意。
五、归纳性听。即读书法中的“钩玄提要”。老师讲读课文,不会像他备课笔记中写的那么清楚。因此,你应及时归纳出要点来,在书上或本子上作些归纳整理,也就是说,既应“听”出要点来,又须听出个整体轮廓来。
六、选择性听。有的教师好讲,如连续听下去,怕难坚持。你尽可在重点、难点处听听他的高论。其他时候,你可作归纳笔记,或入“旁门左道”冥思。当然,以印证性听为宜,而不允许“浮想联翩”,更不可想其他事情。
七、边听边记。“不动笔墨不读书。”既指“看”书,也指“听”书(古人称听讲经书为“听书”)。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学习的要点、心得、存疑的问题记一下很有必要。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十四
我们总体教学思路是针对不同知识类型组织教学。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陈述性知识,如,汉语拼音的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教学组织时,首先应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整体认读音节”、“整体认读音节有哪些特点”等问题;其次,教学内容应按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予以安排,并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如要复习前面所学的声母、韵母、声调等的读法;最后,组织教学时既要确保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又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还要考虑寻求新知识的生长点。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程序性知识,如: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首先,应把作为教学内容的方法教给学生,包括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和联系时代背景的方法。其次,教学组织要重视运用正例和反例以供学生学习领会。再次,要组织并督促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于新学习情境中,即做到面对适当条件就能立即作出反应。最后,要明确教学效果的标志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去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中的方法性知识,如,写作文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选择表达个性的写法,可以大处着眼,也可以细节处作细腻描写或抒发自己的情感等。
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可专门组织学习方法的教学,看学生如何去观察,如何选取材料,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还要把思维方法渗透到另两种知识的教学组织中。其次,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内隐的思维活动的监控和调节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仿效。如,教师是如何写作的,有哪些技巧等。最后,评价教学效果时要看“学生会学习”的情况。
总之,我们需要反思和重构语文知识观。从知识的生成过程来看,学校课程所提供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与学习者已有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动态生成性的、有利于个体主体经验结构的联系,并由此出发,去主动地发展构建自己的言语经验系统。要尊重知识的特征,合理而科学地进行我们的教学活动。
2、汉语拼音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要想提高汉语拼音教学的效果与效率,取得教学的整体优化,就必须遵循汉语拼音教学的四大规律。
其一,汉语拼音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
其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其三,掌握汉语拼音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其四,传授拼音知识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3、识字写字教学方法。
1)灵活运用“音、形、义三步走”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2)恰当运用多种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第一,笔画、结构分析法。
来自 cooCo.net.cn
第二,组字归类识字法。
第三,比较辨析识字法。
第四,联义联想识字法。
第五,形象识字法。
第六,结合生活识字法。
第七,游戏识记法。
3)讲究科学方法,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第一,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顺规则。
第二,培养学生“读”字的能力,把字写端正、美观。
第三,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中小学阅读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一,阅读教学的目标观:变“一维目标”为“三维目标”。
那么,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改进当今的阅读教学呢?
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
三是阅读教学的方式观:变“肢解分析”为“整体把握”
四是阅读教学的主体观: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主体”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第一,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二,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五是阅读教学的过程观: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
(一)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的素材。
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第二,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
第四,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
(二)从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入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的思路。
第一,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
第二,运用统一的“阅读卡”。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定向专题阅读,就是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语体相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即时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选定材料。
(三)抓小练笔积累,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有了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积累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光靠一学期7-8篇大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能力是靠多练练出来的。练的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练笔,抓小练笔积累,可以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四)拓宽训练的时空,适当增加作文的训练量。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当然这些教学方法不是孤立的,一节语文课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已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并不断有所创新。这才是评价学生的真正标准。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实践、反思、总结,进而提高自身素质,做一名真正的适应课改形式下的新型教师。
刍议如何做好小学教育的细节管理。
小学教学工作,由于教育对象的限制,大都是一些小事,但是这些小事却决定着小学教育事业的成败。由于孩子们的年龄都比较小,所以只有在细节上着手,通过不断的努力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把小事做好,我们的工作才能够更加高效有序的完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执教十余年里,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而陶先生这句话,每天都回荡在耳边,越来越发现身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责任重大,想要真正的管理好一个班级,我们不仅仅要在学习上下大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在细节上进行处理,着力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成绩的稳步向上。
一、从细节上影响学生。
在进行具体的授课过程中,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班主任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各种表现,对学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班主任的举动,会在细节上看老师的表现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说班主任在学生心目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目当中一直充当着指路明灯的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认为所谓的教育就是在课堂上的知识的传播,其实更加重要的教育变现在生活的细节上。班主任在穿着打扮上,其实是通过外在的表现展示教师内心的美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追求美以及该去追求什么样的美,教师在一言一行上都在引导学生认识真善美,认识生活。通过对学生们的调查,其一致认为:一个让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不仅在教学方面很优秀,在外表上也要落落大方,穿着合体、雅致,不能邋遢,甚至可以化一点淡妆,千万不能化浓妆,一定要保证上课质量,所以说学生对教室的要求相当的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仪容仪表就更加的显得重要了。
二、充分尊重学生。
赞赏教育是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承认学生个体之间客观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尊重差异,包容学生,允许学生存在不足。在平常的教育过程中,老师的目光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的缺点和短处上,要真正的在生活细节上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看到学生的长处,积极对学生的优点进行鼓励,这样充分的尊重学生,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学习当中就能够一直充满着积极主动的活力,孩子们的思想都很简单,对于老师的赞扬,孩子们能够高兴很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就能以更加愉悦的心情进行学习生活,所以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在鼓励中促进学生的成长。
十几岁的学生,在思想认识以及自制力方面根本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样,所以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对这些孩子进行约束,孩子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如果老师在发现学生犯错之后,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学生进行处罚,这样学生很可能在表面上接受了处罚,但是内心深处会产生逆反心理,这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的帮助,甚至有可能让孩子误入歧途。所以在对待犯错的学生的时候,老师更应该重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孩子在内心深处真正认识到错误之后在进行处罚,有的错误甚至可以不采用处罚措施,让孩子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寻找方法弥补自己所犯的错误,这样对孩子的成长要比处罚的效果好得多。班中有位父母外出务工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打嗑睡,还与社会青年有来往,学习成绩逐步下滑。找他谈话时,先肯定了他在班上的良好表现,如尊敬老师,上课反应快,与同学关系融洽等等,渐而肯定他也是个很有孝心的人。讲述其母亲来学校,为其成绩退步而落了泪,问其有什么想法,他流露出渐愧的神色。“我一点一点的改正,您还能和以前一样信任我吗?”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受教育背景,智力水平、思维品质都有差异,因而学生的发展是多层面的,要多考虑学生自身的差异,因材施教。只要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可以了。
三、留心细节。
学生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如果教师的关爱只是流于形式,根本就不可能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同,只有从细节上、在小事上、从内心深处将孩子放在心里,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关爱。如学生王某,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倒数,学习跟不上,性格又容易冲动,班内外、校内外都出现过打架现象。经过多方面了解后,得知其父母外出打工,与脾气暴躁的爷爷生活在一起,爷孙俩年龄差距大,除了最基本的交流基本就没有沟通了。找到问题的症结,在学校处理完他的打架事件后,与他进行了长谈,肯定了他在班上点点滴滴的良好表现,分析了此前做人方面的得与失并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球队。同时还设法联系了他父母,希望他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尽到陪伴的责任,要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的那些困惑,并积极帮助其走出困境。
四、结论。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班级管理需要以小事为起点,班主任应用自己的细心、爱心注意学生的生活细节,在日常的生活中从小事上关心学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师的爱心。所以我们要想完满进行学生思想的教育工作,就必须从细节着手,从小事做起,成为一位善于利用细节去感染、教育、管理学生的教育者和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作者:曹学飞来源:初中生优秀作文期。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十五
为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利用清明祭扫烈士陵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3月29日上午,宿州天地阳光学校组织近1600名师生来到宿东烈士陵园,聆听关工委老同志讲述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组织中小学生祭扫烈士墓,并分别隆重举办新少先队员和新团员宣誓仪式。
宿东烈士陵园是宿州市关工委首批授牌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安葬着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270余名。在高高矗立的张爱萍将军题写的“宿东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塔前,全体师生齐声高唱国歌。在学生代表向烈士纪念塔敬献花圈后,集体默哀3分钟,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比崇敬心情。朱仙庄镇关工委执行主任詹东体为同学们讲述了赵一鸣等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勉励同学们要弘扬烈士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在新入队少先队员宣誓后,26名新团员在老团员带领下怀着激动的心情站在队伍前列,他们面对两面红色的团旗和近1600名师生,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高昂雄壮的青春誓言响彻陵园上空,表达了同学们对共产主义的无限向往和为团组织增光添彩的豪迈激情!简短、庄重、热烈的宣誓仪式,给所有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使同学们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明确了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十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社会进步的大潮下,我们中国受到了很多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英国和美国文学,人们通过书籍、通过媒体和网络,来欣赏美国和英国的文学,因此美国和英国文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英国和美国文化的差异日益明显,影响的因素也有很多很多。民族的因素也是比较重要的,影响着人们日常的工作甚至是生活,我认为文学是人们精神的一种寄托,必然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因而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也存在着极其突出的影响。
1英国与美国文学与文学评论的关系。
文学在历史的舞台上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人们精神和智慧的结合,在没有网络和媒体的年代,人们了解美国和英国主要是通过书籍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更加喜欢英国和美国的文化。越来越多的人自学英语,有的人学的是美国英语,有的是英国英语,但是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研究英美文学。当然,英美文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通道。
英国文学的发展是分各个阶段的,有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但是在每个阶段都熠熠生辉,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英国文学也受到了其他方面的影响,尽管它最初的起源依然是英国文学。它真正走向自主和独立还是在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才达到繁荣状态,逐步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
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基础很重要,那么文学评论的基础则是在分析基础之上的,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要建立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作品进行分析和剖析,中国有句古话叫作“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多研究多探索多分析才会有更好的文学理论出现,更要注重对作品本身的属性。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十七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贾玉芬。
摘要《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实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加强其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说明了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基础上,分析了我校该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遵循层次性、综合性、先进性的原则前提下,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手段、评价方法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措施和具体做法。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实践教学较好地培养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教学能力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其中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的课程目标、课程模式和评价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关键。《可编程控制器》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实用性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因而加强该课程的建设,特别是加强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职业教育以使学生掌握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为目标,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人们的.职业能力构成也必将有大的改变,社会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继承性应用,而是应通过自身努力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能够形成新方案、新产品、新创意,能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应用。因而我们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以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在《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中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1.教学主体的认识问题。
在传统实践教学中,教师是“带”实验而不是“指导实验”,即实践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多采用注入式,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拟定内容,其实践内容的选择、步骤的制定和仪器设备的组织准备等都由教师进行。实践时学生只需按规定的步骤机械地操作即可。且在执行过程中,完全听从教师安排,全班统一进度和要求,不利于因材施教。
2.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原来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内容有重复,而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来看,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显得单调、过于偏向技能性的训练,而缺少设计性、创新性。
3.教学方法、手段的问题。
因内容过分偏重于基础训练,所以在方法和手段上很单调,主要以“模仿”为主。通过教师详细讲解、操作示范,学生不需主动思维和创新,只需“依样画葫芦”。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硬件接线、调试程序,熟能生巧,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
根据高职高专培养的目标,我们在进行《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时,主要基于这样几个原则:一是应由技能性向技术性发展。即由原来的偏向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工具仪表的使用、电器元件的认识和使用、基本控制线路的连接和plc程序的调试等。向培养专业技术能力方向发展,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二是应由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如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电工技术、电气控制、plc控制、计算机等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三是应进一步加强方法、手段的先进性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借助各种软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软硬件应用能力。四是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一定程度的自由选题、制定方案、选择仪器设备、安装调试,锻炼学生的能力。
在上述原则指导下,我们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想的改革是前提。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位置,而实践教师则处于为实践教学服务的主导位置。主体是实践教学的中心,主导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做好工作。作为实践教学主体的学生,必须在继承传统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作为主导的实践教师,必须在其搞好实践教学的引导工作的同时,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扩展和更新,达到知识丰富,技术熟练和教学方法科学而实用的要求。
2.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是关键。
课程的实验和设计在内容上要统一规划,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主要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能力为主。因而,我们在规划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时,将其分成基本模块和创新模块两部分。其中基本模块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创新模块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不同学生而设,需从选题开始,经构建框架、设计、计算机模拟、购买元器件到制作调试完成等,以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课程实验教学主要针对基本模块部分。通过电器元件的认识实验、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移位寄存器的应用等实验内容的训练,形成基本的实践操作能力,并为中级电工的实践考核作好准备。
2)课程设计教学则主要针对创新模块部分。结合我院现有设备,分步骤进行:a、拟定部分开放性的设计课题,教师提出原则性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兴趣,在教师指导下拟出其设计计划,经教师批准后,进行初步设计。b、将设计后的方案在计算机相关软件上进行设计验证,并进行模拟,观察设计效果,并对方案进行修订。c、根据方案进行硬件连接、软件调试。d、教师根据初始要求验收、答辩e、撰写设计报告。
在方法手段上,首先应增强课程实验的开放性。但该课程以强电实验为主,实验安全要求较高,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同时,为提高实践教学的先进性,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在教师指导下,可自主的设计课程、完成课题,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3.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指挥棒。
由于高职高专与其它的教育形式有显著的不同,因此转变观念,转变教学评价观念,从注重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评价转向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监控评价,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是形成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重要措施之一。
该课程的整体评价不仅仅是理论考核,还应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考核。对于实验部分考核方式宜逐个或分组进行,采取抽签的形式。我们还为学生设计了实验考核情况记录表,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记录,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对设计部分的考核首先应注重量化,注重过程考核、创新能力考核,宜采用百分制。其中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占60%,出勤、课堂表现应占20%,设计创新应占20%。在过程考核中,应按专业的标准进行考核,如输入程序、读出程序及修改程序是否熟练,运行调试是否正常,故障分析与排除方法是否准确。实践证明,这样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新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
经过上述多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可编程控制器》实践教学有了很大改进。在内容的安排上有了一定的层次性;同时为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结合现代教学手段,提高了它的先进性,注重了创新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又锻炼了教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兆义,可编程控制器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10。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十八
英国和美国的差异在多个方面也存在影响:
2.1文化发展载体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所以从这个方面就能看出英国和美国的语言是英美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重要的表现之一。所以从语言这一载体之上就可以看出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艺术作品大都是作者语言加以提炼的过程,要精雕细琢,对文学作品的影响更加重要,让文学更具有代表性。
我们从小就在接触英语,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都在学习英语,所以英语也具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当然英国的文学作品在语言上也会更加精炼更加讲究,因此英语也比较正宗,但是这当中也不乏个性的张扬和语言的应用。在语言上就更加注意,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奉献出更好的文学作品。
我们接触过英式英语,也接触过美式英语,英式英语可以说是美式英语的一个雏形,所以它们在本质上也没有什么差异,语言的发展是必然的,但是不能顺着自己的性子来,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作用,美式英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所以我们针对美式文学作品的评价应更加小心谨慎,更好地为文学作品服务。
2.2文化内涵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英国的文学评论有时候在某些世俗的牵绊下显得犹豫不决,无从下手,但是在十七到十八世纪之间呢,他们冲出了传统的束缚,打破了固有的形式,与文化之间进行了抗争。英国人是智慧的,他们不但打破了传统的束缚,更重要的是他们总结了经验,总结了以往的教训,对未来也进行了展望,继往开来,这样久而久之,使英国的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一种新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样人们也更加容易接受这样的形式,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所以英国人无疑是特别智慧的,懂得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文化做到更好,文化之间的差异其实不仅仅是传统的影响,民族自身的固有属性也会影响到文化,文学只是文化的一个小部分,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正是因为作品本身有差异,所以我们必须允许评论文学的人也存在差异,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甚至是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受教育情况的不同,都会引起文学评论的差异,所以,我觉得影响英美文学评论最重要的还是文化上的不同。也正是因为文化的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视角就是不同的,当然了,我觉得文化差异也是影响英美文学评论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美国的文学没受到其他形式的影响,它是独立的自由的,但是也不能说它完全不受其他的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就算是受到了其他方面的影响,也没有让美国文学受到影响,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创新,美国文学也自有它本身的味道,也有自己的个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美国文学才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引人入胜,也有各自的特色。刚刚我们说到,美式英语起源于英式英语,美国文学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英式文学的影响了。但是美国人在当中也增加了自己的特色,我们不得不说美国人的文学也展现了一个国家的独立。
2.3文化历史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人本主义一直是文人墨客所倡导的,都在喊着这样那样的口号,其实这些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在英国文化的历史上很早就体现了人本主义。英国的文化历史有着人本主义的传统特色,但是该人本主义是相对于神权主义和禁欲主义而言的。由于英国在文化历史方面的革命具有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因此英国文学评论对人本主义趋于保守。随着世界的发展,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英国的文学评论家也在发展,也在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他们业余创新和进步的,因此重视人本主义的英国人,把人本主义推向了高潮。
美国人一般都是比较独立的,有自己的特性和自己的想法,并且很容易把这种想法趋于实践,他们敢于尝试,尝试各种新鲜的东西,因此他们在历史方面也是很激进的,正是因为美国人的激进所以今天的美国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魅力,在文学的长河中闪现着更加灿烂夺目的光彩,让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感到分外的轻松。
3结语。
综合、提炼,你也可以针对该作品的文学评论来看,也许你就会和哪位作者擦出一样的思想火花。总而言之,英美文学是值得我们欣赏和借鉴的,就让文学作品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更好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与视野,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吧,当然,这样做也会对文学作品有更好的赏析。
乡土中国的文学探索篇十九
事实上,如果把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的层面上考虑,我们需要注意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应用性,适合于行业的需要,能够让行业“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够尽可能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有效拓宽行业应用范围。
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言文学学科新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重新审视学科定位。我们必须相信,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必然表现出对语言文学与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要求。就我国当下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新的社会群体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每一个群体都表现出其当下性,于是,语言的发展已经远远不是传统的语言学所能界定的规范能够恰当表述和阐释。相应地,这些新的群体对文化与文学要求与不再是传统“言志”或“载道”的文化与文学定思维定势所能涵概。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学科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跟上时代的要求,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理论上给新的社会发展提供开放性的视界。这样,学科定位从整体上朝着应用性和综合性发展,汉语言学科应该明晰定性为应用“金字塔”中的“基石”。即在看待汉语言学科的作用和地位时,不应只从单纯的专业冷热角度来考察,而应从学科发展全局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去审视。其实,汉语言学科除了基本的人文熏陶作用之外,对于每一所高校来说还具有三大方面的校园内部功能和作用:通识教育、文化陶冶和技能应用。但是从社会的层面而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汉语言文学学科在高校校园内部的这三个功能与作用,也同样对走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有效。
其次,人才培养规格定向——居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应该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的契合点上,建立在对其他学科专业差异性的充分认识上,实现错位竞争。从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转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专业建设的效果决定,而如何防止毕业生的知识陈旧,既与专业建设中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关,又与学科发展中的学术建设成果转化为专业建设的有效资源有密切关联。从这一层面上看,汉语言学科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介环节,它肩负着消化学术成果,指导具体实践的任务,为学生铺设桥梁,引渡学生走向“知行合一”的成才彼岸。同时必须指出的是,职业技能训练也是汉语言学科的题中之义。
就目前我国高校汉语言学科而言,既有的专业高置一直不外乎传统的中文专业或中文师范专业。也有不少高校由于传播学从语言文学学科中分离出去之后,无法再单独设立与传播学学科相关的专心,就只能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一些传播学相关的课程,比如,在中文专业的课程中加入了广告学的相关课程和新闻学的相关课程。而在传统的学科规划中,很多高校原本是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设立了新闻专业和广告专业这样与语言文学同一级层的专业的。而文秘这一专业,不少中文专业中也有设置,但由于国家教委的专业目录中,把文秘只是定位于高职高专的层面,这就为高校本科增加了设立文秘本科的障碍。